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28 09:27:04瀏覽182|回應0|推薦0 | |
《阿彌陀經》譯註
【簡介】 《佛說阿彌陀經》,淨土宗正依三部經的最後一部。世尊入滅前無問自說極樂依正莊嚴,三勸眾生發願往生;往生方法不再提及諸善迴向,而是直呈稱名念佛正因,以此為多善根福德因緣。眾生若能專心念佛,必得彌陀接引、正念往生、諸佛證誠之益。此經接續《觀經》流通分,是對淨土宗彌陀本願救度思想的總結。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本書「譯文」和「要義」部分,主要依準善導大師《法事讚》等著作,旁參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蕅益大師《彌陀要解》。 【要點提示】 一、無問自說 此經是世尊在無人請問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為對告眾,主動宣說,故稱「無問自說」之經。 二、讚極樂依正 世尊自開金口,先讚依報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處所;接著讚正報佛身,無量光壽,無有障礙,成就救度眾生往生之力量;接著讚極樂聖眾,其數無量,皆得不退,一生補佛,示現已獲往生之利益。 三、勸眾生願生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勸眾生應當願生。 四、貶少善不生 說明稱名之外皆為少善根,不能往生極樂寶國。 五、明念佛必生 專稱彌陀佛名是多善根,上盡一形,下至七日一日,心行專一,必得聖眾現前,慈悲加佑,正念往生。 六、諸佛證誠 如此高妙國土,少善不生,稱名即生,眾生難信,故諸佛皆出舌相證明。 七、嘆難勸信 世尊與諸佛互嘆「為五濁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而勸勵聞者應當深信。 目 錄 ﹝一、序分﹞ 八 (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八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一一 ﹝二、正宗分﹞ 二四 (一)讚極樂淨土 二四 1.略讚 二四 2.廣讚 二八 (1)依報 二八 極樂名義 二八 寶欄網樹 三一 寶池德水 三三 天樂金地 三七 鳥樹說法 四一 (2)正報 四七 彌陀名義 四七 成佛時劫 五二 弟子無量 五三 生皆補處 五六 (二)勸念佛往生 五九 1.念佛往生 五九 (1)勸眾願生 五九 (2)正因 六二 少善非因 六二 念佛正因 六四 (3)正果 七六 臨終佛現 七六 命終往生 七八 2.證誠勸信 八一 (1)自證 八一 (2)他證 八二 東方佛證 八二 南方佛證 八六 西方佛證 八八 北方佛證 九○ 下方佛證 九二 上方佛證 九四 (3)勸信 九九 釋經名勸信 九九 明發願益勸信 一○三 釋尊諸佛互讚 嘆難信難說 一○六 ﹝三、流通分﹞ 一一○ 附錄 一一五 慧淨法師六文 一一六 1《阿彌陀經》大意 一一六 2《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一二○ 3《阿彌陀經》要旨 一二三 4《阿彌陀經》要文善導釋 一三六 5「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一四三 6一心不亂 一五二 淨宗法師一文 一五六 《阿彌陀經》之特別 一五六 佛[1]說[2]阿彌陀[3]經[4] 姚秦[5]三藏法師[6] 鳩摩羅什[7] 奉詔譯[8] 【譯文】 《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是龜茲國鳩摩羅什三藏法師於弘始四年(四○二)奉姚秦二世姚興的敕命翻譯的。 【註釋】 [1]佛:梵語「佛陀」(Buddha)的略稱,意譯為「覺者」。即脫離一切迷妄、覺悟一切真理(自覺),引導眾生覺悟(覺他),達到究竟圓滿境界(覺滿)的人。這裡是指釋迦牟尼佛(Śākyamuni),簡稱釋迦佛、釋迦、釋尊。「釋迦」意譯為「能仁」,不住涅槃故。「牟尼」意譯為「寂默」,不住生死故。公元前六二三年出生於古印度中天竺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四月初八在藍毗尼園(Lumbinī)樹下誕生,稱為瞿曇(Gautama)或悉達太子(Śiddhārtha),父親是淨飯王(Śuddhodana),母親是摩耶夫人(Māyā)。長大後娶拘利族長者善覺的女兒耶輸陀羅(Yaśodharā)為妻,生子名羅睺羅(Rāhula)。二十九歲(一說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一說三十歲)覺悟佛道。從此之後,四十餘年遊化四方,八十歲時入涅槃。 [2]說:口說,稱讚。詳釋有三義: 一、讚說。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二、勸說。勸說眾生發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三、證說。轉述六方諸佛證誠,念佛必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3]阿彌陀: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Sukhāvatī)教主。梵語阿彌陀(Amitāyus),意譯為「無量壽」;又,阿彌陀(Amitābha),意譯為「無量光」,因此又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即在縱的方面(時間上)長時以無量壽命救度三世眾生,橫的方面(空間上)以無量光明廣度十方眾生,所以名為阿彌陀佛。久遠劫之前棄國捐王,從世自在王佛出家,號法藏比丘,五劫思惟發四十八願,兆載永劫積功累德,十劫前於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任何眾生相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必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 [4]經:佛所說的教義以及記載教義的書籍。梵語「修多羅」(Sūtra),意譯為「契經」,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聽經眾生的根機;原意為「線」,如同以線貫穿花環一樣,把佛所說的道理貫穿起來,使其不致散亂;又,織布時,縱線為經,橫線為緯,「經以持緯」,經線固定不動,引申為常行於世,歷久不變。中國古代聖人的言教稱為「經」,因此就不譯為「線」而譯為「經」,以示尊重。 [5]姚秦:中國古代朝代名,東晉時期十六國之一,距今約一六○○年,國號大秦,國主姓姚,故稱「姚秦」。東晉時代,符堅(三三八—三八五)統一大半天下,國號大秦。姚萇(三三○—三九三)滅符堅建國,也號大秦。史學家稱前者為符秦或前秦,稱後者為姚秦或後秦。此經是奉姚秦第二世姚興(四○○頃)之命,於弘始四年(四○二年)二月譯畢。 [6]三藏法師:精通經、律、論三藏(Tripiṭaka)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三藏,經、律、論。經(Sūtra修多羅)是佛所說的經文,律(Vinaya毗奈耶)是佛所制的戒律,論(Abhidharma阿毗達磨)是佛弟子所造的解釋經文的論。法師,精通佛法、如法修行、善於為人演說的出家人。 [7]鳩摩羅什:(三四四—四一三)天竺人,生於龜茲國(今新疆庫車)。與真諦、玄奘、義淨並稱為中國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意譯為「童壽」。七歲從母出家,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初學小乘一切有部,後獨尊龍樹中觀學派,被龜茲王奉為國師。東晉太元九年(三八四年),前秦國主苻堅聞大師之德,遣呂光破龜茲迎取。前秦內亂,苻堅被殺,次年呂光僭號於涼州,大師困居涼州十七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於東晉隆安五年(四○一年)將大師迎至長安,禮為國師,奉之如神,請居逍遙園翻譯經論。大師著述不多,曾為姚興著《實相論》。所譯經典,據《出三藏記集》有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據《開元釋教錄》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大師通曉多國語言,譯文流暢簡潔,準確傳譯了大乘般若系經典和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論典,對諸宗建立有重大影響。其中《成實論》為成實學派所宗,《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三論學派及三論宗所宗,《阿彌陀經》為淨土宗所宗,《法華經》為法華宗所宗,《十住毗婆沙論》是華嚴宗所重的重要經典,《維摩詰經》和《金剛經》則特別受禪宗推崇。宋明以後,《金剛經》和《阿彌陀經》成為廣泛流行的經典。大師於東晉義熙九年(四一三年)入寂。臨終遺言,所出經論三百餘卷,唯《十誦》一部未及刪訂,自信諸譯所傳非謬,可供後世流通。 [8]奉詔譯:奉國主姚興的詔請所譯。 【要義】 佛說阿彌陀經 經中說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簡稱《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玄奘大師的異譯本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鳩摩羅什大師何故將其簡化為《佛說阿彌陀經》? 一、顯明名號為經體。 二、顯明持名為經宗。 三、名號包羅萬德,標名即稱讚。 四、名號標為經題,人多樂聞信受,簡要不繁,便於傳持。 無問自說 佛說法一般是應弟子的請求,有問而說。但本經是無人發問,佛自開金口宣說,而且整個說法過程中,沒有一句弟子的發問、回答,純是佛說,所以稱為「無問自說」的經典。因為佛將入涅槃,愍念眾生,慈悲心切,不得不說出此經,以宣示出世本懷。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迦如來成正覺,四十九載度眾生。五天竺國皆行化,邪魔外道盡歸宗。天上天下無過佛,慈悲救苦實難逢。或放神光遍六道,蒙光觸者起慈心。或住或來皆盡益,三塗永絕斷追尋。或震大地山河海,為覺萌冥信未深。或自說法教相勸,輾轉相將入法林。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無問自說) ﹝一、序分﹞ (一)六成就之前五成就 如是我聞[1] 一時[2],佛在舍衛國[3]祇樹給孤獨園[4]。 【譯文】 (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的坐席上向大眾轉述本經)如下尊貴的教法,是我聽佛親口說的,希望大家如實信仰。 當時,法會的場景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之南的祇園精舍。 【註釋】 [1]如是我聞:我親自聽佛這樣說。「如是」,是這樣,真實不虛。《大智度論》:「如是者,即是信也。」「如是」就是信,彰顯信心之相。「我」,指結集經典時複述本經的阿難(Ānanda)尊者。佛經是佛滅度四個月後,以大迦葉(Mahā-kāśyapa)尊者為上首,在王舍城(Rājagṛha)附近畢缽羅窟(Pipphaliguhā)第一次集結經、律,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轉述自己當時聽聞佛所講法,再由諸大弟子共同認可之後記錄下來,所以「如是我聞」是阿難尊者自言如實轉述佛語。《大般涅槃經‧遺教品》言,世尊將入涅槃,阿那律使阿難問佛:如來滅後,結集法藏,一切經初安何等語?世尊回答:一切經初,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方某處,與諸四眾」而說是經。 [2]一時: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此法,道場大眾聽聞此法,機法相應之時。印度傳統,不重紀年。三界眾生紀年各不相同,因此總說「一時」,不說某年某月某日。 [3]舍衛國:本名拘薩羅(Kosala),舍衛(Śrāvastī)是都城,以都城代國名,位置在今印度西北部拉布提河南岸。舍衛,意譯為「聞者城」「聞物城」。拘薩羅國是位於摩伽陀國北方、迦毗城西方的大國。釋尊在世時波斯匿王(Prasenajit)建都在此,其子祇陀太子(Jeta)也住在這裡。現在宇陀爾、普拉底須州的莎黑都、馬黑都都有其遺蹟。 [4]祇(ㄑˊㄧ)樹給(ㄐˇㄧ)孤獨園:又作「祇園精舍」(Jetavana-Anāthapiṇḍada-Ārāma),位於舍衛國之南約一里的地方,祇陀太子供養樹木,給孤獨長者供養園地,為佛所建的精舍。祇樹(Jetavana),拘薩羅國太子祇陀所供的樹木。給孤獨(Anāthapiṇḍada),給孤獨長者須達多(Sudatta),舍衛城富商,性情慈善,好施孤獨之人,得名「給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欲購祇陀太子的園林為佛建精舍,太子戲言黃金布地可賣,長者果真照辦,太子深受感動,把園地賣給長者,發心將未能布金的樹木供養佛陀。 (二)六成就之第六成就 與大比丘[1]僧[2]千二百五十人[3]俱,皆是大阿羅漢[4],眾所知識[5] 長老[6]舍利弗[7]、摩訶目犍連[8]、摩訶迦葉[9]、摩訶迦旃延[10]、摩訶俱絺羅[11]、離婆多[12]、周利槃陀伽[13]、難陀[14]、阿難陀[15]、羅睺羅[16]、憍梵波提[17]、賓頭盧頗羅墮[18]、迦留陀夷[19]、摩訶劫賓那[20]、薄拘羅[21]、阿少免樓馱[22],如是等諸大弟子;並諸菩薩摩訶薩[23] 文殊師利法王子[24]、阿逸多菩薩[25]、乾陀訶提菩薩[26]、常精進菩薩[27],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28]等無量諸天大眾[29]俱。 【譯文】 與常年隨侍左右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在一起,都是眾所周知的大阿羅漢。其中主要是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大迦葉尊者等十六人,很多這樣的尊貴弟子。另外還有很多大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很多這樣的大菩薩。以及帝釋天等無量天人,同預法座。 (本段說明開說本經時的基本狀況,也就是六成就,證明此經是佛親說,確鑿無誤,當生信心,所以又稱「證信序」。) 【註釋】 [1]比丘:又作「苾芻」(bhikṣu),意譯為「乞士」,上乞於法,下乞於食,以養身心,所以稱為乞士。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的男子。 [2]僧:「僧伽」(Saṃgha)的略稱,意譯為「和合眾」,三人以上的和合眾。理和,同證無為解脫;事和,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 [3]千二百五十人:優樓頻螺迦葉領五百弟子,伽耶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那提迦葉領二百五十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領二百五十弟子,當初修事邪法,後皆受佛化,得羅漢道。感佛深恩,常隨佛後。 [4]大阿羅漢:阿羅漢中年長德高者。又,證得阿羅漢果之後,迴小向大。「阿羅漢」(Arhan),意譯為「不生」,解脫三界生死,永入涅槃;又譯為「應供」,當受人天供養;又譯為「應真」,應受人天供養的真人;「殺賊」,殺煩惱賊,斷盡一切煩惱。是聲聞乘的第四果。(初果須陀洹,意為入流,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意為一來,須再來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意為無還,不必再來欲界受生;四果阿羅漢,意為無生,解脫生死。) [5]眾所知識:眾所周知。一切凡聖,知彼內德過人,識其外相殊異。 [6]長老:年長有智慧的出家人的尊稱。 [7]舍利弗:梵語Śāriputra的音譯,又作「舍利子」。「舍利」,意譯為「鶖鷺」。「弗」,弗多羅,意譯為「子」,因其母眼睛美似鶖鷺眼,又於女眾中聰明第一,辯才如鶖鷺(又名百舌鳥),因母得名舍利弗,意為「鶖鷺之子」。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來與目犍連尊者共事外道,各有弟子百人,釋尊成道後不久成為佛弟子,圓寂於釋尊入滅前。《阿彌陀經》以此人為對告眾。 [8]摩訶目犍連:梵語Mahā-Maudgalyāyana的音譯,略稱「目犍連」「目連」,又作「大目犍連」,意譯為「大讚誦」「大采菽(ㄕˊㄨ)」等。先祖修仙,采菽而食,因以為姓。摩訶,大,於同姓中最尊大。歸佛前與舍利弗同為六師外道,精通教學。雖率一百弟子,然心有不安,因而與舍利弗互約,先得解脫者必以告。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見馬勝比丘(Aśvajit)儀容端正,問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現,由一偈而開悟。次於竹園精舍聞佛陀親說,得法眼淨,因告之目犍連,共為佛弟子。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9]摩訶迦葉(ㄕˋㄜ):梵語Mahā-kāśyapa的音譯,「摩訶」,大,於同姓中最尊大。迦葉,意譯為「飲光」,身有金光,映蔽餘光,使之不現。如來滅後,集諸大眾,於畢缽羅窟等處結集三藏。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Samghati,三衣中之最大者)。佛弟子中苦行第一。 [10]摩訶迦旃(ㄓㄢ)延:梵語MahāKātyāyana的音譯,「摩訶」,大,於同姓中最尊大。迦旃延,意譯為「文飾」,善於讚詠;又譯為「剪剃種」,婆羅門十姓之一,以姓為名;又譯為「扇繩」,出生時父已亡世,母戀此子,不肯再嫁,如繩繫扇;又譯為「好肩」;又譯為「不空」。佛弟子中論議第一。曾教貧母賣貧,得生天果(《賢愚經》);又曾受佛敕往本生處惡生王國,為國王解八夢,使發正信(《雜寶藏經》)。 [11]摩訶俱絺(ㄔ)羅:梵語Mahā-Kauṣṭhilya的音譯,「俱絺羅」,意譯為「大膝」,膝骨大。舍利弗之舅,歸佛前名長爪梵志,自誓「我不剪爪,要讀盡十八種經」。佛弟子中答問第一。 [12]離婆多:梵語Revata的音譯,又作「離越」「離曰」等,意譯為「星宿(ㄒㄧˋㄡ)」「室宿」,父母從星辰乞子,因星得名。由二鬼爭屍,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出家。佛弟子中無倒亂第一。《增一阿含經》:「坐禪入定,心不錯亂,所謂離曰比丘是。」 [13]周利槃陀伽(ㄐㄧㄚ):梵語Śuddhipaṃthaka的音譯,又作「周利槃特」「周利槃陀迦」等,意譯為「小路」或「繼道」,與哥哥都是在父母旅行途中出生,分別叫槃陀伽(路)、周利槃陀伽(小路)。兄聰明,弟愚鈍。周利槃陀伽多偈不能持,因持一偈,終獲阿羅漢果。佛弟子中義持第一。「伽」,讀ㄐㄧㄚ與梵語尾音相同,舊讀ㄑㄧˊㄝ。 [14]難(ㄋˊㄢ)陀:梵語Nanda的音譯,意譯為「艷喜」,佛的同父異母弟弟,具三十相,家有艷妻孫陀羅,溺於其美色,不樂出家,被佛方便度化,得阿羅漢果。佛弟子中儀容第一。《增一阿含經》:「大體端正,與世殊異,所謂難陀比丘是。諸根寂靜,心不變易,亦是難陀比丘。」 [15]阿難陀:梵語Ānanda的音譯,略稱「阿難」,意譯為「歡喜」「慶喜」,生時舉國歡慶。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的弟弟,佛的堂弟,出生於佛成道之夜,二十五歲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佛陀弟子中多聞第一,集結三藏時口述經文。《增一阿含經》:「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文殊菩薩讚曰:「相如秋滿月,目似淨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16]羅睺(ㄏˊㄡ)羅:梵語Rāhula的音譯,又作「羅雲」「羅怙羅」等,佛在俗時的兒子,意譯為「覆障」,六年為母胎所障蔽。《佛本行集經》:「羅睺羅昔為國王時,有仙人犯盜戒,欲就王懺悔。王耽五欲,六日不見。以此因緣,今生六年在母胎也。」又譯為「宮生」,佛已出家,在宮而生。十五歲出家,佛弟子中密行第一。本為法身菩薩,住於圓頓妙戒,今現聲聞身,持小乘粗戒而隱密本地妙戒,故稱密行。 [17]憍(ㄐㄧㄠ)梵波提:梵語Gavāṃpati的音譯,意譯為「牛王」,昔五百世曾為牛王。又譯為「牛呞(ㄕ)」,餘報未盡,經常反芻。又譯為「牛相」,作牛蹄牛呞之相。佛弟子中解律第一、受天供養第一。《增一阿含經》:「樂在天上,不樂人間者,牛跡比丘第一。」 [18]賓頭盧頗羅墮:梵語Piṇḍola-Bharadvāja的音譯,略稱「賓頭盧」「賓頭」。「賓頭盧」,意譯為「不動」。「頗羅墮」,意譯為「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羅門中一姓。原為拘舍彌城優填王之臣,出家證阿羅漢果。久住南天摩梨山,現白頭長眉之相。佛弟子中福田第一。 [19]迦留陀夷:梵語Kālodayin的音譯,意譯為「黑曜」「黑光」「粗黑」,膚色極黑。《增一阿含經》:「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夜行乞食,時天大闇,而至他家,天有閃電。彼家婦人,身正懷孕,於電光中,見謂是黑鬼,怖而墮胎。乃謂之曰:『汝何鬼耶?』答曰:『我瞿曇弟子,今來乞食。』彼女人即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敕比丘:從今以後,不得過中食,不得豫乞食。」悉達多太子在宮時之師,婆羅門種姓,出家為比丘,六群比丘之一,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諸非威儀事。後求懺悔。佛弟子中教化第一。 [20]摩訶劫賓那(ㄋˋㄚ):梵語Mahā-Kalpina的音譯,意譯為「房宿(ㄒㄧˋㄡ)」,父母禱房星感子。又譯為「坊宿(ㄙˋㄨ)」,在僧坊中宿,如來知其根熟,化為老比丘,與同共宿,化令得道。又譯為「房星」,房星現時出生。佛弟子中知星宿(ㄒㄧˋㄡ)第一。 [21]薄拘羅:梵語Vakkula的音譯,意譯為「善容」,色貌端正。又譯為「偉形」「大肥盛」。天性樂靜,不喜憒鬧,故不為人說法,嚴持不殺戒而身無病苦。《薄拘羅經》:「薄拘羅作是說:『我結跏趺坐,於八十年未曾倚壁倚樹。』」佛弟子中壽命第一。 [22]阿㝹(ㄋˊㄡ)樓馱:梵語Aniruddha的音譯,又作「阿那律」「阿泥律陀」「阿泥盧豆」,意譯為「如意」,過去世曾以稗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又譯為「無貧」,無所匱乏;又譯為「無滅」,昔因施食,人天受樂,至今不滅。甘露飯王之子,佛之堂弟。曾於法會中睡眠,被佛呵斥,七日精進而失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增一阿含經》:「天眼第一,見十方域,所謂阿那律比丘是。」《楞嚴經》:「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23]菩薩摩訶薩:「菩提薩埵摩訶薩埵」(Bodhisattva Mahāsattva)的略稱。菩提薩埵(Bodhisattva),意譯為「覺有情」,自覺又覺他,行菩薩道濟度一切眾生的人。摩訶薩埵(Mahāsattva),意譯為「大有情」,即初地及以上諸大菩薩。 [24]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文殊師利(Mañjuśrī),意譯為「妙德」「妙吉祥」。與普賢菩薩常侍釋迦牟尼佛左右,大乘菩薩中智慧第一。手持劍,表智慧利劍;駕獅子,表智慧威猛。以大智著稱。法王子,菩薩生於法王佛陀之家,能夠傳承佛法,將得佛果。文殊菩薩是世尊脅士、上座弟子,是助佛教化的第一弟子,因此經中多稱文殊菩薩為法王子。 [25]阿逸多菩薩:即彌勒菩薩。阿逸多(Ajita),意譯為「慈氏」,修慈心三昧。又譯為「無能勝」,修慈最勝。南天竺婆羅門子。先佛入滅,生於兜率天內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人間,龍華樹下成正覺。 [26]乾陀訶提菩薩:香象菩薩。乾陀訶提(Gandhahastin),意譯為「不休息」,曠劫修行,度化眾生,念念流入薩婆若海(Sarvajna一切智海),不稍作停息。 [27]常精進菩薩:自利利他精進勇猛,毫無懈倦。 [28]釋提桓因:「釋迦提桓因陀羅」(Śakro devānām Indrah)的略稱,意譯為「能天主」,忉(ㄉㄠ)利天(Trāyastrimśa)之主,略稱「帝釋」「帝釋天」,是歸依佛法者的護法神。原為摩伽陀國(Magadha)婆羅門,姓憍尸迦(Kausika),由於修布施等福德生忉利天。《淨名疏》:「若此間帝釋,是昔迦葉佛滅,有一女人,發心修塔,復有三十二人,發心助修。修塔功德,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輔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29]諸天大眾:即經末「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諸天」,包括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 【要義】 三分 佛經的結構,包括序分(說經因緣)、正宗分(正文)、流通分(點明法要付囑流通)。本經至此為序分,介紹法會基本情況;下至「是為甚難」是正宗分,即一經的主要內容;其後是流通分,說明大眾聞法得益。 六成就 信、聞、時、主、處、眾,序分的內容。「如是」信成就,「我聞」聞成就,「一時」時成就,「佛」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 ﹝二、正宗分﹞ (一)讚極樂淨土 1.略讚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譯文】 當時世尊觀察眾生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自開金口,對上首弟子舍利弗說: 從我們娑婆世界一直往西,正過十萬億諸佛國土,那裡有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叫作極樂。極樂國土的佛,號為阿彌陀,現在正在為其國的眾生宣說佛法。 (本段略讚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要義】 別指西方 一、阿彌陀佛願力廣大,且與娑婆眾生緣深。 二、彌陀淨土最超勝,且最易往生。 三、目標專一,眾生能夠專心繫念。 四、一即一切。念彌陀,即遍念無量佛;生西方,即遍生諸佛國。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一切佛土皆嚴淨,凡夫亂想恐難生;如來別指西方國,從是超過十萬億。」 善導大師《觀經疏》:「今此觀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明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如似無術通人居空立舍也。」(指方立相,住心取境) 【要義】 果地法門 本經起點很高,開篇就平鋪直敘佛的淨土、佛的名號,說明佛的果地境界,沒有過程分析。眾生仰信、接受就好,無從擬議,無從思維,能信便信,唯信能入。 【教證】 善導大師《觀經疏》:「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佛遣捨者即捨,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是名真佛弟子。」(唯信佛語) 印光大師《增廣文鈔》:「念佛一法,乃以如來萬德洪名為緣,即此萬德洪名,乃如來果地所證之無上覺道,由其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果地法門) 2.廣讚 (1)依報 極樂名義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譯文】 舍利弗啊,你知道那個國土為什麼叫作極樂嗎? 因為那裡的眾生沒有生老病死等任何苦惱,享受著無邊的法喜法樂,所以那個國土叫作極樂。 (本段解釋「極樂」名義。) 【要義】 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是眾生的本能、佛法的利益。佛教以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的苦為出發點,以證得成佛涅槃的樂為終極目標。 離苦有兩種:一、即苦而離苦。以苦為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此為聖道門。二、離苦而離苦。念佛往生,自然「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此為淨土門。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一「必至滅度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三十九「受樂無染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受樂無染) 天親菩薩《往生論》:「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受樂無間) 善導大師《法事讚》:「佛號彌陀常說法,極樂眾生障自亡。」(聞法離苦) 【要義】 名字為佛事 「極樂」之名就可以度眾生:令苦惱眾生欣慕願生,成為眾生得度的強緣。 【教證】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國土名字為佛事,安可思議!」(名字為佛事) 寶欄網樹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1]欄楯[2]、七重羅網[3]、七重行樹[4],皆是四寶[5]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地上布列重重欄杆、重重羅網、行行寶樹,都是由金、銀、琉璃、玻璃四寶合成,重重圍繞,無盡莊嚴,所以彼國名叫極樂。 【註釋】 [1]七重:多重,重重。 [2]欄楯:欄杆。「楯」(ㄕㄨˇㄣ),欄杆的橫木。 [3]羅網:連綴寶珠為網,以作莊嚴之具。 [4]行樹:行列的樹。「行」(ㄏˊㄤ),行列。 [5]四寶:如下文言「金、銀、琉璃、玻璃」,一說「金、銀、青玉、水晶」。表常、樂、我、淨四德。 寶池德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1]池,八功德水[2]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3]、赤珠、瑪瑙而嚴飾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4],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又,舍利弗啊,極樂國土有七寶池,池中充滿清淨潤澤的八功德水。池底完全由金沙鋪成。四周的池岸、台階、行道,都是由金、銀、琉璃、玻璃等多種寶物巧妙合成。 岸上的樓閣,同樣裝飾著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等種種妙寶,莊嚴無比。 德水池中,湧生寶蓮,團圓周正,大如車輪,熠熠生輝,隨色而轉,青色蓮花散發青光,黃色蓮花散發黃光,赤色蓮花散發赤光,白色蓮花散發白光,晶瑩剔透,窮微極妙,清香四溢,雅致高潔。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清淨莊嚴(寶池德水、樓閣蓮花),都是由阿彌陀佛願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說明極樂生處莊嚴。) 【註釋】 [1]七寶:眾寶,如下文所言「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 [2]八功德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飲已長養諸根,增益善根。簡異娑婆之水渾濁、寒熱、苦澀、沉重、腐敗、急暴、不宜飲用、飲已增病。 [3]硨磲:用熱帶海洋中大貝的貝殼所做寶物。用以類比極樂珍寶。 [4]大如車輪:《十住毗婆沙》:「轉輪聖王千輻金輪,種種珍寶莊嚴其輞(ㄨˇㄤ),琉璃為轂(ㄍㄨ),周圓十五里。」《觀經》:「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無量壽如來會》:「彼蓮花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 【教證】 《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寶香合成願」:「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要義】 正覺華生 四色寶蓮,是眾生往生之處。 【教證】 《無量壽經》:「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天親菩薩《往生論》:「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正覺華生) 善導大師《法事讚》:「真珠瑪瑙相映飾,四種蓮華開即香。十方人天得生者,各坐一個聽真常。」(正覺華生) 法照大師《五會念佛儀》:「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正覺華生) 天樂金地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1],黃金為地,晝夜六時[2]雨[3]天曼陀羅華[4]。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5],各以衣裓[6]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7],還到本國,飯食[8]經行[9]。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阿彌陀佛清淨功德所成就的國土,空中經常奏著微妙的音樂,大地純是黃金鋪成的。隨其時分,曼陀羅花如雨飄落,香光莊嚴,適悅眾心。 極樂國土的人民,每天清晨端持妙軟花具,盛接種種妙花,遍至他方國土,供養十萬億諸佛;午前即返本國用齋,飯後經行於寶林金道。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清淨莊嚴(受用自在、供佛如意),都是由阿彌陀佛願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說明往生後的受用,天樂金地花雨,常持天花供養諸佛。) 【註釋】 [1]天樂:諸天的音樂。 [2]晝夜六時:古印度將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晨朝、日中、日沒),夜三時(初夜、中夜、後夜)。此是順此方而說。 [3]雨:(ˋㄩ)像下雨一樣落下。 [4]曼陀羅華:意譯為「適意花」「悅意花」「天妙花」「白花」「圓花」等。蓮花名,見者心悅。 [5]清旦:清晨。極樂國土本無晝夜,且順此方假說。上句「晝夜六時」與此類同。 [6]衣裓(ㄍˊㄜ):盛花的器具。[另解]衣襟。裓,衣服前襟。 [7]食時:吃飯的時候。《沙彌十戒儀則經》:「若受齋食時不得過中午,日出至午前可許受齋食。」 [8]飯食(ˋㄙ):吃飯。這也是俯順凡情。極樂聖眾皆以禪悅為食,法喜資身,豈用五穀充腹。《往生論》:「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9]經行:又作「行道」,在一定範圍按東南西北的次第繞行,口中念佛或誦經,避免瞌睡,消食健身。 【教證】 《無量壽經》第二十三「供養諸佛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二十四「供具如意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九「神足智通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不動本處,遍至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不動遍至,常作佛事) 鳥樹說法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1]、迦陵頻伽[2]、共命之鳥[3]。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4]、五力[5]、七菩提分[6]、八聖道分[7]如是等法[8]。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9]。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10]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11]。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彼國隨處可見種種色澤絢麗的奇妙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等。這些吉祥寶鳥,恆常不息地各出和雅妙音,流暢地演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種種妙理。極樂國土的眾生聽到這種妙音說法,自然都深深地感念佛法僧三寶的恩德。 舍利弗啊,你不要以為這些鳥如同此間的凡鳥,是由罪業感報所生。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沒有眾生雜染業力所感報的三惡道。舍利弗啊,阿彌陀佛的國土連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何況有三惡道的實事呢!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為了讓法音宣揚流布,特以神力變化而成。(實是功德之體,不可思議!)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風聲、樹聲也都宣說妙法。每當微風徐起,寶樹、羅網依次拂動,枝葉相觸,眾寶相扣,猶如千百種樂器齊奏,微妙相和。人們聽到這些微妙音聲,一切心垢自然蕩除,油然生起感念佛法僧三寶恩德的心。 舍利弗啊,極樂國土如此清淨莊嚴(聞法如意,自然契理),都是由阿彌陀佛願行功德力成就的。 (本段說明彌陀國土眾生自在聞法之樂。寶樹、池水、羅網、天樂、眾鳥,無不說法。) 【註釋】 [1]舍利:梵語Śārikā的音譯,鶖鷺,一種水鳥。 [2]迦陵頻伽(ㄐㄧㄚ):梵語Kalaviṅka的音譯,意譯為「妙聲鳥」「好聲鳥」,在殼中即能鳴,其音和雅,聽者無厭。《淨土曼陀羅圖》繪成人頭鳥身的形狀。「伽」,讀ㄐㄧㄚ與梵語尾音相同,舊讀ㄑㄧˊㄝ。 [3]共命之鳥:「耆婆耆婆」(Jīvajīvaka)的意譯,又作「命命鳥」「生生鳥」。一身二頭二心,果報同,心識別。 [4]五根:佛法因地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中的五根,包括:信根(信於正道)、精進根(生信後勇猛修行)、念根(精進中憶念正法)、定根(憶念時攝心不散)、慧根(寂定中明瞭諸法)。「根」,能生之義。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是聖道根本。 [5]五力:五根逐漸增進後,所產生的五種破邪的力量,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菩提分:又作「七覺分」「七覺支」,由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包括:念(時刻繫念思維正法)、擇法(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精進(以勇猛心力行正法)、喜(心得善法而生歡喜)、輕安(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樂安穩)、定(心唯一境而不散亂)、捨(捨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7]八聖道分:又作「八正道分」「八聖道支」,通往涅槃、遠離偏邪的八種聖者之道。「正」,遠離偏邪。包括:一、正見(正確的知見);二、正思維(正當的思維);三、正語(正當的語言);四、正業(正當的行為);五、正命(正當的職業或生活);六、正精進(正當的努力,力行諸善);七、正念(專心憶念正道);八、正定(正住真空之理,身心寂靜)。 [8]如是等法:等前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 [9]念佛念法念僧:思念佛、佛法(法)與佛弟子(僧),思念三寶的恩德。 [10]罪報:罪業所感苦報。 [11]三惡道: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三種不好的生處。 【教證】 《無量壽經》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一「無三惡趣願」:「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六「不聞惡名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以上是世尊讚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令眾生發起欣慕心。此下以自問自答的方式讚歎極樂國主阿彌陀佛的功德:以無量光壽名號無所障礙地救度十方眾生歸入淨土。) (2)正報 彌陀名義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1]劫[2],故名阿彌陀。 【譯文】 舍利弗啊,你意下如何呢?那尊佛為什麼稱為阿彌陀佛? 舍利弗啊,那尊佛光明沒有限量,遍照十方一切國土,利益十方一切眾生,沒有任何障礙,所以才得名「阿彌陀」。(也就是無量光的意思。) 還有,舍利弗啊,那尊佛以及那裡人民的壽命,永恆無量,涅槃常住,所以才得名「阿彌陀」。(也就是無量壽的意思。) (本段說明阿彌陀佛名號的含義。) 【註釋】 [1]阿僧祇:梵語Asaṃkhya,無央數,無盡的數目。 [2]劫:梵語「劫簸」(Kalpa)的略稱,用年月日所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大智度論》:「佛以譬喻說劫義:四十里石山,有長壽人,每百歲一來,以細軟衣拂拭此大石盡,而劫未盡。又,四十里大城滿芥子,有長壽人,百歲一來取一芥子,芥子盡而劫尚不盡。」 【要義】 光壽無量 阿彌陀佛具有無量功德,釋迦牟尼佛用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概括。光明無量,空間上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壽命無量,時間上救度盡未來際一切眾生。壽命為體,光明為用。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二「光明無量願」:「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三「壽命無量願」:「設我得佛,壽命有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五「眷屬長壽願」:「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要義】 名號具德 阿彌陀佛為了讓凡夫眾生也能獲得無量光與無量壽,將其所修一切清淨功德凝聚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當中,使無形的功德成為有形的名號,在自身與眾生之間架起橋樑。 【教證】 《無量壽經》:「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名號具德) 【要義】 唯攝念佛 念佛眾生遵守法藏比丘「稱我名號,必令往生」的誓約,不雜餘心餘行,與佛心親近、相應,彼此相憶,不相捨離。其他修行,心有旁騖,不能與佛光對接,雖可迴向,終顯疏雜。所以本經下文直勸念佛,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盡此一形,一心專念而不亂。 【教證】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光明無量,唯攝念佛)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觀經疏》:「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 印光大師:「若生西方,庶可與佛光壽,同一無量無邊矣。」 成佛時劫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譯文】 舍利弗啊,阿彌陀佛已經成佛十劫了。(十劫以來,以憐憫眾生的心,迫切期待眾生的往生。)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正坐以來經十劫,心緣法界照慈光。蒙光觸者塵勞滅,臨終見佛往西方。」(十劫度生) 弟子無量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1]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彼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都是阿羅漢,數量之多不是用算數計量可以知道的;菩薩弟子之多,也是如此。 舍利弗啊,彼佛國土如此高德聖眾之莊嚴,都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自然成就的。 【註釋】 [1]聲聞:梵語「舍羅婆迦」(Śrāvaka),聞佛的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惑,而入涅槃之人。分為四果:初果須陀洹(Srota-āpanna,意為入流,初入聖人之流),二果斯陀含(Sakrịd-āgāmin,意為一來,須再來欲界一番受生),三果阿那含(Anāgāmin,意為無還,不必再來欲界受生),四果阿羅漢(Arhat,意為無生,解脫生死)。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四「聲聞無數願」:「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要義】 說聲聞無數是順餘方俗 本來極樂國土是一味大乘,主伴平等,阿彌陀佛與弟子都是平等的覺體,並無菩薩、聲聞之差別,這裡只是為了容易辨識,沿用往生以前在他方國土時的稱呼。 【教證】 《無量壽經》:「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因順餘方) 天親菩薩《往生論》:「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一味大乘)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為聲聞。如天帝釋,生人中時姓憍尸迦,後雖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來,與帝釋語時,猶稱憍尸迦,其此類也。」(聲聞來生,猶稱本名) 生皆補處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1],其中多有一生補處[2],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譯文】 還有,舍利弗啊,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不退轉菩薩,其中有許許多多顯現為一生補處菩薩的果位,數量非常多,無法用算數來說明,只能說無量無邊又無量無邊。 【註釋】 [1]阿鞞跋致:又作「阿毗跋致」「阿惟越致」(Avaivart),意譯為「不退轉」,菩薩階位,通常指大乘行者於娑婆世界經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得無生法忍,達到初地不退轉位,所修善根功德念念增進,不退失轉變,決定可以成佛。此處指淨土不退轉,眾生往生之後內證同佛,果後示現菩薩身,不退轉於佛道,發願到他方世界上供下化,「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2]一生補處:梵語Eka-jāti-pratibaddhā,菩薩的最高階位,即等覺菩薩,候補佛位,盡此一生而成佛,不必經歷多生。 【教證】 《無量壽經》第二十二「一生補處願」:「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超出常倫) 善導大師《法事讚》:「他方凡聖,乘願往來,到彼無殊,齊同不退。」(皆得不退) 【要義】 自致不退 往生之後,不加造作,自然往生,自然不退轉,自然一生補處,自然成佛。 【教證】 《無量壽經》:「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善導大師《法事讚》:「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自致不退) (二)勸念佛往生 1.念佛往生 (1)勸眾願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1]俱會一處。 【譯文】 舍利弗啊,聽到我如上所說,你們應當發願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啊!為什麼?(因為娑婆世界充滿貪瞋煩惱,毫無清淨可言;)往生淨土即能與無量無邊諸上善人相聚一起,速證涅槃,廣度眾生。 【註釋】 [1]上善人:指前文「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此處「上善」,不是人天、阿羅漢、一般因地菩薩之善,而是阿彌陀佛果地名號無量光壽之善,使往生之人直入不退轉地,悉皆一生補處,決定成佛,所以獨稱「上善」。念佛人雖然還沒往生,稱名善根同佛,也可稱作「上善人」。因中已經是上善人之故,往生之後才能與諸大菩薩上善之人俱會一處。 【教證】 《觀經》:「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念佛上善) 善導大師《觀經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念佛上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塤(ㄒㄩㄣ)如篪(ˊㄔ;樂器合奏,比喻應和),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念佛上善) 印光大師《增廣文鈔》:「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皆以修此信願念佛之多善根福德因緣妙行而生。」(念佛而生,得成上善) (2)正因 少善非因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1]得生彼國。 【譯文】 舍利弗啊,(如此高妙的境界,)靠眾生此間自力所修的善根福德,無論如何都太少,不能往生。 (世尊宣講往生正因之前,先排除非因。) 【註釋】 [1]少善根福德因緣: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所有善根福德的結晶,信願持名即是以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作為自己的善根福德。相比之下,任何自力所積善德,皆是少善根福德,皆非往生正因。 【教證】 梵文本《阿彌陀經》:「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善導大師《法事讚》:「隨緣雜善恐難生。」(雜善難生)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生淨土。」(「緣覺」,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有漏」,有貪瞋癡煩惱。)(餘善為少善根福德) 元照律師《阿彌陀經義疏》:「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先貶餘善) 念佛正因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1],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2],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3],一心不亂[4]: 【譯文】 舍利弗啊,世間的任何人,聽到我這樣讚說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生起信願之心,那就應當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壽存一日即念佛一日,壽存二日即念佛二日,乃至壽存七日即念佛七日,壽存七年即念佛七年,總之,盡形壽念佛,專心一意,不懷疑雜。(這樣的眾生,即使原本滿身罪業,但由於念佛的緣故,自然擁有阿彌陀佛所賜無量功德,成為多善根之身,獲阿彌陀佛光明攝取,往生已定。) (聞信而相續專稱佛名,此為往生正因。) 【註釋】 [1]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彌陀救度之法能夠信願念佛的人。阿彌陀佛名號具足往生成佛的無量功德,歸命、稱念的眾生即獲此功德,而成為「上善人」。若以往生成佛為標準,修持五戒十善的人,乃至聲聞、緣覺、菩薩,皆稱「少善人」。「善」,讚美其聞信佛語。 [2]執持名號:固守持念名號不改變。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念念相續,畢命為期。」 [3]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七日為期,相續無盡,直到臨終。善導大師《法事讚》:「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人命無常,死期不定,故言「若一日」等;又表往生容易,無需累劫。 [4]一心不亂:專注一事,心不動搖。一心願生,專稱佛名,專心而不動亂,專修而不雜亂。不受異見惑亂,一心不二,專行不雜。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所釋「事一心、理一心」,由宋代曹洞宗真歇清了禪師於《淨土宗要》始倡,是聖者境界,凡夫無分,係為導諸宗歸淨土而方便巧設契入點。 【要義】 本願專稱 往生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之法,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宣說此法,都在「望佛本願」,無不與四十八願吻合。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念佛往生願」約定「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的往生方法,釋迦牟尼佛此處即詳細解釋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以偈語對這段核心經文作了解釋。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八「念佛往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善導大師《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少善不生,選擇念佛,唯勸專念,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臨終來迎) 【要義】 信願持名即成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即聞信彌陀救度而持名之人。《觀經》下品上生「多造惡法,無有慚愧」,臨終稱名即蒙佛讚為「善男子」。所以,只問稱名與否,不簡根機善惡。罪業眾生迴心稱名,阿彌陀佛也不違本願,垂慈接引。 【教證】 《觀經》:「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稱名除罪成善男子) 善導大師《觀經疏》:「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念佛即是上善人)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聞名即轉惡為善) 窺基大師《西方要決》:「諸佛願行,成此果名;但能念號,具包眾德;故成大善,不廢往生。」(稱名大善) 【要義】 念佛以外的求生行持是少善根福德因緣 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的「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法事讚》),想要往生這樣的境界,必須執持與之相當的功德,而名號中就含具阿彌陀佛一切因願果德,稱名即可領納此功德,足以往生。凡夫所積布施、忍辱等諸善,皆為人天有漏福善,不出三界;即使做到「三輪體空」(比如布施,不見施者、受者、所施之物,成就清淨業),與六字名號功德相比,也是少之又少。 【教證】 梵文《阿彌陀經》:「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餘行為少善)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餘善不實) 善導大師《法事讚》:「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餘行為少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餘行為少善) 【要義】 念佛即多善根福德因緣,當下領納往生功德資糧 念佛願生,為得大利無上功德(《無量壽經》),是一切功德的總持,所以為多;餘行是局部,所以為少。往生之業,當念念佛,當念成就,念念念佛,念念成就,並非累積到某種程度才成就。往生功德資糧,即阿彌陀佛名號本身。眾生稱名,當下領納往生資糧而獲得往生資格。 【教證】 《無量壽經》:「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念佛具德) 善導大師《觀經疏》:「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持名多善)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持名多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持名多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持名多善)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持名光壽同佛)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具德) 【要義】 若一日……若七日 眾生各隨壽命,少在一日,長在一生的念佛。「若一日……若七日」是佛經通常的表述方法,周而復始,相續不斷,又顯生命無常、往生容易。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若一日……若七日) 善導大師《觀經疏》:「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若一日……若七日) 【要義】 一心不亂 善導大師解釋為「念彌陀專復專」「一心稱佛不亂」,又,《觀經疏‧定善義》:「《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觀經疏‧散善義》:「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心專,一心不二,不被雜緣動亂;行復專,一心持名。今此念佛已足,心喜往生已定而踴躍稱名,不會放下念佛而讀經、持咒、參禪、修密求往生,或兼修以增加保險係數。淨土行人,同樣都在念佛、護生、助印、修學經典、隨分隨力行持戒善,如果以為念佛恐怕不足,還要靠其他方面,不然不能往生,不名「一心不亂」;如果以為念佛足以往生,其他方面都是圍繞念佛的日常行持、本分之事,不是往生條件,是名「一心不亂」。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一心不亂」即「專復專」)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心專念不亂)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一心稱佛不亂) (3)正果 臨終佛現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譯文】 (由於他平生專志念佛的緣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然顯現在他面前,來保護他,來迎接他; (平時念佛正因具足,臨終佛必來迎。) 【要義】 平生來迎 依此經及第十八願一向稱名之人,與彌陀有親緣、近緣、增上緣,常蒙彌陀光明攝取,「常來至此行人之所」;名即法,名即佛,稱名即與佛同在,與佛一體。只因凡夫障眼,未能得見,直到臨命終時,才徹見平時影護之佛身。故此來迎,是法爾來迎、恆常來迎、平生來迎,不是臨終才來迎。 臨終來迎 依第十九願「修諸功德」迴向往生之人,平生並非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蒙彌陀光明攝取,與彌陀無親緣、近緣、增上緣,但由於「至心發願,欲生我國」,願心徹至臨終,亦蒙彌陀前來迎接。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九願「臨終來迎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命終往生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1],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譯文】 (佛及聖眾慈光加持,)此人命終之時自然心住正念,不會顛倒,剎那之間隨佛往生極樂國土。 (佛聖來迎,加持護佑,令行者心不顛倒;而非先做到心不顛倒,佛才來迎。) 【註釋】 [1]心不顛倒:一般人臨終四大分離,身心痛苦,往往意識顛倒,心生惡念。念佛人不會這樣,因為在意識清明的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預先來迎;佛聖來迎,慈力加持,令其心住正念,歡喜往生。 【要義】 兩重因果 平時念佛願生為因,臨終佛聖來迎為果;臨終佛聖來迎為因,命終正念往生為果。有因必有果,關鍵在平時念佛願生。專修念佛則佛力保證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教證】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加佑令心不亂) 善導大師《觀經疏》:「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自來迎接,排除障礙,成就正念)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佛願不虛,現前保任) 傳燈大師《圓中鈔》:「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乘大願船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臨終正念自力不堪,全仗佛力) 2.證誠勸信 (1)自證 舍利弗,我見是利[1],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譯文】 舍利弗啊,我以佛眼親見念佛之人往生不退成佛,如是大利,真實不虛,所以我才這樣說。世間的眾生啊,聽到我這樣的真語實語,你們都應當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註釋】 [1]是利:彌陀光照,獲多善根,轉惡為善,入聖眾數,諸佛護念,現生不退,平生業成,臨終來迎,心不顛倒,往生報土,常享法樂,自然證悟,上善俱會,壽命等佛,一生成佛。 (2)他證 東方佛證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1]、須彌相佛[2]、大須彌佛[3]、須彌光佛[4]、妙音佛[5],如是等恆河沙數[6]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7],遍覆三千大千世界[8],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9]經》。」 【譯文】 舍利弗啊,像我現在這樣讚歎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還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阿閦(ㄔˋㄨ)鞞佛:梵語Akṣobhya的音譯,意譯為「無瞋」「不動」,不被煩惱四魔違順等動。往昔於去此東方千佛剎,出現於阿比羅提國(Abhirata)之大目如來所發願,修行後成佛於東方,其國土名「善快」,今現於其土說法。 [2]須彌相佛:金容尊大,狀若須彌山(Sumeru)。《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山幢如來」。須彌,須彌山,意譯為「妙高山」,東西南北分別由白銀、琉璃、紅寶石、黃金合成。高八萬四千由旬,闊八萬四千由旬,為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為一小世界的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獨小,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頂,山根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環繞。金山之外有鹹海,鹹海之外有大鐵圍山。 [3]大須彌佛:諸相甚大,如須彌山王,超過眾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山如來」。 [4]須彌光佛:光大如須彌山王,映蔽眾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山光如來」。 [5]妙音佛:聲音慈潤微妙,清徹遠聞。《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妙幢如來」。 [6]恆河沙數(Gaṅgā-nad-vālukā):數量多得像恆河裡的沙粒那樣無法計算。《大智度論》:「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過恆河者,何以常言恆河沙等?答曰:恆河沙多,餘河不爾。復次,是恆河是佛生處、遊行處,弟子眼見,故以為喻。復次,諸人經書皆以恆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恆河沙為喻。復次,餘河名字喜轉,此恆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恆河沙為喻,不取餘河。」 [7]廣長舌相:三十二相之一。舌廣而長,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顯不妄語之德。 [8]三千大千世界:此處指諸佛各自國土。宇宙由無數大千世界構成,一個大千世界為一佛土,由一佛化導。一須彌山、一日月、四大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禪三天,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天,為一「大千世界」。其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9]護念:保護憶念。以念力除去障礙,使被護念者信心堅固。 南方佛證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1]、名聞光佛[2]、大燄肩佛[3]、須彌燈佛[4]、無量精進佛[5],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燄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日月燈佛:身光智光內外俱照,一切種智、一切智、道種智,如日光、月光、燈光。《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日月光如來」。 [2]名聞光佛:名聞十方,光照內外,眾生聞名見光而生覺悟。《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名稱光如來」。 [3]大燄肩佛:身光發燄,出於兩肩,表權實二智,照真俗二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光蘊如來」。 [4]須彌燈佛:身光如燈燄,大如須彌山,能破眾生無明黑暗。《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迷盧光如來」。 [5]無量精進佛:方便度化無量眾生,未嘗休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邊精進如來」。 西方佛證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1]、無量相佛[2]、無量幢佛[3]、大光佛[4]、大明佛[5]、寶相佛[6]、淨光佛[7],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無量壽佛:西方同名無量壽佛。《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2]無量相佛:相好無量。《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量蘊如來」。 [3]無量幢佛:功德高峻,超勝如幢。《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4]大光佛:智慧光明廣大,無不照耀。《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5]大明佛:得證三明,遍知一切法,能破一切惑。《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光焰如來」。 [6]寶相佛:相好殊特,如寶可貴。《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寶幢如來」。 [7]淨光佛:身智二光清淨無漏。《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放光如來」。 北方佛證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燄肩佛[1]、最勝音佛[2]、難沮佛[3]、日生佛[4]、網明佛[5],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北方世界有燄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燄肩佛:兩肩發燄,表權實二智,照真俗二理。《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 [2]最勝音佛:音聲美妙,超勝一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無量天鼓震大妙音如來」。 [3]難沮佛:念力堅固,不可阻礙。《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娑羅帝王如來」。 [4]日生佛:如日初升,無幽不燭。《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大蘊如來」。 [5]網明佛:智慧光明猶如因陀羅網,遍覆十方;施此教網,令眾生明解。《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光網如來」。 下方佛證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1]、名聞佛[2]、名光佛[3]、達摩佛[4]、法幢佛[5]、持法佛[6],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師子佛:於法中自在,如獅子王於獸中自在;令眾生歸依,令外道摧伏,如獅子王能伏群獸。《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2]名聞佛:名號普聞十方無量世界。《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名稱如來」。 [3]名光佛:名如日光,遍照一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譽光如來」。 [4]達摩佛:達摩,意譯為「法」。以法為身,有為無為諸法所依止。《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正法如來」。 [5]法幢佛:廣開妙法,高峻如幢。《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6]持法佛:持過去佛法,付囑未來。 上方佛證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1]、宿王佛[2]、香上佛[3]、香光佛[4]、大燄肩佛[5]、雜色寶華嚴身佛[6]、娑羅樹王佛[7]、寶華德佛[8]、見一切義佛[9]、如須彌山佛[10],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譯文】 舍利弗啊,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此等諸佛多如恆河沙數,都在各自國土,也正同心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諦真實之言:「你們應當相信這部《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佛必生極樂,絕無虛妄!)」 【註釋】 [1]梵音佛:法音淨妙,聞者適悅。《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2]宿(ㄒㄧˋㄡ)王佛:如月照夜,星宿中王。「宿」,星宿。《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3]香上佛:五分法身香,人所不能及。 [4]香光佛:香光莊嚴,遍照法界,破眾生無明黑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譯相同。 [5]大燄肩佛:身光發燄,出於兩肩,表權實二智,照真俗二理。 [6]雜色寶華嚴身佛:雜色眾寶莊嚴其身,令眾生睹相歡喜。 [7]娑羅樹王佛:如娑羅樹王,庇蔭眾生。「娑羅」,意譯為「堅固」。 [8]寶華德佛:功德如寶,如花開敷。《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紅蓮華勝德如來」。 [9]見一切義佛:五眼圓明,洞達一切諸法甚深之義。《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作「示現一切義利如來」。 [10]如須彌山佛:福智如山,巍巍高峻,眾聖中尊。 【教證】 《無量壽經》第十七「諸佛稱揚願」:「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佛讚歎) 《無量壽經》:「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唯佛明了) 善導大師《法事讚》:「十方恆沙佛舒舌,證我凡夫生安樂。」(證誠必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證誠必生) 【要義】 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功德,證誠念佛必生 世尊恐一佛所說眾生難信,舉出六方恆河沙諸佛各在本國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證我凡夫生安樂」,勸言:「釋迦牟尼佛所言不虛,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教證】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又如《彌陀經》云,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此亦是證生增上緣。」 (3)勸信 釋經名勸信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1]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譯文】 舍利弗啊,你的見解如何呢?這部經為什麼稱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啊,不論是聽聞我說此經而信受奉行的人,還是聽聞諸佛證誠而信願持名的人,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現生都被一切諸佛的慈念力所保護,由於諸佛護念而心不退轉,決定往生,往生則決定成佛。(此偏依佛力。) 所以,舍利弗啊,我所說與諸佛所證毫無二致,你們應當信受不疑,發願往生啊! 【註釋】 [1]聞諸佛名:聞說證誠念佛必生的諸佛之名。諸佛同勸念佛往生,單是耳根聽聞諸佛名號,卻不信願持名,不名「聞諸佛名」。 [2]阿耨(ㄋˋㄡ)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音譯,意譯為「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或「無上正等正覺」,遍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即佛果。 【要義】 護念得現生不退 聞經受持,皆得諸佛護念而不退於無上菩提,可知念佛人現生即得不退轉。 【教證】 《無量壽經》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四十八「得三法忍願」:「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龍樹菩薩《易行品》:「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光攝不退)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聞經聞佛,皆得不退,則不待往生彼國,而未生以前,即已成就菩提善根,不可破壞。」(現生不退) 【要義】 自力不退與佛力不退 靠自力修行,須修到一定的階位方得不退,猶如徒步登山,接近山頂才不生退心;靠佛力救度,佛力成辦故,起行即得不退,猶如乘纜車上山,信賴纜車故,易行安樂故,全程不生退心。 【教證】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明發願益勸信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譯文】 舍利弗啊,如果有人,不管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只要能信受我及諸佛所說,發願欲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樣的人,當生皆不退轉,命終皆得往生,往生皆得成佛。過去世發願的,已經往生;今生發願的,今生往生;未來發願的,未來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 (往生極樂國土這樣殊勝、容易,)所以,舍利弗,無論任何人,如果真的相信我及諸佛所說,就應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要義】 願生得現生不退 經文先明不退,後說往生。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皆得不退於無上菩提,可知現生發願即得現生不退轉。又,發願生心,即是發菩提心。 【教證】 龍樹菩薩《易行品》:「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稱名不退) 【要義】 時常勸願 世尊三勸「應當發願」,諸佛證誠「當信是經」,世尊又勸「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可知是時時勸、念念勸、處處勸。釋迦及諸佛如此無窮無盡地迭相勸導「當信」「當願」,若再不信受、發願,實在是「頑石不可化,朽木不可雕」了。 【教證】 善導大師《法事讚》:「四十八願殷勤喚,乘佛願力往西方。」(殷勤招喚) 善導大師《法事讚》:「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殷勤付囑) 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其餘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嚀勸往生也。」(殷勤叮嚀) 釋尊諸佛互讚 嘆難信難說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1]五濁惡世[2] 劫濁[3]、見濁[4]、煩惱濁[5]、眾生濁[6]、命濁[7]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譯文】 舍利弗啊,像我現在這樣稱讚諸佛功德不可思議,(因為他們都勸人深信阿彌陀佛的救度,)諸佛也都稱讚我功德不可思議,而如是說:「釋迦牟尼佛(實在是大雄大力,)能做甚難稀有之事!能在此災難頻生、邪見流行、煩惱熾盛、惡業充滿、命光短促的娑婆五濁惡世成佛,為罪業煩惱眾生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說此一切凡聖難以信解之法。」 舍利弗啊,應當知道,(諸佛並非虛讚。的確,)我在此五濁惡世,行此甚難稀有之事,圓證佛果,把所得佛果之法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普施一切眾生,令眾生也能成佛。如此難信之法,實在難說,太難太難! 【註釋】 [1]娑婆國土:即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梵語「娑婆」(Sahā)譯為「堪忍」,我們這個世界,外有寒暑風雨,內有貪瞋煩惱,罪惡深重,眾苦充滿,但眾生堪能忍受,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簡稱「忍土」。 [2]五濁惡世:渾濁不淨、充滿痛苦的世界。包括:劫濁(災難頻發)、見濁(邪見流行)、煩惱濁(貪瞋熾盛)、眾生濁(罪多福少)、命濁(壽命短促)。 [3]劫濁:減劫中,人壽漸減,善品漸損,煩惱漸增,有饑饉、疾疫、刀兵等劫災,生靈塗炭,永無寧日。 [4]見濁:世人知見不正,不奉正道,邪見增盛,異說紛紜,莫衷一是。 [5]煩惱濁:世人貪慾熾盛,瞋怒爭鬥,諂曲虛誑,惱亂心神。 [6]眾生濁:世人不達義理,暗鈍弊惡,身心不淨,罪多福少,苦多樂少。 [7]命濁:世人因煩惱叢集,心身交瘁,壽命短促。 【要義】 難信難說,嘆難勸信 世尊說此經,諸佛共嘆為難事,難說難信,世尊自嘆「是為甚難」,玄奘大師異譯本說為「極難信法」,可知世尊如何傾其一生弘揚此法。嘆難是為勸信,眾生應生難遇難求想,放下驕慢,珍重敬信。 【教證】 《無量壽經》:「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難得難聞) 《無量壽經》:「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嘆難勸信)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佛世甚難值,人有信慧難,遇聞稀有法,此復最為難。」(難信之法) 善導大師《法事讚》:「世尊說法時將了,殷勤付囑彌陀名。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難信之法) ﹝三、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1]、人、阿修羅[2]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譯文】 釋迦牟尼佛說完此經,以舍利弗為首的諸大阿羅漢,以文殊師利為首的諸大菩薩,以及一切天眾、人眾、阿修羅眾等,聽聞世尊的說法,無不歡喜信受,恭敬禮拜世尊後離座。 【註釋】 [1]天:六道之一,梵語「提婆」(Deva),光明、自然、清淨、自在、最勝之義。神通自在,快樂長壽。修上品十善,得生欲界天;或有修世間禪定,得生色界、無色界天。 [2]阿修羅:六道之一,又作「阿素羅」「阿素洛」(Asura)。意譯為「無端正」,男子容貌醜陋而女子端正;又譯為「無酒」,其國釀酒不成,瞋妒而斷酒;又譯為「非天」,果報勝似天而無天德。居住在山中、大海底,生性好鬥,常與帝釋天爭戰。 【要義】 歡喜信受 經中世尊呼喚舍利弗三十六次,發問三次,但並沒言及在場大眾的反應;直到全經講完,才說大眾「歡喜信受」,可知:淨土法門,信順為則,隨聞隨信,安心起行。 【教證】 《無量壽經》:「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信心歡喜) 《無量壽經》:「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歡喜踴躍) 【要義】 自信教人信 聞知六字名號當中具足我往生成佛的一切資糧,執持名號即可全部獲得,往生成佛當下決定,生死苦惱從此永斷,歡喜感恩之情自不能已。看到周圍的人被各種苦惱所逼,難得解脫,自然會把不捨一切眾生的這尊阿彌陀佛介紹給他,點燃他心中的希望。如此輾轉相傳,一燈燃百千燈,法界遍開四色寶蓮。 【教證】 善導大師《觀念法門》:「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聞此語,即應聲悲雨淚,連劫累劫,粉身碎骨,報謝佛恩。」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佛說阿彌陀經 附錄 慧淨法師六文 1《阿彌陀經》大意 一、大意:主要、綱要、要旨、中心、目的。 古德云:「囊括始終,冠戴初後。」 總體性的舉出重點,顯明目的與方法。 二、《阿彌陀經》之大意有三: 1、先說依正功德,發起眾生欣慕。 2、次示少善不生,唯明持名得生。 3、後顯諸佛證誠,勸導眾生信受。 (一)先說依正功德,發起眾生欣慕: (二)次示少善不生,唯明持名得生: 《經》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經》云: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法事讚》釋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往生禮讚》云: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般舟讚》云: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三)後顯諸佛證誠,勸導眾生信受: 《經》云: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觀念法門》釋云: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以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疑此法,不只疑本願,亦疑佛說;即是疑六方證誠,即是舌爛。 信此法,不只信本願,亦信佛說,即信六方證誠,即信一切佛說,即信一切法,即信一切菩薩,即信一切三寶,此信廣大。 2《阿彌陀經》之目標與方法 《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ㄧ心不亂。」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偈解釋《阿彌陀經》所揭示之「目標」與「方法」。 四、隨緣雜善 指少善根福德,亦即執持名號以外的任何法門。 五、要法 往生之正因,指「專念彌陀」。 六、念 信與行,即信心與稱名,與執持同義。 七、「專復專」: 上之「專」釋「一心」,一心無二心,無二即是「專」; 下之「專」釋「不亂」,不亂不雜亂,不雜亦是「專」。 故「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善導大師釋為「念彌陀專復專」。 八、「專復專」亦有三重之義: 善導大師《觀經疏.散善義》言: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餘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正雜得失:(1)親、疏;(2)近、遠;(3)無間、有間;(4)不迴向、迴向;(5)純、雜。 3《阿彌陀經》要旨 三段文兩重因果 一、經文、祖釋、註解 (一)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祖釋 善導大師《法事讚》釋此經文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三)註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或有人以為發菩提心、廣行六度、修諸萬行、積善累德,謂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或有人以聖道法門之觀點,曲解淨土特別法門「一心不亂」之真義,以為念佛功深,證入三昧,或者伏斷惑業,不生煩惱,謂之一心不亂。而不知「執持名號」即是「心信彌陀救度,口稱彌陀名號」;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專」;「不亂」即是「不雜亂」,不雜亦是「專」;是故善導和尚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謂之「念彌陀專復專」。故,不論何人,但能盡其形壽(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即臨終之機下至一念之念佛,平生之機上盡一形之念佛),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者,即是乘佛願力,已得往生,甚為易解易行,毫無別義玄義也。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多以為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此兩重因果,經文分明,祖釋顯然,若靜心思維,則其義自現。 二、《阿彌陀經》兩譯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鳩摩羅什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 舍利弗, 又舍利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執持名號, 聞已思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一心不亂: 繫念不亂: 其人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臨命終時,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 現在其前; 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意譯:依梵文意義而譯成中文 特點:(1)順中文文法。 (2)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扼要,文字簡潔。 直譯:依梵文文句而譯成中文 特點:(1)順梵文文法。 (2)不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詳細,文字廣說。 三、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其他譯文 1、梵文漢譯(玄奘) 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2、梵文英譯(穆勒)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3、梵文日譯(中村元) 不得僅以微小善行,往生無量壽如來佛國。 4、藏文日譯(寺本婉雅) 不得以少量善根,往生彼世尊無量壽如來國。 四、師釋 (一)法然上人《阿彌陀經釋》(《法全》二五一頁)言: 1、「小善」者,謂不足為往生因,諸小善根也。而大小義,異說紛紜。今依善導,即以雜善名為「小善」,專念佛名名為「大善」。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是乃指念佛行者也。此文雖曰善男善女,意兼惡人。是故善導(《觀念法門》)釋此文云:「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能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即得往生。」 3、「執持名號」者,此正修念佛也。 4、「若一日乃至七日」者,是修念佛三昧時節之延促也。文雖但舉一日七日,意兼一生乃至十聲一聲等,是故善導(《觀念法門》)釋此文云:「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以此案之,今此經意,非但明於善人一日七日往生,亦兼明於十惡輕罪、破戒次罪、五逆重罪之人往生也。 5、「一心不亂」者,修念佛時,心不散亂,至誠信心,專念佛名,是即往生之修因也。 (二)法然上人《逆修說法》(《法全》四二九頁)言: 行者命欲終時,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體、當生」三種愛心。爾時,阿彌陀如來放大光明,現行者前;行者既見未曾有事,專心歸敬,更無他念。 又,佛之慈悲加佑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靜。是故《稱讚淨土經》說:「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令心不亂」與「心不顛倒」,此即「令住正念」之義也。 明知:非臨終正念故有來迎,由來迎故,臨終正念也。凡平生之時已成往生行業之人,臨終必得聖眾來迎;已得來迎之時,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然今時行者,多不辨其旨,於尋常行懶惰不營,至臨終時俄祈正念,是僻見也。行者能得此旨,於尋常行業不起怯弱心,此是行業至要。 (三)法然上人《答秀實書》(《法全》六四四頁)言: 真有願生之志,不疑彌陀本願而念佛者,臨終無顛倒之事也;其故者:佛之來迎,正為臨終正念故也。不知此理之人,皆以為臨終正念念佛時,佛即來迎;此既不信佛願,亦不知經文也。《稱讚淨土經》言:「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平時常念佛故,臨終佛必來迎;見佛現前,即住正念。 然而,以為平生念佛徒然,唯無理祈求臨終正念之人,甚為謬誤之事也。是故,信彌陀本願之人,不可先有懷疑臨終之心,唯應更至心於日常之念佛。何時佛願唯誓迎接臨終方念佛之人乎?臨終念佛往生之人,乃是日常既無往生之願,亦不念佛之造罪惡人,臨終始遇善知識之勸導,念佛而往生,《觀經》已言之。本來念佛之人,不別作臨終之準備;應思佛之來迎一定故,臨終正念亦是一定也。 (四)道鏡大師、善道大師《念佛鏡》言: 問曰:准《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未知何者是少善根,何者是多善根? 答曰:如來八萬四千法門,若望念佛法門,自餘雜善總是少善根,唯有念佛一門,是多善根多福德。何以得知?准《觀經》中,下品下生人,十念成就,即生淨土,一聲念佛,定得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能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明知還得八十億劫微妙功德,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 又自餘雜善是自力,修行之者,多劫乃成;念佛修道,乘阿彌陀佛本願力故,疾則一日,遲則七日,便生淨土,住不退地。故《阿彌陀經》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故知念佛一法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五)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言: 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昔作此解,人尚遲疑,近得襄陽石碑經本,文理冥符,始懷深信,彼云:「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功德、多善根、多福德因緣。」 (六)元照大師《阿彌陀經義疏》又言: 問:四字名號,凡下常聞,有何勝能超過眾善? 答:佛身非相,果德深高,不立嘉名,莫彰妙體,十方三世,皆有異名。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七)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言: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亦言名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遺。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八)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言: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九)觀徹大師《阿彌陀經合讚》言: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倡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因前稱佛,罪滅障除,淨業內熏,慈光外攝,脫苦得樂,一剎那間。《讚》曰:「臨終聖眾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十)蕅益大師《阿彌陀經要解》言: 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 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 (十一)元照大師《觀經疏》言: 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臺,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 答曰: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被定擊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上明此方入道,則發魔事)。 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干犯。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力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復何在耶?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 經(《觀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 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障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4《阿彌陀經》要文善導釋 前言 《阿彌陀經》(簡稱《小經》)是淨土三經之結經,亦即淨土宗結論之經,於淨土宗之重要性不言可知。 此《經》大意有三:一、目標;二、方法;三、證明。 一、目標,首先讚歎極樂莊嚴,以勸眾生往生。二、方法,接著說明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極樂。三、證明,最後十方恆沙諸佛,同聲證明護念。 此《經》文字僅有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既是文簡義豐,亦是簡短普及,總結定論。 此《經》是淨土三經之結經,故言簡意賅,總結淨土宗之「正機、要法、勝益」。 此《經》顯示釋尊及諸佛的本懷,以救度惡世凡夫為「正機」,以專稱彌陀佛名為「要法」,以往生彌陀淨土速證菩提為「勝益」。 此《經》係佛無問自說之經,更是佛出世本懷之經,亦是十方諸佛護念之經。諸佛出世之目的,眾生成佛之要法,唯在此經。 此《經》明萬佛歸於彌陀一佛,六方恆河沙諸佛共讚阿彌陀一佛。《大經》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極尊」。 此《經》明萬法歸於淨土一法,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 此《經》明萬行歸於念佛一行,餘一切行為少善根,唯念佛一行是多善根,是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此《經》是正直捨權,唯說念佛,不說諸法諸行等權教之經。 此《經》說明只要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必定往生彌陀淨土,獲得一生補處。 此《經》是難信之經與難說之經。因其方法簡易,境界高超,五濁惡世之凡夫難以直下相信。 此《經》是唯有佛與佛方能互知的境界,餘皆不知,《大經》說「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此《經》自古以來列為佛門早晚課課誦之經,因其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之故。 此《經》古來多有高僧大德為之註解闡釋。其中,以彌陀化身之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的解釋,最為純正、簡要、明瞭;文不玄奧,義無枝蔓,任誰一看,都能一目瞭然,知其意義。 此《經》善導大師之釋書,有《彌陀經義》與《法事讚》二書,前者可惜早已佚失,後者是以讚偈的體材作為大義的發揮。 此《經》善導大師甚為重視,大師曾書寫此經廣宣流布,其數高達十萬卷,並畫其相令人欣慕。據《續高僧傳》及《瑞應刪傳》說:「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數無量。」現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有一本大師真蹟的《阿彌陀經》,此書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險隊在中國新疆吐魯番所發掘。大師之真蹟竟然流布到當時的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廣,令人驚歎。 此《經》的重要核心之文,善導大師之著作有很多簡要明瞭之釋,謹摘錄如下: 壹、《小經》要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貳、善導大師解釋: 一、《法事讚》(《《善全》》四三七頁)釋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二、《法事讚》(《《善全》》四五○頁)釋言: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觀經疏.玄義分》(《《善全》》四八頁)釋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 四、《觀經疏.定善義》(《《善全》》二○五頁)釋言: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五、《觀經疏.定善義》(《《善全》》二○五頁)釋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 六、又釋言(《《善全》》二○六頁): 《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七、《觀經疏.散善義》(《《善全》》二四五頁)釋言: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決定得生。 八、又釋言(《善全》二五○頁): 《彌陀經》中說,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九、又釋言(《善全》二五○頁):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 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十、又釋言(《善全》二五一頁):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十一、又釋言(《善全》二六三頁):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十二、《觀念法門》(《善全》三四四頁)釋言: 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盡一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恆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十三、又釋言(《善全》三五五頁): 若有男子、女人,或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十四、又釋言(《善全》三六○頁): 一切造罪凡夫,但迴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 上盡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十五、《往生禮讚》(《善全》四七九.四八○頁)釋言: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十六、又釋言(《善全》五二九頁):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六方如來舒舌證,專稱名號至西方;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 十七、又釋言(《善全》五三九頁): 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 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 十八、又釋言(《善全》五四○頁): 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 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 十九、《般舟讚》(《善全》五四六頁)釋言: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二十、又釋言(《善全》五七○頁): 一切善業迴生利,不如專念彌陀號;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二一、又釋言(《善全》五七六頁): 萬行俱迴皆得往,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無過一日七日念。 5「極樂無為」之偈解釋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偈出自善導大師《法事讚》,係解釋《阿彌陀經》核心教理之偈。 此偈言簡意賅,不但概釋《阿彌陀經》之核心教理,亦涵蓋淨土三經之核心教理。 此偈簡要舉出淨土宗之目標與方法。 此偈彰顯淨土宗開宗目的之內涵。 此偈不但弘揚淨土法門者宜常講多講,修學淨土法門者,亦應吟詠熟背。 極樂無為涅槃界 此句解釋「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及依正二報段之經文:寶欄網樹、寶池、德水、樓閣、蓮華、天樂、金地、天華、供佛、鳥音風樹說法、無量光、無量壽、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等。 玄奘《稱讚淨土經》言:「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天親菩薩《往生論》之意,若約二十九句邊者,有為無漏也;若約一法句邊者,無為無漏也。《大經》言「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即其義也。 《往生論》言:「無量壽佛,國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又言:「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清淨有二種,應知。」 ◎ 彌陀淨土,依正主伴,同一涅槃,妙境界相。 依報涅槃 《大經》國土涅槃文。彼佛國土,無為自然。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主佛涅槃 佛即是涅槃。彌陀妙果,號曰無上涅槃。 眷屬涅槃 第十一願文。國土涅槃文。我若成正覺文。 ◎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無垢光炎熾,明淨曜世間。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故我願生彼,阿彌陀佛國。(《往生論》) ◎ 彼土光明,從如來智慧報起,觸之者,無明黑闇終必消除。 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往生論註》) ◎ 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既見華台心踴躍,從佛逍遙歸自然; 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 行來進止常隨佛,證得無為法性身。 四種威儀常見佛,行來進止駕神通; 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善導大師) 隨緣雜善恐難生 此句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之經文。 玄奘《稱讚淨土經》言:「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 梵文《阿彌陀經》言:「不可唯以下劣的善為根本的。」(穆勒由梵譯英,林光明由英譯漢) 梵文《阿彌陀經》言:「眾生不因此世所作善行,得生彼國。」(黃庭威由梵譯漢) 不可以少善得生,反顯應以多善得生。 「隨」,隨順。「緣」,機緣。「雜善」,法然《選擇集》第十三章:「諸餘雜行者,難生彼國,故云隨緣雜善恐難生。」可知「雜善」即是「諸善、餘善、眾善、萬善」,亦是「雜行、諸行、餘行、眾行、萬行」。 ◎ 宋元照《義疏》言:「如來欲明持名功勝,先貶餘善為少善根:所謂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禮誦、坐禪、懺念、苦行,一切福業,若無正信,迴向願求,皆為少善,非往生因。若依此經,執持名號,決定往生,即知稱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 ◎ 此即除念佛外,廣言即八萬四千法門,約言即《觀經》所宣「定散二善」。 眾生各隨其緣,所修諸善萬行,欲生其國,因果不相應,經言「少善不可得生」,釋言「恐難生」。「恐」者,恐慮、恐怕之意。 ◎ 極樂世界是法藏菩薩全性起修,究竟清淨無垢、無為無漏、微妙莊嚴之報土,是涅槃的境界,離一切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是不能分別、籌量、計度,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之一真法界,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唯有法藏菩薩全性起修之本願名號,亦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可以得生。以凡夫自力有為有漏,亦即有煩惱有污染之雜善,及分證之聖人所修一分無為無漏善根,不可得生。 ◎ 不可生,釋言「恐難生」,當有其意。《往生禮讚》言:「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若欲捨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 「恐難生」者,顯示尚可得生,唯難而不易。如何得生,以迴向故,如《大經》第十九願與三輩,《觀經》之九品。 《觀經疏》云:「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迴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又云:「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佛光普照,唯攝念佛。」 ◎ 以此諸文,則此句有諸義:一、隨自他意。二、隨自不生,隨他得生。三、隨自迴向亦可得生,然而甚難。四、雖可得生,平生不蒙光攝。五、生在胎宮。《大經》言:以疑惑心,修諸功德,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六、權實廢立,下文「專復專」即是。 ◎ 隨自隨他 隨自緣修雜善是少善、自力、難行,不可往生; 隨佛緣念彌陀是多善、他力、易行,決定往生。 曇鸞《往生論註》言:「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顛倒」者不真,故虛偽。如夢中苦樂哭笑皆不實,當真即顛倒。 《印光大師文鈔》言:「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 曇鸞《往生論註》言:「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言:「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 喻:取眾寶為家產,難而少;取摩尼為家寶,易而多。 故使如來選要法 此句解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之經文。 玄奘《稱讚淨土經》言:「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 「故」者承上。「使」者,彰彌陀所選擇之本願稱名,能使釋迦如來於諸善之中亦選擇本願稱名教導五濁惡世惡眾生,顯二尊一致,互為郢匠。 何以故?由酬報本願之無為涅槃土,以一切凡夫,乃至三乘之諸善因緣,不得往生故,但可以彌陀本願念佛之一因得生故。 正由超世誓願建立報土者,舉體全是為眾生故,不得不使釋迦如來亦如是教令眾生念佛往生。 ◎ 「要法」者,指「執持名號」,非定散要門。「要」者,專也、求也、契也;「法」者,名號也,亦即本願稱名之念佛。隨緣雜善非本願行,非生因故,非可專修、非可求願、非可契約之法,故釋迦捨而不選;唯選取此可專修、可求願、可契約之法,故云「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教」,釋尊之示諭、教導、教敕。「念彌陀」者釋「執持名號」。即教諭敕令「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 專復專 大意有三: 一、 顯示二重廢立:雜正、助定。 二、 顯示一行一心:初專修一行,再專成一心,成為專一行一心。 三、 顯示殷勤勸諭一心於一行。 專復專者,橫超,超勝萬法,速超生死大海,速超至無上覺。 ◎ 專復專者,一心不亂也。 ◎ 專復專者,龍樹菩薩所言「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也。自力之人修雜行,不專不敬。 ◎ 專復專者,四修皆具:恭敬、無餘、無間、長時。 三心四修五念,皆是南無阿彌陀佛。 ◎ 何故「教念彌陀專復專」? ‧ 一、本願唯說念佛故。二、三輩為說念佛故。三、九品導歸念佛故。四、光明唯攝念佛故。五、淨土蓮華日燦故。 ‧ 《小經》光明無量無礙文。《觀經》攝取不捨文。《禮讚》唯攝念佛文。《觀念》不攝雜業文。《觀經疏》光攝三緣文。 ‧ 法界藏身文。阿字十方偈。 ‧ 萬行圓備德名故,念佛一行,遍攝萬行,功能超絕,簡易圓頓,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法照大師) ‧ 西方進道勝娑婆,緣無五欲及邪魔;成佛不勞諸善業,華台端坐念彌陀。(法照大師) ◎ 善導:念佛即是涅槃門。法照:念佛成佛是真宗。 ◎ 登門入室。登其門方能入其室,登錯門入錯室,不至目標。到哪裡,從哪門出入。 ◎ 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保證到達之條件:易。易則人人都能到達,且輕鬆安樂。 ◎ 娑婆成佛 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 淨土成佛 發願生心,專念彌陀佛名。 6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執持」梵文「阿陀那」,心識名,阿賴耶之別名,譯曰執持。此識之力執取維持善惡之業因及有情之身體,使不破壞。 如實聞到名號時,佛凡一體,機法一體。與名號成為一體,故此時謂之「執持名號」。命若延,則一日、七日專稱佛名,心不向雜行雜修之「一心不亂」。此時蒙攝取不捨之利益,即得往生。故言「其人臨命終時,佛聖自然來迎」。 一心不亂是名號之一心,若名號之外求心是二心雜亂,非一心。故往生不依心,依名號往生。 一心不亂是凡夫之「信心不亂」,亦即「專信專念」,不是聖者之事一心、理一心之不亂,何故?此法不但要救正像末三時之眾生,同時也要救度滅法的眾生,滅法三寶已滅,三學亦不聞,無教與行,何能事理一心!故知是「專信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之專一不二不夾雜之心。故善導大師解釋為「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不是要念到入三昧的功夫上之一心。 又三界內皆是散地眾生(四禪八定是凡夫禪),散地眾生不能工夫之一心,乃當然之事。彌陀既欲救度散地眾生,即不可以事理之一心為標準,作要求之條件,故知一心即是專信專念。 專復專有三重之義: 一、殷勤付囑,再三叮嚀。 上之「專」釋「一心」,一心無二心,無二即是「專」; 下之「專」釋「不亂」,不亂不雜亂,不雜亦是「專」。 二、上之專,捨雜行歸正行;下之專,捨助業專正定。 三、上之專,一行一信;下之專,一信一行。 一心:專一之心,專念彌陀無間相續。無二之心,不念諸佛菩薩咒語。一向之心,至臨終任何皆不變。無疑之心,信心不亂不雜不二。順佛之心,本願三心機受一心。 一心即無二純粹之信心,此心是不亂不雜之心,無二無三之心,有二三即雜即亂即不一,非純一之信心。一心信靠彌陀而不雜亂,故名真實信心,真實修行,真佛弟子。 一心即信受彌陀大悲願力之救度,凡夫心與佛心成為一體,故名一心。 一心即專一無二,諸佛之中,唯專念彌陀一佛。 一心專念與專心專念同意,一心屬信,專念屬行。 一心專念:彌陀一心要救我,我一心要給彌陀救。 一向專念之外,一切權威皆不顧,佛之前無賢愚。 專學一法不雜行。往生要一條路直進,莫分歧,故言「專復專」。 心不一,則力不專。專攻有成,雜修一無所成。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乃至十念:平生之念佛,至臨終之十念一念。曇鸞釋為「無間相續」。 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由彌陀願力故,十念業成。不爾,本願應無作用。 曇鸞大師說:「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淨土宗不只「往生」,而且已是「生往」。 一心一意想到那裏,總有一天你就會到那裏。 除了往生無別路,好也要西方去,歹也要西方去。 淨宗法師一文 《阿彌陀經》之特別 1.無問自說。 2.暢懷直說。 3.唯是佛說。 4.諸佛齊說。 5.諸佛證說。 6.諸佛稱說。 7.諸佛讚說。 8.諸佛觀說。 9.佛嘆難說。 又: 1.唯說佛界,不說餘界。 2.唯說果地,不說因地。 3.唯說事實,不說道理。 4.唯說有相,不說無相。 5.唯說頓超,不說次第。 6.唯說佛乘,不說餘乘。 7.唯說念佛,不說餘行。 8.唯說願生,不說住世。 9.唯說救度,不說修行。 10.唯說佛力,不說自力。 11.唯說淨土,不說聖道。 12.唯說易行,不說難行。 13.唯說樂事,不說苦事。 14.諸佛能說,彌陀被說。 15.諸佛能讚,彌陀所讚。 16.唯說報土,不說化土。 17.唯說苦樂,不說迷悟。 18.唯最上法,為最下機。 19.難說難信,難信難說。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