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28 11:05:10瀏覽703|回應0|推薦1 | |
夢參老和尚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華嚴經》也是立即成佛的,但是它說說怎麼成的,從你最初開始發心,發菩提心,行普賢行,爾後成就佛果,有時是因果同時,一發心就成正覺,這叫因果同時。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但是《華嚴經》它就要從次第開始講,一念頓覺,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這個中間的過程,要說清楚,當我們坐禪的時候,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個中間怎麼證的啊,沒有說過程,說你明心見性了,見性就成佛,這一個佛能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嗎?我想我們諸位同學都知道,這個跟佛不一樣的,這個成佛沒有佛的功德。例如說我們大家都知道,六祖大師,我們都承認六祖頓超直入的,但是他要講經的時候,他不認字,還得別人給他念經,他才能講,因此我們要理解到,理雖頓悟,在理上你可以能頓悟,頓悟就悟得跟佛齊等,但是在事上絕對不同,所以叫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在事上絕對不行,理雖頓悟,事須漸除。 在我們《華嚴經》說,菩薩要修五明,菩薩利益眾生,每一法、每一件事,都得要學,學而後才能利益眾生,那這樣講起來啊,所以,在它所說的事,《華嚴經》是講事的,不是講理的,我們禪宗純理,不講事,但是《華嚴經》它也是純理的,純理是從事上純理,所以《華嚴經》為什麼稱經中之王,《華嚴經》講的最廣泛了,所以《華嚴經》涉獵之非常之多,咱們這兒講,《普賢行願品》一品,這一品,包括一部《華嚴經》,這是八十一卷,《華嚴經》本來是八十卷,《普賢行願》是八十一卷,這一品經,把全部,全部的《華嚴經》的內容全涉及到了。 在我們的禪宗說也是頓超直入,頓超直入,在《普賢行願品》的當機眾是什麼人呢?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從初發心,一位一位的參了五十三位,為什麼參那麼多啊?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妙覺,這叫五十二位,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五十三位才圓滿了。在《華嚴經》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跟普賢、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因為他最初發信心的時候,是參文殊師利菩薩,已經圓滿了。這個圓滿的等覺菩薩的位置,從哪裡來的?從最初文殊師利菩薩發菩提心而來的,所以彌勒菩薩叫他再到福城東參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就叫他去參普賢菩薩。那這一品就是普賢菩薩,跟善財童子說十大願王,以十大願王成為成佛的究竟。那麼在這一個問題上,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妙覺,普賢菩薩說等覺菩薩以上學習的,那我們理上我們能夠理解。事上呢,我們漸漸的消除,如果不理解,你就讀普賢行願,這普賢菩薩教授的,我們讀普賢行願,你讀上十年,讀普賢行願品,讀上二十年,讀上三十年,你漸漸就會明白了。因為這個我從出家以來到鼓山,湧泉寺,跟慈舟老法師學習的時候,我從那時候開始讀《普賢行願品》,我現在出家八十年了,《普賢行願品》我也讀了差不多可以說八十年,那你每天如果哪一天,如果事物很多,或者斷了,沒讀,你一定把十大願王念一下吧,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你能用一分鐘,或者幾秒鐘,念念普賢行願十大願王,你要如果想生極樂世界,在普賢行願品說,普賢王菩薩送你到極樂世界,你就這麼每天不斷,你用上十年功夫,或者用上三年,乃至於用上一年,你要知道它的效果了! 因此,在學習普賢十大願王的時候,你先立這麼一個基礎,你要想證入,不可能啊,不是咱凡夫境地,能入十大願王境界啊!但我們讀誦的能力是有的,每位道友都可以讀誦,從你讀誦當中,你能生起智慧來,生起專門依普賢行願生起智慧來,這個非常不可思議!如果你忙了,時間不夠用,就用我剛才念的,就念個十大願王就行了,過去的古德介紹普賢十大願王的時候,都是這樣介紹的。 那我們現在大致跟大家說說《華嚴經》,這是我前頭跟大家說要學普賢行願,你應當發個願,發個什麼願呢?我為什麼要學普賢行願,或者求開智慧,求了生死,乃至發求成佛,最究竟的大願,你發了這麼個大願,你開始學習普賢菩薩的行願。先從我們說,我們皈依了三寶,自從皈依了三寶之後,我們明白什麼是佛法;沒有皈依三寶,你在家時候或者學習很多佛經,但是你沒有皈依三寶的時候,不能稱為佛弟子;說自學也不行,你可以稱為學者,但是你稱三寶弟子不可以。你必須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才能算是三寶弟子。那你皈依了三寶之後,你要明白佛法,你要曉得,曉得自己本性,這就是作華嚴義了,曉得你自己的本性啊,跟佛,平等平等的,《華嚴經》特別注重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心,我們的現前這個心,跟十方一切諸佛,乃至於所有一切眾生,平等,平等,這個你是明白了佛法的根本,這是最根本的。乃至一個蚊蟲,一個螞蟻,它跟佛是平等的,因為它的性,眾生性,都跟佛是同一性故。因為我們都每個道友,能知道我們的本性,跟佛的性平等,平等,那就說我們每個人都能成佛。 在《法華經》上頭,已經就是佛,但是那個佛呢,是理體上的佛,理體上的佛,不能稱為真正的佛。佛有六種:一者是理即佛,我們理體上本具的跟佛無二無別,這是理即佛,還有名字即佛,名字即佛,我們的佛性跟佛的佛性,無二無別的,無二無別的,那我們的性體跟佛性體,既然無二無別也就是佛,就是佛。但是這是名字啊,不是真實的,這叫理即佛、名字即佛,在名字上證行即是佛,所有法界之內,十法界之內同一佛性,都可以說是佛。但我們經過入佛門之後,經過了理,經過了皈依,完了依著佛法教授而起了觀行,因為我們有了信心了,要依教修行,觀行即佛之後,你證得了,悟得佛的法體,這個理即不是,是你本具的理體上即佛,而是你沒有行證,沒有行證,沒有具足佛的功德。等你能親證得空性了,證得空性了,大家都知道,必須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登了初地,登了初地了,真正見到佛性了,見到一分法身,這叫分證即佛,分證即佛,進入你修行的究竟跟佛無二無別,到了妙覺位,從等覺到了妙覺位,那就叫究竟即佛,這叫六即佛。人人都要經過,包括一切諸佛都經過這個階段,那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過程,我們現在要發心,我們現在還沒入住位,基本上一般的沒入住位,還屬於信位的菩薩,但是信位,我們沒有達到究竟,什麼算是有信心的菩薩呢?這個我們自己都能分別得到的,我們能覺知前念起惡,我們的第一個念頭起的不好,馬上就止住,念不相續,不讓它再起第二個壞念頭,覺知前念起惡,止其後念不起者,名為入信位的菩薩,當你經過十信位到了沒有惡念了,純粹是善念,就是一念惡念都不生,能夠念念順入佛法,這個理性上,你住在發心,發菩提心,這個登了住的菩薩叫發心住菩薩,這個時候就是真正的叫發菩提心。你發心想成佛,發心想修道,發心止惡行善,這個就是有力量了,就能做得到了,你從這個位置,從那個理性能夠跟佛平等平等,悟得這個理性平等,但是修證的功夫還沒有,只是悟得了,信了,深信不疑了,這個是理即佛位,觀行即佛,從理即到觀行,在你修行當中能夠深入了,深入了,能夠得到的菩薩的信息滿足了,信心滿足了,這個不會有反悔,不會再有不信的念頭,只要有不信念頭,還沒入位,堅定自己的信心了,入了位了,入了位了,你的身口意就有了神通了,你能夠有變化,能夠示現,給度眾生的時候你能示現菩薩相。 懂得這個道理了,我們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要學,那麼我們學的目的,學的目的是為了行,行的目的是為了斷惑,行為了證,為什麼要修行啊?為了斷煩惱,為了證菩提,這就是修行!我們把這個的功夫,用到於要學《華嚴經》,我想諸位道友,這臨時叫我來給大家講講,共同學習一下,你也不是真正發心來學《華嚴經》的,恐怕這裡的道友,說我真正要學《華嚴經》的很少。我敢講這很少,因為你要學《華嚴經》的時候,如果你是從你開始出家發心所進入的,所修行的過程,那就不是這樣子了。這每位道友都能明白,為什麼呢?說《華嚴經》的時候,第一個你要學習《華嚴經》,先懂得華嚴的名相,性體我們進入不到,《華嚴經》的名相你該要懂啊,說什麼是《華嚴經》的名相呢? 《華嚴經》不管它一部多少,八十卷數量很大的,但是你把它總起來,稱雜華啊。 《華嚴經》非常難,非常廣泛,把它約略選幾個名詞學,有六相、十玄、四法界,總的名詞分這麼幾個。 什麼叫六相呢?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表達世間出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圓滿的、通達的,沒有障礙的,就圓滿無礙的。總相,攝同相、攝異相、攝別相,都攝一切相,六相互相攝,才叫緣啊,不是這相不管那相,六相互相攝。 十玄就是十妙,咱們說是十妙門,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說在一切事物中,每一個很小的事物去說六相,總相、同相、別相、異相,都說六相,在這個六相裡總相、別相是表達一切事物的,圓融無礙,圓融無礙,這六相雖然分出來名詞,而是互攝互入的。咱們舉一個例子,就說人相,人相,把這個人相為總,那麼其他的畜生,一切畜生相、一切動物、事物,那都不是人,但是不是人它都是有情動物,總相裡頭該攝一切,人代表有情動物,代表一切這是總相,但是有情動物又代表無情動物,桌椅、板凳,它也有相,無論什麼事物都有它的相,這就說我們,如果我們禪宗講萬法唯心,這個總相就是心相,心相,就光講一個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就光講六相,咱們一個月也講不完,我在這裡只提一個總相、同相、別相、異相,詳細的分別咱們就不講了,我就介紹一下子。要學《華嚴經》的時候,這些個必須都得懂,先要學六相,還要學十玄門。今天這個世間我就給大家念念而已,不能詳細講。 玄,十玄門的玄,玄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妙,妙就是不可思議。 《妙法蓮華經》是妙,就這一個字,《妙法蓮華經》的妙字,咱們智者大師講了九十天,九十天講了什麼?妙!所以咱們經常說九旬談妙,智者大師用九十天就講一個妙字,說十玄門,就把整部《華嚴經》分成十門來講,講這十玄門。 我記得有個故事,我在鼓山時候,開始學華嚴。鼓山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唐朝時代的,這老和尚每天他必須到天王殿拈完香,到大殿再拈香,拈完香就上早殿啊。在這個時間這個小侍者給他端香盤,而且聽到老和尚每天嘟嘟囔囔,嘟嘟囔囔,這小和尚就問老和尚,說老和尚,您在念什麼?老和尚說,我在念《華嚴經》啊。小和尚說,您念了多少?一部《華嚴經》啊!老和尚說。小和尚就不信了,當然不信,我也不信,從天王殿到大殿,這個過程就把《華嚴經》念完了啊,不信!老和尚看到小和尚不信,他說給你證明一下,讓你信。老和尚就在常住裡頭找八十一位師父,每人拿一卷《華嚴經》,老和尚就在座上念,當然,念了十幾分鐘念完了,老和尚問小和尚:你去問問這些師父,他們聽我念的是第幾卷。拿第一卷《華嚴經》的聽老和尚念的是第一卷,拿第二卷聽老和尚念的是第二卷,拿八十一卷聽老和尚念的八十一卷,只念了一卷,這叫一即一切,這叫神通。 因此學華嚴的,第一個理解它的神和它妙,因為我講這個妙字,為什麼玄呢?不可思議啊,玄就是妙,我只是講這個玄,拿這個老和尚來作證明。講這個玄,我們這是學禪宗的,大家道友都是禪宗的,在唐朝雪峰,我們都知道了,我們參禪的道友,參禪都知道雪峰了,唐朝雪峰義存祖師,說我們每位道友都是理即佛,都是佛。但是這是理上啊,你自己能夠相信,你自己就是佛,這個信心啊!諸位道友一定建立起來,因為你自己相信你自己是佛,你就一定朝成佛道上走,那你一定能成佛,說你自己都信不及,你信不及你自己是佛,你還怎麼成佛啊!這就是《華嚴經》最重要的要義,這要義是什麼呢?誰學華嚴,誰就是佛,懂得這個意思吧!就是說你一學《華嚴經》,一摸了《華嚴經》你就是佛。 華嚴是因,華是因,嚴,嚴佛的果德,這叫華嚴,因華嚴佛的果德,當你一聞到《大方廣佛華嚴經》,聞到這個名字,一定能成佛。但是你聞到名字,這個時候是因不是果,因為你明白,一聞到《華嚴經》了,你一定要學華嚴,華嚴的種子種下去了,這個種子一種下去一定能成佛是這個涵義,這個能成佛的時候,是說你聞到《華嚴經》,種這個種子,你還得成長,還得給它經營,還得經過水,還得經過有肥料灌溉它,就是你還要得修行。有這麼一個因種下去,你的成長過程,一定要有初發心時成正覺,咱們初種這個因,發了菩提心,乃至到我們經過多少劫,修成了,成佛了,成就佛了,那個時候的心是佛心。但是你最初發心這個心是發一個成佛的心,這叫菩提心。古來人互相問答的時候,初發心時成正覺,初發菩提心,跟乃至最後究竟成佛,這兩個心,哪一個心難啊,如是二心,哪個心最難,如是二心初心難,最難的是難到你最初發菩提心。你發了菩提心了,一定能成佛,菩提心永遠不壞的,都是你自己本具的,你要把它發起來。如是二心初心難,十玄門就是講這個道理,初心跟究竟成佛心,同時,初心和究竟成佛心,同時,相應了,初心跟最後的成佛心相應了,這個問題若講起來啊,要經過很多文字。 這第一個十玄門同時具足相應門,非常玄,怎麼叫玄呢?一發心成正覺,如是二心初心難,非常玄妙,第二個,廣狹自在無礙門,第三個,一多相容不同門,第四個,諸法相即自在門,第五個,秘密隱顯俱成門,第六個,微細相容安立門,微細相容安立。這個非常難,難信啊!一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一個微塵裡,佛在這裡說法,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在這一微塵裡頭,這個信心很難建立,你先把你現前這一心,轉成了法界心。為什麼叫玄?這就是玄門,就是妙,秘密的,沒有顯現的,已經顯現的,兩個俱成,顯現的成就了把秘密的成就了,秘密的成就了把顯現的就成就了,微細相容,小容大,大容小不要解釋,就我們剛才很微細的,能容很大的,那它把小的轉成法界,大的再大也得在法界之內,這個意思的。因陀羅網,這是比喻的,帝釋天因陀羅網,它有一個網,有一個網叫因陀羅網,因陀羅網的境界,每一個網能夠罩攝著閻浮提,它所管轄的世界每一個網罩著,網網互相攝入。第七,因陀羅境界門,第八,託事顯法生解門,第九,十世隔法異成門,過去的三世,現在的三世,未來的三世,加現前一念,這叫十世,十世就在一念間轉變,因此叫玄啊,叫十玄門。 我在五台山講十玄門,講了四十天,就光講個十玄門四十天。這個時候,我們就念個名詞而已,但是這可是《華嚴經》的最基本的教義,叫什麼呢?十玄緣起。我們如果把十玄門講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每一個人都具足十玄門,那時候你感覺著非常微妙,非常玄了。咱們經常有兩句話,諸法因緣生,一切法是緣生的,因緣生起的,那麼諸法也是因緣滅,一切的生滅諸法,僅僅是個因緣而已,離開因緣沒有一切諸法,這就是法界緣起的重要的內容,那麼以下還有,如果我再念念十玄門,它還有十種相應的。在《華嚴經疏鈔》裡頭講十玄門的,同時具足相應門,就是佛法,是一個整體,整體,它雖然分了許多不同的法派,像我們顯宗、禪宗、律宗、教下啊,分了很多分門別派,或賢首、臨濟、曹洞,無論分很多派門吧,雖然分很多派,它的內容是一個,一個內容,沒有其他的。 這十玄門,在我們,我在五台山講十玄門,講了四十天,就光講個十玄門四十天,這個時候,我們就念個名詞而已,但是這可是《華嚴經》的最基本的教義,叫什麼呢?十玄緣起。我們如果把十玄門講到每一個人的身上,每一個人都具足十玄門,那時候你感覺著非常微妙,非常玄了。咱們經常有兩句話,諸法因緣生,一切法是緣生的,因緣生起的,那麼諸法也是因緣滅,一切的生滅諸法,僅僅是個因緣而已,離開因緣沒有一切諸法,這就是法界緣起的重要的內容,那麼以下還有,如果我再念念十玄門,它還有十種相應的,在《華嚴經疏鈔》裡頭講十玄門的,同時具足相應門,就是佛法,是一個整體,整體,它雖然分了許多不同的法派,像我們顯宗、禪宗、律宗、教下啊,分了很多分門別派,或賢首、臨濟、曹洞,無論分很多派門吧,雖然分很多派,它的內容只有一個,沒有其他的。 但是這個涵義呢,就是同時具足相應,有時候佛說,說的很廣大,無量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那這個就大了,就廣了。一個微塵裡轉大輪法,那一個微塵跟這廣大無邊的世界,怎麼來比啊,廣狹自在,廣即是狹,狹即是廣,自在無礙,這叫,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能容一切,一切即是一,這個我們容易理解,說我們一個講堂,我們現在上千人,講堂是一個,容納這麼多的人,這是一,講堂是廣,但是我們容納里頭的是狹,廣狹自在,一多相容,此即是彼,彼即是此,那叫什麼呢?叫,諸法相即,諸法相即自在門,秘密隱顯俱成門,有時是秘密的,有時是顯現的。 不用說密宗吧,就說我們禪宗。當你說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當你立證菩提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怎麼樣立證菩提的。只有當你證得你才知道,當你不證,我怎麼說你也不知道,你不能明白,你入了幾十年功夫,但是你證的時候可是一念間啊,這是我們禪宗講,在這一炷香坐下來,他開了悟了,頓超直入,立證菩提。 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網是帝釋天一個它那個網罩,它一個網叫因陀羅網,每一個網孔具足其他網孔,因為它是光明的,它能攝一切,託事顯法。我們藉著比喻,我們假這個顯,假那個顯,顯什麼,顯佛所說的妙法,假事來顯理,就是這個意思。十世隔法異成門,過去不是現在,現在也不是未來,十世呢,過去的過去,未來現在,現在的現在,未來過去,未來的過去,現在未來,加上一念,十種加上,這叫十世。十世的各世,每一世間的法都不一樣的,十世隔法,就相隔的法,法門不一樣,但是呢?異成,同時成就的,所以這個普賢行願裡頭,這個不是普賢行願主要的,因為你要講普賢行願,必須得講講華嚴的大意,如果這個都不懂,那你普賢行願你就妙不起來了。 普賢行願不是我們平常發的願啊,它的行、願呢?願是導你的行的,說我們修行,修行,修行是你的願,有的發心願住禪堂,有的發心住念佛堂,有的發心去學教,根據個人的意願,意願不同,所以它的效果自然就不同了,所以我們現在要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想達到一個什麼程度啊,我們學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達到不可思議的解脫,任何境界都是解脫的,解脫就是無障無礙了,無拘無束了。這個是什麼境界呢?怎麼能達到的?現前一念心,學普賢菩薩的,成就什麼,成就現前一念心,現前這一念具足十大願,具足凡夫,從凡夫地具足一切諸佛佛地,這個中間包括的非常廣,這叫不可思議,不是我們的腦子,我們的心意所能理解到的啊,我們只是讀誦讀誦,將來、未來達到這種境界,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我們要把它看成極簡單,就是我們每位的現前的一念心,這一念心把它放出去,放到十方法界無窮無盡,收回來現前一念,這是我們現前一念,因此你以這個心來讀華嚴的普賢行願。 有的道友以前也問我,什麼是普賢行願?我說,你現在所做的,吃飯、穿衣、行住坐臥,包括你疴屎撒尿,全是普賢行願。他說,不理解。我說,你念過《淨行品》沒有?他說,念過。因為他是學華嚴的嘛,念過《淨行品》,我說文殊菩薩教我們,從你早晨一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吃飯、穿衣、痾屎、撒尿,一舉一動都要發願,中間兩句詩是:第一個,四句話啊,第一願,一定當願眾生,第四句,一定成佛,那你上廁所,上洗手間,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把一切罪法都蠲除,不就成佛了嗎?說到睡覺,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隱,心無動亂,念念之間,從早晨起來一睜開眼睛,就是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週顧十方,到晚上睡覺的時候,念念都在文殊大智慧當中,智即是願,文殊智,普賢願,兩個是結合的,念念,你有智慧現前,智慧現前,使你念念之間,都在發願,一舉一動在文殊菩薩大智當中,一舉一動在普賢的大願當中,以智導願,以願起智,所以《華嚴經》的普賢十大願王,導歸你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求解脫,就是不要受拘束,咱們人人都不要受拘束,你怎麼才能解脫啊?假使你每天念念普賢十大願王,都在解脫當中,什麼拘束也拘束不到你,若說難,非常難,為啥呢?因為我們在迷的當中,若說易,那太容易了,容易到什麼程度,就你現前一念嘛,你動個念頭就行了嘛,你把你念頭,念念動的,都是普賢願,念念動的念頭,都是文殊智,那你就是文殊菩薩,你就是文殊菩薩了。說你經常生煩惱,那你到六道去了,就不是普賢也不是文殊了,所以保持一念,就是什麼呢?我們禪宗,參禪的道友們,經常保持覺,觀照,讓你這個心啊,如何使我本來的面目,你念的心都追求我本來面目,你這一念心,如何使我的本來面目已經就是本來面目了,等你究竟成就出來,還是現前一念,這是濃縮起來,把它濃縮起來,什麼是十大願,現前一念,這是你一念心的現量境,這就是現量境,清淨、解脫、自在,你就想去吧,清淨、解脫、自在,不可思議!為什麼我們說,你如果發個脾氣或者一不高興,一貪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也是一念,那一念不高興,一百萬個障門都開了,也是一念。但是我們弟子、佛弟子、四眾弟子,都掌握住,你現前一念心,十大願王,就是你現前一念心,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就是普賢行願一個偈頌。現在這個十方世界的所有的國土,所有佛國土了,在這個十方一切佛國土當中,所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諸佛,三世人師子指是說,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假使我們禮佛的時候,你觀想這個偈子,你這一個頭磕下去,磕下去,十方世界一切佛你都禮了,這叫遍禮,遍禮一切諸佛,就是心那樣想,過去我們祖師,他磕一個頭,從磕頭這一個地方,到他那個地下一直到海,到那水的地方,這所有的微塵,一個微塵,一尊佛,他一個頭磕下去,他就禮了這麼多的佛,一微塵一尊佛,這普賢行願比這個大的多,一個微塵裡頭包括很多的佛剎。 我們的老和尚,他一天的晝夜禮佛,只有中夜夜間他睡兩個鐘頭覺,他晝夜二十四小時都在禮。那麼我到那兒去拜訪他、參訪他,他就問我,他說老法師,禮佛有功德沒有?我聽了很詫異,我說你在幹什麼呢?我在磕頭啊,為什麼要磕頭啊?我要消煩惱啊,我說,你還有煩惱沒有,有啊,我說,你可喜了,他說,可喜什麼?我一天把那個地板都換了兩次了。雪峰當家跟我說,他磕頭那個地板給他換兩次了,磨的,他腦頭磕的,這種禮佛,我跟他說,我說,你叫疲勞轟炸,你禮佛,你心裡想佛嘛,想佛消業障嘛,在一禮要遍成剎,這是觀想力,說如果我們每位道友,不管你讀誦大乘也好,禮佛也好,參禪也好,念佛也好,你心裡在這個上,不是你肉體疲勞轟炸啊,修的是心啊!我想我們諸位道友都懂,無論在家道友、出家道友,那你心不在焉,你幹什麼啊,雖然看你是在磕頭求懺悔,你心沒在磕頭上,那你晝夜的干什麼,有加持力沒有,當然有加持力,沒加持力,他能肯這樣拜嗎?就是他缺乏觀想力,心跟身不能合一,修道的人,得身心合一,你才能開智慧,有了智慧了,才能知道你的行動。像我們在鼓山,我們學堂跟禪堂挨著,那時候鼓山的禪堂嘛,是虛雲老和尚親自領導的,那也規定我們學堂裡的人,每天晚上得到禪堂坐一枝香,做一枝香,一則聽老和尚開示,有時候老和尚不開示,但是你坐這一枝香,為什麼?當你坐香的時候,你思想怎麼想?當然,那時候我是小孩子啊,才十六七歲,想,念佛是誰?我回來問問我們慈老法師,我說老法師啊,念佛是誰啊,老法師就笑了,你說是誰啊,我說我不知道啊,他們禪堂開示,念佛是誰啊,現在我們這個是禪堂,究竟念佛是誰啊,再翻過來,是誰在念佛啊,念佛的是誰,誰在念佛,再追問,為什麼要念佛,禪堂,念佛是話頭。我在禪堂的時候坐禪,我經常想,話頭,我一直到現在也沒開悟啊,我現在還在參,話頭,說話的前頭,說話前頭,還有什麼嗎?參話頭,我就想啊,話頭怎麼參?什麼叫話頭?現在我們這個是禪堂,我們諸位禪師,當然可能都在參話頭,什麼叫話頭,我現在明白了,什麼叫話頭,我明白的不一樣,十大願王,這就是話頭,十大願王,為什麼呢?不可思議啊,話頭可思議嗎?話頭容你想嗎?你思的不是話頭,一思就話尾巴了,你不說也是話尾巴了,話頭沒思緒、沒語言。所以那時候我們禪堂跟我們學堂兩個緊挨著,禪堂、學堂,大家在放香的時候,在一起,我們那時是講《華嚴經》,我們禪堂是看話頭,本來是沒矛盾的,但是有矛盾,有矛盾,所以一切事物都應當這樣想,怎麼想呢?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我們把這句話作為話頭,三世一切佛,十方一切佛,你連現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都沒見到,你還能見十方三世啊,一切佛啊,釋迦牟尼佛才過世兩千多年,你都不知道了,完了咱們這時候都叫末法了,我們現在講《華嚴經》,研究《華嚴經》,我們這不是末法啊,正法都遇不見《華嚴經》,大家看看佛說《華嚴經》,佛成佛之後說的《華嚴經》,只說二十多天,給什麼人說的,法身大士啊,有二乘人嗎?一個二乘人也沒有,都是發大菩提心的人,都是法身大士。 因此,一切諸佛說法只有一個,什麼呢?機,對機說法,因機施教,因機施教,諸佛能觀機末法眾生,說說法者,他能觀機嗎?不能觀機,但是有一個因緣,什麼因緣呢?例如說我今天來這兒跟大家共同學《華嚴經》,這個因緣我不曉得大家怎麼看,我看,不可思議,我們能在末法時候,聽到《大方廣佛華嚴經》,聽到這麼個佛的名字就不可思議,正法,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印度人很多人沒聽過《大方廣佛華嚴經》,聽到這個名字嗎?到我們娑婆世界,到我們南贍部洲的中國,我們講《華嚴經》,但是《華嚴經》障礙很多,從我的一代一代的老師,說這一座,把《華嚴經》講圓滿了機會很少,講講就停了,都沒有把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圓滿,講到幾品,為什麼呢?障道因緣非常之多,說要聽一部《華嚴經》啊,很難很難,包括講者生病,講的人不能講,聽眾的人不能聽,你道場不能辦了,虛雲老和尚請慈舟老法師在鼓山就是想講一部《華嚴經》,老和尚一生好多次想講《華嚴經》,想听《華嚴經》,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聽到這個經的名字,都不可思議,它的功德不可以想像,所以這個偈頌,就是這個涵義。 所有十方世界中,所有的現前當前的世界,十方世界包括太廣了,十方世界,過去十方世界,現在十方世界,未來十方世界,人師子,一般的我們尊稱佛,是人中師子,就是佛。我們能遇著這法,遇著諸佛,我以清淨身語意,我身清淨,口清淨,意也清淨,我們現前一念心清淨,一切遍禮盡無餘,每一個佛,我一位都不遺漏,我一一都去禮敬,一一遍禮盡無餘,一位都不遺漏,遍禮盡無餘,這是禮敬諸佛,這禮敬諸佛第一個偈頌就告訴我們,這個普賢行願禮敬諸佛,不是一尊佛、兩尊佛,不是釋迦牟尼,不是阿彌陀佛,十方無盡的諸佛,那當然啦,其實也有釋迦牟尼,也有毘盧遮那,也有阿彌陀佛,也有藥師琉璃光如來,也有不動如來,反正佛多了,這樣來禮佛,我們諸位道友磕頭禮佛的時候,這樣念過嗎?發過這個願嗎?那你禮一佛只是一佛,而且還是末法的相,不是真佛,這個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禮的佛,是現在住世諸佛,不是涅槃的,現在都住世,諸佛都住世,釋迦牟尼佛不是涅槃了嗎?這是眾生的看,釋迦牟尼佛說他沒入涅槃,不過換個現相而已,什麼地方說的啊?大家讀過《地藏經》吧,《地藏經》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跟地藏菩薩說的:我並不是光是佛身住世,不是現個佛身住世界,我什麼心都現。大家看《地藏經》第二品,釋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薩說,“我在這個世界上現無量身度眾生”,那現在釋迦牟尼佛並沒入滅,你從這樣來理解。 十大願王的第一願,要敬佛,要禮佛,第一大願就要禮敬諸佛,例如說我們老師同參道友,乃至於過去的,我們每一個人出家,都有師父,有師祖,有師公,說你那個廟上歷代老和尚,包括的,所以你觀想諸佛,腦子印像沒有,當你磕一個頭,你觀想所有現在世間上的,就是你這個廟,這個廟上,一代一代的和尚,都包括在內,現在住世的諸佛,我們知道的阿彌陀佛、藥師佛、南方不動如來,都在住世啊,當你一禮下去,這十方一切諸佛都在你一禮當中,如果我們磕一個頭禮一尊佛,就是一尊佛計算你的功德,你禮十尊佛就算十尊佛的功德,那你這一個頭磕下去,盡微塵,微塵有好多,你禮的有好多佛,那這個佛的功德怎麼來給你計算呢?相當的大!但是我們頂禮佛的時候,我們犯了很多的過,不但功德沒得到啊,過處不少,什麼原因?磕頭的時候,沒有恭敬心,不是恭恭敬敬的,求懺悔,不是這麼個心情,隨便的磕。我們看到進廟燒香的他也磕,那他心裡想什麼,不是身體,而是心裡。因為什麼我們要禮佛,因為我們求救度,所以我們能夠生在這個時代,有佛法可聞,就是感佛恩、報佛恩,所以我們給他頂禮,又者,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都是佛的學生,我們這個世界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禮佛。 我們要去分析應該怎麼樣禮?禮佛有十種,我們分析: 第一種是,我慢禮。 慢者呢,心裡不恭敬,沒有至誠懇切心,只是以色身為主,光是頭去磕,隨著色身去磕,心裡不觀想,特別是我們現在每個寺廟,大家都看見拜墊,上大殿時都有拜墊,拜墊有的那個拜墊很高,拜墊很高,我們慈舟老法師跟虛雲老和尚說,擺架子,拜佛都擺架子,在印度磕頭是五體投地啊,全身磕下去,不是擺個凳,凳上還丟個墊子,還擺個架子,那叫擺架子,這是我慢,這不是禮佛,為什麼?五體不投地,輕心慢心來禮佛,這叫,我慢禮。 第二種是,唱和禮。 唱和禮,這個拜懺幹啥的,但是沒有拜墊,比較好的拜懺的時候不擺墊,但是身體不莊嚴,意念不恭敬,我看你們北方最好的寺廟,拜佛用唱的,維那師一唱,一點,把腰一邁,拜千佛懺,一天拜一千個,一點一下,一點一下,念個佛名字,一點,不但腦殼沒著地,身體都沒磕下去,即或磕下去了,心不在焉,唱的很好聽,唱的很好聽,叫,唱和禮,一唱一和。 我慢禮、唱和禮,這兩種是最不好的,有的時候,恭敬心,恭恭敬敬磕下去,五體投地,心裡觀想,觀想什麼呢?咱們禮佛有個偈子,能禮所禮性空寂,這《華嚴經》偈頌,感應道交難思議,就是我的心感應佛的加持,我這樣來禮,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毘婆屍佛影現中,我這個道場就是佛的清淨道場,頭前接足歸命禮,一心歸命頂禮,我這全心全意的頂禮,這是好的,這個禮,是我們以華嚴分成五教,小、始、終、頓、圓,這個叫小教禮,不是大乘的,小教禮,今天講個三禮,明天再接著講。 《華嚴經》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以普賢菩薩的行願,入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就是我們每個人,現前的一念心,現在我們大家來這兒來就是你現前一念心,就具足了十大行願,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相。我們每個人現前一念心,是現量的境界,不是比量的,就是現在大家,來這兒學華嚴,學《普賢行願品》,你這個心,清淨、解脫、自在,只是現前這一念,不可思議。在《華嚴經》講,我們諸位道友都知道,《華嚴經》的甚深的義理啊,像大海一樣的,深不可測,無邊無際,從這個現前一念心,我們昨天講的,總同別異的六相,十玄,四法界,都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是關鍵,它就是十大願王的鑰匙,你把你現前一念心的境界打開了,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議境界!我們無論你修,修禪、修淨土、學佛,你從哪一門入,你能夠離開你現前一念心嗎?離不開,這是修行最必要的、最根本的,也是《華嚴經》最重要的義理! 我們這個現前一念心,就像那個火車軌道一樣的,航空的飛機航線一樣的,你只能在這個軌道上行駛。如果你能掌握你現前一念心,你通達了,通達了整部華嚴,通達了六相,通達了十玄。但是說的這麼容易,我們又怎能夠掌握到我們現前一念心呢?我們這個現前一念心,是迷的,我講這現前一念心是悟的,你悟得了現前一念心了,一切都能順利而心明,所以我們禪堂坐禪,就要開悟,悟什麼呢?悟得我們現前的一念心,這是理啊,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在理上你能頓悟,在事上不行。一個煩惱、一個煩惱,得頓斷,那就有分別了,所以說,理雖頓悟,事須漸除。因此我們昨天講,禮敬諸佛,這個禮敬諸佛,在普賢菩薩有個偈頌,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這是禮敬諸佛。 在禮敬諸佛的普賢菩薩,教授我們一個偈頌,就我上來的這偈頌,但我們禮佛,平常沒學那麼分別,就是磕個頭,但是在普賢菩薩行願裡頭,分十種禮,十種禮法,就是在你磕一個頭,你從哪一方面來禮。 十種禮法: 第一種,我慢禮。 我慢禮,咱們看見很多信佛的弟子到了大殿上,到那兒趴地就磕個頭,特別帶的眷屬、小孩也趴地就磕個頭,這種磕頭呢,因為他不懂,他不懂,磕頭的時候不能五體投地,兩膝蓋、兩肘、頭頂,一定要五體投地,像我們擺個拜墊,這叫我慢禮。你好像在這個墊上磕個頭,來這兒禮佛,不是禮佛,我慢,必須得趴到地下,五體投地,這個因為你的色身,你不能五體投地,這叫我慢禮,而且也不懂,一般我們的弟子不懂。 第二個,唱和禮。 像我們拜懺,拜千佛懺,拜八十八佛懺,唱個佛名字,大家一低,比試一下,你是一千佛,磕一千個頭,要像五體投地一個一個磕,我看你得磕一天,因為拜千佛懺的時候,念一個佛的名字就那兒一比劃,把手往拜墊上一比磕了一個頭,這叫唱和禮,一唱一和,身呢?不端肅,心呢?沒有觀想,這兩種是不好的。 第三種,恭敬禮。 五體投地在地下,兩肘、兩膝蓋、頭頂,頭頂,身端肅,而且心要觀想,你禮阿彌陀佛,要觀想阿彌陀佛的聖像,觀想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功德,觀想,身嚴肅的,心是觀想的,觀想我用我的身體全部投入禮佛,這個是觀想的。 第四種,無相禮。 這個是我們一般道友沒有修行的辦不到的,就是深入法性,深入法性,這對我們禪宗的道友說,就是開了悟了,開悟了,悟得法性了,深入法性,沒有我相,也沒有佛相,離自他相,禮拜觀音沒有觀世音菩薩相,也沒有能禮的相,離自他相,觀想什麼呢?性,明心見性那個性,我的性跟菩薩諸佛的性是一個,離開自己的體相,也離開諸佛的相,這種禮就深入,這叫無相禮。 第五種,起用禮。 因為我們這個禮佛的目的,能禮的我,所禮的佛,佛的心跟我的心,一心,佛的心是法性身,我的身,這個肉身變成法性身,變成法性身啊,法性身所起的妙用,從性體上所起的大用,稱性起用,這是像觀世音菩薩,像普賢菩薩,他們稱他的整體起的大用,所用無邊,身能遍一切處,無量世界每一微塵菩薩都能現身,都能在那兒做禮拜,這叫起用禮,就是用。 第六種,內觀禮。 心外無佛,佛外也無心,心跟佛一如,我心中的一切眾生,禮我心中的自性佛,這個禮啊,不但我自己禮,我心中一切眾生,都隨著我在禮佛,當你禮佛的時候,你的心是這樣用的,這樣觀想的,身相是空的,那所禮的相也是空的,俱空,這是以法性身,禮的是法性佛。 第七種,實相禮。 實相禮,這我們大家很少用過這個心,像我講這個,從第四禮以後,無相禮以後,我們想都沒想過,那你依著普賢菩薩禮,那你功德可無量了,這一禮遍十方,第六個是內觀禮,心外無佛,佛就是我自己,我自己心即是佛,佛外無心,心外無佛,佛外也無有心,我心中的一切眾生,禮我心中的自性佛,身相都是空的,都是空的,這個就叫實相者無相,無相慧得到實相,那麼這種禮佛叫實相禮。 第八種,大悲禮。 大悲禮就是觀一切大地所有的眾生,觀他,大地所有一切受苦惱的眾生,都是在我心目之中,就在我的心中,我這個禮拜,代表一切眾生磕頭的,代表一切眾生懺悔的,給他們祈福,消災免難,這是以大悲心,攝一切眾生的悲心,第八種禮。 第九種,總攝禮。 總攝禮呢,就是我們前頭的八種禮,把第一、第二,我慢禮、唱和禮除掉,乃第三到第八,把它總和起來,這樣來作禮,那你這一個頭磕下去,盡微塵遍法界,都是你在禮佛。 第十種,無盡禮。 也叫普賢禮,我這一拜拜下去,就是普賢行願,普賢十大願全具足了,以普賢行願來作禮,盡微塵遍法界,依報、正報,正報是有情,依報是依報的所依的物質,一切大地微塵全算上,這就說點那個,普賢這個教義的話,一身有無數的毛孔,一一毛孔有一切佛剎,一一佛剎又具足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一一毛孔都具足一佛剎,重重無盡,這個你平常的時候,多念經文,多想這個道理,你磕下這一個頭啊,從你磕頭這個,往地下算,所有的微塵,一微塵就是一個佛世界,一微塵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微塵有數字嗎?沒有數字,這無盡無盡的、無窮無盡的微塵數,就是你這一個禮拜禮下去,普賢十大願王,所以他功德不可思議,禮拜如是,稱讚如來如是,供養亦如是,十大願都如是。 所以這第一個,多講一些就是這個涵義,這個要你修觀的啦,所謂修觀就是你心裡頭要思想做這個想,經常的有些道友跟我閒談時候,說我妄想很多。我就舉普賢這個例子,我說,你妄想不多啊,夠多的了,一天煩惱要死,我就舉普賢行願,你就在禮佛,你照這樣用你的思想,你有好多妄想,有這個妄想多嗎?你拿這個轉,這一轉化就成功了。觀啊,我們是觀不起的,這種觀力啊,我們恐怕沒有,起不來。但是你可以先從文字上念,一磕頭就念,念這個,念這個偈子,我這個磕頭,是假普賢行願威神力,我們這一頭,我沒有這個力量,是普賢菩薩加持我的,普賢菩薩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只要有佛的地方,我都現在佛前,但是我這一個身,假普賢威神力,一身復現剎塵身,一個佛剎有好多微塵,我就現好多身,現這個身做什麼呢?一一遍禮剎塵佛,我一個佛都不漏,一一遍禮剎塵佛,你這個禮佛的功德,你這一觀,你十輩子,你一千輩子你也禮不成,假使我們平常這個禮法,你禮一千身,還不如人家禮一個頭,把這觀想觀好,磕這麼一個頭,但是一身復現剎塵身,你坐在這個里頭,你身沒有動,你心裡想,心裡一作意,到處都是我在禮拜啊,所有這個,咱們這個國土,乃至咱們閻浮提,所有的世界,凡有寺廟處,乃至於他家庭,凡是供有佛像處,都有我在那兒磕頭,就這個已經不得了了,你能算到你這一個頭,頂多少億萬萬頭嗎?這是禮敬諸佛,我們常常這樣想過嗎?沒想過,從今天開始,當你一禮佛的時候,你就想,無窮無盡的佛啊,這我們一想想不到,盡微塵遍法界都是佛,那我們的身呢?一身復現剎塵身,把我們自己遍想,剎塵微數的微塵數,每一佛前,都有我現身在那兒禮佛,我們若想學《華嚴經》,就這個磕頭、禮拜,這就是我們第一個工夫,這就叫我們做什麼呢?放下我執,沒有我,因為我們一執著我就是一個了,你不執著了,這個我就遍了。 第一步,就放下我執,最好的方法,這僅僅是禮拜,你這一禮下去,一禮遍一切,一切微塵數諸佛,都有你這個,在那兒去作禮,都是你肉身在那兒作禮,這個不是,你要想學作這禮拜,也不是一天、兩天,最起碼你得用到半年工夫,成熟了,只要這一個頭磕下去,那豈止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啊,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那多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從這兒再一想,你把咱們這個國土,十三億人口,你都把他變成諸佛,每一眾生,就是未來諸佛,都有你在那兒磕頭,那你磕這一個頭,就等於磕十年、一百年、一千年,你也磕不完,最初當你磕的時候,觀想力有困難,等你磕久了,每一次你坐在那兒,不要慌,慢慢想,想完了磕一個頭,磕完了就不磕了,就起來了,你又想起了,你又到那兒去,又慢慢的想,想好了,然後磕一個頭,這一個頭,就等於無窮無盡的頭,但這都要有觀想力,於一塵中塵數佛,一個微塵裡頭,有微塵數那麼多佛,每個佛都有菩薩圍著佛聞法啊,那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的法界也是這個樣子,深信諸佛皆充滿,在任何處都有一切諸佛,那任何處都有你在禮拜,就這麼一個修行,你要積功德的話,沒法積了,那功德是無窮無盡的,同時你還稱讚佛啊,稱讚佛的名號,一邊拜一邊稱讚佛的名號,稱讚名號就是要稱讚如來,第一個大願,禮敬諸佛。 第二個大願。你就稱讚如來,你不能在那兒默言的拜,你都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那你一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就稱讚如來,但是這個聲音,這個聲音遍一切處,一切音聲,凡是能發音的,能發聲的,你都把它攝攏來,一切音聲海,那不只咱們娑婆世界,人聲、鳥語、獸類、魚類,無論哪一種眾生他的音,你都把它用來了,每一個音聲,所出的言辭非常的微妙,這樣的來讚歎佛,不是一天、兩天,好久呢,盡於未來一切劫,都有你在那兒讚歎佛,讚歎諸佛的無量功德海,讚歎諸佛甚深的無量功德海,這靠的憶念,這全是憶想,普賢行願是憶啊,就把你的心,變成盡虛空遍法界,這心裡想啊,這叫憶念。把我們的心變成普賢的心,這是普賢行願啊,因為我們要學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咱們先把願搞清楚,願就是咱們希望啊,希望,希望不是成佛嗎?成佛做什麼?利益眾生,善財童子參了彌勒菩薩,那達到究竟了,彌勒菩薩我們都知道,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那善財童子已經成就,跟彌勒佛同等,彌勒菩薩還叫他,你還得到福城東去參文殊菩薩,你這個能達到,我的等覺地位是因為菩薩的初信啊,剛信佛參文殊師利菩薩,因此彌勒菩薩叫善財童子再參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說,你到這個法會當中去求普賢菩薩,這是果後普賢,這個就是善財童子,已經達到成佛的位置了,等覺菩薩了,所以文殊菩薩因為他去參普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給善財童子說的,我們知道這個了,知道這種過程,為什麼《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最後,八十卷之後,八十一卷,這叫果後的普賢,就是成佛之後學普賢行,普賢有初發心普賢,有因中普賢,有菩薩普賢,有成了佛之後學普賢行,諸佛行普賢行,這是果後的普賢,是這樣果後的普賢,這樣稱讚佛的,普出無盡妙言辭啊,對佛的好處,把你最好的語言,讚歎的語言,都集中起來,無窮無盡的,微妙的,讚歎的語言,來讚歎什麼呢?讚歎佛的功德,就是佛利益眾生的功德,這是十大願的第二大願,禮,讚歎,要修供養啊。 第三大願,廣修供養。談到供養了,我們很多道友,我們一個窮和尚,哪有什麼錢去買東西供養,你買那個沒用,假的,這些花,隔幾天就壞了,而且也不夠美好,這些花美好,咱們看著是很美好,不夠美好,去見,你所見到的所有的山上的,哪些個最好的花,你看畫上的畫得最好的花,你沒到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花是美好的,蓮池海會的花都是很好的,天上的花都很好,你用普賢行願,把它們都藉來了,都在你思想當中,十方諸佛世界,所有供天、供佛的花,你這麼一做觀想,都做成你的供養具了,這廣修供養就是,這個你沒見到,你所到過的超級市場,你到過幾個國家,看過哪些個,到了美國的,加拿大的,我到過的沒有好多國家,就是美國,紐約、洛杉磯,乃至於溫哥華,凡是北京、上海,中國,你都到過了,你把那超市全搬來,心這一作念,在這兒供養諸佛,超市可多了,這叫什麼呢?拿著大千世界供大千世界,因為這是最勝殊妙的,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如果你能供養的,仞利天的、十八梵天的,他方世界的,你憶念,你都把它拿來做供養,都成你的功德,這是人世間的供養,沒有好多,但是你得用你的身口意啊,注意,這個供養就是我們的身口意,這種觀想的供養具是你意供養,意供養,所以你想不到的時候,你可以,經上說的有很多故事,你把佛經的故事借來,拿這做供養,所有佛經所說的供養具,都是非常微妙的,都是最勝供養具,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句話特別講講,我們不論你在現實生活當中,你信三寶,乃至於我們出家修道,我們這個心,我們把它作為勝解心,當然雖然沒達到普賢菩薩這個地位,我們把普賢的心,我們行普賢,學普賢行願,就是我們的心跟普賢的心,跟普賢的行願,結合到一起,你千萬別分家,你把自己立到凡夫地,你一錢也不值,什麼本事也沒有,你有什麼本事,你要把普賢的力量借來,那你力量可就大了,不是阿羅漢,不是二乘,也不是一般菩薩,達到普賢菩薩境界,你用的是普賢行願啊,明白了嗎? 為什麼咱們學《普賢行願品》啊,普賢行願就是我的行願,我的行願就是普賢行願,你把你自己變成普賢,普賢菩薩就是這樣囑咐我們的,誰念我的大願王,只說你誦持,沒說你能修觀修成,就是你能誦持普賢行願,能做就是想,你就是普賢菩薩,現在是因你一定能成到普賢菩薩,因必具果,有因一定得果,現在你只是念念《普賢行願品》,那你將來成就了,你就得到普賢的行願了,那時候你心裡想的供品啊,那簡直不可思議,想供養什麼就是什麼,你想供養阿彌陀佛,把娑婆世界搬去,把藥師琉璃光世界搬去,供養阿彌陀佛,你供養藥師琉璃光如來,你要把極樂世界搬去,從你的心來回搬吧,拿來供養,因為這有效嘛!這個效果,比你拿人間的花、拿人間的財物供養,那個效果大得多,咱們認為這個是真的,這個是假的,那個是真的,你的心供養,除非你心壞,供養沒有了,如果你心的不壞,你供養具常在,唯心所現。那你怎麼樣發心呢?這個供養具是你發心啊,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就是心啊,我的心跟普賢心結合到一起,我這個供養具是我假借來的,借普賢的心,我是普賢的行願力,加持我這樣供養的,我理解了,乃至我不理解,我念普賢行願,我就具足普賢的行願心,我以廣大勝解心是普賢的心啊,普賢這樣教授我們的,深信一切三世佛,我想這個大家做得到,我們三世佛我們都信啊,深信,不是一般的信,你這個普賢行願的力量,供養諸佛,所以第三大願,供大供養,禮佛,讚歎佛了。 那我們第三個就開始供養佛,供養佛不是我買幾朵花,行普賢行的,這個是假的,他的心供、意供是真的,你壞不到,壞不到,這個可壞的,那是不可壞性,廣大勝解心啊,專講勝解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廣大的,那我們自己把它局限得很小很小,我們只看見眼前的,超過我們眼前之外的,我們就不信了,但是我們經常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相信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你這個心啊不是廣大,只相信西方,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你信了,但是十方累世的,還有過去,還有未來,你要能夠深信不疑,深信一切三世佛,不只現在的,還有過去的,還有未來的,但是我們的思想,認為這都是假的啊,假使學佛的弟子,咱們把假的,可看成是真的,咱們看世間相,這個是真的嗎?這才真正是假的,假使你六十年前到過深圳的話,像我一九四〇年,哪有弘法寺,哪有這麼多花園,哪有個深圳,根本一個小漁村,你能相信未來,六七十年之後了,我是一九四〇年在這兒過,那麼現在呢?七十年了,六十九年了,它變了,這是變好,會不會變壞呢?有好必有壞,有生必有滅,這才是假的。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如果你能供養的,仞利天的、十八梵天的,他方世界的,你憶念,你都把它拿來做供養,都成你的功德,這是人世間的供養,沒有好多。但是你得用你的身口意啊,注意!這個供養就是我們的身口意,這種觀想的供養具是你意供養。所以你想不到的時候,你可以看經上說的很多故事,你把佛經的故事借來,拿故事做供養。所有佛經所說的供養具,都是非常微妙的,都是最勝供養具,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句話特別講講。 我們不論是在現實生活當中,你信三寶,乃至於我們出家修道,我們這個心,我們把它作為勝解心,當然雖然沒達到普賢菩薩這個地位,我們把普賢的心,我們行普賢,學普賢行願,就是我們的心跟普賢的心,跟普賢的行願,結合到一起。你千萬別分家,你把自己立到凡夫地,你一錢也不值,什麼本事也沒有,你有什麼本事,你要把普賢的力量借來,那你力量可就大了,不是阿羅漢,不是二乘,也不是一般菩薩,達到普賢菩薩境界,你用的是普賢行願啊,明白了嗎? 為什麼咱們學《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就是我的行願,我的行願就是普賢行願,你把你自己變成普賢,普賢菩薩就是這樣囑咐我們的,誰念我的大願王,只說你誦持,沒說你能修觀修成,就是你能誦持普賢行願,能做就是想,你就是普賢菩薩!現在是因你一定能成到普賢菩薩,因必具果,有因一定得果,現在你只是念念《普賢行願品》,那你將來成就了,你就得到普賢的行願了。那時候你心裡想的供品啊,那簡直不可思議,想供養什麼就是什麼,你想供養阿彌陀佛,把娑婆世界搬去,把藥師琉璃光世界搬去,供養阿彌陀佛,你供養藥師琉璃光如來,你要把極樂世界搬去,從你的心來回搬吧,拿來供養,因為這有效嘛!這個效果,比你拿人間的花、拿人間的財物供養,那個效果大得多,咱們認為這個是真的,這個是假的,那個是真的,你的心供養,除非你心壞,供養沒有了,如果你心的不壞,你供養具常在,唯心所現。 那你怎麼樣發心呢?這個供養具是你發心啊,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這就是心啊,我的心跟普賢心結合到一起,我這個供養具是我假借來的,借普賢的心,我是普賢的行願力,加持我這樣供養的,我理解了,乃至我不理解,我念普賢行願,我就具足普賢的行願心,我以廣大勝解心是普賢的心啊,普賢這樣教授我們的,深信一切三世佛,我想這個大家做得到。我們三世佛我們都信,深信,不是一般的信,你這個普賢行願的力量,供養諸佛。 所以,第三大願,供養禮佛,讚歎佛了,那我們第三個就開始供養佛,供養佛不是我買幾朵花,行普賢行的,這個是假的。他的心供、意供是真的,你壞不到,這個可壞的,那是不可壞性,廣大勝解心啊,專講勝解心,我們的心本來就是廣大的,那我們自己把它局限得很小很小,我們只看見眼前的,超過我們眼前之外的,我們就不信了。但是我們經常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相信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你這個心啊不是廣大,只相信西方,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你信了,但是十方累世的,還有過去,還有未來,你要能夠深信不疑,深信一切三世佛。不只現在的,還有過去的,還有未來的。但是我們的思想,認為這都是假的啊,假使學佛的弟子,咱們把假的,可看成是真的,咱們看世間相,這個是真的嗎?這才真正是假的,假使你六十年前到過深圳的話,像我一九四〇年,哪有弘法寺,哪有這麼多花園,哪有個深圳,根本一個小漁村,你能相信未來,六七十年之後了,我是一九四〇年在這兒過,那麼現在呢?七十年了,六十九年了,它變了,這是變好,會不會變壞呢?有好必有壞,有生必有滅,這才是假的。 當我當小和尚在這兒過,沒有這麼個深圳,就是小漁村而已,現在變成深圳,香港只有一條道,德輔道,那麼現在香港,香港到九龍,坐那擺渡,得一個多鐘頭才到達九龍,現在九龍就是香港市,你信嗎?咱們的心量太小了,這個世界上無窮的變化,假使你登到華嚴初住的菩薩,你能夠到了無邊的佛世界,那時候你心量就大了,現在你學華嚴,把你的人你的心,境界,看問題的看法,完全變化了,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你沒讀《華嚴經》,你不知道佛有好大家當,等你成了佛了才知道,佛的家當,無量無邊,隨手拈來,那這是什麼呢?廣大勝解心,我們的心本來是廣大的,本來是無比的,就叫我們貪瞋痴、怨憎會,都給你遮蓋了,什麼都得不到了。我們如果貪瞋痴、怨憎會都除掉,變成了戒定慧,那就好了!這時候是禮佛、讚佛、供養佛,禮佛、讚佛、供養佛,就知道佛怎麼成的,為什麼有這麼大功德,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法力,我們都叫法力,力量是法生的,法是心生的,說心生種種法生,所以由懺悔罪業來的,說禮佛、讚佛、供養佛。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就是普賢十大願王的懺悔業障,禮拜、讚歎、供養之後,就修懺悔。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我們口裡說的,身體所做的,心裡所想的,所做的、所想的、所說的,全是罪業啊!當你沒有明白,沒有學佛之前,你所做的一舉動念,一舉一念,全是妄想,全是錯誤的,都在煩惱當中,都在無明之內,這我想,每位道友都承認的,我們要修懺悔,我們每天也拜懺嘛,懺呢?是把過去的做錯的事,把它懺掉。悔呢?悔改未來,未來再不做了,這兩個加起來,過去懺悔乾淨,未來再不做惡業了。那過去未來,現在幹什麼,現在禮拜,禮佛,讚佛、供養佛,對,過去我們懺悔,未來的不做了,那麼現在,我們就禮佛、供佛、讚歎佛,所以懺悔業障的部分,跟禮佛、讚佛、供養佛相連,禮佛、供養佛、讚歎佛,就為了懺悔我的過去業障,特別我們的胡思亂想,因為如果你是菩薩了,你舉心動念,一起念就犯了罪了。凡夫必須得造成事實,起心動念不算犯罪,只說妄想而已,但是你修菩薩道,要想成佛,起心動念都是犯罪,起個壞念頭就犯罪了。咱們凡夫呢?我起個念頭,我把它不做,沒有事實,不犯罪,但是到菩薩就不行了,如果我們禮拜、供養,來讚歎諸佛,你要把它這種思想,要把它轉過來,能夠念念如實覺知,你的觀想力啊,使你念,咱們經常是注意念頭,千萬不要失念,咱們普通通俗兩句話,打得妄想死,把你一切的妄想,紛飛的雜念打死了,許汝法身活,你法身可就活了。 所以,我們身語意全部投入進去,禮佛、讚佛、供佛,就是懺悔業障,你禮佛、供佛、懺悔,不是把過去業障消除了嗎?但是最重要的有一點,別再犯!咱們一邊懺,是一邊犯,沒完沒了,早晨拜完懺了,下午又造了,新的業又來了,就是這樣子,先制止,絕對不能犯,懺悔業障的方法還有一個,隨喜別人的功德,說第四大願,懺悔業障。 第五大願就是隨喜功德。這隨喜功德,普賢菩薩教授我們,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包括阿羅漢,乃至學阿羅漢的有學,還沒達到無生,就是已經他能夠斷了煩惱了,斷了見惑了,思惑沒斷,就叫有學位。無學位是指二乘境界,說一般眾生乃至於二乘的道友,乃至於如來諸佛和菩薩,他們所有的功德,我都隨喜,隨喜的意思就是我們沒做,我們做不到,還做不到,他看見人家做好事,我想分點,分點利益,那分利益呢?你就隨喜,你看人做好事,讚歎,隨喜,你自己沒做,你看大眾僧在那兒拜懺,或是念佛,或是念經,或是像我們這個,在這兒共同學習的時候,那個逛廟的道友看見,他要隨喜,他沒進來,他隨喜一下,但是他不懂啊,他不會隨喜的,他不知道什麼叫隨喜。每天、每個時間都有諸佛在說法,你隨喜功德,隨時隨地你都念,我隨喜十方一切諸佛說法的功德,我隨喜現在有一些個證得阿羅漢的功德,我隨喜那些個已經行菩薩道成就的功德,所以告訴我們隨喜什麼呢?十方一切眾生的他所做的好事,我都隨喜,這麼一隨喜啊,你的功德我有一半,那應該都隨喜,不!我就看見很多道友,人家大殿拜懺,他不隨喜,信佛的佛弟子,你要跟他講,我們的道友修行得很好,說我們弘法寺的禪堂師父,坐禪坐得很相應,修行很好,有道心的人,唉呀,讚歎,隨喜,沒道心的人,他就跟你說反話,那算什麼了不得,我比他們強得多。這一類人,你都遇得到,不但不隨喜,還要唱反調,不會撿便宜,真正會撿便宜的人,聽到人家做一點好事,或者聽見人家放生,聽人家到廟裡頭隨喜,聽人家到廟裡講經,在路上遇見,我今天不能去,我隨喜你,你的功德就分給他一半,我們每位道友,見著人家做的點點滴滴的善事,都要讚歎、隨喜,千萬莫生嫉妒障礙,這個是兩途。很多人一聽別人有好事,好像沒輪到我,心裡障礙心生起來了,他不會發起隨喜功德的,還有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界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請人說法,乃至他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請你跟我念念佛,請他念一句阿彌陀佛,都算轉法輪,《華嚴經》裡頭講,譬如暗室寶,無燈不能照,這個暗室,黑暗的屋子有寶貝,你沒有光明,寶貝在哪裡呢?佛法無人說,佛法沒人跟你講解,你有智慧再大,你不懂,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為什麼?不是我們佛法有個嚴密,因為你沒學,它的涵義,你不懂,你不懂,這類例子很多了,說你必須得經過學習,你才能夠知道。還有這就叫我們每位道友,要行菩薩道,從你受三皈,發了菩提心,成為佛子了,受了三皈就是菩薩,佛子就是菩薩,你不要不管別人,光管自己,你受了三皈,就得要管別人,度眾生,受了三皈就是佛弟子,你就有責任,宣揚佛法,那你見到人家有一點點的善業,做一點點好事,你都要隨喜,這就叫什麼呢?積累功德。 咱們都說積功累德,德不是萬歲,不是一下成就的,是累積而來的,功德兩個字都連在一起說,功是功,德是德,功不是德,德也不是功。把這兩個放在一起,說你積累了很多做的好事,積到一起了,才叫德,功是你做,你做任何的幫助別人的事,這叫做功,功積累多了,它能夠產生智慧,德,積累多了,產生你的福,產生你德福。但是我們眾生對待這個問題上,最大的障礙是什麼呢?嫉妒,聽到別人修行好,聽到別人道力好,聽到別人有福報,你不但不讚歎、隨喜,產生嫉妒,那一嫉妒,不但沒功德,而且有了罪過。所以隨喜功德啊,就是去除我們的嫉妒障礙,把我們無量劫來,嫉妒障礙都懺悔掉,近看別人的好事,不要看別人的毛病。對,就是要你向諸彿看,向普賢菩薩看,向觀音菩薩看,他沒得毛病,都是好事,這叫隨喜別人的好事。 第六種,請轉法輪。凡是見著師父們,都請他們轉法輪,可是師父不會講經,不一定講經,勸你念句阿彌陀佛,說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處,最大的能生極樂世界,其次的消災免難,這個很簡單。法師有幾種,有說法的法師,有依法為法的法師,依法修行的法師,都叫法師,依如來所說的話,我去做,這也是法師,依教奉行。但是如來說的話,對人類有好處,我就向別人說,我轉傳揚,這都叫法師。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就請人人說法,把人人都當佛,只要他說的,對一切眾生有利益,有好處的,都請他們說法,為什麼說最初成就菩提者呢?凡是成就菩提的說都是佛,在菩提樹下,成佛,成等正覺了。佛在《金剛經》上說,多生累劫,在燃燈佛前受了菩提記了,這就是最初開始覺悟,那他今生,又坐在菩提樹下成道了,這兩個是一個。你來這樣理解,最初從燃燈佛那兒發心,乃至最後成等正覺,這兩個是一個。 《華嚴經》告訴我們,初發心跟成正覺,就初心跟成就那個心,如是二心初心難,說這兩個心,哪一個心最難,初發心最難,發了心,一定能成就,就是怕你沒發心,就沒入門,入了門了,一定能成就,中間有磨難,為什麼要成佛經過好多劫,時間為什麼拖那麼長啊?因為你今生修行,來生你不又曉得轉哪兒去了,這個殊勝境界沒有了,來生又沉落,沉落又升起,就這麼升升沈起,直到成就,懂得這個道理了,你就知道,發心,最初發菩提心,到最後成就菩提果,如是二心初心難,只要一發心,逐漸逐漸就成就了。例如說我們學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我們有些個道友,認為念阿彌陀佛,恐怕他生不到,你今生生不到,來生不超過十生,一定能生!今生雖未生,來生必定生,來生又沒生,再來生必定生,不超過十世,凡是你今生聞到阿彌陀佛聖號,念佛的名字一定能生,不超過十生!所以我們現在聞到佛法了,發菩提心了,一定能成佛。但是最難的是發菩提心,所以初發心時成正覺,如是二心初心難,初發菩提心到成就菩提果,這兩種心最難的是初心。 第七大願,請佛住世。咱們知道,現在釋迦牟尼佛沒住世,假使有佛,我們要能親見著佛,我們現在大家,佛一加持我們,起碼我們都證得阿羅漢果,了生死了,親見佛,親聞法。可是佛入了涅槃了,入涅槃了是正法沒有了,像法呢?那佛的法會非常在,證果的人很多,那現在也沒有了,那現在是佛,滅度兩千多年了,五個五百年了,成道證果的沒有,乃至於法都要滅,漸漸就法滅了。大家不相信啊,確實是事實。我們在大陸上,從五〇年到八〇年,三十年,你想看一本佛書,辦不到,犯法的,也沒有可能,全部封鎖起來,看看有穿和尚衣服的,沒有,到香港來還可以,那時候還沒得深圳啊,深圳很小呢,不是這麼容易的,若法滅的時候,你就沒有,不能得度了。若有佛住世,我們見佛聞法,佛有無上的智慧,能給我們消災,能給我們加持,一說法,知道我們的根,我們就開悟了,就了生死了。但是我們既沒得智慧,也沒得福德,佛在世的時候,我們到哪裡去了?佛滅後兩千五百多年了,我們才來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災難很多的,所以能夠生到有佛世很不容易,因此普賢大願,第七大願,請佛常住世間,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說師尊啊,你可不要入滅,你常住世間,加持我們這些苦難眾生,就是請佛住世,不過我們現在還好,還能有法可聞,還能聽到普賢行願,這就是正法在。哪有法,哪就有佛,有法就有佛,這是迴向願。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學習佛法,修普賢行門的人,隨時隨刻都要想到一切眾生,凡是發菩薩願的,你念念之間,不要離開眾生,眾生都是父母,是我們過去父母或者是未來父母,或是現在世父母,因為我們要修習,敬禮、讚歎、供養、懺悔、勸請、請佛住世,把這些個所有的功德迴向,迴向給誰呢?迴向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幸福,生活愉快,最重要的是聞佛法,聞了佛法了,發菩提心了,他能究竟離苦,若不發菩提心,苦惱是永遠不斷的,這個是普賢菩薩的最重要的部分。 最後三願,完了就常隨佛學,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普賢行是你修行,斷惑成道最圓滿的,以這個功德,供養過去的一切如來,還有現在一切住世的諸佛,我們這個世界沒有,十方世界住世的諸佛很多啊!我們常隨佛學,學佛,我們不是皈依了嗎?皈依了法,皈依了佛,還有皈依了僧,不是有的受了五戒,有的受了十戒,有的是比丘、比丘尼戒,這個算不算依佛而行呢?算,只要你一皈依佛門,最初你受三皈,都勸你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你懇切的發心,真誠的懺悔,以這普賢菩薩十大願為你的基礎,常隨一切佛學,佛現在不住世了,佛教授我們的經典,法還在世,依法而學,因此對於現在諸佛,未來諸佛,現在諸佛呢,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佛沒在,阿彌陀佛還在,藥師佛還在,十方諸佛的,說是現在的諸佛還在世,我們這個世界的,未來的佛,彌勒佛,咱們看這時間很長,多少億萬年,那在佛來看,時間不長,當來下生彌勒佛,我們向他來學,他來學,我們的思想、喜好,都要學佛,佛喜好什麼,我們要喜好什麼,佛喜好的,上求佛果,下度眾生,因此我們要發願,向三世諸佛學習,就學習普賢菩薩十大願。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我們釋迦牟尼佛這一生,在菩提樹下修了六年苦行,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了,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九年,度眾生,入涅槃。但是這是一般的說法,現在我們學華嚴,在華嚴境界,就是《梵網經》上所說的,釋迦牟尼佛乃是千佛之中的化佛之一尊,他的報身,盧舍那佛,在我們讀《梵網經》,一華一果,一果一釋迦,這是大釋迦的一華,一華百億果,百億果就百億釋迦,那釋迦牟尼佛是千佛之中的化身佛之一,那他報身佛是盧舍那佛,法身呢?毘盧遮那佛,這在大乘教義而言,佛具足三身,三身,化身不在,沒有佛,沒入涅槃啊,這個意思我們解說明白,佛並沒有入涅槃,同時再證明,地藏菩薩在《地藏經》,地藏菩薩問佛,佛跟地藏菩薩說,我在這個世界,不是全以佛身度眾生的。大家念過《地藏經》都知道,什麼身都示現,菩薩身、居士身,那我們這裡頭都有佛在,都有佛在,佛是什麼身都現,只要度眾生的方便,那就說,佛並沒入涅槃。 我們再把十大願王誦一遍,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我們學普賢行願的菩薩,時時念念的想到,向佛學習,所以常隨佛學,為什麼要隨佛學呢?學著,學佛利益眾生,佛是隨順眾生的。像我們所見到世間相,眾生種種業,種種煩惱,佛教化眾生,隨順眾生的煩惱,這個大家如實觀想一下,佛只能給你說很多法,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說這麼多?眾生的習氣,各有各的煩惱,佛是隨順眾生,度眾生的,說佛規定那麼多戒律,讓眾生學,佛說戒律,告訴你,你要想清靜,你照著佛所教授的,不該做的,你不要做,你不做了呢,你煩惱就少了。你自己的煩惱,是因為你心裡想,口裡說,身體做,是你自己造的,假使你自己停止下來,不造了,這個業就停止了,漸漸業就沒有了。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當得向佛學習,說佛教授我們,我們就向佛學習,常隨佛學,學佛學,佛對一切眾生,是滿眾生願的,他是不違背眾生的,所以第九大願是恆順眾生,隨順眾生業,轉化眾生業,讓眾生清淨業。佛只是給我們說個法,讓我們自己去做,佛不勉強你去做,因此佛把眾生看成了是未來諸佛,以佛眼觀眾生,眾生都是佛。例如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萬兵、水火、饑饉、瘟疫,災害頻繁,我們這個世界是末法了,災難了,對這些災難,我們的三寶弟子,包括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你如何發心啊?你怎麼樣來轉眾生業?我們現在大家在這兒共同學習的時候,就是轉眾生業,這個法會很殊勝,轉變一切眾生,代眾生消眾生的業障,所以你做任何事物,不隨心,不稱願,為什麼?咱們經常口頭語,業障,業是你自己造的,你自己造的業,給你自己做障礙,你還有抱怨嗎?你不應該有抱怨,你要想得解脫,把你自己給自己所做的業障,把這個障礙拆除掉,從你心里拆除掉,不是形相的。 咱們上來講普賢的行願,普賢所行的,他所發的願力,第九大願,就是代眾生受苦,我雖然學了普賢行願,學了八十年了,但是一想到代眾生受苦,不敢想像,為什麼?做不到,這個願不敢發,自己的業障障住了,障深、慧淺,沒有智慧的力量,又怎能代眾生受苦呢?代眾生受苦不是一句話啊,真要受,當你受苦難的時候。我們諸位道友都害過病,當你害病,你發過願嗎?你說我願我這個病苦把世間所有眾生的病苦,我都替他們代了,集中我一身就好了,要能有這麼一念的菩提心,要有這麼一念發過這個願,你就是學普賢行願,學好了,這就是普賢行願。 普賢的願力,一個是這十大願了,咱們把它總結起來,一個是禮敬三寶,一個是懺悔業障,一個向諸佛學習,度化眾生,雖然願是十個,你總起來,叫代一切眾生受災難,替眾生受苦,向一切諸佛學習,這十大願的總結。我們把這十大願,如果是想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佛、讚佛、供養佛,完了代眾生懺悔業障,當然自己的業障也在內了,念念普賢行願,念念不忘諸佛,念念不忘眾生,要把一切眾生都讓他們轉化成佛,這就是普賢行願。禮敬諸佛的心,稱讚諸佛的心,就是為了化度眾生,禮佛,讚佛這個功德就是給眾生,為什麼呢?懺悔眾生的業障,因為眾生有障、有業,聞不到佛法,普賢行願對那一些個聞不到佛法的眾生,願代他們受苦,願把自己的所有修行的功德都給他們,這個問題啊,非常之難啊!要是不難的話,人人都是普賢菩薩行願了,他難的程度是什麼樣子呢?咱們舉個例說,代眾生受苦,咱們有力量能代嗎?怎能代?說這個眾生有病苦,我怎能代他,我病,不讓他病,有這種力量嗎?這一個是願,是願一切眾生如是,願而後得有行動,那我們師父在寺裡頭,拜佛、念佛、上顛、過堂,一舉一動的,念念之中想到眾生,這個地球上有幾十億人口,信佛的,知道佛法的,是少之又少啊,非常少,那我們怎麼樣代他?這個代的意思啊,從理上講的,不是從事上講的,理上講的,前頭跟大家講過了,同一佛性,我跟眾生是同體的,所以我們經常有兩句話,無緣大慈。無緣就是這個人我認也不認得,什麼因緣沒有,要發起慈悲心來,代他受苦,現在在我們地球上,最苦難的是非洲,不是我們亞洲,文化水平又低,生活又低,而地區的災難頻繁,他們有十億多人口,沒有吃的,當然他們是說於熱帶,不需要怎麼樣穿衣服,這個我們怎麼樣代他,不是讓我們去到那兒替他受苦,不是這個涵義了,從提上說,同一佛性,性體是一個,緣呢?我們跟他沒緣,但是體呢?是同的,這叫無緣大慈,沒有緣,但是我們要給他的快樂,就結了緣了,同體大悲,同一個性體,凡是有情,皆有佛性,同一體故,代他們受苦,我們自己感覺我們身體受苦一樣。 我有一個道友——慧禮法師,他在非洲十幾年了,行菩薩道,教化非洲眾生,也帶了幾個非洲的小孩跟他出家,非洲一點佛法沒有,他能到那兒宣揚佛法,度他們出家,就是他本身吃了好多苦頭,受很多苦難,要行菩薩道,他要利益他們。因此我們知道,學普賢行願的道友們,這個心,你得發,你要發這個心,你要去這麼做,從小到大,從漸到具體,最初很微小的,漸漸就巨大了,這願力是逐漸擴大的,有願必滿,所以你發個願,一定滿你的願。我們現在發普賢的行願,要度盡眾生,讓一切眾生都成佛,這種是體性上的,眾生本具足佛性。從體上,我們跟眾生是同一體故,那麼就是我們有責任,幫助一切眾生成佛,脫離苦難,但是我們跟他沒緣啊,這才叫真正大慈,無緣大慈,沒有因緣的,建設因緣,跟他廣結善緣,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跟一切眾生沒有緣,那就結緣啊,有緣了才能度脫。因為我們學普賢行願的人,隨時隨地起心動念,想到一切眾生,當你得幸福的時候,迴向給眾生,願一切眾生都幸福,生活都能愉快,這不是他的究竟,願眾生究竟都能成佛,看見一切苦難的眾生,願一切眾生都能離開苦難,這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不是一句空話,這就是普賢菩薩的行願,現在我們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基本是學完了的,那個屬重誦,偈頌,偈頌體裁就是再說一遍。我的老和尚弘一法師,他講行願品的時候,他就光講偈頌品,講後半部的偈頌品,長行的,不講。我呢,我是講長行的,不講偈頌,因為偈頌大家念得很熟,長行解釋清楚了,那後頭的偈頌啊,你都能理解了。例如舉一個偈頌吧,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講一個偈頌做例子,這個長行都講了,現在、未來,一切佛,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就是指佛說的,教育天人的,只有佛,給這些個天人做老師,那佛的意願都滿足了,佛成就了嘛,都滿足了,把他所有滿足的,快樂、幸福施給眾生,教化一個眾生,這種榜樣我願意學,我願普隨三世學,我願意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我跟三世諸佛學,學佛的目的就是想成佛,速得成就大菩提。這一個偈頌簡單說,成佛度眾生,度眾生成佛,每個偈頌解釋起來很簡單,偈頌呢?就是咱們長行講的,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這個讚歎佛的功德啊,佛都是在菩提樹下成佛的,成佛做什麼,成佛度眾生,這個經文上所說的這個偈頌,說十方一切諸佛,他那個佛國土啊,都是清淨不可思議的妙莊嚴,所以阿難問佛啊,說釋迦牟尼佛,你過去沒修行啊,這人家國土都那麼妙莊嚴,咱們這個娑婆世界,這麼五濁惡世,佛就用足點大地,佛用腳趾點這個大地,整個的境界,祇樹孤獨園整個都變了,變成清淨佛國土,所有在會大眾感覺不可思議,佛把足趾一收,佛用足點大地,現相就不同了,佛把足一收,收起來又恢復原狀,什麼意思?一切眾生業感,說這個世界的眾生,說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從他悟道,修苦行,在人間的示現,這只是化身,應化身,佛的報身呢?我們讀《梵網經》就知道,要莊嚴世界,盧舍那佛,佛的法身呢?毘盧遮那佛,三身一體,用普賢行願講,普賢行願講,佛所說的法,一句法具足一切,法,說法如是,所在的國土也如是,隨眾生見,就是眾生的知見。看問題,理解的力量,你是什麼個文化水平,你見著釋迦牟尼佛境界是什麼樣子,如果你是這五濁惡世的眾生,你看了這個世界,是五濁惡世的,但是普賢菩薩看這個世界可不是了,莊嚴佛國土,他看見這個世界,一切諸佛,乃至一切諸菩薩,都圍繞著佛。 在菩提樹下說法,這個國土非常清淨,跟十方的國土一樣的,跟極樂世界一樣的,為什麼我們見到是五濁惡世呢?你的五濁業感,你的五濁業感的業感,有的人他處的環境很好,他就很清淨的,有的人處的環境很不好,他感惡業。舉個例子,大家體會到挖煤的工人,我在山西來的,山西的窯洞很多,挖煤的工人很多,那就是死了沒理,黑夜白日待那個窯洞裡頭,窯洞不像我們想像,進去幾步就挖煤,沒有的,進去幾公里,因為挖了很多年了,我去過北京門頭溝窯洞,挖煤的煤洞,七十多公里,當你進洞採煤的時候,那個車子滑車把你滑到,十多公里才到有煤的斷面,為什麼?挖了幾百年了,我們大家都知道歷史上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怎麼形成的,挖煤挖的,把唐山給挖空了,挖空了還不塌下來,上頭壓還不塌下來。 一切事物,一切的業,眾生自己造業,自己造業就自己受,過去我們有這麼一句話,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種了很多樹,我們走那地方,太陽很大,走得很熱又很渴,就坐在樹下乘涼愉快,這個樹是前人栽的,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是好事。那前人造的業,那就該後人受罪啊,也是如是的,說人,就是一個人,人在自己在福中,他不知福,為什麼?像我們諸位道友,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學《華嚴經》,學《普賢行願品》,這真是咱們千百萬劫所種的善根,才有這麼剎那的因緣。這個因緣不長的,因為我們種的善根不太深,如果太深就很長,但是如果你過去沒有這個因緣,沒有這個業,你想听到《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名字,不得耳聞,你聞不到的,一生、百生、千百生,你都聽不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名字,你聞到已經很慶幸了,而又能學習,很不容易!所以在這個會上,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都在菩提樹王,菩提樹王不要光形容那一棵樹,是覺悟的意思,形容在這個覺悟之下,而來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不要輕視,我們雖然短暫的聚會,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這個因緣啊,你是千百世種下的善根你才遇到,不要輕視、慢視。每一個法會當中都有佛在,咱們不認識,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不是一佛、兩佛,無量無邊的諸佛,說十方一切清淨莊嚴的佛國土,都是佛境界相,每一尊佛跟釋迦牟尼佛平等,都在說法,就是咱們這個世間,十方無量清淨國土。諸佛在演《華嚴經》,你作如是觀,這個境界就屬於你了,十方諸佛說法,一定有一切眾生圍繞聞法者。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這個意思就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十方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能夠在一塊學習《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我們一切的煩惱、憂愁,在這個時間停歇了,作用不起。那我們所有的道友們,都能夠得到華嚴經的利益,這個我們現在還體會不到,等你到了開了悟的時候,你就知道我華嚴的種子在什麼時候種的,就告訴你了。那一切諸佛說法利益眾生,他的目的是什麼呢?佛說法不是白說的,沒有因緣佛不說啊,那這個因緣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所有十方諸眾生,都願離憂苦悲惱,都能得安樂,那我們諸位道友,你心裡發個願,我現在聞了《大方廣佛華嚴經》,願十方世界所有眾生,苦難眾生,得到清涼,這個得到清涼,是把煩惱的苦,煩惱的熱惱除掉,才能得到清涼。佛法,佛給我們講,講苦、集、滅、道,因為苦、集、滅、道,生起一切煩惱,因此我們要聞法修道,修道的目的就斷除煩惱,到究竟成佛了,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這個偈頌就是這個樣子,願一切眾生成佛,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我們在一起趣。 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六趣,這六趣的煩惱的,是苦惱的,那我們把這六趣都脫離了,生到四聖法界,那這個《華嚴經》都入法界,入到普賢行願法界,這是聞普賢行願所得到的,所得到的感應,感和應,我們現在在修行當中的過程而已,我們現在能夠聞到法,有時候念念佛,有時候習習禪定,有時候聽聽經,在你這個過程當中,聞法、念經、修行,隨哪一分都可以,雖然是沒能成道,這個因啊種下去了,這個果一定會得到。我們不是一聞法就成道的啊,沒有那種力量,我們也沒有那個根器,我們是漸修,漸漸得到的,不是頓修,所以現在一切在各個趣中,就是在各個的本位上頭吧,你能聞到,《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你絕對能夠圓滿佛果。這個是殊勝不可思議的因,這個因啊必定感果,由於我們過去宿世善根所修的業,今生才會遇到,我們可以比較咱們這個國土,咱們這個廣東省,咱們這個深圳,就是我們深圳說,我們在這兒講,《普賢行願品》,能夠聽到這個名字,恐怕深圳十分之一都沒有啊,百分之一有沒有啊,聞到的人很少,你再把它普遍於全人類,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是我們聞到了,說真正的信啊,能信嗎?即或你這種的信,沒有根,沒有力,無根無力的信,信不能生根,信的力度不夠,僅僅種個善根而已。為什麼我這樣說,十大願王是給地上菩薩說的,普賢菩薩給地上菩薩說的,我們不要說是我們能夠照著普賢行願去行,你能夠每天讀一遍《普賢行願品》,那也是你宿世的善根,乃至一個禮拜讀一次《普賢行願品》,乃至一個月,讀一次《普賢行願品》,在我們沒讀普賢行願的時候,恐怕很少很少道友讀《普賢行願品》。 千百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很不容易的,不要輕心、慢心把它放過,在我們過去當中,現在我們所受的是我們過去或是在人道、或是在天道,大多是我們到人道、天道,不會地獄爬出來的,在地獄出來的,你聞不到,絕對聞不到《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名字,一定得天道、人道,有善根的道友,過去的宿命所感受到,聞到了,但是這很難啊!但是我們心又如何呢?我們這個時候的心,不是清淨的,我說這話不是普遍的,因為道友心是清淨的,有些個心不見得是清淨的,我們的心能像秋天,八月中秋那個月亮,那個光明,那個智慧,心裡那個清淨,有這種境界相嗎?讓我們心像秋月,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樣,那清淨光明來受持普賢行願,那我們的心思想,就在這個時間你想得很多,你能夠把這些世間相都制之到一處,能夠來聞法,這各有各的因緣。 今天我到那看我的道友,我叫他們來聽完經再走,他們說沒時間,就這麼個時間沒時間,我不會勉強,我僅僅就點到,你有善根嘛,你跟著來聽一聽,沒善根嘛,各有因緣,你就走你的吧,這不是勉強的,就一念因緣,得有緣。過去我們有兩句話,千里有緣來相會,對面無緣不相逢,有的待我要講經的時候他走了,有的就在外地趕這兒來聽經的,有走的,有緣,這都叫不可思議。我講個故事,這不算是故事,我到四川邊境,西川地區有個瓊海,這是諸葛亮在征南蠻的時候,這個地方,諸葛亮在這兒,定一個建昌道,道台府,弄個道台衙門,這道台衙門發生地震震的時候,就建昌道全部震的時候,地震震下去的時候,大概有這麼半個月的時間,天天這個地區人聽到,那個海呼呼響,後來叫瓊海,原來是建昌道,響了這麼十幾天,聽到有人喊,說時候到了,怎麼還不發,他說不能發,一個沒進去,一個沒出來,這個周圍的人,什麼叫一個沒進去,一個沒出來?不懂,在這個瓊海發生地震的時候,這個地區現在叫瓊海,過去是建昌道的道台衙門,道台府,這一天,一個送信的,那時候送信不是現在郵差,把人綁在馬上,把信綁在人的身上,到六十里,別人給他解一下,把信取出來,完了再換一個人,再把信送出去這樣傳,在這一天的時候,一個郵差進來,一個郵差出去,進來剛進來,出去剛往外走,地震了是地陷了,整個建昌道陷下去了,地陷下去變成一個海,就冒水啊,水上來,那個水跟著那個郵差的腳後跟,就不淹他,等他出去了,送到了,淹完了,後來我們去現在這個地方叫瓊海,地陷下去變成一個內湖,因為那個湖的水鹹的,是青藍跟海一樣的顏色,說就叫瓊海。這瓊海是在宋朝的時候地震,建的是諸葛亮,漢朝時候建的,方圓大概有四十華里的樣子,就這一個水窪,就是那個地方有一個石碑,一個沒進去,一個沒出來,說那個水發生水災的時候,乃至有一個人不該死,得他出去,有應該死,必須到場,該死的沒進來,沒該死的沒出去,說一個沒進來,一個沒出去,人才知道,這就叫因緣,這就法的不可思議。這世間上的事有很多不可思議,我要不是到過瓊海那個地方,我也不相信,但是那個碑上說得非常清楚,這個離現在西康大概有四十華里,原來的老建昌道,那是諸葛亮征南蠻的時候,的確,這是事實,那個地方就叫瓊海。所以信一信,一切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因緣,沒有突然間的。咱們看見很多事,咱們不知道因果,咱們沒有天眼,看不到,一切法因緣生,懂得這個道理。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有依普賢行願的人,說我們出家修道的人,就我們四眾弟子說吧,說你成就了,得了解脫了,在世間行道,你成就菩提了,要度一切眾生,也能成就菩提。這個偈語就是說,要化度眾生,一切都能成就菩提,悉以諸音而說法,是普賢行願,哪一類眾生,你給他說哪一類音聲,哪一類的語言,哪一類給他說法,這個非常難啊! 得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我在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故事非常多,有一次,文殊師利示現一個豬,這個豬的名字叫勃荷,大概就在那個山下,現在忻州這一帶,一個農村里頭,那麼一個朝山的老和尚,朝山一個出家人,到朝山,要下山了,另一個師父就託他,說我有一封信,你給我代交給勃荷,你要聽到,要一喊勃荷,你就把這信給他,這個老修行一看,出家人託他帶封信,沒關係,他說,勃荷在什麼地方?他說,你不要管,你聽到一叫勃荷,你把信給他,好吧,出家人受出家人委託,就拿信,大概走到山西忻州這個地區,一個農村,聽到那個餵豬的人喊勃荷,勃荷,他說,這可遇見勃荷了,我這信該交給他了,一看是個豬,那這個豬能管一切豬,這主人遇著什麼事,又或者哪個豬該殺了。勃荷,今天該殺哪一個?勃荷就把那個豬就調出去了,這勃荷很通人性,這老修行一聽叫勃荷的,一看是個豬,管它豬啊,羊啊,它叫勃荷就行了。他說勃荷,你的道友要我帶封信,那個豬就站起來了,兩個腿就這樣,他把那信遞給那個豬,那個豬就把那個信拿去了,死了。那信上說什麼,說勃荷,你該回來了,別盡是在那兒,還有很多事要做,那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化身,這在五台山感應一段。就是一切的語言,一切的行動,諸佛菩薩什麼都示現,因此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並沒入涅槃,那也是示現。大家都讀過《地藏經》吧,釋迦牟尼佛親自跟地藏菩薩說,我並不是在這個世界上僅現佛身,一切眾生心我都在現,我一直都在度眾生,那佛自己說的,《地藏經》不是假的,那我們就知道,一切事物都是普賢的微妙行願。咱們不認識,乃至我們一舉一動,我們經常念一個偈子,將此身心奉塵剎,我們把我們這個身碎為微塵,奉塵,奉給剎主,這才真正名為報佛恩,要發普賢行願的,得有這種心量,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除滅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說你想修一切法,行一切行門,都能成就,但是得有個菩提心,失掉菩提心了,什麼也不成就,這個偈頌呢?就是我們修的法,都是到彼岸的法,都是了生死的法,到彼岸就是了生死的法,但是你不要把菩提心忘了,恆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你最初發的心,菩提是覺,覺悟的心可不要忘掉,念念都在菩提心當中,念念發菩提心,你所有的障垢,都被你發菩提心這個心力給滅除了,這個時候你所行的菩薩道,所修的一切利益眾生的行門,能夠成就,在《華嚴經》是講初發心時成正覺,當你一發心,就是我們出家道友,說我發菩提心要利益眾生,要行菩薩道,你就成佛了,初發心,跟你成就那個菩提心的佛心,這兩個心,初發心跟你成就那個究竟佛心,如是二心,哪個難,如是二心初心難,若發了菩提心,一定能夠究竟成道,沒發菩提心呢?永遠門兒都沒有,沒有那個種子,發了菩提心的才有那個種子,同時我們要以大悲心利益眾生,我們如果你常修觀想的,勤修清淨波羅蜜,這句話怎麼講,你所證的,所修的,隨便你念句阿彌陀佛,念一句大乘經典,隨便你修哪一法門,或者你參念佛是誰,都算在內,這就叫清靜波羅蜜,裡頭沒有貪,沒有痴,沒有瞋,沒有十煩惱,清靜波羅蜜,這一句話把你所修的法門都包括在裡面了,你所修的行,對,你行動所修的法門,就是修行,都是清淨的,為什麼?你主導修行的心,它是清淨的,清淨心發起清淨的行為,所證得的清淨的果,我們念佛也好,參禪也好,讀誦大乘也好,但是這上頭有一句話,初發心時成正覺,如是二心初心難,初發心跟你到成佛的時候,一個成就了,一個剛發起,哪一個難?哪一個容易達到,哪個不容易達到,如是二心初心難,說你一發了菩提心,決定能成得菩提果,說你沒發菩提心,那個果怎麼成?究竟心怎麼得到?所以說這兩種心,初心非常難,如是二心初心難,這普賢菩薩教授我們,教授我們,說要想學普賢行的菩薩,凡是學普賢行的都是菩薩,不要把它看成太難了,說你要行一千里路,得你最初開始走第一步,最難的是第一步,只要你走了,上了路了,千里之行,在於足下,還有我們大家都熟悉的,萬丈高樓平地起,那個佛果,成就佛果,是從你初發菩提心得來的,如果你最初沒有發菩提心,沒有這麼個因,那個菩提果又怎麼成呢? 因此,我們在座的,都是未來諸佛,因為你聞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你自己沒發,還沒發,但你隨喜,你聽到人家說,大家學習普賢行願,你贊成,高興,沒反對,你就入了普賢行願了,如果你能發心隨喜讚歎,發心修行,樂發普賢行願的心,那你就從現在開始起,一直到你成佛,等你成佛時候,你再回憶一下,啊我這個是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南瞻部洲,南瞻部洲有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在那兒弘法寺,發起這個心,發心緣於初地,但是難,難於遇到,難得遇到,難得遇到也難得你發心,所以我們對我們現前的一念,今天能夠共同的學習普賢行願,這是不可思議的,也不是我們想,也不是願,這是偶然的,怎麼會是偶然的呢?它變成必然的了! 我來頂禮老和尚,我們的大和尚,讓我來講講《普賢行願品》,那發起的是我們大和尚,大和尚讓我講講,我感覺我很高興,我就來跟大家學習,我們共同的學習,那我們大家也迴向一下,共同的合掌迴向一下,祝愿我們在佛的光明中,具足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我再念一遍,祝愿我們在佛的光明中,具足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快樂,祝愿一切眾生,具足真正的安樂,真正的吉祥,祝愿一切眾生,具足真正安樂,真正吉祥。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