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背後的巨星
Michael Jacson 於美西時間6月25日下午去世,結束其傳奇的人生,享年五十。(Michael Jackson)生前曾告訴前妻麗莎瑪莉普萊斯里(Lisa Marie Presley),很擔心自己會像她的父親、搖滾音樂天王「貓王」那樣英年早逝。
麥可跟貓王一樣都是早年得志,尤其是麥可13歲就因 "Ben"一曲成名。1982年的"Thriller"更創全球銷售冠軍紀錄。但成名的背後有無法承受的心酸。
從小就要學著當明星,10歲麥可,在電視專訪中侃侃而談,但是在他的靦腆笑容背後,壓抑著外人難以想像的巨大痛苦。
麥可傑克森說:「我記得要去錄音室的路上,路邊有一座公園,我看到所有的小朋友在玩耍,他們在那邊喧譁,我就會哭,因為這個畫面讓我很難過,我必須工作。」
5歲步入演藝圈的小小麥可,從小飽受家庭暴力的威脅;麥可的父親,既是「傑克森五人組」背後的成功推手,也是傑克森家族中的暴君,9個小孩中,排行老七的麥可傑克森,從小就是鎂光燈焦點,也是爸爸心中的出氣包。
過早的成名,麥可失去了童年、沒有同儕,忽然的成名使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當然也失去了自由。身旁只有保鑣和管家。太早接觸大人世界,心智無法跟的上,壓力加上孤寂空虛,容易到至身心靈不平衡,所以染上藥物或毒品。麥可跟貓王一樣注射止痛藥(demorel)上癮,提早結束生命。瑪麗蓮夢露也是吃了過多安眠藥致死(死因可能有爭議)。但都因成名而導致心理失調是一樣的。
又如童星出生的琳賽羅函,三歲開始接拍60多支廣告、代言知名服飾A&F與Calvin Klein童裝,在電視劇「Another World」中的亮眼表現,讓她躍上大銀幕,在「天生一對」飾演分隔英美兩地的雙胞胎,古靈精怪地要湊合離婚分居的父母;從此以後,琳賽成了好萊塢最耀眼的青春女星。她主演的「辣妹過招」在全球吸金超過1億3000萬,成了電影公司愛不釋手的搖錢少女。結果也鬧出吸食古柯鹼的消息。林賽的父母也因暴力離婚,在她的專輯"Confession of broken heart"中演出他和妹妹對父母爭吵的懼怕。
在心理學而言,這種人可能是所謂神經質(Neuroticism):在神經質這個人格特質得分較高的人,比較容易焦慮、具有敵意、自我意識較高、容易有不安全感、脆弱易受傷。有些特質理論將神經質稱為負向情感 ,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情感需求,希望被愛、被接受。
小時候,父母是這些正向情感的主要提供者,在兒童早期,父母會給小孩兩種正向關懷:有條件正向關懷( 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以及無條件正向關懷(unconditioned positive regard)。
如果是有條件的愛則會造成較多矛盾。在條件式愛與關懷下長大的小孩,會不斷扭曲自己的主觀經驗,以期獲得更多人的愛與接納,進而繼續養成其矛盾性格。像這些從小就演出的童星,受到期望的壓力一定大於長人。
如果是負向的對待如麥可的父親對他,兒時的陰影會對其終身造成不良影響。造成行為的偏差。
麥可另一項怪癖,就是整形,有朋友說他不願長的像父親,所以整容。也有說他的鼻子太大被譏笑,所以要整鼻子,好幾次削鼻骨。並整下巴及漂白皮膚。愛美是人的天性,為美整形無可厚非,但若過度、重複接受整形手術,就可能罹患了「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這種疾病的患者強烈認為,身上有一處或多處器官長得不好看,經常花許多時間在鏡子前檢查自己的缺陷,甚至可能找整形外科醫師矯治這些所謂的「缺陷」,卻在手術後更不滿意,或抱怨手術失敗,要求重新來過,或者把目標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
這種病是一種強迫症 ,強烈對自己感到不滿。我們可以想像的出,Michael Jackson 過的很痛苦。
成名的代價實在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