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淨宗法師 2/2
2022/09/08 15:45:42瀏覽514|回應0|推薦10

第八章 本願不虛 稱名必生
從這一章開始的八章,我們將說明「稱名必生」——專稱彌陀名號,必然往生彌陀淨土。
前兩個專題分別就阿彌陀佛因中本願及果上名號,也就是從法上來說明;接下來五個專題從眾生根機來說明,其中第三個專題為總,第四至第七個專題為別;最後引諸佛證明。

一、本願願文
「本願不虛,稱名必生」,因為阿彌陀佛本願不虛假,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必然往生。
第十八願稱為阿彌陀佛的本願,願文是這樣的: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法藏比丘發願說:「假設我成佛,我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只要信受我的救度,願生我的淨土,稱念我的名號,我就必能令他往生我的淨土。如果做不到,我就不成佛!不過,造下五逆重罪和誹謗佛法重罪的眾生不在救度之列。」

二、《往生禮讚》「四十八字願成釋」
「本願不虛,稱名必生」,主要依據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中對第十八願願文以及此願成就文的解釋,稱為「四十八字願成釋」。
善導大師這段文,總共四十八個字。前二十四個字解釋第十八願的願文: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後二十四個字解釋第十八願成就之後度化眾生的功效: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這四十八個字很好懂,幾乎是白話,不過因為很簡略,很精鍊,需要解釋才能明瞭其中的豐富內涵。直接按文字翻譯是這樣的:
如果我成佛,我要救度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只要稱念我成佛時的名號,哪怕臨終聞法,才稱念十聲,我必定使他往生我的淨土。如果做不到,我誓不成佛!
現在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在極樂世界,叫阿彌陀佛。由此可知他當初的誓願已經實現,沒有落空,任何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大師的解釋很簡略,很明朗,不複雜,人人聽得懂,個個做得到,這就是著名的「四十八字釋」。
「本願不虛,稱名必生」就是取自這段文。
「本願」: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
「不虛」: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了,救度眾生的誓願完成了,成為了現實,所以不虛。
「稱名」:第十八願所說的念佛,不是實相念佛、觀想念佛等高難度的念佛,而是人人做得到的口稱佛名的念佛;不是念佛的法身、報身、化身,也不是念佛的智慧、神通、光明、相好,而是念佛的名號。只要口稱佛名,佛的三身、四智、十力、相好光明、智慧神通,通通包含在內。
「必生」:只要口稱佛名,就是乘佛願力,必定往生,沒有任何不確定性。
(一)前二十四字釋第十八願
善導大師的解釋,讀起來跟願文差不多。
「設我得佛」解釋為「若我成佛」,更通俗。
「十方眾生」還是「十方眾生」,此界他方,凡聖善惡,通通包括在內。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從文字上沒有解釋,從意義上說為「稱我名號」。
「乃至十念」解釋為「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原文照錄。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沒有解釋。

三個疑點
對比起來有三點疑問。
1.以「稱我名號」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願文「至心信樂」是信,「欲生我國」是願,釋文「稱我名號」是行。信、願、行各有不同的內涵,為什麼善導大師用稱名之行來代替、解釋信和願呢?這是因為信願行是一體的,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為體,而最後落實在稱名。信,正是信「稱名必生」;如是信知,念念稱名,念念自然有願生之情。所以大師直接就說「稱我名號」,讓我們不會有猜測的空間。不然我們沒有智慧,就會想:「到底是信什麼?要怎樣信?怎樣願?」就會很空洞,很纏繞。
比如說有個人沒有吃的,快要餓死了。你不用講許多,把香噴噴的饅頭拿給他吃,他自然就有信心了。「稱我名號」就好比實實在在直接吃饅頭。
善導大師不講玄虛的,不讓我們落在自心這一邊,妄加猜想,而是說:「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用「稱我名號」解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直徹根本,非常明瞭,毫不含糊,對我們這樣愚癡無智的眾生恩德無邊。這是透過文字直達本質的解釋,是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樣的解釋,只有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才有智慧作得出來。
2.以「下至十聲」釋「乃至十念」
願文「十念」,有人依《彌勒所問經》解釋為慈心、悲心等十念,也有人解釋為清淨心的念;怎麼知道一定是稱名十聲?另外,為什麼把「乃至」解釋為「下至」?
善導大師依據的是《觀經》下品下生: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段經文有三處說「念佛」:「教令念佛」,「不遑念佛」,「不能念彼佛」。也有三處說「稱佛」:「稱無量壽佛」,「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從念佛到稱佛,轉折在這句:「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先不能念,後改為稱,可見這裡的「念」與「稱」不一樣:念是心念,稱是口稱;念難,稱易。這個人被四大分離的苦惱所逼迫,被地獄的恐怖景象所逼迫,心中憶念佛名念不了,所以說「不遑念佛」,善導大師解釋說「罪人死苦來逼,無由得念佛名」,這個「念」就是心中的念。
善知識發現他心中憶念很困難,就對他說:「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果不能在心中憶念佛名,那怎麼辦?有沒有更容易、此時此刻能做得到的辦法?有!就是口稱,隨口稱念。不管心淨不淨,不管心定不定,只管隨口稱出來就好。所以,就不要執著心念了,應該轉為口稱。
善導大師解釋說:「善友知苦失念,轉教口稱彌陀名號。」「失念」就是心中失去憶念佛名的能力,也就是意識心已經失去作用。雖然意業失念,仍然可以口業單稱,所以善友轉而教他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這樣的口稱佛名,談得上清淨心嗎?談得上靜定的功夫嗎?談得上攝心嗎?談得上降伏煩惱嗎?通通談不上!不過如鸚鵡學舌、空谷傳聲,他只是依葫蘆畫瓢,善友口稱,他也跟著口稱。他不曉得口中稱的是什麼,也不曉得佛名有什麼功德,因為這些都要靠意業的理解,可現在他已經是意業失念了,可以說意識癱瘓,毫無作用,他只是跟著善友一句一句地稱念。此時,他雖然意識模糊,但歸命的心很懇切,在死苦的逼迫之下一心求救。這時拿一根稻草說能救他,他也要去抓。所以在歸命求救的心理狀態下,一聲接一聲,聲聲相續,聲聲不停,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經文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裡「十念」的念,不是心念的念,而是口稱。「十念」就是十聲稱南無阿彌陀佛。善導大師就是根據《觀經》這段經文,把願文「十念」解釋為稱名十聲。同時,也是根據這段經文,把願文「乃至」解釋為「下至」。因為這個人臨終才遇到念佛法門,壽命短促,只念了十聲就命終了。如果命不終,那一定會十一聲、十二聲接著往下念,經文說「令聲不絕」,也就是相續的意思。甚至如果好起來,又活了一天、七天,一年、七年,那也會成為一個專修念佛的人,過念佛的日子,而若一日、七日,若一年、七年繼續念佛。而如果壽命更短,念不滿十聲,只念五聲、三聲、一聲,當下命終,那也當下往生。所以善導大師又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比較圓滿。這裡為了與願文相對,所以略去「上盡一形」,但意思是有的,因為有「下至」就有「上至」。而「十聲」也是為了與願文「十念」相對,善導大師在別的著作中也說「下至一聲」。
因為稱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意業失念,什麼也不曉得,自自然然地,依名號功德,聲聲念念皆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往生淨土。如果稱念別的,即使再怎樣懇切求救,也無法往生。
3.略「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願文當中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兩句,但釋文當中完全沒有,這是為什麼?這也是依據《觀經》下品下生。雖然第十八願說五逆謗法不救,但下品下生卻說五逆罪人稱名得生。善導大師依此斷定,《大經》「逆謗不生」是方便說,實際意思是未造以前的抑止;已經造了五逆謗法罪的人,也要救度。所以,大師在《法事讚》裡就說:
以佛願力,
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即使是五逆十惡之人、謗法闡提之輩,若迴心念佛,也都罪消,通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第十八願,往往都略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以顯示五逆謗法的人也可以得救。
下品下生這段經文,與第十八願願文兩相比較,有以下共同點:
(1)同樣出自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
(2)同樣敘說凡夫往生彌陀淨土;
(3)同樣說「至心」等三心;
(4)同樣說「十念」;
(5)同樣說「五逆」;
(6)下品下生不可能出於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外,阿彌陀佛的本願必然包含下品下生。
善導大師依《觀經》下品下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是依淨土的經典解釋淨土的法義,很親,很順,很合理,很貼切,不勉強,不疏遠。


(二)後二十四字明念佛必生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彼佛——阿彌陀佛已經從當初發願的法藏比丘修成阿彌陀佛了,現在正在西方極樂世界。菩薩雖然發願,如果還沒成佛,那我們有理由懷疑「菩薩的誓願雖然偉大,但要救度我這個罪業凡夫,會不會落空呢?」現在法藏比丘既然成佛了,說明當初的大願已經實現,絕無空言,所以說「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能這樣理解,就沒有理由懷疑,也沒有理由不安。
「當知」兩個字,包上貫下:
一知彌陀已經成佛;二知本願決定不虛;三知我今稱念必得往生。
彌陀成佛,則本願不虛;本願不虛,則稱念必生。稱念必生,是因為本願不虛;本願不虛,是因為彌陀成佛。有其一,必有其二;有其二,必有其三。除非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那我們就不能往生;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佛了,那我們念佛也就不可能不往生了。所以,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不是看我們自己這邊,而是看阿彌陀佛那邊: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他的願是不是假的、空的?是不是還有不確定性?如果沒有,那稱名念佛沒有理由不往生。
法然上人有一段話非常好,說明「念佛往生」四個字,眾生跟佛是有分工的:
念佛者,我所作也;
往生者,佛所作也。
念佛,歸我們眾生這邊來作;往生,不要我們操心,由阿彌陀佛操心。
往生乃由佛力所賜,
卻於心中種種籌量,是自力也。
唯須稱名待來迎也。
我們什麼時候往生,怎麼往生,這是阿彌陀佛大願業力所賜給我們的。很多人念佛,一邊念佛一邊擔心能不能往生,這是不瞭解佛願。我們只要念佛,等著佛來接引就好了。就好像坐船過海:坐船者,乘客之所作也;過海者,船長之所作也。我們只須乘船,等待到達彼岸就好了。我們只管念佛,往生讓給阿彌陀佛管!他在發第十八願的時候就說:「你不往生,我負責!你若不生者,我不取正覺!」
「眾生稱念」,是我們來稱念;「必得往生」,是阿彌陀佛令我們必得往生。
「眾生稱念」的「眾生」,有三種說法:
(1)指前面的「十方眾生」,包含一切。
(2)指下品下生「五逆、臨終、苦逼、失念」的眾生,即是舉下攝上,舉惡攝善,舉臨終攝平生,舉失念攝有念。
(3)指「我」——每一個人自身。佛法必須落實到「我」才親切,才是自己的,才有意義,不然都是戲論。十方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那我稱念也必得往生,不可能獨漏我一人不往生;下品下生的眾生稱念必得往生,那我今稱念,未造五逆、多少修善、平生專稱、未至臨終、尚未失念、不止十聲,豈不往生!
「稱念」也有三種:
(1)十方眾生之稱念。十方眾生各隨自己的根機來稱念,皆得往生;並沒有一定的標準,並沒有限制條件,因為一有條件就不能普遍適應十方眾生了。
(2)下品下生之稱念。也就是「造罪、臨終、苦逼、失念」情況下,隨口稱念,皆得往生。這樣的話,沒有人做不到。
(3)我稱念。也就是依「我」——我們每個人的忙閑、勤怠、時間多少,能如何就如何,能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只要是我稱念,就必得往生。既不將人加於我,也不將我加於人。假如看到別人精進,我雖不如人,但也不退失往生信心,知道:我稱念,必得生。又假如我雖精進,也不會認為他人要像我這樣才能往生。每個人都隨自己的根機來稱念,皆得往生。
三、啟發
善導大師依《觀經》下品下生解釋《大經》第十八願,給我們極大的啟發、絕對的安慰。
(1)阿彌陀佛的本願,選擇最容易的稱名作為眾生往生的因行,也就是「本願稱名」。
(2)本願稱名故,眾生稱名即順佛本願,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3)本願稱名,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之一心專稱。
(4)本願稱名,是唯任口稱,不論機之善惡,不論罪之多少,不論時節久近,不論功夫深淺,不論心淨不淨,不論心定心散。一生造罪、直到臨終、眾苦逼迫、意業失念之下品下生,即唯任口稱。
(5)唯任口稱,而得往生,沒有任何意業心念之要求,即是易行之極,無一人不可行。
(6)唯任口稱,而得往生,即是「唯稱獨達」。
(7)唯稱獨達,不假方便,即是「名號獨運」。
(8)名號獨運,即是完全他力,毫無自力。
(9)雖說信、願、行,結歸唯在「一向專稱」之行。聞知彌陀救度,但能一向專稱,自然具足信願。信、願為對治不信、不願之前方便,稱名為直接達成往生之真實法。
(10)唯此本願稱名、唯稱獨達、名號獨運,才能解釋鸚鵡、八哥等動物以及智障者、老年癡呆者之念佛往生。
一九九八年,內蒙古包頭有一隻鸚鵡往生,往生之後還有舍利子,有照片為證。你說牠有什麼心呢?牠不過是隻鸚鵡,你念佛,牠也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八哥鳥念佛,我在四川也遇到一隻,牠念的是四川話,牠也能往生。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依葫蘆畫瓢,這樣就可以。
《三寶感應要略錄》中記載了一則「阿彌陀魚」的故事。
古代斯里蘭卡有一座島,島上居民都以捕魚為生。有一種魚會發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聲音。漁民要捕這種魚,只要隨著牠們的聲音念「阿彌陀佛」,牠們就過來了。念的「阿彌陀佛」越多,捕的魚就越多,而且味道特別好。於是,他們就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邊念佛邊捕魚,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因為那是座孤島,沒有人去講解佛法。
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漁民中年紀比較大的一位去世了,結果他就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去了。他到淨土之後回來示現說:「你們再也不要作殺業了,這些魚都是阿彌陀佛化現的,為了救度我們這些不聞佛法的邊地眾生。我已往生淨土,坐著蓮花回來。」人們還是不相信。他說:「不相信你們就去看,魚的骨頭上都有蓮花紋樣。」人們一看,果然,魚的骨頭上都有蓮花紋樣。從此這座島上的居民就斷惡行善,念佛往生。
他們為了捕魚,時常念佛,形成習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們甚至還不知道什麼叫往生,也沒有因果報應的觀念,也不知道生前死後,都是糊里糊塗過日子。但是,念佛形成了習慣,有阿彌陀佛的救度,隨順這句名號的功能,自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殊勝不殊勝?
往生很簡單!我們不必擔心「我念佛,心不夠清淨,功夫不夠深……」只要口稱名號,只要願生淨土,通通可以往生,不必懷疑。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誓願不虛假,稱念名號必然往生,這樣,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就照到我們心裡來了,心裡就樂開了花:這叫「至心信樂」。有信,就有樂;沒有信,就沒有樂,就苦惱。
必得往生的根本原理在哪裡?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當知本誓,重願不虛」,因為阿彌陀佛不欺騙我們,不會發虛願,不會說話不算數,所以我們稱念必得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九章 名號本義 稱名必生
一、南無阿彌陀佛之義
「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本身所具有的含義,本身所具足的功能,就是使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必然往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一)對「南無阿彌陀佛」的不同理解
成語說「顧名思義」,看見一個名字,就想到它的意思;佛法說「名以詮義」,名字能夠詮釋一定的義理。比如說到水,就曉得可以解渴;說到飯,就曉得可以充饑。總之,任何一個名相,都詮釋了一定的含義,讓我們能夠知其所指。
那麼,「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我們看到之後能想到什麼呢?這就很多了。隨著大家對佛法瞭解的深淺不同,各有自己的認識。比如說社會上的人,他看見這六個字,念也不會念,他就念「ㄋˊㄢˊㄨ 阿彌陀佛」,甚至錯會為「南方沒有阿彌陀佛」。也有的人看見這六個字木訥訥的,熟視無睹,看到就像沒看到。稍微瞭解佛法的人一看,「哦,這是一尊佛的名號」,也沒有更深入的理解。研究學問的人看了,「哦,這是印度話的音譯」。有些善根的人,會覺得這六個字很神秘,是什麼他不清楚,但是他感覺很神秘,有一種敬畏感:對六字名號,他就認識這麼多。也有人認為這句六字名號就代表一種因果報應。在我的老家,不管信佛不信佛,不管好事壞事,都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好人得好報,「阿彌陀佛!」惡人遭惡報,也「阿彌陀佛!」在他們心中,這句阿彌陀佛就代表因果報應。還有很多人,「阿彌陀佛」對他們來講,就是一種安慰,一種福報追求,「阿彌陀佛保佑我」,保佑平安。可以講,對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認識,人人所見不同。
那麼,這樣的認識,是否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本身所具備的意義和功能呢?這就不一定了。若想如實瞭解,就要研學經典和祖師的解釋。
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對這句名號的瞭解應該說比較深入了,看見這六個字,就知道這六個字是管往生用的。不過,這種認識還不夠透徹。他也許會覺得「光這六個字還不夠,還要加上我其他的修行」,或者「我要達到某種淨心境界」,或者「臨終的時候只要念出一句,肯定可以往生;現在念或許還不足」。所以,願往生的人雖然對於這句名號的認識比一般人深入多了,知道是跟往生有關係,可是,還是不夠圓滿。
至於參禪的人,他參「念佛是誰」,那就與往生不相關了。
(二)名號本義——使得稱念的人必定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若論「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無量壽經》說,即使釋迦牟尼佛以佛的智慧辯才,一個大劫日夜不休地宣說讚歎,也宣說不盡,讚歎不盡。古德說,一大藏經都是六字洪名的註腳。可見六字名號的含義實在是太深,太廣;不可說,不可思。不過,對我們來說,知道「稱名必生」而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知道了名號的根本含義。比如嬰兒不知道母愛有多偉大,只要依偎在母親懷裡吮吸母乳就可以了。所以,我們的念佛往生,都在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往生的功德資糧,這句名號本身已經具足了:這是大根大本。
往生的功德不是在我們眾生這一邊。功夫的深淺,根機的上下,功德的大小,都不在這一邊論;完全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名號。
阿彌陀佛因地誓願說:「你稱念我的名號,若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也就是說,他果地的名號必然具足使得稱念、願生的人都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功能,他這個願望才能實現。反過來說,如果名號本身不具足這樣的功能,沒有這樣的含義,那麼,阿彌陀佛的誓願也就虛假了。所以,從六字名號的來源,從阿彌陀佛的本願來講,名號的本義,就是使得稱念名號的人必定往生。
(三)彌陀正覺與眾生往生一體成就
本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方眾生往生極樂的功德成就了,我才成就正覺;如果十方眾生往生極樂的功德我法藏比丘不能為他們成就,我就不成正覺!」
法藏比丘把他成正覺這件事情,和我們的往生直接掛鉤,他的正覺就是為了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這在淨土法門裡有一個名詞,叫作「往生正覺,機法一體」。我們的往生,和阿彌陀佛的正覺是一體成就的。
「我法藏比丘成正覺了,十方眾生的往生同時成就。」
如果十方眾生的往生有一個不成就,則法藏比丘斷然不能成正覺。必須先完成十方眾生的往生功德,他才成正覺。實際上法藏比丘是以十方眾生往生淨土的功德,構成了自己的正覺;若有一個眾生遺漏在外,他是不能成正覺的。
法藏比丘現在有沒有成佛呢?經典裡講,法藏比丘已經成佛十劫了:「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法藏比丘成佛了,大家不要覺得「只是他成佛了」,他成佛了,固然是成就了法藏比丘的正覺,同時也是成就了我等的往生。如果你的往生不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他成佛了,你不要認為「法藏比丘成佛,與我無關。他成他的阿彌陀佛,我還是這裡一個流浪的凡夫」,如果這麼理解,阿彌陀佛就白成佛一場了。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正面讀起來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我們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法藏比丘成佛了,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果號。」反面讀起來,「哦,這是我等的往生」——二者是一體的,不過一個明顯,一個不明顯。如果說只是法藏比丘的正覺,不是我等的往生,那就不是南無阿彌陀佛了。所以,這句六字名號具有兩面: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佛的果地名號,他成佛了,才有這句名號;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在哪裡?往生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裡。
我們求往生,從哪裡求?就從六字名號裡求,六字名號以外沒有往生,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比丘的正覺就是我們的往生。阿彌陀佛把六字名號給我們,也就是把往生功德惠賜給我們。如果在我們自己心裡找往生:我這樣修,那樣修……通通沒有!這就像《楞嚴經》所說的「蒸沙求飯」。你很用功,加大火,溫度燒得很高,但是煮的是一堆沙,那麼,鍋蓋一揭開,還是一堆沙,沒有飯。
為求往生,你再勇猛修行,如果不念佛,都是雜行雜修的沙子,沒有名號功德的米飯,往生無分哪!所以,我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裡有我們的往生。
大家要明白:法藏比丘成佛了,就是成就了我們的往生,不是成就別的。看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要曉得:這是我的往生。我往生的功德證據,明明白白地在這裡。這樣理解,就是「聞其名號」,正確地聽聞、理解了阿彌陀佛名號的意義。
二、六字釋
(一)引文
從古到今,對「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的解釋,以善導大師的「六字釋」最為經典: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把這六個字分為「南無」與「阿彌陀佛」兩節解釋,得出的結論是:「必得往生」。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結論就是「必得往生」。
(二)破斥「別時意」
這段文的來歷是這樣的:在善導大師的時代,很多人對《觀經》的下品下生有誤解。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臨終只是念了十句佛號,居然往生極樂世界去了!這樣一種教理教義,一般人很難接受。他們站在自力修行的立場上,認為「圓滿戒定慧,息滅貪瞋癡,這樣才能了生死。一個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只念了十句佛號就能往生,這怎麼可能呢?」他們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但又是佛講的,於是,他們就站在通途法門的立場,給出自己的解釋,叫作「別時意」:《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只念了十句佛號,什麼修行都沒有,佛說他往生極樂世界,但這不是真的,是一種鼓勵、安慰的話,其實他是不能往生的,只是種了一個善因,來生來生來生,哪一生修行到功德累積夠了才能往生。
他們的理由是:下品下生的人「唯願無行」,他被地獄之苦逼迫,願生心是有的,但是他沒有修行。他只不過用嘴巴念了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而已,無論如何這個算不上修行。既然唯願無行,就不能往生,因為任何修行都必須「願行具足」,願與行都要具備才能成就。比如想到北京,卻不動步,那能不能到北京呢?不能,這叫「唯願無行」。只有願,沒有行,就是空願,不能往生。什麼時候往生呢?等到未來某一世,修行功德累積得足夠了,才能往生。好比拿一枚錢給一個人作本錢,說:「你有這一枚錢,就可以發大財,可以賺一千枚錢。」但不是現在就能得一千枚錢,是慢慢積累,最後賺一千枚。念阿彌陀佛名號也是如此,下品下生念這十句,現在不能往生,慢慢積累,等到行持圓滿,才可以往生。這樣的解釋,當時對淨土法門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很多人看見這種解釋就不念佛了。
善導大師說,這種解釋「自失誤他,為害茲甚」!不但自己失去往生大利,還誤導了眾生,危害很大。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示現,撰寫《觀經疏》就是要糾正錯解、誤解,所謂「楷定古今」,這就是善導大師楷定的內容之一。這段「六字釋」,就是破斥「別時意」的,說明往生淨土是「當生成就」;不僅是「當生成就」,而且是「當念成就」。
「別時意」的核心、要點是說:念佛的當下,願行功德不具足,所以不能往生;必須累積到某種程度,願行具足,那時才能往生。累積的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是下一念達成,因為當念沒有達成,也判為「別時」,因為有了延擱,不在「即時」。所以,要究竟破除「別時意」,不僅要說明念佛今生能夠往生,更要說明念佛當下具足往生功德。有些人雖然認為念佛今生能夠往生,但不是當下具足往生功德,而是需要長時間積累很多遍數,最後才能具足,這也是一種「別時意」。
善導大師的解釋正是讓我們明瞭:我們念佛,念念之間具足願行。聲聲念念,每一聲名號的當下、本體,具足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
「六字釋」之前還有幾句話:
今此《觀經》中,
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十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不是像「別時意」所講的,是只有空願、沒有行持的「唯願無行」呢?不是!「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首先善導大師就把答案給出來,說:念十句佛號,就有「十願十行」。
當然,這並不是數量上的積累,好比說念八聲只有八願八行,念七聲只有七願七行,而是說每一聲佛號都具足願行,十聲就有十願十行,不會空掉一聲。既不是最後命終的一聲才具足願行,也不是中間哪一聲念得比較好、比較清淨才具足願行,而是聲聲不空,聲聲念念當下具足願行。每天念三萬聲佛號,念一輩子,也都這樣,聲聲念念都具足願行,不是說唯有臨終那一念才具足願行。
云何具足?
為什麼說稱名具足願行呢?善導大師的回答直徹根源。他不是站在能夠稱名的眾生這一邊來說明,而是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眾生所稱念的這句名號本身來說明:六字名號當中具足了願和行。
(三)釋義
為了便於我們理解,善導大師就把六字名號分成「南無」和「阿彌陀佛」兩部分來解釋。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南無」兩個字,當體的含意是「歸命」。歸命阿彌陀佛的目的,是為了願生極樂世界。歸命就是信,發願迴向就是願,所以「南無」這兩個字包含了信和願。
善導大師在這裡不是說這個臨終的人因為地獄相現前了,所以他有願生心。而是說「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裡有願生心,稱念的人隨順這句名號,沒有願生心也有願生心。這個願生心就深了,根長在南無阿彌陀佛那裡,堅固不移,金剛不壞。如果僅僅是從眾生這邊說的,那就有問題了。比如沒有到臨終,沒有那麼逼迫的感受,只是一般的念佛願生,是不是願生心就沒有,或不夠?還有,智障的人只知道隨口稱念,甚至八哥、鸚鵡念佛,如何具足願生心?如果從名號本身來說明,這一切都不成為問題。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這個「其」就是指前面那個「南無」——歸命的人。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成為歸命眾生的行。這個行,不是凡夫之行,也不是阿羅漢之行,也不是菩薩之行,乃是佛之行,所以說「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比如說,我們乘船過海,船的行就是我們的行。
生死苦海,業風一吹,煩惱浪起,我們在裡面頭出頭沒。這個時候,阿彌陀佛駕著六字名號大願船來救我們,我們以至誠心歸投過去——「南無」,就是乘上彌陀願船,這樣,六字名號本身所具足的萬德萬行,就成為我們的行。所謂「不修行而有大修行」的法門,就是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沒有任何次第和階位,是法藏比丘成佛之後圓滿的果地功德,被我們這些念佛眾生所擁有。應知:當我歸命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稱念彌陀名號的時候,阿彌陀佛的修行滿載我身,成為我的。
蕅益大師也說,阿彌陀佛因地發願:
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因地願行具足所成就的,五劫思惟的誓願,兆載永劫的修行,願行圓滿了,成就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而把全部的功德完全惠施給我們。只要我們信順、歸命,當下功德為我們所擁有。就像父母為了讓子女過好日子,就發願要掙一筆錢。發了願之後,還要去勞作、流汗、出苦力,到處去辛苦工作,最後,願望實現了,終於攢了一筆錢,把它存到一張支票裡,交給兒女。兒女一接受,當下富有。
阿彌陀佛亦復如是,憐憫我們只會造罪造業,不能修功立德,所以五劫思惟發願,兆載永劫修行,萬德萬行圓滿具足,濃縮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說:「給你!十方眾生,你稱念我的名號,來生我的淨土!」我們接受了,信知這句名號就是救度我們的一切功德,稱名的當下就獲得阿彌陀佛所賜的功德,所以說「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菩薩六度萬行,廣度眾生,我們凡夫做不到;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們念佛的當下就擁有了阿彌陀佛所成就的一切功德,這樣毫無遺憾,不會說「如果沒修別的法門,我就感到遺憾」;也不會覺得不滿足,「念南無阿彌陀佛可能不夠,再加上經咒吧」——「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了,還會不夠嗎?圓滿了!沒有不滿足的。
善導大師從名號本身來說明稱名的人擁有佛的大行。從眾生這邊來說,只是動動嘴,念十聲佛號,無論如何也談不上什麼修行——「別時意」就是這樣來的。
唯有善導大師看得深,看得遠,直達本質,大暢佛懷。救度的法門本來就是這樣的,眾生是被救的,本來就沒有力量,沒有修行,沒有功德,只有罪過;但是能救的佛有大願、大行、大力、大德,這樣十方眾生才能往生。執「別時意」的人,按照自力修行法門的道理解釋佛力救度的事實,當然是錯誤的。下面就得出結論: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因為六字名號有這樣的含義,具足這樣的功能,所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必定往生。
總之,善導大師把六字名號解釋為信願行圓滿具足。「南無」兩個字就是「歸命」,就是信;「發願迴向」,就是願;「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信願行。
這個信願行,不是我們凡夫修持功夫的信願行,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所具足的圓滿的信願行,成為我們的信願行。所以,一切功德已經圓滿。所謂「信願行三資糧」,在哪裡呢?就其根本來講,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裡,因為這六個字本身就是信願行。
這樣的解釋:首先,不落在眾生這邊,而是向著佛那邊。因為我們所念的這句名號法體本身具足這樣的功能,才使得我們念佛必然往生。這就讓我們在佛那邊考慮必生的道理,而不在眾生這邊。同時,佛的信願行來到我們心中,成為我們的信願行。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我們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是我們的信;阿彌陀佛願意讓我們去往生,我們願意讓阿彌陀佛救去往生,這是我們的願。阿彌陀佛將六字名號的萬德萬行、圓滿功德布施給我們,我們接受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念佛往生,佛的行就成為我們的行。所以,「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四)傳承的重要
一般人念佛,都不敢肯定「必得往生」,覺得這句名號空蕩蕩的,雖然念了,還是覺得沒有一點修行功德。聽到別人說「我念佛一定往生」,心中會認為他自誇、妄語。
如果沒有善導大師來為我們楷定,宣揚「別時意」的人一解釋,我們會說:「你解釋的跟我想的一樣,你解釋得好!」我們心中本來就認為「念佛哪能算得上什麼修行呢?我又不會念經誦咒,又不能打坐入定,又不能開發智慧……」別人一說「你單念佛,雖然有願,但是行不夠」,我們的心就會動搖。
同樣一部經,同樣一段經文,站在不同宗派的立場上,就能給出不同的解釋。我們瞭解這一點,就更加知道:學法要有傳承,學法要依據我們本宗祖師的教理。
同樣一部《觀經》,歷史上解釋的很多,我們以善導大師的解釋為標準,不是所有的解釋都可以依準。
依善導大師,往生一定;不依善導大師,往生不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章 不擇根機 稱名必生
「擇」是選擇、挑選。對任何根機的眾生不加選擇,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必得往生。
一、念佛法門廣攝萬機
(一)眾生的疑慮
我們所嚮往的淨土,是那樣清淨莊嚴,而我們每個人自身呢,特別是學佛之後反觀內省,就知道自己污穢、罪垢,貪瞋癡三毒不淨。這樣想一想,難免起疑惑心:像我這樣一個染污不淨、業障深重的眾生,果然能往生那麼清淨的極樂世界嗎?
站在凡夫這一邊,難免有這樣的疑問。
(二)「十方眾生」即九法界眾生
其他法門,上根利智能夠修學,下根劣智就學不來,總有眾生遺漏在外。可是念佛法門,上、中、下三根普攝,無一人不能修,無一人不當修,所以是「一法攝萬機」——以六字名號一法,救度一切眾生。
「一法攝萬機」的根本依據,就是第十八願當中的「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包括得很廣泛。「十方」,不限於我們娑婆世界,而是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的眾生;「眾生」,除了佛法界,九法界都屬於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眾生,通通包括在內。
願文裡雖然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八個字,似乎五逆謗法的人不救,但善導大師已經根據《觀經》下品下生說明這是抑止意,警示眾生不要犯此重罪;如果已經犯了,還是要救。
《無量壽經》異譯本《莊嚴經》明確說明救度三惡道眾生:
地獄、餓鬼、畜生,
皆生我剎,受我法化,
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阿彌陀經》說:
諸天人民、
蜎飛蠕動之類,(蜎ㄩㄢ;蠕ㄖˊㄨ)
聞我名字,
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
皆令來生我國。
「蜎飛蠕動」是指飛蟲和爬蟲。像這樣的眾生,是最極愚癡的,百劫千劫無法出離。而這樣的眾生,法藏比丘說「皆令來生我國」。
二、法照大師「變瓦成金之偈」
(一)引文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迴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是法照大師引用慈愍大師的偈文,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的含義。
(二)釋義
「彼佛因中立弘誓」:彼阿彌陀佛因中叫法藏比丘,建立了弘廣的大願。「弘誓」,總的來講,指四十八願;法照大師在這裡特別指第十八願。「弘」是廣大無邊,任何眾生都包含在內。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就是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不得往生,我誓不成佛!」這叫「誓」,合稱「誓願」,非常殷重。
「聞名念我總迎來」:這是簡略地解釋第十八願。聽聞我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我阿彌陀佛的名號的眾生,通通被迎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一個遺漏在外。「總」是一個不漏。
下面用四句話解釋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
「不簡貧窮將富貴」:「簡」是挑選、揀擇,「將」是又、且。法藏比丘「聞名念我總迎來」的誓願,並不分別、挑選:「這個貧窮的,我不救;那個富貴的,我救」——不是這樣!沒有貧富的差別,這叫「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下智」,下等根機、智慧低劣、無智無識的人;「高才」,高等智慧、上根利智的人。法藏比丘的誓願,「不管是下智人、高才人,你聞名念我,我通通來迎」。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你廣學多聞念佛,我來迎;少學寡聞念佛,我也來迎。你嚴持淨戒念佛,我來迎;破戒罪深念佛,我也來迎。阿彌陀佛沒有選擇,沒有分別,平等大慈。如同太陽的光明,照著善人,也照惡人。阿彌陀佛平等慈光憐憫、救度一切念佛人。富翁,富可敵國,不念佛,不能往生;乞丐,不名一文,專修念佛,能到極樂世界。
「但使迴心多念佛」:「但使」,聽起來很簡單,「你只要這樣」;「迴心」這兩個字很重要,迴心轉意,迴轉原來靠自己的心,來靠阿彌陀佛,既沒有下劣想,也不起高慢想。貧窮、富貴,下智、高才,多聞、寡聞,持戒、破戒,都要迴心。「多念佛」就是專念佛,相續念佛,念佛不嫌多。
「多」,是一個大致的方向,沒有限定。因為眾生根機各有不等,時間各有忙閑,如果定一萬句為多,有人達不到,還有人嫌太少。
所以,這裡只是一個大方向,自己要求自己。像善導大師所說的「勵心克己,畢命為期」,這叫「多念佛」。
貧窮的人會覺得「我沒有錢作功德,像我這樣光念佛怕不能往生吧」,這個心對不對呢?這個心不對!要迴轉過來,任憑阿彌陀佛:「我雖然窮,不能大布施,但是,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必定接引我!」不用花錢,窮人能修得起的法門,就是念佛法門。這句名號不用花錢買。話講回來,這句六字名號,如果花錢買,花多少錢能買得來呢?所以,不在於我們是貧窮還是富貴,甚至越是貧窮的越要救濟。法藏比丘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不論在財富上,還是在功德上,我們都是窮人,沒有功德法財。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就會救度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如果靠建寺院、作功德才可以到極樂世界,那麼,只有富人才有資格了——不是這樣。
富貴人,也要迴心。「富貴學道難」這句話確實不假。有錢,地位顯貴,難以學佛。一方面是因為他有驕慢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比別人優越。另一方面不容易遇到真善知識,雖然有許多朋友,但不是為道而來,而是為錢而來。內存驕慢,外缺善緣,加上富樂自在,耽於享受,這樣學道就很困難。富貴人覺得「我布施了多少錢,作了多大的功德,所以我到極樂世界有分」,這樣的想法正確嗎?不正確。要迴心轉意:「縱然我在佛門裡作了功德,但這還是有為有漏的功德,與六字名號的功德無法相比。」所以,富貴人要把那種自我倚仗的心放下來,謙卑下來,迴心老實念佛。
下智的人往往心存卑劣:「我這樣愚癡,沒有智慧,怎麼能往生呢?」這樣的心要迴轉。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看你有多少文化、讀了多少經典、是不是大學教授,不是看這些。雖然愚癡卑劣,往生淨土沒有差別。愚癡少智的人往往比較容易和淨土法門相應。印光大師講:淨土法門,兩種人最相應,最容易成為老實念佛人。哪兩種人呢?一種是上智的人,一種是下愚的人——最上智慧的和最下愚癡的,這兩個極端。
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這兩種人一旦專修念佛了,他的志向堅定,不能改變。為什麼呢?上等智慧的,廣研一切經教,通達一切法門,知道唯有念佛法門最好,所以他能老老實實專念這句名號,仰仗彌陀本願,心無旁騖,像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下愚的人為什麼可以做老實念佛人呢?「我什麼都不會,我只有念佛!」上次講了「阿彌陀佛你可饒了我」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
有位老太婆,為了往生,費了好大勁。聽說不會誦經不能往生,她又不識字,問人家又怕人家不耐煩,就問她女兒:「幫我查查字典,告訴我這個字怎麼讀。」
她女兒還沒入佛門,說:「媽,你這麼大年紀了,你還要考佛教大學啊?」
「你不懂!你告訴我怎麼念就好了。」她費了好大勁,學了《阿彌陀經》,還學了一個咒,非常辛苦。後來她聽了善導大師闡釋的淨土教理,得知任何根機專修念佛一定往生,她馬上向西方磕了三個響頭:「阿彌陀佛,你可饒了我了!你可饒了我了!」她為了求往生,每天抄啊,背啊,查字典啊,非常艱難,非常苦惱。
還有一位蓮友,學什麼呢?快七十歲了,在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學這些,來不及了!無常就在眼前,你現在黃土都快埋到脖子了,哪來得及啊?要趕緊念佛!結果她為了交作業,每天晚上都要看書,還要做筆記,第二天要回答問題。她說:「三點鐘就要起床,晚上有時要學到半夜,累得渾身是汗,太累了!」就因為她認識幾個字,她要是不認識這幾個字,不就老實念佛了嗎?這都是不瞭解法門的根源。瞭解了,下智的人就以我們的身分老實念佛就好。
宣城有位老太太叫姚春林,八十四歲往生淨土。她一個大字不識,人很虔誠,因為祖上信佛,所以從小受過佛教的影響,但是不明佛理,只是燒香拜拜。「文革」時期不准信佛,不准供佛。她就在土灶的鍋洞裡偷偷地點香供觀音菩薩。因為灶上屬於灶王爺的地盤,她就跟灶王爺打招呼說:「灶王菩薩,我沒有地方給觀音菩薩燒香,就借你這個地方燒一燒,你沒有意見吧?」她這個心,好像挺愚鈍,其實很善良,很本分。「文革」之後,信仰自由了,一開始她還有點怕,還怕政策再不讓信佛,還是偷偷的。日子久了,她的女兒說:「這都什麼年代了,你還偷偷摸摸的?現在信佛自由了,你可以放心大膽供佛了。」這樣她才請菩薩來供。但是,她還是不知道學佛的目的,只知道行善積德,為人要善良。後來一位蓮友對她說:「老人家這麼虔誠!你怎麼不知道念佛啊?」
她問:「念什麼佛啊?」
「念阿彌陀佛!」
「哦!念阿彌陀佛——我供的是觀音菩薩。」
「供觀音菩薩,你也要念阿彌陀佛,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她這才聽說極樂世界。這個時候,她已經八十一歲了。又過了兩個月,她才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一句在家裡念,還請了念佛機。念歸念,她心裡還是有疑惑。一位蓮友就來跟我講:「這位姚老太太,人很虔誠,但是就怕自己不夠格,不能到極樂世界。另外,她一輩子沒有見過出家人,她現在病得很重,估計差不多快要走了。師父是不是去看看她,她很想見見出家人。」我一聽,感覺她很可貴,我就去了。她一看見出家人,就恭敬合掌,然後就跟我聊上了。
她說:「我怕不行啊,我一個字也不認識,什麼經都不會,像我這樣的人,阿彌陀佛要嗎?」
我說:「阿彌陀佛要啊!你只要念佛,阿彌陀佛一個不漏!非常歡迎你去,把你當寶貝!」
她一聽就高興了:「那就好!那就好!那就好!」連講三遍。你看,這就是善根成熟了,講了她就不懷疑,就專心念這句名號。
她是肝癌晚期——肝癌是很痛的,但是她身上一點痛苦都沒有,只是肝部有點麻木的感覺。兩個女兒一回來,她就叫她們念佛。一天,兩個女兒在旁邊,小女兒小聲念,大女兒沒張口,老太太就不高興了,問她怎麼不念佛。大女兒被媽媽這一問,不好意思了,說:「媽,我在心裡念。」
「什麼在心裡念?你為什麼不能開口啊?」她不許她在心裡念,叫她開口念。
她家裡的孩子都挺孝順的。一回到家裡,她就說:「你們都念佛,其他事不要閒扯。」大家都念佛。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說是不行了,蓮友們去助念。那時候天氣特別熱,我記得是八月分。蓮友助念,她隨你怎麼念:你唱六個字,她也唱六個字;你念四個字,她也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是念大聲,她也念大聲。有時候她還坐起來念佛,跟著我們的聲音。那種情形,簡直就是她在帶蓮友念佛。雖然天那麼熱,助念的蓮友卻說:「這樣的老太婆,我們為她助念,感到就是有勁!」大家一句閒話都沒有,一句佛號念到底。
我當時要準備第二天去南京,就沒有機會送她走。就是那一天,她清早往生了。後來我去看她,她的面色、氣韻非常好,走得非常殊勝,非常莊嚴!手和骨節簡直比嬰兒還柔軟,就好像沒有骨頭一樣,所有的人都跑去跟她握手。火化之後,還得到舍利子、舍利花。有了這個經歷,她的兩個女兒都開始信佛了,家裡的男女老少,大大小小一共幾十口人,都為她吃素四十九天。所以,她也是很了不起的!這就是下智的人、沒有文化的人往生淨土。可見,不是靠我們的文化程度去往生。
還有一個故事也很生動。在浙江慈溪,有一位姓嚴的居士,老家是浙江余姚。她老家隔壁有一位阿婆,姓陳,她就喊她「陳婆」。這位陳婆跟別人不一樣,嚴居士小的時候就看見陳婆喜歡念佛。她念佛也沒有人教,那時候誰教她念佛呢?她大概也是祖上帶來的,知道有佛法,但是不知道往生極樂世界,就喜歡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嚴居士後來學佛了,就想起老家還有這麼一位老太婆,回去探望母親的時候,她就對陳婆講:「阿婆,你念佛好啊!你知道極樂世界嗎?」
陳婆回答:「我不知道。」
嚴居士比較善巧,她知道阿婆相信人死後有下地獄這回事,就問:「你知道人死了要去閻羅王那裡嗎?」
「那我知道。」
她又問:「去閻羅王那裡怕不怕?」
「那當然不好!不願意。」
她說:「極樂世界是非常好的地方,比天上還好。到了極樂世界就不用到閻羅王那裡去了。你要不要去呀?」
「那好啊,那我當然要去!」
陳婆就很簡單,知道有一個極樂世界、不要到閻羅王那裡去審判,就懷著這樣的心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這是她第一次聽到念佛可以到極樂世界。
後來,嚴居士又回老家一趟,她媽媽說:「隔壁的阿婆病了,躺在床上,你去看看吧!」嚴居士就去看她,見她躺在床上不念佛。嚴居士說:「阿婆,你這麼喜歡念佛,現在怎麼不念佛啊?」
她說:「躺在床上也能念佛嗎?」
嚴居士就跟她說:「沒關係!你現在生病不方便,阿彌陀佛不嫌棄,你躺在床上也好念佛的!」
她說:「我就怕不能念佛,我想念還不敢念。你這樣告訴我就好了,我相信你講的話,我從小看著你長大的,知道你不騙人。」好!她又開始念佛。
又過了一個多月,嚴居士的媽媽說:「隔壁的阿婆走了,走得非常殊勝。」
老婆婆家裡沒有人信佛,她走的時候提前告訴女兒她什麼時候要走。女兒不相信:「你精神好得很,你往哪裡去啊?」沒當一回事兒。她是一個人悄悄走的,沒有人助念。她女兒跑回來一看,媽媽死了,身上還是軟的,就害怕了,因為不信佛、不瞭解怎麼回事,就跑到隔壁找嚴居士的媽媽:「你看看我媽怎麼回事,是死還是沒死?怎麼身上是稀軟稀軟的?」你看,就這麼一個平常的老太太,沒有文化,專修念佛,守著這句名號,走得非常殊勝。
印光大師講,他走南闖北,往返萬餘里,見過很多人,往往是老實愚癡的念佛人,即使走的時候沒有什麼放光動地的瑞相,但最起碼都走得安詳自在;那些通宗通教、蔑視淨土的人,雖然有很大的名聲,但是走的時候總是呼爹叫娘。到最後,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反而輸給沒有學問、沒有智慧的人。大家不要現在贏過人家,到最後輸給人家,那就不好了。
當然,有智慧的人如果不倚恃自己的智慧,像印光大師所說的,也能夠放下身心,老老實實學一般的老太太來念佛,他的智慧就更加殊勝。因為他不僅可以自己往生,還可以弘法利生,那就更好了。
多聞的人,也要迴心,不要認為自己廣學多聞,就可以不念佛。應該說:「我們的智解很有限,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求生極樂淨土,何況我這個庸庸凡夫呢?」迴轉高慢的心,求生極樂世界。
持淨戒的人,也要迴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才能保證梵行清淨,決定成佛。
破戒的、罪業深厚的人呢?一般會覺得「完了,我要墮落了!我這樣的人,阿彌陀佛可能不救。」這樣的心也是不正確的,也要迴心轉意。應該懷著慚愧心和懺悔心:「我罪業深重,以我這樣的根機,肯定要墮落!現在只有阿彌陀佛大慈大悲,能夠救度我這樣的根機。所以,我的心迴轉過來,投靠阿彌陀佛,念念念佛,求生西方。」這樣也決定往生。
宋朝有一位出家師父,名叫瑩珂,在《佛祖統紀》裡有記載。瑩珂法師雖然出了家,但是在戒律方面毀犯很多,沒有按照佛法的清規戒律來做。
過了一段時間,他良心發現:「麻煩了!像我這樣子,酒肉也沒有斷,其他戒也多有毀犯,我豈不是白白出家一場!豈不是要墮落惡道!」心中就很恐慌。他沒修學過什麼法門,因為沒有道心嘛。現在醒悟了,他就向同住的道友借了一部《往生傳》,看過之後非常感慨:「原來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一轉變過來,就勇猛念佛,發誓七天不吃不喝:「我造罪太重了,墮落地獄不得了!念佛能到西方,乾脆現在就念著佛去!」發了這樣的心,就把門關起來,一個人在房間裡念佛。
過了三天,他就夢見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我來接你。你應當自勉。」
瑩珂法師說:「阿彌陀佛!我這個人下根劣智,我怕這麼長的時間,可能又要失去正念,造罪墮落。祈求阿彌陀佛慈悲,早一點把我接去,我十年陽壽不要了。」這是真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發心勇猛。
阿彌陀佛很慈悲,就答應三天之後來迎他。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果然如期前來接引,瑩珂法師非常殊勝地往生西方淨土。
這是「破戒罪根深」的人,迴心念佛往生西方的典型事例,非常殊勝!
法照大師引這首偈語,普勸一切眾生都要迴心多念阿彌陀佛。只要迴心多念阿彌陀佛,「能令瓦礫變成金」。黃金是最可貴的,瓦礫是沒人要的;但若迴心念佛,瓦礫能變成黃金。這是一個比喻。「瓦礫」是指貧窮、下智、破戒、罪深,十方諸佛國土所不容受的種種眾生,好像垃圾一樣,被掃到旁邊的眾生。但是,這些人如果能夠迴心念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旦往生西方,就能究竟成佛,這不就是「瓦礫變成金」了嘛!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總是做瓦礫。我們在這裡雖然是沒有用的瓦礫,可是到達極樂世界就能成佛。
假如說我們出門撿石頭,不論石頭是大還是小,是長得齜牙咧嘴還是溜光圓滑,是白顏色還是黑顏色,所有的石頭撿回來都能變成金子,大家出去撿石頭的時候,會不會挑挑揀揀?不會。因為再難看,撿回來也是黃金。阿彌陀佛來到娑婆世界,撿我們這些罪業眾生。雖然我們在這裡不好看,我們貧窮、下智、破戒、罪深,但是撿到極樂世界之後,就變成黃金,阿彌陀佛是不會丟棄的。雖然我們煩惱罪障很深,但是我們的佛性跟佛平等。稱念這句名號,就可以通通往生。我們到達極樂世界之後,佛性自然開發。
(三)印光大師「逆惡歸心也來迎之偈」
印光大師有一首偈,和「變瓦成金之偈」剛好吻合。他這樣說:
四十八願度眾生,
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
憐彼是佛尚未成。
「變瓦成金之偈」說:「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這裡也一樣:「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逆惡」,五逆十惡的眾生;「歸心」,前面說「迴心」,是一個意思;「也來迎」,「總來迎」,都一樣。即使是造作五逆十惡的人,迴心念佛,也來迎接,一個不漏。
「這樣不是太沒有選擇性了嗎?」我們會覺得這樣不公平,「五逆十惡的人念佛也往生,這哪裡公平?」這是凡情執著。佛的智慧和慈悲,不是我們凡夫可以妄測的,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不分這些的。如同前面所講的,在這裡雖然是五逆十惡,到了淨土,瓦礫變成黃金。
「變瓦成金之偈」有四個「不簡」,「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印光大師也有此意。
「非是混濫無簡擇」:這不是阿彌陀佛含混籠統,不加選擇,不加分別。
那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憐彼是佛尚未成」:即使是五逆十惡的眾生,他的本地覺性也跟佛是一樣的,只是因為他被愚癡、妄想、顛倒、執著所覆蓋,所以造罪造業,沉淪六道。這太可惜了!阿彌陀佛憐彼本來是佛,但是沒有成佛,才造罪造業,所以才要救度他,一旦到達極樂世界,通通成佛。
念佛法門是不選擇眾生根機的,只要願意往生,通通可以念佛往生。連五逆十惡的人都可以念佛往生極樂淨土,還有誰被排除在外呢?
(四)《念佛感應錄》下根人往生事例
弘願寺流通過三集《念佛感應錄》,所收集的例子多數都是下根劣智、沒有智慧、沒有學問、不識字,甚至還沒吃清口素,念佛也是煩煩惱惱的,但是這樣的人,最終得到確證往生的,以這樣的例子說明佛的慈悲救度。
出家、多才、上根利智、勇猛精進的人,這些人往生,大家都覺得理所當然。所以,我們編的《念佛感應錄》不以這些為重點,免得大家誤解要這樣才可以往生。反而取那些下根劣智的人,他念佛也能往生,以此激發大家的信心:我們念佛通通可以往生。
這些事例,少數部分是歷史上的案例,多數是最近幾年我個人親自見到的,或者蓮友記載父母、家人的往生事例,所以是很現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一章 不問時節 稱名必生
一、念佛時節
「時節」,就是念佛時間的長短。阿彌陀佛不管你念佛時間是長是短,只要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西方淨土。
極樂世界這麼殊勝,這麼好,很多人心裡還是想往生,但是想來想去,說:「我到現在還沒歸依,念佛時間也不長,像我這樣也能往生嗎?」
為了破除這樣的疑惑,善導大師就告訴我們:念佛往生,不在時節長短,不在你是久修還是新學。
下面有三條文,我來說明一下。

二、不問時節
(一)《觀經疏》「念佛時節之文」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說念佛時節,用三段話來說明。
第一段,從多向少:上從一輩子念佛,下到一天、一個時辰,最少一念的念佛。
第二段,從少向多:從最少一念開始,延續至十念,再到一時、一日,直到一輩子。
第三段,「大意」就是根本原則、要領:從發心念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起,一輩子念佛,不改變,不退轉,直到往生。
因為每個人遇到淨土法門的時間各有早晚,每個人的壽命也各有長短,所以有從少向多、從多到少的說明。
(二)《觀經疏》「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念不捨,就是正定之業,不在修學時間的長短,所以叫「不問時節久近」。阿彌陀佛不會來問問你「你想到極樂世界啊?你念佛念了幾年?」你哪怕只念了一聲而壽命終結,像《觀經》下品三生,都是念了一聲、十聲佛號的人,當下阿彌陀佛也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三)《觀經疏》「不問時節之文」
一切凡夫,
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也明確說到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時節久近。
三、啟發
「不問時節久近」都能往生,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一)往生靠名號
往生極樂世界,跟我們念佛時間的長短沒有關係,阿彌陀佛不問這個;跟我們念佛數量的多少也沒有關係,他也不問這個;跟我們念佛的功夫深淺也沒有關係,阿彌陀佛也不問這個。這些,是我們凡夫這邊的,阿彌陀佛都不問這些。往生不是靠我們的功夫,不是靠我們的修持程度,而是靠我們所念的這句六字名號本身,所以才不問時節久近,只問是不是念著佛。
雖然說「不問時節久近」,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從現在開始,「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這是原則。
念佛能往生,是因為這句名號本身能令我們往生,所以阿彌陀佛才不問我們念佛時節久近。念十聲,是靠這句名號本身;念十年,還是靠這句名號本身:往生功德是看這句名號本身。
(二)不管平生臨終
如果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裡沒有我們往生的功德,你念千千萬萬、十年百年都不能往生。如果存款單裡沒有錢,你把它抓在手上,抓得再緊也取不到錢。
這句六字名號裡有我們往生的功德,我們現在來念,現在就有功德。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不問時節久近」就是不管平生、臨終。「平生」就是指我們現在身體健康、活著的時候,平常的時候;「臨終」就是指我們臨命終時。
我們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平時念佛不管用,平時念佛都是作演習,都是訓練性質的;臨終念的那一句佛號才管用,才能往生:這是錯誤的。
現在念的佛和臨終念的佛,是不是一尊佛?沒有兩尊佛嘛!是不是同一句佛號?是啊!所以,平生、臨終都一樣,名號功德都不增不減。臨終一念得往生,平生念念皆得往生。
這樣反復地說明,是要大家明瞭:我們現在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能救度我們!如果我們一口氣不來,當下就往生極樂世界;如果還有壽命,就延續下去,過念佛的生活,直到命終往生。
(三)一輩子念佛
不問時節久近,並不是說「我就念一句佛、十句佛,或者念上一年兩年,然後我就不念了」,那樣不行。為什麼呢?那樣等於你丟棄了。不問時節久近,是要我們「念念不捨」「念念相續」,這樣才是「執持名號」。所以,《阿彌陀經》雖然說「若一日……若七日」,並不限定在一天、七天,而是一輩子念佛。
祖師說念佛「不問時節」,是根據第十八願裡的「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是阿彌陀佛不限定我們念佛的時間早晚:你臨終遇到了,念一聲、十聲,也屬於「乃至十念」的範圍;你年輕的時候就遇到,念三十年、五十年,也屬於「乃至十念」的範圍。
「十念」是指臨終的人來不及念得更多,只念了十句;「乃至」就是指平時一輩子的念佛。
「乃至十念」「乃至一念」和「乃至念念」「念念不捨」是一個意思。不要錯誤地理解為只念一句佛,然後回去睡大覺,因為阿彌陀佛誓願裡的念佛是一個相續的過程,也是自然的。就是說:你一旦信順彌陀救度,一信就永信;既然一信永信,就會一念永念,所以說「乃至一念」。
比如說我們上船,心有顧慮:海這麼寬,上船能不能過海?船長很慈悲,說:「沒關係!你只要一步登船,我就可以讓你到達彼岸。」他講的「一步登船」,就是步步在船上。如果聽船長說「一步登船就可以到彼岸」,然後用腳點一下,一步登船,又縮回來,那怎麼可能到彼岸呢?如果我們錯誤理解了,以為「阿彌陀佛講『乃至一念』,我就念一聲,然後縮回來不念了」,就好像那個人想過海,把腳在船上點一下又縮回來了,那不行。「乃至一念」就是「乃至念念」。一步跨上船,就步步在船上。我們一旦信順阿彌陀佛,就念念不捨、念念不疑。
當然,我們幹別的工作,忘記了,睡覺睡著了,念不了,另當別論。只要我們想起來,一旦提起念頭,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作「念念相續」「念念不捨」,也叫作「乃至一念」「乃至十念」。
臨終的人,他只有一口氣了,一念當下往生。如果他這一口氣相續,念了一句佛號之後,他又活過來了,又活了三年,那麼,他就念三年的佛。因為臨終和平生沒有固定的分界線,臨終如果不死,生命延續了,就是平生;平生活得好好的,活蹦亂跳,突然遇到車禍了,當下成為臨終。所以,臨終一念能夠往生,就代表平生一念也能往生。如果平生的一念不能往生,臨終的一念也不能往生。
一念能夠往生,不是「一」這個數字能讓我們往生,也不是「念」能讓我們往生,是我們所念的名號本身具足了讓我們當下往生的功德,所以「一念」「念念」才沒有差別。「一念」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十念」念的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本身不是數量,也不是用數量可以衡量、可以形容的,阿彌陀佛叫無量佛。
站在我們這一邊,念佛可以記數,三千,一萬,但是,從名號本身來講,是超越數量之法。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向專念」「不問時節久近」,不論時間長、時間短——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他沒有時間長短。時間長短是凡夫的妄想分別,「時節久近」也是凡夫的妄想執著,這句名號本身無所謂長短,無所謂多少,無所謂貧富,無所謂精進、懈怠。只是站在我們的角度,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我們的根機念念不捨,這樣就符合彌陀誓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 不問罪福 稱名必生
一、罪與福
阿彌陀佛的救度,既不問時節久近,也不問罪福多少。不管是罪業眾生還是福業眾生,只要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願生西方淨土,必得往生。
「罪」就是造罪,毀犯戒律,造作種種罪業。最深的罪業,所謂「五逆謗法」,這是罪中之極罪,稱為「逆罪」。
「福」就是福業,有世間的福業,比如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等;有小乘的福業,比如歸依、持戒,威儀修持;還有大乘行福,比如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等等。
「福」,有有相和無相之分。就凡夫來講,都是有相福業,都沒有契悟真實本體,這樣,都屬於有為有漏的造作。
二、善導大師「不問罪福之文」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散善義》中說: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法事讚》說:
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一般的觀點,都認為必須修福念佛才能往生,造罪人雖念佛怕不能往生:這就落在「問罪福」當中。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不問這些,只管心心念念,念阿彌陀佛,不要懷疑。
這讓我們跳出善惡是非的觀念,直接歸於念佛,這就是一向專念。問罪福,心就落於兩邊,就不是一向。罪也念佛,福也念佛,念佛皆往生。
三、罪福皆為染業
罪與福是相對而言的。比如說五戒十善,屬於佛教的人天乘,相對於三惡道的惡業,五戒十善稱為善業;如果相對於往生極樂淨土、阿彌陀佛的清淨大願業力,五戒十善不稱為善,稱為惡業、染業。《無量壽經》裡有這樣一首偈語: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五惡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羅劃歸其他幾道,這樣只有五道。這五道當中,人道和天道也稱為「惡道」。為什麼?因為我們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所以,以出離三界為目標的話,人天道算是惡道。與菩薩清淨業力相比,我們凡夫雖修戒善,仍然是染業、惡業。這一點要有正確的認識。
四、超越罪福
我們的真心、本性,其實是超越善惡的。六字名號本身更是超越善惡。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一開始就說了: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這也是「不問罪福」的意思。既然「一切善惡凡夫」都可以往生,那麼在彌陀的誓願當中,就不揀擇、不挑選,因為都是乘託了阿彌陀佛的願力。
在《法事讚》裡,善導大師又說: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這也是不論善惡。只要念佛,必然往生淨土。
《觀念法門》裡說: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
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即得往生。
分明說「一切造罪凡夫」,迴心念佛都必得往生:這也是「不問罪福」。
同樣,《法事讚》裡說:
以佛願力:
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因為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即使是造作五逆重罪的人,即使是造作十惡重罪的人,都可以罪滅得生極樂世界。即使是誹謗佛法、斷諸善根的人,他只要願意迴心念佛,也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總之,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佛的誓願,不論凡夫這一邊是罪還是福,只要念佛,通通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最明顯的例證是《觀經》。《觀經》上六品是修福眾生念佛往生,下三品是造罪眾生念佛往生。
下品上生是十惡輕罪之人,臨終稱佛名號莊嚴往生。一生造作十惡業,而說輕罪,是比較破戒、五逆、謗法這些重罪而言的,可見眾生之罪重。
下品中生是破戒眾生,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一念願心發起,而得往生。
下品下生是五逆重罪眾生,十聲稱佛而往生。
這在經文中說得明明白白。如此重罪的人念佛尚且往生,還有誰念佛不能往生!
有的人念佛,內心卻很卑劣,總是怕自己不能往生,罪過重啦,心不淨啦,念佛少啦,時間短啦……但是,罪業雖重,不至五逆謗法;念佛雖少,早過一聲十聲;心雖混亂,不至臨終苦逼。彼等之人尚且往生,何獨我等不得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三章 不慮妄念 稱名必生
不必擔心顧慮我們有很多妄想雜念,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彌陀淨土。
一、念佛與妄念
(一)念佛中的苦惱
經常有蓮友來問:「念佛的時候妄念很多怎麼辦?」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人這樣問。沒有問的人,也有這個問題存在。大家在世間塵勞當中,內心都希望能夠很寂靜、很清淨、一心無二地念佛,可是,它不聽話!喜歡東想西想。不讓它想,它也要想。有的老太太就說:「真沒辦法!有時候氣得我都拿頭往牆上撞!這個腦袋不聽話,撞你!」我問:「撞完之後怎麼樣?」
「撞完之後還是那樣。」非常苦惱!覺得這個問題解決不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散亂的,只是相對而言有的重一點、有的輕一點罷了。所以,善導大師說我們是「亂想凡夫」。如果拿我們凡夫和阿羅漢相比,可能阿羅漢看我們都像精神病人。精神有毛病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接觸過?如果跟他近距離接觸,你就發現:他的思想很不集中,很恍惚。他自己老是狂想,想這兒,想那兒。你講一句話,他也有反應,然後馬上就跑掉了。他是病態,沒有辦法。其實,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病態的。我們認為他是精神病,主要是因為他精神不能集中,難以在一件事上凝定心神,嚴重了,就說是精神病。其實,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才要念佛。
(二)光照塵埃喻
世間的人如果不念佛,感覺不出自己有妄念,也不知道什麼叫妄想紛飛,因為他整個都埋沒在凡塵當中。我們念佛還知道自己有妄念,這是進步,應該恭喜。就像一個房間,如果沒有陽光從窗戶照進來,看不到灰塵;如果有一縷陽光照進來,就看見空氣中灰塵很多。阿彌陀佛是無量光,我們一念佛,佛光就照到我們心裡來了,佛光透進來,就發現自己是妄念紛飛的凡夫。若不念佛,整個埋沒在妄想雜念的灰塵裡面,根本覺察不到。
有人誤解說:「師父,我坐在佛堂念佛不行,妄念特別多;我在大街上走著念很清淨,沒有妄念。」這是他不明所以。因為他的心是動的,在大街上邊走邊唱,跟自心的頻率吻合了,感覺比較舒暢;坐在佛堂念呢,身一靜,心很動,動靜反差特別大,就感覺妄念多。其實,在大街上妄念更多,但是因為都在動,感覺不出來。
有妄念,就起了疑惑心:「雖然念佛,如此妄念紛飛,怎麼能往生呢?」
(三)喊破喉嚨也枉然
有兩句話,很多人都記得,也都擔心——「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不是淨土宗的說法,淨土宗歷代祖師都不這樣講,善導大師更不這樣講。這是修禪定的人站在心要清淨這個立場上,也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定善——「息慮凝心」,對這種修持方法來說的。它是帶有禪定色彩的念佛,不是純依念佛往生願、原汁原味、原原本本的念佛。
(四)原汁原味的念佛
什麼叫原汁原味的念佛呢?法然上人的一位弟子——證空上人有一篇《白木之念佛》的法語,很好。「白木」是指從山上砍下來的原木,沒染色,沒上油彩。我們就以自己本來的狀況,就這樣子念佛,這樣就可以,這叫「白木之念佛」。
一般的人念佛,多是有色彩的念佛。比如說念佛加上清淨心的色彩,認為雖然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有清淨心才能往生。或者加上開悟的色彩,雖然念佛,如果能開悟才能往生;如果不開悟,就不能往生。
這樣就等於在這句名號上塗了很多顏料,不是原原本本的南無阿彌陀佛。他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加了色彩,心就被這些色彩動搖了,「我念佛,達到什麼水平了」「我念佛,能夠讀誦大乘經典了」「我念佛,能夠兼修其他法門了」,這樣念佛,心裡才感到安慰。這樣的念佛,不是原汁原味的念佛。
我們念佛,要原汁原味,我們是什麼樣子,就以什麼樣子念佛。不必認為「我要達到另外某一個狀態,才能符合念佛的標準」,十方眾生,都以當下的樣子迴心念佛就可以了。
(五)鶴腳長鴨腳短
有位老太太問一位法師:「念佛應該怎麼念啊?」
這位法師很善於打比喻,回答說:「鶴腳長,鴨腳短,就這樣子念佛就可以。」鶴的腿很長,鴨子的腿很短,這是代表眾生根機各有不等。你是一隻鴨子,腿很短,你不要把腿拉長再來念佛;他是一隻鶴,腿很長,也不必把腿截短再來念佛:就這個樣子念佛就行。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是「乃至十念」,各自根據自己的根機來念佛,不要以別人的模樣為標準。以阿彌陀佛的救度誓願為標準,這樣就行。
那位老太太一聽,「那很好!」她說,「我已經達到被佛救度的標準了嗎?」
這位法師又開示她說:「沒有什麼叫達到標準,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每個人就以我們這個樣子念佛,不要自我嫌棄。
(六)水波無礙江流喻
《徑中徑又徑徵義》序文中有一段問答。
或者疑而問曰:
我但晨昏念佛,日間浩浩,俱屬塵勞。
且口念佛時,不免雜念起滅,恍惚無定,
欲求一心不亂甚難。未識亦能往生否?
有人來問:「我只不過早晨、傍晚念念佛,白天一天的時間都在忙一些世間的雜務。而且早晚念佛的時候也是妄想雜念起起滅滅,要想達到制心一處、不起雜念太困難了。不知道這樣是不是也可以往生?」這是一般人念佛普遍存在的情況,今人這樣,古人也這樣,可說很平常,本來普通人念佛就是這樣子的,這樣念佛就可以往生。
答曰:
切勿多疑!
亦無論一心、散心。
特患信行願三者,發心不真耳。
千萬不要多疑!也不管你是禪定心還是散亂心。我們的心是禪定、散亂並不重要,怕就怕在哪個地方呢?就怕你的信心、願心、念佛心——這叫信、願、行,就怕你這三心不真切。信,信不過,信不及;願,願不切,不是真願往生;行,念佛又在懷疑,不是很踏實篤定。如果這樣發心不真,那就值得擔心了。
果發真心,
此心如長江水,種種雜念如水上波。
往生如江流入海。
豈有江流入海之時,
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礙長流乎?
果然真心一發:「我完全靠倒阿彌陀佛,信順不疑;我真求往生,沒有半點不願意往生;我就是這句名號,踏踏實實地念。」這個心一發起,往生就像江流入海一樣自然。長江的水在流動,水面上也有波紋,起伏不定。我們的雜念就像水上的波紋一樣,往生就像長江之水進入大海一樣。哪有江水流入大海的時候,水波能夠阻礙它的呢?
歸命阿彌陀佛的心,就像長江水;我們日常生活中起的一些妄想雜念,就像水上的波浪。我們是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還在這個娑婆世界奔走經營,忙於家庭,忙於事業,難免對境起分別、起雜想的波浪。雖然如此,它不會障礙我們往生淨土。如同波浪不阻水流,長江水有波浪,照樣可以入海。江水浩浩,隨風起浪,夾著泥沙,浮著草屑,但這一切不妨礙它日夜奔流,直入大海。
我們念佛往生淨土,就是這麼一種狀況。
這個比喻,很貼切,很形象;多多思維,自然疑心皆消。
二、源信大師念佛法語
下面我們學習源信大師的念佛法語,這段法語不長,講得特別妙。
這段法語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勸導我們生在人間應感慶喜;第二部分勸導我們若能念佛應感慶喜;第三部分勸導我們莫厭妄念,要深信念佛。
(一)慶喜人生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
自身雖賤,不劣於畜生;
吾家雖貧,猶勝於餓鬼;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
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
故生人間,應該慶喜。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這是總體說明。我們既然離開三惡道,生在人間了,應該大大地慶賀,大大地喜悅。
有人說:「我慶喜不起來啊!我家裡沒錢,我身體有病,我有許多煩惱,哪裡值得慶喜?」
源信大師就說:「自身雖賤,不劣於畜生」:我們雖然地位卑賤,沒有高官厚祿,不是名位顯貴,但是,我們比畜生要尊貴多了。
「吾家雖貧,猶勝於餓鬼」:我家雖然貧窮,但是比餓鬼富足多了。餓鬼,五百歲都喝不到一滴水。不僅喝不到一滴水,甚至連漿水的名字都聞不到。遇到江河裡有水,他要去喝的時候,河水馬上起火,這就是他本身的業力障礙。餓鬼,有人吐一口痰,都搶著吃。要是能吃到,還算是有福報的,沒有福報還吃不到。有各種各樣的餓鬼,有膿血鬼,專門吃膿吃血;有便廁鬼,專門在廁所裡吃糞便,環境非常惡劣:你看餓鬼多麼苦惱!我們再貧窮,總比餓鬼強多了。
有人說:「我是人啊,為什麼要和畜生、餓鬼相比呢?」現在是人,不能保證永遠做人。按照我們本身的業力,今生如果不往生,來生就是畜生、餓鬼,甚至落入地獄,到那個時候,我們就羡慕人身了。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世間的事情難以盡如人意,但這點小事跟地獄之苦一比,差太多了!
地獄裡有多苦呢?阿難曾經請佛開示地獄的苦惱,讓眾生能夠知苦厭離。他問了好幾遍,佛都默然無語。
阿難說:「佛陀,您為何不為我們開示啊?」
佛說:「地獄的苦惱不能說,不能想。如果有人把地獄的苦如實地說出來,另外有人也能夠如實地聽,這兩個人當下就要吐血而亡。」地獄的苦,太苦了!超過人的心力,人無法接受,無法想像!只要想到,心臟就會爆裂;聽的人能夠聽懂,也會心臟爆裂,無法接受。
現在有人拍恐怖電影。恐怖電影,有的人一看,當場就心臟病發作死掉了,因為太恐怖了。恐怖電影跟地獄的恐怖來比,簡直是千萬億分之一,這還是人間可以想像、可以表達的。
佛陀慈悲地說:「我打一個比喻,讓你們略微知道地獄的苦惱。有一個人叛國投敵,被國王抓起來治罪。早晨向他身上扎一百槍,血肉模糊。中午國王就問:『那個囚犯死了沒有?』獄卒回答說:『這個人命大,扎一百槍沒有死。』國王說:『再扎一百槍。』晚上國王又問:『那個人死了沒有?』『還沒有死。』國王命令再扎一百槍。獄卒說:『全身已經沒有地方扎了。』國王說:『就在模糊的血肉上再扎一百槍。』」大家想一想,我們手上扎一根小刺兒都會感覺很難過,早晨、中午、晚上,身上扎三百槍的痛苦,我們不敢想像。
佛陀從地上撿起一塊小石頭,對阿難說:「日受三百槍之苦如同這塊小石頭,地獄之苦比須彌山還要大!」須彌山我們沒有見過,就說喜馬拉雅山吧。你說這塊小石頭跟喜馬拉雅山怎麼比?所以說,地獄的苦惱是難以形容的。
「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我們在世間遇到種種的逆緣、困難,有很多憂惱都可以讓我們厭苦求樂。如果富樂自在、五欲滿足,就會在那裡享樂,不知道求解脫了,將來就會墮落下去。知道世間苦惱,難住多憂,反而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厭苦求樂,厭穢欣淨。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自身卑賤、不高貴,會激發我們追求菩提覺悟之道。一旦往生淨土,就可以成就像佛陀一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悲智圓滿,分身百千萬億,遍滿塵剎,度化一切有緣。所以,這都是逆增上緣。
「故生人間,應該慶喜」:得出結論,我們來到人間,應該感到慶喜!
(二)慶喜念佛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
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
這裡講到念佛了。有人擔心:「聽說念佛要深信切願,但是我信心也沒那麼深,願心也沒那麼強,這樣怕不能往生吧?」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我們信心雖淺,阿彌陀佛的本願很深厚,任憑阿彌陀佛救度,必定往生。
比如說坐船過海,海上風浪非常大,我們信心不夠,擔心這條船能不能過海——「信心雖淺」;但是,這條船很堅固,雖然我們信心淺,船堅固故,必得過海。你信心雖然深,如果你坐了一條小木筏,這樣能過海嗎?不能。能不能往生,其實不在我們這邊看。我們這個因很弱,但是我們只要有這個因,我們只要信順彌陀、願意往生、專稱佛號,都決定往生。信心無論深淺,其實都是靠阿彌陀佛那一邊。信得雖然深,比如像雜行雜修的人,「我堅信我能往生!」可是他所修的功德是不實功德,就好像駕了一條小木筏,他再怎樣有信心,也難以渡過波濤洶湧的大海。
我們念佛,想到自己是一個無智無識、信心很弱的人:「我怕暈船哪,風浪這麼大。船長,你穩當一點,這船千萬別翻!」阿彌陀佛本願救度之船非常堅固,不受任何破壞,只要任憑這句名號,全靠阿彌陀佛,必定可以渡過生死海,到達極樂岸。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這話落地有聲,乾脆俐落,不含糊。
「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又有人說「聽說念佛要精進,可是我雖念佛,卻談不上精進,甚至很懈倦,這樣怕不能往生吧?」大師說:念佛雖然倦怠,但是因為名號功德很大的緣故,決定往生,阿彌陀佛決定來迎接!
有人問法然上人:「我念佛,感到不夠精進、不夠勇猛,這樣能往生嗎?這樣怕不行吧?」祖師都會安慰我們,一方面鼓勵我們,一方面提攜我們,就我們的根機,不講那些太高、太遠、做不到的話。法然上人說:「你念佛感到懈倦,感到不精進,感到自己道心疲軟,好像願生心不是那麼迫切,念佛也不是那麼勇猛,這正說明你是有道心的人,也說明你是在努力進步的人。譬如走路,很想快一點到達目的地,才會嫌自己走得慢。如果對何時到達感到無所謂,那麼他走得再慢都不覺得慢。」自己覺得念佛懈倦、不勇猛,覺得罪過深、道心不強,像這樣的人,佛法的鏡子已經照到內心了,說明他是真心願往生的人。這樣念佛,肯定往生!不是真願往生的人,他就沒有這種感覺。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生在人間,都值得慶喜了,比三惡道強多了。可是,如果沒有遇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雖然慶喜,也只是短暫的幾十年,這短暫的幾十年一過,又要去六道輪轉。所以,在人間遇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即使信心不深,念佛也倦,但無礙往生,決定成佛,這才是「喜中之喜,無過此喜」。
(三)莫厭妄念
下面就解決我們的妄念病: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我們不是擔心有妄念嗎?源信大師說:「妄念就是凡夫的本體。」什麼叫「本體」呢?就是說我們凡夫整體都是妄念所做成的,從裡到外、從上到下、從頭到腳、徹頭徹尾、徹徹底底都是妄念構成的。離開妄念之外,沒有心了,你們只要有心,都是妄念,沒有悟得真如本性,就是如此嘛!起心動念都是妄念。就像泥巴做的人,泥土為它的體性,你能洗得乾淨嗎?你怎麼洗,它也是泥土,把它的皮洗沒有了,肉也是土;肉沒有了,骨還是土;把它磨得粉碎,每一粒都是土。我們凡夫,怎麼洗都是妄念,裡裡外外、徹徹底底全是妄念,洗不乾淨的。我們的所有念頭,把它分析起來,都是妄念。比如燒熟的木頭,黑炭為體,再怎麼去刮它,裡面有白的東西出來嗎?再刮也是黑的。黑炭也好,泥人也好,它們的體性就是如此,裡裡外外都是如此。所以,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妄念——不可能的事情!
這四句話,就叫「打得妄想死」。我們就是這樣的人!給我們分析出來,我們就是如此!給我們畫了像。大家是不是這樣?是這樣啊!真心沒有開發,我們都是妄心、妄念。起心動念都是錯,通通是妄想雜念,沒有一個是真念。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除了妄念,我們沒有心了,除非我們不要心,無心,成為石頭,石頭沒有妄念。我們不是石頭,我們是有情凡夫。有情感,有意識分別,這樣,我們只要有心,就是妄念。除了妄念,沒有心了。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判決書判定下來了。從生到死,我們都是一向妄念的凡夫,改不了的。好像泥人,初生是泥巴的,經過風吹雨淋,倒下去了,還是泥巴的。我們從生下來就是妄念凡夫,一直到臨死都改不了,這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從內到外、從生到死、從頭到腳都是妄念凡夫,我們是妄念做成的。如果沒有妄念,我們就不是凡夫了。阿羅漢是清淨功德做出來的;菩薩呢,由菩薩的清淨功德所構成的;那阿彌陀佛的報身呢,更是阿彌陀佛萬德莊嚴的清淨功德所組成,所以,他沒有妄念。我們雖然佛性跟佛平等,可是我們被遮蓋了。妄念原是我們凡夫本體,「直到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這裡有轉機了。深知我們是妄念凡夫,沒有辦法自己出離生死,所以才要念佛。佛為覺,佛無妄念。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臨終的時候就蒙受阿彌陀佛現前接引。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一旦乘上蓮花寶台,剎那之間,妄念翻轉,自然成為覺悟之心。「妄念」和「覺心」相對:大徹大悟了,徹底覺照真如實相,得到無生法忍了,佛性顯發,起死回生。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從妄念裡出來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清淨的蓮花不被污泥所染污一樣。蓮花,代表名號;污泥,代表妄念的心。
淨土宗又叫「蓮宗」。蓮花有一個特點,就是出污泥而不染,它從污泥裡長出來,但是不會被污泥染污。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從我們的妄心裡長出來,但是,不會被我們的妄心所染污:這就是六字名號。
六字名號會不會被我們染污?我們也沒有能力讓六字名號更清淨。六字名號是真如實相,不垢不淨。不垢:我們雖然是妄念凡夫,但是不能染污六字名號。六字名號的體性絕對清淨,超出相對,所以不可能染污。不淨:六字名號是絕對的本然淨體,我們也不可能以凡夫的造作使其更加清淨。能使其清淨,就能使其染污;能夠使其染污,就能使其清淨。六字名號是圓滿實相,不垢不淨。像這個黑板就不一樣了,我能把它擦乾淨,也能讓它落灰塵。但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徹底圓滿,不垢不淨,本體法爾如是,超過我們的有為造作。
比如虛空,性自清淨。有了塵埃,能夠讓它染污嗎?不能。塵埃自是塵埃,虛空還是虛空。即使虛空看似不乾淨,只是塵埃作用,虛空並沒受塵埃所染;塵埃落地,虛空看上去很明淨,是我們使虛空更清淨嗎?也不是,虛空本自清淨。就好像黑暗不能碰到光明一樣,黑暗再多,使勁向光明沖,能夠將光明吃掉嗎?不可能!碰到光明,黑暗就消失了。我們的妄念碰到南無阿彌陀佛,不可能染污他,想碰也碰不上去。他是無量光,他是清淨本體,這叫「不垢不淨」。
從我們凡夫嘴裡念出的南無阿彌陀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
大家走在大街上念出一聲佛號,就好像嘴裡湧出一朵蓮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清淨的蓮花就從我們心裡、嘴裡湧出來。所以,我們今天的法會一散,長春市的大街上就有成百上千的蓮花,而且都是極樂世界的蓮花。「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這是非常殊勝高妙的。
我們念佛,口中就有蓮花的香味,凡人聞不到,但是諸大菩薩都聞得到。
極樂世界的蓮花,香飄十方法界,「其香普熏一切世界」,熏到哪裡?我們念佛,就熏到我們心裡。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聞到了,「這個人是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他身上有大白蓮花的香味。」諸佛菩薩就來到我們身邊護念我們,就好像蜜蜂跟著花一樣。我們念佛了,諸佛菩薩就圍繞我們,保護我們——就是如此!
念佛之人很尊貴。念佛之人,蒙受諸佛的光明護持;念佛之人,心中有彌陀的正覺蓮花;念佛之人,身上有彌陀的攝護光明;念佛之人,和極樂世界的聖眾成為一體;念佛之人,極樂世界現在就有我們的位子。我們乘火車,先要訂票,訂個位子還要託人。到極樂世界訂票、訂位子很簡單,不要複雜的手續,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就有一朵蓮花,上面寫著我們的名字,就是我們的了,誰都搶不去!念佛越多,這朵蓮花就開得越大;如果退心不念了,這朵蓮花就萎縮了。想讓自己的蓮花開得大、開得光彩,那我們就多念佛,經常念佛:這也是鼓勵我們念佛。「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我們往往會討厭妄念這麼多,討厭也解決不了問題,它還是來。如果是外面的蒼蠅,還可以裝個紗窗擋著,還可以用扇子趕一趕。妄念在裡面,我們怎麼辦呢?它在裡面,我們拽也拽不出來;到醫院找醫生,X光也照不出來,我們請醫生做個手術把它拿出來,癌細胞醫生都有辦法拿出來,就是妄念拿不出來。我們沒辦法制服它,所以非常討厭它。
大師就開示我們:
「莫厭妄念多」:你不用厭煩妄念多,你本來就以妄念為體,徹頭徹尾都是妄念,哪有什麼多和少?
那麼,應該從哪個角度來想呢?
「應嘆信心淺」:應該感嘆我們還是對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信順不夠啊!為什麼?以為彌陀本願稱名不能救度妄念凡夫。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相信雖然妄念不斷,彌陀本願必定救度,稱名必得往生。這樣的信心稱為深信。以此信心,常稱彌陀名號。
這一段文,前面講「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說明眾生信心淺也沒關係。這裡又說「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又勸我們要有深信心。這都是祖師相對而言,都是讓我們安於念佛。
如果覺得「我妄念多,往生恐怕不定吧?」針對這樣的心態,源信大師勸我們不必懷疑妄念多,只管深信彌陀的本願救度,念佛往生就好了。「那我信到什麼程度才算深信呢?」大師怕我們這樣誤解,就說:「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既然任憑阿彌陀佛,不管你的心是深是淺,任憑這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深。
就是說:往生不在我們這一邊,我們的心清淨也好,不清淨也好,只管一向稱名,必定往生。
深信念佛
比如說有兩個人,都念佛,都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但都有妄念。我們來看他們對這句名號的信心哪個深,哪個淺。甲說:「我雖然念佛,如果不達到清淨心,這樣可能作用不大。」乙說:「既然念佛,我決定信順彌陀救度,雖然沒有達到清淨心,也必定往生。」甲和乙兩個人,哪個人更信念佛?乙!乙信念佛無條件。而甲信念佛是有條件的:如果不這樣,念佛沒有用;如果能這樣,念佛才有用。
總結
我們把這段「源信念佛法語」加上科目再來複習一遍。總分三節:
1.慶喜人生
離三惡道,生於人間,應大慶喜。
自身雖賤,不劣於畜生;
吾家雖貧,猶勝於餓鬼;
事雖不如人意,難比地獄之苦;
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
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
故生人間,應該慶喜。
2.慶喜念佛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必往生;
念佛雖倦,功德大故,稱念定來迎。
故遇本願,更應慶喜!
3.莫厭妄念
妄念原是凡夫本體,
妄念之外別無心也。
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即蒙來迎,
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
從妄念中所出念佛,
猶如蓮華不染污泥,
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
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三、心散亂將如何
法然上人在世弘通念佛,各宗的大德法師都來請教,其中有一位天台宗的座主——明遍僧都,明遍大和尚,他來請教法然上人:
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你看,這樣的擔心不要說現在人有,古代人也有;不要說我們平常人有,大法師也有。法然上人回答:
此法然亦力有所不及。
「明遍大和尚,你來問我這個問題,連我法然也是力量達不到的,我也做不到。」
應知:
心雖散亂,稱名號者,
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總而言之,念佛為第一之事也。
應當知道,我們的心雖然散亂,但是我們稱佛名號即是乘佛願力,所以必得往生。總之,念佛是第一要事。
明遍大和尚滿意而去,法然上人就對僧眾說: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
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
我們生在欲界,欲界都是散心眾生。既然生在欲界,就都是散心之人。散心之人本來就散亂,就像我們生而為人,就有眼睛,就有鼻子。生在散地當中,就是有散心。
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
所謂「念佛要沒有散心才能往生」,這是不合理的說法。嘆有散心而覺得往生不定,這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散心念佛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正因為散心念佛必得往生,方是可貴之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之所以尊貴,之所以契合我們的根機,之所以是大慈大悲,是因為不分別我們是定是散,就這樣念佛,決定往生,這才叫易行道。擔心自己的心散亂,這個毫無道理!不必擔心!
此僧都之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之疑問者,
多餘之事也。
拿這個話題來討論,沒有意義啊!只管念佛就好。
四、葦池月影喻
法然上人比喻說:
譬如茂葦之池,
十五夜月雖宿,
遠處不見。
就像十五晚上的一輪明月,倒映在茂密的蘆葦池裡。這個池塘被茂密的蘆葦遮住了,從遠處看,根本看不到池中的月亮。
若近前撥開葦草見之,
月影朗然也。
如果走近把蘆葦一撥開,就能發現水中的明月。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密密麻麻的蘆葦,就好像我們的妄念一樣——妄念之蘆葦;池塘裡的明月,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功德。信心念佛,心水之池裡面就有六字名號的功德。雖然妄念很多,從遠處看擋住了,看不到月亮,但是月亮還是在。這個比喻非常巧妙,非常好!
五、心亂佛常住
還有兩句話,也非常好:
流急月不去,
心亂佛常住。
這是兩句詩,也是一幅對聯。
「流急月不去」:天上的月亮投射在溪流當中,溪流的水在不斷地流淌。雖然溪水流得很急,但是月影並不會被沖走。
快速的流水,就代表我們的心,想這想那,心念紛亂。心雖然亂,可是我們心中還是有南無阿彌陀佛,所謂「心亂佛常住」。雖然有妄念,像水波一樣流淌,但是我們內心對阿彌陀佛的仰信沒有改變,阿彌陀佛的救度之月——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仍然在我們心中。
忙事的時候沒有念佛,忙過了佛號又浮現出來;睡了一晚上,也不是說佛號不存在,只不過我們睡著了,睡醒起來,佛號又出來了。
有的人年輕時讀了很多經典,背了很多咒語,年紀大了,都不記得了,但佛號不會忘。年紀大了,甚至剛才的事也立刻忘記,但這句阿彌陀佛卻還記得;有人出車禍,什麼事都忘記了,但是這句佛號他還記得;老年癡呆,兒子都不認識,但仍會念這句阿彌陀佛;有人得腦溢血,一天一夜不省人事,結果她醒來之後,第一句脫口而出的就是「阿彌陀佛」,然後告訴人家說,這一天一夜當中,她已經見到了極樂淨土,見到了阿彌陀佛——她還是個盲人。
妄念只是妄念,它本身沒有生命,是無常的,生滅的;這句佛號卻有不生不滅的真實生命。即使我們意識衰退,萬事記不起,佛也記得我們,在我們心中活動,讓我們能夠念出佛來。一天也好,一生也好,往事如煙,悉成過去,唯有這句阿彌陀佛常隨我們,永不捨離。故說「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
六、十念法要
下面學習法然上人的「十念法要」。這段文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總分四節。
(一)標宗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
唯口稱名號。
首先標宗,開宗明義,標顯宗旨,說明不顧妄念,只要口稱。
「不顧妄念餘念,不謂散亂不淨」:不顧妄念或其他任何念,也不用擔心散亂不清淨,這些根本不用管。那做什麼呢?
「唯口稱名號」:只管開口念佛。
(二)釋由
若常稱名者,以佛名之德,
妄念自止,散亂自靜,
三業自調,願心自發。
這是解釋為什麼可以不顧妄念:因為佛名有此之德,自然滅惡生善,滅妄顯真。
「若常稱名者」:如果我們經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以佛名之德」: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的功德。
「妄念自止」:妄念自然會越來越少。
「散亂自靜」:散亂的心自然會安靜下來。
「三業自調」:身口意三業也自然會調柔,順服。
「願心自發」:願生極樂的心自然會發起來,不必在念佛之外再去找一個什麼強烈的願心。只要多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心自在其中。
上人又說:「厭穢欣淨亦在稱名之中。」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也在稱名之中。
凡夫的心,遇境逢緣難免生生滅滅。比如說現在身體健康,四大無礙,兒女孝順,收入豐厚,別人對自己都很尊重,這個時候就覺得再活十年二十年也可以;一旦身體病老,逆緣擾亂,內心煩躁,兒子又失業,媳婦又吵嘴,自己又生病,到了醫院還不知道怎麼樣,又窮又困,這個時候就很厭離:「我要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的心都是如此。厭離娑婆也好,欣求極樂也好,這是我們的根本認識,根本心願,也不是說要達到某種程度。古德講的,厭離娑婆,就好像要離開牢房一樣,當然,應該這樣引導,但也不是每天都有這樣的心情,一般人也做不到;欣求極樂,就好像奔回家鄉一樣——應當如此,但是,也不是說每天都能如此,我們的心還是在起起伏伏。
阿彌陀佛如果要求我們時刻住於強烈的厭欣心境當中才能往生,那還是難行道,不容易做到。阿彌陀佛告訴我們只要願生淨土,只要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所以法然上人就說:「厭穢欣淨亦在稱名之中。」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夠了,這樣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當然,如果根本不厭離娑婆,只求下輩子做人享受富貴,或者念佛為了死後投胎做鬼有錢用,那就不應該了,那就要發起厭欣之心。總之,祖師大德所講的都好懂。
(三)舉例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
列舉十項,含攝無盡,說明在任何情況下,都只要「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口稱。
「故願生心少時,亦南無阿彌陀佛」:自覺願生心只是平平淡淡,不那麼猛烈,我們還是照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必把佛號停下來,另外去求願生心,我們還是執持這句名號不改變。
「散心增時,亦南無阿彌陀佛」:最近事多,心很散亂,也是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把佛號停下來,另外想個什麼辦法對付散亂,我們還是念這句名號,仰靠佛名之德。
「妄念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念佛,妄念起來了,一旦覺察到了,當下就回來念佛,不要跟在後面又起一大堆妄念:「怎麼搞的?我怎麼又起妄念了?」你怎麼又起妄念了?你就是這樣子嘛!發覺之後,拽回來,就平平淡淡地接著念佛,不要在那裡自起煩惱,自苦自惱,妄上起妄,沒必要!
「善心生時,亦南無阿彌陀佛」:遇境逢緣,發起利他心,善心生起來了,這個時候,也不要沾沾自喜:「我如果天天有這樣的善心就好了!」把善心也放在旁邊,還是念佛,這叫一向專念。
「不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心不清淨,也不管,還是念佛。
「清淨之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心清淨,也不理,還是念佛。
「三心欠缺時,亦南無阿彌陀佛」:「三心」就是《觀經》講的「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善導大師講的,這個三心如果缺了一心,就不能往生。至誠心是真心,深心是深信之心,迴向發願心是願生淨土之心。就是說:我們真的信順彌陀救度、願生極樂世界,這叫「三心具足」。有人覺得自己好像三心不具足,三心欠缺。法然上人說:你也不要管它,三心欠缺了,你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關於這一點,有位弟子問法然上人:「善導大師講的,缺一心都不能往生,師父說三心欠缺也只管念佛,這不是跟善導大師的說法矛盾嗎?」
法然上人說:「不矛盾。善導大師所講的三心欠缺,是對從來就不願生極樂世界、沒有信願心的人講的。我講的是指已經有了信願心,但是他不明白分寸該怎麼把握,以為要達到什麼程度。所望不同,對機不同,開示的法語就不一樣。看起來矛盾,其實不矛盾。」
只要能夠回歸到念佛求生淨土,即是三心具足。
「三心具足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自以為三心圓備了,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了,《觀經》裡講「具足三心者,必生彼國」,就沾沾自喜,然後放棄念佛——這不叫三心具足。三心具足,還是在南無阿彌陀佛當中,我們不要離開南無阿彌陀佛另外找什麼三心具足。
「三心現起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自以為三心現前,就靠這三心往生,不必念佛,上人說:非也!三心現起,也還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三心成就時,亦南無阿彌陀佛」:又有人認為「我三心成就,堅固不壞,是不是不必堅持念佛?」上人說:非也!三心成就也不離開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總之,離開稱名,沒有三心。
專修念佛不別論三心四修
法然上人還有一段法語,他說:
論三心四修者,
為成一向專修也;
若已成一向專修者,
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四修是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
淨土宗談三心,談四修:要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要恭敬修、無間修、無餘修、長時修。講這麼多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向專修的人,成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那麼,已經成為一向專修之人,比如一個老太太,她都已經從早到晚、從晚到早一句名號,綿綿密密地在那裡念佛,已經成為專修念佛、願生淨土的人了,我們就沒有必要再跟她講三心、四修等名相,以免增加纏繞,反生障礙。
法然上人殷勤勸導,依此而行,決定往生。
(四)結勸
此即決定往生之方便也,
納於心腑莫忘失。
法然上人最後交代我們說,心淨不淨,心亂不亂,有沒有三心,一切不管,只管稱名!像這樣的念佛,你就決定往生。這個很方便,請你把它牢牢記在心中,不要忘記了。
七、結勸念佛
(一)非因計因
有人誤解說:「信順阿彌陀佛,信心一念就可以往生。我現在有信心了,所以我不用念佛了。」他怎麼知道自己有信心呢?「因為有一天,我聽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我歡喜得掉眼淚了,我感動得哭出來了,歡喜踴躍,跳起舞來了,這代表我有感應、有體驗,代表我被阿彌陀佛救到了。我往生已定了,以後念佛不念佛那都無所謂了。」
這是錯誤認識,不正確!這叫作「非因計因」,他把不是正確的因當作往生之因,他把凡夫的生滅心當作往生的正因,這怎麼可以呢!喜悅也好,感動也好,體驗也好,跳舞也好,掉眼淚也好,時過境遷,就沒有了。他錯誤理解了,每次就回憶:「我為什麼能往生呢?因為,在二○○六年九月三十號下午三點,我聽法師講法,我笑出來了。」他把那一念當作往生正因——錯啦!
(二)見食不飽喻
一個人餓得快要死了,我們拿一個饅頭給他。他看見這個饅頭,當下信心歡喜。他歡喜之後,我們就把饅頭收起來。請問他能飽嗎?歡喜不能讓他飽肚子,饅頭才能讓他飽肚子。聞法歡喜,回去不念佛,等於饅頭沒有吃到,空歡喜一場!饅頭就代表佛號。只要吃饅頭,不歡喜也能飽肚子。老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雖然不歡喜,也能往生。所以,念佛最重要。聞法,都是讓我們落實一向念佛的前方便。
(三)稱名之中一切皆含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雖然講信機信法,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到最後結論說: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落腳點是一向專念。只要能夠一向專念,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其中。信機、信法,也都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我為什麼一向專念?我知道自己是個罪業凡夫,除了念佛,無法出離——這叫信機;我為什麼一向專念?我知道彌陀本願不虛,念佛決定往生淨土——這叫信法。信機也好,信法也好,深心也好,至誠心也好,迴向發願心也好,都是落實在一向專念當中。所以,法然上人才說:
念佛雖有種種之義,
稱六字之中,一切皆含。
講三心,講四修,講五念,講信機,講信法,講厭離,講欣求……講了很多,經典教義很多,但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通通包括無餘。
(四)窮人失金喻
再打一個比喻:有一個人很窮,別人憐憫他,送了一盒黃金給他,說:「這很貴重,你好好保存,能免除饑餓和痛苦。」黃金很貴重,所以就用一個精緻的盒子裝著,交給他了。可是這個窮人不認識,看到盒子覺得不錯,也不打開看看裡面是什麼,天天守著盒子,心裡覺得「我真的發財了嗎?但是我怎麼還是這麼窮呢?」
有一天,他遇到一個人,過來把他的盒子給打開了。他一看:「真的是黃金啊!」見到黃金,他心裡就喜悅了,「我真的不用再受窮了。」這一念喜悅,他就衝出去告訴左鄰右舍:「我發財了,我現在不是窮人了!」他的話講得很有底氣,因為家裡有黃金嘛!所以,大家也不敢小看他,認為他真的是發財了。
他在外面到處講,有人就提醒他:「你現在還是老老實實回去把你的黃金看好,免得讓賊偷走了。」他一聽,有道理啊!
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賊,這個賊對他說:「你不要聽他的,他知道你發財了,嫉妒你。大富翁都是很瀟灑的,就像你這個樣子。你想想看,你守著那盒東西有什麼用啊?你守了好幾年也沒有這種喜悅,對不對?」
「對呀!這盒黃金在我這裡放了三年,我還是覺得很窮苦。」
賊說:「窮苦,就是那一念窮苦的感受。現在你有了這種發財的快樂感受,就說明你發財了。就在你看見黃金那一念,你當下就發財了,所以,那一念很寶貴。你不要讓別人把你騙了,把那一念偷走了,你就是窮人了。」他一聽,也有道理啊!賊跟他講完之後,就到他家把黃金偷走了。他最終又變成了窮人。
這是一個比喻。黃金,代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包裝盒,代表定善散善功德;打開包裝,就代表由善知識的開導瞭解六字名號的功德,在初聞名號的當下感到很歡喜:「我真的可以往生了!」然後就出去跟人家講:「這樣就能往生啊,這樣就能往生啊!」自己不念佛,不執持名號,等於說把六字名號的黃金功德丟在旁邊。
人家勸他說:「你老是這樣講不行啊,你還是要念佛啊!」但是他自己懈怠不想念,同時旁邊還有人慫恿他:「當你瞭解這句名號的一念之間,你就往生一定了!就是那個感覺,往生不往生,就是那一念信心歡喜的感覺。你去念佛,那是自力苦行,不必多念。」
這就是一種邪知邪見,這就是一種賊,會偷掉我們的無上之寶。我們不能被這種邪見障礙了行持,應該老老實實地聽從善導大師的教導,好好念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四章 不顧貪瞋 稱名必生
一、念佛不為斷貪瞋
不管我們怎樣貪瞋熾盛,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淨土。
凡夫眾生本來就是貪瞋具足的,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也正是這樣具足煩惱、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的眾生。
往往有人誤解淨土教義,說:「雖然念佛,貪瞋不斷怎麼能往生呢?」把工夫都用在斷除貪瞋煩惱上,把這句名號當作一種工具,用南無阿彌陀佛壓伏內心的貪瞋煩惱。
印光大師說:
佛法法門無量,
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
均須以戒定慧,斷貪瞋癡,
令其淨盡無餘,方可了生脫死。
此則難如登天,
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
一切法門,無論大乘、小乘,權教、實教,都必須斷盡貪瞋癡才能了生死。這是難行道,難如登天,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敢想的。
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
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貪瞋具足的凡夫,仰仗彌陀的願力可以往生西方淨土。
二、二河白道喻
(一)比喻
雖然貪瞋煩惱猛烈,念佛必定往生——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中的「二河白道喻」對此有生動的說明。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
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喻,
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
「對一切願往生淨土的人,我再給大家說一個譬喻。」目的是什麼呢?
「守護信心」:讓我們在念佛道路上信心堅固。
「以防外邪異見之難」:「外」就是外道;「邪」就是邪見;「異」,不是淨土宗的正知見,和淨土宗的教法有差別。防止他們來妨難。
「異見」往往是這樣的:他會站在通途聖道修行的立場,認為「你念佛如果沒有斷貪瞋癡煩惱,怎麼可能解脫生死輪迴?」這樣跟淨土宗的觀點就不一樣了。
淨土宗的觀點,即使沒有斷貪瞋癡煩惱,念佛也必得往生。淨土法門本來就是救度凡夫的法門。
見解不一樣,就會引用有關靠自力修行斷惑證真的經典、論據來辯駁。我們如果不瞭解,就會被動搖。所以,善導大師在這裡講了一個譬喻:
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
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一是火河在南,
二是水河在北。
譬如有一個人,想往西走,路途遙遠,百里千里。突然在半路上就見有兩條河,攔住去路:往南是一條火河,往北是一條水河——出現「二河」了。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
水火相交,常無休息。
「二河各闊百步,各深無底,南北無邊」:兩條河寬都是百步之寬;深度就沒有底了,很深。火河,向南看沒有邊;水河,向北看也沒有邊。
「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水河和火河的正中間,有一條白色的道路。這條白道有多寬呢?大概四五寸寬。
「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這條白道從東岸跨到西岸,也是一百步。就是說,水火二河有多寬,這條白道也有多長。不過,白道很狹窄,只有四五寸寬。
「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這條狹小的白道在水火二河中間,水河掀起波浪,澆濕這條小白道;火河吐出火舌,燒這條白道。
「水火相交,常無休息」:要麼是水過來,要麼是火過來,輪番進攻,或者是水火同時過來,片刻都不休息。
環境交代了,這人怎麼樣呢?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
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
忽然見此大河,即自念言:
「此河南北不見邊畔,
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
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
今日定死不疑。」
「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無人物」:這個人來到這片空曠的原野,旁邊沒有同伴,也沒有武器,什麼都沒有,赤手空拳,獨自一人。
「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看見這個人孤零零的,沒有同伴,沒有武器,很多盜賊、惡獸爭相趕來殺他。
「此人怖死,直走向西」:這個人很害怕,怕死嘛!他就徑直往西邊跑。
「忽然見此大河」:跑著跑著,他突然看見前面攔了這水火二河。
「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他心裡就想,火河向南,看不到邊;水河向北,看不到頭。
「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小」:二河中間,有一條四五寸寬的白道,太狹小了。
「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想從東岸逃到西岸,雖然兩岸相隔不遠,只有百步,可是這條白道這麼狹小,怎麼過得去呢?
「今日定死不疑」:前有水火,後有追兵,左右都是毒蛇猛獸。雖然有一條白道,可是這麼窄,怎麼過得去啊!他就想:今日我是定死無疑了,肯定死在這裡了!
那怎麼辦?求生第一!他就想辦法、動腦筋了。
正欲倒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
「正欲倒迴,群賊惡獸漸漸來逼」:「倒迴」就是倒退。正想往回走,後面喊聲陣陣,漸漸殺來了,後退是不可能了。
「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想往南邊走,老虎嘴都張開了;想往北邊走,毒蛇把舌頭都吐出來了。要往哪裡逃?
「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正想向西順著白道過河,但是又怕掉到水裡淹死,又怕掉到火裡燒死。這個時候他是插翅難飛,天羅地網,沒辦法了。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
「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
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
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當時他非常惶恐,恐怖,用語言無法形容,自己就在那裡自言自語,自思自念。
「我今迴亦死」:形勢非常危急!我要是回去,死路一條,因為群賊惡獸追來了。
「住亦死」:站在這裡不走,也是死路一條。包圍圈越來越小了,停在這裡不動,也是坐以待斃。
「去亦死」:「去」就是到對岸,到對岸可能也是死,因為水火二河太兇猛,白道太狹小。雖然如此,他一比量:
「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反正都是死路一條,沒辦法了,既然有這條白道,抱著一線希望,我也要走。我寧願向前而死,也不停留、後退。這個時候就下了這麼一個決心,也只有如此了。
「既有此道,必應可度」:既然有這條白道,總是給人走的,肯定可以過去!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
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當他這樣思量的時候,轉機來了!東岸突然就聽到有人勸他的聲音,說什麼呢?
「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仁者!你就打定主意、下定決心順著這條道前行,肯定不會掉到水火當中死掉!如果你在這裡不動,那就死定了!」這樣勸導他。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東岸的聲音剛落,西岸也有人在對面喊他。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你一心正念,徑直過來,不要害怕,我來保護你!」你看,這個人現在最願意聽到的就是「我能護汝」。現在他沒有武器,沒有同伴,後面有群賊、猛獸、毒蛇等等要來追殺他,對面有聲音說:「你過來,我保護你!不要怕掉到水裡淹死、掉到火裡燒死,儘管放心過來!」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這個人聽到這邊有人要他過去,那邊有人要他過來,心裡就得到安慰:「好!有人保護我了!」
「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他抖擻精神,定一定神,心就決定下來了,要順這條道過去。本來自己就想過去,何況現在聽到這邊有人鼓勵、那邊有人保護,他就打定主意,順這條道直接過去,直進向西。
「不生疑怯退心」:不生疑惑心,也不生恐懼心,也不生退墮心,這叫「不生疑怯退心」,因為他生不起來嘛!他再懷疑,後面、旁邊都是敵人,包圍圈縮小了,死路一條,也不允許他懷疑,何況東岸和西岸的聲音都很柔和、慈悲、懇切,令他不懷疑,也不害怕,為什麼?「反正是死路一條,大不了是一死,何況我順這條道還可能不會死,還有人保護」,所以他不可能有害怕的心,也不生退心,為什麼?因為退回去情況更糟,順這條道過去,還有人保護。所以,他就不生這三種心——疑、怯、退。「疑」就是懷疑,「怯」就是膽怯,「退」就是退墮。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
「仁者迴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迴顧,
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須臾即到西岸,永離諸難,
善友相見,慶樂無已。
此是喻也。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剛上這條白道,才走一步兩步,東岸的群賊在岸邊大喊:
「仁者迴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仁者啊,你回來!」喊得很好聽,也喊他「仁者」。「這條道太險惡了,水這麼洶湧,火這麼猛烈,你沒法過去!你必死無疑!」
「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我們喊你回來都是關心你,我們對你沒有惡意,你回來吧!」
他能不能回去?不能回去啊!很多人就被喊回去了,一喊就回去了;但是,這個人不傻。
「此人雖聞喚聲」:這個人聽到兩種呼喚:一種是對岸的人說「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保護你,你不會墮在水火當中」;一種是後面的人在喊他「回來!這條白道太險惡了,你肯定要有死難,我們對你沒有惡意」。雖聞到背後群賊的喊聲,他不被欺騙,不受他們的誘惑,他只聽對岸的呼喚聲。
「亦不迴顧」:也不回頭看一眼。
「一心直進,念道而行」:又來一個「直進」,一心一意順這條白道直進,順著這條白道,念念不捨這條白道,向西而去。
「須臾即到西岸」:時間很短,一百步,很快,在對方的保護下,很快就到了。火也沒有燒著他,水也沒有淹著他。
「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無已」:剎那之間永遠離開了群賊、惡獸、毒蟲、水火,種種險難的境界通通遠離。到了對岸之後,與善友、家人團聚,感到無上的喜悅。
「此是喻也」:這是一個比喻。這個比喻說的就是我們啊!
(二)合喻
次合喻者: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
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
言「無人空迥澤」者,
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
「次合喻者」:下面,善導大師解釋這個譬喻。
「言『東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東岸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娑婆火宅。
「言『西岸』者,即喻極樂寶國也」:西岸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寶國。
「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即喻眾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詐」就是欺詐、虛偽。「詐親」就是假裝友好親善:「我們關心你,沒有惡意啊!」其實他想害你。群賊、惡獸詐親,是指哪些呢?「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六根對六塵產生分別,比如眼睛見到色,就對色有個認識——眼識;耳朵聽到聲音,產生耳識,還有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叫「六識」。「五陰」: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心。「陰」就是覆蓋的意思。「色」是指我們的色身,「受、想、行、識」指我們心裡的四種狀況。《心經》裡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然後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意思是:色是空,受想行識也是空。「四大」:地、水、火、風,構成身體的四大要素。這些叫作「群賊」。怎麼叫作「賊」呢?因為它們會偷竊我們的功德法財。我們好不容易修一點功德,都被它們偷走了。但是,它們偽裝得很可愛,偽裝得跟我們關係很親密,我們還把它們當作好朋友。人們每天照鏡子,護膚、美容,這不就是把身體當作好東西嗎?六根、六塵、六識,凡夫不能辨識,就被它們左右。好看的,多看幾眼;好聽的,願意多聽;不好聽的,就皺眉頭,起瞋毒之心。觸境逢緣,內心起種種惡念、種種煩惱,這叫「群賊、惡獸詐親」。
「言『無人空迥澤』者」,只有他一個人,孤孤單單,在空空蕩蕩的原野當中。
「即喻常隨惡友,不值真善知識也」:比喻一個人經常遇到惡友——壞朋友,遇不到真的善知識。
言「水火二河」者,
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
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
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
善心微故,喻如白道。
又,「水波常濕道」者,
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
又,「火焰常燒道」者,
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
「言『水火二河』者,即喻眾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水火二河代表什麼呢?水,代表我們的貪愛,比如看見好吃的,就開始流口水了,貪心起來了。火,代表我們的瞋恨,怒火中燒。
「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即喻眾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中間這條白道只有四五寸,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眾生在貪瞋煩惱當中,能夠生起清淨的願往生心。白色代表清淨。也就是說,願生極樂的這個心,就是清淨的。除了這個心之外,都是染污的。貪、瞋,這些都是染污。然而,「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這一念心是清淨的:這是善導大師講的。
「乃由貪瞋強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因為凡夫眾生的貪心、瞋恨心很強盛,所以用南北不見邊、其深無有底的水火二河來形容。一天八萬四千念,所起的貪心和瞋恨心那就太多了。而善心、願生淨土的心若隱若現,即使偶爾顯露出來,跟貪瞋心也不能比。善心很微弱,所以用四五寸白道來形容。
「又,『水波常濕道』者,即喻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水河的波浪起來,經常把白道打濕,比喻我們的貪愛心經常現起,染污我們的善心。雖修善法,但被貪心所染,成為雜毒之善。
「又,『火焰常燒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火焰常燒這條白道,代表我們的瞋恨心、嫌惡心能夠燒損功德法財。
大家注意:這條白道,這裡說水能染污它,火能燒功德法財,這是形容。為什麼要讓大家注意呢?因為下面還有另外一種解釋,這裡先記住。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
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
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
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
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
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
「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這個人走在白道上,一心直進,向西而去,代表什麼呢?
「即喻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迴」是迴向,「諸」是種種。「迴諸行業」,以《觀經》來講,就是三福迴向;「直向西方」,向西方極樂淨土而去。
這裡講的「白道」,一方面是指我們的清淨願往生心,另一方面是指這個人迴轉他的行業,求生西方。
這種「迴諸行業」求生西方的白道,水就有可能打濕它,貪愛染污善心;火也會燒它,燒滅功德法財。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修行諸善功德迴向求往生,會被貪瞋的水火所損害。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說:「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說東岸聽到有人在勸他,發遣他說:「仁者,你順著這條白道往西邊走。」這代表什麼呢?
「即喻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即喻之如聲也」:東岸這個人就代表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只聽到聲音、見不到人呢?因為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了,有經典留在世上,經典就像釋迦牟尼佛的聲音。他慈悲的言教,「即喻之如聲也」。這就是《阿彌陀經》裡所講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佛說:「仁者,你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啊!你應當往西邊而去!肯定能過去,諸佛都在護念你,保護你。如果停住在這裡,不去往生極樂世界,你只能六道輪迴啊!」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迴』者」:這個人聽到東岸有人發遣、西岸有人呼喚,他就上了白道。但是,才走幾步,就有人喊他:「仁者迴來!此道險惡不能過,必死無疑!」。
「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這是比喻那些別解、別行、惡見的人,妄說自己的見解,彼此迷惑動亂,失去往生大利;還有自己造罪退失的。比如說我們要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你光念佛怎麼能往生?你不讀誦大乘經典,你不參禪,你不開悟,你沒有降伏貪瞋煩惱,怎麼能往生?」這樣都叫別解、別行、惡見。別解別行的人,就是指雜行雜修的人。雜行之人是站在他們各自的修持立場,不是站在阿彌陀佛本願救度的角度。他們的理解、行持與彌陀本願專修念佛有差別,稱為「別解別行」。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說:「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理解和行持都有不同,就產生分歧了,有的專修,有的就雜行。凡是專修的人,十個,十個往生。大家也可以去看,只要沒有往生的,肯定是雜行雜修;只要一輩子老實念佛、不換題目,百分之百往生。
善導大師在著作裡,有時候講「異學異見」,有時候講「別解別行」。
「異」是不同。異學異見指聖道門的修行者,他們學的跟我們不一樣,見解就不一樣。「自性就是彌陀,何必更念彌陀?唯心即是淨土,何必更求往生?」他們在這個世界,就想自己達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跟我們所學、所宗不一樣,這叫「異學異見」。
「別」是同中有別。就是說:他也願生極樂淨土,大方向一樣,但沒有遵循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理解和行持有差別,這叫「別解別行」。
「妄說見解」:不是按照阿彌陀佛的本願稱名,而是說他個人的見解。
「迭相惑亂」:有人一聽,就迷惑了;一迷惑,心中就動亂了,「老王啊!我聽說這樣不行啊!」老王聽到之後,又去「弘法」了,「老李啊!這樣不行啊!」老李聽到之後,又去「弘法」了,「老張啊!這樣不行啊!」你嚇唬我,我嚇唬你,你迷惑我,我迷惑你,這叫「迭相惑亂」。那些「迭相惑亂」的話,大家不要講,也不要聽。我們要依據淨土三部經、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要聽東岸釋迦牟尼佛的發遣和西岸阿彌陀佛的招喚。從古到今,「迭相惑亂」的人並不少見。印光大師講:古來有不少人拿通途的「以戒定慧,斷貪瞋癡」這種教法來論淨土法門,還認為自己在弘揚佛法,其實是在自誤誤人。
「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西岸有人在招喚:「仁者,汝一心正念直來。」這是比喻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意思。
善導大師講的話,彌陀示現講的話,都是有法味的。就這麼一句話,就是解釋第十八願。怎麼解釋?「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我們來對比第十八願的願文。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太廣泛了,我們往往說:「能往生的,可能指出家人,可能指念佛時間久的人;我肯定不包括在內,因為我念佛時間短,功夫不行……」左看右看,以為十方眾生是指別人。善導大師在這裡講:十方眾生不是別人,就是你!「汝」——救的就是你!阿彌陀佛直接跟你面對面,說:「救的就是你!」這個「汝」就把「十方眾生」跟我們每個人緊密地掛起鉤來。這樣,我們讀經文就不至於含混籠統。善導大師用「汝」這個字解釋「十方眾生」,你,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就是你!不是別人」。
「一心正念直來」,這六個字很乾脆。「一心」就是信心,也就是「至心信樂」;「正念」就是「乃至十念」,念佛;「直來」就是「欲生我國」。你看!解釋得很乾脆,很明瞭。
「我能護汝」,這就是解釋後面八個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我不能令你往生,我就不成佛」。「靠我的正覺功德來保護你,靠我的光明神力來保護你,靠我的大誓願力來保護你!」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這是在解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第十八願是要救度哪種人呢?是救度充滿了貪瞋煩惱的眾生。釋迦牟尼佛也好,阿彌陀佛也好,早就看到眾生的本性,因為充滿了貪瞋煩惱,極有可能造下五逆謗法的重罪,所以,事先抑止說:「你不要造五逆謗法罪!」反顯「十方眾生」就是指極有可能造五逆謗法重罪的人。
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知道貪瞋煩惱具足的凡夫如果不加抑止,惡性膨脹,就有可能五逆謗法,所以講「不要造五逆謗法罪!」如果對阿羅漢,會講這句話嗎?不會!不要說對阿羅漢,即使對深信因果、歸依三寶的弟子,會講這句話嗎?不會。他深信因果了,雖然是凡夫,也不可能去五逆謗法。所以,講「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就是針對惡性眾生,煩惱熾盛的人,沒有正信、正見、正解的人。
阿彌陀佛發願要救他,所以說「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你不用害怕貪瞋水火,不用怕!我來解決,我來保護你,我來排除!」
「我有貪心怎麼辦?我有瞋心怎麼辦?」這個當然不好。阿彌陀佛就說:「不畏!」——不要害怕。本來貪瞋煩惱會讓我們墮入水火二河裡面,現在有阿彌陀佛願力的保護,我們不至於墮下去,所以佛叫我們不用怕,來安慰我們。善導大師就說:「西岸上有人喚者,即喻彌陀願意也。」以此比喻阿彌陀佛誓願。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
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
迷倒自纏,無由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
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很快到了西岸,善友相見很歡喜,這比喻什麼呢?
「即喻眾生久沉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纏,無由解脫」:這是我們本來的狀況,曠劫以來沉沒在生死輪轉當中,迷惑顛倒,惡業纏縛,無法解脫。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在東岸,釋迦牟尼佛說:「你要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在對面招手,呼喚我們。
「今信順二尊之意」:信順釋迦牟尼佛的發遣,信順阿彌陀佛的招喚,信順釋迦牟尼佛的本懷和阿彌陀佛的本願。
「不顧水火二河,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不管貪瞋煩惱多麼熾盛。一切不顧!心心念念,只管念佛,踏上阿彌陀佛願力的白道。白道有兩種:一種是迴諸行業求生西方的白道,一種是願力的白道。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我們這一生,壽命很短暫,剎那之間過去了,就往生淨土,與佛相見,這是多麼歡喜的事情啊!
(三)幾點啟發
善導大師的「二河白道喻」對我們有很多啟發,主要有以下幾點。
1.阿彌陀佛為我們放了一條願力的白道
這個人孤孤單單,代表我們孤獨地來到世間,獨生獨死。我們生下來抱有邪見,沒有善知識隨身,結交惡友,被群賊——六塵、六識、五陰、四大所逼迫,這個時候,我們想解脫,所以往西邊走。
發心修行之後,才覺得「我怎麼這麼多煩惱!我貪心怎麼這麼重!我瞋心怎麼這麼重!」所以說「忽然中路見有二河」。
我們要到對岸,到西方,靠我們自己飛過去嗎?飛不過去。所以,阿彌陀佛用他的願力,放了一條願力的白道,從西岸直接鋪到東岸。水火二河有多寬,白道就有多長,這說明我們的貪瞋煩惱有多長久,阿彌陀佛的救度就有多長久。只要有貪瞋存在,就有彌陀的救度存在。阿彌陀佛就在我們貪瞋具足的心中,架設願力的白道:阿彌陀佛就是要救度這樣的眾生!
當時這個人情況危急,他也沒有時間去顧及水火二河。我們往往說:「求生西方,要先息滅貪瞋癡煩惱。」我們無始劫來都在貪瞋造業,「其深無底」。阿彌陀佛憐憫我們說:「你如果想把水火二河的水抽乾、火撲滅,那就來不及了,也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為你建了一條願力的白道,你就順著這條願力的白道走過來就好,我來保護你!」
阿彌陀佛瞭解我們這樣的眾生,讓我們在貪瞋煩惱的心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不管貪心、瞋心,我還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一心正念,一路走下去,直接走到西方。
2.念佛不必顧慮貪瞋煩惱
阿彌陀佛願力的白道,六字名號的功德,會不會被我們的貪心之水染污?不會。會不會被我們的瞋心之火燒滅?不會。如果是我們自己所修的,就會被燒滅,被染污。因為我們自己所修的,都是無常生滅的,自己的心就能染污它。既然是阿彌陀佛所修的,就不被染污。就好像我們說的比喻,「流急月不去,心亂佛常住」,月影在水面上,水淌得再快,月影也沖不走。話講回來,如果不是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面上,而是一根草在水面上,是不是很容易就被沖走?因為草和水是一體的,是一個境界、一個層次的。水一淌,就把它沖走了。但是,天上的月亮不會被水限制,它在天上,它投影下來,水淌得再快,也沖不走它;不僅沖不走,水到哪裡,月亮就映到哪裡。
水代表我們的妄心,月亮代表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六字名號的明月從極樂的天空映到我們心中。我們雖然有貪瞋心,但是,再大的水沖不走它,再大的火燒不了它,如如不動,金剛不壞,不受染污。
所以,我們只管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用顧及我們的貪瞋煩惱。
3.願生心即是清淨心
貪瞋煩惱,染污為性;願力白道,清淨為體。在佛一邊稱為「願力之道」,在眾生一邊稱為「清淨願往生心」,這是因為彼佛願力發起眾生願往生心。彼佛願力以清淨功德為體,故眾生願生心也稱「清淨」。
貪瞋煩惱與願生心相比,從現象看,一強一弱。貪瞋強,喻如水火二河;願心弱,喻為四五寸白道。從本質看,一染一淨,或說一虛一實。貪瞋染污,顛倒虛偽;願心清淨,真實不虛。一實勝多虛,所以「貪瞋煩惱中生清淨願往生心」的眾生,必得往生。
只要願生淨土,這個心就是清淨的,所以叫「清淨願往生心」。除了這個願生心是清淨心,我們其他的心都是染污心。我們經常說「清淨心」,什麼是清淨心呢?願生心就是清淨心。這個願生心不是我們自己本身所能生得起來的,它是佛的心來到我們心中,所以叫清淨心。
願生心就是清淨心,就是佛心。願生心即是大菩提心。
如果就我們凡夫來講,我們原本沒有願生心。凡夫願什麼呢?升官,發財,長壽,健康,平安——五欲六塵,這是凡夫的願望。
我們生活當中有種種的失意、苦惱,這是逆增上緣,讓我們厭離。但是,如果沒有阿彌陀佛在對面呼喚,我們也想不起來要求生西方淨土。有的人,家庭破裂了,內心痛苦,結果就上吊自殺了。他的厭離,是以自殺的方式表達。我們是感受到人世間的無常、苦惱,然後有佛的正法滋潤我們的心,有淨土,有阿彌陀佛的招喚,所以我們才會願生淨土。
我們願生淨土的心,不是我們自己能發得起來的,「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不是污泥自己能長出蓮花,必須有人去種。我們能發願生心,一定要有種子。在娑婆世界,在我們凡夫身上、貪瞋心中,原本沒有願生心,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說:「苦惱的眾生啊!你要往生我的淨土!」也就是第十八願當中的「欲生我國」四個字,法藏比丘發的誓願:「十方眾生,你要欲生我國!你要來生我的淨土!」這樣,我們聽懂了,我們答應了,我們就願生彼國了。這就是阿彌陀佛願我們眾生去往生的心在我們心中落實下來了,所以,願生心來自第十八願,這叫作佛心。既然是佛心,佛心無不清淨,所以叫作「清淨願往生心」。比如說有一個老農民,他在農村住習慣了,習慣於早晨到田裡除除草,看看莊稼,覺得日子過得不錯。雖然生活艱苦一點,家裡也沒有電話,出門也沒有汽車,但是他很樂意過這樣的生活。他的兒子在大城市裡工作,覺得「我爸爸在鄉下,出門交通也不方便,燒飯還要去砍柴,不如城裡生活舒適」,三番五次請他爸爸到城裡住。其實,他爸爸不願意去。但是,兒子一再邀請,爸爸就說:「那就答應你一次吧!其實我不想去,是你叫我去的。」所以,爸爸後來想到城裡去,是兒子的心,不是爸爸的心。兒子要爸爸去,爸爸也只好去。有個成語,叫「推心置腹」,就是說:「把我的心拿出來,放到你的肚子裡。」形容講話很懇切。阿彌陀佛也是一樣,把他的心塞到我們心裡,塞到我們這些整天追求五欲六塵、埋沒在三界六道當中的眾生心裡,呼喚我們說:「你要來生我的淨土!」釋迦牟尼佛也說: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懇切地勸導我們。慢慢地,我們就開始願生了。所以,我們的願生心——「清淨願往生心」,它的根本,是法藏比丘第十八願裡的「欲生我國」,就是佛心。即使有人開玩笑說他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佛的願力在他身上起的作用,也是佛心的顯現,只不過他沒有認識到這些罷了。所以,清淨心就是願生心,願生心就是清淨心。大家如果願生極樂世界,那麼大家都有清淨心了。
一般人往往會誤解,以為心中澄淨、沒什麼妄想雜念才是清淨心。這只是一種相對的清淨,事過境遷,貪瞋又起,就失去清淨了,所以是生滅法、虛偽法、顛倒法,跟剛才講的「清淨願往生心」不能相比。
「清淨願往生心」是絕對的清淨心,是佛的大願心,常住不滅;是佛力迴向所產生的願往生心,不被凡夫貪瞋煩惱所染,永住凡夫貪瞋煩惱之中;也是來自六字名號,善導大師解釋說:
「南無」者,
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南無」兩個字裡面,就有發願迴向,這是六字名號本身所具備的願往生心。只要我們不失願生心,就是不失清淨心。離開願生心,另求清淨心,大錯特錯。若不以願生心為貴,而以一時生滅的清淨覺受為貴,可說不識真寶,買櫝還珠。
願生心即是清淨心,一般人體認不到這一點,特別是雜行雜修的人不容易體認;反而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專修念佛,能夠暗合道妙,自然相契。因為不識字的老太婆,你讓她如何修行求往生,她說「那我發不起這樣的願生心」。聽說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她會很高興地說「那好,我願意往生」。所以,她的願生心直接依六字名號而起,也就是「正念直來」。
雜行人願生,夾雜了許多個人的東西,以致蓋住了佛的真心;雜行人一旦體認到願生心即是佛心迴向,就立即轉入專修念佛。
4.念佛貫徹一生
「二河白道喻」中的東西兩岸百步之寬,代表我們的壽命短暫,一生之間,只有淨土法門能夠當生了脫。現在聞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命終就往生淨土,所以善導大師說「須臾即到西岸」。
如果走在這條白道上,走了一半,你停止了,就不能到對岸;你回頭了,也不能到對岸。
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三年、五年,然後不念了,就不能往生,更不用說念上一句、十句就不念了。所以,要「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念念無遺」就是念念不捨、念念相續,也就是「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5.一心即是信心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眾生的根性,因此沒教我們去把貪水舀乾,把瞋火撲滅。他知道我們做不來,也來不及,所以他只告訴我們:
汝一心正念直來,
這裡的「一心」是說:不管有貪瞋、沒貪瞋,不管功夫深、功夫淺,這些通通不論,只要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靠倒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一心」不是禪定一心,而是指一心向著佛、完全仰靠佛,也就是信心,所謂「信受彌陀救度」,信順不懷疑。對一個人有信心,叫「一心」,叫「不二」。比如說過去的忠臣對帝王,就是一心。如有不忠,就說「懷有二心,圖謀不軌」。可知:一心即是忠信不二,完全歸命。
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心中只有南無阿彌陀佛,知道:只有這尊佛為我發了願,我完全仰靠這尊佛!一心向著這一目標,這叫一心,這也就是信心: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做得來的。
如果心中產生懷疑,就不叫一心了:「我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能往生嗎?阿彌陀佛真的要救度我嗎?」有這種疑惑心,就分岔了,然後左顧右盼,就雜了,亂了,就三心二意了,然後四心、五心、六心都出來了。
所以,「一心」就是指我們的信心,一心不疑。
6.正念即是專念
「正念」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也就是「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解釋說: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專修念佛就叫「得正念」。正念就是專修,專修就是正念。「正念」,內心很正,堅固、不動搖。
如果雜行雜修,懷疑阿彌陀佛,就是正念不堅固,失去正念了。善導大師說: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所以,正念就是指念佛。
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正直向西方,正直向彌陀,這叫正念;信受彌陀救度,專念彌陀名號,這叫正念。
7.直來不拐彎
「直來」,「直」有好幾種意思。
一是直接、不拐彎。有人說:「我先去學學其他法門,學幾年再來念佛。」阿彌陀佛說:「不,要直來!」
二是直下、不耽誤。有人說:「我退休後再念佛。」阿彌陀佛說:「不,直來!不要等到退休,不要等到明年,不要等到某個時間,現在就念佛。」
三是直面、不迴避。有人說:「我還沒有吃素,還在殺生造業,不好意思念佛;等我能吃素,不殺生再來念佛吧。」阿彌陀佛說:「不,直來!不要躲閃。已是罪人,罪人更要念佛。」
8.念佛起死回生
「二河白道喻」中這個人說:「我今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這是指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覺得自己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沒有辦法了,只有死路一條了,「我這個法門修不出去,那個法門也修不了,聽說有西方極樂世界,聽說念佛能往生,管他能不能往生,我念了再說!」是不是?大家有沒有這樣的心情?「反正有西方極樂世界,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肯定能往生,可是別的法門又修不了,沒辦法,念佛吧!」這個時候,他心裡還不是很肯定,他是沒有辦法、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來念佛的。但是,沒有關係!這個時候,他的因緣就來了,他就聽到釋迦牟尼佛在此岸發遣說:「你要過去!」阿彌陀佛在彼岸呼喚說:「我保護你!」
一個人沒有感受到「迴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他是很難老實念佛的。
(四)兩處重點
這個比喻最重要的兩段話,第一段就是「西岸上有人喚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這就是解釋《無量壽經》的第十八願。
第二段:
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
又藉彌陀悲心招喚,
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
念念無遺,乘彼願力之道,
捨命以後,得生彼國,
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勸我們應當信順二尊之意,不顧貪瞋水火,只管念念稱名,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五章 諸佛作證 稱名必生
一、相信佛語
關於「稱名必生」,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但有人還是不放心,東問西問,想找一個具體的人證明一下這樣念佛是不是一定往生。這也是沒有信心的表現,不信佛言信人言,不信聖教信凡夫。其實,我們的信心應該建立在阿彌陀佛的誓願基礎之上,應該建立在諸佛的誠實言之上。
阿彌陀佛發的誓願,還要請凡夫來證明嗎?菩薩都沒有這個資格,只有諸佛才能證明,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下面說明「諸佛作證,稱名必生」,就是十方恆沙諸佛來為我們作證說:「罪業凡夫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觀念法門》「證生增上緣」
(一)六方諸佛舒舌證誠念佛必生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證生增上緣」:
又如《彌陀經》(意)云:「
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
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
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
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善導大師邊引用邊解釋《阿彌陀經》「諸佛證誠」的經文。
作證明的是諸佛。位格之高,不是菩薩、阿羅漢;數量之多,不是一佛二佛,而是六方恆河沙數諸佛。
證明的內容是:凡夫念阿彌陀佛,必定罪滅,得生極樂。
證明的方式是:「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世間的證明,不過簽名、畫押、蓋章等。
念佛的方法:心,迴心願生,厭穢欣淨;行,口稱佛名,聲聲相續;時,上盡百年,下至一聲。
這是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經》「往生正因」這段文:「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段經文就是六方諸佛所稱讚的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
《阿彌陀經》裡所講的不可思議功德體現在哪裡呢?就體現在: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只要這樣相續念佛,上盡一輩子,下到七天、一天、十聲、三聲、一聲等,通通往生!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這就是「不可思議功德」。
由於不瞭解地獄苦惱,不害怕因果輪迴,以前造罪是因為不知道佛法;現在知道了,迴轉過來,「我不願意這麼糊里糊塗地六道輪迴了,我要求生淨土了」,這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一旦願生,永不改變,一輩子念佛。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這是念佛時節,解釋《阿彌陀經》裡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裡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不限於一天、七天。在古印度語法當中,經常從一講到七,代表數字的延續,如果用現在的標點符號,後面可用省略號,若八日,若九日,若十日……一直延續下去,到什麼時候呢?到臨命終時。
「若」是或者、不確定的意思。如果遇到這個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到了明天一口氣不來,往生了,這叫「若一日」;如果念了兩天佛號往生了,這叫「若二日」;如果念了兩年佛號才往生,這叫「若二年」;乃至「若七年」「若七十年」。人的壽命各有長短,所以念佛時節也不確定。總之,念佛到什麼時候呢?如同《阿彌陀經》所講的,一直到「其人臨命終時」。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阿彌陀經》的「若一日……若七日」,和《無量壽經》的「乃至十念」是一個意思。
關於「一心不亂」四個字,這裡沒有解釋。為什麼呢?只要是這樣一輩子念佛不改變,就是「一心不亂」,沒有二心,心裡不動搖,不懷疑,不動亂。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有三種意思。(1)自然。不用擔心害怕萬一不來怎麼辦,自然會來!因為這是感應道交。(2)自動。因為阿彌陀佛本來就發了「臨終接引願」,只要念佛願生,即使沒有啟請,阿彌陀佛也會主動地、自動地來接引我們。(3)親自。阿彌陀佛報身親自來迎接我們。
善導大師接下來說的一段話,讓我們觸目驚心。如果罪業凡夫不能依據六方諸佛的證誠得以往生淨土,那就怎麼樣?「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之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為什麼呢?六方諸佛講了欺騙的話,欺騙了六方眾生,那這個廣長舌相就不應該存在。欺騙眾生,那這個舌頭伸出來就回不去,就壞了,就爛了。
如果我們心中認定「罪業凡夫,只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等於是在破壞六方諸佛的廣長舌,等於是拿一把刀把六方諸佛的舌頭割破了,割爛了。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說:「罪業凡夫,稱念名號,決定往生!」我們卻說:「我罪業重啊,我念佛不能往生。」如果這是真的,那六方諸佛的廣長舌就是假的,就不能成立,就要壞,就要爛。
善導大師以這種極端的語句,反顯凡夫念佛必定往生。
(二)感報佛恩
善導大師接著說: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若聞此語,即應聲悲雨淚,
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由來稱本心,豈敢更有毛髮憚之心?
聽到十方諸佛如此懇切地出廣長舌相來勸導我們念佛決定往生,如果我們不能往生,十方諸佛寧願自己的舌頭壞掉,爛掉。聽到這樣的話,我們應該很感動,很感激,眼淚像下雨一樣流下來,連劫累劫,報謝佛恩。
十方諸佛對我們的恩德實在太大!因為我們凡夫疑心特別重,十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來勸導我們。一佛勸化,諸佛都來護持,讓我們起決定的信心。
十方諸佛講的話,正稱我們的心願,感恩於十方諸佛為我們證明,哪敢有一絲一毫的疑惑呢?
不然,我們就被那些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的人破壞,往生渺茫,沒有希望。
(三)舉凡勵聖
又,白諸行人等:
一切罪惡凡夫尚蒙罪滅,證攝得生,
何況聖人願生,而不得去也?
罪業凡夫尚且稱念彌陀名號、罪滅得生阿彌陀佛淨土,何況聖人呢,聖人當然更可以往生了。
三、六方諸佛證誠讚偈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以讚偈的形式解釋六方諸佛的證誠。
(一)東方諸佛證誠
釋迦如來常讚歎,東方恆沙等覺尊,
大悲同化心無二,一佛施功多亦然。
為斷凡夫疑見執,皆舒舌相覆三千,
共證七日稱名號,又表釋迦言說真。
終時正意念彌陀,見佛慈光來照身,
乘此彌陀本願力,一念之間入寶堂。
寶堂莊嚴無限極,化佛聖眾坐思量;
心性明於百千日,悲智雙行法爾常。
我今既到無為處,普願含靈歸此方。
諸佛出廣長舌相,有好幾重作用:
第一,為了斷我們凡夫的疑惑、邪見、執著;
第二,證明「凡夫一日七日稱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
第三,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真實不虛;
第四,證明念佛人命終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念佛;
第五,證明彌陀必然現前來接;
第六,證明凡夫乘佛願力,超生彌陀報土;
第七,證明凡夫一旦往生,證同彌陀,「悲智雙行法爾常」;
第八,證明凡夫往生後,自然發起大菩提願。
「終時正意念彌陀,見佛慈光來照身」:「正意」就是正念,正念不失,念阿彌陀佛,即是《阿彌陀經》「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念佛人命終之時,親見阿彌陀佛放出無量光明,佛光照在我們身上,我們精神大振,過去、今生所有的業障當下被佛光消除。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手持蓮花,我們身心踴躍,發現自己的身體已經坐在蓮花臺上。蓮花就合上了,我們隨著阿彌陀佛,彈指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每一個往生的人,根據《觀經》九品來講,命終都是很踴躍,很歡喜,很快樂。
(二)南方諸佛證誠
南方諸佛如恆沙,亦舒舌相覆三千。
為其本國凡聖眾,讚歎釋迦變現身。
出現娑婆五濁內,標心為化罪根人。
我見邪貪增上慢,教令出世反生瞋。
念汝眾生流浪久,諸佛誠言謂不真。
眾等迴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
證明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出世的本懷,根本的心願,是為了度化罪根深重的人,為我們講說彌陀淨土法門。罪根眾生,正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對象,所以稱名必生。

(三)西方諸佛證誠
西方諸佛如恆沙,各於本國讚如來。
分身百億閻浮內,示現八相大稀奇。
五濁凡夫將謂實,六年苦行證無為。
降魔成道說妙法,種種方便不思議。
普勸眾生歸淨土,前思卻慮更生疑。
我今舒舌以為證,西方極樂必須依。
證明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無量妙法,皆是誘導眾生的方便。釋迦牟尼佛來此五濁惡世,示現種種方便,大稀奇、不思議,目的是普遍勸導一切眾生歸心西方極樂世界。
證明罪業凡夫只有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法門可以得度,其他法門都難以得度,所謂「西方極樂必須依」。杜絕「前思卻慮」,杜絕種種疑惑擔心。
諸佛出廣長舌相證誠:不用懷疑了,不要前思卻慮了,應當一心直進,直往西方!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四)北方諸佛證誠
北方諸佛如恆沙,皆舒舌相證牟尼。
為我凡夫來出世,隨緣說法應時機。
時機相感聞即悟,如說修行不致疑。
七日稱名無間雜,身心踴躍喜還悲。
慶得稀聞自家國,諸佛證判得還歸。
證明世尊來此五濁惡世,正是為救我等凡夫。
證明其他種種法門,皆是為了應對不同時機眾生之隨緣說法。
證明唯有阿彌陀佛淨土才是我等凡夫的自家、本國,唯此法門才是我們修得起的法門。
諸佛定證、定判,凡夫稱名,必得還歸極樂本國,如同回到自己的家。
(五)下方諸佛證誠
下方諸佛如恆沙,各於本國度眾生。
證讚釋迦出五濁,能為難事化群萌。
善巧隨宜令斷惡,偏心指授向西行。
一切福業皆迴向,終時化佛自來迎。
利根智者聞歡喜,忽憶三塗心即驚。
驚心毛豎勸懺悔,恐罪不滅墮深坑。
證明斷惡修善是世尊「善巧隨宜」的方便化導。
證明求生西方是世尊「偏心指授」的根本目的。
證明淨土法門普被三根,上輩可修福迴向,下輩唯能念佛。
證明聞法歡喜、願生極樂、憂恐三途,皆是利根智者;若不願往生,即是鈍根愚者。
證明念佛即能滅罪,念佛即是懺悔。
《觀經》下品上生說,罪業眾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現前讚歎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所以是「滅罪往生」。
「帶業往生」是就在此土、還是凡夫的身分,說:你有罪業,但不必擔心,阿彌陀佛可以救度你到極樂世界去,並不是說把罪業帶到淨土。印光大師打了一個比喻:我們的罪業像一片雪花,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像一個大冶洪爐,我們這片罪業的雪花,還沒有接近洪爐,當下在空中就化掉了。
不論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這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情。如果講「帶業」,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帶,我們帶不動。如果講「消業」,也不是我們自己做到沒有貪瞋癡了,業障消除了,還是阿彌陀佛這句光明名號消除我們的罪業。就好像坐船過海一樣,我們的身體有重量,我們的重量加在船上。誰來攜帶我們的重量呢?是船,這樣,可以講「帶業往生」——帶著我們的重量過海;船帶了我們的重量,我們自己就不會掉到水裡,就好像沒有重量一樣,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叫「消業往生」——抵消我們的重量,我們就不會掉到水裡去了。
所以,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投靠這句六字名號,不論帶業還是消業,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我們只管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六)上方諸佛證誠
上方諸佛如恆沙,還舒舌相為娑婆。
十惡五逆多疑謗,信邪事鬼餒神魔。
妄想求恩謂有福,災障禍橫轉彌多。
連年臥病於床枕,聾盲腳折手攣橛。
承事神明得此報,如何不捨念彌陀?
彌陀願力皆平等,但使迴心華自捧。
一念逍遙快樂國,畢竟常安無退動。
證明沒有正確的信仰目標,求鬼,求神,求妖邪,必遭種種惡報。
勸導如此眾生,應該捨邪歸正,專念阿彌陀佛。
證明十惡五逆、謗法闡提,迴心念佛也自然往生。
證明不論何等下劣根機,即使五逆謗法之人,只要念佛,皆乘彌陀願力平等往生,平等證果。
證明往生很容易,證果很殊勝:「一念逍遙快樂國,畢竟常安無退動」。
「信邪事鬼餒神魔,妄想求恩謂有福」:相信邪說,奉事邪鬼,巴結討好邪神魔道,想靠此求得恩賜福報。
作為佛教徒,要有正確的認識。人生的一切苦樂禍福,點滴都不從外而得,都是過去的業感所招。如果要通過強力,比如說通過鬼神來謀取好處,一定有天災,沒有天災一定有奇禍,決定不是好事。
《池上草堂筆記》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情:有一個讀書人,聽說向鬼神祈禱有一定的靈驗,就專門找了一個古墓,每天晚上都到那裡去上供品,點燭,點香,這樣經過了很長時間。像他這樣來求,一定有相應的鬼神來感應。即使是路邊的一棵樹,你天天去拜,拜時間長了,它也會靈。為什麼呢?你有邪心,而邪鬼邪神都有他心通,他們知道你所求,就附在這棵樹上。它本來沒有什麼,結果你去拜,它就成了精。你拿一塊石頭天天在那裡拜,都有飛精來附體。
他天天在那裡拜,有一天晚上,月光之下,來了一個鬼,和他對坐,看得很清楚。他們就對面而坐,推杯換盞。一開始這個鬼晚上才能看得到,白天看不到,因為他沒有陽氣,沒有生分。讀書人是陽上的人,陽上的人有生人的氣分。交往久了,鬼神跟陽上的人時間長了,白天都看得到,不過是個影子。他們出入,有前有後,別人不知道,讀書人知道,因為是他求來的,也不怕,就交上朋友了。
這個鬼說:「你對我這麼好,總給我上供,我怎麼報答你呢?」
讀書人說:「可以用你的神通幫我發財。」
這個鬼很感激他,就多少幫他料理一些事情。因為鬼都有一定的通力,事先向他講一些情況,他就事先作安排。慢慢地,讀書人就起了大心,他說:「這樣不夠啊,我現在還沒有擺脫貧窮,你最好是給我弄來一棟樓房,讓我發大財。」
這個鬼一聽,嚇了一跳,說:「主公啊,我給你幫的忙,都是你命中該有的,不是我另外給你拿來的,我不過是知道,就給你講一講。你命中沒有這個財運,怎麼能求得來呢?我辦不到啊!」
讀書人再三相求,這個鬼情面推卻不過:「這個事不太好辦。既然你這麼求了,我只好勉為其難。」後來,就給他弄來樓房,也給他賺了金銀財寶。
結果有一天,半夜裡一聲驚雷,這個鬼被劈掉了,房子也燒掉了,所有財產蕩然無存。不該他得來的,因果不相吻合,俗話說「犯了天條」,自然界裡就有這種冥冥的法則來懲罰他。
所以,大家不要乞求鬼神。說他保護你、給你什麼好處,純粹是胡說,純粹是邪見!沒有天災,必有人禍;不是短壽,就是多病;或者給自己或家人招些奇災:這種事見得太多了。
千萬不要與鬼神邪道搞利益交換。對他無所求,你對他就無所懼;有求於他,你就受制於他,將來沒有好結果,災患、障礙、禍害、橫難越來越多。
假如以前沾染上邪靈鬼神,也有解決方法:
第一,勸解、化導他共同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讓他明白阿彌陀佛也要救度他,共同離苦得樂。
第二,懺悔。因為我們會遇到這樣的邪緣、雜緣,說明我們過去世障礙過人家,或者我們今生起邪心貪求,那就在佛前懺悔自己過去的業障,祈求阿彌陀佛加持,讓我們消除業障。業障消除,自然就離開了;業障不消除,很難離開。
第三,我們要堅定念佛,仰仗阿彌陀佛的力量,提起正念,專修念佛,這樣是萬毒不侵,他肯定拿你沒辦法。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如果這一點你心裡含糊,沒有提起正念,要麼有一種巴結的心,要麼有恐懼的心,跟他藕斷絲連,決定不能解決問題。
湖北潛江一位居士,她的兒媳婦剛嫁到她家不久,就有眾生要來附體。她一想:他們年輕人要過日子,被妖邪附體的話,將來家庭怎麼辦?如果兒媳婦不答應,就必須另外找一個人。老居士就說:「那你就附我吧。」就這麼一個念頭,就附上了。附上了以後,她就能看事兒,也能看病,給人講東講西,說個子丑寅卯的。
後來,有人來宣講佛法,她就想歸依三寶,心想:我這樣不是正信佛法。她想歸依三寶,附體就來障礙她,就來恐嚇她,說:「你如果歸依三寶,不供奉我,我讓你家破人亡。」這句話一說,在家人都害怕。
她就請教一位居士,這位居士也是學淨土法門的,是正信的居士,他說:「你放心大膽,這是邪鬼邪神講大話嚇唬你,決定沒有這回事!你放心大膽歸依三寶,沒有任何問題,我保證!」
她也很難得,一聽就信,就歸依三寶了,現在她丈夫、兒女通通都歸依,全家人都專修念佛,非常難得,一切順利,吉祥平安。
大家不要受恐嚇,不要擔心害怕,要正念堅固,有阿彌陀佛來為我們撐腰!如果我們不堅定,內心就跟阿彌陀佛有隔障,反而被他牽制。
我們專修念佛,正念堅固,自然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自然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自然在阿彌陀佛的保護範圍之內,自然障礙皆消,沒有任何問題!
本章回顧
簡略回顧一下,本章我們用八個專題說明「眾生稱名必生」。
在這八個專題當中,前兩個是從阿彌陀佛的因願和果號來說明:我們之所以稱名必得往生,在於阿彌陀佛本願不虛假,在於阿彌陀佛的名號本身具足令十方眾生稱念必生的功能。
接下來從眾生根機的角度,破除大家疑惑,有五個專題。
一、先說明不論眾生的根機,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以本願不虛、名號功德決定往生。我們學了「變瓦成金之偈」。
二、接著說明從現在聞到這個法門,一心信順,永不改變,直到臨終,執持不捨,這就是稱名的時節。人們遇到法門的時間久近不同,臨終一念、十念遇到,臨終即得往生;平時遇到,一信永信,一念永念,平生就往生決定。不管平生之機還是臨終之機,只要專修專持名號,念念不捨,都是正定之業,決定往生:這是說「不問時節」。
三、接下來的專題是「不問罪福」。因為我們往往會覺得「有罪稱名不能往生,多福才能往生吧?」這樣就有疑惑心,內心就不安定,懷疑,恐懼,就會退墮。所以,善導大師很慈悲地說:「真願往生淨土,迴心念佛,不問罪福,必得往生。」
四、接下來的專題,是因為有的人擔心妄念多,怕不能往生,所以說「不慮妄念」。妄念紛飛是凡夫的習性,凡夫本來如此。我們主要學了源信大師的法語,「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知此念佛,即蒙來迎」。大師說:「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華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
五、接下來,我們依據善導大師「二河白道喻」來說明:雖然我們內心有貪瞋癡的煩惱,但是不顧貪瞋——不畏水火二河,稱彼名號,念念無疑,決定往生。
最後引諸佛作證,凡夫稱名必生。我們不用去懷疑,也不用問張三李四,因為有十方恆河沙諸佛為我等出廣長舌相親自作證。善導大師解釋得很懇切:如果我們依諸佛作證不能得生淨土,十方諸佛的廣長舌一旦伸出來,就不能還入口了,縮不回去了,「自然壞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章 凡夫入報
一、彌陀大悲 急救苦者
(一)《觀經疏》「溺水偏救喻」
阿彌陀佛的報土,雖說五乘齊入,但一般人都覺得聖者優先,上根利智優先,其實不是這樣。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諸佛大悲於苦者,
心偏愍念常沒眾生,
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
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諸佛如來大慈大悲,尤其大悲於罪苦的眾生。苦是苦果,是因為有罪因。
「心偏愍念常沒眾生」:「偏」就是特別側重。佛心本來平等,無所偏袒。這裡是說佛心有所側重,特別憫念三界六道中常沉沒於三惡道的眾生。
「是以勸歸淨土」:這樣的眾生造下三惡道的業因,當來必受三惡道的苦果,所以才殷殷勸導回歸極樂世界。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就像掉到河裡快要淹死的人,溺水了,馬上就要沉下去了,這樣的人急切地需要有人趕快把他救起來。
「岸上之者何用濟為」:岸上的人安樂無憂,不用你去救他。岸上的人,代表阿羅漢、菩薩,他們已經生死無憂了,已經沒有三界火宅的恐懼了。
所以,淨土法門不是為聖者設的,而是為我們苦惱凡夫設的。苦惱凡夫都是常沒常流轉的,墮落在三界六道之中,阿彌陀佛是以這樣的眾生作為首要的救度目標而建立四十八大願,才說「我建超世願」,以救度罪業凡夫為優先考量。
「急」就是急切,很著急地來救度;「急」也是優先,第一個要考慮的。醫院裡的急救室,是專為病情特別嚴重、特別危急的病人準備的。阿彌陀佛念佛急救的法門,也是專為無明煩惱病重、情勢危急、就要墮入三惡道的人準備的。感到罪,感到苦,你就有得救的希望了,因為阿彌陀佛慈悲為懷,急救罪業眾生,急救苦惱眾生。
(二)兩種標準
世間也是一樣,有兩種情形,就有兩種標準。
1.比賽強者優先
第一種標準,強者優先,能者優先,這是世間一般的法則。比如賽跑,誰跑得快誰就得勝;比力量大小,誰強健有力,誰就是贏家;拔劍比武,誰的武藝高強,誰就得勝:這是世間一般的法則,所謂優勝劣汰。
2.施救弱者優先
但世間還有第二種狀況,就比較特別了,就不能按照比賽規則了。比如慈善救濟、施財,貧者為先,誰最貧窮,就最優先施財給誰;同理,施食,饑者為先,越是餓得不行了,就越先吃;施救,險者為先,越是危險,越需要救助。
第一種情形相當於佛教聖道修行的法門,第二種情形相當於佛教淨土救度的法門。
(三)業深障重之苦者優先
罪業深,煩惱重,妄想多,在聖道門修行是障礙,在淨土門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的人反而優先。
1.度盡一切苦厄
人在世間,沒有不苦惱的。人人都造罪,有罪必然受苦。只不過有覺悟的,有不覺悟的。早覺悟的,早有福報;晚覺悟的,晚有福報;不覺悟的,沒有福報。福,真正說起來,只有修行佛法;不是說好吃、好喝、好享受才叫福,那是虛幻的。唯有踏上佛法解脫之路,才能離苦得樂。能夠聽聞佛法,才是福中之福,才是真正的福,其他都談不上。
經中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說: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快樂。
「輪迴六道的眾生,你要快快回到我的淨土,享受淨土的清淨法樂。」
又說: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造了逆謗重罪的人,才會墮落阿鼻地獄,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悲心綿綿,要度盡無遺。
2.深谷垂籃喻
也只有度盡阿鼻眾生,才能度盡一切眾生。比如百米崖谷,有人落在百米之底,有人在九十米,有人在八十米。如果岸上的人要用繩籃把落到崖谷下面的眾生都救上來,首先就要考慮百米谷底的那些眾生,如果他們能救得上來,那麼落到九十米、八十米、七十米的都能救得上來。
崖谷代表三界六道,岸上施救的人就是阿彌陀佛,繩籃就是六字名號,一百米深處就是阿鼻眾生,罪業少一點的,依次墮在九十米、八十米、七十米……阿彌陀佛既然要救度十方眾生,要放這個籃子,首先考慮的是要達到一百米深,他心裡第一個目標首先就是罪業最深的人。十方眾生雖然無量無邊,但是以那些可能造作五逆謗法罪而墮入地獄之底的眾生作為他發願的第一個救度目標,能夠把這樣的眾生救得起來,十方眾生通通能救得起來了。
「如來誓願海,深廣無涯底」,我們的罪業有多深,阿彌陀佛的慈悲誓願就有多深,一直探到我們罪根的最深處。
念佛人,覺悟自己是一個罪人,方能感受彌陀救度的安慰。若自以為賢善,則與彌陀救度難以相應。《大經》說:「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二、凡夫入報
(一)彌陀淨土報法高妙
我們先說明極樂世界是怎樣的淨土。
1.三身三土
佛有三身三土:
(1)法身佛,居法性土。法身無相,絕諸言說。
(2)報身佛,居報土。菩薩因地誓願修行圓滿,果報成佛,萬德莊嚴,稱報身,也稱真身。報身佛所居住的淨土,叫作報土、真報土。
(3)化身佛,居化土。為應不同眾生,從真身化現,稱化身。化土有化淨土,也有化穢土,娑婆世界是穢土。
諸佛淨土,除了報淨土,其他叫化淨土,像天台說的凡聖同居土就屬於化淨土。
2.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報身報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佛身、什麼樣的淨土?在善導大師的時代,各宗各派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極樂世界是高妙的報土,但是凡夫不能往生;有人認同凡夫能往生,但往生的極樂世界是低等的化土。總之,都不認為凡夫可以往生報土。
而善導大師卻說,《觀經》九品皆是凡夫,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世界是報土。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用「無為涅槃界」五個字說明極樂報土的景象。「無為」就是遠離造作,不衰不變,不可能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是法性本身的境界,所以叫「無為」;「涅槃」是不生不滅,就是佛本身所證悟的境界,所以佛就叫「證大涅槃」;「涅槃界」就是佛本身的境界。
(二)善導大師「凡夫入報問答」
1.凡夫如何入報土
報土的高妙境界,說凡夫能往生,這在通途教理是講不通的。所以善導大師設了以下問答。
問曰:
彼佛及土,既言報者,
報法高妙,小聖難階,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報身證滿法性,「報」與「法」是能證與所證,所以合稱「報法」。既然說彼阿彌陀佛是報佛、極樂國土是報土,報身法身境界非常高超、微妙,連阿羅漢、賢位菩薩都搆不著,一定要登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到,罪業深重的凡夫怎麼能往生報土呢?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教理就講不通。
2.託佛願強緣
答曰:
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
致使五乘齊入。
「這個你理解錯誤了。往生淨土,不論眾生有沒有垢障。如果論眾生的罪垢和業障,確實如你所講的,不可能往生。正是因為託了阿彌陀佛大願業力作為增上強緣,致使凡夫人、天,與聖者聲聞、緣覺、菩薩,這五乘眾生平等往生彌陀報土。」
如果論眾生,都是罪垢、業障。這樣論的話,沒有一個能往生的。
大家都在這裡論:「我有業障,我有罪垢,我不清淨……」阿彌陀佛不論這些。如果論這些,我們沒有一個能往生。那論什麼?論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靠佛力救度,所謂「正由託佛願」,託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強緣,所以「五乘齊入」。
3.往生因緣
(1)因
佛法講因緣,有因,有緣,因緣和合就能產生結果。單因單緣不能結果。
因是內因,也就是目標——願生彌陀淨土;緣是外緣,實現目標的外在條件,也就是方法。
因分為兩種:有真,有假。
緣也分兩種:有強,有弱。
因,有真有假。因如果是假的,緣無論再怎樣強,都不能感果。如果不是真的願意往生,只是做表面工作給別人看,阿彌陀佛再慈悲、再怎樣要救度我們——緣再強,也不能往生。所以,因要真,真的願生淨土,真的願意去,真的信順——真信,真願。
首先在我們內心檢視:我是不是真的願往生?
有的人,你看他好像晃晃悠悠的,其實他心裡打定主意要去往生的,要往生的時候撒手就走。有的人天天喊口號,其實心裡掛礙五欲六塵,掛礙家庭,真要走的時候,他又捨不得。真不真只有自己知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外相看不出來。我們要來真的!
(2)緣
因有了,就看緣。真因遇強緣,感果一定;真因遇弱緣,感果不定。
往生,有兩種緣:
一種是靠我們自己修行種種有漏有為的善行功德,迴向求願往生。這個緣很弱,這叫弱緣、雜緣,往生不定,很危險。善導大師說「迴生雜善恐力弱」。
另一種是靠阿彌陀佛的弘誓強願,所謂「託佛願以作強緣」,決定可以往生。
這就很明顯了:有真因,遇強緣,往生易如反掌。
怎樣乘託佛願強緣呢?善導大師《法事讚》中的這首偈語說得很清楚: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很明顯:「念彌陀專復專」就是乘阿彌陀佛的弘願為強緣,這樣必得往生。
4.五乘齊入
「五乘齊入」非常廣泛,上到等覺菩薩,下到五逆凡夫,「齊」是平等,平等往生到彌陀報土。
「齊」有兩種:一是下齊上,二是上齊下。
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人、天凡夫為下,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人為上。
乘託阿彌陀佛的弘誓強緣,下劣凡夫和上位菩薩平等往生彌陀報土,這叫下齊上。一旦到達彌陀報土,就是佛的境界,這就叫「齊」。
按照通途教理,登地以上的菩薩可以隨意往生十方報土。可是,阿彌陀佛的報土超越十方諸佛報土,是最殊勝的報土,上位菩薩想往生,也要同下等凡夫一樣乘託阿彌陀佛的願力強緣,這叫上齊下。
(三)不論凡夫只論彌陀八喻
1.國王召見喻
老百姓要去覲見國王,以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能見到國王,都是因為國王的召見。我們就好比鄉下老百姓,阿彌陀佛就好比國王一樣。如果以我們本身的力量,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只要能往生,就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所以,善導大師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善導大師作出這樣的解釋,讓我們知道:往生淨土,全靠佛願力,不靠凡夫的修行力,我們自己沒有力量。
我們往往會覺得罪業輕一點、功德多一點就能往生,不然不能往生,這是虛妄的想法。往生極樂世界,大菩薩和小凡夫是平等往生的,都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既然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沒有差別。
2.遠途乘車喻
就好比從長春到烏魯木齊,這麼遠的距離,如果靠我們走路,那就不能論了!靠走路很難到達。如果坐車,跛腳老太婆和馬拉松冠軍平等到達,因為都是靠車的力量,所以不論。因為往生的目標太高遠了,從眾生這邊沒法論。
3.乘船過海喻
再比如乘船過海。要論,只論乘船,不論我們自己的游泳本領,因為海太寬了,不可能游泳過海,不論這一點。而我們渡過生死海,到達極樂界,比世間過海還要困難。所以,如果想渡過生死海,只論乘坐彌陀願船,不論凡夫有為造作。
如果想飛天,只論坐飛機,不論我們自己揮動雙臂。想在天上飛,論我們的雙臂,這個不可論,因為我們沒有這個力量。
往生到那麼高妙的極樂報土,要論,只論阿彌陀佛,不能論我們凡夫。要看,就看阿彌陀佛,他有沒有這個願力,他有沒有成佛。我們往往會把眼光收回來看,都在凡夫這邊論,這是錯誤的。
4.無眼無腿喻
沒有腿的人,就不能論他走路,他要出門,就要坐車;沒有眼睛的人,就不能論他自己看,他要出門,就要人家牽著。
我們在佛法修行當中,等於是沒有眼、沒有腿的人。為什麼說沒有眼?因為我們不能明瞭大乘佛法的甚深義理,兩眼漆黑。為什麼說沒有腿呢?因為靠我們自己修行,持戒無力,禪定無力,沒有開發智慧,戒定慧三學不能成就,就好像沒有腿一樣,不能走路。這樣,就不能論我們自己修行。要論,只論阿彌陀佛的接引。
5.溺水施救喻
也好比一個人掉到水裡快要淹死了,就不能對他說:「你這樣划動手臂,你那樣划動手臂……」就不能論他的游泳技術了。要論,只論怎樣把他救起來。
我們在三界生死苦海當中沉浮,如果想要出離,只論是否有人來救。如果沒人來救,我們就只有墮落下去。所以,若論,只論阿彌陀佛,不論其他。
6.重石過海喻
印光大師有一個比喻,很有啟發意義。他說:沙子雖輕,如果把它放到水裡,它會直沉水底。石頭雖重,如果把它放到船上,就可以運達彼岸。
沙子也好,石頭也好,是沉水還是到彼岸,跟它們本身的重量沒有關係。不因為輕就可以自己漂起來,也不因為重就一定會沉到水底,就看它們是不是乘船。如果乘船,大石頭和小沙子都可以到彼岸。
我們也是一樣。我們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和我們的業力大小、罪障深淺沒有關係。哪怕只有頭髮絲那麼一點點業障,若不靠彌陀願船,也會沉到生死海底;雖然業障有千萬斤巨石這麼重,也不能說一定會墮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極樂。
沙子雖輕,如果不乘船,就不能自己浮起來。這就代表一個人雖然有修行,如果沒有業盡情空,不靠阿彌陀佛就不能了生脫死。
石頭雖重,如果乘船,就可以到彼岸。這就代表凡夫雖然業障重,如果念南無阿彌陀佛,乘上彌陀願船,就不會墮落三惡道,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成佛。
這個比喻是很巧妙的。石頭和沙子是不是沉入水底,和它們本身的重量沒有關係;我們凡夫是不是墮落三惡道,和我們本身的業力大小沒有關係,就看我們是不是乘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乘上彌陀願力,業力再重,也可以往生;不乘彌陀願力,罪障再輕,也要輪迴三界。
這段文是說明:往生極樂報土,只論彌陀願力,不論凡夫業障。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要一邊念佛一邊悲嘆「我罪障重,我心不清淨,這樣怕不能往生吧!」是否往生,只看阿彌陀佛的誓願!所謂「不論凡夫,只論彌陀」。
7.暗屋陽光喻
往生報土,「不論凡夫,只論彌陀」。為什麼不論凡夫呢?因為凡夫下劣不可論。
比如要想讓千年黑暗的房間一片通明,必須靠陽光照耀,房間自己體性黑暗,生不出光來。我們可以讓樹葉浮在水面上,這個可以論,石頭就不能說讓它自己浮上來,因為它的體性就是下沉。想讓石頭不沉,只有乘船。
凡夫體性黑暗、墮落,必須靠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照破黑暗,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弘誓願力往生淨土。凡夫這一邊不可論。
8.跳高跳遠喻
同時,也是因為我們的目標太高遠——目標高遠不可論。因為以凡夫來講,如果論的話,頂多可以論我們修行五戒十善,將來感得人天果報,而道綽大師說這樣的人都很少了:「持得者甚稀」。我們凡夫的本性是墮落的,能夠得到人天果報就不容易了。
然而,人天果報很低劣,相對於出三界,差得太遠;相對於到彌陀的報土,那就更加遙不可及了。
比如遇到路障,一尺高,可以考慮邁步跨過去;如果一丈高,就不敢論跨過去了;如果目標更高,比如到月亮上去,那必須靠宇宙飛船才可以,不可能論大家跳高,看誰能跳到月亮上去,因為不是同一種境界,跳得再高,頂多一米兩米,月亮太高了,所以,目標太高,不能論我們跳高。如果渡海,不可以論我們跳得多遠。「海這麼寬,我跳不過去」,你能跳兩丈就不得了了。太遠了,就不論跳遠;太高了,也不論跳高。如果要過海,一定要坐船;如果要登月,一定要坐飛船。
作為凡夫,我們的修行力量最多好比跳高一米兩米而已,如果想到彌陀報土,就像到月亮上一樣,那根本不可以討論;如果論我們的修行,頂多是過一尺兩尺的小溝,如果要廣渡生死大海,依我們的修持力量,完全不夠。所以,一切不從凡夫這邊論,目標高遠不可論。
這就是「不論凡夫,只論彌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七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一、彌陀依願度眾生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並不是成佛之後隨意而為,而是成佛之前就已設定好了。阿彌陀佛一旦成佛,即順應因地本願自自然然度眾生。眾生若能順應阿彌陀佛的因地本願,自然都可以得度。
二、唯攝念佛
(一)《觀經疏》「佛光普照唯攝念佛」
《觀經》說,阿彌陀佛舉身放無量光明: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解釋說: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
「唯」是唯一、專門,「攝」是攝取、救度,唯一攝取、救度念佛的眾生。
經文中沒有這個「唯」字,沒有說「唯攝取念佛」,但是意思就是如此。善導大師作為彌陀示現的身分,讓我們明瞭彌陀的本願,讓我們選入專修念佛,所以把這段經文的意思特別明顯地說出來,加了一個「唯」字,「唯攝念佛」。
(二)《往生禮讚》「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解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這些光明起什麼作用呢?「唯觀念佛眾生」,唯獨觀察、尋找念佛眾生而攝取不捨,所以他才叫阿彌陀。如果不是「唯攝念佛眾生」,他就不叫阿彌陀。如果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光明不攝取我們,他就不叫阿彌陀佛;如果不念佛,卻能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那也不叫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攝取、救度我們,不是觀別的,唯觀我們是不是念佛,不觀我們罪業深淺,也不觀我們智慧高低,也不觀我們功德大小,他唯觀我們是否念佛,「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不論罪業大、罪業小,出家、在家,功德深、功德淺,智慧、愚癡,任何人都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念佛眾生。
(三)《觀念法門》「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中講得更加明瞭,將專修念佛和雜行的人兩者比較,說明: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這段文講得很清楚:只要是專念阿彌陀佛的眾生,不論原來是什麼身分,不論原來造過什麼罪業,不論識字不識字,不論會不會誦經,這一切都不論,只要你迴心來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阿彌陀佛的心地光明日夜不間斷地照耀你。
「攝護不捨」:救度你,保護你,不捨棄你;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一直到臨終,永不捨離,一直攝護你到極樂世界。這是念佛所得到的利益。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總」是一切、通通,「總不論」,通通不論。不論哪些呢?雜行雜修的人,彼佛心光不攝取。
雜行雜修跟專修念佛,哪一個難?雜行雜修難!要誦經的話,你不識字就誦不了;沒有時間,也誦不了;在大街上,環境不允許,也誦不了;生病在床,也誦不了。所以,修行其他法門難。不僅難,俗話講「吃力不討好」,費了很大的勁,結果佛的光明不照耀,不攝取,我們怎麼去往生呢?往生怎麼會有把握呢?
念佛法門很容易。病了,累了,躺在床上也可以念;在外地出差,在路上搭車、坐船、坐飛機,也可以念;上菜市場買菜,也可以念;在家裡洗衣服,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也可以念;抹桌子掃地,也可以念……時處諸緣無障礙,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處所都可以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此容易,而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雜行雜修,修得又多,又累又忙,結果佛的光明不攝取,靠自己奔到極樂世界,那就太困難了。
大家這裡要明白,善導大師是彌陀示現,他講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講的,他不會隨便亂講。
(四)《般舟讚》「唯覓念佛往生人」
善導大師類似的話太多了。《般舟讚》說: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不為餘緣光普照」:「為」就是目的,不是為了其他的緣、其他的目的而放普照的光明。阿彌陀佛放這些普照的光明,有他唯一的目的。什麼目的呢?
「唯覓念佛往生人」:唯獨尋找念佛的人,攝取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說在黑暗的房間裡,我們有一枚戒指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到什麼地方去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把電燈打開。電燈一打開,房間都照亮了。但是,我們打開電燈,不是為了照桌椅、照板凳,我們是為了照戒指,是不是?開燈是有目的的,要找戒指。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他是有目的的,他是來尋找念佛的人。你念佛了,就攝取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五)《般舟讚》「照覓念佛往生人」
一一光明相續照,
照覓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諸佛國,
極樂安身實是精。
「覓」是找,仔細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罷休,就像獨生兒子丟掉了一樣,到處找,向著四方去喊:「我的兒啊,你在哪裡?」雖然四面八方地喊,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兒子。一旦兒子答應「我在這裡」,就找到了。
阿彌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他在呼喚我們。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號,就是佛的心願。他呼喚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回歸我的淨土。」我們答應:「阿彌陀佛!我在這裡受苦,我要回極樂!」這樣阿彌陀佛就找到我們了,所以叫「照覓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諸佛國,極樂安身實是精」:如果極樂國土和十方諸佛的國土相比,極樂世界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才是我們往生的處所。「精」就是精華,是十方國土當中的精華;同時,也是我們能夠往生的地方,這樣才能安身。
(六)《往生禮讚》「唯有念佛蒙光攝」
下面還有一首偈語,出自《往生禮讚》: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唯有念佛蒙光攝」:只有念佛的人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救度。
為什麼呢?
「當知本願最為強」:應當知道,專修念佛的人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乘彌陀本願之強緣,蒙受阿彌陀佛心光常照不捨。
三、三個問題
下面我們回答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彌陀光明唯攝念佛者?
(二)為什麼彌陀光明不攝雜行者?
(三)唯攝念佛之人,不攝雜行之人,是不是佛心不平等?
(一)為什麼彌陀光明唯攝念佛者
有三點:
第一,念佛的人與阿彌陀佛有「親、近、增上」三緣,所以佛光攝取;雜行之人沒這三緣,所以不攝取。
第二,念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光攝取。
第三,念佛是自然法爾地蒙受彌陀光明攝取。
這是從「三緣意」「本願意」「法爾意」三個角度來說明。
1.三緣意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自設問答:
問曰:
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有何意也?
修諸行只要能迴向,都可以往生。為什麼佛光普照、只攝念佛的人呢?這有什麼道理呢?善導大師下面就回答:
此有三義:
一明「親緣」: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
從三點來說明。眾生念佛和阿彌陀佛心心相憶,三業不離,如同母子,故說為「親」。有此親緣,所以蒙受阿彌陀佛心光照耀攝取。
雜行之人,口不常稱佛,身不常禮佛,心不常念佛,和阿彌陀佛疏而不親,沒有這種心心相憶、如同母子的親緣,所以佛的心光不攝取。
二明「近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故名「近緣」也。
專修念佛之人,阿彌陀佛時時應聲現在目前,如形影相隨,所以說「近」。有此近緣,所以阿彌陀佛光明攝取。
雜行之人和阿彌陀佛疏遠,沒有這種形影相隨的近緣,所以佛的心光不攝取。
三明「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故名「增上緣」也。
專修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特別偏愛,特別加持,惠賜利益,所以說「增上」,有這種增上之緣,所以佛光攝取。有三種增上:
第一,「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除罪增上緣。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聲聲念念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第二,「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見佛增上緣。
第三,「諸邪業繫無能礙者」:往生無礙增上緣。一般人命終,種種邪魔業障一時併發,歷劫冤親債主前來障礙,會把他繫縛在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出離;念佛人臨終的時候有阿彌陀佛現前迎接,邪魔潛蹤,萬障齊滅,即得往生。
雜行之人沒有這樣的增上緣,所以佛光不照攝。
最後善導大師作了一個總結: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除了念佛之外,其他種種修行雖說也是善行,但是,如果比念佛,「全非比較」。因為念佛有親緣、近緣和增上緣,其他種種修行沒有這三緣,所以雜行和念佛全非比較,阿彌陀佛光明也不照耀攝取。
用現代話講,緣就是緣分、關係。專修念佛的人與阿彌陀佛緣分好,關係親,關係近,關係增上,關係特別,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雜行之人與阿彌陀佛關係疏,關係遠,關係不增上,所以佛光不攝取。
2.本願意
從本願的角度: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應當知道:這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也就是說,稱念彌陀名號,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既然隨順了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果上的光明就來攝取,因為他發的願是說:「稱我名號的人,如果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成了佛之後,成為無量光明和無量壽命的佛,無量光明和無量壽命的一切德能收攝在六字名號裡面,這樣,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果上的光明自然就攝取因地誓願所選取的「稱我名號的人」,因果不虛,由因感果,果來應因。
阿彌陀佛因地的誓願沒有選取雜行作為往生的行法。我們如果不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就與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不相應。本願就是佛的本心,跟佛的本心不相應,佛的心光就不會照耀攝取。
3.法爾意
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名號為體,光明為用,是一體的。我們稱念彌陀名號,光明自然照耀攝取,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善導大師解釋為「光明名號」:
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光明和名號是一體的。念佛發出的聲音,就叫作名號;從照攝的角度來說,名號就是佛的光明,所以叫作「光明名號」。就像雷和電,從聲音來講,就叫作雷,雷聲隆隆;從光明來講,就叫作電,電光閃閃。其實,雷和電是一件事情。名號本身就是光。善導大師每念一聲佛號,就能放一道光。我們凡夫念佛也有光,不過我們沒有三昧定力,不能讓人家看見,其實是有的。
有位法師在美國講法,有一天,他在講念佛,下座之後,就有一個美國人來說:「我也想歸依佛教,我也想學佛。」原來他是學神通的,他看見以虔誠心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有很大的光出來。光有多大呢?他說大到好像能把整個地球包起來;不誠心念佛的人也有光,不過很小,就像很微弱的燈光,噗一下,噗一下,就沒有了。所謂「念佛放光」,大家願意放放光,那就念佛。
這也是因為六字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之體,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感應道交,佛光來攝取,毫無疑問:這叫「法爾自然」。
(二)為什麼彌陀光明不攝雜行者
為什麼佛光不攝取雜行之人呢?雜行之人跟阿彌陀佛沒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所以不攝取;雜行之人不隨順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所以佛的心光不攝取;同時,雜行之人的行體不是名號本身,與阿彌陀佛名號之間沒有自然法爾感應道交的關係,所以光明不攝取。
(三)不攝雜行者是不是佛心不平等
有人說:「阿彌陀佛光明只攝取念佛的人,那不是不慈悲嗎?應該雜行的人也攝取才慈悲呀!」
這樣的說法,一是不符合道理,二是不符合事實。
1.道理
第一點,怎麼說不合道理呢?因為佛度眾生是根據誓願而來的,不能偏離彌陀誓願另外強行要求。比如說現在家家戶戶都用自來水。自來水公司首先將管道鋪設到每一家,如果你要用水,一定要在鋪設的管道上打開水龍頭,水才能流得出來。不能強行在管道之外另外要求出水。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根據第十八願「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往生我的淨土」,以六字名號來救度十方眾生。那我們念佛,就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
如果在六字名號之外強求佛的光明攝取我們,這樣就不符合因果道理,不符合果上正覺與因地誓願自然相順的法則,這是非理的責難。
同時,阿彌陀佛正是要大慈大悲救度每一個眾生,所以他才發了這個稱名往生的本願,光明攝取念佛之人。因為念佛簡單易行,任何人都可以念佛。只要你來念佛,就被阿彌陀佛的光明所攝取。
之所以唯攝念佛,之所以發這麼一個本願,是讓我們眾生心中有個固定的目標。
同時,稱名容易,用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可以普救一切眾生。大家都做得到,他才慈悲。如果用誦經的法門作為往生行法,那很多人不會誦經,這樣就不慈悲了。所以,念佛法門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做到,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耀攝取,這是讓我們的心有一個確定的目標,然後讓我們人人可行,就人人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以此顯示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
2.事實
以名號作為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救度眾生的方法,是徹底究竟的慈悲,因為六字名號包含了阿彌陀佛因地到果上的一切功德。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不能給我們一個半成品,或者給我們一個不怎麼殊勝的功德,而是把他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功德放在名號裡面給我們,這才體現了佛最徹底、最究竟的慈悲。如果用其他方法的話,就沒有這樣的功效和利益。所以,從這一點講,是萬不漏一、平等普攝的慈悲!
好比船長駕船來救人:「我來救度所有人,只要大家願意上船,就可以得救。」他這樣喊,兩種理解都正確:第一種,船長是來救所有的人。第二種,船長只救願意上船的人。「救所有的人」,這是他的本心;「只救上船的人」,這是自然法則。但是,都是喊你上船,你都可以上船。你不上船,卻說:「不上船的就不救,船長不慈悲。」這不符合事實!
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我這六字名號大願船開來了,是要救度所有的眾生」,這是一種說法;「我只救度稱念我名號的人,光明唯攝念佛人,渡過生死海」,其實這兩句話並不矛盾。「救度所有的人」是他的本心;「只救度上船的人」是自然法則。
隨順船長的呼喚,接受他的邀請,接受他的好意,來上他的船,就可以離開險境。我們所有眾生,信順彌陀的救度,專稱彌陀的名號,就等於乘上彌陀的六字名號大願船,就可以安然渡過生死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八章 稱名一行 總超萬行
一、概說
下面總結說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超過萬善萬行。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為什麼講「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呢?就往生極樂世界來說,沒有任何行法能超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行,所以說「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下面列有二十九個小標題,我先把這些小標題簡單地說明一下。正式講解的時候,會引用經文證明。
第一,「念佛大利無上」。念佛得成佛大利,其他修行得小利。念佛功德無上,餘行功德有上,所以稱名超過餘行。
第二,「念佛福善無邊」。念佛的善根和福德無量無邊。凡夫所作的有漏有為的其他行法,福善有限,所以念佛超越眾行。
第三,「念佛福善同佛」。念佛,福德、善根與佛平等,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四,「念佛總包萬德」。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萬德萬行都包攬無餘,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五,「念佛圓超萬法」。念佛法門雖是萬法之一,但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第六,「念佛疾超速證」。其他法門都要累劫修行,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念佛法門,即使是五逆十惡的罪業凡夫,當下一念就能疾超速證,而且往生到彌陀報土,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七,「念佛最尊第一」。這是善導大師用偈語來說明的,「念佛一行最為尊」。
第八,「念佛直入報土」。雜行雜修胎生到蓮花中,五百歲不見諸佛,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九,「念佛直取佛果」。念佛不光到報土去,而且直接證取佛果,因為淨土念佛法門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其他法門從因向果,這個不可為比,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十,「念佛成佛有餘」。這是印光大師所說的,念佛不僅成佛,還有多餘。其他法門就沒有這麼殊勝,所以說念佛超越餘行。
第十一,「念佛是實相行」。所謂「修實相行」,就是能夠證悟諸法實相,能夠入實相之理,不修而修,修而無修,這叫「實相行」。以凡夫來講,要修實相行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做不到,我們都是有相凡夫。但是,我們如果念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實相行。凡夫能修的實相行,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再沒有了。如果修其他法門,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講,都成為有為有漏的造作,不成為實相真實功德。以此之故,念佛超越餘行。
第十二,「念佛是本願行」。念佛為什麼超越其他的行持呢?原因在哪裡呢?其他的修行法門雖然殊勝,雖然高貴,但不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選擇的眾生往生的方法;而念佛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特別選擇作為眾生往生淨土的方法。其他法門再殊勝,彌陀沒有選擇,沒有作為本願。而念佛是彌陀本願行,蒙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你就是能開悟,你就是戒定慧三學都能夠圓滿具足,都沒法跟念佛相比。為什麼?那是眾生自力,沒有彌陀願力,不是彌陀本願行,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十三,「念佛是正定業」。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擇之行,念佛就決定往生,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萬分之萬,沒有一個遺漏,決定往生;而其他行業,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十四,「念佛萬修萬去」。其他法門,修行雜行求往生的人,「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而念佛是萬人修萬人去,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第十五,「念佛佛光攝取」。念佛不僅容易,不僅簡單,而且還有阿彌陀佛光明攝取不捨;而其他修行不僅難,而且佛光不攝取。如果佛光不攝取,你再殊勝,往生怎麼會有把握呢?所以念佛超過餘行。
想曬太陽,還要動動步,到屋外去,讓太陽照到。如果想讓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自己,連腳步都不用動,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光當下就照到我們頭頂上了,最簡單,最容易。想被阿彌陀佛光明攝取,只要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在這裡念佛,佛光就在這裡照你;你出差到美國了,在那裡念佛,佛光就在那裡照你;你在飛機上念佛,佛光在飛機上照著你!就像芭蕾舞演員在舞臺上表演,他跳到哪裡,燈光就跟到哪裡。我們念佛也一樣,我們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阿彌陀佛的光都在我們頭頂上。我們在講堂裡念佛,佛光就到講堂來照我們。法會一散,大家走出去,在路上念著佛,那佛光就分別在每個人頭頂照著,攝取不捨。其他法門就沒這樣的利益,所以念佛超過餘行。
第十六,「念佛與佛一體」。念佛的人,被阿彌陀佛光明照耀,攝取不捨,我心中有佛,佛心中有我:我們念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中就有阿彌陀佛了——我心中有佛;佛的心光遍十方法界,現在照耀攝取我們——佛心中有我,這樣,佛和我彼此不分開,一體,所以講「三業不相捨離」。雜行的人修行別的法門求往生,跟阿彌陀佛的心光相背,疏遠,所以念佛超過餘行。
第十七,「念佛諸佛證誠」。「證誠」就是諸佛來證明:「你念佛,我來證明你,肯定往生。」而念佛之外其他法門迴向求往生,諸佛就把嘴巴閉上,沒有出廣長舌相證明,所以念佛勝過餘行。
第十八,「念佛諸佛護念」。諸佛不僅來證誠,他們也來保護我們,憶念我們。怎麼「護念」呢?一是護念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心中往生決定;二是護念我們不被業緣、雜緣所動亂。
第十九,「念佛二聖為友」。「二聖」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如影隨形,自然來保護我們,做我們的好朋友。雜修雜行的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不來做他的朋友。國王出發了,大臣就隨從。念佛,阿彌陀佛就來照耀攝取我們,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都來保護我們,所以念佛超過餘行。
第二十,「念佛菩薩相隨」。不僅有觀音、勢至兩尊大菩薩作為我們的善友、善知識,而且還有二十五位菩薩、無量無邊清淨大海眾菩薩,都來如影隨形地跟在我們後面。念佛人,身後眾多菩薩浩浩蕩蕩,頭頂上有十方諸佛團團圍繞,正中有阿彌陀佛光明住頂,前後、左右,諸佛、諸菩薩、諸賢聖都來護念我們,無上尊貴,光榮。
第二十一,「念佛天神擁護」。諸天、善神也不甘落後,因為我們很快要到西方成佛了,他們敬法重人,都來保護我們。
第二十二,「念佛者是芬陀利華」。這也是《觀經》裡講的,釋迦牟尼佛讚歎念佛人,「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第二十三,「念佛人中最上」。這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念佛人是人裡面最尊貴、最高上的。
第二十四,「念佛能滅重罪」。念佛,連五逆罪、謗法罪——最重的罪都能滅掉。其他法門,以凡夫修持,難滅輕罪,更不能滅謗法重罪;念佛不一樣,所有重罪、輕罪通通滅除,所以念佛超過餘行。
第二十五,「念佛自增多福」。念佛對現生也很有利益,雖不求福報,自然增加種種現世福報,家門興泰,身體平安,子女賢孝……所謂「自增多福」。其他法門,只有修這種法感得這種果的功能;可是念佛呢,如同太陽催生萬物一樣,催生一切善根。
第二十六,「念佛國泰民安」。念佛不僅我們自己有好處,而且整個家庭都蒙受阿彌陀佛的佛光攝護,一人念佛,一家蒙福;不僅一家得到好處,而且國家安寧、世界和平。
前面二十六條,都是指念佛的殊勝利益。下面三條,說明念佛不僅殊勝,還很容易。如果很難,也不殊勝了。
第二十七,「念佛不受時限」。念佛沒有時間的限制,其他法門就有時間限制。
第二十八,「念佛不受機限」。念佛不受根機的限制,任何根機都可以修,都可以往生;其他法門有根機的限制,善機能修、惡機不能修,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智者能修、愚者不能修。
第二十九,「念佛不受緣限」。念佛沒有任何因緣、場所的忌諱。如果修行聖道法門,往往會有忌諱,稍有不慎還要招罪。但是,如果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任何狀況下不會招罪,沒有忌嫌,有百利而無一害。
「一切不如念佛」,這是總結論。
下面引用經文祖語說明「稱名一行,總超萬行」。
二、引文說明
(一)念佛大利無上
《無量壽經》「流通分」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說得很明白:有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起「歡喜踴躍」之心,「乃至一念」——稱念此名號,釋迦牟尼佛就告訴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此人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無量壽經》所說的「大利」是什麼利益呢?就是往生成佛的利益。
在大乘佛法當中,利益有大有小,而以成佛作為利益當中最殊勝、最大的利益;功德,也有深有淺,菩薩的功德都是有上的,上面還有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稱為「無上功德」。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具足佛的功德,故說「無上功德」。
如果修持其他法門,對於我們這樣的罪障凡夫來說,不要說成佛,出離三界都不可能。即使出離三界了,相對於成佛的果報來說,仍是小利。何況我們頂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樂,都是有上小利。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三輩文」中除了講念佛之外,也講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捨家棄欲、行作沙門、散華燒香、供養三寶、多少修善這些行持方法。釋迦牟尼佛雖然講了念佛和諸行,但是,到最後「流通分」只付囑念佛,只讚歎念佛,稱之為「大利、無上功德」,這說明其他行法雖然有功德,雖然有利益,但是與念佛相比較,都是小利有上,唯有念佛大利無上。
(二)念佛福善無邊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如果有人把天下所有的寶藏,金銀、琉璃、珍珠、瑪瑙……拿來供養佛,供養菩薩、緣覺、聲聞,這樣,他得到的福報非常多。但是,比較起來,不如勸人家念佛一聲——你如果勸人家念一聲阿彌陀佛,福報超過拿天下七寶來供養佛菩薩!因為念這句阿彌陀佛,能讓人究竟種善根,乃至究竟成佛。我們雖然用天下所有七寶來供養佛菩薩,所得福德很多,但是仍然是有量的、有盡的;而成佛是無量的、無盡的。
《涅槃經》裡有這樣一段經文:
佛告大王:
假令開大庫藏,
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往往有人覺得:專念一句佛號,太簡單了吧,功德太少了吧。
對比經文,我們不是國王,我們是小老百姓;布施也沒有連續一個月,只是偶爾;也不是布施一切眾生,而是少少地作一點點功德,這樣自己都覺得比念佛超勝了。佛在這裡說:國家的庫藏,一個月之內,「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這是佛金口所說,大家要信順。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搆ㄍˋㄡ,擠)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閻浮提」就是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四事」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就是生活必需品。一切眾生都由你來提供一切生活必需品。如果有人稱佛的名號,哪怕只有擠牛奶那麼短的時間,所得的功德,超過上述功德不可思議倍。
在《大智度論》裡,龍樹菩薩打比喻說: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大家會算帳的,一天走一千里,十天就是一萬里,一百天十萬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多少里呀?三十六萬五千里,這個人行一千年,大約相當於繞地球一千億圈。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他每日能行千里、滿一千年,所走過的路程,地上全是七寶,把這些拿來供佛——不是供凡夫,也不是供阿羅漢,也不是供菩薩,乃是供圓滿正覺的佛陀。這樣的功德,可以說不可思議、無量無邊,但是: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一千年、每天走一千里、地上都是七寶,以此供養佛的福德,比不上在後惡世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前面是指現生用那麼多的上好七寶,當面虔心供佛。其後惡世,眾生習性轉惡,惡業增盛,雖說念佛也不過散心隨口稱念,一般人都覺得遠遠比不上前面七寶供佛的功德,可是佛說相反。
各位福德很大!往生西方夠條件了!雖然我們自己功德很少,但這句名號裡包含一切善根功德。這都是佛以我們能夠理解的來比喻,其實這些還不足以比喻。
蓮池大師說: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佛在《阿彌陀經》裡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對這句經文,也有人錯解了,以為念佛是少善根福德,「你光念佛,是少善根福德;還要再修持別的法門,作為多善根福德」。以凡夫有漏造作凌駕於彌陀名號功德之上,這是不知道佛法虛實,也不知道功德大小。
這幾段經文讓我們明瞭: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多福德,才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因為這句名號所含的福德是沒有限量的,像虛空一樣。其他行法的福德雖然多,像山那麼多,像大海那麼多,但是這都可以形容,都可以限量。山雖高,海雖闊,和虛空相比,不可為比。而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是最殊勝的,一切的善根福德包含在內,而且是無漏、清淨的,決定讓我們離生死、證涅槃,這是不可相比的。
我們念佛不要抱卑下想,覺得「我念這句名號怕不夠吧」——足矣!
(三)念佛福善同佛
下面是蕅益大師的一段法語。念佛的善根福德有多大呢?跟佛平等。而佛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也得這麼多善根福德。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為因,福德為緣,叫「善根福德因緣」。蕅益大師說:往生西方淨土,阿羅漢的善根都不夠,因為阿羅漢沒有發廣大菩提心,這樣,他的因就不足;菩薩發了廣大菩提心,善根厚,可是福德還不夠,還沒圓滿;只有阿彌陀佛,因地法藏比丘的時候以四十八大願迴向給我們眾生,我們順佛的願望念佛往生淨土,這樣就是佛的願成為我們的願——佛願我們去往生,我們願意去往生。我們能夠發起這樣的願生心,起這樣的因——這個因,不是我們五濁凡夫自己能夠生出來的,是阿彌陀佛大願迴向給我們的,讓我們有這個願生淨土的因心,所以說「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成語說「推心置腹」,佛懇切地呼喚我們、勸導我們說:「十方輪迴三界、沉沒六道的苦惱眾生,你們要往生我的淨土,你們不要埋沒在五欲六塵當中!」反反復復地勸導我們。終於,我們願意去往生了。我們願意去往生的這個心,完全是佛心來到我們心中,因此稱為「清淨願往生心」,也稱為往生淨土的決定心,這是佛的大願成為我們眾生的「多善根」。
那「多福德」呢,是阿彌陀佛的「大行」,就是《無量壽經》裡所說的法藏比丘兆載永劫為一切眾生清淨修持六波羅蜜,無起無作,修行種種清淨功德,圓滿成就,一切功德迴施給我們眾生,作為我們的福德。佛因中大願的善根、大行的福德,都收到果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這樣,因緣和合,必生淨土。
一般以為,往生淨土,佛本願力為外緣,可是因還要靠我們自己來種。依蕅益大師的解釋,凡夫往生淨土的因與緣,都來自阿彌陀佛名號:這與善導大師的「六字釋」是一樣的。
我們稱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法藏比丘因中的誓願、萬行的功德,都含在這句名號當中。比如世間的帝王,他有一個帝號。這個帝號中包含著什麼呢?包含他一統天下的願心,也包含他南征北戰的功績。所以,帝號得來不易,所有的文治武功都含在帝號當中。阿彌陀佛過去兆載永劫的修行,破除一切魔障,斬除一切煩惱,為眾生修持一切功德,能夠償還眾生一切業債,因圓果滿,自致成佛,號阿彌陀佛。他所有的功德都濃縮在六字名號之內,六字名號包含一切。
世間帝王,他成了帝王,也不過是擁有一個帝號而已。雖然人還是那個人,但是他因為有這樣的實德,有這樣的帝號,就有號令天下的實際權威。阿彌陀佛成佛了,他有這樣的真實功德,才稱為無量光、無量壽,才稱為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包含了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他因地的願和行都包含在果上的名號當中。
阿彌陀佛把這句名號迴施給我們,我們來稱念,念念之間,佛的功德就成為我們的功德。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每一聲、每一聲,都具足多善根福德,所以必得往生:這個解釋和善導大師的解釋異曲同工。
(四)念佛總包萬德
念佛包含一切功德。我們常說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萬」是指一切,如「萬眾一心」,不是說只有一萬個人,而是包含所有人在內。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有一段文:
阿彌陀佛名號,
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
阿彌陀佛三字中,
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
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
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
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
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
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阿彌陀」三個字,一切諸佛,一切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功德,一切經法,一切神咒陀羅尼,種種修持、無量行法功德通通包括在內。
宋朝的用欽法師說:
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
則從因至果,
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從法藏比丘因地所修持,直到阿彌陀佛果上正覺,從因到果,一切修持功德,只要我們用心口來稱念佛號,當下圓滿具備。
蓮池大師說: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廣大無邊,像《觀經》裡講的寶樹、寶池、寶樓……種種的依報,是清淨無漏的境界。還有正報莊嚴:諸大菩薩,清淨大海眾。《往生論》裡講種種莊嚴,共有二十九種。
「言佛便周」: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周」是全部都包括了,極樂世界也在這裡面,觀音、勢至也在這裡面,清淨大海眾也在這裡面,七寶池、八功德水也在這裡面……都在六個字裡面。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把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一稱名號,就移到我們眼前,當下諸大菩薩也都來了。
「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佛的功德廣大,無量無邊,像大海一樣廣無邊、深無底。這樣的功德,我們怎樣獲得呢?「言名便周」!雖然佛的功德廣大無邊,但只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出口,佛的功德包含無餘了。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無量無邊,以釋迦牟尼佛的辯才,晝夜宣說,一劫也講不完。但是,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完全包括了!所以講「言佛便周」。
名,往往能夠含攝它所具備的義理。就像我們中國,國土面積很大,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但是,你只要講「中國」就可以了,中國的一切通通包含在內了,不須要一個省一個省去量。
彌陀萬德之名:
無一願不包羅,
無一行不體備,
無一佛不貫徹。
「無一願不包羅」: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沒有一願不包含在內,阿彌陀佛自己的四十八願也好,其他諸佛無量無邊的誓願也好,通通包含在這句名號裡面。
有人說:「只念南無阿彌陀佛怎麼能往生?不念四十八願怎麼可以?」這就錯誤理解了。四十八願在哪裡?四十八願在六字名號裡!念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四十八願就有了,所以說「無一願不包羅」。即使四十八願你一個字不認識,一條願也不會背,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也不會有一條願不兌現。
「無一行不體備」:「體備」就是當體具備。六字名號本身具備了法藏比丘因地所修的六度萬行,沒有一樣缺少。法藏比丘的萬行,我們當體具備!當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法藏比丘的殊勝之行我們就全部獲得了,這叫「無一行不體備」。
「無一佛不貫徹」:當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所有諸佛都已經念遍了,貫徹了,通達了。一切諸佛的功德,也都含攝在六字名號當中。我們只要稱念彌陀一佛,等於念遍了諸佛;我們只要往生彌陀淨土一土,就可以遍至十方淨土,所以是以阿彌陀佛一佛,貫徹諸佛。
彌陀乃萬德名號,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
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名號,這句名號才唱出來,所有的一切功德當下具足圓滿。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我們才舉出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切功德都具備在名號裡面;專持這句名號,一切萬行都統攝在持名一行當中,沒有超過這之外的。「百」「眾」代表一切: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裡所作的解釋。
蕅益大師說: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阿彌陀佛具足萬德,那是阿彌陀佛的,我們怎麼獲得阿彌陀佛的萬德呢?只要稱名!以名召德,以佛名召感佛德,不會有半點遺漏,通通包括在內。
佛名是一,如燈;佛德無量,如光。燈、光一體不離。燈到哪裡,光就到哪裡。光隨燈走,德隨名至。要想得到光,只要提著燈就全部得到了;要想獲得阿彌陀佛的無量功德,只要口稱佛名,執持名號就可以了。
(五)念佛圓超萬法
「圓」是圓滿,「超」是超越。一切功德圓滿收攝,同時超出,這叫「圓超」。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的最高點,包含一切法門,超出一切法門,如泰山之巔,總含一切土石微塵,超出一切土石微塵。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裡有一首偈語: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多聞、少解、福慧、禪念,種種法門,說之不盡,依法修持,都可以解脫生死輪迴。但這些都是「隨宜方便」,都比不上念佛往生——「無過念佛往西方」,沒有超過念佛往生西方的,沒有比這個法門更殊勝的。
為什麼說「念佛往西方」超過種種法門呢?因為前面「多聞而得度」「少解證三明」「福慧雙除障」「禪念坐思量」……這一切法門,如果不是上根利智,就修不來。
下面我們看念佛法門的殊勝:
「上盡一形至十念」:多到一輩子念佛,少到臨終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未必要到十念,你如果沒有十念的時間,念五念,念三念;如果三念念不到,念兩念、念一念,佛也來迎,也往生。當然,這裡是指臨終之時,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那我們平時念念念佛,佛念念來護念我們、光明攝取我們。
為什麼念佛法門這麼簡單,三念五念佛都來迎呢?
「直為彌陀弘誓重」:只是因為、單單因為、就是因為這一點——阿彌陀佛的弘誓願力殷重不虛。
「致使凡夫念即生」:所以使得凡夫眾生念佛即得往生。當下念佛,當下獲得往生的身分,「即時入必定」。不要等待明年,也不要等待下個月,也不要等待明天,甚至不要等待第二念。當念念佛,當念願行具足,當念善根福德同佛無異,當念獲得往生決定的身分。
元照律師講: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一乘」,就是一佛乘。一乘佛法到頂點、到極處的,叫「一乘極唱」。
《華嚴經》稱為「一乘極唱」,最後都指向求生西方淨土。可見得,「一乘極唱」,往生西方才是極中之極。
「萬行圓修」:種種法門圓滿修持。
「最勝獨推於果號」:如果求最殊勝的法門,唯獨推舉六字名號。持名是佛的果地法門,這個法門最殊勝,稱為「萬行圓修」,所以念佛法門超越餘行。
蕅益大師說: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這個法門上中下三根普被,沒有一個人遺漏在外。下根之人固然得了便宜,上根之人也沒有損失。大家都平等,提高到極樂報土成佛,成為佛的境界。
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
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事」是事相,「理」是理體。不能以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昧理。什麼叫「以理廢事」呢?偏執理性,廢棄事修。比如說「自性即是彌陀,何必更見彌陀?唯心就是淨土,何必求生淨土?」「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理上雖然如此,可是我們還沒有證得。什麼叫「執事昧理」呢?執著於事相,不能通達大乘佛法的至極妙理。比如說有相修持,修福業,行布施,做人天善事,這些當然也是修善,但這只是事功,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這些事功都還是有漏的。
「攝事理以無遺」:念南無阿彌陀佛,理上六字名號是眾生本有覺性、無量光壽,又是阿彌陀佛的實相圓滿正覺;事上是凡夫口稱,同時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的事修,都含攝在其中。有相事修、無相妙理通通包含,這叫「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宗」是指禪宗,明心見性;「教」是指教下,窮諸大乘,大開圓解。
參禪研教的人往往看不起念佛,不知道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明心見性、大開圓解都不能超出六字名號之外!所謂「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
什麼叫「絕待圓融」呢?六字名號,持名一法,絕諸對待。比如有人說:「善人念佛能往生,惡人念佛恐怕不能往生。」這樣的想法就叫作「相待法」,相對而言,善人才可以往生,惡人就不行了。可是念佛,這六字名號沒有善惡分別,善人惡人念佛通通往生,這叫「絕待」。比如說「清淨心可以往生;心有雜念,沒有清淨,大概不能往生」,有清淨,有染污,這是相待法門。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絕待圓融」,不論清淨、染污,不簡貧窮、富貴,不論有雜念、沒雜念,不論出家、在家,不論有智、無智……念佛法門絕諸對待。凡夫起分別心,起對待想,而六字名號沒有這些分別,所謂「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絕待圓融,而非分別對待的法門,這才稱為圓融無礙的法門。不然就是相待法門了,就不是絕待法門了,就不圓融了。「你要修持到什麼程度,你要成為什麼樣的身分,你要具足某種資格,這樣才可以往生」,這叫相待、不圓融,就有眾生被遺漏在外。可是,這句六字名號「三根普被,絕待圓融」,任何人都可以念,只要念佛,決定往生,所以說不可思議。
「絕待」另外一個含義是:雖然顯現差別,但實際上仍然平等。如果不平等,有高有低,有美有醜,有上有下,這就不叫「絕待」了。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比如說我們原來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現在我們來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是說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就遺漏在外了,不是!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經》《普門品》……這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沒有損失;不僅沒有損失,而且更高超,「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這麼高超,但又這麼容易,所以甚深難信,一般人就不敢相信了。
省庵大師說:
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
八萬四千法門,六個字通通收盡了,無一遺漏在外。
「一千七百公案」:禪宗公案讓你這樣參、那樣參,說得纏纏繞繞,像葛藤一樣。
「一刀斬斷」:不管你問什麼公案,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頓超十地。
這也是說念佛法門超勝,念佛法門圓超一切法門。
(六)念佛速疾超證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說: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即得往生」,「即」有兩種:一種叫作「當下即」,一種叫作「異時即」。「異時即」就是:不是當下,但是將來可能。
這裡講念佛即得往生,是指我們真心發起,一念歸命,念念不捨,當下就獲得往生的身分,住於不退轉地,所以是「當下即」。
龍樹菩薩說: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
又說:
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入必定」就是「住不退轉」。這句六字名號,當下圓滿具足我們往生的一切功德,是我們往生的法體,往生的根本依據。
六字名號本身,可以從兩邊來解讀:從佛那一邊來解讀,就是阿彌陀佛的正覺果號;從我們眾生這一邊來解讀,就是我們往生的證據。往生的功德都在六字名號之中,所以說當下即得往生。《觀經》說: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心作佛」,心作佛,心當下就是佛:這也是即時。
蓮池大師說:
越三祇於一念,
齊諸聖於片言。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片言隻語,一念之間,超越三大阿僧祇劫的苦行,與聖德菩薩功德齊等。三祇苦行,在於一念之間。你看,多快!速疾超證。
蕅益大師說: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們歸投阿彌陀佛的誓願海,「佛要救我,我讓佛救」,這叫「一念相應」。
法藏比丘發願救度我們,要用名號救度我們;我們稱念他的名號讓他救度,這叫「一念相應」。這一念相應,佛地的功德為我們所有,叫「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不捨,念念稱名,即是「念念相應念念佛」,何愁不能成佛呢!
徹悟禪師也說:
念佛時,即見佛時,
求生時,即往生時;
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善導大師說「親緣、近緣、增上緣」:
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
我們雖然肉眼沒有看見,心眼已經看見了;到臨終的時候,肉眼也看得見,這叫「念佛時即見佛時」。
「求生時即往生時」:我們現在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當下往生功德圓滿具備,這就是往生決定。當然,現在的肉體凡胎還在,還差一道手續沒有辦;這道手續一辦,報身一謝,前念命終,後念即生彼國。古德云:
一句彌陀無別念,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莫訝一稱超十地,須知六字括三乘。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這些經文法語都說明:念佛速疾超證。
(七)念佛最尊第一
善導大師在《般舟讚》裡說:
萬行俱迴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為尊。
諸善萬行,如果以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求生極樂世界,也都可以往生。但是,念佛這一行,是在萬行裡面最尊無上、超越無比的,所以說「念佛最尊第一」。
(八)念佛直入報土
善導大師的偈語: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隨緣雜善」就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到達無為、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
唯有專念彌陀名號,才能頓超、直入阿彌陀佛的報土。
善導大師又說:
念佛即是涅槃門。
極樂世界是佛的境界,涅槃境界。要入涅槃界,需行涅槃門,「念佛即是涅槃門」,直入不生不滅之境,直入彌陀報土。
(九)念佛直取佛果
我們念佛到極樂世界,頓證佛的果地覺。
蕅益大師說:
一聲阿彌陀佛,
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
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他得到的法是什麼法呢?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如此成佛,然後又把他果地的覺悟毫無保留地給了我們濁惡凡夫,讓我們念佛往生。既然是「果覺」「全體」,說明六字名號裡面包含了佛所有的果地功德,不是部分。我們因地得到阿彌陀佛果上全部的正覺功德,將來到達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直取佛果。不是到極樂世界得了一個菩薩的果位、得了一個阿羅漢的果位,那樣的話,阿彌陀佛就虧本了。用佛果換了一個菩薩的果位,這不是虧了嗎?
我們到極樂世界,都是去成佛的,不是去做菩薩的。可是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尊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即使具足佛的功德,還是降為菩薩,示現為菩薩之相,作為淨土的眷屬莊嚴,而共同烘托主佛阿彌陀佛。雖然示現為菩薩、阿羅漢、天人,不過是隨順他方眾生的習性,也是隨順佛法教化的通則,所謂「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其實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沒有差別;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佛的涅槃境界。
印光大師,包括歷代淨土宗大德,經常有這麼幾句話,可能大家聽了都很熟悉,叫作: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這四句、十六個字,說得很徹底。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就是從果向因。一般的修行法門是從因向果,從因地凡夫位上發菩提心,然後漸次修行,慢慢成就,功德圓滿就成佛了。淨土法門不是這樣,它是從果向因的。法藏比丘已經成佛了,他把所修的圓滿果地功德迴施給我們眾生,說: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把他所修成的六字名號功德迴施給我們這些罪業凡夫。
有六字名號的功德作為保障,勸發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們現在發這樣的願生心,是仰靠了阿彌陀佛的果地覺悟,所以是以果地覺作為我們的因地心。
「因該果海」:「該」是包括,全部總攝。阿彌陀佛的果地覺,像大海,「深廣無涯底」。我們這一念願生淨土、稱念名號的心,就把阿彌陀佛果地覺包括無餘,這叫「因該果海」。
「果徹因源」:因是果的源頭;雖然是源頭,才開始念佛,但是,阿彌陀佛果地功德已圓滿貫徹在我們聲聲念念的稱名之中。
所謂「因果相符」,我們在因地,現在就得到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等到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當下就開無邊之悟,證得無上菩提,這是自自然然的。
《華嚴經》裡說: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菩薩從初發心,便成正覺。這是講法門的圓頓高超。雖然《華嚴經》這麼說,也只有在淨土法門才能得到落實,其他法門是不容易達到的。淨土法門就不一樣,我們初發心願生極樂世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所以,在我們凡體肉胎當中,阿彌陀佛果地功德都圓滿在我們身上。我們現在被業障之身所障礙,被無明所覆蓋,雖然有佛的圓滿智慧德相——六字名號的圓滿功德,但是還不能完全透達出來。一旦到達極樂世界,所有障礙都沒有了,這尊佛自然就誕生出來了。
善導大師就說:
自然即是彌陀國,
無漏無生還即真。
極樂世界是無為、自然、不生不滅的境界。只要回到極樂世界,當下證悟真如佛性。
(十)念佛成佛有餘
怎麼叫「念佛成佛有餘」呢?就是說不只你成佛,還有更多的人成佛。這也是一種形容,本來成佛不可能有餘了,成佛就圓滿了。
蓮池大師於《彌陀疏鈔》引《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善根功德,進入涅槃界,無窮無盡,豈不是「成佛有餘」!
曇鸞大師也說: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凡是生彼淨土」:往生去的。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極樂淨土所有菩薩、人天的種種菩薩行——供養諸佛、教化眾生等等,都不是自己的力量,都是「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我們從娑婆世界的凡夫位,往生到極樂淨土,這個過程,是靠佛的力量;我們到達極樂世界,得六種神通,獲得無生法忍,乃至證悟大涅槃,也是靠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功德;從極樂世界迴到娑婆世界,分身百千萬億度化眾生,還是靠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功德。所以,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來回票,管你去,還管你回來,所謂「往還雙相迴向」:往相,從娑婆世界往生到彌陀淨土,靠這句名號;還相,從彌陀淨土迴到娑婆世界度眾生,還是靠這句名號。
名號功德是用不盡的。不僅保我們一個人成佛,還可以度其他人。教別人念佛,他們依教奉行,也能往生,也能成佛:這一切,都是仰仗阿彌陀佛的願力。
現在是凡夫,就可以行菩薩道;自己還沒有成佛,就可以教人家成佛的,唯有淨土法門。
古代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個人,他是念《金剛經》的,後來得了暴病,到了陰曹地府。閻羅王一見到他,說:「你曾經勸一位老人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位老人已經往生西方,由此功德,你也可以往生西方,所以召來相見。」
他說:「我《金剛經》還沒誦滿,我還要回去朝五臺山,我現在不想往生。」
閻羅王又勸他:「誦《金剛經》固然很好,朝山也很好,往生淨土不是更好嗎?」
你看看!自己是個凡夫,還沒有開悟,他教人家念佛,人家念佛就到西方去了。由此功德,他也可以往生。所以,我們要普遍地弘揚這個法門。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只要念得熟,
成佛尚有餘裕,
不學密法,又有何憾?
「念得熟」,就是專復專,隨口提起來就是一句名號,這樣,你決定往生;能往生,就能度眾生,教導一切眾生共同成佛,這豈不是「成佛有餘」嗎?這樣,即使沒有學別的法門,也沒有遺憾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道肯定是這樣的。可是,在此娑婆世界,作為博地凡夫,還是單提念佛一法比較穩當。「法門無量誓願學」可以稍微等一等,專精淨土,決定往生;到了極樂世界,頓開無邊悟,證無量百千三昧陀羅尼門,一切法門無不通達,「行道說法皆如佛」。
(十一)念佛即是實相行
《無量壽經》有「明信佛智」和「疑惑佛智」,專修念佛就是明信佛智,雜行雜修就是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麼呢?佛的智慧就是:五逆謗法的極惡眾生,造罪無邊,大命將終,馬上就要墮入地獄,這個時候,他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佛光明,當下接引西方成佛——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智慧!菩薩沒有這樣的智慧,諸佛也沒有這樣的誓願。念佛人對於這一點明信不疑,就是明信佛智。
既然是佛智,就是實相。念佛,就是實相行,這也是凡夫能做到的實相行。
《阿彌陀經》裡講:彼佛為什麼叫阿彌陀呢?因為他「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光壽無量,就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就是法界之體,所謂實相就是如此。阿彌陀佛以法界之體、圓滿實相,成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實相之行。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裡有一個問答:這個人造了這麼多罪業,念佛念得這麼少,只念一句、十句就能到西方成佛,佛教不是講因果報應嗎?「業道如秤,重者先牽」,哪頭重就往哪頭墜,如果說造這麼重的罪業、輕輕念一兩句佛號就到西方,這怎麼是「重者先牽」呢?業因果報之理豈不是不可信了嗎?
曇鸞大師辯才無礙,他說:輕重之義,不在於時間長短。他給我們打了個比喻:
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
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
一個黑暗的房間,裡面的黑暗有一千年,但是,窗戶打開之後,太陽光一照進來,剎那之間房間就變光明了。黑暗不能說:「我在這裡待了一千年,太陽光進來也要慢慢地經過一千年;沒有一千年,至少五百年我才出去。」——不是這樣,剎那之間就明來暗去。
我們雖然過去生生世世有無量無邊的罪業,但是一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無量光明的名號,剎那之間就消除我們累劫的罪業。
曇鸞大師又說:
彼造罪人,
自依止妄想心,
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
眾生的罪業,是凡夫以虛妄之心、緣虛妄之境所產生的。為什麼造罪?貪財,貪色,貪名,貪利。而財色名利本來就是虛妄的,眾生又起虛妄心,妄上加妄。如果不遇到實相法,眾生只能墮落。
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
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念佛是實相法,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圓滿實相。臨終之人雖然只念一句、十句,其功德是真實的。一實能破萬虛,念佛雖然少,但是它的力量大,所以能夠往生西方淨土,這叫「一實」。虛實不能相比。
比如說水面上有崇山峻嶺的倒影,雖然看起來有千重山、萬重山,覺得很重,但是,如果拿一塊小石頭丟到水裡,是不是當下千重山、萬重山都被石頭打碎了?為什麼呢?山看起來很大,但只是虛幻的影子;石頭雖小,只有一顆,但它是實的。多虛不抵一實,一塊小石頭丟進去就打碎了。
我們心中有很多罪業,如同千重山、萬重山,如果不念佛,沒有實相法進來,我們只能輪迴六道。我們念佛,一句佛號就像一顆小石頭,「蹦」丟進去,當下千山打碎,當下罪業消除。所以,大家完全不必懷疑,一實能勝多虛,這叫實相法,我們念佛就是如實修行。
《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凡夫起心動念都是虛妄,如果悟不到真如佛性,我們還在虛妄裡打滾,虛妄輪迴,虛妄墮落。現在,我們遇到南無阿彌陀佛了,一實能破萬虛,很輕鬆。
曇鸞大師怎麼說明如實修行、實相修行呢?
如實修行者,
雖常修行,實無所修行也。
如實修行,雖然在恆常修行,實際上沒有修行。
我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仰靠阿彌陀佛,就叫如實修行。每天在念,一天念三萬聲、五萬聲,實際上我們沒有修。為什麼?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修成的,我們不過在自然而然地相續念佛。
如果覺得「我在修行,你看!我念了多少,我修了多少……」那是妄執修行相。我們念一萬聲、三萬聲,從本質來講,不是我們修的,還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自然地隨順彌陀誓願,隨忙隨閑稱念彌陀名號。所以,「雖常修行」,在那裡念佛,看樣子是在修行,從本質來講,隨順了阿彌陀佛的誓願,「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就像我們坐船過海一樣,雖然船在很快地向前運行,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動;雖然沒有動,但是在快速地向前行進。
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如此,內心如如不動,也沒有修行相,但是,這樣就契合彌陀的誓願,自然往生極樂淨土。所以,不要糾結有妄想沒妄想、有雜念沒雜念,那都是虛妄,沒有意義。
曇鸞大師又說: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
能破眾生一切無明,
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因為阿彌陀佛名號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六字名號本身就是實相;這個實相,是為眾生成就的,是能夠拯救眾生的——「為物」,「物」就是眾生,為了眾生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實相的功德布施給我們,為我們所有,這叫「為物身」。
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佛性即是實相。但是,這個實相不能自己開發,它不具備為物的功能,不能讓我們自己往生、自己成佛。可是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六字名號自身是實相圓滿的果覺,同時能夠利益眾生,能夠引導我們回歸淨土,有化他的功能,有濟度眾生的功效。
這就跟我們所講的佛性不一樣了。我們的佛性雖然在,但是我們生生世世還在輪迴。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修德,亦即圓滿修證的一切果地功德,阿彌陀佛的修德感應我們,讓我們也能顯發本具佛性。就像磁鐵一樣:遇到磁鐵,小鐵釘也能帶有磁性;如果沒有磁鐵來感應它,小鐵釘就沒有磁性。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大磁鐵,我們凡夫的佛性就是小鐵釘。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不能開悟。遇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我們來稱念,當下就變得也有磁性了,當下佛性就可以顯發。
曇鸞大師說:
此功德如實故,
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
如實功德者,
決定得生彼土。
名號是實相,是真實功德,信受、稱名的人也得到真實功德。既然是得到真實功德了,那就決定可以往生真實功德境界的西方極樂世界。
以凡夫的身分,雖修種種妙法,因為我執的作用,皆成有漏有為法。誦《金剛經》,不能破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學《法華經》,也不能悟得諸法實相;學《華嚴經》,也不能證入法界觀:這些對我們都不能叫如實修行,不是實相行。可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不一樣,我們這樣叫實相行,這就是稱名一行超越萬行的一方面。
(十二)念佛是本願行
念佛是本願行。其他修行再怎樣殊勝,不是阿彌陀佛本願——第十八願所選擇,所以念佛超越餘行。
念佛雖然簡單,但這是彌陀本願所選擇的。既然是彌陀本願所選擇的,我們就蒙受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其他修行,彌陀本願沒有選擇,我們修得再努力、再懇切,不蒙受彌陀本願加持,力量就不足。所以,稱名一行超過萬行,在於它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
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就是念佛,而且單提念佛,沒有提到其他行法。所以,這是彌陀本願選擇之行。龍樹菩薩解釋本願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本願稱名,當下進入必定,得不退轉。
善導大師解釋說: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我們念佛,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超勝。
(十三)念佛是正定業
念佛是正定之業;餘行往生不定,稱為雜散之業。正定之業勝過雜散之業。
為什麼念佛稱為正定之業呢?因為順彼佛願。
所謂正定之業,就是百分之百,沒有任何不確定的因素,百分之百決定往生;餘行往生不定,所以念佛超過餘行。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十四)念佛萬修萬去
念佛,萬人修萬人去。修行其他法門迴向求生,就不能萬修萬去了,一千個裡面難得一兩個:念佛超勝就在這裡。
善導大師說: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所以,專修念佛超過雜行雜修。
善導大師又有三首偈語:
1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
歡喜至一念,皆當得生彼。
2設滿大千火,直過聞佛名,
聞名歡喜讚,皆當得生彼。
3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
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都是「皆當得生」,通通都往生!只要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至一念」,通通可以往生,不管何等根機。
法滅時代眾生念佛尚且可以往生,何況現在呢?所以,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念佛法門真正是萬修萬去、萬機不漏,任何時代、任何根機都不遺漏。
永明禪師也有著名的「四料簡」,其中說到: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雖然參禪不開悟,但是如果念佛願生淨土,就萬修萬去。只要能見阿彌陀佛,還愁不開悟嗎?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雖然參禪大徹大悟,但是不念佛求生淨土,大命將終的時候,陰境現前,剎那之間不能做主,就隨著業力又去六道輪迴了。
很明顯,這是告訴我們:有禪,還要有淨土;有禪,若沒有淨土,很危險;無禪,沒有關係,只要有淨土,還是保險——這不是很明顯嗎?
印光大師也說: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
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故曰:萬修萬人去。
什麼叫「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能深信,只要你能發願,只要你能念佛,都可以去往生。就怕你不相信——你不相信,是你不願意相信,不是說相信有什麼難,是你自己不願意相信。
「只要能發願」:發願也不難,「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之間就發起來了。你不發願,那是你的問題。
「只要能念佛」:念佛也不難,張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不信,不願,不念佛,這樣就不能往生。只要相信,只要發願,只要念佛,通通往生,所以叫「萬修萬人去」。印光大師又說:
淨土法門,
乃千穩萬當、萬不漏一之特別法門。
這些法語,能讓我們生深信,願往生,願念佛。
(十五)念佛佛光攝取
稱念彌陀名號,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而雜行之人不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所以稱名勝過餘行。
《觀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說:
專念阿彌陀佛眾生,
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欲蒙彌陀光明攝取,我們就要稱念彌陀名號。
(十六)念佛與佛一體
所謂「一體」,就是不相分離。念佛被彌陀光明攝取不捨,與佛一體。好像手握一顆蘋果,蘋果就與手一體不分,手到哪裡,蘋果也到哪裡;蘋果在哪裡,手也在哪裡。我們乘上船,就跟船一體,船的運行就是我們的運行。不行而行,是如實之行。所以善導大師才作這樣殊勝的解釋說: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既然和阿彌陀佛一體,阿彌陀佛的力量就成為我們的力量。我們本來沒有任何離生死、生報土的力量,可是既然與佛一體了,必然得生極樂。
念佛之人,即使滿身罪業,可是阿彌陀佛有無量光明,我們走到任何地方,佛都與我們同在。即使在三惡道當中,也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而消除黑暗。
(十七)念佛諸佛證誠
《阿彌陀經》說:只要我們念佛,就蒙受六方諸佛的證誠。
善導大師在讚偈裡也說: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
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六方如來都出廣長舌相,證明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決定往生極樂報土。
十地是最高的菩薩果位,十地菩薩的願和行,是我們在這裡夢也不敢夢、想也不敢想的。但是,一旦到達極樂淨土,十地願行自自然然就顯明了,這就說明我們往生的境界非常高;之所以不直接說成佛,而說成十地菩薩,是因為一個世界只能有一尊佛,就像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國王,所以我們還是示現菩薩位。
十方恆沙佛舒舌,證我凡夫生安樂。
這也是念佛勝於其他法門的一方面。
(十八)念佛諸佛護念
「護」是保護,「念」是憶念。按照通途的修持方法,要修行到一定的果位才蒙受諸佛護念。可是淨土法門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蒙受十方諸佛護念。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說:
若稱佛往生者,
常為六方恆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觀念法門》說: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
故名《護念經》。
《阿彌陀經》說,這部經叫作《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善導大師簡略稱之為《護念經》。為什麼叫《護念經》呢?因為念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蒙受六方恆河沙等佛來共同護念。
《護念經》意者,
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
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
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護念的意思是,諸佛保護、憶念念佛的人,不讓惡鬼惡神趁機得便,禍害、干擾念佛人的身心,令念佛人消災免難,沒有橫病、橫死、橫難;除非你懷疑,不真誠相信,那樣感應就弱了,效果就差了。
所以,念佛要打定主意,作決定想,至心稱念。
(十九)念佛二聖為友
《觀經》講了觀佛三昧,也講了念佛三昧,到最後結束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獨獨讚歎念佛人說:
若念佛者,
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對此,善導大師分成五節來解釋:
一明專念彌陀佛名。
解釋「若念佛者」。「念佛」兩個字,善導大師就解釋為「專念彌陀佛名」。
二明指讚能念之人。
解釋「當知此人」。《觀經》雖然講了很多法門,到最後釋迦牟尼佛獨獨讚歎能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
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
此人甚為稀有,
更無物可以方之,
故引芬陀利為喻。
解釋「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善導大師總是說念佛要念念相續、念念不捨。
「若能相續念佛者,此人甚為稀有」:能夠信佛、求解脫、願生淨土、專修念佛,一生相續,直到命終,不懷疑,不改轍,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這樣的人,個個都往生。
「更無物可以方之」:「方」就是比喻。只要平時老實念佛,相續念佛,世間再也找不到恰當的比喻來形容。
「故引芬陀利為喻」:世間無物可喻,所以釋迦牟尼佛引用芬陀利花來比喻、讚歎他。芬陀利花就是大白蓮花,千葉白蓮,非常殊勝,尊貴,稀有,微妙香潔。《涅槃經》讚歎釋迦牟尼佛稱為「大芬陀利」,以「芬陀利」來讚歎佛。而釋迦牟尼佛把這種尊貴的比喻和讚歎用在我們念佛人身上。善導大師接著說明:
言芬陀利者,
名人中好華,
亦名稀有華,
亦名人中上上華,
亦名人中妙好華。
下面善導大師繼續讚歎念佛人,讓我們聽起來頓時感覺身價倍增。
若念佛者,
即是人中好人,
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
人中稀有人,
人中最勝人也。
這叫作「五種嘉譽」,用五種殊勝的讚譽來說明我們念佛人。
念佛人是「人中好人」。好人、壞人的標準是什麼?是念不念佛。若能念佛,即使原本是十惡五逆之人,也稱為好人,因為必定往生,必定成佛。若不念佛,縱然五戒十善,也還稱不上好人,因為仍是凡夫,不免輪迴。
念佛人是「人中妙好人」。「好人」不足以形容,加一個「妙」字——「妙好人」,不是一般的好,「妙好」。世間之好是粗好,成佛之好才是妙好。
「妙好人」還不足以形容,是「人中上上人」。我們雖然是下下根機,可是得「上上人」的讚歎。為什麼稱為「上上人」呢?因為決定能夠出三界、生報土。上而又上,直至成佛,即是無上,經言「昇道無窮極」。世間的王侯將相、達官貴人、學者、智者,他們如果不念佛,還在三界之中;雖然是一個愚癡者,但能夠口稱南無阿彌陀佛,稱為「人中上上人」,那就不是看他的外相、地位、財產、智慧。
念佛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講名利、財富,有錢、有權勢、有名望的尊為上等人。念佛人把這一切都看破放下,視為敝屣,知道這些會讓我們的心起染污,會把我們繫縛在三界當中。念佛人的志向高遠,是嚮往著西方淨土去成佛,才能夠稱為「上上之人」。所以,不在世俗方面跟人比較。如果一個念佛的人還跟別人比吃、比喝、比穿、比錢財地位,這是心不入道,沒有道心,沒有超越世俗觀念。甚至也不比誰讀的經書多,誰有辯才、會講經、會打坐、會入定,這些都不看,不要因為追求這些,結果把念佛都忘記了。就是各以我們的身分、體能、時間,一心嚮往淨土,老實念佛就好。
「人中稀有人」:念佛求生西方,稀有難得,殊勝可貴。而世人皆被五欲所迷,又被自己的驕慢心所欺。專求念佛往生的人,實在太稀少了。
「人中最勝人」:沒有比念佛人更超勝的了。
四明專念彌陀名者,
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
亦如親友知識也。
這是解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這一句。專念彌陀名號的人,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時常跟隨在我們後面,像影子跟著身體一樣,從不離開。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是他們跟在我們後面影護,秘密地保護我們。
「亦如親友知識也」:就像親密的朋友一樣,是我們的善知識、善親友。
有人說:「我佛堂裡只供了一尊阿彌陀佛,往生的時候,是阿彌陀佛一佛來嗎?觀音、勢至來不來呢?」
專供彌陀一佛,專拜彌陀一佛,臨終的時候,觀音、勢至隨同阿彌陀佛來迎接我們。我們念佛,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護,觀音、勢至和阿彌陀佛一體不離。
五明今生既蒙此益,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到彼長時聞法,歷事供養,
因圓果滿,
道場之座豈賒!
這是解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今生」,不待來生。現生念佛的人,被釋迦佛讚為「人中芬陀利華」;獲五種嘉譽——「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觀音、勢至二聖為友,如影隨形保護;命終當即往生「諸佛之家」——極樂淨土。
「到彼長時聞法」:極樂世界其實是超越時間概念的,只是說我們在這個世界會六道輪迴,大多數時間在三惡道裡,聞法的機會非常少;一旦到達極樂淨土,便能長時長劫、自在無礙、沒有懈倦地聞一切妙法。
「歷事供養」:到十方淨土一一供養諸佛菩薩。
「因圓果滿」:供養,聞法,這是示現菩薩因地的修行,菩薩的法式就是如此。《無量壽經》裡講,雜行之人,疑惑佛智,在蓮花胎裡,五百歲不見諸佛,不能聞法,不能歷事供養,不知菩薩法式。念佛之人,沒有這些障礙。
「道場之座豈賒」:因圓果滿,自然成佛。菩提樹下成佛,叫「坐道場」。
這一段說明專修念佛現當二世的利益。
(二十)念佛菩薩相隨
《觀經》說: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
與觀世音及大勢至,
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無數化阿彌陀佛,還有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經常到娑婆世界來看望我們,一天來看我們一千遍。晚上我們睡著了,阿彌陀佛也跑來看看:「我這個念佛的小寶寶長得不錯,信心在開發,念佛在進步。哎!他最近有點業障,心裡有點動盪,我要加持他!」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裡引證《十往生經》說:
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
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
日夜常得安穩。
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十往生經》原文是:
若有眾生,深信是經,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即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普賢菩薩、法自在菩薩、獅子吼菩薩、陀羅尼菩薩、虛空藏菩薩、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金藏菩薩、金剛菩薩、山海慧菩薩、光明王菩薩、華嚴王菩薩、眾寶王菩薩、月光王菩薩、日照王菩薩、三昧王菩薩、自在王菩薩、大自在王菩薩、白象王菩薩、大威德王菩薩、無邊身菩薩,是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
專修念佛的人,阿彌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薩影護他,不讓惡鬼惡神來惱亂他,日夜常得安穩。
有不少人原來噩夢很多,一念佛之後,夜夢吉祥。為什麼做噩夢呢?噩夢其實就是業力的影子,白天顯現不出來,夢中意志力薄弱了,業力的影像就顯現出來,經常做噩夢。有什麼辦法解決?念佛就能解決。

(二一)念佛天神擁護
念佛不僅觀音、勢至二聖為友,不僅二十五位菩薩常相影護,還有諸佛的證誠和團團圍繞護念,所以天神也來擁護我們。《般舟三昧經》說:
佛言:
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佛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
隨逐影護,愛樂相見,
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天神很樂意來保護你,和你見面。我們專修念佛,諸佛、觀音、勢至,乃至一切天神都愛樂相見,永遠免除諸惡鬼神和災障厄難的擾亂。如果說「我也念佛了,怎麼還沒解決問題?」那只能說明一點:你沒有真誠念佛。
真誠念佛,肯定解決。下定決心!
(二二)念佛是芬陀利華
這一點,前面說過了,「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二三)念佛人中最上
「人中芬陀利華」,善導大師釋為「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二四)念佛能滅重罪
淨土三部經裡說到除罪往生的是《觀經》,觀佛、念佛皆能除滅罪障,但觀佛難,念佛易。念佛滅罪說在下品三生。稱念佛名,或說滅五十億劫重罪,或說滅八十億劫重罪。阿彌陀佛來迎接的時候就說: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所以,若據《觀經》,是滅罪往生,罪不滅是不能往生的。
至於說「帶業往生」,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的解釋。印光大師講得很好:在此土是罪業凡夫,故說「帶業往生」,並不是把業帶到西方,業到西方就了不可得。
講「帶業往生」,聽了也很安心:「雖有罪業,無礙彌陀救度,阿彌陀佛能幫我帶。」帶業不是我們自己帶,我們一帶就下三惡道去了。
「除罪」,一聽也很歡喜:「六字名號有無量功德,能除滅我的罪業,這樣去往生淨土。」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說: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
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
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
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雖有一切罪,正修般若即能除滅,因般若是空性智慧。空性智照,一切罪業了不可得,故能滅罪,所謂「眾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但不信而誹謗大般若,即無藥可救,墮在惡道裡,經歷無量劫,受大苦惱。
一切善法中,般若如王,其餘種種善法如臣。如人得罪於臣,王能赦其罪;若得罪於王,則一切臣民不能解除其罪。所以說「雖修餘行,不能滅罪」。
無藥可救之人,遇到善知識教他念阿彌陀佛,即是得到靈丹妙藥,起死回生,「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可見得:念阿彌陀佛是大般若中的大般若,是佛法的王中之王,妙藥之妙藥,能滅一切餘行不能滅之重罪,能救一切餘行不能救之罪人。
善導大師《法事讚》說:
以佛願力,
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謗法闡提」是罪中之極。「闡提」就是不信佛法、斷諸善根的人;「謗法」就是誹謗佛法,因為不信,所以誹謗。當然,如果一直是謗法闡提,就沒有得救的希望了;但只要他們迴心念佛:「我過去不信佛法,罪障太深重了,我現在知道那樣會墮落惡道,所以念佛求生淨土。」只要迴心念佛,通通往生。
不管為自己滅罪超生,還是為祖先、冤親債主滅罪超生,一切方法沒有超過念佛的。
有功德才可以滅罪。阿彌陀佛的功德徹底究竟圓滿,而且並不要我們證悟諸法實相才可以相應,他是把所有的功德都收攝在六字名號中,但以凡夫心信、口稱,就可以滅罪。
《觀經》下品所講的十惡、破戒、五逆罪人,一生造惡,直到臨命終時十聲、一聲念佛,當下除滅罪業,超生極樂。所以,若論滅罪,無有過於念佛者。
善導大師《法事讚》又說:
無問罪福時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
人皆多疑,「我這麼重的罪業,念佛時間這麼短,能行嗎?」善導大師就勸導我們說:雖然造罪時間久遠、念佛時間短促,哪怕當下念佛、當下臨終,也決定往生,只管心心念佛,不用懷疑。
《般舟讚》裡有兩句偈語:
謗法闡提行十惡,
迴心念佛罪皆除。
又說: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是一把鋒利的寶劍,當下稱念,謗法、闡提、十惡,所有罪業當下斷除。
我們看文殊菩薩仗一把劍,這把劍是智慧之劍,這把劍能夠破煩惱軍陣,能夠斷煩惱繫縛。但是,這把智慧之劍,文殊菩薩佩帶運用自如,神妙無敵;對我們來說,就用不來了。不僅用不來,很可能還會傷了自身。一把鋒利的寶劍,如果兒童來使用,不但不能克敵制勝,而且可能割到自己的手。經中就說:
妄談般若,報在地獄。
未得真實無漏聖智,以凡心妄談般若,妄談一切皆空,即是自斷斷他善根,報在地獄:這也是聖道門難修難證、求升反墮的一個方面。
六字名號這把鋒利的智慧寶劍,每個人都可以佩帶,每個人都可以執持,非常安全,不會傷害我們。只要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六字名號的光明馬上就切斷我們的業障,罪業當下消除——「一聲稱念罪皆除」。
善導大師又勸導我們說:
念念稱名常懺悔。
念念稱名,念念滅罪,即是恆常懺悔。
(二五)念佛自增多福
我們念佛主要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目的不是求世間福樂,可是,我們念佛也自然有這種功效。因為罪福相對,罪滅自然福成,如冰凝水少,冰融水多。一聲稱名,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增八十億劫微妙功德。
善導大師在《觀念法門》裡說: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
念佛為什麼可以延年轉壽?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壽,消除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報,自然業障消除,福壽增長。
一般人想求長壽,就念消災延壽藥師佛;想求子,就念觀世音菩薩;想消業障,就念地藏王菩薩;想求兒子有智慧、考上好大學,就念文殊菩薩……把佛菩薩作了很多分工。
諸佛菩薩有很多方便,因為我們眾生欲望太多,貪求太多,所以巧設種種方便,引導我們入佛法之門。如果已經專修念佛了,這些通通不必,無論有什麼所求,通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替代。
《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裡有這樣一段:
若有眾生,
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
於現在身,受無比樂;
或轉貧賤獲得富貴,
或得果免宿業所追病患之苦,
或轉短命得壽延長,
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
身心安樂,如意滿足。
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於現在身」:不待來生。
「受無比樂」:這一句為總。
下面分說七種功德:轉貧為富,能得溫飽;轉賤為貴,受人尊重;得免宿業,病患之苦;本來短命,轉為長壽;兒女怨家,轉為賢孝;家族凋零,轉為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
印光大師也有一段懇切的開示:
須知真能念佛,
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
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真能念佛」就是專修念佛,不求世間福報,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自得世間種種福報。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
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念佛本來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若只想求發財、平安、身體健康、子孫發達,只求世間福報,不願往生,雖然也能得到,但所得福報反而不殊勝,低下,劣等,而且往生不定,可說得少失多,損失太大。
如果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雙重利益,所謂「現當二益」:現生消災免難,當來決定往生成佛。
原理在哪裡呢?就是因為專念佛、願往生,順彼佛願;順彼佛願,自然感應道交。這句名號本身含具阿彌陀佛的萬德,能消災消業,大罪尚滅,何況小罪!罪業一旦消除,福報自然增長;福報增長,生活環境、身心狀況,包括子孫兒女自然都有改變,不求而自得。如果我們只求世間福報、不求往生淨土,心就很狹窄卑下,和阿彌陀佛的願力不能感應道交。比如一扇門,本來可以完全敞開,陽光照進來。如果只開一條小小的縫兒,只有一線陽光,房間就不能大亮。
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的心是完全敞開的,這樣才能有大的加持,世間的事情也能得到殊勝的果報。
(二六)念佛國泰民安
念佛不僅對我們往生有利,還對我們現生有利;不僅對自己有利,還對整個家庭都有好處;不僅對家庭有利,還對社會、國家、世界都有好處。
《無量壽經》裡有這樣一段文:
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在世,有佛親宣教法;我們現在如果能夠奉持佛法,我們的心就是佛所遊履之地,所謂「諸佛以眾生心為道場」,佛常在我們心中教化。
佛所遊行、度化的地區,天下和樂順暢。「日月清明」是指自然條件很好,沒有災難。「日月」代表天地。天地,是眾生的共業所感。眾生如果業力重,自然環境就會惡劣,氣候失調,發生旱災、水災。
「風雨以時」:如果我們的心和順,能夠奉行五戒十善,深信因果,專修念佛,天地都有感應,該颳風的時候就颳風,該下雨的時候就下雨,順應時節。
「災厲不起」:沒有自然災害。
「國豐民安」:連年是豐年,老百姓都安樂富足。
「兵戈無用」:不起戰爭,所有的兵器都派不上用場,世界和平了。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大家都以德行為崇高,人人謙和禮讓。
這就是人間淨土了,這樣就天下太平了。
(二七)念佛不受時限
前面第一點到第二十六點,都是指念佛的利益,自利、利他,現生、未來,乃至成佛的究竟利益。
下面是說念佛很容易。
念佛法門不受時間的限制。我們念佛,不論壽命長、壽命短,不會說「我現在來不及啦!我都八十歲了……」八十歲修別的法門是來不及了,念佛,你剛好!正好來得及!哪怕是在醫院裡打強心針,你念佛都來得及!念佛的時間是長是短、一天念多少時間、在哪個時間段念,都沒有限制。
其他法門,比如說有人修《菩提道次第廣論》,從加行開始,必須是身體強健、從年輕慢慢修起,不然就沒辦法成就。能不能修成呢?也是個問題。
從時代來講,其他修行法門受正、像、末三時,乃至法滅時代的限制。而念佛法門,直到法滅時代仍然可以救度一切眾生。其時眾生遇到念佛法門,「隨意所願」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受時代的限制。
(二八)念佛不受機限
念佛法門,信願行為宗,不受根機的限制,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均收」。有戒無戒,有智無智,心定心散,都可以修持,都得利益。
其他法門,戒定慧為宗,上根可以修,中下之根難得實益;利根可以修,鈍根無智之人難以修持。
(二九)念佛不受緣限
念佛法門,時處諸緣都沒有障礙。
念佛沒有忌諱,以念念相續為要。無論到哪裡,都可以念佛。任何地點,衛浴間、菜市場、酒桌、產房,即使再怎樣不清淨的地方,我們到那裡念佛,就有佛的光明默默地從我們身上散發出去,就能使當地的眾生業障消除,就能安撫他們。所以,念佛不受地點的限制。
也沒有什麼職業不能念佛。開飯店的人,賣酒的人,打獵的人,屠夫,漁民……這些都是不好的職業,如果能夠清淨持戒,寧願餓死也不做這些職業,那是最上等的。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有妓女來問可不可以歸依、念佛。印光大師就對她講:「如果你能夠發大心頓斷惡業,那樣最好;如果你不能發這樣的心,只好常懷慚愧、專念彌陀,也可以得救。」
阿彌陀佛憐憫一切罪根深重的人,所以,念佛法門不受職業的限制,不受地點的限制,也不受眾生心念的限制,比如說起惡念,心不淨,能不能念佛?——更要念佛!這句佛號當下就轉惡念為善念,轉妄念為佛念,轉黑暗為光明。所以,念佛法門是不受限制的。其他法門沒有這樣的方便。

三、一切不如念佛
總之,念佛不僅殊勝,而且容易,人人可行,人人可證;不僅容易,而且殊勝,直入報土,直取佛果;不僅有利於來生,而且有利於今生,來生究竟成佛,現世平安利樂。所以,不論是為利益他人,還是為我們自身現生消災免難、將來究竟成佛,一切不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般舟讚》說: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迴生利,
不如專念彌陀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九章 淨土三經要點
一、《無量壽經》要點
(一)《無量壽經》的版本
《無量壽經》歷史上共有十二種譯本,現在保存下來的有五種譯本,即「五存七缺」。
另外,歷史上還出現過四次彙集:第一次是宋朝王龍舒居士的彙集,第二次是清朝彭際清居士的彙集,第三次是清末魏源居士的彙集,第四次就是民國夏蓮居居士的彙集。
彙集經文,嚴肅性、權威性皆受質疑。王龍舒是一位修行淨土法門的大德,他的彙集本在世上流行了相當長的時間,後經蓮池大師指出不適合,就很少流行了。
正依經典是一宗教理建立的根本,不是小事情。
從法門建立的大根大本來講,依佛金口所說、沒有異議,而且是歷代奉行、祖師傳承的版本,這樣才穩妥。我們修學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從曇鸞、道綽到善導,歷代祖師所依據的經本都是康僧鎧所譯的《無量壽經》。
從教理來講,比如說四十八願,在康僧鎧的譯本當中,四十八願的願文和阿彌陀佛成佛之後果上的「願成就文」,都有對應關係;彙集本就失去這樣的味道了。尤其是關於我們往生最重要的三條願,就是第十八、第十九和第二十願,在康僧鎧的譯本當中,可以說文字簡潔,義理透徹。彙集本把它們揉在一起,模糊混淆。你不研究教理,可以隨便讀過去;如果研究的話,就會找不到方向。
在康僧鎧的譯本裡,第十八願就是「念佛往生願」:「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成就文就說:「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對應關係很明顯。
第十九願是引導「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諸行之人歸入念佛。《無量壽經》下卷「三輩往生文」展開「修諸功德」為多項,但一一都要一向專念。所以,善導大師簡略地解釋說:
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非常明顯,第十九願是引導諸行根機的人進入一向專念,不管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而《觀經》正是沿著這條路線,將定善、散善導入一向專念。
《大經》三輩和《觀經》九品只是開合之異,目的都在一向專念,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第二十願是指什麼呢?願文是這樣的: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
至心迴向,欲生我國,
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所謂「不果遂者,不取正覺」,是說最終的結果是要遂你的心願,所以這條願叫作「繫念果遂願」。因為第十八願是當生就決定往生的:「這一生如果你專修念佛不往生,我就不成佛」;第十九願也是誓願行者今生所得到的利益:「你修諸功德,種種諸行迴向導入念佛,臨終之時我必來接引」,也是今生必定往生的。還有的眾生,像一般佛法講的「結緣下種」之輩,他們也聽說阿彌陀佛,曉得極樂世界,但還沒有發起三心,所以今生不得往生。即使這樣的眾生,阿彌陀佛也要為他們發第二十願,說:「你曾經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像種樹一樣下過種子,即使今生不得解脫,未來若不果遂者,我不取正覺!終究令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所度眾生,有「正所被機」,當下就得利益——正當機;也有「結緣下種」,今生不得利益,未來得利益——結緣機。
如此說來,康僧鎧譯本的這三條願就非常完整: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攝受今生正當機,是當機願;第二十願攝受結緣機,是結緣願。在當機願中,第十八願念佛往生是阿彌陀佛的真實本懷,第十九願是方便導入真實:三願的次第關係非常明顯。
(二)以第十八願總攝四十八願
善導大師是依據淨土三部經建立淨土宗,特別是依據《觀經》展開淨土宗的教義。不過,善導大師對《觀經》的解釋,是站在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立場上,也就是以《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為根本,來解釋《觀經》,來看待《阿彌陀經》。在善導大師的思想當中,這三部經是一味的。這一點,《觀經疏》有幾處提到。
有人講:「四十八願是一個整體,這樣突出第十八願,會不會覺得不完整,會不會有所偏頗?是不是四十八願就割裂了?」不會這樣。因為四十八願有個核心,有個宗旨。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就是以第十八願為宗旨。四十八願並不是平鋪羅列,像一個盤子裡裝了四十八顆珠子一樣,它們有一個貫穿不變的宗旨。這個宗旨,這個核心,這個根本,這個目的,就是第十八願,這是根本中的根本。所謂「根本」,就像一棵樹,因為有根,才有枝,才有葉,才有花,才有果。第十八願是整個四十八願的核心,所以稱為「本願中的本願」。
《無量壽經》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也是以這條願作為本願。本願雖說是四十八願的通名,而特別付與第十八願。
四十八願分成三類:攝法身,攝國土,攝眾生。
攝法身:「我要成為怎樣的一尊佛」。阿彌陀佛有關佛身——他本身的誓願,就有第十二願、第十三願和第十七願。第十二願說:「我要成為光明無量的佛。」第十三願說:「我要成為壽命無量的佛。」第十七願說:「我要成為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的名號的佛。」這是就佛本身所發的誓願。
攝國土:「我成佛之後,成就的極樂世界是怎樣的極樂世界」。極樂國土是如此微妙,佛身是如此高貴,而成就國土和成就佛身是為了什麼目的呢?是為了讓眾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無比樂,乃至成佛。如果沒有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為這樣的佛毫無意義,成就這樣的國土也毫無意義。所以,他的目標是在這個地方。
由此說來,其他四十七條願都是從第十八願生發出來的,所以第十八願稱為「本願」,同時,第十八願也包含了整個四十八願的內涵。
善導大師《觀經疏》說:
四十八願中,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四十八願只是說明這一件事。比如第一、第二願,它們是為第十八願服務的,為了讓眾生能夠往生到這樣好的淨土,永遠不受三惡道的苦惱,而發「國無三惡道願」「不更三惡道願」;也是為了讓我們十方眾生往生,而發他自己「無量光明」的願:「我這無量的光明,就是為了攝取念佛的眾生。」所謂「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無量光明所起的作用,就來自第十八願:「因為要讓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回歸我的淨土,所以,我發願成為無量光明的佛」;因為要盡未來際度脫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所以發願成為無量壽命的佛;因為要以他的名號最簡單易行、最殊勝無比地來救度眾生,所以發願「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我的名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第十八願服務的,以第十八願作為根本的目的。
說起來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世間興辦任何事業,都有總體的目標,也有局部的目標。比如三峽移民工程,最終目標是要移民。為了移民,需要建設新的村莊、新的城鎮,要規劃道路,要有住房,要有自來水,要有公園,要有商店,要有幼兒園……把這一切做好了,目的是什麼呢?是要把人移到這裡來住。如果這一切都做好了,卻不能把人移到這裡來住,這就是一座空城,沒有意義。如果你問這是在做什麼,他不用回答是為了建房、建道路、建自來水、建花園,雖然具體就某件事可以這樣講,但是只要說「為了移民」就可以了。為什麼建這座村莊?是為了移民,移民才是根本目的。辦這種種局部的事情,都是圍繞移民這一根本目的。
阿彌陀佛建極樂世界,「我的極樂世界如此莊嚴,如此殊勝安樂,目的就是要把十方眾生移民過來,速生我剎受快樂」,這才是四十八願的核心。
「十方眾生,欲生我國」,這是阿彌陀佛成佛的根本目的。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佛道是為了化眾生,為此目標而展開其他四十七願。就像一棵樹,你掌握了根本,枝葉花果通通都有了。在四十八願當中,如果你瞭解第十八願的精神,專修念佛,其他四十七願即使一個字也不知道,到達極樂世界也是一點都不少,完全兌現。
正因為有第十八願,四十八願才是一個整體。一串念珠,比如說有一百多粒,如果沒有線把它們串起來,那就是散的。有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才成為一個整體。第十八願就好比一串念珠中間的那條線。
又像一張網,它有千孔萬孔,但是,如果把網的大綱抓住,千孔萬孔都能收起來。
四十八願內容非常廣泛,如果展開來講,不止四十八願,有很多;但是,一提第十八願「六字名號,念佛往生」這個綱要,通通都有了。如果說四十八願必須任何時候都要每一條願來講解才叫完整,那四十八願本身就不完整了,就不是一個整體了。如果是一個整體,只要抓住它的核心,就全部都有了。又像我們提衣服一樣,一件衣服有領子,有袖子,有衣襟,有其他部分,只要一提領子,整件衣服就提起來了,是不是?如果又要抓領子、又要抓袖子、又要抓後襟……全部抓才能提起來,說明這件衣服還沒做好,分成幾大片了。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一個天然的整體。只要稱念六字名號,全部都有了,這才叫一個整體——有其貫穿不變的宗旨。
修學淨土法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把第十八願突顯出來。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裡還有這麼一段話:
《無量壽經》云:
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
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
若我得佛,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每一條願都是這個宗旨。
這樣的結論,也只有善導大師總結得出來,其他人總結不出來。如果我們從四十八願表面的文字來看,第一條願就不是這樣,第一條願是說「不墮三惡道」。而善導大師在這裡是講它的本質,因為第一條願是結合第十八願才有意義的。如果沒有第十八願念佛往生,第一條願就沒有意義了,第二願也沒有意義,乃至第十二願「無量光明願」也沒有意義,沒有眾生往生,無量光明幹什麼呢?「一一光明相續照,照覓念佛往生人」,令我們十方眾生往生才是根本意義所在。
(三)三輩皆勸歸念佛
善導大師解釋「三輩往生文」,不談往生淨土之後的輩品差別,而是說這三輩是指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差別:「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上根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這樣的人,也應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中輩的人: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
「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這一點也可以通融,你做不到出家,那麼可以退而求其次,你應當怎麼樣?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就是說:你可以不出家,但是專修念佛不能改變。你依你的根機,在家修行福業,「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這樣的人,也應當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下輩是什麼樣的人呢?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出家、捨家棄欲做不了;在家修種種功德,也做不了。這些都做不了,你還是應當如何呢?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
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是不能改變的。
三輩都談到「發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求佛果之心,願成佛之心。不論聖道門,還是淨土門,都以成佛為目標,所以都要發菩提心。不過菩提心的名稱、內涵有總有別,總通聖道、淨土稱「菩提心」,別局淨土即是「願生心」。
善導大師說:
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
速滿菩薩大悲願行,
還入生死,普度眾生,
故名「發菩提心」也。
願生極樂世界決定可以往生,往生決定可以成佛,成佛決定可以度眾生,所以說願生心即是菩提心。
聖道門的菩提心是在這個世界發四弘誓願,修菩薩行,成佛——這樣的自力菩提心很難發得起來,遇境逢緣,就退失了。舍利弗尊者累世修行尚有退心,何況我們凡夫呢?很容易退失。
(四)開說「三毒五惡」之意
《無量壽經》下卷有一大段說到「三毒五惡」:在這個世界要戒貪,戒瞋,戒癡,然後有五種惡——不仁、不義、不禮、不智、不信。
「三毒五惡段」有兩種意趣:
第一,就經文的次第來講,這是在講述完極樂淨土的莊嚴、眾生往生淨土的方法之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這樣容易,而來誡止我們說:「你們應當謹慎,莫犯過失。」這就像第十八願的「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善導大師解釋為「抑止門」,告訴我們不要犯這樣的過失,應當摒棄三毒而修持佛法,少貪,少瞋,少癡;應當摒棄五惡,遵從仁義禮智信:這是誡止我們。
第二方面也說明,這個世界的眾生根機就是如此。用這段經文照明我們凡夫的根性,告訴我們應該心懷慚愧,認識到自己根機低劣,而來老實念佛。
釋迦牟尼佛在講完極樂世界的莊嚴和眾生往生的方法,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果報之後,就勸誡我們說: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
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極樂世界聲聞、菩薩功德如此殊勝,國土如此莊嚴。
「何不力為善」:這麼好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努力行善?
「念道之自然」:往生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自然所牽隨。只要願意去往生,阿彌陀佛本願力令我們決定往生。
「著於無上下」:極樂淨土沒有任何的執著,沒有上下的區別,皆是平等一如。
「洞達無邊際」:完全是神通洞達,咸同一類,都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無有邊限,這說明功德利益之廣大。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應當精進求法,應當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願意去往生: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只要一心求願往生,必定往生!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五惡道」自然關閉了。以往生極樂世界來講,娑婆世界人天善道,仍然還是惡道,不是善道。
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昇道無窮極」:往生極樂淨土開悟無邊,悟得無量無邊無生法忍,無有邊限,無有窮極。結果呢?
「易往而無人」:非常容易往生,但是因為大家不能信順,不願意往生,都在忙世間那些無益、墮落的事情,所以佛很憐憫我們:「這麼容易往生,結果世人迷沒在三毒五惡之中,很少有人去往生!」
有人就說了:「如果那麼容易往生,這個世界就沒有人了。」是啊,確實很容易往生。為什麼這個世界還有這麼多人呢?「易往而無人」。他們不相信,不求往生,造作三毒五惡,不能洞察世間的過患。
「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往生極樂世界沒有障緣,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被佛的光明願力自然牽隨,非常容易。
這一段講了好幾個「自然」:「念道之自然」,「自然之所牽」,「惡道自然閉」。什麼叫「自然」呢?法爾自然,本來如此。長江水往大海流,這是自然而然的,不假人為造作;蘋果熟了自然往地上掉,也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念佛就回歸極樂寶國,這也是自然而然的。長江水比較清,黃河水很混濁。但是,大海沒有選擇,無論長江水、黃河水,一到大海裡,就和大海的水一樣,同樣深,同樣廣,同樣的味道。不管清淨心還是染污心,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回歸極樂淨土,這叫自然。自然,就不是我們的造作。「這樣可以吧,那樣不可以吧?」沒有不可以,都自自然然往生極樂世界。免除人為的造作,只要專修念佛,就順佛本願往生淨土。
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世尊很悲嘆,說:為什麼世間人看不破五欲六塵的幻象呢?為什麼心中不能放棄這些執著呢?極樂淨土就是無上佛道、圓滿功德,應當勤行往生之道。
「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一旦到達極樂世界,就可以得到無量壽,受涅槃之樂,沒有限極。
接下來話鋒一轉,世尊就很悲嘆了,說: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
少長男女,共憂錢財;
有無同然,憂思適等。
屏營愁苦,累念積慮。
為心走使,無有安時。
「然世人薄俗」:但是,這麼好的地方,這麼容易往生的地方,世間的人就是不能聽信勸導,淺薄,俗氣。
「共諍不急之事」:往生大事才應當積極辦理,結果大家都在爭那些不著急的事情。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在這個娑婆世界,極大苦惱的世界,幹什麼呢?自己在那裡忙忙碌碌,為名為利。
「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不論是地位尊貴的人,還是地位低下的人;也不論是貧窮的人,還是富貴的人;也不論是年少者、年老者,男人、女人,大家都在忙什麼呢?
「共憂錢財」:不求往生西方,只為賺錢發財。
「有無同然」:有了錢,他在憂,要有更多的錢;沒有錢,他也在憂。並不因為有了錢就不憂愁了,照樣憂愁。
「憂思適等」:憂慮,思考,種種苦惱,貧富都一樣。
「屏營愁苦,累念積慮」:這就是世人的心態、世人的狀況。他們在那裡費盡心思,巧取豪奪,內心充滿了憂愁和苦惱。白天晚上所想的,都是這些事情,念念所思都是這些。
「為心走使」:人生在世這麼忙,忙什麼?跑東跑西,乘火車,搭飛機……其實都是他的心驅使他東奔西跑。
而我們今天來到法堂,也是為心驅使:一顆要聞法的心、要往生西方極樂的心,把我們引到這個地方來。
大街上那些人,他們要趕著去開會、談判、做生意,他們是為了錢;我們為了法來到這個地方:都是心在驅使。
「無有安時」:我們來聞法,可以往生淨土;而世間那些事情,沒有了結,沒有安穩。
接下來就講了「三毒五惡」,誡勸我們,應當看破世事,放下世間這些錢財、名利,應當一心求生西方淨土,專念彌陀名號。
(五)「於此修善十日勝在佛國為善千歲」之意
《無量壽經》還有一段文,往往有蓮友來問:
於此修善十日十夜,
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
有人就懷疑了:「那幹嘛還求往生呢?在這個地方加功用行不好嗎?」真正來講,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薩,我們在這裡都是貪瞋不淨的凡夫,怎麼可能凡夫一日修行超過菩薩千歲修行呢?
這是說明什麼?反顯極樂世界成佛非常容易,娑婆世界行善太難,所以你應當求往生。
好比說行船,逆水行舟上一尺,勝過順水行舟數百里。因為順水行舟非常方便,逆水行舟太難了,所以這樣鼓勵。不是說你這一尺比人家幾百里還長。我們在娑婆世界想要修行,等於逆水行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卻得到很小的果報。再比如說:娑婆世界都是惡人,在這麼惡的世界裡,居然還能念出一句佛號,居然還能發一點善心,可謂「難中之難」。這是鼓勵我們這份善心,同時勸導我們應當求生極樂世界。
富人很有錢,捐出一萬元不為難;窮人整個家當就是一件衣服,他把這件衣服捐出來,「你捐這件衣服的功德,比捐一萬元的功德還大!」這是就他的發心而論,他這樣很不容易,並不是說這件衣服本身的價值超過一萬元。
這裡是通過比喻來說明:在這個惡濁的、惡緣充滿的世界,我們要發心行善,善心非常微弱,退緣很多,難以相續,所以佛來安慰我們、鼓勵我們說「你稀有難得」,由此勸發我們應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然,佛說淨土三經就沒有意義了。
(六)「唯見佛光」之意
《無量壽經》末,《觀經》第七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景象當場顯現在法會大眾面前;《阿彌陀經》沒有,不過《阿彌陀經》有一個特別殊勝的地方,就是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相證誠。
《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講到快要結尾的時候,告訴阿難:
汝起,更整衣服,
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
十方國土諸佛如來,
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礙。
前面講了那麼多,現在讓阿難禮拜無量壽佛。十方國土所有的佛都在讚歎這尊佛。現在,釋迦牟尼佛要神力加持,讓阿難和在場大眾親眼目睹無量壽國的莊嚴景象。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
正身西面,恭敬合掌,
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
白言:
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
及諸菩薩、聲聞大眾。
阿難蒙佛的教敕,就起來把衣服整理好,向著西方五體投地頂禮無量壽佛,稟白世尊:「我和在座大眾,我們想親自拜見彼阿彌陀佛安樂國土,還有彼阿彌陀佛的無量菩薩大眾。」
說是語已,
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
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話音剛落,無量壽佛即刻放大光明。在無量壽佛的光明普照之下,所有世界,虛空大地,一切萬物皆成金色。下面又比喻說:
譬如劫水彌滿世界,
其中萬物沉沒不現,
滉瀁浩汗,唯見大水。
彼佛光明亦復如是。
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
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就像劫災的時候,劫水無量無邊,彌滿世界,其中所有萬物都被大水淹沒了,看不到了,只能看見浩浩蕩蕩、渺渺茫茫一片大水。無量壽佛放大光明之後,整個世界就隱沒了,掩蓋了,消失了。文殊師利菩薩、普賢王菩薩,所有菩薩、阿羅漢,他們本來都有光。無量壽佛一放光,所有的光都沒有了,就好像太陽光一出來,蠟燭、螢火蟲、燈光通通都蓋住了、看不到了。只能看到什麼呢?「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這段經文也有特別的意義:專修念佛的人,一心歸投南無阿彌陀佛,佛光在我們心中照耀,我們就不會覺得有所不足。「我是不是還要念念別的菩薩?」一切菩薩的光明都看不到了,你還要念哪位菩薩呢?所有的菩薩都在阿彌陀佛光明裡面了。
這樣就會一向專念,心中只有佛光,心中只有這一尊佛,所有的菩薩都收攝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不是說排除他們。
同時說明:念佛的人內心放下自力修行的執著。菩薩有功德智慧的光明,但是菩薩念佛的時候,不會宣揚說「我有功德智慧,我念佛,往生靠我的力量」,菩薩也沒有這樣的認識,因為他的光也被蓋住了;阿羅漢有功德智慧,也不會說「我靠我阿羅漢的功德」,也是靠佛的光明,他的光也被蓋住了。雖說都被蓋住了,但不是損失了,反而是提升到佛的檔次,「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即使每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認為自己有多大的功德,有多了不起,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
即使我們出家,即使我們多少修善、多少持戒,也不把這一點從念佛裡面單獨拿出來:「你只是念佛,我還持戒,我還修善,我還誦經……」如果這樣,說明你不是「唯見佛光」,你內心有自己的東西。這段經文有這樣的意義。
(七)化生與胎生
接下來,經中說阿難看見無量壽佛高大顯赫,極樂世界清淨莊嚴,所有在場四眾弟子通通看見了;又聽到無量壽佛梵音震響,勸化一切世界眾生;看到極樂淨土的人民,他們乘百千由旬廣大七寶宮殿,沒有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世尊一一提示,阿難一一回答,這一切都歷歷在目。然後世尊又問: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其胎生者,
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
各於其中受諸快樂,
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雖然是胎生,宮殿也很廣大。「胎」又叫「宮胎」,又叫「宮華」,又叫「胎宮」。怎麼講呢?從外表看,它就是一朵蓮花;從裡面看,它就是一座宮殿。就是蓮花胎包著,沒有打開。裡面有多大呢?有百由旬、五百由旬。這些眾生在裡面「受諸快樂」,像我們這個世界忉利天上一樣快樂,都很自然,不假造作。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彌勒菩薩代我們問了:「世尊,因為什麼緣故極樂淨土的人有的胎生、有的化生呢?」
「化生」就是極樂世界蓮花當下打開,不在蓮胎裡;「胎生」就是在裡面要待一段時間。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疑惑不信;
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
常不見佛,不聞經法,
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也修種種功德,定善、散善、三福迴向等等,但是他有疑惑心,這樣「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佛智」是總稱,下面說了四點,所謂「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對這些疑惑不信。「我罪業這麼重,果然念佛就能往生嗎?」內心有疑惑,不敢相信。
「然猶信罪福」:雖然不能明信佛智,但是他還信罪福,也就是相信因果報應:造惡得惡果,修善得善果;造罪就受苦,修福就享樂。
「修習善本」:修種種的善事功德,好像以此作為本錢一樣,迴向,「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此類眾生,就生在七寶宮殿之內,五百歲之間:第一,不能見佛;第二,不聞經法;第三,不能見菩薩、聲聞聖眾。與佛法僧三寶有所隔障,這樣於彼國土叫作「胎生」,好像世間的嬰兒在母親的胎裡,包在裡面,沒有出來。
什麼叫「化生」呢?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
作諸功德,信心迴向。
「勝智」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作諸功德,信心迴向」:就是指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專修念佛。所謂「明信佛智」,就是信這句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功德的結晶,是阿彌陀佛光明智慧的本體。相信念佛必定往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佛智。「作諸功德」就是相續念佛,這句名號包含萬德,一切功德都包含在內。「信心迴向」就是南無、歸命。
當然,念佛之人也可以隨他的根機,廣行諸善,這也含在念佛之內。
此諸眾生,
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
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他們不必經過五百歲在蓮花胎裡,而是從蓮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剎那之間,他們身體的大小、身上的光明和諸菩薩都是平等的,具足成就。這叫作「化生」。
《無量壽經》裡講胎生、化生,是鼓勵我們要明信佛智,專修念佛,避免雜行,落於胎生。胎生就是因為雜行。從心相來說,是疑惑佛智;表現在行業上,就是雜行雜修。雜行之人雖然往生,在蓮花之內,「五百歲不見諸佛」。「五百歲」是一個大致的時段,不同的眾生各有長短。化生就是明信佛智、專修念佛之人,往生就花開見佛。
(八)特留此經
最後佛說在法滅時代特留這部《無量壽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有人問:「為什麼專留這部《無量壽經》呢?別的大乘經典怎麼不留下來呢?」
第一點,《無量壽經》講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宣揚阿彌陀佛本願救度之法,順符阿彌陀佛的本願;其他經典沒有說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留這部《無量壽經》。
第二點,佛法是機和法相應,就是說:有適應修行這個法的根機,這個法才可以在世間留存下來。不然,即使諸佛用神力留它住世,也沒有眾生能夠修持。因為法滅的時候,眾生的善根是很薄弱的,造惡卻很勇猛。如果留其他的經典,要求怎樣禪觀、怎樣持戒,那些都做不到了。沒有人做得到,自然就消失了,這是其一;另外,三寶都不存在了,沒有人宣說佛法的基本教理,發菩提心,持戒修善,這些都沒有人講了。
其實,當今世間大多數的人,他們善根沒有成熟。對他們來講,有佛教經典等於跟沒有一樣。
到了法滅時代,眾生苦惱深重,離苦得樂是每個人自然的本能。越是苦惱深重,就越想脫離苦境。那個時候,遇到念佛法門,聽說「只要稱念彌陀名號,決定往生彌陀淨土」,就會一心歸投,就像《觀經》裡的下品眾生,機法容易相應。所以留這部經,才可以利益眾生,讓眾生得度。
可以說,《無量壽經》留下,等於一切經都留下了。為什麼?因為一切經都是讓人成佛的,而依《無量壽經》,人人都能念佛成佛。眾生成佛,一切經的目的都達到了。
二、《觀經》要點
《觀經》也有幾處需要說明。
(一)觀佛導入念佛
《觀經》雖然名字叫「觀經」,從經文的文字比重來看,講觀佛三昧的經文比較多,講念佛三昧的經文比較少。但是,《觀經》的重點不在於觀佛,以善導大師的解釋,《觀經》的重點是從觀佛三昧導入念佛三昧,引導定散二善歸入一向專稱,所謂:
1此《經》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2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大家要把握的。
十三定觀的觀佛三昧,最高峰是第九真身觀,此觀成就,見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唯攝念佛眾生而不捨,這正是由觀佛轉入念佛。善導大師列五正行,觀佛是助業,念佛為正定業。觀佛難,念佛易,觀佛非佛本願行,念佛是佛本願行,順彼佛願故,名為正定業。
(二)三福屬於雜行
《觀經》裡的三福是雜行還是正行呢?三福迴向往生,是雜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才是正定之業。
「雜行」,聽起來不好,其實它是比較性的,是方便引導,引導修行聖道法門的人歸入淨土法門,所以它非常重要,稱為「要門」。因為本來修行種種定善和散善,包括大乘善、小乘善、世間善,如果沒有這個要門雜行迴向,這些人就入不了淨土門。有了要門,就可以將原來所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是非常善巧方便的。
迴向求生淨土之後,在淨土門之內再進行真實和方便的判釋,最後引導他們歸入一向專念。
雖然歸入一向專念而捨雜行,並不是說廢棄雜行之體,而是在我們的心中知道專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把一切善事功德收攝在念佛之內。
念佛人也會行善積德,也會布施,也會多少持戒,也會供養三寶。但我們不會覺得「念佛不夠,在念佛之外再作這些補助,這樣才能往生」,而是心知「專修念佛決定往生,我應當隨分隨緣修持善法」。因為我們的心原來是惶恐不安、擔心害怕的,現在有一個決定的信靠,內心就穩定下來了,這樣就跟佛法更加相應,這才是得法益、相應於法的一種表現。
(三)九品通皆念佛
《大經》三輩,與《觀經》九品,是開合之異。開為九品,合為三輩。三輩既然都勸一向專念,九品自然也都勸一向專念。
九品勸歸念佛有兩處:
一是勸念佛心,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對這三心,善導大師有詳細的解釋,總之,三心即是「真實歸命阿彌陀佛願往生」之心,所以,三心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為體,三心即是念佛心。三心既然通於九品,九品也都歸於念佛。
二是勸念佛行,即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之聞名口稱。念佛雖然說在下品,其實貫通九品。
又,三福與九品也是開合之異。開說大乘行善、小乘戒善、世俗福善之三福迴向願生,也是歸於念佛。
(四)念佛不限下品
《觀經》念佛說在下品三生,所以有人認為:「同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讀誦大乘超過念佛,因為念佛在下品;想要高品位往生,應該修行其他法門。」不是這樣的。念佛與品位有幾種說法:
第一種,念佛通於九品。如上所說。
第二種,念佛勝過三福。
念佛雖通九品,但明顯的經文說在下品,是顯示念佛超勝,可以救度極惡最下根機的人。九品,代表此界的所有善惡眾生。上品以大乘善迴向往生,中品以小乘善乃至世間善迴向往生,可是下品的人拿什麼呢?一無所有!只有念佛法門可以救他,由此顯示:下品之人,大乘善、小乘善、世間善無法修行,無法解脫,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以最下等的根機,顯示令這樣的人得救的法門是最殊勝的法門。
第三種,念佛超越九品。
三福開為九品。既然念佛勝過三福,也就超越九品。佛法中,凡存品位高下的差別,皆是方便;念佛是真實平等之法,超越品位差別。曇鸞大師說:「本則三三之品,今無一二之殊。」眾生根機,本來是三三九品,但是,一旦念佛到達極樂世界,乃至一入念佛法門,就沒有一和二的差別。如同千江萬水進入大海,便失去故名,同得海號。長江水,黃河水,溪水,井水……入了大海之後,它們就不叫井水,也不叫溪水,也不叫河水,也不叫江水,通通叫海水。它們的深度跟海一樣,廣度跟海一樣,味道也跟海一樣。
一旦往生極樂世界,不管出家、在家,凡夫、聖人,就不再叫原來的名字了,就跟阿彌陀佛一樣的無量光、無量壽了,都是無為無漏、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所謂「念佛即是涅槃門」「極樂無為涅槃界」。
第四種,念佛直入報土。
善導大師判極樂是報土。報土是沒有品位差別的。不過這樣的報土有兩種往生形式,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而胎生蓮花開放的時間有早有晚。根據《無量壽經》所說,專修念佛,蓮花化生,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自然沒有品位高下。沒有品位即是超越品位,超越品位即不分品位。如江水還在流入大海的途中,所以有高下的落差;一旦流入大海,就平等無高下。
善導大師說:「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平等往生。又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此界雖有善惡之差,到極樂世界沒有差別。
《大阿彌陀經》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到極樂世界都平等一相,身皆金色,無有好醜。
《無量壽經》說:「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有天,有人,有聲聞,有緣覺,有菩薩,這是隨順他方習俗而言,其實功德智慧都是一樣的。既然五乘凡聖的差別都不存在,又哪有凡夫九品的差別呢?
第五種,念佛品位是方便。
或以念佛遍數多,或以念佛時間久,或以念佛功夫深,而說生於上品,當知皆是方便,目的是為誘引眾生念佛。
(五)雜行胎生分九品
雜行者,為「疑惑佛智,猶信罪福」,即是胎生。
《觀經》三福,佛意在「經由三心迴向,轉入念佛」,即入化生;若不達佛意,執著罪福,即成胎生。
胎生蓮花開敷有早晚,大分九品,細說無量品。花開早晚有幾種狀況:一是疑惑程度,疑心越重,花開得越晚;二是罪業深淺,罪業越重,花開得越晚;三是功德大小,功德越小,花開得越晚。
這些不必過多探討。與其在這裡討論品位的高下,不如專修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到極樂世界,可以自己看個究竟,這是最好的辦法。在這裡是講不明白的,這是佛智。
三、《阿彌陀經》要點
《阿彌陀經》是我們日常最熟悉的一部經典。關於《阿彌陀經》,有幾處重要的經文,如果不瞭解,甚至誤解,淨土教義就不能明朗,念佛就感到膽怯。
這幾點,前面幾章都提到過,現在把它們集中起來。
(一)「多善根」即是執持名號
什麼是「多善根」?經言: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根據經義,首先說不能往生的是「少善根」。
接下來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是說可以往生的,那麼就是以「執持名號」作為「多善根」。
這是經文的次第關係。
我們前面所學「稱名一行,總超萬行」,稱名是「福善同佛」,專修念佛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稱名就是「多善根福德」:以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作為我們「多善根之因」;以阿彌陀佛因地的大行,作為我們「多福德之緣」。所以,專修念佛,聲聲具足阿彌陀佛的善根,與佛的善根福德相等。歷代祖師的解釋,不管是善導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還是元照律師,都千篇一律以執持名號作為「多善根福德」。
這個「多善根」,已經不是多少的「多」了,是絕對的概念。不是說還有什麼可以相比的,而是無法相比的,「盡虛空,遍法界」。
如果不瞭解這一點,就會把念佛擱到旁邊,去修種種餘行,以凡夫所修的有為有漏的善法,夾雜、迴向求往生,落入雜行,往生不定。
瞭解這一點,就不會誤入歧途,就會在專修念佛的路上踏實、穩健地走下去,往生決定有把握。
(二)「一心不亂」即是專修念佛不雜亂
什麼是「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後面說:「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解釋,自古有兩種:
一種是行持上的功夫,達到禪定的一心不亂,依天台的教法,解釋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個很難。
一種就是善導大師解釋的「一心不亂」,是指我們一心念佛不雜亂,專修念佛不雜亂。
善導大師經常說「一心」:「一心稱佛不亂」「一心願生」「一心專念」,「二河白道喻」就說「一心正念直來」,意思是信順不疑,對佛沒有二心,沒有疑心,沒有退心,專修念佛。
《法事讚》裡說「教念彌陀專復專」,用「專復專」三個字解釋「一心不亂」:「一心」就是不二心,不二心就是專心,所以叫「專」;「不亂」就是不雜亂,不是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有定向,有目標,不雜亂還是「專」。善導大師用兩個「專」來懇切地勸導我們,「教念彌陀專復專」。這樣,我們執持名號,用信順之心相續念佛,這叫「一心不亂」。
總之,依彌陀本願稱名,即是一心不亂,為正定業。這樣的「一心不亂」,我們都能做到。如果是禪定的一心不亂,那就難了,就不是淨土法門了。
(三)臨終「心不顛倒」是因聖眾現前
怎樣保證臨終之時「心不顛倒」?這有兩點:
第一,我們稱念彌陀名號是「正定之業」,平生之時往生一定,不待臨終,已經決定下來了。
第二,根據《阿彌陀經》的經文,專修念佛之人,臨終之時都是正念現前的,都是心不顛倒的。臨終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有力量達到這樣的功夫,不是說「以此為前提,阿彌陀佛才來接引」,不是。而是只要我們平時專修念佛,臨終之時阿彌陀佛自然現前來接引;由於阿彌陀佛現前慈力加持,光明攝護,所以令命終之人心不顛倒。我們來複習這段經文:
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
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平常是專修念佛,現在到臨終了,是怎樣一種狀態呢?經中描述:專修念佛的人臨終之時,佛就來接引了,這是得到利益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談你修行功夫的深淺,只要一向專修念佛,臨終的時候佛與聖眾自然來到面前。然後說: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佛先來現前迎接,然後這個人才命終。平時是「若一日……若七日」地專修念佛,得到臨終的利益就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因為佛聖現前,所以得到第二種果報: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佛聖現前,光明加持,讓他心不顛倒。玄奘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每一個專修念佛的人,臨終的時候都會得到阿彌陀佛現前接引的利益;阿彌陀佛來接引,念佛人當下心中如入禪定,正念分明,心不顛倒,所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他是在什麼狀況下命終的呢?是「心不顛倒」的狀況下命終的,當下就跟著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人以為「我要念佛達到心不顛倒的功夫,自己能夠保證這一點,阿彌陀佛才來接我,我再往生」,這是顛倒了經文的次第關係,是錯誤的。我們每一個人,只要平時專修念佛,不必擔心臨終阿彌陀佛不來接,根本不用擔心!阿彌陀佛之所以發這個「臨終現前接引願」,就是憐憫我們臨終不能做主。臨終四大分離,種種業緣相纏,哪能自己做主呢?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有這樣的倒亂之苦,所以才要加持我們:「你臨終我現前接引,就是為了保證你命終之時能夠正念分明、心不顛倒!」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解釋「我見是利,故說此言」這句話: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
特為保任此事。
特別來保證我們:「不用擔心!你臨終時,我現前接引你。」釋迦牟尼佛才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是利」,什麼利益呢?臨終之時,佛必來接。
大家對這一點不必擔心,專修念佛不會有閃失的,不然就不能稱為「正定之業」了。
(四)「善男子善女人」即念佛之人
《阿彌陀經》說:「善男子、善女人」,到底什麼樣的人有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呢?
有人說「要達到五戒」,有人說「要圓滿十善」,有人說要圓修三福,總之,達不到這些不能往生,這就和經文相違背了。《觀經》裡說,十惡、謗法、五逆的人也念佛往生了。即使原本是惡機,因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緣故,被佛讚為「善男子」。最典型的經證就是《觀經》下品上生,這個十惡罪人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化佛前來接引他,讚歎他說:
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為什麼稱他「善男子」?第一,因為他稱念了南無阿彌陀佛;第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諸罪消滅;第三,諸罪消滅,身心清淨,阿彌陀佛迎接回歸淨土。只要念佛,這些利益通通都得到了。
在世間,即使一個大慈善家,他的善也是有為有漏的,不足以了生脫死。如果不念佛往生,仍然是三界裡的罪業眾生,仍然是六道輪迴的苦惱種子,怎麼能稱為「善男子」呢?
念佛之人可以往生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他才有資格稱為「善男子」。這是站在佛法究竟解脫的立場上,以這樣高的標準來說的,不是依世間的善惡觀來判斷的。
(五)「若一日……若七日」即一輩子
還有《阿彌陀經》裡講的「若一日……若七日」不可片面理解為只念一天佛、七天佛。「若一日……若七日」就是一輩子相續念佛。對此,善導大師在著作中多處解釋過,比如: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
唯以淨土為期。
如果從經文來看,也是如此: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就是一向念佛,一直念佛。有一天的壽命,就一天專修念佛不雜亂;有兩天的壽命,就兩天專修念佛不雜亂;有七天的壽命,就七天專修念佛不雜亂;有七年的壽命,就七年專修念佛不雜亂……一直到什麼時候?一直到「其人臨命終時」。所以,善導大師解釋為「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這就是相續念佛,和《無量壽經》的「乃至十念」是一個意思。「乃至十念」,不限於只念十句,也不限於臨終念一句、十句;一句、十句是臨終之人不可能念更多了。專修念佛的人,就是念念相續地念佛。
這些都是有關三部經裡大家容易產生疑問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念佛問答
附 念佛問答
一、釋普通疑
下面把念佛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為大家解釋一下。
1.為何求生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有人懷疑說:往生極樂世界這麼容易,為什麼往生的人不多呢?
這是因為雜行雜修的緣故。善導大師說:專修念佛,十即十生;雜行雜修,千中無一。
2.世尊為何廣說種種法門
有人問:既然念佛這麼好,釋迦牟尼佛出世專門講念佛法門就好了嘛,何必還講其他種種法門呢?
這就是不瞭解佛智。佛有智慧眼,觀察眾生的根機各有不等,適應什麼法門就為他講什麼法門。阿羅漢的根機成熟了,給他講阿羅漢的法門,當下證入阿羅漢的果位;菩薩的根機成熟了,跟他講菩薩相應的法門,當下證入菩薩果位。
念佛法門能普遍救度一切眾生,是釋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懷。如果不經過種種法門的鋪墊,單講此最高無上的法門,或有眾生以愚癡故不能信受,或有眾生以驕慢故不能信受。為了調伏一切眾生,摧其驕慢,開其智慧,信此難信之法,故說八萬四千法門。一切法門,皆是六字名號的註腳。
總之,眾生根機各有不等,故說種種法門。雖說種種法門,為入念佛法門。
3.念佛人要不要深入經藏
有人問:專修念佛,要不要讀誦大乘經典呢?要不要深入經藏呢?
這個各隨根機。年老了,記憶力差,就專門念這句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分!圓滿了,沒有任何不足!
若還年輕,想弘法度生,在通達淨教,保證專修念佛這個大根本、大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力所能及地研讀淨土以外有關經典。
第三種情況,你想專修念佛,信心又不穩定,不能實實在在去專修念佛,對世相也看不破,對有關的佛法教理也不能瞭解,心中動搖,這就有必要瞭解相應的道理,比如說有關因果的道理,有關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這些都是佛教的基礎課程。專修念佛是要解脫成佛,是高級課程。基礎課都還沒有上,就要回頭補課了。世間的空相、無常,這些都有必要熏習。
4.求消業要不要改念其他佛菩薩名號
有的人說:消業障就念地藏王菩薩,開智慧就念文殊菩薩,消災免難、求子就念觀世音菩薩,治病、延壽就念藥師佛……
對於專修念佛的人來講,不必如此。專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包含在內了。
消業障,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具足無量功德,無量功德就能消除無邊罪業;開智慧,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十方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殊菩薩的光明也就不能比了,光明是智慧之相,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的名號,就可以開無邊的智慧;求延壽,阿彌陀佛是無量壽,自然就可以癒病,自然就可以延壽;求子,念阿彌陀佛也可以。
南無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都可以達成!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所有其他佛菩薩能達成的事情,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達不成的,專修念佛,通通在裡面!
5.發願修其他法門後改念佛是否打了妄語
有人問:我以前曾經發願要念別的經典、修別的法門,現在想改專修念佛,是不是對佛菩薩打了妄語?
這是進步,深合佛心,不算妄語。
比如原來發願考普通大學,結果考上重點大學,父母會更歡喜,不會責備他妄語。原來發心是要做阿羅漢的,後來迴小向大:「我不做阿羅漢了,我要修菩薩道!」佛不會指責他說:「你當初發願做阿羅漢,怎麼現在又要做菩薩,當初為什麼打妄語?」因為他是迴小向大。原來修行難行道,解脫生死沒有指望;現在迴轉過來,修行易行道,專修念佛,佛不會說你打妄語的,而會說:「這樣剛好往生決定,這樣才是正修佛法!」
6.念六字名號和念四字名號有何差別
從往生來講,沒有差別,念四字、念六字都可以往生;從形式來講,六字名號比較完整,四字名號比較簡略。一般都提倡平時念六字。如果臨終之時舌根不利、不方便,或者要睡眠了,念六字不那麼順溜,這個時候就可以改念四字,甚至更少也行。
不管念幾個字,乘佛願力都能往生。念六字念的是極樂本尊,念四字念的也是極樂本尊,他都聽到,他都看到,他都知道,他都來接引你,沒有任何問題!
7.哪種念佛方法好
有人問:念佛有唱念、稱念,大聲、小聲,有記數念、不記數念,哪種好?
哪種都好。道場大眾人多,唱念音聲整齊,加以法器,比較莊嚴;平常個人在家,稱念比較省力,能夠持久。
稱念也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金剛念就是聲音在唇耳之間,自己念、自己聽到,別人聽不到;默念就是在心中念,也不動口,也不出聲,自己心裡知道。
這四種念法可以調節而用。一般來講,金剛念聲音小小的,稍稍動嘴,聲音似有似無之間,會比較持久。如果反觀覺照力強,聲聲心裡聽得分明,默念很好。但是默念容易昏沉,心若不是比較靜定,佛號就容易打失。金剛念,動嘴形成習慣了,就不容易打失,以口帶動心,好像有根線拉著它,這樣比較容易相續。
8.念佛需不需要記數
一般對初機都提倡記數,因為有一個數,為了完成任務,心就會念念相續,通過記數念佛,心繫佛號:這是目的。
記數多少,各人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就好。不要太高,完不成心裡有壓迫感,甚至會念出心臟病。如果念佛形成習慣,佛號隨時提起,那就可以不記數。
打坐的時候念佛,不必數念珠,可以計時間,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打坐整個身體全部放鬆,手上、脖子上多餘的東西都拿掉,穩穩當當坐著念佛。
9.念佛可不可以打坐
可以。你能打坐,就打坐念;不能打坐,就垂腿念;坐累了,就走著念,所以叫「行住坐臥」。怎麼方便、怎麼舒適、怎麼安樂就怎麼念佛。不要因為顧及太多的外在形式,讓內心煩躁不安,念佛持續不下去,這樣就是形式破壞了內容。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形式、有內容,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某個形式能夠幫助我們相續念佛、念佛念得法喜,就採取它;如果構成妨礙,就不要了:這是一個大原則。
10.怎麼知道一個人到底往生沒往生
凡夫沒有五眼六通,不要妄說妄信。
怎麼知道呢?主要依教理。只要信願專修念佛,便是正定之業,乘佛願力,決定往生!
至於說這個人是不是信願專修念佛,別人不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
臨終瑞相可以輔助說明。這個人如果平時確實有願往生的心,也在專修念佛,走的時候也很安詳,甚至面貌喜悅、身體柔軟,可以判斷他是往生了。
如果他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蓮花來接引、佛光來接引,那更是證據。
11.沒有瑞相是不是就沒有往生
不是的。只要專修念佛、真願往生,必定往生。也可能走得很平淡,沒有什麼殊勝瑞相。
12.專修念佛的人應該怎樣佈置佛堂
專修念佛,佛堂不要複雜,最好單供一尊阿彌陀佛,頂多供奉西方三聖,因為凡夫的心對境容易分別,境單一,心就單一。
一尊佛,一個蓮花燈,一個香爐,一杯淨水,這就好了,多清淨!
一般家庭佛堂小,通風條件不好,點一支香就可以了。點上好的檀香,不要點化學香,化學香污染空氣,令心不淨,危害身心。
家裡如果沒有條件,不能供設佛堂,就在心裡供,有心就好。念佛人,貴在「心香一瓣獻佛前」,要去惡行善,要潔淨自心,要求生淨土,把我們的心做成一個亮堂堂的佛堂,專供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經常念這句佛號,就等於阿彌陀佛的功德香從我們口中飄出來。心的佛堂不用花錢,不必徵求他人同意,出門在外可以隨身攜帶,這多好呢!
如果有條件,供設佛堂對家庭、對孩子都有好處。佛堂的光明能夠護佑一家人,孩子從小就培植善根,我們自己觸境逢緣,也能提起正念。
所以,有條件就供設佛堂,沒有條件就往內心裡求。
13.家庭佛堂請佛像要不要開光
先要知道開光的意義。開光是佛菩薩開眾生的心光,不是凡夫為佛菩薩開光。
佛菩薩有無量智慧、無量光明,凡夫全體在無明黑暗當中,黑暗怎麼能為光明開光呢?
比如早晨陽光燦爛,窗簾一拉開,光就照進來了,這就是我們每天早晨的開光。佛光普照,但眾生的心緊閉,懷疑不信,佛光就照不進來;心門打開,佛光照進來,心裡就亮堂,心光就開啟了。
佛法初來中國,並沒有開光一說。開光本是道家的專利,後來佛家借用過來,賦予佛教的意義:通過稱誦佛菩薩名號、經咒等一定的法事儀式,啟發初機對佛法產生敬信之心。
佛弟子見佛像,視為真佛,就像孝子見父母相片如同父母在前。正信的佛弟子不會問這尊佛像開光沒有,不會認為開光就靈、沒開光就不靈。
如果認為「佛菩薩像不靈,要凡夫為佛菩薩像開光才靈」,這種想法是罪過的,不正確的。
佛的法身遍一切處,一切土木石雕的佛像都是佛的化身,人們一看就知道是佛,清淨、慈悲、莊嚴,向他訴苦就能得到安慰,向他祈願就能滿願。所謂心誠則靈,並非開光就靈、沒開光就不靈。
家中安立佛堂,是大吉慶的事,應當鄭重其事,買一些鮮花、水果,請蓮友來共念一堂佛,皆大歡喜,這就可以了。條件不便,只要心具至誠,哪怕只一個人也是一樣的。
14.其他佛像怎麼辦
有人問:我原來請了很多佛像,現在我想專供阿彌陀佛,原來的佛像怎麼辦?
擦洗乾淨,用香熏一熏,與需要的人結緣,或者送到寺院請師父代為結緣。
15.若改念阿彌陀佛,菩薩有沒有意見
有人問:我原來念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現在改為專念阿彌陀佛,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有沒有意見?
打個比喻,阿彌陀佛親自駕著六字名號的大船來救度眾生。在大船旁邊的眾生,就直接撈到船上去了;還有遠一點的呢,就放下小船,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把小船開過去,把那些眾生先接到小船上,然後再送到大船上。被小船救到的人應不應該上大船?應該。上了大船,來救他的人會不會有意見說:「我把你救起來了,你怎麼不坐我的小船,上大船幹什麼?」
救你上小船的目的,就是讓你上大船的。
小船就代表種種方便法門。諸佛菩薩接引我們入了方便之門,然後要把我們送到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上。你上去了,他們更高興:「好了,我再去救其他的人。你不要老在這裡占位子。」所以,不會有意見。
16.早晚課該怎麼做
除非工作特別忙,作息時間沒有規律,難以掌握,那就沒有辦法。否則早晚設一個相對固定的時段,來做自己的佛法修持,這樣最好。如果有一定的規律,會形成良好的習慣。哪怕白天再忙碌,至少早晚都有念佛修持。
早起念佛,開始光明幸福的一天;晚上念佛,打掃一天的塵慮,讓勞碌一天的心回到寧靜。所以雖然只是早晚念佛,但作用、意義卻不限早晚,而是從早貫徹到晚,一整天。
早晚課的內容,隨各人修持法門不同。
專修念佛,在家中不必做寺院那種早晚功課,只管專修念佛。
最簡單的儀式,就是早晨一起來,佛號就提起來,然後洗漱乾淨,在佛堂,或在其他通風、清爽的地方,端端正正坐好,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者阿彌陀佛四個字。時間半小時、一小時,再長、再短都可以,然後念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想誦經,可以誦一卷《阿彌陀經》,或者初一、十五加念一卷《阿彌陀經》,平時就專門念佛。
專修念佛不限於早晚課。早晚課之餘,一天到晚都要念念相續、念念不捨,一天到晚都在念佛當中。
17.在道場做普通早晚課算不算雜修
出家師父住在沒有專修念佛的道場,隨眾上普通的早晚課,算不算雜修呢?
這樣不算雜修,早晚課之餘,其他時間專修念佛,還是專修。
為什麼?因為他不是主動的,他是被動的。
如果覺得「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夠,一定要念這種早晚功課才可以往生」,這就雜了。
18.如何理解「不慮妄念」「不顧貪瞋」等
善導大師的思想是以救度下劣惡機作為出發點,以下攝上,舉惡攝善。
以下攝上:以下等根機得救的方法攝受上等根機。
舉惡攝善:舉造惡之機得度而攝受行善之機。
之所以「不慮妄念」,大家都在擔心「我雖然念佛,妄想雜念紛飛,這樣怕不能往生吧?怎麼辦?」那麼才說:「你不要憂慮有妄念,只管念佛!」不是鼓勵妄念紛飛,讓它到處飄。念佛的時候,還是要認認真真來念。久而久之,內心自然而然就比較靜定。只是我們不要在這件事情上妄上起妄,擔心不能往生。
「不顧貪瞋」,是說我們本來就是貪瞋具足的眾生,如果說貪瞋消除才能往生,我們也做不到,內心就有恐懼,所以讓我們「不顧」,不用顧慮,不用擔心,不用害怕,只管念佛,不顧水火二河,一心直進,乘彼願力之道。如果左顧右盼,就會越看越害怕,往生就沒有希望。但並非任自己的貪性和瞋性滋生蔓延。如果那樣,等於沒有走在念佛白道上,反而是整體埋沒在貪瞋水火當中,那就根本談不上「不顧貪瞋」了。
「不問時節」,是指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之後不論壽命多長多短,即使臨終才開始念佛也決定往生。並不是鼓勵我們平時不用念佛、等到臨終再念佛,而是說我們現在遇到這個法門就現在念佛,相續到臨終。
「不問罪福」,不管你是福業眾生還是罪業眾生,只管念佛,都能往生。這是鼓勵念佛,不是鼓勵造罪。一般人認為福善眾生念佛能往生,罪業眾生念佛怕不能往生,這就是在問罪問福,是兩邊,而不是一向。所謂不問罪、不問福,是把我們的心從問罪問福方面引導到一向專念。
慧淨法師《觀經四帖疏綱要》有一段專門解釋「不問罪福」,我來念一下:
此「不問罪福多少,勸專念佛名」之文,正顯示彌陀佛力無礙救度之法門,以消除一切疑見之執著。
或有執著罪福因果,「修福應生,造罪不生」;或有執著「福多罪少,尚得往生;罪多福少,則不得生」。為除此等疑執,故言「不問罪福多少,但能一心專念彌陀名號,決定往生」。
然有邪見之人,濫解彌陀救度,「不問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即是未信彌陀願力之人」,因而增長放逸和懈怠,任性胡作非為。此等之人,猶在「問罪福」之中,以修福為非、造罪為是。執此邪見,自謂「信心決定」是淨土之因。
也有稱自身是罪惡凡夫故,放縱三業,任情為惡,都無慚愧。放言「我實他力行人,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輩,與彌陀本願不相應,可謂「欲求超升,反更沉淪」。
信受彌陀救度之人,既知自身現是罪惡凡夫,則應慚愧懺悔,心存謙卑柔軟,而思棄惡行善。如善導大師所言「念念稱名常懺悔」。又,既知彌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則應謝恩、報恩,如同大師所言「學佛大悲心」,而悲憫眾生、利樂有情。
二、現場答疑
有蓮友提了一些問題,其中和念佛相關的,我們來共同討論。
1.家裡不便供水燒香是否影響往生
沒有影響。供水燒香是表達我們的虔誠之心,外在佛堂的莊嚴,會引發內心的信仰,產生好的互動作用。不方便供水燒香,只要專修念佛,決定往生,不受影響。
2.六齋日用不用誦《地藏經》或念地藏菩薩
專修念佛,不必誦這些。六齋日、十齋日、其他佛菩薩聖誕日,通通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
3.每天相續念佛用不用迴向和懺悔
有早晚課,就早晚課後念迴向文。日常念佛,可晚上統一迴向一次。
4.念佛念到什麼程度才能預知時至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到時候自然知道。
要多念佛,心沉下來,不要對世間的事情很執著、很掛礙。凡是預知時至的,總是內心沉穩下來,世間的事緣很淡,一心默默地念佛。
5.供水時念供水咒是否算雜修
專修念佛的人,不必另外再念供水咒,專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
6.念大悲水給病人喝是否算雜修
不算。如果念佛號,對這杯水也一樣有加持功效。
7.應邀幫蓮友念《地藏經》算不算雜修
雖非雜修,卻是雜緣,少去為佳,以防「雜緣亂動失正念」。
8.可否去護持一般寺院或參加法會
若非去不可,也可以去。同時注意不捨本修,一句佛號提起來,一邊作務,一邊念佛。若非必要,在家裡專修念佛就好,以免雜緣亂動。
9.學淨土法門是否需要重新歸依
不需要。歸依是歸依一切佛寶、法寶、僧寶。念佛,是選擇一個自己的修持法門,不必另外再歸依。如果原來的歸依師父不能給予專修念佛方面的指導,可以依止一位專修念佛的師父,但不必重新歸依。
10.聽經的同時可不可以念佛
若能夠兩不妨礙,可以一邊聽經一邊念佛。否則,各有主次,聽經即聽經,念佛即念佛。
11.念佛求財是否影響往生
這個,自己應該知道。如果是以世間為重,以求錢財、求名利的心為重,求往生的心只是個裝點,這樣是肯定影響往生的。
我們當然是一心求往生,往生大事毫不含糊;但是,作為凡夫,在這個世間還是希望身體好,希望有個好的工作,也希望收入能夠豐厚一點,所以也向阿彌陀佛祈求,這是不影響的,這是凡夫自然的心理。
所以,是看自心以哪邊為重。若以往生為重,他生活在世間,雖然還追求世間福樂,但是一到大命將終的時候,他很乾脆,知道世間的一切都靠不住,當下就往生淨土,這也見得他心裡一直是以淨土為重;如果以世間為重心,嘴上講往生,大命將終的時候他就害怕了,就不願往生了,可見得他是以世間為重。
12.念佛沒有另外懺悔能往生嗎
可以。念佛能滅重罪,念佛就是懺悔。
13.曾謗佛法的外道教徒專修念佛可否往生
可以。我們生生世世都做過那樣的事。阿彌陀佛的救度本來就是「謗法闡提,迴心皆往」。釋迦牟尼佛在世間成佛,所收的弟子多是外道徒眾,令外道徒眾改邪歸正,正是佛教攝化的目的。只要迴心向佛、念佛,不論他原來是什麼教徒,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顯示佛法大慈大悲、廣大無邊。
14.修淨土法門最大的障礙和忌諱是什麼
最大的障礙是疑惑不信。
最大的忌諱是雜修不專。
善導大師說:「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
除了你不信佛、誹謗佛、不願意念佛之外,通通往生。印光大師說:「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無論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萬修萬人去。」
15.怎樣理解「毗尼住世,正法住世」
這個不難理解。正法即是佛法,佛法住世主要靠僧。僧依毗尼——出家戒律而建立,得以捨俗出家,無掛無礙,全心全意研習、修學、弘傳佛法之故。毗尼住世,世有清淨健全僧團,佛法就得以住持世間;毗尼敗壞,僧不像僧,世人對佛法自然不起敬信。
念佛法門,雖然不要求出家,甚至法滅萬年之時,聞信念佛皆能往生,但弘揚念佛法門,還是出家人有力量,易令人生信:這也是毗尼住世對普及念佛的功效。
16.提倡一句佛號會不會使佛教更快滅亡
此種疑慮,乃是顛倒因果,不察時機。譬如有人消化不良,飲食不進,只能用流質維持生命,不能指責說「因為只給吃流質,斷了他的百味飲食」。正因聖道法門難修難行,有滅法之憂,故而淨土法門提倡專修,以挽救眾生法身慧命,維持佛教度生事業。沒有聽說契理、契機、契時提倡專修念佛而導致滅法的。
如果現在的眾生三學齊修即能斷貪瞋癡,六度萬行即能證無生忍,再怎樣提倡一句佛號,恐怕也少人問津。如果三學不能,六度絕望,再怎樣提倡圓修萬行,眾生心中也必然期盼「什麼是我所能堪之佛法,有沒有易行道的法門」。
眾生根機不同,好樂不同,未必一人提倡什麼,所有人皆如此行。譬如鼓勵出家,不可能人人都剃度。有人聽到「一句佛號一部經」,很歡喜,他就能信受奉行,念佛成佛;有人好樂廣學多聞,自可廣學多聞,也有相應的人提倡。
善知識弘法利生,各有自己攝受的對象,不可能千篇一律,這樣正好可以相互補充。
17.對其他法門有偏見是否算謗法
就不知道抱的是什麼樣的偏見。
偏見和謗法還是有差別的。謗法是內心認定沒有佛、沒有因果,誹謗佛法;偏見還不至於謗法,但是也不好。
所謂偏見是指什麼呢?「只有我淨土法門才可以了生脫死,其他所有的法門都不能了生脫死」,這樣的說法就不周全。不是其他法門不能了生脫死,而是說:我這樣的罪業根機,修其他法門不能了生脫死,只有念佛才能了生脫死。
對方是什麼根機我們不知道,或許他是上根利智,能修難行道,能修禪、修密,只要相應他的根機,都可以了生脫死。
只是在這個時代,多是下根、煩惱深重的根機,所以我們才推廣這個法門,大家同病相憐。
18.說往生比得人身容易是否導致忽視人格
「往生淨土比得人身還容易」,這是如實說。印光大師說:求生極樂比下一次得人身還容易,得人身比求生極樂還困難。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往生西方靠佛力,只要念佛就可以了,十即十生,萬修萬人去;欲得人身靠自力,要持守五戒。佛說:
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指甲蓋上一點點土,和大地的土沒法比。
至於說會不會有人認為「只要念佛,人格無所謂」,應該不至於如此。如果真的願意念佛求往生,內心是慚愧的。內心慚愧,即使有缺點,人格是光輝的。如果毫無慚愧,難說是一個念佛人。因為念佛人深信自己是罪業凡夫,一定會有慚愧心;有慚愧心,他就會柔軟,人格就會因為念佛而日漸完善,不會無慚無愧,無所謂。否則,說不通。
19.說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是否導致終日悠悠
所講「只要念佛」,是就我們每個人的根機。每個人的根機各有不等,就像吃飯一樣,隨量而飽,不能要求大家都吃五碗,也不能要求大家都吃一碗。
至於說是不是一定要「成片」,這個當然不一定。你能念得成片,綿綿密密,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就是一句佛號,那當然最好了。只是說,如果以此作為統一的標準,就有了門檻,達到的人太少,就障礙了很多人。阿彌陀佛的念佛往生願說「乃至十念」。我們講往生,總不能離開阿彌陀佛的本願,不能依自己的凡夫情見:張三怕人不持戒,就說念佛必須持戒;李四怕人不入禪,就說念佛必須得定;王五怕人不誦經,就說念佛必須讀經……設這麼多條件,幾個人能做到?只有阿彌陀佛怕人不往生,所以無條件,只要念佛、願生就好。所以,還是順著經教來講比較合適。既不使他放逸,也不使他感覺為難、做不到,所謂「念念相續」「念念不捨」,各隨根機。
僅從外表,難知內心。如果真實歸命,信順不疑,不論外表精進還是悠閒,必定往生。如果歸命不真,信心不定,外表縱然精進,往生也不定。
20.西方蓮花會大會小嗎
這是古大德說的,如果你念佛勇猛精進,極樂世界的蓮花就會開得很鮮豔,越開越大。這是鼓勵我們多念佛,淨土三部經裡沒有見到相應的說明。
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無為無漏的境界。極樂寶樹起則一時頓起,不由漸長,當然沒有生死、壞滅。寶樹如此,寶蓮花當然也如此。
真修念佛的人,心一旦發起,永不退轉,蓮花常鮮,不存在生滅、進退的問題。
21.如何保持臨終正念
為了讓我們臨終保持正念,阿彌陀佛才發了「臨終接引願」。阿彌陀佛知道我們這些罪業凡夫臨終四大分離,恩愛別離,身心苦惱,猶如生龜脫殼、生牛剝皮一般痛苦,所以他才放光加持,讓我們這些專修念佛之人平時蒙受光明的攝護,臨終蒙受願力的加持,讓我們臨終心不顛倒。
《阿彌陀經》說,念佛之人都是心不顛倒而命終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不是我們自己能夠心不顛倒、佛才來接引,而是只要我們專修念佛,臨終必定蒙佛現前接引,心不顛倒去往生。
22.臨終痛苦念不出佛號能否往生
平生專修念佛,臨終痛苦、念不出佛號,決定往生,不用懷疑!由於痛苦念不出佛號,也沒有關係,可以聽別人念,可以安安心心地等阿彌陀佛來接引,心就放下來,雖然身體痛苦,但內心沒有恐懼。阿彌陀佛必然現前接引,沒有問題。
23.為何信願極堅的念佛人臨終也得重病
不是說他念佛卻得重病,是他本來有極重的惡業,顯現這樣的病相。念佛有素的人,雖然有重病,其實不是很苦的。
玄奘大師的師父戒賢法師,印度的高僧,他得重病,痛苦到自己都想自殺的程度。這時,觀世音菩薩現身告訴他:「你前世曾為大國王,戰爭中殺害無數眾生,現在業報現前,但這是重報輕受,你要忍受。三年之後,大唐有出家僧要來向你求法。」大修行人尚且這樣,何況我們呢?
雖然如此,念佛也決定往生。
再者,信願就是信願,信阿彌陀佛很自然,很坦然,通身放下,徹底靠倒,無所謂極堅不極堅,只怕有一個「極堅」的觀念強梗心中,就不能坦然了,也不自然了,由此反成障礙。
24.臨終神智不清又無人助念能否往生
如果平時信願不定、念佛不專,這種情況就危險了;如果平時信願專修,這種情況也無礙往生。表面看起來神智不清,其實阿彌陀佛來接引都看得很清楚。即使腦器官衰竭了,沒有意識作用,但神識不會衰竭,還是清楚明朗。
平時專修念佛,往生已經決定,故說「平生業成」。臨終不論如何死法,阿彌陀佛一定現前來接,臨終人也一定清楚看到,有沒有人助念都往生。
臨終助念本來是為平時不念佛的人特別開設的,因為他平時不曉得念佛,現在臨終了,若還不曉得念佛,就墮落了,所以要在其臨終時助他一把,引導他念佛,並不是平時專修念佛的人還必須靠臨終助念。
25.冤親債主為其念佛也不肯離開怎麼辦
怎麼辦?還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切懺悔,痛念世間苦,痛念輪迴苦,不要煞費苦心把重心放到身體方面,否則我們的心可能會搖擺,容易飄忽不定。
就打定主意,一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把我治死,我也是往生西方。」這樣一段時間之後,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如果沒有這樣堅定勇猛的決心,藕斷絲連、牽牽掛掛的,那就很難了。
26.命終要跟著強光去的說法是否正確
這是教法不同。中陰身的時候,你要辨別哪種光、什麼顏色,要跟哪種光走。這個比較複雜,不容易把持,到時候還來得及分辨哪種光嗎?除非你平時修持有素,很有定力。這是密宗的中陰救度法,跟淨土宗不一樣,比較起來還是難行道,不是易行道。
淨土宗專修念佛,阿彌陀佛有現前接引願,只等阿彌陀佛來接引就好,這個比較穩當。
27.來接引的佛是真是假
平時專修念佛,臨終見佛來迎,既是行者正修因果的感應,也是彌陀慈悲本願的功能,當然是真佛。念佛人,平時就在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當中,何況臨終佛親自現前來接,不可能有魔來障礙,就好像在太陽下面,黑暗不能存在——儘管放心。
28.怎樣超度亡靈
超度亡靈,有的誦《地藏經》,有的做法會,有的放焰口,種種方法都有利益。最根本、最有利益的,就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既簡單,又徹底。
超度亡靈的效果取決於三方面:
第一,取決於亡者善根的深淺、罪障的厚薄。如果業障很重,善根很淺,超度就比較難。
第二,取決於陽上人的誠心。陽上的人至誠懇切,感應就比較容易。
第三,取決於超度的方法。誦經不如誦咒,誦咒不如念佛。
自己虔誠念佛,請師父、蓮友共同念佛,這樣超度效果最好。
29.為已故親人燒紙的做法是否恰當
燒紙雖是民間信仰,但能讓後輩對祖先起孝順之心,同時認同有死後世界的存在,啟發人們對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思考。佛教徒對此不提倡也不反對,保持中立。
至於說燒紙、燒物,先亡未必能得到,有福力的、該他得到的,就能得到;如果沒有這個福報,那就會被其他有力量的鬼奪走。
但是為祖先念佛,念一句得一句。祭祖、紀念先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
30.燒還債錢是否正確
眾生業債,只有念佛功德迴向給他才可以解決。你欠了別人的命債,燒幾張紙錢給他就能解決問題嗎?解決不了的。
31.乘願再來時是否還會受果報
不會。乘願再來,已是佛菩薩身分,一切自在,即使示現生老病死,也是常住大涅槃,並非受實業果報。
往生再來,如果還受往生前的果報,那和不往生有什麼區別?到極樂世界成佛了,還要回來受報,成佛就沒有意義了。就好像金子提煉成純金了,還要變回礦石,那不可能。一旦成佛,就永遠成佛了。
32.如何放生
現代,殺業特別重,要多多提倡戒殺、食素、放生。
由於環境、人心的關係,想如法放生,達到理想效果不太容易。不如提倡素食,是為放生根本之道。天下一人不食肉,不穿皮革,即從源頭上斷絕殺生。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
又,買放物命是小放生,念佛往生是大放生!阿彌陀佛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從閻羅王掌心贖出十方眾生,放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蓮花化生,得無量光壽。教一切人念佛,即是放一切人得無量壽的生命。
33.家裡蟑螂多該怎麼處理
這些事情都很纏擾。介紹一個方法:可以跟牠們商量。牠們能不能聽懂?你慈悲心夠,牠們就能聽懂,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慈悲通於佛性。語言有障礙,慈悲、佛性沒有障礙,是共通的,所以能聽懂。
慧淨法師有一個經歷,他以前住的地方也有很多螞蟻,垃圾桶、廚房的臺面上都有。他很仔細地照顧牠們,但這樣生活很不方便。法師就說:「我是一個念佛的出家人,在這裡住著,雖然再怎樣照顧,都會傷害到你們,最好我們彼此不要妨害,你們換一個地方,搬一個家,將來我到極樂世界成佛,回來度你們。」講完之後,還是和平常一樣念佛。結果發現家裡螞蟻不是越來越少,而是越來越多,成群結隊。法師也沒辦法,只好走路繞開牠們。牠們在幹什麼呢?牠們在搬家,搬了七天才搬完,一直浩浩蕩蕩搬到庭院門旁。後來法師每週放點兒小米,給牠們自己去搬。
這樣的例子很多。有一位蓮友告訴我:他在超市工作,超市裡有很多食品,總有老鼠來咬破包裝,咬破了就不好賣,他感到很麻煩,就每天跟老鼠溝通:「你呀,應當聽話,不要搗亂……」然後每天給牠放一點兒食品,念佛迴向給牠。結果過了大概一兩個月,老鼠就不吃架上的東西了,專門吃他準備的瓜子兒啦,速食麵啦,而且嗑的瓜子兒皮都擺得很整齊,在旁邊堆著。又過了一段時間,連這個也不來吃了,就搬家了:也是為牠念佛,為牠開示。
這都是很有感應的。有誠心就好,儘量愛護這些小動物的生命,不能因為牠們小,就覺得可以隨便打殺。
34.煙戒不掉念佛可否往生
能往生,但最好戒掉。
抽煙,口氣臭穢,損害健康,減自已福報,耗地球資源,污染空氣,損惱他人,招人厭嫌,有失威儀。總之,有種種過失。
35.要為家人切肉怎麼辦
心懷慚愧,邊切肉邊念佛,為所切動物迴向:「我業障重,不能救護你們,希望念佛功德能超度你們往生淨土。」
如果能夠帶領全家吃素,最好。不能的話,至少不要買活的動物切。
36.不論吃素吃葷念佛都能往生嗎
能。但還是吃素好,吃素衛生,清淨,美容,有益健康,增長慈悲心,少業障,少病痛。
37.已經上了大願船就可天天打麻將嗎
這樣的人,上了大願船了嗎?上了麻將桌,他說上了大願船。這是錯誤的!
念佛,是念念相續,不是說「一念、十念,我就去打麻將」,那不是正知正見,那是在造罪造業,將來必定墮落。所謂「欲求超升,反見墮落」,就是講的這種。要迴轉這樣錯誤的知見,踏踏實實念佛才好。
38.只要信了就不必多念佛嗎
念佛法門,有信,有行。信一念十念也必往生,行則盡形壽一向專念,各隨根機,以念念相續為要。
不可以信廢行,以為「只要信了就可以了,不必念佛」。
信是信什麼呢?是信「念佛必定往生」。
雖信乘船一定可以過海,但不乘船,還是不能過海。
相信吃飯一定能飽,但是不吃飯,還是餓肚子。
所以,要有實修,信和行是一體的。
我們念念念佛,都是不懷疑地念佛。同時,我們有這樣的信心,才引發出念念稱名。除非沒有時間了,念佛的當下就命終了,那麼,當下就往生了。
39.貪婪而又奸詐的人念佛也能往生嗎
眾生根機千差萬別。有人天性調柔,雖沒有念佛,但也表現出很好的修養;有人天性粗劣,即使念佛,仍然三業行為魯莽,貪瞋煩惱習氣深重。但前者不得往生,後者能得往生。
不過,念佛人即使再怎樣煩惱重,內心有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薰染,總會朝著慚愧、懺悔、柔軟、感恩的方向發展,遇境逢緣會有覺照反省。如果一點沒有慚愧、懺悔,恐怕念佛只是表層的觀念,沒有深入內心。
40.念佛與持戒矛盾嗎
問:以前受了菩薩戒,這是屬於難行道、聖道法門。那麼,受了菩薩戒的弟子應該怎麼做?
這是理解上有偏差。受了菩薩戒的弟子,就以菩薩戒弟子的身分念佛往生,知道往生靠的是這句名號,菩薩戒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不到常起慚愧,多念佛。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並不是說持戒與念佛有矛盾——不矛盾!你能多聞念佛就多聞念佛,你能持戒念佛就持戒念佛,身心清利更好。
不能持戒的,沒有受戒的,包括世間的人,他就以他這樣的身分念佛,這不矛盾。
本來淨土法門是救度十方眾生的,十方眾生包括受戒的和沒受戒的、持戒的和破戒的,通通包括在內。所以,大家各以自己能做到的來念佛,並不是說「我來學淨土法門了,我持菩薩戒有困難,是不是不應該受了?」不是這樣,這樣就退墮了!
佛法講戒,講對治,是讓我們究竟解脫生死輪迴,以戒定慧,斷貪瞋癡,最終業障消除,解脫生死輪迴。如果我們能靠此修行解脫,那當然好。達不到怎麼辦呢?只好來念佛。
當然,並不是說念佛就沒有這樣的功能。真正念佛的人,自然而然會心地調柔,慢慢地,貪瞋癡的習性就會減少,這樣才是相應。如果念佛幾十年,貪瞋癡還是那麼重,那就不是真正在念佛了。
念佛與持戒不矛盾。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7705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