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講座
2023/02/28 10:38:27瀏覽254|回應0|推薦0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講座

《無量壽經》釋經題

在第二屆東林寺淨土文化進修班上,我們有這麼一個殊勝的機緣,共同來探討淨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根本經典——《佛說無量壽經》。這是大家多生多劫跟淨土法門、同阿彌陀佛深結法緣所致。同時在東林寺,慧遠大師在1600年前啟建白蓮社,

所依據的經典也主要是《佛說無量壽經》,專修念佛三昧。這個理念集中體現在劉遺民居士所撰寫的《西方發願文》上,基本上是按《無量壽經》的理路、方法,來構建白蓮社修行的方法。所以我們在今天,也是繼承慧遠大師這樣專修淨宗的遺風,把《無量壽經》的義理、修行方法,來做一個較為全面的探究。

這部經典,歷來的祖師大德有很多的讚嘆,稱為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稱性的圓教。 《無量壽經》裡面也通過阿難尊者的口吻,把這部經典的幾個特別的不同之處展示出來:這是一個奇特之法;這是一個引導一切眾生出離兩種生死的導師之行;這是快速圓成佛果的最勝之道;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斷地要數數來世間救度眾生的最主要傳授的一個法門,叫行如來之德;這是一個佛佛相念之法,當哪一尊佛要宣說這個《無量壽經》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會放光加持的,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的報身也會放光加持的。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法會上,全身現出稀有的瑞相,就是佛佛相念一法哦。那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法華經》給我們和盤托出:為一大事因緣故。這個大事因緣就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這個佛之知見也就是在《無量壽經》講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個真實之利就體現在以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麼一個大網張開,於十方無量剎土生死苦海撈漉輪轉的眾生,令他們悉皆出離生死之苦,圓證自性涅槃之樂。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矜哀三界,不斷地來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的一個本懷。

所以這個法門又稱為佛出世正說,就是出世間法的正門之說。這個“出世正說”出在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他有個概念,就提出淨土的這個往生一法跟通途的八萬四千法門,有一個概念上的界定。這個界定也許我們會草率看過,善導大師說“門餘八萬四千”——宣說這些法,眾生也隨著他的根機、好樂,都能得到利益;但是末法的眾生,他根機不一,最得到利益的還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一法。所以他就講“門餘八萬四千”,“門餘”就是淨土法門正門之餘的八萬四千法門。那這個概念的分判,這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提出來的。說通途法門是門餘,淨土法門就叫正門,有什麼依據?那這個依據也許就是不可思議的一個依據:這個概念是善導大師以他虔誠祈請,夢中感應梵僧指授的玄義。所以它是來自一個佛菩薩法界的一種聲音,不是我們所能判別得出來的。我們要理解這個淨土往生一法——《無量壽經》展開的義理,是出世正說。好,那麼這樣,我們就能夠深刻地對這部經典有一個甚深的信心。

具體對這部經的討論,我們也是在文前,要對這部經大概的意思作一個概述。這種概述歷來的注經家有兩個路向:一個是詳細的概述,就是以華嚴的“十門開啟”來做一個闡釋;簡略的概述就是天台的“五重玄義”。那麼這次我們面對這部大經,所講述的只有十次,時間非常有限,我們不可能詳細展開去說。所以我們採取五重玄義的這樣的一個框架,給大家來說一說,並且以後講經的文句展示,我們也不可能一句一句地去講得太細。所以這次可能採取一個要義——簡要的大義的方式,來跟大家做一個討論。五重玄義,一般它首先講釋名——能召之名;第二就是辨體——所辨識的體性;第三,由這個體性給出它的宗旨;第四,由這個宗旨表現它的力用;第五,從判教的角度來觀照一下這部經屬於哪個藏教所攝。這五個方面實際上跟這個華嚴的十門開啟只是詳略的不同而已,應該說五重玄義也含攝著華嚴十門開啟主要的精神理念。

好,第一,我們來看釋名,就是解釋這部經典的名稱。一部經典的名稱,是對這部經主要的義理、境界、方法的一種高度濃縮的產物。所以上根利器一聞經典之名,就大概能把握它的綱宗。這部經名是以能說、所說人為名。能說的:《佛說無量壽經》第一個“佛”,是指我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他是以他的大悲願力示現在五濁惡世,《梵網經》說他來這個世間已經八千次。 《悲華經》中,這位釋迦牟尼佛示現大臣寶海梵志的時候,就曾經發了一個悲願:要在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救度那些煩惱深重、罪惡深重的眾生。所以他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尤其是在人壽百歲這樣的時空態裡面來,沒有甚深的大悲願力是不可能的。 《悲華經》向我們講訴,當時無諍念轉輪聖王供養佛的那個法會上,很多菩薩也發願——悲心很重的菩薩發願,也最多發人壽一千歲的時候示現過來。到了人壽百歲的時候,實在是五濁惡世的情態太深重了,一般的菩薩都沒有那麼深厚的悲心的穿透力,能夠過得來。本師釋迦牟尼佛悲心深厚,他就在這個時候示現了。

那這個“佛”,包括十種稱號,如來呀,應遍知啊,明行足哇,善逝、世間解……這些,包括《華嚴經》講的“十身佛”。這個“佛”裡麵包含的這種智慧、功德,也是很深。但我們從事相上來說,這是指稱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德能來看,這個佛是覺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那具體到果地上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就是他成就一切種智。成就一切種智就是無法不知,無法不見:沒有哪個法他不了解的,沒有哪個事情他不能現量親見的。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具有這樣的一個智慧德能,這很重要,就對於他所說的這個《無量壽經》,我們會有信心。這個《無量壽經》裡面,他講的是他現量親證的境界,不是他聽別人說的,也不是他心意識裡面琢磨出來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當中講,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予濁惡眾生。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境界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的境界,它是把佛的現量開悟的境界和盤托出。這是等覺菩薩都不能了解的,唯有成佛才能夠朗然了解: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淨土,有一尊佛——阿彌陀佛——他發的大願。他發的大願對我們眾生是什麼樣的關聯,這是成佛的人才能了知這個真相。所以我們能夠把《無量壽經》的義理、知見,轉為我們的知見,這就是以佛的知見為己知見,以佛的開悟為己開悟。

那第二個是“說”,“說”不是簡單地說了,一般解釋這個“說”的義理,叫“悅所懷也”,很喜悅——說的時候很喜悅。他為什麼喜悅呢?是把平時蘊在他胸懷裡面最想說的法,觀察機緣成熟,能夠說出來了。釋迦牟尼佛來這個世間,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引導我們出離輪迴之苦哦——生死一大事啊。那淨土往生一法,正是對這最大的事情單刀直入的解決,在解決生死的當下,他自性的涅槃佛果也快速地現前。所以這是釋迦牟尼佛利益眾生最想做的一個事情。但最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待時節、因緣了,一定要眾生相信哦,他有這個善根、福德能夠擔荷,所以佛講法都要觀機。觀機——觀察這個法會上四眾弟子成佛機熟,他往往是“悅所懷”。就是觀察這個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趕緊把這個淨土往生一法說出來。那成佛的根機成熟,就不是聲聞、緣覺的根機了,那更不是求人天福報的根機囉。當一個人把成佛作為他生命的目標,而且自信有佛性,自信必將成佛,在這個時候這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一般人他都停留在追求人天福報,最多有出離心,得個聲聞、緣覺。要把成大乘的佛果作為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個善根成熟,才有擔荷淨土往生一法的善根。那釋迦牟尼佛在這時候——佛有一種功德,度眾生是不失時機,不前不後。如果眾生不相信的時候,佛不會說;如果眾生能夠相信而不去說,滯後了,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這個“說”,就是師資道合——百千萬劫稀有難遇之一時。這就是經典講“一時”佛在什麼……這個“一時”構成了這個“悅所懷”的一個機緣。那這個“說”可以包括四無礙辯的宣說,也可以包括佛的善巧四悉檀的宣說。這里特別是我們要了解釋迦牟尼佛大悲的智慧觀機逗教,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凡夫眾生問不出來的:這不是凡夫眾生的境界。好,所以我們要這樣來理解這個“說”。

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無量壽”,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那為什麼要用“無量壽”這個概念呢?實際上經典當中講,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無邊光佛,為什麼用這個壽來指稱?這個“壽”,我們就想到《金剛經》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個壽指什麼?好像表面上是指壽命,但終極意義上是指涅槃實相的體性,這個涅槃實相的體性含裹著一切無量的功德。這位極樂世界的教主,他契證了這樣的一個“壽”的功德。這個“壽”的功德在漢譯的《無量壽經》裡面是解釋為“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諸法的實相,也就是這尊佛所證到的體性——寂靜涅槃。那寂靜涅槃,這個湛寂常恒了,“妙湛總持不動尊”囉,就是這個意思。那隻要清淨到極點,它就會生出它的妙用,就有它的光出來,這叫“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所以有湛寂常恒的“壽”,就必然會生起靈明洞徹的“光”,這就是以無量壽之體攝無量壽之光的妙用。所以講無量壽的時候必然包含無量光,說無量光的時候一定包含無量壽。為什麼呢?由於無量壽的“寂”和無量光的“照”是不二的,光壽是一如的。光壽的一如,寂照的不二就是實相,就是阿彌陀佛。

所以當一切菩薩證到了這樣的“壽”的時候,這時候就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就在當下這一念,含攝著過去無量無邊的時間,也含攝著無量無邊的未來的劫——念劫圓融。同時有無量光的功能,那它是指空間的瀰漫,那無邊的剎海不隔毫端。所以證到了無量光、壽,就超越了時空,就到達不二的涅槃的體性。有無量光它必然會展示涅槃的常、樂、我、淨,展示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脫德。於是這裡面的無量就是所有都是無量: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他的相好、他的神通、他的妙用、他的辯才,都是無量。所以我們現在這些有限的、有量的眾生,面對這個無量壽、無量光是什麼概念?這就是我們打開心量的一把金鑰匙,同時這也是難以相信、難以契入的一個東西,所以要了解這個。

好,第五個字是“經”。經呢,一般是佛親口所宣,都能稱為經。梵文叫修多羅,勉強翻譯中文為“經”。那“經”裡麵包含的意思也很多,我們一般講“經”,會說這是具有“貫、攝、常、法”四種意思。 “貫”就是通過這個經能詮的文句,能夠貫通所詮的義理。這個“貫”一定要經過一種文句,來像一根繩子一樣的,把這個花給它串在一起,構成一個花鬘。如果你沒有能詮的文句,你的義理就散的。所以這是貫——貫攝。

好,那“攝”,你所貫穿的義理它的具體作用:來攝受所教化的眾生。你目的是要教化眾生的,是令眾生得到解脫的,不僅僅是停留語言文字、審美意義層的東西。它要通過義理落實到我們的知見當中,指導我們的修行:攝受眾生。

第三個就是“常”,佛所說的經典的真理,放之法界而皆準。遠古的往劫是真理,現在仍然是真理,無量劫以後的未來仍然是真理:萬古不易。不會像世間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新的情況的改變不能解釋了,它有一個新的理論又來取代。知識是遞進的,科學範式是會轉化的。那佛說的不是這個樣子,它是“常”法。那這個“常”在我們淨土法門,它也要告訴我們,無量壽、無量光所展示的“常”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就是“常”的特點——無衰無變;正報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他們的壽命也是無量無邊,是常法。所以有這個“常”的一種信息的傳達,我們就有一個放心:“哦,它是永恆在那裡,它是“常”的——常法,所以我隨時去都能靠得住。”如果它不是“常”,前面加了一個字——“無常”,那就麻煩了:我們這個世間也是無常,你也是無常。我就是由於這個世間無常,很逼惱,我要去找一個超越無常的地方;你也是無常,我也就沒有靠頭了,就沒有必要去了——靠不上哪。所以“常”告訴我們,那裡靠得住,它是常法。這個常法也是涅槃裡面的常、樂、我、淨,涅槃的一個特點:四德就講常的問題,永恆如是。這個涅槃的常法:有佛、無佛都在那個地方,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第四個就是“法”。經典所傳達的那種原則、義理、方法,是十法界眾生共同遵守的,可以作為軌範。所以我們要了解,它是一個這樣的貫、攝、常、法的契經。這個“修多羅”,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好,那《佛說無量壽經》也包含著這種三德密藏在裡面囉。 “佛說”,這是佛從他所證悟的真理——“實相般若”裡面流現的“文字般若”——法身舍利,所以“佛說”就是般若德;所說的這個義理和修行的方法,能夠令我們到達彼岸,所以它具有解脫德;讓一切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圓成自性本具的佛果,所以它具有法身德。一般談經典,大家都會討論教、行、理、證這個問題。那談“經”,它都包含這個通途佛法的教、行、理三方面:這個理經就是指實相理體,由實相理體建立這個教法;這教法是從實相裡面出來的,所以這叫教經;以這個教經來啟念佛之行,這就叫行經。依這個念佛之行來契證實相理體,這就是證。 ——教、理、行、證。

那教、理、行,淨土法門都是在大乘圓頓佛教當中、一切經典當中,有它特別殊勝的一點。這個可以引用蕅益大師的三句話,他是對《阿彌陀經》的一個評價——《阿彌陀經》也是《無量壽經》的小本。說從行經的層面來看,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從教經的層面來看,這是“了義中無上了義”;從理經的層面來看,這是“圓頓中至極圓頓”。蕅益大師這三句話,是把這個淨土的出世正說,跟八萬四千法門的通途作一個比較。說出的這三句話,是把淨土法門推崇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在這個方便裡面,念佛往生一法是方便當中第一方便。一切大乘經典都在詮釋大乘的了義,“了”就是顯了——第一義諦,那麼淨土一法所顯了的這個第一義諦,是無上的第一義諦。那我們就看剛剛講“阿彌陀”這個名號,它就包含著至極的了義。至極了義要包括中道的了義,中道就是真空妙有。無量壽就是“真空”,無量光就是“妙有”。由這個無量壽的真空,產生了無量光的妙有所展示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依正莊嚴,所以它是直顯大乘圓教的了義,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那從“圓”——圓融、圓滿、圓妙——這個層面來看,《無量壽經》展示的義理、境界:一般會把《華嚴經》作為全圓來作比較,《無量壽經》具足華嚴的“圓”的全體。而且它“頓”,一個凡夫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三種不退,他頓然超越,頓然成佛。所以是圓頓當中至極圓頓。所以說法華秘髓——《法華經》授記一切眾生包括與會的學、無學的一切人都成佛這樣的秘髓,《華嚴經》的奧藏,都在淨土法門的經典裡面。這是淨土教、行、理。

好,這個名稱我們就作這麼一個解釋。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佛說無量壽經》之辯體、明宗

那麼這部經典翻譯呢,是曹魏康僧鎧。曹魏就是三國年間曹操所建立的政權,這是曹魏朝廷的第四代皇帝曹髦;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由康僧鎧所翻譯的。當時曹魏年間——三國年間,有很多姓康的這些過來的三藏法師。像康僧會喲,康僧會在孫權的那個時候有一個神蹟——祈禱出舍利,讓這個孫權產生了信心,第一個在江南建立寺院的。康僧會、康孟祥、康巨、康僧鎧都有個康字。那個時候在安息國和大月氏國中間,有一個國家叫康居國,康居國佛法非常興盛,所以它就可以向外面輸出佛教人才。從那裡過來的這些三藏法師,都以他的國家作為姓,就叫康什麼、康什麼。所以這個康僧鎧,一般推測他大概也就是康居國過來的。所以這個經典翻譯還是非常早的囉——三國時期。好,這是解釋翻譯者。

第二個是辨識體性:這部經典是以什麼為體——探討這個,它是了解這部經典深層的一個義理。談到這一點,一般我們都會了解,會說大乘佛經皆以實相或者法性為體。談到這些,我們還是覺得很抽象,實相又是什麼呢?實相是無相,又無不相,離四句、絕百非,非青、黃、赤、白,不生不滅。反正這些東西會說得很多,這些在討論佛法當中是比較難討論的。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實相離一切相,但又即一切法,它超越主、客體的對待——絕待,同時又圓融一切法。那麼《無量壽經》是以實相為體。一般我們會講小乘佛法三法印:無常、無我、寂靜涅槃。因為小乘佛法是把這個生死跟涅槃打成兩截,所以它必須用三個東西進行印。印就是涵蓋相衣,印下去能夠讓人產生信心:知道你符合這三個條件,這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那大乘佛法是把生死、涅槃,看成是一體的、不二的,所以它就沒有談到過多對待,就直接談實相,以實相為體。跟實相相應的就是大乘佛法,不相應的就不是。那麼在這個層面,我們就是可以稍微具體一點,讓我們可以把捉的。因為討論實相法性層面,這是離心緣相的,離言語相的,是法非思議分別所能知的,所以你討論來討論去都是暈頭暈腦。所以最後像文殊菩薩乾脆就不說話——默然,這個維摩詰居士讚歎:這叫真說不二法門。那我們也不能在這裡默然囉,默然呢,我們也是莫名其妙。如果懂的人,默然他都在說喲,叫默然說;我們不懂的人,一默然就想睡覺囉:不一樣的。

好,在這個體性實相層面,我們首先要想到自他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就在不二的實相的這種本質特點當中,我們來觀照我們凡夫眾生跟佛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自性——“理即佛”的自性,跟已經圓成佛果的這個佛它是什麼關係?不二的。所以蕅益大師談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他談三對——六個範疇,都是最終歸結到不二。所以我們能生起的信心,是我們的自性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信的阿彌陀佛這個他佛,是果地上的一個成就的佛,他跟因地上的佛性是不二的,於是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自他不二。所以你說這個念佛法門到底是自力還是他力,你在自他不二的層面,你怎麼可以在自力和他力當中劃一個明顯的界限呢?你也劃不出來的,因為自他不二嘛。所以蕅益大師為什麼他特別強調,淨土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要了達全體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哦。因為這是實相法印的一個本質特點囉。

然後性和相,就是它的性體和它的表現的事相,它們是不二的。淨土法門是從事相上建立,指方立相,講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乃至念這個名號都是相。但這個相的當下就是實相,它的這個相是表達它的性的:性相不二。所以觀察西方極樂世界全體依正莊嚴的時候,我們當下就了知這是阿彌陀佛的三身、四德。托這個事相能生起我們對法性的理解——開悟。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要聽到一種聲音,甚至那個風吹到我們的身上,或者見到菩提樹,聞它的香,見它的色,嘗它的果,意念思惟它的功德,都能得三種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實際上乃至十種忍都具足,就在這個事相讓我們契入法性。因為這個相是清淨之相,是佛的願心顯現出來的:性相不二。

再就是看因果不二。這個淨土法門它的因果,不像通途教理—— 一定要戒、定、慧三無漏學,斷一份惑證一份真這樣的一個因果。那淨土法門超越這個常途的因果:它是以阿彌陀佛的已經成就的果地覺,作為我們凡夫眾生修行之因,當我們接納這個果德的時候,我們全體的因身就是果德。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所以為什麼叫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你只要念這個佛,就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化為我們自己的功德。我們帶業往生,雖然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卻具有像阿彌陀佛那樣的相好光明、六種神通、種種妙用,這都是因果不二。

全體果地上的功德,透過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平等的心體,給予了一個完全的授予。所以這樣,我們一切凡夫眾生跟阿彌陀佛也是生佛不二。當阿彌陀佛成就四十八大願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現量親證:所有的眾生都往生了。只不過是在我們凡夫現像上層面,有一個若已願就若已生、若今願就若今生、若當願則當生的三際的差別而已。

所以這部經典所展示的就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它全體都是實相。那全體實相,我們會概說: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能讚歎的十方恒沙諸佛,所讚歎的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能信這個法門的眾生,所信的這個名號、淨土,能願的眾生和所願往生的淨土,等等這些,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實相。所以淨土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是實相,這個名號更是實相。所以我們說,參禪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毘盧遮那的法身,到底在什麼地方?如果我們了解這個名號就是實相,這部經典就是實相,我們在讀誦這部經典的時候,我們在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就安立在實相之海喲。為什麼“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哪?禪可不是佛心嗎?就是實相啊。你念這個名號的音聲符號,就安立在實相當中,這不是無上深妙禪嗎?所以祖師大德常常在這裡給我們提供信息喲,你就參禪,你到外面參,殊不知“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覓人問長安”呢。你已經在長安皇宮裡面最核心的一個含元殿裡面,你還到處問長安在什麼地方嗎?那這個比喻是古代比喻,可能大家覺得陌生,如果現在比喻可能說,你已經在中南海了,你還到時候:“北京怎麼走哇?北京在哪裡呀?”。但是往往在中南海,他還要想:“北京在什麼地方?我要到北京去。”所以很多念佛的人聽說參禪很高妙,他就放棄這個名號,就等於你已經在中南海,還要到外面去找北京一樣。好,這是辨識這個體性。

第三個是明宗,就是它的宗旨。體性跟宗旨有區別,體更要抽像一點,宗旨更要具體一點。一般是把它理解為會體之樞,就是契會到這個體性裡面的這種門,就是宗。這個宗和體的關係,就好像這個屋子有樑柱:屋子、樑柱中間就有空間,樑柱構成空間才有屋子之用,那這個體就是這個空間,這個宗就是這個樑柱。這兩者相輔相成,但也不能視為一樁事情。好,那了解這個,我們看看這部《無量壽經》以什麼為宗呢,還是體現在三輩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話。三輩往生的共有的條件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它的宗旨。那麼發菩提心,可能這個概念我們又會產生一些討論囉。發菩提心到底是通途的菩提心,還是淨宗的菩提心呢?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那通途的菩提心這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它發心的這個階段——從他的發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無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層次的。要說起這個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實踐,也是一大課題了。那我們怎麼理解這個事情?再就是我們還要觀照到這個菩提心,在淨土法門有它特定的內涵,它可以含攝通途菩提心的內涵,同時也不能僅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詮釋。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這句話,就得出個結論:你不發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是一個往生條件問題,這個條件必須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那善導大師在詮釋《觀經》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談到,只要但發菩提心。怎麼去理解這個菩提心?善導大師有個基本的詮釋:就從厭苦開始,就是厭離我們娑婆世界的苦,來求往生極樂淨土,到那裡圓成自性的無生法忍,再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度苦難的眾生,這就是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在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裡面,他就表達得像層層剝筍一樣的,跟我們淨土法門的理念馬上掛上鉤了。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是願做佛心。願做佛心是什麼?是願度眾生心。願度眾生心是什麼?就是攝一切眾生往生佛淨土之心。好,那麼到了蕅益大師,對這個菩提心有一個更為單刀直入的詮釋: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對淨土法門具有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辨識清楚,這個菩提心的核心的內涵還是信、願。如果能發出通途的菩提心當然更好——要提倡;如果萬一通途的菩提心發不出來,但是他有深信切願,照樣可以往生。

這裡還包括對那些聲聞、緣覺二乘的行人。如果你一定要把發通途菩提心作為往生的必要條件的話,那麼那些聲聞、緣覺無量劫以來都是聲聞種性的人。一定要他“一定是你發了大乘菩薩心,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這是很不容易的,他動經無量劫以來都是聲聞的種性。 《法華經》講釋迦牟尼佛與會的弟子,他們曾是在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發過菩提心,但是又退轉,就墮到聲聞位。塵點劫來都墮在聲聞位的這樣的一個心性的慣性,你讓他忽然發大乘菩提心——太難了,這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一定要聲聞、緣覺發菩提心才能往生,那試問,阿彌陀佛發這個四十八大願是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如果聲聞、緣覺發不起大乘菩提心,但是他願意往生,難道這個願不能攝受他嗎?你願不能攝受他往生,說明九法界裡面就缺了兩個法界囉:這是說不通的。所以九法界眾生就站在他的自己法界的這樣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願都能往生——才符合四十八大願的根本宗旨。實際上也有聖言量的依據:觀經的下輩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發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們對這一點的這種詮釋、說法,是理直氣壯的,不加含糊。

好,解決了發菩提心問題,下面就“一向專念”。 “一向”,後面我們會講得更詳細一點,它大概會給我們提供消息:要一門深入,要專修,不能這山望到那山高,要了解淨土法門是最殊勝的。你喜歡動搖,這說明你知見上還沒有建立起來,總是覺得還有更高明的方法比淨土法門好:“如果我不修,不嘗試一下,我吃虧了。”你只要建立知見— —淨土法門是成佛最快的法門,你就會穩定下來,死盡偷心,莫換題目,一門深入:專門念阿彌陀佛名號。那這個一定是要建立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有深信切願這樣的一個智慧,才能在行持上做到一向專念。所以信、願、行三者,它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互動的。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宗旨還是信願持名為宗:實際上這句話——跟《阿彌陀經》這種信願持名的宗旨——也是另外一種表述方法。於是《無量壽經》也就圍繞著信願持名,來展開它的這種經文結構的闡釋。就是為了信願持名:前面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讓我們產生信心;然後後半部開始講這個三輩往生,讓我們發起這個願,知道怎麼修證;再最後一部分,向彌勒菩薩來講說這個世間五惡、五痛、五燒的情況,是讓我們產生厭離心。第一卷產生欣慕心,第二卷產生厭離心,這兩卷的整合成就願往生心,都是圍繞信願持名來展開的。好,這是明宗。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之力用、教相

第四是闡明它的力用。力用就是它的功能作用:這部經要達到什麼目的。我們概述兩句話:以橫超往生、得不退轉為力用。這個法門是橫超的法門——橫超三界,它不是豎出三界的。豎出三界就是通途的斷惑證真的理路,叫自力法門,“步行”到達目的地。橫超是以信心為方便,以信願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帶業往生。這橫超裡面就有帶業的問題,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斷,但是靠信願感通,我們能夠離開三界。通途的教理告訴我們:你要離開三界一定要斷見惑、思惑,見惑、思惑沒有斷盡,是不可能離開三界的分段生死。但恰好這一關對我們凡夫眾生來說,是極難的一件事情:斷見惑,像斷四十里的激流水喲。你就斷見惑,也只是得一個初果的須陀洹,你還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囉。那這個過程都是非常漫長的。所以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見證到——我們在輪轉的眾生靠自己力量難以斷見、思惑,才悲心建立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這就要建立一個大願船,我們眾生的業力哪怕像一個巨大的石頭,你放在大願船上不會沉下去,隨著這個大願船的力量,可以從生死的此岸到達解脫的彼岸去。這是第一個作用。

然後一到那去,能夠得阿鞞跋致——三種不退。三種不退的意思就是能夠快速成佛,這個就是不可思議的功能作用囉。我們凡夫眾生如果靠自力,要完成這麼一個成佛的過程,動經無量劫無量劫。阿彌陀佛他的本懷,是要令一切眾生快速證到佛果,所以他的四十八大願裡面,把給予眾生真實成佛之大利的這個願,是做到了究竟圓滿的程度。在四十八大願裡面,它如何體現讓一切往生者快速成佛呢?我們可以從三願裡面,就能夠大概了解這是真實的。第一個是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都來接引。只要信願持名——只要十念,就能往生,這就說明我們很容易解決三界輪迴問題。但我們修行實際上動經無量劫,就是三界裡面出不去。那阿彌陀佛用十八願保證我們很方便地出三界,這就建立快速成佛的一個先決的這種底線,再也不會進進退退了。

然後他的十一願告訴我們——正定必至涅槃願——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能入到大乘的正定聚。這個正定聚就剛剛講的三種不退,阿鞞跋致就叫正定聚。得到正定聚了,他就避免了墮到聲聞、緣覺的這種偏真涅槃的威脅,他能夠直接指向大乘的佛果,不中止化城,所以十一願保證不退。再就是二十二願保證——菩薩一生補處願。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披上弘誓盔甲,在西方極樂世界本土可以修行,到他方世界應化也可以加持你修行,讓你現前圓滿普賢十大願王,能夠不經常途的修行次第。在這三種不退,尤其念不退的當中,頓然超越常途的這種四十一個階梯,快速成佛。所以這三願是保證我們很快就能成佛的。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在華嚴會上,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以及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吸引力在什麼地方?就在於能夠即速成佛,快速的圓滿十大願王。圓滿普賢十大願王,就能成就如來無量無邊的恒河沙的功德。

那麼這樣,又體現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四土,這個四土也是圓融不可思議的。從行布上來說,隨著我們往生者的斷惑的程度,分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是我們斷惑,自心顯現的一個境界。然而從阿彌陀佛願力的圓融、絕待的加持來看,這個四土又在一土。所以帶業往生的凡夫一去能見到聲聞,能跟等覺菩薩把手同行,能見到佛。如果在他方世界,這四土是隔開的,我們凡夫眾生是見不到阿羅漢​​的,是見不到菩薩的。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能見到聲聞、緣覺、菩薩、佛:說明四土也圓融在一土。那既然圓融在一土,這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囉,這個“一處”,它“處”和心的概念是對應的,處在一個處所,實際上是處在一心裡面。這個一心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心,阿彌陀佛的願心又是“清淨平等覺”——平等的覺心。雖然我們跟這些聲聞、緣覺、菩薩,所斷惑的程度、修行的階梯有差異,但是我們共同處在阿彌陀佛的願心平等之海當中,這個差異也就不成為一個差異。所以我們就跟這些等覺菩薩可以把手同行,我們都跟他是同參道友。

所以這些德用都是不可思議的,說是阿鞞跋致呢,他又是個凡夫;說他是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的凡夫,他確實又是三種不退的菩薩。靠我們這個世間的判教,它就沒辦法判的。即凡即聖、非凡非聖,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力用。再加上這個法門,我們常常講利力用:三根普被,利頓全收。這種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可以含攝一切眾生,大造之中不遺一物,上至攝受等覺菩薩,下至攝受那些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能夠在這個阿彌陀佛平等普度的大願海當中得到拯救。那麼等覺菩薩修這個法門,他沒有說:“哎呀!好像自己吃虧了,降低水平了。”他沒有這個感覺。這些愚夫愚婦——悠悠凡夫,乃至地獄眾生,修這法門也沒有感覺到高不可攀,反而也覺得:“哎呀!文殊、普賢都修這個法門,我也修這個法門,覺得很自豪。”現在我們知道連文殊、普賢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還有什麼傲慢? “我根機高,我可以不求生極樂世界”,我們能說得出來嗎?正因為這個法門具有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德用,所以這個法門是十方諸佛護念的一個法門:當釋迦牟尼佛稱性宣說這個法門的時候,十方諸佛都放光加持;十方諸佛敕令他座下的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供養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說法,得阿彌陀佛授記。這是眾星拱月的法門,這是眾水朝海的法門,是體現十方諸佛大慈大悲的一個法門。

所以悲心救度眾生的這個法門,是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最簡單而又最究竟。大家可不要以為念這個佛號太簡單,就認為它很低級。實際上越簡單,它所形成的過程就越不可思議。最簡單的是最有真理的,是​​最慈悲的,是最有智慧的。這個簡單的法門,可解決了我們從凡夫地到成佛全過程的一切障礙——就這一句佛號都擺平,不需要這個加行、那個加行的。所以一句佛號單刀直入,直指眾生念佛心,開佛知見,得無上大利。後面會講到這個佛教正法、像法、末法,末法一萬年,最後到了刀兵劫,所有的佛經全都滅盡,唯有這部《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乃至十方諸佛願力特別加持——最後住世一百年。

你看刀兵劫的時候,眾生煩惱已經到什麼程度,我們都無法想像哦:身材非常矮,一點點高,壽命只有十歲——還是高壽,一般活個六七歲就死了,然後那個時代的眾生的嗔恨心非常強烈,人和人見面都起殺心——六親眷屬都要殺。所以這樣的惡業所感,拔起一根草都是一把鋒利的匕首:是這麼一個時代。在這樣的最痛苦的時候,如果有眾生還能遇到這部經典,還能夠念這句“阿彌陀佛”求往生——都能往生。那這個末法特別加持住世一百年,也就傳遞個信息:隨著時代越來越往後,眾生根機越來越陋劣,這個法門最當機。一切法門都像開的藥,面對一個重症的病人,所有的藥都產生不了作用,唯有這個藥方能產生作用——阿伽陀藥萬病總持。一個藥方治所有的病,它的藥性、藥力非常強大:能夠在那個最苦難的時候,喚醒他一種出離的心,哪怕念一句都能走。好,這是它的作用。

第五個談談它的教相,這是從判教的角度來說。一般判教有聲聞藏,有菩薩藏,這是大乘菩薩藏所攝。天台判教有五時八教,這個華嚴判教有小、始、終、頓、圓五教。在隋唐之際,判教不下十八家之多。一般大家都引用華嚴或者天台的判教。從這個判教來看,屬於大乘的圓、頓之教,兼攝大乘的終教。頓教所攝,就是它能夠使一個凡夫眾生頓然地了生死,成佛道,這就是以果地覺做因地心的特點所致。所以你看《觀經》裡面講一個即將下地獄的眾生,至誠念佛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鞞跋致哦,他能夠很快聞佛、觀音、勢至講實相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他修行也很快就能夠得到百法明門——百法明門都是初地菩薩水平了:就說是很頓的一個法門。

同時,原來大乘始教說,一闡提不能成佛。那大乘終教會表達,闡提也能成佛。當時東林十八高賢有個道生法師,他在長安講《涅槃經》的時候,倡導闡提也有佛性、闡提也能成佛的觀念,都在那個時候被稱為異端邪說,把他擯棄出來。然後他在虎丘面對那些頑石來講闡提成佛之意,講完了問:“我說的對不對?如果對的話你們就點頭。”這些頑石聽了紛紛點頭,這叫“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是一個大乘的不可思議的義理。所以你看《無量壽經》所展示的那些往生者,那些沒有善根的人,他在臨終被劇苦所逼,逼出了一個有緣的種子,得到無根信,他也能夠往生。

再就是這個《無量壽經》,具足圓教的這種事理境界。一般華嚴會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包括十玄門、六相。這個十玄門裡面所證的華藏世界海毘盧遮那的境界,是超越時空的大不可思議的神通妙用的境界,用十條——十門來展示,《無量壽經》完全具足。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在這裡詳細說了。比如說無情說法:華藏世界是一毛、一塵、一花、天鼓,都能講種種佛法;極樂世界它是水呀,風吹鈴鐸的聲音啦,虛空的樂器聲音,也能夠講法,無情的器界可以講經說法,有情的正報阿彌陀佛講經說法,各種菩薩也可以講經說法,甚至阿彌陀佛的光變現的那個鳥,也可以講經說法。那這個由本垂跡:《華嚴經》有盧舍那的報身,變現為百千萬億個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那麼淨土法門,這個阿彌陀佛的報身在西方極樂世界,同時他的應化身也是無量無邊的剎土示現八相成道。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那種蓮華:這個蓮華放出光,光現出很多佛,很多佛現到東方去安立無量眾生於正真之道,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所以阿彌陀佛的報身和他的應化身也是無量無邊的。你看這個大勢至菩薩:在《觀經》講,當他坐下來震動大地的時候,從上方到下方無量微塵數的這種化阿彌陀佛和化觀世音菩薩都能夠雲集到極樂世界的本土去。那這些都是大不可思議的。

你在《法華經》裡面也看到,當釋迦牟尼佛在說《法華經》的時候,多寶如來這個塔從地湧起——他來讚歎。因為這是多寶佛——一個古佛,曾經發的大願:要有哪尊佛來講法華經,他都要來隨喜,來印證,來讚歎。然後這個與會的大眾就想見見這個多寶如來的樣子——因為塔上看不清楚——希望看看一個古佛全身的捨利哦。而且都能發出聲音哦,都能互動的,不是那沒有感覺的一尊古佛。它是能夠互動的古佛,大家都很好奇,希望看一看。但是他設定了一個程序:要看可以,但必須講《法華經》的這尊佛,他所有的化身全都要集中起來,才能開這個塔門囉。那一下子,釋迦牟尼佛的所有的化身都過來了,那都是盛況空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化身也是無量無邊,阿彌陀佛的化身也是無量無邊。

如果再進一步說,清涼國師在《華嚴疏鈔》裡面曾經有這麼一句話,說這個盧舍那佛就是阿彌陀佛。清涼國師——公認的華嚴菩薩再來喲,不是一般人了。當他透顯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跟淨土經典《無量壽經》來對應一下,還真的很有道理喲。你看這個蓮華放光,光化出的佛:很多佛現在東方,無量的佛在東方教化安立眾生。那我們可不是在東方嗎?那釋迦牟尼佛在這示現,是不是就是極樂世界蓮華放光裡面的一尊佛呢?那可就不是阿彌陀佛變化過來的嗎?如果是這麼一個關係的話,我覺得他們的配合那麼默契,一個報身,一個應化身:一化身直接到我們娑婆穢土來發遣眾生,報身在極樂淨土慈悲地接引眾生。一送一接構成了度眾生的那種配合默契的格局。

所以大乘佛法由本垂跡、開權顯實、種種善巧,都是大不可思議的喲。所以為什麼這個法華秘髓、華嚴奧藏都在這個《無量壽經》裡面,古德都甚至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的《華嚴經》。那你說,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就是從盧舍那佛那裡過來的,既然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化身,如果盧舍那佛等同於阿彌陀佛,那可不是釋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嗎?那毘盧遮那也就可不是阿彌陀佛的法身嗎?所以這樣,《華嚴經》全體的圓教的義理、事事無礙的境界,從同時具足相應門到這種託事顯法生解門,這些所有的,《無量壽經》都完整具足,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

所以有鑑於此,你看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他做《彌陀疏鈔》就把《阿彌陀經》——包括《無量壽經》,是跟《阿彌陀經》同類的一部經,只是大本和小本而已——判這個《阿彌陀經》屬於圓教。當時還謙虛了一點,說《華嚴經》屬於全圓,《阿彌陀經》稱為分圓。但這種判,在那個時代就已經是很驚世駭異的了。因為長期以來,這個宗門、教下的人都把念佛法門看得比較低,所以一旦出現像蓮池大師一樣的翻譯類型

——把這個判到是在圓教的層面去觀察,那當時很多人就不贊成囉,甚至紛紛寫文章來辯論了。當時有個專門研究華嚴幾十年的大居士曹魯川,甚至寫的反駁的信都很尖銳的,來否定蓮池大師的觀點啦。蓮池大師有幾封跟他相互辯論的信,大家可以看看。通過那個信看看,那個時代對這個《華嚴經》是高揚到極點,然而一旦把《阿彌陀經》稍微跟《華嚴經》掛一下勾,他們都不願意喲。他覺得《阿彌陀經》畢竟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怎麼能跟《華嚴經》相提並論呢?所以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都還專門有幾篇談這個問題,非常感慨地說,佛說難信之法可不就是難信之法嘛,還真是這個樣子,大家都不相信會有《華嚴》的圓教的義理在裡面。實際上蓮池大師慧眼獨具,千真萬確。

到了蕅益大師,比蓮池大師所判的還要高。蕅益大師甚至說圓頓當中至極圓頓,還超越《華嚴經》。哎!是有道理喲。你這個《華嚴經》雖然是眾經之王,《華嚴經》的結穴歸根在《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最後的導歸可不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嗎?它最後導歸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可不是《華嚴經》的最後歸宿在西方極樂世界?它不是更高嗎?

好。這是教相,我們了解一下就好了。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請看下面。下面經文:“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處兜術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脅生,現行七步。光明顯耀,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振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示現算計、文藝、射禦,博綜道術,貫練群籍。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舍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案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跏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釋梵祈勸,請轉*輪。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懾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獲諸豐膳。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植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淨無穢。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好,先看這一大段。上面標顯了與會的聲聞和菩薩聖眾之後,下面就總的來讚歎這些聖眾的道德、自利利他的菩薩行。那這一段給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是作為一個菩薩修菩薩道的表範。我們大家都想:怎麼修菩薩道? 《無量壽經》裡面修菩薩道——是內容非常完整的一部經典——散落在三個部分:第一就是這一部分,與會大眾的德行;第二就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的那一部分;第三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往生者、那些菩薩日常的菩薩道。把這三部分整合起來加以閱讀,可以說通途的、特別的菩薩行都在這裡完整具足。

好,首先總的概述這些與會大眾都在遵行普賢菩薩的德能。普賢菩薩德能就是體現在十大願王。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到普皆迴向,是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最殊勝的科目,也是圓成佛果、成就如來無量無邊德行的因地上的一個行持。那麼這些參與無量壽法會的聖眾,都在以普賢十大願王作為修行的準範。能夠修行十大願王也就可以說,是具足了一切菩薩無量的行願:由這個十大願王,可以衍生出無量無邊的菩薩的行願。

這些菩薩都能“安住一切功德之法”。一切功德,就安住在自性的“心真如門”上面、實相上面、一切如來的果德上面。但是呢,又有他的悲心: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安住在一切功德之法”是得到了實相的體性,從體起用就是下面四句話。這是一切菩薩的方便智——權德。好,那麼這四句話實際上是一切菩薩道的最根本的精神。雖然契證了無生法忍,但是只是在無生法忍當中獨享自己的法喜法樂,這不能稱為真正的大菩薩;一定要心系苦難的眾生,不忘記自己原來發的悲願,所以要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拯救眾生。

這時候他由於已經有安住一切功德之法的自證的能力,所以去救度十方眾生是很方便的,能夠遊戲神通,能得大自在,所以就叫“遊步”。那麼遊步到十方世界當中行菩薩道,一定要善巧方便,一個菩薩沒有善巧方便是度不了眾生的。這個方便就是權法,但這個“權”是從實法當中顯出的“權”。這個“權”從某種意義來說,也是到達實法的一個過程、一個過渡,於是它也是實法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在《法華經》說得很清楚:諸佛如來來到我們世界,他最要說的法是說一乘法,但一乘法沒有這樣的擔荷的根機,那就由實開權— —開二乘、三乘乃至五乘的佛法,最後到了法華會上要會三歸一,要歸到大乘的一乘法,那麼這樣的過程就是“行權方便”的過程。

“行權方便”的目的是要讓他入佛的法藏。佛的法藏、佛的本懷就是要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以一乘法來度脫眾生,究竟到達涅槃的彼岸,成就大乘的佛果。那這些與會菩薩如果以念佛法門提供給大家,這也是在“行權方便”;讓他通過信願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快速的成佛,這就是“入佛法藏”;等到把這兩種生死斷盡就“究竟彼岸”。所以這幾句話是下面所有經文的一個綱領,一切菩薩道修行都要把這個作為總綱,不是自了漢的。

好,那下面這一大段就是對剛才幾句話的具體展開,那具體要“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面對眾生該怎麼做?要具體落實在——示現八相成道。這些大菩薩只要證到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就有能力在他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圓教初住可以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二住菩薩可以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每增上一階能增加十倍。所以在無量無邊的微塵數的世界“現成等覺”。 “現成等覺”,等覺就是成佛,“現成”,什麼叫現成?現成就是法爾自然的無作妙用。不動念,順應著自己的原來的願心,順應著一切苦難眾生能感的根機,法爾自然地示現八相成道,這就叫“現成等覺”。

好,下面就列出了八相成道的過程。這個過程就以釋迦牟尼佛一尊佛作為一個例子,來代表所有的佛都是這樣做的:一即一切。那麼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的這個過程,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為什麼一下念這麼多?大家應該是很熟悉。我就簡單地貫通一下。首先是入胎相,“八相”第一相——入胎,“處兜術天”,就是這些等覺菩薩叫“一生補處菩薩”,他首先在兜率內院等待下生成佛。他在兜率內院呢,也沒閒著:兜率內院也有很多菩薩,他在兜率內院“弘宣正法”。原來虛雲老和尚說他重傷,他的神識到兜率內院聽了彌勒菩薩一座法,他就不想下來。彌勒菩薩:“你還得下去。”他一看,還看到一些熟人。

好,釋迦牟尼佛當時叫“護明菩薩”——在一生補處的時候。 “舍彼天宮”,這時候他觀察到南閻浮提的眾生——整個火宅炎炎,火宅里面所有的眾生都是這個佛菩薩的子女,所以他的悲心不捨三界火災的眾生,就舍去天宮的享樂來“降神母胎”,騎著六牙白像從摩耶夫人的右脅進入,這是入胎。任何一尊佛入胎都要進行觀察:觀察哪個家族、父母的種姓、對於成佛度眾生的利益有多大。都得仔細觀察清楚才能過來,不是懵裡懵懂過來,到時候鑽到一個屠夫家,那怎麼辦呢?那你成佛,人家都不相信你,出身這麼低賤,你還度什麼眾生?一定要是高貴的種族。你看這個末法的時代——這個五濁惡世,大家都注重權力、權勢,所以佛一定要到國王家;到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整個眾生都重視精神價值,所以彌勒菩薩所選擇的是婆羅門家:都是那個時代最好的家族。好,這是入胎之相。

第二是出生相。摩耶夫人一懷孕就非常安詳,國中也出現了很多吉祥的事情。等到十月滿的時候呢,一般按那個風俗,女人要到娘家去生產。所以摩耶夫人就到天臂城——還沒到達的時候,就在毗藍園那地方小歇,小歇在一棵枝葉繁碩的無憂樹下,攀著那個樹枝的時候,這位太子就降誕了。所以他的出生都是很神奇的,用現代的話來說他叫無性繁殖——克隆,但不是一般的克隆,他的出生都是從右脅出來。一出生當時天上就有九條龍——“九龍沐水”給他沐浴。這位小太子一出生,東、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人間,唯我獨尊。我們浴佛節就是這尊佛降誕的這種樣子。有人問:為什麼要走七步,不走六步呢?這就反映“七”代表出世間法:“六”是六道,再往前邁一步超越六道。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七步告訴我們,他來宣說的是出六道輪迴的出世間法。全身充滿著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釋迦牟尼佛在降誕的時候他也都要放光,這個放光放到十方世界去告訴那些有緣的眾生。由於他在因地當中也結了很多法緣,曾經有很多菩薩發過願說:“你釋迦牟尼佛要成佛的時候,我們都會來幫忙。”那既然幫忙,釋迦牟尼佛馬上告訴他:“我馬上要到閻浮提成佛了。”這些菩薩也都紛紛在這個時空態裡面降生,或者做國王,或者做弟子,或者做商人,或者什麼……這些都是菩薩過來共同完成教化眾生的這樁大事因緣的,這一點大家看《華嚴經》就看得明白了。

好,那這是我們地球上一件大事,也是法界的一件大事。所以就“六種震動”,地面都震動了。這個“六種震動”有幾種說法,有的說是六種震動之相,有的說這個是六時震動。這裡估計六時震動可能更合適一點,就是佛入胎時、出胎時、成道時、轉*輪時,再就是天魔波旬勸請佛“你趕緊入涅槃”之時,再最後是入涅槃之時:這六個時節六種震動。好,這個太子發出震撼宇宙的聲音:“吾當於這個世間為無上尊。”無上尊就是無上士:沒有比我更高的,我是一切智人。說這個是無畏說、獅子吼的。所以當時一降誕,這麼一說,忉利天王、大梵天王、四天王都下來——紛紛地來侍奉,這個欲界、色界天人紛紛來皈依瞻仰。所以出生之相都是非常盛大的。當時那個帝釋天的天人最好的工匠叫毗首羯摩天,他變化了一個七寶車來裝載這個太子回到皇宮,那這個四天王在前面開路,這個盛況都是不可思議的。好,這就是出生之相。

第三是童子相,在童子階段示現。實際上佛是一切都懂,但是既然來到這個世間,就表面上表現得他還要請老師來教一教,作個學生。當時淨飯王在全國選了最有學問的人作他老師,據記載那個老師給他講了第一課之後,就不敢再教他了,因為他的智慧、他的學問超過老師。但要示現一下。 “示現算計”就是數學,“文”就是詩書,“藝”就是各種工藝,這個“射禦”就是他的武術。那麼古代的印度也是一個宗教典籍非常豐富的地方,這個《四韋陀》——婆羅門教它那些外道書籍也都是甚深的學問了。所以講“五明”了。這個太子都能夠博覽群書,能夠綜合它的意思——要義,能夠通達它的一切道術。他不僅形而上的“道”了解,就是形而下的“術”也了解。像堪輿、占星學、算點命、算點卦這些術,佛也一切都了解。一般五地的菩薩都了解這些,你讓他堪輿、看相,他都了解。

好,“博綜道術,貫練群籍”,“貫”就是能貫通,“練”就是他能夠通達、練達,所有的經典他都能夠了解。所以這是過目不忘的智慧,這種一看馬上領悟的智慧,就不是今生的水平了。 “今生讀書方已遲”,這是袁枚讚歎黃山谷的一句話。別說是一切種智人,你在這個世間作稍有點名氣的學者,你說你就這幾十年能夠成功嗎?這都是你多生多劫讀了點書,今生延續上來了,你才可能成點名。黃山谷說他上一輩子的那個文章——到這一輩子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都是上一輩子寫好的,就這一生把它抄下來而已。所以佛就是一切種智者示現,示現這些群籍馬上就理解了,把握了。

並且又示現納妻之相——這個耶輸陀羅。當時天臂城國王有一個很美麗的女兒,這個淨飯王就在太子十七八歲的時候去求親,天臂城國王說:“我的女兒要嫁給一個通過競賽各方面第一的人。”好,於是五百個釋迦族的年輕人就一起開始比賽。比賽先比武了,你看提婆達多都也參加了,當然能得到這個美女誰不想啊?提婆達多一拳就把大像給打死了,但是悉達多太子把這個大像一拋——拋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射箭,有的人能射那個鐵鼓射一重,那這個太子一射,七重都射過,而且箭還到很遠的地方去形成箭坑了:就是這個武藝他是第一。你要弄武,他有武;你要搞文,他也能搞文。反正一比,他是第一:“講武試藝”。這樣就“現處宮中,色味之間”,示現處在王宮裡面這些女色和世間的享樂之間。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二)

好,那麼緊接著就有出家之相。淨居天人看到太子在這裡享樂這些世間的五欲,怕他迷失了,就有一個提醒。有一次這個太子跟淨飯王說:“我要出去看一看,遊覽遊覽一下。”結果這淨飯王趕緊把道路打掃乾淨,​​這個車都準備好。車子從東門出的時候,一出去就看到一個老人顫顫巍巍。這個太子一看這麼衰老,就想到:“我也有老的時候啊!”一想到這個,興味索然回來,不去看了。過段時間從南門出去,這個淨居天又示現一個病人病得面黃肌瘦,這個太子一看這個病人,又讓他有所感觸,又回皇宮,不去玩了。第三次出西門,碰到一個死人——正在送葬,讓他感覺到:“哎呀,這麼哀傷,我也遲早有死的一天!”到第四次從北門出去,見到一個沙門,這沙門就是淨居天變化的。他問:“哎,你是什麼?”“我是個沙門”“沙門幹什麼的?”“沙門處在閒曠的地方修道,解決生、老、病、死的。”這個太子一聽:“哎,這很好,我要幹這個。”所以回去跟他的父王一說:“我要做沙門。”這個淨飯王就嚇壞了:“我就唯一的太子,就指靠他,他要出家,這怎麼行呢?”那用很多因素把他困在那裡。最後還是因緣成熟,也是天人幫忙,白馬從城牆一下子躍出去——星光之夜躍出去,連續跑了二百四十公里,到達苦行林。這麼一個事情,所以就叫:見到老、病、死,能夠敏銳地覺悟到這個世間是無常的。

所以要解決這個生老病死——無常世間的苦難,這位太子發心出家。 “棄國財位”,他可不是一般什麼人,他是可以做國王的人。阿斯陀仙人看他的相都說:如果他不出家,二十九歲能做轉輪王;如果出家,他一定會成佛的——說這種相。當時淨飯王把這個太子抱出來,這個阿斯陀仙人一看就流眼淚,搞得淨飯王害怕:“哎,是什麼情況讓你掉眼淚,難道我這個兒子還有不吉祥的東西嗎?”這個阿斯陀:“不是這樣的。等他成佛時侯,我已經不在這個世間了,聽不到他講經說法。我為自己感到悲傷,所以我掉眼淚。”好,他把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的這些,全都拋棄了。 “棄國財位”,這告訴我們:世間上有比國王的財位更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修道。就入山學道了,先跟很多外道去學。很快就學到了,無論是欲界的禪定、色界的禪定乃至非想非非想禪定的功夫都具足。但是還是不究竟,不能解決生死問題。

出家過程當中,他是騎著白馬過來的,他身上是一個太子的這種裝飾。這個帽子都是綴滿了寶珠的,瓔珞都戴在胸上、臂上——很多,這是不合適的了。所以當時這個太子自己用金刀來剃髮,把自己的衣服要換下來哪。但是換下來,這個換給誰?換什麼衣服?哎,這時候,忽然就出現一個獵人,身上披著袈裟。他就問:“哎,你這個衣服不錯!你怎麼披袈裟?”他說:“我是打獵的,我是覺得披上這種衣服打獵很方便,那些動物都不會跑。”因為這個袈裟是修道人的幢相,動物一看比較放心,但誰知道這是假冒的道人。那這個太子說:“你這樣做不好啊,這樣吧,我們來換吧,我身上的衣服把你這個換過來。”就進行了一個調換,就是捨掉很珍寶的衣服,就披上了這個袈裟。然後讓這個車匿——他的車夫,就把白馬包括這些瓔珞,都交給他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因為這個摩耶夫人生下這位太子七天,就已經到了忉利天啦,所以這個太子是他的姨母撫養大的。這樣“剃除鬚髮”。當這個車匿回去還有很多故事了,我們就沒有必要沒有時間去講了。

剃除鬚髮就做道人,“端坐樹下,勤苦六年”。我們兩年前到印度也參拜了一些釋迦牟尼佛修道的聖地,其中有一個石洞——在那裡苦行六年的石洞。我們也爬進去看了一下,那真的是每天一麻一栗,瘦的是能見到骨頭——他修苦行修了六年。當時外道婆羅門的這些修行人,也推崇苦行,但最多修三年。這位太子竟然修了六年,加了一倍,這對以後降服外道是非常有作用的。如果你一年苦行都沒修,你跟他講,人家外道他不聽的,說:“你這個人就是養尊處優,在皇宮裡面待著,你憑什麼跟我講什麼東西呀?”現在這個太子修了六年,就有降服他們的力量。所以這位太子出家修道,還真的做到了一個修道人應該做的事情:刻苦、精進努力、唯道是念、不為一切所動搖——五欲早已放棄了。當時,這個頻婆娑羅王看到這位太子托缽的時候,對他很歡喜,好像很有緣分,勸他返俗:“如果你願意回來,我可以把一半的國土分給你治理。”這位太子根本就不為所動哪。

好,第六相就示現成道之相。 “現”,示現在這個五濁惡世。五濁惡世:這種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可能對這“五濁”還常常是很淡化,在一個清靜的、智慧的佛陀那裡看,我們這個世間五濁的程度是不堪忍受的。但不堪忍受,這個世間眾生還能夠在這裡津津有味地忍受,所以給他一個名稱就叫娑婆——堪忍。很難忍,他竟然還在這裡忍,這就是這些眾生的剛強難化。比如現在的見濁,你看看見濁到什麼程度!沒有正確的知見引導他的人生,他有什麼幸福可言?他能走向什麼樣的歸宿?光這個見濁,我們思惟一下我們當今中國的現狀,你都會感到痛心不已。示現在這五濁惡世,佛還不能表現得過於清淨。太清淨了,跟眾生的距離太大了,還在這個世間待不住。還要善巧方便,要“隨順群生”。怎麼隨順群生呢?示現自己也有“塵垢”,也有煩惱,也要修行。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從果向因的一尊古佛,他還要修什麼行哪?還要六年苦行幹嘛呀?這都是示現了,為什麼要修行?還有煩惱才去修行嘛。

修行,甚至是全身瘦得瘦骨嶙峋了。最後這位太子決定——這個苦行不是究竟解脫的方法——走中道。走中道就開始在尼蓮河“沐浴”。當沐浴的時候,這個魔王波旬就故意地把那個岸都提高了,讓他爬不上來——因為瘦的很厲害沒有力氣。這時候這個樹上的一個神,就叫“天”,這個天呢,就是護法神,就把這個樹枝按低,讓這位太子手夠得上,攀著這個樹枝上來。否則都上不來,這不是笑話嗎?所以才能夠由這個樹枝攀援出“金流”。金流就是尼連河它的下面像金沙一樣的,就叫金沙河。

好,“得攀出池”之後,這位太子要找一個成道的地方,他就向菩提迦葉方向走去,這個尼蓮禪河離菩提迦葉不遠。但現在我們看那個尼蓮禪河已經沒有什麼水了,古代可能是非常浩大的水。現在只剩下一點細流,乾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沙子。這位太子先到了菩提迦葉前面的一座山,在山窟裡面一坐下來,這個山就震動,這個山神趕緊告訴說:“菩薩,這個地方不是你成道的地方,運載不起你成道,你只要在這裡入定想成道,我這個山都會倒塌——都會發地震了。”說:“你一定要到前面不遠的地方,離這里大概十幾公里的菩提迦葉,下面是金剛座。”那麼十方三世諸佛成道都是在那地方成道的:菩提迦葉它下面有金剛座。但是我們去看,到底是不是金剛座也看不出來,反正那個菩提樹是很神奇了!

好,那麼這位太子就到那邊去。當他去的時候,“靈禽翼從”,就是那些白鶴、迦陵頻伽鳥、青雀鳥,各有五百隨從他飛行——還有那些走獸,前往這個成道的場所菩提迦葉。一到那裡正好“吉祥感徵”。他在那個樹下要敷一個座坐下來,哎,正好有一個砍柴的人挑著一擔草,他就問:“你叫什麼名字啊?你那個草能不能給我?”這砍柴人說:“我叫吉祥。”“如果你要這個草我可以送給你。”吉祥草是:這位砍柴的人叫吉祥的名字,他所布施出的草叫吉祥草。所以這也是這位太子即將成佛的一個先兆——一個好兆頭:就有人奉獻了吉祥草。這是這位太子福德所感召的一個表徵,這就叫吉祥感徵。 “表章功祚”,就是表達你成佛的這樁大功德要彰顯出來了。所以這位太子以他慈悲的心,接受了這位樵夫布施的吉祥草。那麼把這個草鋪在了這顆菩提樹下,叫“佛樹下”,有時侯叫道場樹,就叫菩提樹。當時,這位太子發了一個願:“我現在如果不成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粉身碎骨我都不從這個座位上起來。”發了這麼一個重誓,就“跏趺而坐”。

在他成佛的前面,又有一道工序:放出大的光明,這個光明照到了第六天的魔王波旬的宮殿,使他這個的宮殿,使他這個宮殿如墨一樣的黑,現不出光;而且這個光明使魔王波旬做了很多惡夢,讓他非常驚恐——驚慌失措。他就發現,原來是一個人要在道場成佛。所以這個魔王波旬就不答應了:“如果他成佛了,我的魔子魔孫人數就會減少了,這怎麼能讓他成功呢?”就帶了百萬魔軍下來啦,當時魔王波旬有兩個兒子還勸諫他的父王,說:“你不要去啊,你去干擾也沒有作用的。”但是這個魔王波旬不答應,“而來逼試”。逼試,他先用軟的方法,用美女來誘惑這位菩薩——誘惑太子,他的四個女兒來誘惑,做了種種很妖的這種姿態。但是這位太子都用神通之力,讓這四個魔女變成了老太太的形象,讓她們逃竄。

這是用軟的一套,然後軟的不行就用硬的。這個魔王波旬跑過去,說:“你,在這兒乾嗎?你再不走,我把你拋到大海之外去。”這位太子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夠把我拋到大海之外去。”說:“你能成為一個魔王,無非是你宿世曾經護持了一個寺院,布施了一個辟支佛,這樣的功德得了這麼一個東西,但是我是無量劫以來布施的功德,所以你是不可能把我拋到海外去的。”這個魔王波旬:“你說的話誰能證明呢?”大地震動——這個地神起來證明。這個證明可是驚心動魄的,地神竟然說:“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寸土地不是這個太子流血犧牲的地方——流血奉出生命為眾生的地方。”是這麼大的功德。這個魔王波旬還不干,還要讓所有的弓箭手啊什麼——武器全​​都向這位太子發射的時候,這個太子沒有以暴抗暴,而是入慈心三昧,使所有的刀劍都變成蓮華,令這些魔王都降服。實際上也是代表成佛最後一個關:魔和佛最終是回歸到真如一體當中去,一定要把魔境轉換過來才能圓成佛道。這樣使百萬魔軍得到降服,就證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的“微妙法”,但是這裡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微妙法,到底得什麼微妙法?藏、通、別、圓四教各有他的詮釋;站在淨土法門有一個最殊勝的詮釋就是:六字洪名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所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就叫微妙法。好,就成佛了。

好,成佛,下面就介紹轉*輪之相。這位太子一成佛,就成為釋迦牟尼了。再用佛眼觀察這個世間,發現這個閻浮提眾生我執深重,慾望甚深,跟他去講清淨的佛法,舉世沒有一人能相信的,不僅不會相信,而且會生誹謗的。這位佛竟然觀察的是這麼一樁現象,當時這位佛也是利益眾生故,就準備般涅槃了——入涅槃算了。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大梵天王他知道了地球有一尊佛出現啦,趕緊替我們地球眾生來請法。第一次請的時候,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肯定;第二次這個大梵天王就邀請忉利天王一起來請,力量更大一點;直到第三次請,佛才默然接受。這一默然接受的時候,整個的地神啦,空中神啦,次第地都把這個佛接受勸請要轉*輪了——這是整個法界的一個大事,從地神、天神一直傳到色究竟天了——阿迦尼吒天。

這樣,佛一看——就觀察,唯有鹿野苑那五個人,還能夠有一點教化的可能性。鹿野苑五人就是憍陳如這幾個人,這幾個人是挺有意思的。當時太子到了苦行林之後,這位淨飯王還不甘心,就派了很多軍隊一定要把他再弄回去。當這些軍隊包括憍陳如這些人都來的時候,用種種的方法,這位太子是堅決不回去。所以無可奈何就留下了五個人陪伴他修道。這五個人就是父黨三個人、母黨兩個人。就是這個親族裡面,淨飯王這個父黨留了三個,摩耶夫人這個母黨留了兩個,都是很親的人來陪他修道。陪他修道呢,這五個人本身知見就不統一,有的喜歡苦行,有的喜歡快樂的行。當釋迦牟尼佛這個太子在修苦行的時候,其中母黨的兩個親戚覺得修這個苦行知見不對,他們喜歡修一種更快樂的行法。就離開了太子。等到這個太子放棄苦行,接受牧女的乳糜的時候,這三個父黨就憍陳如等覺得:“你看這個太子竟然放棄了苦行,都快要墮落了,這個人我不能跟隨他。”這剩下三個人又跑了,剩下太子一個人。這五個人都是對這個太子有意見離開的。所以等到這個太子成佛之後,到這個鹿野苑找五人的時候,這五個人一看是太子來了,相互都有約定:“啊,你看這個人根本不像修道人,來了,我們都不要理睬他噢!不問訊,不作禮。”但是這個釋迦牟尼佛一到他們跟前的時候,他們五個人情不自禁地向他頂禮。就開始跟他們講四聖諦法,講八正道法。是這樣的,所以這是初轉*輪了,又叫三轉*輪。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三)

好,那麼就開始了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足跡遍遊在恒河兩岸。他在跟一切外道的對恃當中,以獅子吼、無畏說來宣說,擊響正法之鼓,吹響法螺——法螺表明吹得很遠,執持法劍來破解一切眾生知見上的錯誤和煩惱,建立正法之幢。震響法之雷,這個雷就像春雷,一震響就能夠覺動、震動眾生的善根。 “曜法電”,眾生在無明長夜當中一點都看不到情況哪,這時候一個閃電過來,朗然可以照見東西了。 “澍法雨”,布下慈雲法雨,潤澤這個三草二木,隨眾生的根機得到法雨的滋潤。所以這一代時教,那是大事因緣。這個佛成道之後,他唯一一樁事情就是做教育家,以正法的音聲來覺悟一切眾生,其法性的光明普照無量的佛土。 “無量佛土”表明釋迦牟尼佛不僅是在我們閻浮提講經說法,他在無量無邊的剎土都在示現,一切世界都有這六時震動之相。

總的能攝受魔界的眾生:震動魔的宮殿,使各種魔子魔孫都能夠害怕,最終由敬畏佛的功德來皈依,得到降服。這個就像《維摩結經》所講的,那個魔女最後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本來她不想回到魔界去,但是維摩結還是希望她回去:“你在魔的宮殿——魔界,奉行無盡燈法門,把你發菩提心的這盞心燈照亮更多的魔民,你的魔界也就一片光明。”魔界、佛界:有光明之魔界也就是佛界了。

好,“摑裂邪網”就是裂開那些邪見之網,表明這個邪見之多就像很固結的網。這就指當時的九十五種外道心外求法——這個六十二見,這些都要用中道了義來斷除。在這個修道當中,見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這個古代的印度也常常辯論——外道之間對真理的辯論。他們倒是很真誠的,如果辯論輸了是要砍頭的——墮到負處是以頭作為代價的。但是釋迦牟尼佛跟這些外道的辯論當中,那些外道輸了,佛就是很慈悲:“我法裡面不斷頭,你只要做弟子就可以了。”所以佛跟外道辯論的時候,先要準備很多的比丘的衣服:辯論完了以後,一大批的人就做比丘了。

“散諸塵勞”,用什麼散?什麼叫塵?也就是憍陳如所證的圓通裡面談到的客塵煩惱問題。這個塵——這個煩惱,我們怎麼樣來了解它?憍陳如講自己修道的體會,比如一個客棧裡面,這個主人是不動的,這個客人或者住一天,或者住三天,或者住十天,是要走的:能走的就是客,不走的守住那裡就是主。那這個動的就是煩惱,不動的就是佛性。那這個呢,用“客”。再來比較一下這個“塵”——這個微塵。微塵呢,我們感知不到,但如果一個窗戶裡面一束陽光過來,你透過陽光就知道這個灰塵的紛擾擾之相。但你怎麼樣知道?你發現這紛擾擾之相,是有兩個先決前提:第一,有光亮過來;第二,是有一個不動的空——虛空在那裡,透過不動的虛空才發現了塵的紛擾擾之相。好,那麼不動的空就是我們的佛性,這個塵就是煩惱。所以你要“散諸”這樣的一個客塵煩惱,還是要用般若的空性才能散掉。這個五欲——對五欲的猛利的追求,這些煩惱你不能照見它的空性,你認為它很真實,你必然要趨向於它,去造孽。我們了解它的空性,我們就對這些五欲的東西——刀刃上的蜜,就不會再感興趣。所以為什麼佛要講二十二年的般若性經典。你有對這種自性,緣起法的那種自性本空——畢竟空、無所有——的般若智慧觀照,煩惱的力量就會降低,甚至就沒有。也是由般若的智慧來生起我們持戒的意識,來降服我們對五欲的那種猛利的追求。

五欲的這種追求就像塹——塹就是護城河——那樣的深。你要保護這個城牆,護城河都要搞得很寬,都要搞得很深:來防止敵人。用這個比喻我們的五欲就像這樣的一個深塹的情況。無始劫來我們都被這個五欲所欺騙了,現在——今生,聞到佛法要把它摧毀——壞掉它。壞掉了這個塵勞和慾望,我們就能莊嚴保護我們的“法城”。這個法城就是涅槃城——我們自性的如來藏,也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的種子、佛的慧命。由這個來開顯闡述這些法門,這些法門無非就是讓我們對治煩惱進入涅槃城的。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但佛性被遮蓋了,所以要“洗濯垢污”。就像一面鏡子——古鏡照天照地的功能,現在蒙上塵垢,你得要慢慢洗掉它。洗掉了垢污,它“清白”的功能自然顯現——不從外得,這就是“顯明”。你洗掉了塵,明就顯出來了,不是另外製造出來的。用這樣的一個智慧的光明來融化佛法,來宣唱、流布“正化”——正法的教化。正化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一切宗教、地一切哲學,它也談教化。一切外道心外求法都是邪,所以它叫邪化;如果二乘的行人也用他的方法來教化,但是他比較偏——不圓不全,這叫偏化;唯有大乘佛法才能夠得上正化。

好,佛在一代時教裡面,在種種說法過程當中,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有持戒意識。這種持戒意識首先就表明他托缽——“入國分衛”,到哪個國家他都是要托缽的。這個托缽是佛陀在世的比丘一個常規的修行方法,也就是講:你有托缽的因行,以後就有得三十二相中無見頂相的果報。那托缽實際上表明佛陀在世的比丘天天跟眾生打交道,不離開眾生。所以托缽第一為眾生種福田——給他種福田的機會,然後勸化他皈依三寶。所以你有讓眾生種福田的機會,你本身的悲心就起來了,也能利益眾生。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開顯自己的智慧?就是由於他的慳吝心。你去主動給他一個機會,讓他破慳吝心。在比丘這裡,尤其在聖者這裡種福田,他以後的後果將會很好的。這個比丘托缽也能夠有利於自己道業,如果一天到晚自己要種菜,種糧食,自己要做飯,洗菜,洗碗,你一天到晚都忙不過來,哪能有心專心道業呢?少事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在道業上。

那麼這個托缽也還有一些規矩,你托缽不能到哪個地方去?我看哪個地方的樓高一點,富有一點,我衝到那個地方去,那是不可以的。比丘要有平等心你托缽就是次第乞食。進了一個村落從第一家乞起,不管他是窮還是富。如果第一家沒有托到,可以托第二家、第三家,最多只能托七家。如果到第七家也沒有托到,說明你沒有緣了,沒有緣你就回自己的阿蘭若去修道好了,不能托第八家。你不能說沒有緣,我把整個村莊幾十戶、幾百戶都給他托完,那不行,最多七家。所以佛就示現“分衛”,這個托缽制度很好。但是來到我們中國就沒有行得通,現在有的寺院會表演表演,表演一下也挺莊嚴。如果你到一個沒有信心的村落地方去,可能還真的託不到呢。

好,這個佛做這種分衛——托缽,能夠得到很多豐富的飲食。因為通過佛陀的教化,很多的信眾包括社會的白衣,知道在佛那裡能種上福田,那是了不得啊!那福德種一得萬報。所以常常佛遊化的地方後面跟著很多車子,隨時給與供養。甚至為了得到一個供養的機會還去做交易:“哎!你這個機會給我,我給你十萬錢。”這個佛的德行會有這麼高!所以我們修道人如果一點供養都沒有,你千萬不要說人家,是自己不行——自己的德業不行。

好,這就是貯積無上的功德,為眾生顯示福田。你看看,只要想一想這一幕,我們都會感動得掉眼淚:一個做太子的這麼富貴的人,竟然拿著缽站在你的門口默然。這是一個什麼場景?這才是佛的慈悲,他不是一般討飯的人。所以講這個比丘叫乞士,不叫乞丐。他乞士,“士”是一個知識分子的這種胸懷呀——文化人。他乞這個飲食來資身,乞法來資心的,最終的目的是修道的,也是利益眾生的。

好,佛講經說法都要觀機,等他要說法的時候,首先要現出欣喜的笑容。當佛露出笑容的時候,口裡都是五色的光明出來,表明這尊佛是證到了五分法身功德的,他說的話沒有一句是差誤的。以種種的法藥“救療三苦”——我們的苦苦、行苦、壞苦。這個有三苦、八苦、無量苦。那麼當我們處在苦難的時候,我們就有煩惱。所以每個眾生都是病人,佛是大醫王,開顯的法門就是法藥,來救療我們離開種種的苦報。顯現無上的道義——就是佛的這種無上之道,以及佛的無量的功德。為一切菩薩授成佛之記,令一切眾生都能成就正覺。這個在法華一會當中就能表達得更徹底:一切眾生都授記成佛,乃至於連八歲的龍女都成佛。

好,第八相就示現涅槃之相。 “示現滅度”,滅度是佛的示現,實際上沒有滅度佛,沒有佛滅度。但為什麼要示現滅度? 《法華經》也告訴我們,佛可以住壽一劫、百劫、百千萬億劫,但是長久住世,眾生不生稀有難遭之想,也就是為了教化、拯救眾生,故示現滅度。示現滅度之前會告訴子女說:“我要出遠門了,我給你們留下了藥,如果你們身體不好,可以吃藥。”但是如果這個父親在的時候,子女都不把這個話聽在心裡。等到這個父親出遠門,派了一個人過來啦:“他在客地他鄉去世了。”當這個消息傳來的時候,這幾個子女才猛然想到,他的父親多麼好,多麼慈悲。這種無明、昏沉,才會醒覺一點,才忽然覺得:“哦,我的父親還留了什麼東西!”這時候就去找那個東西。一找這東西呢,就是藥在那裡,他就開始服藥。哎,服藥病就好了。所以這個長者出遠門就“示現滅度”,派一個使者說:“你父親去世了。”藥就代表舍利子——舍利,佛的捨利留在這個世間——法藥已經結集在這裡。這些眾生就是子女哪,能按法來修行就等於他的病能好。是這麼一個教化眾生的善巧方便。如果從菩薩的眼光來說,佛沒有滅度,智者大師證到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既然儼然未散,那佛沒有滅度。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



《無量壽經》之阿難啟請(一)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裡。威容顯耀,超絕無量。未常瞻睹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去、來、現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 “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好,先看這一段。這還是序分裡面的這個發起序,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特別發起的一個因緣。這個因緣是以阿難尊者祈問、祈請,來作為一個發起的。這個“爾時”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與靈鷲山聲聞、菩薩、人、天大眾雲集的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六根顯出了無限歡喜的表情,這就是佛觀察與會的大眾能夠信受擔荷淨土一法,也就是表明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暢佛本懷,所以六根現非常喜悅的表情。這種喜悅表現在他的姿態、他的光色也都非常的清淨。這個光是“巍巍”,表明高大、盛大之相;“顏”,就是顏容,也顯得非常的高大。那有的經典在這種“光顏巍巍”當中,就會說有九色的光,還能顯出他方的剎土——這樣的一個瑞相。就是這個法會上,開始釋迦牟尼佛現出這個瑞相。

好,這瑞相一來,“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大家注意了,這有一個“承佛聖旨”,就是阿難尊者的祈請,都有著釋迦牟尼佛的加持力在裡面。如果沒有這種加持力,他是莫名其妙,還產生不了祈請之心。這就像《觀經》,當釋迦牟尼佛光台顯出十方淨土的時候,也是釋迦牟尼佛冥加,來令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作為標心往生之處,也是釋迦牟尼佛的加持。那麼這《無量壽經》的發起因緣,也是得佛加持的一種產物。實際上這也是一部無問自說的經典——本質上是這樣的。

好,阿難尊者得佛的加持之後——“聖旨”就是大聖的這種意旨,他領略了,這領略是以這種憶念、光來傳達出來的——馬上他就從座位上站起來,有一個恭敬的禮儀: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禀白佛陀,就說:“今日世尊……”“世尊”為一切世間天、人所尊重的——佛陀的另外一個稱號。 “今日世尊六根這樣的喜悅,姿色如是的清淨,光色和容顏是這樣的盛大,全身的光色就像明亮的鏡子那樣清淨。”這個光叫“影暢表裡”,就是光能夠暢達到他的表層,這就是“暢表”,那同時這個光還能映到他的里面去。這個表和里都有著光互相的輝映,這個容貌顯出這種威德——“威容”。佛不僅僅是慈悲,還有威德,這個威和慈一定要相互而用。光有慈沒有威——你只有攝受沒有折服,還是度不了眾生。所以一定要用威德來折服眾生,用慈悲來攝受眾生,這兩者才能夠產生度化眾生的作用。

所以釋迦牟尼佛顯出那種威德的容貌,是這樣的顯彰光耀。這個“超絕無量”,對無量諸佛的“威容顯耀”都有超絕之處——不比尋常了。阿難尊者就自己說:“我是從來沒有睹見過,佛現出這樣殊勝妙好的容顏。”那現出這樣的瑞相一定是有大事因緣的,所以阿難尊者說: “由是我心裡就在默念,我就在思惟這個事情。”下面有五句話是非常重要的,說明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他自身的德能和他所住的利益眾生的法,是那樣的真實、慈悲。那麼這個阿難尊者也是“承佛聖旨”——得佛的加被,才能領略這樣的放光顯瑞其中的一些信息。

那第一個: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那肯定我心裡想:世尊一定住在一個奇特之法上。這個奇特之法就是淨土之法——雖然阿難尊者沒有說出來。那麼用信願持名感通佛力,橫超淨土,帶業往生,快速成佛,這就是最奇妙最殊特之法。仰靠他力解決生死輪迴問題,圓成佛果問題,不由通途之法,這是住在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諸佛所住”,“世雄”就是世間最雄猛者——我們講“大雄”,他住在一切諸佛所住的境界上。這境界就是涅槃實相,就是即將要宣說的這個法——淨土之法,是從實相的性德里面生起來的。 “今日世眼住導師之行”,佛為一切世間做眼,引導眾生具有正知正見。這個“世眼”就表明佛有五眼圓明的智慧、德能,才堪為輪轉的眾生做大導師,引領三界六道迷惑的眾生出離險道。這就是:淨土一法是佛五眼圓明選擇的引導我們出離輪迴的導師之行。 “今日世英住最勝之道”,“世英”也就是對佛的德能的讚嘆,是一切世間最為英異,這個“最勝之道”就是透過這么一個通道——這個門,可以得到最為殊勝的果,就是大乘涅槃之果。透過這個淨土法門可以得到最勝之道。第五句:今日天尊行如來之德。 “天尊”這就指如來的第一義天的這樣的稱呼。今天佛住在這樣的一個瑞相上,一定是行如來之德,住在真如道上來示現成道,善巧方便地教化眾生。所以如來一定要數數地來這個輪轉的世間度化眾生,示現八相成道,這就行如來之德。

那麼這樣的瑞相,阿難尊者又深入思惟,那肯定是過去、現在、未來“佛佛相念”。一切諸佛都在念,那就是三世諸佛都在加持的產物,否則不會現出超絕無量的一個光顏巍巍的瑞相。所以就用一種反問的口氣來詢問:“得無今佛……”今佛就是指釋迦牟尼佛所示蹟的這樣的一個佛。 “念諸佛耶”,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耶?那麼是“佛佛相念”了,於是釋迦佛念三世諸佛,三世諸佛也在念釋迦佛。當釋迦佛要講淨土法門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都要給予加持的。這“諸佛”裡面當然更含攝著阿彌陀佛,當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同樣歡喜地加被。也正因為十方三世諸佛佛佛相念,才會有這樣的威德神通、熾盛的光明。否則怎么可能會有這樣的瑞相呢?這就是由他顯示相的果,來推它的因。

好,那麼這樣的一個祈請,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聽到阿難尊者這段話之後,就用審問的口氣問他——“云何阿難”,你能問出這些話,是諸天來教你問的呢,還是你自己的智慧的知見能夠領悟到這個程度,來“問威顏乎”? “威顏”就是指佛了:現出的這種威德光顏。這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就來探尋一下,這種探尋實際上包含著釋迦佛對他這個問的一種肯定。哎!你問的這么到位,這么精深,是你的水平嗎?如果不是你的水平,是誰教你的?是不是諸天教你來問的?那諸天的智慧程度會更高一些,甚至諸天也有很多地上菩薩在那裡示現。所以就是:高水準的眾生是不是教他來問的?阿難尊者當然不會打妄語了,他就如實地禀白:“沒有諸天來教我。是我以自己所見、所思念、所思惟來問出這樣的意思。”但實際上這個時候他問出這個問題,就已經有佛力的加被——冥加,他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釋迦牟尼佛順應這個就讚歎:“善哉!阿難。”

好,我們請看下面。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禦。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阿難諦聽,今為汝說。”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好,釋迦牟尼佛就讚歎“善哉阿難”,就是你這一問真是問得很好。 “善”就是肯定贊成的語句,“哉”就是一個語助詞。你所問的甚快,“甚快”這個快,就是你所問的跟佛的意思非常相應,就像一個純孝之子知道他父母想要什么,提前就把它準備好了。這一問問得非常的及時,這一問問的非常的當機,所以就讚歎:“你這所問的問題真是太好了。”——甚快。

能夠善問就是報佛恩的最好方式。你這一問能夠發起甚深的智慧。你把佛的那種五德——住在五種狀態當中的這種利他的德行,能夠說出來,這說明你有真正奇妙的辯才。你能一問,首先你是有智慧的人、有眼光的人;同時你這一問是具有慈悲心的表現,你不是為自己問,你是悲憫、憶念一切苦難的眾生。你問這個的目的,是想問出一個對一切苦難眾生有大饒益的法門。所以你這一問充滿著慈悲,充滿著智慧,才能夠把這樣一個深潛的出世大法的圓頓智慧的大意給他問出來。這就好像這個種子,這個法門的種子是沉澱在很深很深的地方,你這一問,竟然把這個種子給它浮上了表面。那你這一問像鉤玄探賾,把這個給它引發出來。這可是甚深的智慧、真妙辯才、極深的悲憫眾生的心,才能做得到這一點。也正因為你有這樣的一個心,才能感得諸佛對你的加被。這兩者的整合你才問出這樣的“慧義”。慧義就不是一般世間學問那個意思了——邏輯思惟裡面的,而是那個般若智慧的一個義理。

好,那這個義理實際上跟諸佛示現在世間的大事因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所以緊接著就講“如來”——諸佛如來,以他無有窮盡的大悲心——“矜哀”就是憐憫三界一切苦難的眾生。他為什么要不斷地出現在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就是不忍三界眾生的苦故,要拯救這些眾生故。拯救的方式就要“光闡道教”,佛說法都要放光——光代表法音,來闡釋大乘的教法。闡釋這些大乘的道教,其根本目的就是拯救濟度那些“群萌”。 “萌”就是萌芽狀態,有佛的種子,但是它沒有顯發出來,要透過講經說法把這個菩提種子引發出來。但在群萌還沒有顯發他的佛性的時候,他都是迷惑顛倒在三界六道頭出頭沒的,所以要拯救這些頭出頭沒的眾生。拯濟他們到哪兒去? “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不是人天福報,不是聲聞、緣覺的這種利益,而是圓成大乘的佛果才叫真實之利。那麼諸佛如來他來到這個世間,就是唯一的一樁事情: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以“光闡道教”的方式顯發出來,達到這個目標,所以一代時教五時說法。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班



《無量壽經》之阿難啟請(二)

那佛到這個世間示現——拯濟群萌這樁事情,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無量劫以來難以值遇到佛世出現,難以見到佛陀。就好像優曇華——靈瑞華,不開花只結果,只有佛示現成道的時候才開花。靈瑞華非常罕見的才出來,就像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一樣的難。這就要讓與會的大眾知道佛出世很難,要生稀有難遭之想,要生大恭敬渴仰之心。他這種心升起來了,就能得到聞法的利益。

那這段都是要讓與會的大眾生髮信心的,對佛要產生信心。因為佛是要說一個“真實之利”的法,“真實之利”的法是難信之法。難信之法你跟他講很多道理,他還很難相信。那怎麼辦呢?就對佛的相信來產生信心。所以佛要自己讚歎自己的功德,不是說佛有虛榮心,佛要知名度。佛是要通過對自己功德、智慧的讚嘆,讓眾生對佛產生信心。於是對佛說的話產生信心,落實在行動上,就能得到這個真實之利。所以佛說:“我在這裡示現,那是難值難見的,像曇花一現的,你們要生稀有難遭之想。”

那阿難尊者所問的這個問題,就會引發如來的一個應對:就是會和盤托出念佛往生一法。這一法一旦顯示出來之後,就會平等地、廣泛地饒益無量的眾生,就能使“一切諸天人民”得到這個法門的啟發、教化。九法界眾生由於這個法門就能夠了脫分段生死和變異生死兩種苦難。好,這也就把淨土法門的一個特點告訴我們:多所饒益——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開化一切眾生。佛又非常慈悲地告訴阿難——阿難尊者是我們一切眾生的代表、當機者,告訴阿難就是告訴一切有緣聽到這個經典的眾生:無論是當時在場的,還是未來遺教見這個經典的人。我們理解“阿難當知”,要把自己擺進去,他是我們代表,也就是我們每一個眾生都要當知。

應當要了解如來的“正覺”——如來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種“其智難量”,所證到的一切種智之深廣,是我們凡夫眾生沒有辦法去測量的。也就說佛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佛是什麼都知道的。上次有個信眾來問我,他說:“佛難道一切都知道嗎?三千年的佛會知道現在的電腦嗎?”我說:“如果佛連現在的電腦都不知道,他能成為佛嗎?佛是無量劫以後哪個時辰下場雨,這場雨有多少雨滴,一個雨滴有多少微生蟲都知道。你區區的一個電腦的發明,佛難道不知道嗎?”所以很多人對佛是一切種智者還是深表懷疑的。

佛陀在世時很多外道婆羅門就很懷疑。佛的四無畏說,其中有一個就是了解一切——是一切智人——無畏說,但很多外道婆羅門他就不相信。不相信他們常常就會證明——採取種種的方式來證明,比如我們從《大智度論》看到的一個外道。佛坐在一個大的森林裡面,這個婆羅門就想:“說這個瞿曇他什麼都知道,我怎麼勘驗他什麼都知道?”他就過去問一個問題,他說:“瞿曇,你說說這一片森林裡面有多少樹葉?”佛不需要計算,當下反應說了個數字。他也會蒙的,他也數了一大片樹林,那他怎麼數也數不過來。哎,他也有他的聰明。他就躲到一個更遠的僻靜地方,用籃子摘了一籃子樹葉下來,第二次再問:“我再問這個有多少樹葉?”佛又說了一個數字。好,那這個他就好勘驗了:摘進籃子的樹葉他可以數嘛,把摘下的樹葉跟第二次樹葉一相加,是不是跟前面的數字相等啊,如果相等它就說明是講對了。這一加還真的相等,他也就不得不相信佛是一切智人。佛是住在實相的境界當中,就像一面大圓鏡子。所以你看《金剛經》講,一切眾生的念頭佛都知道。無量無邊的眾生打什麼念頭—​​—而且這個念頭非常迅猛,生、住、異、滅非常快,哎,佛都知道。你說知道一個眾生念頭都很難,知道所有眾生念頭,你說說這是什麼智慧?

這就是“其智難量”,所以他能夠成為一個無上士、調禦丈夫。由於智慧太深廣了,四種智慧他都具足——轉八識為四智了,就能夠“導禦”一切眾生,“慧見無礙”。大家要注意,佛的一切種智所開顯的佛的五眼的智慧,是見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沒有障礙的。無論是高山、鐵圍山,都擋不住佛的眼光,一切眾生的業障擋不過佛的穿透力:沒有能夠阻擋住佛的智慧知見的。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他要介紹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你問我們凡夫,我們一概都不知道啊,我們的肉眼能看多遠的地方啊?登高山看,也無非看很遠的地方畫了一個圓圈而已——看不了很遠。但釋迦牟尼佛他的慧見無礙,他就現量可以看到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全體的景象。不僅是十萬億佛剎遙遠的地方,無量無邊的佛的剎土他都能夠看得到。

這樣我們了解佛是慧見無礙——親眼現量親證,我們對他說的話才有信心。那如果你問一個凡夫,他是一個肉眼,自己都看不到多遠,你問他這個極樂世界的事情,就好像你問一個井底之蛙大海的情況一樣——它不了解。相信這一點對下面難信的內容產生信心是很重要的。所以佛說這些東西,不是憑空說出來,不是講多餘的話,是為下面講的難信之法讓眾生產生信心作一個很好的鋪墊。

“雖然難信,但是我是看到了的,我對你們有慈悲的,我是證到了涅槃的常、樂、我、淨德能的。”所以下面進一步讚歎自己的德能。 “以一餐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就是說壽命:他吃一頓飯這樣的力量——再不吃第二頓了,就能夠活億百千劫的壽命。我們吃一頓飯只是維持四個小時,最多扛一扛——扛個七天。但是佛一餐之力能住壽命這麼長時間,這說明他證到了涅槃的“常”德——壽命是“常”的一種表現。下面進一步:還不僅億百千劫,是“無數無量”的劫,是不可用數字和比喻表達的劫。這是一餐之力所能住持的這種壽命的常的德能。

那既然他一餐之力能住這麼長的無量無數劫的壽命,那麼對成佛以來已經十劫的一個小的時空態的事情,他知道就很正常嘛。如果說他的壽命短——只有一百歲,想知道一萬年以前的事情,是有困難的。如果他壽命本身就是無量無邊劫,知道十萬歲、一百萬歲的事情那是小菜一碟了。他也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永恆的時間裡面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他知道。前面講的慧見無礙,是無量空間裡面所產生的剎土,他能夠觀見,沒有障礙。也就是時空裡面發生的事情佛都知道。那麼在這一餐之力當中,這麼長的壽命,而且“六根悅豫,不以毀損”。就說還是顯得身體非常強壯,不是說由於沒有吃飯就餓得慌,就身心憔悴,就瘦骨嶙峋。他不是這樣的,他一餐之力還能夠身體非常豐滿,營養狀態非常好,姿色還不變——他的姿容、他的光色沒有任何的變化。

好,那這樣的一些德能為什麼能夠產生? ——叫“所以者何”。下面就談到佛究竟的德能,就是定慧——“如來定慧”。他契入到諸法寂定的體性,能夠生起無量光的智慧,所以寂照就能夠究竟暢達無有極限的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性相,一切的奧藏、一切的秘髓他都了解: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佛是得大自在的人——我們講“一切法得自在”一般是講色法、心法,他都能夠“心能轉物”。心能轉物就是如來的德能,於是他就能獲得廣大無礙的辯才,他教化眾生也得到大自在。只要眾生善根一成熟,佛能夠不失時機地去予以教化。對所有的世界能夠有影響力,能夠震動無量無邊的世界,能夠斷取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個片段,拋擲到無量無邊的地方去。而這個剎土——這個地球上的眾生被拋到很遠的星球上去,他還不知不覺。佛有種種大的威神力量,把穢土能夠變現為淨土,能夠一法具足一切法,能夠隨形六道,能夠遍往一切地方——去分身散影,能夠六根互用,能夠在一毛孔當中容納無量無邊的佛剎,等等這些,都是佛的大自在的功德。

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者的話,就對他所講的法,對他這種拯濟我們的承諾,我們就不能有一絲的懷疑。如果對沒有得大自在的這些菩薩我們存懷疑,還情有可原。佛明確告訴我們,他對一切法而得自在。包括我們淨土法門,說臨命終時只要你有願往生心,無論你病得怎麼樣,無論你是如何死亡的狀態,由於佛是得一切自在者,他都有能力來拯濟我們。如果他這種能力沒有的話,說明“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他就不能去說這句話,還不夠這個格;他能夠說出這話,說明他就有種種善巧方便,有大的威神力量,一定能解決我們往生的障礙。現在很多人對往生障礙還心生疑慮,甚至說:“我冤親債主很多,一定要冤親債主解決了才能往生。”那你說,難道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不能解決你冤親債主問題嗎? !你冤親債主沒有解決,阿彌陀佛也沒有辦法:“哦,我救不了你,你冤親債主還有。”會這樣嗎?所以我們一定要“信”佛。釋迦牟尼佛具足的這些德能,阿彌陀佛也同樣具備。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說“阿難諦聽”——你要認真的聽聞:“我現在要開始跟你莊嚴地宣說。”這是一個大事因緣哪,不是隨便都能說出來的,這是佛等待了多長時間,忽然遇到了這麼個因緣。佛是這麼無限歡喜,所以“今為汝說”。太不容易了,等待了多少劫,佛終於許可:我現在可以跟你說這個多所饒益、開化一切眾生之法。那麼阿難尊者聽到佛的這番話,也非常的莊重:“唯然。”“唯”表明佛說的是真實的。這裡面得大殊勝的利益,就在這個場景當中能得到:唯然,我非常願意、好樂來聽聞這個法。

這就是我們序分的發起序,也就是把這個《無量壽經》淨土教法的緣起做了一個介紹。這裡面含義深廣,緣起非常殊特,也屬於無問自說的本質範疇。




《無量壽經》之法藏發願

光顏巍巍,威神無極,如是炎明,無與等者。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隱蔽,猶如聚墨。如來顏容,超世無倫;正覺大音,響流十方。戒聞精進,三昧智慧,威德無侶,殊勝希有。深諦善念,諸佛法海,窮深盡奧,究其涯底。無明欲怒,世尊永無;人雄獅子,神德無量。功勳廣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動大千。願我做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布施調意,戒忍精進,如是三昧,智慧為上。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恒沙。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譬如恒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幸佛明信,是我真證,發願於彼,力精所欲。十方世尊,智慧無礙,常令此尊,知我心行。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

好,這個偈頌一共有二十偈,共有八十句。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總的讚嘆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第二大部分有四個偈頌,陳述自己的心願;第三個部分有三個偈頌,祈請世自在王如來的印證。

好,我們來看第一個部分,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身、口、意三業的功德。作為一個弟子能夠認知、了解自己的師父——佛的功德,並且以無礙的辯才能夠說出來,說明這位弟子所證悟的境界也是不同尋常的。也就可以看到他前面“尋發無上正真道意”——就是發大菩提心,馬上就顯發了甚深的智慧。這個“尋發無上正真道意”,也就是四十八大願願王的一個來源、一個依託之處。所以發無上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切福德、一切智慧、一切願王都要從這裡生髮出來的。沒有這個大菩提心,一切出世間的這些善根、福德、智慧是沒有辦法去顯發出來的。

好,那讚歎世自在王佛的“光顏巍巍”:他的光明顯赫,他的容顏非常莊嚴。 “巍巍”有高山仰止這樣的一種形容。那這個佛的身相光明透顯出一種威德,是無有限極。 “威神”——威德、神通、功德,無有限極。這裡仍然把這個“威”顯發出來了。你看《無量壽經》常常會把這個佛相“威”的特點顯發出來。於是我們這次在造阿彌陀佛中稿像的時候,我也在註意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阿彌陀佛像一定要具有一種威的特點——不僅僅是慈悲。所以加了一個要素,慈、悲、威三者整合。但“威”要在哪裡表達?從他方臉的角度,從他的鼻樑這個地方顯發他的威。

但現在我們很多眾生可能對這個“威”很隔膜。因為隨著時代往後,眾生越來越陋劣,他那種自信的原則性很難起來,所以普遍的怕得罪人。他為什麼怕得罪人呢?也怕自己有些東西抓到別人手上。 “你跟人家過不去,到時候人家跟我過不去。”於是大家都不要過不去,大家都好好好。所以現在具有威德的人、具有原則的人越來越少,包括我們僧團有些執事:“唉呀!我不想幹,怕得罪人。”如果有威德的話,他為了更大的一種原則,為了更大地利益眾生,他不怕得罪人。得罪人,實際上是對他的慈悲——是對當事者的慈悲,更是對廣大的其他人的慈悲。所以佛要有一種威德,折服那些剛強難化的眾生,甚至那些大菩薩示現大國王,要用酷刑來折服。當然酷刑的這些對象——可能他會變化成一個眾生來受苦,但是他必須要用嚴刑拷打。那麼佛這個威神,實際上是慈悲的另外一種表達形式。

所以佛的這種熾盛的光明——“炎”,就像這個火焰燒得很旺。這樣的“炎明”,是一切世間天人的神光沒有辦法比擬的。在這個天地之間,日月的光明,還有摩尼寶珠的光明雖然熾盛,但是這些“日月摩尼”的光明放在佛的光明面前,就被佛光所“隱蔽”,好像你的光明就成了一堆墨汁一樣——“猶如聚墨”。你看這個佛的光明有多熾盛!原來有一個老比丘尼,她說年輕時候看到佛,她一頂禮,頭上的這個黃金首飾掉在地上,她想找,找不到。因為佛光太熾盛了,她看不到自己的黃金首飾在什麼地方。所以黃金首飾在佛光裡面“猶如聚墨”,看不到——全都隱蔽了,就叫屏蔽了。這說明佛的法身光,超勝世間一切業力的光。

世自在王如來的光顏容貌超越世間一切眾生,無與倫比。法藏比丘讚歎佛的這種法性的光明、這種身相光明,實際上就是讚嘆佛的法身功德。為什麼呢?由於佛所證的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法身的功德,是寄寓在他的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裡面的。所以透過佛的相好光明,能夠了解佛心。你看這個法藏比丘能夠了解這些,他就把握了佛心,把握了法身的功德。

下面就讚歎佛的口業功德和意業功德。世自在王如來契證無上正等正覺,顯發他的身相光明,自然以他的悲心願力,以他的如來的梵音講經說法,這是“正覺大音”了:是從他的無上正等正覺裡面顯發的大的音聲——就是大乘佛法的法音。這個“響流十方”,傳響於十方無量無邊的微塵數佛剎。這就顯發正覺實相所發的音聲:無作妙用,不可思議。那進一步讚歎如來的意業功德。一切如來的功德都從六度裡面生髮出來,這裡談世自在王佛在他的因行也是這樣過來的。 “戒”,世自在王佛也要持戒止惡防非,先調伏身口意三業——由持身自在到持心自在,得到清涼。這個“聞”就是博聞強記,了解一切經教,作為利益自己、利益眾生的資糧。聞即信受,聞此,行此所聞之正道及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就是“精進”。由這個精進,攝心在正道和助道的善法當中,與諸法實相相應,就契入到“三昧”——三昧禪定。由這個三昧禪定就能得到般若“智慧”。由這個般若智慧他就無知而無所不知,就能夠成就佛果的“威德”,這個威德是超勝一切世間天、人的威德,所以沒有跟他相提並論的,就是“無侶” ——無有伴侶,就極為“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這是指世自在王佛自證的功德。 “深”就是深切的思惟,“諦”就是諦觀內明——向內求。深思諦觀,覺照自己的自性本源。自性本源具足慈悲、願力,這些都是善的念頭,所以佛在念頭上是純善的。由這個“深諦善念”就能契入到法性真如之海——這法性真如之海叫做離垢真如,就能平等普攝一切眾生。那麼世自在王佛對這個法性真如海可以窮極它的奧妙,探究它的邊際和深淺的底源。

好,那麼佛是無明、煩惱,全都斷盡。慾望——對五欲的尋求,瞋恨的心:佛是永遠沒有,不僅沒有正習,連餘習都沒有。所以這就是“人雄獅子”,就是人中之大雄,就像獅子王無所畏懼。 “人雄獅子,神德無量”,說明佛是具足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無量無邊不可稱說的功德。那世自在王佛以這個威神功德,來普度群萌——離生死苦得究竟樂,這樣的自行化他的“功勳”,非常“廣大”。所以佛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也就圓成了自己的德能,他的自性般若智慧也就深邃妙絕。由禪定三昧引發的光明威神之相,能夠令三千大千世界震動。這個“震動”,覺照眾生的善根,也會表達這種八相成道之相。所以這一段就用這些讚歎世自在王佛由本垂跡、由實開權、種種度化眾生的妙德難思。

下面就是表達自己的菩提願心——願菩提心。 “願我作佛,齊聖法王,過度生死,靡不解脫”,就是法藏比丘見證到世自在王佛這麼無量深廣的功德——由於他知道佛德的這種殊勝,也生起了一種無限的嚮往。所以他誓願作佛的這種菩提心更加堅固,就發願:“我要像世自在王如來的功德一樣齊等——等同。自己能出離兩種生死之海,得大自在、大解脫,也要令九法界眾生都能得到這樣的大涅槃解脫之樂。”“靡不解脫”,他講自己過度生死之流,也要讓一切眾生——沒有一個眾生不能解脫的。他的心量是平等普度的心量,不留一個眾生的,所以就“靡不解脫”。

好,雖然發了這樣的一個總願,但怎麼去做?還是要從六波羅密做起。你看這個法藏比丘對世自在王佛的因行的功德讚歎,談了六度,自己講要圓滿這個大願——圓滿作佛,也談這個六度問題。 “布施”——六度之首: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個布施擴大,對治眾生慳吝的煩惱。這就是調伏自己的那種慳貪心。要持“戒”,要修“忍”辱,要“精進”,要得禪定“三昧”,最後是般若“智慧最上”。六度,般若智慧為眼,前五度如盲。前五度為福德,第六度為智慧,所以福德智慧就是六度。

好。這個法藏比丘他是發誓——發出了宏深的誓願,要平等地行這個“此願”,“此願”就是自利利他的菩提願。這個願的核心就是要給一切眾生作大安樂。為什麼要給眾生作大安心、大安樂?是由於法藏比丘深感九法界所有的眾生都生活在恐懼當中——“一切恐懼”呀!所以恐懼的眾生他最渴望的就是安心、安樂,這是作為所有眾生本能的一種求助的宗教心理。就好像大海的漁民為什麼要信媽祖,他面對那種浩瀚的大海——深廣莫測、颱風暴雨,他感覺到自己渺小,所以他要找到一種依托,希望有一種更大的超自然的力量能夠幫助他——從對大海的無知、不能把控的這個恐懼當中拯拔出來。

一切眾生都生活在恐懼當中,由於他無明的心,對很多事情他感覺到不能把控。不能把控,對他來說就是恐懼。自己在這工作,說不准稍不注意被炒魷魚了。對於這個東西,他也膽戰心驚哪:“一炒魷魚我這個吃飯問題、醫保問題、房子要交貸款問題……”這些東西一下子都形成了,他很恐懼,所以他為什麼在單位上老老實實啦,畢恭畢敬啦。所以管單位上人,比管出家人好管——出家人他沒這些恐懼,你抓不到。但是他上有老,下有少,他得要膽戰心驚——他飯碗沒有了就完啦。這就是飯碗的問題,還有一個心理上的種種恐懼問題——對於這個未來不可測的問題。

所以這個法藏比丘開始的一個總的意向,要給一切恐懼的眾生——只要在輪迴裡的眾生都是恐懼的,無一例外,所以要給他大安心、大安樂。這是以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的一個核心的眼目;這是他最高的一個理念,最後是把這個落實到四十八大願具體的每個願裡面去。所以每個願裡面都是讓一切眾生離開恐懼,給予眾生安樂,這就是法藏比丘的大悲心的結晶。這種大悲心,他剛出家不久初步地匯報自己修行的這樣的一個心得就具有。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也可以理解:這個法藏比丘可不是今生才發心修行的,他就有可能是由果向因的一尊古佛。所以包括後面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距離我們只有十劫,難道只有十劫嗎?在這一期的應化里面是十劫,在無量劫的應化當中,他就是不可思議的劫。所以在不可思議的劫裡面所數數應化的他,都要把“一切恐懼,為作大安”作為他大願的眼目。

那麼這樣的一個願心,他是從意志力方面來強化。假令: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剎,有無量無邊的像恒河沙那樣的諸佛,你對諸佛做種種供養——種種香華、種種樂器、種種七寶、種種寶蓋,去供養這麼多諸佛。你說他的福德是不是無量無邊呢?但是這樣無量的福德、功德,跟我建立這個大願相比、建立這個大願來求證無上正覺之道而且堅固不退卻相比,那麼這樣發心的功德、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功德,比前面供養恒河沙諸佛的功德都來得大。

實際上這裡是讚嘆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 《華嚴經》說: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心必能成正覺,是故我禮初發心。 《華嚴經》很多的地方都讚嘆發菩提心的功德,彌勒菩薩讚歎善財童子那二百四十多個偈子,讚歎發菩提心功德是非常完備。 “發心”就是你初發菩提心,“畢竟”就是最後你畢竟成佛的那個心,這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這兩者相比,初發菩提心更難。因為你發了無上菩提心,就必定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初發心時即成正覺”,於是要禮敬很難的初發心。那麼法藏比丘在這裡就初步陳述他初發心的功德: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的功德,不如求菩提願的功德來得大。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啦。原來我們常常講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小沙彌跟著他的師父後邊行腳——幫著拎包。他的師父是阿羅漢,證了阿羅漢果啦。這個小沙彌拎包,看到田野當中很多耕種的農民,他覺得很苦,於是他就發了一念:“哎呀,這個農民太苦了!我要成佛度他啊!”發了要成佛度這些苦眾生的願,這個心一發出來,他的師父把他的包背在自己身上,請他走在前面。這個小沙彌:“師父叫走在前面,我就走在前面。”但是看一看,走一走,又想想:“哎呀,這個眾生太難度了!還是先解決自己的問題吧。”好,這一念起來,他的師父說:“哎!等等,等等。”把這個包放在他肩上:“你跟我走在後面。”走在後面,這個沙彌也不知怎麼回事。他又看到一個場景:“哎呀,我好不容易發了心,不能退轉哪!我還是要發心,再難也得要堅持啊!”又起這個念頭,他的師父把他的包又拎到背上,請他走在前面。這個沙彌說——他就是很奇怪:“怎麼師父今天一下子讓我走前,一下子讓我走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因為證果阿羅漢有他心通了,所以他動什麼念頭都知道,他的師父說:“你是我徒弟,你當然跟我要拎包,要走在後面。但是你發了一念要成佛度眾生的心,啊,這不得了!你要成佛——你是菩薩的種性,我還是一個聲聞羅漢,你得要走在前面,我跟你走在後面。忽然你退轉了,你想要做自了漢。那對不起!自了漢,我是到家的人,你還剛剛才開始,你得跟我走在後面。就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這個發心不同,這個種性就不一樣。這個種性是決定你未來的高貴和低賤的一個依據。你如果投在王宮裡面作太子,你的種性高貴,雖然你現在還沒有能力,這些宰相見了你都要畢恭畢敬。因為他畢竟是臣的身份,你是君的身份。所以你看,如果我們發心念佛到極樂世界成佛,你說這是什麼種性?所以一切天人、一切聲聞,都要恭敬這個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得要走在前面了,我得給你背包啊,我得為你服務哇。”是這樣的。

這個法藏菩薩——你看在這個時候——他把這個菩提願放到了這麼一個高度來讚歎,而且對這個事情他認知得非常清楚。所以進一步地他發願,就是:“我為了這樣的菩提願的實施,我永劫以來的精進努力,它所產生的威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由於這是從他的大菩提心裡面產生的一個巨大的力量,那這種力量就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大事。所以他了解了這個菩提願的功德之後,他就敢發一個驚天動地的大願。發什麼願呢?發超勝諸佛的願:“我以後要建立的淨土,是十方無量無邊剎土當中最尊第一。”——“國土第一”,你看。 “我這個國土當中‘其眾奇妙’”,就是往生的眾生容貌、顏色、神通、智慧都是非常奇妙的。依報的環境,它的這個嚴淨光麗窮微極妙也是第一的。

“那麼我建立的淨土,他的特點是道場。”“道場超絕”——修道的場所、證道的場所。所以這個概念就告訴我們,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去享樂的,不是去旅遊的。有很多人說:“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很貪心嘛!你是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想那裡的黃金嘛!”我們到那兒去還要黃金幹嘛呢?那裡沒有貨幣的流通——錢,沒有這些東西啊!所以這個極樂是修道的道場:斷煩惱,顯佛性,證佛果。它這個見聞覺知,一切都能夠讓我們趨向無上菩提道,這樣修道的種種增上緣具足,十方剎土中超勝卓絕——建立道場的概念。我們在這個地球也要建立道場的概念,如果你把寺院作為一個廟店,賣門票,搞這個搞那個,那就不叫道場了,那是搞經營性的東西了。

“國如泥洹”,這個他最初發的願以後都實施了,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的體性是涅槃的體性。他用個“如泥洹”,這個“如”就是它的本體是這樣的。但是眾生所接納的過程有一個唯心所現,所以它就有四土的差異。雖然有四土的差異,他的國土的體性是“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所以國土無衰無變啦,天人相好莊嚴啦,壽命無量啊,法性土啊,這些,包括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啦,都是這個“國如泥洹”——如涅槃的國土的德能所顯發出來的。那麼國如泥洹的這個特點,也是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當中,沒有跟它相提並論的,它是超絕第一的。

那麼發這個願,法藏菩薩的悲愍在什麼地方? “我要哀愍一切眾生,我要度脫一切眾生。”他所有的發願都是全稱表述:一切。不是部分,不是局部,不是限定在有緣,而是一切——“我當哀愍,度脫一切”,九法界眾生全都要度脫。所以我們了解這個,就對於往生的身份要建立一個正見。如果說定性聲聞、緣覺不能往生的話,那你的“一切”怎麼體現?九法界當中缺了兩個法界,能稱得上一切嗎?這個“一切”:九法界眾生就是在自己的這樣身份的本位,只要具足信願持名,都能往生。不需要你聲聞、緣覺一定要轉小乘心為大乘心,才能往生。當然轉為大乘心,你就是菩薩的種性,那當然往生沒有問題。但問題就是聲聞、緣覺的定性還沒有改變的時候,能不能往生?具足信願持名照樣往生。這才符合著“度脫一切”的概念。

好,那麼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信願持名,生到我的剎土——“十方來生”,他都是帶著歡喜的心。那麼往生的是淨土,他是帶著一種非常超越的——出世間的心,所以他是“心悅清淨”的。只要到了我的國土——西方極樂世界,他就能得到無限的“快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他就能得到安心、得到安穩、得到安慰、得到安樂—— “安隱”,找到了最終的歸宿。所以這些話,都是後面提綱挈領的話: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隱。

好,那最後的三個偈子就是祈請世自在王佛來印證,就是向世自在王佛禀白:“我發出這樣要作佛——而且發出國土第一、道場超絕、度脫一切眾生的大願。那麼唯有佛才能印證我這個心願是不是講大話,是不是能實現。只有佛的印證才能讓我心安,才能讓我得到這種勇猛精進的動力。如果能得到佛的證明和加持,我就要堅固自己這個菩提願,我就要不退失這個大願,我就要由這個大願引導我無量劫的大行,我得要不疲不厭、勇猛精進地修持,直到圓滿大願為止。”那這個大願,他發出一個非常震撼的一點,就是發誓:假使身止,諸苦毒中,我行精進,忍終不悔。就是縱然我到了阿鼻地獄這個最苦難的地方,遭受這樣的苦毒,如果有人說“你放棄大願吧,你就從阿鼻地獄出來”,都不放棄,我一定要把這個行持堅持到底,忍受阿鼻地獄種種的劇苦我都不後悔。這就是把自己推到極端的一種誓言。世間上最苦的不會像阿鼻地獄那麼苦吧?縱使身止阿鼻地獄的苦都不終止這個願。

這就以發誓——重誓的形式,完成了這樣的一個偈頌。這樣法藏比丘通過讚歎世自在王佛的身、口、意三業,來向佛的功德齊等——把這個菩提心給它發出來了。那麼法藏比丘為使如來的種性不斷故,為度脫一切眾生故,為悉知一切眾生的三世智故,為了知一切諸佛的平等境界故,發了這個大願:所以這樣的一個悲願現前。未來的願王的出現,未來圓滿大願的行持的這種推動,最後圓成“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德能,都從這裡開始了一個起點。所以我們都要把這個願作為自己發菩提願的一個楷模。



48大願 第一講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願,當具說之。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識宿命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好,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佛前發願”——第五章。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這個法會上,向與會的大眾追述、陳述著往昔無央數劫以前的一件大事。這個“時”,就是無央數劫以前的法藏比丘思惟五劫,圓滿大願藍圖的設計,向世自在王佛以及座下的大眾稱性發願的那麼一個稀有難逢的一時。所以這個“時”就定格在法界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上的這個時空點。這個“時”對我們一切眾生具有深刻的關聯,當這一刻——“時成就”的時候,法界所有眾生的被拯救也就獲得了一種依據。就在那一刻,法藏比丘在寂靜處用五大劫的時間攝取完十方無量無邊的佛剎。 “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代表他的圓滿,這些諸佛奇妙的淨土莊嚴之相,以及成就這個莊嚴之相的諸佛的清靜之因行,這個法藏比丘都弄明白了,都提綱挈領地把握住了,把十方剎土的精華聚集在一起了,而且把救度十方九法界眾生的方法也思惟到了。那麼他是在寂靜處靜坐思惟,這種思惟是深入法性——實相層面的思惟,這就前面講的“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不著在一切法上,住在實相般若上,以他的悲心來祈結國土第一、令一切眾生得到大安隱的這樣一個總願——來攝取。

好,當完成這麼一個總願的時候,這種修慧——這種“軟件”的編制、這種藍圖的設計是非常細緻的,非常周密的,是一個完整的東西。法藏比丘非常有自信,才到他的親教師世自在王佛的地方來禀告。先是這個弟子見師父的禮節,五體投地地頂禮——“稽首禮足”,然後“繞佛三匝,合掌而住”,恭敬地向佛世自在王佛禀告。這時候,他們師徒倆也是離開了五大劫了,他就向世尊禀白:“我已經攝取了十方剎土的精華,來莊嚴我這個國土第一的大願。這些方法、原理我都明白,我都凝聚在我的藍本里面了。”他不需要說多少話,實際上就這一句“我已……”,這是成就的話——我已經完成了這樁事情了。

世自在王佛當然非常了解了,一聽這句話,就很歡喜地告訴他的弟子就是法藏比丘:“你現在可以稱性宣說了。要知道,正是時候了。”“宜知是時”,這個“時”,一方面是你的悲心使你的願成就了;更重要的是,九法界眾生需要得拯救的這種渴望、機緣在這裡了。所以就讓他趕緊宣說:“你這一說,首先天人、聲聞、緣覺這些大眾,能夠發起信心,生起喜悅,能夠發起求往生的心。”這就是“發起悅可”。那麼對那些菩薩層面的——大菩薩,聽聞到你已經成就淨土之行的這個法,“修行此法”——這個“此法”是什麼?在《無量壽經》的下卷,十方諸佛敕令座下的菩薩都到西方極樂世界,禮敬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說法,受阿彌陀佛成佛之記。當這些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時候,看到極樂世界那樣的妙麗莊嚴,馬上就生起一個心——一個願:“我也要成就像這樣的淨土!”

好,這時候,阿彌陀佛心懷歡喜,放光,然後就宣說了一個法。這法就是告訴這些十方的菩薩,你要成就這樣的剎土——這個願太好了。但這個願怎麼實施呢?就在這裡,把他因地當中成就極樂世界的這個法,他說出來了。這主要是體現在三個偈子——這是阿彌陀佛親口宣說的:“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這三個偈子十二句,就把法藏菩薩成就淨土的一個原理、機制告訴我們了。首先要契證諸法的空性,要了解世間和出世間一切法都如夢,如幻,如響,這是建構淨土的一個前提。如果把一切法都認為很真實,去心外求法,那都進入不了。那你契入諸法的空性,還要發願,就是“妙願”——奇妙的莊嚴淨土、救度眾生的願。有這個願作為中介,才能夠從諸法的空性當中現出它的莊嚴之相。這個莊嚴之相就是表現為淨土無盡的依正莊嚴,這就是剎土,就“必成如是剎”。

所以我們把建構西方淨土的一個原理用公式來表現,第一是空性,第二是妙願,第三是剎土。那麼在大願的禀告當中,它就包含著這樣的法的精神。這個四十八大願就是從諸法空性裡面昇華出來的,這就是妙願。因為諸法的空性——涅槃自性,它就是奇妙的,是不可思議的,是具足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善法的、廣大無邊際的,這就天台家講的“性具”。在這個“性具”裡面的無量德能,怎麼開發得出來?這就要發願。你發了願,再由這個願導行,就必定能圓滿你的大願,莊嚴你的剎土,乃至於你在這個過程當中究竟六度——乃至無量的菩薩行,一定能做佛。

所以這些與會的菩薩聞到你的發願,知道你的原理、機制——就是這個法,他就得到大的啟發了,就“緣致滿足無量大願”,就是能緣你這個法,滿足他菩薩的無量大願。菩薩無量的大願,最終是離不開成佛度眾生的核心。所以這樣的一個稱性發起的四十八大願,包含著所有修道人成功的妙願:或者自力怯弱的“我求往生”;或者他的境界很高的,也能得到甚深的啟發,也要像這樣一個淨土的修法——這個認同,來快速、圓滿地完成他自己的大願。你看世自在王佛就做了這麼一個高度提煉的的概述,說明你這個大願“宜知是時”,趕緊稱說,來利益這麼多眾生。

那麼這樣,法藏比丘顯然得到了佛的印證。實際上,四十八大願稱說,世自在王佛就在旁邊啦,就坐在那裡啦。他在佛面前稱性宣說,也就說這個四十八大願是得到了世自在王佛的印證的。從他開始發願的起始,到他發願的時候以及發願的圓成,都貫穿著他的親教師世自在王佛的這樣的一個加持。那麼如果把世自在王佛這個“世”——世間,作解脫德,“自在”作般若德,“王”理解為法身德的話,那麼世自在王佛是代表涅槃的三德。換句話來說,他是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得的這樣的一個法界藏身的德;這樣世自在王佛的這種加持、印證,也就等同於十方諸佛的加持和印證了:所以這個大願不是一般的一個情況。不是我們凡夫心血來潮、頭腦發熱,發個願——實際上都不是稱性發出來的。發了願,過幾天:“哎呀,做不到啊!能不能修改呀?”它不是這個(樣)。這個是不能修改的——稱性而出的。

所以法藏比丘就禀白佛陀,“唯”——很莊嚴的,“唯垂聽察,我即將發的大願,我要具體詳細地宣說了”。那麼這宣說不僅僅是對佛一人說,這是在世自在王佛的法會上宣說。這就等於世自在王佛把他講經說法的這個權利,在這一刻賦予了法藏比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是可理解為代佛宣說嗎?

好,下面是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分為三大類。第一是攝法身願,攝法身願包含著三願,就是第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願”、第十三願“壽命同佛永久願”、第十七願“諸佛稱名讚歎願”。那麼這三願是法藏菩薩莊嚴自己的願,讓自己的光明遍照十方,讓自己的壽命無量,讓自己的名字得到十方諸佛的稱揚讚歎。雖然是莊嚴自己自身的功德,實際上他的目的還是為了普度一切眾生。這是攝法身願。

再就是攝淨土願,攝淨土願有三願。第一就是第一願“國無三惡道願”,讓我的淨土沒有三惡道;第二就是第三十一願“淨國照見十方願”,西方極樂世界每個構件面都非常清淨,牆壁、地面、樹幹都能夠照見他方世界的情況;第三十二願“嚴飾超諸天人願”,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構件——宮殿、樓閣、寶池,它都是種種珍寶合成的,裡面有種種寶香的羼滲,是一切世間天人無法比擬的。這是攝淨土願三願。

除了這六願之外,其它的四十二願都是攝眾生願——四十八願的核心就是攝眾生。這裡攝眾生如果從類別上分,又分攝淨土往生者,攝本土的眾生願,有攝他方眾生的願。那這個攝本土的願,有攝天人的願,有攝菩薩的願;攝他方世界也有攝凡夫願和攝菩薩願,它又有所不同。

好,我們大概了解這個就可以。這個願目,這裡是鋪陳了四十八願,但是漢、吳兩譯是二十四願,宋譯是三十六願。我們還是以曹魏本和唐譯本為核心的,一般就指四十八大願。大家不要以為僅僅只有四十八大願,阿彌陀佛稱為大願之海,五大劫的思惟不僅僅就思惟這四十八條,要么不能稱為大願之海。他是面對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剎土的眾生髮願的,所以他的願目將會很多——才能夠對應各種不同形態的剎土、各種不同根機的眾生,來沒有遺漏地救度。所以稱為大願之海。這裡釋迦牟尼佛所介紹的四十八大願,是從大願之海選擇了一些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關聯緊密的部分作介紹。大家要了解這一點,不要以為只有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內容非常深廣,細講要花很多時間;但粗略的講呢,又好像不得要領。我看時間確實不夠,所以我們就用概略的方式,還是要講一講它的大意。

我們看第一願“國中無三惡道願”,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的剎土沒有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如果這一願不能完成的話,我就不成佛。那法藏菩薩為什麼要發這個願,而且把這條願放在第一?前面我們講過,法藏比丘讚歎佛的相好光明來陳述自己願的時候,就有一個根本的悲心——“一切恐懼,為作大安”。所以四十八大願是他對一切恐懼的眾生來發的,是體現他的大悲心的。那在他五劫的思惟中,他用自己的天眼通觀察他方世界種種情況的時候,對這個法藏菩薩來說,他是觸目驚心的。能夠引發他悲心的一點,就是看到有那麼多三惡道的眾生遭受著種種劇烈的痛苦,尤其是阿鼻地獄的眾生,那一天都是萬死萬生。等到輾轉的地獄苦受完了,到了畜牲道,他又忘記了——調過頭來又下了地獄;惡鬼道、畜牲道裡受完了這個業報,僥倖得到人身,由於煩惱習氣又造作惡業,又墜到三惡道去:這個真是輪迴不已。我們在六道輪迴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的比例都是在三惡道裡,在人天道裡面是很少的。

而這些眾生在菩薩眼裡就是多生多劫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屬。他們都有佛性,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只是那種無明啦,情執啊,把這個佛性完全遮蓋住了,冤枉地遭受劇烈的痛苦,而且在這個苦當中他不知道出離。那你想想,法藏菩薩現量看到這些的時候,他真是痛徹心髓、如箭入心哪!所以最要解決的是三惡道眾生的痛苦啊!所以他就必須以他的悲心把這一條放在第一:在我所成就的剎土當中,永遠不會有三惡道了。那這一願也向我們透示,它是帶業往生的一個法門,就是你他方世界的眾生業障深重,帶業到我這兒來,就是帶了三惡道的業力種子到我這兒來,你也不要害怕有三惡道的輪迴。不僅三惡道的事實沒有,連三惡道的名稱都沒有,這就是後面“國中無不善名願”。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在西方極樂世界你三惡道的這個業力種子就枯萎,就不能起現行。然後他的善法——佛法的修行馬上跟上去,以後破無明,這些虛幻的三惡道輪轉的幻業、幻苦也就沒有了。從“睡夢”當中醒了,他就得到了安樂啊!這是第一願,我們要體會這種悲心。

那第二願緊接著對三惡道的這種劇苦,還要預設一個底限的安樂,這就是第二願“不復更生惡道願”:你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去,不再重新到三惡道去了。這就針對什麼類別的眾生呢?你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沒有墜三惡道的風險了,但是有一類往生的天人——帶業往生的天人,他曾經因地發過悲願:“我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見阿彌陀佛,我要回來救度眾生。”這時候他還是天人的身份,還沒有破無明,他的三惡道業力種子還有,離開了極樂世界,就有墮三惡道的風險了。所以針對這一類情況法藏菩薩發第二願。

本身在西方世界沒有壽終,他是無量壽,這個“壽終”是指往生的天人他要離開極樂世界,悲心很切,要到他方世界度眾生,所以表達為:他離開極樂世界,為在極樂本土的壽終。那他離開極樂世界,比如再回到娑婆世界,他還有業力種子,照樣到三惡道去了,那不白去了一趟嗎?如果到極樂世界還回來,又墮三惡道,就覺得不保險了,也不敢發願再回來了,那永遠呆在極樂世界不敢來。來了就墮落那怎麼行呢?所以這一個大願就保證,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回來沒有關係,你不會墮三惡道的,你還能夠回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阿彌陀佛這一願作保證,曇鸞大師有個比喻,就好像你這顆種子用一個不朽藥給塗上了,塗上了一層保護層。這個種子一般放在水里會爛掉,放在火裡會燒掉,但是我塗了一層保護層——是佛的果地上的保護層,所以它入水不爛,入火不燋——不被燒燋。所以我們只要見到阿彌陀佛,再回來,不會再墮三惡道。所以很自在:願力保護,披上宏誓的盔甲。這宏誓盔甲包括我們自己發願的盔甲,更包括阿彌陀佛果地上大願的盔甲,我們披上了,就不會被五欲六塵、煩惱所擊中。這就比喻為:如鵝鴨落水,鵝和鴨落到水里沒有關係。如果沒有這一願保證,我們就像雞:落到水里就“落湯雞”,不可收拾。好,這是第二願。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48大願 第二講

第三願是“各得真金色身願”,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這四十八大願講的天人就是指他見、思惑沒有斷,是帶業往生的凡夫——國中天人他的身色都像佛一樣的是紫磨真金色,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我就不成佛。這叫各得真金色身願。大家想一想,這就是果地上加持的殊勝。你看看我們這些凡夫眾生是什麼色相——黯淡、漆黑、焦黃,很不好看,因為我們內心就很漆黑。所以人和人之間見面都有點害怕,都是帶著嗔恨的樣子,都是半恐怖分子。所以這個是沒有辦法:人和人之間之間一見面,他就有個提防的心理。因為每個人發出的氣場都有排斥力,都有懷疑力,都有嗔恨心,都有分別的東西,都有怕傷害或者要傷害這些東西。所以以後的眾生是越來越苦,人和人之間是很難相處。

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像佛一樣的紫磨真金色。唯有證到了諸法中道了義的功德,才能顯發的身色啊!當我們有這麼莊嚴的相貌的時候,這個相貌、這種顏色也會影響我們的心。我們中國古老的這種命相學:一個人的相貌跟人的命運是有關係的。一個有福報的人,他就有福相;一個貧賤人就有貧賤之相。如果一個人修行好了,相由心轉,他的相變好了,他的運也會變好。你把那些當大官的人的相,跟一個乞丐的相擺在一起,他就是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具有佛的相、佛的色,就會使我們凡夫的心趨向佛的功德。這是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快速成佛的一個善巧方便:當我們有佛的相的時候,還敢去造那些殺盜淫妄嗎?對不起自己的相貌哦!一般的人,你看有體會:你穿一件很破舊的衣服,到一個很髒亂的地方,就很隨便,痰就隨便吐;如果你穿了一件很高檔的名牌西服,到了五星級賓館,這時候就不一樣了,你這個痰就不敢隨便吐了,人家在那兒彈高雅的鋼琴,你也不敢出聲大地吆喝酒令了。它不一樣,所以它會影響我們的心。好,這是第三願。

第四是“形色無有好醜願”。法藏菩薩這樣發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剎土當中天人的形貌、顏色都同樣得好,沒有哪個漂亮一點、哪個醜陋一點的分別,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你看法藏菩薩真是考慮得太細了。他為什麼會有這一願出現?這是有原因的,法藏菩薩考察他方世界眾生種種的矛盾、鬥爭甚至戰爭,是來自於這種相互之間的嫉妒。最起碼的一個嫉妒,日常就是誰長得漂亮一點,誰長得醜一點。長得醜的人心裡,他就有自卑,這種自卑引發了他一種嗔恨;那些長得好一點的,他就覺得很傲慢,居高臨下。

於是這個相貌的美醜,都會導致很多問題。原來清華大學出了一件什麼事?化學系的兩個女生,就是由於那個醜一點的,看見那個太漂亮的得到很多男同胞的青睞,就有嫉妒,然後就在她的茶杯裡面常常放點慢性毒藥,慢慢地把她顏貌、身體都摧毀了。以後才慢慢查出這麼個事情。這種嫉妒心能夠使她把對方毀掉。那如果一些國家的國王為了爭奪一個美女,他也可以不惜一切,你看中國自古歷史上,包括西方國家,都有很多。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如果不是他那個愛妾叫什麼陳圓圓的,歷史都會改寫了,他可能就不會引清兵入關了,等等這些。所以整個的歷史都包含著這些東西在裡面。

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是一個無諍的社會,首先讓你在形貌上沒有高下、優劣、美醜的分別心——都一樣。而且一樣到什麼水准上?跟佛都一樣,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金剛那羅延身。你看阿彌陀佛是大平等了,這種平等可不是說像上帝一樣的:“你們子民平等,但是我跟你們是有差別的。”阿彌陀佛這個“清靜平等覺”是讓一切往生者跟阿彌陀佛平等,首先相貌平等。我們看《西方淨土變》,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都有分別的:這個蓮花出來的身體比較小一點;佛最高大,這個菩薩呢,又小一點。我們不用這個很難分別。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沒有這些差異。好,這是第四願。

第五願“生者皆得宿命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都能夠有宿命通。”宿命通就是知道自己前生、十生,前百劫、萬劫哪一生做什麼,什麼身份,壽命多少,財富多少,這一道受報完成之後,下一道又輪轉到哪去。宿命通都知道,最低限度也能知道“百千億那由他”劫的這種宿命的事情。 “百千億”,這已經是夠多了,“那由他”又是億的意思——百千億億劫的事情。我們知道阿羅漢作意能知道八萬大劫的宿命,我們這些凡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所得的宿命通遠遠超過聲聞、緣覺的宿命通。就在佛的果地上的宿命通,我們獲得了。

好,這個宿命通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必要的。知道宿命通,我們才對於這個因果有絕對的信心,沒有一絲的懷疑。因為你在宿命的流轉過程當中,都是你的業因決定的,但這個業因果報是錯綜複雜的,為什麼我們難以相信因果?我們就是在一個片段去看——看不清楚。所以為什麼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他振振有詞的觀點:“有什麼因果啊?!好人受氣,壞人得勢。”他就都拿這個理由。為什麼他會不信因果?他就在這個很短的時間看。但是如果打開輪轉的這個全過程來看,今生所謂的好人,上一輩子真的是好人嗎?今生所謂的惡人,他上一輩子可能就是個善人。這裡面錯綜複雜的善惡事,是很複雜的格局,唯有宿命通——知道百千萬億劫事情的人,才知道:“哦!這是真實不虛的。”因果法則是不能否定的,現象的表達方式是多元的、複雜的。

好,那麼宿命通不僅知道自己的宿命,也知道他人的宿命,也能令他人知道他自己的宿命。那你知道他人的宿命——知道他是從哪一道過來的,知道他的習性是什麼,知道他的善根的狀態,對於教化眾生也有好處。現在有很多人都也喜歡來問我們:“法師啊,你看看我上一輩子從哪兒過來的。”問這個話,我們是很慚愧了,我沒有宿命通啊,不知道你從哪一道過來的;我連自己從哪裡過來都不知道。所以我們很希望有宿命通,但這宿命通靠我們禪定的功夫還是很難的。仙人也有宿命通,叫五通仙人,雖然他了解的時間段有限,但是他會開發一定時間段的宿命通。究竟的宿命通唯有西方極樂世界才完全打開,所以我們很想得宿命通,最快的方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阿彌陀佛這一願的保證,只要往生都能得到:生者皆得宿命願。不是說一部分人得到,一部分人得不到,還要經過考試,還要過門檻。沒有這樣,只要一往生,都有宿命通。

好,第六是“皆得天眼徹視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天人都能得到天眼通,最低限度也能夠見到百千億億諸佛國的情景,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實現,我就不成佛。”天眼通,一般我們講這個色界清淨的四大現前的時候,能夠有天眼通,天眼通能夠知道自己這一地的情況,知道下一地——生命形態下面情況。比如初禪天的天眼通,能知道自己這一初禪天的情況,也能看到欲界天的六天的情景,但是上面的二禪天,他看不到的。那麼天眼通很有必要:如果我們能看到很多事情,看到他方世界諸佛的剎土那樣妙麗莊嚴,我們生起神往之心;看到他方剎土苦難的眾生——三惡道的眾生遭受劇苦的情景,我們能生起大悲心。所以這個天眼通能夠增上我們的菩提心。所以一去,我們就能獲得這個天眼通。

第七是“皆得天耳徹聽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我剎土的天人都能得到天耳通,最低限度也能聽聞到百千億億諸佛所說之法,而且都能夠信受修行,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我就不成佛。”這一願對我們很有啟發。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現在我們被分別、執著障礙,使我們耳根的聽力雖然相比其它六根來說,要敏利一些,但總的還是暗鈍。有很多超聲波、次聲波,我們是聽不到的;這個惡鬼道的聲音、地獄道的聲音,我們也是聽不到的;天人的天籟之音,我們也是沒有感覺的。所以我們耳根的那種功德還沒有現前。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耳根圓通完全實施了。所以獲得天耳通,就能聽聞到他方無量無邊諸佛講經說法的聲音,而且聽到了馬上能理解,馬上能落實在行動當中——能夠修行。就是他通過耳根引發圓通常這種實相的佛性全都打開,所以不僅能聽到,而且能夠有智慧地理解、修行。

那麼這個天耳通,這裡說不僅聽到諸佛講經說法的聲音,當然他也能聽到三惡道痛苦的吶喊、呼救的聲音。所以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者,他一定要不斷地來苦難的世間救度眾生,由於他的大慈悲心是同體的,他聽到這些眾生哭喊、痛苦的聲音,他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坐不住的,他一定要來的。就好像一個父母,你在家裡聽到你的子女,在那個井邊要掉下去喊“救命”的時候,你還能在那裡喝茶,喝咖啡嗎?趕緊放下,飛跑過去哦!所以這個天耳通,它也是幫助這個往生者:無論從自利,還是通過聞諸佛說法能夠斷自己煩惱,通過對苦難聲音的這種聽聞引發他的大悲心。這是第七願。

第八就是“皆得知他心念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的天人都能有他心通。”就是其他人打什麼念頭,他當下就能知道——悉知悉見,就好像大圓鏡智映現外面的萬像一樣。 “最低限度也能了知百千億億諸佛國中所有眾生的念頭,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我就不成佛。”當我們看到這一願的時候,真的會興起無限的感慨哦!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弘法利生,還是做事,為什麼做不圓滿?為什麼常常犯錯誤?就在於我們沒有這種知他心的能力。你講經說法,你要知道眾生的念頭是什麼,根機是什麼,他需要什麼。為什麼佛講經說法要入定?他就觀察眾生的念頭、根機。如果我們一概不知,就是從主觀出發——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是眾生是什麼想法,你一概不知,你弘法效果受影響。

然後我們可能會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你肯定要用人吧,用人呢,你僅僅從面相上看,從他的表述來看,都好像很漂亮,但是這個人到底是什麼動機,他到底是什麼情況,我們是很難判斷的。在判斷不了的時候你交給他做,如果做一件很重大的事情,他可以把你賣了,你可不是完了嗎?所以用人極難,就在於我們不了解他到底是什麼情況。那隻能是靠“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要日久見人心,在這個很長時間當中才能了解他的心是什麼,這裡面你就要付出學費了。

所以我們看這一點,為什麼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這個世間很難做事,很難弘法利生,因為我們沒有他心通。所以為什麼龍樹菩薩說,一個菩薩如果沒有得到無生法忍的話,在這個世間度眾生是無有是處。他為什麼說得這麼斬釘截鐵?你得到了無生法忍就有他心通,度眾生就能夠度得恰到好處,廣做佛事;你沒有他心通,做事都是蒙的,那就是結點緣而已。所以為了完成這樁自利利他的大事,我們一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獲得度眾生和做佛事的能力。



48大願 第三講

好,看第九願,第九是“皆得神足飛行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天人,都能得到神足通。”神足通的表現形態將會很多,這裡舉出一點:“在短短的一念當中,你就能夠最低限度地分身到百千億億諸佛剎土去。”一念分身散影,到​​十方剎土去上求下化。 “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正覺。”那證得阿羅漢的人都有十八種神通變化:大身變小身,小身變大身,左脅出水,右脅出火,能夠在虛空行走,在水里行走,在虛空坐坐,意念到哪裡​​身就到哪裡,等等。他這個神通就自在。現在我們就一點都沒有了。

但這個神通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我們就是煩惱很重——嚴嚴實實地把我們遮蓋住了,一點都透顯不出來。正因為我們本具神通,才會顯現這些高科技:正因為我們有天眼通,然後才用機械的形式搞了個望遠鏡,甚至射電望遠鏡,能夠觀察這個太陽系、銀河系的情況,能夠有這個可視電視;正因為有天耳通,才會有這個手機,才會有這個電話;正因為有神足通,才會有飛機的發明。這些都是我們裡面有的,只是依稀彷彿地表現了那麼一點點而已。如果自性沒有這些東西,飛機造不出來的,手機也是不可能打得通的。

那麼這樣,六種神通跟前面的這種各得真金色身願、形色無有好醜願就相得益彰。前面你的形貌都是很莊嚴,都平等,這是你的外表;外表好,還要裡面也有種種的德能,裡面也有真功夫,就是六種神通。誠於衷而形於外,這才叫真正的東西。如果外面漂亮,裡面什麼都沒有——沒有德能,世間講就是杉木大刀——派不上用。法藏菩薩這個願是給你外面的好看,裡面也很厲害,也很有功德。

好,再看第十願“不起貪計身見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天人,都不會再生起想念,貪念、計較自己的身體。”——我執的這樣的一個煩惱。 “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我就不成正覺。”這一願發的是非常巧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現在我們在這兒輪迴,每天在這兒苦不堪言,每天在是是非非裡面,每天在利益的競爭裡面玩盡機心,不擇手段,最終的根源就是一個我執在這裡面啊!這是最終的根源了——我執身見,而這個是最難破的。法相唯識宗講,就是我們有一個俱生我執、阿賴耶識啊,那麼第六識就是分別我執啊。一切凡夫眾生做任何事情,思考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個“我”啊。他認為:這個“我”是真實的,這個身體是真實的。有這個“我”,我就要佔有;如果妨礙了我的佔有,我就嗔恨,我就乾掉對方,人和人之間就有矛盾摩擦,國與國之間就有戰爭了。為什麼孔子講“春秋無義戰”?整個春秋時期各個國家打仗,沒有一場是正義的戰爭,都是來自於我執的產物。

那對於修道人來說,這是我們最大的障礙。如果我們修行佛法若干年,“我執”還非常深重,一點都沒有弱化,真是白修了!但也確實很難啊。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裡面講,他所認識的一位老修行,住山住了幾十年。他有一天出來,大家都很恭維他,都很恭敬他。他就說修道人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尤其是愛名聲,這個名心都除不掉。當時就有一個人說:“哎呀,像老和尚這樣不愛名的人,那是太少了!”這位老修行呢,聽得很高興——笑瞇瞇的。所以蓮池大師看了這件事:“你看看,他都被人賣了還不知。”他還是沒有擺脫這個東西嗎嘛!他可以遠離人群,可以非常刻苦精進,但是仍然是:別人說句讚歎,他高興;說一句負面的,他嗔恨。這還是一個“我”沒有離開。

這個“我”如油入面,所以破我執不容易啊!整個佛法就是圍繞破我執、破法執兩個核心去展開的。你斷見、思惑才破我執——阿羅漢了;然後破法執才成佛。人、法二執全破才轉八識為四智。這在我們自力修行當中是很難很難的事情,所以無量劫以來為什麼我們還在這裡輪迴。 《法華經》講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發菩提心的人退轉了,退轉到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上。舍利弗在六信位的時候發大心,然後被一個婆羅門的青年勘驗一下,他也退轉了。實際上他退轉也是一個我的概念:“我把眼珠都給了你哪,你還拋在地上,還說這個眼珠不好——還說是發臭的。你這個人太糟糕了,我不理你了,趕緊回去解決我自己問題哪。”它還是一個“我”的問題:你怎麼這樣對待我呢?我對你都已經把兩個眼睛奉獻出去了。最終還是這個微細的“我”脫不過去:“啊,算了算了!”

所以這一願對我們太重要了。我們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離開我執了——這裡就包含離開法執了,永遠不會在這個身見、我執當中去計較了,去貪戀了。把這個人、法二執除掉了,我們的大平等心就起現行了,就沒有憎愛、榮辱、是非的觀念了。雖然沒有這個觀念,但是在隨緣的當中,也能了了明白一切法的情況。所以離開了這種身見、我執的分別,到淨土去供養佛,也不會由於淨土的佛很莊嚴,生起什麼崇高心;不會由於到穢土看到佛的身體很矮小,生起這種輕慢心——他都沒有了。所以這一願是給我們幫了大忙,就是在最難突破的一關當中,阿彌陀佛願力幫我們順利地突破了。

好,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天人……”這仍然是帶業往生的凡夫到了極樂世界。 “都能住在大乘正定聚,必定到達大乘涅槃的果報。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這叫正定必至涅槃願。每一願對我們都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個個都能成佛的原因,就在這一願體現。入到大乘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的意思——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阿鞞跋致最低限度相當於圓教初住的菩薩,你破一品無明,才入到了大乘正定聚。十信位都是空中柳絮——進退無定的。所以一個菩薩修行,他一個底線的保證首先要得到正定聚。在正定聚的這個時候,才能談三大阿僧祇劫或者多少時間的概念。如果你在不定聚裡面,就是動經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你都沒有進展,因為你進一步可能就退九步。進一步退三步,它是沒有作用的。所以這個“聚”:一個是正定聚,一個邪定聚,一個不定聚。邪定聚就是你的習性、惡業——一定要下三惡道的。那麼不定聚就看你遇緣:遇到好緣,能進入正定聚;遇到不好的緣,入到邪定聚。

所以對一切修菩薩道的人說,這個正定聚是極為重要的。 《十住毘婆沙論》說,一個菩薩修道,如果沒有得到阿鞞跋致就是正定聚的話,這時候他的心情是如救頭燃、如喪考妣,不容一刻的休息。一定先要達到這個底線——不退轉的底線,他才稍微可以安點心。要不你在空中像柳絮,一陣強風過來,一下子就飄到更遠的地方去。你再要從那裡過來,又要動經多少劫!你在不定聚或者邪定聚當中,你的念頭就是這個邪的念頭,又造了惡業,一下子到地獄裡面去。你到地獄又經過多少多少劫才能出來。如果到了正定聚,你首先是得到位不退,得到聖位永遠不會退到凡夫位;第二是行不退,這時候你是大乘菩薩行,不會墮到二乘自了漢的行;尤其更殊勝的是念不退,你微細的念頭能夠跟​​法性相應,跟實相相應,跟一切種智相應。這就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有點類似於孔子講修行:到七十歲可以“從心所欲,不踰矩”。那你念不退,身、口、意三業都隨智慧行,沒有一點過患。

你在這個正定聚就是阿鞞跋致的位置上,你是住在大乘的正定聚,你的悲心、你的智慧、你的身口意三業趨向佛果的這種純淨的行為,它必然是引領你——引領我們到大乘、涅槃乘的。所以用那個“必“字,就是必定能夠到達如來的“滅度”。所以只要成就往生極樂世界一願,就成佛是百分之百的保證。沒有一個不能成佛的,就是這一願給我們的一個承諾。那這一願也告訴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的目的價值在什麼地方——目的價值就在這裡體現:四十八大願的目的價值就是成佛,不是作其它的。那他不是成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是成圓教的佛——大乘圓教的佛。所以就用這個來校正我們的心願:我們現在發心念佛是為了成佛的。

但成佛分兩個階段實施。因為在此土我們很難成佛:自己煩惱很重,外面的境界不允許——我們不要說成佛,想得一個初果聖人都是不可得的時代。所以我們為了實施成佛,首先要解決往生的問題。一往生之後就克服了我們現在的三個困難。如果從通途自力法門來說,我們要解決分段生死的輪迴問題是極難的。但是淨土法門後面講的第十八大願,解決了我們信願持名乃至十念都能往生的問題,解決我們的分段生死輪迴問題。這是克服第一個困難。第二個困難就是:一般我們的習性是容易走自了漢的道路,容易得少為足,容易在斷見、思惑的時候取證偏真涅槃。

這在娑婆世界乃至在他方世界——你看這個《華嚴經》講——七地菩薩都有這麼一個陷阱:到了七地菩薩,他即將離開心意識的時候——在那個涅槃寂靜當中非常快樂的時候,他就想取證。這時候佛都要伸出金色手臂來加持他——摩他的頂,提醒他不要忘記因地的發願,他才進一步地去修菩薩道,到了八地——離開一切心意識的程度。你看七地菩薩都有這樣的一個危險,更何況一般的人。一般的人你斷見、思惑,很容易取證。一取證就成為什麼?定性阿羅漢。在大乘佛法來看,屬於焦芽敗種,他成就佛種的這個種子壞了,沒有大乘菩提心的芽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有這個陷阱:你只要去了,由於它是大乘的法性土,能夠讓你發出大乘的菩提心——就不會取證偏真涅槃——直趨大乘的佛果。所以這也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僅保證人人成佛而且保證快速成佛的一個願——疾速成佛。

好,現在請看第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光明無有限量,最低限度也能遍照百千億億諸佛剎土,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佛。”這一願也是屬於法藏菩薩度化眾生很有核心意義的一願。一切諸佛成佛都有光明,有“常光”,有“放光”,這裡所發的願是阿彌陀佛的常光。為什麼要發這一願,要光明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是由於法藏菩薩發願要拯救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所以有眾生的地方,光明就得過去。那光明遍照到那兒去有什麼作用?它不是太陽的光,只是溫暖一下而已,不是只好看一點;這光明是運載四十八大願救度眾生的這種願力在裡面,功能在裡面。四十八大願怎麼傳達到眾生心裡面去?法藏菩薩在五大劫的思惟當中他建構了兩個“操作系統”,第一個“操作系統”就是光明,第二個“操作系統”就是名號,也把光明融聚在名號當中。

光明遍過去,但是這個光明眾生能不能接納得到,能不能感通得上?阿彌陀佛光明的力量很大,但是這裡也離不開感應道交,如果眾生他不感,這個光明也很難體現作用。就好像天空有陽光,有太陽,但一個人用一個盆子把自己的頭遮蓋住了,在他看來,它還是很漆黑的,所以阿彌陀佛光明一定要蒙光照觸。這個光怎麼觸?照是來自阿彌陀佛那一面,他是平等普照,但是平等普照你能不能觸得到,這就要靠眾生信願稱名。那怎麼觸得到呢?就是要靠名號來觸。你只要念這個名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體現在你身上了;不念這個名號,光明雖然有,但是對沒有信願持名的眾生來看,也就等於不存在。

明白這個道理吧?我常常比喻中央電視台的發射信號就在當下,但你怎麼接收得到?你得要有電視機,你得要跟它的頻號相應,它的圖像、音聲才能出來。這就說明我們跟中央電視台發射的東西互動了,接收到了。是要我們去接收,那個東西發射過來,它就在這裡,就在當下;你不接收,對你來說是不存在的。你能夠把這個中央電視台的音聲、頻號抓出來嗎?看的見嗎?抓不到看不見的,無形無相的,但它是功能作用就在當下的。所以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等於從他的西方極樂世界、從他的身心——“發射電台”,把光明發射過去——光通訊,發射得遍滿整個虛空法界,有眾生的地方都能遍滿。這就是光明無量願。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48大願 第四講

好,請看第十三“壽命同佛永久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壽命無有限量,最低限度也能夠維持到百千億億劫這麼長遠的時間。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我就不成佛。”那麼這一願是對我們有個安心的保證。西方極樂世界是很好,西方極樂世界很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能夠給我們安樂,但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希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的——做弟子的,在那裡我們能夠一生成佛的。所以要滿足這樣的兩個條件,法藏菩薩必鬚髮壽命無量願。如果你壽命不無量,是有限量的,那對於輪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眾生來說,就有相當部分的眾生心裡不安。比如你的壽命是有限量的:我不知道你活多長時候,如果我真的很刻苦地念佛,一旦去了,到那兒去看,你涅槃了,那我怎麼辦哪?我好不容易來了,你不在,那我就進退無據了,那我要到哪個世界去找佛呢?就不安心。所以這一願傳達的內容,你就放心:無論你何時念佛來,我都在這裡,我壽命是無量無邊。

那麼不僅佛的壽命無量無邊,一切往生者也跟佛的壽命一樣。你說說這不是很讓我們感到喜出望外嗎?我們生命當中最大的福報“五福臨門”,第一個就是長壽;一切宗教都追求永生。多少道家修仙道那麼刻苦精進,無非求壽命長一點。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得到像佛一樣的無量壽,這不賺了一個大便宜嗎?你看我們在這兒想活一百歲都很困難,一百歲都成了稀有的情況。

那麼這個壽命長也能夠令我們很安心——我們廣學一切法門有時間了。你看我們現在壽命很短,面對著我們七千卷的大藏經,都覺得很困難了。 《華嚴經》只是龍樹菩薩誦了一個小本過來。誦小本是由於我們地球眾生的壽命短,心量狹小,他只能受持小本;中本和大本都不是我們能受持得了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這個偈子就有那麼多。我們就想像那龍宮太大了,那一看我們都會暈啊:這麼多的書,我什麼時候看得完啊!還沒看一小部分,就嗚呼哀哉了,想看也看不下去——閻王爺不讓你看了:“你壽命到了,得要走了。”

那麼你想,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曾經發願——發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願,我們要為眾生學一切法門。那樣的經卷——一微塵就有三千大千世界經卷,你說我們怎麼才能學得完?他需要壽命的保證。在這裡,我們發“法門無量誓願學”只是種一個種子——我們在這裡是做不到的。所以壽命無量,我們的福德、智慧、修行才從容不迫:反正是無量壽,我就功夫做得紮實一點,不會受四魔的折磨。四魔其中就有一個死魔,這死亡一來,如果你不是證到無生法忍的聖人,你還在輪轉當中,你有隔胎之昏、隔陰之迷,轉過來你前面修行都忘了,都不知道自己身份了。有很多大修行人他下一輩子可能就造惡去了:得了點富貴,得了點文采,他就迷惑顛倒了。所以壽命無量對我們是很重要的。法藏菩薩知道:一切眾生對這個壽命無量,有他內心的一種渴望;而且從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所以發出了這一願——壽命無量願。

好,我們再念一念下面。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好,先看這一段。第十四願是“聲聞廣多無量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聲聞……”“聲聞”就是四果聲聞阿羅漢,這聲聞裡麵包含緣覺。 “他們的數量沒有辦法計算得清,乃至讓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有像辟支佛的神通道力,這些人共同在一起用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極樂世界聲聞人數有多少的話,都算不出來。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好,你看這一願,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法界,他不談菩薩的數量,先談聲聞的數量,聲聞數量都有這麼多,那菩薩的數量就更多。那這些聲聞也就表明:他方世界定性聲聞只要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都能往生。這個“聲聞”,一則是表示他方世界往生者他前面的身份;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示就是極樂世界這些往生者斷惑的程度。如果斷了見、思惑,就相當於聲聞;斷了塵沙無明,相當於菩薩。也可以這樣理解。但總之無論是哪一種,說明阿彌陀佛對那個難度的眾生有辦法。

難度眾生是聲聞,很難度,特別是定性聲聞,他很執著——增上慢。 “增上慢人”就是指這些定性聲聞。他斷見、思惑,得到了偏真涅槃,就有增上慢了,覺得:“我到家了,我已經得涅槃了,我什麼都不需要學了。”所以你看《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在舍利弗三次請求的時候,都不輕易說,最後準備說的時候,有五千個聲聞——增上慢者退席。你說這是什麼場面:佛要說成佛之法的時候,五千個聲聞退席。為什麼這些人退席?就是增上慢,他覺得:“這個法我不需要聽了,我已經到家了,聽什麼呀?我們趕緊找個地方去修禪定哪,不要耽誤我修行的時間了。”

在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多聲聞、緣覺,而且這個《無量壽經》後面講,就是初會的聲聞都是這麼多。就是第一會的聲聞菩薩都這麼多,那麼十劫以來多少會的這些聲聞、菩薩、天人數量,都是沒有辦法計算。從中也就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它是多麼的廣袤。聲聞沒有辦法算清楚,天人沒有辦法算清楚,菩薩沒有辦法算清楚,那麼多的眾生到那兒去了,那個地方到底有多大啊?會不會有擁擠感哪?就像地球人口現在到了六十億,地球擁擠,要搞計劃生育。甚至有人說這麼多人口來了,那怎麼辦?乾脆來場戰爭吧——淘汰一批。那西方極樂世界不這樣,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藏菩薩敢於發這個願:他已經做好了足夠的準備,所有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夠容納得了。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叫事事無礙法界的功德。

好,請看下面第十五願“壽命修短隨意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天人壽命無能限量。”跟前面呼應,就跟佛的壽命一樣無有限量。 “除其本願,修短自在”,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壽命無量,也得尊重往生者的自由意志,他不想在西方極樂世界呆的時間那麼長,想到他方世界去做點事情,那都得預設好。不能說壽命長,你只能呆在我這裡壽命無量,如果呆到其他地方去就不可以,那就有約束。有約束就不是大自在的情況,就對眾生的自由意志不是十分尊重了。所以這一點你看看,考慮得非常細緻。法藏菩薩發願:你願意在這裡無量壽,你就在這裡無量壽;你想離開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去,實現你因地的本願也可以,也得自在。 “修”,就是長。你想長一點,就長一點;你想短一點就是想離開,也可以:你都能自在,由你的自由意志決定,你有選擇的自由。 “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正覺。”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大自在、大平等、尊重每個人的自由意志的世界。從中我們就看到一個政治文明:不能用一種團體的價值去打壓個人的尊嚴和價值。一個良好的社會剎土,一定是對每個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充分肯定,它才構成了一個高文明的剎土。這裡都能透顯出這種政治文明的要素在裡面——尊重每個個體。

好,第十六願“國中無不善名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天人,他們聞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有不善的名相、名稱。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就不成佛。”不善之名,比如說有六根不具的人——這個人是瞎子,這個人是駝背,有女人的名稱,有三惡道的名稱——畜生、地獄、餓鬼,有各種很醜陋的名稱:這些都聽不到。不僅沒有事實,聽都聽不到。我們思維一下,法藏菩薩真是大慈大悲,護念往生者真的是呵護到極點的程度。他為什麼會發這一願?是由於這個名稱——這個“名”,都會誘發我們內心的東西。為什麼一切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聞覺知,都能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就是善名稱。

如果是聽到“不善”的名稱,就引發我們貪嗔癡的心。那往生者——這個天人,正好就有貪嗔癡,煩惱、習氣還沒有斷。還沒有斷呢,你聽到這些名稱都會引發那個煩惱、習氣。比如你淫欲的習氣沒有斷,你天天看美女的樣子,天天聽美女的聲音,你都麻煩——都是障道的很大的因緣。那從中可見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到極點:外部的環境沒有一點誘惑,沒有一點陷阱。雖然我們有煩惱習氣,外面沒有那個緣,因和緣它隔開了,種子沒有起現行的條件。所以外境的清淨,也幫助著我們內心環境的清淨。

那相比之下,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難以修行,就在於我們本身煩惱的種子很多,然後外部的環境特別不好,它的一切名稱:你翻開報刊、雜誌、網絡,都是殺盜淫妄的東西、誨淫誨盜的東西。看那些衝擊我們的廣告,都是引發我們貪欲心:什麼海邊別墅哇,什麼高檔家具呀,什麼名牌西服啊。它都是:你一看,覺得這個很好;再看看囊中羞澀,趕緊賺錢吧。它這些廣告都很麻煩,我看這些廣告沒有一個說“子曰”什麼什麼的,都是怎麼讓你追求“精美”人生,“享受”人生。所以兩土相比,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最好的道場。這個世間確實呆在寺院好一點,我現在都有點怕出差,一到外面去,一下機場或者一下火車,撲面而來的都是把我們內心很多不好的東西翻捲出來的這種符號、這種廣告、這種聲音。都是這些東西——絕大多數都是不善的,你說我們怎麼修道?很難。

好,第十七“諸佛稱名讚歎願”。 “如果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無量無邊的諸佛,都要稱揚讚歎我的名號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為什麼阿彌陀佛法界當中知名度最高?來自這一願。法藏菩薩為什麼要發這一願?如果法藏菩薩去謀劃一個企業,他是一個很好的企業策劃高手。企業策劃它肯定:我有一個拳頭產品出來了,我這產品怎麼能夠銷售得出去——你得要讓大家知道啊!所以很多企業產品沒有出來之前,先用大量的資金來做廣告,來宣傳。你再好的東西,如果大家不知道,不是形同虛設嗎?那麼法藏菩薩知道宣傳阿彌陀佛名號功德的重要性,宣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殊勝的必要性。但是讓誰去宣傳?如果自己去宣傳有譏嫌,說你自賣自誇,而且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哪有人天天說:“我很厲害,我很慈悲,我很有功德。”說不出口。但是為了眾生,要說出來。因為佛是無我的,他說這些自己的功德,都不是自己的虛榮心,也沒有任何利益心,都是純粹的利益眾生的心。

這裡也要善巧方便,所以施設讓十方諸佛來做宣傳員。這個推銷的概念是說得太庸俗了,但是我們勉強說,這就是讓他做宣傳名號功德的一個推廣者。你找聲聞、菩薩都不圓滿,你菩薩宣傳的話,人家說:“你怎麼知道啊?”菩薩對一切眾生來說,信譽度雖然很高,也不是最高。信譽度最高的還是諸佛,所以就找諸佛來宣傳,這是最好的。那諸佛也願意宣傳,因為四十八大願是最稱十方諸佛本懷的。每尊佛都是無我的,只要利益眾生,大家都會去宣傳的。所以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就不斷地推出阿彌陀佛。他不會想:“這是我所主持的剎土,這些弟子都是我座下的弟子。我怎麼能夠介紹其他的佛呢?把我的徒眾都吸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不沒有了嗎?”那釋迦牟尼佛他也有淨土。但是由於這一願的傳達,十方諸佛都法爾自然地願意做阿彌陀佛名號的傳播者。所以無論是《阿彌陀經》,還是《無量壽經》,都會顯出十方諸佛各於本土伸出廣長舌相,遍及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語這樣的一些話語。

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無論男女老幼,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甚至《西遊記》這部好像有點毀謗、說佛教一點壞話的——你看把唐僧搞得那麼無能,悟空還是孫子,持八戒還是豬八戒,沙和尚聽起來好像“殺和尚”——要殺掉和尚,這些好像都是不好的名稱。但是它那裡有個結局很有意思,說這個唐僧取了經,由於那個大黿——唐僧忘了向佛問話——把他又弄到水里去,結果經典濕了,濕了在那裡曬經,曬經又一陣狂風來了,把那個經都卷跑了,搞得孫悟空沒辦法趕緊撈了一把,撈到了一個經的一角——抓到手裡,其它都沒有了,抓到手裡打開一看:阿彌陀佛。最後是帶來了“阿彌陀佛”,也不錯:六字大經王,含攝一切。所以你看,連這個《西遊記》都還是沒有跳出這一願的範疇,還是“阿彌陀佛”。

濟癲搖著破扇子唱的最後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小孩子跟在後面調侃的唱,還是唱“南無阿彌陀佛”。你說這奇妙不奇妙呢?這是沒有道理可說的:很多人不知道有釋迦牟尼佛,卻知道有阿彌陀佛。這不是很奇怪嗎?本土的佛不知道,十萬億佛剎之遙遠的阿彌陀佛卻婦孺皆知。這都是由於十方諸佛在不斷地傳揚阿彌陀佛名號,在十方眾生的內心有深厚的這種種子、這種文化積澱。甚至從來沒有聞過佛教的、沒有修行佛法的,在他恐懼的時候,他都情不自禁地會叫出“阿彌陀佛”。這不很奇怪嗎?很奇怪不能解釋的現象,實際上在這一願就得到了解釋。法爾自然就是這個樣子。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五講

請看下面“十念皆生我國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聽聞我的名號,能夠發出至誠心、至信心、至樂心,願意生到我的剎土。”這就是深信切願了,那麼你在念佛的功夫上乃至十聲——“乃至十念”,你都能往生。 “如果信願持名十念不能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但這一願有一類眾生不被攝受,就是犯五逆的重罪,同時又毀謗正法。”“五逆”就是墮阿鼻地獄的罪惡:殺父、殺母、破和合僧、殺聖人、出佛身血。如果犯五逆沒有毀謗正法,臨終即將墮阿鼻地獄的時候,能以慚愧心、懺悔心念佛,還能往生;如果你又犯了五逆,又毀謗正法,不能往生。

這個“正法”,廣義的說就是佛法。佛法的核心無非要講因果,講輪迴,講緣起性空的道理,講佛的這種涅槃的常住存在性。這些都是正法的核心內容。如果廣說,它就很多了,那毀謗正法的人說這些不存在:“哪有因果啊?三世因果都是騙人的,六道輪迴說——虛無飄渺的,西方極樂世界更是欺騙愚夫愚婦的廉價門票,這些都是虛幻的。”說這些就是毀謗正法,毀謗正法的人也都是下阿鼻地獄的——毀謗正法的人比犯五逆罪還重。眾生為什麼敢犯五逆罪?就是由於他不信因果,不信輪迴,不信佛法,他敢造。如果他相信了正法,他就不會去做那個事。那狹義的說“毀謗正法”,就專門指毀謗淨土法門,說:“西方極樂世界不存在。念佛哪能往生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啊?往生那裡也沒有了生死啊!”諸如此類,都是毀謗的言語。

這一願,歷來的注經家都認為是四十八大願的眼目,是實施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大慈悲大智慧的高度結晶。你看從修行的功夫來看,沒有提任何條件,只要你十聲念佛。這個十聲通平時,通臨終。你只要具足信願,平時念十聲,阿彌陀佛也要讓我們往生哪!那這裡,當我們看這一願,是要領會阿彌陀佛那種大慈悲心、大救度的力量,但也不能說:“我只念十聲就可以。”他為什麼要“乃至”? “乃至”就是指你最低限度:你如果很忙,條件不允許,你就是哪怕念十聲。但是佛高興的事情是希望我們多念,上限多多益善,能夠念三萬、五萬、十萬,那當然佛就更高興了。所以有上限,有底限。我們不能為了自己懈怠放逸去取底限,還要取上限。相信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在行為上要念得越多越好:是這麼一個領會,比較好一點。

那麼大家看這一願好像很容易,實際上他不容易。這一願往生的重心實際上是放在信願上:至心信樂、欲生。你看這六個字對於我們這些眾生來說,都不容易啊!至心是什麼?至誠心哪!我們每個人自己反省一下:我們有至誠心沒有。我們從出生到現在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相處,在職業當中,我們有多少虛假呀!我下午看《文摘週報》都看到,高校的就業率又有一個新的概念,叫“被就業”。很多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然後學校搞了一個什麼表——已經有就業了,實際上里面都是有很多的摻假。所以很多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臨走還要簽一個已經就業的東西走。由於上面有指標,學校說:“你們要幫忙,我沒有達到這個就業率,我交不了差。”就已經公開化了。你說對大學生心靈什麼影響——這種虛假的東西、這種抄襲、這種政治經濟指標,等等。所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有幾個人做到至誠心?一個人真的至誠的話,好像都成了怪物啦,人家都說你是傻冒。所以這些必然會影響我們修道人的心理,這就是我們共業。

當我們不具備至誠心的時候,十念往生是不可得的;還有“至信”——對這個淨土法門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這個“至信”就是清淨信心,沒有一點懷疑;“至樂” ,這種好樂、這種歡喜,是我人生當中最重大的事情,欲罷不能,手舞足蹈——得到了一個摩尼寶珠;然後體現在發願——欲生。 “欲”是代表他一種需求、嚮往,這個“欲生”就包括真正的放下娑婆世界——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有幾個人能做得到?也常常有居士到我這兒問些問題,比如說:“你看看,我沒有念佛之前生活都還很順利,怎麼我一念佛反而還不行呢?好像這個念佛就沒有作用了。”那問你: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呀?你念佛目的就是你生活水平好嗎?念佛有些逆境正好成就我們的厭離心嘛,有什麼不好啊?所以我們很多念佛人把念佛都在世間法當中去評價:是好,是壞;是優,是劣。有幾個人在一個終極關懷、出世間當中,把這種“至心信樂、欲生”表達得非常純淨,純粹啊?它是非常不容易的。

念十聲誰都能念,但至心信樂、欲生的心理狀態,不是什麼人都能具備的。所以第十八願看似容易,實際上是非常不容易的!這裡是不能自欺欺人的!所以我們就要在深信、切願上,下夠功夫。為什麼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他用“全憑”:你能不能往生,就完全看你有不有信願,不談其他的。昨天有個條子——念《弟子規》還成了往生的條件,那不是瞎掰嗎?所以這個往生一定要在信願下功夫。你不要看信願好像是一個理論,一般的人看不起這種形而上的心理背景,都很看重修點苦行啦,搞點事相上的東西——覺得很有價值。殊不知對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的這種境界的信心,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智慧、威神的信心,這是遠遠超過事相上的修行百千萬億倍的——不可比擬的。 《法華經》裡面講,你就是相信釋迦牟尼佛不是成佛以來只有幾十年,而是壽命無量劫,是無量劫以來所成就的一尊古佛——你只要相信這一點,都能勝過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度修行八十億那由他劫這麼長時間的功德,這一念信心的功德比這個還要多,還要大。

所以本人常常講,我們無論是淨業行人,還是這個時代的眾生,最稀缺的資源就是信心。佛法大海,唯信能入:通途的大乘佛法也是靠信心進入;那淨土這個不可思議的圓頓大法更是要靠信心契入。如果沒有信心,一輩子就是修苦行,他也是門外漢,也絕對是往生不了的;如果有信願,他修得很安心,很安樂。這個法門具足深信切願,他就非常快樂,他就很自在:他就像善導大師說的“作得生想”,就像曇鸞大師講的“業事已辦”——往生淨土事情已經成辦了,就安心地等著臨終阿彌陀佛拿蓮華來接了。你能夠具足這個深信切願,就是“至心信樂、欲生”的這個品質。這就像印光大師說的:雖然你還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已是極樂世界之嘉賓。你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嘉賓,為什麼?當你至心信樂、欲生的心產生的時候,七寶池裡面你的蓮華就在西方極樂世界了,你的心已經過去了。是不是啊?所以這些都是要在圓頓的不思議的層面加以了解。這是第十八願。

第十九願就是“勤修我皆接引願”。 “設我得佛”——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能夠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修行諸多的功德——諸多的功德包括六度萬行,包括淨業三福,包括三輩九品所有因行的內容——以發菩提心修諸多功德,以至誠心迴向發願求生我國,那麼這個念佛行人在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帶著極樂世界的聖眾前來,圍繞在這個念佛人前面接引他,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佛。這就是勤修我皆接引願:你只要勤修淨土法門,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我都會接,就是沒有一個眾生不來接引的。這個我們不要害怕:我是不是要和阿彌陀佛搞好一點關係,臨命終時關係不好他不來,我怎麼辦?阿彌陀佛大平等心,一切眾生念佛,他都來接。

這個接引願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這就是彌陀大慈悲的表現。因為臨命終時是我們最困難的時候,今生乃至多生多劫的業力種子在翻騰的時候,如果這時候不來接引,我們馬上滑到中陰身階段,中陰身階段險象環生,自己很難作主宰。眾生的困難,法藏菩薩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發了這個接引願:我前來引接你,引導你的神識到我的蓮台上,到了我的蓮台上你就進了保險箱,你就不滑到中陰身階段。也不會自己茫然失措,就好像我們坐上了一架飛機,飛行員知道道路,馬上飛到北京去了。不需要我看看東南西北,這個對我們非常的安樂。

這個接引呢,也代表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一方面讓我們往生得到穩妥,另一方面,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看是佛前來接引,還有很多菩薩笑瞇瞇地接引。比如我們到外面流浪了很久,遊子回歸故鄉,如果一到故鄉看,也沒人來接,也沒人來迎,沒有人搭理,他覺得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如果你這個遊子要回家鄉——葉落歸根,多少人趕緊在村口很遠的地方接,當你的慈母還在門口望著你,很多人給你拿行李,你就多麼溫暖啊!好像這往生就回故鄉的樣子。如果回到故鄉,誰都不搭理你,那就沒有溫馨感。你看這個接引願,淨業行人從蓮華出來的時候,觀音菩薩來了,大勢至菩薩來了,聖眾來了,多少人給你祝賀,很盛大——那種場面,很受歡迎,很有尊嚴,很受尊重,然後趕緊到阿彌陀佛處頂禮,稱讚阿彌陀佛功德——感恩,最後就成了清淨大海會眾的一員,也都是阿鞞跋致了。這就很好。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六講

好,第二十願“繫念必得往生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聞信我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生起繫念我國的行為。”這個“繫念我國”就包括他願意去,把當下這個心就一心牽掛西方極樂世界:“原來那個世界才是我的故鄉,這個世間太苦了!太沒有意思了!”就係念極樂世界。 “同時呢,也植眾德本。”也做些淨業三福這種通途的修行、功德,護持三寶哇,等等這些;大修寺院,建塔呀,這些也需要做一點。 “然後把這些繫念名號、做福德功德的資糧,都以至誠心迴向。”這“迴向”概念在這兒出現了,“回”就是迴轉,“向”就是趨向一個目標。如果念佛,包括做淨業三福這些事情,你沒有一個迴向的話,它自然有一個因果的法則:可得人天的福報。你做這種迴向,那麼有為有漏的福德,就轉為無為無漏的出世間的往生淨土的資糧。所以這個迴向對淨業行人是很重要的哪!那這個迴向包括往相迴向,包括還相迴向:往相迴向就是我至心地求往生到那兒去;同時,如果在那裡得無生法忍,我還要回來度眾生,這就是還相迴向。往相和還相迴向都是成就大悲心。 “這一迴向就願意生到我的剎土,如果這樣的念佛人臨終不能成就安穩往生淨土的話,我就不成佛。”所以這叫繫念必得往生願。

在四十八大願,這三願就是往生的三願。這三願沒有必要去劃分優劣、高低。昨天也有信眾提問題:只有第十八願往生到報土,好像第十九願、二十願就往生到化土。沒有這個說法呀!阿彌陀佛不是這麼發願的。由於眾生的根機不一,他有的是從信願切入,有的是從發菩提心切入,有的是“我係念,我還要做點功夫,我還要加點其他的輔助”——他怕不保險,你要順應他,都來攝受他。最終這三願無論如何表達,無論側重面在什麼地方,它都包含了一個總的精神——信願稱名。信、願、行都在裡面,只不過是信、願、行它的側重面不同。這是眾生的根機、好樂不同,你不能以一種來涵蓋一切。攝受眾生的根機不同,側重面不同,他總的往生還都是在一土嘛!你不要在往生的果位上去分一個優劣、高低,也都要把它做平等觀。那麼這樣,我們從這三願裡邊得到一些啟示:我們從第十八願,啟示,加大深信、切願的建立;從第十九願來看,我們要盡量努力發起菩提心;從第二十願來看,我們一定要在功夫上,在福德上,也要做點事情。我們就正好把這三願的精華集中在一起,那不是更保險了嗎?往生品位不是更高了嗎?那就不是更“阿彌陀佛”嗎?阿彌陀佛不是更高興嗎?為什麼要以一願否定其它願呢?三願我都把它整合起來,那阿彌陀佛更高興!

請掀開經本,請看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好,先看這六願。第二十一願——“各具三十二相願”,法藏菩薩是這樣發願的: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中的天人,都能成就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的話,就不取正覺。這三十二相就是佛的相好,它裡面當然也包括著八十隨形好。前面是把如佛的紫磨真金色表達了一下,這裡直接就講出往生者俱有佛的三十二相。那這一願發出來,它就很鮮明地表達阿彌陀佛是把佛的果地功德,完全恩賜給一切往生者。因為我們從常途——通途的修行佛道的過程來看,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斷盡,朗然成佛,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小劫來修相好——就修三十二相。

那麼這叫“百福莊嚴一相”:修一百種福來莊嚴,才能得到一相。那一福是什麼概念呢?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都成了瞎子,你把他們治療成為一個恢復光明的人,這就叫一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都要死亡,你救治讓他們生存下來,這就是一福。可見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最快也得九十一小劫,慢一點的是一百小劫。那佛為什麼要修相好?這裡有兩層含義:第一就是法身的功德無形無相,只有在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莊嚴當中才能寄託,或者叫寄寓,所以相好莊嚴越微妙,所體現的法身功德就越廣大;第二個要素,就是度眾生必須要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讓眾生見到這樣的相好,生歡喜心。這三十二相,它主要是以我們娑婆世界轉輪聖王的相為標準的。轉輪聖王的相是最好,所以依據這樣的標準,佛的應化身就示現三十二相。但是他比轉輪聖王更清靜,更微妙,更圓滿,更能夠隨智慧行:一般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但沒有那個更微細的“好”;佛就有。

那麼我們再思惟:三十二相對諸往生者有什麼樣的好處呢?這就是阿彌陀佛對一切往生者,給予了他生命當中最高的尊重,把一切往生者內心的性德,透過讓他得佛的相,快速地引發出來。我們說身和心是同構的:有什麼樣的心,就能夠顯現什麼樣的相,這是相由心生;同時有什麼樣的相,它也能轉變心。那你說我們都有三十二相,我們的心也就有一種強大的力量,跟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個法身的功德、佛的功德、這種佛的慈悲心,就有相當的趨近。所以這三十二相恩賜給往生者,一方面莊嚴往生者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外表,更主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幫助往生者把他本具的佛性彰顯出來。

好,再看第二十二願——這個“菩薩一生補處願”。願文的表達是這樣的: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佛國有很多的菩薩往生到我的剎土,一往生後,就能究竟圓滿地到達一生補處位。這個一生補處位是等覺菩薩的位次了,就是一轉生就補佛位,這叫一生補處位。 “除其本願”,就除了他因地的本願——要去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也能得自在。這種自由選擇的權力也有。他是為了救度眾生故,披上他因地當中弘誓的盔甲,到他方世界去積累菩薩六度的功德根本,度脫一切苦難的眾生。遊化諸多的佛國,脩大乘菩薩行,供養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

“開化”——開示、教化恒河沙那麼多的無量眾生,使這些無量的眾生都能夠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那麼這樣的一個極樂世界菩薩,他這種修行可以令自己,也能令他人“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常倫”就是通途佛法那種修行的次第,。如我們一般講,要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到妙覺,這是我們通途修行的證位。但是這一願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菩薩修行——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修行,他可以不要經過這樣的次第,他就在“位不退”或者在“念不退”的當下,頓然超越四十一個階梯。現前就能修行普賢十大願王圓滿的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就不成佛。

好,這一願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首先他告訴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快速成佛。這是快速成佛的重要依據之一。他方無量無邊的菩薩到達一生補處位,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但是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就是一生補處菩薩。這個阿鞞跋致——三種不退,實際上就是一生補處的另外一種表示。而且都是究竟圓滿,必定到達,中間不會有退轉;中間不會有人有例外,都能到達一生補處位。他還想到自己有緣的剎土當中來,那也可以,阿彌陀佛加持他,到他方世界修行也是如意自在,而且修得也很快。

比如《無量壽經》後半卷講,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勝過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如果這樣的菩薩他到了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他的這種悲心、他的力量會更為巨大。比如要修布施般若蜜,在西方極樂世界你想圓滿這個般若蜜還很難圓滿呢:沒有可以讓你布施的對像啊!大家不缺乏——黃金、白銀都有。想進行法布施,也沒有辦法,他到處都能聽到講法;財布施,也不需要你來布施;無畏布施,他們都得到大安樂:你想修布施般若蜜,那個西方極樂世界本土還不好修呢。到了這個世間,那值得布施的人太多了:苦難的人群太多了,恐懼的眾生太多了,沒有智慧、沒有真理的眾生太多了。這時候,三種布施你都有一個對境,就是市場需求量大。所以你在這兒修,就會得大收穫——碩果累累。修忍辱般若蜜,西方本土也不好圓滿:大家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見了都是非常友好——水乳交融。到這個世界就不一樣了,這個世間很多人會跟你過不去:會罵你,會打你,會誹謗你。哎,這不是修忍辱般若蜜的機會嗎?極樂世界還沒有這個逆增上緣呢。所以為什麼很多菩薩他不斷地過來。

原來我們講那個《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原來)就是晉代——東晉時候的一個貧窮人,那一世他證得三昧。七十五歲往生之後,他就不斷地來這個世間,或者示現國王,或者示現比丘,或者示現乞丐,或者示現屠夫,最後明末的時候在乩壇上顯現出來。這些都是他們——就是這些往生者,再披上弘誓盔甲,到他方世界度脫一切眾生的例子。古往今來很多極樂世界過來的菩薩,以各種身份在度化眾生,只不過是我們不認​​識——他也不會讓我們認識。

好,到他方世界,他做什麼?上,恭敬供養十方諸佛如來,種大福田;下,對苦難的眾生要給他開導,要給他教化,要給他說法,把他們引導到佛法真理的道路。這樣的修行,他就能夠使自他都超出通途修行的一個軌範,能夠達到圓頓的效果。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快速圓滿十大願王,成就如來無量無邊的恒沙功德,令往生者能夠快速成佛。這是第二十二願。

好,現在看第二十三願——“一時普供諸佛願”。這一願是這樣表達的: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當中的菩薩都能仰承佛的神力——法藏菩薩指他未來成佛的威神加持力——來供養他方世界的諸佛,在一食之頃就是在很短的時間當中,能夠分身遍至無量無數億億諸佛國,到那兒去供養諸佛,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就不取正覺。法藏菩薩發這一願,是因了解到:能夠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積累甚深的福德,對於一個修道人極為重要。但是靠往生的菩薩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分身到無量無邊的剎土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的。所以他就加持這些菩薩具有這樣的能力。

所以《阿彌陀經》也講“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不僅是十萬億佛國,而是無量無數億億諸佛國。只要有佛的地方,這些往生的菩薩,都有能力去——不是他自己的能力,是承阿彌陀佛的威神力加持去的。他供養佛之後,馬上又回到極樂本土。每天他都做這個事情,於是這也是快速成佛的原因之一。十大願王的“廣修供養”,那這裡就是真正做到了廣修供養——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七講

好,再看第二十四願——“供具自皆如意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的菩薩在無量無邊的諸佛面前,現出他因地修行的功德根本。這功德根本是什麼呢?就是他信願莊嚴的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名號裡面有阿彌陀佛的福德,有阿彌陀佛的威神力加持。所以他一切“供養之具”,比如華香、幢幡、寶蓋、音樂,等等這些,都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福德的恩賜:令這些往生者去供養諸佛,想要什麼供具,自然現在手中,現在面前——隨心所欲,稱心如意。

那麼這樣,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我們很難碰到諸佛;還有的是碰到佛住世,他想供養,由於自己的福報不夠,他拿不出東西供養,顯然他就會懊惱。那麼阿彌陀佛也知道眾生想供養十方諸佛。雖然能夠加持你到十方諸佛去,但你自己的福德沒有那麼多,想供養金銀七寶,不一定你有哇。所以這一願再加上去。你到了那十方諸佛國去,不是空手去,你空手去只是讚嘆幾句也不好,要藉物表心。所以如果帶了很珍貴的七寶——種種供養的東西,他自己都覺得比較有自信一點。所以你看法藏菩薩考慮得非常周全,他考察他方世界的很多修道人,是沒有能力和足夠的福德來供佛的——供養諸佛的,所以給他加持。你看《無量壽經》(宋譯)這個願文還很有意思呢,他有的可以——​​供具自己到很遠的地方去供佛。

好,再看第二十五願——“菩薩演一切智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都能演說一切智,如果這一願不成就的話,就不取正覺——就不成佛。 ”演繹、演說一切智,這是什麼概念呢?一切智就是佛的智慧,一切都了解。那我們這些往生者沒有破無明,或者沒有斷盡無明,是得不到一切智的。因地當中的一切智,果地上就叫一切種智,這裡就是代表一切種智。只有佛了解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洞察古往今來所有的事情,所以他就能夠隨意稱性宣說。所有人問什麼,他都立時作出反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那麼我們這個演說——特別是對於我們想講經說法的弘法人員來說,這很重要。如果我們沒有相當的知識、學問,不具備“演說一切智”的能力,你在一個大型的講演場面上會膽怯的,會害怕的。為什麼?因為有很多人從各個角度給你提問題,特別提那些刁鑽古怪的問題。那你怎麼辦呢?一拿到這些問題——肯定人家是要挑最難的問題來問——你一問三不知。你老是一問三不知,人家下次就不來聽你講了。所以我們是希望具有一切智的能力,來做這種講經說法。但靠我們自力太難,所以法藏菩薩加持,你只要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是往生的菩薩,都能夠演說一切智。那你說,我們學講經說法最好的場所是什麼地方啊?那自然就是極樂世界了。

在這裡我們吭吭哧哧,可能搞個三十年、五十年,面對社會、教內各個層次的質疑,我們都是覺得力不從心的。因為我們有限的生命,去了解無限的佛法——還包括世間的學問,我們了解得太少。這也就是現在為什麼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法師、弘法人才很難出現的原因之一。他也許能講出他了解的那一部分;但一旦超出他了解的那個宗派,他可能就不了解了。但你面對社會,他不僅要問你教內佛法的東西,還要問很多社會問題、人生的問題、心理的問題、歷史的問題、哲學的問題。

一個弘法的法師面對這些,你能夠應付它,就屬於一切智的範圍,不是一個狹隘的我——只是一個專家。實際上一個人面對社會弘法,應該是一個通家。他表達的那一“點”,可以是專——更精湛;但是他的“面”,一定是要一個通家背景的。這樣他才能夠演說得比較自在。否則他一覺得自己的“面”不廣,就會害怕。為什麼有的法師說:“哎呀,我在寺院面對七、八十人或者一、二百人,我講得比較自在,可到了一千人,我不行了。到了一千人就會流汗,就會緊張,就會說不出來。”實際上他這些表達是對一切智的反襯,就是他的“面”比較窄,一旦離開了所了解的“面”,他就慌了。

這一願告訴我們,法藏菩薩因地對這個事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所以叫我們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完成所有學問融會貫通的這樁事情,獲得一切智。然後你橫說,豎說,自然說,無間說,那都是左右逢源,頭頭是道。不管什麼問題,都能夠給他回答。

好,請看第二十六“菩薩得金剛身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都能得到金剛那羅延身——那羅延的、金剛不壞的身體,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佛。金剛那羅延:“金剛”是金屬當中最犀利的——能斷金剛,不被其他的金屬所斷,一般把它會比喻成般若智慧;“那羅延”是用金剛力士的一個名稱。實際上金剛那羅延身,這裡表達的就是佛的身體。第二十五願是談到口業,現在是談到身業的莊嚴。

這個莊嚴對我們來說很有意義。我們現在身體是什麼?血肉之軀。血肉之軀有很多的病菌,有很多微生蟲。四大——地、水、火、風,就像四條毒蛇,稍有點不配合,它就生病。所以血肉之軀是苦惱的,是敗壞的,是會生病的。生老病死的這四種痛苦,也是來自於我們血肉之軀。所以要使我們這樣的一個身體轉變為快樂的狀態、安穩的狀態,得金剛那羅延身就是很有必要了。金剛,它不會衰變——金剛那羅延身不會衰變,它不是血肉之軀,它沒有微生物。這種金剛那羅延身,它是金剛的、金屬的、光與磁整合的,它沒有任何的毒素、腐敗的東西、細菌什麼——都沒有。所以它永遠不會生病,它的壽命永劫。這利益都是在這個身業上得到表達。我們要轉凡成聖,轉凡軀為佛身,這一願對我們是很重要的。佛身不是由煩惱所產生的,佛的身體本質上是法身,它是由無量功德凝聚出來的,包括他戒定慧、六度萬行等等功德凝聚出來的。所以也就是:這在佛的果地上具有的身業,我們只要去了,就能夠獲得金剛那羅延身。

好。請看下面經文。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覺。”

好。先看這六願。第二十七願——“萬物悉皆殊特願”,西方極樂世界構成的一切物——“萬物”是一切的物、景——都是奇妙殊特的。這個(願)意思是說,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國中天人”就是指極樂世界的正報,“一切萬物”指他的依報,這就是指依、正莊嚴,都總說在一起——是莊嚴、清淨、光明、華麗的。這是描述西方極樂世界外在這種美的形態,它的形體和顏色都特別的殊胜奇特。在這種物景美的格調上是窮微極妙的,窮到了它非常細微的地方——窮盡它的細微,那個妙好是到了它的極致——極品,是我們用語言沒有辦法稱量的。就是有天眼通的眾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美好的名稱以及它數不清的數量,能夠把它明白、了知、辨別出來的話,我就不成佛。意思就是得天眼通的眾生把西方極樂世界萬物的這種莊嚴,都沒有辦法描述得出來。

這一願在後面會有詳細的展開,它是一個總括。西方極樂世界在審美的極致方面是無與倫比的。那這種美是從實相裡面出來的,叫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從諸法實相的空性裡面產生的無盡莊嚴。這窮微極妙的莊嚴之相,實際上就是諸法的實相——空性。所以相的“窮微極妙”,是代表我們自性功德的窮微極妙;相上的這種“無能稱量”,是代表我們實相涅槃的功德不可思議。由於實相真如功德無量無邊故,不可思議故,所以一些得天眼通的眾生,也不可能明白、了知、辨別這些事相的所有莊嚴。這裡就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景物、事相,它當體就是法身三德、涅槃四德,以後就顯出託事顯法生解門的玄妙——事事無礙的境界,是沒有辦法用語言言表。

好,第二十八“菩薩道樹普見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中的菩薩,乃至於“少功德者”——少功德就是小菩薩修習的功德沒有證到無生法忍,初住以前的信位菩薩都屬於少功德者——乃至少功德的菩薩都能夠了知、見到我道場樹。 “道場樹”就是菩提樹,佛在這個菩提樹下成道,就叫道場樹。這道場樹有無量的光明,有無量的色彩,樹的高有四百萬里。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那這一願給我們傳達什麼消息呢?就是一些菩薩他現量看到的境界,是他證悟水平的表達。證到法身的菩薩看到的就是報身的相;沒有破無明的菩薩是看不到報身佛和報身的依報。那在這一願裡面,是法藏菩薩特別加持那些少功德者——沒有證到法身的這些菩薩,也能夠看到報身的境界。

你看阿彌陀佛成道的這個菩提樹,沒有破無明的人是看不到的。但由於看到佛的道場樹,能夠令一切眾生得到殊勝的法上的利益——後面會談到,見到菩提樹,觸到菩提樹的光,聞到菩提樹的香,感知到菩提樹的這種音聲,嚐到它的果實,憶念菩提樹的功德,都能讓這個往生者得到六根清淨,都能讓他得到三種法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就這個道場樹給往生者修行的加持力特別巨大。但特別巨大呢,少功德的菩薩看不到所以這一願就特別加持,讓這些沒有破無明的菩薩也能見到我成佛的菩提樹。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八講

好,請看第二十九願——“受經普得智辯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信受、讀誦經典教法——“諷”就是歌詠的樣子,“誦”就是背誦,“持”就是受持,自己依教奉行, “說”就是演說——那麼從讀經到持說的過程,都能開發辯才、智慧。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佛。這一願首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信息,就是法藏菩薩希望往生者都能得到無礙的辯才,都能得到甚深的智慧。這無論是對自己修行,還是教化眾生的方面,都是必須要具備的素養。那這個素養的獲得,它靠什麼方法呢?這裡它實際上告訴了我們一種方法,就是“受讀經法,諷誦持說”。

這八個字實際上告訴我們開發智慧的方法。你讀經的過程就是開發智慧的方法,以恭敬至誠心無分別地去讀,把它讀出來,聽進去,不要去加以琢磨。這個過程當中就在開發我們的耳根聞性:作用於耳根,開發我們自性的圓通常。那你去受持,把這個經典的教義落實在自己行動當中,就能夠打開我們的心量,對治我們的煩惱。再就是你有慈悲心,來跟廣大的眾生來演說這個經典。在演說的過程當中,一方面這種教學相長——通過講經說法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欠缺,“我要努力”;另一方面,你只要是發一種菩提心去講,這個過程本身就有諸佛如來的加持力,包括我們自性佛力的加持力。所以這樣的一個過程就能使我們具有辯才。

一般辯才講四無礙辯。法無礙辯,就是對這個經文所詮釋的法義,你明白了。辭無礙辯,就對一切眾生這個語言,你都逐步地明白了,能用不同的語言去講說,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更微妙的,你講出一種聲音,那麼講不同語言的眾生,他聽到的就是他那個類別的眾生的語言。這就是“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你講一種聲音,英國人聽到是英語,中國人聽到是中文,德國人聽到是德文,豬聽到的是豬的語言,狗聽到是狗的語言。你這就得到音聲陀羅尼三昧,這些都是在辭無礙辯裡面所獲得的。再就是義無礙辯,對這個能詮之法,就是它的文句、意思通暢,你都能了解。樂說無礙辯,“樂說”——隨著眾生的好樂你去說,而且你說的過程很愉快。

具有辯才的菩薩在講經說法當中,他有一種高度自我實現的感覺,他非常投入。如果一投入的話,很長的時間在他看來都是很短的時間;如果聽眾很投入的話,他時間的感知也會改變。所以佛說《法華經》的時候,講了六十小劫,但是聽眾就以為是一頓飯的時間。所以時間的這種感知跟講和說的投入程度有關——他心理感知的時間不一樣的。在四無礙辯過程的互動當中,這裡面就產生不可思議的智慧。

所以大家以後一定有機會就去講,不要總是謙虛:“我不行!我不行!”那你什麼時候行哪?如果說不行,可能一輩子都不行;如果說行,你當下就可以。你至少勸人念“南無阿彌陀佛”,總能說的出口吧?然後說說“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現在很多人常常念錯——南無(wú)阿彌陀佛,如果他還自作聰明——南邊沒有阿彌陀佛,西邊有阿彌陀佛,那就講得更離譜了。甚至教內的一些小冊子對解釋“南無阿彌陀佛”,有時候都讓你看得噴飯。 “南無”是什麼意思?通往三十三天的意思。諸如此類,五花八門。所以我們至少可以按照經典: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什麼意思?無量光是什麼意思?它能夠衍生出哪些無量?神通、辯才、光明、智慧等等都無量。所有無量濃縮在無量光、壽,無量光、壽就是一切眾生自性的這種本體實相。你至少這些東西可以說說:南無是什麼——皈依、皈敬、皈命。你都要學呀!這樣我們在講經說法的過程當中,把它作為開發智慧的一個最好機會。

這個佛法跟世間的知識技能不一樣,世間好不容易學點知識技能,好像我要保密,我有知識產權:我都教給你了,我都沒飯吃了——搶我的飯碗。所以他要保密,不願教給別人。實際上越保密,越不教給別人,他越沒有智慧。所以佛法是——你知道的東西無條件地全盤給別人,你有這個心就是開發智慧的方法;你如果沒有這個心——“我好不容易得點佛法,我不告訴你”,這就叫吝法,吝法是愚癡的依據之一,你就變得越來越愚癡。所以法布施的越多,你自己的智慧開發得就越大。這就像你打了一個井眼,不是由於把你井裡的水舀出去了,你井就乾的,這個井眼跟地下水接通了,你舀多少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盡藏——智慧的無盡藏。所以大家看這個願文都不要草草看過了:原來開智慧法就在這個八個字裡面。你按這八個字做,能夠開發智慧。

好,第三十“慧辯無有限量願”,就是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的菩薩,他們的般若智慧和辯才都無可限量,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前面講開發智慧、辯才,這一願緊接著講這些菩薩在“受讀經法、諷誦持說”的過程當中,不是開發一點點慧辯,是無可限量,是把如來的智慧辯才變成了自己的智慧辯才。如來的智慧辯才無量無邊故,所以往生的菩薩他的智慧辯才也無可限量。這些都是讓我們非常非常神往的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儘管經過刻苦努力,也常常有機會去演說,但確實我們的辯才、我們智慧,是非常有限量的。

為什麼我們常常不自信呢?就是我們知道只有那麼一點點“水”,半吊子水都不到。一般當老師的都知道:你得要有一桶水,給別人一碗水才比較自在;你自己只有那麼一點點水,想要給人家一碗水給不出來——你都舀不出來。當我們的智慧辯才是無量無邊的時候,那不論處在什麼樣的狀態當中,都無所畏懼了——四種無畏,那我們也能夠有那麼一點底氣了。所以法藏菩薩加持一切往生者能夠獲得無可限量的智慧,獲得無可限量的辯才。剛才講這個四無礙辯,它也有程度淺深的區別,四無礙辯是要到八地、九地的菩薩才能究竟圓滿。由這個四無礙辯又能夠衍生出無量的辯才,這些我們都是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快獲得的。

好,第三十一願——“淨國照見十方願”。 “如果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的剎土至極清淨,在這個國土當中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景物。這種照見就好像拿著一面明亮的鏡子,照見自己的面相一樣的清晰。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我就不成佛。”這是莊嚴淨土的願。你看,阿彌陀佛國土的清淨是來自什麼地方?來自於他的清淨心,他心至極清淨,流現的依報也至極清淨。在這個清淨的依報國土當中,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現前,就是他任何一個地面都能夠看到他方世界的景物。這裡就包括事事無礙法界當中的一些奧藏。事事無礙法界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比如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是一個廣的境界,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個清淨的地面、一塊狹小的地方,它能夠與之相融在一起。十方無量無邊的境界沒有縮小,那個極樂世界任何一塊地面沒有放大,但是它們可以相融。就好像一面鏡子,能夠把這個全體的境界都照在這面鏡子裡面一樣。

那這樣,它對於往生者是有修道上的作用的。比如法藏菩薩在因地當中,他就感知到了建立大願要親眼見到十方諸佛國——就能夠對他大願有幫助。所以法藏菩薩因地得到這個好處,他就發願:在我成佛的國度當中,只要到我剎土的往生者,都能夠看到他方世界景物;在我的寶樹上,在我的七寶宮殿的牆壁上,在極樂世界的每一個地面上,都能看到。那你看西方極樂世界可是高科技的一個世界了。而且是你想看就看得到,你想看哪個剎土——有選擇性,哪個剎土的景物就現前;你不想看的時候也就沒有:隨心自在。不能說一天到晚在那,我不想看,它還在這裡。娑婆世界三惡道的境界,我不想看,它一天到晚在面前晃啊晃:哎,不好。你想看,就能看得到;不想看,它就沒有。聲音也是這樣:你想听什麼聲音,那聲音就起來;你不想听,就寂爾無聲。它一定是尊重這個往生者的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

所以看到他方世界的所有景物:看到他人行善,就能夠見賢思齊;看到很多眾生造惡,就會警覺自己;看到他方世界菩薩修道的精進程度,他也會引發精進之心;看到十方諸佛示現八相成道,也引發他的欣慕之心;看到他方世界三惡道眾生在那兒受苦,他那種不忍的悲心起來,要趕緊成就自己,或者當下就分身過去。他都有這樣的一個法上的利益。如果從那個旅遊審美的角度看,他就更自在了。每個人都想旅遊,看他方世界好的名勝古蹟。現在我們想看一點——到處奔波,如果錢不夠還看不到,去了還擔心被別人宰一把。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動——坐在那裡,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的名勝古蹟,你想看哪個地方就能看哪個地方,多自在呀!還不需要你奔波勞碌,也不需要花一分錢,什麼都看得到。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九講

好,第三十二“嚴飾超諸天人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從極樂世界的地面以至於到虛空,都有無量無邊的“宮殿、樓觀”,有不可計數的七寶池、八功德水,有重重無盡的七寶行樹。宮殿,地面有,虛空也有。那麼極樂世界所有的“一切萬物”,它構成的材質是什麼?珍寶!而且這個珍寶不是一寶、二寶、三寶、四寶、五寶、七寶,而是無量品類的珍寶,十方無量世界的所有的珍寶,在西方極樂世界都有,這叫“無量雜寶” 。這個“雜”就是豐富的意思、多的意思。而且這個寶裡面還有香,就是構成的材料它不僅是珍寶,而且裡面羼雜著“百千種香”——跟這個寶融在一起。那它就表達這種寶有光,有色,裡面又有香——香、光、色,就是流光溢彩,而且香味瀰漫。那這個香聞到了都能讓人生起清淨的心,引發五分法身之香。香是可以做佛事的,香是可以幫助修行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種寶裡面都有很多香來共同合成。所以這樣的依報就是非常莊嚴——這個“嚴飾”。就是裝飾得非常的奇妙——奇特和妙好,這樣構建得“嚴飾奇妙”,是一切天人景物所不能比擬的。

你看我們儘管講黃金,我們世間的黃金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是同一個名稱,但是它的質地、它的功能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西方極樂世界那個黃金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那種美好,它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黃金。你拿過去雖然它也能夠放點光,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黃金更清淨,更透亮,而且它柔軟。柔軟到什麼程度呢?它能夠做衣服,甚至可以是液態——這個水都是黃金水。所以它的概念一樣,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就是用比況的方式。西方極樂世界無量雜寶的那種品質、那種清淨、那種柔軟度、那種光潔、那種妙用,也是我們想像不出來的。所以一切天人的珍寶、寶香都沒辦法比擬——我們更是想像不出來。那麼這個珍寶裡面所羼滲的香:這個香是有瀰漫性的,所以它就普遍地熏到了十方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香就叫寶香——就珍寶裡面的香。

它是熏到十方世界,我們娑婆世界照樣可以熏過來。所以我們有時候為什麼念佛比較清淨的時候、讀經讀得比較清淨的時候,忽然會聞到一種香。我想在座的諸位可能會有這方面的一種宗教體驗。但你不要執著:你作意,都聞不到。哎!忽然,好像無心狀態會聞到;但你仔細去找,沒有。那個香也許你在誦經、念佛的時候,你自己都沒有察覺到,可能走過去的人覺得:“哎!這裡很香。”但是實際上你並沒有燃香,或者根本就不是這個世間的香味。所以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為什麼有異香滿室?那異香滿室就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過來了,那個香不是我們這個地球的香。這個極樂世界的香過來,不僅是好聞——滿足感官的享受,實際上它對於我們心性有極大的加持力。這個香一聞到,就是讓我們能修覺悟的、智慧的、持戒的、禪慧的佛行,來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一願如果不能成就的話,我就不成佛。”所以通過這一願,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的生存環境,是不是太好了?我們這個世間是住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子,那麼薄薄的——為了節省錢,所以夏天一來為什麼房間非常熱,像個蒸籠似的,都沒有外面涼快。現在我們住房的這種樣子都不如古人。古人人家還是磚木結構,夏天涼快,冬天溫暖;現在我們的房子——這個化學性的房子,夏天不能散熱,冬天也不能禦寒。所以我們住的房子的這種質量、人的福報,是都下降得太多太多。那即便古代的磚木結構的東西,跟西方極樂世界的那種宮殿又不能相比,那是珍寶合成的,裡面有種種香,裡面根本就沒有寒冷和炎熱的這種不良氣候。

現在你看看我們這個溫室效應,到夏天這麼難受。我們在這兒講一兩個小時,回去全都濕掉了,在東林寺一天至少要換三次短袖子哪——你沒辦法。氣候都跟西方極樂世界遠遠不能相比。所以我們只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種窮微極妙的生存環境,再對比下現在我們這個濁劣的生存環境,裡面的對比太鮮明了!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們油然生起厭離和欣慕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好,請看下面經文,先念一段經文。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柔軟超過天人,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

好,先看這一段,這共是六願。第三十三願——“蒙光觸身獲益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就表達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這裡面有種種不同種類的眾生,這個“眾生”不僅是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所以叫“眾生之類”——不同類別的眾生,“蒙我”,“我”就是指阿彌陀佛,就是法藏菩薩成佛的這個“我”——蒙阿彌陀佛光明照觸這個眾生的身體,那麼蒙光照觸的眾生,他的身體、他的心性都能夠非常柔軟,其柔軟的程度超過天人身心柔軟的狀態,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這是對十二願“光明遍照十方願”,在它的功能、作用上的具體描述。這個光明是運載著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這種大悲的心,特別對那些苦難的眾生要讓他得到利益。這個“蒙我光明”——阿彌陀佛的光明已普施一切眾生,但是“觸其身者”這個“觸”,就代表著要感應道交:這個眾生一定要產生一個能感之機,這個平等普照的光明才能夠接觸到他,才能滲透到他身上去。這個“觸”的意義不能草草看過,它裡麵包含著感應道交的:接觸上了,接通了,互動了。接通了,就亮了;接不通,你還是一團漆黑。所以三惡道的眾生,當他遭受苦難的時候,他一念仰靠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馬上彌陀的光明就照觸到他身上去了。一照觸到他那裡,馬上三惡道的苦刑就終止了——後面經文都會表達這個神妙——苦刑一終止,他就能生到善道。如果他的信願具足,馬上就脫離三惡道受苦的狀態,命終直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那麼我們這些人道的眾生,當我們信願稱名的時候,實際上阿彌陀佛光明就在照觸我們,所以念佛的眾生,他的身體柔軟,他的心柔軟。身體柔軟是什麼?它就是能夠治療疾病。我們的病是由於有各種病毒啦,各種業障啦,有病的地方總是麻木的,總是僵硬的。如果一柔軟,他的細胞又恢復了它健康的免疫機制的能力。身一柔軟,各種疾病離開我們;心一柔軟,我們的煩惱離開我們,我們的慈悲心、慚愧心、感恩心會出來。現在我們眾生身心都是剛強的——“剛強難化”,他的心非常殘忍。要柔化這樣的心,真的要靠彌陀的光明;要么你僅僅跟他說點大道理,他都是很難受到感化。只有有巨大慈悲力量的阿彌陀佛光明,才讓剛強難化的眾生能夠柔化,能夠感動,能夠生髮善根,能夠讓他生起一念慚愧、懺悔的心——改正過來。所以這個光明給予眾生的利益極為巨大。當我們心柔軟的時候,我們的智慧也容易開發;智慧開發,也容易對阿彌陀佛的功德、名號、淨土的莊嚴產生信心。所以我們念彿看一個人功夫怎麼樣,實際上最終就看你身心柔軟程度怎麼樣。

這身心柔軟程度超過天人。天人的身心是很柔軟的,但是念佛人的身心柔軟程度超過天人。雖然還是——或者三惡道的身份,或者人道的身份,他超過生命形態最高的那種人的身心的功德狀態。這也表明是阿彌陀佛光明把他果地上的功德恩賜給我們,我們把彌陀的功德轉換為我們的功德,我們的身心跟佛的身心趨近,染上了佛的香光,才有超過天人的功德。這方面自己和他人都會有很多的例子,可以得到佐證的,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就不舉例子了。包括一些長相很醜陋的人,念佛當下——就是一段時間,就變得很莊嚴。

好,第三十四“皆得法忍總持願”,設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也是無量品類的眾生,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都能得到“菩薩無生法忍”,得到種種甚深的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遮惡持善這個意思。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這就表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只要聞信我的名號,都能夠開發自性的巨大功德,令菩薩得到無生法忍,得到總持一切法的這種智慧。

好,第三十五“信樂永離女身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就涵蓋一切世界,這些世界有種種的眾生。這些“女人”——這個女居士要注意了,這個比丘尼、優婆夷,這一願跟你們有關係。 “其有女人”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生起歡喜心、至信心、好樂心,由這個名字的功德令自己發成佛度眾生的菩提心,觀照自己作為女人身體的種種不淨,種種心裡的煩惱。 《大愛道比丘尼經》說女人的八十四態(是佛所說,而非大愛道比丘尼說),女人煩惱是很重,這些都要如實的觀照,要有一個厭惡女身的心理。

有很多女人她不僅不厭惡,還為自己作為女人很自豪:“你看我,我作為女人,多少人看著我。我走到哪個地方,很多人都向我行注目禮,回頭率很高。”她沾沾自喜,這就說她不知道給他行注目禮的,都是那些慾望心很重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誰給你行注目禮呀——看都不想看。所以你對自己作為女人的身體要厭惡,這樣到你壽終之後,你就會轉女成男了。能得到這樣的利益,不再作為女人的身體來輪轉。甚至你具足信願,就以女人的身體直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從蓮華里面一出來,就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金剛那羅延身、紫磨真金色。這一下你可佔了大便宜啦,是不是啊?

這個從通途的方法來看,雖然大小乘講了轉女成男的方法,但你看很多菩薩他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夠做到永遠離開女人身。永遠離開女人身都不容易的,她身為一個女人,都會執著“我”的女人身很好,天天塗脂抹粉照鏡子。女人這個特點是:對自己的身體最執著,最貪戀的。男同胞還灑脫一點。你看女同胞出個門都很麻煩,半天出不來,她要塗脂抹粉:她就是對自己身見的執著嘛。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女人聞到第三十五願,真的要對阿彌陀佛感恩戴德。法藏菩薩太慈悲了,觀察到十方眾生中的女人太痛苦了,他特意發了一願針對女人的。所以你作為女人,你一定要對彌陀的名號有一種信心,有一種歡喜,發出願往生的心,對你的女人身​​體要厭惡,不再貪戀執著。你今生能夠——蓮華就成了你轉女成男的玄妙宮殿;不再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你今生就解決這個永離女身的問題了。

好,第三十六願——“勤修必成佛道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這些都是表明十方所有的剎土有種種修行功夫淺深不同的菩薩眾,也是聞信我名號的功德,“壽終之後”——就這一世他作為菩薩修行,再轉世的時候投生,“常修梵行”,就是他能夠繼續保持他上一輩子修行——修梵行,修梵行就是持清淨戒,離開淫欲的行為,那麼“常修梵行”就是生生世世修梵行,直到他成佛為止。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你看法藏菩薩是這樣的慈悲,知道十方無量世界的菩薩,他們在動經無量劫積功累德的修行當中,有一個巨大的障礙——讓他很難快速成佛的一個障礙,就是男女的慾望斷不了。尤其是對欲界眾生來說,這個煩惱是最重。這個淫欲雖然不像殺人、偷東西這樣的罪過,但實際上對修道來說,它是最大的障礙。我們的佛性——自性的光明,是本具的,但被這個無明遮蓋了,讓我們不能現前。這種無明遮蓋的最大力量就是淫欲,所以這是修道最大的障礙。

但也確實是難以克服的一個問題,所以這就需要法藏菩薩發願來幫忙。 “你只要聞信我名號的功德,只要持念我的名號,我能夠加持你,保護你——在你修菩薩道的全過程當中能夠持清淨戒,能夠離開淫欲的行為。”那你想這一願可不是對一切修道人非常重要嗎?有很多人就為了對治此煩惱,想盡千方百計呀!但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怎麼也解決不了。實際上這裡就告訴我們,你要解決這個最大的煩惱就是懇切念佛。所以為什麼我們要規定大家一個念佛的數量,因為這個病太重了,你沒有相當劑量的藥下去,你是控制不了這個慾望的。所以我們“至少一萬”是底線——一萬、三萬、五萬……而且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聞”,盡量離開那些誘惑的環境,才能保住我們梵行——清淨的這種身心:有一個保險。

要么很多人呢,他們自己認為定力足夠,實際上都有問題。你看紀曉嵐這個筆記裡面他講,有一個大修行人他自稱對女色不動,而且他有本事——就什麼本事?刀砍不入的本事,而且有預測的功能。當時有一個大元帥,覺得這個人如果不能聽話還很麻煩,就想收拾他。但他刀砍不入怎麼辦?他們就想了一個方法,用女色來破他這個本事。開始他說他不近女色,別人說:“你是大修行,你坐懷不亂,這怕什麼呀?!”他也覺得自己是有這個功:“好吧,女人來吧!”那女人就坐在他旁邊講那些親熱的話,做那些什麼……他開始都端坐在那裡——如如不動,可能這個誘惑做久了,他就趕緊閉眼睛了。旁邊就設置了一個拿劍的,看到他閉眼睛的時候一劍下去,真的把他頭砍下來了。別人說:“你怎麼一下子把它砍下來了?”他說:“他開始看著女人,能夠自信看的時候,他心都沒有動;等到他強行閉眼睛的時候說明他心動了,心動了這時候一砍下去,一砍一個準!”

所以這個“常修梵行”,對欲界眾生是非常非常難的。所以先遠離,再持清淨戒,然後再好好念佛,用阿彌陀佛的第三十六願來作為我們常修梵行的一個弘誓盔甲。讀這些願都要跟我們掛上鉤哪!他不是講別人的事情,就是講我們的事情。所以就能使我們生生世世直到成佛的時候,這一條清淨戒——“常修梵行”,都能做到穩妥。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十講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贊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於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好,請看這六願。第三十七願——“皈依感動天人願”。這一願的表述是這樣的: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就表達十方所有的世界了,是沒有辦法數清楚的諸佛剎土,這些剎土有無量無邊的“諸天人民”——這都是指凡夫眾了,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生起極大的恭敬心。這種恭敬、信仰心,用下面四句表達:“五體投地”,就是頭手足五個部分接觸地面的頂禮;“稽首作禮”,稽首代表這個頂禮還要稍停一段時間,這是最大的禮敬了;他聞到這個名號去頂禮,而且生起大歡喜,大喜遍湧身,衣毛為豎,熱淚盈眶,那種至信——信心的表達——是那樣的“歡喜”,生起好樂之心;這都是由於名號的功德,使這個善根發露了,就開始修六度——“菩薩行”。那這樣的念佛之人,就能得到一切“諸天世人”的“致敬”——就是能恭敬這樣的念佛人。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

我們來體會這一願,這是法藏菩薩對一切念佛人給予了一種人格上極大的尊嚴。要知道在他方世界的國土裡面,真正修道的人在一個淨土,或者道德水準比較高的國土當中,修行能受到大眾的這種恭敬。就好像魏晉南北朝時期那些超越、隱逸的人,能受到社會恭敬一樣。但是到了末法時期五濁的情態越來越深重的時候——一切眾生都把權勢、財富作為他人生價值目標猛利追求的時代,那麼這些精神的價值、道德的價值——修道,就會普遍地被社會邊緣化,修道的人還反而被人瞧不起——他還會嘲笑。就好像我們這個時代,你信佛,他就覺得很奇怪:“哎!你是不是受到了大的打擊了呀?你最近怎麼樣了?”好像你信佛學佛都是受到重大打擊,很消極,很迷信。如果要出家,他就更不可思議了:“這個頭腦有問題哦!”所以搞得很多學佛的人就不好意思,都不敢公開自己是學佛的——怕丟人。這就是感覺到:得不到尊重。

好,那這一點,法藏菩薩這一願給我們很好的一種底氣:我們不要怕宣布自己是學佛的、念佛的,你真正地去做到了“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你一定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阿彌陀佛這個願,一定能夠兌現的。我們最近這一期《淨土》雜誌,登了一個居士寫的親身經歷的一個事情。就是他在高速公路出了車禍,那個車禍出得非常厲害,車滾了很長時間,整個車頭、車尾全都稀爛,唯有中間那個地方沒有擠壓。最後他們三個人包括那個司機,都沒有什麼事,倖存下來。搞的很多圍觀的警察都覺得太不可思議了:“怎麼一點傷都沒有受?!一般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死亡的。”那個司機最後都很感謝這三個人,因為這三個人是佛教徒,一上車就開始念佛,特別是碰到這車禍,他們三個人都在念佛。那個司機非常感謝:“哎呀,這次我能夠倖存這條命,幸好他們三個信佛的人在我車上!”所以你只要真修實幹,有佛天的保佑。這次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也有很多這方面奇蹟——學佛的行人倖存下來,這些我們能夠提供出實證。大家就會恭敬這樣的念佛行人。

所以我們不要怕被邊緣化,就怕我們做的不如法。只要如法,對阿彌陀佛的名號有絕對的信心,“歡喜信樂,修菩薩行”——你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就能得到世人的恭敬,更能得到天人的恭敬。為什麼呢?世間人的肉眼可能看不清楚,但是天人是看得很清楚的:你真正一個持戒念佛的淨業行人,身上就能發出很好的光——身光。這個天人、天眼包括鬼神,都能夠看得清楚。所以你的光很熾盛很明麗的話,他就自然地會對你恭敬。那一切不信佛、不修行的人,他心裡是很暗淡的——甚至很有毒的;這種毒惡、險惡的氣息出來,他的光肯定是黑的、灰暗的,帶有戾氣的。所以這些鬼神看到了,他就會瞧不起這樣的人,會輕慢這樣的人,或者是捉弄這樣的人。所以一個念佛行人,一定得到天神的恭敬和保佑。

好,請看三十八願。三十八願是“妙服自然在身願”,這個“妙服”就是指比丘披的袈裟。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中的天人,他們如果想要得到衣服,衣服就隨著他的念頭馬上披到了他的身上。這種自在如意,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世有一善來比丘,宿世的善根深厚,他求出家不需要經過登壇受白四羯磨這樣的一個儀軌:佛就說一句“善來比丘”,這一說,自然袈裟就披在他的身上,鬚髮就自然脫落,缽就在他手上——一個很清靜很如法的比丘形象。所以這些都是很不可思議的,自然而然這個袈裟就披在他身上。佛陀在世的時候,一些比丘他的宿世善根:有時候他從娘胎裡一出來就披著袈裟的。 “妙服自然在身”,用這個來比況極樂世界的天人,就像這個善來比丘,一說完,袈裟自然披在身上一樣。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天人穿的衣服,不需要經過織布,不需要裁縫來做衣服,也不需要去染色,也不需要穿髒了去洗衣服:這些過程都沒有。你看這個極樂天人,他的衣服都是七寶的:想要黃金的衣服,黃金的衣服披到身上;想要琉璃的衣服,琉璃的衣服披在身上……他那個衣服是七寶的,但又是非常柔軟的,又有光和色的。你想要什麼款式就什麼款式:想要寬一點、窄一點、合體一點,它都隨你的心願有不同的款式出來。而且西方極樂世界穿的衣服不會臟。我們為什麼穿衣服會臟呢?外面有很多的灰塵,我們裡面又不干淨,會流臭汗、污垢,所以隔幾天不洗衣服就不行。那西方極樂世界,外面環境它沒有垢染;裡面他又是金剛那羅延身,不會流臭汗,沒有八萬四千屍蟲。你說他的衣服哪裡會臟呢?它不會臟。某種材質的衣服披在身上,隔段時間他想換一下——換一件其他珍寶的衣服、其他款式的衣服,他念頭一動就會原來的衣服沒有了,新的衣服又披在身上了。

好,那這就是我們一般的人講資生用具。資生用具這裡表達的是衣服,實際上是包含著他的飲食、他的房屋、他的臥具——都包含在裡面的。所以不僅衣服應念而至,他的飲食也是應念即至。想要吃飯的時候,“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就現前。這時候意念上領略一下,感覺到身體的氣力充盈了,感覺到“我用餐完畢了”,馬上七寶缽器、百味飲食就自然沒有了。這裡也不需要去做菜,弄飯,也不需要去洗碗,擦桌子。你看多麼自在,這就是心能轉物:能量變質量、質量變能量的大自在的境界。好,那飲食是這樣,宮殿也是這樣。就是他居住的宮殿、舍宅,想要什麼材質的宮殿,就現前。要黃金的宮殿、白銀的宮殿、水晶殿,或者是幾種珍寶合成的宮殿,或者是無量珍寶合成的宮殿,自然現前。想在地面就在地面——那麼功夫深一點的,想到虛空就能升到虛空,想要這個宮殿大一點就大一點,想要小一點就小一點。宮殿、住宅旁邊還有很多樹,還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我們世間那些富豪的什麼別墅,那跟極樂世界天人住的東西相比,都遠遠不及。

好,那這一願給我提供什麼呀?資生用具應念即至,這令我們非常神往。所以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高道德的一個剎土,因為那邊沒有生存的壓力,想要什麼有什麼。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為什麼道德水平每況愈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做不到應念而至。我們得點糧食——非常辛苦地耕種;我們得點衣服——也非常辛苦地來織;搞點房子住,一輩子要為銀行做房奴——要貸款:得到一點資生用具很難。隨著人口的增多,生存資源的越來越匱乏,這種相互的競爭加劇,這種福報就越來越低。於是為了獲得這些資生用具——因為這是眾生的外命,他離開這些,自身生活不下去,所以他一定要不擇手段地獲得這些所謂的生存資源。那在這個情況下,他就不擇手段了,就不講情面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成了狼與狼之間的關係啦。你看世間人為了一點利益,那種相互鬥爭的格局真是看著非常的害怕,無非就是為了這些吃喝住行、飲食男女的東西嘛!但是他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中,由於生存資源太難得到了,他又必須得到。

這裡面競爭的殘酷性就來得非常的激烈,於是你跟他講道德,講退讓,那都是很難的。原來我在學校也講過一些《論語》課,那學生就公然來質疑我。他說:“老師,你講的這些倒不錯,但是這是一個市場競爭的時代,如果我們都像孔子《論語》所講的那個樣,那我怎麼活呢?那我不要跳樓嗎?”他就認為:你這套東西在競爭的時代是不可用的。因為他又沒有因果的觀念,因為現在的教育它就是吃不得虧,就是要得到、發展,它沒有謙讓的概念——我們傳統的國學有,現在很少有,所以這就是導致了我們道德水平日益低下的一個客觀因素。那從中看到,要改變這個狀況,在這個世界很難。西方極樂世界——法藏菩薩給我們施設的一個淨土,就是讓我們沒有任何生存上的壓力,於是人和人之間不在這個物質層面、享樂層面去競爭。西方極樂世界一切人都是在道業上相互歡喜,勸諫,幫助,這可就不是一個很好的剎土嗎?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十一講

請看下面。 “受樂同於漏盡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當中的天人,都能受到種種的快樂,它這個快樂的內涵、純淨度就像一個煩惱斷盡的比丘。 “漏盡比丘”就是指阿羅漢,斷盡見惑、思惑,沒有“我”和“我所”的概念,能夠獲得九次第定,享受那個禪樂。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就不取正覺。

那麼我們一切眾生都在追求快樂,這是一切有生命的人他自然的一種心理需求,就是趨樂避苦——趨向快樂,避免那種痛苦。不僅人道的眾生,就是蜎飛蠕動的低級動物,它都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的快樂,它是無常的,它是會變化的,它會樂極生悲的,它很多快樂都要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就好像昨晚上我們聽劉博士講,財富這個事:當你富裕了,對方就會窮一點。它是消、長的關係,因為財富是有一定量的。這個世間眾生沒有做到無盡藏的水平,所以它一定是此長彼消的關係。所以這裡面就有機心,就有手段:“我怎麼保持我這一塊?我保持我這一塊,就得損害別人的一塊。”就好像兩個國家在打仗,如果有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又懂得軍事,又懂得預測,這個國君能用他固然好,如果他覺得用不上,他就會把這個人殺掉。為什麼?怕被敵對國所用。所以看到我們這個世間的快樂,它不是真正的快樂,它的快樂里面是蘊藏著苦難的、痛苦的。

那西方極樂世界的快樂,它是永恆的快樂,它是超越了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也是純粹的樂,它就不會變異。所以這個不會變異的快樂就有一種比喻,就好像一切煩惱都斷盡的阿羅漢的快樂,它就是純粹快樂的一種覺受,它不會變異,它不會退轉,它也不會造新的業。實際上這種快樂,就是法藏菩薩為了成為阿彌陀佛證到的涅槃四德——那種常、樂、我、淨的涅槃的樂。這個涅槃的樂就用“極樂”來表達。什麼叫極?超越了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就叫極樂,這種極樂是不會變化的,不會無常的。所以我們就能夠透過這一願:一切眾生趨樂避苦,趨向快樂的地方,在什麼地方——就在極樂世界。

離開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間是得不到真正快樂的,它的快樂是一種表面的——很快就會消失的那麼一個水泡。它的本質是以苦難作為背景的,因為它是無常的——無常本身就是苦的,你就是富為天子,你的壽命也是短暫的。那麼這一點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外部的環境以及阿彌陀佛願力加持,都能讓這些帶業往生的天人得到漏盡比丘的快樂。比如風吹過來,我們感覺到這個德風——八種清風,吹拂到身體馬上就有像阿羅漢那樣的快樂覺受;聽到那種音聲,嚐到七寶樹的果實,蒙阿彌陀佛光明的注照,都有這種純粹的快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這些菩薩,他的面相非常的歡喜。

他不會像我們緊鎖著眉頭。我們有時候也想笑,都叫“苦惱人的笑”,看到這個笑都難受——裝出來的。很多高級賓館的服務員為了職業上的要求,她每天掛著那個職業性的微笑,一變都不變。等回到家裡她就發脾氣,為什麼?裝的太久了——受不了,所以她的丈夫、她的家人就成了她的出氣筒。因為這是裝出來的、表演出來的,她內心的覺受反而是苦的,她的微笑不是出自真心的。所以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和往生者見到心生歡喜,他本身就很歡喜——他很純粹的快樂;他這種純粹的快樂感染到對方,對方也是純粹的快樂。那你想想,這就很好了。不像我們這裡,大家都有煩惱,都有痛苦,都有怨氣,他就要發洩。你發洩來,我發洩去,人和人之間真的是:他人就是地獄了。所以為什麼現在人和人之間他很難交流,普遍的都不信任。特別在生意場上、政場上,他都要設防:“我要不受傷害——我要設防。”你也設防,我也設防,但是大家又好像為了共同的利益要去合作,於是每個人都帶著人格面具在那裡做戲。做久了,你說有什麼意思呢?沒有一點真誠在裡面。

所以我們看到這些,每一願要反省,法藏菩薩發的每一願都像一面鏡子。法藏菩薩每一願,他要把它推到一個至善的境界,給一切眾生至美、至樂的狀態。實際上,就是我們一切眾生在他方殘缺的世界這種苦難的、殘缺的人生,在那裡得到一種補償、一種理想化的提升。於是我們在那種酸甜苦辣、苦不堪言而且吐不出來的時候,忽然聽到這一願,我們還不發願去嗎?這個世間沒有一點快樂可言,原來還有西方極樂世界——卻是永恆的、純粹的像大阿羅漢那樣的快樂。我們這個世間還有什麼捨不得的?好,這是第三十九願。

第四十願——“隨意見諸佛國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中的菩薩,想見到十方無量無邊莊嚴清淨的佛國,應他的念頭馬上如願,在七寶樹上都能夠映照出來,讓他了了見到。這種見十方嚴淨景物的狀態,就好像這個菩薩手上拿著一面明亮的鏡子,透過這個鏡子看見自己的面相一樣的清楚明白。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就不成佛。好,前面有一願是談在七寶樹上見他方佛國無有障礙,那主要是針對淨土的莊嚴來說。這一願雖然也是見他方世界的景物,但是這裡的主體是放在了往生的正報上——就是菩薩上。這一願法藏菩薩所要加持的是什麼?讓往生到淨土的菩薩能夠有一個殊勝修道的增上緣。

首先,極樂世界的菩薩,有的是大菩薩,有的是小菩薩。那麼這些小菩薩靠他自己的證位來說——比如說他是十信位的沒有破無明的菩薩,他是見不到他方世界報土境界的。這裡講“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是指他方世界的實報莊嚴土的淨土。按他自己的修行水平,他見不到;見不到呢,那麼法藏菩薩就加持他。雖然他不是破無明的法身大士,但是加持他:就像登地菩薩一樣,也能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的報土。實際上見到報土也就等於見到了佛的報身。那見十方無量佛國的報佛、報土,在七寶樹上都能照見。見到報土呢,這位菩薩他就了解了諸佛如來在法性的這個層面如何莊嚴淨土、如何示現八相成道的全過程。也就令這個往生的菩薩能夠在更高的層面——在諸佛莊嚴淨土、饒益眾生的果地層面,來調整他的發願,來調整他未來莊嚴淨土、饒益眾生的這種菩薩行。這樣就使這個極樂世界的菩薩,在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圓成佛果的這個進程當中,大大地縮短了距離。實際上這也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疾速成佛的一願的表達。

好,請看第四十一“聞名諸根具足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國土”——也是指無量無邊的微塵數的國土——有諸菩薩眾,“諸菩薩眾”包括初發心菩薩、十信位菩薩以及三賢十聖、等覺菩薩。這“諸菩薩”就是四十一個階梯的菩薩。這些菩薩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從聞到名字開始直到他修行菩薩道的全過程——到達成佛這樣的一個地位,都能令這些菩薩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滿具足。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成佛。

好,那麼我們從菩薩自因自果的情況來看,初發心的菩薩乃至信位的菩薩,他都可能六根有殘缺。但六根有殘缺這對一個菩薩無論是自利還是利他,是極大的障礙。如果六根不具足,甚至都不能出家受戒。那麼六根不具足,他這裡就是有惡因、業障。 《地藏經》也都說,你看到聾盲喑啞的這些人都要跟他講,他因地或者誹謗三寶,或者殺害眾生,或者邪淫,或者什麼……他都有因,才能導致或者今天成了瞎子,成了啞巴,或者甚至精神上有病。那種精神上有障礙的就更麻煩,那都成了廢人。這些都是有他因緣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對“諸菩薩眾”他自己修行是障礙,利益眾生就更沒有辦法談。你要講經說法,自己六根都不具,你怎麼讓他人生起信心呢?諸佛到了斷盡一切煩惱的時候,還要修相好莊嚴:你就是六根完備,但沒有相好莊嚴,都令眾生難以產生親近、歡喜心。更何況你有種種的殘缺?所以你看法藏菩薩就有這麼一個發願。

實際上這個發願不僅加持諸菩薩眾,我們現前聞信阿彌陀佛名號,至誠地念佛,都能夠使我們現前六根殘缺的狀況得以轉換。有些瞎子,他念佛還真的念好了。 《淨土聖賢錄》都有那個記載,專誠念佛念佛念佛,哎,瞎子重見光明!還有那些有精神障礙的,念佛念好了的。我們這個東林寺常常有些或者是附體的,或者精神很不好的,她在這裡住一段時間——她的母親陪著她在念佛,哎,隔個可能半年,或者幾個月,還真的換了一個人——正常了。

前幾年我們有一個外地居士,這個女居士談她的婆婆是二十多年的瘋子,由於她自己學佛,就很孝敬她的婆婆。給她端水洗臉洗腳,包括端麵條給她,都會說:“婆婆,給你拿面來了,阿彌陀佛!”都會念一句阿彌陀佛。她那個婆婆以為念“阿彌陀佛”是罵她——因為顛倒。 “你罵我,我也罵你。你罵我阿彌陀佛,我也罵你阿彌陀佛。”所以她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那個婆婆:“阿彌陀佛!”罵來罵去,她就形成習慣。反正她送洗臉水:“婆婆洗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若干年,忽然有一天她送麵條到她婆婆那去的時候,多念了幾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給你送麵條了。”她的婆婆:“你罵我這麼多,我要更罵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罵罵罵的,這個婆婆哭起來了——忽然大哭了。這一哭呢,好了!清醒了!這個事一下子就成了新聞啦。因為左鄰右舍都知道二十多年的瘋子現在忽然好了,大家都來看她——像看西洋鏡一樣的看她。她還說:“你們不要看了。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以後她婆婆念念念,還真的預知時至念佛走的。你看念佛把她這種瘋癲念好了。這也是她有善根:她以為是罵她,天天也用“阿彌陀佛”來罵人,罵來罵去把自己罵醒了。

你看這個意根的殘缺,佛號都給它扭轉過來了。所以我常常對那些搞心理諮詢的人:“現在面臨著心理疾病——焦慮症、抑鬱症、失眠,我是深信阿彌陀佛名號能產生決定的作用!”如果在座的諸位能夠發起大心,搞一個彌陀名號的心理諮詢所。你不要去搞西方性的東西,抗憂鬱藥、抗失眠藥——完全對神經系統的抑制,這都是很不可取的方法。靠阿彌陀佛,阿伽陀藥能夠治愈心理上的疾病——意根的疾病。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十二講

好,請看下面。第四十二“悉得清淨解脫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國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都能“逮得”——就是證得——“清淨解脫三昧”。這個“清淨”,彼實相清淨;解脫,是由這種寂定產生的光明——寂照,就叫解脫。所以這個“清淨解脫”:清淨乃無量壽,解脫乃無量光。這個三昧實際上就叫念佛三昧。那麼住在這樣的念佛三昧,只要“一發意頃”——一發意就是你動一念——想要供養他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的佛,都能去。這就是分身去了,你一念當中能分很多身,有一個剎土就分一個身,有無量的剎土分無量身去。雖然分無量的身,但是你當下不失去寂定之心。你的報身在極樂本土,你的應化身分形散影,但你的報身如如不動。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所以這是告訴我們:這些往生的菩薩要得到念佛三昧,要在這個清淨解脫三昧中廣行佛事,還是要從名號功德里面獲得。這仍然凸顯“聞我名字”。這個名字裡面就有止觀、定慧、寂照、光壽,這兩者正好是平衡的、協調的。那怎麼平衡協調呢?你看我們在凡夫的層面,只要入到寂定,他就生起不了妙用;只要他在事相上做事,他又沒有寂定之心:常常打成兩截。沒有寂定之心,做事就散亂,煩惱;他怕散亂、煩惱,就在那裡寂定,寂定以後他就頑定,枯定——又生起不了利生的妙用:定慧不能等持。但是念佛三昧——這個清淨解脫三昧,能夠讓我們定慧等持,寂照雙用,光壽一如。雖然廣做一切佛事,但是照中有寂;雖然住在無量壽的寂定當中,但是隨緣能夠自如地做種種佛事:收放自如。

那麼這樣,不僅在供養諸佛種大福田上面有寂照、定慧的這種雙持的功德,實際上現在我們淨業行人信願持名——老實念佛,也能令我們得到相似的這樣的一種功德。你說我們現在四眾弟子,在這個時代總得要為佛教做點事吧,但實際上我們也很怕做事,因為知道自己是凡夫,一做事,你面對眾生,面對五欲六塵,心就容易散亂,容易受誘惑。到時候,你說你去做佛事度眾生,常常是被眾生所度,所以我們都會有一種內在的恐懼。那為了解決這個恐懼,解決這個矛盾,實際上我們要仰靠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因為阿彌陀佛在這裡發願,告訴了我們一點:你做佛事,可以去做,你只要仰靠彌陀名號功德,就讓你不失去禪定之意。也就是“無量壽”還在我們做事的過程當中,“無量壽”在我們內心還是結跏趺坐的,還是如如不動的,能夠令我們不至於走偏,走歪,離譜。

所以當我們心念和行為要越軌的時候,“無量壽”會及時地警告我們,覺照我們。我們得到這種警示,就在調整自己行為。但這種警示怎麼獲得?還是要從念佛里面獲得。所以為什麼我們在前面做事,做得再忙,也不能離開念佛。定課至少也得保持一萬聲佛號,就在於我們用這一萬聲佛號,來保持不至於走偏、獲得一定“定意”的一種底線的保證。這樣你才能夠把事情做得長遠一點,要么是很難的。因為我們確實是凡夫,有很多煩惱,有很多散亂,有很多看不清楚的人和事。但為了怕這一點,大家都不去做,那​​也不行。佛教事業還要我們推動,苦難的眾生我們也得要幫一把。雖然我們能力不夠,就好像這個小哥哥幫小弟弟一樣的——你總得幫。所以我們聞信阿彌陀佛名號,死心念佛,得到相似的“清淨解脫三昧”——我們得彌陀願力加持,去做一個上求下化的佛事。這裡面是有底線保證的,我們是可以放心去做的。

好,請看下面經文,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踴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好,先看這六願。第四十三“聞名生處尊貴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剎土諸菩薩眾——這是攝他方菩薩的願,不是指攝極樂世界菩薩的願,前面兩願都是攝他方菩薩——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那麼等到他這一生“壽終之後”,轉生可以生到“尊貴”之家,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這是法藏菩薩發願,要把自己的福德恩賜給他方世界的菩薩。生到尊貴之家,這是需要福報的。不是像有的人說,生到富貴之家和生到貧寒之家是偶然的,就好像樹上的花被風吹下,吹到皇宮裡面和吹到廁所裡面是偶然的。它不是偶然的,這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按通途的教法來說:這個初發心的菩薩和十信位菩薩,也都很難靠自己的福德力任運自如地生到尊貴之家;到了三賢位的菩薩,可以憑著自己的福德力生到尊貴之家。那初發心的菩薩很多,比如我們受菩薩戒,也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我們也算初發心菩薩。但我們有多少的善業,能夠保證我們生到尊貴之家呢?

生到尊貴之家,就是社會上的貴族——受尊重的,或者皇宮、貴族。如果在印度來說,就是剎帝利的種姓、婆羅門的種姓:這是尊貴的種姓。生到尊貴的種姓,對他自己自利有好處——他的起點就比較高,對於利他更有好處。所以諸佛示現八相成道,他一定是生到尊貴之家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內院下來,選擇生到皇宮給淨飯王作太子。如果他不能選擇帝王之家,忽然到了一個貧賤之家——旃陀羅——這個屠夫家,那你說他怎麼度眾生呢?人家一看:“啊!他是殺豬的家庭出生的。”那首先就被人瞧不起。彌勒菩薩在以後龍華三會的時候,他會生到大婆羅門家,因為彌勒菩薩是人壽八萬歲的時候示現八相成道。人壽越來越提高的時候,——眾生對精神價值越來越看重,於是生到精神貴族婆羅門家是最好的。在減劫的五濁惡世,大家是對權勢看得最重的,這時候就要選擇帝王之家。所以這個尊貴之家,你在哪個時空點,它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我們每個人也都希望自己生到尊貴之家,那怎麼樣才能生得到呢?還是要仰靠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他的願力。所以我們相信了這一願,接納了這一願,也就決定了我們:生生世世再也不會生到貧賤之家、邪見之家。這個《大智度論》講一個初果須陀洹的聖人,他就是沒有生到尊貴之家,忽然生到了一個屠夫家。屠夫家祖祖輩輩就是用這個屠宰來謀生的,所以他既然來了,他的父親就要他從事屠宰行業。但是他是一個初果聖人,是任運不去殺生的。這裡面不就構成一個矛盾嗎——父子之間的矛盾嗎?他不願殺,父親就不願意了。有一天他父親想了一個辦法,給了他一把尖刀,然後牽了頭羊,把他跟那頭羊關在房間,把門一鎖,告訴他:“你給我殺了,才能出來。”你說碰到這個情況怎麼辦?但初果聖人他是不會去破戒的。所以過了三天,這個父親看看房間沒有動靜,打開門一看,這個羊還在——活著,他的兒子自殺了。他只能選擇自殺了!這就是生到貧賤之家的一個不如意的結局。所以法藏菩薩加持他方世界諸菩薩眾,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得圓滿,一定要讓他有福報生到尊貴之家,來快速圓滿他的菩薩道。

好,請看第四十四願——“修行具足德本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國土諸菩薩眾,也是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生起大歡喜、踴躍之心,以這樣的善根發露,“修菩薩行,具足德本”。具足德本,他要找到一法能具一切法的這種道德的根本。如果這一願不能實施的話,就不取正覺。這個“具足德本”從哪裡理解?就要從“聞我名字”這裡理解。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要修六度萬行,然後動經無量劫,很難把六度快速地圓成。要快速圓成,一定要找到一種總持的法門。這個“總持”,就是以一法持無量法的這樣的一個妙法。那麼法藏菩薩施設的這個六字洪名,就是具足德本的總持陀羅尼。

在你信願持名的當下,就具足菩薩的六度萬行。你一心念佛,萬緣自舍,捨掉萬緣就是布施波羅蜜;你一心念佛,身心柔軟,就是忍辱波羅蜜;你一心念佛,攝心,這就是持戒波羅蜜;你一心念佛,專注、系緣一句佛號,制心不動,就是禪定波羅蜜;你一心念佛,這個佛號孤明歷歷,就是般若波羅蜜。你一心念佛,指向清淨的一心,這“一心”具足世間和出世間一切的善法。那一句名號就是一切世間的道德、出世間功德的根本,這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的奧妙。他方世界的菩薩,由於修的科目很多,不能總攝;現在聞到了彌陀名號,得到了總攝的這種奧妙。這一法具足一切法:眾流入海,大海一滴水就具足百川的信息,具足全大海的信息。他在一句名號裡面感悟到了事事無礙的這樣一個奧藏,所以他就“歡喜踴躍”,以一句名號具足六度萬行所有的功德。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十三講

好,請看第四十五願——“皆得三昧見佛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剎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字,都能證得普等三昧。這個“普等三昧”,就是普遍平等三昧,實際上這也就是念佛三昧的另外一種指稱。住在這樣的普等三昧當中直到他成佛的全過程,只要念頭一動——想見他方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能見到。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這就是加持他方世界菩薩能夠在定中見佛的一個加被力。一切修道人都希望能見佛,因為見佛能得到大的加持力。生到佛世,這是福德、善根深厚:天天能夠聞佛說法,他證悟成就將會很大。那生到佛滅度之後,尤其末法的時候,怎麼辦?淨土法門的一個殊勝就是“不值佛世,得常見佛方便”。

那常見佛,怎麼常見佛?它有常見佛的幾種方式。第一,雖然佛不住世,但是我們念佛,在定中可以見佛。比如說我們的東林十八高賢中,慧遠大師有三次定中見佛的體驗,劉遺民居士也有定中見佛的體驗——就禪定當中見佛的體驗,這是佛的願力加持。定中見佛——這一願告訴我們——也不一定就是這個人的功夫所致。有他的功夫,更多的是佛願的加持。因為我們這個世間初發心的菩薩,是很難靠自己的功夫見到他方世界的佛,那非要是破無明不可——這個水平。那麼我們看楚石梵琦大師,晚年他築西齋專門念佛,就常常定中見佛。甚至有見阿彌陀佛報身的體驗:很大的蓮花、西方聖眾、阿彌陀佛報身。所以他在這個念佛三昧當中,自然就寫出了兩千多首詩。 《西齋淨土詩》是他定中——這種念佛三昧——流現出來的。蕅益大師很讚歎這個《西齋淨土詩》——選了一部分在《淨土十要》。其實有時間我們可以來研討一下《西齋淨土詩》。那麼楚石大師他定中見佛,也是這一個願的加持。

善財童子參的善知識,比如無論是德云比丘,還是解脫長者,他們也是在這樣的念佛三昧當中,想見哪尊佛就能見哪尊佛,想見阿彌陀佛就見阿彌陀佛。而且這個“見”,也知道“能見之心”和“所見之佛”是如夢如幻,如水中月,如夢中像。雖然了知這個,但見佛也是了了而見的。那麼剛才講“常見佛方便”,對於我們很多眾生來說,更多的是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還有得阿彌陀佛的加持夢中見佛的體驗。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現前,大部分淨業行人都會這樣;那麼定中見佛就是我們這個世間少量的人。無論是哪種見佛的方便,這裡面都具有著法藏菩薩第四十五願的加被力在裡面。

好,請看第四十六“自然得聞妙法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往生到我剎土中的菩薩,隨著他的志願“所欲聞法”——他想聞什麼法,自然——“自然”就是法爾自然、不加造作——地就能夠聞到什麼法,如果這一願不能成就的話,我就不成佛。我們每個佛弟子常常發願——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那這一願我們常常表述:在這個地球——在我們這樣的境況下,很難實施。我們在這樣的一個時空態,以我們這樣的根機,以我們有限的生命,以我們這樣處於的環境,想學一個法門都很難學好,更何況無量法門?相比較而言,西方極樂世界可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得以實施的最好道場。

為什麼呢?由於法藏菩薩專門就學無量法門施設了這一願:你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隨著你的念頭、你的志願,你想聞什麼法,就能聞什麼法。所以你看《無量壽經》後面會談到,無論是正報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淨土的這些菩薩能夠講經說法;那依報——像風吹鈴鐸的聲音、八功德水相激的聲音、百鳥偕鳴的聲音、風吹樂器的聲音,都能講經說法。正報、依報都能講經說法,而且你心裡有什麼想法,想听什麼法,無論是正報還是依報,他都能知道你的根機,知道你的水平,講跟你的根機、水平相應的法。你原來在這個世間喜歡般若的空性,你到那裡,那這個水呀,鳥哇,就給你講般若空性的法;你在這個世間喜歡聞三十七道品,在那裡就能聽到四念處、四正勤等法。

而且這個講法、這種善巧方便也符合四悉檀的善巧。 “四悉檀”是諸佛教化眾生的四種弘法手段。比如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百鳥是從哪來的?是從摩尼珠放的光——光所變現出來的百鳥。那這個光是阿彌陀佛的心光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鳥不是實實在在的畜牲,而是阿彌陀佛為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那麼阿彌陀佛為什麼要變化鳥來講經說法?這裡就有四悉檀的善巧方便在裡面。四悉檀第一是世界悉檀,世界悉檀就是隨順眾生的心理好樂。眾生在我們這裡喜歡鳥,比如喜歡白鶴呀,迦陵頻伽呀,共命之鳥哇,丹頂鶴呀,鸚鵡呀。喜歡這些鳥,隨順你喜歡的心理變化這些鳥。在這世間我常常遛鳥,常常喜歡這些鳥,到極樂世界一看也有這些。他歡喜,就是讓他得歡喜益,這就是世界悉檀。隨順他的好樂,這叫“恆順眾生”。不僅僅隨順,要讓他得什麼利益?要讓它生起這種“為人悉檀”,生起他的善根。他聽到鳥說法,能夠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可生起他的善根了,這叫為人悉檀。

同時還要破惡。我們的分別心:在這裡,覺得人是萬物之靈,這個鳥都是很低等的動物,所以我們面對百鳥是居高臨下的。結果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看,這個鳥還能講經說法,比我還強——智慧還比我高。這樣就對治了我們的那種分別心、我慢心。我還不如鳥啊,生起慚愧心,就破除了分別,這就是 “對治悉檀”。那通過生善破惡,我們自心的智慧就更能夠展示出來,這時候我們就體會:這個鳥為什麼能講經說法,這個鳥為什麼講得這麼好,這個鳥為什麼知道我的心意?哦!才感悟到:這個鳥實際上就是阿彌陀佛的法、報、化三身,就具足法身的、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功德,這個鳥就是實相。對治習氣得到第一義諦的利益、平等的利益——大平等。那可不是你聽這個鳥講經說法,不僅聽到內涵,它還包含了這麼多令我們往生者得到殊勝法益的東西在裡面:歡喜益、生善益、破惡益、證入第一義諦的入理益。

所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令諸往生者,無論是什麼樣的狀態、什麼樣的對境,講經說法都能夠得聞——自然得聞。 “自然得聞”,就是你想听就能聽得到,你不想听就听不到聲音。這也是尊重往生者的自由意志。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也是一個高自動化的世界——是無作妙用。你念頭一動——想听,聲音出來;動念頭不想听,就沒有聲音。我們世間的收音機,就有這個開關旋鈕,你開就有聲音,你關就沒有聲音。這個世間都有這個功能——但我們還要用機械去扭一下是開還是關,西方極樂世界就不要這個機械,你念頭動一下“開”,就開;你念頭動一下“不要”,就不要。這都是包含“自然得聞”的意思在裡面。

好,請看第四十七“即得不退轉地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國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名字,當下就能得到不退轉的位次,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就不取正覺。從這一願,我們首先體會法藏菩薩的慈悲:他對於他方世界菩薩眾修菩薩道過程當中最大的需要——也是最難獲得、最焦慮的一點,給予了及時、精確的幫助。修菩薩道最先的目標就是要得到不退轉——不退轉就是阿鞞跋致——你至少要得到位不退,你才能算三大阿僧祇劫開始;如果你不退轉沒有得到,那都不能算的,因為你進進退退無量劫、塵沙劫都說不清楚。所以一個菩薩他最先要獲得的就是不退轉,而不退轉位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甚難!不退轉,我們講至少要破一品無明,你才得到不退轉位。所以這一願給我們透顯一個什麼?名號功德太不可思議了!法藏菩薩就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怎麼得到不退轉位——你只要聞信我的名字,就具有破無明的一個功能作用,就能當下讓你得到不退轉位。

那麼我們就去想:“哦!聞我名字就能得到不退轉位。我好像也聞到了阿彌陀佛名字,我當下也沒有得到不退轉位喲。”我們很大程度上不叫“聞我名字”,而是“聽我名字”——聽到了。但“聞”呢?不僅聞到了;“聞”,聞信——圓通常,把我們自性圓通常的性德,透過聽聞激活了。我們自性圓通常的聞性——能聞之性,和所聞彌陀的萬德洪名對應溝通——相應了,這兩者相應就有巨大的破無明的力量,就能得到不退轉。現在我們的分別、執著太厲害了,雖然聽到阿彌陀佛名號,但是我們不具足聞信的功德。我們為什麼懷疑呀?為什麼佛說這是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呀?這個世間當中,沒有比這個法更難信的東西。為什麼佛再三講這一點?就是難信!正因為我們難信,我們有懷疑,我們這種斷煩惱的力量就給打了巨大的折扣。

那麼他方世界的菩薩,他的善根深厚,聞到彌陀的名字,激發了他全體的性德,他那種信心是圓滿的,是清淨的,所以他就能夠當下得到不退轉。在我們《無量壽經》後半部也談到這一點,“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實際上就是對這一願的另外一種表述。如果有善根深厚的眾生聞信這部經典——這部經典無非是闡發六字洪名全體的功德,那麼他就能夠於“無上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究得到不退轉。反過來說,由於這個世間有一億菩薩沒有聞到這個法門,而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能聞信這個法門,你是菩薩也容易退轉。由於你沒有這個六字洪名的加持力,沒有往生成佛的這種捷徑法門,你自利很難成就;自利很難成就,利他更沒辦法談。自利利他都完成不了,那當然你就會退轉——退轉大乘菩薩道。

所以我們對第四十七願,對聞信彌陀名號功德的這樣的一個信心要建立起來。他竟然有這麼大的功德!那麼為什麼我們身上不能體現?還是在“聞我名字”的清淨度上、純粹度上、圓滿性上,我們是有缺陷的。所以要加大這方面的功夫。為什麼《觀經》也講圓發三心,即得往生?你圓發三心了,就具有“聞我名字”的內涵在裡面,你當下就往生了。你往生可就不是阿鞞跋致嗎?所以淨土經典不斷地傳達這個信息,但是我們有時候看過去是草草看過——也是無動於衷。很多甚深微妙義,我們確實是看不出來。因為確實我們內心這種垢染、這種分別、這種執著、這種生滅太厲害了,所以看到這些傳達得這麼明顯的信息,我們都不知道。

“願解如來真實義”啊,我們天天念,實際上很難了解。我本人也很慚愧:講這個四十八大願,雖然我也講過幾次,我越講越覺得自己水平太差了。這個四十八大願太深廣了,它的微妙之義太多了,我們能講出大海當中的一滴、半滴就了不起啦。很多的微妙,我們是草草看過,無動於衷。所以大家一定要對四十八大願:在反復又反复的過程當中,靜下心來思惟,才能略知如來真實義。所以這裡面就顯示法藏菩薩對他方世界的菩薩修行困難的洞悉,以及如何幫助他解決這個困難。幫助他解決這個最大困難的方法無非還就是名號,沒有在名號之外去找更多複雜的東西,於是他處處顯示名號功德的大不可思議。但是我們處處都很難把捉這樣的一個信息的傳達,是不是這樣啊?所以這就是障深慧淺——我們就是障深慧淺的眾生。

好,看最後一個——第四十八“即得諸忍究竟願”。如果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剎土諸菩薩眾——這是攝受他方世界菩薩的,“諸菩薩”就包括各個階梯的菩薩。注意!又是聞信我的名號,都是在名號當中得利益的。 “聞我名字”當下就能得到三種忍:第一忍就是音響忍;第二是柔順忍;第三是無生法忍。再三種忍,能夠衍生出十種忍。 《華嚴經》有“十忍品”,證到十忍,還有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這些。所以這三忍實際上也含攝著十忍在裡面。那麼“十忍”就衍生出無量的佛法。得到這三忍、十忍,就能於一切佛法得到不退轉。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就不成佛。

那三種忍怎麼理解呢? “忍”是慧心安忍、安住的意思。慧心——我們智慧心,安住在什麼上面?安住在空性上。比如音響忍,要了知這個音聲、迴響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耳根最利,所以容易聞聲悟證音聲的這種本質。如果在這裡開悟、證果,就叫聲聞。所以我們不能被這個音聲的塵——聲塵所迷惑,要看到聲塵的這種當體性空的本質。把握了這個,你安住在空性當中,就是叫音響忍。柔順忍,身心柔軟,隨順法性,能夠柔軟地安住在這個法性當中,一切隨法性而行,這是柔順忍,不是剛強難化的,不是違背法性的。無生法忍,“無生”就不生,“不生”就沒有滅——不滅,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這種實相當中,這就是無生法忍。那麼無生法忍:在圓教初住就初步得無生法忍;究竟圓滿的無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水平——無功用道。

好,法藏菩薩在這裡竟然作出一種更為殊勝的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也讓他得到不退轉,這種不退轉所包含的內涵比前面又更深廣。從哪裡獲得?還是從彌陀名號裡面獲得。於是這句彌陀名號不僅能夠加被悠悠凡夫,能夠令地獄眾生得到利益,甚至可以令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也得到究竟的利益。從中也就看到一個簡單的名號度眾生,是含攝著九法界眾生的對境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48大願 第十四講

好,這樣我們就對於四十八大願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只是非常簡單,如果要把48大願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地去講的話,大概我們要講十個課時都可以佔用的了。所以為了還講下面的,我們是非常簡潔地來講。那就通過這麼一個非常簡略的介紹,我們至少都能獲得三個啟發。

整個48大願是阿彌陀佛願心流現出來的,阿彌陀佛的願心是什麼?就是大慈悲心。首先是他的大悲心,對苦難眾生悲以拔苦。所以你看第一願、第二願——國中無三惡道願、不復更生惡道願,就是對苦難眾生——給他遠離恐懼的一個安樂的底線。包括信樂永離女身願,對女人這種苦難的眾生,大悲心給她加持:你只要深信我的彌陀名號,就轉女成男。這都是他大慈心的表現。再就是大慈心,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大慈心。 “慈”就給一切眾生快樂,那你看這種快樂給予的是太究竟了。首先身相上給你快樂,像佛的那種顏色,像佛的相好光明;具足佛那樣的六種神通、內證的功德;具足像佛那樣的智慧、辯才,等等。最後讓你成佛——“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給眾生以究竟之大利。這是他大慈心的表達。

那麼我們說一個菩薩發菩提心,他首先是以大慈悲心作為核心的。這種大慈悲心實際上是從般若的空性裡面昇華出來的;沒有一種般若的空性,他是生起不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所以這個菩提心就包括般若。那有般若智慧、有慈悲心,他自然會流現種種善巧方便。所以智慧、慈悲和方便,構成了菩提心的三大要素。換句話來說,這四十八大願就是大菩提心的一個高度的結晶。我們對菩提心總是討論很多內涵、很多概念、很多的層次;那在淨土法門,你只要理解四十八大願,就把握了大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它的一切要素都在裡面。那麼這個大菩提心就有降伏一切煩惱、戰勝一切魔軍、引發自己無量性德、開發無有窮盡的悲智的力量,所以他就有強大的引導菩薩行的力量。所以四十八大願就把一個大乘菩薩道——他的發心、他的願、他的由願導行、由行證果的全過程都在裡面——含攝無疑。這個菩提心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法藏菩薩在五大劫的思惟當中,就把菩提心整個的內涵信息,透過四十八大願的這樣一個施設展示出來。由於把這個菩提心的本質內涵展示出來,九法界眾生就得到拯救。

好,那麼第二個啟示,就是48大願它提供了一種模式,我們叫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可以說是普法界的。現在我們學術界常常講普世文化,普世文化只是限於地球——這個世間普遍、普世的一種價值。當然這也是基督教的一個概念——普世文化,我們學界都用得很普遍。普世文化還是非常狹小的,還是世間的東西;那麼淨土文化它提供的一種文化模式,是包含世間文明的模式,更包含著整個法界的模式。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界定為普法界文化模式。

那麼這種普法界的文化模式,它是包含著一些終極價值觀念的。比如我們看到:當一切往生者——哪怕是地獄的眾生往生——一去西方極樂世界,從蓮華一出來,就具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有的往生者沒有形貌美醜的差異,一切資生用具都平等。它這些反應了什麼?反應了一個大平等的觀念,是不是?那麼我們這個世間,也是把平等作為地球文明的核心價值,但人類社會在追求平等的過程當中,作為終極價值平等,往往這個不平等的來源和現實還沒有辦法剷除。甚至為了追求大平等、大平均的一種所謂的理想目標,他的手段、方法又是非常殘忍。那麼看一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大平等的世界,它的手段、方法是高道德的,也是充滿了大慈悲心的。這種平等的文化要素在西方淨土處處展示,這就是阿彌陀佛由他大平等心裡面流現大平等——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就是無量壽的一種表達。這個平等的價值觀念,是我們一切眾生心性當中本具的一種深層的文明原形。

那這種文明原形怎麼把它表達出來?實際上是不能靠分別、執著表達出來的,這個平等是要從空性裡面出來的。我們談平等,平等是什麼? “平等”是一相,一——一相——平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相,你的相貌都一樣,你的資生用具、享樂都一樣,你的六種神通都一樣。它是一相,一相是什麼? “一相”實際上是從無相裡出來的,無相是從什麼地方出來?是從空裡面出來的。你只有空才無相,你無相才能一相,一相才能平等。現在我們人類社會為什麼獲得不了這個平等?是它的源頭就沒有擺正。所以他就在現像上進行剷平,實際上是鏟不平的。因為它內涵沒有大平等。大平等有他的大慈悲心、同體的東西在裡面。如果你為了剷平—​​—這個效果,在過程當中做得很殘忍,很分別,本身就跟平等的精神背道而馳。這就是人類社會很多的悲劇所在。

再就是自由的觀念。為什麼四十八大願常常講,哪怕是好的東西——讓你在那裡無量壽,讓你在那裡得到資生用具的滿足,讓你在那裡聞到各種法,但是它都隨你自己的願望,尊重每個個體自由選擇的權利。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處處充滿了這樣的一個尊重,真正是把“禮敬諸佛”落到了實處。雖然往生者是從九法界裡面出來,乃至從三惡道裡面出來的,但是到了那裡,都像尊重佛一樣地尊重他。法藏菩薩雖然給予了眾生好的東西,但好的東西也得看你願意接受。希望你接受,你不願意接受,還是恆順眾生。這種自由的價值,是對每個個體尊嚴的重視。

然後是一切眾生離開我和我執的觀念。 “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處”和心是聯繫在一起的,實際上是同處一心。這個“一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那種離開分別、對待的心。由這個心產生的這個淨土的“處”,這個“處”它就能夠真正做到高水平的和合——六和敬!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沒有冤家對頭,見面非常歡喜,每個人相處水乳交融。和合的觀念出自西方極樂世界對道德的尊重。實際上一切經濟的行為、政治的行為、競爭的行為,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唯一的一樁事情就是修道、積功累德。他過的是一個修道的生活,所以他把無為的價值,把利他的價值看得最高。所以你看後面會談到,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在每個七寶樹下坐侍論道,來觀察他方世界眾生的情況怎麼樣,多麼苦難,是不是得度的根機成熟。一旦成熟,馬上觀音、勢至分身飛行過去,能夠度化他過來。然後就輾轉相勸,輾轉度脫,輾轉成佛,輾轉度化眾生:眾生通過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讓他作佛,作佛之後他又到他方世界去度眾生過來成佛,成佛的眾生又去度眾生,它就不斷地輾轉無盡。所以道德是西方極樂世界最高的價值。

然後西方極樂世界他的文化模式大自在——心能轉物即成如來。都有如來的德性,心能轉一切物,不被任何物所轉。我們這裡,眾生為什麼得到這種不自在,就是被外境的東西所緊緊地捆綁住,被這個我執捆綁住,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自在,我們蹉跎沉滯——都是障礙,很不開心。西方極樂世界它大自在,包括一切日常生活都是高科技——勉強用一個概念高科技。如果用一個概念,叫佛能。這個世界它一切都是:你念頭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想要什麼就能得什麼,想看什麼就能看什麼,想听什麼就能聽什麼,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不需要用語言。他都有他心通,每個人的念頭都知道——念頭和念頭之間的交流。西方極樂世界區域很廣大,但是你想跟哪個有緣的同修見面,念頭一動,那個人儼然就在面前,你跟他談話,好像促膝談心。雖然他可能很遠,但是好像就在面對面地交談:它就有這麼一個高科技。當然現在我們科技也在發展,據說一個手機,一看對方,好像圖像就出來了。但還畢竟你得要有個中介,要有個機械性的東西。西方極樂世界念頭解決一切。所以這些都是普法界文化模式的一些內涵。

如果我們進一步去做一些探討的話——因為這是我們深層的、實相的一種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雖然我們疏離得很遠,但一旦顯發出來,我們會感覺到很親切。這種很親切的、深層的文化模式——這種普法界的東西,它對於我們世間是有啟迪意義的。它是能夠幫助我們的政治文明、經濟文明、道德文明、生態環境,包括它的依正不二、心物一體,能提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最高哲學理念。要知道我們現在一切生態環境問題,包括現在這種排碳量的有增無減,這個氣溫這麼高——溫室效應,臭氧層的漏洞,這些它不是來自於外界。你總是認為是外境的問題,總是在外面搞一些操作——技術操作層面解決,是永遠解決不了的。它來自於人類的內心,它來自我們內心的貪嗔癡——慾望的毒所顯現出來的。所以為什麼會提一個心理環保,你不從心理環保開始,外面的環保是搞不好的。這些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都能得到甚深的啟示,乃至於你搞建築、繪畫、書法、音樂,裡面都有最高的理念。但是理念呢,我們可能看得很簡單,實際上很簡單的就是最真理的。最真理的不是太多。

昨天講那個治理國家的理念——夏、商、週三代這個聖王明君的禪讓天下,十六字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虞舜給大禹的。他這樣的一個遺囑——十六個字,就是治理天下的奧秘。實際上是告訴這個大禹:天下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你只要把你人心當中危險的慾望對治下去,把人心當中微細的道心顯發出來。但怎麼顯發這個——抑惡揚善?你要惟精惟一,制心一處,在“一”裡面得到性德——明德的展示。你在惟精惟一的過程當中,得到這個心性明德的體——就是那個“中”。 “中”就是我們講的中道的體性,換句話,在我們淨土法門實際上就是無量壽——“妙湛總持不動尊”的無量壽。你把它保持住了,就自然有無量光,你的心如如不動,你的天下就太平了。你能做到這十六個字,就無為而治啊——“垂衣裳而天下治”。所以真正的真理奧妙不是需要那麼多語言的。那麼在《無量壽經》裡面,在四十八大願裡面,是把普法界文化模式最高的理念傳達給我們了。這是法藏菩薩五大劫的思惟提煉出來的,可以展示在各個領域當中,大家細心地去體會。

這四十八大願再有一個啟示,就是我們淨業行人怎麼樣發願?這四十八大願就是作為我們淨業行人發願的參照坐標。雖然我們是發四弘誓願的菩薩總願,但對淨業行人來說,那個通途的總願還要具體到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別願。但這個別願怎麼發?四十八大願就是我們發淨土別願的一個參照坐標。比如說,我們依據前面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知道第十一願讓一切眾生得到大乘正定聚,得到大乘的佛果——是四十八願的終極目標。所以順應這樣的一個終極目標,我們要發念佛往生成佛願。念佛是乾什麼?是成佛的,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是終止於化城的,所以一切聲聞緣覺、一切權教的菩薩法、一切天人法,面對這一願來說都是低劣之法。藏、通、別教的法都不能吸引我們去,更何況外道。如果一個念佛行人最後還去練*輪功了,那說明他就太糟糕了,他對四十八大願一點都不了解。就等於他不要摩尼寶珠,去找一個毒糖葫蘆吃一樣的:是這麼一種感覺。

這個念佛往生成佛的願一旦從我們內心深處發出來之後,這本身就是菩提心——阿彌陀佛的菩提心轉化成了我們的菩提心。如果要在這個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去成佛,可能我們心很怯弱——實際上也很難做得到。但是我發往生的願——往生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三願的接引願,我就有信心發這個願。一去了是阿禆跋致,就是一生補處——快速成佛。第十八願傳達的:你只要信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往生就非常純粹的三個條件:只要你信、願、持名。而且這裡對你持名沒有提很高的要求,沒有說你一定要持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他沒有做這個要求,他只要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於是針對第十八願,我們就發深信、切願、持名的願。 “乃至十念”,我就平時每天早晨念十念——十口氣念佛,阿彌陀佛也一定會來接引我。如果不能接引我,這一願就是虛設的;但這一願絕對不是虛設的。這一願是徹底體現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尤其是苦難眾生、根機陋劣的眾生——的一個至極至悲的願。

法藏菩薩要讓所有的眾生安穩地往生,這往生的門檻一定不能太高。不是像我們凡夫眾生分別心:“我覺得那個地方很好,既然很好,我就要抬高門檻。什麼門檻都沒有,就讓你去,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讓你賺個便宜,心裡不舒服,得到好處——越好越要你付出代價,這是世間人的行為、心裡狀態。阿彌陀佛是這樣心裡狀態嗎?阿彌陀佛是把一切眾生看成他的子女——子女都在火宅里面,即將要被燒死,即將在苦海當中有滅頂之災的時候,他能談什麼條件呢?佛伸手過去,你只要把手伸出來,他就把你拽出來。就是這麼一個條件——只要你伸出手來,就把你拯救出來。難道你在水里掙扎,父母還說:“你現在給我下保證,以後一定給我完成好作業,我才把你救出來。”他會這樣說嗎?刻不容緩哪!不提任何要求啊,先把你救出來再說:是這麼一個心。所以我們不能理解阿彌陀佛這種同體的悲心,我們就不能理解這個淨土法門是怎樣的威神願力,是怎樣的無條件地救度——要理解佛心!

我們要修普賢十大願王。修普賢十大願王,最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的地方實際上在哪兒?在西方極樂世界。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那實際上這兩句經文也就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普賢菩薩要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與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願力第二十二願的加持,能夠讓他快速圓滿普賢十大願王,能夠讓他在這個成佛的過程當中,不再經過一地一地的次第,能夠頓然圓滿,疾速成佛。

所以四十八大願——我們要把自己擺進去。四十八大願就是為我發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根據我的根機,根據我的苦難,根據我的困境來發的。我們越沒有辦法拯救自己的時候——越無助的時候,就越是阿彌陀佛最有力量救助我的時候:是這麼一種關係。如果我們自己都能夠很自在,很逍遙——得到救度,法藏菩薩就比較放心了,就不需要這麼急迫地發出這樣的深誓重願:“……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這一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他是把成佛這個大事因緣跟我們這些眾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尤其往生成佛修行得圓滿的利益——直接掛上鉤的。法藏菩薩現在已經成佛了,這就表達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是真實的,每一願都能兌現的,每一願都產生了它的力量的。所以這裡彌陀發願之因,就包含著法藏菩薩圓成阿彌陀佛的果地上的威神力量:因中有果。所以四十八大願是大乘菩薩道——一個無盡藏。阿彌陀佛的願心也就是十方諸佛的願心,也就是十方諸佛的大慈悲心,也就是大乘圓頓的菩提心全體內涵的展示。所以我們去體會、脩大乘菩薩行,它的理念方法四十八願裡面都完整具足的。那麼我們簡單談這三點啟示,實際上啟示是無量的。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就講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說頌瑞應(一)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志求無上尊,為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開彼智慧眼,滅此昏盲闇,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供養一切佛,具足眾德本,願慧悉成滿,得為三界雄。如佛無礙智,通達靡不照,願我功德力,等此最勝尊。斯願若克果,大千應感動,虛空諸天神,當雨珍妙華。”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說頌瑞應”第六章。前面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座下,得佛印證,稱性宣說四十八大願。那麼釋迦牟尼佛轉述,告訴阿難:當時法藏比丘說完四十八大願之後,又承佛神力說了這一個偈頌。這個偈頌主要是表達誓言。誓言是什麼?前面是願,後面是誓——發誓;一般的,菩薩發願之後都要發一個誓,使這個願更為堅固。就好像我們看普賢十大願王,無論是禮敬諸佛,還是稱讚如來……發願之後,後面都會有一段: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什麼什麼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幾句就是誓,前面就是願。

那麼在這個偈頌裡面,一共分為十一個偈子。十一個偈子分兩大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就是建立誓言;第二部分就是請求瑞應。建立誓言就是前面的十個偈子;最後一個偈子就是請求瑞相感應。這個偈頌放在四十八大願之後,是具有深切的意義的。不僅是用誓來把前面的願更為堅固牢靠地鞏固下來,作為未來完成這個大願的一種巨大的動力機制;而且這個偈子也把前面四十八大願幾個本質性的特點,以及法藏比丘施設完成這個大願的方法、程序,也都說出來了。

那先看前面三個偈頌。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個四十八大願是什麼?是超世之願。這個“超世願”,把四十八大願最本質的一個內涵表達出來。什麼叫超世願?首先從能發願的心來說,法藏菩薩發願的當下,他是以實相心發出來的。歷來注經家講發願時候法藏菩薩的證位——在什麼位置,有的說是初地菩薩,有的說是八地菩薩。無論是初地,還是八地,這是大菩薩所發出的稱合法性的大願,所以這個實相流出的願就超越了世間。這是從他能發的心來說,所以它就叫超世願。再從所發的內容來看,他要建立超勝十方無量佛國最殊勝的剎土,這個剎土就等同於涅槃。這個剎土能讓一切眾生得到安穩,能夠讓一切眾生快速成佛,是法界當中最殊勝的道場。它的表現形態也是窮微極妙。從他所發的願的內容上來說,也是超越世間和出世間一切剎土、一切功德的大願。所以法藏菩薩就很自信的說,我這裡建立的願叫超世願。

“超世”兩個字也就告訴我們,淨土法門是究竟的生命終極關懷——出世間法。那麼出世間法是大乘佛法最本質價值的體現手段,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是在這世間裡面搞來搞去的。這個世間都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都是火宅,所以一定要超越出去。四十八大願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超越世間輪迴的大願。那麼這個超世的大願建立起來之後,它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動力機制:它就會引導菩薩六度萬行,這叫由願導行。由願導行就必定圓滿他的菩薩行,就必定到達佛果的位置,這叫“必至無上道”。在他超世願的因中,就必然到達成佛之果:因該果海。所以在這里法藏菩薩就非常莊重地說,“斯願”——就是這四十八大願——如果不圓滿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他建立重大的誓言,是把圓滿大願跟他成佛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個大願圓滿,他才成佛;法藏菩薩成佛也就等於大願圓滿:這兩者是等價的。

好,再看第二個偈子,第二個偈子就具體到他的慈悲心了。就是我在完成大願的無量劫的過程當中,都要為一切眾生做大施主,來平等地救度種種貧窮、痛苦的眾生。如果不能做大施主的話,我就發誓不成佛。那這就是法藏菩薩在菩薩的六度當中凸顯布施——作為總攝、度化眾生的一個綱宗。布施一般會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三種布施都是面對貧苦的眾生——給他安穩的。那最大的貧苦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是他法上的、精神層面的貧窮,所以最終要給他法布施。所以菩薩布施給一切眾生飲食的時候,要做一個迴向——願一切眾生得智慧之食;布施給眾生飲用水的時候要迴向——讓一切眾生得到法味之水;用車乘來布施給眾生的時候要迴向發願——願一切眾生得到一切智乘;用衣服布施眾生的時候要發願迴向——願一切眾生得到慚愧衣;用香來布施眾生的時候要發願——令一切眾生得戒定之香。所以物質層面的這種布施,還要在法上——在他法身慧命得到拯濟方面,要回歸到這個原理。所以我們從法藏菩薩發一個大誓“我要做大施主”這一點來說,他就念念系緣苦難的眾生。

第三個偈子,法藏菩薩發願:到我圓成佛道的時候,我的名號、聲望要傳遍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所有的眾生都能聞信我名號的功德。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的話,我發誓不成佛。這是“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如果還有一個眾生不能聽聞我名號的話,我就不成佛。這裡,第一是體現著法藏菩薩這種大悲普度一切眾生的深重悲心;另外一方面,他實施大悲普度的這種大誓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名號。四十八大願,包括在他的發誓裡面,都是突顯名號度眾生的深重價值和究竟方便。以名號度眾生,在這裡還不是顯得太明顯,在宋譯的《無量壽經》裡面它有四句話,也是在這個偈子裡面表達著。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果我成就無上正覺,就要建立無量壽的名號,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只要聞到了這個名號,都能產生信心,都能生到我的剎土裡面來。

所以四十八大願——尤其體現在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所展示的五大劫的思惟要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它最究竟的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建立名號度眾生。這是淨土法門最本質的一個特點。但是有很多人對這個四十八大願不是太了解,他總認為念這個名號是很低級的法門——愚夫愚婦都能念,他就以為不怎麼地。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深奧的、最有智慧的、最慈悲的。建立名號度眾生,可是法藏菩薩思惟了五大劫之後所產生的一個方法。用複雜的方法度眾生都很容易,用最簡單方法把一切眾生度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都能在名號的功德之海裡面得到他的利益,這就不簡單了。而且他發這個願,為什麼還要讓十方諸佛來稱揚讚歎他的名號?也就是使這個誓能得到實現:所有的諸佛在他自己住持的剎土當中,都要宣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

所以這三個誓言實際上就是對四十八大願高度的濃縮。了解了這三個誓,也就等於了解了四十八大願最本質的綱要——它的超世的特點。這種超世的特點也是從他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裡面顯發出來的,大慈悲心就是出世的善根。他要為一切苦難的眾生做大施主,令一切苦難的眾生離開恐懼,然後建立名號普度一切眾生的方法。

那麼當這三種大的重誓建立之後,要落實下來。不像一般我們常常發誓,發願,發了就過去了,不能兌現,這就是空願,這就是空誓了,那是不行。所以下面的句子就是使這三個誓言如何實施。這裡就展開了他的自行——在因地自利、在果地化他的菩薩德業。從他自己的因行來看,這裡面都能夠向我們傳達:一個菩薩從哪裡下手修行,圓滿大願,普度眾生。 “離欲深正念”,要離開一切慾望。修行佛道、菩薩道,如果他的五欲放不下,念念貪戀執著,他是沒有辦法去修行的。所以一定要離欲。

在所有的慾望當中,尤其這個淫欲難除。那從法藏菩薩這樣發願以後,他表達生生世世都要出家,要修離欲梵行這樣的修行。所以無論是示現國王、大臣,還是轉輪聖王,他都最後要“舍家棄欲”,行作沙門。那麼這個淫欲,在《四十二章經》講:在所有的慾望當中,女色為欲,“其大無外”——這種慾望之深重之大,是纏裹人心極重;如果世界上還有個跟淫欲一樣重的煩惱的話,那普天之下沒有一個人能修道的。所以法藏比丘在這兒告訴我們從哪下手,從離欲下手。

儒家文化也講,你怎麼明明德?格物。 “格”就好像一個人跟猛虎格鬥一樣的,要把那個物慾給它格下去。你格除了物慾,你才能夠“致知”——致良知,良知良能現前才能夠誠意,正心:儒家修心養性他也要談對慾望的格除問題。佛法的修行,如果你一天到晚這個五欲還幢幢於胸的話,你是很難入道的。就是出家,身雖出家,心不染道。那離開了這個慾望——五欲,尤其是色欲,他就能夠產生禪定,就有甚深的禪定——三昧的這種“正念”。這樣由這個禪定正念就能產生清淨的智慧。 “淨慧”就是般若的智慧,不染一塵,不落兩邊。那麼般若的智慧現前,又能幫助他修行清淨的“梵行”。這實際上就是講戒、定、慧——修戒定慧三無漏學。那麼修戒定慧的目的是一個崇高的志向:求成佛之果——“志求無上尊”。那“無上尊”就是佛陀一個名稱的表達了。

那下面就對於佛的功德做了一個描述:佛,“為諸天人師,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眾厄難”。就是佛首先用他的身業來救度眾生。他為一切天人之大導師,有神通的力量,放出熾盛的光明,這個光明就平等普照無量無邊的剎土。佛的身業放光不是無目的的,是為了度眾生的。眾生都在貪、瞋、痴三垢煩惱裡面,我們內心都很漆黑、暗冥。佛放光是消除眾生這種無明黑暗的,這叫“消除三垢冥”。用這個光明來拯濟一切眾生的厄難。拯濟厄難就是解決他的分段生死。八苦交煎——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乃至無量的痛苦,都是眾生所必然遭遇的厄難,所以佛的光明來拯濟。這就是用小乘法來度眾生。那麼光明還能開發眾生的智慧之眼。 “智慧眼”就等於五眼裡面的慧眼,能夠照見諸法的空性為慧眼。那麼當我們空性的慧眼顯發出來,就能滅掉我們無明的黑暗——破無明。這就用大乘的妙法來普度眾生。那麼還有就是用人天之善法來度眾生。 “閉塞諸惡道”,就是關閉三惡道。怎麼關閉三惡道?能夠修五戒十善,就不會到三惡道裡面去。 “通達善趣門”,你能修五常、五戒、十善業道,就能到達三善道——乃至天道。這是用人天之善法來度眾生。

這就是佛放光所顯發的佛法——也是用五乘的佛法——來拯濟眾生。那這也是做大施主的一個內涵。那麼這樣在果上就“功祚成滿足”。 “功”就是他功德的因行;“祚”就是他果上已經完善了他的福德、他的果位:這些都成就圓滿了。成就圓滿了,他就具有威德,就有光明,就能朗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一切日月的光明,在這個果地上成就的佛光當中,也就收斂了它的光明。就是在佛光當中,日月的光明是顯現不出來的,這就好像是它收斂了——收起了它的光明。

好,一個菩薩他發誓,在他成佛的這種果地上,最主要的是什麼?就是說法。成佛度眾生,就是以講經說法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所以“說法獅子吼”——講經說法像獅子吼。獅子吼一般包含著三個內容。首先就是你一個說法者,一定要如說而行,如行而說。你說出來的,跟你的行持上要一致,當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時候就想要別人做到,是不可能的。 “有諸己而後求諸人”,所以一切講經說法的都要把它作為原則,你自己做不到的,你不要去說。然後獅子吼是無畏說——無有畏懼;獅子吼就是決定說——斬釘截鐵,沒有一點含糊,沒有一點懷疑。所以講經說法具有這三種內涵,他就有獅子吼。當一個人“獅子吼”——像一個雄獅在吼叫的時候,那些小獅子也能夠增長他的威勢,一切百獸趕緊潛踪——就是那些外道邪見在這個佛獅子吼的說法當中,他都不敢吭聲。

那以這個獅子吼的說法,廣度一切眾生——度過種種的厄難,滅除無明的煩惱,這就叫法供養。那麼法供養在“廣修供養”當中,它超過一切財供養,這個法供養為最。所以能夠度化眾生,講經說法,也就等於是“供養一切佛”。在這個過程當中,具足無量功德的根本。無量功德根本實際上就是願、慧。願就是前面的四十八大願;這種慧就是這個偈子產生的誓——這個誓也是從般若智慧生起來的。這個“願慧悉成滿”,都能夠成就圓滿。當這個誓、願都成就的時候,就能成為三界眾生中的大雄。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大雄就成佛了。

好,這種誓願圓滿就為三界之雄,這就等同於跟十方諸佛一樣的無礙智慧。十方諸佛無礙的智慧,是通達法界一切事理、因果、性相、業緣真相的,無不知、無不見的,是“通達靡不照”。佛的這種智慧如大圓鏡,能夠照見一切萬象,纖毫不遺:通達靡不照。所以法藏比丘發願,願我這樣因行果德的功德的力量,跟十方最勝之尊——就是十方諸佛——的所有功德齊等。

那麼這就是十個偈子——建立誓言。

最後一個偈子就是請求瑞相感應——就是印證,就是我前面的四十八大願以及我現在發的這個誓能不能實現,請求驗證。 “斯願”就是指四十八大願,如果能夠“克果”——能夠成就圓滿的話,三千大千世界應當感動。這是求第一個瑞相:三千大千世界要震動。然後第二個,虛空有很多來聽法的諸天、天龍八部應該能夠“雨”——下下他珍妙的天華。


《無量壽經》之說頌瑞應(二)

好,這是無量劫前在世自在王佛那個法會的時候,法藏菩薩建立的大願和誓言。這是由釋迦牟尼佛來宣說,就是從無量久遠的一個時空態裡面來追述了這一段。馬上它鏡頭就切在當下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上。那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完了這個偈頌以後——“應時”,就是一說完——他請求瑞相的偈子聲音一落下來,馬上“普地六種震動”——大地震動。六種震動就包括地面的搖動,然後湧起來……一般六種震動幾種表現形式:三種是形狀上的表達,就是它“動”起來了,它像波濤一樣的,高低“起”起來了,“湧”起來了;然後它三種聲音——“震”,震動的聲音,“吼”,大吼的聲音,還有相“擊”的聲音。

現在一聽這個“震動”,就以為是地震,我們都很恐懼:“哎呀!一地震,那得了啊?那死亡就到了!”好像世界末日似的。但是這個時候瑞應——這六種震動,大家都很快樂,不會有恐懼感——是一個很吉祥的事情。就代表我們的心地,無量劫以來都板結在那裡,震動了,把我們一切善根的種子都給它萌芽了,激活了。通過這個地震,也讓與會的大眾感覺到它的奇特,感覺到這個世間的無常,感覺到我們在夢中怎麼能夠醒過來。所以這個震動裡麵包含的意思是很微妙和豐富的。

你看,這個重大事情的時候都會有震動。但佛說這種震動,包括菩薩要求震動,一定是大吉祥的東西,不會有死人的現象。如果一震,那個地都裂開了,大家“嘩啦”一下都下去了,地面又平了,那就麻煩了。與會法眾都不見了,那到哪兒去了?這次據說四川地震就是會裂開,很多逃命的人就像跳一個一個溝一樣的:它一裂開,如果沒有跳過去就栽下去,它那個地又平了。你看看,到底死了多少人統計不出來——他已經到地下去了。這有點生身陷地獄的樣子了。提婆達多不就是這個樣子嗎?要害佛的時候,忽然地面裂開了,他就栽下去了,地面又平了。這叫生身陷阿鼻地獄。法華會上,釋迦牟尼佛授記提婆達多成佛的時候,實際上他不是在法華會上,他在阿鼻地獄裡。雖然在阿鼻地獄裡面,佛還給他授記。

好,那麼六種震動,當下虛空之中就雨出奇妙的天華來,散在世自在王佛身上、法藏菩薩身上,乃至與會的大眾身上。虛空當中也法爾自然地出現了音樂——那麼天人可能奏響了音樂。虛空當中出現了一種讚歎的聲音,這種聲音說:“決定必成無上正覺!”就是說,你法藏菩薩必定成就——必定成佛。說他必定成佛,實際上就同時說:你表達四十八大願,包括你這個誓,決定能夠圓滿。所以我們看四十八大願,每一願說“若不爾者,不成正覺”、“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都是直接地把他成佛跟大願的圓滿接上了關聯。

好,通過這樣的一個感應,給我們的啟示是很深的。為什麼一說完,大地震動,天雨妙花,虛空出現一種聲音?這表明四十八大願的產生,它緣起的大不可思議。由於四十八大願就是前面講的“一切眾生得到大饒益,一切眾生由於阿難尊者這一問都得到了拯救”,所以這是法界當中一件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得有一個巨大的瑞相來表達的——叫作超世大願——所以法爾自然地會得到這種感應。那法藏菩薩能夠提出這樣的一個瑞相請求,也說明不簡單。說明他知道法界當中的一個奧秘,就是感應之不可思議。這個四十八大願是五大劫思惟出來的,是從他的大慈悲心裡面出來的;那這樁事情在一切諸佛所證的法身裡面,在十方諸佛的慈悲的加被裡面。這樁事情肯定是:十方諸佛了了知道的。所以法藏菩薩有這種自信:我這個“能感”,能不能獲得一種應——相應的東西。那這個十方諸佛“所應”,包括法身功德的應——印證,一者,對法藏菩薩有一種巨大的鼓舞作用,另一方面,令與會的大眾會產生極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這種瑞相感應、印證,是讓未來的眾生——業障深重得像我們這些眾生——產生信心。因為現在我們對四十八大願的內涵還是信不及。看看第十八願,你“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能往生。這很多人還是信不及的:念十聲就能往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所以這種瑞相感應,能夠讓未來業障深重的人——充滿著種種懷疑的眾生,產生信心。它還要達到這個目的。那麼法藏菩薩有這種絕對的信心:一定會有感應的。他真的說起來,“如果我這個願能實現的話,就希望大地震動,天雨妙華”,求這個感應,如果一求,沒有反應的話,那下不了台。是不是啊?那真的下不了台,人家與會大眾都會嘲笑:“得了吧,得了吧!你大概五大劫都在那兒睡覺啊!”但實際上有感應,這種感應我們可以理解為更深層的法身佛的印證,然後是與會的虛空中的天龍八部印證。所以大家就很有信心,法藏比丘也是充滿著歡喜。

這種法界的一大緣起,從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到法藏比丘說完大願這種請求瑞相的感應,以及後面阿難尊者面對西方祈求阿彌陀佛現前的印證,你看從始到終都是佛充滿著慈悲,用這些來啟發我們的信心,來鞏固我們的信心。都是用不可思議的方法,這叫神道設教。聖人是以神道設教的,“神”不是神仙的神,神就是不可思議的事。用神妙莫測之道來施設教法,讓我們對神妙莫測的大願以及大願救度的功能作用,產生不可思議的信心。所以《無量壽經》始終所展示的,以及他修因證果全過程,都是不可思議。這就是神道設教的一個特點。

神道設教——我們《周易》裡面提出來的:聖人都是以神道設教。我們長期以來把“神道設教”以為是封建迷信,實際上這裡面是具有著不可思議的因果法則的,是具有著在我們現像上凡夫境界和諸佛境界的一種同體互應的奧妙在裡面的。實際上《周易》裡面它也在談這個問題,你為什麼這一卦下去,顯現的就有不同——它的吉、兇、悔、吝?就會出現它的信息。你如果再有它的變爻、副卦等等出來,基本上三百八十二個爻把宇宙、人生所有的信息,都能夠給你展示出來。它從哪兒展示?它要有一個體性——易之體,易之體就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有一個寂然不動的易之體,但是有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你有感,馬上易之體就會有應,所以這個就是“感應”。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這是天下至神妙的東西,才能夠你一“感”,馬上顯現出來的。這顯現出來的信息是真實的,是不騙人的。

那麼法藏菩薩他是從法性裡面產生四十八大願的,這個法性實相也就是一切眾生所證的法身——共證一法身。這樣的十方諸佛共證的一法身,對於法藏菩薩稱性發起的四十八大願,它就是體和用的關係。於是你只要一“感”,無形無相的法身一定會有“應”的。所以“決定必成無上正覺”就是法身佛的印證。這種虛空傳來的印證,不僅是世自在王一尊佛的印證,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對四十八大願圓滿成就、普渡一切眾生功能作用的印證。

好,那麼最後一句話的總結就是:於是法藏比丘就具足修行,圓滿瞭如是四十八大願,得到印證了,那這個四十八大願就誠諦不虛,是真理,是真實的。 “誠”就是至誠、真誠;“諦”,就是它真理的要素是不虛妄的,是不摻假的,是沒有水份的。這就叫稱性大願——稱性發出的大願。有很多人一聽稱性——是什麼意思?稱性就是稱合法性——實相——一真法界——真如的一種東西。所以四十八大願全體就是實相,就是一真法界。這樣的四十八大願是超出世間所有的功能作用。這裡又特別提出“出世間”——“超出世間”。所以你再怎麼說,四十八大願的本質特點就是出世間法。我們千萬不要把淨土法門放在世間法的層面去理解。世間有世間的善法,但這個淨土法門指向的是出世間的圓頓大法,這裡面是不可等量齊觀的。我們可以講儒家文化,講各種善法,我們也要隨喜讚歎,但是從它的境界、功能作用來看,是不能跟淨土法門在同一個層面去比量的。

那麼法藏菩薩就深樂寂滅。這句話你看,“深樂寂滅”,寂滅就是實相涅槃。前面講四十八大願建立也是法藏比丘在阿蘭若——寂靜處——在那裡思惟,他思惟也是進入寂滅狀態當中思惟。所以他的四十八大願跟這個寂滅法性是緊密相關的,體和用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所以四十八大願就是從這個寂滅法界流現出來的。他發出來之後,一切由願導行,又回歸到這樣的寂滅法界。所以他無論是出還是入,都要用深心去好樂它——好樂這個寂滅的實相。從實相當中生起西方極樂世界無盡莊嚴的元素,然後一切救度眾生的方法,也讓一切眾生又回歸到這個寂滅狀態當中來。所以自始至終都有“深樂寂滅”,不僅僅是在動態方面的,歸根還是在寂滅的狀態——無量壽的狀態。所以這也反映了我們修行的一個奧妙:如果我們一切修行、一切菩薩道,沒有跟寂滅的法性結上一種互動的話,我們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很難成就,如空中柳絮。所以這個“寂滅”也是超出一切世間的,也是出世間的東西。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積集德行(一)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積集德行”第七章。這一章主要是表達法藏菩薩建立大願以後的菩薩行——由願導行,就是介紹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過程、內涵、方法。我們普賢十大願王其中有一條——常隨佛學,現在這一段就是“常隨佛學”的具體的內容,我們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是怎麼成就的——提供了很多因地修行的方法、訣竅,大家不可草草看過。

釋迦牟尼佛要告訴尊者阿難——“阿難”,就提醒他注意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所”——就是法會上。那法會上有無量的與會大眾:有“諸天”,諸天包括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的十八天;“魔”,魔就是魔天——第六天;“梵”,大梵天王;還有“龍”,龍就是水族動物裡面最尊貴的;那麼“八部”,八部有天、龍、緊那羅、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睺羅伽這些。一般講天龍八部,天龍是最有神驗的,以它為首。那都很多——與會大眾。

法藏比丘就發出這樣的弘誓大願。那麼發了之後——“建此願已”,就是四十八大願已經建成了。一般講建立:“建”是開始在做,“立”就是完成了。這裡建這個願已,“已”就是完成了。完成之後,這就好像是他用五大劫來設計了一個藍本——規劃設計圖。規劃設計圖不是設計好了就放在那裡啦,放在那裡,規劃設計圖還是一個圖而已——一個設計而已。要把它實現出來。那麼法藏菩薩就開始起行了,就是實現他這個大願的行動開始了。

第一句就非常重要: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一樁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進勇猛之心。在動經無央數劫——這個不可計數的時間長河裡面,就是做這樁事情,所以這就一向專心致志地來莊嚴、完成這個奇妙的剎土。我們說一個有成就的菩薩,這就是他的一個修行的秘訣——一向專志。這個大乘經典講,阿鞞跋致——不退轉的菩薩,他有個特點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恆常地修行一種法門。以這一法總攝一切的善法,這就是阿鞞跋致菩薩修行的特點。那麼相比較凡夫眾生,他正好相反,他喜歡多元化,喜歡搞很多。搞得很多,心很散亂:今天張三,明天李四。今天修這個,明天修那個,這正好是凡夫眾生的一個特點,他是很難成就的。

所以這個“一向專志”,不僅是出世間的佛法,你就是修習世間的某個學問,或者做成某個事業,也得要有一向專致的特點,不能搞雜了。因為每個人他有宿世的一個好樂、一個特長,你抓住你的特點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有很多企業家也談他成功的秘訣:他就專門做他擅長的事情。但有的企業家,當他賺了錢之後就不知所已,他就到處投資,對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資,搞得越來越大,最後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錢都虧進去了,就失敗了。所以要一向專志,不要分散。

我們中國有部上古時候的書,叫《陰符經》。 《陰符經》實際上它是一部兵書——怎麼打仗的,但它同時又是一部道書——修道的書。它裡面有這幾句話,很有哲理,它首先比喻,叫做“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大家聽了可能不知道在講什麼,解釋一下。 “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個人眼睛瞎了,那麼馬上他耳根的聽力就會上來——功能就會增加,你看這個戰國時期有個叫師曠的大音樂家。音樂家是需要他耳的這種聽力的,辨別那個微細的五音——宮、商、角、徵、羽是不是協調、和諧。為了使他耳的聽力更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他熏瞎之後,他真的耳根的聽力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聽一個人的聲音——你只要講話,他就能夠知道你的命運,聽到一個國家的主流音樂,就能判斷這個國家的興衰。這叫“瞽者善聽”。 “聾者善視”,當你的耳朵聽不到的時候——聾了,你眼睛的視力就會加大——明察秋毫。這是我們平時都能感覺到的。

好,那就用這個現象來表達一種哲理,它表達什麼呢?就是我們不能分散。 “絕利一源”,絕就是杜絕一切利益上的引誘——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點上。絕利一源,這樣用師十倍。 “用師十倍”就是你產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會打仗的,可能他就把這引申為“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雖然一分散,我不如對方的兵力多,現在我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來攻他一個點,就會打勝仗,然後一個一個點給他收拾掉,最後就形成兵力的一種從劣勢轉為優勢的情況。絕利一源,用師十倍,然後“三反晝夜”,你在一晝夜當中又是精益求精,又在這一點上不斷地加大,那你的功能作用呈幾何級地增加了一萬倍— —“用師萬倍”。所以無論是上古的古聖先賢教誨我們的,還是法藏菩薩在這裡面完成四十八大願建立淨土,都是要一向專志。我們看到這些經典,就要落實在自己的行動當中,我們也要做到一向專志。

所以後面講三輩往生,就把這個“一向專志”也表達出來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要一向專念?由於法藏菩薩完成大願,完成淨土,他是一向專志;現在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相應,我們也要一向專念,要專修。所以善導大師他為什麼講五種專修,是符合淨土法門理念的:你要讀誦,就讀誦淨土經典;你要禮拜,就禮拜阿彌陀佛;你要稱念,就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你要觀想,就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要供養,就供養西方三聖。它就是表達一向專志,就是跟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產生一個密切的關聯。這樣你的心力已經傾向那個地方,臨命終時無論怎麼樣你都會去,因為你的心理定勢——慣性的力量——就是種子的串習,都指向了西方極樂世界,不會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絕對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種一向專志,不是他一生,而是無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專志的。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的一個開示呼應,說你要建立一個殊勝、超勝十方的剎土,這個可以啊,能實現哪!就好像一個人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終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幹,見到大海底部的妙寶。你看這個世自在王佛也是談至心精進的問題,至心也就是一向專志。所以我們無論修淨土法門,還是做世間事業,要把“一向專志”作為我們做事的一個最高原則。我們無論在世間看那些成功者,還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實人和人之間,查他的禀賦,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後成敗的一個關鍵,就是他的意志力問題、他專心致志的問題。

孟子講弈秋教兩個學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學下棋成了國手,另外一個學生一邊學下棋,一邊猜測有天鵝飛過來,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來,做個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裡面見的那個老人能夠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來,像探囊中之物一樣的,他能夠達到這個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於神” 。所以我們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專志,我們念佛的神效才能上來。道家也講九轉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复。所以我們看這些經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論的原則。

好,那這樣他因地當中,就是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所修的“佛國”——就是淨土,從果上來說,它的面積開廓廣大。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的廣闊、開闊——“開闊廣大”。由於他的心廣大,所以地面也廣大。 “超勝獨妙”,是指它的這個地面構成的材質都是七寶,乃至無量珍寶合成的,超勝他方世界所有的珍寶,唯獨它非常奇妙。這是從它的材質來看。然而“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從它的“建”,到它最後的“立”——就是成就,它具有著常的特點。這個“常”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常;“然”就是法而自然的那種常的特點:在西方極樂世界體現出來了。這種常的特點就是“無衰無變”,這個剎土不會有衰壞,不會有變異,它永遠都是那樣清靜、莊嚴的。無衰無變,這就是它常的特點,不像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世間,有成、住、壞、空。以後這個地球,包括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它們共有三大災,水災、火災、風災要把這些世界全都毀掉。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三災的威脅,它永遠是不會衰變的。


《無量壽經》之積集德行(二)

好,那麼出現這樣一個淨土的果報,是由於法藏菩薩在不可思議兆載永劫——這個“兆載永劫”就已經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時間跨度,然後加一個不可思、不可議的概念——這都是華嚴表達的那種大數里面最後的大數。就是這樣一個圓滿大願的過程,經過的時間是非常漫長的、非常久遠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這樣“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法藏菩薩“積集菩薩無量德行”,就是矻矻汲汲地修行六度萬行的菩薩行。在這個永劫的修行當中,首先是“心淨則佛土淨”,法藏菩薩也要走這個道路。自身清淨——淨土之因,從清淨自已的心開始。所以“不生欲覺、瞋覺、害覺”,就是貪色、貪財的這個慾望的覺,這個五欲得不到滿足——瞋恨的覺以及惱害他人的覺,不生起來。這是細微的——這個貪、瞋、害的覺不生起來;那麼粗糙一點的就是對境產生一種想——一種衝動的貪欲的想、瞋恨的想、惱害他人的想,也不起來。這個心就如如不動。

那這個心攝受了他的六根——攝住六根,“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貪戀執著外境的六塵,那你想,這就不是凡夫。我們凡夫是六根都要奔逸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裡面,中間就會生出六識。所以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這就使凡夫眾生在這裡苦惱,競爭,造孽、輪轉。現在法藏菩薩六根攝住,與六塵不偶——不對待,當然也不會產生六識。你看他的心就很清淨,就離開了十八界——凡夫的境界。忍力成就,不計眾苦。這個菩薩道裡面,特別強調忍的力量——超過持戒、精進、禪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這個忍分為兩種:一種是眾生忍,一切眾生罵我,打我,誹謗我什麼,如如不動——你不跟他計較;一種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飢渴喲,寒熱啊,這些,也能夠忍。

那一般講忍,就是面對魔軍。有的是來自外面的魔軍;有的是來自我們裡面的魔軍,就是我們的煩惱、結使。你看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百萬魔軍過來,佛就告訴魔王波旬,“你這個魔軍啊”——魔軍一般能夠發出十支隊伍,這十支隊伍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們辨別什麼是魔。魔軍發的第一支隊伍——最大的部隊,就是“欲為汝初軍”:欲——淫欲,是你派出的第一支主力部隊。我們一面對慾望就打了敗仗,墮在負處,就成了俘虜;那你面對魔軍,你首先就敗了。 “憂愁為第二”,憂愁也是魔軍呀——第二支隊伍。 “飢渴第三軍”,飢渴是魔軍的第三軍,如果我們忍受不了飢渴——飢渴起盜心,你就偷人家,搶人家,你就是墮到了負處啦。 “渴愛為第四”,這種愛欲的需求像乾渴一樣的,讓你坐立不安,非要去滿足不可。 “第五睡眠軍”,所以一天到晚我們就昏昏欲睡——睡眠,也就是被魔軍控制了。現在我們雖然不能做到不睡,但至少要做到控制睡眠的時間。如果我們像社會上養生一樣的,你得要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修道人如果睡八個小時九個小時,那可能就有問題了——你被魔軍控制了。孔子對宰予——他的學生,看到他晝寢了,都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怖為為第六”,這種害怕、恐怖、畏懼是第六軍。 “疑悔為第七軍”,懷疑、後悔就是第七軍。所以當我們升起極重的對善法的懷疑和後悔的時候,我們被魔軍控制了。 “瞋恚為第八”,瞋恨的心——動不動發火的心,這都是魔軍。 “第九利養軍”,就是你追求名聞利養,喜歡這些知名度,喜歡搞那些虛的東西——擺架子、搭架子,這都是被魔所控制。 “第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驕慢,輕蔑出家人。所以這個魔軍的十支隊伍,我們想一想,面對這十支隊伍,我們能不能打勝仗啊?很有可能我們都打敗仗啊!一打敗仗,這個魔王波旬很高興了:“你沒有逃脫我的魔手——魔掌心哪!你還是魔子魔孫啊!”所以三界不容易出得去。

那麼法藏菩薩他的忍力成就,就是超越了這些魔軍的範圍。忍力成就也包括他的忍辱波羅蜜,不生一點瞋恨的心。就好像《金剛經》講那個歌利國王割截忍辱仙人,一片一片肉割下來的時候,這個情況下,一般的人還不生瞋恨心嗎? !但是這個忍辱仙人不僅沒有生瞋恨心,還生憐憫心,生慈悲心,而且發願:“我成佛,最先要度你這個惡王。”這就忍辱到家了。所以這個歌利國王以後就成了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陳如,憍陳如就是歌利國王過來的。這是“忍力成就”。

“不計眾苦”,就是所有的痛苦都不計較。為了完成這個大願,為了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鼻地獄的苦都要經受。不會由於受點苦,我就後悔:哎呀,這個願很難完成啦,得了得了吧! “不計眾苦,少欲知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的。 “少欲”,慾望不要太高;“知足”,尤其是一個沙門,有少欲知足法,才有涅槃法。我們很多的煩惱、很多的諂媚攀求的心,都來自多欲。少欲之人就住在茅蓬,他也是如同住在天堂;多欲之人住在天堂,他也像住在茅蓬。所以現在我們講一個人的幸福指數,不在於外面的這種物質的多少,實際上就在他的一種觀念、一種心理的覺受。所以幸福指數是跟人的觀念相關的。

現在我們這個地球面臨著這樣的一種資源的匱乏、生態環境問題、戰爭的問題,實際要開的一個藥方就是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夠使環境的壓力、人和人之間的這種緊張情況、國與國之間的緊張給它緩和下來。但恰恰又是非常悲哀的,人的願望從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放出來之後,他沒辦法降低他的慾望。各個國家都在談排碳量的問題,誰能夠主動地說,把自己國家的排碳量降低呢?就像美國這個最發達的國家,他提生態問題提得很多,但是他也不願意減低他的排碳量啊!你這個大國都不主動降低你的排碳量,怎麼可能讓其他的國家降低呢? !所以最終還是個多欲的問題:慾望太高了,追求高消費,居高不下。直到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都不降低慾望,那以後的南極、北極全都融化,海平面全都升高,沿海地區的發達城市全都淹沒,整個的地球土地越來越少;由於資源土地越來越少,可能就會引發戰爭。所有的苦難都是從慾望裡面出來的。所以你看我們的這些菩薩們,給我們傳達的是這樣的智慧——少欲知足。

沒有“染恚痴”,染恚痴就是淫欲的心、瞋恨的心、愚癡的心。 “三昧常寂”,修甚深的止,住在那種恆常寂定的三昧裡面;然後止中有觀,能夠昇華他無礙的智慧。在他修行的過程當中,他沒有一點虛偽的心,沒有諂媚彎曲的心。 “直心是道場”,就真誠、正直的心。我們看到這些經文,作一面鏡子,看看我們自己。實際上,我們要升起大慚愧心,我們舉心動念常常不真誠,虛假。然而我們有種種的慾望,要滿足就會諂媚:對自己的上司、對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他就會諂媚。於是這個過程他都用機心,這個機心就彎曲。

“虛偽諂曲”的心是嚴重違背道的,所以現在為什麼很多人看佛經看不懂。甚至拿到《印光法師文鈔》他都看不懂,哪怕他受過高等教育。實際上最終不是他的文化程度問題,他的心是虛偽諂曲的心,他就看不懂佛經:是這麼一個情況。所以我們大乘佛法會講直心是道場,你正直的心就能夠開發智慧。法藏菩薩無量劫以來沒有虛偽諂曲的心,這我們都要效仿。雖然這個環境好像虛假,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是有這麼一個樣子,但我們要知道,你說假話辦成的並不是什麼大事!也不是什麼正事!如果非得要用虛偽諂曲的心才能做成事不可,乾脆我們無為一下。所有的善法當中,無為法最高——乾脆就念阿彌陀佛好了。所以我們要有這麼一種超越的心態,即便做世間的事情,也得要有出世的精神去做。

那麼法藏菩薩人際關係怎麼相處呢?首先他的念頭沒有虛偽諂曲之心,然後人際關係“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對人非常的和藹,顏色非常的歡喜,說的都是愛語、聽得讓對方歡喜的話。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們凡夫眾生都是有我執、我見、我慢的。所以他人際關係為什麼搞不到一起,不能溝通,就是“我有我的性格,我有我的見解,我比你強”。所以見了面不要說和顏愛語了,好像欠了他什麼似的,板著一個臉,而且還有設防:現在人和人之間關係實際上是太糟糕了。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的心地日益險惡污染、道德水平下降的產物。那麼“先意承問”,就是主動地去問訊對方,不是說:“你不問候我,我也不問候你。你有什麼了不起呀?”主動問候,就好像常不輕菩薩,見了所有人頂禮:“我不敢輕慢汝等,汝等終將作佛。”主動地去頂禮,去說出這樣讚歎的話。

好,這樣的一種修行是用勇猛心、精進心去做的。這種莊嚴妙土的志願,在無量劫當中無疲無倦——不疲厭。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專門去求清白之法——什麼叫清白之法?就是令自己和他人回歸到佛性——這樣的法。那在我們修行過程當中有幾種可得注意。首先講慚和愧。佛經講有二種法——為兩種白法:一個是慚,一個是愧。所以一個菩薩修行,他一定要有慚愧心、懺悔心,然後要有持戒的心,然後要執持名號念佛的心。這些都屬於清白之法的範圍,每天把它們​​作為自己修行的內容。這就屬於前面講的“洗濯垢污、顯明清白”的過程。那麼以這個清白之法來自利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福德智慧來利益眾生;同時把利益自己的清白之法也教化眾生,也讓眾生以這種法來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好,在這個過程當中,而且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三寶是自始至終能夠加持我們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是常住的。所以法藏菩薩在任何一劫、一生的投生當中,都要恭敬三寶。恭敬有供養,有聽法,有蒙佛授記,有代佛弘化這些: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你看這個法藏菩薩,他發四十八大願已經是大菩薩的身份,然而在他未來的修行過程當中,他還要去尋找善知識。善知識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大因緣。你奉事師長,說明放下了自己的“我慢”。只要有一個人在道德、智慧、法上比我強一點的,我們都要拜他為師,執弟子禮。這一點是值得我們來學的。

這說明佛在因地當中有個特點:每一次的示現他都要觀察,這個世界上我所處的時空態裡面,有不有一個比我更有道德、智慧的;只要有,一定要拜他為師,然後恭敬侍奉。執弟子禮,就是這個師長要我幹什麼就乾什麼,像奴僕的心,像大地的心一樣去奉事師長,把這種至極恭敬的心表達出來。尤其是對我們的和尚阿阇黎,一定要奉事恭敬;如果不能恭敬自己的師長,如果對師長有輕慢之心,甚至有講壞話之心,這都是要墮地獄的。所以這些,法藏菩薩都是在以身垂範了——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福德、智慧來莊嚴自己的一切菩薩行,這就“以大莊嚴”,來“具足眾行”。 “大莊嚴”這裡就是大乘的福德、智慧。來莊嚴自己的菩薩萬行,其目的是令一切眾生也獲得這樣的功德成就。


《無量壽經》之積集德行(三)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好,先看這一段。法藏菩薩在這個無量劫的積功累德過程當中,他一切自利利他的行為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在諸法空性的智慧的基礎上去做的。所以智為前導——般若智慧前導。所以他是住在“空”。諸法的空性——自性空、畢竟空、無所有,這是諸法的本質相狀。住在這樣的空裡面。空就離開一切相,沒有男相、女相、一相、異相、善相、惡相,這些:無相。 “無願”,沒有相也就沒有希求的東西。所以講空、無相、無願叫三解脫門:入涅槃城,或者從空門入,或者從無相門入,或者從無願門入。

好,住在這樣的三解脫之法當中,那當然就“無作無起”:諸法不生不滅的體性決定沒有造作,沒有生起。要觀一切法——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無論是心法還是色法,都是如夢如幻如化,沒有一點真實特點:觀法如化。所以這都是一個般若智慧的正見。那住在這樣的空性裡面、般若裡面——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同時又自然遵循一切因果的法則。不是說住在空性裡面就什麼都不干,住在空性裡面還要生起一切善法——來止惡修善。所以下面就談到他在行為層面的止惡修善之因。

“遠離粗言”,粗言這口業就是粗惡的語言。我們在身、口、意三業當中,最容易範的就是口業——這個口無遮擋。因為我們都有這種煩惱:總是會看別人的缺點,看到了總是喜歡說出來。於是我們就有這個口業。這個粗惡的語言包括妄語呀,綺語呀,惡口哇,兩舌啊——都包括,就是四種口業的內容都有。要遠離它,不要去說這種妄語——粗惡的語言,因為這是害自己,也害對方。言語傷人,就好像熱天忽然面臨著寒冷的冬天一樣。一句惡言你傷了人家的心,他是一輩子都會懷恨在心。於是這個懷恨的種子,可能生生世世你們都要對面。像存的本錢還要長利息,微小的一個惡言以後可能形成大的冤家對頭。那麼這樣,自己造的口業自己就有果報,又害得別人生起瞋恨之心:彼此都得到了傷害。這個“遠離粗言”裡面也包含著身、口、意,就是身、口、意的十惡都遠離,以這個粗言作為一個代表來說。那麼相反的,就“修習善語”——慈善的語言、真誠的語言、和合的語言、恭敬的語言。修習這個善語,這樣自己得到利益,也能令他人得到利益:菩薩四攝法的愛語。

這個語言作用人的心理是非常細微的,我們常常這方面不注意。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怎麼得罪的,以後生活、人生很坎坷都不知道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常常問題就出在口無遮攔:喜歡講別人的壞話,於是這話又傳到對方那裡,好了,你就得罪了一個人啦。然後人家以後給你過不去,你還:“哎!你怎麼這麼壞呀?”實際上是你種的一個因的結果。所以要修習善語,要隨喜讚歎他人。這個其實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要反過來啊!一般的人都是說人家的壞話非常厲害,非常痛快——他越說越痛快,恨不得把人家祖宗三代的壞事都給說盡,他才高興;然後叫他讚歎別人一句,這個話就很難出口——他就讚歎不出來。所以修習善語不是很容易的。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培養一種同體的慈悲心、不忍之心?你看你一個惡語傷害對方,如果有同體觀,你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你被這種惡語傷害的時候,你願意不願意啊?這個恕道的一個根本的精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通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就遠離粗言;通過“己欲達而達人”,就修習善語,自己得利益也利益他人——“人我兼利”。這就是修十善業道。

然後每一世的修行示現,都能夠把國王的位置放棄。 “棄國捐王”,國王不當了。杜絕財色,就出家啊,行作沙門了。一切世間人最看重的就是財富,就是女色,這兩種最大的慾望,正好法藏菩薩每一世都把它放下。多少眾生為了財色,造了多少的惡業——地獄的業!所以一個菩薩深知財色的可怖、可厭,一定要示現“絕去財色”,來把修道的價值彰顯出來。所以自己行持“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個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壞,忍辱度瞋恨,這個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到了究竟圓滿程度就是波羅蜜——到家了,到彼岸了。自己修六波羅蜜得利益,也叫一切眾生行六波羅蜜。 “無央數劫”也是很大的一個時間概念了——來修這樣的自利利他之菩薩道。 “積功累德”,積集無量的功德,累積無量的德行。

好,這是他的修因。修因就能夠有殊勝的果報了,所以在每一世投生的地方,只要他願意,就有無量的寶藏顯發出來。他的福報很大,地下的伏藏——金銀七寶的寶藏自然顯現出來。那自然顯現,這麼多福報來了,幹什麼呢?由於法藏菩薩原來就發了這個願——要做大施主,做大施主,在每一生當中你拿什麼去布施呢?如果你自己吃飯都有問題,你不是空的願嗎?所以他這個事是要兌現的:我每一世都有無量的寶藏過來了,於是我就把無量的珍寶之藏來布施。這樣的一個財布施讓一切眾生感激——生感恩之心,然後再跟他講佛法,教化這些眾生,令其得到安立,住在佛道上,讓他們發成佛的菩提心。所以一切布施最終還是法布施為上。

那麼這樣的過程當中,他曾經示現過種種的身份。或者為大富長者,或者為居士——印度講居士也是有地位的,他有道德但是顯現得很恬淡,追求精神價值,叫蘊德寡欲,社會地位也受人尊重,才叫居士——就叫居家之士。士,屬於這種社會的精英階層就叫士。 “豪姓、尊貴”,就是他能生到貴族之家——這個門閥、貴族。或者能夠掌握政權做剎帝利、國君,或者成為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四種:鐵輪王、銅輪王、銀輪王、金輪王。或者他能夠示現在六欲天做天王:這個欲界的六天——從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法藏菩薩都做過天主。乃至於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所以你看他示現了很多的身份。實際上我們從經典看,他還示現過比丘,示現過太子這些身份。那麼在這些身份的示現中,每一期的生命都能夠以四事——就是飲食、衣服、湯藥、臥具——來“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種上殊勝的福田。所以法藏菩薩每一次的示現,都不會忘記去做廣修供養諸佛的福田。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不可稱說”。

然後他自己的身業感得“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就是他口裡發出的氣味很香的,很潔淨的,那個香味就像青蓮花的香味;身體的每一個毛孔裡面也能放出旃檀香。你看大菩薩就不一樣了:他身上不像我們這樣的血肉之軀有很多微生物,有很多細菌——這些他沒有。由於有這個血肉之軀——很多微生物、很多病菌在裡面,所以我們口裡就不是香潔的。只要早上一起來,我們的口裡就發臭,不刷牙還不行;然後出點汗不是旃檀香——這個酸臭的味道。所以我們的身心狀況跟這個菩薩相比,那是天壤之別。身心很潔淨,出旃檀香,出青蓮花香,那絕對是真實的。不要以為我們口裡很臭,就懷疑:怎麼會有青蓮花香呢?

別說菩薩有,就說這個世間有讀《法華經》的人,她口裡都會放出蓮華的香味。這個宋代潁州有個叫盧媚的官妓,她的口裡就放青蓮華香。有一個會看她前生的僧人——有點宿命通,說這個官妓上一輩子是比丘尼,誦了一輩子的《法華經》。到臨終的時候一念之差,就沒有解決生死問題,成為了一個官妓——陪高官的妓女。所以為了驗證,就拿一部《法華經》給她念,她一念,非常流利就念下來;如果再給她另外一部經,她念不下來。所以我們想,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薩的時候,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青蓮華,放出旃檀香味,實際上這些功德也都在六字洪名里面。我們好好地把這個佛號念得相應了,也能把法藏菩薩的青蓮華香味轉為我們的青蓮華香味。

好,那麼這樣的口里和毛孔放出的香,都能夠普熏——就是遍熏——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一切眾生能夠接納到這樣的香味,都能生起像法藏菩薩那樣做大施主的慈悲心,生起恭敬三寶的心。法藏菩薩每一期的示現都是容貌、身相非常端正。 “相好殊妙”,具有如佛的那種相好莊嚴。由於他的悲心和福德所感,還出現一個不可思議的妙用。就是法藏菩薩他的手掌心裡面,好像無盡的福德之藏,能夠顯現一切的珍寶。就從手掌心裡想要黃金,就有黃金,想要白銀,就有白銀,想要流現金銀七寶以及種種衣服、種種飲食、種種花、種種香、種種繒蓋、種種幢幡、種種音樂來,這些壯嚴之具都從他的手掌心裡面流現出來。那你看看法藏菩薩,他要廣結善緣就太有條件了:天下所有的窮苦人你們都來吧,我都可以給你布施。由於手上是無盡的福德之藏,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一切眾生在他那裡都得到了什麼——得到了歡喜,結上了人緣了。所以我們這些今天能聽到這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法門的人,說不准就在多生多劫以前——在法藏菩薩布施這些東西的時候,我們是正在排隊接受布施的一員。是不是?

這個事情是很重要的。就是法藏菩薩在無量劫積功累德的過程當中,以這種無我的智慧,以他的慈悲,生出他無量的福德、無量的慈悲、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法布施。他一方面完成自利利他的行為,更重要的是他要為未來拯救一切眾生先結上一個人緣。佛能不能度眾生,眾生能不能接受這種救度,這裡面還不僅僅取決於水平問題,更多的是取決於一個緣。有緣了,能夠一听就親切,就歡喜,就能接受這種救度。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不是佛有分別。就是你跟佛沒有緣,佛跟你說了,你不接受救度——你不相信。現在我們能夠相信這個法門,能夠願意去,實際上就告訴我們,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以來積功累德的過程當中,跟我們結過緣——主動地跟我們結緣。當我們窮的沒有衣服的時候,得到了衣服當然就歡喜;餓的即將要死的時候,接受了這麼多飲食:這就有緣了。那麼這樣自利利他的佛事,“超諸天人”。包括他給一切眾生的福德,也是一切天人的福德不能比擬的。這就是大菩薩已經到達事事無礙境界的一種情況。

我們讀《華嚴經》,善財童子參到一個優婆夷——叫具足優婆夷——的時候,具足優婆夷她的院子裡面,四面八方有很多很多的眾生到這裡。幹什麼?也是領救濟之物和學法,她就是面前有個小瓶這個小瓶裡面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要飲食就有飲食。一個小瓶裡面,很多很多的眾生——不可數的眾生來了,所有的人都能吃飽,而且吃不完。具足優婆夷是用一個小瓶裡面——給與她的無盡福德之藏,來布施一切眾生。那麼法藏菩薩是從手掌心裡面流現出的無量福德之藏,布施一切眾生。這都是大不可思議的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這就表明法藏菩薩在他無量劫積功累德的過程當中,他“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以這個大自在解脫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來饒益一切眾生,來與九法界眾生結上法緣——是他未來成佛、圓滿大願、救度眾生的序幕,為成佛救眾生先打下一個伏筆,打好一個基礎。

好,那麼今天了解阿彌陀佛因地上的修行,我們常隨佛學。怎麼學?裡面都有它的內容。然後我們念佛。以什麼心態念佛?要以阿彌陀佛那樣的胸懷來念佛,要以感恩的心來念佛,要以慚愧的心來念佛,這樣我們才跟彌陀的名號相應。由於阿彌陀佛——就法藏菩薩——因地修行的所有福德、智慧、功德、六度都在名號裡面,所以我們把這個名號念好,就等於把阿彌陀佛無量的福德之藏、功德之藏、智慧之藏開顯出來,來轉為我們的福德、智慧。所以能夠信願持名者,就叫“多善根福德因緣”。以佛的功德來莊嚴我們的功德,這叫香光莊嚴。所以了解法藏菩薩因地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道場寶樹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好,請看這一段,這是“道場寶樹”第十四章。前面是描述西方極樂世界遍布的七寶諸樹。在這七寶諸樹當中,尤其有一種樹最為奇特,特別表顯出來,加以詳細的介紹,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道場樹。道場樹就是他成佛的道場的樹,一般叫菩提樹。那麼前面在願文裡面,阿彌陀佛特地對道場樹有一個發願,就是要令那些少功德者的菩薩也能見到道場樹。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的菩提樹,至少要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看得到;少功德者就是三賢位的菩薩,靠自己的力量是見不到的;那三賢位的菩薩都見不到,那些國中天人更沒辦法見到。由此,法藏菩薩發願使那些少功德者——這些三賢位的菩薩乃至於天人,也都能蒙佛的威神、願力加持,見到道場樹。為什麼要加持這一點?因為見道場樹,對於修道有一個極大的增上緣。這棵樹——佛在這棵樹下成佛,就有佛的巨大能量、功德——加持力最大。

好,首先看它樹的高度,有四百萬里。那麼四百萬里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很高了,但這個表述也只是順應我們的心量去表述。 《觀經》講,阿彌陀佛的報身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果用這個來說阿彌陀佛報身的話,那這個菩提樹的高度就太矮了。佛在樹下坐一定是比樹要矮:樹要高一些,他才能夠坐在樹下成道。所以這也是順著少功德者的心量來加以敘說的,也不要機械地認為只有四百萬里——它也許更高。隨多功德菩薩的心量,他能看多高,就有多高。 “其本”就是它的樹幹靠根的部分,這部分要隆起一些,比上面要寬一點,有五千由旬。它這個樹的枝葉向周邊的分佈有二十萬里。這是描述它的菩提樹的這種高度、樹圍和枝葉分佈的範圍。這個菩提樹,也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就是無量的珍寶法爾自然地合成了這個樹。所以這就不是七寶樹,它的根、莖、枝、條、葉、華、果裡面的排列組合,是無量無邊的眾寶來合成的。也就是說它所發出的光與色也是無量無邊的,光色的相互輝映是相即相滲的。所以這裡不可勝視,就是“榮色光耀不可勝視”,遠遠超過前面的任何一種七寶樹了。

那這些眾寶當中,他提出了一種寶叫月光摩尼持海輪寶。月光摩尼——摩尼就是如意珠——這個如意寶放出的光,就像月光,它很清涼——清輝。那這個寶叫持海輪寶,這就是這個摩尼珠的名稱。持海輪寶,什麼叫持海輪寶呢?就是大海底下也有很多很多的珍寶,其中有四種寶珠,能夠生出大海當中的一切珍寶。如果沒有這四種寶珠,大海當中的一切珍寶都會消失,都不會存在下來。那麼這四種珍寶還能夠保持大海水平面的一種平均,就是很多水都到大海當中去,這四種珍寶能夠吸納這些水。如果沒有這種珍寶來吸納很多水的話,那可以說這個一四天下,包括須彌山、金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都會被這個水所淹沒。所以這種寶有使大海水保持平衡的一個功能作用,這就叫持海輪寶。月光摩尼持海輪寶,是一切眾寶當中之王,就在這棵道場樹上來莊嚴。就是類似於這種品質的如意寶珠來裝飾道場樹。

那麼這個菩提樹,它的枝條非常繁茂,每個枝條當中又垂下了很多珍寶瓔珞——用瓔珞來裝飾它的枝條。那麼瓔珞當中,它又能放出種種的光色,就是這“百千萬”的光和色。有種種不同的變化——“種種異變”,異變就是奇異的變化。或者這個光色可以變化金鋼台,或者變化各種光形,可以在虛空顯示各種圖案,它有各種異變。這個樹上有無量的光明,這個光像火焰之王,叫“光炎”,不僅照這顆樹的自體非常的明亮,而且它能夠照到極樂世界的本土,乃至於照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所以這個菩提樹的光所普照的也是無有極限——“照耀無極”。這棵樹上有寶網,那麼寶網也是各種摩尼珠用金縷線綴成的,就覆蓋在這個菩提樹上。在寶網之間,你想看他方世界一切莊嚴之相,隨你的念頭都能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寶樹,也是隨意顯現他方世界境界——“隨應而顯”,這裡註意“隨應而顯”,你想見,就能見得到,不想見,也就見不到。

那麼“微風徐動”,前面講“清風時發”,這個清風表的是微微吹拂過來的風,它是徐徐地吹動過來,不像那個颶風、颱風它的風速非常快。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風,是從佛心裡面出來的;佛心它是非常溫和的、慈悲的,所以這個風也是徐徐地吹過來。徐徐的風吹過來,就吹到這個寶樹上。寶樹上剛才講有瓔珞,有各種摩尼寶,有樹葉,有華,風吹過來,就能發出聲音。

這個聲音好像演奏一樣的,演奏“無量妙法音聲”。演出的不僅是一般的音樂——娛樂性的,它是演出妙法音聲。這個妙就是奇妙,一般我們把妙法指稱為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音聲——而且是無量的妙法音聲,那麼這樣的音聲就遍布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也流遍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

西方極樂世界美妙的音樂可以傳到我們這邊來的。所以臨命終時為什麼有天樂盈空——聽到一種美妙音樂的聲音,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種妙法音聲過來了。還有它的寶香,為什麼會聞到奇異的寶香?那麼比如這棵樹就有香,每個珍寶裡面都有百千萬種香雜進去,所以有寶就有香。寶能放光,光中有香,這就叫香光。香光也瀰漫在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所以我們在不經意的時候——比較真誠的時候,感通上了,香就會過來。這就是極樂世界的香。聲音也是這樣。

好,無論是極樂世界本土的往生者,還是他方世界的眾生,聞到這樣的菩提樹的聲音,都能證得甚深的無生法忍,住在大乘的不退轉位——就是得阿鞞跋致,直到成就佛道。所以你看,“聞其音者”,不是“聽其音者”——聞。 “聞其音者”是非常不容易的,是用我們的本心——實相的心,那種圓通常的聞性才能跟這個菩提樹的音聲產生同構共振。你只要同構共振這樣互動的話,你就能得無生法忍,得阿鞞跋致,直到成佛的過程當中,永遠不會退轉。

那麼在六根上,得到受用。 “耳根清徹”,就是你聽到這種聲音,你的耳根——一般講六根,根是什麼意思?根就是生、出生的意思,當我們的耳根對外面的聲塵,就會產生耳識。中間有耳識,這就說明耳有根的作用,就叫耳根。但我們的耳根都是不清淨的,凡夫就叫六根不淨。西方極樂世界你聽到這樣的一個法音,耳根就清淨了,沒有垢染了;你耳根一清淨,就天耳通出來了,你就能聽到這個十法界的聲音。這就叫“徹”,徹到了十法界:上能聽到十方諸佛講經說法的聲音,下能聽到阿鼻地獄苦難的、痛苦的、呼救的聲音。然而這些都是他力的這種強緣的加持,如果我們要得六根清淨,靠自己自力的修行,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這個智者大師說他修行開始有志於證六根清淨位,只是領眾過早,“損已利人,但登五品”——只證到了圓教五品位,還沒有得到六根清淨位。這天台宗的祖師,他都沒有得到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就能六根互用。所以你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要聞到這樣的聲音,就能得到六根清徹——六根互用。在這個成就佛道的全過程當中,不再有苦患——不再遭受耳根的苦患。我們的耳根功能不能齊全,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耳根利一點,聽到的聲音多一些,但是我們很多聲音是聽不到的:超聲波就听不到;次聲波聽不到;鬼道的聲音聽不到。這個鳥和野獸,也聽到它們的叫聲,但是它的聲音表達什麼意思,我們聽不懂;如果你耳根清徹,這個鳥在嘰嘰喳喳講話,你知道它在講什麼。當我們都聽不懂鳥語聲音的時候,這說明我們耳根就有病。得了病才聽不懂;正常情況下,是能聽得懂的。那天人的聲音、惡鬼道的聲音,都能聽得到的;現在我們聽不到,說明我們耳根有病了。所以耳根清徹才是恢復了健康正常的狀態,就永遠不會再遭受我們這樣的一個苦患。我們六根是有病的,所以我們都是一個病人。

不僅耳根這個樣子,那麼眼睛看到這個菩提樹的光色——它百千萬的光色在作種種不同奇異變化的時候,你就能看得到了。鼻子也能聞到這個菩提樹的香味,它是非常濃郁的寶香。因為它的寶太多了,所以香也是數量很多——種種不同的香。而且它是眾寶之王來莊嚴的。它的寶是眾寶之王,這個香也是香中至上的,所以你的鼻子就能夠聞到——嗅到這樣的香氣而得法益。 “口嘗其味”,嚐到果實的味道。身體接觸到這個菩提樹放的光。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就是意念上去思惟菩提樹的功德。

這就是六根都係住了相應的菩提樹的對境。那六根繫念菩提樹,它這種巨大的加持力就很大了。我們六根是不清淨的,我們六根是顛倒的,我們六根的功德是有殘缺的,然而這個菩提樹用它究竟圓滿的功德,來治我們六根的疾病,能讓我們六根的功德完全現前。那麼六根的功德現前的時候,我們就契入到自性裡面去,就是入無生法忍。而且這種無生法忍不是淺的無生法忍,是甚深無生法忍,也就是契入到像八地菩薩以上清淨的無作妙用的無生法忍。而且得到這個甚深無生法忍,是“皆得”:一切人都能得到,沒有一個遺漏。得到這樣甚深的無生法忍,就能住到——阿鞞跋致——三種不退當中,直到圓成佛果,都不會退轉。

大家想一想,這種恩德有多麼大?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門?在每一段裡面我們都能感覺到這種快速成佛的殊勝。只要看菩提樹,沒有叫我們去做任何事情,我們只要六根系緣菩提樹,就能得到甚深無生法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加持!這跟自己的力量吭吭哧哧動經無量劫積功累德想得一個位不退都很難的時候,你還竟然“得甚深法忍”,包括行不退,包括念不退。這個念不退,而且說在無念的狀態:無作妙用的八地菩薩離開心意識、無功用道的境界。到了甚深無生法忍,所展示的一切功德都是無量的。修行就好像百川河流最終進入大海了,你進入大海了,就跟大海般無量了。

所以我們就再回過頭來,前面為什麼阿彌陀佛專門發一願,要讓少功德者能見到菩提樹?就是一見菩提樹的功德太大了,他才特意發這一願。而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就屬於少功德者。能夠使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也能見到菩提樹,也能得到六根清淨,也能得到甚深法忍,這可不是快速成佛的妙法嗎?阿彌陀佛在菩提樹上展示了他果地上全體的功能作用,通過菩提樹這樣的一個傳達——對往生者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加持,讓他得甚深無生法忍,也就把佛果地上的功德無條件地賜予他,那麼也就“六根清徹”。前面講“耳根清徹”,現有就講六根都清徹。六根,比如眼根——目,眼根清淨了,無垢了,沒有顛倒了,它徹,你的天眼通就出來了,你就能觀察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淨土、穢土的種種境界了;你的鼻根清徹了,你就能嗅到種種的香味了;你的這種身根、舌根都清徹了,它們的完整功德都現前了。也不會再有“惱患”,不會有殘缺,不會有苦惱,不會生病。

釋迦牟尼佛又這樣告訴阿難,如果彼阿彌陀佛剎土天人——注意了!這裡直接就點出天人,就是我們這些往生者。像我們這樣身份往生就是彼國天人。如果說見菩提樹非得要登地菩薩才見得到不可,那這段描述對我們來說,就沒有很大意義——可望不可及。雖然功德殊勝,但我們沒份。這里特別告訴我們“彼國土天人”,就是我們這些人往生就能得到這個利益。天人就能看得到,所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彼國天人能夠見到這樣的道場樹,就能得到三種法忍。

三種法忍,一種是“音響忍”。音聲就像一個迴響,你在山谷裡呼一下,它都迴響。那個響是什麼?響有它的客體嗎?響是緣生法,通過音響悟證緣起性空的道理,安住在諸法的空性當中,這叫音響忍。 “柔順忍”,就是我們的身心很柔軟,隨順法性,安住在法性當中。這叫柔順忍,不是跟法性相背的,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隨順法性。隨順法性是要我們身心柔軟的這種狀態才能得到的,不要違背。第三種就是“無生法忍”。初得無生法忍是圓教初住的水平,究竟得無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薩的水平。那麼彼國天人在這三種法忍當中,程度不同地獲得——都能得到三種法忍。實際上三種法忍也包括華嚴的十種忍。華嚴專門講的十忍品,後面講的如夢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影忍……它都有一個本質特點,就是我們用般若智慧安住在諸法的空性實相上。



好,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法益是來自什麼?下面談到的六句話完全把這個佛地果覺的加持力展示出來,也表明淨土他力法門的根本特點。得到這麼殊勝的利益,得到甚深的法忍,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這都是靠什麼呢?靠阿彌陀佛的“威神力故”——他威德神通的大自在力,這是第一種力。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本願力就是他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的力量。四十八大願就是他因地的本願,他的願透過無央數劫的修行成就了,就產生一種力,這種力就彌散在虛空法界,彌散在西方極樂世界上,所以它就有極強的加持力——是本願力故。那麼這個“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是它的總說,下面對“威神力故,本願力故”又有一個具體的解說。



“滿足願故”,這個本願力是來自於他“滿足”——滿足就是他發的那個願心它圓滿了,它完備了。圓滿具足了這個願,就叫滿足願。四十八大願全都實現了,沒有一願有落下來的,這就叫滿足願故。 “明了願故”。我們要理解這個願,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這個願,他的目的是非常明了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剎土,讓他方世界的眾生快速地到我的剎土來安立,得到安隱,得到安樂,然後快速地圓成佛果。他有這個因地上的明了。然後在果地上實施之後,九法界眾生依賴這樣的願力救度,能得究竟的利益,也不會間斷——對這點功能作用也是明了的,沒有含糊的。所以因地發願和果覺的救濟都是明了的特點。明了願故,也是他實相的心、智慧的心出來的。我們很多的願——凡夫的願,都不明了,因為它是從無明的心出來的,他自己都把握不了。於是他發的願由於很不明了,很模糊,自己把握不了,等到發願後又實現不了,實現不了他就會後悔,後悔就想修改,就想不要。這都是不明了的願,不明了的願是靠不住的。所以這就告訴我們,有阿彌陀佛明了願的加持,才能得到這個利益。



第五個是談“堅固願故”,這是談到這個願的一些特點了。我們前面為什麼要介紹法藏菩薩因地的過程?首先,他發的願是從實相出來的,他發的願就是堅固的。堅固就像樹根長在地下,你是不可拔的。所以這個堅固的願就能夠驅使他無量劫以來至心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這個“一向”:動經無量劫以來不會改變他原來的初衷,碰到任何的逆境——哪怕阿鼻地獄的苦,他也不會變動他的願。這就叫堅固願。由這個“堅固願故”,他力量的加持能令往生者得殊勝的利益。第六個就是“究竟願故”。他由於有堅固願,無量劫以來的這個願心、行為不退轉,然後最終達到了,成就、圓滿了,這就叫究竟願故。所以這也在啟示我們怎麼發願。我們每個修行者也都發願,但我們這願是不是滿足願,是不是明了願,是不是堅固願,是不是究竟願?你真正把這個願發出來之後,一定要朝滿足、明了、堅固、究竟的這個方向去走,你這個願才有力量,你這個願才真實不虛,你這個願才能在自利利他當中開出它的果實。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光明獨勝(一)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於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光明獨勝”第十章,是對前面法藏菩薩發的第十二願的一個展開——光明無量願。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阿難,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他的“威神光明”跟十方諸佛相比,是最為尊勝的,是最為第一的——“最尊第一”,是一切諸佛光明所不能企及的。這一點大家要明白:這個光明從佛所證的法身來說——法身光明,諸佛都是平等的;但是報身的光明、應化身的光明,又有它的差異。這個差異是來自於每尊佛的發願不一樣。由他發願的不一樣,他果地上成報身佛、應化身佛的這種結果也就不一樣。那法藏菩薩發光明無量願,所以他在果地上就完全展示了。這個光明或者照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或者照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究竟來說,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東方——東方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剎都能照到。不僅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包括四維就是四個角——東南方、西南方、東北方、西北方四個角,還有上下:這就表明十方。阿彌陀佛遍照十方的光明能夠照到恒河沙那麼多的佛剎,實際上就是有佛剎的地方,有眾生的地方,阿彌陀佛的光明都能遍照。

這是阿彌陀佛證到了無量壽的體性,就得到無量的光明。為什麼叫做無量?沒有限量,他的悲心遍照十方無量無邊剎土的眾生。那跟其他的佛相比,其他佛因地沒有發這個願,或者有的佛光明只照“七尺”,或者有的佛只照一由旬。 “一由旬”,由旬是古代這個行軍一天的距離,有的分小由旬、中由旬、大由旬。小由旬是四十里,中由旬六十里,大由旬是八十里。我們就算它是小由旬,也有四十里。或一由旬,或者二由旬,或者三由旬,或者四由旬,或者五由旬,“如是轉倍”。轉倍就是——五由旬的倍就是十由旬,或者二十由旬,或者四十由旬,或者八十由旬,或者一百六十由旬,或者三百二十由旬,或者六百四十由旬。這就是轉倍。那麼你看在漢、吳兩譯,翻譯的這個篇幅都很大,他就是把這個轉倍都給翻譯了:這個轉倍,你六百四十,那就是一千三,一千三就二千六……這樣轉倍,“乃至照一佛剎”。一佛剎、二佛剎、三佛剎它也過去。但是阿彌陀佛的光是遍照無量無邊的佛剎。那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所以他的德能也是無量的。

這個光明,第一是由願力所成,第二是由他因地的萬德來莊嚴的。所以前面他的戒定慧、六度,這些都是他成就光明的因。那他成就光明的因裡面,有他對應救度眾生的功能施設。所以在這裡,釋迦摩尼佛向我們介紹十二光如來。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介紹。但是要知道阿彌陀佛的光明是無量的,它不僅僅是十二光如來,它是釋迦摩尼佛介紹十二種跟我們關係最為緊密的能夠對我們有作用、法益的光來做介紹。這種介紹非常重要,我們讀這段經文,一定要把自己放進來。阿彌陀佛的光已經成就了,遍在虛空法界,遍在我們當下,遍在我們的念頭里面。我們每一位眾生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光明願海裡生存的,所以十二光是跟我們有密切關聯的。但是我們常常不覺察,不能知恩,不能報恩。那麼十二光,我們來了解它是什麼含義。

“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又“號”——他這個同名,他又可以稱為什麼呢? “無量光佛”,無量光,沒有限量。那看到無量光,我們就把自己對比一下,我們是什麼?我們是有量——有限量。有限量的我等眾生得無量光明的注照,我們的心也能打開為無量,得到究竟的解脫。 “無邊光佛”,邊,從字面上好像這個光明沒有邊際。實際上“沒有邊際”,在“無量光”裡面就含攝這個意思。那“無邊”,這是對治我們知見上的煩惱。我們凡夫眾生都有邊見:不是執有,就是執空;不是執斷,就是執常。很難產生中道正見的智慧。所以阿彌陀佛就要施設一種光,讓我們得這個光明的注照,離開邊見,獲得中道的智慧,這是無邊光——中庸。這個有“邊”——有邊見的人,他對什麼都很執著。他一執著,實際上就是我執、我慢、我見的產物。最終他都做不成事,不圓融——大家跟他共事很難受。所以我們一定要有無邊光的智慧。

“無礙光”,沒有障礙的光明。那麼我們世間的這種光、業力感召的日月光都有障礙。它照在外面,但是屋子裡面,被牆壁一擋就障礙了。鐵圍山一擋,日光不能過來了。地球旋轉它有晝夜,實際上日月並沒有晝夜的,它就是被這個地球自轉障礙住了。那麼阿彌陀佛光是無有障礙的光,大家一定要體會,它對我們是非常有意義的。阿彌陀佛的報身在西方極樂世界,身上放出熾盛的光明,就是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光遍照十方世界,攝受念佛眾生——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個光明過來,鐵圍山是擋不住的,牆壁是擋不住的,我們的煩惱也是擋不住的,我們的業障擋不住的,我們的無明擋不住的,我們的冤家債主也是擋不住的。如果還有一個東西能夠擋住這種光,它就是有礙;現在阿彌陀佛光是無礙。

今天中午也有個居士問了一個他認為很深的這種疑惑的問題。說有一個念了十多年的老居士,到臨終的時候由於他病得很厲害,就很頭疼。痛的他就念不成佛。這時候他心裡就產生了極大的懷疑:“我念不成佛,我就往生不了!我念了十多年佛,為什麼還念不出來?!這個念佛法門到底怎麼回事?”你看看,他生起了這麼一個懷疑,而且他這個懷疑生得很真誠——還掉眼淚,覺得:這怎麼回事?有時看到聽到這些,我們都覺得有點悲哀。雖然他念了十多年的佛,但是他對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願力,實際上沒有產生真正的信心。我們千萬不要怕:臨命終時的病痛,或者睡眠,或者昏沉。這些對阿彌陀佛來說,都障礙不了他。阿彌陀佛的光明,無論在睡夢當中,在昏沉當中,在你的疼痛當中,它都在我們阿賴耶識的深處——在放光的,在導引的,在攝受的。我們在阿彌陀佛無礙光的注照之下、攝受之下,你還怕什麼呢? !還怕什麼不能往生呢? !你就安然、放心地等待著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來接引。

你認為一疼痛,你有業障,還有冤家債主。多少人講:“哎呀!一定要冤家債主懺除完了才能往生,有一個冤家債主拖了腳後跟都不能往生。”這東西好像聽了是有道理,但實際上跟淨土法門完全是不相應的!淨土法門本身就是帶業往生的法門,帶業往生就意味著你有很多冤家債主。你說,誰能夠把冤家債主全都解決了——才能往生?你不把易行道變成難行道嗎?誰能說你冤家債主都解決了啊?大修行人都不敢這樣說。所以我們了解阿彌陀佛的無礙光之後——什麼都障礙不了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拯救,你就放心了。所以很多人實際上對這個光明的功能作用是不了解的,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於是就害怕自己不能往生。甚至對淨土法門,對阿彌陀佛,都沒有信心。

下面就是“無對光”,“對”就是對待、相對的概念。我們一切凡夫眾生都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面,那麼這束光就是讓我們超越對待到達絕待。絕待就圓融,就是不二的境界。所以說無對光是幫助我們契入到這種無分別的根本智裡面。 “炎王光佛”,炎王就是火焰裡面最熾盛的——為王,這個“炎王光”是表明阿彌陀佛的光明在所有光明當中,是最為尊勝、最為盛大的,就像這種火焰之王。那為什麼要生起這樣的一個光明?這就是針對那種最黑暗的地方,相應地要有更盛大的光明來爍破,比如阿鼻地獄。阿鼻地獄是最暗冥的地方,炎王光佛就能穿透得過去。那阿鼻地獄有些眾生,他不一定是沒有善根的。阿鼻地獄有很多眾生,他可能宿世都跟淨土法門有緣,只不過是煩惱、業障很重,在行為上犯了五逆十惡,但他還是聞信過淨土法門的。所以這束光如果到了阿鼻地獄,它有一種清淨光明的加持,讓他的宿世的善根發露。他把宿世淨土的緣接上了,就能夠隨著這個炎王光直接從地獄裡面出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就是阿彌陀佛發願要“度盡阿鼻苦眾生”,他一定要有方法,要有一種功能作用來實施這樣的大願。

“清淨光佛”,這是從阿彌陀佛這種離開貪欲、淫欲的心所流現的清淨光佛。這個“清淨”就是對治凡夫眾生的淫欲心的。前面也講到,一切修行一定要離欲——“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但這個欲也是最難離的,尤其到了末法的眾生,這種淫欲的心越來越厲害,所以每天都是坐立不安,常常容易犯戒。所以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要幫忙,我們就要靠阿彌陀佛的清淨光,來對治我們的淫欲——熾盛的淫欲心。所以你真的念得跟清淨光相應了,肯定心裡是很清涼的,肯定是正念的,肯定會把這個男女的行為看得是非常的污穢的,是沒有一點這樣的貪念的。但如果離開這個清淨光對我們的加持,就麻煩了。我們多生多劫這個煩惱的種子起現行,念念離不開這個男女的慾望。那這種慾望、這個念頭像涓涓細流匯成浩瀚的大海,那好了,完全把你的身心給控制住了。所以為什麼男的追求女的,女的追求男的,刀山火海他都敢下,沒有辦法——控制不了。這個“縱然做鬼也風流,過把癮就死也值得”——他就是,這沒辦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念頭淡化,轉化為一個清淨的念頭。清淨光裡面就有這種功能施設。

再就是“歡喜光佛”,對治我們瞋恨心的。我們為什麼會有瞋恨?也是由於有慾望,這個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有瞋恨。瞋恨裡麵包括一種“你是你、我是我”——勢不兩立。那麼這個歡喜光是從同體的大慈悲心裡面生出來的,你我是同體的。眾生、他人的這種歡樂,也就等於自己的歡樂;他人痛苦,自己也痛苦。所以他就能夠自覺地不給眾生導致苦難——給眾生以更多的快樂。他有一種同體的慈心,他就會歡喜;有一種對立的這種情態,他就會瞋恨。我們每個念佛人都希望自己歡歡喜喜,這種歡喜從同體的慈悲心裡面出來,也能夠引發我們的法喜。 “歡喜光佛”,每個人都能夠把歡喜光的功能透顯出來,人與人之間將是非常和睦的,國與國之間也不會去打仗。

再就是“智慧光佛”。這是從阿彌陀佛這種離開愚癡的心出來的光明,對治我們的無明、愚癡,透顯我們的般若智慧。今天中午一個居士問:“這個信心是般若智慧範疇,怎麼把這個信心引發和鞏固?”我中午也跟他講:“你好好念佛,佛號裡面就有智慧光佛。智慧光佛就是引發我們的般若智慧的;有般若智慧,我們對這種不可思議的淨土、圓頓之法就能產生信心,這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界的願力就能建立。這就都要靠智慧光佛給我們來開顯。”在這個五濁惡世,“智慧光佛”對我們活得自在逍遙是很有必要的。我們現在很多人——哪怕一些學佛的人,學得越來越煩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沒有智慧。他為什麼會煩惱?還是對外境的一切很執著,認為它是真實的。那麼般若智慧根本的一點就是諸法的空性:一切如夢,如幻,如化,如影,包括我們所造的業。實際上“來無所來,去無所去”,它當體本空的。你要了解諸法的空性,就會自在得很多:無論是順境、逆境,我們都能夠比較平和地去對待它——都是假的東西。即便我們做佛事,永明延壽大師說“大作夢中佛事,啟建水月道場”。你就建廟也是水中月,那做得成,做不成,你一切隨緣。這是智慧光佛。

“不斷光佛”,不斷光,這是顯發了自性的常德,它不間斷。阿彌陀佛放的光是不間斷的。不會說阿彌陀佛還有晝、夜的​​時候:“哎呀,我白天放了很長時間光,到晚上疲倦了,要休息一下。”他沒有休息——晝夜二十四個小時。十劫以來乃至無量劫以來,這些光都是遍照的。那麼這樣的一個不斷光,能夠引發我們的精進——自性精進的心,對治我們的懈怠、放逸。我們凡夫眾生由於心是生滅的,所以他就容易懈怠,放逸,中斷,功夫就會打折扣。所以當我們要進行晝夜二十四小時念佛的時候,你得祈禱:“阿彌陀佛不斷光對我加持,二十四小時不要讓我睡覺。”有很多人到晚上十二點就溜到寮房睡覺去了。這次好像大家念得還可以,我們這個進修班的同學,原來我看常常到了十二點隊伍就縮水,到了凌晨四到五點鐘又慢慢膨脹——這也是紅移現象。

“難思光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妙德是離開心緣相的,我們的心是無法思惟的。 “無稱光佛”,是離開一切語言相的,我們用語言是難以稱讚的。這都是超情離見的境界,都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凡夫眾生靠我們的思惟,靠我們的語言,去稱揚讚歎都是夠不上的。聲聞、緣覺、權教的菩薩都不能了解佛光明、智慧的因緣果報之所在,更何況我們業力凡夫。最後是“超日月光佛”,這種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超過日月的光明。從他的熾盛程度來看,不能相比——超胜日月光明百千億倍;從他內在的功能作用來看,那更不能相比。日月的光明只能照明我們的外境,也會對樹木花卉,包括我們人,都有它滋養的功能,但是這個日月的光明,它不能破無明;阿彌陀佛光明可以破除我們無明的黑暗。所以這個光明就是智慧之相。

那這個十二光如來在什麼地方?十二光如來就在這句名號裡面。我們要感知、接納十二光,就得要信願稱名。這就是淨土法門的名號、光明的同源性。這種同源性,實際上在祖師那裡已經給我們開顯了。天親菩薩在《往生論》裡面就談到修淨土五念門,第三是讚嘆門。讚歎門,什麼叫讚歎?他有四句話,大家一定要好好思惟一下: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這幾句話解說讚歎門。你稱念彼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稱這個名號的時候,實際上就是等同於稱念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為什麼等同於稱念阿彌陀佛的光明、智慧之相?因為光明、智慧都在名號裡面。那第三句,稱彼名號就等同於稱彼阿彌陀佛名號的義。這個義是什麼?就是無量——無量義。這個無量顯現很多了——無量的神通、無量善巧、無量智慧、無量的相好,他什麼都無量。這裡面體現兩個無量:一個是無量壽,一個是無量光。用這兩個無量攝一切無量。所以都在名號裡面,名號的無量光、無量壽是攝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這就是“如彼名義”。那稱念這個彌陀名號,就等同於跟實相相應的修行,因為這個名號——無量光壽,寂照一如,就是實相。你念這個名號,就安立在這個名號的實相上,也就安立在無上正真之道上,就跟一切種智、一真法界體性相應。所以這樣的修行就單刀直入,就叫“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樣的一種界定就告訴我們:這個名號跟光明是同源的。後面為什麼還有句“聞其光明”? “聞其光明”本來是一個耳根的東西,但實際上就是:你聞這個名號,就等於見到了光明;你見光明就等於聞名號。所以有它的同源性。


《無量壽經》之光明獨勝(二)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焉。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嘆譽,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之眾所共嘆譽,稱其功德。至其最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

好,先看這一段。十二光如來的功德,表現在他的作用層面就很殊勝了。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如果遇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斯光”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這光明含攝著十二光的功德。實際上以十二光為代表,是含攝著阿彌陀佛無量的功德——都在這個“斯光”裡面表達。遇這個光,不是簡單能夠遇的,這個“遇”就包含著一種感應在裡面。你只要信願持名,就能對這個彌陀的光明有一種相遇、相感、互動、溝通;如果你不信願稱名,雖然這光過來,對你來說也不會產生作用。大家要明白這一點。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就解釋那句話,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每一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那為什麼對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他沒有說對一切眾生攝取不捨。這經文就告訴我們:對​​於念佛眾生,這束光才對他攝受,才等於遇上了;你不念佛,還是遇不上——攝受不了。

那為什麼善導大師會講,這樣的一個攝受有三個緣?第一是親緣。親緣就是你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口業稱讚阿彌陀佛,意業思惟阿彌陀佛。你意業這麼一做,阿彌陀佛都會知道。所以這個念佛眾生的身、口、意三業,跟阿彌陀佛果地上慈悲的身、口、意三業相應了,再就能得到一種遇、一種加持、一種照觸。這就是親緣。第二是近緣,近是遠近的近,當我們起心要見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就現在我們的面前——他很近。實際上這個“近”是反映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內心,阿彌陀佛就在我們的念頭里面。我們只要一舉念,阿彌陀佛就會知道,他就隨我們的心念顯現出來,這叫近緣——“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第三是增上緣。阿彌陀佛光明對我們的加持力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消業障的增上緣:只要我們稱念這個名號,就是最好的消業障的方法。所以至心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有些念佛人對這個都信不及,他以為非得要先懺悔業障不可才來念佛,他不知道念佛本身就是懺悔業障——懺除業障。這是消業障的增上緣,就說明這個彌陀名號、光明具有強大的增上勢力。第二就是臨終接引。你稱念彌陀名號,阿彌陀佛十二光如來所運載的四十八大願全體信息,尤其第十九願臨終接引的信息就會兌現出來。你千萬不要擔心阿彌陀佛不來,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包含著這種增上緣在裡面的。這是他五劫的思惟給設計、設定進去了的一個程序,以及無量劫以來積功累德的修行給它圓滿成就的一個功能作用。

所以通過這些,我們都要對阿彌陀佛的光明、威德、名號產生決定的信心。我們才能說我們得到了安心、安樂,得到了即得往生的決定信心。所以這個“遇斯光者”,大家不要草草看過。這個“遇”是感應道交的結果,我們信願稱名才能遇到這個光,你不信願持名遇不到這個光。實際上這就是非常神妙的一個事情:這個阿彌陀佛光明是法性光,我們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在虛空法界當中有這束光——遍滿!這是我們生命當中最大的一個奧秘。如果我們沒有信願持名,不能去了解《無量壽經》,這種光好像跟我們無關;但我們了解了這個,原來我們就生活在阿彌陀佛的大願光明之海上,他每天都在加持著我們——“遇斯光”。

這個《華嚴經吞海集》有一節講《如來十身相海品》,裡面談到什麼呢?因為最近一兩年,我也喜歡抽點時間寫點毛筆字,但總是寫不好。但我就注意到《如來十身相海品》講這個如來身有種種大人相,大人相從各個部位放光,能產生什麼功能作用,對眾生有什麼攝受的功德。其中有一個大人相叫筆雲,毛筆的“筆”——筆雲。這個筆雲呢,是用羊毛、兔毛作為它的體,這個相常放黑摩尼光明,令諸眾生書寫善事。就是眾生要把這個毛筆字寫好,如來的大人相都有一束光明來加持。一看這,佛真是太慈悲了。從中也看到,我們世間種種的建功立業,都是要靠著佛的威神光明才能出現——連寫好毛筆字都有光明的加持。所以你看那些大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虞世南、智永,這些字寫得好的,他都跟這束光明對應上了,他的字才寫得好。難怪弘一律師講過一句話——有人想學書法,他說了一句話:“把佛念好,書法就能好!”當時我是十多年前,我想:“佛念好,跟書法寫得好有什關係呀?”現在看到這個《華嚴經吞海集》談到這個相,還真的有關係。

連毛筆字寫得好與壞,都跟阿彌陀佛的光明能不能感應上有決定的關係!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光明是要平等普照一切,給一切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的。我們生命當中最重大的事情:我們要跟這個光明對接,要遇到這個光!遇到這個光有什麼好處呢?貪、瞋、痴三毒煩惱就能消滅。你想想我們修行可不是對治貪瞋痴嘛,於是我們靠自己的力量持戒、禪定、般若智慧——很難;但是殊不知阿彌陀佛對我們貪瞋痴三毒煩惱早已施設好了,我們只要感通到這個光,我們貪瞋痴的三毒煩惱就能消滅——他力法門——我們的身心就能夠柔軟。

在我們煩惱層面,我們身心都是很剛硬的。身心剛硬的一種狀態,就是對什麼都不相信,都是懷疑,做什麼事情都心狠手辣——這是剛硬。身心柔軟,他就內心歡喜。大喜遍滿身以後,他就能引發我們多生多劫的善根——“善心生焉”!我們的善心就在遇到彌陀光明的這個地方生起來了。那你想,我們平時的善心很難生起,一天到晚的念頭都是貪、瞋、痴、慢、疑,都是人我是非,都是財色名食睡。我們那有什麼善心哪!但是善心對修行很重要——有不有慚愧心,有不有感恩心,有不有慈悲心,有不有平等心,有不有清靜心。這些善心怎麼出來?遇到彌陀的光明這些善心就能出來,包括我們的信心、願心——信願之心。大的善心都能生起,這是指我們人天道的眾生。

好,三惡道的眾生——“三途極苦之地”。三途:地獄眾生的火途、畜生眾生的血途、餓鬼眾生的刀途。這三途,都是非常劇苦的地方,每天都要遭受他惡業導致的惡果:萬死萬生,遭受苦刑。在這樣三惡道的眾生,如果有緣見到阿彌陀佛的光明,馬上會怎麼樣?馬上他遭受的苦刑、刑罰就會終止——“休息”,不再受苦——不再受遭受刑罰的“苦惱”。等到三惡道的壽命終結之後,他都能解脫。都能解脫就是從三惡道裡面出來,但解脫的淺深,跟他宿世的善根修行有關係。最低限度他會到三善道裡面來;如果再好一點的——他宿世修聲聞、緣覺的,可能他能夠斷見惑、思惑最究竟的利益——他有淨業的種子,馬上從三惡道裡出來,直接到西方世界得阿鞞拔致。所以這個解脫的淺深不是一樣,跟三惡道眾生個人的情形相關。無論怎麼樣,它都屬於“解脫”的範圍——解脫了三惡道的劇苦。這樣的功能作用就很殊勝了。

那麼阿彌陀佛為了使六道眾生都得到這個利益,他放的光是非常“顯赫”,非常盛大,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十方無量無邊剎土的眾生,沒有一個不能聞到阿彌陀佛光明的——“莫不聞焉”!為什麼呢?這就是跟那個諸佛稱名讚歎願呼應,十方諸佛在他自己的剎土稱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就等於稱讚到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功德。聞名就等於聞光明,所以“莫不聞焉”。這是阿彌陀佛第十七願的保證。好,釋迦牟尼佛又說,不但他在這個法會上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就在此時,十方無量無邊剎土的一切諸佛以及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闢支佛——和種種證位的菩薩眾,都共同讚歎、稱譽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力量。這也是跟稱揚彌陀的名號、光明的同源性一樣。

如果有種種眾生,聽到這些佛菩薩、聲聞、緣覺的讚嘆,聞信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聞到了要是產生信心,這時候他就會去唸。因為這個光明不是一個客體的知識現象,它原來是跟我們有巨大利益關係的東西。既然是有巨大利益的東西,我們要現成地享用,就得要信願去唸。這樣他產生信心,“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這個“日夜稱說”,就是乃至於一晝夜稱揚、讚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功德;“至心”——至誠心,不間斷。那“日夜稱說,至心不斷”,實際上換句話來說,就是你一晝夜至心念佛。一晝夜至心稱念彌陀名號,就等於是至心不斷地稱揚、讚說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這裡就講“聞其光明威神功德”,聞名就等於是在讚說彌陀的光明功德。

好,你只要經過這樣的一個晝夜念佛,隨你的意願,都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隨意所願,得生其國”,這是《無量壽經》給我們的保證。這個保證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保證,你只要有一晝夜念佛的功夫,阿彌陀佛臨命終時一定會接引。那怕你曾經中途有後悔,不怎麼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都能令你重新開始念。就是你這個後悔的眾生,本來按自己的業力要下三惡道去的,阿彌陀佛都有善巧方便,讓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由於你有後悔,有懷疑——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而已。這是在漢、吳兩譯都有證明的,不管怎麼樣都能夠“得生其國”,大家對這一點要有決定的信心。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就被極樂世界的“菩薩、聲聞之眾”讚歎、稱譽,“稱其功德”。就說你善根非常深厚,竟能聞到彌陀的名號、光明,就能夠落實在實處——至心稱念;這可是大善根、大福德、殊勝的因緣,是人中芬陀利華,是佛的第一弟子。就來讚歎他,稱揚他的功德。

那這樣稱念彌陀名號光明往生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很快也能夠成佛。等到他成佛的時候,也能夠平等地得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的讚嘆。因為他因地當中是念彌陀的光明威神功德往生的,所以他成佛之後,他的果地上也具有著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光明威神功德,於是他也就同樣得到十方諸佛菩薩讚歎他的光明威神功德。讚歎他,“亦如今也”,就像現在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一樣。釋迦牟尼佛最後說:“我來讚說阿彌陀佛光明威神,他的功德像巍巍的高山,是那樣的殊勝妙絕,縱然我是用一劫的時間晝夜不間斷地來稱揚讚說彌陀的光明功德,都讚說不盡。”那通過這個來看,阿彌陀佛就遠遠不止十二種光明功德。釋迦牟尼佛用一劫的時間來稱揚彌陀的光明功德,竟然稱揚不完,稱揚不盡。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威神功德是無盡的,是無量的,是無邊的。

那這個無量無邊無盡的光明功德之海,就在我們當下。我們是被這個光明之海所託住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有信心。而且我們是有切身的體驗的,你比如——就說我們的晝夜念佛,如果我們沒有彌陀光明的加持,我們能念得下來嗎?設想你不是念阿彌陀佛,你念一個其它的事情——你很喜歡吃蘋果,今天就念一晝夜:“南無蘋果!南無蘋果……”你去試試看,可能念幾個小時就受不了,因為蘋果沒有加持力,他有的人說:“念阿彌陀佛好像是空虛的,念阿彌陀佛跟念苹果有什麼差別呀?”那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差別太大了!你念苹果就念不下去。那你就念你一個很心愛的戀人,你去唸念看,也念不下去。 “賢賢易色”,它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彌陀名號是有光明的,是無量的光明功德,它有無量的加持。如果你發心正,不僅念一晝夜,就是念七晝夜,乃至念更長的時間都能念得下來——沒有問題!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道場寶樹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耳根清徹,不遭苦患;目睹其色,鼻知其香,口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好,請看這一段,這是“道場寶樹”第十四章。前面是描述西方極樂世界遍布的七寶諸樹。在這七寶諸樹當中,尤其有一種樹最為奇特,特別表顯出來,加以詳細的介紹,這就是阿彌陀佛的道場樹。道場樹就是他成佛的道場的樹,一般叫菩提樹。那麼前面在願文裡面,阿彌陀佛特地對道場樹有一個發願,就是要令那些少功德者的菩薩也能見到道場樹。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成佛的菩提樹,至少要破無明的法身大士才看得到;少功德者就是三賢位的菩薩,靠自己的力量是見不到的;那三賢位的菩薩都見不到,那些國中天人更沒辦法見到。由此,法藏菩薩發願使那些少功德者——這些三賢位的菩薩乃至於天人,也都能蒙佛的威神、願力加持,見到道場樹。為什麼要加持這一點?因為見道場樹,對於修道有一個極大的增上緣。這棵樹——佛在這棵樹下成佛,就有佛的巨大能量、功德——加持力最大。

好,首先看它樹的高度,有四百萬里。那麼四百萬里在我們看來已經是很高了,但這個表述也只是順應我們的心量去表述。 《觀經》講,阿彌陀佛的報身是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如果用這個來說阿彌陀佛報身的話,那這個菩提樹的高度就太矮了。佛在樹下坐一定是比樹要矮:樹要高一些,他才能夠坐在樹下成道。所以這也是順著少功德者的心量來加以敘說的,也不要機械地認為只有四百萬里——它也許更高。隨多功德菩薩的心量,他能看多高,就有多高。 “其本”就是它的樹幹靠根的部分,這部分要隆起一些,比上面要寬一點,有五千由旬。它這個樹的枝葉向周邊的分佈有二十萬里。這是描述它的菩提樹的這種高度、樹圍和枝葉分佈的範圍。這個菩提樹,也是一切眾寶自然合成——就是無量的珍寶法爾自然地合成了這個樹。所以這就不是七寶樹,它的根、莖、枝、條、葉、華、果裡面的排列組合,是無量無邊的眾寶來合成的。也就是說它所發出的光與色也是無量無邊的,光色的相互輝映是相即相滲的。所以這裡不可勝視,就是“榮色光耀不可勝視”,遠遠超過前面的任何一種七寶樹了。

那這些眾寶當中,他提出了一種寶叫月光摩尼持海輪寶。月光摩尼——摩尼就是如意珠——這個如意寶放出的光,就像月光,它很清涼——清輝。那這個寶叫持海輪寶,這就是這個摩尼珠的名稱。持海輪寶,什麼叫持海輪寶呢?就是大海底下也有很多很多的珍寶,其中有四種寶珠,能夠生出大海當中的一切珍寶。如果沒有這四種寶珠,大海當中的一切珍寶都會消失,都不會存在下來。那麼這四種珍寶還能夠保持大海水平面的一種平均,就是很多水都到大海當中去,這四種珍寶能夠吸納這些水。如果沒有這種珍寶來吸納很多水的話,那可以說這個一四天下,包括須彌山、金剛圍山乃至非想非非想天,都會被這個水所淹沒。所以這種寶有使大海水保持平衡的一個功能作用,這就叫持海輪寶。月光摩尼持海輪寶,是一切眾寶當中之王,就在這棵道場樹上來莊嚴。就是類似於這種品質的如意寶珠來裝飾道場樹。

那麼這個菩提樹,它的枝條非常繁茂,每個枝條當中又垂下了很多珍寶瓔珞——用瓔珞來裝飾它的枝條。那麼瓔珞當中,它又能放出種種的光色,就是這“百千萬”的光和色。有種種不同的變化——“種種異變”,異變就是奇異的變化。或者這個光色可以變化金鋼台,或者變化各種光形,可以在虛空顯示各種圖案,它有各種異變。這個樹上有無量的光明,這個光像火焰之王,叫“光炎”,不僅照這顆樹的自體非常的明亮,而且它能夠照到極樂世界的本土,乃至於照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所以這個菩提樹的光所普照的也是無有極限——“照耀無極”。這棵樹上有寶網,那麼寶網也是各種摩尼珠用金縷線綴成的,就覆蓋在這個菩提樹上。在寶網之間,你想看他方世界一切莊嚴之相,隨你的念頭都能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寶樹,也是隨意顯現他方世界境界——“隨應而顯”,這裡註意“隨應而顯”,你想見,就能見得到,不想見,也就見不到。

那麼“微風徐動”,前面講“清風時發”,這個清風表的是微微吹拂過來的風,它是徐徐地吹動過來,不像那個颶風、颱風它的風速非常快。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風,是從佛心裡面出來的;佛心它是非常溫和的、慈悲的,所以這個風也是徐徐地吹過來。徐徐的風吹過來,就吹到這個寶樹上。寶樹上剛才講有瓔珞,有各種摩尼寶,有樹葉,有華,風吹過來,就能發出聲音。

這個聲音好像演奏一樣的,演奏“無量妙法音聲”。演出的不僅是一般的音樂——娛樂性的,它是演出妙法音聲。這個妙就是奇妙,一般我們把妙法指稱為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音聲——而且是無量的妙法音聲,那麼這樣的音聲就遍布西方極樂世界的本土,也流遍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

西方極樂世界美妙的音樂可以傳到我們這邊來的。所以臨命終時為什麼有天樂盈空——聽到一種美妙音樂的聲音,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那種妙法音聲過來了。還有它的寶香,為什麼會聞到奇異的寶香?那麼比如這棵樹就有香,每個珍寶裡面都有百千萬種香雜進去,所以有寶就有香。寶能放光,光中有香,這就叫香光。香光也瀰漫在他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所以我們在不經意的時候——比較真誠的時候,感通上了,香就會過來。這就是極樂世界的香。聲音也是這樣。

好,無論是極樂世界本土的往生者,還是他方世界的眾生,聞到這樣的菩提樹的聲音,都能證得甚深的無生法忍,住在大乘的不退轉位——就是得阿鞞跋致,直到成就佛道。所以你看,“聞其音者”,不是“聽其音者”——聞。 “聞其音者”是非常不容易的,是用我們的本心——實相的心,那種圓通常的聞性才能跟這個菩提樹的音聲產生同構共振。你只要同構共振這樣互動的話,你就能得無生法忍,得阿鞞跋致,直到成佛的過程當中,永遠不會退轉。

那麼在六根上,得到受用。 “耳根清徹”,就是你聽到這種聲音,你的耳根——一般講六根,根是什麼意思?根就是生、出生的意思,當我們的耳根對外面的聲塵,就會產生耳識。中間有耳識,這就說明耳有根的作用,就叫耳根。但我們的耳根都是不清淨的,凡夫就叫六根不淨。西方極樂世界你聽到這樣的一個法音,耳根就清淨了,沒有垢染了;你耳根一清淨,就天耳通出來了,你就能聽到這個十法界的聲音。這就叫“徹”,徹到了十法界:上能聽到十方諸佛講經說法的聲音,下能聽到阿鼻地獄苦難的、痛苦的、呼救的聲音。然而這些都是他力的這種強緣的加持,如果我們要得六根清淨,靠自己自力的修行,都是非常非常困難的。

這個智者大師說他修行開始有志於證六根清淨位,只是領眾過早,“損已利人,但登五品”——只證到了圓教五品位,還沒有得到六根清淨位。這天台宗的祖師,他都沒有得到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就能六根互用。所以你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只要聞到這樣的聲音,就能得到六根清徹——六根互用。在這個成就佛道的全過程當中,不再有苦患——不再遭受耳根的苦患。我們的耳根功能不能齊全,我們這個世間眾生耳根利一點,聽到的聲音多一些,但是我們很多聲音是聽不到的:超聲波就听不到;次聲波聽不到;鬼道的聲音聽不到。這個鳥和野獸,也聽到它們的叫聲,但是它的聲音表達什麼意思,我們聽不懂;如果你耳根清徹,這個鳥在嘰嘰喳喳講話,你知道它在講什麼。當我們都聽不懂鳥語聲音的時候,這說明我們耳根就有病。得了病才聽不懂;正常情況下,是能聽得懂的。那天人的聲音、惡鬼道的聲音,都能聽得到的;現在我們聽不到,說明我們耳根有病了。所以耳根清徹才是恢復了健康正常的狀態,就永遠不會再遭受我們這樣的一個苦患。我們六根是有病的,所以我們都是一個病人。

不僅耳根這個樣子,那麼眼睛看到這個菩提樹的光色——它百千萬的光色在作種種不同奇異變化的時候,你就能看得到了。鼻子也能聞到這個菩提樹的香味,它是非常濃郁的寶香。因為它的寶太多了,所以香也是數量很多——種種不同的香。而且它是眾寶之王來莊嚴的。它的寶是眾寶之王,這個香也是香中至上的,所以你的鼻子就能夠聞到——嗅到這樣的香氣而得法益。 “口嘗其味”,嚐到果實的味道。身體接觸到這個菩提樹放的光。這個“心”就是第六意識,就是意念上去思惟菩提樹的功德。

這就是六根都係住了相應的菩提樹的對境。那六根繫念菩提樹,它這種巨大的加持力就很大了。我們六根是不清淨的,我們六根是顛倒的,我們六根的功德是有殘缺的,然而這個菩提樹用它究竟圓滿的功德,來治我們六根的疾病,能讓我們六根的功德完全現前。那麼六根的功德現前的時候,我們就契入到自性裡面去,就是入無生法忍。而且這種無生法忍不是淺的無生法忍,是甚深無生法忍,也就是契入到像八地菩薩以上清淨的無作妙用的無生法忍。而且得到這個甚深無生法忍,是“皆得”:一切人都能得到,沒有一個遺漏。得到這樣甚深的無生法忍,就能住到——阿鞞跋致——三種不退當中,直到圓成佛果,都不會退轉。

大家想一想,這種恩德有多麼大?為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門?在每一段裡面我們都能感覺到這種快速成佛的殊勝。只要看菩提樹,沒有叫我們去做任何事情,我們只要六根系緣菩提樹,就能得到甚深無生法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加持!這跟自己的力量吭吭哧哧動經無量劫積功累德想得一個位不退都很難的時候,你還竟然“得甚深法忍”,包括行不退,包括念不退。這個念不退,而且說在無念的狀態:無作妙用的八地菩薩離開心意識、無功用道的境界。到了甚深無生法忍,所展示的一切功德都是無量的。修行就好像百川河流最終進入大海了,你進入大海了,就跟大海般無量了。

所以我們就再回過頭來,前面為什麼阿彌陀佛專門發一願,要讓少功德者能見到菩提樹?就是一見菩提樹的功德太大了,他才特意發這一願。而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就屬於少功德者。能夠使我們這些帶業往生的凡夫,也能見到菩提樹,也能得到六根清淨,也能得到甚深法忍,這可不是快速成佛的妙法嗎?阿彌陀佛在菩提樹上展示了他果地上全體的功能作用,通過菩提樹這樣的一個傳達——對往生者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的加持,讓他得甚深無生法忍,也就把佛果地上的功德無條件地賜予他,那麼也就“六根清徹”。前面講“耳根清徹”,現有就講六根都清徹。六根,比如眼根——目,眼根清淨了,無垢了,沒有顛倒了,它徹,你的天眼通就出來了,你就能觀察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淨土、穢土的種種境界了;你的鼻根清徹了,你就能嗅到種種的香味了;你的這種身根、舌根都清徹了,它們的完整功德都現前了。也不會再有“惱患”,不會有殘缺,不會有苦惱,不會生病。

釋迦牟尼佛又這樣告訴阿難,如果彼阿彌陀佛剎土天人——注意了!這裡直接就點出天人,就是我們這些往生者。像我們這樣身份往生就是彼國天人。如果說見菩提樹非得要登地菩薩才見得到不可,那這段描述對我們來說,就沒有很大意義——可望不可及。雖然功德殊勝,但我們沒份。這里特別告訴我們“彼國土天人”,就是我們這些人往生就能得到這個利益。天人就能看得到,所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彼國天人能夠見到這樣的道場樹,就能得到三種法忍。

三種法忍,一種是“音響忍”。音聲就像一個迴響,你在山谷裡呼一下,它都迴響。那個響是什麼?響有它的客體嗎?響是緣生法,通過音響悟證緣起性空的道理,安住在諸法的空性當中,這叫音響忍。 “柔順忍”,就是我們的身心很柔軟,隨順法性,安住在法性當中。這叫柔順忍,不是跟法性相背的,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隨順法性。隨順法性是要我們身心柔軟的這種狀態才能得到的,不要違背。第三種就是“無生法忍”。初得無生法忍是圓教初住的水平,究竟得無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薩的水平。那麼彼國天人在這三種法忍當中,程度不同地獲得——都能得到三種法忍。實際上三種法忍也包括華嚴的十種忍。華嚴專門講的十忍品,後面講的如夢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影忍……它都有一個本質特點,就是我們用般若智慧安住在諸法的空性實相上。

好,能得到這樣殊勝的法益是來自什麼?下面談到的六句話完全把這個佛地果覺的加持力展示出來,也表明淨土他力法門的根本特點。得到這麼殊勝的利益,得到甚深的法忍,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這都是靠什麼呢?靠阿彌陀佛的“威神力故”——他威德神通的大自在力,這是第一種力。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故”,本願力就是他因地發的四十八大願的力量。四十八大願就是他因地的本願,他的願透過無央數劫的修行成就了,就產生一種力,這種力就彌散在虛空法界,彌散在西方極樂世界上,所以它就有極強的加持力——是本願力故。那麼這個“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是它的總說,下面對“威神力故,本願力故”又有一個具體的解說。

“滿足願故”,這個本願力是來自於他“滿足”——滿足就是他發的那個願心它圓滿了,它完備了。圓滿具足了這個願,就叫滿足願。四十八大願全都實現了,沒有一願有落下來的,這就叫滿足願故。 “明了願故”。我們要理解這個願,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這個願,他的目的是非常明了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剎土,讓他方世界的眾生快速地到我的剎土來安立,得到安隱,得到安樂,然後快速地圓成佛果。他有這個因地上的明了。然後在果地上實施之後,九法界眾生依賴這樣的願力救度,能得究竟的利益,也不會間斷——對這點功能作用也是明了的,沒有含糊的。所以因地發願和果覺的救濟都是明了的特點。明了願故,也是他實相的心、智慧的心出來的。我們很多的願——凡夫的願,都不明了,因為它是從無明的心出來的,他自己都把握不了。於是他發的願由於很不明了,很模糊,自己把握不了,等到發願後又實現不了,實現不了他就會後悔,後悔就想修改,就想不要。這都是不明了的願,不明了的願是靠不住的。所以這就告訴我們,有阿彌陀佛明了願的加持,才能得到這個利益。

第五個是談“堅固願故”,這是談到這個願的一些特點了。我們前面為什麼要介紹法藏菩薩因地的過程?首先,他發的願是從實相出來的,他發的願就是堅固的。堅固就像樹根長在地下,你是不可拔的。所以這個堅固的願就能夠驅使他無量劫以來至心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以這個“一向”:動經無量劫以來不會改變他原來的初衷,碰到任何的逆境——哪怕阿鼻地獄的苦,他也不會變動他的願。這就叫堅固願。由這個“堅固願故”,他力量的加持能令往生者得殊勝的利益。第六個就是“究竟願故”。他由於有堅固願,無量劫以來的這個願心、行為不退轉,然後最終達到了,成就、圓滿了,這就叫究竟願故。所以這也在啟示我們怎麼發願。我們每個修行者也都發願,但我們這願是不是滿足願,是不是明了願,是不是堅固願,是不是究竟願?你真正把這個願發出來之後,一定要朝滿足、明了、堅固、究竟的這個方向去走,你這個願才有力量,你這個願才真實不虛,你這個願才能在自利利他當中開出它的果實。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樹音妙樂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胜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好,這是“樹音妙樂”第十五章——這一段。介紹完了菩提樹之後,釋迦牟尼佛又告訴當機者阿難——進一步來闡釋極樂世界的音聲之美。那音聲之美呢,就有一個次第的比較。享受什麼音樂,欣賞什麼音樂,這也是福報。古代的帝王家裡都有樂隊,而且從禮的次序上來看:帝王他是八佾——八八六十四人,這是天子享的樂;如果諸侯呢,他就是六佾;下面大夫可能就是四佾。身份不同,享受的樂隊它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世間帝王是享受人間最美好的音樂。那麼把世間帝王享受的最美好的音樂——它有百千種音樂——跟轉輪聖王所享受的音樂來相比,就是百千億萬倍不及其一;轉輪聖王與四天王天所享受的音樂相比,又遠遠不及;四天王天享受的音樂跟忉利天王享受的比,又不及;那次第的,忉利天王不如夜摩天王,夜摩天王不如兜率天王,兜率天王不如化樂天王,化樂天王不如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天王的音樂。所以這樣的六天——從世間帝王到轉輪聖王,到第六天,他們享受的伎樂音聲,上一重天的要勝過下面的“千億萬倍”。

好,也就是欲界六天當中,最美妙的音樂是他化自在天了——第六天。那他化自在天的“萬種音樂”——就是所有的音樂的音聲,不如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在“七寶樹”中風吹來發出的“一種音聲”,相比都“千億倍”不及其一。用這個次第的比況,是傳達西方極樂世界的音聲非常的清淨、非常的美好、非常的華麗、非常的具有不可思議的德能:是這麼一個情況。那這種音聲的質地到底是什麼?剛才講享受音樂是一種福報,現在我們眾生都沒有福報。現在就是我們想欣賞夏、商、週的音樂,都沒這個福報——想听先王之樂都沒這個福報。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讚歎韶樂“盡善矣、又盡美也”,武王的音樂“盡美矣,未盡善也”。現在我們就是這樣的夏、商、周聖王的音樂,都沒有福報聽到;或者我們即便偶爾聽到了,我們也沒有欣賞能力——對牛彈琴。 《高山流水》你跟牛彈一彈,它照樣吃草,它無動於衷。

我們就想像這種西方極樂世界音聲之美,實在是我們再豐富的想像都沒有辦法去了解。相傳法照大師在南嶽修般舟三昧,得念佛三味的時候見到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給他授“五會念佛”的。這個五會念佛能夠讓人斷煩惱,證法性,開悟。這個五會念佛音聲的頻率振盪可以直接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並且告訴一個信息,這個音聲在人間傳五百年就沒有了。所以現在大家都在唱五會念佛,可以說並不是法照大師得的一個音樂。法照大師原來在山西一帶啟建五會念佛道場的時候,他的音聲可以傳到長安的皇宮裡面去,所以那種音聲的穿透力是非常遠的。那別說法照大師了,就是道綽大師——唐代的時候,他領人在樹林裡面念佛,等到他念完了離開後,樹林上空還有佛號的音聲在環繞。

所以在我們音樂史上有一個叫韓娥的,美好的音聲可以繞樑三日。包括音聲響徹遏雲,他的音聲過去真的把雲都擋住了。這個音聲感動人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一種悲哀的聲音一唱,都能讓大家哭起來;然而一種歡樂的聲音唱起來,大家都笑起來——破涕為笑。它就能夠有這麼強的轉化人心的力量,所以這個音聲通過耳根是跟我們的性海相通的。這個音聲之道是很值得去探究的。那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界當中的音樂之都,它每天都有自然而然顯發的萬種伎樂。你看我們的大型交響樂團,它有多少種樂器、多少聲音?也就是幾十種,最多一二百種而已。那如果有幾萬種的音聲,組成一個盛大的音聲的海潮音,那你說這是什麼情況——那種盛大、那種輝煌。而且它非常清淨,讓人聽了以後,這個浮躁的心都能夠平靜下來。所以這是“自然”——就是法爾自然、無作妙用的——“萬種伎樂”音聲都盈滿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進一步說,萬種伎樂的音聲——樂聲,都是法性的音聲、實相的音聲。所以我們常常講,音聲能夠表達無形無相的實相。

用這種音聲表達的法性——實相,它就具有八種特點。這八種特點就是這八個字: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大家注意這八個字,實際上這八個字就是實相的一種在音聲上的表達。 “清”,清淨。實相是清淨的,所以我們從至誠的實相心發出的音聲,它就非常清——清徹。那清是跟濁相對的,我們濁染的心聞到這樣的一個清淨心,馬上就像清水珠進入渾水里面,我們濁染的心就會變得清淨。 “暢”就是暢達。如果是直心,他出的音聲一定是暢的;如果他充滿機心、諂曲的心,它就沒有暢的特點。直心是道場。所以當我們唱著這種聲音,比如在佛號當中,一定要把它非常流暢地唱出來,不能中間有阻逆。

“哀”,就是實相的音聲當中它有一種悲感——大悲心。從文學藝術來看,任何能夠留世的都是悲劇。悲劇感發人心的力量最大,洗滌人心的力量最大。那這個“哀”——哀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從表層來看,是對我們生命現實苦難的一種哀;從深層來看,是我們對自己、對他人一種同體的大悲心。我們常常有居士說:“我為什麼念東林佛號會掉眼淚?”當問出這個話,實際上它就是哀的這種特點的表現。因為這句佛號是阿彌陀佛哀的一種結晶——就是他大悲心的結晶。這種果地上所彰顯的大悲心,它讓我們念的時候,就能引發我們自心的大悲心,這兩悲相感,就會悲喜交集,就會掉眼淚。當我們在流淚的時候,實際上也是我們法性的一種顯現。所以我們常常說,你如果對念佛法門沒有一次流淚經歷的話,說明你對念佛法門是無動於衷的,這個佛號還沒有對你深層進行感動,你的哀感還沒有出來。但實際上你至誠去唸,這種哀感決定能出來的。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音聲的特點所決定的——哀。

再就是“亮”,哀而不傷——明亮。亮就是法性當中般若智慧的表達,它有亮色。然後這個音聲非常微密,“微”就是能夠探到我們內心最深層的地方去——阿賴耶識最深層的地方。所以我們念佛一定要向內心去唸,不是向外面去表演的。你只要向內心去唸,再用這個佛號把我們微密的無量光壽的這種原型——我們講原型,是深深地藏在了我們的分別、煩惱、執著裡面,我們要透過這麼一種微密的聲音,把我們內心深處最微密的無量光、無量壽顯發出來,探賾鉤玄,直奔主題。所以為什麼叫“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單刀直入,用這個阿彌陀佛名號微密的聲音,把我們佛知見——佛知見也就是無量光壽的表達、寂照​​一如的表達——就能夠顯發出來。千軍萬馬直奔主帥——微密。然後這種音聲是妙的,“妙”就是奇妙,不可思,不可議。那這種音聲能夠令我們濁染的心變得清淨,能夠令凡夫的知見變成佛的知見,能夠在這個音聲當中頓然超越九法界的境界,安立在佛的法界。竟然以這種音聲,把阿彌陀佛全體的功德轉為我們自己的功德,以阿彌陀佛的香光來莊嚴我們的法身慧命。這就是很奇妙,就在這種六字的音聲當中就能顯發出來。這就是“妙”——妙不可言。

“和”,調和,和諧。就是這種法音透過六字洪名,能夠調和我們的一切。我們講東林佛號八個字中這個“和”,有多層面的調和:首先它跟我們身體的調和,就是這種音聲的響振,跟我們細胞的這種波動要調和,要吻合,我們身體就會舒服;然後這種音聲跟我們心裡的心波或者說腦電波——它是阿爾法的,是寂定當中的一種妙用——跟我們的心波調和,我們的心就很自在;然後跟我們的周邊環境調和,山川大地的這種樹木花卉它都有生命——它生命的這種躍動。你看這個婆羅門教它為什麼要畫一個濕婆的舞蹈,濕婆舞蹈它也有時候就表達一種韻律、一種音聲。

你能把那種優美的韻律在我們的佛號當中——在這音聲當中,你能達到高度的調和,那麼好了,整個環境跟我們一體了,不跟我們衝撞了——非常和諧,這就是地利;然後人和,你跟我們念佛的這個場地上所有的人,不僅我跟我的細胞,我跟我的心波和諧,我跟他人細胞的波動、他的心理的波動也是和的——你跟他人也和了。所以一個共修念佛,你跟環境和,跟他人和,跟自己和,都能達到高度的諧和狀態,好了,你肯定是很舒服的,肯定能得到法喜的。如果這個音聲達不到這個狀態,相互之間都聽得很彆扭,肯定這種共修就達不到相應的效果。所以我們常常說,念佛這個音聲的格調一定要講究,一定要最大限度地把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特質表現出來。

這個“雅”就是雅正、高雅。這個“雅”是代表一種超越的意向。超越意向就是賦予念佛什麼特點?念佛是為了求往生的,求往生是為了了脫三界的輪迴、圓成佛果、普度一切眾生的。你一定要標定在這個目標上,你才高雅;如果你把念佛作為世間名利的一種追求,你本身就俗了,這種庸俗是跟法音不相應的。所以為什麼我們說念佛你要標定:念佛就是求往生。你求往生的這個目的里面,就包含著非常超越的意向——甚深的智慧。

如果我們每一個人不僅音聲體現這個,我們的人格特點、我們的氣質,包括所展示的——在我們的這個建築、繪畫,也要體現。我常常講,這八個字不僅是音聲最高的審美法則,實際上是包括一切的審美法則。原來我們跟清華談東林大佛的景區設計,我想來想去還是用了這八個字——建築是凝固了的音樂啊!既然音樂可以體現這八個字,建築也可以體現這八個字。還真的,他們看了:“如果建築能夠把這八個字體現出來,那是這個地球上最好的建築!”

所以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音聲最後的一個結論是: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所有的音聲當中,極樂世界的音聲是“最為第一”、最為美妙的。所以由此我們說極樂世界是法界當中的音樂之都,音樂愛好者要去的不是去維也納,而是去西方極樂世界。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寶池德水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於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盪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好,看這一段。這是描述七寶池八功德水不可思義的妙用。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們以及聲聞眾,如果要進入到這個七寶池裡面沐浴——那這麼多聲聞、菩薩沐浴,個人有個人不同的喜好:有的菩薩希望這個水淺一點,只是沒到他的足跟,它的水就自然滿他的意,沒到足跟那個地方;如果希望這個水再深一點,到膝蓋的這個深度,這個水就到膝蓋深度;如果希望這個水更深一點到腰部,這個水就能夠在腰部——水位。只要你念頭一動,“水即”——水就隨你的念頭,不隔時——馬上滿你的願。如果你想使水到自己頸脖子這個地方,水就能夠到你頸脖子的地方;如果你想要這個水能夠從上面淋浴灌身,這個水就能到你的頭上去,從上面灌下來— —來淋浴。這些都是隨著你的念頭一動,水就能夠隨你的意願顯現出來,這些都是法爾自然的。如果水已經到了頸脖子這地方——比較深了,你想這個水再回去,到腳跟那個地方,它的水又回到了腳跟那樣淺的地方。就是這個水淺和深,你隨時可以調節。

再就是這個水的溫度,你也可以去調節它。你想使這個水清冷一點——溫度低一點,它溫度就低一點;你想使這個水——你想泡一個熱水澡——溫度高一點,它的溫度就高一點:也是自然而然地隨大家的意願。 “自然隨意”這裡還包括什麼?你一個菩薩在裡面隨你的意,雖然是不可思議,但還可以理解。現在是很多菩薩都在裡面,水只有一池,一個水池的水可以滿所有菩薩的意願。你這個菩薩想水在足跟那個地方,那個菩薩想水在頸部這個地方,這兩個菩薩所感知的水都能滿他們的願,但就是一水——也就是在一個池子裡面。這就是更為神妙了:一水可以滿同池裡面所有沐浴者的意願,包括冷暖、淺深是各個人都能滿願,但是是同一個池水。

同時這個水呢,它不僅淺深、冷暖隨意,而且更深的利益能夠讓沐浴者開悟,開顯他的神識,使他的法性理體得到喜悅。這就不僅僅是一般的沐浴。這個“開神悅體”是來自於它“盪除心垢”。心垢就是煩惱,沐浴能夠把我們的煩惱洗滌除掉。煩惱就是我們的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這個八功德水把我們的煩惱心垢洗掉之後,我們當下的如來藏性可就不現前了嗎?這個性德現前,可就不是充滿著法喜嗎?破無明了。所以這個水它就有幫助我們修行佛道的極好的增上緣。這個水你沐浴者一看,它非常的清淨、非常明亮——因為它是珍寶的液態表達,非常的“澄潔”——澄淨、乾淨。它清淨到什麼程度呢?你看過去好像看不到水,這個水下面的寶沙——池底下的寶沙——再深的底沙,都能夠一覽無餘,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而且底沙也是七寶顯現的沙粒狀態,它也有光,也有色。底沙的光色跟水的光色,跟這個池岸的珍寶的光色,是互相輝映。這個徹照——由於水質的清淨,所以再深的池的底部都能夠照顯無餘——“無深不照”。這也表明佛心這種清澈的程度,表明坦蕩的這種特點。所以一個真正大修行人,可以說——為什麼叫君子坦蕩盪——沒有隱私。我們一般的人都講隱私權,當一種事情你不能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你怕別人知道的話,這本身就有它的陰暗。有他陰暗的心,它所表現的水那肯定也是陰暗的,它就照不到底部的——它也怕人照到底部的。這些我們都能夠觀照到:這樣的一個“寶沙映澈,無深不照”的情況,是一顆非常透明的心離開一切垢染、陰暗的一種表達。

好,再就看這個水的表現形態。這個水就是微微的波瀾——“微瀾”,在“回流”——迴轉旋流。這個波在回流的過程當中“轉相灌注”:這個波與波之間好像是非常親切地相互注入。然後這個水顯現的是非常的安詳,這個安詳就是指一個禪定——大人之相。佛如果從禪定出來就叫安詳而起,所以這個水也有一種佛的大人之相的神態。它非常安詳,徐徐地這樣流逝,沒有那種急暴的感覺,所以叫“不遲不疾”。水流的速度適中——中道,不是流得太緩,也不是流得太迅猛。這種“安詳徐逝”就給人一種禪定喜悅的感覺,它安詳但又不定在那裡,還是慢慢地在流。

然後這個水波它揚起來相互灌注,就能發出無量的音聲。由於這個水是由種種珍寶所顯現的液態,這個寶與寶之間所激盪出來的聲音是不一樣的。這些也都是無作妙用、自然顯發的不可思議的音聲。那這些不可思議的音聲,就可以隨順著這個寶池的沐浴者他所發出的念頭:如果他想聞這個波揚的聲音,他就能聞得到,而且這個波揚的音聲,它也像百千萬種音聲所匯成的交響樂;但是不想聞的,也就寂爾無聲。也就是隨往生者、沐浴者不同的心願給予滿足。

好,這些“妙聲”,實際上不僅是娛樂的一種音聲,它在講說整個的佛法——藏、通、別、圓。三十七道品、大小乘的經法都在這個波揚的音聲當中展示出來。所以這些沐浴者或者聞到“佛聲”,或者聞到“法聲”,或者聞到“僧聲”。這就是三寶的聲音。聞到這個三寶的聲音讓他迴光返照,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種佛、法、僧三寶的念,是要回歸自性去唸的。聞到三寶的聲音,再就是聞到二乘的佛法的聲音——“或寂靜聲,空無我聲”。二乘,破人我空。或者聞到大乘菩薩的法音:“大慈悲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聲音;“波羅蜜聲”就是到彼岸的聲音,是六波羅蜜乃至十波羅蜜,乃至無量波羅蜜的大乘佛法的音聲。或者聞到佛的果地上的法音,這就是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的聲音。

這個是佛教的基本常識,我們要了解。佛的十力就是如來的十種智慧之力。第一種是知是處非處智力,就是知因果。 “知是處”,就是你修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修善因必然得善果,這就叫“是處”。那“非處”是什麼呢?你造了十惡業想上天是不可能的,因為你修十惡業不是升天的因,是下三惡道的因。所以造十惡業不能升天,這是非處。佛都能知道這樣的因果情況,叫知是處非處智力。第二是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業報智力,知眾生在三世輪迴當中種種業因果報的智慧之力。第三是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就是你一切修行人修禪定是世間的禪,還是出世間的禪,這個禪定能得到什麼果,或者還墮落到什麼地方,佛都知道。第四,知一切眾生諸根上下智力,就是知一切眾生他的根機是鈍還是利——這個智力。知一切眾生種種意欲智力,就是知一切眾生他的好樂,他所希求是什麼,佛知道。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就是你現在修道業,修的是什麼樣的法門,會到達什麼樣的目的,佛都知道——你會到達什麼地方。知天眼無礙智力,就是佛用天眼知道眾生生生世世——在哪一世裡面他的相貌等等的情況——沒有障礙。知宿命無漏智力,知道眾生宿命的情形。最後是知永斷習氣智力,佛知道自己不僅斷了所有煩惱,而且習氣都永斷的這個智慧之力。

我們了解如來的十力,一方面,對成佛我們有一種希求、仰慕、神往;另一方面,特別對淨土法門的他力救度,如果我們對如來的十力有甚深的了解,我們對仰靠彌陀救度的信心就會增上。我們很多人對念佛法門能不能往生,總是站在自己的這一邊談力量,談工夫,他完全忽略了阿彌陀佛的那種十力。如果對彌陀的十力有甚深的了解,那麼他的信心就會堅固,他就能得到安心、安樂。所以我們常常去了解佛果地上的功德,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華嚴經》,《華嚴經》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佛果地上的功德。

“無畏”就是四種無畏。佛講經說法會說“我得一切種智”,說這個話,無所畏;佛說“我一切煩惱漏盡”,說這個話,無所畏;佛說有些法門能夠障道——障礙得道,對這個做決定說,無所畏;佛會說一些正法,能夠盡三界的苦道,把它說出來,無所畏。這是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就是佛有十八種功德。主要從身、口、意、這種精進、念、慧、解脫的層面,談到佛有十八種不共法。這個說起來就很多,大家可以看看《大智度論》裡面對這一段的描述。這是池的水能夠說出佛果地上功德的法音。下面是“諸通慧聲”,就是通達智慧的聲音。這個“諸通慧聲”是代表三賢位菩薩證到這種智慧的聲音。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他破一品無明之後所證到的智慧,各有淺深的不同。這是諸通慧聲。 “無所作聲,不起滅聲”,這是展示登地菩薩從初地到七地菩薩的法音。 “無生忍聲”,這是指八地菩薩證的離一切心意識、無功用道的法音。 “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這是指等覺菩薩的法聲。灌頂,這是引用:古印一般轉輪聖王繼位,他要用大海水來灌頂,表明他繼位的象徵。這個等覺菩薩即將要成佛的時候,十方諸佛用甘露灌頂表明他授記作佛之相。

你看這些,“如是等聲”就涵蓋著佛法全體的內容。那麼這些都能夠應沐浴者的根機、好樂、希求來顯現聲音。隨著沐浴者聽到這些聲音,就跟他的根機、好樂相符合,他就能得到法益:能夠了解這個音聲的法義,能夠跟涅槃實相相應,能夠當下契入。所以這些聲音,如果沒有發菩提心的眾生一聞,能發菩提心;如果曾經是初果的水平,一聞這聲音他就能證二果;初地菩薩就能證二地。他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法益,所以他就法喜充滿,“歡喜無量”。那麼聽到這些法音就隨順真如實相之義。真如實相它表達就是隨順清淨之義,隨順離欲之義,隨順寂滅真實之義。隨著這個音聲就契入到一個清淨、離一切染——這個慾望、無為、寂滅真實的境界裡面。那麼再就隨順契入到佛法僧三寶、如來的十力、四種無畏、不共之法裡面,隨順這些三賢位菩薩以及聲聞所行之道。他這個聲聞隨順他的道,如果聲聞破見、思惑,他就得一切智;菩薩破塵沙惑,得這個道種智;佛一切無明斷盡,得一切種智。這些,通往智慧的程度、淺深不同,但是他都有相應的道。 “道”就是通達的意思,通過這個道可以達到那個目標。

好,那這些音聲裡面唯有聽到佛法的妙聲,他聽不到苦難的聲音。所以這些音聲沒有表達地獄、餓鬼、畜生苦難的名稱,包括其他的不善之名——都沒有。西方極樂世界它為什麼清淨?就是不好的、不如意的事實沒有,連名字都聽不到,它就乾淨了。它只有法爾自然顯發的快樂音聲,讓人善根發露、法喜充滿的美好音聲,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就叫“安樂”——有它安樂的特點。

這樣我們就看這個水它的德用。第一,水能隨沐浴者的意願冷暖淺深,水能講經說法。在其他的經典當中還表述:當沐浴了之後,這些沐浴者再就坐在蓮華上,那自然的風又吹過來,很涼爽,然後他就或思維,或誦經,或講法,都能得到更上一步的證位的法益。所以沐浴之後他能增進道業。那通過這個水的表達——你看這個水是一個無情之物,但是它竟然可以做這種妙用,那你說這個水是一般的水嗎?那這個往生者通過這個水,他就會深切地感受:這是佛水,或者就叫水佛,就是一個佛的一種展示,它就具有著佛的三身、四德的作用。這就把阿彌陀佛因地——他有一個發願就是“一切皆成佛”——通過這個八功德水的三種妙用表達出來。當法藏菩薩圓成四十八大願自然而然成為阿彌陀佛的時候,那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佛——“一切皆成佛”。也就是《華嚴經》展示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管是有情還是無情,都同時圓滿了一切種智。所以這段描述也就跟華嚴的境界是無二無別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衣食自然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好,這是“衣食自然”第十七章。

佛又告訴尊者阿難,阿彌陀佛所住持的剎土中那些諸往生者——“諸往生者”代表各種身份、各種不同證位的往生者——他們都平等地具足像佛那樣清淨的色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紫磨真金色——都是表達他這種“清淨色身”的功德,以及他們能夠發出種種微妙的音聲。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他講出的話非常深遠,非常清淨。表述他說出的話像三百口鐘發出的聲音。如果我們一聽,都不止耳聾三日,可能耳聾一輩子:三百口鐘同時發出的聲音,一般人都受不了。發出這樣的妙音。具有六種神通的功德,這是阿彌陀佛前面幾條願——讓這些往生者得到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等,這些神通都顯現出來。

那這些往生者他的資生用具是怎麼回事呢?這就再介紹。這些往生者他所住的“宮殿”是應念而至,想住什麼宮殿,念頭一動就有什麼宮殿。這些宮殿想是黃金的,是白銀的,它都可以隨心所欲;這個面積的大小、建築風格的特點,也是隨你的好樂來顯現。這是他所住的地方。然後“衣服”,念頭一動,想要什麼衣服——自然在身,那這個衣服都是七寶的衣服。這個衣服裡面當然也不僅是披的衣服,還包括一些裝飾品:這個寶冠——帽子,裝飾的還有瓔珞,還有這個臂釧。這些也都是念頭一動,馬上在身上。那這些衣服和這個寶冠包括瓔珞,都是七寶的乃至無量眾寶合成的。你看這個往生者的身體多麼莊嚴!那是珠光寶氣,非常莊嚴。這是外面的衣服。

“飲食”,也是自然現前的:你念頭一動,想要什麼飲食就有什麼飲食。還有“眾妙華香,莊嚴之具”,一方面你可以裝飾自己的宮殿——內飾,還有這些往生者如果到他方世界想去供佛,這些微妙的華呀,香啊,幢啊,蓋呀,音樂呀,也都現前。這就像我們欲界的“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他所享用的一切資生用具不需要自己勞作自然現前一樣。這裡只是一個比況,那麼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宮殿、衣服、飲食這些,比第六天——他化自在天要高妙得太多。他只是用這個比喻有一個特點相似,就是自然而然現前,不需要去勞作。

好,那看到這些,跟我們世界一相比,這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這個世間由於福報不夠,想得到點住的地方、衣服、飲食這些資生用具,非常辛苦。甚至從生到死一輩子就為這些資生身用具去奔波,去勞碌,有時候還衣食難繼!為了得到這個,每天是不擇手段,挖空心計,造作種種的惡業。所以這種生存狀態,它本身就是很苦的。苦就苦在什麼?我們的生存資源太匱乏,我們沒有念頭一動就能現前的東西,我們一定要經過辛勤的勞作才能得到。這裡面就導致了我們身心的那種壓迫感——所謂的生存壓力。這種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心思去顧及道德,顧及精神,顧及宗教,顧及心性的價值,顧及審美的價值。你看,那種生存壓力越來越大,把這種資生用具看得越來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心靈空間越來越狹窄的時候,也就是一切美好的東西越來越邊緣化的時候,也就是眾生相互之間越來越痛苦的時候。

那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是一個很好的道場呢?它沒有生存壓力,它這些資生用具,念頭一動自然在前。那大家不要以為:看到這些是不是講神話,是不是事實呢?我們說這絕對是事實的,它也符合科學的法則。我們上個世紀愛因斯坦講這個質能互變公式E=mc2,就是E這個能量等於質量m乘上c——是速度——的平方。這個公式雖然簡單,但簡單的是最高的真理。它揭示了物理世界一個奧妙:這個能量跟物質是同質的。什麼叫能量?能量就是釋放了的物質。什麼叫質量?質量就是閉鎖了的——閉鎖狀態的——能量。而且它跟速度有關係,當在加速的情況下,這個物質變成能量更大。所以這就是製造原子彈、中子彈,他為什麼要用加速器,你用加速器,它原子裂變的這個能量就更大。那現在愛因斯坦這個公式,隨著三十年代原子彈的製造,最終投到日本的廣島、長崎,這兩顆原子彈表明這個公式是有操作性的——就是這個質量可以變成能量。一個微小的原子通過裂變釋放成巨大的能量,這已經成了事實。

但這個公式也表明:這個質量可以變能量,同時能量也可以變成質量的,這兩者是同價的。但我們這個世間目前的科技,還到達不了能量變質量的情況。什麼叫量?比如我們的一個念頭就是能量。這個念頭能不能你想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就有一個質量現前,這個世間眾生做不到。為什麼?因為他的心念是散的,他聚焦不到那個臨界點。但是西方極樂世界卻把能量變質量——變成了事實,因為他心很清淨,他沒有一個“我”和“我所”的觀念。他清淨到那個程度,他念頭的這種聚焦,就能夠到達變成質量的這個份上。

所以他念頭一動,想要宮殿就有宮殿,想要衣服就有衣服,想要飲食就有飲食。這是符合質能互變公式的道理,所以它沒有一點迷信,這是個事實。這就是講“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如來就有這種德能,他心可以轉物;但凡夫他心是被物所轉。心被物轉,即是凡夫;心能轉物,即為如來。現在這種情況,我們這些天人實際上是沒有這樣的功夫,只是阿彌陀佛把他證到的佛地上的這種功德、這種妙用——心能轉物的妙用,恩賜給我們,就使我們這些“諸往生者”在彌陀的加持之下,能夠把資生用具念頭一動自然現前。是這麼一個道理。

具體說,如果你想飲食的時候——你比如我們都已往生,肯定到了中午的時候多生多劫都有這麼一個習氣:“哦,到了中午,應該是吃午齋的時候——過堂的時候。”你要想飲食的時候,馬上這個“七寶缽器”——這個缽還不是我們的瓦缽、鐵缽,那是七寶的缽器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用瓦缽是不可能了,瓦缽在那裡都顯現不出來,那檔次太低了。阿彌陀佛佛地上的福德給了我們,我們怎麼會用瓦缽呢?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修道,你不能用七寶缽——增長貪心,那這裡就得用瓦缽,要樸素一點,要減少貪心。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不會有貪心,所以用七寶缽器你不會:“啊,這麼好啊!”就貪心——他不會有。所以這個七寶缽器也是法爾自然地現在你的面前:你要黃金的缽,就是黃金的缽;要白銀的缽,就是白銀的缽;乃至是真珠的寶缽,它也現前。叫“隨意而至”,隨著你的意願自然地顯出這樣的缽器。

這個缽裡面“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百味飲食”,表明非常豐富的佳餚美味。也是法爾自然地裝滿了你的缽,這裡也沒有誰來做飯,也沒有誰給你添飯。你念頭一動,就在那裡,這“自然盈滿”。當這個缽器現前的時候,雖然有這個食物,但是“實無食者”。這個是很有意思了!由於我們有習氣——有飲食的習氣,習氣就引發了念頭;念頭一動,這個七寶缽器中飲食就現前;當一現前的時候,你馬上會警覺:“哎,我可不是在娑婆世界了,我是在極樂世界,我的身體不需要吃這些東西呀,不需要飲食。”他是禪悅為食,他是法喜為食。所以實在來說,是不需要去斷食,吃這些東西。這是“實無食者”。

但既然這些東西現前了,看看它的顏色——欣賞一下它的顏色,聞聞它是什麼香氣,就是意念上領略一下。意念上領略,就感覺到:“哦!我已經食了,我已經飲食完畢了。”你意念上領略,實際上就把這個缽器裡面營養的東西攝受到身體裡面來了,感覺到身體氣力、精神很充盈。這就是法爾自然地感覺到飽了,感覺到氣力很好了。而且這樣缽器裡面的食物也是可以幫助我們身心修道:你意念上領略之後,感覺到身心都很柔軟。你看這個極樂世界六塵都能做佛事!不僅僅是我們世界的音聲能做佛事,他方世界諸佛用六塵做佛事。比如香積佛國,他不講經說法,他就讓你聞香。聞香、吃香飯,他就可以破無明,開悟——得這樣的果實。所以你看六塵說法——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不僅僅是前面講的音聲通過耳根圓通能得到法益,那麼通過見色聞香——通過這個飯食的香味,意念上去領略,也能讓我們伏煩惱,開悟,乃至於斷煩惱,斷無明。

這個飲食雖然是非常美味的飲食,但是往生者不會貪戀。我們凡夫眾生一看好的飲食,都會貪戀執著。平時吃一碗飯,如果碰到很好的飯食他可能吃三碗飯,這就是他戀著這樣的飲食。我們這個眾生確實是“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對這個飲食的執著是很厲害的。所以我們為什麼寺院要修五觀堂啊,你看到飲食的時候都要做五種觀想,其中一種觀想就是你看到這個飲食的時候,要“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為什麼?要離什麼過?一般人看到不好的飲食他就要皺眉頭:“哎呀!今天怎麼這麼不好的飯食啊!”如果看到很好的飯食:“啊,今天好啊!我要多吃啊!”對好的,他就很歡喜;對不好的,他就很討厭。這就是過——心裡的過:心裡不平等。那世間人為了點飲食,甚至可以打架;國與國之間可以戰爭:這都是煩惱。所以極樂世界往生者他雖然有美味佳餚,但是他不貪戀執著——“無所味著”,很灑脫。

然而意念上領略了一下之後,感覺到這個飯食的過程過去了,馬上這個七寶缽器——甚至還有一個你用餐的那個寶幾,一個小桌子——也是七寶的寶幾,還自然有一個坐著很柔軟的那種毛毯似的坐墊,都自然現前,你在那裡坐著來很舒適地用餐,你覺得用完之後,自然地這些餐具、這些桌子都沒有了——自然“化去”。這個化去,化到什麼地方去呢?他現前,他來自什麼地方? “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不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嗎?來不知道怎麼來,去也不知道到哪兒去,這不是能夠體味到法性真如的妙用嗎?那飲食完了,自然沒有了,你看這多自在!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你用完餐還麻煩,還得洗碗,擦桌子,打掃地面——這些都不需要。等到第二天齋飯的時候,這個時間到了,你念頭一動,它又重新現前——“時至復現”。你看他就寫出了飲食的這麼一種情況。

那麼這種情況,對於宮殿,對於衣服,對於一切資生用具的享用,也是像這一樣——可以舉一反三。這些宮殿、衣服、這些資生用具也是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比如你穿的衣服肯定也不會臟,你想永遠穿也都可以。但是人,可能他有習氣,希望:“我要變化變化,換一個其他的款式,換一個其他珍寶的衣服。”你這念頭一動,身上的衣服就沒有了——化去了;然後你想要的其他另外一種款式、另外一種珍寶衣服,也自然地披在身上了。你頭上戴的帽子,你想換一個款式也能夠換了——隨心所欲。

好,這些就表達極樂世界至極的“清淨安隱、微妙快樂”的特點。這些清淨安隱、微妙快樂的特點,實際上就是等同於無為涅槃之道。前面法藏菩薩就發願要“國如泥洹”:我所成就的國土要像涅槃那樣特點。大家知道,涅槃有四種德能,就是常、樂、我、淨。極樂世界就跟這個涅槃的常樂我淨,是“次同之”。它說“次於無為涅槃之道”,次於是怎麼表達呢?實際上,它就是法性涅槃的地方。那次同之,它是根據往生者神識所變現的一種情況,不能說完全等同,但是就往生者的情況來說,用“次於”來表達。

那雖然次同之,實際上它就完全包含著涅槃的特點。比如前面講這個國土一旦建立之後無衰無變,沒有春夏秋冬的更迭,這就是表達涅槃“常”的德性;“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就是剛才講的“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而且永遠都是這樣的,這就是表達涅槃“樂”的特點;那麼它的寶樹,這麼小的一顆樹——狹小的空間,能夠看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剎土——這麼廣的境界,廣的境界沒有縮小,一個寶樹的狹小空間沒有放大,但是可以相容互即,自在無礙,這就表達極樂世界涅槃“我”的特點——自在義;那極樂世界極為清淨,沒有一點垢染,每個小空間、每個片段都能見到他方世界的景物,這說明它清淨到極點,才把他方世界的信息全都能夠攝受過來——清淨無染,這是涅槃“淨”的德性。所以為什麼極樂世界是一個殊勝的快速成佛的道場,它整個就是涅槃的境界。這個涅槃的常、樂、我、淨,全方位地給予加持。它用六塵跟我們的六根相接觸之後,有個強緣的加持力,令我們快速地趨向於這個無為涅槃的境界。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顏貌端正(一)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天人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斯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聚積,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斯極,示同人類。 ”

好,先看這一段。這是“顏貌端正”第十八章,描述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相貌的的莊嚴。西方極樂世界諸多的“聲聞、菩薩、天人”,用這個來涵蓋一切往生者。有天人的身份,有聲聞的身份,有菩薩的身份:證位情況的差異。雖然有這些身份的不同,但是他們都得阿彌陀佛平等願力的加持,都是“智慧高明”。智,就是對有為法這個層面分析斷事的能力;慧,一般是對於諸法空性的把握。這個智和慧都是高明的,有甚深的智慧。而且種種神通都具足,“洞達”——洞徹、了達種種神通。他們的長相、身高、身色都一樣——“咸同一類”。前面從他的證位來看,有聲聞、菩薩、天人的差異;但是從他外表的形態來看,都是一樣的——“咸同一類”,形體沒有差異,形狀沒有差異。這就是跟前面的第三願、第四願來呼應的。

那麼形態上形體沒有差異,只是亦因隨順他方——“餘方”的那種稱呼才有天人之名。只是有天人這個名稱而已,但是千萬不要理解為他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種天人。這“天人”就是指他往生前的身份,比如我們這些人帶業往生屬於天人的範疇。天人也是代表他沒有斷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天人之名,但是他的內涵跟我們三界裡面的天人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故有天人之名”。他的顏色、容貌非常的端正莊嚴,超過一切世間帝王和轉輪聖王的容貌,是極為稀有的——世間是看不到這樣容貌的。大家都希望自己長相好,特別是很多女同胞還要花很多錢去美容。美容美得不好的話,花了錢還反而去破壞了自己的容貌。現在看來還有些男士也喜歡去美容,這都是末法時候的種種奇怪現象了。這男士去美甚麼容呢?你難道還要單眼皮搞個雙眼皮嗎?

這個“容貌微妙,非天非人”,大家注意,剛才講只有這個名稱,但是他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天和人。比如我們這個世間的天,雖然他也長得很莊嚴,但是他有五衰相;他在享樂的時候,他會染著這些五欲的樂。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他很莊嚴,他永遠不會有五種衰相;他在享微妙五欲的時候絕對不會去染著。所以他“非天”。 “非人”,那就更不是人了,我們在人道裡面這種八苦交煎、苦不堪言,每天晚上都睡不著——叫做五陰熾盛,還得大把的安眠藥吃下去才能睡覺。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現象,沒有八苦,沒有這個嗔恨,沒有對一切財富——這種五欲的佔有欲啊!對我們世間人,如果看到地面有黃金,趕緊把它撿過來放在保險櫃裡,天天還要看——是否丟了。那麼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黃金,他會想到“我把它弄過來,把它裝在保險櫃裡去”嗎?他沒有人的這種貪心,實際上它遍地都是黃金,還需要去放到保險櫃裡嗎?所以他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天的內涵,他只是那個名稱而已。

那這些天人是什麼身體呢?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首先,他的身體是法爾自然顯現出來的,就是從蓮華里面出來的——蓮華化生。這個蓮華也是阿彌陀佛無上正覺願力成就的蓮華,恩賜給我們,所以這個蓮華是轉我們凡夫之軀為聖人之報的一個玄妙宮殿——轉化的地方。它是無作妙用顯現出來的,是彌陀的願力加持顯現出來的,所以這個身體轉化過來,就不是我們這個血肉之軀了。我們身體有骨頭,有血液,有各種微生蟲。它叫虛無之身,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虛無之身”?表明這個身體它很自在,很圓融,它離開一切障礙之物。 “虛無之身”這個詞的概念,可能受老莊哲學的影響。

虛無,就好像它是光和影的、光和磁的一種組合。是有身體,但是沒有質礙:虛無之身。我們世間上任何東西,只要有物質,它一定有體積,有重量。桌子放在這裡,你不可能放第二個桌子在這個地方。那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身體,他沒有這種質礙,這也許就是無量無邊的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容納得了的一種身體上的特點。你看這個光和光之間它沒有質礙,無量的光在這個空間裡面都能容納得了。如果我這光——這塊地方是我的,那塊地方是你的,它就有質礙了,只能容納一部分的光了,要么就擁擠了。如果光和光沒有質礙的話,那你說,所有的光在這裡都能容納得了。所以我們看往生者身體的構建,它的特點跟我們是不一樣的。我這個人站在這裡,坐在這裡,第二個人就坐不到我這裡。但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就沒有這種障礙——“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怎麼理解這無極之體?無極,也是用了《周易》的概念。這個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這個太極就是一個現象性的陰陽魚,但這太極從哪兒來的?太極上面是無極,也就是太極的“有”是從無極的“空”裡面出來的——空中生有的。那麼用《周易》這個“無極”的概念,在早期的翻譯當中就把它指稱為涅槃。涅槃——無極的這種體性。涅槃,就像無極的這個體。所以往生者是什麼?他這個身體的體性就是法身——法身的這種體性。

這個《維摩詰經》裡面文殊菩薩去問疾,實際上維摩詰大士是通過生病的示跡,讓那些看望他的國王大臣、修行人過來,就跟他講身體的苦患、身體的無常、身體的虛幻——身體像水沫,身體像芭蕉,身體像火焰,然後通過生病,讓一切人厭離這個身體。厭離這個身體,要生起什麼心呢?要求佛的身體。佛的身體就是法身,法身從哪兒來?是由一切功德智慧聚集而產生的。你看,這個維摩詰通過示跡最終就是要眾生求佛的法身,你要求佛的法身就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很多人一探疾,都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起來了。然後一切從法身聚集,那你就得修戒、定、慧,修六度、直心是道場、三十七道品,它就自然引發出來。所以這個“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是佛法身的身體,是從無量功德智慧聚集而產生的身體。那麼本來這些往生的天人是沒份的,這也就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加持,令這些往生者——哪怕是天人往生的,都能得到法爾自然的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就是佛的法身。那這個就是非常神妙的了。

這種虛無之身、無極之體,它表現的形態就是金剛那羅延身體,就能不生病,就能壽命長遠,就能具有修道的巨大力量。那我們的身體為什麼會有苦患?因為我們是四大構成的身體,這個身體必然會生病的。我們常常有人:“啊!學佛好,學佛能夠不生病。”講這句話是不符合佛法道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到這個世間上,他也要示現生病。他方世界的佛,常常會派很多菩薩來娑婆世界來問訊釋迦牟尼佛,問訊的時候,只是說少病少惱,都沒有問訊無病無惱。我們真正要不生病,唯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具有著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才能說可以不生病——因為他沒有微生蟲。我們裡面有八萬四千屍蟲,這就決定了我們必然要生病的。我們最多做到少一點病,不那麼嚴重的病,但我們的一生都伴隨著病。你說誰是十分健康的人哪?

好,對這個身體,下面有五重的比較,來展示這個極樂世界往生者相貌端嚴的狀態。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阿難,第一重譬如用這個世間的乞丐跟帝王相比。譬如世間有很多人貧窮不堪,沒有一點福報,連吃飯都成問題,他只有去討飯。這種貧窮乞丐,你說輪落到乞丐的程度,他的衣服肯定是衣衫襤褸,肯定蓬頭垢面,肯定身體各方面都是很憔悴。如果這種人把他放在皇帝面前——帝王旁邊,那你說這個乞丐跟帝王在“形貌容狀”上能不能比較,能不能相比?放在一起怎麼評價?那阿難尊者就禀白佛,“假令此人”——用“假令”,假令什麼?這個乞丐靠不近皇帝的,一般人都進入不了皇宮,你乞丐還能進皇宮嗎?也進不去,就用“假令”——假設有這種情況的話,假令這樣的乞丐在皇帝旁邊,一比較,他身體的羸弱——身體很弱,長相很醜陋,是沒有辦法跟帝王相比的——“無以為喻”,那就是“百千萬億”都“不可計倍”。就是百千萬億倍——這個乞丐——都趕不上一分半分帝王的長相莊嚴。

那下面就有一段,談為什麼會有乞丐,為什麼會有帝王。實際上它也是一個因果在裡面的。順便這一段是加深我們對三世因果的這種信心。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情況?這個貧窮的乞丐他在社會地位上是極端的低下。他都沒有好衣服穿,穿的衣服都遮蔽不了自己的形體。他的飲食就是吃人家殘羹剩飯,如果運氣好一點能夠討得點飯,運氣不好還得餓上幾頓,得到飲食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維持下來就不錯了。所以是“飢寒困苦”,每天都遭受飢餓、寒冷的困厄痛苦。他在這樣的一種生存環境當中,作為人的這種尊嚴、道德,他就會喪失殆盡。那個乞丐到了飯都吃不到的地步,這時候飢寒起盜心,他就常常地伴隨著偷盜,做壞事。你看現在有很多丐幫,那些乞丐為了要錢,那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原來在北京,我看到一些,他故意把那個小孩搞得非常畸形——能夠去討。一看到那畸形,真是都很害怕,也很可憐,那就自然會打動人的同情心,會給他一些。

如果他能打動人的同情心,那也好啊!但有些乞丐真的是做得很過份,過份到什麼程度呢?基本上就屬於讓人感覺害怕、恐懼,本人就碰到過一次。他就是有一批七八歲的小孩,開始是一兩個人站在門口,如果從賓館出來,你看見一兩個人,你就覺得都有零錢了,一塊或者幾塊給他。誰知道他後面跟著好幾十個——二三十個,只要你一給,二三十個全都上來了!這一上來,你逃也可以哪。他就把你抓住,抱著你的腿,抱住你的手,全都給你包圍住了。哎喲喲,一看非常害怕!你想想,七八歲、十來歲的這個小男孩那麼多,也是很有力量,他說不准把你掰倒,把你洗劫一空。上次碰到,正好我還沒有出家,是請一個台灣的法師在一個賓館吃飯,就出賓館的時候,展現了這麼一幕。再看到不遠的地方有一個中年婦女,原來就是這個中年婦女在指使著這幾十個小男孩。就用這種討的方式,這可不是打搶嘛!他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就是由於飢寒困苦,他就不講這些道德了——“人理殆盡”。


《無量壽經》之顏貌端正(二)

那這樣的情況是什麼?這就是他的惡果,就是由於他前世或者多少世沒有積德。也許他原來是個比較有財富的人,但是他有財富不去布施,越有財富他越吝嗇。貧窮是從吝嗇裡面出來的;財富是從布施裡面出來的!佛說的這個因果,有很多人都沒有聽聞過,他以為得財富就是他競爭的產物——不擇手段要得到。如果命中沒有,你是得不到的。如果你非得要用搶銀行的方式得到不可,馬上災禍就臨頭。現世就有下牢獄的災禍,下一世就有下三惡道的果報,花報和果報都馬上會如影隨形——現前。這些人由於貪心,他就想佔有,就想用不正當的手段——不是付出了勞動獲得,就想要佔便宜,這叫“貪求無厭”。很多的罪惡就是由於他貪求無厭所導致。

為什麼佛告訴人,包括自己修行,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他就減少很多造惡業的心理;他貪求無厭,就沒有辦法減少。那為什麼他貪求無厭,永遠不會有厭足的時候?貪心就像一個萬丈的深淵,你填不滿它。他作為貪官,貪了一百萬他還不滿足,要貪一千萬,甚至幾個億;幾個億還不滿足,可能幾十個億。不僅對自己的兒子這一輩想到了,孫子、曾孫子他都想到了。就是這個“貪求無厭”驅使。所以最終的結果他有什麼好日子可過哪?他到了貪得無厭的這個程度,他就不信因果,他“不信修善”能得善果,只知道“我只要有機會,我就貪”。實際上這種貪就是癌細胞。不信這種善因善果,所以他造作惡業就比高山還高——“犯惡山積”。

到他生命終結的時候,他所貪來的一切一分錢都不帶走。有很多貪來的東西——實際上他一死,家裡都起了內訌,或者家親眷屬分配不均,甚至去打官司,甚至還會導致親戚反目、仇殺事件——他所貪的東西都消散了。然而他由貪這些東西所造作的惡業——這個惡業導致的這種苦報,就聚集在他身上了,他就必然被這個惡業牽引到三惡道裡面去了。到了三惡道裡去,他就遭受三惡道的苦刑。於是這個貪求無厭——造惡的結果,對自己沒有一點好處。然而造惡所得到的這些財富,徒然地為別人所佔有了。這可不是一生忙忙碌碌為他人作嫁衣裳嗎?這才叫愚癡。

一生都為這個財富——貪求,去過了一輩子,沒有一刻回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為自己的明德——佛性,去思維,去修行過一分鐘。所以他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就沒有一點善行可以依靠。你有一點善行,也可能不會墜的——三惡道——那麼深。 “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沒有一點善德能夠把他停留在善道裡面,直接下三惡道。所以死亡之後墮三惡趣,在三惡道裡面永劫以來遭受痛苦。地獄的罪受完了,就到餓鬼道;餓鬼道(罪)受完了,就到畜生道;畜生道把債務還完了,輾轉地才得人身;得人身,由於是從三惡道裡面過來的,他肯定在人道裡面是非常下賤的——地位低下,非常愚癡,沒有智慧,非常弊陋。所以他就生活都不能自立,到處受人欺騙,身體怯弱。

自己也會帶著三惡道的習氣造惡,造惡又使他的身心更閉塞,他的行為更是跟人道的行為相違背,就更讓人討厭,然後國法就會懲處他——因為他危害了他人的安全,那當然只有到牢獄裡面去了。如果他從牢獄出來,又非常猛利地去報復,那就是提前結束生命,又到地獄裡面去。最近看一些報導,那些從牢獄裡面出來的人,再重新犯罪,你看他犯罪的情節那真是太惡劣了!他整個犯罪的情節——製造的那個東西,那真的是人道的東西都沒有。那想都想不出來,太殘忍了!所以他只是形態上像一個人的樣子,他內心的觀念、他的行為,完全都是畜生的行為——殘忍的行為!這就是他導致“貧窮乞人”的一個原因。

好,請看下面。

“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爭,是以壽終福應,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乃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禦,宿福所追,故能致此。”佛告阿難:“汝言是也。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好,看這段。那麼為什麼帝王他是人中最為尊嚴的、尊貴的? “獨尊”——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一切眾生、一切臣民都是眾星拱月。這是由於他“宿世積德所致”啊!積了很多的福德所導致的這種福報。這個“積德”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他有這種仁慈之心——同體的慈心,就能把財物恩惠給他人,廣泛地進行布施——博施濟眾。這些都是他同體的仁愛心、兼濟天下的善心所致。這就看出他這種帝王的福報,還是從他的慈悲心出來的,從他的布施出來的,從他兼濟天下的胸懷出來的。這就是要有胸懷,要有道德。你說一個當大官的、當帝王的,如果沒有仁慈和道德,是做不到的。如果他沒有仁慈和道德的心,就像農民起義樣地佔領這個皇位,他也是坐不住的。你看有些記載,那些農民起義領袖把真皇帝趕走了,他坐在皇位上都頭暈,都昏倒在地上——他坐不住的。李自成雖然把這個崇禎皇帝逼上了煤山去自殺,但是他又坐得穩嗎?他獲得了王位照樣紙醉金迷,沉迷在那種糜爛的享樂里面了。他都沒有把“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在他身上體現,他怎麼能坐得穩呢?

然後他這個個人行為“履信修善”。講信譽,一個能做帝王的人那是一諾千金,駟馬難追。絕對不能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那是小人的行為,講話一定要算數。修十善業,很多皇帝他都很孝,對他人沒有違背,沒有鬥諍,這就說明他身心柔軟。他一定要有個人的這種道德修為。這樣他在臨命終時,隨著他的福蔭感應,就自然生到天上去了——做天人去了。能夠在天上——無論四天王天,還是忉利天,享受天堂微妙的五欲。這些天福享盡之後,他還有善在那裡——就有他的“餘慶”留下來的這種福報,所以他就下生為人。由於還有他的餘善——善因,所以他就自然地生到帝王之家,生到富貴之家。他生到帝王之家作為太子,他就自然的尊貴。只要作為太子,他不一出生下來也是錦衣玉食嗎?鐘鳴鼎食之家嗎?那這些臣民乃至宰相看到他,都要尊貴他,因為他是帝王的種姓啊!

他有福蔭,這種人一出生下來,他的長相都是很莊嚴的——“儀容端正”。他來的地方就不一樣——他從天上來的。一個從天上來的,跟一個從畜生道來的,你能相比嗎?他的來處都不一樣哪。天上來的,他肯定皮膚白白的、紅撲撲的,這個長相很有福報的,他就有天人那樣的模子——模子就不一樣。你從一頭豬裡面過來的,模子不一樣的。所以這種樣子又有道德又有儀容。 “儀容”就是他的行住坐臥都有大人之相、帝王的氣象。所以大家都很恭敬他,都喜歡接近他,都喜歡為他服務。他穿的衣服都是很好的衣服,那種綢緞——最好的這個衣料;他的飲食都是很精美的。他身上穿的衣服,包括他自身用的車馬,都叫禦。 “服禦”,隨心所欲,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有這個福報。皇宮裡面嘛!如果是一個太平盛世的皇帝,那這個國家的財富太多了,他五欲的生活,那也跟天堂的生活不會相差得太多。這就是由於他宿世的福蔭,在他今生——這一生當中體現。 “宿福所追”所導致的。所以能做帝王不是偶然的,這是他的福報。不是什麼人想當,就能當得了的;不是什麼人能夠推翻,他就能坐得穩的。

所以佛就告訴尊者阿難——前面這一段都是阿難尊者說的——佛就跟他印證:“你說的是正確的。”“汝言是也”。這就是對於乞丐和帝王的第一番比較。第二番比較,剛剛講帝王,下面這段話是佛說的。雖然帝王在人中是最尊貴的,他的形貌、顏色也是最端正的,但是這個帝王——帝王在佛教叫粟散王,如果比起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就是能夠統治一四天下的,這個轉輪聖王,那具有三十二相這樣的福報,自然地感得七種珍寶,他的輪寶一天就能夠巡視一四天下——四大部洲。這個帝王跟轉輪聖王相比,他的容貌、形色又很鄙陋了,就好像乞丐跟帝王的比較一樣。

好,那麼轉輪聖王在我們一四天下是最莊嚴的,也最有威德的,最有福報的,是他修十善業感召的一個福報。 “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一四天下,是第一的。但這樣的轉輪聖王跟忉利天王相比呢,他又顯得醜陋了——“醜惡”。醜陋就是面貌很醜陋,這個“惡”不是邪惡的惡,就是長相不好看——醜惡,不能相比。這種不能相比,萬億倍不及其一,轉輪聖王又顯得很醜陋——跟忉利天王相比。原來釋迦牟尼佛有一次示現為轉輪聖王的時候,他能夠飛到忉利天,結果忉利天王對他很恭敬,給他飲食,給他什麼……他一看:“哎!這個天上,比我下面要享樂多了!”他就想奪取天位——忉利天王位。這一想——念頭一動,就給他墜下來了。說明他沒有忉利天王的福報,但你動了這個念頭都不行。

好,那麼第四重比較,就是忉利天王如跟第六天王——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是百千億倍不及其中一分,不能相比。也就是說忉利天王的容貌跟他化自在天王相比,又是醜陋。那欲界天當中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形貌最莊嚴。最莊嚴的第六天王如果跟阿彌陀佛剎土中的菩薩、聲聞來相比,那麼他身上的光色、他的形狀、他的容貌就遠遠不及,百千萬億倍不及其中一分兩分。那第六天王跟極樂世界這些往生者的容貌相比,又顯得非常的醜陋。那你通過這五番比較,你就想一想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他的容貌、光色是多麼的莊嚴!那我們就想像不出來了。我們連轉輪聖王的容貌都很難去想像,更何況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者的容貌。這就告訴我們,我們這些醜陋的眾生只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就遠遠超過第六天王這種光色、容貌的百千萬億倍。這就是對前面第三願、第四願的展開,也就是對“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的一種詮釋。所以大家要想美容,要想長相莊嚴,最好的方法去西方極樂世界。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寶網樹音(一)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天人踐之而行。”

先看這一段。這是“寶網樹音”第十九——介紹依報莊嚴的第十九章。前面對西方極樂世界單個的莊嚴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像七寶、行樹、菩提樹、妙樂、寶池以及淨土天人的顏貌端正這些;那麼這一段就是總結性地讚歎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所以佛又告訴尊者阿難,講阿彌陀佛的剎土那些天人——天人前面講了,是隨順他方世界的一個稱呼,但是實際上是“非天非人”,也是阿鞞跋致的地位,但隨順他原來往生前的身份以及他目前斷惑的水平,指帶業往生的凡夫而言,就權且稱為天人——那麼這些天人按他自己的這種善業和福德力,是不夠達到隨意自在的程度,但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得阿彌陀佛的威神、福德、願力的加持,他們一切資生用具都很自在。

所以這裡就講出幾種。首先是“衣服”,這個衣服都是種種珍寶合成的,想要什麼衣服,自然地這衣服就披在身上。第二是“飲食”,只要念頭一動,種種的百味飲食就會顯現在面前。還有,要在極樂淨土或者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的“華”,及種種“香”,還有“瓔珞”——包括莊嚴自己的瓔珞以及供佛菩薩的瓔珞。 “繒蓋”,繒蓋就是用那種絹帛所製造出來的大蓋。你看在古印,它是一個比較熱的地區,防太陽的曬以及遮風蔽雨,他就是用一個大蓋。在佛像上面都有一個寶蓋,或者講經說法的法師高座上也有一個蓋,所以這個繒蓋就形成莊嚴講法佛殿的莊嚴具。這些都是可以做為供養品的。 “幢幡”也是我們在寺院裡常常看到殿堂莊嚴的用具,好像屬於軍旗一類的東西。幢呢,一般是圓桶狀的,上面寫了經、咒什麼的,它叫幢;如果是長片狀的就叫幡。這個幢幡在我們佛教當中,它表法的意思。由於這個像旗一樣的——原來這個古代的國王、將軍就帶著軍旗之幢,率領他的軍隊打仗所向披靡。那在佛法運用這個幢:佛陀以智慧之幢來抵禦一切煩惱的魔軍,所以這個幢表明得勝——摧滅各種魔障的得勝象徵。以後就把它也作為佛教的莊嚴具來莊嚴道場,或者供養佛菩薩,這就是幢幡。

到他方世界還得要歌詠、讚歎諸佛的功德,所以有“微妙”的“音聲”。他在自己的極樂國土所住的地方——就是他的“舍宅”,或者又叫“宮殿、樓閣”,這些宮殿、樓閣可以“稱其形色”。稱其形色,就是這個往生者的身高以及他的顏色——這個宮殿、舍宅跟他相稱。你要高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小一點,廣一點、狹一點,方一點、圓一點,都能隨心所欲;而且你想在地面就在地面,想升到虛空就升到虛空。所以極樂世界虛空有很多宮殿、樓閣,那這此宮殿、樓閣,或者是一種珍寶合成,或者是兩種珍寶合成,乃至於百千萬億種的珍寶合成。所以《無量壽經》在唐譯本講,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珍寶之精——就是最好的珍寶,都集中在極樂世界——“眾寶中精”。那這些構成衣食住行資生用具的微妙之物,也是隨這些天人、這些往生者的意念,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應念即至”,這就是阿彌陀佛成就的願力。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願實現,什麼願都能滿足!下至你日常生活的資生用具,終至你到他方世界供佛的器具,乃至於你圓成佛果種種法上的利益,就由於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願的成就,一切願都能成就。

那麼我們看到極樂世界這種“應念即至”,這裡就很快樂了,他離開了我們這個世間的一種苦——叫求不得苦。我們這裡想住點房子那很困難,現在的年輕人就那麼一點工資,要買一套房子可能都非常艱難。他要去貸款,一輩子可能要還二十年、三十年才能還完,沒有房子就成不了家,所以這就是很苦惱的事情。而且房子都是像鴿子籠一樣的鋼筋水泥結構,有很多化學東西,還不健康,住得不舒服。就為這點不舒服、狹小的房子,你還要奮鬥一輩子。你再想想極樂世界:念頭一動,七寶宮殿現前。這懸殊太大了。所以我們聽到這個房價大泡沫、沒房子住的時候,想想,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找房子住,不需要到銀行去貸款——應念而至。

那在地面上,還有“眾寶妙衣”。這個衣,我們就想到在古印,他的衣不是像我們製作的衣服,比如這個五衣、七衣、袈裟,它都是那一塊布。這個布呢,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那些大富長者請佛去應供或者說法,他都要用那個衣鋪在地上,很隆重的讓佛在這樣相當於地毯的衣上走過去。那西方極樂世界它是七寶為地,同時它又鋪上了一層像地毯似的無量珍寶合成的奇妙的衣——覆蓋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一般我們這個世間在一個很莊嚴的場所、很富貴的地方,都有地毯,那走在地毯上就有一種尊嚴感、一種富貴感。那極樂世界這樣的福報是佛果地上的福報,使一切往生的天人走在地面上,都有一種莊嚴、一種尊嚴、一種富足,所以自然而然顯現眾寶妙衣遍布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這些往生的天人都能踏上這樣珍妙的妙衣——華麗的地毯上而行走。現在我們走點路,那種坑坑洼窪、那種砂礫、那種骯髒的地面,那你想想極樂世界是什麼地方。這就表明地面的莊嚴。

我們請看下面經文。

“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先看這一段。這一段是描述極樂世界的虛空莊嚴。那阿彌陀佛願力為什麼要成就虛空莊嚴?他在因地看到他方世界很多的剎土,許多的眾生面對虛空那種煙霧、陰霾,那種霓虹、星斗、流星,常常有一種恐懼感,甚至一個隕石下來他都害怕至極。西方極樂世界虛空就不是那樣的——一看灰濛蒙的而不知道是什麼。對於不知道是什麼的那種灰濛蒙的情況,是有恐懼感的。那極樂世界的虛空是無量無邊的珍寶網覆蓋的。覆蓋在虛空的這些網都是用那個黃金的線綴著無量的寶珠懸掛的,寶網上面又有鈴鐸,又有種種的瓔珞。

那麼這些鈴鐸、瓔珞也是百千萬種奇異豐富的珍寶來合成的,這叫“奇妙珍異”——非常奇特,非常微妙,非常珍貴,非常特異。那就表明這一層寶網的珍寶內在特點不一樣——而且它綴的形狀,它的“莊嚴校飾”,它的光和色,珍寶之間內在的配合。相互都在交光輝映——裝飾,然後它就遍布在西方極樂世界虛空的四面。那這些“寶鈴”——珍寶的鈴鐸,也以種種形態垂下來。這些寶網當中,就有百千萬種“光”,顯現百千萬種“色”。光和色交相滲透輝映就給人一種非常富麗的感覺。 “晃耀”,光明熾盛之貌。那這些光色晃耀之間,它也能夠變現種種不同的圖案,所以“盡極嚴麗”。盡極嚴麗就是非常的莊嚴華麗。所以一看虛空的莊嚴就美不勝收。一方面有審美感,一方面它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寶網的寶鈴,又能有這個風吹來顯現各種微妙的音聲。

那在這虛空當中,就有一種無形的但又是能感觸到的風。 “自然德風,徐起微動”。這個“自然”就是指法爾自然、無作妙用。那個德風是什麼?在《無量壽經》講,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風是八方上下一切風當中之精,也是風裡面最精妙的,它是自然而然地合會在一起。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是變化而生的:大家看這個“自然”。在《觀經》講這個風是從哪兒來的?是從這個大的摩尼寶珠——就是摩尼珠王,它放出很多的光明——無量的光明,這個光明里面顯現八種清風。那《觀經》講這個摩尼寶珠,它像徵阿彌陀佛的願心,實際上也像徵著一切眾生本具的心王,所以這個風是從心王的光明里面顯現出來的。那心王是實相的表達。這個實相,無相無不相,無為無不為的——這樣的一種無作妙用,他就用這個來表明是自然德風。所以這個風是從實相的自性裡面顯發出來的。那隻要看到這個風的瀰漫之相——風跟光具有同源性,有時候叫風光,光也是瀰漫的、動態的,風也是瀰漫的、動態的,它們都是從這個同源的心光裡面顯發出來的。

那我們只要了解這個風的來源,再就看看他所描述的風的這種德用,實際上就代表實相的或者五分法身之德的一種表達。所以它就“徐起”,“徐”表明它的安詳——徐徐地起來。不是像颶風,像暴風那樣猛烈的、摧枯拉朽的,那就給人一種恐懼感。這個風徐徐起來,微微地吹動。這個風是自性裡面顯出來的,那麼我們的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本身是和諧的,所以這個風表達的情況也是非常諧調,非常和諧、和藹。這風吹過來不冷也不熱,溫度適中,就溫和、涼爽,而且“柔軟”。風吹過去很柔軟,我們有時候表達如春風沐浴。春天的風是柔軟的,冬天的風是剛硬的——西北風。這個自然德風是那麼柔軟,它吹過來,速度既不遲緩也不猛疾。你看這些實際上都是代表著自性的一種德能,用風的這種形態表達出來。實際上,我們看到這個風的德性,它也在告訴我們:我們做人也應該這麼做,行住坐臥也應該這麼做。你行住坐臥要“徐起微動”,對人要調和,要溫良柔軟。這都是菩薩做事的一種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不遲不疾——中道——中庸。那這個風會做佛事,不僅僅是讓我們感覺到舒適而已。

西方極樂世界五塵都能作佛事。從阿彌陀佛願心裡面所顯現的微妙五塵,每一塵都能作佛事。當然娑婆世界可能作佛事比較側重在聲塵,耳根——聞性修行。但所謂的觸塵、味塵,也都能作佛事。那看這個德風——他首先談音聲問題——它就吹到虛空當中的羅網。 “羅網”,剛才講有各種寶鈴,有各種瓔珞,有各種珍珠,它風吹過去都能夠顯現一種音聲。還有極樂世界無量無邊的七寶行樹,這些——風吹的樹葉以及樹間的瓔珞、鈴鐸,也都能發出聲音。

這種音聲就“演發無量微妙法音”。風一吹,這些就像一個盛大的交響樂。這交響樂是:無量的珍寶、鈴鐸、瓔珞,它們好像就是一個個樂器,每種樂器發出的聲音不一樣,但是又符合著音律——宮、商、角、徵、羽五種特點,又非常的和諧。所以它顯的是非常微細奇妙的法性音聲——法音。這個音聲不是一般世間的音樂,不是從心意識出來的,不是造作出來的,而是法性的無作妙用顯發的聲音。所以前面我們討論這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的音聲格調,實際上就是實相法性音聲一種特點的概述。這種特點的概述實際上就是實相德能的概述,這實相德能在音聲上表達,自然地就表達了八個特點:清、暢、哀、亮、微、妙、和、雅。


《無量壽經》之寶網樹音(二)

那麼這個風吹過來還能夠散發種種的香味。這香味從哪兒來的?我們前面談到阿彌陀佛願力成就,他有一願的保證,就是每一種珍寶裡面都同時具有百千萬億種香——寶裡面有香。那這個風吹過來,各種珍寶、鈴鐸——這珍寶裡面就有各種香氣,這風一吹,就帶這個香吹得更遠,這就叫“流布”。那麼這個香的品類,不是一種香兩種香,而是幾萬種香。這些香有溫和的特點,有雅正的特點。聞到這個“溫雅”的“德香”,都能自然讓人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這個香在作佛事了。 “其有聞者”,首先是流佈到極樂世界的本土,讓極樂世界的往生者首先聞到;同時這種寶香也能夠流佈到他方世界去,包括我們娑婆世界。只要我們念佛——如果念得很至誠的時候,跟這個名號內在的德能溝通的時候,那麼彌散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借助著名號的中介,它也自然地到我們這邊來了。這就是臨命終時為什麼異香滿室。異香滿室從哪兒來的?就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

它跟我們這個世間的香是完全不一樣的,它非常清靜,非常溫和,非常高雅,非常乾淨。我們看看現在的香都害怕,都是用化學原料做成的,裡面的致癌物質很多。現在這個末法眾生的共業:本來供香給佛是用最好的香表達自己的一種虔誠、恭敬——供養出來,現在那麼多商家為了賺點兒錢,他就用很不怎麼的東西來製作種種非常低劣的香。所以現在一看那些人拿低劣香來,我們不僅生不起讚歎、恭敬心——都害怕,他一點上,趕緊希望把它滅掉,那種味道太刺激了。據有關方面測量,寺院由於燒這個劣質香,它致癌物質多出外面的將近二十倍。所以上次我跟東林村的一位書記說:“我們實在是考慮你們賺點錢,實際是付出了我們出家人的身體健康讓你賺點錢。我不讓你燒吧,你肯定生煩惱。 ”所以我們以後還真的要開發一點這個淨土香,不要讓那些化學性的東西充滿著一個寺院——這已經形成一個普遍現象。

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的香聞到了都生煩惱。不僅生煩惱,可能讓我們身體都受到損害。我們對此一下,形成鮮明的對比。那麼極樂世界這個香讓眾生聞到能夠“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煩惱的習氣,由於聞到這樣溫雅的德香——這溫雅的德香剛才講是從法性裡面出來的,它有巨大的降伏煩惱、開發自性、明心見性的功能,所以我們也自然而然地受這個寶香的薰習,我們的煩惱就會降伏住——自然而然地不起。雖然還有煩惱的種子,但是它不起現行。

那這個風接觸到往生者的身上——風吹拂過來——非常的快樂。因為它非常溫良、柔軟,披拂過來很舒適。他所得到的身心上的快樂就好像一個比丘得滅盡三昧。 “滅盡三昧”,這是指證到阿羅漢果的人才得到。滅盡三昧就是滅盡七識和六識的——這樣的心和心所的——一種禪定。滅盡這個心和心所就是他能夠使這個心安住在無心位,這個無心位在禪定當中屬於九次弟定的境界。那無心位在這個禪定當中有兩種,一種也有說無心位就是無想天。外道凡夫也能修這種禪定,能修到無想天——無心位。但是滅盡三昧這是一個出世間的禪定,跟無想定的世間禪定是本質上不一樣的,它指向離三界的。所以到了這樣的一個禪定狀況,他的身心狀況非常的安和、快樂。就用這個來比喻極樂世界的往生者得到這個風的庇護,就好像證到阿羅漢果這樣的出世間的禪定快樂。

那這樣一看,這個自然德風就表現著五分法身的妙用:比如它說風吹的能夠引發種種法音,這就表明五分法身的慧功德;能夠顯現它的溫雅德香,表明它戒、定的功德;能夠令聞者煩惱、習氣不起來,表明解脫的功德;那麼能夠讓吹拂到這個風的往生者得到滅盡定的快樂,這就表明解脫知見的功德。所以這個自然德風也就表明五分法身所起的妙用。由於它是五分法身實相的妙用,所以也就令接觸到這種風的往生者,都能得到五分法身的功德,成就阿羅漢的果。讓大家看這些,是要我們產生一種殊勝的心。在我們這個世間你想到一個心和心所滅盡的無心位的禪定,你要經過多長時間修行!然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風一吹過來,你就得到了這樣的一個證位。這可不是極為殊勝的快速成佛的法門嗎?所以我們要從中了解,阿彌陀佛果地上願力加持的這種殊勝、這種不共、這種稀有難得。這就跟自力法門修行所得到的效果——動經無量劫,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往生極樂世界是快速成佛的法門,在《無量壽經》是處處點示這一點。

請看下面: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反。”

先看這一段,這還是表明這個自然德風的妙用。這個自然德風它吹種種的寶樹,樹上有華,這個風吹到這個華,華下來就遍滿在極樂世界的地面上。在前面我們討論這個七寶樹的時候,知道這個寶樹也是或一寶、或二寶、或三寶乃至無量珍寶合成的寶樹。那每一個寶它有不同的顏色,有暖顏色,有冷顏色,有交雜在一起的種種顏色,所以“風吹散華”,每一個華有不同的顏色。但是這個風很奇特,能夠把相類似的、同類的華飄在一起——黃色的華在一起,紅色的華在一起……“隨色次第而不雜亂”。除了華那個顏色的分類之外,而且華的顏色能夠自然地搭配成種種微妙的圖案。就好像這個華舖一個地毯,這個地毯是有圖案的。這個華是“柔軟光澤”的。雖然這個華是珍寶合成的,但極樂世界的珍寶是非常柔軟的,不像我們這個世界珍寶是硬的。柔軟到什麼程度?就像迦旃鄰陀,就是像花絮那樣非常柔軟的狀態。那麼這個華它又有光。因為它是珍寶合成的,所以它能放出熾盛的光,光澤很不暗淡。那這個華吹下來,它又有香——“馨香”,而且非常的芬芳。

那我們可以想像這麼一個景象:風吹的華在地面上形成美妙的圖案,它非常柔軟,非常有光澤,而且放出種種熾盛的香味。那你對這個地面就有一種舒適、好樂、審美的感覺,這種審美的高峰體驗都能顯現出來,自然你就想走到上面。當這個往生者走在這個華上面的時候,由於華的柔軟度——很柔軟,你走下去,就能夠陷下去四寸。陷下去說明什麼?這個華隨著你踩上去,它能陷下去,那是非常舒服的;它就不像那個剛硬的物體,給你一種抗力。而且隨著你的力向下,它也跟著你向下——隨順你向下的力;那向下但也不能老下去,一下子陷下去把這個人陷到大腿根了,那也不行— —那就害怕了。四寸,非常中道了。陷下去一點很舒服,這時候你想拔出來也不費勁。你想再往前走,隨著你的腳很輕鬆地抬起來,一抬起來,陷下去四寸的那塊地方又自然地平展了。如果你踩下去一個坑在那裡,你拔起來一個坑還在那裡,那就難看了。這個是“還復如故”。

這個是“風吹散華”,它還有“華用已訖,地輒開裂”。 “華用已訖”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一個往生者在這裡走過去,觀賞了它那種最好的圖案——最有光輝的時候,它這種妙用自然就完成了。完成了,它這個華會呈現小小的枯萎狀態,當這個狀態一來,它就自然地在地下消失了。這就好像地打開了,它從那個打開的地消失了一樣。它實際上就是變化的沒有了。這個華一下子沒有了,地面上又是很乾淨的,沒有一點東西,不染一點塵埃。但是不能老是地面不染塵埃,因為這個華鋪在地面上像高貴華麗的地毯,那是很舒服的,有觀賞價值,也有實用的舒適價值,所以吹沒之後,自然的風又吹這個華,又鋪到了地面上。到時候又消失了,又鋪上去,一天要經過六次。每天經過六次——這個“六反”,在《阿彌陀經》也講到這個問題,這是按照古印的晝三時、夜三時來說的。我們中國是十二個時辰——這個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印度的時間尺度大一點,它就分為六個時辰。白天——晨朝、日中、日沒,這是白天三時;夜晚是初夜、中夜、後夜:這是晝三時、夜三時。

這個六時,前面講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春夏秋冬,沒有晝夜的更迭,沒有日、月、星三光,那怎樣表達這樣的一個“六反”呢?難道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晝夜的差別嗎?這裡我們要注意前面一個概念,叫“其諸天人”,天人往生的是在凡聖同居土,有他的習氣。由他的這個習氣所變現的狀態——他還有晝夜的這種習氣——所以他所感知的西方極樂世界好像也有晝夜。但是絕對不是像我們感覺到天黑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天黑,它整個是光明世界。所以他常常會感覺到:比如蓮華閉了,鳥不叫了,這就是夜晚之相;如果蓮華開了,百鳥在叫了,這就是白天之相。他會用這種業習的心感知那個晝三時、夜三時的相。所以古德註解這個經典就說,這種描述還是說這個帶業往生的凡夫在凡聖同居土的相狀。 “如是六反”,我們不要理解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晝三時、夜三時的實際情況,它是沒有的。阿彌陀佛他報身所在是一個實報莊嚴土,往生者由他們業心變現分為四土。所以在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的狀態當中,沒有晝夜,沒有“六反”的差異。

看到這個“風吹散華”,它就有種種德用。第一,它是供佛的,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時候,諸菩薩得了受記的時候,或者菩薩相互在講經說法的時候,都會來以華來做供養。那《阿彌陀經》講,不僅這個極樂世界的天人每天早上“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而且他方世界的天人也會拿著華到極樂世界來供養佛。所以極樂世界華的來源,一個是德風吹的七寶樹的華,還有的是他方世界天人在這兒散華供養。然後這個華能夠莊嚴地面,也能流布萬種溫雅德香,來令往生者開發自性,念自性的佛法僧三寶,回歸到本源心地。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之華光現佛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這是“華光現佛”第二十章。這一章所表達的是非常奇特的依正相融、重重無礙的一種境界。首先表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珍寶合成的蓮華四周遍滿極樂世界。所以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叫蓮華國,又說叫蓮邦,它是以蓮華作為像徵。於是極樂世界的本土都遍滿蓮華,每一朵七寶蓮華都有“百千億”的葉子。這個蓮華也是無量珍寶合成的,所以它有種種的光明——每一種寶放出一種光,也能顯現相應的一種色,所以它能夠顯現無量種的顏色。在這顏色當中,這裡舉出了六種顏色:青色的蓮華放出青色的光;白色蓮華放出白光;黑蓮華——這裡“玄”就是黑的意思,正色,玄色的蓮華放出玄色的光;黃色的蓮華放出黃色的光;朱紅的蓮華放出紅光;紫色的蓮華放出紫光。這裡青、白、玄、黃、朱都屬於正色;這個紫顏色屬於混合色。所以它的蓮華里面有正色,有混合色。

這些無量的光和無量的色相互輝映,“赫然”——就是光明非常熾盛之貌。這種光和色非常盛大,非常燦爛,煥發著它的一種生機——“煒燁煥爛”。這個光色表明它強盛的一種力量,這種蓮華的光明是超越日月的光明百千萬億倍。也就是百千萬億的日月聚在一起,跟極樂世界一朵蓮華的光相比都遠遠不及。說明蓮華的光是阿彌陀佛願力成就光明的一種表現,也就是把前面無量光的特點在這裡又做了一個強調——“明曜日月”。因為阿彌陀佛十二光如來名號就有一個“超日月光”,既然阿彌陀佛的身光是超日月光,所以他願力成就的蓮華也是超日月光的,這叫“明耀日月”。

一一蓮華能放出三十六百千億光。這個“三十六”是表它的圓滿,表它的無量。這個一一華中能放出無量種光,所以就表達“三十六百千億光”。那每一束光又能“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大家注意了,這就很奇妙:這個蓮華本來是個依報,但依報的光中卻顯現了正報的佛——佛身屬於正報。那這些就是蓮華里面顯現的化佛。這就表明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和正報莊嚴是互相融攝在一起的,這叫依正不二。那產生這個情況,也就是阿彌陀佛願力、神力的結果。那麼這個佛是從哪兒來的?光裡面來的。光是從哪兒來的?你一追,就是法性真如的特點——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然後應和十方世界度化的因緣顯現出來。顯現的這個佛,也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紫磨真金色——具有非常殊特的相好光明。這些蓮華光明所現的佛,每一尊佛又能放光——又能放出“百千光明”。

他放百千光明到哪兒去?這裡面我們結合一下唐譯的《無量壽經》,就是《大寶積經》這個“無量壽如來會”。他就在這裡表達得更清晰一點兒,就是這些蓮華光明顯現的這些佛:是諸佛等現往東方為眾說法,皆為安立無量有情於佛法中,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唐譯本它有這幾句,我們特別要注意。他放出這個光明里面的佛不是在極樂本土,而是要到它方世界去。那麼他們首先是說到東方去——“現往東方”。那我們再想,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娑婆世界的西面,那麼站在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個方位來看,他到東方去——那就是指東方無量剎土,其中包括娑婆世界。那這些蓮華化的佛,現在在東方世界“為眾說法”,那東方世界很多剎土當中,娑婆世界是其中之一,其中我們這一期的教主是釋迦牟尼佛。那你說釋迦牟尼佛從哪兒來?是不是可以推論釋迦牟尼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光明所顯現的一尊佛呢?我們信眾有時候會推到本源,說:“釋迦牟尼跟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關係?”從這個經文來看他們的關係,那可是很明顯地告訴我們,就是報身和化身的關係呀!

那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蓮華所顯現的一個化身——當我們這樣說的話,因為我們是凡夫眾生,好像沒有這個資格來說這個話。我們來引證一下一些祖師大德的觀點。首先這個華嚴宗的祖師清涼國師,他在作《華嚴疏鈔》談這個十玄門的時候,就有一個基本觀點:他就指出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在華嚴法、報、化三身中,法身是毘盧遮那,報身是盧舍那,百千億的化身就是釋迦牟尼。像清涼國師,這不是一般人了,基本上都判斷他是華嚴菩薩。當他說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的時候——盧舍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報身佛,如果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換句話來說,釋迦牟尼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是不是啊?

那這麼一個觀點,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講這個《阿彌陀經》屬於圓頓之教,跟《華嚴經》是無二無別的,只不過是謙遜一點兒說《華嚴》是全圓,《彌陀經》是分圓。就圓頓這一點兒相同,相同在什麼地方?由於《阿彌陀經》具足《華嚴》的十玄門,那麼蓮池大師在論證的時候也引證了這個觀點——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那這個觀點,你看在蕅益大師,他也是這樣認為的。蕅益大師在給莊西居士的一個偈頌裡面第一句就是“彌陀師即毘盧遮那”,他把阿彌陀佛就等同於毘盧遮那。所以極樂國即華藏——是蓮華藏,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把它們等同起來看。

那你再看看《淨土聖賢錄》,宋代有一位比丘叫道因,他是修華嚴教觀的。華嚴教觀就是用華嚴觀法界的觀法來修行。他一生修這個行,到臨終的時候他寫了一個偈子,那個偈子很長,但我們來看看他前面四句,非常有意思,非常能說明問題。他是修華嚴教觀的,他的偈子:“無邊剎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蓮華宮;蓮宮周遍遍空海,空海獨露彌陀容。”華嚴教觀要觀想無量無邊的剎土就像海一樣深廣,這些像海一樣深廣的剎土當中,它含裹虛空——“海涵空”。這個無邊剎土的虛空裡面,他臨終顯現的全都是蓮華的宮殿。這個蓮華的宮殿周遍在整個無邊剎海的虛空裡面。就在這個無邊的空海當中,獨獨顯現的是阿彌陀佛的容貌。你看他修華嚴教觀,竟然見到的是阿彌陀佛。如果說阿彌陀佛即盧舍那佛,實際上他也就是見到了盧舍那佛。但是他所感知的卻是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不生不滅的不二的自性。所以從這裡我們來深刻地理解釋迦牟尼佛這個我們娑婆世界教主跟阿彌陀佛的關係。

這一點在《楞伽經》裡面也講到,十方諸佛都是從哪兒來的?都是從極樂世界出來的。於是我們會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極樂世界是法界藏土。藏就是含藏一切。為什麼叫“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他是佛中之王。如果十方諸佛都是從極樂世界出來的,那阿彌陀佛可不是佛中之王嗎?他可就不是法界藏身嗎?如果我們認知了這一點——阿彌陀佛佛中之王,一切諸佛都是從西方極樂世界過來的,那你說所有的佛法全都導歸西方極樂世界,它就是很順理成章了。於是我們看《華嚴經》這種大乘圓頓的佛法——眾經之王,最後導歸《普賢菩薩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最後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全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這個就是順理成章了,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無不還歸此法界。因為都是從極樂本土出來的,你回歸,這是回歸你本有的法界。

那這樣我們看看,這些從西方極樂世界蓮華顯現的化佛,他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去教化眾生,去宣說佛法。它這裡說“微妙法”,說什麼微妙法?那從極樂世界來的這些諸佛肯定要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法,這才稱得上“微妙法”。諸佛如來一大事因緣,他要唯欲眾生都以一乘法來度脫——都做大乘的如來。所以這個“微妙法”是讓一切眾生成圓教佛的法:你只要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能夠得彌陀願力加持快速地圓成自己本具的無量光壽的德能。因為他前面介紹的五塵都能說法——五塵作佛事,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非常殊勝、特異,這是快速成佛之法,這是連普賢、文殊這些等覺菩薩都要的求生之法。

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悠悠凡夫乃至阿鼻地獄,都能在這個念佛往生一法當中得到究竟的度脫,得到平等的救度,這就是十分奇妙之法。所以最後為什麼《無量壽經》後半部佛要把《無量壽經》殷勤咐囑給彌勒。而且同時以彌勒菩薩為代表——前面講賢劫所有的菩薩,都在這個法會上,也就是未來賢劫的九百九十五尊佛都接受了這樣的咐囑,那麼賢劫千佛都會說這個法。這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無邊剎土所顯現的極樂世界的化佛,每尊佛在他所住持的剎土都能安立無量無邊的眾生於佛正道。這個“於佛正道”,佛的正道就是令一切眾生出離輪迴之苦,得到涅槃究竟之樂,這才叫“無上正真之道”。那這一點,這個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是運載這種“佛正道”的一個載體,所以這些諸佛都會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彌陀名號功德。

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情況,從中也能夠感到欣慰的是:阿彌陀佛慈悲之極,願望圓滿之後,他是十劫以來乃至無量劫又無量劫以來,悲心不捨任一眾生,示現百千萬億個化佛,到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去度脫眾生。所以在這裡,我們要知道阿彌陀佛的恩德。我們在這裡受苦受難——八苦交煎,輪迴不堪,阿彌陀佛都在關注我們,像慈母一樣地憶念我們,而且不斷地放光化佛來示現,來跟我們講經說法,來頭頭救拔乃至示現各種身份。這裡談到示現諸佛、佛放光,我們念讚佛偈“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還能變化成菩薩過來,乃至於悲心能夠變現種種身份過來隨形六道,乃至於變現各種山河大地、草木花卉——無情之物,來度化眾生。阿彌陀佛是這麼一個悲心,而且他有這種神妙的力量。所以我們雖然在這裡輪迴很孤獨,很怯弱,但是要想到我們是在阿彌陀佛的慈眼、願力的攝受之下。彌陀沒有忘記我們,他的光明永恆地在註照我們。

他所光中顯現的釋迦牟尼佛不僅是這一期的應化:從縱向來說,這個《梵網經》說是八千返——八千次來到這個世界;那從橫向來說,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也同時在無量無邊的剎土——在教化安立眾生。所以從豎的時間維度和橫的空間維度——無盡的時空,都有釋迦牟尼佛無量的化身救度眾生。換句話來說,都是阿彌陀佛所顯現的應化身在度化眾生。那麼這些應化身度化眾生,當眾生還不能信受這樣一個圓頓的念佛法門的時候,也可以由這個一乘法開出三乘法乃至於五乘佛法,來循循善誘——善巧方便,最終都會導歸到極樂世界去。所以自古以來包括現在,雖然講宗門、教下各種法門,他能夠導歸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一點,說明他在講正法,在“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如果他講其他的法門,對淨土法門表示輕慢,表示懷疑甚至誹謗的話,他肯定就是講的邪法。

這一段文字包含的義理非常深廣,展示阿彌陀佛願力事事無礙的境界,而這些境界是來自於度化眾生​​的這種悲智——所顯現出來的,也是由我們眾生善根成熟所能夠感知的。包括我們能夠接觸到這個《無量壽經》,能夠討論這段經文,也是說明我們淨土的善根在成熟。否則,我們都接觸不到《無量壽經》,我們都信受不了,或者業障深重我們也理解不了,感知不了阿彌陀佛這樣的一種境界——他是傳達什麼信息。當這個慈悲的神德的信息我們接受之後,我們能不能得到一分安心,得到一份安樂,得到決定往生的信心,安立在名號的無上真正之道?這個大事因緣得以解決的信心能不能建立起來?這都要在了解如來真實義上來建立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上卷總結

那麼這樣我們就把上卷做了一個討論。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個上卷,它會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前面我們總的來看,把五重玄義跟大家做了一個介紹。這個證信序、發起序,尤其談到這個發起序,也是無問自說的一個開端。淨土法門的特點是無問自說,因為一切眾生問不出來。所以《無量壽經》也就是佛首先放光現瑞——現出前所未有的瑞相,諸根發出非常喜悅的表情,加持尊者阿難來請問。尊者阿難一看今天這個情況:“是自我侍佛以來,從來沒有見到這樣殊妙的景象,那今天肯定是佛住在奇特之法,住在諸佛所住,住在引領眾生出離的導師之行,住在令眾生圓成佛道的最勝之道,住在要以如來的無緣大慈悲來救度眾生的行持當中,才能現出這樣的一個瑞相。”

所以這個淨土法門,通過阿難尊者這樣的一個請問,實際上是把這個法門的這種殊勝因緣特點展示出來。那佛聽了之後都很讚歎:“你這一問的功德很大,勝過供養一四天下所有的天人和聖人。為什麼呢?由於你這一問,把淨土法門問出來了。”淨土法門問出來了,也就是眾生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他是把諸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的本懷問出來了。這個本懷是什麼?就是“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唯一的目標是要拯救一切眾生啊,要給他真實之大利。這真實的利益不是人天的福報,不是聲聞、緣覺的化城之樂,而是給他成就大乘涅槃的利益。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就是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大利的妙法。

但這樁事情難信,難說,所以釋迦牟尼佛是這樣作的,首先讚歎自己的智慧無量深廣,“我知道一切,這個淨土法門的事理、因果是我所證的,你們要有仰信佛的智慧,來仰信我即將要說的這個法”,當這個做了鋪墊之後,就追溯往古的五十四尊古佛的示現,談到最後一尊佛世自在王座下大國王的因緣:大國王他出家,發四十八大願,然後把這個大願稱性宣說。所以前面要注意四十八大願發起的因緣,這就是法界無量緣起的殊勝因緣。為什麼大願發出來之後整個虛空作證——整個虛空雨下種種妙華,空中音樂,虛空發出聲音:這個願必定成就。他這樣的一個瑞相是表明:這個法界的一大事因緣是體現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裡。這四十八大願作為眾願之王,是深刻地、集中地表達十方三世諸佛度化眾生最本質上的內涵。所以四十八大願的稱性而起,表明九法界眾生得度的強緣成就了。

我們現在討論四十八大願,能夠相信四十八大願,能夠跟阿彌陀佛的大願之海還有一念的感通,我們得度——也就成就了。那蕅益大師甚至說是“成佛緣熟”,還不是一般的解決輪迴——你成佛的緣成熟了,他就把它上升到這樣一個本質上的高度。正因為他這個強緣的殊勝——這麼強,所以在淨土經典對這個念佛行人的讚嘆是無以復加。或者讚歎他是人中芬陀利華,觀音、勢至為其勝友——像觀世音、大勢至這樣的等覺菩薩是一個念佛行人殊勝的朋友。不僅是菩薩引伸為道友,甚至佛在這個偈文當中都說:“你能夠念佛求生淨土,則我親善友”。佛都把念佛行人作為他的親友和善友——都以友道來觀。我們說朋友之道是平等的,不是上下級關係,不是師生關係。所以菩薩見到念佛人以友道稱之,甚至釋迦牟尼彿看到念佛人都以友道來看。我們看到這個說法都覺得很不可思議。當以友道的平等眼光來看念佛行人的時候,實際上是把阿彌陀佛的一個特點展示出來,就是大平等。

在我們凡夫跟菩薩、跟化身佛的比較當中,肯定有很大的差異——他斷惑的程度、功德的程度差異很大。但是所有九法界的眾生——乃至等覺菩薩跟凡夫眾生一塊,都到了阿彌陀佛大願之海裡面,那就由阿彌陀佛平等的願力,把這個差異給他擺平了。所以進入到彌陀的大願之海,相互都是道友,都是阿彌陀佛的弟子。雖然你是等覺菩薩,我是一個凡夫眾生,但我們是道友的關係。 “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一處”是什麼意思?處是一個依報,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正報顯現出來的。正報的本源在什麼地方?在心王。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一處”,是阿彌陀佛平等的心王顯現出來的。阿彌陀佛的心是大平等的,所以顯現大平等剎土的所有眾生他也擺平等了。你看這個強緣的平等心:我們這些凡夫眾生面目可憎,身相黯淡,然而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具有佛的相好光明。這就是把大平等的特點展示出來的一個情況。不分你是什麼,哪怕是一條狗往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佛的相好光明。不像我們這個世間看人,狗眼看人低,是什麼身份就有什麼樣的對待。阿彌陀佛是無分別的大平等的心。

所以我們要常常去讀誦、思惟、實踐四十八大願。四十八大願是《無量壽經》的核心,是十方諸佛大菩提心、大平等心、大慈悲心的展示。了解四十八大願,就是了解了佛心;了解了佛心,我們深信切願就很容易契入。於是對淨土不可思議的這種法門,我們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信心。因為四十八大願給我們傳達的都是佛果地上的功德,他發願的時候已經是一個法身大士的身份,然後經過他的無量劫修行,圓滿之後他所展示的這種力量,都是佛果地上的神妙力量,所以我們的信心、我們往生的條件、我們成佛的過程,它都是站在阿彌陀佛果地上願力的程度來施設的。

它跟我們通途的自力法門——我怎麼修戒定慧,怎麼修六度,怎麼斷惑證真——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果。這個完全不一樣的因果就叫:以果地覺做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你想一想這些佛言祖語,它完全就超越了通途佛法的這種修因證果的次第和因果。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人——修通途法門的人,由於對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沒有一個深入的契入,所以一提到淨土法門的殊勝,他就常常信不及,他常常會用通途佛法的那個教理、那種修行證位來加以判斷。這種判斷似乎是有道理,實際上完全跟淨土法門——它這種正門大道、這個勝異方便、圓頓當中至極圓頓的法門——是不相應的。所以我們不要聽過多不相應的那個東西:似乎有道理,實際上根本不相應。

我們怎麼相應?還是要對四十八大願進行一個深刻地了解。只要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告訴了我們這個信息,我們就相信阿彌陀佛。不能相信世間的人,要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發願是這樣拯救我們的:你只要“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你就能往生。於是我們就相信這一點。如果相信了,信願持名即得往生,乃至十聲都能往生。我們在聽那些——“哎呀!往生哪兒那麼容易呀!你沒有禪定功夫怎麼往生哪?你沒有大修福德怎麼往生哪?你沒有持多少咒怎麼往生哪?你這個功夫不成片,你怎麼往生?”你聽這些,就不會被它所動搖。阿彌陀佛的願是超越世間的一個大願,是由他證到的無緣的大慈悲心裡面顯現出來的。只要是大慈悲顯現出來的,就不是世間的東西,是出世間的東西。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然後再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正報莊嚴。正報莊嚴談他光明的獨勝,他壽命的無量,阿彌陀佛座下的聲聞、緣覺這些弟子的無量無邊,這是他正報莊嚴。乃至於下面講的各種依報莊嚴,這依報莊嚴是無盡的莊嚴了,窮微極妙了——美不勝收。了解大願之後,我們就了解這些莊嚴從哪兒來的。是由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是法藏菩薩成就大願——成了阿彌陀佛,他得到一切種智,由一切種智的心所顯現出來的,是稱性而出的,是無作妙用的,是大不可思議的,是大涅槃的常、樂、我、淨的境界。既然是大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實相功德一切眾生本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也是我們一切眾生性具的——本性具足的。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看這些依、正莊嚴,我們一種感覺:實際上當我們讀誦得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清靜的時候,好像就越來越親切。現在講原型理論,這種由無量光壽的本質原型所顯現的無盡莊嚴,實際上就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具的原型。這個我們佛教就叫“家珍”。家珍,你自己家本有的珍寶——屋里人說屋裡話。當我們讀誦的心​​越來越清靜的時候,我們跟這個依、正莊嚴就越來越有一種感覺——親切。

這個果地上的依、正莊嚴,它是實相的表達——涅槃的境界,它也幫助我們修行,這就是熏習:以實相涅槃的功德,來熏我們無明的業心——業識的心。那麼無明的業識心就因這個熏習,慢慢地趨向於這樣境界,在唯識學就叫本質境和影像境的互動。那麼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無盡莊嚴的一個剎土,還有跟我們的一個互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信願稱名的淨業所感的,所感之後我們斷惑的程度、心地清靜的情況也有不同的展現形態——也是唯識所變的。為什麼要講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四土不是阿彌陀佛建立的四土,四土是我們凡夫或者聲聞、緣覺、菩薩——不同清靜程度的往生者,他的業心所變現的。見、思惑沒有斷,就在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在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斷無明乃至於多少多少品,是在實報莊嚴土;無明全都斷盡,在常寂光土。

西方極樂世界有四土,但跟他方世界把四土分得很清楚又不一樣。他方世界的四土,凡聖同居土就絕對感知不到上三土;但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差異,也有圓融。圓融就是四土在一土,帶業往生凡夫在凡聖同居土,也就等於往生到了上三土。為什麼呢?由於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能跟聲聞在一起,能見到聲聞,說明他在方便有餘土;能見到菩薩,說明他在實報莊嚴土;而且他天天聞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說明他能夠在常寂光土。所以極樂世界四土又圓融在一起。雖然圓融在一起,又因你斷惑的程度也可以給你或者天人的名稱,或者聲聞的名稱,或者菩薩的名稱。這就《華嚴》講的“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

我們要了解這些道理。了解這些道理實際上是了解法界的體性,我們深信了這個法界的體性,了解了法界的體性,才能深信淨土法門。換句話說,你能深信淨土法門,等於你具有著對法界體性的領悟在裡面。這部《無量壽經》展示的阿彌陀佛由發願到圓成願果,到這樣的一個依正莊嚴,它是表達大乘菩薩道極致的精神,以及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展示一切眾生生命體的尊嚴和圓滿。所以它是集中地體現著這種法界文明的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從真空顯現的妙有,由願力顯現的妙有,就是大乘佛法了義當中的無上了義。

那麼介紹這些依、正莊嚴,還有一個特別的修行效果,就是讓我們產生欣慕之心。在無量劫輪迴當中,我們在娑婆的穢土——在三界輪迴,我們以為這樣的剎土才是我們應該呆的地方,結果忽然聽到還有這麼一個莊嚴、清靜、妙麗的剎土,馬上我們就感覺到非常震驚,馬上就有個新的參照係出來了。那麼這樣一個至極真善美慧的參照系一旦樹立起後,用這面“鏡子”——實際這面“鏡子”也就是大圓鏡智的表達——再來反觀我們娑婆世界的生存狀況、身形狀況等等,我們是不是感覺到這個世間太苦了,太殘缺了,太污穢了?就在這樣的一個鮮明對比當中,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心才能夠激活出來。

如果沒有這種激活,我們無量劫以來呆在這個世界——已經呆久了,我們覺得這是正常的,我們生起不了一念的出離之心。我們總是認為出生一定要十月懷胎,我們會想到還有蓮華化生嗎?我們總認為吃喝住行一定要辛苦耕作,原來還有念頭一動就能現前的東西啊;我們總是覺得冤家對頭碰面,還有到那裡沒有一個冤家對頭的地方;我們總是覺得能活一百歲就了不起,還有個無量壽的地方。你看這個鮮明的對比一來,而且我們認知了極樂世界那一切實際是我們本有的——性具的性德,是我們完全遮蓋住了我們的德性,阿彌陀佛全體的神妙力量是我們眾生本具的,但我們卻在這裡冤枉地汩沒了;現在阿彌陀佛大願就要幫助我們把本具的這些東西顯現出來,我們不是悲喜交集嗎?我們求往生的心不是如決江河,沛然莫禦嗎?所以為什麼我們講正宗分的第一部分就是詳細陳述阿彌陀佛的本願因緣,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其目的是讓一切眾生產生信心,產生願往生心。目的是在這裡。

上卷、下卷它也體現了聲聞法的苦、集、滅、道。先談出世間因果——滅、道。滅就是寂滅狀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是“滅”,它由阿彌陀佛的大願修行之“道”來成就的。先建立一個出世間的因果。下半卷會介紹我們娑婆世界的生存狀況:那種三毒、十惡,五惡五痛的種種苦難。它就表明我們的苦、集二道。我們遭受這樣無量的劇苦,它來自什麼?集諦。從這個苦、集二道,讓我們成就厭離心;通過上半卷這種極樂世界的成立原理——這種道滅二諦,讓我們產生欣慕之心。所以這個《無量壽經》的整個結構框架成熟,都是最終作用在我們修行上:深信切願持名,求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就把這個上卷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於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上卷完,下卷法師暫時未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404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