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吃飯而已
2008/12/26 13:13:13瀏覽321|回應0|推薦5


 

 

 (1987年4月28日  刊於中央日報副刊)

 

吃飯而已

   人是為了生存而吃飯,還是為吃飯而生存呢?

  你想,這個簡單的問題,何必多此一問?如果你明白「生存」並非無所作為的活著而已,只要一息尚存,總有未竟之事有待追求,而生存的意義是盡有生之年,做許多值得做的事,那麼你一定能體會,活著是多麼美好的事,吃飯則是為維持生命的必行之事,絕不是人生的目的。

  可歎的是,我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忘了吃飯是為了什麼?近日閱讀清人周星譽所作的「鷗堂日記」,其中一篇頗堪尋味。首先吸引我的一句話是「惟記明日尚有飯吃,樂不可言。」在今天的自由世界,不論在民生富庶的美國或豐衣足食的寶島台灣,誰會只為明天有飯吃就興奮得說不出話來呢?原來下面一段才是重點:「吃飯原是人生一最無益事,所以急於謀食者,亦謂不食便要餓死,餓死後便溘然與草木同盡,不能勾當自家本分事耳。」又云:「人但有一日飯吃,便當趁此不餓死時,向自家身心性命,用一日氣力。」

  為免餓死,當設法謀食,得食之後,便要「勾當自家本分事」,正是「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廩實而後知禮義」。所謂「自家本分事」,大概指一個人獻身於理想,朝崇高的人生目標全力以赴,說得實際些,即做好分內之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此這般。

  但是,什麼是「理想」?什麼是「值得做的事」?「應當」的分際又在哪裡?這就涉及個人的價值觀了。

  在物阜民豐的社會,吃飯早就不成問題,而人來人往,孜孜矻矻,營營茍茍,所為者何?豈僅是果一己之腹而已?

  年輕人多半有朝氣,富理想,初出校門,莫不胸懷壯志,亟欲表現。原是各式各樣的人才,一旦遠渡重洋來美闖蕩之後,卻不再「理想化」;一朝其道不行,不必「乘桴浮於海」,也不須「散髮弄扁舟」,還是中途改行學學「趨利之道」吧。因此,深造者絕大多數選的是「金飯碗」─ 電腦,無論以往的專長是文法商或農工化,結果都是殊途同歸,原因是這一行吃飯容易。

  有飯可吃,是否就可安枕無憂?不然,在這「變動中求進步」的美國社會,設法「跳槽」才可加薪,一個位子佔上幾年,就得重上市場估一估身價,一再「青蛙跳」以提升價碼。擁有一顆浮動的心,卻想把持「定靜安慮得」的修養,可是難如登天哪!就算你不想轉移陣地,因客觀環境的種種原因,也不得不忍受升遷有限的悶氣及隨時裁員的恐懼。

  左思右想,另起爐灶自立門戶,不看洋人上司臉色的事業較為穩妥,於是夥計變老闆,物理化學擱一邊,歷史考古塞床底,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也不管他是大碩士、小博士,開店為至上,整天穿梭於餐廳、汽車旅館、成衣店、洗衣店之間,只求財源滾滾通三江,生意興隆達四海,在乎什麼學非所用,埋沒人才!逼不得已,就是放下電腦的「金飯碗」,做個房地產保險經紀,本著中國人的勤儉刻苦精神,吃飽喝足,衣履光鮮,總還不難吧。

  但是,當你終日錙銖必較的只是如何省稅、買房置產、換大屋、投資生財,眼前所見全是「阿堵物」,心中所思皆是「孔方兄」,已無形中落進羅蘭女士「美式商業幻術」一文中所剖析的深淵裡 ─ 「美式商業社會是一個大幻術......人們跌入了這個幻境,降服於這個幻術,所有那些使你以為可以大事享用的產品,其實只是你自己的一些幻覺。你忘其所以地去追求,以為它們可以給你帶來安逸,帶來享受,但最後你卻發現,為了要購買安逸而去賺錢,為了賺錢而多多工作,為了多多工作而失去了更多安逸。」而不克自拔。

  我們難道僅僅是為了吃飯的理由而淹留他鄉?可能你還沒有時間細想!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250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