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再挑剔
2009/09/19 22:37:42瀏覽445|回應0|推薦26

(1996年9月22日  刊於世界日報家園版  )

不再挑剔

    一個母親生第二胎,意外的得了個受腦傷的兒子。她勇敢的面對現實,毅然的接受老天給她的額外試煉,始終充滿耐心的四處探訪名醫,不時的閱讀許多啟智教育的書籍。只要一有機會,就帶著兒子去上遠處的啟智兒童班和一些特別課程,風雨無阻,數年如一日。孩子長到六歲,各方面略有長進,說話清晰多了,也認得幾個字。這位母親還打算讓他參加體操協會辦的韻律活動,期盼由訓練手腳平衡而幫助其子腦神經的開發。

    人常常在擁有許多時,毫不察覺,不懂得珍惜善用,甚至不知足的埋怨;一旦手邊所得無幾,或是殘缺不全時,如只會怨艾恨責、自暴自棄,徒然助長惡果的速成而已。恐怕唯一的出路仍是絕地求生的奮鬥再奮鬥了。也許一番努力,終有轉機也未可知。總比聽天由命,坐以待斃強上百倍。

   非常佩服那些富於愛心、堅強而耐力十足的偉大母親,她們啟發照顧孩子的艱難辛苦,絕非常人所能想像。

   我的大學和研究所同窗好友–溫柔嫻靜又善體人意的華,婚後生了一個男孩,直到他三歲才發現得了自閉症,從此定期送去台大醫院治療。在其子一歲半時,我曾見過,還逗弄他玩,但他面無表情,視而不見,當時只當是孩子怕生,不想理睬他人所致,並未想到有何異常之處。

  為了照料兒子,吾友辭去名校高中專任教職,只在藝專兼課。忙碌之餘,她極少與昔日同學聯絡。六年前,在台北的同學餐會上終於見到久違的她,恢復了全職工作,談笑自如,面容豐潤,想來已度過難關,適應新生。那晚我們去她家,隔著一個房間,依稀聽到她那十二歲的男孩臨睡前咿呀著一些童語,口齒尚清楚,內容卻似四、五歲小兒的表達方式。據說孩子每晚要服鎮靜劑方能安眠,平時有時和正常兒童無異,有時極為吵鬧,他的弟弟早已學會如何和這個比較特殊的哥哥相處。

    自閉症患者並不一定是智能不足,有些或許在某方面還是天才呢!但通常在認知和情緒發展上有極大障礙,因此吾友的兒子心理、行為的表現比一般同齡孩子應有的反應,相去甚遠。不過幸好經過長期的調適,每個人已能在正常的軌道上生活,儘管預知未來這孩子可能終身必須長住收容機構,而他們全家已有準備,也就不會震驚恐慌。

   為了養育一個天生有缺陷的孩子,一家人遭遇的困難挫折和犧牲痛苦,真是不可勝數。身為父母的從驚訝徬徨到認命忍耐,正面應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起初的幾年,吾友惶惑不知所措時,只好無奈的隨手塞東西到口中,壓抑心中的苦楚,因而苗條的身材突然發福了,誰又知道她的煩悶呢?有時帶孩子外出,他突然當街大吼大叫,迎著別人異樣的眼光,也曾自覺尷尬,但總不能一輩子把孩子關在家裡,因此每逢此境,夫婦倆都坦然耐心的向旁觀者解說孩子的病況,外人也能善意諒解而寄予鼓勵與同情。

   一位朋友提及她的孩子剛一出世,她立即迫不及待的詢問孩子是否手足完整、健康無恙,而我壓根兒沒想過這些,彷彿有健全活潑的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也從未擔心萬一生個癡呆傷殘,該如何是好?是否自己也有那份超人的能耐,任勞任怨的啟導善誘,挖掘孩子所有或僅有的能力呢?

   的確該感謝老天賜予的幸運,給你健康正常的孩子。所以,別再怨責孩子的難以管教而心煩意亂,他們雖然偶有小麻煩,比起來還是微不足道。當你嫌鞋子不夠好,或怪沒鞋穿的時候,記得常想想:有的人連腳都沒有呢!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3285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