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古文系列〉讀前出師表感想
2006/09/26 10:41:33瀏覽873|回應0|推薦11
   讀前出師表感想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自漢昭烈帝劉備屈駕三顧茅廬,並在
得到了蜀後,昭烈帝任命他為宰相,就一直在蜀漢的陣營裡
,貢獻他的智慧與所學,為復興漢室而付出。劉備死,受遺
命輔佐後主劉禪。                                   
                                                   
 三國時( 建新 )五年(西元二二七年),諸葛亮率蜀軍北駐漢
中,臨出發時上表云:「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罷弊,此誠危急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
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勉勵後主要廣開言路
,擴大見聞,修德圖強﹔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堵塞忠
諫的道路。為政者,在受人拔擢,身居高位之後,應效諸葛
亮的胸襟,以報提攜之德,為國家與人民謀求更多的福祉。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平明之治,內外不宜偏私異法
。希望後主賞罰公正分明,而不偏私。凡宮中的事,無論大
小,都要問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然後再做,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營中之事需詢問向寵將軍,因先
帝曾稱他能幹,然後去做,必能使軍隊和睦,優劣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疏遠小人,是漢朝初年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
,疏遠賢臣,是漢朝末年衰敗的原因。為政者對忠貞文武官
吏,應廣徵其治國之道,並接納其意見,以中庸為本,民意
為重。                                             
                                                   
 諸葛亮本是南陽一位普通的百姓,從事務農,只求在亂世
能茍且保全性命,不希望結交當代的顯要。為報先帝劉備三
顧茅廬知遇之恩,以當世之事,詳細分析天下三分的情形,
遂許先帝以驅馳,後來遭逢兵敗,受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
危難之間,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諸葛一生謹慎,
臨死時在白帝城託孤,受命以來,日夜憂勤,深怕無法達成
先帝託付的任務,立志消滅叛逆,復興漢室,無奈鞠躬盡瘁
,殞落五丈原,其志未張,乃其憾事也!曾文正公於「聖哲
畫像中」評論曰︰諸葛亮做到了「誠信」二字。惟大多數官
吏如能盡忠職守,亦為其一生可貴之德行也。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