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彌陀經》譯註
2023/02/28 09:27:04瀏覽134|回應0|推薦0
《阿彌陀經》譯註

【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正依三部經的最後一部。世尊入滅前無問自說極樂依正莊嚴,三勸眾生發願往生;往生方法不再提及諸善迴向,而是直呈稱名念佛正因,以此為多善根福德因緣。眾生若能專心念佛,必得彌陀接引、正念往生、諸佛證誠之益。此經接續《觀經》流通分,是對淨土宗彌陀本願救度思想的總結。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本書「譯文」和「要義」部分,主要依準善導大師《法事讚》等著作,旁參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


【要點提示】
一、無問自說 此經是世尊在無人請問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為對告眾,主動宣說,故稱「無問自說」之經。

二、讚極樂依正 世尊自開金口,先讚依報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處所;接著讚正報佛身,無量光壽,無有障礙,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力量;接著讚極樂聖眾,其數無量,皆得不退,一生補佛,示現已獲往生之利益。

三、勸眾生願生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勸眾生應當願生。

四、貶少善不生 說明稱名之外皆為少善根,不能往生極樂寶國。

五、明念佛必生 專稱彌陀佛名是多善根,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心行專一,必得聖眾現前,慈悲加佑,正念往生。

六、諸佛證誠 如此高妙國土,少善不生,稱名即生,眾生難信,故諸佛皆出舌相證明。

七、嘆難勸信 世尊與諸佛互嘆「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而勸勵聞者應當深信。


目 錄
﹝一、序分﹞ 八
(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八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一一
﹝二、正宗分﹞ 二四
(一)讚極樂淨土 二四
1.略讚 二四
2.廣讚 二八
(1)依報 二八
極樂名義 二八
寶欄網樹 三一
寶池德水 三三
天樂金地 三七
鳥樹說法 四一
(2)正報 四七
彌陀名義 四七
成佛時劫 五二
弟子無量 五三
生皆補處 五六
(二)勸念佛往生 五九
1.念佛往生 五九
(1)勸眾願生 五九
(2)正因 六二
少善非因 六二
念佛正因 六四
(3)正果 七六
臨終佛現 七六
命終往生 七八
2.證誠勸信 八一
(1)自證 八一
(2)他證 八二
東方佛證 八二
南方佛證 八六
西方佛證 八八
北方佛證 九○
下方佛證 九二
上方佛證 九四
(3)勸信 九九
釋經名勸信 九九
明發願益勸信 一○三
釋尊諸佛互讚 嘆難信難說 一○六
﹝三、流通分﹞ 一一○
附錄 一一五
慧淨法師六文 一一六
1《阿彌陀經》大意 一一六
2《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一二○
3《阿彌陀經》要旨 一二三
4《阿彌陀經》要文善導釋 一三六
5「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一四三
6一心不亂 一五二
淨宗法師一文 一五六
《阿彌陀經》之特別 一五六


佛[1]說[2]阿彌陀[3]經[4]
姚秦[5]三藏法師[6] 鳩摩羅什[7] 奉詔譯[8]

【譯文】
《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於弘始四年(四○二)奉姚秦二世姚興的敕命翻譯的。


【註釋】
[1]佛:梵語「佛陀」(Buddha)的略稱,意譯為「覺者」。即脫離一切迷妄、覺悟一切真理(自覺),引導眾生覺悟(覺他),達到究竟圓滿境界(覺滿)的人。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簡稱釋迦佛、釋迦、釋尊。「釋迦」意譯為「能仁」,不住涅槃故。「牟尼」意譯為「寂默」,不住生死故。公元前六二三年出生於古印度中天竺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四月初八在藍毗尼園(Lumbinī)樹下誕生,稱為瞿曇(Gautama)或悉達太子(Śiddhārtha),父親是淨飯王(Śuddhodana),母親是摩耶夫人(Māyā)。長大後娶拘利族長者善覺的女兒耶輸陀羅(Yaśodharā)為妻,生子名羅睺羅(Rāhula)。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覺悟佛道。從此之後,四十餘年遊化四方,八十歲時入涅槃。

[2]說:口說,稱讚。詳釋有三義:
一、讚說。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勸說。勸說眾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三、證說。轉述六方諸佛證誠,念佛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3]阿彌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Sukhāvatī)教主。梵語阿彌陀(Amitāyus),意譯為「無量壽」;又,阿彌陀(Amitābha),意譯為「無量光」,因此又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即在縱的方面(時間上)長時以無量壽命救度三世眾生,橫的方面(空間上)以無量光明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名為阿彌陀佛。久遠劫之前棄國捐王,從世自在王佛出家,號法藏比丘,五劫思惟發四十八願,兆載永劫積功累德,十劫前於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任何眾生相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必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

[4]經:佛所說的教義以及記載教義的書籍。梵語「修多羅」(Sūtra),意譯為「契經」,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聽經眾生的根機;原意為「線」,如同以線貫穿花環一樣,把佛所說的道理貫穿起來,使其不致散亂;又,織布時,縱線為經,橫線為緯,「經以持緯」,經線固定不動,引申為常行於世,歷久不變。中國古代聖人的言教稱為「經」,因此就不譯為「線」而譯為「經」,以示尊重。

[5]姚秦:中國古代朝代名,東晉時期十六國之一,距今約一六○○年,國號大秦,國主姓姚,故稱「姚秦」。東晉時代,符堅(三三八—三八五)統一大半天下,國號大秦。姚萇(三三○—三九三)滅符堅建國,也號大秦。史學家稱前者為符秦或前秦,稱後者為姚秦或後秦。此經是奉姚秦第二世姚興(四○○頃)之命,於弘始四年(四○二年)二月譯畢。

[6]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Tripiṭaka)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經、律、論。經(Sūtra修多羅)是佛所說的經文,律(Vinaya毗奈耶)是佛所制的戒律,論(Abhidharma阿毗達磨)是佛弟子所造的解釋經文的論。法師,精通佛法、如法修行、善於為人演說的出家人。

[7]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天竺人,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與真諦、玄奘、義淨並稱為中國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意譯為「童壽」。七歲從母出家,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初學小乘一切有部,後獨尊龍樹中觀學派,被龜茲王奉為國師。東晉太元九年(三八四年),前秦國主苻堅聞大師之德,遣呂光破龜茲迎取。前秦內亂,苻堅被殺,次年呂光僭號於涼州,大師困居涼州十七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於東晉隆安五年(四○一年)將大師迎至長安,禮為國師,奉之如神,請居逍遙園翻譯經論。大師著述不多,曾為姚興著《實相論》。所譯經典,據《出三藏記集》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據《開元釋教錄》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大師通曉多國語言,譯文流暢簡潔,準確傳譯了大乘般若系經典和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論典,對諸宗建立有重大影響。其中《成實論》為成實學派所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學派及三論宗所宗,《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宗,《法華經》為法華宗所宗,《十住毗婆沙論》是華嚴宗所重的重要經典,《維摩詰經》和《金剛經》則特別受禪宗推崇。宋明以後,《金剛經》和《阿彌陀經》成為廣泛流行的經典。大師於東晉義熙九年(四一三年)入寂。臨終遺言,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訂,自信諸譯所傳非謬,可供後世流通。

[8]奉詔譯:奉國主姚興的詔請所譯。


【要義】
佛說阿彌陀經 經中說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簡稱《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玄奘大師的異譯本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鳩摩羅什大師何故將其簡化為《佛說阿彌陀經》?
一、顯明名號為經體。
二、顯明持名為經宗。
三、名號包羅萬德,標名即稱讚。
四、名號標為經題,人多樂聞信受,簡要不繁,便於傳持。

無問自說 佛說法一般是應弟子的請求,有問而說。但本經是無人發問,佛自開金口宣說,而且整個說法過程中,沒有一句弟子的發問、回答,純是佛說,所以稱為「無問自說」的經典。因為佛將入涅槃,愍念眾生,慈悲心切,不得不說出此經,以宣示出世本懷。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迦如來成正覺,四十九載度眾生。五天竺國皆行化,邪魔外道盡歸宗。天上天下無過佛,慈悲救苦實難逢。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觸者起慈心。或住或來皆盡益,三塗永絕斷追尋。或震大地山河海,為覺萌冥信未深。或自說法教相勸,輾轉相將入法林。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無問自說)


﹝一、序分﹞
(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如是我聞[1]
一時[2],佛在舍衛國[3]祇樹給孤獨園[4]。

【譯文】
(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的坐席上向大眾轉述本經)如下尊貴的教法,是我聽佛親口說的,希望大家如實信仰。

當時,法會的場景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之南的祇園精舍。


【註釋】
[1]如是我聞:我親自聽佛這樣說。「如是」,是這樣,真實不虛。《大智度論》:「如是者,即是信也。」「如是」就是信,彰顯信心之相。「我」,指結集經典時複述本經的阿難(Ānanda)尊者。佛經是佛滅度四個月後,以大迦葉(Mahā-kāśyapa)尊者為上首,在王舍城(Rājagṛha)附近畢缽羅窟(Pipphaliguhā)第一次集結經、律,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轉述自己當時聽聞佛所講法,再由諸大弟子共同認可之後記錄下來,所以「如是我聞」是阿難尊者自言如實轉述佛語。《大般涅槃經‧遺教品》言,世尊將入涅槃,阿那律使阿難問佛: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世尊回答: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2]一時: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此法,道場大眾聽聞此法,機法相應之時。印度傳統,不重紀年。三界眾生紀年各不相同,因此總說「一時」,不說某年某月某日。

[3]舍衛國:本名拘薩羅(Kosala),舍衛(Śrāvastī)是都城,以都城代國名,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布提河南岸。舍衛,意譯為「聞者城」「聞物城」。拘薩羅國是位於摩伽陀國北方、迦毗城西方的大國。釋尊在世時波斯匿王(Prasenajit)建都在此,其子祇陀太子(Jeta)也住在這裡。現在宇陀爾、普拉底須州的莎黑都、馬黑都都有其遺蹟。

[4]祇(ㄑˊㄧ)樹給(ㄐˇㄧ)孤獨園:又作「祇園精舍」(Jetavana-Anāthapiṇḍada-Ārāma),位於舍衛國之南約一里的地方,祇陀太子供養樹木,給孤獨長者供養園地,為佛所建的精舍。祇樹(Jetavana),拘薩羅國太子祇陀所供的樹木。給孤獨(Anāthapiṇḍada),給孤獨長者須達多(Sudatta),舍衛城富商,性情慈善,好施孤獨之人,得名「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欲購祇陀太子的園林為佛建精舍,太子戲言黃金布地可賣,長者果真照辦,太子深受感動,把園地賣給長者,發心將未能布金的樹木供養佛陀。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與大比丘[1]僧[2]千二百五十人[3]俱,皆是大阿羅漢[4],眾所知識[5] 長老[6]舍利弗[7]、摩訶目犍連[8]、摩訶迦葉[9]、摩訶迦旃延[10]、摩訶俱絺羅[11]、離婆多[12]、周利槃陀伽[13]、難陀[14]、阿難陀[15]、羅睺羅[16]、憍梵波提[17]、賓頭盧頗羅墮[18]、迦留陀夷[19]、摩訶劫賓那[20]、薄拘羅[21]、阿少免樓馱[22],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23] 文殊師利法王子[24]、阿逸多菩薩[25]、乾陀訶提菩薩[26]、常精進菩薩[27],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28]等無量諸天大眾[29]俱。

【譯文】
與常年隨侍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在一起,都是眾所周知的大阿羅漢。其中主要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等十六人,很多這樣的尊貴弟子。另外還有很多大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很多這樣的大菩薩。以及帝釋天等無量天人,同預法座。

(本段說明開說本經時的基本狀況,也就是六成就,證明此經是佛親說,確鑿無誤,當生信心,所以又稱「證信序」。)


【註釋】
[1]比丘:又作「苾芻」(bhikṣu),意譯為「乞士」,上乞於法,下乞於食,以養身心,所以稱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

[2]僧:「僧伽」(Saṃgha)的略稱,意譯為「和合眾」,三人以上的和合眾。理和,同證無為解脫;事和,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3]千二百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領五百弟子,伽耶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那提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領二百五十弟子,當初修事邪法,後皆受佛化,得羅漢道。感佛深恩,常隨佛後。

[4]大阿羅漢:阿羅漢中年長德高者。又,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迴小向大。「阿羅漢」(Arhan),意譯為「不生」,解脫三界生死,永入涅槃;又譯為「應供」,當受人天供養;又譯為「應真」,應受人天供養的真人;「殺賊」,殺煩惱賊,斷盡一切煩惱。是聲聞乘的第四果。(初果須陀洹,意為入流,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意為一來,須再來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意為無還,不必再來欲界受生;四果阿羅漢,意為無生,解脫生死。)

[5]眾所知識:眾所周知。一切凡聖,知彼內德過人,識其外相殊異。

[6]長老:年長有智慧的出家人的尊稱。

[7]舍利弗:梵語Śāriputra的音譯,又作「舍利子」。「舍利」,意譯為「鶖鷺」。「弗」,弗多羅,意譯為「子」,因其母眼睛美似鶖鷺眼,又於女眾中聰明第一,辯才如鶖鷺(又名百舌鳥),因母得名舍利弗,意為「鶖鷺之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來與目犍連尊者共事外道,各有弟子百人,釋尊成道後不久成為佛弟子,圓寂於釋尊入滅前。《阿彌陀經》以此人為對告眾。

[8]摩訶目犍連:梵語Mahā-Maudgalyāyana的音譯,略稱「目犍連」「目連」,又作「大目犍連」,意譯為「大讚誦」「大采菽(ㄕˊㄨ)」等。先祖修仙,采菽而食,因以為姓。摩訶,大,於同姓中最尊大。歸佛前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精通教學。雖率一百弟子,然心有不安,因而與舍利弗互約,先得解脫者必以告。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見馬勝比丘(Aśvajit)儀容端正,問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現,由一偈而開悟。次於竹園精舍聞佛陀親說,得法眼淨,因告之目犍連,共為佛弟子。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9]摩訶迦葉(ㄕˋㄜ):梵語Mahā-kāśyapa的音譯,「摩訶」,大,於同姓中最尊大。迦葉,意譯為「飲光」,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之不現。如來滅後,集諸大眾,於畢缽羅窟等處結集三藏。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Samghati,三衣中之最大者)。佛弟子中苦行第一。

[10]摩訶迦旃(ㄓㄢ)延:梵語MahāKātyāyana的音譯,「摩訶」,大,於同姓中最尊大。迦旃延,意譯為「文飾」,善於讚詠;又譯為「剪剃種」,婆羅門十姓之一,以姓為名;又譯為「扇繩」,出生時父已亡世,母戀此子,不肯再嫁,如繩繫扇;又譯為「好肩」;又譯為「不空」。佛弟子中論議第一。曾教貧母賣貧,得生天果(《賢愚經》);又曾受佛敕往本生處惡生王國,為國王解八夢,使發正信(《雜寶藏經》)。

[11]摩訶俱絺(ㄔ)羅:梵語Mahā-Kauṣṭhilya的音譯,「俱絺羅」,意譯為「大膝」,膝骨大。舍利弗之舅,歸佛前名長爪梵志,自誓「我不剪爪,要讀盡十八種經」。佛弟子中答問第一。

[12]離婆多:梵語Revata的音譯,又作「離越」「離曰」等,意譯為「星宿(ㄒㄧˋㄡ)」「室宿」,父母從星辰乞子,因星得名。由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出家。佛弟子中無倒亂第一。《增一阿含經》:「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13]周利槃陀伽(ㄐㄧㄚ):梵語Śuddhipaṃthaka的音譯,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迦」等,意譯為「小路」或「繼道」,與哥哥都是在父母旅行途中出生,分別叫槃陀伽(路)、周利槃陀伽(小路)。兄聰明,弟愚鈍。周利槃陀伽多偈不能持,因持一偈,終獲阿羅漢果。佛弟子中義持第一。「伽」,讀ㄐㄧㄚ與梵語尾音相同,舊讀ㄑㄧˊㄝ。

[14]難(ㄋˊㄢ)陀:梵語Nanda的音譯,意譯為「艷喜」,佛的同父異母弟弟,具三十相,家有艷妻孫陀羅,溺於其美色,不樂出家,被佛方便度化,得阿羅漢果。佛弟子中儀容第一。《增一阿含經》:「大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

[15]阿難陀:梵語Ānanda的音譯,略稱「阿難」,意譯為「歡喜」「慶喜」,生時舉國歡慶。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堂弟,出生於佛成道之夜,二十五歲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陀弟子中多聞第一,集結三藏時口述經文。《增一阿含經》:「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文殊菩薩讚曰:「相如秋滿月,目似淨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16]羅睺(ㄏˊㄡ)羅:梵語Rāhula的音譯,又作「羅雲」「羅怙羅」等,佛在俗時的兒子,意譯為「覆障」,六年為母胎所障蔽。《佛本行集經》:「羅睺羅昔為國王時,有仙人犯盜戒,欲就王懺悔。王耽五欲,六日不見。以此因緣,今生六年在母胎也。」又譯為「宮生」,佛已出家,在宮而生。十五歲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本為法身菩薩,住於圓頓妙戒,今現聲聞身,持小乘粗戒而隱密本地妙戒,故稱密行。

[17]憍(ㄐㄧㄠ)梵波提:梵語Gavāṃpati的音譯,意譯為「牛王」,昔五百世曾為牛王。又譯為「牛呞(ㄕ)」,餘報未盡,經常反芻。又譯為「牛相」,作牛蹄牛呞之相。佛弟子中解律第一、受天供養第一。《增一阿含經》:「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第一。」

[18]賓頭盧頗羅墮:梵語Piṇḍola-Bharadvāja的音譯,略稱「賓頭盧」「賓頭」。「賓頭盧」,意譯為「不動」。「頗羅墮」,意譯為「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羅門中一姓。原為拘舍彌城優填王之臣,出家證阿羅漢果。久住南天摩梨山,現白頭長眉之相。佛弟子中福田第一。

[19]迦留陀夷:梵語Kālodayin的音譯,意譯為「黑曜」「黑光」「粗黑」,膚色極黑。《增一阿含經》:「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夜行乞食,時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閃電。彼家婦人,身正懷孕,於電光中,見謂是黑鬼,怖而墮胎。乃謂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曇弟子,今來乞食。』彼女人即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敕比丘:從今以後,不得過中食,不得豫乞食。」悉達多太子在宮時之師,婆羅門種姓,出家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諸非威儀事。後求懺悔。佛弟子中教化第一。

[20]摩訶劫賓那(ㄋˋㄚ):梵語Mahā-Kalpina的音譯,意譯為「房宿(ㄒㄧˋㄡ)」,父母禱房星感子。又譯為「坊宿(ㄙˋㄨ)」,在僧坊中宿,如來知其根熟,化為老比丘,與同共宿,化令得道。又譯為「房星」,房星現時出生。佛弟子中知星宿(ㄒㄧˋㄡ)第一。

[21]薄拘羅:梵語Vakkula的音譯,意譯為「善容」,色貌端正。又譯為「偉形」「大肥盛」。天性樂靜,不喜憒鬧,故不為人說法,嚴持不殺戒而身無病苦。《薄拘羅經》:「薄拘羅作是說:『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佛弟子中壽命第一。

[22]阿㝹(ㄋˊㄡ)樓馱:梵語Aniruddha的音譯,又作「阿那律」「阿泥律陀」「阿泥盧豆」,意譯為「如意」,過去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又譯為「無貧」,無所匱乏;又譯為「無滅」,昔因施食,人天受樂,至今不滅。甘露飯王之子,佛之堂弟。曾於法會中睡眠,被佛呵斥,七日精進而失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增一阿含經》:「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比丘是。」《楞嚴經》:「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23]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Bodhisattva Mahāsattva)的略稱。菩提薩埵(Bodhisattva),意譯為「覺有情」,自覺又覺他,行菩薩道濟度一切眾生的人。摩訶薩埵(Mahāsattva),意譯為「大有情」,即初地及以上諸大菩薩。

[24]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文殊師利(Mañjuśrī),意譯為「妙德」「妙吉祥」。與普賢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左右,大乘菩薩中智慧第一。手持劍,表智慧利劍;駕獅子,表智慧威猛。以大智著稱。法王子,菩薩生於法王佛陀之家,能夠傳承佛法,將得佛果。文殊菩薩是世尊脅士、上座弟子,是助佛教化的第一弟子,因此經中多稱文殊菩薩為法王子。

[25]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阿逸多(Ajita),意譯為「慈氏」,修慈心三昧。又譯為「無能勝」,修慈最勝。南天竺婆羅門子。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人間,龍華樹下成正覺。

[26]乾陀訶提菩薩:香象菩薩。乾陀訶提(Gandhahastin),意譯為「不休息」,曠劫修行,度化眾生,念念流入薩婆若海(Sarvajna一切智海),不稍作停息。

[27]常精進菩薩:自利利他精進勇猛,毫無懈倦。

[28]釋提桓因:「釋迦提桓因陀羅」(Śakro devānām Indrah)的略稱,意譯為「能天主」,忉(ㄉㄠ)利天(Trāyastrimśa)之主,略稱「帝釋」「帝釋天」,是歸依佛法者的護法神。原為摩伽陀國(Magadha)婆羅門,姓憍尸迦(Kausika),由於修布施等福德生忉利天。《淨名疏》:「若此間帝釋,是昔迦葉佛滅,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發心助修。修塔功德,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29]諸天大眾:即經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諸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


【要義】
三分 佛經的結構,包括序分(說經因緣)、正宗分(正文)、流通分(點明法要付囑流通)。本經至此為序分,介紹法會基本情況;下至「是為甚難」是正宗分,即一經的主要內容;其後是流通分,說明大眾聞法得益。

六成就 信、聞、時、主、處、眾,序分的內容。「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二、正宗分﹞
(一)讚極樂淨土
1.略讚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譯文】
當時世尊觀察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自開金口,對上首弟子舍利弗說:
從我們娑婆世界一直往西,正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裡有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叫作極樂。極樂國土的佛,號為阿彌陀,現在正在為其國的眾生宣說佛法。
(本段略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要義】
別指西方 
一、阿彌陀佛願力廣大,且與娑婆眾生緣深。
二、彌陀淨土最超勝,且最易往生。
三、目標專一,眾生能夠專心繫念。
四、一即一切。念彌陀,即遍念無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諸佛國。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

善導大師《觀經疏》:「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要義】
果地法門 本經起點很高,開篇就平鋪直敘佛的淨土、佛的名號,說明佛的果地境界,沒有過程分析。眾生仰信、接受就好,無從擬議,無從思維,能信便信,唯信能入。


【教證】
善導大師《觀經疏》:「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唯信佛語)

印光大師《增廣文鈔》:「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果地法門)


2.廣讚
(1)依報
極樂名義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譯文】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個國土為什麼叫作極樂嗎?
因為那裡的眾生沒有生老病死等任何苦惱,享受著無邊的法喜法樂,所以那個國土叫作極樂。
(本段解釋「極樂」名義。)


【要義】
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是眾生的本能、佛法的利益。佛教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的苦為出發點,以證得成佛涅槃的樂為終極目標。

離苦有兩種:一、即苦而離苦。以苦為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此為聖道門。二、離苦而離苦。念佛往生,自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此為淨土門。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一「必至滅度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三十九「受樂無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受樂無染)

天親菩薩《往生論》:「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受樂無間)

善導大師《法事讚》:「佛號彌陀常說法,極樂眾生障自亡。」(聞法離苦)


【要義】
名字為佛事 「極樂」之名就可以度眾生:令苦惱眾生欣慕願生,成為眾生得度的強緣。


【教證】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名字為佛事)


寶欄網樹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1]欄楯[2]、七重羅網[3]、七重行樹[4],皆是四寶[5]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地上布列重重欄杆、重重羅網、行行寶樹,都是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合成,重重圍繞,無盡莊嚴,所以彼國名叫極樂。


【註釋】
[1]七重:多重,重重。
[2]欄楯:欄杆。「楯」(ㄕㄨˇㄣ),欄杆的橫木。
[3]羅網:連綴寶珠為網,以作莊嚴之具。
[4]行樹:行列的樹。「行」(ㄏˊㄤ),行列。
[5]四寶:如下文言「金、銀、琉璃、玻璃」,一說「金、銀、青玉、水晶」。表常、樂、我、淨四德。


寶池德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1]池,八功德水[2]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3]、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4],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又,舍利弗啊,極樂國土有七寶池,池中充滿清淨潤澤的八功德水。池底完全由金沙鋪成。四周的池岸、台階、行道,都是由金、銀、琉璃、玻璃等多種寶物巧妙合成。

岸上的樓閣,同樣裝飾著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種種妙寶,莊嚴無比。

德水池中,湧生寶蓮,團圓周正,大如車輪,熠熠生輝,隨色而轉,青色蓮花散發青光,黃色蓮花散發黃光,赤色蓮花散發赤光,白色蓮花散發白光,晶瑩剔透,窮微極妙,清香四溢,雅致高潔。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清淨莊嚴(寶池德水、樓閣蓮花),都是由阿彌陀佛願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說明極樂生處莊嚴。)


【註釋】
[1]七寶:眾寶,如下文所言「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2]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飲已長養諸根,增益善根。簡異娑婆之水渾濁、寒熱、苦澀、沉重、腐敗、急暴、不宜飲用、飲已增病。

[3]硨磲:用熱帶海洋中大貝的貝殼所做寶物。用以類比極樂珍寶。

[4]大如車輪:《十住毗婆沙》:「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ㄨˇㄤ),琉璃為轂(ㄍㄨ),周圓十五里。」《觀經》:「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無量壽如來會》:「彼蓮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


【教證】
《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寶香合成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要義】
正覺華生 四色寶蓮,是眾生往生之處。


【教證】
《無量壽經》:「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天親菩薩《往生論》:「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正覺華生)

善導大師《法事讚》:「真珠瑪瑙相映飾,四種蓮華開即香。十方人天得生者,各坐一個聽真常。」(正覺華生)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儀》:「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正覺華生)


天樂金地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1],黃金為地,晝夜六時[2]雨[3]天曼陀羅華[4]。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5],各以衣裓[6]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7],還到本國,飯食[8]經行[9]。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阿彌陀佛清淨功德所成就的國土,空中經常奏著微妙的音樂,大地純是黃金鋪成的。隨其時分,曼陀羅花如雨飄落,香光莊嚴,適悅眾心。

極樂國土的人民,每天清晨端持妙軟花具,盛接種種妙花,遍至他方國土,供養十萬億諸佛;午前即返本國用齋,飯後經行於寶林金道。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清淨莊嚴(受用自在、供佛如意),都是由阿彌陀佛願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說明往生後的受用,天樂金地花雨,常持天花供養諸佛。)


【註釋】
[1]天樂:諸天的音樂。

[2]晝夜六時:古印度將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此是順此方而說。

[3]雨:(ˋㄩ)像下雨一樣落下。

[4]曼陀羅華:意譯為「適意花」「悅意花」「天妙花」「白花」「圓花」等。蓮花名,見者心悅。

[5]清旦:清晨。極樂國土本無晝夜,且順此方假說。上句「晝夜六時」與此類同。

[6]衣裓(ㄍˊㄜ):盛花的器具。[另解]衣襟。裓,衣服前襟。

[7]食時:吃飯的時候。《沙彌十戒儀則經》:「若受齋食時不得過中午,日出至午前可許受齋食。」

[8]飯食(ˋㄙ):吃飯。這也是俯順凡情。極樂聖眾皆以禪悅為食,法喜資身,豈用五穀充腹。《往生論》:「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9]經行:又作「行道」,在一定範圍按東南西北的次第繞行,口中念佛或誦經,避免瞌睡,消食健身。


【教證】
《無量壽經》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二十四「供具如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九「神足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不動遍至,常作佛事)


鳥樹說法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1]、迦陵頻伽[2]、共命之鳥[3]。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4]、五力[5]、七菩提分[6]、八聖道分[7]如是等法[8]。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9]。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10]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11]。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彼國隨處可見種種色澤絢麗的奇妙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這些吉祥寶鳥,恆常不息地各出和雅妙音,流暢地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種種妙理。極樂國土的眾生聽到這種妙音說法,自然都深深地感念佛法僧三寶的恩德。

舍利弗啊,你不要以為這些鳥如同此間的凡鳥,是由罪業感報所生。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沒有眾生雜染業力所感報的三惡道。舍利弗啊,阿彌陀佛的國土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有三惡道的實事呢!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為了讓法音宣揚流布,特以神力變化而成。(實是功德之體,不可思議!)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風聲、樹聲也都宣說妙法。每當微風徐起,寶樹、羅網依次拂動,枝葉相觸,眾寶相扣,猶如千百種樂器齊奏,微妙相和。人們聽到這些微妙音聲,一切心垢自然蕩除,油然生起感念佛法僧三寶恩德的心。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清淨莊嚴(聞法如意,自然契理),都是由阿彌陀佛願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說明彌陀國土眾生自在聞法之樂。寶樹、池水、羅網、天樂、眾鳥,無不說法。)


【註釋】
[1]舍利:梵語Śārikā的音譯,鶖鷺,一種水鳥。

[2]迦陵頻伽(ㄐㄧㄚ):梵語Kalaviṅka的音譯,意譯為「妙聲鳥」「好聲鳥」,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淨土曼陀羅圖》繪成人頭鳥身的形狀。「伽」,讀ㄐㄧㄚ與梵語尾音相同,舊讀ㄑㄧˊㄝ。

[3]共命之鳥:「耆婆耆婆」(Jīvajīvaka)的意譯,又作「命命鳥」「生生鳥」。一身二頭二心,果報同,心識別。

[4]五根:佛法因地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中的五根,包括:信根(信於正道)、精進根(生信後勇猛修行)、念根(精進中憶念正法)、定根(憶念時攝心不散)、慧根(寂定中明瞭諸法)。「根」,能生之義。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是聖道根本。

[5]五力:五根逐漸增進後,所產生的五種破邪的力量,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菩提分:又作「七覺分」「七覺支」,由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包括:念(時刻繫念思維正法)、擇法(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精進(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心得善法而生歡喜)、輕安(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樂安穩)、定(心唯一境而不散亂)、捨(捨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7]八聖道分:又作「八正道分」「八聖道支」,通往涅槃、遠離偏邪的八種聖者之道。「正」,遠離偏邪。包括:一、正見(正確的知見);二、正思維(正當的思維);三、正語(正當的語言);四、正業(正當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職業或生活);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力行諸善);七、正念(專心憶念正道);八、正定(正住真空之理,身心寂靜)。
[8]如是等法:等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

[9]念佛念法念僧:思念佛、佛法(法)與佛弟子(僧),思念三寶的恩德。

[10]罪報:罪業所感苦報。

[11]三惡道: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三種不好的生處。


【教證】
《無量壽經》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一「無三惡趣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六「不聞惡名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以上是世尊讚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令眾生發起欣慕心。此下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讚歎極樂國主阿彌陀佛的功德:以無量光壽名號無所障礙地救度十方眾生歸入淨土。)


(2)正報
彌陀名義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1]劫[2],故名阿彌陀。


【譯文】
舍利弗啊,你意下如何呢?那尊佛為什麼稱為阿彌陀佛?

舍利弗啊,那尊佛光明沒有限量,遍照十方一切國土,利益十方一切眾生,沒有任何障礙,所以才得名「阿彌陀」。(也就是無量光的意思。)

還有,舍利弗啊,那尊佛以及那裡人民的壽命,永恆無量,涅槃常住,所以才得名「阿彌陀」。(也就是無量壽的意思。)

(本段說明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


【註釋】
[1]阿僧祇:梵語Asaṃkhya,無央數,無盡的數目。

[2]劫:梵語「劫簸」(Kalpa)的略稱,用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大智度論》:「佛以譬喻說劫義: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又,四十里大城滿芥子,有長壽人,百歲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而劫尚不盡。」


【要義】
光壽無量 阿彌陀佛具有無量功德,釋迦牟尼佛用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概括。光明無量,空間上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壽命無量,時間上救度盡未來際一切眾生。壽命為體,光明為用。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二「光明無量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三「壽命無量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五「眷屬長壽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要義】
名號具德 阿彌陀佛為了讓凡夫眾生也能獲得無量光與無量壽,將其所修一切清淨功德凝聚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當中,使無形的功德成為有形的名號,在自身與眾生之間架起橋樑。


【教證】
《無量壽經》:「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名號具德)


【要義】
唯攝念佛 念佛眾生遵守法藏比丘「稱我名號,必令往生」的誓約,不雜餘心餘行,與佛心親近、相應,彼此相憶,不相捨離。其他修行,心有旁騖,不能與佛光對接,雖可迴向,終顯疏雜。所以本經下文直勸念佛,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盡此一形,一心專念而不亂。


【教證】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光明無量,唯攝念佛)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觀經疏》:「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印光大師:「若生西方,庶可與佛光壽,同一無量無邊矣。」


成佛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譯文】
舍利弗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十劫以來,以憐憫眾生的心,迫切期待眾生的往生。)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正坐以來經十劫,心緣法界照慈光。蒙光觸者塵勞滅,臨終見佛往西方。」(十劫度生)


弟子無量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1]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彼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數量之多不是用算數計量可以知道的;菩薩弟子之多,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彼佛國土如此高德聖眾之莊嚴,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自然成就的。


【註釋】
[1]聲聞:梵語「舍羅婆迦」(Śrāvaka),聞佛的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而入涅槃之人。分為四果:初果須陀洹(Srota-āpanna,意為入流,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Sakrịd-āgāmin,意為一來,須再來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Anāgāmin,意為無還,不必再來欲界受生),四果阿羅漢(Arhat,意為無生,解脫生死)。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四「聲聞無數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要義】
說聲聞無數是順餘方俗 本來極樂國土是一味大乘,主伴平等,阿彌陀佛與弟子都是平等的覺體,並無菩薩、聲聞之差別,這裡只是為了容易辨識,沿用往生以前在他方國土時的稱呼。


【教證】
《無量壽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因順餘方)

天親菩薩《往生論》:「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一味大乘)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尸迦,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其此類也。」(聲聞來生,猶稱本名)


生皆補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1],其中多有一生補處[2],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不退轉菩薩,其中有許許多多顯現為一生補處菩薩的果位,數量非常多,無法用算數來說明,只能說無量無邊又無量無邊。


【註釋】
[1]阿鞞跋致:又作「阿毗跋致」「阿惟越致」(Avaivart),意譯為「不退轉」,菩薩階位,通常指大乘行者於娑婆世界經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得無生法忍,達到初地不退轉位,所修善根功德念念增進,不退失轉變,決定可以成佛。此處指淨土不退轉,眾生往生之後內證同佛,果後示現菩薩身,不退轉於佛道,發願到他方世界上供下化,「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2]一生補處:梵語Eka-jāti-pratibaddhā,菩薩的最高階位,即等覺菩薩,候補佛位,盡此一生而成佛,不必經歷多生。


【教證】
《無量壽經》第二十二「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超出常倫)

善導大師《法事讚》:「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皆得不退)


【要義】
自致不退 往生之後,不加造作,自然往生,自然不退轉,自然一生補處,自然成佛。


【教證】
《無量壽經》:「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善導大師《法事讚》:「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自致不退)


(二)勸念佛往生
1.念佛往生
(1)勸眾願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1]俱會一處。

【譯文】
舍利弗啊,聽到我如上所說,你們應當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啊!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充滿貪瞋煩惱,毫無清淨可言;)往生淨土即能與無量無邊諸上善人相聚一起,速證涅槃,廣度眾生。


【註釋】
[1]上善人:指前文「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此處「上善」,不是人天、阿羅漢、一般因地菩薩之善,而是阿彌陀佛果地名號無量光壽之善,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轉地,悉皆一生補處,決定成佛,所以獨稱「上善」。念佛人雖然還沒往生,稱名善根同佛,也可稱作「上善人」。因中已經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後才能與諸大菩薩上善之人俱會一處。


【教證】
《觀經》:「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念佛上善)

善導大師《觀經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念佛上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塤(ㄒㄩㄣ)如篪(ˊㄔ;樂器合奏,比喻應和),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念佛上善)

印光大師《增廣文鈔》:「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以修此信願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緣妙行而生。」(念佛而生,得成上善)


(2)正因
少善非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1]得生彼國。

【譯文】
舍利弗啊,(如此高妙的境界,)靠眾生此間自力所修的善根福德,無論如何都太少,不能往生。
(世尊宣講往生正因之前,先排除非因。)


【註釋】
[1]少善根福德因緣: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有善根福德的結晶,信願持名即是以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作為自己的善根福德。相比之下,任何自力所積善德,皆是少善根福德,皆非往生正因。


【教證】
梵文本《阿彌陀經》:「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善導大師《法事讚》:「隨緣雜善恐難生。」(雜善難生)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生淨土。」(「緣覺」,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有漏」,有貪瞋癡煩惱。)(餘善為少善根福德)

元照律師《阿彌陀經義疏》:「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先貶餘善)


念佛正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2],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3],一心不亂[4]:


【譯文】
舍利弗啊,世間的任何人,聽到我這樣讚說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生起信願之心,那就應當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壽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壽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壽存七日即念佛七日,壽存七年即念佛七年,總之,盡形壽念佛,專心一意,不懷疑雜。(這樣的眾生,即使原本滿身罪業,但由於念佛的緣故,自然擁有阿彌陀佛所賜無量功德,成為多善根之身,獲阿彌陀佛光明攝取,往生已定。)
(聞信而相續專稱佛名,此為往生正因。)


【註釋】
[1]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彌陀救度之法能夠信願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名號具足往生成佛的無量功德,歸命、稱念的眾生即獲此功德,而成為「上善人」。若以往生成佛為標準,修持五戒十善的人,乃至聲聞、緣覺、菩薩,皆稱「少善人」。「善」,讚美其聞信佛語。

[2]執持名號:固守持念名號不改變。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念念相續,畢命為期。」

[3]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日為期,相續無盡,直到臨終。善導大師《法事讚》:「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人命無常,死期不定,故言「若一日」等;又表往生容易,無需累劫。

[4]一心不亂:專注一事,心不動搖。一心願生,專稱佛名,專心而不動亂,專修而不雜亂。不受異見惑亂,一心不二,專行不雜。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所釋「事一心、理一心」,由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禪師於《淨土宗要》始倡,是聖者境界,凡夫無分,係為導諸宗歸淨土而方便巧設契入點。


【要義】
本願專稱 往生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之法,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宣說此法,都在「望佛本願」,無不與四十八願吻合。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約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往生方法,釋迦牟尼佛此處即詳細解釋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以偈語對這段核心經文作了解釋。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善導大師《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少善不生,選擇念佛,唯勸專念,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臨終來迎)


【要義】
信願持名即成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即聞信彌陀救度而持名之人。《觀經》下品上生「多造惡法,無有慚愧」,臨終稱名即蒙佛讚為「善男子」。所以,只問稱名與否,不簡根機善惡。罪業眾生迴心稱名,阿彌陀佛也不違本願,垂慈接引。


【教證】
《觀經》:「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稱名除罪成善男子)

善導大師《觀經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念佛即是上善人)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聞名即轉惡為善)
窺基大師《西方要決》:「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稱名大善)


【要義】
念佛以外的求生行持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的「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法事讚》),想要往生這樣的境界,必須執持與之相當的功德,而名號中就含具阿彌陀佛一切因願果德,稱名即可領納此功德,足以往生。凡夫所積布施、忍辱等諸善,皆為人天有漏福善,不出三界;即使做到「三輪體空」(比如布施,不見施者、受者、所施之物,成就清淨業),與六字名號功德相比,也是少之又少。


【教證】
梵文《阿彌陀經》:「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餘行為少善)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餘善不實)

善導大師《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餘行為少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餘行為少善)


【要義】
念佛即多善根福德因緣,當下領納往生功德資糧 念佛願生,為得大利無上功德(《無量壽經》),是一切功德的總持,所以為多;餘行是局部,所以為少。往生之業,當念念佛,當念成就,念念念佛,念念成就,並非累積到某種程度才成就。往生功德資糧,即阿彌陀佛名號本身。眾生稱名,當下領納往生資糧而獲得往生資格。


【教證】
《無量壽經》:「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念佛具德)

善導大師《觀經疏》:「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持名多善)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持名多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持名多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持名多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持名光壽同佛)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具德)


【要義】
若一日……若七日 眾生各隨壽命,少在一日,長在一生的念佛。「若一日……若七日」是佛經通常的表述方法,周而復始,相續不斷,又顯生命無常、往生容易。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若一日……若七日)

善導大師《觀經疏》:「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若一日……若七日)


【要義】
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解釋為「念彌陀專復專」「一心稱佛不亂」,又,《觀經疏‧定善義》:「《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疏‧散善義》:「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心專,一心不二,不被雜緣動亂;行復專,一心持名。今此念佛已足,心喜往生已定而踴躍稱名,不會放下念佛而讀經、持咒、參禪、修密求往生,或兼修以增加保險係數。淨土行人,同樣都在念佛、護生、助印、修學經典、隨分隨力行持戒善,如果以為念佛恐怕不足,還要靠其他方面,不然不能往生,不名「一心不亂」;如果以為念佛足以往生,其他方面都是圍繞念佛的日常行持、本分之事,不是往生條件,是名「一心不亂」。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一心不亂」即「專復專」)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專念不亂)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一心稱佛不亂)


(3)正果
臨終佛現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譯文】
(由於他平生專志念佛的緣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顯現在他面前,來保護他,來迎接他;
(平時念佛正因具足,臨終佛必來迎。)


【要義】
平生來迎 依此經及第十八願一向稱名之人,與彌陀有親緣、近緣、增上緣,常蒙彌陀光明攝取,「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名即法,名即佛,稱名即與佛同在,與佛一體。只因凡夫障眼,未能得見,直到臨命終時,才徹見平時影護之佛身。故此來迎,是法爾來迎、恆常來迎、平生來迎,不是臨終才來迎。

臨終來迎 依第十九願「修諸功德」迴向往生之人,平生並非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蒙彌陀光明攝取,與彌陀無親緣、近緣、增上緣,但由於「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願心徹至臨終,亦蒙彌陀前來迎接。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九願「臨終來迎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命終往生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1],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譯文】
(佛及聖眾慈光加持,)此人命終之時自然心住正念,不會顛倒,剎那之間隨佛往生極樂國土。
(佛聖來迎,加持護佑,令行者心不顛倒;而非先做到心不顛倒,佛才來迎。)


【註釋】
[1]心不顛倒:一般人臨終四大分離,身心痛苦,往往意識顛倒,心生惡念。念佛人不會這樣,因為在意識清明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預先來迎;佛聖來迎,慈力加持,令其心住正念,歡喜往生。


【要義】
兩重因果 平時念佛願生為因,臨終佛聖來迎為果;臨終佛聖來迎為因,命終正念往生為果。有因必有果,關鍵在平時念佛願生。專修念佛則佛力保證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教證】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加佑令心不亂)

善導大師《觀經疏》:「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自來迎接,排除障礙,成就正念)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佛願不虛,現前保任)

傳燈大師《圓中鈔》:「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乘大願船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臨終正念自力不堪,全仗佛力)


2.證誠勸信
(1)自證
舍利弗,我見是利[1],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譯文】
舍利弗啊,我以佛眼親見念佛之人往生不退成佛,如是大利,真實不虛,所以我才這樣說。世間的眾生啊,聽到我這樣的真語實語,你們都應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註釋】
[1]是利:彌陀光照,獲多善根,轉惡為善,入聖眾數,諸佛護念,現生不退,平生業成,臨終來迎,心不顛倒,往生報土,常享法樂,自然證悟,上善俱會,壽命等佛,一生成佛。


(2)他證
東方佛證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1]、須彌相佛[2]、大須彌佛[3]、須彌光佛[4]、妙音佛[5],如是等恆河沙數[6]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7],遍覆三千大千世界[8],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9]經》。」

【譯文】
舍利弗啊,像我現在這樣讚歎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還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阿閦(ㄔˋㄨ)鞞佛:梵語Akṣobhya的音譯,意譯為「無瞋」「不動」,不被煩惱四魔違順等動。往昔於去此東方千佛剎,出現於阿比羅提國(Abhirata)之大目如來所發願,修行後成佛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今現於其土說法。

[2]須彌相佛:金容尊大,狀若須彌山(Sumeru)。《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山幢如來」。須彌,須彌山,意譯為「妙高山」,東西南北分別由白銀、琉璃、紅寶石、黃金合成。高八萬四千由旬,闊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環繞。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3]大須彌佛:諸相甚大,如須彌山王,超過眾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山如來」。

[4]須彌光佛:光大如須彌山王,映蔽眾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山光如來」。

[5]妙音佛:聲音慈潤微妙,清徹遠聞。《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妙幢如來」。

[6]恆河沙數(Gaṅgā-nad-vālukā):數量多得像恆河裡的沙粒那樣無法計算。《大智度論》:「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何以常言恆河沙等?答曰:恆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復次,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為喻。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7]廣長舌相: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顯不妄語之德。

[8]三千大千世界:此處指諸佛各自國土。宇宙由無數大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為一佛土,由一佛化導。一須彌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其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9]護念:保護憶念。以念力除去障礙,使被護念者信心堅固。


南方佛證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1]、名聞光佛[2]、大燄肩佛[3]、須彌燈佛[4]、無量精進佛[5],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日月燈佛:身光智光內外俱照,一切種智、一切智、道種智,如日光、月光、燈光。《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日月光如來」。

[2]名聞光佛:名聞十方,光照內外,眾生聞名見光而生覺悟。《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名稱光如來」。

[3]大燄肩佛:身光發燄,出於兩肩,表權實二智,照真俗二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光蘊如來」。

[4]須彌燈佛:身光如燈燄,大如須彌山,能破眾生無明黑暗。《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迷盧光如來」。

[5]無量精進佛:方便度化無量眾生,未嘗休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邊精進如來」。


西方佛證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1]、無量相佛[2]、無量幢佛[3]、大光佛[4]、大明佛[5]、寶相佛[6]、淨光佛[7],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無量壽佛:西方同名無量壽佛。《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2]無量相佛:相好無量。《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量蘊如來」。
[3]無量幢佛:功德高峻,超勝如幢。《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4]大光佛:智慧光明廣大,無不照耀。《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5]大明佛:得證三明,遍知一切法,能破一切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光焰如來」。
[6]寶相佛:相好殊特,如寶可貴。《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寶幢如來」。
[7]淨光佛:身智二光清淨無漏。《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放光如來」。


北方佛證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1]、最勝音佛[2]、難沮佛[3]、日生佛[4]、網明佛[5],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燄肩佛:兩肩發燄,表權實二智,照真俗二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
[2]最勝音佛:音聲美妙,超勝一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量天鼓震大妙音如來」。
[3]難沮佛:念力堅固,不可阻礙。《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娑羅帝王如來」。
[4]日生佛:如日初升,無幽不燭。《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蘊如來」。
[5]網明佛:智慧光明猶如因陀羅網,遍覆十方;施此教網,令眾生明解。《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光網如來」。


下方佛證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1]、名聞佛[2]、名光佛[3]、達摩佛[4]、法幢佛[5]、持法佛[6],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師子佛:於法中自在,如獅子王於獸中自在;令眾生歸依,令外道摧伏,如獅子王能伏群獸。《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2]名聞佛:名號普聞十方無量世界。《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名稱如來」。
[3]名光佛:名如日光,遍照一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譽光如來」。
[4]達摩佛:達摩,意譯為「法」。以法為身,有為無為諸法所依止。《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正法如來」。
[5]法幢佛:廣開妙法,高峻如幢。《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6]持法佛:持過去佛法,付囑未來。


上方佛證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1]、宿王佛[2]、香上佛[3]、香光佛[4]、大燄肩佛[5]、雜色寶華嚴身佛[6]、娑羅樹王佛[7]、寶華德佛[8]、見一切義佛[9]、如須彌山佛[10],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梵音佛:法音淨妙,聞者適悅。《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2]宿(ㄒㄧˋㄡ)王佛:如月照夜,星宿中王。「宿」,星宿。《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3]香上佛:五分法身香,人所不能及。
[4]香光佛:香光莊嚴,遍照法界,破眾生無明黑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5]大燄肩佛:身光發燄,出於兩肩,表權實二智,照真俗二理。
[6]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眾寶莊嚴其身,令眾生睹相歡喜。
[7]娑羅樹王佛:如娑羅樹王,庇蔭眾生。「娑羅」,意譯為「堅固」。
[8]寶華德佛:功德如寶,如花開敷。《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紅蓮華勝德如來」。
[9]見一切義佛:五眼圓明,洞達一切諸法甚深之義。《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示現一切義利如來」。
[10]如須彌山佛:福智如山,巍巍高峻,眾聖中尊。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七「諸佛稱揚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佛讚歎)
《無量壽經》:「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唯佛明了)
善導大師《法事讚》:「十方恆沙佛舒舌,證我凡夫生安樂。」(證誠必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證誠必生)


【要義】
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功德,證誠念佛必生 世尊恐一佛所說眾生難信,舉出六方恆河沙諸佛各在本國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證我凡夫生安樂」,勸言:「釋迦牟尼佛所言不虛,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教證】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又如《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3)勸信
釋經名勸信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1]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譯文】
舍利弗啊,你的見解如何呢?這部經為什麼稱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啊,不論是聽聞我說此經而信受奉行的人,還是聽聞諸佛證誠而信願持名的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現生都被一切諸佛的慈念力所保護,由於諸佛護念而心不退轉,決定往生,往生則決定成佛。(此偏依佛力。)

所以,舍利弗啊,我所說與諸佛所證毫無二致,你們應當信受不疑,發願往生啊!


【註釋】
[1]聞諸佛名:聞說證誠念佛必生的諸佛之名。諸佛同勸念佛往生,單是耳根聽聞諸佛名號,卻不信願持名,不名「聞諸佛名」。

[2]阿耨(ㄋˋㄡ)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譯,意譯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或「無上正等正覺」,遍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即佛果。


【要義】
護念得現生不退 聞經受持,皆得諸佛護念而不退於無上菩提,可知念佛人現生即得不退轉。


【教證】
《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龍樹菩薩《易行品》:「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光攝不退)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現生不退)


【要義】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靠自力修行,須修到一定的階位方得不退,猶如徒步登山,接近山頂才不生退心;靠佛力救度,佛力成辦故,起行即得不退,猶如乘纜車上山,信賴纜車故,易行安樂故,全程不生退心。


【教證】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明發願益勸信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譯文】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只要能信受我及諸佛所說,發願欲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的人,當生皆不退轉,命終皆得往生,往生皆得成佛。過去世發願的,已經往生;今生發願的,今生往生;未來發願的,未來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
(往生極樂國土這樣殊勝、容易,)所以,舍利弗,無論任何人,如果真的相信我及諸佛所說,就應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要義】
願生得現生不退 經文先明不退,後說往生。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皆得不退於無上菩提,可知現生發願即得現生不退轉。又,發願生心,即是發菩提心。


【教證】
龍樹菩薩《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稱名不退)


【要義】
時常勸願 世尊三勸「應當發願」,諸佛證誠「當信是經」,世尊又勸「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可知是時時勸、念念勸、處處勸。釋迦及諸佛如此無窮無盡地迭相勸導「當信」「當願」,若再不信受、發願,實在是「頑石不可化,朽木不可雕」了。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四十八願殷勤喚,乘佛願力往西方。」(殷勤招喚)
善導大師《法事讚》:「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殷勤付囑)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殷勤叮嚀)


釋尊諸佛互讚 嘆難信難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1]五濁惡世[2] 劫濁[3]、見濁[4]、煩惱濁[5]、眾生濁[6]、命濁[7]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譯文】
舍利弗啊,像我現在這樣稱讚諸佛功德不可思議,(因為他們都勸人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諸佛也都稱讚我功德不可思議,而如是說:「釋迦牟尼佛(實在是大雄大力,)能做甚難稀有之事!能在此災難頻生、邪見流行、煩惱熾盛、惡業充滿、命光短促的娑婆五濁惡世成佛,為罪業煩惱眾生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說此一切凡聖難以信解之法。」
舍利弗啊,應當知道,(諸佛並非虛讚。的確,)我在此五濁惡世,行此甚難稀有之事,圓證佛果,把所得佛果之法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普施一切眾生,令眾生也能成佛。如此難信之法,實在難說,太難太難!


【註釋】
[1]娑婆國土:即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梵語「娑婆」(Sahā)譯為「堪忍」,我們這個世界,外有寒暑風雨,內有貪瞋煩惱,罪惡深重,眾苦充滿,但眾生堪能忍受,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簡稱「忍土」。
[2]五濁惡世:渾濁不淨、充滿痛苦的世界。包括:劫濁(災難頻發)、見濁(邪見流行)、煩惱濁(貪瞋熾盛)、眾生濁(罪多福少)、命濁(壽命短促)。
[3]劫濁:減劫中,人壽漸減,善品漸損,煩惱漸增,有饑饉、疾疫、刀兵等劫災,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4]見濁: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邪見增盛,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5]煩惱濁:世人貪慾熾盛,瞋怒爭鬥,諂曲虛誑,惱亂心神。
[6]眾生濁:世人不達義理,暗鈍弊惡,身心不淨,罪多福少,苦多樂少。
[7]命濁:世人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要義】
難信難說,嘆難勸信 世尊說此經,諸佛共嘆為難事,難說難信,世尊自嘆「是為甚難」,玄奘大師異譯本說為「極難信法」,可知世尊如何傾其一生弘揚此法。嘆難是為勸信,眾生應生難遇難求想,放下驕慢,珍重敬信。


【教證】
《無量壽經》:「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難得難聞)
《無量壽經》:「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嘆難勸信)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稀有法,此復最為難。」(難信之法)
善導大師《法事讚》:「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難信之法)


﹝三、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1]、人、阿修羅[2]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完此經,以舍利弗為首的諸大阿羅漢,以文殊師利為首的諸大菩薩,以及一切天眾、人眾、阿修羅眾等,聽聞世尊的說法,無不歡喜信受,恭敬禮拜世尊後離座。


【註釋】
[1]天:六道之一,梵語「提婆」(Deva),光明、自然、清淨、自在、最勝之義。神通自在,快樂長壽。修上品十善,得生欲界天;或有修世間禪定,得生色界、無色界天。
[2]阿修羅:六道之一,又作「阿素羅」「阿素洛」(Asura)。意譯為「無端正」,男子容貌醜陋而女子端正;又譯為「無酒」,其國釀酒不成,瞋妒而斷酒;又譯為「非天」,果報勝似天而無天德。居住在山中、大海底,生性好鬥,常與帝釋天爭戰。


【要義】
歡喜信受 經中世尊呼喚舍利弗三十六次,發問三次,但並沒言及在場大眾的反應;直到全經講完,才說大眾「歡喜信受」,可知:淨土法門,信順為則,隨聞隨信,安心起行。


【教證】
《無量壽經》:「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信心歡喜)
《無量壽經》:「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歡喜踴躍)


【要義】
自信教人信 聞知六字名號當中具足我往生成佛的一切資糧,執持名號即可全部獲得,往生成佛當下決定,生死苦惱從此永斷,歡喜感恩之情自不能已。看到周圍的人被各種苦惱所逼,難得解脫,自然會把不捨一切眾生的這尊阿彌陀佛介紹給他,點燃他心中的希望。如此輾轉相傳,一燈燃百千燈,法界遍開四色寶蓮。


【教證】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聞此語,即應聲悲雨淚,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佛說阿彌陀經

附錄

慧淨法師六文
1《阿彌陀經》大意
一、大意:主要、綱要、要旨、中心、目的。
古德云:「囊括始終,冠戴初後。」
總體性的舉出重點,顯明目的與方法。

二、《阿彌陀經》之大意有三:
1、先說依正功德,發起眾生欣慕。
2、次示少善不生,唯明持名得生。
3、後顯諸佛證誠,勸導眾生信受。
(一)先說依正功德,發起眾生欣慕:
(二)次示少善不生,唯明持名得生:
《經》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經》云: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法事讚》釋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往生禮讚》云: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般舟讚》云: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三)後顯諸佛證誠,勸導眾生信受:
《經》云: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觀念法門》釋云: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疑此法,不只疑本願,亦疑佛說;即是疑六方證誠,即是舌爛。
信此法,不只信本願,亦信佛說,即信六方證誠,即信一切佛說,即信一切法,即信一切菩薩,即信一切三寶,此信廣大。


2《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ㄧ心不亂。」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偈解釋《阿彌陀經》所揭示之「目標」與「方法」。

四、隨緣雜善 指少善根福德,亦即執持名號以外的任何法門。
五、要法 往生之正因,指「專念彌陀」。
六、念 信與行,即信心與稱名,與執持同義。
七、「專復專」:
上之「專」釋「一心」,一心無二心,無二即是「專」;
下之「專」釋「不亂」,不亂不雜亂,不雜亦是「專」。
故「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善導大師釋為「念彌陀專復專」。
八、「專復專」亦有三重之義:
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言: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正雜得失:(1)親、疏;(2)近、遠;(3)無間、有間;(4)不迴向、迴向;(5)純、雜。


3《阿彌陀經》要旨
 三段文兩重因果
一、經文、祖釋、註解
(一)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祖釋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此經文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三)註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或有人以為發菩提心、廣行六度、修諸萬行、積善累德,謂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或有人以聖道法門之觀點,曲解淨土特別法門「一心不亂」之真義,以為念佛功深,證入三昧,或者伏斷惑業,不生煩惱,謂之一心不亂。而不知「執持名號」即是「心信彌陀救度,口稱彌陀名號」;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專」;「不亂」即是「不雜亂」,不雜亦是「專」;是故善導和尚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謂之「念彌陀專復專」。故,不論何人,但能盡其形壽(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即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平生之機上盡一形之念佛),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者,即是乘佛願力,已得往生,甚為易解易行,毫無別義玄義也。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多以為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此兩重因果,經文分明,祖釋顯然,若靜心思維,則其義自現。





二、《阿彌陀經》兩譯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
舍利弗, 又舍利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執持名號, 聞已思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一心不亂: 繫念不亂:
其人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臨命終時,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
現在其前; 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意譯:依梵文意義而譯成中文
特點:(1)順中文文法。
(2)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扼要,文字簡潔。 直譯:依梵文文句而譯成中文
特點:(1)順梵文文法。
(2)不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詳細,文字廣說。

三、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其他譯文
1、梵文漢譯(玄奘) 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2、梵文英譯(穆勒)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3、梵文日譯(中村元) 不得僅以微小善行,往生無量壽如來佛國。
4、藏文日譯(寺本婉雅) 不得以少量善根,往生彼世尊無量壽如來國。
四、師釋
(一)法然上人《阿彌陀經釋》(《法全》二五一頁)言:
1、「小善」者,謂不足為往生因,諸小善根也。而大小義,異說紛紜。今依善導,即以雜善名為「小善」,專念佛名名為「大善」。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是乃指念佛行者也。此文雖曰善男善女,意兼惡人。是故善導(《觀念法門》)釋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能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即得往生。」
3、「執持名號」者,此正修念佛也。
4、「若一日乃至七日」者,是修念佛三昧時節之延促也。文雖但舉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聲一聲等,是故善導(《觀念法門》)釋此文云:「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以此案之,今此經意,非但明於善人一日七日往生,亦兼明於十惡輕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5、「一心不亂」者,修念佛時,心不散亂,至誠信心,專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二)法然上人《逆修說法》(《法全》四二九頁)言:
行者命欲終時,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體、當生」三種愛心。爾時,阿彌陀如來放大光明,現行者前;行者既見未曾有事,專心歸敬,更無他念。
又,佛之慈悲加佑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靜。是故《稱讚淨土經》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令心不亂」與「心不顛倒」,此即「令住正念」之義也。
明知: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由來迎故,臨終正念也。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行業之人,臨終必得聖眾來迎;已得來迎之時,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時行者,多不辨其旨,於尋常行懶惰不營,至臨終時俄祈正念,是僻見也。行者能得此旨,於尋常行業不起怯弱心,此是行業至要。
(三)法然上人《答秀實書》(《法全》六四四頁)言:
真有願生之志,不疑彌陀本願而念佛者,臨終無顛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來迎,正為臨終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為臨終正念念佛時,佛即來迎;此既不信佛願,亦不知經文也。《稱讚淨土經》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平時常念佛故,臨終佛必來迎;見佛現前,即住正念。
然而,以為平生念佛徒然,唯無理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甚為謬誤之事也。是故,信彌陀本願之人,不可先有懷疑臨終之心,唯應更至心於日常之念佛。何時佛願唯誓迎接臨終方念佛之人乎?臨終念佛往生之人,乃是日常既無往生之願,亦不念佛之造罪惡人,臨終始遇善知識之勸導,念佛而往生,《觀經》已言之。本來念佛之人,不別作臨終之準備;應思佛之來迎一定故,臨終正念亦是一定也。
(四)道鏡大師、善道大師《念佛鏡》言:
問曰:准《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未知何者是少善根,何者是多善根?
答曰:如來八萬四千法門,若望念佛法門,自餘雜善總是少善根,唯有念佛一門,是多善根多福德。何以得知?准《觀經》中,下品下生人,十念成就,即生淨土,一聲念佛,定得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明知還得八十億劫微妙功德,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
又自餘雜善是自力,修行之者,多劫乃成;念佛修道,乘阿彌陀佛本願力故,疾則一日,遲則七日,便生淨土,住不退地。故《阿彌陀經》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五)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言:
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
(六)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又言:
問:四字名號,凡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眾善?
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十方三世,皆有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七)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言: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八)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言: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九)觀徹大師《阿彌陀經合讚》言: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倡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因前稱佛,罪滅障除,淨業內熏,慈光外攝,脫苦得樂,一剎那間。《讚》曰:「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十)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言:
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十一)元照大師《觀經疏》言:
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臺,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擊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
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力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復何在耶?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
經(《觀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
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障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4《阿彌陀經》要文善導釋
前言
《阿彌陀經》(簡稱《小經》)是淨土三經之結經,亦即淨土宗結論之經,於淨土宗之重要性不言可知。
此《經》大意有三:一、目標;二、方法;三、證明。
一、目標,首先讚歎極樂莊嚴,以勸眾生往生。二、方法,接著說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三、證明,最後十方恆沙諸佛,同聲證明護念。
此《經》文字僅有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既是文簡義豐,亦是簡短普及,總結定論。
此《經》是淨土三經之結經,故言簡意賅,總結淨土宗之「正機、要法、勝益」。
此《經》顯示釋尊及諸佛的本懷,以救度惡世凡夫為「正機」,以專稱彌陀佛名為「要法」,以往生彌陀淨土速證菩提為「勝益」。
此《經》係佛無問自說之經,更是佛出世本懷之經,亦是十方諸佛護念之經。諸佛出世之目的,眾生成佛之要法,唯在此經。
此《經》明萬佛歸於彌陀一佛,六方恆河沙諸佛共讚阿彌陀一佛。《大經》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極尊」。
此《經》明萬法歸於淨土一法,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
此《經》明萬行歸於念佛一行,餘一切行為少善根,唯念佛一行是多善根,是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此《經》是正直捨權,唯說念佛,不說諸法諸行等權教之經。
此《經》說明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必定往生彌陀淨土,獲得一生補處。
此《經》是難信之經與難說之經。因其方法簡易,境界高超,五濁惡世之凡夫難以直下相信。
此《經》是唯有佛與佛方能互知的境界,餘皆不知,《大經》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此《經》自古以來列為佛門早晚課課誦之經,因其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之故。
此《經》古來多有高僧大德為之註解闡釋。其中,以彌陀化身之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解釋,最為純正、簡要、明瞭;文不玄奧,義無枝蔓,任誰一看,都能一目瞭然,知其意義。
此《經》善導大師之釋書,有《彌陀經義》與《法事讚》二書,前者可惜早已佚失,後者是以讚偈的體材作為大義的發揮。
此《經》善導大師甚為重視,大師曾書寫此經廣宣流布,其數高達十萬卷,並畫其相令人欣慕。據《續高僧傳》及《瑞應刪傳》說:「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數無量。」現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有一本大師真蹟的《阿彌陀經》,此書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險隊在中國新疆吐魯番所發掘。大師之真蹟竟然流布到當時的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廣,令人驚歎。
此《經》的重要核心之文,善導大師之著作有很多簡要明瞭之釋,謹摘錄如下:
壹、《小經》要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貳、善導大師解釋:
一、《法事讚》(《《善全》》四三七頁)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二、《法事讚》(《《善全》》四五○頁)釋言: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觀經疏.玄義分》(《《善全》》四八頁)釋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四、《觀經疏.定善義》(《《善全》》二○五頁)釋言: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五、《觀經疏.定善義》(《《善全》》二○五頁)釋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
六、又釋言(《《善全》》二○六頁):
《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七、《觀經疏.散善義》(《《善全》》二四五頁)釋言: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八、又釋言(《善全》二五○頁):
《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九、又釋言(《善全》二五○頁):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十、又釋言(《善全》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十一、又釋言(《善全》二六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十二、《觀念法門》(《善全》三四四頁)釋言:
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十三、又釋言(《善全》三五五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四、又釋言(《善全》三六○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十五、《往生禮讚》(《善全》四七九.四八○頁)釋言: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十六、又釋言(《善全》五二九頁):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十七、又釋言(《善全》五三九頁):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十八、又釋言(《善全》五四○頁):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
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十九、《般舟讚》(《善全》五四六頁)釋言: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二十、又釋言(《善全》五七○頁):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二一、又釋言(《善全》五七六頁):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5「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偈出自善導大師《法事讚》,係解釋《阿彌陀經》核心教理之偈。
此偈言簡意賅,不但概釋《阿彌陀經》之核心教理,亦涵蓋淨土三經之核心教理。
此偈簡要舉出淨土宗之目標與方法。
此偈彰顯淨土宗開宗目的之內涵。
此偈不但弘揚淨土法門者宜常講多講,修學淨土法門者,亦應吟詠熟背。
極樂無為涅槃界 此句解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及依正二報段之經文:寶欄網樹、寶池、德水、樓閣、蓮華、天樂、金地、天華、供佛、鳥音風樹說法、無量光、無量壽、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等。
玄奘《稱讚淨土經》言:「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天親菩薩《往生論》之意,若約二十九句邊者,有為無漏也;若約一法句邊者,無為無漏也。《大經》言「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即其義也。
《往生論》言:「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又言:「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 彌陀淨土,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依報涅槃 《大經》國土涅槃文。彼佛國土,無為自然。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主佛涅槃 佛即是涅槃。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
眷屬涅槃 第十一願文。國土涅槃文。我若成正覺文。
◎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往生論》)

◎ 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
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往生論註》)
◎ 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既見華台心踴躍,從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善導大師)
隨緣雜善恐難生 此句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經文。
玄奘《稱讚淨土經》言:「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
梵文《阿彌陀經》言:「不可唯以下劣的善為根本的。」(穆勒由梵譯英,林光明由英譯漢)
梵文《阿彌陀經》言:「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黃庭威由梵譯漢)
不可以少善得生,反顯應以多善得生。
「隨」,隨順。「緣」,機緣。「雜善」,法然《選擇集》第十三章:「諸餘雜行者,難生彼國,故云隨緣雜善恐難生。」可知「雜善」即是「諸善、餘善、眾善、萬善」,亦是「雜行、諸行、餘行、眾行、萬行」。
◎ 宋元照《義疏》言:「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 此即除念佛外,廣言即八萬四千法門,約言即《觀經》所宣「定散二善」。
眾生各隨其緣,所修諸善萬行,欲生其國,因果不相應,經言「少善不可得生」,釋言「恐難生」。「恐」者,恐慮、恐怕之意。
◎ 極樂世界是法藏菩薩全性起修,究竟清淨無垢、無為無漏、微妙莊嚴之報土,是涅槃的境界,離一切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是不能分別、籌量、計度,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之一真法界,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唯有法藏菩薩全性起修之本願名號,亦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可以得生。以凡夫自力有為有漏,亦即有煩惱有污染之雜善,及分證之聖人所修一分無為無漏善根,不可得生。
◎ 不可生,釋言「恐難生」,當有其意。《往生禮讚》言:「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 「恐難生」者,顯示尚可得生,唯難而不易。如何得生,以迴向故,如《大經》第十九願與三輩,《觀經》之九品。
《觀經疏》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又云:「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佛光普照,唯攝念佛。」
◎ 以此諸文,則此句有諸義:一、隨自他意。二、隨自不生,隨他得生。三、隨自迴向亦可得生,然而甚難。四、雖可得生,平生不蒙光攝。五、生在胎宮。《大經》言:以疑惑心,修諸功德,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六、權實廢立,下文「專復專」即是。
◎ 隨自隨他 隨自緣修雜善是少善、自力、難行,不可往生;
隨佛緣念彌陀是多善、他力、易行,決定往生。
曇鸞《往生論註》言:「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顛倒」者不真,故虛偽。如夢中苦樂哭笑皆不實,當真即顛倒。
《印光大師文鈔》言:「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曇鸞《往生論註》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言:「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喻:取眾寶為家產,難而少;取摩尼為家寶,易而多。
故使如來選要法 此句解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之經文。
玄奘《稱讚淨土經》言:「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
「故」者承上。「使」者,彰彌陀所選擇之本願稱名,能使釋迦如來於諸善之中亦選擇本願稱名教導五濁惡世惡眾生,顯二尊一致,互為郢匠。
何以故?由酬報本願之無為涅槃土,以一切凡夫,乃至三乘之諸善因緣,不得往生故,但可以彌陀本願念佛之一因得生故。
正由超世誓願建立報土者,舉體全是為眾生故,不得不使釋迦如來亦如是教令眾生念佛往生。
◎ 「要法」者,指「執持名號」,非定散要門。「要」者,專也、求也、契也;「法」者,名號也,亦即本願稱名之念佛。隨緣雜善非本願行,非生因故,非可專修、非可求願、非可契約之法,故釋迦捨而不選;唯選取此可專修、可求願、可契約之法,故云「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教」,釋尊之示諭、教導、教敕。「念彌陀」者釋「執持名號」。即教諭敕令「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 專復專 大意有三:
一、 顯示二重廢立:雜正、助定。
二、 顯示一行一心:初專修一行,再專成一心,成為專一行一心。
三、 顯示殷勤勸諭一心於一行。
專復專者,橫超,超勝萬法,速超生死大海,速超至無上覺。
◎ 專復專者,一心不亂也。
◎ 專復專者,龍樹菩薩所言「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也。自力之人修雜行,不專不敬。
◎ 專復專者,四修皆具:恭敬、無餘、無間、長時。
三心四修五念,皆是南無阿彌陀佛。
◎ 何故「教念彌陀專復專」?
‧ 一、本願唯說念佛故。二、三輩為說念佛故。三、九品導歸念佛故。四、光明唯攝念佛故。五、淨土蓮華日燦故。
‧ 《小經》光明無量無礙文。《觀經》攝取不捨文。《禮讚》唯攝念佛文。《觀念》不攝雜業文。《觀經疏》光攝三緣文。
‧ 法界藏身文。阿字十方偈。
‧ 萬行圓備德名故,念佛一行,遍攝萬行,功能超絕,簡易圓頓,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法照大師)
‧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法照大師)
◎ 善導:念佛即是涅槃門。法照:念佛成佛是真宗。
◎ 登門入室。登其門方能入其室,登錯門入錯室,不至目標。到哪裡,從哪門出入。
◎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保證到達之條件:易。易則人人都能到達,且輕鬆安樂。
◎ 娑婆成佛 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
淨土成佛 發願生心,專念彌陀佛名。

6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執持」梵文「阿陀那」,心識名,阿賴耶之別名,譯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
如實聞到名號時,佛凡一體,機法一體。與名號成為一體,故此時謂之「執持名號」。命若延,則一日、七日專稱佛名,心不向雜行雜修之「一心不亂」。此時蒙攝取不捨之利益,即得往生。故言「其人臨命終時,佛聖自然來迎」。
一心不亂是名號之一心,若名號之外求心是二心雜亂,非一心。故往生不依心,依名號往生。
一心不亂是凡夫之「信心不亂」,亦即「專信專念」,不是聖者之事一心、理一心之不亂,何故?此法不但要救正像末三時之眾生,同時也要救度滅法的眾生,滅法三寶已滅,三學亦不聞,無教與行,何能事理一心!故知是「專信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之專一不二不夾雜之心。故善導大師解釋為「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不是要念到入三昧的功夫上之一心。
又三界內皆是散地眾生(四禪八定是凡夫禪),散地眾生不能工夫之一心,乃當然之事。彌陀既欲救度散地眾生,即不可以事理之一心為標準,作要求之條件,故知一心即是專信專念。
專復專有三重之義:
一、殷勤付囑,再三叮嚀。
上之「專」釋「一心」,一心無二心,無二即是「專」;
下之「專」釋「不亂」,不亂不雜亂,不雜亦是「專」。
二、上之專,捨雜行歸正行;下之專,捨助業專正定。
三、上之專,一行一信;下之專,一信一行。
一心:專一之心,專念彌陀無間相續。無二之心,不念諸佛菩薩咒語。一向之心,至臨終任何皆不變。無疑之心,信心不亂不雜不二。順佛之心,本願三心機受一心。
一心即無二純粹之信心,此心是不亂不雜之心,無二無三之心,有二三即雜即亂即不一,非純一之信心。一心信靠彌陀而不雜亂,故名真實信心,真實修行,真佛弟子。
一心即信受彌陀大悲願力之救度,凡夫心與佛心成為一體,故名一心。
一心即專一無二,諸佛之中,唯專念彌陀一佛。
一心專念與專心專念同意,一心屬信,專念屬行。
一心專念:彌陀一心要救我,我一心要給彌陀救。
一向專念之外,一切權威皆不顧,佛之前無賢愚。
專學一法不雜行。往生要一條路直進,莫分歧,故言「專復專」。
心不一,則力不專。專攻有成,雜修一無所成。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乃至十念:平生之念佛,至臨終之十念一念。曇鸞釋為「無間相續」。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由彌陀願力故,十念業成。不爾,本願應無作用。
曇鸞大師說:「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淨土宗不只「往生」,而且已是「生往」。
一心一意想到那裏,總有一天你就會到那裏。
除了往生無別路,好也要西方去,歹也要西方去。









淨宗法師一文

《阿彌陀經》之特別
1.無問自說。
2.暢懷直說。
3.唯是佛說。
4.諸佛齊說。
5.諸佛證說。
6.諸佛稱說。
7.諸佛讚說。
8.諸佛觀說。
9.佛嘆難說。
又:
1.唯說佛界,不說餘界。
2.唯說果地,不說因地。
3.唯說事實,不說道理。
4.唯說有相,不說無相。
5.唯說頓超,不說次第。
6.唯說佛乘,不說餘乘。
7.唯說念佛,不說餘行。
8.唯說願生,不說住世。
9.唯說救度,不說修行。
10.唯說佛力,不說自力。
11.唯說淨土,不說聖道。
12.唯說易行,不說難行。
13.唯說樂事,不說苦事。

14.諸佛能說,彌陀被說。
15.諸佛能讚,彌陀所讚。
16.唯說報土,不說化土。
17.唯說苦樂,不說迷悟。
18.唯最上法,為最下機。
19.難說難信,難信難說。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67028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