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玄義講記 淨空法師
2023/02/28 10:04:48瀏覽97|回應0|推薦0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玄義講記
淨空法師主講
劉承符居士記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三年六月二日起,在美國加州德安乍(DEANZA)學院講彌陀要解為期兩月,有錄音帶四十八卷。茲將其玄義九卷作成筆錄,供養讀者。


各位同學:

去年六月在此教室講了一部無量壽經,今年同一月份也與各位共同研究淨宗另外一部重要典籍,這是蕅益大師所作的彌陀要解。過去無量壽經尚未普遍流通時,修學淨宗所依據的典籍即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之彌陀要解、與蓮池大師之彌陀經疏鈔。近一千年中淨宗修學能有成就者即靠這兩部註解,尤其彌陀要解,特具權威。過去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推崇備至。他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為阿彌陀經作註解,亦不能超出其上。甚至於肯定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的全意,一點也沒有錯誤。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蕅益大師的身份沒有洩露,一定也是再來人。印光大師對要解如此推崇,則蕅益大師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當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之讚歎。

末法時期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人類煩惱重,苦難多,如想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真實利益,解決現前問題,無論個人、家庭、事業,更進一步能解決我們的永恆問題,即佛門中所說的生死大事,確實有效,確實可以做到者,在所有一切法門中,唯獨淨土法門可以承當。古德說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快速、穩當,具無比的殊勝。祖師大德異口同聲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自古以來對於淨土法門真能修持有成就者,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善根深厚之人,根性很利,特別聰明,一聽此中道理與事實即能深信不疑,竭誠接受。第二種是有福之人,非世間五欲六塵之福。世間的榮華富貴全是假的,真正福報是聽此經後,雖不懂道理卻能深信,至誠遵行。最難的是中間分子,為數甚多。歷代高僧大德善知識,苦口婆心講解介紹,也是為了這些中等人。

佛教是佛陀對一切眾生最好的教育,絕不可視為宗教。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所說的法後人把它整理出來,傳到中國,又經古德翻譯整理分類,編成大叢書,名之為大藏經,其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述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今天講此要解,也是研究宇宙人生之真相。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谿師伯述圓中鈔土,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有些經題冠上「佛說」二字,有不加者,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皆未加佛說,而此二經確是佛說。在一般慣例上,經典從正宗分開始,第一句是佛說的即加「佛說」二字,如非佛說則免加。

佛所講的經,從內容性質將其分類稱為十二分教,其中有一種是無問自說。佛看眾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某一層次的教化即無問自說。阿彌陀佛是梵語,阿是「無」,彌陀是「量」,佛是「覺」。阿彌陀佛即「無量覺」。佛本來是一切無量,惟經中特別說出兩個意思,即「無量壽」與「無量光」。壽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指無量空間,十方世界。時空包括一切,光壽雖代表時空,而光壽二字遠比時空二字來得活潑,意義深遠。在一切無量中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壽命有限,則一切智慧才藝德能財富均落空。

符按:前面所提十二分教又稱為十二部,就是按經典體栽分為十二類別。有偈云:長行重頌並孤起,譬喻因緣與自說,本事本生未曾有,方廣論議及授記。

(1)長行、就是一行一行的長文。
(2)重頌、將長行的義理,用偈頌方式重新說一遍。
(3)孤起、單獨的偈頌,與前後經文無關。
(4)譬喻、用比方來說明經文的義理。
(5)因緣、敘述某種事發生的因緣。
(6)自說、平時有人請法,佛才說法。唯獨阿彌陀經,無人請法而佛自說。
(7)本生、佛說過去弘法利生的經歷。
(8)本事、菩薩羅漢在因地所行的事蹟。
(9)未曾有、從來沒有見過的神通變化。
(10)方廣、就是方正廣大的經,有圓融無礙的境界。
(11)叫論議、佛弟子研究經律的報告,或者佛與弟子討論的紀錄。
(12)授記、佛給菩薩授記何時成佛,在何淨土等等的預言。

中國古代聖賢,對宇宙人生真相有相當的認識。例如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其一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知道名是假的,佛菩薩的名號是由其教化眾生的宗旨而定,用現代話說就是口號。如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娑婆世界,其教學的方針,須對症下藥。這個世界眾生毛病太多,第一是缺乏慈悲心,第二是妄想執著太重,所以佛取名「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義,「牟尼」是「寂滅」義。化導眾生以慈悲為懷,心地清淨。如阿彌陀佛來此世界作佛也要用「釋迦牟尼」尊號,才能醫治我們的毛病。若釋迦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即不能用「釋迦牟尼」,因西方人都仁慈,每人心地清淨,不需要仁慈寂滅之藥。佛無固定名號,亦無永久名號,乃是應機說法,亦無定法可說。佛教化眾生,隨類現身,無一定相貌,隨各民族之相貌而示現。如楞嚴經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符按:前面提到老子道德經,其第一章開端即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幾句話實為全部道德經之綱領,殊不易解。茲為便於初機,略作補充。第一個道字是指「真常」之道,即是道體。第二個道字即「說」的意思。就是說真常之道,無相無名,一說便錯,動念即乖。也就是大乘起信論所說的真如,其言曰:「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老子所說的「道」即佛家所說的「真如」。哲學家稱之為「本體」,這個本體在佛經中隨處可見,但其名稱變化多端。在下平日讀書,將此真如同類異名之詞彙登記有七十二個之多,尚不齊全。老子又說:「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本無名,如勉強給它一個道的名字,乃是一分假名而已,並不能完全代表道之體。他又想到,道既是無相無名,然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變化出來的,所以他又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是體,有名是用。無名是性,有名是相。相非性而不融,性非相而不彰。老子深觀至此,其哲學思想在我國古籍中首推第一。在下有一分不成熟的想法,總認為老子孔子都是大菩薩再來。他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先遣部隊,佛叫他們來中國,給華人先打好一個哲學底子,然後才能接受博大精深的佛家思想。但是老子雖然觀察到本體的輪廓而究竟沒有登堂入室,常謂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頗似二乘,虛無自然,又似外道,究其實,他是人天乘兼修梵行者,而終不能徹一心之源。假使他能有機緣受教於佛陀,可能經佛一指點,即成為有修有證之法身大士。

佛經萬古常新,適用於各時代,三千年前在印度所講的經典對當時的印度人有受用。三千年後這些經典對今天的眾生一樣有受用,無有差別。然而人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古今大不相同,如何能普遍適用於各時代,就要有註解。註解就是將佛經現代化、本土化。此要解是蕅益大師在明朝所作,距今已有五百年。今天講此要解又要以現代化的方式以解釋之。至於何人能譯、能講、能解,皆是嚴肅問題。翻譯經典如不能明白佛的真實,義,可能翻譯錯了。古人說:「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必須如開經偈所說「願解如來真實義」。

各位同學必須知道,中國近代受盡了屈辱,好像樣樣不如外國人,其實中國人乃是最幸運最有福的人。佛教傳到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證果的人。證果的意義是對於佛在經中所講的理論,他完全明白,如不能親自把它證實,只是聽佛所說而自己未能親證,他翻譯經典或講經說法一定會發生錯誤,所以古來大德翻譯經典講經說法都不是凡人。如果我們願意繼承這份寶貴遺產,我們的祖先只要求我們一個條件,即熟中國的文言文。我們祖先聰明,知道言語是會隨著時代變的,而文字不變,把語言與文字分成兩條道,因而文言文傳了千年而無變化。現在論語等於同孔老夫子交談,讀孟子即與孟子見面。

佛經最晚的翻譯是在南宋時代,為數不多,十分之七八是隋唐時翻譯的。經典的文字是譯經時代最淺顯的,也是就當時的白話文。例如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翻的,尚在隋唐之前,但是比同時代陶淵明的文章容易懂。如對於文言文有造詣,即能接受古聖先賢的寶貴智慧遺產。學文言文應由背誦古文下手,儘量從古文觀止裏選擇,背熟五十篇即能閱讀古文,背熟一百篇即能寫文言文。我常勸勉同修要教你們的子女背古文,現在他們雖然感覺有些困難,將來他們會感激你們父母一輩子。如年歲稍長,礙於工作,無此精力時間,最好背誦無量壽經,只有四十八章。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非常好,最重要最精華的經文均予納入,包含五種原經,最早的是後漢時代翻的,最晚是宋朝。若能讀熟,則閱其他經典即無困難。

阿彌陀經是姚秦時代羅什大師翻的。中國以秦作國號的有四個朝代,歷史學家即冠以帝王之姓以區別之。第三個朝代是符秦,帝王是符堅。他的大臣姚萇發動政變,推翻符堅而自立為王,稱為姚秦。當時出了不少高僧大德如慧遠、道安、僧肇、謝靈運、陶淵明都在同一時代。三藏法師是學位之稱,對佛所說經、律、論三藏無不通達,方可稱為三藏法師。蕅益大師生於明末,歿於清初。大師的生平在其傳記中有詳細記載。另外在彌陀要解講義與親聞記中亦均有詳述。要解講義是圓瑛法師著的,彌陀要解親聞記是寶靜法師著的,這是兩部很好的註解。大師晚年專修淨土,所以他取了一個別號叫西有,其含義是指佛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

佛所說的娑婆世界,從前大家均認為是銀河系,依黃念祖老居士的解釋,銀河系是佛經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由此推算,三千大千世界包括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可見宇宙之大幾無法想像。

佛最初講無量壽經,次講觀無量壽經,最後講阿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阿彌陀佛也真有。怎樣才能去呢?第一、要真相信。第二、要真發願肯去。第三、專念阿彌陀佛。專念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一齊滅掉。今生如不能生西方,來生一定更苦,因為我們從早到晚,思想不停。如所想的是利益眾生之事少,而自私自利之事多,則來生定是苦多樂少,每況愈下。

「沙門」為古印度各宗教出家人之通稱,又名「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傳到中國之後,沙門即變成佛教出家人專用的名稱,並含有在學習期中之稱謂。蕅益大師自稱為沙門,乃自謙之意,不敢自稱法師。有人以「大師」稱謂出家人實屬過份,觀音普賢大勢至等覺菩薩與彌勒後補佛尚且稱為「大士」,「大師」乃對佛之尊稱,今人不了解佛學常識,竟以此名號稱呼凡夫,近乎譏嘲。蕅益是大師的別號,智旭是大師出家的法名。

「原夫」二字是文言文之起題語,乃虛詞,無何意義。佛是梵文音譯,全文為「佛陀耶」,義為覺者,乃尊重不翻。華人喜簡,只採用佛字。對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白謂之覺者。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自己本人。誰認識自己?由何而來,將來往何處去,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小則個人家庭,大則社會國家,甚至於廣大的虛空法界,如真能了解,才能作得了主宰,得大自在,不會受環境之支配與壓迫。成佛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諸佛是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者,為數無量,他們能作到,我們也可以作到。

蕅益大師把這個念佛法門解釋給我們聽,依其方法修學,在一生中亦能得到如諸佛菩薩之成就。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大德,決無欺騙,他們對我們一無所求,騙我們作什麼?故對於他們的教導應深信不疑。佛佛道同,無量諸佛都是慈悲、真誠、清淨,憫念群迷。「群迷」指九法界,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菩薩」譯為「覺有情」,而覺的並不圓滿,至少仍有一分生相無明,故仍在九法界。佛教我們用理智,不用感情,佛以無條件慈悲憐憫一切眾生,全心全意照顧眾生,隨機施化,教導眾生修持正法,直至成佛。

憫念是慈悲義,如果沒有慈悲心,佛對於教化眾生的原動力就沒有了。世間人一天到晚努力工作是名與利在背後推動。佛菩薩既不貪名,又不圖利,只是憐憫一切迷惑的眾生而隨機施教。在教學內容與方法,因眾生根性、迷悟、生活方式、教育程度均不相同,不得不因人施教。所謂教化,教是由因上講的,化是由果上說的。接受佛教導之後,應有氣質變化,從前愚痴,現在聰明,從前覺得苦惱,現在感到快樂。佛教學的宗旨對一切眾生均相同,都是教眾生圓滿成佛。此之謂歸元無二,方法雖多,目標則一。

中國隋唐以後佛教分為大小十宗,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後人往往存門戶之見,認為自己所修的法門是對的,其他均非。但佛說「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幸勿自讚毀他。佛在世時,有人向他請教,他一定指示一個正確的方法令其得到圓滿的成就。現在佛不在世,只能依靠佛經修學。這些經典如同醫生對病人的處方,如藥方與病症不合,恐怕會發生嚴重後果。蕅益大師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經是佛看眾生機緣成熟,無問自說,不是專對某一種人說的,而是對當時及後世一切眾生說的。自古以來修淨土法門得到成就者為數最多,它是最直捷、最圓頓,可以躐等,不要經過漸修而可以頓超。從小學一年級可以直升博士班,超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而且方法又極簡單,叫人不敢相信,很不可思議。

符按:前面法師說:念佛法門可以躐等,可以超越,不要經過漸修,這話說的一點不錯,十念成就在無量壽經中載有明文。但是初機同修不要誤會,學佛沒有取巧,所謂頓超也是由漸修而來。慧能六祖大師是賣柴的,不識字,一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大悟,還說了幾句開悟的話,五祖乃傳與衣缽。六祖修了多少劫誰知道呀!善財童子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而證入法界,但須了解,善財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出,故相師建議給此兒以善財之名,誰知道善財修了多少劫。一個下愚人一聽念佛法門即信而行,此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他是有來歷的。我們也不要小看自己,也是修了多少劫,現在才肯來聽經接受念佛法門。今生既然遇到這個希有難逢的機會,可千萬不要再錯過。

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必受報,善惡果報,絲毫不爽。如想超越六道,要不造業。不造業、很難。不迷惑、更難。何謂業,業是造作之果。事有善惡,業亦有善惡。業分三種:身、口、意。身體的造作,口中所發言語,意起念頭,身口造作聽命於意。要想超出輪迴,須先斷惑。三界六道之業因即見、思二惑,完全斷掉才能出三界,這不是一生所能作到的。若想得人天福報比較容易,世間聖賢及各宗教家都可以令人作到,超出輪迴是世間人辦不到的,所以佛才出現於世,便眾生能遇緣得度。

符按:見思二惑是三界煩惱之通稱,茲將其列表於後:

見思惑
┌思惑(生活上的心理作用











└見惑(知識上的心理作用)


┌疑

┤慢

│痴

│瞋

└貪

┌身見

│(即我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

└戒禁取見




├煩惱障(迷事的惡

│ 見俱生起的)









├所知障(迷理得惡

│ 見分別起的)




以上見思二惑各有五種,初機同修讀其名詞即能會其義。惟最後兩項略予說明:(一)見取見、見就是主觀的見解,取是執著。執持自己不正的主觀以為是正確。如外道以升天為永生,稱之為「非果計果」。(二)戒禁取見、戒是性戒,如殺盜淫之類,禁是遮禁,如飲酒食肉。持戒持禁本是善法,其過在執取一種偏差之成見,即以錯誤的觀念而持戒禁,徒勞無功。如外道得天眼通,看見牛生天,以為學牛的生活即可生天,於是學牛吃草,只有自己吃苦頭而得不到結果。牛之謂「非因計因」。

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帶業才有希望,不帶業就難了,其他法門未有帶業之說。前些年有人說:淨土宗帶業往生之說在經典中找不到根據。一九八四年沈家楨居士請我到紐約講經,在洛杉磯轉機時,周宣德老居士到機場接我,一見面他就說:「法師呀!不得了,有人說念佛法門帶業不能往生,我這幾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嗎?」態度非常嚴肅。我說:「帶業不能往生,就不要去了。如帶業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我們去作什麼?文殊普賢大勢至觀音諸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都是帶業,如果不帶業,還會有三輩九品之分嗎?」他聽了這些話才放心。

淨土三經古大德稱為「往生經」,後來祖師們又把華嚴經之普賢行願品與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三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五經中提到念佛法門分為四種:第一、實相念佛。第二、觀想念佛。第三、觀像念佛。第四、持名念佛。佛非常重視持名念佛,在大本無量壽經與小本阿彌陀經中,佛都教導我們專持阿彌陀佛名號。不但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此,一切諸佛都同聲讚歎。念佛究竟有什麼好處,一般人如不深深契入其境界,實難說出。古德如善導、永明、蓮池、蕅益諸師的著作,確實發揮得詳盡透澈,可惜我們業障深重,讀這些書之後依舊不能生起清淨心,必須要善知識開導解釋,還要自己認真修行,才能得益。否則不過在八識田中種一點善根而已。

四種念佛法門,以專持名號簡單易行。專是專一專心,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不可離開這句佛號。念的方法,四字六字,大聲小聲均無不可,不出聲默念亦可。只要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多少時間可以見效?我告訴各位:三個月到六個月即見功效。業障可以消掉一部份,感覺頭腦清楚,比以前聰明。煩惱、憂慮、妄想、牽掛都少了,心地清淨。理論懂不懂沒關係,只要依法修行,確能見效。

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必須有信心。佛的話句句真實,只要真誠懇信,真正發願,冥冥中立刻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以此原則念佛,功夫成熟時定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人在世間最大的福報不是財富長壽,真正福報是臨終時不生病,頭腦清楚,知道到那裡去,這是真正的福氣。這些年來在台灣,坐著走的、站著走的約有二三十人,臨終有瑞相的不在五百人以下。南洋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五六位。甘老太太有位親戚移民到美國,年歲大了,與兒女同住,在家照顧小孩兼燒飯。有一天早晨她沒起來燒早飯,家人到她房間一看,她盤腿坐在床上已往生了。最奇怪的她把全家大小的孝服全做好了,後事預備的整整齊齊,可見她預知時至。此乃甘老太太親眼所見。

人生在世是一場春夢,時時刻刻都在夢中。真正覺悟的人才肯放下,世間無有一法可得,身要可得,應無衰老病死。人之相處乃是緣,緣聚時莫喜,緣散時莫悲,乃正常現象。

禪宗接引上上根人,中下無份,比大乘人還要高。教下如華嚴天台法相三論,其對象為上中根性,大概上根利智者修學都能有成就,中根者即差很多,下根無份。惟此法門上中下三根不識字的老太太老公公也都能修,也都能證。往生傳中衡州王打鐵是個鐵匠,一家四口,生活很苦。有一位出家人路過其門,王打鐵即請其到家接受供養,並請教離苦得樂方法,法師教其念佛。他依教奉行,打一下鐵,念一聲佛,如此三年,有一天他說了一個偈子。他說:「叮叮噹噹,久鍊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說了之後,打一下鐵錘,站著走了。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有位老太太站著走的,去年我在高雄講經時提及此事,有幾位都說知道有此事實。台北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往生之事更不可思議。他在念佛團講開示,講了一個半小時,苦口婆心勸大家念佛。講完之後,他說我要回家了,下了講台,坐在客廳籐椅上就往生了。他兩個月以前就有預感,得空時即出去看朋友,似有惜別之意。有一次與其夫人坐三輪車參加法會,向其夫人說:我若往生,你會不會寂寞?夫人說:你若往生乃大好事,我不會寂寞,這可以證明他預知時至。

念佛分理念與事念,理念是把道理方法境界統統搞清楚,念的當然專心。事念是對理論不明白,但專心念佛。事念念到心地清淨,智慧自開,亦可達到理念。

自古以來,弘揚佛法最普遍的經典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因此註解此經者為數甚多,其中最具權威的即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蕅益尊稱蓮池為雲棲和尚。在蕅益時代蓮池已圓寂,而其著作存在。蕅益以師事之,依蓮池教誨學習,即所謂私淑弟子,類似儒家孔孟。蓮池是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蕅益是第九代祖師。蓮池為彌陀經作了一個註解叫疏鈔,先作疏,「疏」是解釋經的,後來覺得太深,恐怕後人看不懂,所以又作鈔,「鈔」是註解疏的。此項疏鈔在台灣流通甚廣。現在我們把疏鈔連同古德法師所著的彌陀疏鈔演義合印成一本,「演義」是註解鈔的。古德法師是蓮池的徒弟又是侍者。蓮池著作流傳於後世,得力於古德法師。我在台北曾講過一次演義,留有三百三十五個錄音帶,內容豐富,稱之為博大精深,甚為恰當。

幽谿是天台山幽谿高旻寺傳燈法師,蕅益以地名稱之,表示尊敬。他與蕅益的師父是師兄弟,所以蕅益稱幽谿為師伯。他晚年專修淨土,每次講彌陀經都感到天樂鳴空,大眾都聽到。他將阿彌陀經作了一部圓中鈔,以天台宗真假中三觀發揮,取圓融中道義。鈔是解釋疏的,疏是阮元朝大佑法師作的,其名曰阿彌陀經略解。此圓中鈔流通不多,蕅益言其高深洪博,文富義繁,或不便初機。

蕅益大師為便利初機作此要解有獨到之見解,故其內容亦無須乎與以上蓮池幽谿二位大師相同。側看成峰,橫看成嶺二句,借用蘇東坡遊江西廬山時所作詩中的話,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其意義是他已經見到廬山真面目,親證西方淨土的境界。

依天台宗講經的方式,在開經之前先講玄義。玄義是以很短的時間把全經大義作綜合的介紹,使聽眾先有一個概念,然後繼續聽講經文易於理解。天台用五個段落說明經中綱要,謂之五重玄義。第一解釋經題。第二辨體、說明此經理論的根據。如意義不明,信心很難建立。第三明宗、說明此經之宗旨,修學的綱領與方法。第四論用、用處何在。宗是修因,用是結果。第五判教、祖師大德為佛經整理分類,依淺深次第,契各類根機。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說者,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阿彌陀,所證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

釋迦佛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廣度有情。人為什麼要到世間來?我在十三、四歲時常想此一問題,有時想幾個月,但得不到答案。佛說「人生為酬業而來」,以往造善,今生得福,否則事事都不順心,因果報應乃事實真相。如把此種事實搞清,心安理得,不再怨天尤人,心就安了。心安則定,定能生慧,從此棄惡向善,改變未來。袁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訓,闡明改造命運極為詳盡。他平生改過自新,斷惡修善,把得邵子皇極數正傳之雲南孔老先生為他所算之一生命運整個轉變過來。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如理如法求,均能求到,若求不到乃是有障礙。這本彌陀要解書中所求的是求成佛。成佛都可求到,至於世間名聞利養,功名富貴,豈不等於雞毛蒜皮。如理如法的求可以把業報身轉變為願力身。從前業報身念念為自己打算,今後念念為一切眾生,念念為佛法。佛法是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假使眾生有機緣接受佛法,都可以把業力轉變為願力。

佛在三千年前講此經時,如非大智慧人,很難體會。今天講這部經,大多數人都能認同。佛說此土是五濁惡世,現在看來,一點不錯。濁就是污染,現在污染情況嚴重,各國皆提倡環保。惡是惡業,人心不善,身犯殺、盜、淫,口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犯貪、瞋、痴。現在社會十惡充滿,佛以大慈悲願力生在這個時代,救拔我們脫離苦海。

佛是先覺,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以先覺覺後覺,菩薩是後覺。如具能依佛法修行就是菩薩,尤其這個法門,在無量壽經經題就有「佛說大乘無量壽」字樣,可見念佛法門是大乘菩薩修行的法門。佛以度生為懷,念念幫助眾生快快成佛,以滿其心願。如我們的願力與佛的願力相同,則能轉業力為願力。念頭一轉,從前是六道眾生,立刻轉為法身大士。我們學佛亦應以眾生為懷,以此圓滿的教育推薦於一切眾生,如此則與諸佛同願、同德、同心。

眾生機緣成熟,所以佛介紹此法門予眾生。在無量壽經發起序一開始,佛容光煥發,阿難尊者從來沒有看見過,因為眾生成佛的機緣到了,佛特別歡喜。所謂機緣成熟是一聽就懂,一聽就信,一聽就開悟。此人在今生即能永脫輪迴,得到究竟解脫,現在這個身叫最後身。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在活著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後才去。這是不死的法門,亦謂之「當生成就的法門」。功夫好的預知時至,自己知道,歡歡喜喜的就走了。

倓虛法師在佛七開示中說,他一生親眼看見往生的有二十多人,聽說的不計其數。機緣成熟的人是過去無量劫來所修的善根成熟了,現時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中加持,使其能接觸到這個法門,立刻能解、能信、能願、能行。我們一定要珍惜此時此刻聞法的機會,下定決心念佛,再不能在這一生空過。

佛在阿彌陀經上說:「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釋迦佛就是修念佛法門成佛的,蕅益大師在此點醒我們,這才恍然了解。

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西方極樂世界為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諸佛都有一個共同大願即度眾生成佛道。佛佛道同,都感覺眾生難度,同時知道西方阿彌陀佛有一個方便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所以諸佛都把自己的眾生推薦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說淨土三經勸我們生西。而且生西法門又極簡單,只要信、願、念佛即可,老老實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行。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這是他的本願。在任何剎土一切法門都是進進退退,唯獨念佛法門,生到西方以後,只有升級,沒有退學,不過進的快慢而已。不退轉有三種:一、位不退。小乘證到初果聖人,不會退到凡夫位,但往上升級時間很長。二、行不退。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不會再退到小乘。三、念不退。念念趨向於無上菩提,乃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念佛生到西方就圓證三不退,真是難信之法。

「功德」二字必須弄清楚。功是修行功夫,德是果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是功,收穫是德。利益眾生為功,長養菩提為德。「德」字與得失之「得」同一意義。例如持戒是功,一定生定,定是德。修定是功,一定開慧,開智慧是德。智慧開了能破無明,能斷煩惱,成就無上菩提涅槃。「功德」與「福德」不同,福德只能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輪迴。梁武帝是虔誠佛弟子,在位時造四百八十座寺院,度數十萬人出家。禪宗達摩祖師來中國拜訪梁武帝,帝向其誇耀說:我建了若干寺廟,度了多少僧眾,這些功德大否?達摩說並無功德。結果話不投機,達摩遠走少林寺面壁九年。假如當時梁武帝問達摩,我的福德大不大,達摩一定說福德無量無邊。六祖大師在壇經上也說,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功德無法給人,福德可以給人。神通就是能力,通是通達,神是神奇莫測。道力指修養的功夫,就佛法說即指戒定慧。「依報」是生活環境的享受,「正報」是自己身體,莊嚴是真善美慧。善於說法者有很善巧的教學方法,使人聽了歡喜接受。化度是幫助人變化氣質,化凡成聖。以上種種皆是佛法修學的最高目標。

凡佛親口所說之法均稱為經,其實佛經含有五種人說的。其他人所說,如與事實真相吻合,經佛認可,亦視同佛說。佛家有所謂法印者,印表信,官府公文蓋有大印即認為有效。一切大乘法以實相為法印。如非佛說而其內容也是事實真相,亦等同佛說。

「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蕅益大師對教行理不再詳說,因蓮池彌陀疏鈔與幽谿圓中鈔都說的很詳細,另外天台宗的典籍亦均可參考。教是教學的課本,佛的一切經典即教科書。佛經內容必有道理,且能適合各階層、各地區、與各時代眾生之需要。理之外須有依理修行的方法,依之而行,將來一定可以得到證明。

第二辨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讀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佛說此經根據什麼理論與事實說的,要先明瞭,然後才能真正產生信心,依教奉行。大乘經皆以實相為體,實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是自己,宇宙是生活環境。大乘經對我們是如何的重要,不能不明白自己的生活環境。不明即迷惑,迷必顛倒,以真為假,以邪當正,以惡當善。因而處世待人接物以及思想觀念上均發生錯誤。大乘經指導我們一條正確修行之路是其殊勝處。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這一段話是很難懂,而確是事實真相,簡單扼要的說出來了。實相,哲學家稱之為本體。佛在大乘經中解釋說,從體上講「無相」。宇宙萬法如何生的?世界如何來的?動植物如何有的?都是由一個根源生出來的,這個根源即是本體。古今中外哲學家宗教家均探討本體問題而未得到結論,有所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唯識諸說,佛在三千年前已在大乘經中說出來了。佛說萬有的本體是心,天地萬物皆由它變現出來的。能變的是一個,所變的無量無邊,這就是大乘經講的真如本性。楞嚴經阿難找真心找了七個地方,佛皆說不對。這個真心無形象,無色彩,非過現未,非香味觸法。但它是有,不是無。佛法常用一個「空」字形容它。空不是什麼都沒有,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講現象,空講本體。空是能變,色是所變。諸位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境界,一定有一個能現夢境的東西,比作心性,夢中現的境界是色相,是由能現的體變現出來的。色相是假的,能變的是真的。所以心叫真心,性叫本性。相是假的會變的,能現相的體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有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我們現在是在迷,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造業受報,感受六道輪迴,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吾人現前一念心性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第二念就錯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是妄想執著。如能把一念保持著就成佛了。第一念沒有分別執著,對外面萬法都是平等的,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真妄、利害,此之謂一真法界。第二念分別執著就起來了。譬如我拿著一件東西在手上,你第一眼看見,很清楚,但你第二念想想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是旁人給它起的,是假名,叫一張紙,白色的,就是起了分別執著。從此引起貪瞋痴慢。我們不能保持第一念不變,遇到任何境界立刻就迷,而且迷上加迷,輪轉六道,無有出期,此乃佛法的根本理論,不可不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會變,金不會變。相會變,體不會變。心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可惜我們的妄念一個接一個,永無休止,因此見到的相是妄相。如果有一天真正得到一心,就真見到實相。實相是一切法不生不滅,佛經中稱為「無生法忍」。

我們是用生滅心,所以看一切法都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壞空。諸佛菩薩用不生不滅心,看一切法不生不滅。學佛就是要功夫達到一心,大乘佛法的修學以此為中心。禪宗稱為禪定,念佛法門稱之為一心,一心就是禪定,也是實相、真如、本性。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與禪宗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在教學方面,必須建立名相術語,便於使人體悟。名詞是假設的,不可執著。世間法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我們研究心性,談到以上真如本性種種名相,自己不能執著,也不能叫別人執著,佛法修學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此。佛說法四十九年,而在金剛經上說,他一句法也沒說。他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我們對於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這一點要深深體會,一執著就迷了。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一句話說破了。沒有分別執著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我們眼前的生活。佛法沒有別的,只是破執而已。我執破除,證小乘阿羅漢果位,大乘法執破除就圓滿成佛,成佛即破二執而已。我執是煩惱障之根源,破了我執,見思煩惱就斷了,破了見思就出了六道輪迴。法執是無明之根源,破了法執無明就斷了。大小乘經典均為此講,所以許多宗派無量法門,其方法理論都是幫助學人破執與明心見性。今天我們選擇的是念佛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以自己真實工夫,再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之加持,根性利的,肯放下分別執著,容易開悟。

「覓之了不可得」指心性而言。達摩祖師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不到一個可傳法的人。後有慧可來求法,對達摩真誠恭敬。達摩打坐不理他。慧可為表示誠心,以刀斷其左臂呈上供養。達摩感而許之。慧可向達摩說:「我的心不安,求大師替我安心。」達摩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予汝安心竟。」慧可聞下大悟。他們二人對話,達摩是說而無說,慧可是聽而無聽。心是有,不能說沒有,盡虛空遍法界,宇宙萬法百界千如都是它變的,但是不能說宇宙萬法是真有。我們看是真有,乃是用分別心看,真相是「當體即空」。開慧的楞嚴經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還說了一個生滅,不說生滅,我們沒辦法體會。生與滅是一,不是二。它的相是假相,經上說是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心要清淨到相當程度才能領略其中意義。例如看電影,底片是一張一張的,放映時速度太快,只看到連續相,一秒鐘開關二十四次,心粗定功不夠不能辨別。佛說宇宙萬有假相之生滅,只在彈指間。一秒鐘可彈指四次,一彈指有六十個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所以一秒鐘的生滅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你怎麼能察覺它是假的呢?大乘八地菩薩,定功深,可以看得清楚。

符按:楞嚴經卷二有「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詞,指世間一切幻化之相,皆由吾人一念妄覺幻現。此明因緣生法,既無實體,徒有假名假相,故當體即空。幻化之相雖假,而其性本真,此性體無相而能現諸相,且為諸相所依,一切相都是性變現出來的。性是能變,相是所變。性是真實而非虛妄,故取名曰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性雖非相而能現相,一切相皆緣性而起,故又曰無不相。這正是表明性體的真實相狀,所以它是空有不二,性相圓融,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所以法師說:心要清淨到相當程度才能領會到真空不空,妙有非有。初機同修或對實相一詞不盡明瞭,特補充數語,以供參考。

念佛念到「工夫成片」是第一步,進一步「事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見到這個生滅境界,相都是幻相,非真相。如確能體會到或者能肯定,即了解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乃是真實話。有為法在百法明門論中說,所有一切法歸納為一百法,其中分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五大類。除六個無為法之外,其餘九十四個皆叫有為法。有為法皆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這是事實,若真能相信即得到清涼自在,此乃大乘佛法之真實受用。百界即十法界之展開,每一法界又俱足十法界,故為百界。千如、每界均有十如是,出自法華經。「十如是」為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有十如是,一百個法界就有千如是,故稱「百界千如」。

大乘菩薩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空。大乘以下,凡夫執有,二乘執空,偏在一邊都錯了。執有輪轉六道,執空不能見性,惟大乘菩薩知道事實真相,兩邊都不執著。心性不可得,境界亦不可得,不可得是真的,如認為可得是錯覺。我們這個身體與一切萬法皆是剎那變化生滅,無有一法可得。若真能深深了解此項事實,則得失之念即淡薄,煩惱憂慮可以減少百分之八九十。此是境不可得,事亦不可得。心經說「無智亦無得」,不只五陰、六入、十八界不可得,連能證的智與所證的菩提涅槃皆不可得。因為心性是空的,能變的不可得,所變的焉能可得?入此境界乃真相大白,悟入實相,對一切事物可以盡情享受,不可以為是真的而想佔有,在世間生活可遊戲神通。

本性絕無虛妄相,緣慮是思想,分別是見解,心性中無此緣慮分別。古德教初學先從根本智下手,根本智是無知,求清淨心,不准你有見解有思想,離一切語言文字,長時在定的境界。今人學佛從有知下手,有思想有見解,乃大錯特錯。學佛學的再好,只能稱為大佛學家,而不能斷煩惱,得清淨心,了生死,出三界,超凡入聖。淨宗修學比較特殊,人人可學,不把心住在定上而叫學人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上。心中除「阿彌陀佛」外,沒有一點東西,此謂之有淨土,有淨土必生淨土。

學佛同時對於世間事還是要作,而且作得更負責,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華嚴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心性,永遠清淨,事是萬象,世間事作得更圓滿。在現代弘法,必須用開放的方法。目前無論男女老少,每人都求名聞利養,你若說學佛要放棄名利,沒人學了。要輔導眾生用正確的方法去求取稱心滿意的名聞利養。這並不違背佛法,佛法本來就是叫人離苦得樂的。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樣樣都求得到。熟讀並遵循淨土三經的指導,即能達到這個目的。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實相也是一個名詞,亦假名,離開名字相,即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起一念的時候見到的是真相,用一心才行,用念頭即二心,再有分別即三心。無相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虛妄相,沒有念頭。「即」字是說生活在這個世間,離不開,只能受用它,一切萬事方法均存在,是有相,但是不執著它,它即不起副作用。但也不能捨棄,捨棄又執著空。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是說明不落兩邊,寂與照可以互為體用。實相即心性,心性之體是寂,它起作用是照。亦可說心性之體是照,它起作用是寂。寂是寂靜,一念不生,即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照是明瞭,宇宙萬事萬物清清楚楚。體是非寂非照,本來說不上寂照,落在寂或照上就起了分別。世出世間聖人都叫我們用中,決不偏於一邊,小乘人偏在空,凡夫偏在有。中是「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如如不動」是寂,「清清楚楚」是照,這個理論太重要了。實相難以形容,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言語說不出來,思維想像也都測不出來。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非實相之體,寂照對實相都加不上,但它確有寂照之意義存在。澄清之水,水面像一面鏡子,可以照到外面清清楚楚。心地清淨,通達十方三世,謂之照,又稱神通,非凡夫所能理解。此種能力非諸佛所專有,一切眾生均有,可惜喪失了大部份。今天眼能看,耳能聽,鼻能嗅,均屬神通。但其能力小到眼睛隔一張紙就看不見。聽的能力亦復如是。此能力如何喪失?就是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一起,照的能力失掉。有一念起了障礙就迷,愈迷愈深。這些道理,如何迷的,如何打破此迷恢復清淨心,在華嚴唯識六經十二論中說的最詳細。迷是感情作用,情愈深,迷的愈重。情由迷妄中生出,乃虛情假意,會變化的。照是理智,由理智生出來,永遠不變,是真情。佛法不用這個情字,用另外一個名詞叫慈悲,慈悲由寂照裡生出不會變。

無量壽經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五個字,「清淨平等」是寂,「覺」是照,由此生出大慈大悲。如何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從「看破放下」下手。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在日常生活中隨緣度日,得大自在,乃是真正的幸福。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兩句就是我們的本性、一念心性,也就是諸佛如來的身土。身土不二,因寂照不亡,寂照可以互為體用,這是最原始的理論依據。常寂光土與清淨法身均屬於心性之本體。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從體起用,比較容易體會。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是自己,身也是萬法之一,此義非常難懂。佛常用夢幻作比,夢中有現象,夢中也總有自己,除自己外,有山河大地,樓台殿閣,諸多人物。夢中境界從何而來?夢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其他景象也都是這個妄心變現出來的。因此可以領悟到整個的夢原來就是自己,全夢即心,可以肯定。我們現在正在作夢,十法界依正莊嚴,山河大地皆是自心變現出來的。除了真心本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佛與大菩薩對此事實認識清楚,證得法身,所以他對眾生是一律平等對待,因虛空法界與自己是一體,不談什麼條件。佛菩薩對於眾生是自己對自己,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世人不知,羅漢辟支佛與權教菩薩都不了解。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親證事實真相才了解,其思想見解想法看法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此之謂「入佛知見」。

「寂照強名報身」。寂照是功夫,清淨心起作用,充滿智慧,成智慧之報身,看盡虛空遍法界是寂滅的現象。「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此從性修而言,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每人都有,凡聖相同,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修德不同,佛菩薩有修行,事實真相他明白,佛菩薩對我們講,我們疑信參半,甚至於不能接受。照、清清楚楚,眼見色,耳聞聲。寂、如如不動,在境界上未起心動念,此謂「自受用身」。如如不動,絕無煩惱,樣樣清楚,充滿智慧,這是自受用,亦即自己真正的享受。

我們日子過得艱苦,煩惱這麼多,沒有寂。心裡胡思亂想,而對外面什麼都不曉得,沒有照。幫助別人要寂照,自己要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才能指導別人。自己如如不動,才不會被人牽著跑,就得大自在。只有照沒有寂,度眾生與眾生接觸,名聞利養全來,生出貪瞋痴慢,就被眾生度跑了。應化身是他受用身,幫助別人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宇宙萬有,原來是平等一相,其中無有差別。金剛經說大千世界是一合相。萬物之基本物質是一個,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同,所以宇宙萬法是平等的,都是一合相無差別。科學家若是讀佛經,一定對於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

見到事實真相,平等無二,如再起分別執著,是非善惡,乃大錯特錯。有人懷疑,既然萬法平等無二,佛為什麼還說真心妄心?應知佛說真心妄心乃方便說,若真實說則不開口。四十九年所說都是方便說,要由方便說中悟入真實,但不可執著佛所講的名相。聽經要由清淨心聽,可不能想,一想就把悟門關閉了。把佛法當作世間法學習就變為「佛學」,不是「學佛」。學佛要開悟,要學清淨心,要學寂照。先把原理說出來,然後再落實在事項上。體是實相即心性,依是依報,正是身體。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亦自性變的。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他不二,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能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是阿彌陀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能度」是諸佛,「所度」是眾生。「能信」是我的心,「所信」是此法門。「能願」是自己的嚮往和希望,「所願」是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是身口意,身拜佛,口念佛,心想佛。「所持」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能生」是能往生的條件,即信願行,「所生」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有四種淨土,而四種融合在一齊,一生一切生,唯西方有此殊勝。「能讚」是十方諸佛如來,「所讚」是西方淨土。這些都是實相,佛為我們說法唯一的憑藉即是實相。茲再次向各位同修說明,此理通於一切所有大乘經,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不但如此,世出世間一切法也都能通達,因為無有一法不是由心性變現出來的。圓教初住菩薩有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明白此理,修學的心就定了,不會再想天台也很好,或者禪宗也不錯,都想學學。宗門教下任何宗派,如能契入,都能成就,但必須要專修,專修容易成就。古來大德雖所修法門不同,而方向目標則同,彼此讚歎。現在學人往往讚歎自己,毀謗他人。

符按:蕅益大師要解,文義頗深,幸賴法師剖析入微,方略領大意。上文係五重玄義中之辨體,似僅舉實相為體,未及其他。大師在文中亦說大乘皆以實相為正體,而每部大乘經之體亦應各有特性。在下認為阿彌陀經大部份述說極樂國土之功德莊嚴。就大處言之,此經固以實相為體,若專對本經而言,以西方國土,依正莊嚴為經體較為切題。爰不揣鄙陋,將五重玄義用現成經文草擬簡明小標題,以資初學易懂。是否有當,敬請師父鑒核斧正。

1、釋名 阿彌陀佛,無量光壽。
2、辨體 西方國土,依正莊嚴。
3、明宗 信願持名,一乘妙果。
4、明力用 往生不退,圓證四土。
5、判教相 最極圓頓,普被三根。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目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具。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去,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舉因則果必隨之,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玆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第三明宗。宗是修行的宗旨。契入心性理體乃最重要的關鍵,也是萬行的綱領。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目標。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應對西方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信其真有,想去的心才會生出來。如果沒有強烈的意願,如何肯修?有了意願,必須真心念佛才有效果,行之既久,現前即能得到效驗,煩惱減少,智慧增長。將來臨終,佛來接引,蓮花化生。見到西方景象,方知佛說不虛。

阿彌陀經經文不長,從義理上說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無別,故稱為「小本華嚴」,乃華嚴經之濃縮。經中分為三個段落,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之狀況,依報是其世界之物質環境,正報是其人事環境。經中把西方形容得極其美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但我們如何能相信?經中說:佛是真語者、不假,實語者、不虛,如語者、與事實完全相符,如其所證而說,不誑語不妄語者、絕不欺騙眾生。佛說:「有世界名為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蕅益大師自號為西有也是根據這兩個有。前面提過他也確實得到證明。在東晉時廬山慧遠淨宗第一代祖師,在一生中三次見到極樂世界,其狀況與佛經所講完全相同。三次見到,從未說過,到往生時才對弟子們說。

生到西方有四種利益:(一)壽命長、在此世界壽太短,作什麼事都不夠。若想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又太長了。若生到西方,壽命無限,雖成佛時間長亦無礙。(二)見佛、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好的大善知識。(三)聞法、西方六塵皆說法,聞法不中斷,所以不會退轉。(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是同參道友。有此四種好處,應下定決心發願必去。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善男子善女人之「善」字,至關重要,它是念佛能不能往生的關鍵。依本宗講法,真信真願,無絲毫虛偽,方謂之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依此而行,決定往生。作工夫並不需要很長時間,淨宗有打佛七之舉,限期取證。打七應日夜不斷。我們現在打七有休息時間,例如早晨有兩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中間大約休息半小時,在休息時間張家長李家短,是非人我全來了。這只能稱為法會,不能算打七。淨土聖賢錄所載宋朝瑩珂法師往生之例,足可作為借鏡。這位法師平常不很用功,且常破戒造業。但他有善根,相信因果報應,知道將來必墮落,深自悔責。有同參勸其念佛,求生淨土,可免惡報。他深信不疑,自己關在房內,專心念佛,不眠不休三晝夜,結果阿彌陀佛來了,對他說:「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好自為之,臨終時我來接你。」他說:「我業障重,經不起誘惑,再過十年恐怕更造許多罪業,十年壽不要了。」阿彌陀佛說:「好,三天後我來接你。」他很感謝,打開房間對大家說,三天後往生,眾皆不信。到了第三天,大眾正作早課,他請大家念佛送送他,念不到一刻鐘,他就往生了。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這幾句話意義很深。現前一念之心即是真心,並不是肉團心。亦非能思維能想像的緣影妄心。從時間上講,心中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非緣影心。從橫的方面說,沒有邊際,沒有界限,不是緣影的妄心,妄心有三世,有是非人我界限。真心沒有這些,也等於說,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現在一天到晚隨著世間社會大眾之緣,而真心無絲毫改變。此節在楞嚴經十番顯見中分析最詳。佛舉出一樁事情即見性,見性是真心,超越三際十方。在凡夫位,終日隨緣,亦無改變。當時波斯匿王聽了很歡喜,知道身有生滅,而在生滅身中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真性才是自己。不生不滅是真我,生滅的是假我。十方虛空無量無邊的星球國土,乃是由自己一念真心中所變現出來的。世間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研究探索,太空的星球從那裡來?生物如何演變出來?現在還找不到根據。科學進步,有些事實可以證明與佛經中所說吻合,而其根源,科學家的探討還沒有辦法達到,因科學之研究始終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他們是由意識心中變現出來。意識心的功能很大,能緣虛空法界而緣不到真心。換言之,虛空法界的根源他們沒有辦法緣到。科學的理論用動,而佛法用靜。動靜是一個,動到極處就是靜,靜到極處就是動。如曉得動靜是一個就大徹大悟。佛法用定,科學用動,二法皆對。但科學家必須憑藉科技才有所邁進。佛法不需要外界幫忙,只憑內心的定功即能看到事實真相,這種境界乃是「入佛知見」。

西方世界以及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皆為自性所變現,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要往生自己變現的淨土,還有什麼障礙嗎?理論如此,事實上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不能達到一念。如果一念回心,決定往生。我們知道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心本具極樂。所以念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回歸到自性,從一切妄想雜念中回到一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前面「南無」二字是「歸依」,亦即一念回心的意思,要回歸到自性。在其他宗派非常難,禪宗講明心見性,要把見思煩惱斷盡,還得破幾品無明,才能回歸自性。淨宗就方便,只念一句佛號,人人能修能證。

第二個信他。「他」就是釋迦佛與阿彌陀佛,希望他們幫助輔導我們,自己能力不夠,需要佛菩薩加被。淨土三經句句真實,依經修學,決定成就。彌陀四十八願,願願皆是成就眾生。阿彌陀經原文內說十方佛,華人喜簡,所以羅什大師把十方佛併為六方佛。六方佛皆出廣長舌相,讚歎此法門,為釋迦佛作證,證其真實,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這幾句話,分量很重。隨順釋迦佛,隨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隨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勸誡,死心蹋地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隨順諸佛的教誨。如問佛四十九年所說的經典,那一部經典最真實,答案是阿彌陀經,直捷了當教我們當生成佛的法門。大乘經比小乘經真實,一乘經又比大乘經真實,彌陀經是真實中之真實。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佛在法華經上說,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此不過種一個因而已,『不管有心無心,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將來生西方的種子。』明白此種事實,即知如何度眾生,無論有意無意,使人念一聲阿彌陀佛,他就得度了,遲早都要往生淨土。

「一心不亂」的標準很高,有些人擔憂,恐怕不能在這一生往生。夏蓮居老居士將羅什與玄奘兩位大師所譯之阿彌陀經會集成一本。玄奘所譯的阿彌陀經並沒有一心不亂字樣,只有「一心繫念」。我們聽到一心繫念,似乎覺得可以辦到。無量壽經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似乎也能作到。但羅什的譯文並未翻錯,因玄奘對羅什的本子很佩服,沒有任何批評,而且他的大弟子最得意的門生窺基大師,唯識宗開山祖師作一部阿彌陀經註解,若照現代人的習慣窺基一定用老師玄奘的譯本,而窺基用羅什的譯本,可見師徒對羅什本子均表贊同。

一般行者講念佛「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一定成就。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果報就是往生,一定要把往生淨土作為唯一希求的目標。在現前這個社會,生活環境一切隨緣,今生本來是酬業而來,唯有一心求生淨土。西方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上善人」非普通人,指等覺菩薩,西方等覺菩薩不計其數,皆由念佛三昧得生。「三昧」譯為正受,正常的享受,又譯為禪定。念佛人心中只有阿彌陀佛,無其他雜念,心中快樂,無煩惱憂慮牽掛,功夫即能成片。果能老實念下去,三昧工夫自然不斷的提升,必有成就。因果如影隨形,絕無虛棄。

信事者、西方極樂國在十萬億佛土外,確實有,非莊生寓言。我們有善心、有惡心,有真心、有妄心,有清淨心、有染污心。這個娑婆世界是我們貪瞋痴慢心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是我們一念清淨心變現出來的。淨土穢土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都不是外來的。淨土是佛的清淨心變現出來的,也是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變現出來的。佛的心與眾生心是一不是二。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特別注意一念心,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真心無內外,楞嚴經一開始就說七處徵心,真心找不到,妄心也找不到。妄心有分別執著,所以有界限。分別執著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實際上亦無真正的界限。

西方有依正主伴。主、阿彌陀佛。伴、佛的學生,主伴是師生。皆是自己一念真心變現出來的。全事即理,整個現象就是理體。全妄即真,妄是相,真是性,真是能變,妄是所變。如作夢,能變夢境的是心,所變的是夢境。所以說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全修即性,全他即自」,均是事實真相。淨宗所修的即執持名號,念一句阿彌陀佛原來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多少人不曉得,也不了解,在修學中是最高的法門。但如何修才能全修即性呢?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如是則與性相應,與事實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全他即自包括依正主伴。以上所舉諸端是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如同一室之中有一千盞燈,光光相照,不相妨礙,乃是事事無礙。華嚴說四無礙,本經亦講四無礙,可見本經是小本華嚴。

如今地球污染嚴重,科學家說,如不改善,五十年後此地球即不適合人類居住。佛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今天眾生的思想、見解、精神的污染比環境污染更嚴重更可怕,如何淨化人心為當務之急。用「老實念佛」方法對治之當有成效。一方面弘揚佛法,使人了解六道輪迴,因果報應以及人生是苦等基本理論,令其棄惡向善。另一方面,勸人念佛,使其心地清淨,妄想減少,上敬下和,奉公守法。果能上下同心協力,認真去做,亦未嘗不能挽回世運於萬一。

「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前面曾說過,虛空法界皆是我們自性所變之物。現前這個世界,十方諸佛剎土以及西方淨土也無例外,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的真心是很單純的,所現的是常寂光淨土。心性迷了以後,迷有深淺之別,遂現九法界。西方有四土,除常寂光土外,每土均有三輩九品,全是帶業往生。實報莊嚴土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都帶了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帶業往生。其他諸佛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分的很清,每階層彼此都有隔閡,唯獨西方四土三輩九品沒有障礙,所以古德說一生一切生。大菩薩生到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同時他也能見到凡聖同居土往生的大眾。西方如此殊勝,能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求願往生之心自然生起。信願是往生之關鍵,世人聽了淨宗法門,心亦嚮往而仍不能立志發願求生,實因不自覺悟。真正覺悟的人要知道:第一、人生是苦。佛在大小乘經中已詳細開示,天人樂多苦少,人道幾十年壽命,苦多樂少。從造因上觀察,身口意三業造作,大多數人都是惡多善少,來生果報一定更苦。第二、人生是空。人生如夢如幻,幾十年光景,無論貧富貴賤,到了斷氣時才知道是一場空已非聰明人。晚上睡覺,眼一閉,睡著了,與死有何分別。那件東西是你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果然覺悟,能開智慧得大自在,得失之念減輕,損人利己之事自不會作。第三、人生無常。滄海桑田,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時時都在變化,物質環境如此。世人似乎並未覺察,在感受上近乎麻木不仁。第四、人生無我。所有一切罪業皆由我執而生,如真知我身是四大假合,則煩惱至少可以減少一半。

佛經說四大,用地、水、火、風為代表,四大是物質。金剛經講世界是一合相,乃由基本物質所組合。它有四種現象:第一是物質,雖小而有體積。第二它有溫度,帶陽電,稱火大。第三它有濕度,帶陰電,稱水大。第四是動的,非靜止的,稱風大。四大是指基本物質之性質。任何東西均由基本物質組合,聚則成形,散則消滅。例如這隻粉筆由粉末聚合而成,把它碾碎,它就沒有了,只是粉末聚散而已,聚時未生,散時未滅,實為不生不滅,任何物質均如此。人身體之外還有精神,精神就是心經所說五蘊中之受、想、行、識,屬於心理作用,心理念頭生滅無常。身是四大假合,心是受想行識,這是身心真相,佛經中稱之為「人無我」。換言之、人身為四大、五蘊之假合,無長久之我體,故曰人無我。佛又說「法無我」,法指一切法中本無有我,應知所謂我者即主宰之義,亦存在之義。眾生不覺,於一切法中妄生分別之見,況一切法性本來空寂。金剛經云: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苦、空、無常、無我,在現生活中要時時體悟其意思與感受,對於厭棄這個娑婆世界有很大的幫助。西方淨土沒有這種現象,第一它沒有苦,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第二不空,真有而且永恆,十方世界剎土是八識的相分,相分就是物質,所以它是苦空無常無我。西方不同,是心性的相分,是無漏的,是真常的。

「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要捨須捨得乾淨,如認為捨是什麼事情都不作,專心念佛,就把捨的意義完全弄擰了。凡事皆作,而且作得比別人更積極更圓滿。積功累德,心裡什麼都沒有,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佛號外,所有執著牽掛憂慮皆無,這才算捨至究竟。求取西方極樂世界之心必須極為強烈,只有一個西方世界,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此古德所謂有淨土。妙宗鈔所說「取捨若極與不取不捨亦非易轍」。妙宗鈔是智者大師作的,觀無量壽經疏也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作的,註解智者大師的疏。智者大師臨終念佛往生。他修觀想念佛,修十六觀經往生者。四種念佛皆詳載於觀經,以持名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佛菩薩應化世間,所作所為皆可作世人的榜樣。華嚴五十三參各位大善知識在此世界,各行各業,如何生活,如何待人接物,他們都是佛菩薩再來。鬱香長者每天逛市場,心中如如不動,定慧等修,這是最高級的參禪,初學之人作不到,不如念佛,守著一句佛號,可以不間斷。工作不用思考的,一面工作,一面念佛。如衡州王打鐵,一面打鐵,一面念佛,不礙工作。求生淨土乃人生最重要的大事,無量劫來希有難逢。在此時代師道無存,全靠認真自修,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專心念佛,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雞毛蒜皮。

禪宗主張不著相,如不取也不捨,也是著相,著了不取不捨的空相。我們今天說不著相辦不到,真能作到對任何人一律平等對待才行,若是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以及批評議論,就不能說不著相。蓮池大師說:執事、如念佛念念相續,可以帶業往生。執理、偏於理論,捨去事修,並未明心見性,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明心見性,談何容易。若執理廢事,理亦不圓。因理事是一,不是二。全事即理,取捨無非法界,此乃真是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名號不可思議,淨宗書籍內常常提到名號之重要性而學人每每忽略,不知其真實義。黃念祖居士為無量壽經所作註解中,引用許多隋唐高僧大德的說法,對佛四十九年所講一切經,那一部經第一?各宗派公認華嚴、法華、梵網為一乘大經,但與無量壽經比,無量壽經第一,因華嚴到最後有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卷,華嚴才究竟圓滿。無量壽經是華嚴的總結與歸宿。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

再深入觀察,夏蓮居老居士把無量壽經分為四十八品,以第六品四十八願為全經之中心,四十八願中,古德說以第十八願為第一。十八願是十念必生,把名號不可思議功德明明白白寫出來。這一句佛號展開來即四十八願,再展開即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展開即華嚴,華嚴再展開即大藏經。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佛四十九年所說法藏之總綱領。念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等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念到了,名號功德實不可思議。

關於觀像念佛,在般舟三昧經中講到觀像念佛修行方法。另外十六觀經中也講到觀像念佛,但只有第十三條述及,其餘有十二條皆說觀想念佛。前面介紹過觀經的註解有兩種,一個是天台宗的妙宗鈔,智者大師註的,還有一個是善導大師註的觀經四帖疏。這兩種本子都很流行,我都講過。我最得受用的是四帖疏,在古今觀無量壽經註解中推為第一,可與彌陀要解相比,其中許多建議,古德未曾說過。有人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黃居士在無量壽經解中曾經提過,也可以說四帖疏是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說法。

禮拜、供養、五悔都可用華嚴作一個例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即屬於禮拜。廣修供養即此地所說的供養。五悔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五種方法。除懺悔外,後面的勸請、隨喜、迴向、發願四種都有懺悔的意思,如非真懺悔,這四種方法不會有的,所以均列入懺悔法內。如以十大願王比照觀察,第四懺悔業障屬五悔之第一,隨喜屬五悔之第三,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屬五悔第二的勸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屬五悔第五的發願,普皆迴向屬五悔第四的迴向。可見普賢自己修的是十大願王,教人修的是念佛法門。此外還有六念,佛在許多經中曾經說過,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前面三種是念三寶。第四是念戒,第六是念天。此二種有密切關係。生天要有生天的條件,佛講天道的狀況,比任何宗教都詳細。不是信了上帝就生天,千萬不要誤會。佛說五戒清淨,來生可得人身,十善業道成就才可以生天。僅修十善只能生欲界以下的天即四王天及忉利天,再往上要修定,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佛為我們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及經中教誡均在戒的範圍。

第五念施。施是布施,其功德使我們斷煩惱。無量煩惱歸納為一○八類,再歸納為二十六個,包括六個根本煩惱與二十個隨煩惱,再歸納之即為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之為貪、瞋、痴三毒,三毒歸總就是一個貪。布施專治慳貪,貪是煩惱的大根大本。布施是便宜自己,把根本煩惱徹底的拔除。學布施自己有多餘的才願意給人,如有兩個東西,好的留自己用,壞的給人。進一步先把好的給人,壞的留自己用。再進一步,如人家需要,我也需要,我先幫助他,我自己慢慢再說。一般人都顧慮到我的財物若全部施出去,我自己沒有怎麼辦。尤其是時下生活艱難,錢得來不容易。雖然佛家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布施出去,來的更多,我們實在不敢相信。我勸人學佛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人的一生,富貴貧賤,皆有定數,前生作財布施,今生發財。財富是果報,布施是因。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施是因。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修三種布施,自然得好果報。佛菩薩由初發心一直到成佛,成佛後倒駕慈航來到世間,沒有別的事,就是布施。中國近代出家人淨土宗印光大師與禪宗虛雲大師,他們一生都作布施,財法無畏布施絲毫不保留,作得圓滿。

觀無量壽經特別提到有三種人得生淨土。第一種、慈心不殺,具足戒行,即淨業三福中第一、二兩條。第二種、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即淨業三福中之第三條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第三種、修行六念,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心清淨與佛本願有感應。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應發心認真念佛,正助雙修。正修是信願持名,助修是十大願王、福慧、六念。處今日之社會,以此種心態處世待人接物,乃佛教徒之正行。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蕅益大師這段話,意為淨宗許多經論所說的都是綱領原則,細細體察,涵蓋了無量法門,其中以念佛法門最為殊勝。大師說出這幾句話相當不容易,如果不是真正過來人將所有一切法門研究透徹,這些話說不出來,而且也沒有這個膽子說。因此我們想到,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勸我們持名念佛。收機最廣之機,指「根機」而言。機有上中下三根不同。例如禪宗六祖大師說的明白,他接引上上根人。神秀接引大乘根性之人。教下如華嚴賢首宗,其對象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切經論法門以專度某一類人為對象,唯獨淨土法門對所有不同根性的人皆能接受,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度之,實在不可思議。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得度,下手非常容易,誰不會念?問題在肯不肯念,願不願念,而其成就又是無比的圓滿,不但一般人不相信,宗門教下的菩薩羅漢都不相信,所以諸佛如來稱之為「難信之法」。

佛觀察當時眾生善根福德成熟,乃無問自說。所謂善根就是佛說出這個法門,聽者能信能解。所謂福德就是聽了之後能願能行。此法門無人知道,當然沒有人能問。至於宣說的對象特別選出舍利弗,他是智慧第一,沒有智慧絕不相信此法。成佛之機緣成熟,必須有成佛的經典。阿彌陀經是九法界眾生一生圓滿成佛的根本,如此說來,我們也有份了。所有一切修行方法中念佛法門乃第一方便,行住坐臥都能修行。如果有人討厭我念,我就默念。不拘形式,什麼場所都能念。

佛在「四依法」中說,「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凡講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者為不了義。小乘經以斷見思、出三界、證羅漢果,不能成佛,亦為不了義。大乘經雖斷三惑、了生死,比羅漢高而未到究竟佛果,亦是不了義。一乘了義是一生成佛。一生成佛只有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成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龍女八歲成佛,均屬極少數,希有難逢。此經一切眾生在一生中都能圓成佛道。可以說此經在比重中已超過華嚴法華。佛度九法界眾生用此法門,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也是用這個法門,所謂「無上了義第一方便」專指這一部經。

圓是圓滿,頓是頓超,不涉次第。小乘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依天台家說,須經歷藏、通、別、圓四教,此乃漸修。大乘修菩薩道,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子,在華嚴經說,成佛要無量大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是怕一般眾生聽了畏縮,不敢學佛。大乘菩薩心量大,有耐性,不怕時間長遠。唯識宗開山祖師窺基大師為彌陀經作了一本通讚疏,其中也說明此法門屬於頓教,因經中說一日至七日即成功,成功指成佛而言。

濁水比作染污心、雜亂心,將佛號比作清水珠,對付雜念最有效的就是念佛。如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彌陀要解仔細參透了,念佛即可如理如法,句句相應,確有效果。佛法道理聽過很多,而煩惱習氣仍然很重,這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來,與貪瞋痴慢眾多煩惱太熟悉了,而對於佛法覺得很生疏,所以古人說:「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必須用一百八十度把污染的煩惱心轉變成清淨的念佛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為心所現。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不屬於普通因果,大乘是菩薩,一乘是成佛。四種淨土在極樂世界是同時證得的,一證一切證,故稱為妙果。因與果離不開,特別此法門稱為蓮宗,蓮花是因果同時,故以信願持名為正宗。四種淨土是天台宗所創立,如想多了解,可參考觀經妙宗鈔及梵網經玄義。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復生實報,分證寂光。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復次祇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第四明力用。此明修行的功德,學習的利益,也就是念佛有什麼好處。古德說:「此經以往生為功,以不退為用。」經中也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云不退。生到西方,此業報身即是最後身,再來此世度生就是再來人為應化身。現在真正發心求生淨土,真信真發願,遵佛教誨。此心一發,西方已經註冊,現前即證得最後身,一念之間就得到了。

往生有四土,一為凡聖同居土,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雖有聖人,沒緣遇不到。古傳記中有記載。法照大師——淨土宗第四代祖師,唐朝人,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其道場是大聖竹林寺,富麗堂皇。聽文殊菩薩講經,他請教文殊菩薩,在末法時期,修何法門易於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並且還念了幾句阿彌陀佛聖號給他聽,後來稱之為「五會念佛」。此五會念佛已經失傳。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倓虛老法師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館中有五會念佛小冊子,載有譜調,我就帶回台灣。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編的,很舊,恐其失傳,遂在台灣翻印數千冊。台灣出家人有懂音樂者,拿到中壢圓光佛學院找同學依譜練習,以後又作成一個錄音帶。這個帶子聽了以後,覺得很好聽很熱鬧,但並不清淨,可見並不合乎法照傳下來的音調。法照見到文殊菩薩之後,怕將來再來找不到,故在回程時沿途作記號,走著走著,回頭一看,一片荒山,什麼也沒有。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之後,只見一片荒涼。有人問我,將來作早晚課時還念不念月光菩薩?我說還要念,因為月光菩薩在月宮裡,太空人去了,看不到他,就如同文殊菩薩的道場立在五台山,我們也找不到。三昧水懺中悟達國師訪迦羅尊者於西蜀,尊者的道場也是金碧輝煌,次晨洗癒人面瘡之後,其道場一轉眼間即不見了。由此可知凡夫要與聖者相見,須有特殊緣份。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分內外兩院,外院凡夫居住,彌勒菩薩住內院。第四禪也是凡聖同居土,其中有五不還天,凡夫也見不到。六道中有三處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不同,全是念佛往生修淨業的,彼此沒有隔閡,此西方同居土之殊勝處。

見思二惑不容易滅斷,初步只是伏斷。斷了見思即證羅漢果,生方便有餘土。有念頭即是煩惱,不管什麼念頭,善惡均不要。第一個念頭一起,馬上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打下去,古人說、以石頭壓草,只要壓住,念佛就容易成片。實在狀況平常妄念很多而並末發現,最好不去管它,若是注意妄想,妄想反而愈多,不理它,專注意佛號。大概一支香,在一個半小時之內有三五個妄想,工夫已經算不錯,念五年才能如此,若一支香無妄想,也要十年八年工夫。每天早晚定課不能缺,散念可多可少。在美國工作忙,壓力大,早晚課訂的越少越好。最好用十念法,儘一口氣為一念,面向西方,十口氣五分鐘就夠了,不耽誤事。念佛人預知時至,無疾而終,只要伏斷煩惱就能作到。但事一心與理一心我們就難了。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意志非常強烈,必有不可思議的感應。走得瀟灑,走得自在,乃是最大的福報。

「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生方便有餘土之條件是要斷見思。前面已經談過,見惑是迷理的惡見,由分別而起,屬知識上的心理作用,主要的根源是我見。思惑是迷事的惡見,俱生而起,屬生活上的心理作用,主要的根源是貪瞋痴三毒。見思二惑乃根本煩惱,又稱為煩惱障。

十方諸佛世界的方便有餘土有幾種人共居。依天台宗的說法,藏教中聲聞、緣覺,通教中聲聞、緣覺、菩薩,合起來是五種,圓教裡三賢、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圓教十信,這些人都斷了見思,生方便有餘土。念佛人不要想像經教中的名相與說法,四土三輩都不要想。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工夫深了自然斷掉煩惱,謂之「任運」。不要去想能否得到一心,愈想愈打閒岔。

事一心不亂。事是完全從事相上說,一是純一,亂是雜亂。妄念之生起是無意的,自己不能控制,這並不重要。如有意的,修念佛法門又想參禪,又想學密,必定發生障礙。所以念佛必須意志堅定,任何人勸說改學其他法門都不要接受。念佛念得句句清楚,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就變成佛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但能斷見思,塵沙無明也都任運而斷。

「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亦稱為實報無障礙土。理是心性,即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禪宗用參究方法,我們用一句佛號亦能達到這個境界,比較起來,念佛簡單方便。念佛有事念與理念。上根利智之人,有理論基礎是理念。下愚之人什麼都不懂屬於事念。事念若念到破一品無明,亦可由事念達到理念,其境界與明心見性無二無別。理一心不亂有四十一個階級,所斷無明每級層次高下不同。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則為圓教佛,無上菩提,究竟圓滿。常寂光是理體,無相。其餘三土是事相。常是法身,寂是定即解脫,光是智慧即般若。我們的真心本性中具足此圓滿之三種德。法身能現一切剎土,十方世界情與無情皆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此之謂法身德。寂是解脫自在,心性本來是自在的,我們似乎被煩惱纏縛,其實煩惱在那裡,覓煩惱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本來是自在的,這是解脫德。光是智慧,世出世間都是自性變現的,應當無所不知,但是變為所知有限,這就壞在所知障上。佛講般若時間最長,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講無知,真智慧是無知,無知即無所不知。怕有知,有知即有所不知。如有所知,只是知道一點點而已。圓滿的智慧是自己本性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佛教各宗各派皆修定,定中決不能有一個妄念,有則成障。到了一念不生時,心性中一切德能全恢復了。心經最後結論無智亦無得。得是由煩惱來的,所知障是由知來的。無知、所知障跑掉了,無得、煩惱障跑掉了。心經天天念,若不能提高警覺,了其真義,就白念了。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念不退在大乘法中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別教初地以上菩薩均念不退。此類菩薩在斷證的工夫上已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西方四種淨土中,他生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理體,前三土是事相。理無所不在,但同居土方便土裏無法認識理體,也感觸不到。生到實報土才能覺察到理體,所謂理事圓融,性相不二。大乘經裡說身土不二,聽了耳熟,無法體會,到了實報土即可親自證得。念不退之念是正念,念念趨向無上菩提。我們現在若有念也是妄念,若無念則是無明。

二、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已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菩薩修六度萬行,不會退轉到二乘,權教菩薩可能還退到二乘,因眾生難度,菩薩沒有耐性,往往退心。大乘菩薩定慧夠,不會退到二乘。佛告訴我們,二乘不能成佛,成佛一定要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二乘有障礙不圓融,自己修很不錯,不能與大眾接觸,他覺得不耐煩,因此要想成無上菩提,必須證得華嚴所講的無障礙法界,必須接觸九法界眾生,接觸眾生就是修行,把自己看不慣的要修得看得慣。起煩惱的要磨得乾乾淨淨,把它磨平。菩薩修六度,度眾生也是度自己。無論在什麼環境自己都有利。從事實觀察,尤應先修苦行,一切看不慣的要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最後再修處順境,樣樣稱心如意,容易懈怠。順境淘汰人更厲害,滿足於現狀,向上奮發之心就沒有了。佛弟子在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代表苦行,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苦行,都是從逆境中鍛鍊出來的。華嚴經善財童子是由順境中鍛鍊出來的。逆境中修忍辱,破瞋恚心,順境中斷貪愛。善財童子初生時,家中七寶湧現。處順境修持比苦行困難,無論順境逆境均為斷貪瞋痴之手段。

三、位不退。「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託質,永離退緣。」位不退指聖人的果位,小乘初果即證得位不退,不會再退轉到凡夫。證得初果後,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即證阿羅漢果。佛經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由幾時算起呢?要由初果算起,若不如此,修行人可能退到六道輪迴。佛在金剛經、楞嚴經、無量壽經中都說,我們與佛的緣份乃是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集的善根,為什麼還未成佛,因從來未曾證到初果。華嚴說成佛要無量劫,也要從位不退算起。證得位不退並未離開三界,但他不是凡夫,只在人天道來回,絕不墮三塗。怎樣才能證得位不退的位子,佛說要把見思煩惱內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

符按:上文提到位不退要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這八十八品又稱為八十八使,列表如下:

見惑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苦(貪、瞋、痴、慢、疑、

│ 身、邊、邪、見、戒)

┤集(除身、邊、戒禁取)

│滅(同上)

└道(除身、邊)

┌苦(除瞋)

┤集(除瞋、身、邊、戒禁取)

│滅(同上)

└道(除瞋、身、邊)

┌苦(除瞋)

┤集(除瞋、身、邊、戒禁取)

│滅(同上)

└道(除瞋、身、邊)

































├三十二







├二十八







├二十八


















├八十八









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指臨終十念言。臨終能念佛亦不簡單,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神智清楚,2、有善知識適時提醒,3、聽後真能遵行。以上三項非人人所能遇到,一定要平時努力,幸勿存僥倖之心。入三惡道是迷惑,如神智清醒,不會墮三塗,故平時要常常存心利益眾生,修福為先。

我們能往生多半生同居土,證位不退。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沒有證到位不退,而生到西方之同居土後即證位不退,可見西方比娑婆殊勝。更殊勝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同時圓證三不退。西方如此殊勝有三大理由:1、到西方天天見佛。2、時時聞法,不但佛菩薩說法,六塵皆說法。3、常與大菩薩們聚會一處。處此環境沒有退轉的機緣。娑婆世界很難聽到正法,惡知識多,善知識少,故易於退轉。

四、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至心是一心、真誠心。散心有夾雜。無論有心無心,或懂不懂,只要聽到一聲佛號或經的名字,即種下成佛的種子,將來遲早能入佛門,修行證果。法華大成,佛在世時,有一老者要隨佛出家。佛的弟子有證得羅漢者,具宿命通,知過去未來,觀察此老五百世中無有善根,不予接納,此老悲泣不肯離去。佛見到即叫他前來,為其剃度。佛對弟子們說:無量劫前此老為樵夫,上山砍柴,遇一猛虎,急忙爬到樹上,無意中喊了一聲「南無佛」。有此因緣,今生機緣成熟,發心出家。此老後來證到阿羅漢果。

「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此數句非常重要,必須牢牢記住。不但自己求生淨土的願望真正能生起來,也可以解答不少人的疑惑。這是最極殊勝,其他法門無此快速。如大小乘經上講的,證得須陀洹果,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不可能在一生中成就。唯獨念佛法門,一生到極樂世界,即與補處等覺菩薩在一齊,也是同時圓證三不退。在娑婆世界,證位不退是小乘須陀洹,證行不退是大乘菩薩,證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分得很清。西方世界一往生全證到了。

最後蕅益大師勸勉我們,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均無圓證三不退之說,十方諸佛世界亦無此種情形。他又以禪宗作比,禪宗是頓悟,而煩惱習氣不是一生中就能斷盡,要生生世世不退。禪宗徹悟之後,生生不退不容易。在中國佛教史中禪宗大徹大悟之人,來生退轉的很多。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三生石,講的是圓澤法師,他能知過去未來。還免不了來生投胎。幸虧他沒有隔陰之迷,能記前生事,可是還要輪迴,繼續再修。然而換個身體,他就沒有機會與諸大菩薩在一齊,也不能圓證三不退。因為禪宗有修持,第二生有福有慧,可能大富大貴,再投胎愈投愈迷,每況愈下,這就是學佛成佛要無量劫的原因。

符按:上文提到小乘須陀洹,恐初學仍覺陌生,茲略作說明:1、須陀洹是小乘初果聖人,譯為入流,或作預流,即參預聖者之流,悟平等法性。亦名逆流,謂逆生死流,入聖智海。2、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得法眼淨,見真空理,再經七番生死即入涅槃。3、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4、不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一切境界相,因其情識已空,無我我所,故不入六塵。既不入六塵,故須陀洹雖稱入流而亦不自覺入聖者之流,不過假名入流耳,故稱曰無所入。得果正由無念,作念便非得果。所以金剛經說:「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欲廣歎述,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

此說明教學之對象,世間有些人對經教無深入研究,以為念佛屬小乘是自了漢。其實這個法門是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在判教相上說,在大小乘經中屬大乘,在五乘中屬菩薩乘,在十二分教中屬無問自說。其修持方法,普被三根,煩惱重障礙多的人亦最契機。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亦屬生滅法。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現在正是末法時期,還有八千多年,日後佛法將逐漸衰微,最後消滅。有人懷疑,現在印刷術進步,大部份經書已貯藏於各大圖書館,可以長久保存,焉能消失。應知經典雖不消失而無人相信、讀誦、受持,亦等於消滅。佛在法滅盡經中說:將來末法時期到最後,第一部先消滅的是楞嚴經。待佛法滅盡,佛以威神力故,嘉惠眾生,特令阿彌陀經多住世一百年。等經教全消失了,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仍然有效。

此法門如阿伽陀藥,萬病總持,無論什麼根性統統適合。在一切經中,古今中外大德公認華嚴法華為佛法的代表,尤其是華嚴,各宗皆稱之為根本,餘經為華嚴之枝葉。大師稱此經為華嚴之奧藏。此念佛法門能令九法界一切眾生在一生中平等成佛。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亦用這個法門,都不出於此經持名念佛之法。我在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解的序文中有一句話說:「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完全相同,不過大本小本而已,它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這是我這些年來修學體會到的。過去有人問我,如在大藏經中只取一部,你取那一部?我說我取阿彌陀經,此經對於眾生之利益,若細說之,窮劫不盡。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480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