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讀古文系列〉從留侯論看「忍」的意義
2006/09/25 13:31:47瀏覽1801|回應0|推薦15
   從留侯論看「忍」的意義                       
 青年守則上說:「有恆為成功之本」,有恆者,是一個人
可以忍耐時間的考驗,且能接受失敗的事實,而不終止對於
理想追求,終於達到成功的目標。忍字是有恆者能成功的最
大要素,因為耐得住無助時的孤寂與失敗衝擊之人,在面對
重重的艱困,能處之泰然並繼續迎向困難,進而解決,所以
有人說:「忍耐實為努力的原動力之一」。             
                                                   
 宋朝文學家蘇軾的「留侯論」中所寫漢朝開國軍師張良的
成功,不在於圯上老人送的「太公兵法」,而在於圯上老人
給的「屈辱」中砥礪出「能忍」情操,殊為允當。       
                                                   
 張良因早期缺乏「能忍」這種道德涵養,急於為自己的國
家(韓)報仇,「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一擊之間
。」若不是他的命大,恐已身首異處,蘇軾依張良鹵莽的個
性推測,張良當初之所以不能忍,在於欠缺對秦「持法太急
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的智慧,只憑一時之義憤
行事,正是他失敗的主因,故「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
出於荊軻,聶政之計」足見忍與智兩者相融相攝,相輔相成
,人之能忍,乃是智者的最佳表現。                   
                                                   
 「能忍」有涵蘊智的精髓,同時亦蘊存了仁的精神,所謂
仁,即具廣大博厚的容人心量之謂。「夫老人者,以為子房
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
忍小忿而就大謀。」其中「憂其度量之不足」,就點明了忍
與仁的關連性。史記留侯世家說:「張良於圯上遇一老人,
三遺其履,子房三進其履而履之。」老人的「倨傲鮮腆」態
度,對一「非有生平之素」的青年而言,實難接受「欲毆之
」,但子房念其老而強忍之,展現出能包容一切不合理的要
求,即顯其心量的廣大博厚,是仁之精神的表現。       
                                                   
 「綜觀漢高祖之所以勝,而項藉之所以敗,繫於能忍與不
能忍之間。項藉唯不能忍,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而養其
全鋒,以待其弊。」項羽受到「常勝」的誤導,忘卻了戰爭
也有失敗的一面,「而輕用其鋒」,使兵馬困疲,加快兵敗
的速度;反之,高祖深知養精蓄銳,保全實力,待對方消耗
戰力,再一舉殲滅,此成敗關鍵,在兩者之能忍與不能忍,
戰略運用懂與不懂之別,及易所謂「潛龍勿用」、「亢龍有
悔」的智慧。                                       
                                                   
 「留」文結語說:「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
貌乃是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而愚以為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這正說明了張良「能忍」的性格,由於能「忍」,所以
能成大事,並非所謂的黃石公「天書」,供他的奇謀,他的
成功,全憑他的「忍小忿而就大謀」,非奇蹟耶!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