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28 10:18:43瀏覽311|回應0|推薦0 |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釋經題
在第二屆東林寺淨土文化進修班上,我們有這麼一個殊勝的機緣,共同來探討淨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根本經典——《佛說無量壽經》。這是大家多生多劫跟淨土法門、同阿彌陀佛深結法緣所致。同時在東林寺,慧遠大師在1600年前啟建白蓮社, 所依據的經典也主要是《佛說無量壽經》,專修念佛三昧。這個理念集中體現在劉遺民居士所撰寫的《西方發願文》上,基本上是按《無量壽經》的理路、方法,來構建白蓮社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在今天,也是繼承慧遠大師這樣專修淨宗的遺風,把《無量壽經》的義理、修行方法,來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探究。 這部經典,歷來的祖師大德有很多的讚嘆,稱為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稱性的圓教。 《無量壽經》裡面也通過阿難尊者的口吻,把這部經典的幾個特別的不同之處展示出來:這是一個奇特之法;這是一個引導一切眾生出離兩種生死的導師之行;這是快速圓成佛果的最勝之道;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斷地要數數來世間救度眾生的最主要傳授的一個法門,叫行如來之德;這是一個佛佛相念之法,當哪一尊佛要宣說這個《無量壽經》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會放光加持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報身也會放光加持的。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法會上,全身現出稀有的瑞相,就是佛佛相念一法哦。那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法華經》給我們和盤托出:為一大事因緣故。這個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佛之知見也就是在《無量壽經》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體現在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麼一個大網張開,於十方無量剎土生死苦海撈漉輪轉的眾生,令他們悉皆出離生死之苦,圓證自性涅槃之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矜哀三界,不斷地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一個本懷。 所以這個法門又稱為佛出世正說,就是出世間法的正門之說。這個“出世正說”出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他有個概念,就提出淨土的這個往生一法跟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有一個概念上的界定。這個界定也許我們會草率看過,善導大師說“門餘八萬四千”——宣說這些法,眾生也隨著他的根機、好樂,都能得到利益;但是末法的眾生,他根機不一,最得到利益的還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一法。所以他就講“門餘八萬四千”,“門餘”就是淨土法門正門之餘的八萬四千法門。那這個概念的分判,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提出來的。說通途法門是門餘,淨土法門就叫正門,有什麼依據?那這個依據也許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依據:這個概念是善導大師以他虔誠祈請,夢中感應梵僧指授的玄義。所以它是來自一個佛菩薩法界的一種聲音,不是我們所能判別得出來的。我們要理解這個淨土往生一法——《無量壽經》展開的義理,是出世正說。好,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夠深刻地對這部經典有一個甚深的信心。 具體對這部經的討論,我們也是在文前,要對這部經大概的意思作一個概述。這種概述歷來的注經家有兩個路向:一個是詳細的概述,就是以華嚴的“十門開啟”來做一個闡釋;簡略的概述就是天台的“五重玄義”。那麼這次我們面對這部大經,所講述的只有十次,時間非常有限,我們不可能詳細展開去說。所以我們採取五重玄義的這樣的一個框架,給大家來說一說,並且以後講經的文句展示,我們也不可能一句一句地去講得太細。所以這次可能採取一個要義——簡要的大義的方式,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五重玄義,一般它首先講釋名——能召之名;第二就是辨體——所辨識的體性;第三,由這個體性給出它的宗旨;第四,由這個宗旨表現它的力用;第五,從判教的角度來觀照一下這部經屬於哪個藏教所攝。這五個方面實際上跟這個華嚴的十門開啟只是詳略的不同而已,應該說五重玄義也含攝著華嚴十門開啟主要的精神理念。 好,第一,我們來看釋名,就是解釋這部經典的名稱。一部經典的名稱,是對這部經主要的義理、境界、方法的一種高度濃縮的產物。所以上根利器一聞經典之名,就大概能把握它的綱宗。這部經名是以能說、所說人為名。能說的:《佛說無量壽經》第一個“佛”,是指我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他是以他的大悲願力示現在五濁惡世,《梵網經》說他來這個世間已經八千次。 《悲華經》中,這位釋迦牟尼佛示現大臣寶海梵志的時候,就曾經發了一個悲願: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救度那些煩惱深重、罪惡深重的眾生。所以他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尤其是在人壽百歲這樣的時空態裡面來,沒有甚深的大悲願力是不可能的。 《悲華經》向我們講訴,當時無諍念轉輪聖王供養佛的那個法會上,很多菩薩也發願——悲心很重的菩薩發願,也最多發人壽一千歲的時候示現過來。到了人壽百歲的時候,實在是五濁惡世的情態太深重了,一般的菩薩都沒有那麼深厚的悲心的穿透力,能夠過得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悲心深厚,他就在這個時候示現了。 那這個“佛”,包括十種稱號,如來呀,應遍知啊,明行足哇,善逝、世間解……這些,包括《華嚴經》講的“十身佛”。這個“佛”裡麵包含的這種智慧、功德,也是很深。但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這是指稱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德能來看,這個佛是覺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那具體到果地上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就是他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就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沒有哪個法他不了解的,沒有哪個事情他不能現量親見的。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具有這樣的一個智慧德能,這很重要,就對於他所說的這個《無量壽經》,我們會有信心。這個《無量壽經》裡面,他講的是他現量親證的境界,不是他聽別人說的,也不是他心意識裡面琢磨出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講,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境界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它是把佛的現量開悟的境界和盤托出。這是等覺菩薩都不能了解的,唯有成佛才能夠朗然了解: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淨土,有一尊佛——阿彌陀佛——他發的大願。他發的大願對我們眾生是什麼樣的關聯,這是成佛的人才能了知這個真相。所以我們能夠把《無量壽經》的義理、知見,轉為我們的知見,這就是以佛的知見為己知見,以佛的開悟為己開悟。 那第二個是“說”,“說”不是簡單地說了,一般解釋這個“說”的義理,叫“悅所懷也”,很喜悅——說的時候很喜悅。他為什麼喜悅呢?是把平時蘊在他胸懷裡面最想說的法,觀察機緣成熟,能夠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引導我們出離輪迴之苦哦——生死一大事啊。那淨土往生一法,正是對這最大的事情單刀直入的解決,在解決生死的當下,他自性的涅槃佛果也快速地現前。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利益眾生最想做的一個事情。但最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待時節、因緣了,一定要眾生相信哦,他有這個善根、福德能夠擔荷,所以佛講法都要觀機。觀機——觀察這個法會上四眾弟子成佛機熟,他往往是“悅所懷”。就是觀察這個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趕緊把這個淨土往生一法說出來。那成佛的根機成熟,就不是聲聞、緣覺的根機了,那更不是求人天福報的根機囉。當一個人把成佛作為他生命的目標,而且自信有佛性,自信必將成佛,在這個時候這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一般人他都停留在追求人天福報,最多有出離心,得個聲聞、緣覺。要把成大乘的佛果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個善根成熟,才有擔荷淨土往生一法的善根。那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佛有一種功德,度眾生是不失時機,不前不後。如果眾生不相信的時候,佛不會說;如果眾生能夠相信而不去說,滯後了,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這個“說”,就是師資道合——百千萬劫稀有難遇之一時。這就是經典講“一時”佛在什麼……這個“一時”構成了這個“悅所懷”的一個機緣。那這個“說”可以包括四無礙辯的宣說,也可以包括佛的善巧四悉檀的宣說。這里特別是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大悲的智慧觀機逗教,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凡夫眾生問不出來的:這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好,所以我們要這樣來理解這個“說”。 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無量壽”,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那為什麼要用“無量壽”這個概念呢?實際上經典當中講,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無邊光佛,為什麼用這個壽來指稱?這個“壽”,我們就想到《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壽指什麼?好像表面上是指壽命,但終極意義上是指涅槃實相的體性,這個涅槃實相的體性含裹著一切無量的功德。這位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契證了這樣的一個“壽”的功德。這個“壽”的功德在漢譯的《無量壽經》裡面是解釋為“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這尊佛所證到的體性——寂靜涅槃。那寂靜涅槃,這個湛寂常恒了,“妙湛總持不動尊”囉,就是這個意思。那隻要清淨到極點,它就會生出它的妙用,就有它的光出來,這叫“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所以有湛寂常恒的“壽”,就必然會生起靈明洞徹的“光”,這就是以無量壽之體攝無量壽之光的妙用。所以講無量壽的時候必然包含無量光,說無量光的時候一定包含無量壽。為什麼呢?由於無量壽的“寂”和無量光的“照”是不二的,光壽是一如的。光壽的一如,寂照的不二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當一切菩薩證到了這樣的“壽”的時候,這時候就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在當下這一念,含攝著過去無量無邊的時間,也含攝著無量無邊的未來的劫——念劫圓融。同時有無量光的功能,那它是指空間的瀰漫,那無邊的剎海不隔毫端。所以證到了無量光、壽,就超越了時空,就到達不二的涅槃的體性。有無量光它必然會展示涅槃的常、樂、我、淨,展示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於是這裡面的無量就是所有都是無量: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他的相好、他的神通、他的妙用、他的辯才,都是無量。所以我們現在這些有限的、有量的眾生,面對這個無量壽、無量光是什麼概念?這就是我們打開心量的一把金鑰匙,同時這也是難以相信、難以契入的一個東西,所以要了解這個。 好,第五個字是“經”。經呢,一般是佛親口所宣,都能稱為經。梵文叫修多羅,勉強翻譯中文為“經”。那“經”裡麵包含的意思也很多,我們一般講“經”,會說這是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 “貫”就是通過這個經能詮的文句,能夠貫通所詮的義理。這個“貫”一定要經過一種文句,來像一根繩子一樣的,把這個花給它串在一起,構成一個花鬘。如果你沒有能詮的文句,你的義理就散的。所以這是貫——貫攝。 好,那“攝”,你所貫穿的義理它的具體作用:來攝受所教化的眾生。你目的是要教化眾生的,是令眾生得到解脫的,不僅僅是停留語言文字、審美意義層的東西。它要通過義理落實到我們的知見當中,指導我們的修行:攝受眾生。 第三個就是“常”,佛所說的經典的真理,放之法界而皆準。遠古的往劫是真理,現在仍然是真理,無量劫以後的未來仍然是真理:萬古不易。不會像世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新的情況的改變不能解釋了,它有一個新的理論又來取代。知識是遞進的,科學範式是會轉化的。那佛說的不是這個樣子,它是“常”法。那這個“常”在我們淨土法門,它也要告訴我們,無量壽、無量光所展示的“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就是“常”的特點——無衰無變;正報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他們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是常法。所以有這個“常”的一種信息的傳達,我們就有一個放心:“哦,它是永恆在那裡,它是“常”的——常法,所以我隨時去都能靠得住。”如果它不是“常”,前面加了一個字——“無常”,那就麻煩了: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無常,你也是無常。我就是由於這個世間無常,很逼惱,我要去找一個超越無常的地方;你也是無常,我也就沒有靠頭了,就沒有必要去了——靠不上哪。所以“常”告訴我們,那裡靠得住,它是常法。這個常法也是涅槃裡面的常、樂、我、淨,涅槃的一個特點:四德就講常的問題,永恆如是。這個涅槃的常法:有佛、無佛都在那個地方,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第四個就是“法”。經典所傳達的那種原則、義理、方法,是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可以作為軌範。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是一個這樣的貫、攝、常、法的契經。這個“修多羅”,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好,那《佛說無量壽經》也包含著這種三德密藏在裡面囉。 “佛說”,這是佛從他所證悟的真理——“實相般若”裡面流現的“文字般若”——法身舍利,所以“佛說”就是般若德;所說的這個義理和修行的方法,能夠令我們到達彼岸,所以它具有解脫德;讓一切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圓成自性本具的佛果,所以它具有法身德。一般談經典,大家都會討論教、行、理、證這個問題。那談“經”,它都包含這個通途佛法的教、行、理三方面:這個理經就是指實相理體,由實相理體建立這個教法;這教法是從實相裡面出來的,所以這叫教經;以這個教經來啟念佛之行,這就叫行經。依這個念佛之行來契證實相理體,這就是證。 ——教、理、行、證。 那教、理、行,淨土法門都是在大乘圓頓佛教當中、一切經典當中,有它特別殊勝的一點。這個可以引用蕅益大師的三句話,他是對《阿彌陀經》的一個評價——《阿彌陀經》也是《無量壽經》的小本。說從行經的層面來看,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從教經的層面來看,這是“了義中無上了義”;從理經的層面來看,這是“圓頓中至極圓頓”。蕅益大師這三句話,是把這個淨土的出世正說,跟八萬四千法門的通途作一個比較。說出的這三句話,是把淨土法門推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在這個方便裡面,念佛往生一法是方便當中第一方便。一切大乘經典都在詮釋大乘的了義,“了”就是顯了——第一義諦,那麼淨土一法所顯了的這個第一義諦,是無上的第一義諦。那我們就看剛剛講“阿彌陀”這個名號,它就包含著至極的了義。至極了義要包括中道的了義,中道就是真空妙有。無量壽就是“真空”,無量光就是“妙有”。由這個無量壽的真空,產生了無量光的妙有所展示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所以它是直顯大乘圓教的了義,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那從“圓”——圓融、圓滿、圓妙——這個層面來看,《無量壽經》展示的義理、境界:一般會把《華嚴經》作為全圓來作比較,《無量壽經》具足華嚴的“圓”的全體。而且它“頓”,一個凡夫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三種不退,他頓然超越,頓然成佛。所以是圓頓當中至極圓頓。所以說法華秘髓——《法華經》授記一切眾生包括與會的學、無學的一切人都成佛這樣的秘髓,《華嚴經》的奧藏,都在淨土法門的經典裡面。這是淨土教、行、理。 好,這個名稱我們就作這麼一個解釋。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一講 名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很高興在今年又來到我們新加坡居士林來共同討論《佛說阿彌陀經》這部淨土宗非常重要的經典。這部經大家都很熟悉了,每天都在念,甚至可以說能背誦,倒背如流。但是我們到底對這部經的義理有多少了解呢?我們常常會在這個方面感覺到心裡很沒有底,沒有底是非常正常的。這部經在佛的一代時教裡面,佛的一代時教有種種的講經說法的手法,有的是深法作淺法講,有的是廣法作略法講。那麼這部經典卻正是體現了甚深之法作淺法來講,深廣之法作簡略法來講的,一個特點。這個特點就使我們在理解上,非常不容易,但是表面上的意思,我們也會了解一點,但是甚深的義理指向我們卻是不甚了解。雖然讀誦多年,雖然倒背如流,但是這部經典的義理境界,傳達的信息,我們總還是覺得非常得隔膜,就好像水和油的關係一樣,很難染到我們的內心去。所以這部經,我們的歷代的祖師大德,就不斷地要進行註解啦!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就得從各個層面加以詮釋,把如來的真實義,特別是在這部經所傳達的淨土的奧藏、秘髓、給他揭示出來。 本人接觸淨土宗也這些年來,我本人也覺得這部經是非常難懂的,也非常難講的,所以這多年來是不敢輕易講這部經。雖然對《彌陀疏鈔》、《彌陀要解》有所討論,但這部經典的義理,還是覺得甚難把握。這幾年來加上本人又做些寺院管理工作,忙於大佛,對這方面的探討也都很稀鬆,所以這次來講這部經典呢,本人還真有點誠惶誠恐。好在大家都是蓮友同修,我們本著平心靜氣來商榷討論的方式,共同成長,共同來領略這部經典的真實的含義。哪怕知道一滴水,窺一斑,也能夠很好地提高我們的信願,增強我們持名的功夫。那麼在講這部經之前,我想還是按照祖師們講經的一個格式,就是前面對這部經典的大概意思作一個介紹。現在講背景知識,在古德或者用天台的五重玄義,或者用華嚴的十門開啟,來對經典的主要意思作一個介紹,以便我們在講正文的時候,作一個很好的鋪墊,加深理解。那麼, 這樣我們就選用簡略的天台的五重玄義對本經的大意做一個討論。 “五重”就是從五個方面來詮釋。 “玄”就是幽深,難以理解的,就叫“玄”玄妙。 “義”呢?就是理趣所歸的地方,叫義。我們要了解玄妙的義理所在,就從這五個方面來窺斑見豹的。先是釋名,這五重玄義是,第一是釋名、第二是辨體、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第五是教相、就是判教。那麼我們來看看釋名,“釋”就是解釋這部經的名題、題目。一般經題的格式有七種稱為人、法、喻;有單法、單人、單喻;有雙法、雙人、雙喻;有人、法喻俱全;這是一些常識,大家可以看一看。像《大方廣佛華嚴經》就屬於人、法、喻俱全;大方廣是法,這個佛是人,華嚴就是比喻;比喻以菩薩因行、因地萬行來莊嚴果覺就叫華嚴。 那麼落實到我們這部經呢,就是叫單人立名;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都是指兩土的果人,果人就是成佛之人來說的這部經。那麼佛說,先看佛,這個佛就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來說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勸令往生的一部經典。首先看第一個佛,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我們常常說是乘大悲願力生到五濁惡世來宣說這個難信之法的。那這個乘大悲願力,我們可以從《悲華經》裡面略知一二,《悲華經》講阿彌陀佛的一個因地,那個因地的時候他作轉輪聖王無諍念轉輪聖王的時候,與大臣寶海梵志共同生活在那樣的一個時空態。當時有一尊佛叫寶藏佛,在寶藏佛時是大臣這個梵志寶海勸這個轉輪聖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這個轉輪聖王思惟七年建立大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就在這個阿彌陀佛無諍念轉輪聖王發願的同時,這個寶海梵志也發了願,他的願就更廣大了,就是發了五百大願。五百大願其中有個核心,就是當時轉輪聖王以他一千個王子都是發願,儘管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他們都是有一個特點,取淨土成佛的。那麼與會的那些菩薩也有發大悲之願在穢土成佛,其中也有一千零四位菩薩以他的大悲心取穢土成佛,也只取到了人壽一千歲的時候。一千歲以下那這個濁惡的眾生,就更剛強難化了,所以都是放下,不再取了。但唯有這個寶海梵志他的大悲心甚深甚切,他就觀察到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特別是人壽在一百二十歲的時候,我們常說人壽平均百歲的時候,這個世間的眾生,是煩惱啊!貪瞋痴煩惱極為深厚。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修道人、推崇十不善法、一切聖賢之法都誹謗,是這麼一個世間。 這個世間,在這個世間是十方剎土所擯棄的人集中在這個世間,一切有善根的人都離開了,這麼一個世間。這個世間是最難度的,也是眾生最苦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思惟到這一點,他就發了大悲願力,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間。來調化,教化剛強眾生,欲令一切有緣的眾生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三乘法來教導,乃至於開出人天法來調攝。你想,這個五濁惡世是這樣深重,我們這些眾生是這樣的難化,這就是指我們啊!是十方剎土所擯棄的人,然而釋迦牟尼佛不放棄,還過來。那麼人壽百歲的時候又比現在好得多,過了三千年之後,我們現在這些眾生就更糟糕了。那這個如生牛皮的硬度就更大了,這個貪瞋痴的病就更深重了。所以為什麼我們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違背法性,違背道德,整個的世界都搞的一團糟啊!生態問題、環境問題、道德問題、已經是人類生存都產生了極大挑戰危機的時代,這都是我們這些煩惱深重,業障深重的眾生所導致的。我們每個人都負有一份責任,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是善良的人。今天下午一個居士也在說我是一個很善良的人,這樣善良,那樣善良。我說你不要說這些話了,我都覺得我不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所以我們要感恩釋迦牟尼佛呀!沒有他老人家的大悲願力,我們無明長夜永遠見不到一點亮光。在這個無明黑暗當中鼓動的貪、痴極重的煩惱造作,五逆十惡的種種的重罪,我們都是三惡道的眾生啊!現在釋迦牟尼佛竟要把三惡道的眾生要一網打盡,全部得到解脫。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啊!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佛說啊!所以我們首先看到這部經典,要深深地感恩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也不僅是這一期的示現了,在《法華經》告訴我們在無量塵點劫又塵點劫以前,這位釋迦牟尼佛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由大悲願力故,不斷地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八相成道,教化我等眾生。 這一生我們得人生身好不容易,能聽聞到釋迦牟尼佛大悲心來宣說《阿彌陀經》,那真是百千萬劫難以相逢的一個時機了。對這個經典的聽受,我們要發起大感恩心、大慚愧心、大恭敬心。大恭敬心,我們都說佛法的利益,要從恭敬中求,不能生輕慢。 《無量壽經》講在末法的時候,講大乘法很難講,講淨土經典更難講。講淨土經典能夠相信,那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所以深知這樣的一個法,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我們要生起極為殷重的心來聽聞。那麼,再看說,佛說,就是喜悅的意思。說者,在《周易》兌卦,悅所懷也。悅所懷也是佛觀察與會的大眾,通過三乘佛法的循循善誘、調熟、慢慢的他的智慧就顯發出來了。他能夠相信這個出世大法了,他能相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了,他肯持名念佛求往生了。佛有這種五眼圓明,能夠觀機。觀機,知道機緣成熟了,宣說淨土法門的機緣成熟了。這時候,因為這個法門是佛最想說的一個法門,是大暢諸佛出世之本懷的一個法門。但是如果眾生不相信說也是白說,所以長久的是存在內心,等待機會。哎!忽然發現機會到了,佛就非常高興,喜悅了。所以淨土經典,它的特點,第一是無問自說;第二就是喜悅,他發起,自己發起,或者放光現瑞,或者無問自說,或者抓住一個機緣,像韋提希夫人的這樣的因緣,總之他都表現為快樂,喜悅,諸根愉悅。那麼這樣說,說就會表現他那種四無礙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用四悉檀的方式,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等等這些善巧方便,發起眾生的這種淨土的善根,讓他信願持名求生極樂世界,又懷著這樣的心來說的。 好,那第三個就是阿彌陀,“佛說阿彌陀”,阿彌陀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這是一個梵音。這位阿彌陀佛,他核心的意思就是無量壽、無量光。 “阿”是一個否定性的,這樣的一個指稱,就是“無”的意思,“空”的意思。 “彌陀”是“量”的意思,所以講起來就是無量。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他也是,他就念“彌陀”,“彌陀佛”彌陀淨土,彌陀名號。這裡面又有一個爭執是念“彌陀佛”好,還是念“阿彌陀佛”好。那你說,如果你說非要念兩個字的話,古德也說,你就念“阿彌”,也比你念“彌陀”要好。因為“彌陀”,你把無量變成有量了,跟這個名號就有點那個,你念“阿”還有一個否定在裡面,“陀”呢,“阿彌”、“阿彌”、你念“阿彌”,比你念“彌陀”要好。你念“阿彌”的時候,他就順帶在他的想像的空間裡面,是包含著“陀佛”在裡面的。但你念“彌陀”的時候,不一定能包含這個“阿”字在裡面。所以有很多他也是有點習慣的一種稱呼,“彌陀、彌陀、彌陀”,如果他能夠包含“阿”字也可以。總之我們要了解這個梵音,“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在這個無量當中核心的功德一個是無量壽,無量壽代表我們自性的寂定,無量光代表我們的自性的照用。這個寂照不二,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整個的實相,整個的眾生介爾一念的心性。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感到非常親切?它就在念我們的心,一聲佛號一聲心。那麼這尊佛,他在一種,我們講的無量壽,無量光,只是我們性具的性德。但這個法藏菩薩把這個無量光壽通過他的發願,通過他的無量劫的積功累德,把他完全顯現出來了,他就是一個什麼?就是一個究竟圓滿的佛。 如果從天台的這個六即佛來看,我們具有的無量光壽,是我們的理即佛。但這位由轉輪聖王出家成為法藏菩薩發願,最後圓滿的這個阿彌陀佛是第六的究竟即佛。所以他所顯現的一切都是無量了,他的莊嚴無量、光明無量、神通無量、辨才無量、慈悲無量、等等都是無量,用無量這種廣攝在無量光壽的略裡面,這也是廣略相即。所以我們要思惟這句阿彌陀佛,無論是我們性具的無量光壽,還是究竟圓滿的阿彌陀佛,他是在我們末法的眾生,救度我們的一個救生圈,一個大慈航。我們只要緊緊地抓住阿彌陀佛,就等於抓住了阿彌陀佛的願心,等於抓住了阿彌陀佛全體救度我們的力量。所以他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命根子,要了解這個“阿彌陀佛”。這個“經”,佛所說出的一切文句都可以稱為經,經的梵文叫修多羅。修多羅它是多義翻,有多個含義,這個其中一般我們是講有四個含義叫貫、攝、常、法。是通過這個文句,就像一要繩子一樣,要貫,這個華一定要透過一個繩子把它串起來,它才形成一個華蔓。沒有繩子呢?你這個華就會散開。那麼這個經典是通過名相、概念所集合成的文句來闡釋它的義理,這就像繩子貫串一樣的。貫串所說之理,這就是貫的意思。這個攝,他貫串了這個義理之後,他的功能作用是什麼?就是要攝持所教化的眾生。眾生聞到這個法,由文字般若生起觀照般若,契證實相般若,能夠攝持眾生。就好像我們講戒律,為什麼要製戒,制戒要令正法久住,來攝持這個持戒的比丘更能持戒,攝的作用。有常的作用,常就是經典所詮釋的真理,它是永恆 的,它是超時空的,它是萬古不變的,放之法界而皆準。不是像一般人說的,噢!這個佛說的是幾千以前的事情,現在時代變了。不能再用以前的古人的思想了,一定要改造,一定要現代化。如果能現代化,能夠改變它,那就不叫常了,因為這種真理,佛所發現的現量的真理。它不像科學知識,科學知識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資料產生的,他不能解釋,不能解釋就得重構一種科學理論來解釋它。 那麼佛教的真理它不是這樣的,他超越了這種所謂達爾文的進化論,它是常的。比如五戒十善,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佛這樣說,千佛也是這樣說,你五戒十善就是好的。你不持五戒不行十善就是惡的,這種善惡價值標準是永恆的,不會改變的。不是這尊佛這樣說,另外下尊佛又另外說,不是這樣的,所以它有“常”的意思。包括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普度一切眾生的這樣的願力,超勝十方的願力,它是常的、永恆的、超時空的、永遠真實的。再最後就是“法”,貫攝常法,就是這種義理它能夠作為規則係統,作為原則,十法界共同的遵守的一種準則。法是一切眾生本具的,現在這個法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法是,它有普遍的適應性,就是一般學術界講普遍的立法原則,能夠普遍化的。如果一種東西不能普遍化,只是適合於一個局部,一部分人。一部分人他就會搞特殊化,他就沒有法的精神。沒有法的精神他就會轉為人情,搞人情事故,搞特殊化。那麼一般法的精神比較好的國度,他都比較平等,比較講原則。如果這些東西他自性迷失了,不向自性去把這種平等的,普遍適應性的一種法的精神顯發出來,眾生就很苦。所以這個佛教他有法的精神,這種法,在法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必須遵守。你遵守了法就叫如法,就是好的。你不如法就違背法性,你就會導致一種輪迴的惡業。所以我們聽聞到了是具有著“貫、攝、常、法”的這樣的一種真理,不是一般的玩弄語言文字,只是優美鏗鏘有力而已,它不是。這是真理,這是佛陀所發現的真理,這個真理不管有沒有佛陀出現,這個真理都是存在的。一般我們教下都會講“教、行、理、證”,教、行、理、就是這種教法是從理顯發出來的,教經。行經,就是根據這個教法來行持,這叫行經。通過這個行持達到理體,契證,這就是理經。那一般有通一切經的教、行、理。有具體到某部經的教、行、理。那從我們這部經來看,這個“佛說”就是教,教經。這個“阿彌陀”就是理經、理體。它的行經呢?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八個字。 那麼這部經,早年這部經的全稱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它這部經的經題是這個。我們從“阿彌陀經”六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稱讚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十六個字是這部經的全稱。那到了鳩摩羅什大師,這個《佛說阿彌陀經》是鳩摩羅什大師建立起來的。還有另外一個譯本,就玄奘大師他是說《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那這兩個經題,都有對原經題的一種改造。玄奘大師他就比較忠實一點,稱讚淨土,稱讚淨土就代表不可思議的功德。稱讚淨土佛,稱讚淨土是依報,稱讚佛,就是阿彌陀佛,是正報。所以“稱讚淨土佛”他可表現出來。那麼下句“佛攝受經”,他把這個“佛”,如果從第二句來看,當在前一句這個“佛”成為賓語。到了後半句呢?這個“佛”成為主語的話,這個“佛”代表十方諸佛來護念,“稱讚淨土佛攝受”,攝受包括護念攝受的這部經,比較忠實於原文。那麼鳩摩羅什他建立這樣的一個經題就更妙啦!這個從翻譯的手法來看,玄奘大師比較忠實於原文,一般我們翻譯叫直譯。這個鳩摩羅什的翻譯稱為意譯,就是知道它的意思,再用震旦國人的這種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把它表現出來,所以他就翻譯得非常簡潔。你看鳩摩羅什翻譯這部《阿彌陀經》是一千八百七十五個字,那麼玄奘大師翻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翻譯是四千零八十七個字,多了一倍多。那麼多意義來看《佛說阿彌陀經》,他就直接把這部經的最核心的一個問題提出來了,就是執持名號。那麼這個名號是一切眾生所有緣的,愛聽聞的,而且你談言佛便週,你說出佛的名號,一切的意思都包含在裡面,你的稱讚啊!護念啊!攝受啊!也都在裡面。而眾生又喜聞樂見,又很熟悉。再加上從這種意譯來看,一定要簡潔,言簡義豐。所以直接把這個《佛說阿彌陀經》把名號點示出來,就抓住了這個經典最核心的意思。實際上是深切地體會了佛心,以及他那種高度的智慧的把握,翻譯出來,最後我們都接受了,所以流通的就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這是經題。古人云,聞經題,就能了知本經的義理,這個大家聞到《佛說阿彌陀經》,《觀經》講,你就是聞大乘的經題都能滅一千劫的生死重罪,光聞經題。那麼我們是聞到了大乘經典之王的一部經,那就是要滅很多的罪了,我們光聽《佛說阿彌陀經》就能滅罪千劫萬劫。不容易的事情,不要把這看成是一個小事了,所以大家在這聽聞絕對不會浪費時間。 好,第二是辨體,就是辨識這部經典的體性。這就是談得比較玄妙了,雖然玄妙,我們也不得不加以討論。這個體性就是非常本質性的東西,非常形而上的東西,非常本源性的東西。我們哲學講本體論,本體論當然相對於現象論是難懂一點。但是你的現像是由本體流出來的,你把握不了它的源頭本體,你就很難了解形而下的現象。所以佛法的精神要講理,就是形而上的本源。也要講事,現象事,現像上的一種事相,一種行布,這些理和事都抓住,理事雙備,才能夠對一部經有一個比較真實的把握。那麼一般講體性,我們都會知道大乘經 皆以實相為正體。但是這個話一聽,我們還是覺得很茫然,實相又是什麼呀!實相是諸法的真實之相。諸法的真實之相又是什麼呀!那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雙遮兩邊,雙照兩等等講了一大堆,我們還是覺得玄妙。再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但是這些我們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說明實相要在那種本源意義上去討論,實際上是沒有討論的餘地的,它是超越現象界的一切的絕待的狀態。絕待的狀態用我們對待的語言文字去討論,都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到了最後討論實相的時候維摩詰大士最後就是默然啊!討論不二,不二法門,不二就是談實相問題,他只有默然,默然才叫真談不二。你談這個不二,又是這個不二,那個不二,談得頭頭是道,你還是在那種對待裡面。但是我們勉強去談這部《阿彌陀經》以什麼為體性,實際我們具體的來說這個,這部經典是從現像上,從事相上建立的。 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二有,有七重行樹,七重羅網,有八功德水,有等等這些樓閣,還有聲聞緣覺這些都是從事相建立的。但是這個事相它是代表什麼?所以這部經如果要把它精確表述,還是真的是以涅槃的常樂我淨作為體性來建立的。一般我們講這個,佛說,佛種種說法要對治眾生的顛倒。眾生有種什麼顛倒,有四種顛倒,無常計常、苦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所以根據這樣的顛倒要講四念處,要講苦、空、無常、無我,來使大家對這現象界的本質有一個確切的把握。同時要了解苦、空、無常、無我的,它的根源是什麼。所以對治顛倒就能夠斷見思惑,證人我空。但是小乘的這種苦、空、無常、無我也是一個顛倒,也是不正確的。所以到了小乘的階位上,又要跟他去講涅槃的常樂我淨,這樣就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那麼淨土一法是從妙有建立的,是在證到了空性之後,產生的一種對涅槃的一種體性的表達方面來建立的淨土。所以你看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常,從依報來看,它是由阿彌陀佛的清淨的願心流現出來的,它是法性土,一建立就建立常然,無衰無變。不像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太陽系、這個銀河系、是由我們的業力所感召出來的,這個業力是生滅,我們的心是生滅的,業力是生滅的。所以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銀河系,它也要生滅的,它也有成、住、壞、空的,所以它不能是常。但極樂世界的那種法性土,它就常,這是從依報來看。從正報來看,我們這個世間的命濁呀!人壽不超過百歲呀!很苦啊!壽命短暫。西方極樂世界證到了那種涅槃的無始無終的體性,所以它就會什麼呢?無量壽。無量無邊阿僧祇都不能表述西方極樂世界的壽命有多長,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跟佛一樣是無量壽,所以它就具足了這個常的特點。 那麼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直接就把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總括,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叫極樂?就在於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為什麼叫極樂?極樂就是超越了現象界,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那種法性的樂,那種不會苦樂變化的那種樂。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那真的是很快樂了,快樂到什麼地方?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隨心所欲,你說快樂不快樂。我們這裡吃點飯還很辛苦,耕種啊什麼,你就不耕種,你就來淘米呀!燒飯呀!洗碗…這些。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動,你想吃什麼就有什麼。你想住點房子,這個世間搞點房子,沒有錢還得貸款,把資金抵押給銀行,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還得完,如果金融危機一來,那就更麻煩了。而且住的也就是鋼筋水泥的,化學材料的房子。現在人的生活質量很低啊!都住不到原汁原味的建材呀!所以一裝修過來,你沒有若干天,你住進去可能各種化學的放射,還讓你得這個病那個病,很苦啊!睡在那個鴿子樓裡面,有時候你看到城里高樓大廈一看,真的一個一個窗口就像鴿子籠,為了那個鴿子籠奮鬥一輩子。那西方極樂世界他樂呀!他念頭一動,他的宮殿都是七寶的。你想住什麼樣的款式,什麼樣的建築,這種形態,就住什麼,隨心所欲。吃喝住行,各種資生用具,包括分身他方世界去旅遊,當然他不僅僅是旅遊了,這叫上成佛道,下化眾生了,供養諸佛,他都非常地快樂是。他每天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天天跟冤家對頭見面,那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家都相互讚嘆,天天都是笑咪咪的,快樂啊!心裡沒千千結呀!他沒有我執,沒有我所有的東西。他有的都是平等心、清淨心、大悲心、感恩心。不像我們一天到晚,人我是非一大堆。 我們這個世間很苦啊!昨天念了一天的佛,今天我問,啊!辛苦啊!辛苦啊!苦啊!有這個很濁惡沉重的身體,一走久了它就苦啊!腰酸腿痛,瞌睡啊!這是身體上的苦。再加上一念佛什麼亂七八糟的念頭都來了,這是心理上的苦。我們直接感到這種苦惱,身為苦本,心為惱端,馬上你在念佛的時候,把身體的苦和心裡的惱就展示出來了,所以他就苦啊!苦啊!苦,你要求出離啊!這句佛號就是對治這個苦的。你去唸佛,知道自己苦惱了,我要求解脫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五蘊觀照皆空,他就沒有這些煩惱。身體是金剛那羅延身體,他不會有累,有疼痛的感覺。那不要說經行十二年,經行十二大劫也沒有問題,他一點都不疲勞。所以這個樂,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樂,對治我們這個世間的苦。再就是我,我實際上就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沒有這個真我的。我們的身體四大,我們心裡這個攀緣的心,都是緣生法,沒有一個主宰意,不自在。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妙明真心現前了,他得到種種大自在了,這時候有資格談我的問題。再就是淨,清淨,我們這個世間種種是不清淨,叫穢惡、穢濁。西方極樂世界他的依報非常清淨,地面都是透明的,直接看到地底下各種經幢、各種珍寶、各種放光、地下、地面、虛空交映成趣、光色互滲。然後正報也是清淨的,沒有煩惱、沒有染著、沒有我執、所以他就六種神通現前。每個牆壁上很清淨,清淨到極點,都能攝受他方世界所有的信息在牆壁上,在寶樹上,在地面上,任何地方,你念頭一動想看他方世界的景物就顯現出來。為什麼?清淨,清淨他就能夠攝一切的信息過來。所以我們這種常樂我淨,實際上是建立在法藏菩薩因地當中的願力的。在法藏菩薩他見到世自在王佛的時候就出家,出家就有一個偈子讚歎世自王佛的種種身口意三業的功德,然後就發願【願我成佛,國土第一,】要發一個建立國土第一的願。 【道場超絕,】這個道場是十方世界最殊胜超越的。 【國如泥洹,】就是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像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就是這個國,這個剎土,國土是跟涅槃的體性吻合的,這個涅槃我們說它表現的四種德性,就是常、樂、我、淨。所以我們想,把這部《阿彌陀經》把它概述為以常、樂、我、淨作為體性是比較合適的。 第三是明宗,明宗就是闡明這部經典的宗要,闡明宗要主要是從修行的層面來說,前面講體性是從它的性德的層面說。我們剛才講常樂我淨,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不在我們心外。但是我們被種種的分別、執著、煩惱遮蓋住了,所以這個常樂我淨跟我們離得很遠,很隔膜,現在就要透過這樣的一個修行,讓我們回歸到常樂我淨的本體。所以這是修德的層面建立它的宗要的,一個從性德,一個從修德層面。性德比如說,你就像虛空,虛空是它的體性。但是你要遮蔽我們的身體,光有虛空是不夠的,虛空也是要的,就像我們這個講堂,你必須要有空。但這個空間你要得到空間之用,一定要有樑柱,要有樑柱來建構這麼一個空間,才有我們講堂之用,所以這個樑柱就是為宗,虛空就為體。這兩種整合,才構成我們講堂之用。那麼這部經典以什麼為宗呢?這點歷來祖師大德注經都是結論非常一致,就是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這部《阿彌陀經》一千八百七十五個字,實際就是講這個“信願行”三個字。前面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叫廣陳依正以啟信,《無量壽經》也是這樣的廣泛地陳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來啟發我們這些凡夫眾生的信心。因為極樂世界對我們太陌生了,我們不了解,是問不出來的,所以首先要把一個清淨莊嚴的剎土跟我們介紹。介紹之後,特勸應求往生以發願,就是特別地勸勉我們這些眾生要發起往生的願,這就是願。 那麼你有信願之後,那就是正面的開示執持名號以立行,你怎麼去得了,那就是若一日到若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阿彌陀佛現在我們面前,接引我們往生。成辦我們所信的淨土到那去作一個菩薩去,作清淨海會的一員。那麼就是在流通分裡面也就不斷地勸信流通、勸願流通、勸行流通、都是圍繞信、願、行來展開的。所以這三者就有辯證的關聯,由這個信來啟發這個願,由這個願來引導這個行,由這個行來滿往生願。往生願你到了那裡,對你原來信的就有個現量的證明,就是證所信。那麼信願行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有信願來莊嚴這句名號,才符合本經的旨趣。那麼這個信,大乘佛法特別強調信心,佛法大會,唯信能入。這個信在五根五力裡面都是擺在第一,在所有的善法裡面它都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信,就表達為什麼呢?對那種實相,剛才講常、樂、我、淨的這樣的一個體性。你能夠相信,你能夠認可,你能夠有好樂希求之心,這就是你的信。換句話來說對西方極樂世界的全體的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願力,六字洪名的功德,你能產生決定的信心,這就是信。那有這個信呢?它就像這個獅子吼,就能夠衝破一切懷疑。我們內心對這個出世的大法常常是有很多的懷疑,大家可以捫心自問,你是不是念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有時候忽然蹦一個念頭出來,這個阿彌陀佛是不是真的有啊!如果我天天念,好像念得越來越沒什麼味道,念得又是昏沉,又是掉舉,念得又沒有味道,世間法,世間的五欲又享受不到,到時候真的沒有阿彌陀佛,沒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可不是吃了大虧嗎?他都會生起懷疑的。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這個信,通過聞修,熏習我們這個信根讓它扎在我們的深層裡面去,接上我們智慧的水,這樣的信根破土而出,才能產生力量。這種力量上來了,才能破除一切懷疑,才能夠衝破一切煩惱。如果這個信根的力量上不來,我們常常會有懷疑的。這個懷疑一來就會伴隨著我們的懈怠、放逸、我們的種種煩惱,中間就會退轉。我想新加坡居士也會感覺到十多年來,一二十年來念佛的人說不准中途有很多掉隊的,去修其它法門了。他為什麼會退轉,去搞其它的,還是信根,信心沒有解決的問題。那麼一般我們講信心的內涵,從內涵上來說善導大師有兩種深信,澫益大師有六種信心的表述,這些我原來在《淨土資糧》都說過。這裡簡單把這信自信他說一下,一個淨業行人首先要信自,信自是什麼?就是信我們具有無量光壽的性德,信我們有佛性,信我們這一念佛性跟阿彌陀佛是平等的。雖然我們還在這裡輪迴,但這個佛性沒有減少。阿彌陀佛是已經成佛的佛,我是未來將成的佛,佛性上是平等的,一定要內重已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要指向作佛,成佛一定要信自。如果信自不能解決的話,只是信他,那麼他的往生也是在邊地疑城,一定要先解決信自問題。然後再就信他,信他從這個自信的性德來看這個他是究竟圓滿的佛的他佛。那麼這個他佛是把我們本具的無量光壽完全彰顯之後,他是徹證宇宙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並且具足大慈悲心。所以這樣的我們信他,是通過他佛的加持力把我們的本佛,自佛的功德顯發出來,這就是托彼名號,顯我自性。但這個他,實際上跟我們的自性是密切相連的。所以這個澫益大師常常說淨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要了達全體的他力,就是自力。這個他力,這個他在傳達我們信息方面,就體現他的教法。他,比如他佛,有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阿彌陀經》,講信願持名一法。有他佛,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建立四十八大願,把這個願力光明凝注在這個名號當中,來給我們真實的救度。他佛也有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這個教法的真實不虛,這就是信自信他。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講 那麼信因信果,信我們這個淨土法門,你只要信願持名作為往生之因,就能獲得往生淨土之果。這樣的因果就區別於世間的善惡因果,因為他超越了世間的這種善惡因果的東西。因為他主要是從信願下手,就談這個,你只要具足信願,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具足信願,哪怕是五逆十惡的罪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不具足信原,哪怕是世間的五戒十善的這樣的善人,也不能在這個淨土法門當中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善男子善女人完全從具足信願的角度來建立的。你只要具足信願持名,你馬上就超越了世間一般的因果關係,你馬上就是一個什麼?人中稀有的芬陀利華。這是一個出世間的大善根,是帶著這個善根可以成佛的,所以不能以泛泛的世間的善惡來討論它的。所以這個因果也區別於通途的這種斷一分惑,證一分真的這樣的因果,他完全是一個圓頓的因果。你只要信願持名,乘托願力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快速成佛,是這樣的一個因果。然後要相信事,相信理,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二有,有佛有淨土一定要事相上相信。不要流於什麼,有人說《阿彌陀經》是表法的,表什麼法呢?這個有些道教都會去比附,比如講這個羅網,這些都代表人的經絡;這個八功德水代表舌根的那種水;他都會這樣去認為沒有這個事。還有的人特別是不信佛教的人認為《阿彌陀經》這都是幻想出來的,美好的描述,他不相信有這麼一個世界。這是好像文學作品那種審美意義上的價值,虛構出來的。我們會聽到很多這方面,認為這是齊東野語,烏托邦等等這些。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淨業行人,從事上一定要相信它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真實存在的事,它有它的理作為它的背景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是這位法藏菩薩契證諸法實相,由他的願力所顯現出來的,這些大家都要去了解。 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為什麼要不斷地在《阿彌陀經》是三番勸願,不斷地勸,勸一次還不行,還要勸第二次,還有勸第三次。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樣的苦口婆心三勸,實際上在告訴我們,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這種求願往生的心是很難出來的,這種出離心是很難的,出離心體現在要有厭離心。好,那對娑婆世界,這個世間雖然五濁惡世,種種惡境,濁惡不善,五欲六塵,但這個世間我們呆久了,它已經成了我們的性格的一個組成部分了。所以要讓我們去厭離它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是人在順境的時候,在富貴的時候,那就更難厭離呀!你叫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會跟你說,我這個生活很好啊!這就是我的極樂國啊!所以要了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這種五濁惡世,閻浮提的種種的苦境,這是我們的自性的業,這是業力的心所感召的穢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清淨的心所感召的淨土,都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所以知道這個穢濁的地方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我們要捨它,舍它要捨到究竟,就是求出離。這種求出離,我們祖師大德常常會表述,就好像怎麼求出離,關在牢獄裡面,你要出牢獄,奔向自由,那樣的心。你在茅坑里面,一天到晚像過著蛆一樣的生活,你要從茅坑里面出來。火宅已經燃起了大火,房子要倒,你要火宅里面逃命,要有這樣的心。這個娑婆世界,五欲六塵濁惡的世間,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獄、不容一刻地停留,這種出離心。他不容易呀!不容易所以要用種種善巧方便講不淨法,講無常觀。 這次你看我們中國大陸的四川地震,這一震,無論教內外的都會感慨,無常無常。一切功名利祿在這個地震面前,它都產生不了作用。所以我們中國大陸有個現象,從地震以後到寺院的人多了,了解佛法的人多了。無常啊!苦啊!特別是這種地震災區的種種的苦難的樣子,而這個是隨時可以出現在我們身邊的。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說是地震的倖存者啊!作為倖存者,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種種的災難。而且這個世間由於人的貪欲,造作種種的惡業,整個的生態環境,海洋地貌等等,都已經是完全是被人搞破壞,破壞掉了。所以未來的自然災害真的是越來越頻繁,原來可能幾十年幾百年出現一次,可能現在我們要常常遭遇到,所以面對這些,我們真的要生起極強的厭離心。種種的災難在面前還不警覺,那真是冥頑極矣呀!所以厭離娑婆,這也是即煩惱為菩提。這個世間種種深重的苦難,它是激活了我們的出離心。現在我們看報導北極可能就2010年或最長2012年全都融化,整個的海面又提高多少,5米6米,我們新加坡也在海邊,當海水提高的時候逃往何處啊!有的人就往平原高山地方,那也不安全啊!那些發達國家就琢磨著要建立航天探測器,移民到其他的星球去。移民其他星球也很困難,移民的可能也是少數,更何況有人,有慾望,有種種內心貪瞋痴的人去了,再乾淨的地方,都被他又搞成一個第二個地球了。所以都不究竟,最究竟的方法,趕緊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這樣的一個求出離,要捨到究竟,方無可舍,無可舍什麼?你到了極樂世界,永離眾苦了。欣求極樂,要取到究竟,就是求往生,念念往生啊!這個古人,你看善導大師寫的著作都是願往生、願往生、願往生、不斷地重複,不斷地說,每句話都說願往生,警覺我們啊!那個善導大師都生活在隋末唐初,中國政治經濟物質生活是鼎盛的時候,他都具有著那麼深切的出離心。現在我們活得這麼慘不忍睹的時候,還說幸福的日子比蜜甜的話,真的是,求往生啊!求往生你取到究竟,就但受諸樂了。 所以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是由我們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來成就的。這是願,每天要發願,只要有願,就能夠若已願就若已生;若今願則今生,若當願則當生;你只要發願就能往生。世間上哪個法門還有這麼慈悲的,只要你發願啊!沒有《阿彌陀經》跟我們說,我們都不敢說這話,這經文就是這麼表達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成就“若今願若今生”,如果今生還往生不了,那可能又輪轉百千萬億劫無量劫。雖然輪轉很多劫,你今生能在裡聽聞到這座《阿彌陀經》的講座,就種下了一個往生的金剛種子,那就屬於“若當生”的範圍,當願當生。一定要從內心發起真切的願,不是口頭上天天發願。有很多人是口頭上,哎呀!佛呀!我要往生呀!我真的……,一但佛真的來接引了,哎喲呦……就害怕了,再要告幾年假,貪生怕死,經不起考驗。好,那麼這個行,在這部經典當中就直接把執持名號這個行,這個行法突顯出來,不夾雜任何的觀想、觀像、實相這些東西,這就持名。那麼這部經典為什麼它叫【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最易,】就在於他不從持名入手,而這個持名就直接把淨土法門的核心的東西,把它抓住了。法藏菩薩因地發願,他要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思惟了五大劫,用什麼方法能夠平等普度,考察了十方二百一十億俱胝剎土的種種眾生的根性啊!那思惟了五大劫,最後終於思惟到了一個又簡單又空間的一個度化眾生的方法,就是以名號度眾生。所以大家不要把這個執持名號看得很淺近咯,這是一位八地菩薩,而且得世自在王佛以及十方諸佛加持的這位大菩薩,用五大劫才想出來的一個方法呀!那這個方法就把十方諸佛的這種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方便,高度凝合起來了,所以這就稱為成德洪名。能夠救度所有的眾生,所以你念這句佛號就能成佛。就在這一個佛號的執持當中,圓滿完成了一個初發心的人由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到等覺、妙覺的全過程,你就在執持名號當中,就從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到究竟即佛、這六即佛也全都貫穿了。 所以澫益大師就說,這個行門就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佛施設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但這個法門是方便當中的最方便的法門,就是念這個名號,三歲小孩都能念。但是三歲小孩都能念,八十歲老翁不一定念得好啊!有很多念了一輩子還沒有把這個佛號念好啊!原來有個寺院的一個監院,他說出家十多年了,他原來也是對淨土法門半信半疑,好像也念佛。但是他說了句老實話,他說,我十多年出家沒有把這串珠子念完過。有口無心念念幾句阿彌陀佛,又有事了,又去幹事了。剛拿起珠了念,又有事了,反正十多年沒有念完過一圈。那麼為什麼沒有念完過一圈,還是信心問題,還是覺得念念佛,是不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沒有把這個念佛作為最重要的事情。還認為寺院建設呀!人際來往啊!或者看點其他經典更重要,這句佛號好像是可有可無。所以要把這個佛號要高度重視,重視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本命元辰的程度,他是需要建立信願的。包括我們組織一個精進念佛,你如果對佛號沒有相當的信心,你這一天不可能來的。啊!這一天要念十二個小時,念二個小時還勉強,十二個小時我沒有時間。因為他覺得他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把世間的做事,比念佛放得更高。這是屬於信心問題,為什麼?你就沒有做到淨土的至誠心,至誠心是要以至誠心來厭離這個娑婆的,要用至誠心來欣求極樂的,你能夠萬緣放下,哪怕天塌下來,我先念佛,這就說明你有至誠心,你有一點厭離和欣求的一種行的表達了。所以這是最簡單的,是最深奧的,是最慈悲的,我們一定要認識這一點。以後我們執持名號,這個經文當中還要深入地討論,這個名號的功德。 了義中無上了義,是大乘的真空妙有,第一義諦,都在這個名號當中體現出來。無量壽是真空,無量光是妙有,中道的了義就在這句名號裡面,圓頓中至極圓頓。這個圓頓之教,這句六字大經王就具足圓融、圓滿、頓捷。所以大家遇到這樣的一個持名一法,一定要生稀有難遭之想。不是什麼人都能聽聞的,也不是什麼人都能相信的,更不是什麼人能夠一如既往,盡形壽把它抓得住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一定要緊緊地抓牢,我們今生就解脫了,就往生了,就一了百了了,就快速成佛了,就能夠度無量的有緣的眾生了,就在這個名號當中一攬子解決了。所以成就往生一願,就等於成就一切願,你怎麼成就往生?就是老實地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淨土宗很多祖師,臨命終時,他所開示的,大家希望他留幾句開示,就是用他一生的修行來留一二句非常重要的話。那你看留下的話實際上都是“老實念佛”、“死盡偷心”、“莫換題目”、“只要至誠懇切念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說來說去,還就是這幾句話。但這幾句話是用這些祖師們的一生換來的,深契佛心的。我們別看這些很平常的話,實際上它就是解決我們問題的話。而實際上是我們很難做到的,試問我們能做到老實念佛嗎?不容易的。我們的心,凡夫的心都不老實,念念不老實是,念念要與眾不同啊!念念要標新立異啊!念念是喜新厭舊啊!念念是腳踏兩邊船啊!這山望著那山高啊!所以他不容易的。如果你能夠死盡偷心、專門念佛、莫換題目、這是要大善根、大智慧,才能夠做得到啊!所以就不斷地要說,不斷地要灌輸,不斷地要重複,告訴我們持名一法,究竟圓滿。所以我們要了解《阿彌陀經》的修行的宗旨,一定要深信、切願、持名上下足夠的功夫。如果在這三法上得以成就了,那麼我們讀誦《阿彌陀經》,研討《阿彌陀經》就收到了效果。 那第四個,五重玄義第四個就是明力用,我們讀誦研討這部《阿彌陀經》,落實這個《阿彌陀經》的義理有什麼樣的功能作用,不僅地停留在理論探討的方面,那麼這個功能作用,那就非常非常殊勝了。從因上來說,這部經典是末法時代眾生得度的最重要的一部經。這直接體現到隨著時代根機越來越陋劣,眾生靠自力修戒定慧是無望的,解決生死是無望的。所以一定要仰靠佛的願力加持,橫超。所以這個法門對末法眾生是越來越當機,乃至於經典滅盡之後,佛還要用慈悲願力加持這部經令它再住世一百年,救度刀兵劫的眾生。再就這部經真的是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令我們產生欣求心。然後透過這種依正莊嚴至極真善美慧,反照我們世間的種種的苦難產生出離心。再就是這部經能夠讓我們在信願持名過程當中,能夠得到佛力加持,安穩修行,不招種種的魔障。這個時代眾生,由於我們的心有很多的妄想雜念。最近海內外都有些什麼附體現象,附體現象首先他都是來自於我們有很多不正當的貪求。所以這個一定老實念佛,在名號的光明里面,這些外面的天魔,還有那些年老成魅的這些怪鬼以及我們的五陰魔,我們的心魔,它就不會現前。這個時代真的是沒有佛力加持你要走到一條修行的道路,它是險相環生的。大家千萬要注意,要在這個名號當中找到一種庇護。然後就用這種至簡、至易、至圓、至頓的方法,直接到達菩提的覺岸。這是從因上來說他的功能作用,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從果上來說,由於我們信願持名,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鞞跋致,不退轉。那麼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退轉一般講有四種不退:一個是念不退,就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念念跟一切種智相應,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境界。行不退,就是我們的菩薩行不會退,不會退轉到二乘位。位不退,一去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是聖賢了,不再墮到凡夫位。第四有個畢竟不退,就是我們今生聽聞到彌陀的名號,無論是有信心,沒有信心;無論是定心,散心乃至於誹謗,這句名號的金剛種子播下去之後,畢竟由於這樣的聽聞,得到往生解脫之果。那麼這種不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分為四土,從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在這四土當中,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就是彼國的天人,他都是生在凡聖同居土。但生在凡聖同居土,他又可以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就是能夠看到聲聞,看到菩薩。能夠跟觀音、勢至把手同行,能夠看到阿彌陀佛。唉!這個就很特殊了,就跟我們他方世界的四土不一樣。他方世界你在贓聖同居土,你是很難看到菩薩,也沒有辦法碰到阿羅漢,更沒有辦法看到佛。因為它是隔開的,一定在斷見思惑到方便有餘土能見聲聞的聖人。你斷無明到實報莊嚴土,才能見到法身大士。你無明斷盡,才能見到佛。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它不是隔開的,他是可以圓融在一處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句話是傳達了一個很驚心動魄的信息。就是這個一處就在阿彌陀佛的這個土裡面,它是我們的清淨心的一種展示。清淨心把所有的心都擺平了之後,所以這種四土的聖人就在一處就相見了。相見之後就等於這個凡聖同居土就能夠頓然地圓攝上面三種土。你如果不能圓攝,你是見不到阿羅漢,見不到菩薩,見不到佛的。然而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凡夫天天跟這些聲聞,菩薩乃至一生補處都在一起。這就說明什麼?你一去就可圓證三種不退,你雖然是位不退,當下你也得到了行不退,念不退。由於這樣的圓證三種不退,實際上三種不退就是一生補處的一種表達。就是你已經具有著一生補處的,菩薩的這樣的一個功能作用了。所以這種經文的表達它是非常超越通途教理的,通途教理是沒辦法去進行詮釋的。一般通途教理說你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你的見思惑沒有斷,沒有斷,你就是凡夫。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夫他又是聖人,他又具足六種神通,他又有 佛的相好光明,紫磨真金色。你說他是凡夫吧!他又是聖人,你說他是聖人吧!他的見思惑也沒有斷,非凡非聖,即凡即聖。你就沒有辦法用我們釋迦牟尼佛的通途教理去加以詮釋,這就是不可思議,這就是往生的殊勝的妙用。往生淨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橫生上三土。住在位不退,就等於圓證三種不退。從這意義上來說他就能夠快速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那麼這是他的功能作用。 第五個看他的教相,就是判教。判教一般我們會把一代時教是小乘的聲離藏,還是大乘的菩薩藏,那麼這部經典屬於大乘菩薩藏所攝。在這個判教有藏、通、別、圓、天天台的判教。有華嚴的小、始、終、頓、圓、華嚴的判教。在這部阿彌陀經它屬於頓教所攝,頓教,同時也可以包含分圓,圓教,這一點蓮池在師在判教裡面特別談到《阿彌陀經》跟《華嚴經》的相提並論。自古以來,對這部經的判教一般都是比較低的,宗門教下對這部經的重視程度不夠。而自蓮池大師把它上升為圓教的判攝之後,當時有很多的宗門教下的人不同意,說這部經典畢竟所被的是愚夫愚婦,下根人所收的法門。怎麼能判圓教?怎麼跟《法華》、《華嚴》相提並論呢?這是人為的抬高,表示不同意。所以蓮池大師來辨識這個說佛說難信之法,誠難信也,它確實是難信,對這個圓教的判教他不相信。但實際上這部經典卻是具足華嚴的十玄門,那些有眼光的這些注經家也都認為這部《阿彌陀經》就是略寫的《華嚴經》。那麼《華嚴經》是甚深廣闊的法門,所以他在,為什麼這個廣的東西用《阿彌陀經》這一千多字來加以宣說?這就是廣法作略法說。這是二乘菩薩,等覺菩薩的智慧,都不能測的一個智慧的法門。但是他能夠從事相上展開,讓我們業力凡夫也能夠加以分享,這就是深法作淺法的一個善巧方便。所以這部經典是義理非常深廣,澫益大師有一個判釋說這部經,它是《華嚴經》,《華嚴經》是眾經之王,一切經是他的眷屬。但這部《阿彌陀經》是具足著《華嚴》的奧藏,奧妙的寶藏。 《法華》成為成佛的純圓的妙法,《法華經》他的秘髓,成佛的秘髓都在這部《阿彌陀經》裡面。一切諸心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心要義理境界,也在這個《阿彌陀經》裡面。一切菩薩的六度萬行的指南針也在這部《阿彌陀經》裡面。所以這樣,就把這部經完全把它擺在一個“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都在這部經裡面含攝。這種推崇這部經就已經是比前面的注經家又是登峰造極了,所以印光大師讚歎澫益大師注經這部《阿彌陀經》,他的那種定論就是古佛再來也不能超過這個,所以這種讚歎這部經典的這種殊勝就等於是佛的讚嘆。 正因為這部經,你看從五重玄義來看它都是非常殊勝。然後自古以來,這部經典的這種讀誦受持,他的功德也很大。在《淨土聖賢錄》都有很多的記載,這裡就給大家講兩個公案。就是讀誦這部經典的重要性,在梁武帝的時候,有一位道珍法師他就住在廬山。住在廬山他就仰慕慧遠大師,蓮社念佛的風範,就有願往生之心,但是他的修學背景是涅槃宗。那個六朝時期很多對成實宗、涅槃宗是比較風行的,他主要是搞涅槃宗的。有一天他在坐禪的時候,在禪定狀態看到有一條船,很莊麗的船,帶著幾百人往西邊走。他就問,你們船到哪去呀!那個船上說,我們去極樂世界。他一聽,哎!去極樂世界,我也想去,你能不能帶我去呀!搭個便船,船上人就跟他說,說法師雖然善講《涅槃經》,但是你沒有讀誦《阿彌陀經》,怎麼能乘得上啊!不理睬他,船又走了,乘不上。他從定中起來,出定之後,他發心,就把《涅槃經》放下,就專門讀誦《阿彌陀經》。這樣讀誦,讀誦到兩萬遍的時候,就有瑞相了。他就看到了銀的蓮台現前,但銀蓮台現前他沒有告訴別人。他是往生,往生的時候寫了個紙條,說他讀誦到兩萬遍的時候,有銀蓮台現前。他往生的前一個月大概28天的時候,他就往生的時候整個晚上他所住的寺院都是一片光明,一片光明然後是銀色的蓮台來接他。在山頂上有一個寺院,看到下面以為是著火了,第二天早晨從山上過來問這個寺院怎麼回事?原來知道道珍法師往生了,往生的時候天樂盈空,異香滿室,這就是讀誦《阿彌陀經》的功德。 那麼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法師叫大行禪師,他原來是修普賢的懺法的。而有一天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他就順手在大藏經裡面,就是默默地禱告看看我跟哪個法門有緣,隨手一拈,拈到了一部《阿彌陀經》,他就開始讀誦。他讀誦《阿彌陀經》的時候,讀誦了二十一天,三七,他就能看到琉璃地,而且他出現琉璃地有兩三次。所以當時的皇帝唐代宗,唐代宗對他很推崇,就把他請到皇宮裡面,稱他為常精進菩薩。他以後也就是等第三次琉璃地現前的時候,他知道往生的時候到了,就往生了。那麼通過這個例子也反映琉璃地是觀經當中的第二觀--觀地,實際上你不需要去進行那樣的一個很次第的觀想,先觀水,水很澄清,再轉為冰,由冰再轉為琉璃,這種觀想。實際上你清淨地念《阿彌陀經》這個經裡面,由於我們的清淨心裡面,名號裡面就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就自然顯發琉璃地。所以為什麼祖師說,你執持名號就包含著觀想念佛,十六觀特別是前三觀依的依正莊嚴都在這句名號裡面。依這部經典所修行,執持名號的瑞相就更多了。像善導大師能念一句佛,就有一束光明出來,念兩句佛就有兩道光明。像少康大師念一聲佛就有一尊佛像出來,像連環珠一樣地出來。那麼通過這部《阿彌陀經》來執持名號,往生瑞相以及生前的種種瑞相,這方面的例子是不勝枚舉。大家有時候可以去看看,古往今來的《往生淨土聖賢錄》。 那麼下面就介紹一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這個翻譯者。姚秦就是指姚興的國號,區別於周朝的戰國時期的贏秦,贏秦就是在陝西秦國,以後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的那個贏秦。還有苻秦,苻秦就是苻堅他是當時五胡里面的一個少數民族,叫氐族,原來他建立國家叫苻秦。苻堅他是跟鳩摩羅什大師是有因緣的,苻堅下面就是有姚萇,弒殺了苻堅,建立的一個秦國,他的兒子就叫姚興。那麼三藏法師就是通達經律論的佛法,堪為眾生做指導的,稱為三藏法師。現在主要是介紹一下鳩摩羅什,鳩摩羅什,大家都應該對他很熟悉了。剛才講苻堅,就在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建立了一個政權,在五胡里面苻堅是非常強大的。他在北方統一之後,他就想統一南方。當時跟東晉的一場戰爭就是淝水之戰,一下子他被打敗了。當時他在進軍南下的時候,當時有個太史,就是朝廷官員,說西域一帶的星象裡面有一顆異星表明有一位大德之人要到中原來。當時苻堅一聽,這是不是指龜茲國的羅什,所以當時苻堅就派呂光,大將呂光率八萬大軍前去征服龜茲國。說這個,告訴呂光我這次用兵不是為貪他地和財產,就是要鳩摩羅什。如果你得到鳩摩羅什馬上把他送回來,就可以收兵。那麼鳩摩羅什為什麼會在我們中國的皇帝里面,還有這麼大的聲望。這個人就不一般了,他的父親是天竺國人,是做宰相的。做宰相也就由於對這種出世間法的一種真理的尋求,就棄官不做,棄官不做就遊學。遊學到龜茲國就是大概中國的新疆這一帶,當時龜茲國王就一定要把他的妹妹許配給他。那個國王的妹妹,也是一個很虔誠的佛教徒,資質非常優秀。 他們兩個結合之後,就生下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一生下來就非常的聰穎,鳩摩羅什的意思就叫童壽的意思。就是童年的時候就具有那種壽命很高的人的那種智慧德性,就稱他叫童壽。他說他開悟是由於他的母親,七歲的時候帶他到寺院裡面去,鳩摩羅什看一個很大的鐵缽。鐵缽他就一上去就抓起來,把它舉起來了。舉起來他馬上念頭一想,哎!這個鐵缽這麼大,我年齡這麼小,怎麼能舉得起來呢?這麼念頭一動,馬上這個重量就不堪載重了,這個鐵缽“咵”就掉下來了,所以當下他開悟了,悟到了一切唯心造。所以他開始學小乘的佛法,學得非常精到,以後學大乘。學大乘,當時他的母親以後也出家了,他的母親出家都是證到了初果,所以他的母親為了進一步深造佛法,就準備到天竺國去。就跟鳩摩羅什就有一個選擇,說,你是跟我一塊到印度去呢?還是你留下來,以後可能你會到震旦國去。但是跟我一塊到印度去,對你個人的修學有好處。你如果到震旦國去,對大乘的佛法的宣揚有好處。但是對你自己有損害,叫他進行選擇。這鳩摩羅什大師,真是大乘菩薩的種性,他想,如果大乘佛法由於我能夠在震旦國傳揚,哪怕我是粉身碎骨,我也在所不辭。所以他就決定留下來,就沒有去印度,這樣才會出現苻堅派呂光去要他的這樣的一個結局。 那麼呂光八萬大軍很厲害,龜茲國王還跟他一下,不堪不擊,所以就乖乖地把鳩摩羅什交出來,交出來就回來。回來在中途的時候正好就听到苻堅打敗了,被打敗以後逃回來,逃在一個寺院裡面,就被他的手下的大將姚萇把他謀殺在寺院,就把他殺死了。殺死之後,呂光聽到這個消息就止兵不動,就不再走了,就在那個中途建立一個國家,叫西涼國。這樣鳩摩羅什就沒有入關,那麼呂光這個人,又對鳩摩羅什大師又不尊重,所以就滯留了十六年,在西涼國滯留十六年。十六年以後就是姚萇去世之後,就把皇位,曾經這個姚萇向呂光要過(鳩摩羅什),呂光不給。他也不用鳩摩羅什,甚至有時候還會戲弄,輕慢鳩摩羅什,但是他也不交出來。這樣就是姚萇的兒子,姚興繼位之後,這時候就再進一步要,要不了就準備出兵。這時候是呂光也去世了,呂光的侄子叫呂蒙,一看姚興的勢力很大,擋也擋不住,就把鳩摩羅什交出來。鳩摩羅什交出來,這時候已經在弘始三年,弘始三年,他到入關之後,翻譯經典也就是八年的時間。那姚興對鳩摩羅什非常尊重,拜為國師。給他創造了很好的翻譯經典的這樣的條件,八百人的譯場,翻譯了大乘經典三百九十多卷。那麼這樣的一個翻譯,那是對我們中大乘佛法的傳揚,那是功能巨大。他就住在逍遙園,住在消遙園的因緣也是很無奈的。他為什麼這樣的一個對自己有損害呀!就是有種種原因……,時間關係不想說了。總之鳩摩羅什大師最後他翻譯這麼多經典,在他臨命終時他發了一個誓願,就是如果我翻譯的經典沒有錯誤的話,願我荼毘的時候舌根不壞。這樣果然荼毘之後舌根留下來了,來證明他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於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是同一個瑞相的表達。 那這部《阿彌陀經》就在公元四零一年翻譯的,那時候慧遠大師也還住世。所以當時唐代的道宣律師曾經跟一個天人,感得天人送供,跟費氏天人有一個討論。道宣律師就問,他說翻譯大乘經典,中國有很多翻譯師。為什麼我們中國人都喜歡讀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問這麼一個問題。這個費氏天人說這個鳩摩羅什大師呀!鳩摩羅什不是一般人,他是七佛以來的翻譯師,七尊佛以來他都是翻譯師。七尊佛一般講七佛都是前面莊嚴劫後面三尊佛,再就賢劫的四尊佛,跨度是兩大劫,在二大劫當中有這麼一個七佛。在《華嚴經》我們看到,摩耶夫人曾經在因地發願,要生生世世做一切佛的佛母,所以這個賢劫千佛出世,都是摩耶夫人做母。這個羅睺羅也是,所有的佛出世他都成為佛子。所以從這個來說,鳩摩羅什就不僅僅是七佛以來的翻譯師,乃是萬佛,多少佛以來的翻譯師。所以我們確實中國人在那個六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能夠感得鳩摩羅什大師到我們中土來翻譯大乘的經典,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福報。中國大乘佛法要傳播的一個瑞相,所以我們能讀到這部言簡義豐,翻譯得非常流暢,非常優美的《阿彌陀經》得要常常地感恩鳩摩羅什大師,鳩摩羅什菩薩,那麼今天我們背景知識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三講 各位大德同修!各位居士同修!大家請掀開經本,昨天我們把《佛說阿彌陀經》的五重玄義,以及翻譯者鳩摩羅什的情況,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那麼今天我們就開始講述經文。我這裡做了一個科表,經文分成三個部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歷來注經家的一個常用的格式。實際上他是由晉朝的道安大師首先給它結構上分類,道安大師是一個很奇特的人。那時候這種對經典的判分,還沒有來到中國,所以道安大師自己就這麼去判。當他這樣判的時候,當時有些人都有點覺得他是自作主張,對他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結果到唐代,親光論師翻譯一部經典,正好就談到佛經就是這麼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所以他就在晉朝就已經是有這種深體佛心的這樣一個判分。那麼這三分一般用好像一個經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個生命體。用人的身體來比喻,序分就好像人的頭部,五官俱存;那麼正宗分就好像人的身體,五臟俱六腑俱全;那麼流通分就好像人的雙足,運行無滯;所以就構成這部經的一個組織框架。那麼我在這裡一共分了二十七段,分別在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加以詮釋。那麼我們現在先看序分,序分先分為通序和別序。通序就是一切經典共同的六種證信;別序就是具體到這部經特別的一個發起序。 那麼我們來看通序,【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先看這個,這是標示這個祇園的法會它的時和處。這個六種證信是,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和眾成就,這一句經文就包含六種證信的前五種。我們來看,【如是我聞,】如是就是信成就;什麼叫如,實相的微妙的理體,亙古不變的就為如,就也叫真如。依實相妙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如是是可以這樣解釋的。但對於如是這兩個解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注經家有眾多的解釋。那麼我們還是選擇一個很通俗易懂的,比如說這個“如是”,就是跟與佛所說的沒有絲毫的差別,這就叫“如”。 “是”就是既然是佛說的,他決定沒有錯謬,就叫“是”。如果我們從這樣去看呢?好像更通俗易懂。為什麼呢?因為“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最先他是佛涅槃的時候,就是阿難最後問的四個問題。四個問題就是第四個問題,一切經初,以後結集經典的時候,經典的第一句要安什麼字?這麼當時佛就說一切經初,安如是我聞。所以以後就形成結經的一個格式,任何經典都是如是我聞。為什麼要這樣去說呢?以後才發現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如是,這樣的佛經是我,我就是指阿難尊者,他是結集修多羅的人,我親耳從佛那裡聽聞到的。那這個就能夠斷疑,斷懷疑。因為以後佛滅度之後摩訶迦葉作為牽頭人,五百個阿羅漢在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就升獅子座。那這個結集經典,那是盛大的大事,像四天王,忉利天王、大梵天王、都下來都來護持的。 所以這個阿難尊者一升獅子座,由於他宣說佛的法語,這種法力的加持力,使他的面相都特別的相好莊嚴,好像他自己就是佛相。這一來當時與會的這些阿羅漢就懷疑,懷疑是不是釋迦牟尼佛重新起來了,從涅槃狀態又起來了。第二個懷疑是,阿難是不是成佛了、第三個懷疑是,是不是他方的佛過來了。那這些懷疑等到阿難尊者一說“如是我聞”的時候,所有的這些懷疑都沒有了,哦!原來不是阿難成佛。他是說的經典還是,這樣的經典,這樣的法語是我從佛那裡聽聞過來的,所以他能夠斷懷疑,同時息滅諍論。如果這個經典你不首先介紹你是從佛那裡來的,而是你阿難自己想出來的話,那大家都不會相信了。因為只有佛是一切種智者,大家才能相信佛語的真實性。如果是除佛之外的任何的言語,沒有得到佛的印可,大家都會起諍論的,信不及的。所以一切經書安“如是我聞”在斷疑,在息諍論,以及跟外道的經典相區別開來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這個我聞就表明聞成就,自我親聞,這個親聞是非常重要的,不是道聽途說的,不是從別人輾轉過來的,是阿難尊者自己說,我這樣的法語是我親耳聽到的。也不是作私淑弟子,就像孟子他成為儒家的亞聖,他對孔子是非常景仰的。但是他是孔子之後一百年才出生的,所以他就為他沒有生在孔子的年代做孔子的學生感到非常懊悔。但是他就以孔子的學生作為老師,然後作為孔子的私淑弟子,那還是隔了一層的。那麼這個阿難尊者是直接在佛的座下聽聞的,他就表明聽聞的真實性,再加上阿難尊者是博聞強記,記憶力非常強,只要他一聽聞到就一字不漏地都能夠記憶下來。古人的心都是很清淨,他聽一座哪怕幾十卷幾百卷他能夠誦得出來,記憶力極名。我們中國的很多經典都是很多的三藏法師從天竺過來,他並沒有帶這種梵文的譯本,他就從記憶當中說出來了。所以阿難尊者是在這個博聞強記方面,那是最第一的。所以大家聽到他“我聞”,都相信他說的是真實的,。這是“如是我聞”。 【一時,】這個一時就是指時成就。你看佛經沒有講是具體的哪年哪月哪日,或者是什麼年代,什麼都沒有。這裡服一方面是佛,他是九法界的教主,他所講經說的區域很廣,不僅僅在印度。有時候他還要到天上去講,有時候到龍宮去講,有時候在人道講。再加上各個國家的紀年的曆法也不相同,所以你也就很難在一個地方曆法說哪年哪月哪日,所以他就用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一時”,這一時它就顯得更有意味深遠的意思。怎麼形成一時,就是這位佛陀作為教主跟弟子之間的這種機感相應。佛一切教法是無心的,是以他的大慈大悲的這種心,來應眾生的這種要求,來示現出他種種的教法。所以這個一定要有能感之機,才有佛所應之法。那麼這樣能感之機,所應之法,這種耦合在一起,它不構成了一個時成就。如果你的教法很高妙,對方不相信,他也沒有這個要求,你就是口惹懸河,他也談得沒有作用,對牛彈琴。但如果這個眾生有需要,你沒有給他及時的幫助,那也就失去了時機。所以這個佛他有一種功能,是對教法眾生,不失時機,只要時機成熟,馬上就會顯現他面前,用種種善巧方法來幫助他,離苦得樂。所以時成就,表明就是在這個祇園精舍,這批四眾弟子有一顆出離三界,了生脫死,圓成佛果這樣一個訴求。那麼針對這個訴求,佛就跟他顯現為講念佛往生淨土一法。這一說,正好就跟他的宗教訴求相應了,就構成了這個稀有難逢的一時的時成就。 【佛】是主成就,前面也簡單講了一下,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他是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滿足大悲心的、具有一切種智的這樣的一個教主。在六種成就當中,是以佛這個教主為核心來展開的,離開這個佛這個教主,一切成就都等於零。你相信什麼,你信成就,是信佛說的話,你構成一個處所,一個眾也是圍繞佛來展開的,沒有佛什麼都沒有,所以在六種成就佛是為主的。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這句話就是處成就中。這個處成就呢?首先“在”,佛在什麼地方?一般這個概念當中有佛住,有佛在,一般從字面上來理解佛在什麼地方?佛住什麼地方時間比較長,佛在什麼地方時間比較短。那麼佛在什麼地方在什麼處所,也是應教化眾生的需要來詮釋的。他有時候他在這個城市、聚落、在白衣信眾的地方來隨機說法,有時候在皇宮裡面,這個在就叫境界住。隨著那個教化眾生的這種處所,他要去。那麼佛還要住在山林,跟那些比丘住在一起,所以他常常主要還是跟比丘住在一起,這就叫依止住。所以一般講有境界住,有依止住。 那麼現在佛在的這個地方是一個精舍,舍衛國,舍衛國就是波斯匿王的首都,翻成中文叫聞物。聞物就是這個國家是印度十六個大國之一,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具足四種德能:第一種德能就是它的五欲的環境非常好;第二是它的國力財富非常雄厚;第三是它的文化非常發達;第四這個國家得種種解脫的人很多。用現在的話來說它真的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聖賢集中的地方,所以它的聲譽就傳遍五天竺國。尤其一個國家它有些聖賢、有解脫者、有大學問人、有高道德的人、這個國家的這種國力它就強盛。用現在的話來說,一個國家最終爭奪是爭奪人才,這個國家的人才多,這個國家就會強盛。所以我們判斷一個國家是強盛,還是衰弱,就看它的人才的流向,如果這個國家主要的高端人才都不在這個地方,都不願呆在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就會空虛。人才是眾望所歸,前往的話,它就會有力量。那麼這個舍衛國是一個人才非常集中的地方,也是釋迦牟尼佛他一定很長時間在這教化眾生的一個地方。 那麼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表達這麼一個精舍。這精舍這就是一個故事,祇樹就是 祇陀太子的樹。給孤獨是須達多長者,他是波斯匿王的一位大臣。人看給孤獨都能表達,他就是一個大慈善家,長者家裡很有財富。他就供給那些鰥寡孤獨,窮苦無靠的人,給他做布施。所以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慈善家。他這個精舍是怎麼來的呢?是當時這個須達長者是到王舍城去為他的兒子去聘媳婦,在他那個親家的家裡發現全家動員都在裝飾屋內屋外迎接佛陀。他一聽佛陀這兩個字,他就非常的震動,毛骨悚然非常感動,當時佛正在住在竹林精舍。他就晚上睡不著,就渴望見到佛,佛也知道他有這個念頭,就放光整個黑夜都是一片光明。他就尋著光,到了竹林精舍,看到佛在那裡經行,經行。他就頂禮啊!當時佛光一注照,他就得到初果。得到初果,這都是大善根之人,宿世的善根。他就感戴佛恩,就請佛到他的國家,他要作供養。佛就問你能夠有地方安這麼多的僧人嗎?他說沒有問題。所以就派舍利弗跟他一塊回舍衛國去找地方。到周邊城內城外找來找去,只是看到一個花園非常好,樹木非常茂盛,環境非常幽靜,適合於修行。結果一打聽,這是太子的花園。須達長者去找祇陀太子說我要請佛過來,我想你這個花園能不能轉讓給我。這個太子想想,我怎麼可能把花園轉讓給你呢?所以就沒有正面拒絕,實際上心裡是非常拒絕的,不同意的。就開了句玩笑,要轉讓給你可以啊!你把金磚都給我鋪滿地,就可以啊!他一聽,這個須達長者就非常高興,祇陀太子不知道他有這麼富有,以為開這句玩笑他就會退下去了。實際上須達長者大開倉庫把所有的金錢都換成金磚,還真的就鋪了,一車一車的金磚都鋪上了,還真的鋪滿了。鋪滿了,祇陀太子那就沒有話可說了,最後他就說覺得是什麼樣的聖人讓你這樣的布施啊!他就非常吃驚,須達長者就跟他講佛的功德如何如何殊勝。就在這個給孤獨長者在這個布施這個園的時候,虛空當中就出現了宮殿。舍利弗就跟他說,你看你布施這個精舍還沒有蓋起來,忉利天你自己的宮殿就已經成就了,可見蓋寺院精舍的功德很大。這樣祇陀太子也有發心,他說,這樣吧!那我的地給了你,但是這個樹,樹可是我的,我們共同來做功德。給孤獨須達長者開始還不願意,這個功德很大,我不想跟你做。祇陀太子就不高興了,如果你不做,我就把這個樹全部移走。他一想如果移走也不太好,空蕩蕩的,所以就答應了,兩個人共同來做功德,就形成了這個祇樹給孤獨園這麼一個精舍。 那麼你看這五種成就裡面,從表法的意義上來說,都說明這個淨土一法,講這個念佛往生淨土一法,佛都要找出一個很好的地方,來跟這個相稱。像舍衛國他是這個國家非常強盛的一個國家,來表達這個淨土法門它也是廣大,宏遠,在一切法當中是最上的。祇樹表明這個樹很殊勝,太子花園的樹,那不一般,那就表明淨土是可以覆蓋眾生,像樹木覆蔭眾生,永遠離開煩惱。給孤獨園,這表明這個園的殊勝,大富長者發出這種大的布施之心,無條件的布施之心,這樣的一個園裡面的宮殿都是五百個宮殿,三千個僧寮,非常莊嚴,就等於皇宮這樣的一個建築。園很殊勝,表明淨土一法安穩眾生,常得快樂。祇陀太子表明種性的高貴,是太子,他參與這樣的一個布施,表明淨土往生到淨土,都是大乘的第一弟子,畢竟可以成佛,紹隆佛種的。這個須達長者表明人的殊勝,在朝廷是大臣又具有無量的財富,又具有很高的慈悲心,德高望重,表明在人中的殊勝。這個人中殊勝,表明淨土往生者都能入到大乘的正定聚,都成為諸上善人。可見從他的五種成就當中,都跟淨土的殊勝一法非常耦合地展示出來。 好,請看下面,就是眾成就。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好,先看這個。下面是列眾成就,眾成就有三類:第一類就是聲聞眾;第二類就是菩薩眾;第三類是天人,天人眾。那麼這三類當中首先是列聲聞擺在第一,由於聲聞都是現出家相。現出家相這個剃髮染衣,就是叫“出世間”的幢相,他是尊貴的,所以要放在首位。那麼再加上這些比丘,是長年跟隨陀佛,常隨眾,那麼佛法是要靠僧團去住持,去傳揚的。 好,請看下面,就是眾成就。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耨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好,先看這個。下面是列眾成就,眾成就有三類:第一類就是聲聞眾;第二類就是菩薩眾;第三類是天人,天人眾。那麼這三類當中首先是列聲聞擺在第一,由於聲聞都是現出家相。現出家相這個剃髮染衣,就是叫“出世間”的幢相,他是尊貴的,所以要放在首位。那麼再加上這些比丘,是長年跟隨陀佛,常隨眾,那麼佛法是要靠僧團去住持,去傳揚的。所以尊重出家人擺在第一,擺在前面。那麼菩薩,他有時候是出家的,有時候是在家的,相狀不定。再加他有遊戲神通的一面,他可以離開佛去做很多的佛事,所以說他就居中,再加他表達一種中道的東西。最後這個天人眾,他是一個俗間之人,同時他是佛法的外護,所以就列在最後。這個排列都要符合法,禮法的精神。 好,我們來看這些與會的聲聞眾,聲聞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比丘。這個“大比丘”,說明這些常隨眾功德殊勝,與外道相比,也是種性高貴的,跟那些小比丘不是同一類別的。大比丘,一般它的意思有乞士,比丘的意思是乞士、怖魔、殺賊三種意思。僧是僧伽的意思,一般以六和敬的方式組成的僧團就叫僧伽,我們中國的話就把它簡略為“僧”。那麼,這些大比丘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這個數量。那麼,這個數量是佛陀成道之後,最先度脫的一個僧團,這個背景知識,大家了解一下就是。首先,佛在摩揭陀國度化了三迦葉,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為什麼首先要度三迦葉?尤其是優樓頻羅迦葉,這三兄弟是事火婆羅門,修行時間很長,德望也很高,頻婆娑羅王都拜優樓頻螺迦葉為國師。那麼,佛要建立一種僧團,要把佛法傳揚出去,一定要使那些所謂現在來講宗教領袖要成為佛的弟子,這樣就擒賊先擒王,就能夠快速地傳播佛法。要降伏這樣外道的頭領,那不是很容易的。當時,佛去了之後,就是優樓頻螺迦葉住的地方叫橡瓜林,住在那裡,帶了五百個徒弟在那裡修行。優樓頻螺迦葉一看到佛很年輕的樣子,都很輕慢他。佛一去就說,我要到這裡住幾天,優樓頻螺迦葉說,我這裡沒有住的地方,住滿了。你要住,還剩了一個洞窟,山窟,你要住你可以住,其他的沒有房子給你住。 佛也知道那個地方是很危險的地方,那個窟,山洞裡面就有一條毒龍。優樓頻螺迦葉壞也壞在這個地方,他知道有毒龍就讓你在那裡住。佛就進去住了,住的當天晚上,這條毒龍看到它的住的地方竟然被其他人佔了,瞋恨心就起來了,毒龍就噴火。這時候佛也入火光三昧,相互鬥法,整個山窟裡面就是火光沖天,整個晚上火光沖天。火光沖天這就降伏毒龍了,降服毒龍最後這個毒龍就在佛的缽裡面。第二天早上,優樓頻螺迦葉一看,整個晚上都是火光沖天,他心里相,都很可惜,這個年輕人,叫他不要住,他要住,那你看看,我去收他的屍吧!但是,第二天早上一看,佛很安祥地出來了,降伏毒龍了。他心裡吃一驚,哎!這個小青年不錯啊!還有點本事。那麼為了降佛子,但他還是一個很驕傲的心態,雖然你有點神通但沒有我的法正,沒有我的法好。所以,要降伏他那種知見,佛在他那裡有十次的顯神通,十次的降伏,最後終於把優樓頻螺迦葉這顆傲慢的心轉化過來,讓他甘心情願地拜佛為老師。當他拜佛為老師的時候,他就跟他的五百弟子說,我認識到了佛的這種威德慈悲,我甘願做他的弟子。你們想跟我一塊兒來的,你們就來做弟子,不想來的就自願走,這五百弟子也都願意隨同他一塊成為佛的弟子,就五百人。 然後,他皈依佛之後,就把事火婆羅門那些火具,祭火的火俱全部拋到了尼連河裡面去了。尼連河隨著河水飄,就在河兩岸,他的兩個弟弟一看,哎呀!自己哥哥在上游怎麼這些祭器都拋掉,是不是哥哥出什麼事情了。所以這兩個弟弟帶著他們的各有二百五十人,趕緊跑到橡瓜林。一看,自己的哥哥都剃頭了,剃了光頭了,都很不理解。說,你都是修行這麼多年,都是國師,你怎麼給人家做徒弟啊!最後,優樓頻螺迦葉跟他耐心地把佛的這種功德做了介紹之後,這兩個弟弟也皈依佛了,這樣就有一千人。那麼,原來舍利弗、大目犍連各有一百人。以後也由於馬勝比丘的威儀,他們聽到佛的偈語,然後對佛的功德有信心,過來了,這就是一千二百人。那五十人,一般是講,耶舍子,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帶了五十人,也跟隨出家。實際上,最先度的五比丘,就是在鹿野苑住的憍陳如等五比丘,總數應該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但由於零頭不好算,就省略零頭,一般就講一千二百五十人。所以,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外道過來的。 那麼從優樓頻螺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這些弟子來說他由於從外道進來,從那種邪知邪見進入正法,他對佛有感恩。由於感恩,他要常隨,這是從弟子一方面。另外一個,從佛的一方面知道他早年都是在外道修行,那種邪見不一定很快就能夠徹底放下,還有他的習氣。如果你離開佛,把他派到外面去,說不准他原來的習氣,邪知邪見又起來了,對自己,對他人都不好。所以,佛也不讓他們離開佛的身邊。所以,他們就構成了這種佛陀弘法的一個僧團,常隨眾。那麼這些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都不是簡單的人,都是大阿羅漢,還不是一般的羅漢,是大阿羅漢。跟前面的比丘僧相比,比丘開始是乞士,外乞食品來資身,內乞法來資法身慧命。這樣由乞士就成了他的福德智慧圓滿就成了應供,有資格接受人天的供養,是大的福田。所以,有眾生能夠供養到一個阿羅漢,現世就能得到福報。那多生多劫都能得到福報,那是聖人。第二個意思,就是殺賊。他在比丘階段要破惡,最後把煩惱賊全都殺掉了,就是破見思惑了。見思惑就是煩惱賊,可以劫我們的功德之財,可以傷害法身慧命,就用賊來比喻。那麼,到了阿羅漢位置上這些見思惑全都把它斷掉了,就是殺賊。 第三個是無生,在比丘階段,他一出家能夠去受戒,羯磨啊!白四羯磨,當下魔宮都會震動。那個魔都害怕,哎呀!有一個人去受比丘戒,遠離五欲,就要出我的這個魔的境界了。我的魔子魔孫就會少人了,他就害怕,魔宮都會震動。當然,這是要認真持戒,修出離道的人了。如果你不持戒,天天還是五欲六塵,那這個魔王也不擔心了,也不會震動了,也不害怕了。你反正只是換了一套衣服而已,還是光頭俗漢,沒關係。所以,要動真格的它才會震動。那麼,這樣他就是到了他怖魔之後,他還修行修行,無生,得到無生了。就是我空了,證到人我空了,那就無生,這叫長揖生死,不受後有,所作已辦,這就是出離分段生死。那麼,這裡稱為大阿羅漢,實際上透顯一個信息就是這些阿羅漢,他是示現了一個聲聞的身體,實際上他是法身大士再來的,示現的。我們在《華嚴經》看到,這位護明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在兜率內院要降誕我們這個地球。八相成道的時候,他就會大地震動,放出無量的光明,遍告十方剎土的一切菩薩們,讓他們不要忘記他們曾經發的願。由於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無量劫的修行當中,有很多有緣的菩薩曾經發願,你只要成佛,我們都要擁戴你,都要跟你一塊去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要降誕的時候告訴大家,於是這些菩薩也都紛紛地在那個時空態裡面也降誕了。或者做國王了、或者做長者了、或者做菩薩了、或者做大德居士啊!特別是,或者做他座下的弟子啊!這些很多都是法身大士菩薩再來,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完成這一樁度化眾生的佛事。 《華嚴經》是表達得很清楚的,很多大乘經典也說這些都是法身大士再來的,這就叫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就是這些大阿羅漢有智慧有德能有神通,有辯才,是一切大眾,社會人士都知道的,就是知名度很高。知,就是聽聞到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德行,這是知。識,就是更親切一點,不僅僅是聽到這個人的名字,而且跟他認識,打過交道,能夠在他旁邊接受教誨。識,眾所知識。我們講知識有善知識,有惡知識。那麼,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大善知識。那麼,這些大阿羅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數量,其中就列出了其中的十六位尊者、長老。十六位尊者列出來,它也是有含義的,具有它的代表性。這代表性是,也可以讓一切四眾弟子在這些尊者、長老的特點修行背景當中,能夠得到一種對號入座的一種分類的。那麼,大家來看,第一是長老舍利弗,什麼叫長老呢?就是他的道德,他的戒臘都很優,很尊貴,值得尊重,就叫長老。那麼舍利弗在佛的弟子當中稱為“智慧第一”,首先,就把舍利弗標舉出來,它就表明,這部《阿彌陀經》所開顯的念佛往生一法,唯有智慧第一的人才能夠理解信受。所以,如果說這部經典的當機眾首先是捨利弗,智慧第一。那麼,智慧第一在經典當中都講了舍利弗他一投胎過來,連他的母親都變成辯才無礙。他有個舅舅曾經原來學問很高,跟他的姐姐辯論,一般姐姐不是他的對手。但是自從懷孕之後,他的舅舅叫摩訶俱絺羅,就辯不過他的姐姐,哎!他就覺得是懷孕了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那舍利弗真是八歲的時候,就遍通一切的外道的經論,就可以講經。以後,出家之後,就是進入僧團,也就是半個月遍讀一切經論,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智慧第一。但是,智慧第一不一定就是說他只有智慧沒有神通,舍利弗的神通也很厲害。君子不器呀!只是說表明他這個方面更突出一點,大目犍連想動他的衣帶都動不了,他有這麼樣一個神通。第二是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就是神通第一。神通第一的這位長者,在這個法會上也很有表法的意思,你神通,靠神通不能了生脫死的,靠神通不能快速地成佛啊!還是要導歸到念佛一法。那麼,大目犍連的神通,這個方面的公案很多了,這個會講他怎麼樣降伏毒龍,燒忉利天王的得勝堂,等等這些。有一部經講到大目犍連有一次聽佛說法的時候,看到佛放出很多的,很大的光明,他也相信佛的光明是無量的。但他對一點懷疑,光明無量,是不是他的聲音也是無量呢?也是很遠很遠都能聽得到呢?佛的音聲他有一個非常微妙的功德,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除了一音裡麵包含各種意思之外,而且你在很遠的地方聽佛的講法的音聲,還就是一樣聽得很清楚。他就想試驗一下這個佛的音聲到底能傳多遠?所以,他就用他的神通一下子就離開南贍部洲,就到北俱盧洲,一聽,哎!聲音還有。到西牛駕洲,哎!四大部洲,其它三洲,都飛行過去,都能聽到佛的音聲就在耳邊。然後,他就用神通飛到忉利天,須彌山的最頂上,在忉利天一聽,還是聽得很清楚,就好像在法會上的。他就想,我飛到更遠的地方試試看,實際上,他的神通也有限。但釋迦牟尼佛已經知道了他的想法了,所以佛加持他,不讓他往西邊飛吧!他有神足通,飛飛飛往西方,習到過娑婆世界九十九恒河沙的剎佛那麼遙遠的地方。正好那個地方有個剎土叫光明幢剎土,光明幢剎土,他飛到那兒去了,他也不知道怎麼飛得這麼遠。 在那個剎土,正好那個剎土有一尊佛叫光明王佛正在那裡講經說法,哎!他就撞過去了。撞過去,那個佛剎的佛身體都很高,佛坐在那個獅子座講法,那個佛的身高都有一萬六千里的身高,與會的弟子站在那裡聽眾的都有八千里的身高。他去了之後,大目犍連一看,我們這樣的身材,就算比我們高一倍,那也是很矮的。所以,他到了這個剎土也覺得正好碰到佛說法,他也想听一聽。所以,他用他的神足通他就想飛到一個山上去聽,山頂上去聽,一飛到,剛剛坐下來,聽到一種像雷一樣的聲音,聽到一種聲音說,哎!怎麼一個像蟲一樣的東西,還現著比丘的形狀,怎麼站在我的缽上啊!站在一個缽上,就是一座很高的高山。這時候,光明王如來,佛就告訴弟子,你們不要輕慢他,他是距離我們多少多少遠的娑婆世界的一個大目犍連尊者。那個世間的人都很卑小,但是他很有道德,你們不能輕慢他。就在這個時候,他就听到了釋迦牟尼佛給他傳話了,就好像無線電一樣,傳話給他。說,你現在到的地方,是光明幢佛剎,這個地方佛的弟子都有八千里的高度。現在,你可以用你的神變了,釋迦牟尼佛提醒他,他就趕緊從缽上下來,圍繞著光明王如來的座下,週繞七匝,頂禮三拜。然後就開始在虛空現十八變了,他也很厲害啊!現現一同,現完全身放光,光中有蓮花,蓮花上有釋迦牟尼佛的相。然後,他的身體就很高很高,他變成了,你只有八千里嘛!他變成一萬里的身高。這樣,與會的這些弟子就生起稀有尊重心了,就不敢輕慢了。這時候,表演了一下心理平衡了,他想想,不能再折騰了就想回去。回去就問光明王如來說,我現在怎麼回去啊!整個法界之大啊!就好像我們那個美國的旅行者一號、二號、先驅者,飛到太空去它就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得來啊!茫茫的太空啊!這個時候佛,光明王如來說,你怎麼回去,你就用你的能力,你就是用一劫你也回不去啊!他都東南西北都搞不清楚了,這個太廣袤了。佛開示他,但有一個訣竅,我告訴你,叫不忘本。不忘本就是你思惟你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相貌,念你本師的名號,你就可以回去,這叫不忘本。哎!你在迷路的時候,這個方法挺管用了。大目犍連一觀想,一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念之間就回來了。所以,可見大目犍連雖然在聲聞教裡面神通第一,但是在大乘當中他的神通也是小兒科了。靠這個神通還是解決不了問題,還是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候的神通比大目犍連目前的水平高出百千萬億倍。所以,他在這個法會上肯定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目犍連。 摩訶迦葉又叫飲光尊者,他的身體是金色,以稱為金色頭陀。光明很熾盛,旁邊的光都被他遮蓋住了,好像被他吞吃似的,就叫飲光。他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莊嚴的身相呢?是原來他在迦葉佛的時候,就是發心為佛貼金,就做了這樁事情,就感得了多生多劫,身有金色的光明。那麼,為佛貼金就有這樣的果報了。你看,我們新加坡居士都很有善根,去年我們在這裡我們說給阿彌陀佛像貼金,大家都排長隊,都來供養,那麼,以後你們的身體也是飲光了。摩訶迦葉還有一個特點,他是禪宗的初祖,傳佛心印的。禪宗的初祖,並且他在行持方面,雖然他出身在貴族。然而他行頭陀,苦行,頭陀第一,每天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住在墳墓間,一輩子都這個樣子。到了年老的時候,佛都憐憫他,哎呀!你已年老了,你還是回精舍來住吧!他不同意,他說我住在,比如說祇樹給孤獨園啊!住得像皇宮一樣的,我住在這裡,聞不到一點屍體的臭味,看不到一根白骨,這我不習慣,不能修無常不淨觀啊!所以,佛都很讚歎,有頭陀法存在,就有佛法的存在。摩訶迦葉他給我們一種榜樣,就是一個修行人,要過苦行的生活。雖然我們還達不到他的水平,但這種原則一定要堅持,至少,我們要過簡單的生活,要過節儉的生活,不能去奢侈,不能去豪華。尤其是出家人,不能有太多的錢,不能過於地享受,那是對我們道心一個很大的腐蝕,出家人這樣。對居士也要盡量過簡樸的生活,不能過奢侈豪華的生活。這樣,他物質的慾望越低,我們定神心性展示才會越高,此長彼消的關係。如果我們的物慾的慾望太重,我們修行肯定會打折扣的。 摩訶迦葉在這個法會上,也表明,你就是傳佛心印的禪宗的祖師也要導歸西方極樂世界。第四位尊者是摩訶迦旃延,摩訶迦旃延是論議第一,就是跟別人辯論,他是第一又叫文飾尊者。文飾尊者就是他的語言非常有表現力,非常優美,文,有文采。他常常跟那些外道的無神論進行辯論,外道無神論就不相信有前生後世。他就問,人死了,他不回來,可見就沒有第二世。那摩訶迦旃延就說,一個人從牢獄裡面出來,他還會到牢獄裡面去嗎?這個世間就像牢獄,他當然不回來啊!外道又問,如果是受苦不來,那麼上天他怎麼不來了?離開這個世間就像出了廁所,出了廁所他還願意來嗎?很多辯論,他都非常巧妙地把那些外道的知見扭轉過來,這就是摩訶迦旃延。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正反方立什麼觀點,相互辯論什麼什麼,你看,就以摩訶迦旃延作為他的鼻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五位尊者是摩訶俱絺羅,摩訶俱絺羅他是捨利弗的舅舅,叫答問第一,非常機敏,有問他馬上就答,不假思索,這個人很有學問。當時他就是看到他的姐姐懷孕,那麼樣的一個辯論他就發奮自己離開家,去刻苦攻讀《四韋陀》十八部大經。刻苦攻讀到什麼地步啊!就是指甲都很長了他都不剪啊!所以當時就叫長爪梵志。古人追求學問是這麼一個連剪指甲的時間都覺得是浪費,所以他真的就是學問非常多啊!非常廣大。那些外道婆羅門都說自己學問很多的時候,都用一個銅碟把自己的腹部包住,人家問你為什麼要包啊!哎呀我的肚子裡 學問太多了,怕裂開,我要把它包好。這個印度人,所以他的哲學啊!各方面非常發達,很注重這些學問,摩訶俱絺羅就是答問第一。 第六個尊者是離婆多,離婆多是無倒亂第一,無倒亂就是心很凝定,禪定狀態,他又稱為星宿尊者,對這個天文方面他有很專業知識。第七個尊者是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根基很鈍,記憶力很差,他的哥哥早先出家教他一個偈子,教了幾年,三年多記不下來,三年記一個偈子記不下來。所以這個他的哥哥說你太愚蠢了,你還是回家吧!你這個不夠出家人的資格。那麼最後這個哭哭啼啼的時候,佛就知道了,就叫他你背不下來也沒有關係,就念,你就念兩個字“掃帚”,掃帚就是讓他掃地,天天掃。他有時候連掃帚這兩個字,記得第一個字,第二個字就忘了呵呵!佛就叫你跟其他比丘打掃房間,那就告訴其他比丘,他打掃房間的時候你就提醒一下,他只記得掃的時候,提醒他第二個字叫“帚”。慢慢子,兩個字記下來了,你看愚鈍到這個程度。他掃著掃著慢慢就思惟到,這個掃帚不僅要掃灰塵,不僅要掃外面的灰塵,還要掃裡面的灰塵。裡面的灰塵是什麼?就是煩惱。哎!思惟、思惟、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了。你別看他這麼愚鈍,以後他是辯才無盡,這叫義持第一。就是以這兩個字,生起了無量的義理。所以佛門並不看重什麼你記憶的多少,這個能誦千偈不如能解一偈呀!你那個背誦了很多很多,你不如在一個偈頌裡面能夠理解,能夠把握,能夠義理。你這個一偈子的義理能夠通達,所有的偈子都能通達。所以你看這個周利槃陀伽,他就是以這個兩個字破煩惱。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四講 第八位尊者是難陀,難陀是佛的親弟弟。就是淨飯王跟摩訶波舍波提,他的第二夫人生的一個兒子。這個難陀儀容第一,長得非常莊嚴,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所以他有時候走出去啊!人家不注意分辨啊!都以為他是佛陀。但這個難陀儀容第一啊!他在這個整個僧團,提高這個僧團的這樣一個力量感還是很強的。據說有一個外道婆羅門他想出家,出家他也拿不定主意,信心還沒有到這一步。但常常跟舍利弗接觸,在舍利弗那儿知道,這個比丘很有智慧,比丘很有智慧。最後他有一天看到難陀的時候,他就很吃驚,他都不敢跟難陀尊者講話。為什麼?他說舍利弗這個矮小的比丘,都那麼厲害,更何況這個堂堂的比丘呢?那就更不得了,不敢去靠近。由於看到這個難陀的這樣的儀容第一,他就下定決心要出家了,這是難陀尊者。第九位尊者是阿難陀,阿難就是阿難尊者。這就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叫多聞第一。他是佛成道的那一天他出生的,然後他在佛成道的這個二十年以後出家的。出家以後再經過十年,再來做佛的侍者的,他叫多聞第一。這個阿難尊者他也長相非常莊嚴,很得女同胞的歡心。他的這個身體都是透明的,像一面鏡子一樣的,所有人的身影都能在他的皮膚上都能顯現出來,所以他這個一般的女同胞一看到都會生這種愛染之心。佛在這種情況下就告訴他,以後你不能偏袒右肩了,就讓他穿披肩的衣服,不讓女同胞看到,這是阿難陀。 羅睺羅,這是佛的太子,稱為密行第一。就是你別看他這個很玩耍的一個沙彌,但是他的這個密行,別人看不到他在修行,誰也不知道,只有佛知道。這個羅睺羅的翻譯中文叫覆障,覆障就是他這個障礙自己。首先他有三個障礙:障礙自己,就是他因地當中曾經堵塞老鼠的洞口啊!使那個老鼠洞口六天堵塞,所以他就感得今生在胎中六年,障礙自己出生。第二是障佛出家,就是佛在做太子的時候,知道這個生老病死的這種本體性的痛苦,就有一種出離,出家之心。但是他的父王不同意啊!父王不同意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你還沒有給我傳宗接代,還沒有接班人啊!所以這個就障礙佛出家。這個佛最後就沒辦就是指腹啊!指著耶輸陀羅的腹部,就一個咒語過去,當天晚上耶輸陀羅就覺得懷孕了。你看這個無性的繁殖啊!克隆啊!在那個時候就有,羅睺羅就是克隆出來的。那麼這樣的,但是這個事情又障礙了他的母親了耶輸陀羅,就是說這個時候佛已經出家了。出家了你這個等佛出家以後六年,你才生一個小孩出來,這個宮內宮外就是一片譏嫌啊!你這個小孩從哪來的。那說也說不清楚啊!說不清楚,這個在古印度有一個傳統,對這個說不清楚的有一個驗證,驗證就是跳火坑。跳火坑,如果你是清白的,你就會經受這個考驗。如果你真的是德行有虧,就在火坑里面就嗚呼哀哉了。當時這個耶輸陀羅她自己很有信心嘛!她也願意接受這樣的一個勘驗,所以不一個火坑,燃起了大火,她就抱著羅睺羅就跳進去。一跳進去,哎!整個火變成了蓮華,清涼,還有天人來幫忙把他從火坑里面扶出來,這樣來證明耶輸陀羅的清白。所以我們唱那個贊子,戒定真香就說這個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就是指這個事情。昔日耶輸陀羅由於這樣的經受考驗就消了這樣的災難,障礙,這是羅睺羅。 下面就是憍梵波提,憍梵波提又叫牛呞,雖然他證得阿羅漢,但是他口裡常常像牛一樣吃東西呀噓噓叫。他感得這樣一個果報,是由於他原來呀!也是一個沙彌,看到一個年老的比丘,沒有牙齒在那裡念佛,可能念得比較困難。他就嘲笑人家說,你這個人怎麼像牛一樣,就嘲笑,就由這個講那句話,他就感得五百世為牛。這一世轉為人得阿羅漢了,這個牛的習氣還沒有改變完。那一般的人都是,都是看外形的,不看你是否斷見思惑,一看到你像牛樣的,可能人家就會譏笑,嘲弄。所以佛為了讓眾生不要造口業啊!就把他移到天上去了,在天的屍利沙園接受天人的供養。天人會不計較他的像牛的那樣的習氣,知道他是阿羅漢,對他會恭敬,所以這個憍梵波提就叫受天供養第一。他就在天上活得很滋潤哦!你看這個佛在這個地球上,有時候還結夏安居三個月,都沒有糧食吃,吃馬的飲食,馬麥。三個月,在那裡有困難的時候,他自己在那裡接受很美妙的美味佳餚了,受天供養。從這個尊者也看到這個口業呀!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禍從口出啊!一天到晚劈啪劈啪講很多話啊!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造了多少業,所以這要引起高度的警覺。 第十二位尊者是賓頭盧頗羅墮,這位尊者,賓頭盧是不動的意思,頗羅墮是利根的意思。這位尊者他生前有一些什麼事情呢?當時有一位長者,就做了一個旃檀缽,放在那個樹的枝頭上,說誰能夠用神通能夠得到就給誰。這個賓頭盧頗羅墮開始就慫恿大目犍連去把那個缽取過來,大目犍連知道戒律,他不動,不動他自己就身先士卒了,自己就用神通就把那個缽拿過來了。拿過來這個事情佛就呵斥他,這個不能隨便顯神通的,所以為了對他這種事情進行處罰。就讓他你不能再入涅槃了,久住在這個世間,對於末法的時候這些供僧哪!你去接受,應末世供,所以稱為福田第一。所以打千僧齋的時候,這個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肯定會來,到底是誰你也不知道,但是他會來,至誠就能來。迦留陀夷,迦留陀夷他是稱為黑光,身上發黑,皮膚粗糙發黑,但是光澤很好。這是他宿世有個什麼情況呢?就是在佛前裸體呀!在佛面前燃燈,點油燃燈就感得這樣的果報。所以他曾經在傍晚托缽的時候,全身黑呀!一個閃電過來,讓人家施主家大吃一驚。所以以後佛陀都由於他的因緣,一個示現不准比丘在午後去托缽,驚擾人家。那麼這個他是佛的使者,教化第一。被他教化的人哪!很多。 摩訶劫賓那,摩訶劫賓那他也是知星宿第一,知星宿第一。薄拘羅,尊者是長相很莊嚴,壽命第一,他活了一百六十歲。他為什麼壽命第一呢?他就是九十一劫這麼長的時間,持不殺生戒。我們說壽命怎麼來的,是從不殺生感報來的。所以他就感得今生五種不死,他出生的時候很奇異,就是這個是一個肉團,生下來的。肉團生下來的他家裡就很害怕,以為是個怪物,就放在火上的那個盤子去煎,這個煎的話也沒有死。沒有死就放在那個水里面去煮,煮也沒有煮死。沒有煮死,家裡就覺得很害怕,就把他拋到水里去了,拋到水里面也沒有淹死。然後被魚,一個大魚把他吞到肚子裡,被魚吃下去了,被魚吃下去也沒有死。結果這個魚呢?被漁民打撈上來剖那個魚肚子,把他剖出來了,所以五種情況都不死。再加上他的喜歡那種字安靜、少欲、不成群結隊,滅度之後,當時阿育王啊!就是拜阿羅漢的塔,拜了拜,就拜到這個薄拘羅尊者的這個塔上,說了一個偈子,說這個雖自練無明於世少利益,就是你是自了漢嘛!雖然你破了煩惱,但是對世間沒有什麼大的利益,給你二十錢作供養吧!但是他給二十錢放在塔上,馬上那個錢“噠”彈回來了,彈到了阿育王的腳下,表示不要。就是他世間的嫻靜少欲啊!不接受供養,到他的這個塔都有這種力量。 所以這也表明我們做比丘的,不要看到這個紅包就笑瞇瞇呀!不了,呵呵!有時候這個新加坡居士都很熱情,給我們紅包我們都很忐忑,只能說是受之有愧,卻之不恭。你不要吧!他就說,啊!你看不起我呀!也不能看不起呀!但確實我們這個如果修行的道德不夠的話那是吃不消的。我們常常會想這句話,這個【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哪! 】你現在要了道,你今生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還這麼多信眾的這些供養,那這個賬算起來就算不完了,你做牛做馬不曉得要做多少輩子了。所以現在我們有一個做法,十方來十方去,趕緊把大家的供養,全都去做佛教的事業,這樣為大家來做福田。我們還真的不敢自己去享用什麼東西,這個薄拘羅尊者都是這樣的不接受。最後一位是阿耨樓陀,他是天眼第一,他也是貴族出家。但出家以後他有一個毛病,就是瞌睡很重。佛講經說法的時候,他就在那裡打瞌睡,有時候可能這個這個鼾聲都能出來。所以佛就呵斥他,咄咄何為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以後你這樣的睡,聽佛講經說法你都這樣渾然那麼睡,你下輩子就是變成螺螄蚌蛤類,躲在那個硬殼裡面黑暗的地方不見天日,你就永遠睡吧!呵呵!你一睡就睡了一千年,你什麼都不知道,愚昧無知呀!聞不到佛的名字啊!聞不到佛的名字是很可憐的,所以《華嚴經》說,寧可下地獄,也要聞佛名,也不去上天堂,不聞佛名字。 如果有種選擇,你上天堂享福,但是聞不到佛的名字。還有種就是你下地獄,經受種種的劇苦,但是能在地獄裡面聞佛的名字。那在這兩種選擇當中,對於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寧可選擇下地獄能聞佛名,也不要選擇到天堂享福聞不到佛名,所以這個聞佛名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報。那麼阿耨樓陀聽到佛的這個呵斥,他也生起大慚愧之心囉!就發奮精進,就是七日七夜修行,七日七夜他不睡覺就雙目失明了。雙目失明了,佛就很悲憫他,就傳了一個方法,修一種法門叫樂見照明金剛三昧,讓他修這個法門。很快他這個不需要肉眼就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就好像一個果子,庵摩羅果在手掌上一樣,所以就叫天眼第一。好,那麼這十六位尊者都是影響眾,實際上這十六位尊者就代表十六種類別的修行特點不同的眾生。如果說佛跟弟子的關係是心王和心所的關係的話,那麼佛的心王可以攝受這些心所,代表不同的特點,這就是佛與弟子的在一起的意思。也是他通過十六尊者我們每一個無論是修禪宗的、修教下的、修戒律的、修什麼的都能夠找到對應,他們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敢不求生嗎?這裡就具足四悉檀的利益在裡面。 好,下面就是菩薩眾,【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這個淨土法門是利鈍全收,前面聲聞眾之後就列菩薩眾。這些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是大菩薩,菩薩摩訶薩。在這些無量的菩薩里面,列出了四個菩薩作為上首,第一個是文殊師利法王子,文殊菩薩,在大乘佛法當中也是表智慧第一。那麼這個聲聞眾是智慧第一放在前面,菩薩眾也是智慧第一放在前面。如果說這個前面的捨利弗表權智的話,那麼文殊師利菩薩在這裡就表實智。那麼文殊師利菩薩在這種華嚴的這種四十一個階位裡面,他是表十信位,稱為妙首。文殊師利菩薩有幾個名稱,妙首、妙吉祥、妙德。妙首就是表示他具有那種信心的含義,信為道源功德母,是一些道德為首的元首。所以講妙首的時候知道他表信位;妙吉祥的時候表明是行門,以智慧來促進他的六度萬行;妙德表明他的般若智慧;文殊師利菩薩在我們這個淨土法門當中佔的地位也是很高的。有一句話叫,以文殊智修一行三昧,也唯有開發了文殊的根本智,才能夠選擇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門深入,因為他徹底了達了。那麼在五台山給法照大師的開示當中,文殊菩薩也是說,我由念佛故得一切種智,所以他這個成就像這樣的一個法王子就是一個等覺菩薩的位子。實際上文殊菩薩是果後再來的,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但來這裡幫助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示現因地菩薩的身份,弟子的身份,所以第一尊是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尊是阿逸多菩薩,阿逸多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他是我們這個世間賢劫的第五尊佛。為什麼要把彌勒菩薩在這裡展示出來?就是這個龍華三會,要把這個法門傳承下去。在《無量壽經》裡面的下半部付囑這個法門無量壽經的時候,也是交代給彌勒菩薩。那麼可見龍華三會講《阿彌陀經》,那麼彌勒菩薩又會付囑下一尊佛,要把這個法門傳承下去。第三位菩薩是乾陀訶提菩薩,乾陀訶提翻譯成中文叫做不休息。就是他那種大菩提心發起來之後,那是動經無量劫,不疲不厭,不休息。常精進菩薩就是有進無退,非常精進勇猛。為了救度一個眾生,無量劫以來是常隨不捨,隨形六道。所以這些菩薩都是大菩薩,大菩薩就是至少是登地以上的菩薩,是聖位的菩薩。前面都是十住十行十迴向,是賢位的菩薩,大菩薩至少是破一品無明以上的。那麼深位菩薩是指八地以上的,這裡表現出是等覺菩薩。這裡也就表明這個法門能夠攝受上至等覺菩薩,為什麼這些等覺菩薩在這個法會上也要求生?是由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夠讓他快速地成佛。這就是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令善財童子,善財童子這個時候他也是等覺菩薩的這樣的位子。也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能夠疾速圓滿普賢大願。那麼這些菩薩也很多,與如是等諸大菩薩,這是表明這些深位菩薩在成佛的全過程當中不離念佛。 及釋提桓因,下面就是天人,釋提桓因就是忉利天王。忉利天王這個“等”,“等”就是忉利天;下面“等”就是等四天王天;上面就等像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欲界的六天。甚至還要等,等什麼,等色界的天人,這裡就包含無量的諸天,無量的諸天都參加了這個祇園法會。這個大眾,大眾就包括人非人等,天龍八部這些。所以可見淨土法門為什麼叫含攝九法界眾生?這裡也從前面的聲聞、菩薩、天人、就是九法界眾生都參與了這個法會,都是淨土法門所攝的根機,這是通序。 好,下面看別序,【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好,先看這句,這裡要說明的是,以前呢,很多注經家都把這段把它劃到正宗分。但澫益大師慧眼別具,把這個作為序分當中的別序。那我們比較地去思惟,哎!這種劃分方法非常合理。為什麼呢?一部經典有發起序,像這個淨土三經《無量壽經》的發起序,是佛自己放光現瑞,引發阿難的啟問,來說出無量壽經。 《觀經》是由於摩揭陀國的一場宮廷政變,阿阇世王子囚父殺母的因緣,使韋提希夫人深厭閻浮的濁惡,求生無憂惱處來發起,都有發起。那麼這個淨土一法,在阿彌陀經當中是屬於無問自說,佛用他的妙觀察智,觀察與會的大眾這種善根成熟,堪能擔荷淨土法門,所以自己說出極樂世界依正的的名字作為發起序。實際上本質上無論是《無量壽經》、《觀經》和《阿彌陀經》都是無問自說,只不過是《無量壽經》和《觀經》的無問自說的這個程序更為委婉曲折一點。那麼《阿彌陀經》由於它的簡約,開門見山,就不需要其它的過渡,直接就說出來。那麼一說出來,實際上這個就是開示二有:有極樂、有阿彌陀,這種開示真是稱性宣說。這個經文可是非常驚心動魄的,我們聞所未聞的,大吃一驚的。但是消歸性是大感恩,大感動啊! 【爾時,】爾時就是所有的大眾都聚在一起,六種成就都已經完成了那個時候。 【佛,】釋迦牟尼佛直接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是”就是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的西面超過十萬億這樣的佛土,這個佛土,一個佛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所教化的領域,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這個可能就是個常識了,大家看一看就行了。那麼一個佛土、二個佛土、三個佛土、直到十萬億個佛土,那在我們這個凡夫的眼裡,那是非常遙遠的。十萬億個佛土的西面,有一個世界叫極樂世界,那個極樂世界有一尊佛叫阿彌陀佛。這尊佛不是過去佛,不是過去已滅度的佛,也不是未來將成的佛,是已經成就現在正在那裡講經說法,住世的一尊佛。這個二有,為什麼說淨土法門驚心動魄?我們就來追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證無上正等正覺開悟,開悟了什麼?那麼這個二有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這不是一切聲聞能夠了解的,也不是等覺菩薩能夠了解的,唯有佛斷盡一切無明,才現量親證的境界。在這樣的境界當中,他就現量接納了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這個大悲願力是凝聚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究竟度脫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圓成佛道的那種本懷。那麼這樣的願力正是可以救度一切苦難的眾生,他把這個直接宣說出來。難信就難信在這裡,完全是把佛開悟的境界顯發出來。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講開悟,實際上我們開悟很難。如果我們相信了這個二有,就是以佛的開悟作為我們的開悟。 一般修行,我們會講先要見道,見道就是開悟看清路頭,才能講修道,才能講證道。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想見道都很難,但這個淨土法門就從信心進入,你把佛的見道,而不是見一般的道,是見無上正等正覺的大道。這樣呢,作為我們一種信心的接納,就直接與佛的見道作為我們的見道。就以佛的這種開示,作為起修修道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證道,所以這就快捷。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把這個二有啊!很多祖師大德都標二有,稀有啊!特別是你要把這個“有”,要實實在在相信它。那麼從表法的意義上來看,首先從四悉檀的利益來看,這二有就開門見山,明確地標顯出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境界。這個境界一展示出來,讓我們眾生欣求,欣慕有對象,這就從世界悉檀建立讓眾生生歡喜心。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我們問不出來,但一旦說出來之後我們內心的那種無量劫以來的善根,那種原型會有所觸動,我們聽會有點似曾相識之感。阿彌陀佛名號,極樂世界名號就有令我們開悟的功能在裡面,我們會覺得最終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熟悉,好像屋里人說屋裡話那樣的感覺,讓我們生起歡喜心,這是世界悉檀。那麼這樣的一個表示是釋迦牟尼佛這樣的開悟的境界,是一切種智人說出來的。而且是十方諸佛伸出廣長舌相來證明的,它就讓我們能夠標心求往生,繫心在一個目標當中,這就是為人悉檀,引發我們的修德。 那個這個世界一旦展示出來,佛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不是化城,這不是像乾闥婆城的那種幻現出來的東西,這也不是權變之土,它是真實存在的,也不是幻想出來的。所以它能夠有對治我們懷疑的,這樣的功能,對治悉檀。最後就把這個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直接告訴我們這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我們內心就具有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既然是本具的,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往生我們自性的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就圓滿證到我們性具的無量光壽的這樣的德能,讓我們得到第一義諦悉檀。它是從這個四悉檀當中,它有這樣一個利益就直接宣示開示這個真相。剛才講為什麼是佛的這樣的一個開悟的境界?你看這個西方是指什麼?西方是指我們的堅固清淨心。 “西”是在五行里面表“金”,在季節表“秋”。 “金”的體現是堅固的,是清淨的,表我們自己的自性清淨心。那麼過十萬億佛土,十萬億佛土,他這個一種國土的這種隔別是代表我們五蘊的色身,我們五蘊的色身俱足無量的煩惱。比如說就用十萬億煩惱來傳達的話,你過十萬億佛土表明斷十萬億的煩惱。你斷了十萬億煩惱,所有斷盡了,馬上極樂世界那種自性的涅槃的境界就顯發出來了。這個極樂就是我們的涅槃,自性涅槃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是斷了所有的煩惱,現量出現的,所以這是他自證的境界,自證的境界,他就把這個傳達給我們。 但我們要契證到我們極樂的涅槃,是仰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也讓我們究竟證到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阿彌陀表明我們色身當中的自性,自性的法身,無位真人在我們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麼,【今現在說法,】是我們這樣一個法身隨緣發起的妙用,時時顯現不曾離開,今現在說法。那麼今現在說法,它傳達出來給我們求往生的一種安全感,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今現在說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他還在今現在說法,在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的多少佛,他也是今現在說法,為什麼他是無量壽。今現在說法就有個依靠,我隨時去,他都在那個地方。如果他說法說了一陣子,說了多少,還有我說了多少會就不說了,到時候我們心裡就有點忐忑不安。他如果說完了,這個法會不存在了,他也滅度了,那我去了就撲個空就麻煩了。他沒有撲空,永遠是今現在說法。所以在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的今天,我們見不到佛,我們很懊惱。但是我們信願持名到極樂世界,我們跟阿彌陀佛作學生去,天天見佛,天天聞法,所以這兩句我們要銘記在心,這樣就構成了這部經典的通序和別序。好,南無阿彌陀佛!今天就講到這裡。 下面提問:現場答疑。 問:參加二十四小時精進念佛,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如何保持正念? 答:有過一晝夜念佛的這樣的經歷,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無量壽經裡面的這樣的一個非常明確的表述。因為往生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大家不要有懷疑,在十八願講你就是乃至十聲十念都能往生。甚至脩大乘其他的法門,臨終就是一念迴向都能往生。阿彌陀佛的願海是非常廣大,慈悲的,不需要我們有多高的要求。我們在這末法時期,已經發起了這麼好不容易的心,我們的身體都很陋劣,都怕吃苦,都怕勞累,都有這個疼那個疼,好不容易念了二十四小時,你還不讓我往生的話,你的條件是太高了。但問題是二十四小時很多人都做不下來啊!現在原來我們希望居士林能夠一個月搞一次,據說搞了九次搞不下去了。只要念一次,下次就跑了,說我要出差了,找個出差藉口。他不敢來念,太辛苦,太累,實際上這要超越的。 前天我看十二小很多人能夠念下來,但也有相當的人屏障後面的椅子都坐滿,坐滿還不夠,還有幾個人腰跟身體靠在牆上。平時我們可能是沒有這樣做過,覺得很累,實際上做一做沒有關係,你突破它,要常常做,你就很輕鬆。就好像我們練長跑,早上練跑步,你很久沒有練過,你忽然跑一個早上,你會覺得腰酸得不得了。腰酸腿痛,你堅持再跑下去,過了三五天,它就正常了。再跑起來,就不腰酸腿痛了。同樣的道理,念這個佛十二小時,二十四小時只要突破它,以後很輕鬆。我們東林寺一個月一次的晝夜念佛,很多都是不斷參加的,不是念過一次就覺得哎呀倒了胃口了,都害怕。你念完之後,你會感覺到事後的效果非常好,非常輕它,非常法喜。你念完二十四小時,你這個至少二、三天會處在一個很美好的心態當中。如果你常常有失眠,你念完了二十小時,你再怎麼樣不會失眠了,你趕緊去睡覺啊!所以這個行法我們要堅持。 在臨命終時,如何保持正念?你不要老這樣提問,你這樣提問,我們常常會不安。要知道臨命終時,正念不正念,這不是我們所關心的。有正念也是阿彌陀佛令我們產生正念,沒有正念,阿彌陀佛也要讓我們走,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跟阿彌陀佛之間好像簽一個合同,簽到合同之後,我只要信願持名乃至十聲,乃至一晝夜,佛就一定要承諾我臨命終要來接引。那現在我已經念了二十四小時,我已經交了定金了。交了定金,佛就得履行這個條約,這個合同。如果不履行,佛就是要承擔法律責任,這不是一般的責任,法身慧命問題。我這麼相信佛你還這個還不能兌現,而且這是經過公證了的,十方諸佛都作為公證人,這東西不是開玩笑的。所以對這個正念不正念,你撒開,你只要信願持名,做到了定金的這個程度,你臨命終時怎麼樣都能往生。但就由於這個正念的問題,你不能有正確的觀念,就會導致很多的問題。剛才我也接到一個信眾給我信,說他的母親有堅定的信願,然後怎麼阿彌陀佛還沒有來呀!是不是阿彌陀佛騙我呀什麼什麼,她就是好像是臨命終情況,好像沒有多少瑞相。所以使得這個居士也感覺非常痛苦,覺得好像我這麼虔誠地相信阿彌陀佛,臨命終時怎麼沒有來呀!是不是真有呀!感到很沮喪。這一情況的出現還真的就是我們的,還是信心問題,真的是信心問題。我們要相信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來接引的。 他所談的這個情況,我能夠體會到是有這些問題。上個月我母親往生的時候,她也是出現這個問題。我們在幫她助念,她很懇切地想走。想走的時候,她會覺得哎呀怎麼阿彌陀佛還不來呀!怎麼還感應不上呀!怎麼還不?她就是很急,非得要走。她就是總覺得沒有來,她就會產生懷疑。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旁邊就得要開導,阿彌陀佛一定會來,但是佛是在臨命終時來。無論是無量壽經還是阿彌陀經都講你信願持名,阿彌陀佛臨命終時與諸大眾現在其前接引往生。你臨命終時還沒有到,你提前要來,這就是我們的躁妄心。你這個躁妄心,隨著你這個躁妄心不斷地求,怎麼沒來,怎麼沒來感應,怎麼怎麼,你就越來越躁妄。這個病人這麼躁妄,旁邊人也都躁妄,這麼急躁,整個局面就搞得很不好。搞得很不好,最後她還怪阿彌陀佛,你太不慈悲了,我這麼願意往生,你怎麼一點都沒有過來呢?他都不從自身去找原因。 當時我母親她也是,她也是出現這種急躁的心理,急躁心理,我們就跟她慢慢講,甚至以後我們就徹底讓她放鬆,甚至都把這個助念,因為助念人太多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每個助念的道友都有慈悲心,趕快阿彌陀佛接,阿彌陀佛接,好像如果用世間話來說,就巴不得她早死呀!就是這,有這個心理。助念人巴不得你趕快走,念佛人巴不得阿彌陀佛早來,整個都是巴不得,巴不得,你說這個這個。所以我們看到這個局面不好,我就把所有的助念的全都撤下去。撤下去就搞成護理性助念,護理她,你想吃什麼給你吃什麼,想喝什麼喝什麼,你不能正念也沒關係,你只要能保持願往生心,還願意往生。你不能要求一個病人一定要正念,正念很難的,因為她病痛時哎喲!哎喲!哎喲……。你一定要他哎喲時變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容易的。 這個說起來容易,我陪伴我母親整個全過程,我覺得很不容易的。但是正因為不容易,我就在思考,在思惟阿彌陀佛絕對他不會提這個要求,這很難嘛!阿彌陀佛絕對不會提很難的要求的。所以最後我就讓她完全放鬆,但是佛號不斷,我就找一、兩個人就輕聲地念,也不要高聲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高聲念幹嘛呀!你是助念,是幫助她保持正念,幫助她保持她的願往生心不要丟失,你只要保持這個,她能夠听就聽一聽,她想睡就睡。你有時很焦急的,很急躁的,唉!你不能睡呀!你要保持正念呀!你讓她睡也不能睡,吃也不能吃,喝也不能喝,你說這,這大活人都要折磨得夠嗆了。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還是在自己的角度去凡夫的思維,他完全沒有站在阿彌陀佛的慈悲,他的威神願力的角度。阿彌陀佛知道我們什麼時候臨終,阿彌陀佛知道我們有什麼困難,阿彌陀佛有絕對的這種能力幫助我們掃清一切往生的障礙,你完全放心好了,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來接引的。 所以當時我跟我老母親就不斷地灌輸這個,你不要說你要提前走,或者什麼非得要這個阿彌陀佛。你就自自然然,阿彌陀佛要你今天晚上走,你就愉快地走呀!讓你再活幾年你就愉快地活幾年。把這些臨終的這個撒開之後放鬆之後,還真的效果就出現來了。那麼臨命終時,她的病痛終止了,有病痛,她就煩惱。病痛的時候她被那種病痛折磨得,她都不願意聽佛號說實在話。她不願意聽佛號不是說她沒有信心,她只是還有懷疑。但這個佛號,你這個不斷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她折磨呀!這時你不輕聲地念,非常柔和地若有若無地念都沒關係,讓她舒服。這時候你看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開始兌現願力了,病痛終止了,然後她的痛苦馬上是緩和下來,如睡夢中去。睡夢中非常安祥,我們還以為她睡著了,睡著了,結果到了,還真的就慢慢沒有呼吸。沒有呼吸,我趕過去之後,再一摸她的頭,頭頂都是發熱的。發熱,最後荼毘還燒出三百多顆五色的捨利花,這個五色的捨利花。 所以我們沒有想我的老母親非得要她正念,我只要求她你保持願往生的心就可以了,保持這個心,阿彌陀佛絕對真實不虛的。所以你把這個整個局面搞得那麼亂,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那麼雖然我們出了問題,好像你的往生沒有很好的瑞相,但阿彌陀佛還是慈悲不捨他。你的老母親有那麼堅強的願力,平時有那麼好的修行,一定也能夠往生的。你不要沮喪不要痛苦,不是往生非得要有驚天動地的瑞相的,沒有瑞相阿彌陀佛也能讓她往生。你不要去懷疑,不要去痛苦,不要覺得,哎呀這個我這麼虔誠,我都精進念佛二十四小時三次了。我都到東林寺也都搞了百萬佛號了,我念佛還真的動真格的了,結果竟然都沒有了,你說這個,你不要這種懷疑。你的老母親一定會有好的去處,你這樣的精進修行你迴向你的老母親,絕對功不唐捐,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絕對是存在的。那你這個會折騰的樣子,一方面你的老母親也是覺得有躁妄心,非得要這個阿彌陀佛現前就好了。 你不要去想這些,阿彌陀佛無論現前不現前,他都有辦法導引我們的神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麼助念的人也不要有躁妄心,現在我都發現這個助念,要好好的訓練一下,觀念要好好的端正一下。不能再是巴不得他早走的心,這個不好,讓大家都處在非常緊張的狀態。這一緊張就不好,要鬆弛下來,要鬆弛,也取決於我們的信心。無論我是什麼樣的狀態,無論什麼時候走,阿彌陀佛絕對是緊緊地把我攝受住,不讓我墮落在三惡道裡面去的。我在這個世間已經發出了這樣的願力,這個願力本身就很難發出來,你只要發了願,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對接,肯定臨命終時緊緊地抓牢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對阿彌陀佛要有絕定的信心,圓滿的信心,要聽聞這樣的淨土經論,不要沮喪。好,時間到了,南無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五講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好,先看這一段,下面我們討論的是正宗分。正宗分它主要是由信、願、行三科來展開的,那麼先是廣陳淨土依正莊嚴以起信。那麼淨土的依正莊嚴先介紹依報莊嚴,再介紹正報莊嚴。那麼這一句呢是總名,就是總括的來表述這種西方淨土的本質特點。為什麼叫極樂?這個剎土為什麼叫極樂?釋迦牟尼佛就以一種徵問的形式來問舍利弗,彼土就是西方淨土為什麼稱為極樂呢?那麼這是徵問,實際上佛也知道這個問題,舍利弗是回答不了的,也不希望他回答。所以佛就直接把這個答案說出來了,就是極樂淨土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幾句經文非常簡潔,它是揭示出阿彌陀佛建構淨土的一種恆順眾生的悲心在裡面。法藏菩薩在五劫的思惟當中考察他方世界的眾生,他在心理上,在他的宗教訴求上有一個根本的特點,就是趨樂避苦,每一個生命體都是要避開痛苦,而趨向快樂。哪一個菩薩建構淨土他是為了度脫眾生建構的,不是為自己建構的,所以一定要順應眾生的這種生命的需求,來展開他的願力,來展開他的慈悲和行持。所以極樂世界就把這一個眾生生命當中最核心的追求,在這個淨土展示出來。 為什麼叫極樂?我們一般的眾生都在追求快樂,但這種快樂總是跟苦難相對待的一種快樂。這種對待的樂,它就會變化,它就不能長久,所以樂真正的真實的樂就是極樂。極樂是什麼樂呢?就是超越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那麼這個極樂的那種自性它是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自性清淨心裡面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涅槃常樂我淨,那個涅槃四德的一個體性,它才超越生滅的苦樂的對待,昇華到絕待的不二的絕對的這種樂,這就是法性的樂。那麼阿彌陀佛,他建構這個淨土就是要有法性土的特點,要讓一切苦難的眾生在那種苦樂對待當中,他不斷地被經受煎熬的眾生脫離開這樣的一個怪圈。回歸到那種絕待的,永恆的常恒的樂里面。於是在這個剎土,其國眾生,這個眾生指除佛之外所有的往生者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帶業往生的人天,乃至蜎飛蠕動的眾生往生都稱為眾生。這些往生者,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八個字啊!說起來容易,要把它真正地兌現那實在是非常不容易的情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對這個眾苦,就是眾多的苦惱、苦難、有著刻骨銘心的體會嘍!生在人道固然會比三惡道劇苦要好一些,但我們仍然是由業力的牽引是苦多樂少。由於我們生命體有一種很強的反省理性的能力,所以對這種痛苦的這種覺受顯得更敏感,它就會有放大。這種放大有個好處,它就會讓我們去尋求脫離苦難的方法,而這正是一些宗教產生的心理上的這種基礎。 那麼我們感受到的苦,一般會概述為三苦啊!八苦啊!一百零八苦啊!乃至八萬四千苦啊!乃至恒河沙的苦啊!那就叫苦海無邊,苦不堪言。比如說我們這個世間,從實質上三界裡面的有苦苦,我們這個世界能業力感召五蘊的色身這已經是很苦惱了。如果很苦惱到又加上碰得生病啊!冤家對頭碰面,想追求的一些財色名食睡,追求不到的求不得呀!乃至一忽然碰到天災人禍啊!金融風暴啊!自己好不容易嫌點錢又縮水了,縮得整個沒有了,要跳樓啊!他就會很明確地體會到這種苦苦,苦上加苦,雪上添霜,這種。那麼極樂世界,它離開了一切慾望,無我,無我就不會對我所佔有的物慾的追求,它離開了這個,就離開了苦難的根本。它清淨,所以它就離開苦苦。我們這個世間會感覺到壞苦,就是你在快樂的時候它也是要變化的,它不能長久的,它會樂極生悲的。你在做大官的時候很多人抬你的轎子,奉承你,等你下台了,見面都好像路人,你就會感覺到人走茶涼的悲哀。當你嫌錢的時候也是很風光,這個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也是很風光。等到你破產的時候,誰會理睬你啊!你談戀愛談得轟轟烈烈的,等結婚,愛情的墳墓,以後都是相互冷冰冰的時候,你的愛情又能長久嗎?就是等等這些它會變化。那為什麼會有壞苦?是由於我們眾生的心都是生住異滅的,他這個心就是假的,所以他所展示的一切所謂的快樂,他也是建立在沙灘上的,所以他有壞苦。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它超越了這種壞苦,它是法性土。它的依報,國土是永恆的,無衰無變的。它的正報,壽命是無量的,相好也不會衰老的,資生用具都是現成的。它體會不到這種壞苦,就超越了壞苦。 那麼我們這世間,會感覺到行苦,這種行苦就是行蘊的念念生滅。行苦在色界天裡面和無色界裡面都有,那麼我們體會這個行苦,我們每一念的念頭都在變異,也就是說我們年復一年,有復一月,日復一日,時復一時,都在趨向衰老,趨向死亡。而且這種死亡邁進的過程就像激流水,你是擋不住他的步伐的。這種行蘊的苦,逝者如斯夫。那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超過了這種欲界色界無色界,它是不生不滅的,所以它就超越了行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離開了苦苦、壞苦和行苦,所以它就是一個絕待的,絕待的樂就叫極樂。如果再進一步看,我們所刻骨銘心的這種八苦,八苦我們是誰也避免不了的。生苦,我們投胎到母體當中這個過程,十月懷胎很苦,真正是苦不堪言。尤其還現在這個墮胎現像還日益的普遍,就是在你生命還在那種一期三期,就是一個月三個月甚至六個月的時候,都是被人扼殺的這樣的生命,你都沒有辦法用語言去傳達自己的憤怒。所以這個,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生命是蓮華化生,他不需要由父母的因緣來製造它的生命,所以西方極樂超越生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四季的更迭,沒有時間的概念,所以它超越了老苦,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身體是金剛那那羅延身體,離開了分段生死,他就超越了病苦。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他就超越了死苦,沒有死亡,不死之鄉啊!你看每一個宗教都在追求永生,西方極樂世界確是一個永生的不老的永恆的地方,壽命無量,他超越了時空。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父母妻子,這些感情上的關係,所以他就超越了愛別離苦。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家見到都生歡喜心,相互讚嘆,他就超越了怨恨會苦。西方極樂世界念頭一動,想要衣食住行,資生用具等等,就都過來了,他就超越了求不得苦。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智慧現前,能夠寂中有照、照中有寂、他就超越了五蘊熾盛苦。 所以我們從這個兩土的對照當中,他為什麼要講這個無有眾苦?是我們在這經受眾苦的煎熬,西方極樂世界卻沒有眾苦,通過沒有眾苦,我們在這裡受苦無量,生厭離心。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難,那這個對我們來說是太值得去了。你看我們在這個世間的行為層面來說,大部分是要下三惡道的,從輪迴的角度來看,因果。但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去他沒有三惡道,雖然你已經造了三惡道的業力,但西方極樂世界他沒有讓你業力種子兌現的條件。這下我們三惡道的劇苦,馬上就沒有了,你就放心了。那麼那個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快樂也是無量無邊,諸樂,就是不僅是一個兩個,它的快樂從它的物質層面、心性層面、精神層面、整個的是一個快樂。這種樂是但受,但受是什麼意思?就是純一的快樂,它不夾雜著一種苦難的,所以這樣就才有資格稱為是極樂。那麼這就是阿彌陀佛把他自性,無有染著的自性,顯發出來,自性無染就是沒有眾苦的意思,自性常淨就是但受諸樂的意思。阿彌陀佛把他果地上證到的無有眾苦,但受極樂的這樣的一個特點,心性的特點,展示在他的國土上,恩賜到一切往生者的身上去。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在追求幸福,但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往往也有這種心理的追求,但是他顛倒。他所追求的往往就是痛苦,就是墮落,就是黑暗,就是劇烈的痛苦,輪迴。所以現在要轉過來告訴我們有正知正見,要有智慧,什麼是真正的苦,什麼是真正的樂,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就擺正了這樣的一個這樣的條件了。好,這是總的標顯極樂世界的一個特點,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好,請看下面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好,開始是總標,下面具體的展示它樂在什麼地方?為什麼稱為樂?這就是緊接著上面的這樣的文句下來。那麼首先所表述的欄網行樹,是介紹往生者的居住環境、生態條件、這些我們都要去熟悉。這個極樂世界我們即將要去的地方,在去之前就好像你要買一個房子,你得要到周邊去察看一下,地段怎麼樣、房子怎麼樣、熟悉熟悉去。現在我們也是先熱熱身,先熟悉一下,這是我們即將要去的地方。哦!這一看,要去的地方這麼美好啊!這個七重欄楯,欄楯就是我們講的標杆啊!要築一個小圍牆似的,橫的叫欄,豎的叫楯,一般建築物外面它會圍。還有樹,比較好的樹木它也會圍一圈,為什麼圍一圈,樹木圍一圈它有兩個功能,一個是防止其他的牛羊,把這個樹給破壞了;另外它也有美觀的這處效果。極樂世界它的宮殿樓閣寶樹外面都圍了欄楯。那麼這個欄楯不是我們這個世間的磚木結構,它都是珍寶合成的。那麼比如一重樹外面就有一道欄楯,樹上又有一層羅網覆蓋。這個七重它不僅是表示只有七,它是表示重重無盡。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種行樹不僅僅是七重,它七重又有七重,七重又有七重。 那麼這樣的一個情況呢?它就重重的都是金銀琉璃瑪瑙,這些珍寶來莊嚴的。這裡是描寫的非常的簡潔了,但我們把《觀經》和《無量壽經》把它結合起來都來看,它裡面就是富麗輝煌。比如這個羅網,羅網它是由無量的寶珠用黃金的線把它穿起來的。這個寶網當中是百千萬種的珍寶來莊嚴的,寶網上還有寶鈴。這個寶還非常柔和,就像兜羅綿一樣。這個寶有種種的形狀、顏色、光色配合得非常的美麗,而且它不需要人工去雕琢,這是寶網。再看這個樹,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是非常多遍布,就是它的生態環境是非常好。我們說看一個生態有樹有草它就充滿著生命力,這個樹就行行相植,就是一行一行排得非常整齊,莖莖相望,就是樹杆和樹杆之間都是有一種照映,相望就好像有種親和力,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不是相背的。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正報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心和心都融在一起的,都有親和力的。所以這個特點呢是展示它的依報,它也有這種親和力。樹的樹杆和樹杆之間都相望,然後之個樹枝,這個樹的樹枝跟那個樹的樹枝都是一樣的長度,不是參差不齊的,叫做枝枝相準。然後這棵樹和這棵樹之間的葉子,葉子和葉子之間的正面都是相對的,叫相向。不是說你用葉子的正面對著我,我用葉子的反面對著你,那就不行,這是相對。它就很細微的都有種很強的親和力,那種對稱感,一種輝映,一種配合。 那麼它的華,樹上有華,華也是相互隨順的,華與華之間相互隨順。也不是逆著來的,不是彆扭的,相順。然後果子和果子是一樣大的,果果相當。那你看,而且這個樹一重羅網覆蓋,有七重羅網,網與網之間又有很多的宮殿。這個樹里面又有宮殿,叫五百億個這樣的莊嚴的宮殿,像梵天王宮殿。宮殿裡面又有童子,像天童一樣,又有人在裡面。那麼這個樹呢,它能廣做佛事。因為這個樹,無論它的根莖枝葉華果,它都不是我們的木頭。樹木不叫樹木,它是七寶為樹。這個七寶為樹,或者有一個寶做為寶樹,或者兩種珍寶合成寶樹的,或者三種珍寶四種珍寶七種珍寶配合來形成這個寶樹。西方極樂世界的珍寶它是非常柔軟的,非常透亮的,非常有光色的,所以這個寶樹就能放出很多的光。光隨著它的這種寶的性質又不同,比如黃金它放的是黃光;白銀放的是白光;這個琉璃放的是青光 ;這些不同的光色又相互的交雜在一起。然後這個樹里面,你看它是很靜態的,實際上它又很有動態,它的華是可以旋轉的,旋轉的華它的光色就顯得更為燦爛了。在華里面一旋轉就好像如意的寶瓶,就能旋轉出果實出來了。那麼這個樹里面它這個旋轉,還有很多寶蓋,寶蓋又能看見他方世界所有的景象。你想看哪個剎土的景象,你都能在寶樹當中像一個屏幕都能看清楚,它是這樣的寶樹。 這樣的七寶的寶樹,是遍滿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一重一重的遍滿。尤其這個寶樹里面還有菩提樹,就是阿彌陀佛成道的菩提樹。它就珍寶就更多,光色就更燦爛,高度也超出一般的寶樹。然後眾生只要看到、聞到這個菩提樹的香味,看到菩提樹的影子、思惟菩提樹的功能、聞到菩提樹的香味、嚐到菩提樹的果子、它都能得六根清淨、它都能夠證得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以這個菩提樹做果實。那麼樹下又有很多草,這個草呢也是七寶的體性。這個天親菩薩講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邊迦旃鄰陀。就是它的草不是我們這樣的草嘍!它是七寶的體性,是阿彌陀佛的無漏的功德,顯發出來的這個草。這個草雖然是珍寶合成的,但它非常柔軟。我們這個世間的寶,雖然它也賞心悅目,但是它不柔軟,它很硬。西方極樂世界的寶性草啊非常柔軟,它都會像那種很細微的細草啊!可以左右旋轉的。一切往生者接觸到這樣的草,他就生出很殊勝的快樂。那麼這種草跟世間印度當時有一種很柔軟的草叫迦旃鄰陀,迦旃鄰陀最柔軟的草,跟極樂世界的寶性功能的草來相比也是百千萬億不能及一,就是超過迦旃鄰陀。 那麼你看這個欄楯、羅網、行樹它都是種種珍寶合成的,然後周匝圍繞。周匝圍繞就是他所居住的環境都有,都環繞,遍及整個極樂世界的全部。而且這些珍寶裡面又有香,又有百千種香來合成在寶裡面。所以這個香又有它的彌散性,一切眾生聞到這個香,都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這個,有時候講這個七重,七重從表法的意義上來說,是表七科道品,就是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就分為這個。那說明這個七重呢,它是一個出世間的圓滿的法的一個像徵,七是表圓滿,表出世間法的一個意思。所以這些欄楯、羅網、行樹都是阿彌陀佛出世的善根,所顯發出來的。既然是出世的善根顯發出來的,稱性而起的,所以極樂世界的樹,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的樹一定要種下去,然後慢慢一寸一寸長高,所謂十年樹木。西方極樂世界的樹是稱性而起的,一起來就是這麼高。就好像極樂世界從蓮華化生,也不像是嬰兒兩歲三歲慢慢長大,西方極樂世界在蓮華里面,你一出來就是很長,大的,它是這樣一個的特點。這個稱性而起這就是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這個四種珍寶是表達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德性的。所以這樣看起來,它有那個七的出世的善根,以及常樂我淨的德性,就周遍全部的極樂世界了,來在事相上莊嚴。在事相上莊嚴就能看到它的一種體性的,一種無漏的功德。所以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相狀的莊嚴,都能夠透視關照到阿彌陀佛的無漏的功能,這是欄網行樹。 好,這一個一般從自性來看,就是回歸自性來理解“欄楯”;“欄楯”是表達我們的自性的萬德縱橫。我們的自性具足萬德,他能夠縱橫廣布,這叫欄楯。 “寶網”表達我們自性包羅法界,覆蓋包羅法界。 “行樹”表達我們自性長養眾善,這個樹有長養的意思。它透過樹根、樹枝、樹葉華果,能長養牠全體的一個功德。 《華嚴經》曾經有個偈子,講這個樹在修法上的一種對應,他寧產表述【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 】這種很形象,就是妙法樹就代表我們的菩提樹了。一個菩薩成就的菩提樹,他首先要生於直心地,直心地,就是要正直,要真誠。直心是道場,不能有機心,不能有彎曲,這是一個菩薩修行,跟一般的凡夫不一樣的。一般的人覺得你不狡猾一點,不用點心機,他就乾不成事,嫌不到錢,當不到官,他就用心機。用心機這是修行之大忌,佛法的修行一定要直心,所以這個一定要注意。一般我們也會感覺到一個修行比較好的,尤其是出家人,你看他都比較直一點,直一點是好事。可能在世間法裡面,他可能太直了,覺得生存都有麻煩,大家都在用機心的環境當中,你太直了,你可不就是很難生存嗎?但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直心。 那麼這個樹是以他的信心作為種子的,是以他的慈悲作為它的根的。所以大乘佛法,要講信心,你沒有信心的種子,一切免談。然而大乘佛法,要以大乘慈悲心作為它的根,樹根。這個慈悲心的根,紮下去再長出來,有慈悲就會生髮它的智慧,智慧就是它的樹杆。樹杆長起來,是以智慧做樹杆。然而有智慧,這就是你的根本智。根本智你還要去度眾生,你得要生起方便智,方便智就是由你的主幹,生起你的枝,分枝,方便為枝桿。那方便當中你就得要去做了,就要修菩薩的前五度,修福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你修這五度,就好像枝有葉子,繁密的葉子。繁密的葉子裡面這個禪定和神通,禪定是葉,神通是華,神通是華。神通也是很有必要的,有時候在特定的情況下,神通也是能助揚佛道。但一般在這個濁惡的世間,這個世間不能輕易去用。大乘佛法他有分身他方世界,他有神通自在。最後的結果是一切智,一切種智為它的果。菩提樹修行最後的就是一切種智,成佛。那麼你看極樂世界我們看到的種種行樹都能夠,他這個樹里面的種種的枝根華葉果,它代表什麼?都是代表這些阿彌陀佛因地當中,這麼多修行功德所莊嚴的。 那麼透過這個,我們肯定往生者他一定會回當返照,阿彌陀佛把他自性萬德縱橫的自性表達出來,就是七重欄楯。我們眾生也有,但是我們的欄楯呢?自性的欄楯,這種萬德,沒有去持戒,沒有修禪定,都沒有了。所以這個欄楯呢就不存在。不存在,你的保護的功能就沒有了。所以邪魔外道就可以進來了,用他的斧頭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砍傷了,劫持功德法財了。你看看現在,這麼多附體的,附體為什麼?首先要從自身去找原因,你的保護功能沒有了,這些附體才進的來,一定是你自己招來的。所以這個時代千萬,你千萬不要貪求神通,不要貪求感應,不要貪求善巧,不要貪便宜,老老實實念佛,建立我們自性的那種欄楯保護的功能。那麼我們的自性可以包羅法界的,這個寶網是能夠給眾生一種安全感的。但是我們自性呢,都被那些人我是非給它搗的昏擾擾之相了,寶網也沒有了,這個行樹也沒有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東西,我們要重新建立我們的自性的欄楯、羅網、行樹、也要用七覺支,三十七道品的七科道品來建立出世的善根。也要用常樂我淨的涅槃的體性來莊嚴,這就是第一個欄網行樹。 好,第二請看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個池和蓮華,是介紹我們出生的地方。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出來,誕生的地方,我們要了解,要熟悉。佛又接著說,對舍利弗說,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充滿其中。首先七寶池它有很多的水池,這個水池的這種面積有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它是用池,沒有用海,實際上它的面積比我們現在的大海有時候都會寬大。但極樂世界的天人的身高也很大,所以從那個身高的比例來看,就像水池一樣的。水池給人以一種溫馨感,一聽大海我們就害怕,為什麼?我們控制不了大海,但是我們到游泳池覺得沒問題,所以大家要理解這種表述。那麼這個池是由種種珍寶合成的,這個水也是七寶的水,這個水不是我們的氫二氧。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珍寶不僅可以固體,而且它可以作為液態,這要注意。那麼它既然是七寶,七寶水,那麼它種種的水的種種的顏色也不一樣,它的光也不一樣,所以這個水是能夠放光的,是有種種不同的顏色的。那寶裡面它又有香,所以這個水呀!它也有香味,香氣,叫做雜流芳,表述為這個水就很奇特。 那麼這個水還是具足八種功德,不是一般的水,裡面具足八種自性的功德。好,我們會在《楞嚴經》知道,這個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都是具有著如來藏的妙真如性的。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就所知量。這是這個水俱有它真空的體性,具有它真如的特點,它的體性是清淨,自然而然的,它是周遍整個法界的。但是這個水錶現的相狀,是隨眾生的業力的心來表現的。如果你這個水,你的業力的心是造作地獄的惡業,這個水就變成了地獄的那種油鍋、血河、灰河、寒冰、這都是水的表現形態。如果你這個水是順著善業來顯現出來的,那就形成八功德水。八功能水在這個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裡面把八種功德都翻譯出來了,我們可以給大家做個介紹,八功德就是這是阿彌陀佛自性的德水的顯現,清淨到極點。它清淨周遍法界隨阿彌陀佛的願心應所知量,應所知量,應什麼?應佛法界的量顯現出來了。那麼我們人間也有水,但是以我們人間眾生的心所顯現我們世間的水,就比較渾濁,就有跟極樂世界不同的特點。比如第一,澄清、西方極樂世界的水非常清澈,清澈到什麼地步呢?它能夠看到水池有多深,池水的底部是什麼沙什麼東西,都能看得清楚。它看上去好像沒有水一樣,實際上是清淨到極點。 那麼我們可能在中國大陸,九寨溝的水都很清,但九寨溝的水跟極樂世界的水相比,那是不能相比的。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隨著我們眾生的心越來越來渾濁,我們的世間的水也越來越渾濁,混沌、濁。尤其現在的大家的慾望很高,生存資源越來越匱乏,要搞很多化工廠,這些化工廠,這些廢水一旦染污之後,我們的水就更渾濁了,極樂世界第一是澄清。第二是清冷,它是清涼。這個清冷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在任何時候它都能保持一種清涼的本質。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水,你在冬天它就很冷,冷到骨頭里面去,你浸到冷水里面。到了夏天,它就很熱,像沸騰的水一樣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它不會有這種變化,因為它是法性的東西,它不在這種生滅的這種狀態當中受左右。哪怕整個的法界都燃起了大火,它那個水還是清冷的,清冷的。第三是甘美,這個水喝過去非常的甘甜、美味、那是最好的味道都在這個水里面了。我們可能說礦泉水比較甘美,那也是不能相比啊!這個世間上的水或者咸啊!或者淡啊!或者不好的味道,跟極樂世界水不一樣,而且這個水里面,它有香味。這個劉遺民居士按他的傳記,他是修行十五年之後,他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了。他有次定中到極樂世界去,就到了八功能水,他看這個水很好,但是剛去吧又不敢輕舉妄動,所以呢就羨慕。當時就有一個在池旁邊一位往生的菩薩看到他樣子,哎!說你是不是想喝,他趕緊點頭,想喝啊!他就喝了一碗水。出定以後,他的毛孔裡面都有奇異的香味,維持了半個月,喝了非常甘美。 第四是輕軟,西方極樂世界八功德水它很輕,很柔軟,很輕很柔軟是什麼意思呢?它不像我們這個世間水很重,我們這個世間水雖然它是流動的,但你跟那個水,水無情,水很硬,很沉重,所以它水的體性是水往下面流的。但極樂世界的水它可向下面流,它也可以向上面流。它的水可以循著寶樹,樓閣來循環,所以它就輕軟的特點。第五種就是潤澤,就是很滋潤。跟這個世間水相比,我們這世間水就有時候會發臭,會變顏色。那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它潤澤。第六是安和,就是安靜緩和,安靜緩和它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如果你看我們在這個世間水里面,那種很急,很暴的水面前,我們都會覺得很害怕。所以我們這個世間它有急暴的特點,有時候就形成水災,那像巨大的衝力,像百千萬億個野獸一起過來一樣,人就會有很大的災難。西方極樂世界水任何時候都是很安靜、很和緩、很安祥。第七是除飢渴,極樂世界的水不僅能解決渴的問題,而且你餓了,有餓的感覺,他喝水就能夠療飢,所以它有殊勝的力量。 (第八)再就是長養諸根,你喝這個水能夠六根都得到長養,有治病的功能。所以這些八功能水充滿其中,就是充滿在這樣的一個七寶池裡面,有會有枯竭的時候,也不會有氾濫的威脅。 在淨土經典中,對極樂世界的水,它有比較詳細的描述,這個水不僅僅具有八功德水,它還有種種殊勝的妙用。比如水能夠隨往生者的意思而顯現,往生者到水池裡面沐浴,水浴呢,他想這個水淺一點,這個水就能淺一點。想深一點,就能深一點。想溫暖一點,它就溫暖一點。想流的急一點,它就流的急一點。甚至想水從上面來淋浴,這個水就會往上走從下面來,隨往生者的意思給他滿足。你看這個水,水無心,但能應一切有心者的要求,給他滿足。而且尤其是這個水池有種種不同的人,你有這個要求,他有這個要求可以同時滿足,水有這個功能。然後這個水它能講經說法,這個水微細的波瀾,水和水之間撞擊的音聲,它不是一般的音聲了,它能夠講經說法。而且你想听什麼法就能聽什麼法,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空無我三昧之聲、種種波羅蜜聲、乃至甘露灌頂之聲、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法聲、它都能聞到,水有說法。第三呢,水能夠你沐浴之後,它能夠促進你修行。沐浴完了之後,往生者坐在蓮華上,或者思惟佛道、或者誦經、或者念佛、哎!都能夠讓他的功夫更長進一步。或者沒有發菩提心的就能發菩提心;得到初果的,就能得到二果,乃至四果,這種浴畢淨意。好,這是介紹八功德水。 下面這個八功德水,七寶池下純以金沙布地。就是它不是跟我們世間這樣一個泥巴的池底,它那個金沙布地不僅是金沙,它是以一個概略來表述。如果是黃金為池,它就白銀為底沙。如果是白銀為池,就黃金為沙。它一定是暖色調、冷色調配合得非常好。如果是兩種珍寶、三種珍寶,比如金、銀、琉璃為池,那麼它的底沙就是金、銀、琉璃,相互夾雜著間錯來作為底沙來布地。那麼第二個就介紹它的階道,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就是中間是七寶池,八功德水,它旁邊就有階道。階,這個台階,離開地面就叫台階。台階那個道它就能夠走人了,就是坦途為道。旁邊還有樓閣,樓就是一層一層壘起來叫樓。閣就是在高的地方形成的一個建築,層樓為閣。那麼這些樓閣都是七寶合成的,不是像我們這個磚木,木頭的。這裡七寶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來莊嚴的。這個樓閣就是往生者住的地方,你看這個住的地方是在水邊,一般水是生命之源,我們這個世間房地產開發商他也願意選那些有水的旁邊的地方來建房子,賣的價格會比較好。特別是海邊的別墅,一般價格都很高,一定要有水。 極樂世界這個周邊都是水,它這個生存環境非常好。樓閣是住處,也是講經說法的地方。阿彌陀佛的講堂精舍,也是在這個水旁邊,也是由種種珍寶合成的。那麼這樣就表示我們去的地方,在那個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你只要從蓮華里面一出來,哎!你就能夠從東南西北四岸登上去。登上去,你就進入這個樓閣去聽講經說法了,它很方便。那麼極樂世界的樓閣就很多了,有的是在地面,有的是在虛空。那麼往生者有的是在樓閣,可以隨他的念頭浮到虛空去,或者隨意地高大,要它小一點就小一點;要它大一點就大一點。有的是不能讓這個,不能隨心所欲,這個樓閣只能在地面不能升空,這些也都表明極樂世界往生者因地修行,他的這個不同的功德也在極樂世界有他的差異性。如果般若氣氛很濃的,能夠對空性把握比較好的,他的宮殿可以浮到虛空去。如果他念佛過程當中心外求法,對一切外面的很執著的這種人,他也可以往生,但是他的宮殿就在地面升不上去。用這個來讓他警覺自己,為什麼我升不上去?哎!原來心有貪戀執著,心外求法,一定在迴光自照他自性的般若,智慧現前,他也可以升空。所以這些都表述,在樓閣旁邊又有各種寶幢,又有種種樂器,這樂器又清風一吹,就能奏響美妙的音樂。 好,下面就介紹蓮華了,【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這個蓮華的介紹,我們一定要加以重視,這就是我們誕生的處所。我們就是在蓮華里面出來的,九品蓮華為父母。那這個蓮華大如車輪,這個車輪只是形容它的形狀是圓形的,我們可不要理解為就像我們世間車輪這麼大,只有幾尺,那不是。那極樂世界蓮華的這種大小它不定,也或者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那用這個輪,輪有比喻的意思,比喻它有轉變的意思。因為這個蓮華是我們往生者的托質之所啊!就是孕育往生者的地方。孕育往生者你在蓮華里面,或者一去就開,或者蓮華要經過一晝夜,乃至於四十九天,甚至三小劫,最長的是十二大劫。那你在蓮華里面出不來幹什麼,在蓮華里面就在轉化,消你的業障,轉化你凡夫的身心結構,為佛的身心結構。所以這是轉變凡軀的玄妙的宮殿,是安頓我們法身慧命的神宅,所以它有轉變的意思,這個輪。然後這個輪有碾碎的意思,我們說轉法輪,它能夠碾碎一切煩惱。還有這個輪有飛行的意思,飛行什麼?這裡面就比較神妙了,我們在這個世間至誠信願念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里面有一朵蓮華誕生了。這朵蓮華就標上你的名字,這朵蓮華就是未來要接引我們去的蓮華。那它怎麼過來?它由,隨著佛或才觀音菩薩拿著這朵蓮華過來,它也要跟佛菩薩一樣的神足通過來啊!所以它要有飛行的意思。來接引這個念佛的行人,到這個地方來,所以大如車輪。這樣的蓮華有四色,青蓮華、黃蓮華、赤蓮華、白蓮華,每個色都能放光,四色蓮華。這些蓮華,具有四種德行,就是微、妙、香、潔,這個四個德行也是代表自性、法性的功德在蓮華上的展示。總的來看,離開一切垢染,是蓮華的本有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 在我們這個世間談蓮華也有微的一面,比如這個蓮華根扎在污泥濁水下面的,它就顯得很幽微。那麼蓮華一般不長在高原濕地,不跟那些富貴的牡丹啊!玫瑰去爭奇鬥艷,所以它有隱微的一面,蓮華有退隱的一面。為什麼中國的隱士都喜歡蓮華?蓮華它不張揚,它不跟人去比,比高低,具有君子,隱君子的特點。那麼極樂世界蓮華有它幽微,隱微的一面,它進一步有它細微的一面。就是你看西方極樂蓮華它的蓮脈具有八萬四千脈,那個脈就像天然的繪畫,它很細微。那極樂世界蓮華是七寶合成的,它很精緻、很精美,它有精微的一面,“微”。那麼這個蓮華還很妙,妙就是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一般蓮華我們會講它葉子長出來的同時,它的果實也在裡面。不是說你長了華,長了葉華再長果,它是因果同時的。所以就代表這個念佛行人,當下你念佛,念佛時即成佛時;成佛時即度生時;它是因果同時的,這是妙。而且這個蓮華寒暑季節不會有春天就開得很茂盛,秋天就會枯萎,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寒暑變遷,所以蓮華永恆地都是那樣地具有生命力。 那麼蓮華這個感應,跟我們此土進行感應,當你的至心念這句佛號,信願念佛,這朵蓮華長出來的時候,哎!這朵蓮華的光色大小,跟你在這個世間念佛的發心,用的功夫的大小成正比例關係,它能夠直接感應到那邊去。如果你一天念一萬聲佛號和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它的開出的光色是不一樣的。如果你進一步,現晝夜二十四小時念,那……那個不斷地 放光,不斷地放光。所以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成就,也有一切念佛人的成就啊!因為你念佛在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反映哪!就能感應得到啊!這些都是妙不可言的。所以我們希望大家知道這具四色蓮華的這種此土念佛和彼土的感應,冥符的這個奧妙,我們真地要好好念。你是不是功夫加到了,阿彌陀佛很清楚,一方面有他心通一看,另一方面看看這池裡蓮華,噢!這個蓮華怎麼又枯萎了,都委清楚,一目了然。所以為什麼我們念佛人要老實啊!你不要去騙一般的凡夫,看到從: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人一走就趕快吃東西睡覺,這個東西佛菩薩都騙不了,因為這個東西它是非常直接的。 好 ,那就“香”,這個蓮華非常香。剛才講它是七寶合成的,這個七寶是羼雜著面千萬億種香,這種香是一種五分法身之香,它是非常濃郁的香,清幽的香,具有很大的穿透力,瀰漫性。所以這種香味啊!我們會感覺到臨命終時為什麼常常會表達天樂盈空,異香滿室。這時候來的異香就是蓮華來了,你的香味也就來了。極樂世界的這種懸在虛空的音樂每天都在奏響,你通過佛號的這種中介,溝通了兩土的信息,那音樂也就自然過來了。所以為什麼說念佛行人是人中芬陀利華。你好好念,念念念,你真的整個身心都有香味,叫“香光莊嚴”。以阿彌陀佛的五分法身香和般若智慧光來莊嚴我們的因地,所以這個蓮華有芬香的意思。那麼蓮華最後一個“潔”,就是高潔,乾淨。蓮華的特點,它一定是非常乾淨的。你就我們這個世間的蓮華,雖然是一個濁染的世間,它長在污泥濁水里面,但這個蓮華絕對不認同污泥濁水。不跟污泥濁水同流合污,它一定盡它最大的努力要這個葉子和它的華要長出水面之上,長在虛空裡面。當這個蓮華長在虛空裡面,它的潔就出來了,高潔、超越,不認同世俗,高雅。 那麼我們這個世間的蓮華有潔,它就叫穢中潔。就是在污穢裡面生起的潔,那就很不容易了。但極樂世界的潔它是整個從它的根部就開始乾淨,它紮根在七寶的金沙裡面,你說它不是很乾淨嗎。然後滋養牠的是八功德水;然後它的質地又是種種妙寶;整個的從底到頭都是很乾淨的,都是很潔淨的,所以它有潔的特點。一般我們把蓮華,蓮華是我們淨土宗一個非常表法的象徵。所以我們說我們念佛就叫蓮宗;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叫蓮邦;極樂世界全都是蓮華,蓮邦;同修道友叫蓮友。甚至慧遠大師原來在東林寺建那個一個蓮華的十二片葉子,水擊葉子來作為計時,都叫蓮漏。說明淨土念佛一法,跟這個蓮華具有它非常密切的關聯。所以這個蓮華在自性表法來看,我們自性的清淨光明就是蓮華的意思。自性具足一切善法,就是微妙香潔的意思。實際上微妙香潔四個字就是一個實相,實相在蓮華這樣的一個相狀上的一個表達。 那麼這些最後總結性地是說,佛就告訴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是對前面兩段的總結。總結就是闡明上面所說的往生者的住的地方,以及往生者出生的蓮華的,池跟蓮華這些地方它有種種的莊嚴,無盡的莊嚴。這莊嚴怎麼來的?這都是阿彌陀佛因地當中的大願、大行、稱性功德,稱合法性的功德所成就的。這我們一定要注意,不是我們眾生的共業,是阿彌陀佛願力來成就的。它為什麼要成就這麼樣的功德莊嚴?就是為了給我們提供一個最好的修行道場,是提供我們一個成佛的增上緣。所以我們常常表述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作我們眾生多善根之因,阿彌陀佛的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這個善根福德佛已經給我們準備好了,那我們只要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我們就已經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莊嚴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功德莊嚴。所以阿彌陀佛的這種種功德莊嚴作增上本質,作為本質境有強大的增上的力量,來帶起,就是帶起我們這些眾生,我們自心也有這樣的莊嚴。我們的自性的蓮華,我們自性的欄網,自性的行樹都有,但是我們整個地被汩沒了。但是一念迴光之後,我們知道自性本具並沒有缺少一點,我們要重新把這些莊嚴顯發出來,就林藉著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莊嚴,來帶起我們的莊嚴。所以這樣全體的佛功德,就是我們眾生的功德,全體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所以這就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的意思,這也就體現淨土法門以果地覺作因地心的特點。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六講 好,請看下面【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介紹依報莊嚴的第三,天樂雨花,就是自然的音樂,虛空落下種種的妙華,它一段是表達往生者五根,五根對五塵所得到的殊勝的妙用。比如這個樂,音樂。音樂是聲塵,我們耳朵能聽到的是音樂,聲塵。眼睛看到的是黃金為地,色塵。這個華,雨華,有色、有香、色香兩法,我們的鼻根可以感受到。飯食,這是味塵,我們的舌根可以感受得到。我們經行在寶地上,還有種種的衣祴去盛華、散華、是觸塵,身體可以接觸到。這就是往生者五根對這個勝妙的五塵的享受,這種享受不僅僅是一般的這種快樂而言,它是幫助我們候選佛道,是表達這個意思。那麼這樣一看,我們就覺得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生存環境非常的美好,非常的消遙自在。仔細思惟一下,再把我們這個世間,這個生活節奏這麼忙碌,為了點吃喝住行忙壞了的情況一比較,那生活質量是相差得何止雲泥之別。 極樂世界它是個什麼世界?你看,每天,彼佛國土常作天樂。常就是不間斷地,有種種的美好的音樂。如果愛好音樂的人,那真的趕緊到極樂世界去,音樂是法界當中音樂之都。我們在地球可能大家愛好音樂會到維也納,到西方,維也納也可能天天能聽到,這個交響樂那個交響樂。西方極樂世界它能聽到整個法界最美好的音聲,最美好的音樂。而且那個交響樂那是百千萬種的,那種如海潮音的交響樂。但我們會覺得,這個常作天樂,如果音樂愛好者他願意,他都聽得。我們沒有愛好音樂的習慣,那我不想听到天天“轟、轟、轟”在那裡,那不很折磨嗎?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個妙處,你想听就能聽到,你不想听就沒有這個聲音。那麼這個音樂有天人,他方世界的天人來奏音樂來供佛,讚佛的。也有極樂世界的那種風吹樹葉的音聲,風吹虛空的音樂的音聲所奏響的自然任運的音聲。總之,那個天樂就包含著一個是天人供養的音樂,再就是自然發出的音樂,常作天樂。音樂能夠開發我們的宗教情懷,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開發右腦。 “黃金為地”,這是指它的地面,西方極樂世界實際上它是種種珍寶為地,不僅僅是黃金為地。但為什麼說黃金呢?是用黃金這麼一個珍寶來含攝七寶,乃至無量的珍寶。所以它的地面可能一段全都是黃金的,哎!有一段可能是黃金跟其他的珍寶間雜在一起的。你看《觀經》講西方極樂世界是琉璃地,然後黃金就作為他的一個什麼,一個道,就是中間的人行道,劃分區域似的。所以它這個,我們看黃金為地,不僅僅理解只有黃金,而是七寶為地。 “晝夜六時”,西方極樂世界並沒有改變方向的區分,隨順他方世界的習俗說極樂世界有夜三時,晝三時,夜三時。晝三時就是白天有三時,今晚有三時,這就指一天的時間。 “雨天曼陀羅華”,就是從虛空當中,雨就是動詞啊!像雨一樣掉下來。用這個雨,他是表喻這個雨下得很及時,一方面及時。另一方面適量,就會停。用這個來表喻,表述這個曼陀華是翻譯中文叫適意華,就是很讓人感到意地當中非常快樂,非常柔軟的一種華。常常天人來供佛,他就會散這個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還有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這個天也有兩種散華的方式。一上是他方世界天人來散華供養佛,還有個極樂世界呢,它有很多樹,樹上有華。那個華,風吹到那個樹,常常就飄下來。飄下來,那個樹華飄到地面能夠有很厚。那麼樹,那個樹葉,樹華它也是珍寶的,所以它一飄下來還不是零散的。我們這個世間樹葉如果飄零下來,總會感覺到一種蕭瑟淒楚的感覺,說明晚秋到了,是一個生命晚期的特點。 那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樹華飄下來它不是一個凋零的樣子,它那種種種顏色的華能夠自然地形成一種圖案,一種美好的圖案,就像地毯似的。就是在這個七寶地面上,又有地毯,就是樹華作為地毯。因為樹華很柔軟,又自然地是一個天然的圖案。人只要腳一踩下去,能夠陷下去四寸,陷下去四寸,那非常柔軟,然後腳一抬起來又平復如初。那晝夜六時,這個華也是晝夜六時,如果華有點枯萎,風就會自然地把這個華吹沒了。吹沒了那虛空又散華,樹又飄華,又鋪滿,它也是晝夜六次。有人可能會覺得西方極樂世界,華本身是法性的東西怎麼會有枯萎呢?實際它也是個表法在裡面,警醒往生者,這個華是代表因地當中修行的這種科目,修行的德行,所謂菩薩因地修行之華。但這個往生者有時候如果懈怠一點,放逸一點,就會表現為這個華就會有枯萎,有枯萎他會警覺自己趕緊加功用道。加功用道他用什麼方式呢?就會吹起般若的風,風一吹起來它就自然沒有,沒有用精進的行為再吹華過來,表達他在菩薩萬行候行當中的精進勇猛的過程。用這個形態來鞭策他,來警覺他,那麼“雨天曼陀羅華”。 再就是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都有六種神通現前,都能夠分身無量到他方世界去。他就會了解到他方世界去修福德,修福德就得要供養諸佛。供養諸佛呢,他就每天早上“常以清旦”,常就是不間斷地,每天都這樣去做。清旦就是在一天的時間當中,最清明的時候,早晨剛剛起來就是很清明。這個時候在清明的時候你去供佛,表明一種恭敬心。在清旦的時候“各以衣祴”,這個衣裓就是自己的衣服的衣襟來裝滿種種的妙華,然後分身他方世界去供養十萬億佛,十萬億佛是一個表法的意思。對於我們娑婆世界前面講的十萬億佛土,表達我們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如果再想到這個世界來供養娑婆世界的佛,他也可以馬上就過來。那麼實際上表無盡的意思,你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那是無量的剎土都可以去的了。那麼去之後,【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就是在早齋的時候,他就回來了。還到本國,就是回到了極樂的本土、本國。本國之後,他就“飯食經行”。 極樂世界在這種衣食方面的描述也很多,《無量壽經》也描述,你念頭一動想吃飯,然後種種的,你願意要的缽器自然現前,你想好樂黃金就有黃金缽;或者白銀缽;或者琉璃缽;哎!現前,你想什麼就有什麼,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但往生者這時候這些飲食現前的時候,他會迴光返照,他不是分段之身了。所以他就見色聞香,見見這個飲食的顏色,聞到這個飲食的香味,他感覺到氣力就很充盈了。自然他意念上領略之後,覺得自己飯食用完了,用完了這些缽器啊!就自然消失。自然消失,他也沒有什麼要消化,要大小便的問題,都沒有,非常乾淨,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廁所。這都是表明一種法性的微妙,我們講法性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你說這個七寶缽器自然現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它從哪來的?來無所來,沒有去做飯的人。去無所去,這些東西又隨去了,又沒有服務員,到哪去了?這裡面就是真的就是從空中來又回到空中去啊! 【念頭隨心所欲,心能轉物,】念頭一動就出現東西,再念頭一動,東西也就回到那種空性的能量海,它是這樣的一個自在的境界。那麼飯食是這樣,衣服也是這樣的,你想穿什麼衣服,念頭一動,自然披在身上。想要什麼質地就什麼質地;想要什麼款式就什麼款式。所以很多女同胞追求流行色,追求款式,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很時髦的。 好,飯食完了之後,怎麼辦?飯食有禪定的意思在裡面,我們講禪悅為食。在我們這個世間吃飽了飯,就會……,要么就想睡覺,一般吃了飯就昏沉,昏沉就睡它一覺,非常滋潤。或者吃飽了飯就充了電,就得要競爭,奔走塵勞事業,這是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吃飯的一個吃完飯的表現形態。那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睡覺,這此往生者,他經行,經行就是修道,這個飯食就是使我們的這個修道更有更增上緣。所以經行,或者誦經、或者念佛、或者參禪、他就是經行,就像經緯一樣地旋轉,所以經行的方法很好。實際上我們說晝夜念佛,包括前兩天的十二小時,為什麼要大家不斷地走,這就是經行。飯食之後就會昏沉,就想瞌睡,瞌睡怎麼對治?經行就是對治的方法。如果你不經行,一坐在那裡就會打瞌睡。我們原來打佛七都是也是傳統的念半個小時再坐半個小時,或者念四十五分鐘,坐四十五分鐘,原來我們也是這樣的。但是最後發現不行,不行什麼呢?現在的眾生跟古人不能相比,古人生活在農業社會,他比較清淨,沒有那麼多染濁。所以一坐那裡,坐一兩個小時,甚至坐十多個小時,他都是靈明不昧的。現在眾生不一樣,整個渾濁了,整個昏沉了,我們都進行過一些試驗,大概最多的情況能保持十五分鐘,坐在那裡十五分鐘,可能還,還比較清醒。到了十五分鐘就進入輕微的昏沉狀態,到了半個小時那個鼾聲就會起來,頭就低下去了,就流口水了,打鼾了。所以我們看了與其你在那裡打鼾流口水,不如站起來念佛,所以這是對治的方法。 好,最後就是總結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那麼這裡的表法的意思,就是自性的禪定是飯食義;自性的智慧就是經行義;慧有彌散性,就是以光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就是要經行,經行。所以你吃了飯之後為什麼要經行要配合,實際上他是要定慧雙修的。經行你只要是經行好了那真的是裡面就有禪定,慢慢走、慢慢念、慢慢聽、你念心就非常穩定,而且不會打瞌睡。當然也有少數一邊走,一邊打瞌睡,也沒辦法了,一邊走甚至一下子撞到牆上去了。那麼你看這個,我們在大腦當中來浮現一下,極樂世界這樣一個生活狀況,他是一個修道的,自在的,非常審美的,非常逍遙自在的一種生活方式。啊!每天都能聽到種種美妙的音樂,是走在七寶地上,而且走在地毯上,你看到地毯就是種種美妙的圖畫。每天要幹的事情就是拿著各種香華、幢幡、寶蓋去供養十方諸佛。供養的很多華又在虛空形成一個大的華蓋,華蓋有的四十里、六十里、八十里、乃至於百千萬里來供養佛。那個華都朝下,華蓋枯萎之後又會自然地就沒有了,新的華又形成華蓋。然後供養佛之後又聽佛講經,說法,又聽佛來給自己授記,得到種種的陀羅尼,這是供養無量的諸佛。 然後回來之後,經一食頃還到本國。還到本國就是自性自足啊!就好像《金剛經》講的你托缽之後,你要還歸本處啊!還歸本處什麼?你得要回歸到自性吶!那麼我們到外面去也要馬上回到我們的本處,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根本的地方來。那麼這樣他能夠供養十萬億佛剎,那就表明在極樂世界我們每一個行為,每一個音聲,每一個剎那都跟十方無量剎土的佛法僧三寶交融在一起,他到十方世界去就很自由自在。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不自在,由於我們的煩惱濁惡很重,所以跟極樂世界就隔開了。實際上極樂世界跟我們是不隔的,就在當處的,得念佛三昧,我們就會知道極樂世界就在當處。但是我們煩惱很重,馬上就隔開了十萬億佛剎之遙遠。所以十萬億佛剎的這樣一個距離,是建立在我們凡夫的生滅心煩惱的情況下的。如果離開了煩惱,自性清靜心當下就是極樂世界。但是在在這個世界很難,還是隔開了。所以我們蒙佛的願力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們得到了阿彌陀佛那樣的功德,那麼我們馬上跟娑婆世界就對面了,就自在了,叫做隔而不隔。雖然好像有十萬億佛剎之遙遠,但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娑婆世界就不隔開了,我們想看自己的娑婆世界就能看得到,想救度娑婆世界的有緣的眾生,都有能力救度。有很多人都,哎呀!我的母親現在到哪一道去了,我能不能救她?你在這個世界是救不了她的,你們隔開了,你的煩惱很重。真正要救你的家親眷屬,你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時候實際上你跟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不隔開的,你能夠天眼通一看,就能知道你的家親眷屬在哪一道裡面。然後你有能力分身過去,你在這個世間反而是沒有辦法解決他的問題。我們是一個泥巴做的船,泥巴做的船你還在這裡啊!弄弄弄,都馬上要被水溶化了,一定要駕一艘七寶的船過來,大願船過來,我們就不會沉。所以你看整個的自己修道的環境,來利益眾生的這樣的一個環境,非常的美好。所以這樣的極樂世界的道場超絕的這種莊嚴也都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無漏、稱性的功德所莊嚴的。好,南無阿彌陀佛! 下面提問:現場答疑。 問:晝夜念佛,夜間的昏沉無法抵擋,什麼方法都起不了作用。請師父指導? 答:難道你嘗試過所有的方法嗎?萬一昏沉的沒有辦法,你就燃香吧!拿香,你燃上四十八顆香,你看你還睡不睡,馬上就不睡了。在你的煩惱來的時候你怎麼去對治它,你把生命作為賭注,就是死,我也不屈從你這種煩惱,這種昏沉。問題是我們有時候這種大勇猛的精神上不來,把生命作為賭注的心上不來。前兩年我也跟一個同修說,真正作這個有挑戰性的修行,一定首先要發誓的。發誓,什麼誓?就是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能退轉的。你再昏沉昏沉,你在佛面前磕頭,磕響頭,把頭皮磕破,磕的流血你來試試看。你怎麼說你什麼方法都試了,實際上你什麼方法都沒有試。只是說哎呀!昏沉、昏沉、昏沉好啊!正好睡覺啊!要真的是為生死,要生死心切。 問:請問受五戒和十戒要做何種心理準備?可以直接受十戒嗎?是否一生吃素? 答:十戒是什麼?我們十戒是叫沙彌十戒,你準備出家嗎?我們只要求你受五戒,居士受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你做什麼準備呢?要做什麼準備,寧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你發出這個誓言你就來守。吃不吃素?提倡吃素,但萬一暫時持不了也可以吃花素,慢是來,其實五戒你稍有點都好受,你不殺生就是不殺人嘛!不殺人你做不到嗎?你偷盜,你不要起盜心,去偷、搶、劫人家的東西嘛!你不要起盜心嘛!如果誤拿了人家的東西或者四錢以下都可以通懺悔的。不邪淫那你就過正當的夫妻生活嘛!合法的生活嘛!不妄語就是指不要說你自己開悟了、證果了、怎麼了、你只要不說這個就可以了。但平時說點謊,說點謊固然不能說,但是說了也沒有很大的關係,懺悔可以得清淨。這些不飲酒,你就不要喝酒嘛!酒能亂性嘛!這五種行為應該是能夠做得到的,這是做人的起碼的條件。你五戒都不能做,你做人的資格都沒有,還不是生天的條件。生天的條件要行十善,身口意三業要求更高。所以我希望新加坡的居士要發心受五戒,不要僅僅一輩子都是一個三皈依弟子。還要再進一步發心,歡迎到東林寺受菩薩戒。 問:阿彌陀佛!弟子請問東林大佛何時安住、啟用? 答:對,這個東林大佛也是我們受到了新加坡居士林和廣居士的發心贊助了,本人首先在這裡向大家表示感謝。那麼東林大佛現在的建設非常順利,緊七鑼密鼓地在做。目前大佛中軸線的山門啊!說法殿啊!三聖殿還有接引橋啊!還有大佛的工程樁基都全面開始了。鑄造廠呢,已經鑄造好了蓮華台座了,現在鑄到佛身的第一段。從現在的進度來看,明年可以把東林大佛阿彌陀佛接引像豎起來。但什麼時候啟用,這很難說,為什麼?因為要啟用的話還要具備一些附屬的這些條件。比如,停車場啊!這些接待的地方啊!一旦就叫開光,一開光就得要接待人,接待人那就需要一些接待的條件。目前這一塊呢我們東林大佛也都是受現在的全球經濟的影響,目前這個半年來所募捐的形勢也不是太好。所以目前我們都在部署什麼,工程進度稍微慢一點,建築材料稍微用差一點,沒有辦法,但我們還是決定先把大佛豎起來。但大佛豎起來,孤零零的大佛還需要一些配套的東西。所以對開光這一點,什麼時間我們還不能確定,但我們會有條件盡量使阿彌陀佛放光來攝受眾生。到時候開光的時候肯定會邀請在座的諸位前往。 問:請開示:作為佛教徒、學佛者,應該有怎樣的心態對待錢財?尤其是在當今這樣一個金融、經濟危機的時代,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對佛教徒、學佛者的啟示,和對社會的啟示? 答:對錢財,我們作為學佛人要有正確的心態。錢財本身它是人不可缺少的,稱為外命了,我們生命是內命,錢財是外命,離開錢財,你是沒有辦法生存的。所以每個都愛錢,追求錢,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個錢財的多少是有因果的法則的,你今生是擁有的錢財多還是少,跟你原來是不是修到了善因、福因有關係,財富是從布施裡面來的。不是說你想發財,靠勤勞,唯一靠勤勞就能致富的,那不一定。現在有很多人在手機發一句叫,勤勞出窮人,為什麼?這個你命中有,修到了,你自然當然也要靠自己勤奮的努力。你勤奮的努力是你命中有的,你得到了。但你命中沒有的,你僅僅是靠勤奮,靠狡詐,甚至靠不擇手段還是得不到。如果萬一你命中沒有,還要不擇手段得到,得到了不是福,而是禍。你不能說由於我窮,我就去搶銀行吧!搶銀行固然讓你很有錢,但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生存啊!是禍啊! 現在所面臨的金融,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搞金融的衍生產品呢,就是泡沫太厲害,一旦見到真相呢,就是一下子大家就要面對這樣一個嚴峻的情況,這也大家的共業啊!大家共業。整個的證券市場在中國大陸也非常的不好,那簡直從天堂到地獄,從6000個點到1800個點,就在短短的10天當中急劇下降。很多人的財富,基本都縮水三分之二以上。所以這個,我想海內外都是每個人都誠惶誠恐慌的。那麼這種金融危機實際上也是在告訴我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是壞事,現在如果錢太多了,大家這種貪欲,這種物慾的享受越來越高了。越來越高之後呢?你看地球的資源,已經是讓我們揮霍得差不多了。錢越多,他越追求那種豪華,那種奢侈,那種什麼,等到一下沒有錢的時候他就想著過簡單的生活,要過節儉的生活。好,這一點實際上是讓我們,讓這個地球喘口氣了。從生態環境整個方面來看,又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把你的慾望直接下降下來了。 我們整個的一種市場經濟,所謂工業化的過程,科技文明都是最大限度地引發人的慾望,用這個慾望來支撐所謂的金融,市場。實際上這種慾望一旦上來之後,對整個人類,對整個地球都不堪重負的。所以現在來講到生態環境問題,北極的融化已經是很快就要融化,整個海平面上升,等等……,整個物種的斷滅,整個未來的這個糧食危機,這種。還有各種,各種的瘟疫,這些都要讓我們警覺人類已經到了這種毀滅的邊緣。你再不要放縱慾望了,得要對這個物慾有所減少。現在比如講,有個口號,世界這些環保人士說,吃素可以拯救地球。那吃素都是我們佛教的傳統的資源,確實那些食肉的人揮霍的資源太多,一個吃肉的人相當於二十個吃素的人。然後他要養牛、養豬,那個牛散發的那個碳氣,是超過汽車的或是什麼的多少倍。 所以光吃素這一點,這是我們佛教的資源能夠推廣,就是對我們這個地球的拯救,對我們這個物慾的下降。一個人能夠吃素,他整個的心態就平和很多。光這個吃素這一項,這一點打下去,就能夠改善我們人類的種種的生存狀態。所以我們確實在這種經濟危機當中,是共業,同時你命中有多少還是有多少,但一定要過節儉的生活,要惜福,要尊重自然。能夠不買汽車的就不買汽車,能夠騎自行車的就騎自行車,能夠吃素就吃素,一般佛教徒這一點都做的不錯。但是如果我們駕馭不了自己,學佛念佛不得力,有時這種狂妄的心,追求物慾的心也會上來,但一般比不學佛的人會好一些。 所以,再就是一個最終的啟示是什麼?三界火宅,這個世界一年不如一年,污染的情況, 是很難得到根本的解決。因為潘多拉的這樣的魔,魔性的力量已經放出了盒子,你想收回來太難。所以要深刻感受到五惡五痛一燒的情況,是愈演愈烈。所以趕緊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最真實的啟示。 問:末學覺得現在大眾對佛教和素食偏見很深,尤其是戀愛婚姻,末學有幾位朋友,因為信佛、素食而受影響;更有甚者,因為擔心老公出家,打掉孩子。請法師開示:常素信佛的居士如何處理婚姻中引發的問題。 答:你這個條子我還沒有理解你問什麼,現在大眾對佛教和素食的偏見是來自於我們佛法傳播還沒有進入主流渠道。佛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而且他在現代有很強的生命力。尤其是在苦難的時候,在黑暗的時候,更有一種拯救的力量。唯有佛的大慈大悲,威神力量,這種光明,才能夠拯救我們無明長夜的苦難的眾生。如果他了解這一點,他會對佛教有一個非常深切的認同的。那麼素食實際上是很好的生活方式,剛才也講到,人類走向肉食的道路,就已經走向了一條歪門邪道了。這個肉食就助長了很多的暴戾之氣啊!所以戰爭呀!磨擦呀!種族的仇視呀!這些都是跟肉食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的。 那麼婚姻、戀愛、你作為一個佛教徒要處理好戀愛和婚姻的關係,這是世間的一些法要處理好。你信佛最好能有一個佛化家庭,相互比較好溝通一點。如果你信佛,他信基督教,天天說你信佛是偶像崇拜,這個甚至是要把你的佛像都要怎麼怎麼樣?你天天都是家庭,那就不亦樂乎了。那麼你這個打掉孩子,我不知道什麼意思,就是你想墮胎嗎,千萬不要走這條路,真的這一點已經是一個時代非常重大的問題。這個佛經說的很清楚啊!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貴的,他來到這裡跟你來投生,這是他多生多劫修到的福報來投生,你不能去剝奪他的生命。他的神識過來之後,借助父母的精血已經坐胎了,哪怕七天,他就是一個生命體。他就有他的呼吸,有他的暖氣,他就他成佛的一個機緣。你打掉了他,你就造了殺生的罪孽了。那真的,這個殺生,無論你受不受戒,他都是有果報的。 現在很多婦產科的醫生,或者護士就由於他原來做這個事,他以為與他沒有關係,做段時間發現果報就到他身上來了,你幫助人墮胎,你都有罪責的。所以無論怎麼樣,你不能走向墮胎的道路。他是一個生命,一定要把他生下來,把他撫養成人,哪怕是一個殘疾人,你也不能處理他,這個作為學佛的人要有明確的觀念。 問:弟子因常以小財怡情,而現在已不知不覺中深陷財癮,很難自拔,師父,弟子應該怎樣自救,同時請讓弟子了解在佛法中這又犯了什麼罪? 答:這個賭博不是正當的行為,投機的行為。有時候這個賭博實際上一念的貪心,想用很簡單的方式得到更多,實際上不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但常常他又為這個行為,因為從是一個很虛偽的東西。他為這個賭,實際上就是想要人家錢的心,還說這是怡情養性,這都是自欺欺人。實際上這個賭的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就是好佔便宜嘛!但要把賭的心理把它化解掉。作為一個佛教徒不僅不能以賭的形式得到非份之財,因為當你得到了賭爭的時候,你知道,當下就有一個人在痛苦。因為這個錢不是憑空來的,中間還要讓中間人還抽一點手續費,所以有時候賭真的就像抽鴉片似的,一開始小賭就想小賺。有時候想賭一把,他有個心理,我賭了以後,賺了一定時候就不賭了。實際上他賺了以後還想賺,他就停不下來了,或者他輸了,輸了之後他就一定要扳回來。 無論是輸了還是贏了都是一條不歸之路,因為這是人的劣根性所決定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你開始就不要去接觸他,非禮勿視、非禮勿為、非禮勿動的。現在你已經染上了賭癮怎麼辦?你要當機立斷,這個斷惡要有什麼決猛的心呢,勇猛的心?就好像你這個手已經腐爛了,而且治不好了,你用一把刀就把自己的胳膊砍斷,砍斷了還能保住你的全身。現在你已經有一定的賭癮了,在沒有,賭癮完全沒有把你控制之前,你趕緊洗手不干,堅決洗手不干。那個賭場你不要去,尤其是小賭,小賭都不能給自己開戒。就好像一個堤壩,一個小縫,你有一個小縫馬上就潰開了,不能給自己任何藉口。就像你染上了吸毒,吸卡洛因,這時候你去吸毒怎麼去戒毒一樣。戒毒有時候你怎麼戒得了,一定要下定決心,下定決心。除了下定決心之外,你怎麼治?趕緊念南無阿彌陀佛!每天念一萬聲南無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趕緊幫助我戒掉賭癮,不要再染上它了。你再這樣賭下去,會賭得你家破人亡,會賭得你在這個世界上都沒有立足之地的,它就是這麼一個東西呀!遠遠地離開他,趕緊懺悔,念佛來自救。自救,你能自救,佛就能救你,阿彌陀佛一定悲憫地把你從賭癮當中放到光明的地方。癮嗎,癮就是生病了,癮就是黑暗了,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光明了。你在光明里面就沒有黑暗的癮了,就好了,念佛就能治。 問:我和未婚妻要辦婚宴,可她吃長素,且一定要辦素宴,可我父母不能打破老家的風俗習慣及觀念,極力反對,我該如何調解? 答:這是家庭矛盾,清官都難斷家務事,更何況我還不是一個官員。但你的未婚妻的這種觀念很值得讚歎,你婚宴辦素宴呢會對你的婚姻有一個吉祥的開端。那麼一般的老人說老規矩無非是請人家要表示恭敬,讓人家高興,不要讓自己小氣呀!是不是覺得,你看看我們給你送了禮,你怎麼給我們吃一桌這樣的飯菜呀!你怎麼這麼小氣呀!哎!你可以有些方便,就是你把這個吃葷的錢照樣要花出去,花出去怎麼花?你的素宴檔次要高,最高規格的素宴。然後如果還有錢多,你再或者搞一份什麼禮品,再送給吃素的人,使他感覺到,噢!參加這個素宴,真的人家是花了大的本錢,對我們表示了最高限度的恭敬,他就心理平衡了嘛!無非就是高興嗎。這時候你給他很好的素宴,你再宣傳宣傳一下,大家平時都吃的山珍海味,現在換了口味,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對延年益壽有好處。尤其現在對生態環境有好處,吃素拯救地球,我們每個人都來拯救一次地球嘛!你做好宣傳工作。好,到時間了,南無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七講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好,請看這段經。 我們討論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實在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這種不容易,你看我們在十法界當中是人法界,處在中間。卻竟然要超越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菩薩法界、去討論佛法界的事情。啊!所以我想這兩天來本人講得好像,也很木訥,大家聽著可能也一頭霧水,實在是太難講了。就好像我們,比如跟我們隔一道的畜生法界。比如地下有一隻螞蟻,你要向這個螞蟻去傳達我們人的法界的事情,哦這裡有個講堂、有擴音器、有佛像、有地毯、有多麼高的人、你要想讓螞蟻相信,要讓螞蟻聽明白,要讓螞蟻對人法界有個概念,你說難不難?很難啊!在螞蟻的世界,它的法界沒有人的法界的概念啊!那麼我們現在在人的法界要討論佛法界的事情,那這種超越得太遠,所以真的是很難的一樁事情。所以淨土法門為什麼稱為似淺而深,看過去好像很淺,但你一說太深了,似近而遠,好像看起來很近,但一討論起來非常遙遠。似易而難,看過去很容易實際上太難,它所超越的法界太多了。如果我們生活在四維時空態,用現在的超弦理論說有十一維的時空,你要去討論十一維時空的情況,那很不容易。所以佛為什麼說,講這個經是難中之難,無過此難,佛這麼再三的慨嘆! 現在我通過講《阿彌陀經》,真的感覺到真是太難,太難了這個。很難討論,這離開我們,我們太生疏了。本人講的也很難栩栩如生,因為我也沒有到過,對那裡很不熟悉。你如果讓我介紹東林寺的情況,我會介紹得很栩栩如生。極樂世界我沒有去過,也只有按圖索驥去講。但是儘管如此,佛這麼慈悲的把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用我們人的語言,人所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說出來,哪怕我們能領會其中的一二,這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就好像讓那個螞蟻相信我們有擴音器一樣,它能夠相信這一點,它也有個超越感,人的法界很好。原來多生多劫都執著我這個螞蟻是真實的,我螞蟻的生活是唯一合理的,我螞蟻的世界是很莊嚴的,實際上的人的世界遠遠超過它。它如果有一念厭離螞蟻的心,就好辦了,所以它,我們通過這些討論這個佛法界的事情,讓我們了解我們的生存狀態的不美好,對西方極樂世界產生種神往之心。這就是要讓我們產生信解,哪怕有一點信解,我們來討論它都功不唐捐。大家在這裡聽,似乎聽得很索然乏味。但一聽,能夠聽進一句半句,能夠有那麼一點觸動,也是不會浪費時間的。 那下面討論是鳥音宣法,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前面講,它的勝妙的五塵都能讓往生者得到殊勝的覺受,而且讓我們在那裡很快樂地修行。那麼下面這一段呢,主要是針對娑婆世界眾生的一個特點,就是耳根最利。耳根最利,就特別介紹講經說法的情況。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的五塵都能做佛事,都能引導眾生開悟,破無明。但根據我們這個世間耳根最利的特點來宣說下面的法音問題。佛又這樣的告訴舍利弗,極樂世界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個常有就是恆常具有的;種種表示它的數量非常多;這個種種呢就是這些種種的鳥而且非常奇特,非常微妙,它的顏色是種種的雜色,就是非常好看。那在這個種種的奇妙雜色之鳥裡面,就舉出了六種鳥,這六種鳥都是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熟悉的。第一是白鶴,白鶴大家都知道這個腳長得很高,嘴巴也很長,它有種種顏色,但白鶴是最高貴的。孔雀,大家也喜歡孔雀,特別是那個雄孔雀一展屏的時候,非常好看。鸚鵡,鸚鵡評委會還能學人的語言,也很可愛。舍利,舍利就是那個鶖鷺又叫春鶯,這個羽毛顏色也很好看,聲音也很動聽,這是我們在中國都能知道的。迦陵頻伽就是在雪山天竺國有的,迦陵頻伽就是這種鳥它還沒有出殼的時候音聲就特別好,蓋過天人的美好的音聲,用於那個樂神緊那羅的音聲都沒有它美妙。除佛音之外,佛的音聲比它的美妙,他能蓋過迦陵頻伽。共命之鳥,共命之鳥就是有兩個頭,兩種不同的識共一個身體。 我們看一些淨土變相圖一,會把共命之鳥畫成像一個身子,兩個人首,人一樣的首。倒也不是這樣,共命之鳥主要就是兩個頭共一個身體。曾經有一個公案說釋迦牟尼佛跟提婆達多,曾經有一世就成了共命鳥,反正這兩個冤家對頭常常碰面。共命鳥共一個房子,在那裡住。兩個人共一個房子,意思就是共一個身體,如果和平相處,緣份比較好,倒也是不相妨礙。緣份不好,這就鬧得不亦樂乎。我們東林寺這個閉關房,我們是要求一個人一間房,比較好,比較清淨一點。忽然前幾個月一次來的人很多,非要兩個人一間。我們以為兩個人一間試試看,哎呀誰知兩個人一間搞得不亦樂乎,兩個人在房間吵架。所以我們最後一個下定決心再怎麼緊張,也只能一個人一間房。因為你看他在念佛念得很清淨的時候,各種煩惱現前的時候,這兩個人呆在一起,那還得了啊!所以這個共命之鳥也是這樣,兩個人呆在一個身體裡面。這個提婆達多跟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歷來都比較善良。他倆共命之鳥一個在睡,另外一個就醒著狀態,要怕有意外啊!這個那次正當著釋迦醒的時候,它就看著一隻香果,它就吃了,吃得很香。等到提婆達多的這時候它醒過來,它聞著香味,聞到香味,它就生起一種很猛烈的瞋恨心。說你這個傢伙趁我睡覺的時候,你吃好東西也不告訴我。說我要等你睡覺的時候,我吃一個毒果害死你,它生了這一念的心。等到釋迦睡覺的時候,它就真的找了一個有毒的果子吃下去。他實際上他是想害對方,誰知它是同體的,一害兩個都死了,所以這也反映共命之鳥是同體的。 那麼這些鳥,它晝夜六時,夜三時,晝三時,都發出和雅的聲音。和就是非常和諧,好聽;雅是高雅。這些音聲不僅僅是好聽,而且它是在演說佛法。這些眾鳥演暢的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用演暢,它演說出來而且非常暢達,不經過思惟,稱性說出來的。那麼這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就是代表三十七道品。前面講的七科道品,在聲聞教裡面三十七道品是涵蓋所有的法。實際上三十七道品它也貫穿藏通別圓,藏教的三十七道品,叫生滅的三十七道品;通教的三十七道品,叫無生的三十七道品;別教的三十七道品,是無量的三十七道品;圓教的三十七道品,叫無作的三十七道品;它有淺深的程度的差異。 三十七道品這裡面選出了四科,特別談到四科,其實前面有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通過這樣的一個修這個十二種道品,就能夠打好一個基礎,馬上就和生了一種根,一種生長的功能。那麼是有前提的,有這前提才能生這五根五力。這五根五力,這是佛教的一些常識。在這裡呢,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就簡略地說一下。大家可以這方面聲聞教,大乘教都有很詳細的展開。 【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這個信心要紮在心地裡面,它扎進去非常深,抓住了地面,扎得很深它就有生長的功能,有保持的功能。那麼把信放在這裡, 就是在淨土法門當中信心是最重要的,信自、信他。如果你信心不能確立,那這個淨土法門的修法就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說不得其門而入。你沒有信心就是有懷疑,你一有懷疑,你這個想得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那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建立信根之後,他才有一個目標感,他相信了某個東西,他就能精進地去做去修行。 比如我們相信了這個念佛一法是至簡單至圓頓,是成佛的快速法門。如果我們建立這樣的信根,我們就會精進地去唸佛,精進念佛呢就能產生精進根。而你一精進就會有念根,念就是明記不忘,念茲在茲,這個念是非常重要的。實際上我們眾生就是由這個念頭所決定的,山河大地,我們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建立在我們念頭情況下的。如果我們達到從念到無念,無念的話,就是沒有這樣的山河大地,就沒有這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這個念在中國的儒家它都是非常重視的,在《尚書》裡面它有一句話,叫做【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就是聖和狂,聖人和狂人實際上它的差別就在念頭。如果一個聖人他,罔念,就是放縱他的念頭,把握不住他的念頭,他就會變成狂夫。但一個狂人如果克念,能夠控制自己的念頭,能夠制心一處,能夠惟精惟一,能夠允執厥中,他也會成為聖人。所以這個念頭為什麼我們佛法就更重視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制心一處,就是製這個念頭在一個點上。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也是談念頭問題,你把所有放逸的六根都集中在這樣一個佛號上。以佛號作為我們念頭的所緣之境,這就產生一個念根。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把握這念頭,怎麼把握這念頭?就是把握阿彌陀佛名號,念念都在這句名號當中,就會紮下根。當有這個念根,明記不忘,它就有定根。定就是信心,繫心一處,心穩定下來,這句名號就是我們的本命元辰,我念念都落在這句名號上,它就有定。那有這定根就會有慧根,你這個慧是從定裡面來的,那有定就開發智慧。尤其這句彌陀名號,每一聲聲念都有元量光,阿彌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在就在每一聲佛號當中生髮出來。那有這五根,它紮下去之後,通過我們的修行,它就破土而出,就會產生力量。那有信力,信心的力量你就再也不會被懷疑所淹沒了。如果你信根,你信力上不來,他就會容易懷疑。或者修其它法門的,哎呀!我有其它法門比你更殊勝啊!他就會動搖,因為他信心的力量沒有。所以信力上來能夠破懷疑,能夠破煩惱。精進力上來能夠破懈怠,放逸。念力上來,就能夠覺照不至於心往外跑。這個定力上來,心就不會散亂;慧力上來就有揀擇是非邪正的能力。 那麼由五根五力馬上它就會展開七覺分,七覺分就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首先是擇法覺分,我們修行要踏上修行的道路,首先要抉擇法門。哪個法是真的、哪個法是假的、哪個法是正直的、哪個法是迂曲的、哪個法是圓頓的、哪個法是偏小的、你得要有擇法覺分的智慧。也許比如說我們通過對通途和淨土的了解,我們知道這個淨土一法是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至極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這是成佛最好的法。尤其是末法眾生離開念佛往生一法就一籌莫展,我們擇法把它看清楚。看清楚了我們就一往情深啦!就精進覺分就上來我就開始念啦!就要按照淨土法門的修法去修啊!他的正行,就信願持名,他的助行還有淨業三福。包括讀誦禮拜啊!供養啊!這些我們就開始精進覺分去做。精進覺地做呢,他就會生起法喜,喜覺分。這個喜,當這個喜上來的時候,你得要揀別它,是由於修的正法產生的喜,還是由於其它不正的事情產生的喜。對不正的那種喜要放舍它,保持一種正確的法喜,喜覺分。 除覺分,這就是你這個在除煩惱的時候,見惑、思惑這些煩惱習氣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把那些好的東西,也給它掃掉了。就好像我們拔那個田裡的稗草,稗草除掉了你把禾苗也拔掉這也不行,要注意揀別,除覺分。舍覺分,就是我們內心生起的禪定啊!喜悅等等,不要被那些禪定狀態所誤導,一定要捨。如果在淨土法門當中,你只要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切都放下,叫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它就成就了舍覺分。那麼定覺分,你在禪定狀態當中,要知道什麼是世間的禪,什麼是出世間的禪,不被這個禪定的那種境界,那種極樂所滯留。最後是念覺分,念覺分就是要保持定慧等持,當你修行的時候,覺著心是往下昏沉。昏沉的時候,昏沉往往是定多於慧產生的情況。在昏沉的時候你要注意,為了平衡它,你得要用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這個比較昂的,陽剛,昂的東西來平衡我們向下沉的這個心,使它平衡。如果我們這個一下子,通過精進覺分,喜覺分,這些用心上來的時候就會產生掉舉,妄想紛飛,哎這時候你要用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來把心,把它放平,做到止觀定慧等持的狀態,這就是念覺分所解決的問題。那麼這些應該是藏通別圓,對這個都有各種不同的層面的詮釋,這個大家可以看看就是。 這個【如是等法】,如是就是前面講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些等。這等就是等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還包括等什麼,等菩薩法、這樣四攝法、六度法、十力無畏、無量法門、都在這個等裡面。這個就說明什麼?這些百鳥能宣說所有的佛法,無量的法門這些奇妙雜色之鳥都能夠宣說,是這個意思。好,那麼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聽聞到這些百鳥的法音之後,他就善根上來了。 【皆悉】,就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好,那對這個念佛法僧,這有種種不同的解釋啦!我們一般講三寶,有化相三寶、有住持三寶、有理體三寶、也有一體三寶。那麼怎麼去理解這些,那麼從事相上來說這些往生者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聞到這些講經說法,也見到阿彌陀佛了。所以他親眼見到,親耳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和威神的力量,他自然就生起念佛之心,念阿彌陀佛的心。然後聽到這些法,這些法能夠,他聽得非常受用、非常對機、然後就法喜充滿、法味充足、他就生起念法之心。然後他聽這些法的時候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跟這些諸上善人聲聞菩薩都是同參道友,共同拜阿彌陀佛為老師,所以都是師兄弟。雖然是等覺菩薩,是跟觀音、勢至把手同行,他是師兄弟的關係。 所以共同聞佛說法,共同按照這個法來修行,共同圓證三不退,共同快速地成就佛果,他就是念僧。這個僧就是聲聞菩薩僧啦!這是事相上念三寶,但更多的他能夠回歸自性。這些眾鳥的講經說法讓他,因為佛法是心法,是要他迴光返照的。他通過迴光返照而能夠了知自性具有能覺的智慧佛,自性佛就是能覺之智。這就達成了自皈依佛,回到自性裡面的覺性,他念自性佛。那麼能覺之智,覺什麼?所覺之理,所覺的理具足恒河沙的性德,這就是法。這個法是眾生本具的,包括前面在講的三十七道品,菩薩無量的法,都是我們眾生本具的。我們當下一念性具,性具什麼?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他就迴光返照,念法。那這個能覺之智和所覺之理的和合,就有清淨的意思、就有和合的意思、就有統理大眾的意思、他就會念僧。僧就是清淨和合,統理大眾的能力。所以這就一般講覺正淨,是我們眾生本具的。如果回到我們自性的一體三寶,他當下他就會生起無上的快樂。快樂法喜在什麼?念僧寶的時候,我們的正因佛性就發起來了。念法寶的時候,我們的了因佛性起來了。念僧寶的時候,我們的自性的緣因佛性起來了。就是三因佛性當下起來,三因佛性一起來就能斷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馬上就能證到三種不退。那這個妙用就無窮囉!所以你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一相比,那就是太不一樣了。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看到的,看到的這個五塵都能讓我們生起念五欲的心,怎麼得到財色名食睡?怎麼去爭取?怎麼去競爭?我們都是這個心。到西方極樂世界見色聞聲,都是生起念三寶的心。這個完全不一樣,我們的念頭都是墮落的、都是黑暗的。極樂世界每個念頭它都是昇華的、都是超越的、都是光明的、都是回到我們自性的如來藏的。 那麼,具有這樣的德能,這種讓這個往生者生起念三寶的心,他也具足著這種四悉檀的利益在裡面。四悉檀是什麼利益呢?這裡面我們看看這個佛講經說法的善巧,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出來的。後面會講為什麼會變化這些鳥來講經說法,首先是我們凡夫是喜好這些鳥,比如在這個世間有很多人喜歡養鳥,養鳥就會養比較高檔一點喜歡的鳥。他本身就很喜愛,一到極樂世界一看,哎!極樂世界也有,他就挺高興啊!挺高興,順著他的好樂來變化了一些高檔,高層次的鳥,他就生起歡喜之心,這就叫世界悉檀,恆順眾生。你設想我們在這個世間不喜歡烏鴉,一到極樂世界到處都是烏鴉,那他就不高興了。你烏鴉再說什麼,他都趕緊把耳朵捂起來了。那這個世間喜歡白鶴,丹鶴都是國寶,都是珍貴的鳥,都是受國家保護的。這些人一看到處都是,比這裡好,這裡都還看不到,歡喜。然後呢,這個鳥都能講經說法,讓他聞到生起善根,這就是為人悉檀。鳥能講經說法,會讓他生起稀有難遭之心,他能夠相信啊!你設想,如果現在不是大安在這裡講,是一隻孔雀在這裡講,你看你是不是聽的聽一句點下頭,聽一下鼓一下掌,這個不一樣啊!他感覺你人在講他會想人都是有利益關係的。你大安在這裡講是不是也為名利啊!再說你的智慧什麼樣呀!他會有種種懷疑。如果是一隻鳥在這裡講,鳥不會騙我,它不一樣的。 今年有個從薊門來的居士,在吃飯的時候忽然他說從湖北薊門來的,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我想湖北薊門呢在2001年,我曾經帶了12個人,到薊門的一個寺院去百萬佛號閉關。百萬佛號閉關,在那次就出現一個什麼情況呢?跟鳥有關係,那個寺院剛剛建成,只有大雄寶殿的,後面都有一個小院落。寺院對我們還很支持,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就在那個時候,就在那次百萬佛號當中出家的事情才決定。哎等我們出關的時候,我出完關作完迴向就有個居士到我這裡“撲通”一下給我頂禮,還要給我休養。我那時候還沒有出家,我說你不要給我供養,我也不能接受你的供養。他為什麼這麼恭敬,說他一進寺院門,他也並不知道這裡有閉關室。是大雄寶殿有一隻鳥,在那裡說要出關、要出關、要出關、他聽了也很奇怪。他就到客堂問這裡還有閉關的嗎?客堂說,是有啊!今天出關嗎?今天出關。這個說明念佛連鳥都能感應上,那個鳥說“要出關、要出關”,鳥告訴他,他的信心,他生起了大的信心。所以我想阿彌陀佛變化鳥來講經說法,他是有讓聽者生起信心,產生善根的這個功能作用。通過我們世間的小例子,你看,我們就能體會到佛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多麼細緻,這叫為人悉檀。 然後有對治悉檀,因為人帶業往生的凡夫他總有高下之心,覺得人的生命是比較高級的,而鳥也是畜生,也是低級的。但是鳥都能講經說法,你都講不出來,鳥都能講得出來,你就不敢輕慢它。不敢輕慢它,就是對治了我們的分別心。對治分別心就有平等心,這就是對治悉檀。那麼進一步,你看這個鳥它能夠順著我們的心裡的狀態,它能夠講經說法。而且你動什麼念頭它都知道,講得那麼善巧。你馬上感覺這個鳥不是一般的鳥,這個鳥就是阿彌陀佛,就能讓他悟證到法身平等。實際上這個鳥就是阿彌陀佛從光明里面變現出來的,它就是阿彌陀佛,具足阿彌陀佛的三身四智。所以他就悟證法身平等,得第一義諦的利益,這就四悉檀。那麼這樣的念三寶,就能夠馬上讓他發起大菩提心。當他悟證到覺正淨的理體三寶的時候,他這種慈悲心,這種無我的空慧的智慧它就會發起來。這個菩提心發起來就引導他修行,就能伏住煩惱,就能滅掉煩惱。你看這種功德,延伸下去它就能夠令我們快速地成佛。 好,那麼,下面呢,佛又很鄭重其事的告訴舍利弗【汝勿謂】,就是你千萬不要以為這些鳥是罪報所生。我們說世間的這些鳥都是它自身不好的業力,才感召到畜生道裡去了。如果前面講的這些白鶴、孔雀、鸚鵡、舍利、如果不講後面這句話,別人就會生起懷疑,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淨土嗎?怎麼還有三惡道啊!阿彌陀佛發的第一願,就是國中無三惡道願啊!那怎麼還有這些飛禽啊!那這裡就得要交代這個事情,這些鳥不是由於罪惡的業報所生。為什麼呢?因為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是自始至終的,口徑一致的,沒有三惡道的,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的第一願就發了沒有三惡道。那麼,沒有三惡道,那又是怎麼來的呢?舍利弗,極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更何況有事實呢?那麼,這些鳥都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阿彌陀佛為了使往生者,都能聽到微妙的佛法 ,宣流到整個的極樂世界的全景,由光明當中變化出來的。所以《觀經》講如意珠王湧出無量光明,無量光明變化成百鳥,從如意珠王中里面出來的。如意珠王實際上代表的是心王,是代表阿彌陀佛的心王放光,光中化出的鳥,目的是法音宣流。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往生者也是帶業往生的凡夫,他有他的習氣。他是可以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在七寶講堂聽,面對阿彌陀佛的時候,他去聽他肯定是道貌岸然了,一本正經了,不敢有絲毫的放逸。所以他可能這個姿態太久了,他覺得想換換姿態。換換姿態,如果他到一個七寶林裡面,水池旁邊,或者姿態比較輕鬆的聽樹上的鳥講經說法,他可能覺得自在一點,不受約束,所以這些它都是欲令法音宣流變所作。眾生聞這個法,他的那種好樂是不一樣的,表現形態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光是聽佛說法。所以佛都很了解眾生的心理,變化鳥去說法,變化的鳥說的和阿彌陀佛一樣。但是它會採取一種輕鬆自如的這種方式來宣說,這就是鳥音說法。 好,請看下面經文【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好,這是依報莊嚴的最後風樹演法。我們注意看,前面的鳥還屬於有情,有情的眾生髮出的聲音。那麼現在這個風吹著寶樹寶網的聲音,這就是無情之物。這個無情之物也是阿彌陀佛的稱性功德流現出來的,或者換句話說也是變化出來的。首先,我們來看,微風吹動諸寶行樹,極樂世界顯現的是微風,有時候表現為八種清風。這個風是從哪裡來的,也是從光明里面顯現出來的。光和風是有它的同構對應的,光是瀰漫的,是流動的,風也有這個特點,所以為什麼叫風光放在一起去說。那西方極樂世界的風不暴不急,非常柔軟,非常舒服,吹到人身上,這個風就能做佛事。你看這個風吹到往生者身上,他所得到的快樂,就像比丘得滅盡定。滅盡定是什麼?就是得九次第定的那種覺受。換句話說,就是風吹過來就能讓我們得九次第定,破見思惑。 那麼這個風就微微地吹動諸寶行樹,上面講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的寶樹,七重又七重遍布極樂剎土。這些寶樹有枝葉華果,這些都是珍寶合成的。上面還有寶網,寶網還有各種鈴鐸。那麼,這個風就吹過來了,吹過來,你看這個並沒有去演奏什麼樂器。但是風一過來,就發出微妙的音聲。為什麼叫微妙音聲?這個音聲就像我們上面講的,它就在講經說法,它也能講三十七道品,微妙聲音,這種微妙聲音就像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西方極樂世界的音聲它真的像海潮音,宮商角徵羽,這個音律配合得非常地和諧,非常地宏大,高雅。所以講,極樂世界的音聲,這個轉輪聖王的音聲之美,不如忉利天王的音聲百千萬分之一;忉利天王百千萬種音聲,不如夜摩天人的一種音聲之美;次第的到他化自在天的所有的音聲不如極樂世界一種音聲之美。所有最美好的音聲的特點,都在極樂世界匯集。 這種音聲有八種特點,清、暢、哀、亮、微、妙、和、雅。這八個字不僅是極樂世界音聲的特點,實際上它是傳達一種什麼信息呢?就是實相在音聲上的表達形式,就是這八個特點。清,就是清淨,離開一切見惑思惑塵沙惑的一切垢染,它清淨。暢,暢達,直心是道場,它這個沒有彎彎的,心有千千結的,這些彎曲都沒有,所以它的音聲是暢達的,貫通上下。哀,這種實相的音聲它有哀感的,就是有悲的色調,大悲心。亮,它有亮色,你這悲不能過了,過於的它一定是哀而不傷,怎麼不傷呢?它有亮色。微,它很微細,能夠穿透我們自性的最底層的珍寶,法寶、功德聖財、微。妙,這種音聲非常的奇妙,它能夠有巨大的轉化的能力。比如說使我們躁妄的心,聽到這種聲音,當下就非常平靜,如入禪定,使我們具有慾望的心當下就能夠平和。使我們不正確的知見,都能轉為佛的知見,它很妙。和,就是和諧,它跟我們的內心,跟整個外部都是高度和諧的。最後它就是雅,高雅,因為這種音聲就是實相的一種表達,它是超越了九法界。 那麼我們常常講我們念佛號,這個佛號怎麼念?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實際上一定要趨向這八種音聲,才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音聲產生一種同構對應。我們說如果我們的音聲的特點和極樂世界的音聲產生了一種對應的話,馬上我們娑婆世界念佛的聲音就可以通到極樂世界去,就能跟極樂世界百千種樂的音聲融成一種大的海潮音。我們的音聲也就是那其中的一個音符,但如果你不和諧,那你是進不去的,所以要了解這種音聲的特點。 “是時俱作”,同時俱作是同時態,作不是有人去演奏,它是無作妙有,無為而不為的。所以這樣的音聲讓往生者聽聞之後,他自然而然的,自然就是這種無作的妙用的音聲,也把往生者無作的這種性德給激活了。他自然的生命就趨向於念覺正淨,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剛剛講念這個四悉檀,這個念三寶也有他四悉檀的利益。因為這種音聲,你看無論是鳥還是樹風吹樹網的聲音,發出了這樣的一種微妙的法音之後,這個我們往生者都是帶業往生的天人,聞所未聞,第一次聽到。我們這個世間也有風,風吹樹葉的聲音嘩嘩嘩的,只是這個聲音。誰知道這個風吹樹葉的聲音還在講經說法,我們一聽可能是聞所未聞,就生起大的那種喜悅,這是歡喜。聽聞之後,我們迴光返照,原來我自性,就有這種自性的三寶。與外面的阿彌陀佛,與外面的住持三寶,相接來感通。與我們內心的自性三寶來感通,這就有三寶的氣氛,佛法僧的氣氛就從我們身心當中浮現出來。這樣就必然由這種三寶的力量的顯現加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生起了我們的善根的利益,這就是為人悉檀。 由於發菩提心進一步的進修道品,三十七道品,菩薩的六度萬行,就能伏煩惱,就能滅煩惱,這就破惡義,由這個發菩提心修行就能證悟到我們自性覺正淨的三寶。證悟到一體三寶,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入理加第一義諦悉檀。所以這個為什麼要通過一種音聲讓往生者去唸三寶,念三寶是直接讓我們成就佛果的捷徑。由是我們就來了解在華嚴經裡面為什麼從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每一地都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它都是相通的。那麼我們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我們要念三寶給我們加持。念佛,如果從加持的方面來看,佛,阿彌陀佛就是大醫王。我們還是有病的,因為我們還煩惱業障還沒有清除,我們是病人,所以要念佛就是念大醫王。念法就是大醫王給我們開的藥方,給我們說的種種的道理。念僧,僧就是護理人員,護士。我們念僧,希望觀音、勢至、普賢、文殊來給我們做護士。來幫我們什麼不能做,什麼忌諱,什麼都能夠跟我們講清楚,引導我們,那我們成佛可不就很快了。所以這個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讓我們實現阿彌陀佛因地一個發願,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快速地往生極樂世界。往生之後要讓所有的眾生快速地圓成無上正等正覺,就通過念佛念法念僧的這個途徑達到。 那麼“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就是第三重的讚嘆!前面所說的這種百鳥講說法,現在講的微風吹動寶樹寶網的講經說法,這種微妙的法音都是阿彌陀佛的因地發願。阿彌陀佛在四十八大願,曾經發願就是往生者都能夠聽聞種佛法,隨意而聽嘛!他都得要用的善巧方便兌現他這個願,是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來成就的。同時它也表達一種奧妙,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和無情都能夠講經說法。實際上在娑婆世界這一點也是體現的,只是我們的業障很重,煩惱很多。如果我們煩惱輕,相似地做到無念的狀態,我們也能了解到這個世間的情與無情,實際上也在講經說法。只是我們聽不到像聾子,看不到像瞎子,業障重。 那麼從禪宗的公案看它有時候會透現這些信息,比如說,鶯啼,春鶯啼,他就可以開悟。說有一個禪師,他看法華經,看【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看這兩句,他怎麼也不能理解,生起了很大的懷疑。什麼叫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他就有疑,有疑就得參。後來有一年的春天,聞到黃鶯在柳樹上在啼叫的時候,他就恍然大悟了。恍然大悟,他就做了個偈子“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春到百花香,黃鶯啼枊上”。就是黃鶯在啼叫馬上開悟,原來春天沒有來,這個百花也沒有香,黃鶯也沒有。後來忽然春天到了,這個來了。來了以後,它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是沒有的,寂滅相,這是有情的鳥讓他開悟。 無情的叫做擊竹開悟,它也有一個公案,香嚴禪師,他住在百丈山,在百丈禪師那裡參學。百丈禪師就讓他到溈山靈佑禪師那裡去,這個香嚴禪師他是很有慧根的,稱為叫做一聞千悟、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樣子的一個機智。到了溈山禪師那裡,他就說,聽說你是問一答十、問十答百的、是不是?香嚴禪師他說,是啊!他說我也不要你回答什麼了,問一句,你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答一句,是什麼。他一聽,答不上來,答不上來。這個溈山禪師一下就把他問倒了,他就請溈山禪師說出答案,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溈山禪師說,我不給你回答,我回答你了以後你會來罵我的,去、去、叫他離開。這個香嚴禪師就發了誓,寧可拌死一生做一個粥飯僧,也要把這句話給它參透。父母未生前的面目到底是什麼? 他就在寺院裡做清眾,做很簡單的事,種菜。他有一天種菜的時候刨那個地,是有一塊小石塊,小石塊,他要撿出來拋掉。他把小石塊一拋,拋到一個竹子上,“咵”的聲音,一下子讓他開悟了。他有個偈子叫【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這個偈子的大意是,一擊這個聲音,忘所知。他原來問一答十、問十答百、這些實際上都是他的所知障。現在在這個這種聲音當中,這些所知障,這些東西都融化了,沒有了,消弭了,才了解到不假修持的自性。這樣動容揚古路就可以把內心的性德可以起妙用了,也不墮那種寂靜的樂,不墮悄然機,這種從體起用他悟到了。悟到之後,就到溈山祖師那邊頂禮,說幸虧和尚沒有給我說破呀!如果說破了我哪有今天這樣的好事啊!你看,無情的竹子,聲音讓他開悟;有情的黃鶯也能讓人開悟。 實際上我們世間也有相似的這個,只不過是很少而已。但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情與無情,這種講經說法都能讓所遙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難能可貴地破煩惱,證佛性。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每起心動念都是念五欲,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念三寶,真是天壤之別。我們要趕快去,這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給我們的恩賜。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八講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先看這段,這就是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正報莊嚴有主有伴,這裡主要先介紹主,教主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非常鄭重地問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就是徵釋這個名號,來詢問一下舍利弗你在意地當中是怎麼理解的,是怎麼認識的,為什麼那尊佛叫阿彌陀佛?這就是徵問他的義理,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這就是直接指向,馬上就要置入這種在願和行門當中的核心了。這句阿彌陀佛為什麼值得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為什麼稱為萬德洪名?念這句名號為什麼就能成佛?往生成佛。所以這不是一般的佛號,不是一般的名稱,這裡面就有甚深的道理在裡面。所以就很慎重的問,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但這種阿彌陀佛內在的功德,舍利弗肯定是不知道的,佛也知道他不知道。 所以也就是通過這樣的一個善巧方便,先生起一種問題,然後佛來回答。佛回答,舍利弗,為什麼那尊佛稱為阿彌陀佛?首先就把阿彌陀佛的兩個核心功德說出來了,【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光明是一切佛都有的,法身的光明,報身的光明,是佛佛皆同的。但是這尊佛發了大願,就從應化身佛的程度發了一個大願。這就體現在十二大願,光明無量願。在這種佛的層面上,在應身佛的層面上就有差別,是因地的佛與佛之間,因地願力不同所表現的有的光能夠照一由旬、兩由旬、或是百千萬億由旬、或一佛剎、二佛剎、三佛剎、百千萬億佛剎、各種佛都有放光的範圍的不同主,唯有阿彌陀佛的光明可以遍照無量無邊的剎土。為什麼他就發了這樣的願?那這位法藏菩薩為什麼要發這樣的願?這就是他的心量非常廣大,要普度九法界眾生的一個悲願。要普度九法界,只要有眾生的地方,一定要有光明過去。因為這個光明是把他的願力的信息作為載體要傳過去的。所以我們看這裡就要體會阿彌陀佛光明的功德。 無所障礙是說什麼?就是不僅是這個世間的牆壁、高山、鐵圍山這些不能阻擋光明。你說鐵圍山、須彌山都是金屬的,這種質地非常密集的東西,一般的光是透不過去的。就好像我們世間,如果一個燈光,你用一個很厚的鋼板,你透不過去一樣。那阿彌陀佛的光,有種無礙光、炎王光、這種穿透力極強,什麼東西都擋不住。不僅世間的東西物品擋不住,山體擋不住,而且眾生的煩惱也擋不住。乃至於眾生的五逆十惡的罪惡,他到阿鼻地獄最黑暗的層面上,這阿彌陀佛的光明都能夠穿透過去,阿彌陀佛的光明可以到地獄裡面最底層。這就是他的一種悲心,這就是他曾經發願要度盡阿鼻地獄苦眾生啊!那度盡阿鼻苦眾生怎麼去度盡?他一定要他的願力能夠過得去,就是救度的力量能夠過得去。他怎麼過去?光明過去了,他的救度的力量就過去了,所以他能夠穿透到阿鼻地獄這個地方去。如果阿鼻地獄眾生,如果宿世有這樣的一個淨土緣,通過這個光明,光明里面有種音聲在呼喚,他接納了這種信息,這種音聲。他也發起願往生的心的話,馬上這個地獄的眾生就順著這個光束就從地獄的最底層冉冉上升,就出來了。 這個在無論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在介紹依正莊嚴的時候,特別是《無量壽經》還沒有介紹依報之前,首先就介紹阿彌陀佛的光明。為什麼這麼重視阿彌陀佛光明?實在是這個救度眾生的力量就要靠光明來兌現,而且這個光明的力量是太不可思議了。講十二光如來,從無邊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乃至於超日月光、每一束光明都有救度眾生的特殊的功能作用。那麼這個光明我們可以看到,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完了這個依正莊嚴之後,實際上與會的大眾心裡還有懷疑。釋迦牟尼佛知道與會的大眾心裡雖然有一定的信心還夾著懷疑,這時候,他有一個特別的舉措,就告訴阿難尊者,你是不是想見阿彌陀佛?阿難尊者很出乎意料之外,當然很願意見阿彌陀佛。就讓他相信,頂禮,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這阿難尊者一頂禮下去,還沒有等他抬起頭,哎!阿彌陀佛現前了。你看阿彌陀佛現前的時候,這時候就如黃金山,阿彌陀佛是紫磨真金色嘛!他顯出的是超出一切世界之上的那種報身佛的這樣的一個身量。所以如黃金山那樣的威德巍巍,從全身放出熾盛的光明。 你在這個阿彌陀佛放光當中就出現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現像是什麼呢?就是九法界的境界全都打開了。我們的業力看到的最多就是人道的境界,畜生道的境界。所以餓鬼道的境界我們看不到,地獄的境界看不到,天堂的境界看不到,他方剎土的境界看不到,這是我們業力受時空的局限。然而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放,他把所有的時空態全都展示出來了。地獄出來了,看到了地獄、看到了餓鬼、看到了畜生。好,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到地獄的時候,所有那些遭受苦刑的地獄眾生,遭受苦刑的刑罰全都終止了,休息了。天堂的境界現前的時候,天堂的那個光也顯現不出來,天堂的天人和宮殿也有光。但是,那個光跟阿彌陀佛的光明相比,就好像一個螢火蟲跟中午的太陽相比一樣,它是顯不出來的。有僅顯不出來,有時還比喻成猶如聚墨,還像一個黑點一樣。 在這個光明里面西方極樂世界也現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能看到我們,我們與會的大眾看到極樂世界也像有天眼的人拿著鏡子看自己面像那樣的清楚,歷歷在眼前。就在這個光明里面,我們人間的眾生得到什麼利益呢?那個利益就非常殊勝了,就在阿彌陀佛放光的時候,一切盲人就是瞎子見到了光明,瞎子治好了。一切聾子聽到了聲音,了再也不聾了。一切駝背的人,腰也伸直了。一切疑難病症的,如果得了什麼癌症、艾滋病、這個光一來都沒有了。一切精神病患者,一下子恢復正常了。淫欲心很重的眾生,也能修清靜梵行了。就是所有的身體上的病,全都在這光明里面全都治好了,一切煩惱病也治好了。所以透過這段經文我們才真正相信,為什麼這句名號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因為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有治病的功能,這個光明都凝聚在名號裡。為什麼佛號能治病?你就找到了治病的依據、原理。所以你看為什麼那麼多海內外居士想到東林寺百萬佛號閉關,其中有個特點,很多人疑難病症十天念佛出來就好了,念好了它能治病。現在能治病是實實在在的一個好處,你講到往生去極樂世界,他覺得很飄渺,以後再說。現在我得了病,可能也沒有錢治。或者有錢治,治了很多,醫院也治不好,這時候念佛能治好,不費一分錢沒有負面作用,沒有毒素,何樂而不為呢?的怪我們要把這個阿伽陀藥廣 為傳播,它確確實實是能治病的。你得要有堅定的信心,一點都不假,這些都是光明的功德。 光明的功德非常非常廣闊,《無量壽經》講如果佛想廣泛地詳細地宣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的話,是晝夜一劫說不能盡的。晝夜一劫是什麼?就是用一劫的時間,晝夜都在宣說都說不完。那麼同時,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只要一晝夜來思惟稱讚阿彌陀佛的光明功能,那決定能往生,所以這個光明具有這麼殊勝的作用。那麼這個光明就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十二願成就的,也是他無量劫的菩薩六度萬行的功德所成就的。那麼這個佛的光明就能夠專攝念佛人,攝取不捨,我們怎麼跟這個光明對接,就要信願持名。只要信願持名的時候,阿彌陀佛的光就在我們的身心上顯發出來。就能讓我們身心健康,就能讓我們得到法喜,就能讓我們獲得往生淨土的勝券。所以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靠名號和光明的這種動作,這種操作機制來拯救眾生的。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先介紹光明無量。 好,請看下面【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好,這是介紹壽命無量,我們說法身的壽命無始無終,他是以真如理體作為命的,無始無終。報身的壽命,有始無終,是以智慧為命的。應化身,應身的壽命是以因緣為命,就是有眾生的機,有機感他就來應。那麼這個在阿彌陀佛的第十三願,他講壽命無量實際上也不是,因為法身壽命,報身壽命佛佛相同的。應身的壽命能夠發出無量,這就是阿彌陀佛特殊的悲願。法藏菩薩不僅發出的願是自己壽命無量,而且往生者都是壽命無量。所以當他成佛的時候,那這個願就兌現了,所以就特別的指稱他叫無量壽。無量壽,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往生者也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量無邊阿僧祇這三個是印度的那個大的數量的前三個,無數、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說、不可思、不可說不可說等等,這是很大的數量,就是我們是算不清楚的。他的壽命有多長,你就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都變成聲聞緣覺這樣的聖者,然後都坐禪一心,像所有的電腦聯網,共同來計算阿彌陀佛的壽命有多長,那都算不清楚。就好像只能算到大海當中的一滴水,大海的水都算不清楚一樣,所以他的壽命完全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 就在這樣這麼無量久遠的壽命當中,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只有十劫呀!這個叫十大劫。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實際上他現在展開度化眾生的悲願才剛剛開始,剛剛開張,是這個意思。剛剛開始,我們可不要擔心說如果趕著末班車去了,阿彌陀佛涅槃了,沒有這個事,才剛剛開始,只有十劫。 “於今十劫”也傳達什麼信息,後面講的那麼多無量無邊的阿鞞跋致和一生補處,都是十劫所成就的。那十劫所成就,說明他成就得太快了。我們說一個菩薩從初發心到圓成佛果,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甚至是無量劫才能成就。到那十劫就成為一生補處,那時間太快了,它也傳達這個信息。剛才講,這個無量光,無量壽,是從他的事相上,從他的願力的來看。從他的理性上來說,實際上這個名號,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本身就是無量嘛!然而他在無量當中就選擇了兩個核心功德,一個無量光;一個無量壽;那麼這兩個核心功德實際上跟我們一切眾生的自性是高度耦合的。我們一切眾生平等的心性,自性常照就是光明的意思;自性常寂就是壽命的意思;寂定,壽命的意思。自性的寂照不二,就是阿彌陀的意思。這樣就告訴我們原來阿彌陀佛的這個名號是建立在,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寂照不二的心性上的。 那這句佛號就跟我們非常親切,所以為什麼我們越念越快樂,越念越親切,是由於我們有無量光壽的性德。這個法藏菩薩是根據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來建立無量光壽的彌陀的名號的,這一點是我們非常要重視的。但是無量劫以來我們卻忘失了無量光壽,現在我們一念迴光要把無量光,無量壽的性德要重新把它顯發出來。靠什麼?就是靠果地上已經成就的彌陀名號來幫助我們顯發。因為現在我們煩惱業力太厚重了,雖然我們有無量壽的長生的妙決,但是已經迷失了,就往往成了夭折之人。雖然我們具有無量光的杲日的光明,但是我們內心全都是黑暗的,無明的。所以我們是自己昧卻了自心,自己迷失了我們的智慧,現在我們就得要就路還家。這位法藏菩薩為什麼要發這個名號救度眾生的願?他是悲憫我們啊!這個冤枉在六道輪迴呀!我們都有無量光無量壽啊!我人人都可以成為阿彌陀佛啊!為什麼還在這裡流浪得苦不堪言啊!所以就建立名號來救度我們。建立名號度我們這很重要,尤其在這個時代,我們儘管講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再就是持名號念佛、在這四種念佛當中,現在千萬不要好高騖遠去走實相念佛、走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道路,還是要老老實實走持名念佛的道路。為什麼呢?這裡可以有個比喻,古德曾經有個比喻,這個比喻是非常貼切,我們每個人都有夢魘,就好像被人壓到了,怎麼掙扎都不能,甚至變現出猙獰的面目,好像掐我脖子似的這種夢魘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一般你怎麼去救,救這種被嚴重的夢魘狀態。這時候你千萬不要拿著燈光強光去照他,一照他就會死。也不能去抱他,他在叫啊!你去抱他就容易失心啊!就容易精神錯亂。所以碰到這樣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在暗的地方,就讓一個跟他比較有緣,比較熟悉的人就呼他的名字,叫他的名字,不斷地叫叫叫,不停地叫叫叫,慢慢的他就從夢魘當中醒過來了。 那麼淨土法門也是這個樣子,在五濁惡世,煩惱非常厚重的時候,就是我們眾生,現在在夢魘當中已經是很重了,非常顛倒了,非常恐怖了,顯現種種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這時候你千萬不要用那種光照,光照的方式就好像你要走參話頭啊!要觀想啊!他就要顯發一種慧光,心光來做這種事情。這種事情你用夾雜著煩惱的,粗陋的心來做觀想念佛、觀相念佛,包括參話頭,就容易引發這樣的一個,他可能會有點智慧,但是帶著那種濁染的智,他就會翻捲,就會生起邪知邪見。這樣照之,就像光照了就會死一樣。所以為什麼那些通宗通教往往為什麼不信淨土,你說他有沒有智,他有智,頭頭是道。但是,他是帶著濁染的智。對不可思議的淨土一法,他是怎麼樣也相信不了的,照之即死。那麼你去觀想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也不是我們的凡夫的心所能觀想得清楚的。但你一定要非常猛烈地去觀,容易生起魔事,魔的境界,這就是你抱起他就會失心。 所以現在唯一一個穩妥的方法,就是以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我們現前這一念心已經被無是的業力熏染和非常嚴重了,非常厚重。就好像在夢魘當中那樣的情況,你以這樣當下一心專門念阿彌陀佛名號,你這樣念阿彌陀佛!就好像在夢中我們自己呼名字自己醒過來一樣。所以古德講,聲聲吃喚醒夢中人。我們不是在做甜蜜的夢啊!我們已經是做了一個非常惡的夢,夢魘的狀態,所以在這裡你要醒過來就要靠彌陀名號叫啊!實際上,彌陀名號就是我們的主人翁。我們有無量光壽的這樣的心,現在就是被無明煩惱已經嚴重是壓住了,所以就不斷的叫叫叫,叫到後來,醒過來了。醒過來就好辦了,眾生得救,就是醒過來就得救,這就是覺嘛!如果是朗然大覺,你就是成佛了嘛!所以念這句名號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在這個末法時代,就是靠這個名號來喚醒,用其他的方法都會麻煩的。所以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這麼苦口婆心,先徵釋這個名號,無量光無量壽。 請看下面【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好,這就是正報莊嚴的眷屬無量。有主必然有伴,阿彌陀佛他的本願是要救度九法界眾生。又在無量劫以來隨行九法界,尤其是隨行三惡道,跟無量的眾生廣結法緣。於是他由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的時候,所有跟他有緣的眾生都來了。都來了就在他初會的弟子當中都是無量無邊,更何況還有二會、三會、四會、五會。所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真是盛況空前,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啊!緣結得太廣了。所以你看,他有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這些聲聞弟子,聲聞是什麼?就是一般講聞四聖諦教來開悟,證悟。證悟什麼?證到人我空,破見思惑這就叫聲聞。聲聞有四果,從初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當中都是阿羅漢破見思惑的,這樣的聖者。這阿羅漢都不是數量所能知道的,數量算不清楚。那麼這裡會有人問,這阿羅漢,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大乘的法界嗎?怎麼會有聲聞阿羅漢呢?那麼阿彌陀佛發願是九法界眾生的對象,都是救助的對象。 聲聞,這裡面談聲聞實際上包括著緣覺的,只不過是沒有說出來,包括緣覺的。聲聞、緣覺也是兩個法界,也是阿彌陀佛要救助的對象。而且在修行人當中,這個更需要以悲心來救度。為什麼呢?從一般通途的觀念來看,這些小乘阿羅漢都是自了漢,都是視生死為冤家,急於要解脫的。他對於莊嚴淨土,利樂眾生,成菩薩,成佛沒有好樂之心。所以站在大乘的佛法的角度來看,這個阿羅漢特別是定性阿羅漢,那簡直就是焦芽敗種。菩提的芽沒有了,沒有成佛的種子啦!所以這種是很可憐的。他在偏真涅槃當中墮在那裡面,飲三昧酒,墮無為坑,永遠不能成佛。永遠不能成佛,作為修行人來講是最大的損失。寧可下地獄,也不能成為這樣取證的定性聲聞。 那怎麼去救助這樣的聲聞呢?原來有些注經家會解釋,這些修小乘法的聲聞一定要回小乘心向大乘心才能往生,否則就往生不了。這種解釋從通途教理來看,也有一定道理。但是你能夠修小乘戒行能回小向大,固然好,往生品位會增高,但是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無量劫以來,他都是這樣的一個修聲聞法的人,你讓他忽然地轉為大乘心,哪有那麼簡單啊!所以這裡面要體會阿彌陀佛的願心和悲智。就是你轉變不過來,也沒有關係,你只要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也可以去,也可以往生。這一點,通途佛法的這些注經家他不承認,但是淨土宗的祖師,從曇鸞大師到善導大師都明確地告訴這一點,就是你不需回小向大,只要你願生,也可以去。去了以後先證小果,證到小果,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它是大乘的法界,又得阿彌陀佛大乘的悲心的願力加持,他在那裡就能轉小乘心為大乘心。一轉了大乘心他就更不會退失到二乘心,這叫二乘種不生,在極樂世界二乘的種性不會生起來。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裡面談到一般聲聞,他的修法一定是發起不了菩提心的,所以這叫焦芽敗種。但是阿彌陀佛的願是太不可思議了,威神願力能夠將定性聲聞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讓這些定性聲聞發起不了菩提心的定性聲聞,還竟能得彌陀的神力加持,能夠重新發起菩提心,這就是大不可思議。它有個比喻,就好像鴆鳥啊!鴆鳥的羽毛都有劇毒,它落到那個池塘的水里面,水都有毒。水有毒,水里面的眾生魚啊!蝦啊全都毒死了。毒死了怎麼辦?有起死 回生的可能性嗎?一般來說是沒有。但是有一種情況有,就是犀牛的角它有解毒的功能,犀牛的角一進去,馬上魚、蝦又活過來了,看過去不能活的竟然活過來了。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亦復如是,讓這個焦芽敗種的人竟能重新發起菩提心。所以我們從這裡來看,西方極樂世界竟然有這麼多阿羅漢,非是算數所能知之的阿羅漢,這就是阿彌陀佛威神願力的一種表達。所以十方世界的阿羅漢、聲聞一看到,他也很放心可以去了。連聲聞都這麼多,那些菩薩的數量更是無量無邊了阿僧祇數不能算出,叫亦復如是。 那麼極樂世界當然是大乘的法界,專門對大乘的菩薩予以著更多的加持,更高的期待。你看無量壽經對那個極樂世界菩薩的讚嘆,用種種比喻,其中有二十三個比喻,來比喻這極樂世界菩薩的禪定啊!禪定的功夫就像須彌山;智慧就像明亮的月亮;這種心量就像大海,能夠出種種的功能的珍寶;他還有忍辱就像大地一切平等;這種心的清淨就像水能夠洗濯種種垢染;還有這種灑脫之風,無所藏積,猶如候鳥;這些比喻都能給我們提出很好的效仿的榜樣。無所藏積,猶如候鳥,因為我們眾生都很貪,天天要到超市買這個買那個,存在那裡捨不得布施,存了很多東西。你存的東西越多,心就越被牽掛在那裡。萬貫家財,到臨死的時候,萬貫家財怎麼辦呀!我捨不得啊!捨不得就變成條蛇,盤在那此錢上,你捨不得嘛! 所以要死的時候無所藏積。那個候鳥這個季節要飛到大海的那一邊,要到那一邊。那個候鳥是不能藏任何東西的,如果它還要背上很多東西,它飛不動啊!所以我們要學學候鳥,不要有東西,要捨啊!這些都告訴我們。無量壽經上講對極樂世界的菩薩的功德也是晝夜一劫都不能說盡呀!這些菩薩是這樣的多,所以我們現在是後補菩薩了。那要跟這些清淨大海眾的菩薩這麼大的功德智慧在一起,我們該有什麼樣的心態?做好什麼樣的準備?大家要了解這些聖者的功德。那麼從回歸自性來看,自性即空即假,就是佛有聲聞菩薩的意思。聲聞是證到空性的,即空。菩薩是出假的,發起度生之妙用。所以我們常常說為什麼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在我們眾生的一念心當中完全具足,想到阿彌陀佛,我們自性具有無量光壽;想到觀世音菩薩這就是我的自性悲;大勢至菩薩就是自性的智,智慧。極樂世界聲聞就是自性的空;極樂世界的菩薩就是自性的假,俗諦;那麼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的無量的性德的展示。所以實際上阿彌陀經所談的不是外面的東西,都是談我們心裡的事情,這就是屋里人說屋裡話。只是心裡的寶藏我們忘得太久,再一看,好像這都是講外面的,看了越來越生疏,越來越生疏就是我們業障深重。看了以後越來越親切,越來越高興,就好像如數家珍,好了,那你往生就更方便了。行了,我們就講到這裡。 下面提問:現場答疑。 問:求出離談何容易,要怎樣知道母親有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答:第一個問題,求出離談何容易,是不是帶一點瞋恨心來說呀!是不容易,但一定要去努力做到。如果你沒有出離心,說明你愚癡,你沒有智慧。如果你的出離心上來了,就是你的善根發露,就是你學佛有點東西了,有點收效了。我們在這個世間,你還在貪戀什麼呀!有什麼值得你離不開呀!這個世間真的一切都是假的,沒有一項是真的。連你這個身體都不是真的,你貪他幹嘛啊! 《觀經》講韋提希夫人她的生活情況是不是比你更好一點,國太夫人。然而她忽然才知道連兒子都要殺她的時候她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任何可以留戀的了。她對這外世間就頓然全捨了,對這個世間有真實的出離心啊!不想再留在這個閻浮提,一定要求生無憂惱處了,這個時候韋提希夫人的善根發露了。但靠她自己發露不了,所以她的兒子阿阇世王子還真的是她的逆善知識,大善知識。 所以你如果出離不了的話,還真的你就乾脆多來點逆境,讓你碰得頭破血流,心灰意冷,冷灰裡面爆出熱豆子你就成功了。如果你這裡還有點錢賺,還有點什麼覺得自己其樂融融,今天弄點這個吃的,明天到那裡去玩一玩,出國去跑一趟,念伙食費 你都忘了。所以,為什麼佛說的他知道眾生是很難出離。所以有一句話,閻浮提眾生,必須以八苦為師。以苦難作為我們的老師,來警覺我們,所以你現在苦還吃得不大夠。 你的母親能不能往生,這得看她平時的行持。但是到底她到哪一道去了,最好的方法是你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用天眼通一看,就知道了。 問:我媽媽信仰佛教幾十年了,現在除了住在家里之外,所有的全像和尚一樣。請問為什麼我媽媽一夢見保家仙,或死去的人,身體就得病,早已經讓他們超度皈依了,可就是身體還是時好時壞,好的時候非常健康,病時每次都突然,去醫院更本查不出病來?謝謝! 答:要知道有這個四大的血肉之軀,一定會生病的。生病是常態,不生病是僥倖,所以 千萬不要以為把身體健康作為學佛的一個依據。連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也不能說他是完全健康的,佛也生病啊!你看他方世界的佛有時候派菩薩來,問訊釋迦牟尼佛,都會很有意思的一個鏡頭,常常問的就是佛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他都不問無病無惱,少病少惱。所以時好時壞,無論身體是好還是壞,都要好好念佛。身體好的時候,好不容易身體好,趕緊加功用道,念佛。身體壞的時候,覺得我馬上就要死了,還不趕快念佛,你就是心理健康了。 做夢,夢境跟你的心有關係,如果你念佛念得很熟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你的夢境就會好。你媽媽雖然好像和尚一樣,像和尚一樣是什麼,和尚也有各種各樣的和尚。一定要發大心,精進勇猛地念佛,發懇切的信願持名求往生的心,這就是發菩提心。這時候你心裡的狀態轉變,你的夢境在轉變。如果你老是夢見那些故去的人,已經去世的人,說明你心裡比較陰,陰氣比較重,同類相感。如果你是內心充滿光明,這些陰間的眾生是靠不攏的。如果萬一他來,也是覺得你念佛的功夫很好,求你把念佛的功德迴向給他,超度。不是他要纏著你要讓陰間裡面多一個鬼,不是這樣的,所以好好念佛。 問:阿彌陀佛!請問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原理是什麼? 答:看來你還是有懷疑啊! 《觀經》裡面講的這句話,下品下生的,這句話是確鑿無疑的,實實在在是這樣的。但是前面都有兩個字你不要丟了“至心”,至心稱念一聲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是你泛泛悠悠地,有氣無力地“阿彌陀佛”就能消了,那消不了。那什麼是“至心”呢?你想想那個“至心”,那個眾生已經看到油鍋在等他了,他那時候念阿彌陀佛是全心在念的。就好像我們被很多冤家對頭重重包圍,他要突圍啊!這時候突圍是什麼心?只有一個念頭呀! 我們去年放生的時候,依稀彷彿的感覺到有點“至心”,就是我們在大海當中,那個船被那個雨刮得要掉到海裡去的時候,這時候念得很懇切。那時候隨時就要往生了,不能丟這個名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得很懇切,每一聲佛號都可能就是最後一念了。這跟我們前幾天在地毯上,在空調裡念得完全不一樣。地毯上空調上你至心不了呀!你念念佛,哎又是腰酸、又是腿痛、又想吃點什麼東西,家裡還有點什麼事,反正你什麼念頭都有了,你這個是不可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的,所以一定要至心。 那麼怎麼做到至心?要非常懇切啊!為什麼要把死掛在額頭上,祖師說,就是我想到我馬上就要死了。在你死的這個當下,你還會想你的家親眷屬,還會想你的存摺問題,還會想你的股票虧了多少,那都不會去想了。洞房花燭夜都不會去想了,你馬上要死了,就抓住這個名號。所以這叫什麼呢?全心即佛、全佛即心、突圍的那一念心非常猛厲,最後的那個叫大心。大心的力量是超過一生泛泛悠悠的業力,所以它的原理就是就能夠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得用至重的心念至慈悲、至有萬德名號,這時候是實相的心念實相的名號。實相的名號就有光,你的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是一個黑暗的房子。黑暗的房子黑了八十億劫,但你的光進去了,馬上黑暗就沒有了,就是這樣的道理,就能消。 問:我學佛有多少年,修淨土法門念佛,但是我很奇怪,時常夢見去一個陌生的山谷,在那邊繞來繞去,不懂得搭什麼公車回家,同時常常做同樣的夢,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答:你為什麼老是夢見這個東西呢?說明你的念佛雖然念了多年,但也還是泛泛悠修。如果你念的佛號被極樂世界的信息,被阿彌陀佛的願力熏習、熏習、熏習的力量很大的話,那你就可能夢見這個蓮華,搭著蓮華的這個公車到極樂世界去了,這才叫真正的回家。你別以為你現在住的房子啊!買的房子,這不是你的家。正確的表達是我花了多少新幣買的一個住的地方,這哪是你的家,你老是想著,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家。極樂世界的家,你反而以為是一個旅館。你要轉換觀念,這才是旅館,這才是買來暫時住一住的地方,回家就是極樂世界。 所以你這個觀念首先先得改變過來,然後常常做極樂世界的夢。你真正佛號念的好,還真的會常常做這個夢。偶爾做不好的夢,也得要最低限度做到,當不好的夢現前的時候,你這一句佛號能夠起來。你這個佛號一旦起來,不好的夢境就馬上消失。包括大家做惡夢好像被人壓著,這時候你心裡明白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去掙扎,掙扎沒有用,叫也叫不出來,動也動不了。這時候你心裡就默念佛號,默念佛號慢慢地就沒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刻骨銘心的感覺,無論是在夢中,還是在這個世間,碰到最危急的時候你不要害怕,就是這句名號,你緊緊地抓住,抓住你就成功了。包括地震,發地震的時候你抓住這句名號,你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我們東林寺有個居士,他的父母就住在四川。地震的時候他父母正在做晚課,地震了,旁邊地震他們倆都不知道,念佛念得非常投入。最後旁邊的很多房子都震塌了,他房間沒有事兒,大家想想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境界是由心來把握的,你真的全心全意去唸佛,連外面都忘記了,你就是安全的。 上次還有汶川幾個居士談個什麼事情,我們東林寺不是派了三十多個人到汶川去賑災嘛!我們鏡義法師去了。他回來跟我講,汶川幾個居士告訴他,有三輛公交車,正在山體滑坡的時候,前面一輛,也被山體給它掩埋了。第二輛隔五十米,第三輛也是隔五六十米,也被山體給它覆蓋了,唯有中間這輛公交車沒事,這中間公交車正是這幾個居士在裡面念佛。所以在地震最危險的時候,真正是老實念佛的時候就有奇異的事情出現。 這點常常我們會信不及,如果你相信了真的是關鍵時刻阿彌陀佛是叫得應的,一定會來救度我們的,讓我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所以你碰到夢中不好的,你可千萬不要搭什麼公車回家,你一定搭公車回極樂世界的故鄉明月。 問:密宗與淨土都是從淨門入,二者之間有何區別?是不是密宗有次第,一步一步,而淨土是頓超?一些喇嘛、仁波切、法王都預知自己將投生在哪一家,父母是誰,時間地點都知道,為什麼不投身佛淨土,而要再做人轉世? 答:哎!你問得很有智慧,確實從淨土法門來看是非常不贊成那種轉世,或者轉世童貞出家,一聞千悟轉大法輪等等這些,千萬別發這個願。因為在這個世間,我們都是凡夫,第一你能不能保持人身,你都沒有把握。第二你即便能保證人身,這個聲聞都有隔陰之迷,菩薩都有隔胎之昏,更何況一般的修行人。他一隔胎,一轉身都忘了。忘了之後,如果記得他前生修行的功德,可能得大富貴呀!大文才呀!說不准就用這個富貴、廣才又造作更多的惡業,所以第三輩子就得下三惡道了,所以這是非常嚴峻的。 一個淨業行人,一定要有觀念,沒有來世,就是今世了脫。所以淨土法門,你今世不經過中陰身,蓮華來了,馬上去。去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華一出來就是阿鞞跋致,就能夠快速地得一生補處,快速成佛。所以淨土法門可真是當生成佛的法門,即生成佛。他並沒有經過一個死亡的中陰身階段,是文成印壞,臨終在定之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之時,都是不隔的。所以淨土法門它確實是頓超,為什麼能夠頓超?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的願力。 如果靠我們自己修行的功夫一步一步地去走,可以說這個時代是沒有人能夠出得了三界的。出三界要斷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要全都斷盡才能出得去。試問這個時代,哪怕是大修行人,誰能做到這個程度呢?所以這是不能說大話的。預知自己投生在哪一家哪一家,那真的是比較有風險。那它的宗派有這樣一說,人家這樣做,我們也不好說什麼。 但是在座的諸位,如果已經聽聞到阿彌陀經無上的名號功德,接納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這麼至重的悲心。如果還要找一個下生投生的話,那你就太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太對不起阿彌陀佛了,不孝的子孫啊!逆子。 問:我媽在生,每天早晚念普門品和阿彌陀經,當她往生前,很清淨地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請問師父我媽會到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在一起嗎? 答:你媽已經是這麼念阿彌陀經和普門品,往生前又那麼清淨地正念現前去,你還有什麼懷疑呢?這個法門真的是信願持名,萬修萬人去的法門。所以你要為你的媽媽感到高興,她一定會在極樂世界,在清淨海會裡面的一員。你有這樣的媽媽,你感到自豪。你應該也要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跟你的媽媽一快重逢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裡面。你不要擔心你媽媽不能往生,你媽媽已經都有這樣的修行功夫是可以往生的。你至心稱念佛號,臨終哪怕十聲,一聲都能往生。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往生;蜎飛蠕動的都能往生;鸚鵡八哥都能往生;你媽媽這個樣子還不能往生,那怎麼說得過去,你放心好了。 好,時間到了,南無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九講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好,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開始了正宗分的第二大結構塊段。就緊接著前面廣陳極樂依正產生信心之後,下面就特別地勸勉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那麼這里首先就揭示往生的意義,你勸眾生往生,除了前面講的依正莊嚴非常妙善美好之外,到底往生有什麼殊勝的利益呢?這是一個關係非常重大的問題,十方眾生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他的依據在什麼地方?那在這一段是把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本懷揭示出來了,是淨土法門建立的一大事因緣,無上的因緣,也是法界諸佛的度化眾生的大因緣。大家從《法華經》裡面知道,諸佛如來示現到這個世間,出興於世,惟以一大事因緣出興於世。這個一在事因緣是什麼呢?主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裡就體現著這個佛以無盡的大悲矜哀三界,欲拯救群萌的一個本懷,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開示是來自佛那邊的,開顯指示眾生本具的如來藏。然後令眾生依法修行能夠悟入,就是悟入佛的知見是什麼?就是離念靈知,就是涅槃的自性,就是實相的本覺,就是超越三界輪迴的這麼一個佛的境界。 《法華經》所揭示的佛的本懷跟《阿彌陀經》所揭示的是無二無別的。 那法藏菩薩發願建立淨土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讓眾生離開三界六道的輪迴,乃至面對九法界眾生令他離開兩種生死,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快速地圓成佛果。這是淨土法門立教的根本,也是我們眾生之所以求生極樂世界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是來自於,你看四十八大願,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正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眾生不能入到大乘正定聚,直至到大乘的涅槃佛果的話,那我就不成佛。注意了,這第十一願是代表著四十八大願的目的價值。就是讓所有眾生到那去幹什麼,要入到大乘的正定聚,這個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讓他快速地得到一生補處,同時還有一生補處願,在二十二願講菩薩一生補處願,十方的眾生到那去可以快速地獲得一生補處。這一段所揭示的那種殊勝的利益,正是阿彌陀佛大願的展開彰顯。也是體現著阿彌陀佛令一切眾生究竟圓成佛果的這種悲智,這種本懷,他是帶著十方諸佛的這種悲智本懷的,所以就把往生的利益在這個核心點上展開。你看並沒有講到一定要享受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的享受,但是我們不是為享受去的。那些勝妙的五塵,七寶為地、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樓閣、以及風吹的音樂的聲音、講經說法的聲音、最終指向的都是要讓我們成佛,它要指向這個目標,不僅僅停留在一種觀賞價值。 所以這一段它是揭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信息了,在極樂國土,眾生生者,這個眾生是包括了所有的眾生,九法界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的眾生,地獄道的眾生。只要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只要剛剛去都能“皆是”,就是沒有一個遺漏都是阿鞞跋致。這個我們有時候看這些經文,看的有時候會無動於衷,因為我們可能對通途修因證果的過程不是太了解。在大乘佛法當中講這個阿鞞跋致的獲得,第一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非常難的;“阿”是不的意思;“鞞跋致”是退轉的意思;這就是不退轉。那麼從大乘圓教來說,你在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隨風東西。那如果進進退退的話,他可能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都不可能成就佛果。他首先要得到一個底線就是不退轉,有不退轉的底線他才能句穩步地、快速地到達涅槃城。所以一個菩薩修行,如果他還在鞞跋致這樣的位次上,他要如救頭燃,要精進勇猛地修行,一定要獲得阿鞞跋致。那阿鞞跋致剛才講你得到圓教的初住,破一品無明,你才能得到真正的不退轉。 當然藏通別圓講這個不退轉,它有三種不退,第一是講“位不退”,就是你進入聖賢的位次再不會退到凡夫位。那麼這就在這個聲聞教裡面,就是藏通別圓,藏教,你斷見惑得到初果的須陀洹,只要得到初果,斷見惑了,你就不會退轉到凡夫了。那在圓教,它是屬於初信位,十信位的初信位,所以相當於初果的水平,不會墮到凡夫位。第二種是“行不退”,行不退就是你脩大乘菩薩行,不會退轉,不會退轉到聲聞自了的這樣的位次上。那這個位次一定要得圓教初住,大乘的七信位是相當於阿羅漢的水平。進一步侵斷塵沙惑到十信滿心,破一品無明,它就不會墮到二乘位。你看這個舍利弗曾經在六信位的時候由於婆羅門,有個婆羅門乞他的眼睛的因緣他退轉了,覺得這個眾生太難度了,就在這個六信位退退轉轉六十小劫。塵點劫以前,這個在大通智勝如來菩提心的這些修行人都退轉了。所以你想得到一個行不退,在這個世間都是非常難的。再就是“念不退”,念不退它的境界就更高了。那就是要大菩薩的境界了,八地以上它無作用道,無為用道。就是每一個念頭都跟一切種智相應,從心所慾不踰矩,念不退。那麼這三種不退,在我們這個世間是修行動經無量劫啊! 那看我們“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它傳達的是什麼信息,比如像我們,我們是凡夫。我們這些一品煩惱都沒斷的,見思惑一品都沒有斷的人。只要信願持名,仰靠彌陀願力,帶業往生的話,也都是阿鞞跋致。那這個是我們通途的教理是沒有辦法進行解釋的,因為你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你應該就是凡夫啊!你不可能成為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菩薩啊!但他確切就是。但如果你是凡夫,但是你是阿鞞跋致;但你說你是聖人吧!你又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所以極樂世界因為帶業往生凡夫生到這裡都是凡聖同居的水平。凡聖同居水平他的身份,你就很難標定他是凡夫還是聖人,這就叫“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說他聖人,他不是;但又是阿鞞跋致;你說他不是聖人,他又是聖人;所以是我們這個世間的通途教理沒有辦法去詮釋他的身份、功能、作用。那麼這一點是這個往生的最核心的利益,你得到三種不退之後。在無量三不退,在阿鞞跋致的菩薩里面,其中大多數都是一生補處位,那就更殊勝了。一生補處那就是等覺菩薩了,轉身就補佛位了,相當於彌勒菩薩那樣的水平,觀音勢至普賢文殊這個水平,一生補處。那這樣的數量之多,是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算得清楚的,數量很多很多,但只能可以用無量無邊阿僧祇說,數量很多。 那為什麼能得到不退轉,能不退?剛剛說除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外,再就是來自於極樂世界道場的殊勝,這個道場的殊勝也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一個願力。他是在法藏菩薩的時候就要建構十方剎土最殊勝的一個道場,叫“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讓十方眾生快速的到極樂世界,由於這個道場的殊勝讓他快速的圓成佛果。為了使眾生能夠快速地得到阿鞞跋致,得到一生補處快速成佛,確實這個道場具有這樣的善巧方便。比如前面我們講,見色聞聲接觸的,所有的都是讓往生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讓他很快地伏滅煩惱開發智慧。尤其他的正報的身體,往生者正報的身體就得以根本的改造,你一去就是像佛那樣的紫磨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具有像佛那樣的六種神通。你說你身體的樣子都像佛的樣子,身體會影響心理,會影響心理的狀態,他就會心也會趨向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大悲心、平等心、清淨心、感恩心、智慧心,你看正報就做了這麼一個改造。尤其他知道他方世界的這樣一個造惡業的原因,是由於有我執我見,所以還專門發了一個願解決這個問題,【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不再貪戀執著思念這個身體,要知道這個身體,這個我執、我見、身見是虛假的。我們造惡業就是由於我們認為身體是真實的,我是真實的。有一個我執就會執著於一個我所有的,以我劃一個核心之後就會要佔有一切,擁有一切,就會貪戀這些五欲六塵為他作享受,這樣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 所以我們如果在這個世間,一個我執比較輕的,特別是證到人我空的人,他就會把他自性的好的東西顯發出來。了知五蘊當中沒有一個我,我是緣生法,是假的,我們就不被這個身見,我執所騙。進而又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連這個法也沒有了。如果能夠把人我空,法我空獲得的話,那他同體的大慈悲心,如來藏的性德就出來了。他自然而然地就會進入到不退轉的狀態,不會造惡業。所以我們看這個為什麼能夠得到阿鞞跋致,他有種種的這個情形讓我們得到。包括這個阿彌陀佛光明常常注照我們,整個都是光明的世界,使我們的菩提心芽出來。風聲、水聲、音樂聲都在講說苦、空、無常、無我的佛法,三十七道品讓我們聽了都是念自性三寶。再就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菩薩作為我們的殊勝的善友,再加上壽命無量,所以等等這些因緣,都能夠成就這個不退轉,阿鞞跋致。好,如果從銷歸自性來看,我們的自性常住就是不退轉的意思;自性決定成佛就是一生補處的意思。所以這個講剛才講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他在發願的時候就把這個不退轉,在他的願力當中非常明晰地建立起來。 釋迦牟尼佛介紹阿彌陀佛的願力,最後有一個偈子來表達這個意思【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之力成就之後,只要聞信阿彌陀佛名號的眾生,發願要往生都能夠去。 “皆悉到彼國”,這個“皆悉”就是沒有一個遺漏的,在淨土經典處處講說是萬修萬人去的。你只要願去不會遺留一個,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就是要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是要一網打盡的。比喻為如天普蓋,似地均擎;就像天普蓋一切,就像大地擎持一切,大造之中不遺一物。在這個造化當中不遺任何一個眾生,所以皆悉到彼國,都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只要去了之後,有彌陀的願力的加持,有極樂世界法性土的加持,他再加上往生者的這種自性的功德力,就自然而然的,你看“自致”自然而然地獲得了不退轉,這就是淨土法門非常殊勝的一點。如果按通途自己的力量要修戒定慧、六度萬行、動經無量劫,自己積功累德,那是非常辛苦的,是難行道。 那麼淨土法門你只要以信心作為方便,願意去,有彌陀願力加持,你自致不退轉,大家理解這個自然而然地獲得不退轉的位次。好,這個往生的利益就是我們最要往生的一個核心的價值,往生那裡得阿鞞跋致,得一生補處快速成佛。所以我們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往生成佛。這裡要建立這麼一個觀念,這也是阿彌陀佛建立大願,釋迦牟尼佛給我介紹的本懷,這就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不是念佛去求人天福報的,不是念佛去求聲聞緣覺的化城的,是要到那裡快速地圓成佛果。 好,那麼請看下邊經文【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上面陳述著往生的利益這個大事因緣,這一段就是勸勉發願心,勸發願心。下面有四重的勸勉,這是第一重,釋迦牟尼佛真是苦口婆心。聽到這麼殊勝的利益不要像耳邊風,佛法特別重視實踐修行,不能說食數寶,不能以一種娛樂的心態去進行一個概念上認知的遊戲。這是一個生命當中最重大的問題,一定要把淨土法門利益在我們身上給實現起來。那麼兌現出來就得要怎麼辦呢?就得要發願。所以佛就很懇切地呼舍利弗的名字,呼舍利弗的名字是讓他重視,下面的話重要,舍利弗是當機者。實際上跟舍利弗講就是跟我們跟與會的大眾去講,乃至於跟末法的所有的眾生去講,重視這一點。 “眾生聞者”就是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的眾生聽聞到這種大事因緣,就應當在心裡要發起一種願心,要發願,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發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勸勉發願?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建立起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每一願也都是要願我們眾生到那邊去的。我們對應著阿彌陀佛的那種願海,我們也要發出跟彌陀大願相應的願。他願接引我們去,我們就應當呼應,我們願意往生。那這個願要發自真心了,這個真心的願發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力量。我們說阿彌陀佛建立淨土是由他願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薩他成就佛果也是由了的願力來推動的。所以就是通途佛法,你講修菩薩道也得發菩薩四弘誓願,也是四弘誓願是一種動力機制,是一種指向目標的一種坐標。那麼我們每個人,就是凡夫在這個三界裡面輪轉,實際上也是由於我們的願來決定的。所以無論世間的這樣的情況,還是出世間的解脫,都跟這個願有關係。願是影響我們的行為,願影響我們最終的歸宿。 你看,我們從這些《高僧傳》上都能看到,你這個願都不能隨便發。你隨便發就隨便開玩笑發的願,它都會兌現的。曾經有一個比丘,他就是修行了幾十年,也覺得是不是能解脫啊!也沒有什麼把握。他有天行腳到一個山上對著一塊石頭就說,他正好山下看到有一位大將軍非常有勢力威風。他就跟那個大石頭說,我如果今生不了道,今生能夠得道當然好,今生萬一得不了道,願來生做一個大將軍。他就對著石頭髮了一個好像開玩笑的願,還真的他今生沒有了道,因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難了。你必須要斷見思惑,你才能夠不在三界裡面了。開悟了都不行啊!開悟了你見思惑沒有斷,還有後有,還要投生,所這位比丘真的是一轉身就做大將軍去了。還有的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養,供養了一輩子覺得不好意思,人家施主問“你願不願下輩子到我家來啊!”他只是點個頭。好了,一下子就過去了,他要報恩啊!所以這個願不能隨便發的。對淨土行人來說,你千萬不要去發這個下一輩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師,我要這個廣修佛法,這個你都不要去發這個願,就是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這個佛也在告訴我們,一定是願生彼國,沒有第二個願,目標非常單一,我們念的每一聲佛號都是包含著願生彼國的信心。絕對不能包含著要開悟,要得神通,要這樣要那樣的,那就不正確了。所以這個“應當”兩個字,特別是包含著信心,你有深信再發願,有這個深信切願,你就絕對能夠往生。澫益大師說深信切願,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得生與否,全憑信願有無。如果你不具有信願,只是把這個念佛作為功夫來使用,那麼你縱然功夫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那樣的水平,你也往生不了,亦無得生之理。所以這個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你只要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絕對能令我們往生。這個願就改變了一種我們凡夫的心態,這種改變馬上就會感應到。 這種感應我們可以用個比喻,比如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它就是一個磁場,大磁鐵,它能夠有很強的攝受吸納的功能,在整個法界都有吸納的功能。但是比如這個大磁鐵他能夠把那個針吸過來,但是對一根草,它不產生作用是不是?它不同質。一塊玉,也產生不了作用。那就你想想,我們如果是發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塵的心;求人天福報的心;就好像一根草,一根草跟大願的磁場它產生不了一種吸攝的功能。那麼,如果我們當下聽聞這個在信心的情況下,真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一個願求西方極樂世界的願的話,好,你當下這個心就從一根草變成一根針了。你變成一個針馬上跟這個大願的磁場,就產生一種吸納的關係了,所以你的往生就是非常自在了。如果你還是一根草或者一片玉,比如那塊玉就是他修其他的法門修得很清淨,很有功德,但是你還是一片玉。雖然是比較透明,但是你還是跟個無緣哪! 所以淨土法門不怕你的功夫,你的功夫就是到了阿羅漢的水平,如果你不發願,你也去不了。發願就是轉變一種心態,跟阿彌陀佛的願產生同質對應,吸攝的關係;所以這就是重視發願的一個重要的原理。所以為什麼我們每天要發願呀!但是要注意這個願一定要從內心發起來呀!不是念給其他人聽的,心裡說啊!我願意往生,真的阿彌陀佛來了,哎呀!不行啊!我還得要告幾年假呀!這個願就有問題。這次我們在人才培訓班上最後大家談體會,讓大家表演一下。其中有一位居士她就念那個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她念得非常懇切,跪在那兒念,念念,念念,她都念哭了,整個她用她的全身心的力量來念這個西方發願文啊!念得非常好。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現事具備,非常好,大家要從內心懇切地把這個願心發出來。那麼這樣,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願海所攝受,我們就已經回歸到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了,就決定能夠往生。 那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又有什麼樣的依據呢?他能得到什麼利益呢?這裡又進一步的說出了一句非常非常驚心動魄的話,【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為什麼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能夠在極樂世界和諸上善人在一起。好,大家注意了,諸上善人,“諸”就是很多了;“上善人”是什麼?不是一般的善人,無以倫比的善人,這些諸上善人就是指一生補處的菩薩。好,在凡聖同居的淨土,如果按通途的教理來說,凡夫雖然跟聖人在一個地方,但是凡夫是見不到聖人的。我們這個世間也叫凡聖同居土啊!五台山也有文殊菩薩呀!但是有幾個人到五台山能夠見得到文殊菩薩。但自古以來有特殊因緣的他能見得到,但一般人見不到。佛陀在世的時候我們這個世間也有很多聖人,包括現在也有聖人,為什麼?因為比如在小乘法修行,他修到初果之後,他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天上人間,他一定會來這個世間來進一步修行來斷他的思惑的,欲界的思惑,他能夠七次往返。所以,他來了以後,他也是聖人哪!還有尤其是,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是有他的大悲願力,應我們眾生的機緣,他示現哪!也來到這個世間。但這兩種人沒有特殊的因緣,我們不認識,我們接觸不到。 寒山拾得稱為是這個文殊菩薩的化身,普賢菩薩的化身。那麼沒有一個人說破的話,誰也不知道,只知道在國清寺,這個廚房裡面有兩個瘋瘋癲癲的和尚,誰認識他是聖人應化啊!而且他們比如說這些小乘的聖人,如果斷了這個欲界的思惑,他就自然走了,不再來了。大權示現的佛菩薩機緣斷盡了,他也走了。所以我們跟聖人在這個世間是暫時同居,而且你很難跟他親近,很難認識他,或見非見哪!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這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我們在這個世間聽到南無觀世音菩薩,啊!這個天天都是很崇拜,只是念念而已,看看形像佛像菩薩形像而已。但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跟觀世音菩薩在一 起,與觀世勢至把手同行,那就不一樣了。你跟什麼人呆在一起,他的整個的心理狀態得到的利益完全不一樣。所以孔子選擇住的地方還要選擇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你找一個居住地方還要找那些有仁愛心的善人住在一起,你受那個熏陶,你就慢慢地也是善人,也能開發智慧。如果你跟那些吃喝嫖賭的人住在一起,那你也會受他的熏染。 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跟這些等覺菩薩在一起,它意味著什麼?第一是意味著這個凡聖同居土圓融了上三土。從通途教理來看,你在凡夫同居土只能見到凡夫。但是你到了凡聖同居土的淨土之後,還能見到聲聞、緣覺的聖人;還能見到菩薩;還能見到佛。這說明你凡聖同居土就含攝著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表達這個意思。第二呢,就是你跟這些諸上善人聚眾一處,這些諸上善人跟我們同為師友,工同修行、工同破無明、共同成佛、所以就在這三種不退當中,尤其是念不退當中,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就頓然超越了通途教理的那個次第,十信、十住、十迴向、十地、這樣的。那在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需要了,他就在念佛這個當中快速地到達一生補處。所以,這就看到在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土是最難出得去的,你一定要斷見惑,思惑斷盡,才能出凡聖同居土。但是這個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有他的超勝的一面,只要我們以信願持名仰靠彌陀的願力,就能夠去,就橫超帶業,一到那兒去,他就能夠跟上三土的整個的環境融在一起。所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到上三土,這也是他能夠快速成佛的一個善巧方便,一個殊勝的地方。所以這樣,我們就會義不容辭地到諸上善人聚會的極樂世界去了,這是大家一定要明晰的。如果我們不能到極樂世界跟這些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如果去不了,那麼我們可能下一輩子,就跟那些披毛戴角的人聚會一處;就跟阿鼻地獄的眾生聚會一處;因為我們造的業太多,都是三惡道的因,想得人生是很困難的。所以這裡面的選擇就非常的鮮明對照了,你是願意到地獄去,還是願到極樂世界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當仁不讓,有一個很清晰的選擇。 所以從銷歸自性來說,自性還歸本體,是願生彼意,自性萬善同歸是同會一處意。好,注意這個,極樂是我們的心性本體,這就講故鄉明月,是我們本有的家鄉。回歸到自性理體,這就是願生彼國。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個聚會一處實際上不僅在事相上跟這些人在一起,跟諸上善人在一起。而且實際上我們跟他同心,都是以阿彌陀佛的願心做為我們的心的。心和土是同構的,有什麼樣的心才會有什麼樣的土,心淨則佛土淨。所以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也說明我們所居的土,我們的心就通史快速地清淨。所以為什麼沒有得到淨心的往生者,就能快速得到淨心菩薩的位次,就是這種環境的殊勝人,這種所接觸人的殊勝,馬上使我們頓超,回歸到自性。 好,請看下面一句【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好,看這段,這一段就是正宗分的第三大結構段,正面開示行人執持名號來做為自己往生的正行。那麼釋迦牟尼佛又重新呼喚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句經文也許大家有種種不同的這種解釋,從文勢上來說,前面你看極樂世界那麼殊勝,往生的利益又能夠快速得一生補處,又能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他是從修行的過程來看,這些都是無以倫比的利益。那能得到這個利益,你就不是一般的情況可以去得了的,所以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殊勝的因緣才能去得了。所以佛用一種反語的方式來表達,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好,那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一般會把發菩提心作為善根,善中之善;把六度萬行等等這些作為福德。那麼福德有我們人天的福德,比如,五戒十善啊!修橋補路這些幫助人都在修福啊!造立寺院啊!佛像啊這些。那麼,這裡告訴我們,如果是求人天的福報,這就是無善根,因為他沒有發菩提心。修出世間的聲聞、緣覺、他有一定的善根,但是他不是大善根,叫少善根。這個意思,就是人天的善,二乘的善根福德都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那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是什麼?這裡就特別解釋信願持名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不是殊勝的因緣。而前面我們會談到這個善根,不是來自於我們。大家可千萬不要看到這裡,哦!要多善根福德因緣才生,我趕緊去修很多的福,我很很多的善我怎麼怎麼樣,都不是這個。這個善根來自於還是體現淨土法門的一個特質,以果地覺作因地心。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作我們眾生多善根之因;阿彌陀佛無量劫的菩提大行,作我們眾生多福德之緣。我們能夠信願持名,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轉化為我們自性的功德,這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殊勝的因緣。就憑著這個作為往生淨土,得生彼國的正因,這就是淨土的講淨土資糧信願行,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好,說完這句話之後,佛又重複舍利弗,你看又重複舍利弗,這是不斷地叮嚀哪!不斷的提示哪!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好“若有”,就是假設有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的“善男子、善女人,”是指什麼呢?在九法界裡面,只要他具足信願的,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哪怕是五逆十惡的人,就是觀經的下品往生的,他臨命終時聞善知識勸勉來念十聲乃至一聲的,這種即將下地獄的這樣的眾生他也屬於善車輪子、善女人。反過來說他很善良,修了很多很大的行,很講修行,但是在淨土一法當中,他不具足信願啊!他不相信,也不能夠得上這句話時的“善男子、善女人。”那麼這個善男子、善女人不僅包括人道,也包括畜生道,畜生道裡面的雄的,雌的也都屬於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他所面對的眾生的面是很廣的。 那麼這些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不亂。這段話是把這個行門的這種方法點示出來,阿彌陀佛就標顯出所念的境緣,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表達念的方法。在念佛法門當中,我們知道常常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 、持名念佛、這些念佛當中,特別標顯出名號。所以《阿彌陀經》為什麼單刀直入,就把法藏菩薩因地的願心揭示出來。法藏菩薩在五劫的思惟當中,為了實施他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的這種願,這種大願,思惟考察,用什麼方法能夠平等普度。十方諸佛度化眾生的方便有很多,或者以神通度眾生、以相好光明度眾生、以說法度眾生。那麼,阿彌陀佛也都是具足這些度眾生的方法,但在這之外,尤其施設了名號度眾生的方法。 【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所以,淨土法門實施究竟平等,廣度一切眾生的方法就是名號。那麼,這個名號呢,就是不簡單了,是我們往生淨土的正行。那在這個名號裡面,阿彌陀佛就把他的一切拯救眾生的悲願,他的神通、他的光明、他的善巧方便、都凝聚在這個名號裡面。同時這個名號的體性又是實相,是一真法界。 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講的這個萬德洪名哪!這個名號就是實相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實相在名號裡面。這個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壽寂照不二,就是實相;所以這個名號就是實相。然後又把阿彌陀佛的無量劫的修行的功德,凝聚在這個名號當中,所以這個名號就稱為萬德洪名。萬德,就是所有的德都在名號裡面。當我們念這個名號的時候,就以名召德,這個名號的功德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名號就是無盡的寶藏,用我們的信願持名來開採,這是一個很不可思議的一個現象。因為我們對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以及他無量的功德,他要給我們,他用什麼方法給我們,他就靠名號的方法給我們。但這些功德是無為、無漏的功德、是無形無相的,但又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所以就借助我們能夠把握的一個音聲、一個符號,把這個無形無相的功德,透過這種有為的東西,傳達給我們。這是一種非常玄妙的道理,非常形而上學的道理,但是他確實是靠這種方法來把他的功德傳達給我們的,來令我們在這個名號當中得到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利益的。 所以就在《阿彌陀經》裡面,你看直接就把這個名號的功德,雖然他沒有展開,但是他對於這麼殊勝的大事因緣就是讓我們去唸佛,念這個名號。那你看這個名號就能獲得前面所說的所有的利益,無上大利益是在名號裡面獲得的,所以我們對這個名號要生起至重的恭敬心。所以“聞說,”“聞”就包含信,相信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功德,他才會去執持啊! “執”就是執受;“持”就是不讓它失去,就是牢牢的抓牢。但這個“執持”就是專念不忘,專念不忘的意思。 “執持”也有皈命的意思,我對這個名號有絕大的信心,我要把生命交託給阿彌陀佛。我們只有對這個名號具有極大的信心的時候,才能把這個名號執持得住,把握得住。如果信心很輕浮的時候,這句名號我們也念得很輕浮,是把不住的。為什麼把不住?因為我們內心裡面有很锪妄想雜念,像急流水。如果我們對世間的東西覺得很重要,比名號更重要,肯定這個名號就不在我們的心裡,係不住我們這個狂暴的心了。 所以,這個大家講這個念佛啊!念佛三歲小孩都能念,阿彌陀佛誰不會念。但試問要把這個佛號念好、守得住、把得穩、念得熟、念茲在茲、明記不忘、談何容易啊!只有在佛號用過功夫的人,你才會感覺到這個佛號是太不好念了,甚至念的過程念得很枯燥乏味。本身這個佛號是萬德洪名,是法味充足的,法喜濃厚的,但是由於我們的無明、煩惱執著太厚重,這個名號的那種法上的法性的光我們接納不上。就是油和水的關係呀!透不進來啊!所以我們可能一邊唸著阿彌陀佛心裡還在想自己的事情。所以這個“執持”是實實在在的,你每個佛號都在你的內心當中照過的,踏踏實實念出來的,才叫執持。如果你口裡面念著佛號,心裡還想著其他的事情,哎呀!這個股票的情況怎麼樣了?過一兩分鐘聽聽股票的行情啊!這個佛號,有時候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成他股票,股票、股票,他就執持不住啊! 所以這裡面他一定要有一個極大的這樣的一個信心,如救頭燃,把死掛在額頭上來念,以那種救命的心態來念這個名號,才能把持得住。以這個心態那就是提出了剋期取證的時間,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個一般解釋呢,就是從因至果利根的能夠一日就能夠一心不亂;鈍根的七日能一心不亂。那從保持這個一心不亂的功夫來看,它又利根上智能夠七日一心不亂;鈍根下智,能夠一日一心不亂;一般會作這樣的解釋。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建立了深信切願之後,要具體落實在執持名號的功夫上。執持名號功夫它有種種剋期取證的時間,這裡提出七天。像《無量壽經》提出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有的提二十一天、四十九天;甚至《般舟三昧經》提九十天;它剋期取證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總之是要在這段時間當中是要萬緣放下,一念單提。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講 那麼這裡我們來看看“一心不亂”這四個字,這個眾多的解釋非常多,一心不亂,怎麼談? “一心”和“不亂”它的表述的是是樣的一種情況,“一心”是從正面表述;“不亂”是從反而來表述。那一般又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是以那種如子憶母的那種懇切的心啊來念;事相上去唸;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念在這句佛號上;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就是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可以伏滅煩惱,伏滅見思惑,就是事一心不亂初步的功夫能夠伏住煩惱,伏住見思惑。那麼功夫深到家了,就能夠斷見思惑。如果你僅僅是伏煩惱,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如果斷了見思惑,就往生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這就稱為事一心不亂。進一步事一心不亂,你還能夠侵斷塵沙,就能夠破一品無明,這時候你就能夠得到理一心不亂。理就是你能夠契證到無生法忍,自心的理體,真如理體。你得到理一心不亂,那麼你就是大菩薩了,那往生的就是在實報莊嚴土裡。 所以古來的注經家對這個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這樣的一個表述的話,實際上我們在座的所有的人是無份的。但我們要了解這個情況,所謂一心不亂從這個解釋它是非常高。我們權且不說理一心不亂,就是事一心不亂,我們想伏煩惱,都是很難的。先不談斷的問題,伏煩惱,你看智者大師這樣的一個天台宗的祖師號稱後釋迦,臨終的時候問他修行的品位,他說自己如果不領眾就一定會得六根清淨位,領眾太早損已利人但登五品,這是智者大師臨終示位。但登五品是什麼?五品就是,啊!圓教五品位,在六即佛里面是屬於觀行即佛的位次。觀行即佛是什麼情況呢?就是他沒有斷見思惑,但是伏住了見思惑。智者大師臨終示位是伏住了見思惑,換句話說智者大師也只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那澫益大師臨終示位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他示現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是什麼情況呢?就是還是凡夫。他不僅沒有斷見思惑,甚至見思惑都沒有伏住,但是在這個水平他大徹大悟了,開悟了,見解與佛同齊。也就是說臨終示位,連澫益大師都沒有得到這個事一心不亂,更何況我們? 所以,這個淨宗祖師在解釋當中,可不要把這個一定要得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得不到一心不亂,就不能往生。如果得出這個結論,那就讓我們不安了,我們能得一心不亂要提倡,要精進辦道,要用功,當然很好。得不到一心不亂,但只要具足信願,照樣可以往生;散心念佛,具足信願,絕對可以往生。所以這就涉及到這句經文翻譯的問題,這個我們來對照一下玄奘大師的翻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翻譯這個是翻譯成“繫念不亂”,就是在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七日當中你一心繫念這句名號不亂,這個條件就降低很多,“繫念”,繫念住。我們這個真的是懇切用功,還是可以做得到的。繫念並沒有說一定要伏煩惱、斷煩惱、破無明、沒有提這個要求,只是繫念。繫念就是什麼?就是我的心,念念都係住這句佛號,不能讓他打失,不能讓他漂走。所以玄奘大師翻譯“繫心不亂”,我們就對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這個就有一個互補性的理解。 那後面你看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這個由於一心不亂的功夫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心不顛倒。世人說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其實它也談功夫問題,心不顛倒就是為什麼大家會有人一定要念頭正念在阿彌陀佛上,念頭沒有在阿彌陀佛上就不能往生,大概也跟對這個“心不顛倒”這個理解有關。那麼心不顛倒正念分明我們能做到固然好,但是不能要求很多的人都靠自己的能力做得到。對這句話我們又對應玄奘大師翻譯,他是怎樣翻譯的呢?翻譯這個阿彌陀佛來的時候是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你能得到不亂,不是自己的功夫,是阿彌陀佛現前佛光注照之後,由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的加持護佑,來令我們得到不亂的。所以能夠也就是得到一心不亂,正念分明,也不是自己的功夫,完全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加持。那麼玄奘大師的這種翻譯,更符合這樣的一個事實情況。實際上鳩摩羅什大師的翻譯也包含這個意思,但由於他非常簡潔,我們就會帶有通途的功夫的角度來給他一些詮釋,這些我們都要注意了。 這個“一心不亂”啊!在這個下面還有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就是從元照靈芝到蘧菴,幽溪等這些都提出這個,蓮池大師也在討論這個問題。說當時在隋朝的時候,湖北襄陽龍興寺有一塊《阿彌陀經》的石碑。石碑下面呢就有,就在這個“一心不亂”下面有二十一個字,一心不亂下面又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眾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隋朝的一個叫陳仁陵他書寫的。所以古來的注經家就對這二十一個字,就表示了一種猜測,說是不是原來的經文就有這二十一個字,只是漏落了,所以就有一個提議,要把這二十一個字補上,所以這也是無風起浪了。對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怎麼看,蓮池大師有一個非常明晰的一個觀念,說這二十一個字是前人解釋一心不亂的語言,是誤寫進去的經文的正文。所以就如果說一心不亂下面還有這二十一個字,從文句從義理上都不合適的。因為鳩摩羅什翻譯的風格是非常簡潔的,他不可能前面有一個執持名號,後面又來一個專持名號,這文句從義理上也不是很合適的。但是他這句話確實對一心不亂的內涵有一個解釋,說明前人也是認為多善根多福德因緣不是專持名號,不在名號之外去談多善根多福德。那麼這裡註意一下,是前人解釋經文的語言,不要把它看成正式的經文。 好,有這個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的功夫,那麼臨命終時佛現在其前,這裡就談感應道交了。我們眾生以深信切願持名為能感之機,阿彌陀佛的大願就作為所應之緣。那阿彌陀佛在十九願就表達這麼一個意思,只要信願持名,廣種眾善,臨命終時,我與菩薩聖眾都會現在其人面前,接引往生。所以這個三輩九品,像《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觀經的九品往生,都有阿彌陀佛接引的這樣的描述。但由於往生者念佛的功夫,發心的大小的不同,他所見的阿彌陀佛的大小、樣子也不一樣。雖然不一樣,但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好,這個接引這一願對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真是表達了阿彌陀佛至極的慈悲,因為臨命終時是我們最難的一個時候,四大的分離,這個神識要出來。但是有時還不想走,各種病苦交加,阿賴耶識的善惡的種子翻捲,所以是最難做主的時候。如果這個時候沒有阿彌陀佛的幫忙的話,一定要我們自己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那真是一萬個人裡面也很難一兩個人去得了啊!我們神識一出來到哪裡去啊!如果嘩啦一下進了中陰身階段就更沒辦法把控了,所以是阿彌陀彿看到我們臨命終時的極度的困難,所以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來幫助了。他專門發了一個願了,所以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會過來接引我們,所以阿彌陀佛又叫接引佛。我們東林大佛造的佛像的樣子就是接引佛的樣子,他的左手垂著金色的手臂來在生死苦海撈漉眾生拔出來。他的右手拔到哪去,放在蓮華蓮台上,來接引。你看我們臨命終時神識一出來,馬上看到阿彌陀佛在面前,我們那種歡喜,那種有靠的那種安全感馬上油然而生。為什麼往生者都能帶著微笑走?他看阿彌陀佛來了他高興啊!所以這個在世間上去世的人裡面,唯有念佛的人面容是最燦爛的,笑得最開心了。 但是這裡要注意是“臨命終時”,我們有的同修他可能求往生的心很切,他常常會發願,哎呀!我現在就要走啊!阿彌陀佛你現在來接我吧!這種情況是不好的,【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你不能故意地縮短自己的壽命,求提前往生,不要這樣。這樣你這個求的話,你那種躁忘心會出來,會導致很多的顛倒,很多的痛苦。所以這個經文都是講得這麼明確臨命終時,不是說你什麼時候想走就什麼時候走。可能是有些公案,他聽了之後,他把特殊的公案作為一個普遍現象。比如瑩珂比丘,瑩珂比丘就是念念念,念到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說“你還有十二年壽命,”他跟佛說,哎呀!十二年壽命我不要了,我就馬上走,阿彌陀佛“那三天之後就接你走”,是有這麼一個記載。但這個記載,第一、這個瑩珂比丘是生起大慚愧心、大恐怖心、他就是斷食念佛,他是證得念佛三昧,阿彌陀佛來了。而且他向阿彌陀佛請求,阿彌陀佛也慈悲地許可了,也是覺得他的煩惱很重,在這個世間他自己怕又要退轉。這種情況是特例,特殊的例子。如果你求求,你跟阿彌陀佛還沒有見面,你是一廂情願的,你沒有得到念佛三昧。特別是不能是什麼,我什麼時候要走,我要開往生大會,我要表演給大家看。你念佛往生,你又不是演員,為什麼要表演,這麼一表演,出了很多笑話。 據說一個居士宣布我某年某月某時走,大家都來送。到時候到了時間,念念念,走不了啦!走不了她也覺得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搞得精神都錯亂了。所以這樁事情,大家千萬要有一種平實的心理,要有高度的信心,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實際上你求哪一天走,要開往生大會,要表演,都是我執的表現,你的虛榮心在作怪,這都是跟佛法不相容的。我們正確的心態,我們要有懇切求往生的心,要有這個願,這個願要發。阿彌陀佛今天來,我今天愉快地跟阿彌陀佛走;阿彌陀佛還要讓我活120歲,我也愉快地活120歲;我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由阿彌陀佛來安排;阿彌陀佛什麼時候讓我走,我就走嘛!這樣。實際上他也是一個破我執的一個過程,什麼叫“南無”?南無,皈命嘛!你把生命交給阿彌陀佛,你就不要考慮。你一定要指定哪個時候走,阿彌陀佛自然臨命終時會安全的、穩妥的、拿著蓮華,而且是你平時念佛,在七寶池標上你的名字的那個蓮華來接引你,自在的、彈指間、一念間、屈伸臂間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麼由於有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臨終接引,所以這樣的往生者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個“心不顛倒”,是他的信心決定的,他有堅固的信願,以這個能感之機,感召了阿彌陀佛兌現他的願力,他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了,他歡喜了。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即得”就是當下就走了,非常快速。這個“即得”就是不隔時啊!當下啊!所以就叫文成印壞。娑婆世界五蘊的身,就像印,印壞了,神識當下極樂世界的生陰就出來了,像文成,所以在這個世間臨終在定之心就是往生極樂世界之時。他這麼當下,這說明什麼?他實際上說明,在阿彌陀佛前來的時候,阿彌陀佛肯定會放光,聖眾都會放光,在這種光明當中是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打成一片的。換句話說極樂世界就在當處,所以他就即得往生。這個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這樣的一個空間的概念,是根據凡夫的生滅心,凡夫的空間概念來說的。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是超越了這種時間和空間的,所以他就能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那麼我們看常常有很多人,居士提問,哦!我念佛念到阿彌陀佛來了,那怎麼是保證是佛還是魔呢?提這個問題也是要考慮的。但這一點,如果是修宗門教下的,他不是念佛的,特別是參話頭的,他的本意都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這樣的。如果他不期待佛來,佛就來了,這時候出魔的事可能性大。那麼我們淨業行人本身就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每天都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阿彌陀佛來了,這個因和果是相符的,他不是魔,這第一。 第二、你只要信願持名的時候,我們能念的那種信心的光和阿彌陀佛的名號本願的光明打成一片的時候,這時候念佛人的這個光明可以照出四十里這樣的遠。在這樣的一種願力光明里面就是子母光交融在一起的時候,一切魔是進不來的。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威神願力,大光明當中必定不會有這些魔障之事。應該說念佛是穩當的,著魔的可能性極少。但是也不能說百分之百沒有,這就避免什麼呢?我們看有些念佛人,他就是剛念念佛,他就有一種求的心理,想求見佛、求見光、求見蓮華、求見這個那個、他以躁忘心來求見這些境界,他有可能著魔。所以我們在東林寺閉關之前,我都會再三跟他強調這一點,你在關中念佛,就是非常平實地念,都攝六根地念,什麼叫好境界,你念念都在阿彌陀佛上,就是好境界。你不要去求見佛,見什麼東西,不要去以躁忘心去見那個境界,所以這樣一般就不會著魔。你看我們這個,如果是走其他的修行方法,我們東林寺作了三年多的閉關,著魔的應該是很少,比例很少。不是說沒有,大概一個,有一個兩個,這樣的情況。但是比例那就極低了,這就是由於他每天都在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的注照之下,他就遠離了這些魔事。 所以這樣,這樣表明我們臨終助念是很有必要的,這種臨終助念實際上在《華嚴經》上就傳達了這個方法。 《華嚴經》就是臨終的時候設一個佛像,這在西域國家,他也是這樣的,一個佛像面西,他是用那個幢,幢哪!頂上這一頭就纏在那個佛的手指上,另外一頭就在病人手上,就拉住這個作隨佛往生想,他有這麼一種方法。那麼到了我們現在看著佛像也作隨阿彌陀佛往生之想,然後大家這個助念。什麼叫助念哪!助念你不要喧賓奪主,是幫助這個病人提起正念。哪怕他念不了這個佛號,你也就讓他保持願往生心,就可以,一定要放寬心,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來的。如果他不來,那說明他的大願就沒有兌現,他就不能成佛的。現在他已經成了佛,十九願臨終接引願決定是能夠兌現的。他只要兌現,我們臨命終時這個由阿彌陀佛的本願慈悲加佑,令我們心不顛倒。不是說我們有功夫心不顛倒,我們是沒有功夫,但是阿彌陀佛能夠有辦法令我們意不貪戀、心不顛倒、如入禪定、面帶笑容,當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的生命在這裡就綻放了非常輝煌的光彩,轉凡成聖了,那就在事告成了。好,南無阿彌陀佛! 現場答疑: 問:請問有時在聽經念經時會流淚,這該如何阻止?有捨利子和舍子花才可到極樂世界嗎? 答:你在念經聽經的時候會流淚,這是好現象,這說明經典當中所傳達的阿彌陀佛的大悲心,你接心到了。阿彌陀佛的大悲觸動了你內心的大悲,因為我們眾生也有大悲,只不過是平時被這些人我是非給他阻抑住了。這兩個悲一旦交感了,棉裡藏針,一下觸動了,你就會掉眼淚,情不自禁的,所以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不要一天到晚都流淚了,所以你短時間流流淚,這是好現象。流眼淚也把我們內心當中鬱結在裡面的一些塊壘啊!給宣洩出來,我們內心也是很輕鬆嘛!為什麼我們願意看悲劇,悲劇就有洗滌心靈的作用。人能夠大哭一場,比如一個精神上很鬱悶的人,如果你讓他哭得起來,哭起來不會有問題。如果他哭不起來,好可能要到精神病院去了。所以我們流流眼淚,特別是我們念東林寺佛號,一般很多人都會掉眼淚,掉眼淚也好啊!掉眼淚感覺到這個世間苦啊!掉眼淚感覺到阿彌陀佛太慈悲了。那這個聲震三千大千世界,那者是好現像啊!那阿彌陀彿看到都哭成這個樣子了,那還不來接嗎? 對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捨利子、舍利花不是標準之一,他只要具有信願持名,就是往生的根本條件。他有捨利子、舍利花說明他一方面可能是長久修行有點功夫。另一方面特別是阿彌陀佛為了讓我們產生信心,特別加持出一點舍利子、舍利花。但是這個不能說,有這個固然好,沒有這個你具足信願持名照樣可以往生的。 問:請問如何消除怕鬼的心理?我很怕自己一個人的時候。 答:鬼者,畏也,你為什麼,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你身上是陽氣,鬼是陰氣,你怎麼有陽氣的人會怕陰氣的鬼呢?那肯定是我們多生多劫做了鬼鬼祟祟的事,所以就有點怕。所以為什麼說一個要持戒?一個持戒持得好的人,他心裡會坦蕩,他在任何情況下,他就覺得有力量了。一個人做了很多虧心事的人,他就有點怯弱、鬼頭鬼腦、怕見人嘛!所以你這個從這個怕鬼的心理,說明我們內心還是比較陰暗,是有些業障,那麼怎麼辦呢?你現在已經是阿彌陀佛的弟子了,你已經在念阿彌陀佛名號,你已經在無量光的護佑之下了,這個鬼是最怕念佛的人了。念佛人一念,他胸口全身都在放光,這個鬼趕緊要退得很遠哪!不要念了,不要念了。所以當你怕鬼的時候,你真的至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馬上能消除怕鬼的心理。可能是沒有鬼在那,是你疑心生鬼嘛!即便是有鬼來,你一念佛他也跑得遠遠,無影無踪的。所以你一個在的時候,你趕緊念阿彌陀佛!有時候我們走夜路時候,有時候心裡也很害怕,害怕怎麼辦?有很多人害怕,越害怕越要裝腔作勢,唱唱歌啊!我們現在一個人呆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點問題都沒有,越念越高興。你還慶幸,幸好一個在這裡,沒有人打閒岔。 問:請問如何制止念佛時,不時動起的不善的念頭?請問東林寺佛號很緩慢,停頓的時候心要想什麼?是要默念佛號嗎?或停止呼吸?曾讀過一本書,敘述一個法師禪定時,觀音菩薩帶他一遊極樂世界,回來後已6年半,所說的一切可信嗎? 答:首先,念佛的時候會有一些妄想雜念,這些妄想雜念很多是不善的念頭,貪瞋痴慢疑嘛!人我是非嘛!凡夫的念頭都是這些。為什麼我們都要注定下三惡道呢?就是我們不善的念頭注定了要接受那樣的果報,那是法爾自然的。但是,雖然是不善的念頭,你得要體認它虛妄性,它是假的,它是虛妄的,也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的。現在我們念佛,念佛的時候,你全身心注意這個佛號,你不理睬它。慢慢地這些不善的念頭就沒有意思了,它就會離開。所以比喻這個佛號就像獅子出窟,百善潛踪,這個獅子,雄獅一出來,這些妄念的這些走獸都趕緊跑了。杲日昇空,千林失白,中午的太陽一起來樹上的那個打的霜都會融化,變成青翠的一片。 所以念佛尤其是你注意佛號念清楚聽清楚,妄想雜念你不要去管它。你管它那好辦了,這個妄想雜念就更有力量,更給你折騰。為什麼它有力量?是你加持的,你注意了它,它的力量大。你不注意它,它就沒有力量,所以要注意這一點。所以你不要去對待,形成一個對待,你不理睬它,你就是專門念你的佛號。所以妄念是病,念佛是藥,注意這個藥,病就會自然痊癒。但是由於我們多生多劫的妄念,它來得太有習慣勢力了,所以要有長時間的念佛,藥量要下得大。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求每天一萬到三萬佛號,這個就是我們用這個藥劑量大一點,我們內心就越來越空靈了,越來越自在了,妄念少,我們的智慧才能開發,我們的身體才能健康,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這種互動就更親切。 那麼東林佛號很緩慢,緩慢在停頓的時候,不是要你停止呼吸呀!你停止呼吸那怎麼辦哪!那你生命不是終止了嗎?這正是停頓的是讓你吸氣的。可能你沒有聽到我們說這個東林佛號是用腹部呼吸,腹部呼吸用丹田的氣去唸,丹田的氣,所以中間那個三拍是提供你吸氣的。正好這個氣吸下去,再往下沉一下,聽到引罄響馬上這個佛號就念出來了。念出來如果你的氣分佈得均勻的話,正好這個氣把這個六個字念完。如果萬一氣短,你可以在“陀”字上補,再補一點氣,用兩口氣。如果你不注意呼吸,不想到有這個作用的話,那你中間的停頓你覺得特別難受了,你覺得這怎麼回事啊!怎麼停了。如果你不注意,這個妄想雜念就在你停頓的時候就馬上過來了。馬上過來,你在這個時候呢還覺得身心不安,心裡還會生煩躁心理,怎麼引罄還不響啊!等這麼長時間,還有煩躁心理。甚至說不准你 還會搶拍,我就先念吧!所以你一定要跟大家一定要同步,知道這個是讓你吸氣的。 當你很靈明不昧地知道這口氣從鼻子吸下去,吸下去,吸到腹部沉下,你能夠了解這個過程的話,本身就是擋住你一切妄想的一個方法。這個數息觀對治妄念就是這樣的,知道入息,知道出息,他靈明不昧地知道就能夠修禪定,就能夠制心一處。實際上我們這樣呢,是把那個數息觀安那般那用上來了。你這時候就會感覺到,前念已去,後念未來的一段空靈,這種空靈你能照住,哎!裡面就有喜悅了。 你說的那本書好像原來我也看過,說他在山洞裡面打坐,結果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樣那樣的,但那本書一看啊還是不可信的。 問: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請問一位富翁能不能帶他的全部財產回去?末學有問過很多人,他們說不能帶回去,但是末學覺得能帶回去,又能帶回來。 答:你的覺得也有一定道理,他是可以帶回去,但是它怎麼帶回去呢?在他生前把他所有的財富全都布施掉,他就能夠帶回去。如果他不能布施,他是帶不回去的,他就是一生忙忙碌碌為他人做嫁衣裳,去提供別人用。自己能帶什麼?帶他在這個爭取這個財富的業力帶走,唯有業隨身。所以真正一個富翁的有智慧的話,他趕緊要布施,就好像這間屋子已經燃起了大火,他趕緊要把財產,把屋子裡面財產運出來,運到安全的地方。雖然他的屋子被燒了,但他運出的這個財富還能夠重新建房子,還能夠重新享用。布施跟這個道理一樣,趁著你這個無常的大火還沒有讓你死亡之前,趕緊去布施。這個布施就等於把這個財產從無常燒起的屋子裡面搬到空曠的地方,等到燒完了,你下一輩子你能夠用你搬到空曠的地方重新蓋房子,還是你的東西,明白這個道理吧!所以大家一定要行布施,佛為什麼不斷地講要布施、布施、布施,就是要把我們貪吝的心對治下去。西方有個西方政治家都說,如果一個富人臨死的時候,還留下很多的財富,這是一件很可恥的事情,趕緊布施。 問:第一年我學誦經時每次都流眼淚,第二年念時常聞到比花更香的香味其香味,沒法形容。最近一年前誦經時就听到我的旁邊有人一起在念經,但我卻看不以有人在旁邊,為什麼? 答:當你出現這些境界的時候,你千萬不要貪戀執著,尤其是旁邊有什麼人,在耳邊說什麼話,他什麼什麼,這東西非常危險。很多或者精神上不大正常,甚至惹得有些附體的,都是從這些他想听什麼東西啊!他想听那些有預測功能的東西啊!還想問點什麼東西啊!好了,他這個心一來,他就被糾纏不已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出現這情況,如果你不作聖解是好境界,若作聖解,便受群邪,】《楞嚴經》這幾句話,我們一定要好好的記住。 誦經的時候掉眼淚是我們善根的發露,能聞到香味,這也是我們心清淨的一種感應。那麼誦經如果有人在你旁邊,你就想到我把誦經的功德給你迴向,你可千萬不要跟他作什麼對話,作什麼交流,你管住你的心,你的念頭一定要專一,【制心一處,無事不力。 】在所有的善當中,就是守住自己的念頭,一心。有這個一心,就能夠產生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德。我們中國道家也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得一。我們剛才講一心不亂也是談這個念頭的這種“一”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千萬不要去打那麼多妄想,追逐那麼多境界,這個時代會很有風險,一定要注意。 問:有兩個疑問請解答:第一,如果有老人癡呆症或失憶症的人,是否能夠往生? 答:這個你不要去懷疑,首先信願念這個名號,能夠對這些癡呆症,失憶症有療效。第二,這句名號,他是無礙光啊!是能夠在我們眾生的神識的內心黑暗的內心放光啊!我們的癡呆失憶是我們的表層的意識出了問題。但深層的意識我們是能夠蒙阿彌陀佛光明的注照的,他心裡會明白的。所以他只要在內心深處保持了這個信願持名的這個善根,這個熏習的種子,那麼臨命終時這個種子被這種願力,被阿彌陀佛的光明一攝受,也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那麼一些有精神障礙的人,實際上真的是能治療他,在東林寺有,我聽一個居士在我那講,她就說她的有一個婆婆得了精神病,而且是20多年了。她由於她自己學佛,對婆婆還是比較孝順,就常常跟她端飯哪!端水呀!她因為學佛,她端飯端水的時候就會跟她婆婆說一句話,說,阿彌陀佛!請用餐;阿彌陀佛!洗臉水來了。但這個婆婆呢她這個精神病者都是顛倒的,她念這個阿彌陀佛!就以為阿彌陀佛罵她。罵她,精神病人,你罵我,我也罵你,你念阿彌陀佛罵我,我也念阿彌陀佛罵你。所以她一念一句阿彌陀佛!她要念三句來罵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惡狠狠得念,就是罵。哎!罵來罵去啊!罵到忽然都有一次她惡狠狠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罵對方的時候,忽然一下哭起來了,嚎啕大哭。這一哭,好了,哭醒了,你看看。哭醒了,那這個大家都覺得很奇怪,20多年的瘋子啊!怎麼就好了呢?醫院都治不好,左鄰右舍,旁邊人都來看她,都看奇怪的事情,都來看她。她看別人來看她,她也坐在那說啊看什麼呀!念阿彌陀佛就好了。臨命終時,她真的就是預知時至,念阿彌陀佛往生了,20多年的瘋子。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無量壽經》講佛的光明現前,那些狂者就是尪狂者都能得到黠慧,那真的是千真萬確的。你勸他好好念佛,你作為家人也把你的念佛給他迴向。 問:念佛人臨命終時被過去世的冤親債主糾纏,該如何做才能往生?請開示。 答:你不要擔心了,現在有一個普遍的觀念,認為臨命終時就怕冤親債主糾纏,一定要冤親債主的債務關係了清楚了才能往生。如果有一個還沒有了清楚,就會拖後腿,往生不了。這個說法好像聽過去有道理,但實際上完全沒有,不是事實。第一、如果要冤親債主的債務關係全都還清楚才能往生的話,可以說我們在座的所有人都沒有往生的機會。無量劫以來我們結了多少冤親債主啊!你能還得完嗎? 第二、實際上這個淨土法門就是帶業往生的法門,帶業往生就意味著你有冤親債主的業力債務關係,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給我們包乾了。你剛才講阿彌陀佛臨命終時現在其前的時候,阿彌陀佛都來了,冤親債主你還能夠在那裡折騰嗎?還能夠拖他的後腿嗎?靠前都靠不了啊!那阿彌陀佛平等的慈悲心,也把冤親債主一攬子解決,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吧!去了以後,難道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欠了我命債,我來殺你嗎?那都是菩薩的心腸了,見面都是笑咪咪的啦!那就解冤結緣啦! 所以大家可千萬不要怕冤親債主,你還是懇切地念阿彌陀佛名號,阿彌陀佛一定能夠讓我們順利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去之後,你無量劫以來的冤親債主的債務關係,就一刀兩斷,沒有了,這就是淨土法門的殊勝。要么你在這個世間跟無量劫的冤親債主在這裡糾纏不已,今生我殺你,下生他殺我;今天我愛你,下生他愛她;那就沒完沒了。 問:請問24小時精進念佛,至少要幾次才能往生? 答:《無量壽經》講“乃至一晝夜,”你只要做一次,決定往生。但這一次你要做好了,你不能做到半夜12點鐘就溜回去睡覺了那是不可以的,踏踏實實地做。如果你24小時能夠真的做到靈明不昧這個念茲在茲,那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來接引的,這是《無量壽經》明確表述的大慈悲的一個底限的保證。 問:密宗有阿彌陀佛心咒,淨土宗有念佛持名,哪一個好? 答:你既然是學我們顯宗的,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還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法藏菩薩因地建立的法門。因地建立順利地度脫我們,以名號度眾生的法門,聽佛的話。那之所以密宗有阿彌陀心咒他是怎麼回事,我們不要妄加去評論,各有各的修行方法,各有各的門庭設施。我們這句名號也就是無上咒、大神咒、無等等咒;實際你想念咒也可念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就可以。 問:弟子天生就有眼睛業障,做過手術,看過西醫,滴眼藥水等等,但卻一年不如一年,請問師父,我應該怎樣去改變,比如懺悔、吃素,每天嗎?或念多少的佛號?是哪佛號?我每天都有念阿彌陀佛,我怎樣迴向?請問點燈、供佛、印經書等能幫助這業障嗎?還有我兩年改了三個新名,音是一樣,我現在試用新名可否? 答:我們很多的六根的一些難以治癒的病,是跟我們多生多劫的業障是有關係的。那麼一方面隨順世間的醫學我們可以做些治療,但是世間的醫學能治療一般的病,但是很難治業障病。那麼業障病呢是來自於我們無明的煩惱造作的惡業,這點還真的要好好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念這個名號對眼睛復明是有好處的,為什麼?因為名號當中正好就是光明,無量光。我們的眼睛號稱是心靈的窗戶,他也是以那種明亮作為特點,所以這是對應的,而且這名號能夠消我們的業障。你好好至誠地去唸,你要充滿信心地去唸,自古以來盲人念這個名號重複光明的有不少的例子。更何況你現在可能,你能寫這個字,說明你還沒有失明嘛!沒有失明還能夠亡羊補牢嘛! 但你一定要有足夠的數量,念多少呢?至少要念一萬聲,一萬到三萬,不能少於一萬,還要每天在佛前懺悔往昔的業障。那麼一般失明是由於邪知邪見啦!遮佛光明啦!你根據這些點燈啦!印送經書啊!傳揚正法呀!這些對你的業障的這方面的業障消除,是有一定的輔助的作用,但主要的是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你每天有念阿彌陀佛!看來你的信心上來之後,不是一般的有念,你就是心心不離阿彌陀佛,我的心都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你的心都充滿光明,這個眼睛是你的心裡的一個工具,那你的眼睛怎麼會沒有光呢?你心里黑暗了你的眼睛才暗啊!多念阿彌陀佛!這不在於你改不改名字,改名字起不到這個作用,改名能消你的業障嗎?你現用什麼名字倒是一個符號,那你就是自己至誠地去唸佛就好了。時間到了,南無阿彌陀佛!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一講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好,這還是正宗分的最後一段,重勸發願,這是第二次勸說了,那麼我們體會這種勸勉都是非常殷重婆心切切。那麼釋迦牟尼佛又重新呼喚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佛說我見,佛是具有五眼圓明的,不僅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還有法眼、能夠徹知法界一切事理因果的這麼一個一切種智者,他說現量親見的一樁大事。 【是利】就是前面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以及勸勉大家發願求往生,以及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這個大利。這跟《無量壽經》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是遙相呼應,這種利益是站在給予眾生的層面去講的,佛講經說法沒有利益的事情不會去講,所以不是無利益而是有利益。不是一般的人天福報的利益,是出世間的法的利益;不是一般出世間的法的利益,是出世間上上之法的利益;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用這個話來,反而襯托如果不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有大的損害。 那麼這個大利益我們常常是也不會有很真切地感覺,到底這部《阿彌陀經》講的利,利在什麼地方,我們有時候真的是無動於衷。如果是有大的利益,跟我們密切相關,那我們這種求往生的心,懇切念佛的心,那就“如決江河,沛然莫禦”,沒有達到這個程度,說明我們對於淨土之大利還是隔膜的。那麼我們有必要跟通途的教法加以比較,可能更能夠理解這個大利在什麼地方。通途教法一般講修行,首先要見道、才能修道、才能證道。那這個見道就是要開悟,在宗門要大徹大悟,在教下要大開圓解。就是認識路途知道怎麼修,要開悟。那麼這樁事情,開悟可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這個時代的眾生開悟都很難,就是見道都很難。那淨土一法首先在最難的這個見道的一關,就有一個巨大的轉換,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的開悟作為我們的開悟。這就是前面“佛告長老舍利弗”直接談到的【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話談到是釋迦牟尼佛開悟的境界,是佛的知見。如果我們從信心下手直接就能接納佛的開悟的境界,佛的開悟的境界得到之後,就听佛的話,信願持名;所以開始就省去了見道的悟門。 如果在通途教法你不能見道,那都叫盲修瞎練。然而淨土法門你從信佛的二有,以及這部經的信願持名下手,它就是一條光明的正修的捷徑。那通途教法,它見道之後開始修,修戒定慧六度萬行,種種的行門。它最後一定要開發智慧,因為智慧才能殺煩惱賊,才能悟證他本有的佛性。那麼淨土一法能開智慧固然好,不能開智慧他也照樣可以了脫,因為它是帶業往生的法門。你一點戒定慧的能力都沒有,但是也可以到實報莊嚴土阿彌陀佛的剎土去,所以結果也不需要一定要開慧。再就是通途教法一定要懺悔業障,只要有業障,它就會障道,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為什麼大家老是提問怎麼樣懺悔業障?怎麼冤親債主才會沒有?通途教法是講這個。但是淨土一法它就是一個特殊的法門,你業障很多不要緊,就好像這塊石頭,石頭放在水里要沉下去,那是決定的;但你這塊大石頭要放在一條船上,它就不會沉下去。所以我們的業障就像這塊石頭,但是放在阿彌陀佛大願船上,它就沉不下去;它就可以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解脫的彼岸,所以不要求懺悔業障。但是我們還是隨緣消舊業,能消多少就消多少,消不了的也沒有關係,阿彌陀佛大願船給我們做個保證。 再就是通途教法一定要斷煩惱的,比如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如果有一分還沒有斷,你都出不了分斷生死三界。但淨土法門,你就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哪怕是五逆十惡的罪人,你只要願持名,可以橫超過去,橫超三界,不需要斷煩惱。為什麼這是末法眾生的一條解脫的光明大道,就在這個淨土法門當中。把這個跟通途教法,通途教法完全不具備的,在淨土法門具備了。這樣我們這些斷不了煩惱,業障深重、也開不了悟、也開不了智慧的罪惡生死凡夫,就在這個法門當中得到了拯救。而且它下手特別簡單,只要你執持名號,你執持名號,就等於執持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名號。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往生到了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所以帶業往生,一去就能夠在凡聖同居土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就圓融上三種淨土。生到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到了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與這些等覺菩薩把手同行,圓證三種不退,就是阿鞞跋致,馬上得到一生補處,很快成佛;所以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真實大利。這個真實大利是我們凡夫不知道的,聲聞緣覺也不知道的,等覺菩薩也都不知道。只有佛徹證於法界的真相,就是證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他才有能 力,有資格說這四個字“我見是利”。一切的等覺菩薩,以還的聖賢是沒有能力說這句話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把他親證現量的這種見到的淨土法門,阿彌陀佛大願給予眾生的真實大利就在這里和盤托出,故說此言。那這個利益我們還要看到上次講的臨命終時的利益,在通途教理當中你靠自力在這個濁惡的穢土修行,別說一般修行功夫不得力的,就是大修行人在生死關頭都難以作主,這點是我們要高度重視的。 你看我們中國的宗門教下的那些大修行人,往往就在這一點上耽擱了。這個禪宗裡面有一個公案,這個禪宗石霜禪師是尊宿大老了,他圓寂之後,大家就推舉首座,叫泰首座繼位作住持。那麼石霜禪師他有一個侍者叫九峰虔禪師,這個侍者是很厲害的,是開悟了的,就開眼的。他在旁邊就說,如果你要繼位作住持,首先要明白先師意,就是他們共同拜石霜禪師為師,叫先師意。這個泰首座說,他都是很自信的,宗門下的人是參禪的,先師有什麼意我會不得呀!好,這就是要勘驗,九峰虔禪師就要勘驗他,他是不是會的了這個意。他說先師在生的時候常常教我們幾句話說,休去歇去、冷湫湫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萬年一念去、我其餘的都不問,什麼是一條白練去,這一問,這泰首座,他就回答,只是闡明,一色邊事,說明一色邊事,這一回答,九峰虔禪師就知道他的底細了。就馬上一針見血地說,原來未會先師意,你沒有會到先師的意思,也就說你還不夠資格作住持。作住持要開堂接眾,你自己都沒有開悟,你不是要誤導眾生,這樣對泰首座是一個很嚴峻的考驗了,當著大眾的面,被勘驗下不了台。他就這時候說,裝香來,就是點香,點一枝香,說香煙燒完之處,我如果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這個左右的比丘趕緊點上香,這個泰首座就在一打坐香還沒點完,他真的就走了。走是走了,九峰虔禪師就撫摸著他的背說,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雖然你有坐脫立亡的功夫,但是先師的意你夢都沒有夢到。所以他的功夫是了不起,連先師的意都沒有開悟,更何況斷見惑、思惑,那就更遙遙無期了,這個禪宗是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這個《淨土十要》裡面它也登了一個這樣的例子,禪宗在江西一帶自古以來是非常興旺發達的,很多祖庭也在江西。當時江西有一個誠公,也是老禪師了,是開悟了的,他就住山從來不到世間上來。座下有七個弟子,跟他發誓,終身跟隨他,來習禪。其中有一個年紀最小的,但是他這個悟性很高。這個誠公就勘驗三關語,過三關勘驗三關,他回答非常敏捷,都是非常到位。不幸這個禪師年輕的禪師去世得比較早,他就生到什麼地方呢?出生到山下的一個老百姓家裡投生,他去的時候父母都有夢,夢見他過來。真的是生下來五歲就是童年的時候悟性就很高,只要看四書五經,只要看一遍就能背得下來,非常聰明,所以他的父親就把這個小孩子帶到山上來見誠公。誠公就問他,因為他父母告訴他,這個小孩就是你山上的某個比丘下來投生的。所以誠公就問,說你前生曾經回答我三轉語,現在你還記得嗎?這個小孩子說那你說說看,這個誠公就把這個說出來了,這個小孩子點點頭,是我的語言。他都點頭是他的語言,所以這個誠公就知道是他的徒弟轉世的。轉世就告訴他的父親,你好好把他撫養,這是個人才。但是其他的寺院的僧人,聽說了這樁事情,這就挖人才,就給了他的父母一大筆錢,求這個小孩子要到他的寺院去做沙彌出家。他父母也就得了一大筆錢也就同意了,他就到另外一個寺院做沙彌。這個寺院就讓他習梵唄,唱念,唱念他很快學得很好人也長得很莊嚴。然後就到處應赴趕經懺,這一趕經懺,錢就很多了。錢很多他就驕傲奢侈的心就起來了,所以行為上極為不檢點,世間上的什麼不法的事情他都做,變成了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事情被誠公這個老禪師知道了,他就常常以這個作為例子告訴所有的學禪的人,說大凡學禪人於寂定處得個歡喜處,這只是塵勞乍息,慧光少現,是慧光少現。但這不是究竟,為什麼呢?因為八識田中無明的業力種子還在,所以得點慧光顯現就好像如石頭壓草,就是這樣的。如果把這個石頭搬掉了,這個草又起來了,所以靠這個想了生脫死太難太難。如果這些人能夠相信念佛法門,以他那種刻苦精進修行的功夫,以及他這樣的悟性來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他們這些人都是上品上生。所以你看自古以來這些修淨土法門的人,就顯得比較自在了,往生的時候非常從容,了生脫死。 清代有一位和尚,非常有意思,號稱冬瓜和尚,冬瓜和尚就是他喜歡吃冬瓜。在一個不大的寺院,華嚴庵那裡住。平時也不太講話,但他有一個特點,喜歡逛街,每天逛街,人家都不知道他怎麼回事,是不是出家,這個出家是不是修行,都對他有一點譏嫌。他有一個同參道友就是他附近的寺院的同參道友,叫慧照,倆個人常常有來往。這個冬瓜和尚有一天告訴慧照比丘,說我正月初六要走了,你來送我一送吧!到了初六那一天,這個慧照比丘就到了華嚴庵,一看冬瓜和尚剛剛,一個居士請他赴齋,他剛剛回來,身體很好,剛剛回來。這個冬瓜和尚看到慧照道友在,他說,你怎麼來了,這個慧照比丘笑著說,你不是跟我有約定嗎?要我今天來送你。這個冬瓜和尚聽了,哎呀!不是你說我差不多都忘了,都忘了這個事了。他馬上就沐浴,沐浴好了就禮佛,就跟慧照比丘說我要走了,走之前不可沒有一個偈子,我給你寫下來吧!就寫了偈子,寫完偈子,放下筆,念佛就走了,念佛號走了。這個偈子是四句話,叫【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識,別有一天堂。 】你看這個冬瓜和尚好像不怎麼修行,仰靠佛力,預知時至,我們說淨寺法門他修得精進是能預知時至。預知時至就是阿彌陀佛在夢中告訴,或者觀音勢至告訴日期的,所以他就是身體非常健康,很瀟灑地走。這比那個泰首座的那個走,那就是不止天壤之別了。因為泰道座雖然他坐著走了,他不知道到哪去了,還在輪迴裡面。這個冬瓜和尚走,他是走到極樂世界裡去了。 所以這個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來接引我們,這是自力法門沒有的,這就是大利呀!所以釋迦牟尼佛他見到了這個大利,他的悲心時時存在那些要隨時想著說出來,但是要等待機會,什麼機會呢?就是大家的善根能夠相信這個時候,那就不失時機的,趕緊稱性來說,故說此言。這個故說此言釋迦牟尼佛等了多久,好不容易等來了,等來了這個千生萬劫難以成熟的這一時,所以佛趕緊說,無問自說。所以說出來,佛當然是希望若有眾生,若有善根福德深厚,有緣分的眾生,【聞是說者,】就听聞到上面所說的這樣往生的利益,就應當發願。不能聽聽而已,一定要落在實處,應當從內心發出懇切地求生極樂世界的願,【生彼國土。 】我們體會釋迦 牟尼佛,真是婆心切切。這第二重勸勉我們發願,這就說明我們的願很難發得起來。如果一聽見,就能發願,那就像良馬見到鞭子的影子,它就跑得很快。但是我們是鈍馬,所以一定要鞭子抽,一定要抽得很厲害,而且抽得出血,他才可能跑一跑。所以這一共有四重勸勉,這是第二重。 所以這樁事情真的只有那些,這些上上根利智一聽才能當下擔荷。所以為什麼自古以來像馬鳴、龍樹、天親、我們中國的像慧遠、智者、永明、這些蓮池、澫益,這些大根機人一聽了之後,擔荷了去。還有徹悟大師,徹悟大師為什麼最後徹悟? 【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大徹大悟,就體現他這個兩句話,他才能夠信得及當下承擔。其餘的有世智辯聰,心意識很發達,邏輯思維是很發達,包括通宗通教的,對儒家學說很懂的,他用他的邏輯思維去思量這樁淨土的大利,他就越思考,越覺得難以相信。曾經有一個法師他勸一個居士,他也是一個很有文化的,叫他趕緊對淨法門了解一下讀淨土經典。讀了過了一段時間就問他,你讀了怎麼樣呀!這個文化人,我讀了以後覺得這個太……我讀了一頭霧水,我只相信經典當中的四個字,這確實是“難信之法”。我想過,我信不及,所以知識分子有時候是很難相信的。他習慣運用邏輯思維,這邏輯思維考慮,你怎麼有考慮的餘地,沒有你思維的餘地。越思維越覺得哪有這個事,沒有這個道理的事情,他會想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你越考慮就離得越遠,還真的不如愚婦愚夫,他就不考慮那麼多,他就從仰信開始,覺得人生很苦,佛很慈悲,佛不騙我,佛說這個有大的利益,我就老實去唸,這就專門念佛。承認自己智慧不行,承認自己不理解,但是我從信心下手,他就老實去唸。 所以老實念就能夠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這個名號裡面就有阿彌陀佛的智慧。你在至心懇切地念當中,你就跟阿彌陀佛無量光的智慧溝通了。這句名號就是實相,就是實相的大道,你每天都住在實相當中,都住在無上正真之道當中,你就暗合了,離一切語言相,離一切心緣相,跟阿彌陀佛的名號的大道溝通。所以你看那些愚婦愚夫那真的實際是善根深厚的人,大智若愚,愚不可及,我們大家都應該以愚婦愚夫自居比較好一點。做不了像馬鳴、龍樹、天親、智者、這樣的大智慧的人,我們至少可以做下愚之人,唯上智與下愚不疑,從這裡下手。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好,請看這個,這是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分分三個層面:勸信流通、勸願流通、勸行流通;那麼這段文句就開始了勸信流通。前面說過,這個淨土一法它的性相事理因果法門的建立,都是阿彌陀佛的果覺所流現出來的,全體都是實相的展開。在前面佛知道眾生問不出來,問不到,所以無問自說。無問自說的這個法門,在流通上也不是什麼都能夠有資格流通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於是這個法門也唯有唯與佛堪可流通。那麼下面講的六方諸佛這樣的流通也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一個第十七願,諸佛稱嘆願。阿彌陀佛他深知這個法門要流通開去,一定要找到一個很好的傳播人,他就找十方諸佛來傳播。所以他這個願就發起來,【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這法藏菩薩在因地就把他的這個功能作用給它預先設定好了,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會稱揚讚歎我名號的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兌現,我就不成佛。那真的當法藏菩薩圓滿大願自致而成阿彌陀佛的時候,那十七願就在果地上展開了,於是十方諸佛都稱揚讚歎淨土法門,彌陀的功德。所以《阿彌陀經》的每一段文句都跟四十八大願息息相關,這裡看到果上的現象,實際上都有因,不是空穴來風的。 那麼首先是闡明十方諸佛共同讚歎,這十方諸佛,玄奘大師翻譯的是十方,鳩摩羅什翻譯的是六方。鳩摩羅什大師他是知道我們中國的眾生好簡,所以用簡單六方的方式來涵蓋十方。我們中國人的國民心境還真的被他看得很準,所以我們都喜歡念六方諸佛。首先是東方佛贊,釋迦牟尼佛又呼舍利弗,“如我今者,”就是像我現在在這個祇園法會上,來稱揚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前面已經介紹了很多,比如橫超三界,不需要斷煩惱就能去,再念不退當中頓然超越四十一個階位,快速成佛。只要專持名號,不需要其它的參禪觀想等等,其它的方法,直接就能夠直入如來地,極樂世界的涅槃的境界。而且時間不需要多生多劫這樣的時間,或若一日、或若七日、時間也很短。你看就若一日到若七日,只要往生都成為阿鞞跋致。在這個通途教理當中他是怎麼樣也想不通的,我們說一個初發心到成佛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它是怎麼分的呢?在這個天台的別教的判分裡面,藏通別圓,別教判分,以前面的這個,理即佛、名字即佛、哪怕你在名字即佛開悟了,他都沒有進入三大阿僧祇劫的底限。一定要在十信位,就是進到初信們,才開始你作為阿鞞跋致的一個起點。那麼從十信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個幾個賢位是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然而到了初地菩薩到七地菩薩以,這是兩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能夠到達七地菩薩;從八地到等覺,妙覺,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是這樣來算三大阿僧祇劫的。那麼如果你沒有到一個底線的這樣的位置上,那修行可以說就不是三大阿僧祇劫,那就是動經無量劫又無量劫的修行,因為你沒有,你會退轉。 所以在淨土法門當中它的時間是這麼短,若一日或若七日,實際上在十八願當中就是十念,十聲乃至一聲,這都是不可思議的。不能用一般的思維去思考,不能用一般的語言去討論的。那麼,再就是你念一個佛名,不僅得到兩土世尊釋迦和彌陀的護念加持,而且也能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加持。那麼這樣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完全都是阿彌陀佛的發的大願,以及由願起的大行,所成就的;所以他全體的利益就稱為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從這句話我們也要體會到一個道理,淨土法門全體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可思議,或者稱為大不可思議。所以很多經典講極樂世界的國土不可思議、神通妙用不可思議、講經說法不可思議、然而能相信這個法門的人也是不可思議、所得的果報更是不可思議、所以它全體都是一個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完全不要用心意識去考量它,不能用通途的那種因果法則去考量它,它完全超越了一般的因果律的。它是以阿彌陀佛的果地覺作我們眾生的修行因,是在因心果覺這樣互動當中去體現大不可思議的,這樣的出世間的功德之利。 那麼釋迦牟尼佛是由於親證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以他的悲心來宣說。那在這裡依佛來說,還怕與會的大眾信不及,所以釋迦牟尼佛還來轉引他方世界也有無量的諸佛,也在說在讚嘆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那麼這段話,在註經家裡面是到底這個六方佛是在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的時候在讚嘆,證明呢?還是這些諸佛在自己的剎土來自己在宣說這個《阿彌陀經》呢?那通過這個“東方亦有”,亦有這個字來推斷,還是這些佛在自己的剎土來講《阿彌陀經》。當然你把它又理解為釋迦牟尼佛在講《阿彌陀經》的時候,這些六方諸佛也在伸出廣長舌相來勸,來證明,也未嘗不可,但主要還是這些諸佛在自己的剎土宣說《阿彌陀經》。這裡六方佛贊,在樂方就提出了五尊佛。五尊佛,我們看這些名號,舉出方位的時候,一般會首先先舉東方,東南西北。東方是在季節當中表明春天,萬物生長之處,在方位是表東面。周易看東面的東屬於震卦,震卦是下面一個陽爻,上面兩陰爻,這個震說明它是動的,是群動之首。群動之首是代表智慧,有生長的功能,智慧有生長的功能。你看東方動的地方首先舉出阿閦鞞佛,阿閦鞞佛正好意思就是不動。這個意思大家體會,一個群動之首的地方安了一個不動的佛在那裡,阿閦鞞佛。那麼這個不動,是不法身不動,沒有遷變。在事相上這尊佛也不為世間的八風所動,所謂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動;也不為有無二見所動。那在動的地方他不動,這就是極動極靜,在萬變當中他不離本尊常寂的自性,所以稱為不動。 我們看到這些佛名要體會,佛有無量德,他當然也有無量的名稱。這個名稱不是佛要有一個名稱,佛是離開這些語言相,名相概念。但念這些名相他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所以佛或者是他因地的因行特點來立佛號,或者以他果德的特點來立佛號,或者是由他的願的特點來立佛號,或者應眾生的這種教化的宗旨方法來立佛的名號,所以這個佛的名號也是一切唯心造,是我們心識變現出來的。我們體會佛的名號對我們是有一個很好的啟示的,比如我們的本尊,本師釋迦牟尼,他為什麼會叫釋迦牟尼?他就是代表著一種教學的方法,通過這個教學方法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的特點。釋迦是能仁的意思,仁愛、能仁;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靜的意思;好,就用這個能仁和寂默來作為教化的方式。通過這個教化的方式我們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是缺少仁愛心的,慈悲心很薄的,所以要釋迦。我們這個世間心非常散亂的,心猿意馬的,所以一定要寂默,修定,制心一處,引發他的善德,所以用釋迦牟尼這樣的一個教學的手法展開他的教化。 那麼我們看東方這五尊佛在動的地方竟然不動,動的太厲害是無明之相。我們從阿閦鞞佛,我們要迴光返照,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是一個動蕩的世界,這個工業化以來,科技、市場、都是動得很快,節奏感非常快。科技發明,每幾秒鐘就有一個發明,又製造一個新的產品。所以你到這個商場當中去看各種產品,搞得是眼花繚亂,實際上這些東西也是我們一般生活不一定需要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他要創造種種的東西來引發人的慾望,讓你覺得是很有必要的,於是都掏腰包。掏口袋,可能口袋很不多的話,就琢磨著趕緊賺錢吧!這就是以消費促進生產,促進經濟,以消費就是鼓動你消費的慾望。所以我們心就很動,動得很厲害,所以這個世間修行就很困難。但是修行一定要不動,一定要不動。你這個水太渾濁了,你動得很厲害,你就是濁水;濁水就一輪月亮在那裡,永遠在水里顯現不出來。你的心動得太厲害,你念這個佛號是體會不到法喜的。因為佛號當中有無量壽,無量壽就是不動。但是你老是動來動去,你就沒有辦法跟無量壽進行溝通了,所以這就是阿閦鞞佛。 須彌相佛,須彌相佛是從佛的相貌來說,佛的相好莊嚴就像須彌山一樣,是一切人天二乘菩薩的相所不能比擬的,就像須彌山那樣的妙高。大須彌佛這是比喻佛的德性,像須彌山那樣的高廣。須彌光佛表明佛的光明,就像須彌山可以遍照一切眾生的心田。妙音佛表明這尊佛所宣說的法音,非常圓融微妙,能夠稱合眾生的根機,或者“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就是妙音佛。所以這個東方諸佛是代表自性的智慧不可窮盡,這就是東方恒河沙佛的意思。那麼這些恒河沙是表明這個沙非常像面一樣的細,一般用恒河沙數表明數量之多,比喻數量之多。那麼這些諸佛以這五尊佛作為代表的,但是恒河沙的諸佛,各於其國,就是各個在自己的所住持的那個剎土出廣長舌相。注意這個廣長舌相,廣長舌相是三十二相之一,廣是說明這個舌頭的寬度;長是說明這個舌頭的高度。那麼我們一般凡夫的舌頭稱為三寸之舌,為什麼三寸呢?一天到晚播弄事非,所以有時候舌頭還伸不到口腔裡面,所以我們是講了很多假話,就是三寸不爛。如果有三世沒有說一句假話,他的舌頭可以舔到鼻尖。大家可以試試,如果舔不到鼻尖,說明我們一天到晚說假話。如果三大阿僧祇劫沒有講假話,就是也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他的口業清淨,他的舌頭可以伸到髮際,覆蓋面部。 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當他說了一些佛經,一些外道不相信的時候表示懷疑的時候,佛就把舌頭覆蓋面部,這一覆蓋,這些外道婆羅門,他們經典當中都是知道有這種面相的人是不會說假話的,他們就相信了。證一件小事,可以伸到鼻尖,或者伸到髮際。那如果要證一件大事因緣,那可要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在《法華經》裡面為了讓大家相信,開權顯實,會三歸一,這個摩訶衍之法,釋迦牟尼佛也首先現出這個舌相,他是以長來顯現,舌頭伸出來,伸到了大梵天宮殿那裡去了,是垂直伸去的。那麼淨土法門他也是要表達一個圓頓的大法,他是大事因緣,所以要證明這個大事舌頭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所住持的剎土,萬億個日月須彌山,是這樣廣的程度。那你看當十方的眾生看到這樣瑞相的時候,他馬上相信這個佛來證明的事情那絕對不會有假的,他不僅僅是三大阿僧祇劫沒有講假話,那就是微塵劫又微塵劫沒有講過一句假話的人來證明這樁事情是真實的。所以淨土一法,他的因緣不是小可的了,所以這些諸佛都說誠實以誠真誠不虛假的語言,來勸勉他座下的這些弟子。汝等眾生,當信,應當相信;是就是指示代詞,那麼下面這十六個字就是代表這部經典的經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十六個字是經名。玄奘大師把這十六個字翻譯成《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鳩摩羅什大師就直接翻譯《佛說阿彌陀經》。所以東方諸佛勸他的這個以這樣的瑞相來勸勉大家,與眾的弟子相信這部經所展示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得到的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的殊勝的利益,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好,這是南方諸佛,又表列出了五尊佛。日月燈佛表明這尊佛具有三種智慧,三種智慧,日光可以破暗,有般若的意思,就叫一切智;月亮可以清涼照亮夜晚,有解脫的含義,名道種智。這個燈,又可以繼日月照不到的地方,通一晝夜來照,不住兩邊,是中道第一義,有法身義,稱為一切種智,所以這尊佛具有這樣的智慧就叫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就這尊佛以他的名號來度眾生,也是名稱普聞,如光明遠照,這叫名聞光佛。大焰肩佛,肩是代表權實二智;焰是表明他的光明有熾盛照耀的功能;所以雙照事理兩邊,如兩肩發焰,這就叫大焰肩佛。須彌燈佛這是說明這尊佛的大圓鏡智照亮眾生的無明的黑暗,就像須彌山上的那盞明燈一樣,頂上那盞就叫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這是從他的行為來命名,他為了渡化眾生無量劫以來都不疲不厭不休息,就叫無量精進佛。這麼南方一般是叫離卦,離卦是兩個陽爻在外面,中間一個陰爻,寂而常照,表明自性光明不可窮盡,這就是南方恒河沙佛的意思。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好,如果我們以自己作為方位,觀想在西方又有無量無邊的剎土,具有無量無邊的諸佛,這些諸佛當中其中列出了七尊佛作為代表。首先列出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到底他就有兩種說法了,元照靈芝說西方有無量無邊的佛,這尊佛絕對不是法藏菩薩成佛的那尊佛,他有一個觀點,如果是那個,他怎麼能稱讚自己呢?那麼這個窺基大師他是一個很渾厚一點的,他說就是阿彌陀佛也無妨啊!他為了度眾生轉贊自己的功德,這有什麼不可以啊!釋迦牟尼佛也常常讚歎自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個不能以凡夫說,自己誇讚來發善,佛度眾生,轉贊自己也沒關係。無量相佛說明這尊佛以相好來度眾生,相好無盡,一個佛有相好說明他的福德無邊。這個我們現在長相越來越醜陋,我們是沒有修到福。說這個佛斷了一切無明之後,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還要用一百小劫來修相好。修相好以百福莊嚴,就是你修到一百種福才能莊嚴一個相好,才能出現一個相好。 一福等於什麼呢?你比如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瞎子都治好了,這說明你修到了一福。這個修一福都不容易,所以我們這個三十二相一相都沒有。當然這個世是除非那些聖賢應化的,當時梁武帝時期有一個誌公禪師,誌公禪師稱為國師了。當時宮廷有一個很有名的畫師,繪畫的叫張僧繇。這梁武帝很恭敬誌公禪師,就讓這個畫師來畫這個誌公禪師的像。那麼誌公禪師坐在那裡,忽然把那個面好像用兩手一撒開的樣子,顯現的是什麼相?是十一面觀音像,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這個張僧繇這麼一個很厲害的畫師沒有辦法下手。當然這是偶爾現現神通,這是誌公禪師。無量幢佛,幢是表明這尊佛的功德像幢一樣高顯,這個幢也有祛邪顯正的意思。無量幢佛說明那個時代可能是外道比較多,他要用顯示這樣的威德,無量幢佛。大光佛,大光佛表明他的智慧光明極其廣大。大明佛,表明他的三種智慧光明能破眾生三惑的黑暗。寶相佛這尊佛的相好殊特,如珍寶一樣珍貴。淨光佛,這尊佛的這種光明非常清淨。這七尊佛表明自己性清淨不可窮盡,是西方恒河沙佛的意思。這些佛都是出廣長舌相遍覆,遍就是普遍,覆就是遮蓋。這個舌頭就把這個所有的世界都遮蓋住了,來發出這樣誠實的語言,汝等眾生,當信是,這部經典的真實不虛。 第十二講缺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三講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好,請看這段經文,這是流通分的第二部分“勸願流通”。上次講的是“勸信流通”,有六方諸佛的讚嘆以及經題的詮釋,接著上面,信了之後那就要發願佛又勸勉舍利弗,告訴他“若有人”,就是與淨土法門有緣之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釋迦牟尼佛在講這個經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在釋迦牟尼佛之前也不斷的有佛在講《阿彌陀經》。於是“已發願”就是過去已發願的,就是把釋迦牟尼講經作為一個參照系,是在釋迦佛以前的這些眾生已發願的眾生。 “今發願”這就指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當下,這樣的一個時間態裡面,所謂“今發願”。 “當發願”是指未來,指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如果我們聽聞的經典,發願,就屬於當發願,未來應該發願的。 這些發願都欲生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好,這裡“是諸人等”,這些發願往生的人都能夠不退轉於無上正等正覺,無上菩提佛果,這就是當生他就能夠不退轉。而且帶著這個願,以願往生的心感通阿彌陀佛的大願攝受眾生的願海,就能夠橫超,往生到彼土。往生到彼土,那就是有願皆生,已經發願的,在極樂世界就已經往生了。現今發願的,那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就往生了。如果是未來發願的,那未來的時候也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那這里傳達一個什麼信息呢?你只要發願,無一遺漏地都能往生。所以在信願行里面呢,後面三次勸願,這個願就顯得更為重要。一談到這個願,必然它就是表達有信心的一種證據。你如果對一件事情沒有信心,怎麼會發願呢?所以談願的當下他就有信。那麼有這個信願,它就會引導念佛的行持。所以這樣願在三資糧裡面就處於一個核心的中樞的價值,談到這個願,那麼信和行就在裡面,於是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勸願。 那這個願包含什麼內容呢?當他發願要求往生的時候,他就具足這兩方面: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也是從“苦、集、滅、道”四 聖諦所昇華出來的,並且與菩薩的四宏誓願能夠相應的。當我們智慧觀照我們的生存環境,八苦交煎,三界火宅,這個世界如茅坑,如牢獄,不容一刻的停留,他以這樣的一個觀苦的心就能產生厭離感。那在這種苦難當中對於一個念佛行人他廣大心量之後,那不僅自己要解決這個苦,而且要令一切還在苦海當中掙扎沉淪的人們也要脫離這個苦,所以他就會發出“眾生無盡誓願度”的願。當他智慧觀照這種苦果來自什麼?來自“集”諦,就是煩惱的召感性;苦是果,它的因是集是煩惱。那麼我們貪、瞋、痴、慢、疑、無量的煩惱,聚集在我們的內心,一切眾生也都有,這個煩惱就是我們六道輪迴苦不堪言的一個根本。所以觀察到這一點,一定要斷苦因啊!所以就要發出“煩惱無盡誓願斷”的願。由這個“苦、集、”二諦與兩菩薩的前面二種宏誓相應,它就是厭離娑婆的內涵含攝。 那麼欣求極樂,為什麼我們要欣求極樂?這是因道諦,滅諦來昇華出來的。我們要了解在這種苦難的無明妄念的當下,有真如自性,有涅槃的常、樂、我、淨。那涅槃的常樂我淨就集中地展現在西方極樂世界,由此我們就發出“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那“佛道無上”要成就這佛道,要修道,就是有方法。這個方法在通途它是有三十七道品,藏通別圓無量的法門。在淨土一法,它就單刀直入,就是以念佛心,開佛知見、入佛知見、證佛知見、他就要發出“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所以由欣求極樂,它與道、滅二諦的這種所發的菩薩的二種宏誓誓願相應。那麼我們知道通途的教法,講菩薩的四宏誓願就是菩提心。這個菩提心發出來,就能夠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這裡我們就深刻地理解,澫益大師講深信切願就無上菩提是千真萬確的。 那麼在這個經文當中又談到,已願已生、今願今生、當願當生;那麼理解這個“今願今生”?一般從時間態來看,我們說我們現在發願應該也屬於當生的範圍,為什麼?你必須還要過一段時間到你臨命終時啊!那麼這裡可以理解為你這一期的生命,要分段生死這一段作為今,所以臨命終時你往生也屬於今願今生的範圍。但如果你要細微地去理解這個今願今生,那不是一期生命是一個“今”。而是我們的念頭剎那,剎那的念頭是今,當下這一念。剎那的念頭為今的話,我們講臨終接引,其實從念頭當中我們這一念頭生起來的時候,就生了。這一念滅下去就是死了,就是我們的臨終了。那麼在每一個滅下去的這樣的念頭當中,阿彌陀佛他臨終接引就應該兌現。所以如果把這個剎那作為“今”的話,那麼我們至心稱念這句名號的時候,你只要這一念與阿彌陀佛的願海相應這就叫馬上你就生了。不是說非得要等臨命時,你當下就往生了。當下就往生了,這個可能我們還覺得很難理解,我們常常看祖師大德會開示一句話,常常講【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 】說你這個往生是你相應就往生了,你只要有一念,跟什麼相應?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相應,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相應,你的願和彌陀的願相應了,你當下這一念就往生了。你每一個願都相應了,你每一念都往生了,這就不是要等到你在娑婆世界這個業報身到你臨命終報盡了,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實際上就在當下,信願持名的當下,你的心已經過去了,那個七寶池裡面就標上你名字的一朵蓮華出來了。也可以說你當下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了,雖然你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但已非娑婆世界之久客,雖然你身體還在這裡,但已經是極樂世界之嘉賓。 這個是非常神妙的,這裡體現就不可思議了,就是我們念佛的這一念,我們當下這一念叫介爾一念,它本身就是神妙莫測的。它與阿彌陀佛的這種極樂世界名號功德,它形成一個互滲互即的關係。怎麼互滲互即呢?常常講這個因陀羅網,因陀羅網啊!它有很多寶珠,一千個寶珠。一千個寶珠,這個摩尼珠映了另外一個摩尼珠信息在裡面,甚至把999個摩尼珠子的信息都映達一個珠子裡面。這含攝所有珠子影子的珠子,又映在第二個珠子裡面去了。那麼這個比喻,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我們就是一顆摩尼寶珠,那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是一個摩尼寶珠。那麼我們這個寶珠和那個寶珠的信息是能夠互滲的,互相攝受的。互相攝受,所以當我們在念這個名號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在我們的心中。而且當我們正在念佛的時候,我這個心就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裡面去了。就像兩面鏡子,這兩面鏡子對照,這面鏡子有那面鏡子的信息,那面鏡子有這面鏡子的信息,相互含攝的;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可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說佛有妙明真心,我們當下這介爾一念的心也能夠遍到整個法界,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橫遍十方。 在凡夫的念頭當中也有這樣的妙用,橫遍十方。那從豎窮三陸際來看,它也是神妙的,同時態的,所以它能夠豎窮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那豎窮就超越了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的那種隔別。你超越了這種隔別的時候,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當你見佛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你求往生的時候即是你往生的時候;即是你的度化眾生。這個過去、現在、未來三際,一下子是同時的,沒有前後的差異,這就是因陀羅網的寶珠光光互攝的這樣的一個把那種趕走時間和空間的神妙展示出來的道理。那麼這個道理在事相上是能找出事相證明的,就是我們在娑婆穢土至心念佛的當下極樂世界就有一朵蓮華出來了。我們怎麼去想它的道理都想不通,但是它是事實。 《淨土聖賢錄》記載一個宋代的越國夫人,她是一個郡王之妻,她的丈夫是皇帝宋哲宗的叔父森,所以他在一個地區就做王啊!她就是王夫人。她就信仰淨土法門,專門念佛,而且引導那些妾呀!婢女啊!她都就引導她們來念佛。但是有個妾啊!就是很懈怠,她不呵斥她,最後妾在她的督促之下,提前就往生了。往生之後,這個妾就託夢給另外一個妾啊!就說替我感謝正夫人啊!感謝夫人,傳達感謝的信息。越國夫人說她往生了,如果她也託夢給我,我才相信。果然當天晚上,那個已經往生的妾就過來,告訴她,感謝夫人,由於你的督促,勸信,我已經往生了。這個夫人說,哦!極樂世界,你能不能把我帶到極樂世界去看一看?她說可以,就帶她去。這個越國夫人到了極樂世界,就把她引到蓮華池,看到一蓮華池裡面很多蓮華,有大有小,有榮有枯,這就跟本土還沒有往生的人念佛的功夫相關的。當時她就看到蓮華里面有個穿朝服的楊杰,楊杰她認識啊! 楊杰是大居士,雖然是參禪的,但他也修淨土,七寶池就有他朵蓮華,他的形象就在那裡。而且還有一個馬玗,也是那個時代的官員,她看到之後,她說這裡怎麼沒有看到我的蓮華啊!妾說你不要急,就把她引到不遠的地方一個蓮池裡面,看到一朵非常大的放著熾盛光明的蓮華,就告訴她,這就是夫人的蓮台啊!上品上生的蓮台啊!這個夫人看著,醒過來之後,悲喜交集。她果然就在她八十歲的那一天,八十歲生日那天,站在佛像面前持著香爐,點香爐念佛的時候,她站著往生了,這個越國夫人。所以這樣的一個若今願若今生,就反映淨土法門的神妙,我們至誠念佛,當下就往生了,不是非得一定要等臨命終時。那麼有這麼殊勝的利益呢,那佛就勸勉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啊!如果能相信佛的慈悲的話,就應當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是第四次勸勉,重重的勸勉。所以我們再不發願就太頑固啦!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好,請看這段,這是勸行流通,勸行流通分兩個層次:第一是諸佛轉贊。佛又告訴舍利弗,如我今者,就是像我這樣在祇園法會上,稱讚,稱揚讚歎。注意這個諸佛,這個諸佛是指阿彌陀佛!他當然十方諸佛同證一法身,阿彌陀佛是諸佛的藏身,所以他也含攝六方諸佛。所以可以理解為【如我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那麼阿彌陀佛與六方諸佛也同時在讚嘆我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你看阿彌陀佛在極樂本土以及六方諸佛在自己的本土,都在稱揚讚歎釋迦牟尼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這種佛佛互讚,表達淨土法門的因緣極為稀有,極為能得,來勸勉我們要決定的相信。 那麼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體現在什麼方呢?為什麼能引起阿彌陀佛和十方無量諸佛對他的那種讚歎呢?下面這就是讚嘆之餘,他們都在說這樣的誠實之言,說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自利利他方面真的是太難了,太稀有了,他能完成一個非常難以做到的事情。這個就是二難了,二難第一就是在五濁惡世,五濁惡世啊!是一個令一切眾生墮落的環境。現在釋迦牟尼佛不僅沒有墮落,不僅保持了人天的位置。而且他還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這是非常難的,他做到了。而且在這個五濁惡世,又為這些濁惡的眾生說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這二難啊!是十方諸佛他都感覺到非常難的事情,釋迦牟尼佛竟然用這個大無畏的精神,深厚的慈悲心來完成了這兩種難事。 那麼我們來來繼續看看難在什麼地方?五濁惡世,這裡指了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這是一些名相概念,但我們必須要了解,而且要結合我們淨土法門的這種修行的特點來加以了解。而這五濁惡世實際上是讓我們要觀察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和我們內心的這種真實的相狀,由此來自知之明,來選擇好一個法門,來有負責地面對我們生命求解脫的這種大事因緣,這都要自己要認知清楚。 首先我們來看劫濁,劫濁在成住壞空這四大劫裡面,有增劫、有減劫;一般劫濁是出現在減劫的。從人壽八萬歲第一百年減一歲這樣的次第過程當中,那麼到了人壽二萬歲的時候,就開始進入劫濁,人壽副平均二萬歲是迦葉佛時的情況。在二萬歲之前,眾生的善根深厚,智慧猛烈、心地清淨、福報厚重,所以一般他不會造五逆十惡。到了人壽二萬歲之時,就開始作一些濁染之法,“濁”就是污穢的,濁惡的法;就開始出現了。到了人壽平均一百歲的時候,就是釋迦牟尼佛降生在這個世間的時候。這個時空態的濁,五濁的情況站在一個界外的一個客觀的立場來看,就已經是深厚得不得了了,就已經是眾生在那裡遭受劇苦了。所以才引得釋迦牟尼佛因地發了大悲的五百大願,要發願在人壽百歲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拯救那些煩惱厚重,經受種種劇苦的眾生。 好,現在我們又距離釋迦牟尼佛滅度已經三千年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五濁的情況又比三千年前的情況又熾盛厚重了太多,所以我們現在的這個眾生就更苦。我們處在這個劇苦當中竟然還不感覺到苦,這就是娑婆世界眾生的特點叫堪忍。呆得太久了,他都意識不到,就好像茅坑里的蛆,它呆得太久了,它以為那裡臭,而且還以為那裡很香美、很滋潤。所以我們一定要擺脫一個小我的知見,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來反省我們這個五濁惡世,會讓我們從內心生起一種出離心來。你不對這個五濁有一個深刻的了解,你對念佛法門很難產生信心。所以這個劫濁就是各種濁法聚會的時候;劫濁,它是一個時間的概念,沒有它的體性,只不過是把其它的濁法聚集在這裡了。比如說現在這個時代,見濁就在這個時代,各種邪知邪見、各種哲學學說、各種所謂的科學理論、各種所謂的東西都在這裡,搞得我們莫衷一是,令我們難以產生正知正見。由於這個知見的濁惡,這個時代的眾生的煩惱又很重、貪欲又很重、相互競爭、不擇手段、由這個就感得我們的身體的陋劣,我們心理的障礙,這種抑鬱症啊!失眠啊等等都出來了。由於我們貪瞋痴非常得厚重,所以感得各種天災人禍頻來,地震啊!海嘯啊!冰雹啊!酸雨啊!戰爭啊!種族仇視啊等,都集中在這個時代。 所以我們每天看天天新聞,打開報紙,感受周邊的情況,感覺到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在這個濁法聚會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責任的。處在這個劫濁的時候,我們也一定被這個劫濁的時代的特點所局限,被這個劫濁這個時空態的苦難所逼惱。當整個生態被破壞的時候,北極的雪融化之後,海平面升高,你住在海邊的人不就受到了逼惱嗎?到哪去移民啊!大家肆無忌憚去享受,整個的海水也被污染,各種水都被污染了。我們吃點飯,喝點水都是不安全的,飲苦食毒的。所以你在這個時代,你就擺脫不了這個共業的苦難的。那麼你要在這個時代還要去修行佛法,還要去了生脫死,你找什麼方法,你怎麼解決由這個劫濁給我們的逼惱。我們了解劫濁的時代,是這樣的苦難深重,我們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我們唯有靠淨土帶業往生,帶業橫超的,這樣方法,才能夠在劫濁當中出去啊!否則你靠任何的法門都出不去啊!所以大家要認識到這個劫濁的這種逼迫性,這種危機感,唯有靠南無阿彌陀佛帶業橫脫直行,他才能夠度脫,這是第一。 第二就是見濁,見濁就是指五利使就是這種見解上錯誤的見解,它非常迅猛,非常迅速,它就驅使我們去造作種種的行為,我們的行為都是由觀念和知見所影響的。那麼這個時代,五濁的時候,是邪知邪見,是日益增盛的時代。那麼這個見解上的錯誤集中體現在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和邪見。那麼比如身見,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俱生我執,再加上分別我執,所以他就認為有一個客觀的我,有一個主宰。於是有這個堅固的我執之後,他就會要有一個擁有的東西,我所有的觀念,所以就在我和我所有的觀念當中,他就會猛烈地去追求財色名食睡,為我所有;所以這個身見是末法眾生的一個根本煩惱。 邊見,這是指外道,不是執斷就是執常,不是執有就是執空的這個邊見。見取見,見取見叫非果計果,就是他把那些很粗糙的東西認為是很殊勝的。由於人都有那種貢高我慢,他就認為他的知見是正確的,其它的跟他不一樣的知見都是錯誤的。於是他接受了一個所謂的哲學理論,或者什麼東西之後,你再跟他講佛法,他是很難聽得進去的,他認為你佛教講得不如他的高妙。他的一神教啊!多神教啊!無神論啊!唯物論啊!達爾文進化論啊!他反正接觸的什麼東西,那都很麻煩。 那麼見取見,它就是執著自己的東西不放,這就叫擔麻棄金。擔麻棄金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那麼兩個人,挑著一擔麻,在挑擔麻的時候,中間遇到了有布,布帛,遇到布帛之後,這個有智慧的人就說,麻無非是織布的嘛!現在有現成的布,他就把這個麻不要了,就換了布挑起來,挑回去。但這個擔麻的另外一個人說,哎呀!我已經擔麻擔了那麼長時間了,雖然有布,我也不理睬它,我還要挑,往下挑。比較有智慧的聰明的人就換了一擔布,顯然價值就比他高了。再走走走,挑到前面,碰到很多白銀,白銀更值錢啊!那就把這個布不要了,換了一擔白銀。這個擔麻漢還是覺得,我已經挑了這麼長時間了,我還是不能改。再往前呢,有黃金,啊!很多黃金,這個聰明人黃金更值錢,白銀不要了,換了一擔黃金。那個擔麻漢還是覺得,我已經挑了這麼長時間了,我不能改,挑到回去。人家那聰明人挑了一擔黃金來了,他還是挑了一擔麻回家裡。這就說明一個什麼?那些見取見的人碰到真理,他都不放棄他的東西。那有智慧的人只要他聞到真理,聞即信受,他就會得到黃金啊!所以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千萬要自負自己的知見是正確的,要知道我們凡夫的知見都是顛倒的,都是錯誤的。都要以謙卑的精神去聽從聖人、佛陀的教誨,這樣就會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我們就把這個麻放下來了,得到了黃金了。如果你執著凡夫的知見,你永遠挑著這擔麻,得不到黃金。所以這個見取見。 戒取見是非因計因,有一些外道的修行人,他為了求解脫,去修種種苦行啊!拔頭髮啊!倒立啊!在冰水里面泡啊!翹著一條腿站在那里站多少多少時間啊!還是持狗戒、牛戒、羊戒啊!他以為這能得解脫,實際上這些都是不正確的,這是戒取見。邪見,邪見主要是不信因果,不相信因果輪迴,這是大邪見。奉行這樣大邪見的,他一定是沒有道德感的,他一定是什麼都敢干的,非常可怕,這就是我們五濁惡世的見濁。處在一個這樣見濁的時代,決定為這個邪的所謂知見所纏繞,為邪師所迷惑,在這個世界充斥。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想建立正知正見太難了,包圍我們的所有信息都是離不開這個五利使的東西,特別是身見啊!所以在這見濁當中唯有淨土法門,它不假方便之行,不需要討論很多知見,直接這個名號就能解決問題。在這個名號的執持當中沒有你邪知邪見立足的餘地,不跟你去討論什麼東西,你就能夠度脫這個見濁。 煩惱濁就是五鈍使,五鈍使它也是驅使我們行為,但是它比較遲鈍一點。不像那個知見非常迅猛的,非常微細的,動念就是這個知見有這種力量。那麼這樣的煩惱濁就是比較鈍一點,但是它也是迷惑顛倒,使我們煩動,這就是貪、瞋、痴、慢、疑。貪就是對財色名食睡猛利的貪心,這種貪心無非它就是由身見所引發出來的。然後貪不到的時候,處在逆境的時候他就發脾氣、憎恨。由這個貪瞋的煩惱,他就愚癡,不了解整理因果現象,不了解因緣法。那麼再加上與生俱來的我慢,貢高我慢,還有懷疑,對一些善法表示懷疑。對一些超越性的,超越凡夫知見之上的佛法,表示懷疑,不相信。所以這個五鈍使啊!在這樣的煩惱濁裡面,我們絕對會被我個貪欲所陷溺啊!我們凡夫眾生真的在這個世間,哪個人能夠過得了財色名食睡的關啊!為這個貪欲所陷溺。然後由煩惱他就造作惡業,惡業又引發他宿世的惡業嘛!串習嘛!所以惡業現前,也就是苦不堪言哪!身體不好啊!家庭不和睦啊!碰到天災人禍啊!冤家對頭碰頭啊!又面臨下崗啊!錢都虧損哪!股市……,反正什麼都讓他碰上一點,雪上加霜。他這個人,凡夫眾生在這個時代,一定想他過好日子不那麼容易的。所以講福,為什麼叫幸福?你受苦是正常的,你得到點福是僥倖啊!所以這叫幸福啊!你別以為幸福的日子一輩子都存在的,僥倖而已啊!所以在這個煩惱濁當中怎麼辦?怎麼求解脫?這句佛號,即凡心是佛心。你用凡夫心來念這句名號,但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當下就超越了煩惱濁,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處在貪瞋痴慢疑煩惱當中,趕緊念佛,它也能對治煩惱,馬上使我們這種動盪不安的心,這種熱惱的心,散亂的心收攝住了。 第四是眾生濁,眾生濁就是由前面見濁、煩惱濁、就感召我們的身心,五蘊的身心就非常得粗糙、陋劣;身體很陋劣,心也很陋劣。所以身體陋劣是長相醜陋,常常生病,很不莊嚴。那心理的陋劣呢?妄相雜念特別多,心有千千結,常常存著懷疑,非常怯弱,看到什麼都害怕,甚至還會得抑鬱症,想不開,還想去自殺等等心理狀態的陋劣的問題。那麼處在這個眾生濁當中,我們一定會被這個身心所控制,這個身體是非常臭穢的。但是我們卻發現不了身心的這種不淨,安於這個臭穢的身體不能覺察,而且還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身體如何如何漂亮,貪戀執著身體。特別對女同胞來說,塗脂抹粉,覺得女人的身體很好,她不能覺察女人身體多麼苦惱。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那對於男同胞他這個心理很劣弱,猶豫不決,處事不能果斷,碰到大義他也不能見義勇為,甚至打仗的時候,都會做逃兵。他這些東西,他就覺得自己不行,他對於希聖希賢這種超越性的東西,也振作不了他的精神。這些凡夫這些眾生濁的情況啊!就是像一個沼澤地帶啊!不斷地向下陷、陷、陷啊!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淨土法門這個厭離身心,厭離身心所感召的環境以及對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依正莊嚴的欣慕,他才能夠從這個眾生濁當中超越出來。 最後是命濁,命濁就是我們壽命短促,在減劫的時代,這個壽命是越來越短的。那在命濁當中,決定我們被無常所吞噬啊!生命就像石火電光啊!讓我們措手不及啊!這次我們在四川地震,你看到一下震過來,你還能跑嗎?那真的是無常啊!那一震過來,整個學校,幾百人上千人一下子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我們能活多少年的,我們一定能活到一百歲嗎?八十歲嗎?這個時代的災難這麼多,我們真的天天要思惟死的問題啊!明天我就要死啊!當下我就死啊!我怎麼辦啊!大年三十,臘月三十晚上,是隨時我們要面對的。所以在這個命濁當中,唯有靠一種短、平、快的法門才能得度。那麼這個短平快的法門就是念佛,你一日乃至七日,甚至十聲乃至一聲,你都可以蒙彌陀願力加持,往生。所以總結出來,在五濁惡世非念佛法門無以得度,沒有第二條選擇。 這個澫益大師是非常的看得清楚啊!而且就對於這句“阿彌陀佛”可以轉五濁為五清。五濁的對面就是五清,用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可以轉。那轉什麼呢?轉劫濁為清淨海會,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種種清淨的法聚在一起。轉見濁為無量光,那麼我們知見的邪偽是因為暗冥,無明嘛!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是無量光,就有無量的智慧他才有正知正見嘛!轉煩惱濁為常寂光,就在我們貪瞋痴慢疑的煩惱當中,卻有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華化生,我們身心陋劣的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就是金剛那羅延身體;他這身體就有佛的那樣的一個莊嚴;他的心裡也有佛的那樣清淨、平等、慈悲的心。轉命濁為無量壽,那到西方極樂世界更是壽命無量啊!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五濁惡世所得到的成佛之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靠什麼方法來成佛的?就是靠“南無阿彌陀佛”!現在就把這個成佛的方法、果覺全體授予五濁惡世的眾生。這確實無論是法門的建立,還是他的果實來看,都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眾生靠自己的力量不能相信,不能理解。我們先理解五濁惡世成道之難,但成道之難卻給我們一個捷徑,一個特別的法門,讓我們先出五濁惡世,到五清的淨土去,這是第一個成佛之難。 第二是說法之難,為諸眾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淨土一法確實難說,難說在什麼地方呢?它完全不是凡眾生的範圍裡面的事情,太超越了。所以這種淨土文化不是地球的文化所能囊括的,它是整個法界的文化,不僅僅是面對人道的眾生的,它是面對九法界眾生的。它的整個的時空,整個的狀態,整個的原理都不是我們人道的原理所能夠施設和理解的。它這就難信,一切世間難信,就是九法界眾生都難信啊!所以不僅凡夫難信,就是聲聞、緣覺二乘行人都難信;不僅二乘行人難信就是菩薩都難以信;它是一個這樣的法門。所以這個難信,把這個難信之法娑婆世界濁惡的眾生去說,那就猶如什麼呢?猶如在一個不穿衣服的國家裸體的國家去宣說這個衣冠的文明一樣。就好像你對一個生來就是一個瞎子,你跟他說辨別顏色,這是白這是黑一樣,是這麼困難的。 但是雖然這麼困難,佛還要說。有人就問,既然是難信之法為什麼還要去說啊!沒有人相信,不就得了嗎,休息休息一下。還確實你說這話還真有一點是說對了,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還真的就想永遠休息,就想入般涅槃。因為他成佛之後,觀察這個世界的眾生,被這個五欲啊!所纏繞啊!內心非常的染濁啊!對這個清淨的佛法產生不了信心啊!你說出來他會誹謗啊!所以佛當時就想般涅槃。般涅槃是由於大梵天王他知道有尊佛出世了,趕緊來請法;忉利天王也來請法;三次請法,佛才應了,接受這次請法。既然一乘的清淨法相信不了,就由實開權嘛!就開出二乘法,從那裡開始講起。所以說方便法是逼不得已啊!佛最想說的是一乘的法,不是說聲聞、緣覺的法,更不是說人天的法。但眾生信佛其實是從人天二乘的法開始說起,這就叫循循善誘啊!來調熟根機啊!所以這種事情,它是確實不容易的。這種難在這個世間說大乘佛法之難啊!我們總是很難體會這個為什麼佛不斷地說這個難信是為甚難,不斷地提醒這一點,確實這是千真萬確的。 佛在說《法華經》的時候他也是極口的讚嘆說《法華經》之難啊!如果說其它的經典都很容易,但是說這個《法華經》這個純圓獨妙的成佛的《法華經》它的難難在什麼程度呢?就是你用手把這個須彌山拋到其它的剎土當中去;你用足動兩足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這樣的事情都不難,但是你在一濁惡世說這個《法華經》則為甚難。於是我們想,這個《阿彌陀經》是法華和華嚴的歸宿啊!它就更難啊!那難在什麼地方呢?主要是不相信,你說了他不相信,他聽了以後哈哈大笑,他聽了以後,還說你這個傻瓜還相信這些東西啊!你吃了飯沒事乾了,錢都賺不完,你還弄這些東西幹嘛呀!你再要跟他說,他會生氣,以怨恨的心,嫉妒的心。甚至你再跟他說,他會罵你;甚至罵得還不解恨他還用棍子打你,用石頭擲你,他就是這樣的。你看《法華經》那個常不輕菩薩就是講一句話,我不敢輕慢汝,汝等皆當作佛,就是說這句話,就是招來了那麼多人的嫉妒、怨恨、打罵。大家你可以試試到大街上你說說這個淨土法門,有幾個會相信的,沒有幾個人會相信啊! 但是沒有多少人相信,但畢竟還是有人相信,這就是佛的悲心啊!哪怕有一個人相信,佛都要說,更何況不止一個。有一個人相信,就有一個人成佛啊!那也值啊!它是一個這樣的一個事情啊!所以佛就再三說,再三勸勉,五時都說,千經萬論共指。而且不僅一尊佛說,而且帶動了所有十方諸佛說,不僅現世的佛說,還要讓候補佛也得繼續說。這種慈悲我們想想,你看《無量壽經》的生半部,佛講完之後,就把這部經付囑給彌勒菩薩啊!付囑彌勒菩薩的用意是什麼?他是後補佛啊!你得要把這個法門傳承下去啊!你在龍華三會要說這個《無量壽經》啊!那彌勒菩薩接了這個接力棒之後,接了這個火炬之後,在龍華三會又會對下一尊佛又要付囑啊!你得要在你成佛的時候要說啊!佛佛相傳啊! 所以當時無量壽會上佛對彌勒菩薩一段話,也都是談這個問題非常婆心切切呀!說【如來舉世 ,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你看這都是,說個告訴彌勒,就是如來出現在世間上,這是像優曇華一樣的,難值難見啊!那麼佛說了這個經道、經法,這是十方諸佛共證的法啊!也是難以遇到,難以聽聞啊!尤其是菩薩殊勝的法,種種波羅蜜法,像六度波羅蜜、十波羅蜜,你想聞到這個菩薩的法也很難。要遇到能講法的善知識,遇到了又能聞法能行,這就更難。那麼層層難,最後一個難就是你能遇到這個《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部的一部經。如果能聞到這部經,而且還能相信,還能生好樂之心,還能依教奉行,這是所有難事當中的最難的,沒有比這樁事情更難的事情,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但是佛是有慈悲心的,佛是有這個度化眾生的無作妙用的,所以還是要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自然而然的這個淨土法門的作是無作妙用出來了,我要順著這樣的一個法如實地宣說,以這個法如實地教誨。你們有緣的眾生應該相信,應該隨順,應該如法修行。你能夠隨順修行就解脫了,就能得真實大利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五濁惡世成道難,五濁惡世說淨土法門難,這兩難我們把它聯繫起來思惟一下,它確實要我們深刻地通過這種種的難,要我們深刻體會佛心,佛的悲心,佛的大恩,要死盡偷心,要全身心修行這個法門。才能辜負這難中之難,無過此難的稀有之德。 大安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十四講 好,請看下面【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這是第二個層次,是教主,就是釋迦牟尼佛總結性地慨嘆啊!前面講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讚歎釋迦牟尼佛的兩種難,現在是釋迦牟尼佛自己來也承認這個古佛讚歎也真是正確的。所以舍利弗應當知道我在這樣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修行,這兩種甚難之事啊!在五濁惡世你想一想,我們處在五濁惡世,我們想得人天的位次都很難啊!你在五濁惡世大家體會一下,我們說要大家受戒,受五戒大家都覺得很難持啊! 甚至很多持五戒的,我有時候在網上問答,受五戒之後,他過段時間說,師父啊!我半年前受了五戒,我這半年全破了怎麼辦啊!你這半年全破了,全破了那你到哪去呀!你持五戒才是得人身的資格啊!所以這也說明一個什麼?他就覺得在這個世間持五戒都很難。你不偷盜、不講假話,他還覺得我不講假話,在公司不做兩個賬本,不偷點稅漏點稅,我都活不下去,這個就是整個的共業。覺得你修五戒,修十善就更高,他覺得很難,很難就意味著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得人身是保不住的,它是說明這一點。所以佛說這個世間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這就是佛眼看到的,太正確了。 所以在這個時代你保人身都保不住的時候,你竟然還修行出世間的佛法,不僅修行一般的,而是要修行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你竟然成功了,這個意味著什麼啊!這太了不起了,太稀有了。大家去看《無量壽經》看五惡五痛五燒那一段,你看了之後真是驚心動魄。佛把這個末法時代的眾生的心理狀態行為表現都展示出來了,他講的都是我們眾生的行為。所以最後,他有一段就是你這個是為一惡一痛一燒,這個痛就是自然感召自然的三途果報,輾轉其中,永難解脫。但是如果有人在,因為這個五惡五痛五燒就像大火焚燒人心啊!就像大火焚燒我們。如果在大火焚燒的當下,你能夠一心製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獨作諸善是什麼?所有人都在造惡,你自己一個人行善,這是獨;獨作諸善。那才能夠獨得解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這裡都要你獨作諸善,獨得解脫,才能得到人天的福德,甚至還能夠得到涅槃的果報,這都要你一心製意啊!這都是猛火燃燒,這就是五濁惡世的情況。所以這個釋迦牟尼佛是承認這五濁惡世行這個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尤其為濁惡的眾生說此難信之法,這確實是很難的事情,難中之難的事情。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的那樣地讚歎他的兩難,他還接受了,我是做到了。所以他為什麼叫釋迦牟尼?以他的牟尼,寂默,在這個猛火當中趨向無上菩提。用他的能仁,大慈悲心,為五濁惡世的劇苦眾生宣說淨土一法,這就是釋迦牟尼。 那麼這種難,到底有多難?這個蓮池大師曾經有一個比喻。他比喻得很好,他這個兩種難就好像有人,有一個人他到了大海,大海裡面他乘的是一個破的船。破的船呢正好碰到颱風來了,逆風又碰到巨浪,再有羅剎鬼來找麻煩了,被羅剎鬼包圍。又有那個海裡的鯊魚,魚王張開口要吞他,又有毒龍來包圍他。那麼這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危在旦夕,就在這個必定要取消的當下,他還沒有死,安穩地到岸上來了。這是不是很難啊!不僅他自己度到了岸邊來了,而且把那個在大海當中遭難的所有人都放到了安穩的彼岸。這就是難中難,這個比喻成像大海呀!破舟呀!逆風啊!巨浪啊!羅剎呀!毒龍啊!這就代表五濁惡世。而自己沒有死,到了岸邊比喻你得了無上菩提之道。不僅自己得道了,而且把其他人也度上來了,這就表明你說淨土難信之法。這些都是極難的,佛說是為甚難。我們了解這個甚難的用意,就是要我們徹底地皈命到這個念佛一法當中。釋迦牟尼佛已經做了這麼難的事情,我們再不順應佛意去唸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辜負了釋迦牟尼佛的這兩難了。這兩難就是來救我們的,我們得救了,釋迦牟尼佛做這兩難他就安慰了,他達到目的了。 好,請看下面【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佛說阿彌陀經。 】這最後就是一個闡明大家奉行的一句話,就是釋迦牟尼佛宣說這部經完畢。那麼舍利弗及與會的大比丘眾,還有一切參與法會的這些菩薩、天人、阿修羅等。參加這個法會的人數很多的,不僅是地球上的這些比丘,還有多欲界、色界的這些天人都來了。那麼這里特別一切世間的眾生代表九法界所有的眾生,這裡在這個一切世間當中特別表現出三善道的眾生,天、人、阿修羅;說明在這淨土一法當中,三善道的眾生依教奉行的比例會高一些。 “聞佛所說 ”,聞到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上面的經文。 “歡喜信受”,“歡喜”,內心生起了非常大的歡喜之心,慶幸自己所聞的法。無量劫以來頭出頭沒,舍父逃逸,浪走三界六道,今天終於聞到了解脫的法,這種慶幸,慶快生平,歡喜心。 “信受”,信受就是領納所聞的法,就好像一個忠臣聽到了聖主的這種敕令;就好像一個孝子捧著他的父母的這種家信,念一句要點個頭,念一字要同意一下,要打到內心去,要相信,這就是信受。 “作禮”呢,表明這個法門,他知道能得到殊勝的利益,這種殷重之心上來了,五體投地來頂禮呀! “而去”,而去就是聞到這個法門之後,去退而修持。而去不是說,哎呀!聽了法後很疲勞,正好完了就睡覺去,他不是啊!而去要去老實地念佛去呀! 【聞道於師,修道於已呀! 】要如救頭燃啊!你念佛就能夠出離三界去,就能夠往生極樂去,就能夠圓成佛道去,就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去,就能夠感戴佛德去啊!所以這歸結到信受,從開始的如是,如是談信,後面也是談信,自始至終這個淨土法門信來貫穿,信為根本。 那麼無量壽經在後面還特別講到,當時講完這個經如何的與會的大眾得了什麼利益,發菩提心啊!證到初果,證到四果,證到了登地菩薩啊!於是整個大地六種震動啊!虛空天雨妙華啊!這些瑞相。那麼講淨土法門的都應該有這個瑞相,由於這個經是簡略的,省略了,但是有這個。而且無量壽經把這個經付囑給彌勒菩薩,尤其談到法滅盡的時候,以慈悲力量加持這部經再住世百年,在刀兵劫裡面救度最後有緣的眾生。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大總持的法門,總持末法。只要有這部經存在就有佛法的存在,只要有這部經的存在一切眾生就能有拯救的機會存在。所以這部經所闡述的義理和方法是諸佛佛佛相傳的慧命,是一切苦難眾生出離生死輪迴圓成佛道的那種捷徑,那種本源。所以從消歸自性來看,自性無惱是歡喜信愛義,自性無住是作禮而去義。 好,下面我們把往生咒講一講《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一般我們念完阿彌陀經都會念三遍往生咒,這個往生咒,它的來歷也不尋常了。那麼經一般講是顯教,後面附了咒,以咒附在經後面,這個經典呢得到這個咒,它的義理就更為顯彰;而咒得到這個經呢這個咒也會更靈驗。所以這個經和咒就能夠交相互用,顯密圓通。就像心經講,講完心經也有一個咒。 那麼這個咒的來歷在這個《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裡面有介紹,有介紹它是劉宋年間,劉宋無嘉末年,就是劉宋屬於劉裕得晉朝的禪位所建立的政權叫劉宋。他的兒子叫宋文帝,屬於元嘉年間。在南朝的幾百年的戰亂當中,到了宋文帝有個幾十年非常穩定,非常安樂的時期,叫元嘉之治。在這個時代就感得很多的西域的天竺的高僧大德來中國翻譯經典,這就是元嘉年間有一位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奉皇帝的詔來譯的。這部往生咒有五十九個字,十五句,它的來歷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他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在夢中感得這個咒。那麼就傳給耶舍,耶舍三藏法師,耶舍是口口相傳地誦出來的,沒有梵本。耶舍三藏法師來中國之後,就傳給當時的有一們銹法師,他從耶舍三藏口述也是口口相傳受這個咒的。 所以這個求那跋陀羅就把這個口受的咒翻譯出來,當時這個持咒的方法是就是要淨口要嚼楊枝,漱口。在佛像面前燃香,胡跪合掌,它日夜六時誦三七遍就是二十一遍,六時的時間誦。那麼誦這個咒的利益很大,能夠滅罪,滅四重罪,就是你犯了四根本的罪,你都能滅除。五逆的罪,十惡的罪以及誹謗方等經典的罪,都能夠滅除。現世能夠所求滿願,不為一切鬼神所搗亂。如果這個咒念到二十萬遍,就能感得菩提心的芽生長出來。如果念到三十萬遍,就能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所以這個咒的功德還很大了。 那麼這個【拔一切業障根本】,就是持這個咒能夠滅一切罪。業障,一般我們講業障,障有三障:一個是煩惱障,煩惱障就是我們貪瞋痴慢疑,它是障礙,障礙我們的佛性現前。有這個煩惱障,就會鼓動我們身口意三業造業。造了業就有業障,Karma Karma它這個業障也能夠障礙我們心性的這樣的修行。有這個業障,它就會感到一個報障,就是我們的身心的苦感,我們輪迴的現象。所以一般講煩惱障、業障、報障。所以這裡只是談業障,業障,談一個業障它就含攝著煩惱障和報障。所以你只要執持這個咒,都能夠拔除這些三障煩惱的根本。把障礙拔除了,就能夠順利地往生淨土。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少的文句來持無量的義。一般這個咒文叫尊重不翻啊!不要翻譯成它這句是什麼意思,那句是什麼意思,一般它不翻譯這個。它就是好像是一個軍中的密令,號令,不能翻譯出來讓別人知道。你只要至心地去唸,至誠地去唸,就能夠對我們身心產生很大的作用。 所以這個經咒把它聯繫在一起,正是顯密圓通的意思。但是有時間我們可以去唸十萬聲或者二十萬聲、三十萬聲,可以以閉關的形式念一念。平時呢我也如果有想持咒,你就多念往生咒就可以。但是我們一說這個又不要這個咒好我天天去唸這個往生咒,還是要以念佛為主,專持名號。我們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它也可以稱為咒,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他這個咒的功力更大,你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夠快速成佛。還有比南無阿彌陀佛更殊勝的嗎?所以這裡,但是我們了解這個往生咒配合著來做。 所以從這種表法的意義上來說,自性空就是拔業障的意思;自性有就是陀羅尼的意思;自性不有不空就是生淨土的意思。所以我們在介爾一念心當下,心體就具足淨土的全體的莊嚴,這叫不越一心,是名淨土。 好,那麼我們用七天的時間來把這個《阿彌陀經》作了一個簡略的講述,本人也非常慚愧,講這個經典也真是覺得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一看到這些經文,我真的有時候感覺到就好像一個小孩子站在大海邊的那種感覺,看不到邊,摸不到底,真有這種感覺。學淨土法門是越學越覺得自己不行,我接觸淨土宗講述也有一二十年了。別人總還覺得你對淨土宗怎麼怎麼樣,我說你千萬不要說我怎麼樣,我最多說對淨土宗略知皮毛,真的它太深了。所以我們就學一輩子也是摸不到邊啊!所以講這些淨土經論,我就是知道自己理解不了,所以就採取一種什麼方法呢?鸚鵡學舌的方法,所以我講的這些也都是糅合著《彌陀疏鈔》、《彌陀要解》、《圓中鈔》的義理,就這些祖師闡述得很好。但我理解祖師,覺得理解祖師的也非常有限。就把這個理解祖師的一些東西,以這種述而不作的形式,向大家作一個轉述。 那麼這種轉述對本人當然也有一點幫助,如果不講而平時我也倒是看了若干遍。看了若干遍,過段時間再一看,又覺得非常陌生,又好像第一次一樣的。所以看淨土的這些東西就有這種感覺,這就說明我們的煩惱很重,心不染道,這東西染不到內心去。大家一定不能覺得這個淨土法門阿彌陀經這麼簡單,半天就能講完,真的沒有那麼簡單啊!我們一輩子都了解不了。所以佛法是轉入轉深啊!深不可測,尤其淨土法門你真的就覺得它好像很平常,一旦進去以後,太不平常了。所以我們在講述的時候,還真是要仰靠佛菩薩加持,我們能夠講出一點都是佛的願力加持的結果。 我們在座的諸位能夠聽懂一些,也是佛力加持的這種情況,結果。靠我們這些凡夫有限的這種智力真的持管窺天啊!拿著那個管看天,你能看多少呢?以蠡測海啊!你用一個小容器去觀察大海,那都是沒有辦法的。我們的知見太淺陋了,我們的心量太小了。我們真的就是田裡的青蛙,田裡的青蛙你跟他去講大海是講不清楚的。所以我們這個阿彌陀經就是大海啊!深廣無比啊!所以希望大家要不斷地讀誦不斷地體味。等你臨命終時你對阿彌陀經還有點體會了,那你的品位都會增高很多了。所以本人在這裡非常感謝,我們四眾弟子七天以來的這種作影響眾,來幫助我把這個經典講完。如果講得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如果講得還有點收穫,就把這個講經的功德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南無阿彌陀佛! 現場答疑: 問:居士林每兩個月辦一次晝夜精進念佛,我們一般參加精進念佛的同修都會感到胃部難受,脹痛,有的同修還嘔吐,怎麼解決這些毛病,請開示。 答:居士林還是很不錯,二十四小時念很有挑戰性,原來聽很多同修都怕了,念了一次都趕緊逃跑了。如果第二次再來的時候,哎!我要出差了,我要怎麼樣,不敢來念,實在是太苦,太累。但是現在大家還能堅持,這真是難能可貴。只要能堅持下去一定會有效果的,這裡面也是你精進念佛的當下,你一定要祈求阿彌陀佛的加持。實際你在念的時候,你過不了關的時候,十方諸佛以及阿彌陀佛是在加持我們,你這裡就是靠你的信心。實際上這種修法能不能修好?能不能過關?最終還就是一個信字。你如果建立堅定的信心,大的信心,它很輕鬆地就能過來,而且你會得到法喜。而且你念完二十四小時之後那幾天,你一直處在一種輕安法喜的狀態當中。所以這是什麼?先難而後獲,你做的過程覺得很苦很辛苦,做完了之後就很快樂。 那在這個修行過程當中出現一些生理上的問題等等,實際上這裡面,你不要去計較,這正是突破身見的時候。你就把身體看空,它哪裡疼哪哪裡痛你都不管它,腳疼、腰酸、很寒冷、很什麼,你不要管它,你一注意它,你的念頭就被這個身見所捆綁住了。一捆綁住了你跟這個佛號就很難得到利益了。一切難受的時候,實際上這個念佛過程出現的種種難受的情況是好現象。大家不要以為平時我都沒有胃部難受的情況,怎麼一念佛反而有了,這個佛號就沒辦法念了,不能念了,你千萬不要。為什麼?因為平時我們的病灶,我們的病毒是潛伏狀態的,不是說它不出來你就沒有的,是有。有的話你通過念佛把它激活,激活了,讓字顯現出來了。當你的病灶顯現出來的時候,這本身是一個好事,就在顯現的時候,你當下你的藥就下去了,南無阿彌陀佛!阿伽陀藥就下去了。這個藥一下去,你的病就好了,你的業障就好了,你的病毒也把它化解了。 所以在越是疼痛的時候,你比如哪個地方有特別的疼痛,實際上這個地方就是有病。你特別疼痛的時候把它激發出來了,這時候你還是認真地念佛,慢慢的這個疼痛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你這病不就治好了嗎。所以這個解決這些毛病還是要靠信心,一切事情來了你都不要去管它,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全身心地都是這句佛號。等到全身心這句佛號,所有的這些疼痛的毛病,它自然就脫落,脫掉。 原來有個老和尚說他,他生病生得實在是太痛苦了,他就哎喲哎喲哎喲,這個人生病了,你叫他念佛很困難,他哎喲都來不及,那怎麼能念佛。但是旁邊有個人提醒說,你不要老是哎喲哎喲哎喲得不中斷不行,你在哎喲哎喲中斷的時候,你就中間的時候,你就念句阿彌陀佛嘛!把阿彌陀佛摻進去。他就听了也覺得,是啊!我不能這個,如果我這個哎喲哎喲當下命終的時候,不是哎喲到哪去了呢?他就開始就哎喲,阿彌陀佛!哎喲,阿彌陀佛!哎!這樣還管事了,哎喲,阿彌陀佛!哎喲,阿彌陀佛!只要念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就能治病,慢慢地他就慢慢地平穩了,慢慢好了。最後哎喲沒有了,阿彌陀佛留下來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碰到任何事情,全身心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萬一不行你就哎喲,阿彌陀佛也可以。但是你不能都是被哎喲給控制了,這要注意。所以這個二十四小時我是希望大家能夠參與一下,這是鍛煉我們的這種意志力的最好的機會,實際上也是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最好的機會。阿彌陀佛二六時中都在觀察我們,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阿彌陀佛肯定在幫助我們。 李文發居士也跟我說,他有一天實在是太困了,困得就恨不得就馬上躺在地下了,睡覺了。結果他最後求阿彌陀佛,求也求過來了,也好了。你去求,你就祈求。所以有時候你萬一很瞌睡的時候,會讓你到一個另外一個地方去拜拜佛。你拜佛你求阿彌陀佛,你加持我吧!讓我度過去吧!然後你拜佛的時候血液會往頭部來,它也會有對治昏沉的效果。但是你不要拜太長的時間,一般不要超過十分鐘,為什麼?你時間太長了,你就拜在那裡就睡覺了,撅著屁股在那裡睡覺。所以不能太長,十分鐘,你馬上過去。萬一再支持不了,你再拜十分鐘。 所以這些,你就是要善巧地對待一些東西,而且最終就是靠信心,靠這句六字洪名的金剛王寶劍來透脫我們的一切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障礙,不會有問題的,你有信心,一定不會有問題,一日一夜算什麼呀!人家行般舟是九十天啊!沒有問題的,堅決去幹。而且你乾之前,為了怕自己怯弱,剛才講眾生濁啊!眾生濁他就怯弱。為了對治這種怯弱,你乾脆幾個參加人發誓,寫個誓言,這個二十四小時一定要堅持,不能逃跑,也不能躺在地上睡覺,也不能在蒲團上睡覺,然後就是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能退轉。你就做一個比較難的情況,做一個比較難的事情的時候,有個訣竅,就是把命賭上去,這就是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它在關鍵的時刻就是做好死亡的準備,衝過去,往往你先置之死地而後活啊!人是這樣的,人不能給自己留太多的後路。這就是韓信當年他帶著四千的兵,能夠把項羽的十萬大兵打敗。他怎麼打敗?他就是破釜沉舟,背江設陣,把所有船全都沉,告訴四千士兵,你沒有退路了,你只有戰,這樣那不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啊!四千的人打敗了十萬啊! 所以我們這個修行是跟無量劫的百萬魔軍去對峙啊!所以披上盔甲,一人與萬人戰的時候,你要衝破萬人的重重的包圍圈,你還有僥倖的心理嗎?你還有退路嗎?沒有退路?不是衝出去就是死,做好死的準備。你這種精神上來了,做好死亡的準備,這時候你內心的那種浩然正氣,大義凜然的精神出來了,這時就是你的大強精進勇猛佛出來了.那這點瞌睡算什麼,大強精進勇猛佛都出來了,獅子王都出來了,你這點小瞌睡還怕什麼呀!很快就過去,我這次也沒有時間,等我下次有時間我來陪大家來做一次晝夜念佛。 問:好,怎麼幫助知障的小孩子認識淨寺法門?我是智障中心的老師,我叫他們念阿彌陀佛,他們只會念佛這個字。 答:好,你在智障中心正是你做如來使者的好崗位了,這些有智障的常常也都是一些業障病了。那麼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對智障的小孩有絕對的療效,你要有耐心,他念不完四個字是正常的。到末法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眾生都念不全這四個字了,能念全這四個字的是整個地球的大導師,最了不起的人,你不要以為這句佛號好念,這句佛號很難唸的。所以他能夠念這個佛這個字出來,你都要讚歎他,說他是好孩子,給他一個糖果吃。然後能念全兩個字的,你再給他鼓勵,慢慢給他鼓勵,一定要有耐心,直到他最後把“阿彌陀佛”能夠念全。念全再給他規定一個定課,你一天念一百聲或者二百聲,根據他的這個,至少從十聲開始。你得要有一些獎罰的賞罰機制,讓他計數,能夠登記在冊,就像做功課一樣的,你都要檢查。慢慢地,如果他能做到,這個智障小孩一天能念到一萬聲佛號,那以後慢慢地這些智障,都慢慢地消除了。他就會走向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最後等他成了人才,他會感謝你這個老師啊!當他感謝你的時候,你也不要感謝我,你得要感謝阿彌陀佛無量光啊! 問:請問念佛是不是修止觀? 答:你問得好啊!念佛就是在修止觀啊!而且不是修一般的止觀,是脩大乘摩訶衍的止觀啊!一般我們從當下下手來看,當我們念這句名號的時候,心繫著這句名號,就不會再去想五欲六塵的事情,這就不是在止了嗎?做止的功夫嗎?那你這句佛號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就是在修觀啊!那止觀,止為定因,觀為慧因,你有止觀就會有定慧。再上去,有定就會有寂,寂定,寂;有觀有慧就會有照,這就有寂照。再上去,寂就是無量壽,照就是無量光。所以你就是用當下的這個下手的止觀,直接就能夠通到無量壽,無量光的,這樣的一個如來的覺海裡面去,這就是我們因賅果海的意思。 那麼這個而且它為什麼是大乘的止觀呢?它不是一般地修止觀,比如它修數息觀,也在止啊!止在鼻尖,你就是心不緣其它的,這也是在修止。你能知道這個呼吸上下非常明了,他也是觀,或者粗的呼吸細的呼吸他有一套方法,他也是在修止觀。那麼這句阿彌陀佛的止觀,它還有佛力的加持,奢摩他,這個止,這句名號就有著無量壽的功德在裡面。所以我們念這個名號,這個止就不是我們一般的那個一般的方法的止,它誚阿彌陀佛無量壽的加持力在裡面,就自然止住了我們對五欲六塵的這種貪這種攀緣心。那麼隨著這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止住了一切五欲六塵的念頭。 那麼這個觀有無量光的加持,通過念這句名號,他能夠觀察我們的周邊環境,乃至於我們的念頭,它的那種真實的狀況。你看這種念佛的觀的功夫實在是很殊勝,平時我們很難知道自己是什麼念頭,很難知道,但是你念佛的時候,你會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每個念頭是什麼,是善念是惡念是無記念是什麼,非常清晰地知道。 但是平時你散心念還會不知道,所以為什麼要大家去百萬佛號閉關,你在閉關狀態當中,你透過這佛號,你會知道自己每個念頭是什麼。這就是一個觀照的力量,它像按照燈光一下子伸到我們的無明黑暗的內心,那是個暗箱。那個暗箱不知道一天到晚是什麼在翻捲,但你這種無量光的探照進去之後,你就是所有的都明白了。所以它是認識我們自我的最好的方法,所以這個念佛不僅是一般的止觀,是無上殊勝的止觀啊! 問:我的母親在世之前沒修過佛法,死後我為她做過迴向。後來我數度夢見她,有一回見她長著長面發亮的烏髮,請問她是否投胎轉世了?又有一次她對我說,她要嫁給印度人,我急得哭了,因為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這個夢有特別的暗示嗎?請指示。 答:你的母親去世之前沒修過佛法,我們沒有修過佛法一定是輪迴裡面去了。是不是投胎軒世我也回答不了,我沒有宿命通也沒有天眼通,你趕緊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知道你的母親是否到哪一道去了。如果她還能夠長著長而發亮的烏髮,那算不錯了,她在人道裡面啊!那都是比較少部分的人能夠去得了的,人道都很難去得了的。所以她是不是要嫁給印度人也不是你所關心的問題,你也管不了。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才阻止她,你不要再嫁人了,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問:當一個人往生時,家裡開念機,請問這樣有效果嗎?幫得了那個人往生嗎?若在學佛之前因不相信有這麼一個容易法門,而說了誹謗佛的話,現在信了,也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怎樣懺悔學佛之前的罪孽呢? 答:如果臨終的時候,開念佛機會有效果的,但是它的效果不如人在旁邊唸來得好,因為人念他有他的心性的加持力。那種念佛機,機器念呢它就基本上不存在這個問題,但是它的音聲可以提醒這麼一個亡者病人,不要丟失這個名號。最好你還是要家里人或者有些同修、蓮友能夠排班在他旁邊,哪怕一兩個人在他旁邊幫他助念,這是比較好的一個方法。 那麼學佛之前,如果說了誹謗佛的話,這實際上也是大多數人容易犯的。但現在他已經信了佛教,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會原諒他,放下屠刀還立地成佛嘛!由於我們原來愚癡,說了誹謗佛的話,現在懺悔、認錯、不再去犯了,這樣就好。信願持名,阿彌陀佛照樣會接納,他不會說由於你原來誹謗我,我就不收你了,不會這樣的。 問:一萬佛號怎樣念法,對有工作的及沒有工作的人的時間是不同的,要念六字或四字,快快地念是嗎?請祥說。精進念佛要求不懈,這是不是應該經過鍛煉出來的,起初累了可能需要休息,慢慢地就可以不必休息了,可以堅持念到完,畢竟各人體質不一樣,對嗎? 答:一萬聲佛號是我們要求一個淨業行人的一個底數的,底線的一個要求,你雖然有工作,你總不能一天到晚工作吧!一般是八個小時工作制,你就加點班也是特例。念一萬佛號是只有兩個小時,你很難說我由於有工作,我兩上小時都抽不出來呀!一天可以有二十四小時,如果你對於候選佛法了生脫死放在一個生命比較重要的程度上,這個位置上來安排你的時間的話,你怎麼樣也不能說由於工作忙,我兩個小時都抽不出來。所以對於有工作的是一萬佛號,對沒有工作的是三萬佛號,是這麼一個概念,不是說你有工作就可以下降到三千了。 那要念還是六字四字都可以,但對於初機來說,還是念六字比較親切一點。因為看來你連時間都抽不出來,說明你的南無的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嘛!南無解決了那你可能會一天抽八個小時來念佛。所以這個念六字,也不要快快念,就是你快,速度快也是要有什麼,要能夠聽得清楚。你聽不清楚不行,不能含糊,念念要從心裡照過,從心裡念出來,口裡出聲,耳朵要聽進去,念念踏實,要把心攝得住,這樣效果才會比較好。 精進念佛是要求大家要不懈怠,雖然是需要鍛煉,但是這裡面還是要有自己的發心。就在8號那十二小時念佛的時候,我們也注意到,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有,但也有一些就躲在後面屏風上去,坐在那時,我看都坐滿了,都不夠坐了,還有旁邊幾個人靠在牆上,可能覺得腰很酸了。這裡面是一個,是一個什麼問題?剛才講意志力的問題,能不能超越身見的問題,人都有懈怠放逸的心,這是與生俱來的,人都想偷懶,人都想好逸惡勞,而就是這個給我們害得在這輪轉不休嘛!現在我們已經得到這個至寶的阿彌陀佛名號,只要求我們念十二小時或者二十四小時,為什麼這個我們還不能超越呢?你想去坐,這說明你當下是一念懈怠心。 就在你坐的當下,當時如果要地震的時候你還敢去坐嗎?死亡就在面前,你還能夠放逸嗎?還是生死心不切的問題,還是平時對這個身體有過多地照顧的問題。在一個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地方,他可能很注意關照身體爬個樓梯,他也不爬要坐電梯,一出門就得坐汽車,上個山也得要有滑梯,都不爬山。現在人是越來越什麼了?越來越注意享受,他享受的是他的身體,實際上是增長他的身見。然而當他的身見越來越高的時候,他的靈性、心靈、心性的力量就越來越脆弱,越來越微小,這是現代人的悲劇,這也是末法眾生的一個特點。 身見越來越高,就越來越貪享受,越來越怕苦,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要爭取更多的資源等等,就越來越沒有道德感。宗教感就越來越淡薄,就越來越用機心,越用機心上帝也就死了。所以在這個我們要知道這是你說這個情況是一個普遍現象,現在你要在這裡,在共業當中得到一種別業,你趕緊要超越出來。超越出來怎麼超越,我就是二十四個小時,這十二個小時我要念佛了,我就把生命做賭注,一定要把生命做賭注。 這個身見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你就是在哪裡滑倒就在哪裡起來,你不是要注意這個身體嗎?我這個身體就讓他粉身碎骨好了。你只有這樣才能衝破這個堅固的這種身見,所以這不是鍛煉不鍛煉的問題,這完全就是你的知見的問題。你的那種意志力,那種生死心這種大強勇猛的精神沒有起來。你出來之後根本我跟你講,我們東林寺有一些八十多歲的老居士都能順利地走完二十四個小時。你年紀總不是太大吧!十二個小時就覺得不得了,這都要好好地警覺自己。這個不是說我累了,就要休息一下,慢慢地慢慢休息過了我再念念,你越這樣越不行,因為你向你的懈怠放逸投降了,一投降這個懈怠放逸就緊緊地把你控制住。 你什麼叫累了,什麼叫累了,你如果這樣地,你就念一個小時你就覺得自己累了。累了,我再休息一個小時。我再念一個小時,再休息兩個小時,你就是給自己開了口子,這個口子就越開越大,最後是哎呀!太苦太累了,這種方法不行,你還生誹謗心呢,還是自己的這種力量上不來。這就是剛才眾生濁的這種怯弱,這種卑劣都在我們這個身上,是這以明顯地,明顯地表現出來。那麼這要生慚愧心啊!這要生懺悔心啊!這要馬上把那種生命當中的佛性的力量給他調動起來呀!他才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啊!你今生才得救啊! 如果你的懈怠、因循、懶惰、還是把我們控制,我們我生多劫不是沒有接觸佛法啊!接觸佛法就是這些懶惰啊!放逸啊!因循啊!苟且啊!還在這裡輪轉,今生還是這個樣子,你怎麼行。所以一定要警覺自己不要原諒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置於死地。 問:昨晚聽了幾位單身族的發問,今晚我也來湊熱鬧。你怎麼湊熱鬧不寧劃掉?弟子第一次聽經是聽法師的四十八大願,當年剛滿50歲的我是看了報刊慕名而來,當時即生出家的念頭。但好像聽到法師開示,年過50在家自修比較好,發願求生淨土,乘願再來,彼時以菩薩身普度眾生。請問我有誤解法師的意思嗎? 答:大概我有這個意思,我是講我們東林寺對於出家的一個年齡上的要求是50歲,因為年紀太大了,畢竟持戒做沙彌那些東西可能比較困難一點。再加上年紀太大了,社會習氣比較重一點,有時候也放不下,因為做沙彌,那是要聽召喚的。聽召喚你一下子不聽話,一個香板就上去,到時候你生大煩惱了。所以這個我們就既然年紀大了,還是往生這一點不在出家在家,你在家好好修行也是可以的,但對於有特殊因緣的,那又另當別論了。所以這個你還是沒有誤解我的意思,我的意思還是50歲以上的還是在家修行比較好,至誠發願求生淨土。以後見佛悟證無生法忍,再到這個世間廣度有緣的眾生。這個路子自利利他,非常適合。 問:兩看來現場聽的是大安法師的,MP3、DVD、上網是聽淨空法師的,念佛是在走路時,坐公車、入眠時,時而精進,時而懈怠。我常希望如果在我生長的國度以外,有個正信念佛堂,慈悲收留我,我即是從地獄到了極樂國土。 答:你能這樣聽聞淨土法門,這都很難得了,二六時中這句佛號,一定要常常提撕、警覺、不離心頭。看來你很想找一個地方來修行,來修行可能你還不想在新加坡,是想在你的國土之外,有一個念佛堂能收留。實際上念佛不在任何地方,你就在家裡即家庭為道場,照樣它也就極樂國土。你不要以為到外面去求什麼,到外面的念佛堂你怎麼就能把你從地獄裡面就到了極樂國呢?這娑婆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它的人我是非,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啊!你在這個地球上想找一個完美的,理想的地方是不可得的。這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啊! 我們大陸也有很多或者比丘,居士到處喜歡參學啊!這個道場跑到那道場,跑了一圈之後,一問你,他是帶著非常理想的這個狀態去跑,到了一個道場他看到這個不行那個行。實際每個道場,你只要看它主流是好的就是好的,它不可能完美,這個時代的眾生決定它是沒有完美的。所以你現在這個念頭也得放下,到其它的念佛堂,它就極樂國土嗎?你抱著這麼高的期待,你一去,啊!這裡不行那裡不行。那你在新加坡都你覺得時獄,到外面去都也覺得是地獄,所以你只要心平氣和,不在心外求法,穩定自己的心,你就是在新加坡,在你的這個工作崗位上,在你的家庭至誠念佛,就是最好的地方。如果有因緣,能到其它的念佛堂參學一下,或者住一段時間,也未嘗不可,也是可以,但是你不要有一個,一定要從地獄到哪裡的觀念,這個觀念就有一點偏。 那麼海內外信眾也有些想到東林寺念佛的,我們現在在我們大佛景區也在安排這麼一個地方,叫居士蓮友區。居士蓮友區呢,就是接納大家長期在那住,在那念佛。我們也會蓋念佛堂,在那裡往生的時候有臨終助念、有做法事、有荼毘、有送海會堂,進行一套臨終關懷的這種服務。我們國內很多信眾常常有這種期待,我們目前下在設計,基本上第二稿正在設計了。如果等我們那個念佛堂出來,建起來,你想去的話, 我們歡迎你過去到那個念佛堂去。我們那裡也不是極樂國土,那是前往極樂國土的一個中轉站。南無阿彌陀佛!謝謝!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