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26 10:41:33瀏覽880|回應0|推薦11 | |
讀前出師表感想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自漢昭烈帝劉備屈駕三顧茅廬,並在 得到了蜀後,昭烈帝任命他為宰相,就一直在蜀漢的陣營裡 ,貢獻他的智慧與所學,為復興漢室而付出。劉備死,受遺 命輔佐後主劉禪。 三國時( 建新 )五年(西元二二七年),諸葛亮率蜀軍北駐漢 中,臨出發時上表云:「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 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勉勵後主要廣開言路 ,擴大見聞,修德圖強﹔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堵塞忠 諫的道路。為政者,在受人拔擢,身居高位之後,應效諸葛 亮的胸襟,以報提攜之德,為國家與人民謀求更多的福祉。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平明之治,內外不宜偏私異法 。希望後主賞罰公正分明,而不偏私。凡宮中的事,無論大 小,都要問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然後再做,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營中之事需詢問向寵將軍,因先 帝曾稱他能幹,然後去做,必能使軍隊和睦,優劣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是漢朝初年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 ,疏遠賢臣,是漢朝末年衰敗的原因。為政者對忠貞文武官 吏,應廣徵其治國之道,並接納其意見,以中庸為本,民意 為重。 諸葛亮本是南陽一位普通的百姓,從事務農,只求在亂世 能茍且保全性命,不希望結交當代的顯要。為報先帝劉備三 顧茅廬知遇之恩,以當世之事,詳細分析天下三分的情形, 遂許先帝以驅馳,後來遭逢兵敗,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 危難之間,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諸葛一生謹慎, 臨死時在白帝城託孤,受命以來,日夜憂勤,深怕無法達成 先帝託付的任務,立志消滅叛逆,復興漢室,無奈鞠躬盡瘁 ,殞落五丈原,其志未張,乃其憾事也!曾文正公於「聖哲 畫像中」評論曰︰諸葛亮做到了「誠信」二字。惟大多數官 吏如能盡忠職守,亦為其一生可貴之德行也。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