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補古籍(續)
2009/08/20 04:30:51瀏覽521|回應0|推薦16


修補古籍


1. 凡明亡(西元 1644 年)以前之刻本、寫本、活字本、套印本等書刊,皆列入善本範圍。

2   清代以來的版本,僅擇其精者,以及流傳稀少而具有學術價值者;餘則歸入普通本線裝書中。

 

  讀了幾篇圖書館消息報導,加上以往的經驗及記憶,整理了詳細的有關修補古籍的常識與近況如下:

如果修復技術無進展,百年後中國善本古籍會加速酸化而毀壞!

   紙製品含酸性,因年代、天氣、保存環境加上大氣污染嚴重等原因,不斷遭受腐蝕變脆,容易缺口,甚至破碎。或封面和內頁或被蟲蛀、或被鼠咬留下大小不一的書洞,不少書籍字跡缺失;有的書頁發黴、帶污垢;有的書頁外表完好,卻不堪一碰

  至於受風吹、日曬、煙燻或被火燒的嚴重破損古籍,變得焦脆,似煙葉狀,一觸即碎,難以翻閱。就需要做飛「托」,亦即用托裱法。

  遷台前,普遍使用傳統修復方式保護古籍,此法之弊是古籍易斷裂;背面被完全破壞,對舊書的原貌改變較大,並不鼓勵。而且許多古籍在修復中要塗明礬 (酸化劑) ,更加速古籍的酸化毀壞。但用於書和書最合適。即先用同色紙將破損處補齊,然後用排筆在書頁背後刷上一圈漿糊(漿糊是由去了麵筋的麵粉熬製而成),再裱上一層薄棉紙(紙幅要比原書頁略大),拂拭平整,逐頁依此進行,全部裱好後再截齊裝訂成冊。
 
   
上世紀90年代後,改進修復法—儘量減少大面積的修復,只修必要之處,修復速度變慢。我國最早一批長達一萬米的敦煌文書,至今才修一半。


古籍修復是一門既費心又耗時的拯救藝術 

 

必須合乎科學管理,防止不可逆的破壞性修復造成惡果。修復人員除了懂修復技術,尚要有古籍、歷史、化學、生物知識。
   
古籍修復的最高要求是整舊如舊,即儘量保留古籍原始面貌。要經過12道工序:先把書拆成分頁,經過補洞、噴平、倒頁、折頁、捶平、壓實、釘紙捻、齊欄、修剪、打磨等,再裝訂起來。而實際操作過程更複雜,不同問題古籍要採取不同方法。平均每人每日修復1020頁之間,普通一本古籍,按以簡單問題如書頁有裂縫,只需溜口(用相應紙張填補裂縫)來算,一本80頁的古籍至少也要一週左右才能完成。有的古籍如蟲蛀厲害,可能補、對一頁都要花上好幾天,相當耗時耗力。 

古籍數量龐大,殘破嚴重,三分之一需要修復,許多珍貴古籍需搶救性修復。中國大陸待修的古籍數量至少超過1000萬冊件,和現有人才不成比例。唯一開設古籍修復專業的是南京莫愁中等專業學校。2005年,第一批22名學生畢業,到目前為止僅有一半留在各類圖書館修復古籍。全國專業古籍修復從業者不足百人,集中在40-50歲年齡段,40歲以下不到六分之一。近十年無新人加入,缺乏人才。台灣的人才荒恐怕也差不多。
       
埃及比中國還早上千年出現原始紙品紙草。埃及金字塔壁畫修復前先用儀器分析紙質成分,研究在漫長歲月中物質成分的改變,再尋找合適的材料修復。同時重視後續追蹤。一旦修復完,每隔一兩年就會考察文物的保存情況,以便及時修復。因此有望借鑒先進的埃及金字塔壁畫修復技術。若只靠舊日技術人員的感覺手藝和經驗是不夠的。

中國大陸已有古籍保護計畫,使修復工作得到更多的關注和認同,修復人員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不斷改善古籍修復的工作條件和環境。而更重要的是,倚重古籍修復工作者的擔當精神、一片赤誠之心與勇於弘揚文化的使命感。相信台灣的專業人員也一樣盡力與國家政策配合,繼續努力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32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