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夢參老和尚:楞嚴經 2/4
2021/08/20 13:15:47瀏覽1561|回應0|推薦3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
  佛把阿難所有的知見、想法,就是阿難所有的看法、想法,佛給他破除了,說你那個想法、看問題看法,不對。阿難這個想法又被佛破除了,他又轉了,又想。把這個佛給破除,他又有個設想,就是這個意思。又想什麼呢?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他說我又想了,我想的,此妙覺元,與諸緣塵,及心念慮,非和合耶?現在我想了,佛說和合不對,那我的思惟,就我想的想法跟妙覺元,還有一切塵境,諸緣塵境,還有我心念的思慮,不是和合的,非和合耶!意思阿難想我這個想法該對了吧?我說和合,佛破除了,不對。那我現在又一種思惟,與諸緣塵,我的心念思慮,非和合,就是不和合義。
  有時候我們學楞嚴經的可能大家看的注解都不一樣,幾十家的注解,注解跟注解就把你搞迷糊了。在家注的這麼樣說,他的知見。那位大德是那樣注的,那個知見。你又何所適從呢?看原文,就照經的原文,佛說的你去思惟。祖師所說的,那些能注注解都是祖師,沒有智慧他能給注嗎?但是他一己知見。現在我們所能知道的,能找到注解的,大概有五十多家,五十多個著述,就光楞嚴經。都對,都不對。我說這個話含義是什麼?應該跟到原文去思惟修。
  【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吾複問汝: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
  佛又批示阿難所問的,心所表現的。佛言,汝今又言覺非和合。前頭你說覺和,現在你又說覺非和合。那我就再問你,吾複問汝,複字當又字講,我再問問你,此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和?為非暗和?為非通和?為非塞和?明暗通塞。佛說就照你說的這個覺性不是和合的,那這個見精不是和合的,是不與明和?還是不與暗和?還是不與通和?還是不與塞和?明暗通塞這四種緣,正破。破什麼?破阿難的非和合。因為這種我們掌握這麼一個最基本的道理、最基本的原則,見明覺精就是我們這個真心真見,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落到語言去就不實的了。與明和,與暗和,與通和,與塞和,不對;不和,也不對;非和非不和,也不對。這叫什麼呢?離四句,絕百非。咱們經常遇到這種,不止楞嚴經了,其他各處也如是。
  【若非明和,則見與明,必有邊畔!汝且諦觀:何處是明?何處是見?在見在明,自何為畔?】
  你說見精不與明和,若非明和,那見有見的邊界,明有明的邊界,必有個邊畔。佛問阿難,你說不與明和、不與暗和,那什麼是見的邊緣?什麼是見的邊畔?汝且諦聽,佛叫阿難注意,諦聽,諦就是如理的聽。你再好好觀察一下子,諦觀。聽跟觀是一個,諦觀。如理審思,諦觀。什麼地方是明?你去觀照一下,找一找。何處是見?自何為畔?什麼是你自己的見,哪個是它的邊,就是破的意思。若非明和,不和。那它自相有個邊界,什麼是它的邊畔呢?邊畔的意思,就是什麼是明?什麼是見?見的邊畔是什麼樣子?它的邊到哪為止?明的邊又到哪為止?就是邊際界相。明有邊際界相沒有?就這個意思。這是破的意思。
  現今,就指佛跟阿難談話當時;諦實觀察,你進入理性的,諦就是理性的,如實的觀照來觀察。明的樣子,相狀是什麼樣子,何處是明相?把明定個相,光明的相。何處是明相?能見明相的見,何處是見精?就是能見的見精跟所見的境界相的明相,這個中間找個邊際,找個界畔,找個邊。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雲何成?】
  阿難,若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明中間沒有個見者,就能見的,能見的見於明是所見的,有邊嗎?明際中,必無見者,則不相及。那你自己還不知道明相所在,怎麼還能找個邊呢?連明相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邊從何來?與明和,那見與明得有個和的一個相,得有和的一個邊畔;沒有。暗也如是。根本就不知道,則不相及。連明相所在都不相及,畔雲何成?畔就邊畔的意思,咱們就說岸邊的意思。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又者彼暗與通,明、暗、通、塞,及諸塞相,就是暗、通、塞也複如是。舉這麼一個例子,四相,明、暗、通、塞,明相如是,暗相也如是,通相也如是,塞相也如是,四相都如是。這是佛破阿難的非和。
  【又妙見精,非和合者,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
  阿難他明白了,說這個非和,就是他那個見性跟這些不和。佛就給他破除,和也非,非和也非,那個妙精本身非和合義。為非明合?為非暗合?為非通合?為非塞合?都不合,是不合的。
  【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如耳與明,了不相觸。】
  這就很明顯了,就翻過來,正面反面。就反面說,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確定的,說這見不與明合,那見與明一個屬性、一個相,彼此乖違了、角立了,各個都不相順。這是講理,據理上來講。既然非合,假使說非和合,既然非和合了,你耳根與明相了無關係。舉例,舉耳根例子,不相觸合;合就是觸,不觸就是不合。若非明合,則見與明,性相乖角。體跟相,乖就是相背,角是相互的爭。那耳與明,了不相觸。了不相觸就不相合的意思,觸就是合,不相觸就是不合。
  【見且不知,明相所在,雲何甄明,合非合理?】
  根本這個見還不知明相在哪裡,還談什麼合跟不合呢?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複如是。】
  彼暗與通及諸群塞都如是,明暗通塞四種相都如是。把四相破除獨顯真,破四相顯真,破妄顯真。我們的見聞覺知虛妄的病源都是病態,因為妄不離真,妄即是真。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妄沒離開真體,妄絕不離開真來說妄,妄不離體。見聞覺知這些個都是病態,虛妄的病態,妄沒離開真,妄即是真,同是覺明無漏的真心。這個道理要思惟。我們這個本覺的妙元的心,它非和合、非不和合,這個義理非常微妙。萬法一心,萬法唯心,這一切都屬於萬法,萬法都是妄,心是真,真不離妄,妄即是真,說妄的時候真含在妄裡頭。密,大家經常說密宗,這就是密。所以說凡夫都能成佛,凡夫的佛性是真,它沒離開你這個肉體,沒離開妄,真不離妄。真要離開妄,何處去顯真呢?真是對著妄說的,離開妄,哪還有真呢?但是妄絕對不是真,真也絕對不是妄,這叫密義。因此見聞覺知它這個真實的真正的妙明真心,本來的妙覺元明的,就是本覺的妙心與妄絕不和合,非和合;那又非不和合。所以密法就是萬法一體,唯萬法唯心。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這裡就告訴我們了,你現在沒明瞭一切浮塵所有這幻化境界相,當處出生,即是妙性;滅盡了,幻妄的相滅盡了,真性就顯現了,其性為真。妄盡還源觀,咱們講華嚴經時候,妄盡還源。萬法唯心,萬法是妄,唯心,唯一真心,這就是萬法唯心的含義。心唯萬法,你的真心遍住在一切法上,法法皆真。所以在華嚴經境界,咱們講過華嚴經這個義理,大家就很容易懂,隨拈一微塵無非法界,法界之內包括萬法。
  所以佛說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一切幻化相,當處出生那個生,出生的地點,隨處滅盡,當生當滅,生滅;生滅滅已,就是寂滅。幻化的妄想成相,那它性呢?相盡還源觀,就是妄盡還源,性為妙覺明體。
  我們見精的相是妄的,性是真的。這個特別注意,相是妄,性是真。一切諸法皆如是,所有一切看見的一切幻化之相,無非是真理,這個理解力要能夠看見萬法之相皆是本體。就是說一切六塵虛幻不實的那些個境界相,忽然有,忽然沒有,就是幻化的。像空華,空華沒有;有嗎?鏡裡的相,夢中的境界,你作夢你富貴容華,夢裡頭境界相,全是沒有的。當處的出生,不論什麼物質,當處出生,生無來處。從什麼地方生?生無來處。滅了呢?隨處滅盡。滅要有滅處嗎?滅無去處。滅到哪裡去了?
  這個道理看文字上聽到,你可以做實事想,這一切法的生滅法滅盡了,法滅盡了;就像空中的華,華沒,盡了;鏡中的裡相,作夢所現一切境界相,夢裡頭境界相哪裡來的?你醒了時候,境界相沒有了,又滅了,又到哪裡去了?生無生處,滅也沒有去處,只有虛幻的名相而已。
  過去的歷史留下來就虛幻名相,那事實哪裡去了呢?沒有了,滅了,這就叫浮塵幻化的相。但是這些個浮塵幻化相沒離體,那就是我們現在楞嚴經所講的眾生的妙覺明體。一切眾生的妙覺明體,沒有相,它又能現一切相。無相而現一切相,一切相還歸於幻滅,怎麼理解?妙,這就叫妙,就叫不可思議。雖然現一切相,它的性,本覺湛然的性體是明淨的,能現一切相,一切相還歸於寂靜,還歸於妙明真體。所以明幻化即真,幻化空身即法身。咱們經常念就兩句話,就是我們現在這幻化的肉體就是法身,幻化空身即法身。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在分析上頭說,佛又對阿難說,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緣和合了,緣成則聚,聚則能生;但是這個生因緣和合的,虛妄的有生;緣不具足了,虛妄的名字也滅掉了。人的生和死就是虛妄和合的生滅形相而已。假如說你看歷史,唐宋元明清,近代史這一千多年,這算近代的了,最近代的滿清這三百來年,將近三百年歷史,咱們這民國也快進入一百年了,過去那些個名人都哪去了?幻化,都是虛幻不實的法。這叫什麼呢?虛妄,虛妄是相,相是虛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因緣和合了,虛妄有生;因緣別離了,虛妄名滅,就是死了。
  相是虛妄的,而且這些法的性是真實的,不論陰、入、處、界都如是。這個名詞很多了,這個名詞咱們不一一的講它了。說心迷了,心迷了就有種種這相。但是有時候是廣說,有時候略說,有時候一說,有時候異說。一切色法,就是有形有相的就為色蘊。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叫六根。六根入於六塵,根塵相入就叫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叫十二處。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著色聲香味觸法,而中間產生了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眼識到意識,三個六合到一起,這叫十八界。為什麼加個界呢?各有各的界限,各有各的分際,叫因緣和合。因緣一和合的時候,這叫生法。因緣別離了,緣不具足了,這叫離法;虛妄的,不實的,因為虛妄不實就叫滅。因為虛妄的因緣和合的生,這叫生法;因緣別離了,這叫滅法。無論生與滅,都不離開因緣。
  大乘起信論上講真如不守於自性,妄動為因。“一念不覺生三細”,生的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相為因,業、轉、現為因。因為這個因它常時的,它是不動的,是寂然的,但是必須假緣,沒有緣是不生的;不假因緣,不假六種的染心,眼耳鼻舌身意緣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緣,因必具緣。真如,我們的本體不守自性這叫因,加上外頭境界的風一動;真如不守自性,遇見境界風的因緣,緣,因緣和合。所以在如來藏法之中,這有三種相應跟不相應的染心。不相應的染心,在大乘起信論上這樣講,以業識的內心熏無明為因。“一念不覺生三細”,業相、轉相、現相,業相熏無明,業風熏無明,這產生了以無明為因,業風為緣,因緣和合了就產生了轉,轉就是轉變了,轉變就起業了,就起業造業了。無明這一熏轉變叫業相,業相它不停,它愈變愈粗,它就轉變了。業相,轉相,就現境界相,業、轉、現三相,得到了八地菩薩斷現相,九地菩薩斷轉相,十地菩薩斷業相,愈變愈粗。
  因緣和合了,虛妄有生了,就生起一切色法,就有形有相了,但是都不離開因緣。但是我們現在講這個心是真心,真心離妄絕對待的;就是把業相停歇之後,把無明停歇,無明不覺妄動那個無明恢復於真,就叫真如妙心。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虛妄的名為滅,因緣的就叫別離,生離死別,就是這個樣子。因緣別離了,因緣別離的時候也叫滅了。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因為這樣子就不知道生滅法、去來法,這些法本來都是如來藏性;迷了,迷了不知道如來藏性了;要能知道如來藏性恢復,恢復就是反轉來,那就是修行了。想從凡夫地,咱們所說的斷煩惱、證菩提,你先得斷見思惑;見思煩惱斷了,咱們見什麼迷惑什麼,見什麼都離開,見什麼不迷了,斷見惑。見惑斷了,斷思惑,完了才能說斷無明惑。完了知道了生滅法、去來法都是如來藏性,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這個妙真如性性真常中,在這真常的理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就是在我們心中,想找個去、來,迷了、悟了,生、死,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沒有,根本沒有,都是虛妄的。
  【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到這個地方跟阿難說,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是實,全妄即真,一切妄法就是真如實性。色、受、想、行、識五蘊,這是世間法。一旦你開了悟了,就是你修練的明白了,你明白了這個就是真如性。因為過去五蓋把真性給蓋住了,為什麼叫蓋呢?蓋,它把你真性給你蓋住,就是把我們真心給蓋住了。你把這蓋子揭開來,把它取消了,蓋沒有了,那真心就顯現了。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舉個題目,佛舉這個題目。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惟一晴虛,迥無所有。】
  清淨眼觀虛空,虛空沒有華,什麼都沒有,原來就清淨的。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複有一切,狂亂非相。】
  病眼,你眼睛有毛病了,那你看虛空像翳,翳眼見虛空,空華亂舞。我們這一切法,總說生住異滅、苦集滅道、色聲香味觸,所有這一切法都是眼睛上起了毛病,起的翳,狂華,一切的狂亂假相。眼睛好了,就咱們說是明心見性了,什麼假相也沒有了。明白了,一切法虛空,那一切法都頓息了。
  【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一切色陰全是虛妄的,沒有真實的,等到色陰消失了,什麼都沒有了。咱們世間上說話,說死了死了,那個死了沒了。因為五陰、十八界一切的色相,他狂妄的妄心沒有明白沒有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狂心未歇呢?菩提沒有。應當知道色陰法如是,一切法都如是。
  【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若是從空中來,一切法皆空;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破這個因,因是從空中來的,沒有因沒有實體的,因從空中來的。華,在虛空中現的假華,因為你肉眼看見虛空華,這華是從空中來的,從空中來還入於虛空。那華有出入嗎?華沒有出入。若是有出入,不是虛空。若空不是空,空若非空,那個就不實了,非空就不是虛空了,不是實在的虛空了,就是實體了,不空就有實體了,那華相還能在空中起滅嗎?這個眼翳所起的華相,還能起滅嗎?阿難,阿難的體還能容個阿難嗎?如阿難體,不容阿難,阿難是個假名而已。
  【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
  拿這個做比喻的,若你的眼睛,目,眼睛的出,眼出,目中所看一切的是從眼裡出的,那一切相還要入到眼睛,能入嗎?眼睛向外看一切相,一切相要還入於眼中,有這個事嗎?這是即可明瞭的相。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
  這個華的性從眼睛出來的才有個見,眼見,這叫眼見。若有見就沒有華空,有見華就不空。合見眼,見跟眼相合了,有眼出見,見是還歸於眼,這就相合了。若沒有見,翳空,空中的華是眼上的病,眼有病了看空中有華,眼沒病了沒有,那你就應當治治這個眼睛。眼睛這空華,這個病眼叫翳,障礙眼睛那個浮塵;你把那浮塵掃去了,眼睛毛病沒有了,空華就沒有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雲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這個眼睛見到華相的時候,能見的見,所見的華相,這個華的相從外邊來的嗎?從眼裡出的嗎?因為我們能見的見動的時候,沒有毛病,這就號為清明眼。當你見到華的境界相的時候,你的眼睛沒有障礙目應無翳,翳就是遮蓋眼睛的虛妄的妄相,這個時候你的眼睛就是清明眼,這叫清明眼。這形容著,這是反難的意思,佛對阿難說你看見空的時候,空中沒有華,純空的,突然間眼睛看著有個光圈或者有個華,那就眼睛有病了,所以叫翳眼,翳眼就是眼有病。見到清明的,清淨眼見清淨明空,在這個時候還有見、還沒有見?能見的是眼,所見的是外邊虛空,那這個中間產生一種障礙,眼睛有毛病,看著空中有華;空中沒華,這叫妄執,妄執這個空華從空中生的,不然怎麼會空中有華呢?這就說明病眼。所以你眼睛如果沒病的話,見華的時候是清明的;眼睛有病,見華就不清明了,就這樣。
  這個意思就是形容著色陰的法,是故當知,前頭是比喻,比喻了合法。法是什麼意思?那個華是假的,是虛妄,不是真相。解歸真相呢?見空時候就是空,沒有空華,就是解妄歸真了。是故當知,佛對阿難說因此你要明白,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五蘊都如是,讓你都作如是觀。五蘊非有,全是虛妄的,何況虛妄中生妄呢!例如說你眼睛看外頭,看境界相的時候,看空,空沒有華,那華相從哪來的?從空中來的嗎?是從你眼裡頭出來的嗎?這個意思就要你起智慧觀察,應當有智慧的觀察。所以你應當瞭解色陰一切法,色陰的本身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緣。那是什麼呢?咱們前頭講過了,妙明真體隨緣而染一切諸法。所以說非自然,就是我們的妙明真性的實性沒有一些妄想的,都是虛妄見相,是假的。如果按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善用其心,就是你起到一種智慧來觀察。智慧就不是照,我們慧照現前,觀見色陰的根本就是實相。若見諸法無相,則見一切諸法實相。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忘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於空相摩,妄生澀滑,冷熱諸相。】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很舒適的,就是身體很健康的;宴安是很清閒自在的,身體沒有不舒服感,沒有不適應感。在這個時候忽然忘生,起了念了,忘生念。性無違順,性說體,就是那個藏性。這個是講受的,講五蘊,色陰完了講受陰,說受陰;性無違順,沒有個善受、不善受,沒有受的感覺。假使無緣無故的用兩個手在虛空這麼搓;咱們有時候有這個現象,拿手這麼搓一搓,搓搓揉揉眼睛;兩個手在空中這麼一摩擦可就不同了。手這麼一搓,生出一個滋潤的潤滑的現象,還是個澀滑的現象;有時這麼搓搓的不大那麼光潤,有時候很光潤。你兩個手一相搓就熱了,就發熱;沒搓的時候以前是冷,兩手一搓就發熱了;就產生了澀、滑、冷、熱,產生這一切相。這是形容法的,說我們的這個藏性,本具那如來藏性在受陰所感受的時候,清清淨淨的、平平安安的,心無所著,也沒什麼顛倒的,這很自然的。
  受是領納的意思,色受想行識這是講五蘊,講這五蘊法,五蘊法跟你的本性、跟如來藏性,一個是體,一個是相。在這個相上頭,是受領納為義。在你沒有苦的受、沒有樂的受、沒有不苦不樂的受,就是無受的時候,很自然的時候。換句話說,沒有順境就沒有苦境。無順無逆,逆就是苦,順就是自然的,就是樂境。當你這個體很適應,無苦無樂,沒有苦相,也沒有樂相。在這個中間心裡頭憶念當中,憶念過去,忽然想起煩惱事,那心裡就不安了;想起快樂事了,隨順那個快樂妄境就產生妄心。這個是什麼呢?這是心回憶有領受,產生的有苦受、有樂受。一個人在那坐著很舒服的,都很舒適的,他突然忘生了,忘生就是生起妄念,生起違境,或者生起順境,但是自己性體沒有違順境界,這是法。你無緣無故兩個手在空中這麼搓,這是比喻形相,本來無有事,坐那很自然的;你兩個手一搓,就生起來發熱,又有光滑的柔滑的感,好比舒服感;搓搓不高興、不舒服,現冷相,現熱相,現諸相。這是形容詞,我們法的本義。
  我們眼耳鼻舌身對著外邊的色聲香味觸,身對境這時候產生一種受。受就是產生一種力量了,自心跟外境,自心就是五識,這個五識是受蘊,受是領納,領納義。舉個例來說,前頭這個文中就舉例說,他在那宴安,坐著很安靜的,調和很順適的,這形容我們那真如的體性不動,我們本具的那個性德很自自然然、很舒適的樣子;忽然間生起妄念,妄心這一動,隨著妄產生了,兩手相搓,其他動作就很多了;這一動就有苦有樂。覺得很自在的,自身很自在的,這就是受,這叫樂受。覺得這一動有苦,動時候不大舒服,這是妄執的,就違緣,這是苦。動的時候也沒感覺苦,也沒感覺樂,非苦非樂。因為受的時候,領納的時候,必須得外境。你這個識跟自然的境界相兩個相對了,中間所產生這個就叫受。有的很愉快,這個受就是高興的,這叫樂受。有的不愉快,那叫苦受。也沒什麼感覺,也沒什麼愉快、不愉快,這叫不苦不樂受。
  這個受陰本來是虛假的,沒有什麼。但是一產生了思想分別,一對境的時候,它就產生問題了。這是身體上。咱們有時心裡頭,這個每位道友都有,或者回憶過去,或者想想未來;想到高興的地方,思想很高興,飄飄然了;想到你受人家責備或者不如意時候,那個接觸的很不高興,那就煩惱來了,煩惱來了就苦受,識上感覺不舒服。
  【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是受陰,受的五蘊就是這樣子,一切諸法從妄所生。受必須得接觸,領納為義。
  【阿難!是諸幻觸,不從空來,不從掌出。】
  佛就對阿難說,阿難,是諸幻觸,這種虛幻的不實的接觸,空中也沒有,不是從空中來的,空中本來沒有。你自己身識上頭感覺著觸,例如你感覺著冷,就是接觸外邊寒流很重;你接觸著感覺著很溫暖,熱流很重。所以摩擦所生的觸都是虛妄不實的,幻化的境界。哪裡來的?不從空來;兩個手掌摩擦,也不手掌出,手掌也沒出。所有這個苦樂受的意思。
  【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能觸掌,何不觸身?不應虛空選擇來觸!】
  佛問阿難,如果是這個觸空中來的,觸來觸掌,為什麼不觸身呢?不應虛空選擇來觸,是不是虛空還選擇一下子,我觸你的手,不觸你的身。是這樣子的嗎?佛這種推破的意思,往前推就是除你此身之外,外頭都是空的。那這觸從空中來的嗎?那觸要從空中來的,這個空來的觸能觸你手掌,也觸動你全身,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空沒有知覺的。那也不應當虛空有選擇,我要觸你的手,我不觸你的身。那這我想多愚癡的人也不相信的。那這觸從哪來呢?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必有覺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來,何待合知,要名為觸?】
  若從掌出,應非待合,一個手就可以了,那必須等待合。又掌出故,合則掌知;一合了,掌就知道了。那離呢?離就沒有了。離則觸入,臂、腕、骨、髓應亦覺知入時蹤跡。從哪裡入的?入的時候要有個形相、有個痕跡。是從膀臂上入的嗎?從手腕入的嗎?從骨髓裡頭入的嗎?那你的覺、你那個心能夠覺知這個觸的出入相,只有一個物件往來,那何又待這和合才知道呢?這講觸塵,要名為觸,這就解釋觸的意思。
  【是故當知:受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觸是受塵的虛妄,是受陰。色受,色陰、受陰,不是自然的,也非因緣的,這是講觸受。觸是接觸,接觸你有個感受,這個感受是從空中來的嗎?是從手掌出的嗎?虛妄。沒有生的體,生無體就叫虛;循業發現,二掌相摩,就兩手相搓的時候,這叫妄;虛妄。非自然的妙真如性。這是破五塵境界的,大家依著色、受、想、行、識,破這個境界相的。我們平常都在這個裡頭打轉轉,佛就破這個。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懸崖,足心酸澀。】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談說梅子,談說我們喝的酢,那口裡就酸了,口中就出水,流口水,一說一想就口水來了。思蹋懸崖,足心酸澀。假使我們想到走那個懸崖絕壁,空中懸崖絕壁,這腳杆就發酸,這是正常人的現象。想陰,這就叫想陰。雖還沒吃梅子,但是一想到梅子,口就發酸了。大家都知道曹操跟東吳作戰的時候,赤壁鏖兵,曹操打敗了,打敗了退守往許城走的時候,這個兵走在路上又饑又渴又煩躁,想水喝。哪有水?行軍的路上那個時候沒有水喝。曹操就想了,說:你們大家想喝水,咱們到前頭有個樹林叫酸梅林子,到那樹林子吃酸梅就不渴了。大家一聽到說梅子,口裡就發酸了,都流口水,就不渴了。這就思想作怪,這就叫想陰。
  【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當你思想想到那個事物,跟你現在的法相合了,想陰就如是。
  【阿難!如是酢說,不從梅生,非從口入。】
  阿難,如是酢說。我們說這個酸是從梅子生的嗎?是口裡入的嗎?當然沒有梅。從口入的?也沒有從口入。人只要一動思想,這是思想產生的。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從口入,自合口聞,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如是,阿難,若梅生者,梅合自談,何待人說?若是梅生的,梅自己說,不要待人介紹。若要從口出,自合口聞。口沒聽到,不是從口出,何須待耳?若獨耳聞,此水何不耳中而出?口水不是從耳出的,從口裡生的。這是一種。
  【想踏懸崖,與說相類。】
  佛又引一種,想踏懸崖,與說相類。只要你一想踏到懸崖時候,那個心裡頭,那個腳就發酢,腳心就發酸,想到懸崖那種境界。都是憶想所成的,虛妄,證明這個。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想陰虛妄,合法了。佛說這個比喻意思,讓阿難知道這就是你思想裡想,沒有因緣,也不是自然,這叫妄想。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
  說那個大水,暴流是大水,大水不論它多暴,後頭的總是在後頭,前浪總是在前頭,後浪推前浪,絕不相差的。水流如是,暴流的波浪是相續的,前際後際,不相逾越,絕不後頭跳到前頭去,不可能,沒有這個事。
  如來藏性所有的行陰,行陰在我們法相裡頭講,它叫心所法,就是思想,這個思想不停的運動叫行陰。咱們每人都如是,你那個行陰驅使你那個心,乃至你做的善業或者不善業,一切行動,行!咱們不是色、受、想、行嗎?就那行陰,那個運動的意思,它攝的法最多,就是遷流不息的意思,永遠不停的,那八識遷流不息的思念。第七末那,恒審思量。這個行陰屬於末那,思量不停的。既不超前,也不落後。不從前頭,前六識,也不從到後頭的第八識,不相逾越,不相超越。但是這個行陰它有粗有細,究它的根本,潛伏的心的根本,潛伏之本,比較前受、想就細一點,就同分的生基。
  咱們現在舉這個都是名相,現在這個講都是名相,到以後了;咱們這才講到第二卷,等到第十卷都講這個問題,到八、九、十卷,九卷、十卷就講這個,咱們一天的生活,咱們這五蘊的行動,你把這些認識清楚了,你才能開悟。開悟的楞嚴是什麼?把這些分析明白了,你就知道你心的活動就你那些個妄想。你坐著突然間來個念頭,就是想法,或者過去的,或者未來的,或者你想到你作夢,作夢多數都是前緣,前的五蘊境界,夢中所現的有時候不是現在的,潛伏的。我們那個根的心潛伏,完了才現現行,那是根本;以前受過的,現在它浮現,就這樣子。這裡頭造業趣向果,那個相非常微細,而且很多很多。咱們有很多作夢的時候,咱們也沒看見,不但沒做過,連想都沒想過;那夢裡頭出現夢的,夢了很多奇奇怪怪相;那不是現生了,那是我們無量生的。
  【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所以行陰,咱們講完了受陰,講行陰,受、想、行,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
  一個是離,一個是破。約空,約水,這是離,識離,這是暴流之性,這個暴流之性不因空生。暴流是指水說的,也不因水有的。暴流,不同空,也不同水。流性是指水說的。這個水性不因空才生的,這個流性不因為水才有的。不因為水,離開水,怎麼叫水性呢?所以非水性,離空水。不空不離,又是即空即離,翻回來說。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世界自然,俱受淪溺!】
  如是,阿難,若因空生,則諸十方,無盡虛空,成無盡流。這個水從空中生的,那十方虛空全成了流水,那就流無盡了,都在流。不是從空生的。要是那樣一流,大自然界全都水泡了,全都淹沒了。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子。
  【若因水有,則此暴流,性應非水。有所有相,今應現在。】
  那就因為水有。若因水有,這個暴流性應非水。為什麼?有所有相。因為水有,應該有個相。水有流動性,有流動的相,有相嗎?有所有相,今應現在,現在還在流。意思就是不是水,此即非水。說暴流,暴流是水、還不是水?暴流是因為水有的嗎?若因為水有,暴流之性,應非水而自性,它自己有個性。何故暴流之性是渾濁的,水性是澄清?這個暴流的時候,沖的泥沙水沫是渾濁的。但是跟水性不一樣,水性是澄清的。如果是有暴流,是水性有的、還是流性有的?水性沒有,流性也沒有,所有二相,應明白現在;明白現在了,因水而有,暴流確實是因水而有。這是說明了行陰,色、受、想、行,這個行陰,行的陰是什麼樣子,這就講的行陰的樣子。受、想、行、識,講了受了,講了想,講水的流性。
  【若即水性,則澄清時,應非水體!】
  即非水性,暴流不是水性,因為它渾濁,不是水性。水性是澄清,渾濁沒有了,才是清淨的水性,那才是水的自體;有了渾濁不叫水了。行陰就是藏識,這點我們能理解。另外一種,如果在這上不理解,等到冬季了水成冰,冰是水、不是水?冰不是水。水是流動的,冰是靜止的,冰是結固的;那離開水,哪裡有冰?這個道理大家多思惟。冰即是水,冰化了就是水,水凝結起來就是冰;但是凝結起來的冰不是水,它是靜止的,它不動的、不流了。這個問題要如是認識。
  【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
  若離開空、離開水,哪還有個暴流?若離空水,空非有外,水外無流,水之外還有流嗎?是水流。空呢?都是空的了,還有什麼內外,空無外。那要離開空、離開水,那何又有顯出水的體,又何是水的體?
  【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知道佛的這些問答是顯性的,假這一個比喻讓阿難明白自己的清淨妙心。現在你這所有用的都是虛妄的,幻化五蘊,色、受、想虛妄的,那行陰又何不是虛妄的呢?是故當知,行陰虛妄,本非因緣,亦非自然。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
  這是形容識陰,識陰就含藏義,陰就是蘊藏的,說識陰就是說我們含藏那個性體。識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了別為義的,能了別自分的境界。受、想、思分配在前七識。這個識,現在這個識獨指第八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個文的意思,這段文的意思,指著第八識,指第八識說的。拿形容詞,拿什麼形容?譬如一個瓶子,頻伽瓶,舉瓶子,把這個瓶子的兩個孔,瓶內的兩個孔道給它堵死的,形容詞。瓶子堵住兩個孔,形容什麼呢?形容著我法二執。阿賴耶識它自己本身具足兩種執著,一個我執,一個法執。空,拿虛空形容著虛空分內空和外空,瓶內叫內空,瓶外叫外空。喻什麼呢?那這個就形容著阿賴耶識。外空就喻藏性。藏性,性含著兩種障,二障,一個我執障,一個法執障,二種執著;二種執著就把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給遮蓋住了,人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給障住了,這叫二空真理。
  我們起惑造了種種的業,因為起惑造了種種的業就要受報。業一定有業因,一定要受業果的,起惑造業。因為二執障,我執、法執。空也分內空、外空。瓶內的空喻那個識性,瓶外的空比喻藏性,識性跟藏性。由於我執障、法執障,法障這樣子,所有障敝了二空的真理,我空、法空的真理,依著這個根本起惑造業;一定要起惑的,起惑惑絕不停,一定就造業;造了業就要感果,感果就要受報。
  瓶擎著是空行,把它藏性裡頭隱在身中而成為識性,藏性跟識性實際上是一個,沒有隔;但是藏性不是識性,由阿賴耶識發生的是藏,發諸於六識就叫識性。因此就講出來了內空、外空。本來有沒有什麼內空、外空,因為執著,識性和藏性,識性本來一性,分成兩個了,由執著分成兩個。比喻瓶擎空,這個形容什麼呢?輪回六道受苦。在苦中又來起業修行,迷位捨身受苦,輪回六道;就是三界之內的一切眾生,依著善惡不動(禪定)而受的業苦。業苦,因為造了業了,造了身口意三業要受苦了。這個苦,苦中有樂,苦、樂等報,受苦當中的三業有苦有樂,有受苦,也有善業。但是總的合起來,八識是它的總報主,隨業受生,就是隨業受報;八識就是報主,受報的主人。業報身,我們平常這個業報身就把它形容為瓶子,瓶內是空的,是識性,這個識性因為造惑了起了業了,把你那個原來的藏性又轉成了識性,隨著識性所牽引的;識性,你造業就受報了;受報,它牽引你,牽引你到什麼地方去呢?六道輪回,那隨業了,看你是哪一業。地獄、餓鬼、畜生這三道造的業最重的,天、人、修羅這三道咱們所謂的三善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三惡道。
  這個是形容詞,解釋當中這樣解釋。你那個識性裡頭它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普遍性的,地、水、火、風這些個的影響,識性你就被這地、水、火、風把你局限住了。這是形容詞,冷暖濕滑、地水火風,地是不動的窒礙性,水是流動性,火是熱性,風是動性。所以這個千里遠餉喻佛道長遠的意思,說我們修行的趣行,我們修行的趣向,怎麼樣起修呢?信,信三寶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向如來果。所以修行就很多法門了,四加行、十地、十二因緣,等覺諸位,就像那個千里迢迢的路程一樣。他國就是形容常寂光土。瓶子還有兩孔,兩孔就喻我執、法執。證得人我空,人我空就是人我執沒有了,證得人空;證得法空,法執沒有了。全部的佛教轉八識成四智,咱們上來所說這些話,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整個的佛教的過程。
  【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識陰,這個念蘊,不是陰陽的陰,念蘊,識陰。蘊者是含藏之義,譬如五蘊,五蘊是含藏,含藏無量諸法。識陰當知,若與法合,那個瓶子就喻我們所造的業,瓶就跟我們相合。識陰當知。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這個你應當知道虛空是什麼樣子,虛空是哪方來的?還到哪方去?就是我們說成了佛地,佛成佛了,到了佛地沒有污染的,佛那個識叫無垢識,是哪裡來的?是從凡夫同居土帶來的嗎?還是此方入的嗎?不是到佛地無漏身的身中,這個識性是周遍的。只是說這識性,這個識性是周遍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入,隨著因緣而異稱。在佛的這是識叫如來藏性,在眾生這個識叫遍計執、依他起,那就種種的隨緣而不同了。這個識性變成藏性,在如來名為藏性,在眾生名為識性。這些個文字上頭你沒辦法入,你得思惟修,從那個名相顯那個道理,把它跟你身心結合起來。同時佛又把這個比喻跟法合。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如果這個瓶子裝了空,那麼空就被瓶帶去了,虛空就應該減少,有一部分被瓶子收攝了。沒有這樣子,你裝一瓶子空去,彼空中並沒減少一個瓶空,不是這樣子。如果在別地方擎來這個瓶,那瓶的虛空到此處放出來,那此處虛空就該多。虛空不會的了,這個道理大家都會都很明瞭的,誰都懂得。若把本瓶既貯空去了,這裝了一瓶空中走了,那我們這個地方虛空就應當少一瓶的虛空,是這樣的嗎?不是這樣的。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若在別的地方裝了一瓶虛空,到這個地方,到此地把那瓶子孔打開,把瓶子倒出來,那應該見空出。你把瓶子打開有空出來嗎?空非形相的。既不從彼方來,也不從此方入,若有出入還什麼叫虛空?這個說故事,不是隨便加這麼個虛空來說它,做什麼?形容法的,現在與法合,說完空與法合。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我們講五蘊色受想行識,講識陰,佛先說比喻而後才說法的。識陰是虛妄的,五蘊的識陰,蘊是蘊藏,蘊藏一切識。識陰沒有個此來彼去,形容詞,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拿瓶子能裝走。此地被瓶子裝走了一個虛空,這此地虛空減少了嗎?到他地把那瓶子倒出來,他地虛空增加了嗎?虛空本來沒來去。我們的識陰是虛妄的,就像瓶子裝虛空一樣,我們的識陰是虛妄的,沒有實體的。識有什麼實體嗎?即非因緣,也非自然。我們那個識不是因緣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
  五蘊說到這說完了,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有實體的、是沒實體的?沒有五蘊。沒有五蘊,說五蘊,因為五蘊即是如來藏性,因為沒實體故,虛妄不實的。既然虛妄不實的,有什麼貪戀嗎?有什麼執著嗎?咱們這整個的身心,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之體。這個道理我想我們諸位道友都明白了,以前我們每天所學的,我們每天所做的,你入了佛門之後,從你落髮那天開始起,你就跟五蘊漸漸就斷絕,色受想行識,你這個色身第一個就起變化,第一個落髮,乃至衣服、形象全變了,不是這樣子。
  五蘊一切虛幻不實是假的,根本沒有,緣影!這破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所具足所承認的,先從身體來說、來破除。就是我們這個色身五蘊合成的,五蘊不存在了,所以這肉體是假的、是變化的、是壞的,所以會死亡的,不是真實的,就破除我們的身見,不要執著這個肉體。一個是讓我們心不隨物轉,這說如來藏心,我們的心不被肉體轉,心能轉境,讓我們心轉肉體;心被境轉,那就墮落了,凡夫六道都墮落了。心能轉境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你漸漸的就能成佛了;心能轉境即同如來,心被境轉就是凡夫。這講完了虛妄不實的身,完了下頭講六入。
第三卷
  【複次,阿難!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印度話叫缽羅吠奢,缽羅吠奢翻我們中國的華言叫入,就是入,缽羅吠奢就是一個入字,或者叫處;或者叫入,或者叫處,咱們有時候說六處,有時候說六入。六入沒有體的,本體是什麼?如來藏。六入從什麼起的?從如來藏起的,叫妙真如性。這是定義,六入即是如來藏性。藏者就含藏之義,含藏什麼?含藏如來。你從六入,你要明白了之後,你開悟了,可以開悟入佛的境界,乃至入菩薩境界。
  這個六入六處是色心開與合,就是色跟心開合,解釋這個開合的問題。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入字怎麼講?就是根入於塵,根接觸塵才叫入。因為六入把你六根吸攝到六塵裡頭去了,所以為什麼又翻處。色心開合這是楞嚴經的特點,其他的經沒有,佛沒這樣說,其他經沒有。是這個楞嚴經以這個根,六根,六塵,根入於塵才說入。什麼叫入?能入的是根,所入的是塵;入的塵,塵無處;能入的根,跟無境;無根無境,無入無處,這樣來講能入所入。在這個意義上頭,你多思惟,明白了,開悟了。
  所以說開悟的楞嚴,就是你要在六入當中,六入即是如來藏性,就是妙真如性。六入是沒有體的,根入於塵,眼根入於色塵,眼見色,耳聞聲,耳根是聞性,聞性入於聲塵,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入六塵來觀塵,轉變為塵。根是什麼?是指著根本說的。根本是什麼?如來藏,一切法皆如來藏而起的,依之而起。現在學六入的,怎麼樣產生六入的枝末?怎麼樣為六入的根本?原來的如來藏,本有的如來藏性不變的,就是人人本具的如來本體不變的;但是真如隨緣產生妙有了,遍於法界了。藏就是含藏之義,含藏一切什麼?咱們說的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切善功德,都在如來藏裡頭。妙真如性,如來藏的體就是妙真如性,這個體性既是事也是理。六入本來全妄,全妄即是全真。不妄了,六妄不妄了,就是全真了。六入本身沒有,就是法入於塵,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入。因為它不舍一切法,所以叫妙,叫妙法,不舍一切法叫妙法。一切法皆真,沒有一法不真!哪裡還有虛妄?沒有。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
  這個是舉色,還是從色聲香味觸法,跟前頭講六塵一樣,這一個一個講的。瞪目發勞,你的眼睛它進入一個虛妄的境界,這叫瞪目發勞。眼陰無故的看什麼定而不轉變,目瞪發勞,那叫勞的現相。勞就是病態。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無論能和所,能是見,是目,所是入於塵。入是根入於塵,塵攝於根,塵被根所攝了。但是你看什麼思惟什麼久了,久而不動,那就叫勞相,瞪目發勞。眼睛看什麼看久了,看久就起空華了,起變化了。但是這個怎麼來的呢?都見來的。你不見,哪有這些相呢?這個問題下回再解釋吧!今天就講到這裡。
  現在講的這段經文,就是我們怎麼能夠進入空觀。楞嚴經本來講的是當體即空,但是在這個教導當中還是從分析來的,這叫析空觀,經過分析你達到一切法是空的,一相不立,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假相,假相破了就空了。楞嚴經最後的目的是教我們達到體空觀,當體即空,就認識一切事物沒有一件是真實的,經過分析而達到空義。先從我們六根、六塵、六識,從十八界空;十八界都空了,當然就空了,這是析空。當體即空,就像我們禪宗講的一切諸法皆無實義,當下即空的,這種叫體空觀。
  我們現在這一段經文就是讓我們從分析,一切法都是妄的,沒有個真實實體;真實就不變了,不變了就不滅了。那我們就說我們這個肉體每天在變,你每時都在變,因為它變的很微細,你覺察不出來。等你二十到三十了,知道老了。等你四十到五十,這個都不大啥明顯。等你到六十歲以上那就明顯了,你就感覺著一天比一天老,這就漸變。突然死亡,意外的死亡,那叫突變。你在你日常生活中體會,現在楞嚴經所講的經文,從你六根對六塵對你六識這一切它的變化,讓你在這個中間認識空義,這都是假相。咱們現在講的這段就是這個經義,根本你懂得了,經文上所說的你就明白什麼意思了。佛對我們的教授一步一步的分析而來的說,說假的,讓你認識。其實當體就是假的,六根六塵都是假的,知道整個這一段經文的意思。顯什麼呢?破假的,就顯萬法唯是一心。一真一切真,無有哪一法不是真實的。一切法皆如,如是!一切法皆如,無有哪一法不如。六入六塵都如是,現在是講的六入。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告訴我們了,所有的一切明暗色空你所見到的全是勞相。我們眼睛看久了瞪久了發出勞相,勞相是眼睛起空華,看一個東西變成兩個東西,這個我們都容易懂。說我們現前眼見一切事物全是勞相,全是假的,顯一切法皆是妄。拿眼根跟所對的六塵境界相,說你眼睛看久了發勞了,看見眼睛上起空華,空中沒有華,這就是瞪發勞相。
  【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明暗二種的妄塵,咱們眼睛所能看到的明暗,一個明相見一切物,一個暗相見暗。在你見,發見居中,吸此塵象,把外頭的那個塵象吸到根,把這個名字叫見性。假使要把明暗的二種塵象都沒有了,你什麼也不見了,你就見著體了。明也好,暗也好,它不是有實際的東西,它是托塵而現的妄相,說明了離開六塵境界就沒有六識了。識因塵有,塵因識而顯的,都沒有體性。
  我們能見一切物是因為有日、月、燈三明,沒三明你不能見暗了,見到一切物了。雖然不能見明,我們還能見暗,兩個塵境。明、暗二塵,把明也定為當前眼前的塵境,暗也是塵境,但離開這個塵境沒有實際體性可有,什麼入到你眼中呢?因為有明暗的二塵,你湛然能見。一發出勞見來,在這二根之中,你吸此明相,吸此暗相,暗相見暗,明相見明,你能見之見不屬於塵境。所見的是塵境,能見的見那是根性;根不是性,根之後有個性。
  我們這個緣念的塵境的心,離開塵了它還有個體,不是隨著塵滅了。明暗都離了,但我們這緣心沒體了;我們現在這緣心還有體、沒有體?沒有體了。一切眾生心若離開緣心,真心也失掉了,是這樣子嗎?不見真心。我們六根指的是另外有一個,另外一個離開識的,離開識、離開根塵之外,如果我們那個見,那是真心。我們經常說真性、真性,在我們禪宗這類的語言非常之多,離開六根門頭,如何達事理的真相。你把你六根門頭境界全離開了,你再觀。離開六根對六塵,你那本體是什麼?這個是屬於參禪的參。在我們講教義的就講了離開色聲香味觸法,我們能見的見性那就是我們體。一切妄法沒有體的,經文就是這樣告訴我們,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這個塵象。我們把發見這個見叫見性,名為見性。這個見性沒有明、暗這二種的塵象,因為它畢竟無體,這就告訴你一切妄法都無體。那相從何來呢?以下就講了。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是見,當知道你能見的見,你能見的見非明暗來,不因為有明來了見明,有暗來了見暗,不是這樣子。不是明出來的見,也不是暗出來的見,那見從哪來?那見從眼根出嗎?我們很多人認為見是眼,眼見。眼又跟於什麼生的?跟於空生。不從暗來,不從明來,又不從空生,不於空間生出來的。那是無因生的嗎?非無因生。在這個明暗色空根塵,你去推求究竟從什麼地方生起的?共生嗎?和合來的叫共生?也不是的。這個道理我們都明白。
  【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
  何以故,解釋;前頭是標題,舉這麼個例子,什麼原因?這個見若從明來的,見是從明來的,那暗來了見沒有了,就滅了;滅了,你不能見暗。說不是從明生的,為什麼?我們還能見暗。明去暗來,明過了,暗就來了,我們還能見暗,見不失。這很明顯的。說我們見從暗來的,那一明瞭暗就滅了,為什麼還能見明呢?那就是不是從暗生的,即不從明,也不從暗。
  【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
  那見從哪裡生的呢?從根生的,沒有明暗都可以見。也不是的。為什麼?如是見精,沒自體性,不從眼根來,也不從眼入。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自性就是自體,無自性就是沒有自體。
  【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
  空見空,跟汝見有什麼關係呢?不是從空中來的。若說眼根從空而出,那空為見之根,空就是見的根本,出來的時候,從空出能夠色塵境的一切相,那回歸的時候還能見著自己的根嗎?能見空嗎?空不見空。假使能見,空自觀空,空自己觀空,又幹你眼睛什麼事呢?跟你眼睛沒關係了,因為是空的。這個意思就是這些都是妄,顯妄歸真,沒有實體的。
  【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六根、十八界都這麼一一破除,這都是分析,這是一樣一樣給你分析的;好比一個事物,一個木頭,我們一點一點破、一點一點破,破到鄰虛塵了,完了鄰虛塵也就沒有了。這就破色即空了,體空,當體即是空的了。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隨緣而非無性,隨緣,隨萬法之緣,但是它有它自己的體性,這是眼入於色塵的分析。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假使有人拿兩個手指頭把兩個耳朵堵上,把耳堵塞,就是拿兩個手指頭把兩個耳朵堵上;堵上了耳根就發勞,勞了,什麼也聽不見了,你堵久了,腦裡頭就嗡嗡作響,這個誰都懂得,一試就知道了。而這個勞有嗎?勞沒有,你兩手堵耳朵才有的。耳與勞,這個勞相沒有,耳根與勞同是瞪發的勞相。因為你兩手堵到耳朵才有這個勞相,這很容易懂的。你兩手不堵耳朵,沒有這個相。那這個勞相從哪來的?從耳朵入的嗎?沒有,耳朵原來沒有。因為堵耳生起的嗎?堵生起的勞相,這是假設意思,沒有,這是顯妄的意思。用你兩個手指頭把你耳朵塞上了,塞久了成了勞了,你頭中才發生虛妄的一個響相,一個響;兩手不堵了,那個響相也沒有了。頭中作聲,那個聲相沒有,本來是虛妄的。
  這個意思是顯什麼的?說我們耳朵是聞性,耳入于聞,聽到什麼東西,但是這個它自己顯不出來,必須得藉著根,藉著耳根。剛才我舉這個例子,你拿兩手堵上耳朵,從這個動作才發出來聲音,這個是勞相,這嗡嗡作響沒有。這個境界是你拿手堵上耳朵才發出來的,既不從於你手,也不從你耳,這個勞相從哪來的?耳朵裡頭沒有,耳朵入了勞相了,就是讓你去思惟。
  真性的菩提心,那個就在一切塵中,根塵同源;根塵同源,同是一個妄境。真從何發出來的?這些都讓我們信真知妄,六根顯現的就讓我們信真知妄。耳根是聞性,這個性,性是菩提,容易信。若把耳朵塞上而出來勞相,它還是菩提嗎?這個勞相是假的,這個我們就不容易明白了,說它也是菩提,同是菩提。根跟性本來是真的,根跟性所發出勞相來,是真的、是假的?這就是萬法皆真,勞相也是真的。但是你來比的時候,這些真的全是假的。勞相是假的,耳根也是假的,兩手堵著耳根那更是假的,瞪發勞相,都是虛妄無實,這個我們能知道了。但是把它翻過來,我們能聞聲聞音的這個聞性,能聞的這個性,現在我這說,大家能聞,真的、假的?假的,我聽見了。你聽見還是假的。但是這個聞性在何處?這叫明心見性了。你要明白了,明心見性了。沒明白,就是不知道了。
  【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你這個聞離開這個動跟靜這兩種塵境的話,哪個是聞的實體?這五句都說的妄塵。動和靜不常的,所以它為妄。托塵似有,托這個塵像似有,它不真實的。我這說話,你們在聽,你是拿耳根聽的。我說話是塵,這是塵象,你那個聽聞性只是一個妄,虛妄而已。離開了音聲,離開聲你還聽什麼?沒有了,沒有個實體。辨別妄無實體,以下再加解釋。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是聞,就是我們大家耳聞聽到的,非動,非靜。是動嗎?是靜來的嗎?是耳根出來的嗎?是空中有的嗎?無所從來。你這個聞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我這說話,你聞聽到了,是動來的?是靜來的?是你根出的?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應非聞動!若從動來,靜即隨滅,應無覺靜!】
  何以故?若從靜來,動即隨滅。這個聞聲從動中來的,若靜下來還有嗎?我不說了,你們聽什麼?你還聽,聽到什麼?聽到不說了,還是有聞。不是因為你的聞才動,因為動才聽到聞。靜下來,你們還聽得到;聽到什麼?靜下來了,還是聞。說,你覺到有說,有聲音。不說,你覺到靜下來了,無聲。兩種塵境,一個靜,一個動;一個根,一個塵。
  【若從根生,必無動靜;如是聞體,本無自性。】
  從根生的,根生的沒有動態、也沒有靜態。什麼是你聽聞的體,能找得到嗎?如是聞體,本無自性。因為你聞聽這個體,它自己沒有體性。但是遇著我們這有說的了,增上緣,心無所動。靜了呢?這是所緣的塵境。這是聞的根。你聞的根,是什麼入你的體性?單根不立,一個根是立不住的。為什麼?假藉外緣。就是我說,你們聽,假藉外緣。如果你耳根有毛病,你聽不見了,塞了;沒有毛病,聽得見了。這兩種都是虛妄沒有實體的,告訴我們沒有實體的。
  【若於空出,有聞成性,即非虛空;又空自聞,何關汝入?】
  這個聞因為空出來的,聞成性,那不是空的,即非虛空;又空自聞,咱們這中間空間自己聽到的,那關你什麼事?空自聞。何關汝入?這個音聲從空而生的。若是虛空能生的話,空能有聞,那空能成為種性嗎?成為根性嗎?不可能。既成根性了,能聞的根性了,那就不是空了,即非虛空。那麼這個聞究竟屬什麼?靈知,以聞屬的靈知。空是頑固的,空有礙體,如果中間出點障礙,你什麼也聽不見了。空是從有聞的,空不能聞空,空能自己聽見空嗎?因為有聲音了,聽到了;聲音停下來了,我們聞見空了,是這樣聞見空的。這個跟你耳根又有什麼關係呢?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聞從耳入,佛說是虛妄的,也不是因緣的,也不是自然的。這是眼、耳,現在說到鼻子。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于鼻中聞有冷觸;因觸的分別,通、塞、虛、實,鼻子它分作“通、塞、虛、實”四種塵境。聞有香來了,聞著香氣,那鼻子聞香久了就成勞了,聞久成勞。如果你到香鋪裡聞到香久了,在你聞香的時候,什麼其他的聞進不來了,什麼味道都聞不到了。這都是叫菩提瞪發勞相。
  鼻它有出入息的,鼻子呼吸不停的。如果鼻子沒有出入息,那人就死亡了,鼻子是永遠通的。有時出氣不行,緊縮,那鼻子就緊張了。這個意思大家在生活當中能夠體會到,鼻子能聞到是熱的、是冷的;是動態的、是靜態的。但是鼻子有體嗎?什麼是鼻子的體?沒有它的體。它是通、塞、虛、實,它呼吸的氣,咱們這鼻子呼吸氣叫通,等它閉塞了,沒有外境了,就是出入息,它自然流動的有個出入息,就是出息、入息,這個叫實。外邊的境界相,有香氣,有不香,臭氣,同是一個妄境,同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那叫勞相,鼻的勞相。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鼻+臭)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叫(鼻+臭)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這個聞離開通、塞兩種,離這兩種塵境,沒有實體的。實體就是通、塞。若離開通、塞二塵,這個鼻子的(鼻+臭)覺就沒有了。一個通,一個不通,塞就是不通,離開這兩種塵境鼻子還有什麼作用嗎?那這個通、塞從哪來的?
  【當知是聞,非通塞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
  當知是聞,鼻子所聞到的氣息,不是通塞來的。不是通塞,就是鼻根出來的?鼻根沒有,出不來。那這空中生起來的?不是的。空中哪有鼻子出入?一切法都如是破的,每一色法都如是破,就是破除,佛破除的。以下就破除。
  【何以故?若從通來,塞則聞滅,雲何知塞?如因塞有,通則無聞,雲何發明,香、臭等觸?】
  何以故,什麼原因?若是通來,塞則聞滅。通了,那塞來了,聞就沒有了,就斷了。為啥呢?通了。雲何知塞,又怎麼知道不通了呢?塞就是不通。假使如果塞了,塞有了,有堵塞了,通則無聞,堵塞了還通什麼,不通了,無聞了。雲何發明,香、臭等觸?這裡頭還加個觸塵,香氣觸到鼻子了,這叫觸。臭氣觸到鼻子,這叫(鼻+臭)。那你不通不塞的,沒有(鼻+臭)了,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不是這樣子,不從通來了。
  【若從根生,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
  那從根生的,必無通、塞。如是聞機,本無自性。若不同聞塞,這個聞的機(根)沒有自體的,(鼻+臭)聞性體又何嘗有呢?
  【若從空出,是聞自當回(鼻+臭)汝鼻;空自有聞,何關汝入?】
  若從空出,聞自當回(鼻+臭)汝鼻,鼻子自己聞鼻子,有這個事嗎?空自有聞,空自己就聞到了,關你鼻子什麼相干呢?破除的意思,這都是破除的意思。
  【是故當知:鼻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即非因緣,即非自然,虛妄的,虛妄不實的。眼、耳、鼻,該說舌。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假使不舒服了,舌根有了病,人要有味了,總感覺口裡是苦的。無病之人,微微有個甜觸,不是很甜的,就感覺甜,自己口水當中有甜。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的時候,淡性常在,非甜非苦非鹹。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是假設的有這麼一個人,以舌舔他嘴唇或舔他上唇。舌的根沒有外物可舔的時候,但用舌入,自舔其唇吻,舔舔嘴唇,舔舔口。如果舔久了,舌就發出勞相了。假使這人要有病,虛妄的感覺是苦,舔舌根有苦味。無病,這舌舔上唇或舔啥,有點微微的甜味。都是妄生的,沒有真實的。這是舌的勞相,這叫舌的勞相。
  【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所以舌根的甜、苦、淡,都是有味的,舌頭自己的味。真正的淡了,這二種的,舌根很淡的,什麼味也沒有了,淡淡的。因甜、苦、淡這個妄塵,甜和苦、淡,苦、淡作為一種,甜作為一種,這兩種合起來都是妄塵。妄塵發知於居中,吸此塵象,名為知味性;知道味,知道甜味,知道淡味,知道苦味。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甜和苦作一塵,淡作一塵,這二種塵沒有實體的;你要找個甜、苦、淡的實體,找不著的。舌跟元無自性,因為舌動的時候才產出來這些個苦;這苦是微微的,不是像很大苦的;才產出苦相,這是虛妄相。這叫妄塵境界,實際上是沒有的,因為它沒有體性。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於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知道苦、淡,知道甜、苦來了。這個苦、甜是淡原有的嗎?淡味裡頭,淡味是一種味塵感覺到的,不是原有的。是從舌根出來的嗎?不是的。不從淡有,不從根出,那是空生的?空能生出來?所以舌入,舌根入於色塵,這色塵就是苦、甜、淡的味道,從來沒有,也非根出,也非空生,也非塵。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何以故?佛又再解釋。若是甜、苦來,淡就沒有了;有甜有苦,淡就滅了,雲何又知道淡呢?若甜、苦從淡來的,那甜就沒有了,淡不會生甜。複雲何知,甜、苦二相?破一切塵不是自來的。佛在六根一根一根這樣來破除,讓我們去思惟。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若從舌生,舌不會生甜、淡、苦的,沒有個塵境,這都是味。這一切味沒有體性的,根本沒自性,不是從根來的。
  【若從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那空中來的?若從空出,虛空自然有味道。空中有什麼味道,還等你口去知道嗎?又空自知,何關汝入?空生跟你沒關係,假的,虛妄的。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譬如有人,以冷手觸於熱手。一個人手是冷手,一個人手是熱手,兩人握手,他手很熱,你手很冷,就是冷手觸於熱手;若是這個熱手很熱,那你冷手他轉轉就不冷了;若是你冷手特別涼,那個熱就變冷了,他熱手也不熱了,冷者就成熱了。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這是身的觸,色聲香味觸,是身的觸塵,證明身入是虛妄的。證明用一隻冷手接觸一隻熱手,兩手都屬於身的根,兩個手都屬於身。你平常有知覺的身,跟那無知覺的物,沒有知覺的物,在成觸的時候,它有一個冷的勢力,冷的勢力多就感覺很涼,熱的勢力多涼就變暖,以此兩手跟外頭的冷熱相觸的時候,就看環境如何,都是虛妄的。就是與觸感覺虛妄的,那個都是假的。
  【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因於離、合二種妄塵,能發知覺居中,吸取這個塵象;這個吸取塵象,你這個有個知覺性。兩種妄塵,你這個知覺性,就是你這個能感覺的感覺體,在離冷熱違順,在這個塵境相它都沒有實體的,一切皆無實體。證明一個無實體,都是托妄塵所妄現的境界相。你與二種妄塵來合,你這個覺悟的覺能知道,譬如一個冷一個熱你感覺到了。但是那個冷熱是塵境,你感覺的覺知能知道,體熱無體,一刹那間就消失了,沒有實體的。離開虛妄沒有實體,就這麼句話。一切上來所說的六塵境界都是物質,它沒有實。你跟它相接觸時候,有個離合,這個是你感覺的覺。你能感覺的覺不屬於物質的,合也好,離也好。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就是你這個覺心,非離、合來,覺心沒有個離來合來,來了就合了,離了就離了,沒有離合的相。覺,覺非離也非和,就是這麼句話。阿難,你應該明白了,你那個覺不是離合,跟熱接觸感覺熱,跟冷接觸感覺冷,熱離開了感覺著離,跟冷離開了感覺離,你這個覺知沒有這個離合。沒有違順就有,是從根出的嗎?是從空中來的嗎?不是根出,又非空中來,標示無所從來。就是一切塵境皆沒有的,假的。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合時就來了就有了,那離合呢?離了就沒有了,你這個覺是這樣子嗎?覺離也覺得到離,合也覺得到離,覺從來不變的,違境順境都是這樣子。說我們的心不是從塵來的,你那個覺性不是從塵來的。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從你的身根根出的,那自生自,沒有“離、合、違、順”的四相,就是非離合相。離跟合它是有境界相的,一個境界相離了,大家合在一起,相聚了這就合了,分別了就離開了,這是個境界相。一切諸法沒自性,沒有離合境界相。離合違順,離、合、違境、順境,合就是順境,離就是違境,離合違順這四種相從哪裡來的?是從你的根出嗎?從你六根出嗎?還是從六塵境界相來的嗎?全不是的。若從根出,離、合、違、順四相,那你身應該知道。都是無自性的,你身並不知。
  【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若於空出,空中能有自知覺性嗎?若空中有覺性,跟你毫沒關係。空生空滅,跟你有什麼關係?不關汝事。不是空生。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上來講身、心,身口意吧!總言這些問題都是妄,它的相全是假的,體性是一個。因此知道身入虛妄,身體本身就是虛妄。是因緣?不是。是自然?不是。顯妄,妄從何起,妄歸何處,不是自然的。妄無起處,妄依真起,妄滅了還歸於真。這上頭辨別全是虛妄法,虛妄法止息了、靜下來了,這就是真實。這種境界相,我們學華嚴經的,這就叫華嚴境界,以一毛端現無量無窮無盡諸法,無量無窮無盡的諸法虛幻。所以以一毛端攝寶王刹,一個佛世界,無量佛世界,在一個毛端攝了。為什麼?舉這個一毛端,這一毛端就是一大法界總門體,一大法門的總體,總體攝一切法,這生起法門。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人太累了,太勞疲了,他就想睡覺,一睡就睡著了。睡久了就醒了,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想不起來,沒有記憶,那就叫忘。一切生、住、異、滅全是顛倒的,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逾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我們要把它變成很容易知道的、很容易明白的,很簡單,虛妄;總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什麼是真實的呢?若見諸相非相,見一切相即不是相。那是疲勞相,那久積成勞的勞相。所以這個用睡眠來解釋,為什麼要睡覺?太累了。勞是虛妄的,但是疲勞了,他要經過睡眠。睡眠的意思,把那疲勞又恢復了。就是我們太疲勞了,神智不清楚了,你睡一大覺,神智就又清楚了。
  但是我們這個意,意根,就在你睡覺它也不停息。你睡得很熟,你就作夢了;夢了又像覺悟了,又像沒睡,實際上你在睡。我們有時睡一覺,精神很興奮,又恢復了。勞疲能夠熟睡,恢復精神了,他就又醒寤了,這個醒寤也是妄。虛妄的容易知道,我們這個人的意識入到虛妄裡頭去了,在這個虛妄裡頭能可以進入睡眠狀態,睡眠狀態是虛妄的;有記憶力,那就驚醒;失掉記憶力了,這就睡眠了。我們自睡寤的時候,你前塵都斷了;你醒了時候,前塵又恢復了。
  那個是在你睡眠的時候,妄歸真。當你知道身體入到虛妄,這個虛妄即非因緣也非自然,這就歸真的意思,反妄歸真的意思。若有人他勞倦過度了,他睡眠了,睡醒了就熟了。當你睡眠時候,你的覺知斷。它不停歇的,那叫作夢。有時沒有夢,就斷。等一醒了,又恢復了。
  當我們失掉時候,就叫忘記了。把顛倒的生、住、異、滅的習氣留下來了,它並沒斷,但是跨越不過去。一個是意,一個是根;一個是意識,一個是意根;其實是一個東西,兩種作用。意根、意識都從什麼地方發生的呢?從菩提瞪發勞相,到最後了還歸菩提心。這顯現我們的生、住、異、滅,一下的很明白,就是醒;一下很糊塗,就是睡眠;一會兒記憶失掉,一會兒記憶很清楚,一會兒全忘記了。為什麼?因為顛倒的生、住、異、滅,有時痛苦悲哀,有時歡喜欣樂,這一切境界相。
  如果我們睡覺剛睡下去,等你睡得正甜的時候,等你漸漸醒寤的時候,這四種現相就具足了生、住、異、滅。等你一醒,剛有記憶力,這叫生,恢復生,恢復記憶力時候。等記憶力很強時叫住。忘了就變了,叫異。忘盡,就叫滅。把前世都忘了,不是睡覺時候忘了,醒著都忘了。就你當生,還不用等到來生。我現在就是這樣子,突然一時間過去記憶力全沒有了,從小孩到五十歲以前的事,但有時候一點一滴都清清楚楚的,這就那個神識當中的隨我們吸入的習氣生、住、異、滅這四相,它是迴圈不息的,不會斷滅的。但是我們有時在夢中,把我們前生的生、住、異、滅恢復了。現在我們學知道一切妄,妄盡還源,在我們學華嚴的就專講妄盡還源觀。等我們成了佛了,把無量無量億劫的所有一點一滴事情了了分明。當你一個修道的人,有時候你會顯現你多生,這得靠功力。等你靜寂的時候,你會顯現多生的你的活動,不一定都是人,也許變畜生。
  【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這個把它總結起來是生滅二種的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前塵卸落下來的影子,有生滅,有塵境,一個是法,一個是塵,有塵有法兩個差別。我們拿意識入,入到什麼呢?生、滅二塵。假我們自己本心,原來的本體,集能知道的那個集,那個能知的所有召感來的一切的事物,能集知你的性;就是在你意根的當中集知那個性,就像在黑暗當中你能看見。看見什麼呢?你根裡頭五根的內塵,這是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發見過去或者現在你所集知的,這叫緣內塵境界相。見聞逆流,沒達到五塵境界,沒有流到五塵去,叫見,或者聞,見聞覺知皆順流外緣,緣外頭要見聞等,隨著見聞的根,眼見耳聞隨著根去攀緣外頭境界。都反回來,反聞,就還聞聞自體。把外五塵所卸落下來的,在你意地的當中,意根獨緣落下來那個影子,見聞覺知逆流。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什麼是覺知的體?沒有,就是緣那個生滅二塵,生塵跟滅塵,把那些境界相因塵而有的,離塵無體可得,緣念塵境。等你合上眼睛睡覺的時候,在你睡眠的時候,緣念了。這種因為二乘人沒斷法我執,法塵境界是有的,這所落下來就是法塵。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這個覺知的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這要從寤來,寐就沒有了,那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那令誰受滅?誰來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反覆的問答,破塵,把塵境破了。見聞覺知,就是我們意識形態,從我們醒的時候很明明白白的,那睡覺時候就滅了不知道了,若寐而至,寤即隨滅。這一切若從寤來的,就是見聞覺知之根,不是根出,不是空生,破滅這個。那什麼叫寐?說生時候才有,滅時候就無,那令誰受滅?哪還有個滅,要那樣子就沒有滅了。若從滅有,生的時候滅就無了。誰又知道生者呢?沒有知道生者的。今天就講這裡吧!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
  講我們的知覺,我們可以這樣觀察,我們的知覺從什麼地方來的。你認識一個問題、看一個問題,或你讀經也好、念佛也好,能念的這個念佛的這個念,起心動念,那這就是叫覺知,從哪裡來的?從根出。假使從你的意根(或者意識),那你在醒的時候、在你睡覺的時候,這個根還隨著你身體之內的,就是我們這肉團心它的開合;但是它是肉質的,我們這個覺知好像不屬於肉質的。佛說我們這個肉團心是肉質的,在我們心臟裡頭倒掛,像什麼倒掛?像蓮華倒掛,就是肉團心像蓮華倒掛。等你醒的時候它就開了,蓮華就開了;等你睡覺的時候,寤寐休息時候,蓮華就合了。離這個寤寐開合,那這個覺知在哪裡來?找這覺知之相,找它出處;找不到,等於空華一樣的。
  【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說我們的根跟我們那個性,根性,這個靈知,就是覺吧!我們這個覺察的覺,虛空,像虛空一樣,本所無知。但事實上不是這樣,我們是有知覺的,這個知覺是從空,空中知知覺,跟你意沒關係。這個可以析觀,大家想想思惟的。不關你的意識的知識,你要追究起來找這個根源,什麼是你覺知的來處?無所從來。
  這是分析。所以楞嚴經是給你解釋這個心的,就是咱們說開悟那個悟性,解釋性的來源,這二卷、三卷都是分析這個問題的;讓你認識到,咱們說明心見性,例如禪宗說念佛是誰、誰在念,你找這個能念者究竟是誰?你找不到。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這個念頭寤、寐兩種相,睡眠時候它合了,醒了時候它又開了,究竟它體性是什麼?沒有。說從空中生的,那是空知,跟你沒關係。事實上不是這樣子。因此佛跟阿難說你要明白意入虛妄,就是能知這個意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虛妄的,沒有實在東西可以找到。這個大家可以觀。這就是入、處、界,六入、十二處合起來十八界,這三科入、處、界;這三種法一個都不是,這是三種差別之相,這是法的外緣,破外緣。所以佛對阿難說知道意入是虛空的,空妄不實的,虛妄不實的,即非因緣,也非自然。
  這是一切法,法法相依,互相依賴的,這一法跟那一法兩相依賴的,我們的意識依著外緣兩個是互相依賴的;這個不成立,上來這兩段話就破這個道理的。法,就我們所說的這個心法,乃至外邊一切相,相法。相法跟心法像什麼似的?如果兩個木頭互相依靠,一個架子兩個木頭互相依靠,如果你把一邊推倒了,那一邊當然就不立了,一倒都倒,因此要知道一法不立。我們的筋,跟我們的膠,跟你角,三個成個弓字形的站著,出去一個,那個都立不住了。
  合到法上,六入都是要緣,眼入於根,塵入於根,塵是其緣,入處是根。這個入處不可得,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眼觀一切色,是眼入於色、是色入於眼?眼是屬於根,色是屬於塵,根跟塵兩種,當你眼根見一切色相的時候,是色相入到你眼裡頭來了?還是你眼裡到色相去了?都如是,這個要你思惟參。兩個都不相入的,也不是一切色相入你眼中來了,也不是你眼根到色相去了,在它們結合之處都不存在;但是虛妄,沒有實在的。六入就指著眼跟色結合了、耳跟聲結合了,那才叫有個入處;這六個都不是這樣子的,這是破的意思。
  但是它根本的體性是什麼呢?這個是獨顯如來妙真如性,色一切相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根一切諸識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十二處隨拈哪一法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都是虛妄。妙真如性是什麼相呢?無相,一切有相都入於無相。這是十二處,六根跟六識,乃至六根跟六塵,把這個說十二處。
  【複次,阿難!雲何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凡是說到處了就是有個處所了,有個所在的地點了,定它的。說十二處是如來妙真如性嗎?這個要分科判教的時候,它就在這個上頭分別。如果我們在權,權教當中,你這個六根的根一定是在內,在教理上是這麼判的;根和塵,塵一定是在外。眼對於色,那色就是塵,眼就是根。耳,只能對聲。耳對聲,眼對色,六根對六塵都是這樣子。那它內在的就叫處,說十二處,或者說十二入,這個是取境,外邊的境。根入於塵,眼根對待色塵,根入塵;完了領受那個塵的境界,那是塵入於根了,外邊六塵入到你根門,這叫能入,能入的根入於塵,能入。但是隨它所入,這個叫通。因為隨它所入的時候,通達了才能叫入。
  什麼叫入?眼根跟外頭的塵境,塵境入於色根,根塵互攝;根塵都不存在,破這個根塵的。根是空的,塵也是空的,破這個根塵之相,根和塵都是事。在華嚴經這叫事法界。事入於理,事不存在了,因為它以理來合,叫理法界。如來藏,對於迷了的人說,迷色,迷聲,乃至色聲香味觸法迷了,迷了就是距離如來藏,就是心外之法,色跟心兩個各是各。
  如果開諸法唯心,開合當中,把開的一切色合之於心。怎麼才叫開?一法開成六法,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境界同叫一個色法;眼耳鼻舌身這叫五根,再加根與塵相接這叫受,在受、想、行、識這四法叫意根,這叫心法;六法就是色心二法。根、塵互相依賴的,這十二法根依於塵、塵依於根。為什麼?根跟塵同一個根源,同一個因。依著什麼呢?依著無明。迷、晦暗了叫作無明,明發了叫作解脫,但是總合起來都叫如來藏性。這是總說,以下佛就舉很多例子,讓阿難尊者去理解認識眼跟色塵,舉這事實來證明。
  【阿難!汝且觀此:祗陀樹林,及諸泉池。】
  你看見了嗎?祗陀林這個精舍,它的樹木跟它所有園林,還有泉水。這個觀就是眼的處。觀,眼觀,眼觀色,眼是一處,外頭境界相是一處,這叫塵處。境界相叫塵,塵處,眼觀的觀叫眼處,根和塵兩處。這個道理我們都很容易懂得。
  【于意雲何?此等為是,色生眼見?眼生色相?】
  于意雲何?但是這個義理就深了,這個相上你可以懂。于意雲何,你怎麼想的?一個是心法,一個是相法,心法跟相法兩個相合,法生種種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說這兩者關係。心生一切法,一切法都由心生的,你怎麼樣理解這兩種?因為外頭一切色塵是生起了你眼睛的看,這眼睛見,生起你的見;那這些色相是你眼根生出來的嗎?或是色相生的你的眼根呢?兩者這麼反來回問。
  佛跟阿難說,你觀這個祇陀林的園和境,這一個觀的是你的眼,眼處;一個外頭的這個境界,樹林、泉池,這是塵處。眼處跟塵處,你怎麼樣認識的?于意雲何,就是你意想上怎麼認識的,是因為那個園林生出你的眼見?或者因為你眼見生出的園林相?此等唯是色生眼見,因為有外邊色生起你眼睛見?還是你眼睛生起的那些色相?因為眼見才生起色相。咱們經常說話時候、念經時候,大乘經典就教授我們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生起了,所以種種法生。因為種種法生才引起你心生,沒有種種法,你心生嗎?
  再舉個例吧!像我到那邊遠地區,他從來沒到過北京、也沒到過上海,他心生不出來這種相。他能生出上海相嗎?如果你天天在上海的人,那我們無所謂了。但是你上海人生不來他那山林裡頭他那農村的相,你也沒有了。這兩個互相的反問,心、法互相生的。心法,以心生法,法能生心,相生來問阿難;佛是以相生來問阿難的,說這是由法生的?還是由你心生的?咱們常說心生故種種法生,那法生才引起心生。如果他從來沒見過這種相,他想不出來的,他心生不出來的,那這又看著是法生。種種心生,由心生故才有種種的法生。在你的意思如何?佛這是問阿難,此等的色相,究竟是色生眼見,還是眼生色相,到底哪個對?這是破眼睛見而生色,因為色而生起眼見,兩個都不對;這是定義,定義是都不對。以下就破。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見空非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空亦如是。】
  阿難,若複眼根生色相者,那你見空不是色,色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色相既無,誰明空質?色相都沒有,這空的品質是誰明白的?空亦如是,色相既無,空自亦無。
  這個如來破眼生色相,不能這樣認為,這樣認為是不對的。所以跟阿難說,若複內之眼根,生出來外之色相,能有這個事嗎?則眼具生色之性,那不是眼根裡頭能生起一切色相的性體,那見空的時候又怎麼該說?見空的是心非色相,所生色相既無,能生的色性也應該沒有,能生所生應即銷亡,全是假的。這一銷亡的時候,顯發是什麼呢?都沒有。眼根沒有,色相也沒有;色相沒有,眼根也沒有,一切都無。能生的生銷亡了,那所生的色也沒有了,亦無了。色相既無,空相亦複叵得?沒個色相,怎麼說空相,空相對什麼說的,空相本來就沒有。那顯什麼?一切都沒有。眼生的色是空的,色性也是銷亡的,空亦如是,就是一切皆是空的。佛又分別的破,這是總破。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觀空非色,見即銷亡,亡則都無,誰明空、色?】
  若複色塵生眼見者,色塵裡頭能生出來眼見,這個問題不能成立。為什麼?觀空非色。你觀空,空不是色,那你見還有沒有呢?見也跟著銷亡了。亡則都無,見已經銷亡了,什麼都沒有了。能見所見全是空的,那有誰來明白色空、空色?能覺的空和色又是什麼呢?這就叫見性了,這是顯性的。
  【是故當知:見與色、空俱無處所。即色與見,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佛這時候跟阿難說,你應當明白色跟空俱無處所,你的知見跟空相都沒有處所。都沒有,就是這樣子。色與見全是虛妄的,不是因緣,也非自然,這就合了。
  【阿難!汝更聽此,祗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
  阿難,汝更聽此,祗陀園中,食辦擊鼓,打板吃飯,祗陀園到了吃飯的時間了;擊鼓就是敲的法器,就是我們打板,打板吃飯。又撞鐘,又打板,撞鐘大家就集合來了。鐘鼓音聲,前後相續。又是鐘又是鼓這個音聲,前頭的聲音跟後頭的聲音相續結合起來的。
  【于意雲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這個時候是聲來到耳邊?還是你耳朵往那聲處去了?我們天天聽到打板吃飯,我們從來也沒用過腦筋,大家想過嗎?那個打板的聲音來到我耳朵邊了,是我耳朵到那個聲音處去了。舉這個問題。你怎麼想的,于意雲何?是打板的聲音來到你耳朵邊了?是你耳朵往那個聲音處所去了。
  這個道理我們大家可能都懂。都懂什麼呢?我們耳朵也沒往聲音處去,也沒往打板聲音去,打板的聲音也沒到耳朵來,這個道理很簡單。那又怎麼樣耳朵聞到聲音了呢?那聲音怎麼樣通達到耳朵來了呢?這要靠思索了,觀了。
  【阿難!若複此聲來於耳邊,如我乞食,室羅筏城,在祗陀林,則無有我;此聲必來,阿難耳處,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何況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
  阿難,若複此聲來於耳邊,那個打板的聲音到你耳邊來了,那就像我乞食時候到室羅筏城去了,那祗陀林裡頭沒有我了;沒有我了,那聲怎麼到耳邊來了,也不到耳邊去了?這是來與耳邊,不可以。此聲必來,阿難耳處,這個聲音一定來到你阿難的地方來了,那目連、迦葉應不俱聞,他們就不該聽到。事實上,一千二百五十沙門,一聞鐘聲,同來食處。只要一打鐘吃飯,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都來了,那聲音不是到一千二百五十人處去,這很明顯,就解釋這麼句話。如果聲來你耳,聲來到你耳朵邊了,打板的聲音進去你耳邊了,其他人就聽不見了,因為那聲音到你耳邊來,其他沒有了。迦葉尊者跟目犍連尊者他們應該聽不到,何況一千二百五十個人都聞到了,都同來食處。聲來耳邊不成立,聲不會來到你耳邊。
  【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如我歸住祗陀林中,在室羅城,則無有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
  那是不是你耳朵往聲音那地方去了?若複汝耳往彼聲邊,就像我回來了,歸祗陀林中了,室羅城沒有我了,就像這樣一樣的。就是聲不到你耳邊來,你耳也沒到聲音去。汝聞鼓聲,其耳已往擊鼓之處,鐘聲齊出,那你就兩個聽不見了;應該只聞一個,不能聽兩個。何況這個中間無量的聲音,象、馬、牛、羊種種音聲,又如何解說?
  耳往聲中去,不可能。聞一個聲多,不能遍往。聲音來到你這邊了,不能遍一切處,就這樣的意思。如來歸祇樹林了,城裡沒有佛了;法中耳往擊鼓處,鐘處則無。拿那個作比例,鐘聲齊出,應不俱聞,不能都聽到。何況這種種音響,還有像馬車種種音聲,能聞到一切眾聲,耳邊處亦是妄也,這些聲音全是虛妄的,能到你耳邊所有的聲音全是虛妄的。
  【若無來往,亦複無聞。】
  不是去也不是來,也無來,也無去。無來無去就沒聽見了,但確實聽見了。聲音也不來耳邊,耳也沒到聲邊,無來無去。無來無去,應該不聞,是這樣子嗎?但是確實你是聽見了。
  因為來往的意思被破了,形容著聲音無來無去,不是此有彼無,此無彼有,根、塵兩不相到,是這樣子的嗎?所以說若無來往,也該沒有聞,那你還能聽得到嗎?假設這麼說,假設意思。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即聽與聲,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聽與音聲,俱無處所。能聽的聽,所聽的音聲,兩個沒有處所;不是有個所在,都無所在,也沒有處所。聽與聲都是虛妄的,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是破除了。
  根跟塵,根塵就它根本來說是一體的。一體是什麼體呢?如來藏。若一定說言離,若有離必然還有個合;無合了,哪裡來離?離不可得,合也沒有。因為什麼呢?唯一性故。什麼性?如來藏性,不能言離,也不能言合。
  這是說你耳根跟那個音聲這兩個東西,聲音跟耳根離開了不可以,聲音跟耳根合一起,聲音怎麼能跟耳根合一起呢?這個人之常情都能懂得,不合不離。那究竟是什麼?如來藏性。因此你要知道聽與音聲俱無處所,沒有個實在地點,也沒有個處所;因為聲跟你所能聽的聽,二個都是虛妄的。那究竟是什麼?如來藏性,把這二妄破除,歸於自然性。
  【阿難!汝又(鼻+臭)此,爐中旃檀,此香若複然於一銖,室羅筏城四十裡內,同時聞氣。】
  就是旃檀香,我們大家都知道旃檀香。這個旃檀是香精,旃檀是香的香精,真精。若把這個香燃到一銖,在這個室羅筏城,城裡頭四十裡都能聞到。在印度這種香叫牛頭旃檀,牛頭旃檀香。如果點這麼一枝香,四十華里都聞到了。
  這個香值好多錢呢?在哪去買去呢?買不到,它的價值等於娑婆世界,無價之寶。若燃它一銖香,室羅筏城四十華里沒有一個地方聞不到香氣的。
  那一銖是好多?拿我們中國的兩說,這一兩香分成二十四銖,就是一兩香分成二十四銖旃檀香,就是一兩香的二十四分之一,二十四銖為一兩。四分為一厘,六毫六絲六忽。這《博物志》上講的,這個數字咱們不去講它了,太長了。
  在漢武帝的時候,印度有個使臣來向我們中國進佛的香,只進四枚。在漢朝的制度,這個香不滿一斤,沒滿一斤,你進貢時候不收;必須得滿一斤。它這個香很少很少,不收他的香。這個使臣就取出了一個,一點點,有好大?像大豆粒那麼大,把它擱到宮門上點燃,擱到皇宮的宮門點燃,這個香聞長安城四十裡。不但香遍,而且這個香氣時間很長,長到什麼時間呢?一個月,這個香氣一個月才能歇了。香的作用有什麼作用呢?如果長安城有瘟疫流行,有那傳染病,把這個香焚上一枚,在四十華里之內的這一切疫症全都好了,香的功能。這早就沒有了,咱們在經上看到了。
  【于意雲何?此香為複生旃檀木;生於汝鼻;為生於空?】
  這個香氣在什麼地方來的?所以佛問,跟阿難講于意雲何,你作何想法?此香為複生旃檀木,這個香的氣味,香,旃檀木生出來的嗎?還是生出你鼻端?生出你鼻子裡頭。還是生於空間?眼、色、耳、聲四處,香氣從何來的?這就香塵,香塵從何地方生的?生於你鼻子嗎?生於空嗎?鼻子不會生出香來,空間又怎麼會生出香來呢!鼻生不可以,那從空生的嗎?空中怎麼會能生出香呢!以下是破。
  【阿難!若複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非旃檀,雲何鼻中有旃檀氣?稱汝聞香,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
  阿難,若複此香,生於汝鼻,稱鼻所生,當從鼻出;鼻生的香,香應該從鼻出。不是的,鼻非旃檀,香從旃檀香。那雲何鼻中有旃檀的香氣,使你聞到香?出時入時,當於鼻入,鼻中出香,說聞非義。鼻子裡出香這個不合乎道理,這句話很簡單,鼻中不能出香。
  【若生於空,空性常恒,香應常在,何藉爐中,爇此枯木?】
  那香從空中出來的嗎?空性常恒,空永遠如是,那香應該常在。香沒有,必須爐中把這個枯的木頭把它點燃才發出爐香。香,如果是生於空中,那空就香氣常存,因空常有的,空遍一切處,常時如是。不是這樣子。你在爐子裡頭燒這個木頭,它才有香;不燒,沒有。
  【若生於木,則此香質,因熱成煙。若鼻得聞,合蒙煙氣!其煙騰空,未及遙遠,四十裡內,雲何已聞?】
  那香就生於木了,因木頭這香質把它一點燃,它就變成煙了;因為香了,你鼻子就聞到了,合蒙香氣。 這個香生起來不太遠,僅在四十裡,那你在四十裡外還能聞到嗎?
  香生於木,就是平常的我們燒檀香木,我們認為這個香就是在檀香木裡頭出來的,我們一般常情都這樣說。香的木質必須把它點燃變成煙,我們才聞到,不變成煙就沒有。變成煙了,通於你的鼻,你鼻子聞到了,蒙這煙一薰。如果這個煙生的離這遠處的,那你還能聞得到嗎?咱們這屋子燒香,這外頭都聞不到了。所以不是這樣子的,破香從木生,香不是從木頭生來的。沒有木頭,又哪裡有香呢?這要你思惟去修了。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俱無處所。即(鼻+臭)與香,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香鼻與聞,香沒有處所,找香的處所生在何處,沒有。 找你的聞性,聞與香兩個都是虛妄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就破除了。
  【阿難!汝常二時,眾中持缽,其間或遇酥、酪、醍醐,名為上味。】
  佛又舉例來說明,你在早中二時,在大眾中持著你缽多羅,缽多羅就是應量器,拿你飯碗去吃飯。如果遇著了酥、酪、醍醐,酥、酪、醍醐都是牛奶提煉的,都是從牛乳生出來的。從乳生出來酪,從酪生出來酥,從生酥變成熟酥,從熟酥提煉為醍醐,經過五道手續。就是咱們把牛奶提煉,提煉成酥酪;牛奶打出來之後,你停一下,上頭牛奶有層皮,把那層皮子那叫酥酪,叫油;把那油皮子把它提出來,提出來再從那個酥酪裡頭再把它熬,熬完了再冷靜下來,再擱著提,再提出來,這叫醍醐。經過好幾道手續,從牛奶提煉出來的,叫乳酪。這個大家如果在牛毛藏篷,在大貴族家裡頭,他才能提出到酥酪。一般說奶皮子,奶皮子提出來奶油,奶油裡頭提出來那個酥,把酥熬完了,在酥的上面再提出那叫酪,酥酪。經過五道手續,都是牛奶,原質就是牛奶,沒有摻加其他的東西。
  【于意雲何?此味為複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為生食中?】
  于意雲何,此味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生於食中?這個醍醐上味在哪出來的?是空中生出來的嗎?是你舌裡頭生出來的嗎?你提出來,是在牛奶酥酪裡頭出來的嗎?
  【阿難!若複此味,生於汝舌,在汝口中,祗有一舌,其舌爾時,已成酥味,遇黑石蜜,應不推移?】
  若從舌生,你舌爾時已成酥味,就是酥酪的味道了,遇黑石蜜,應不推移?說這個味從舌生不對的。若生汝阿難之舌,舌在你口裡頭,你只有一個舌頭,只能生出一個味道。這就很簡單,你舌裡頭只能生出一個味道。若是一棵樹,這棵樹只能結出來一味的果子,就這樣一個定義。如果你舌遇著酥成了酥味,若再吃黑石蜜,那又變了,就是石蜜味道了,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石蜜,就是我們所說的甘蔗糖。《善見律》裡面這樣解釋,石蜜就是我們此土的甘蔗糖,顏色是黑的,質是堅硬的,甘蔗糖凝結下來,味道是甜的,就叫黑石蜜。你吃這個味道有轉移沒有,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若變移者,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之知?】
  不變的,不移的,這叫不知道味道。若是一變移了,那味道就多種味道了。你一個舌頭就是一個體,舌非多體,雲何多味一舌?如何解釋在舌頭上嘗出來很多的味,就是這樣意思,很多味道。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知味?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
  若生於食,食非有識,雲何自知?這個味道生在舌根上頭,或者生到食品上頭。前頭說生到舌上,不對。那就生到食品上頭了,所食的味?食是一個物質,不是有知識的,食能知道這個食什麼味道嗎?大米能知道大米什麼味道嗎?玉米能知道玉米什麼味道嗎?它不是有知的,不能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預於汝,名味之知?破味從食生,一切味道不是從食品生出來的。那從哪生的?我們常情說味生於食。味道生於食,你吃鹽是鹽味,吃鹹的是鹹味,吃酢是酸味。酢自己知道自己是酸的嗎?鹽巴知道自己是鹹的嗎?它是無知的。如果味道能個人知道自己的味道,跟你就沒關係了,何必要舌頭去嘗呢?何嘗而知味。
  【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必其虛空,若作鹹味,既鹹汝舌,亦鹹汝面?則此界人,同於海魚!既常受鹹,了不知淡。若不識淡,亦不覺鹹,必無所知,雲何名味?】
  一切諸法若是生於空,說這些都生在於空,汝應啖空,當作何味。虛空什麼味道,你嘗一嘗?不是從虛空,破這個意思的。必其虛空,若作鹹味,虛空能夠做出鹹味。鹹是你舌頭嘗出來的,跟虛空有什麼關係?是破除問的意思。既鹹汝舌,亦鹹汝面,那就遍性,不但舌頭鹹,那你臉都鹹,我們這個世界人都跟海魚一樣的都是鹹的了。既然是常鹹,了不知淡。咸永遠是鹹的,鹹、淡,有淡才顯鹹,有淡味才顯鹹;常是鹹的,淡味你就不知道了。若不識得淡,沒有淡味,那你也不覺得鹹,淡鹹兩個是相對的。必無所知,雲何名味。你若不知道,那什麼又叫味呢?味從舌生不對,味從食生不對,味從空生也不對,虛妄的。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沒有個味的處所,也沒個嘗的處所。即嘗與味,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
  觸塵與諸塵不同。你早晨拿手摩頭的時候,這個手觸著頭了叫觸塵。我們早晨洗臉的時候都要摩摩頭,手常摩頭。這個情況是事實的,舉個例。佛又跟阿難說,這個事你常熟悉的吧?你早晨起來洗臉時候都拿手摩摩頭,這就表示觸,手跟頭相觸。
  【于意雲何?此摩所知,誰為能觸?能為在手?為複在頭?】
  于意雲何,你思想怎麼樣認識?此摩所知,誰為能觸?在你手摩這個頭的時候,你所知道的這個中間誰為觸?頭為觸嗎?手為觸嗎?觸在於手?為複在於頭?
  【若在於手,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於頭,手則無用,雲何名觸?】
  若在於手,跟頭沒關係,頭不知道,頭則無知;頭連知道都不知道,雲何成觸?觸不存在,頭則無知。這個觸在頭,手則沒用。你手觸頭,頭知,手就沒用了。雲何名觸?觸是兩個東西,不是一個。佛就單方面說,只說一方面,那何名觸?觸必須兩個相合才叫觸。頭,單頭不成觸。單手,也不成觸。若觸屬於頭,手就沒用處了。雲何名觸,問號的。
  【若各各有,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頭也有觸,手也有觸,那汝阿難就頭與手各有一知,手知觸了,頭知觸了,則汝阿難應有二個身體了。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但是頭跟手是一觸所生的,則手與頭當為一體;手跟頭不是兩個,是一體兩。既然是一體,何能成觸?觸則無成。自相觸,不對吧?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若是二體,觸誰為在(屬也),究竟觸屬於誰?能觸非所觸,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不是虛空跟你觸吧?你觸虛空有回應嗎?這是破一體,一體不成,二體也不立,就這樣的意思。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觸和身都沒得處所,也沒有觸,也沒有身。因為啥?都是虛妄的,二處虛妄,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善性、惡性、無記性,這是我們思想之中所緣念的,所常緣念的。思想,意識,跟法,這個是指意根說的,意是意根之中的,法是法塵。法塵與色聲香味觸塵不一樣,因為色聲香味觸塵有相,法塵非實性;是境界,法境,但是沒有實體。這是意識留下來的獨影境,它這個境叫獨影境。
  【此法為複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這個獨影境,此法從哪生的?是心所生嗎?離心就沒有了,沒有處所了;那不是心生的。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雲何成處?】
  此法即是心,那法不是塵,法只是個名詞,塵所緣影的。非心所緣,雲何成處,為什麼此法成處呢?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 】
  離心別有,不對,破那個離心別有個法塵不對。假使有離於心,那它另外得有個處所;別有,應有個方所,有個處所。法無自性。法自性,為知非知? 破離心的意思。若言法塵離開你的意根的心還有方向處所,那個方向處所就是法塵,法塵應該有個自性。法塵沒有自性,前塵落卸的影事,法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所落卸的,它無知。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
  知就叫心,心跟你相異,那就不是塵,那還叫什麼法塵嗎?同他的心量。即汝即心,雲何汝心更二於汝?那你有兩個心了。破有知。離開心,離開法塵,另外還有個知,那應該另外有個心,不叫塵了,不應該叫塵了。因此異汝非塵,若同他的心量者,這就是講離字,謂此法塵既然離開了你的意根了,它還有知道,那不是塵了,自應非塵,乃另外一個心。不是這樣子吧?若是另外一個心就不叫法塵,那是他心量了,跟汝何關?他人之心離開汝了還有個知,沒有這個事的。這不立的。即汝即心,法塵若是你的心的話,法塵是心,跟你的心,不是兩個了嗎?不是兩個,法塵是心的緣影,是一個。塵,意根,跟你所留意根的緣影,兩個法塵,法塵是影事,它沒有知,法塵是塵境。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
  法塵非知,法塵沒有知,此塵既非色、聲、香、味,也不是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法塵既不是色、聲、香、味、觸,就離開色、聲、香、味、觸了。若與色、聲、香、味、觸合,那你應該知道冷、暖,知道虛空相,當於何在?法塵無知,若有知就該有這個現象。謂此法塵離開了意根的心,它不是知,沒有知。前塵影事離開心了,非知。前塵影事離開心了之後落卸來的,就叫法塵。既不是色、聲、香、味、觸、法塵,也不是虛空相,似有非有,所以這個起個名字叫法塵。又不是虛空相,它有前塵留落影事,沒有離、合、冷、暖,所以認為它前塵影事落卸來的影子。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一切色都是五塵的色法,空是沒有色所顯現了才顯出是空,沒有五塵的色法影子。在五塵虛空即無可表現的,這個就是叫法塵。法塵不是有,人間一切虛空外之處,那個所在的就叫法塵。既不是空,又沒有有,所以叫法塵。就是心不緣一切境,沒有處所,心無處所。心無處所,這個指的什麼呢?不是肉團,心無處所是指的我們意根它所緣的,緣的是法塵,意根緣法塵。這個法塵離了心了什麼都沒有了,離心非知。既不是能緣的心,又離開根而處的空外,這叫法塵。它不是所緣的境,法塵非心也非境,它從誰立?心非所緣,處從誰立?在哪來立個法塵,就是如是,法塵就如是。今天就解釋到這裡。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前頭顯一切的言說、語言、文字全是虛妄的,把這些個虛妄結到一起歸於真實,以下就講結妄歸真。所以阿難你應當知道,法則與心,俱無處所;法和心都沒有處所的,意與法二處是虛妄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緣的。
  這個破我們的心念,就是即心離心、有知無知全是謬誤的,就說不是真實的。所以意根之心,我們那個心就是意根,對待外邊一切的法塵,它們都是虛妄不實的,沒有一定處所的。有體、沒體呢?沒有體。有體就有處所。沒有處所,就是它沒有一定的地點,意根與法塵都是虛妄一個名相而已,沒有實體的。假比喻說,就是空中因為眼翳,眼有毛病才看到虛空有華,實際上虛空沒有華,拿這個形容,這前面講了很多。因為它沒有實體,你想找個實體不可得。但它從什麼產生的?這個虛妄的實體是什麼?妄從真生,那它的實體就是此經所講的妙明真體,這個真體不是因緣,不是自然。
  本來這些問題在楞嚴經一開始講得很清楚了,咱們前頭講七處征心、十番顯見,這個問題已經都解決了。因為在這個十番顯見時候、七處征心時候總說,總體說的時候,與會大眾與當機眾阿難,他並沒開悟,七處征心還沒有把真心找到,十番顯見也沒把見性明瞭,那佛才方便善巧覆再演說。就這個問題在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已經都解釋清楚了,但是與會大眾並沒開悟、並沒明白,所以這才分別解說。這個解說就是前頭的七處征心、十番顯見,那裡頭沒有名相,也沒有分析這麼詳細,就把那個問題再重複的分析,顯你如來藏性,顯你真正的見見之性,這是顯如來實體的。所以反覆的說,就是讓你明心見性。懂得這個原義,這是一個根源,顯性顯見,破除虛妄。
  【複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現在說這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都是虛妄的,那它本體是什麼?本如來藏性,妙明真性。根、塵、識三種互相依止,但是各有各的界限,所以叫十八界,但是都是妙明真性、如來藏性所顯的境界相,十八界也是佛的心。心、色兩個都迷了,眼見這十八界。心跟色法,心法跟色法,把色法開為六塵五根、心法開為意根六識,這樣子合成十八界,破這個就是顯,顯什麼?顯前頭的見性,顯七處征心的真心。根、塵跟識這三種,要把這三種破除;破除了,真的就顯現了。所以它的根本就是如來藏性、妙真如性。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佛就阿難所疑的、所不能理解的給他解說。以前你所聞到的方便善巧我所說的法,那些個方便善巧法,那就佛為權教。現在要開權顯實了,揀你明瞭的,就是你所明白的,你所明白的眼色為緣,眼跟色塵這是緣,完了生出的眼識。
  【此識,為複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
  那這個識,此識是因緣所生的,以眼為界?是因色所生的,以色為界呢?根、塵、識三個,這個征起的意思,就佛問阿難,你所以生出來你這個識,是眼根所生的,還是以眼為界?是因外頭色塵所生的,以色為界?假使要眼根所生的,以眼為界,那就眼識界;因色塵而生的,以色為識,以色為識的界。界是界限,界者起也,到這個界限。這個的問號,實際上是阿難全明白的,就假他明白的讓他進一步深入來好破。破什麼?倒是因眼生的,倒是因色生的。這個問題要解決了,不是因眼生,也不是因色生,兩個都不是。但是破除,讓他找這個根源倒是哪生的,找它的生處。
  【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
  不是因眼生的。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假使這個識單從眼生的,那你這個識是因眼根生的,它的因就是眼根,那這個眼就是個界限,那還假色、空做什麼呢?就沒有色空了,就是眼生了,眼根生的了。但是你怎麼去分別塵呢?單根不能生識,單是根不能生出眼識來。假使這個識沒有色、沒有空,這個識有什麼用處?生出來識,無識一樣的,所以不能生。識是了別的含義,了別紅的、白的、黑的,那你這個識是了別為義。一切境界,紅、黃、藍、白、黑那就是用。無塵就不用識,有塵才用識,破除不是因眼生的。
 【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這十八界,每個都有個界限。如果你這眼根的見,沒有形,沒有色,沒有長 短,沒有方圓,那如何來立這個界限?界不立。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你還能不能見空?破因色生。色不生,不是色生的,那你那個識應該滅了。你有識知,有識知不是因色生的。雲何識知是虛空性,你又怎麼樣知道這個識是虛空性?
  【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
  假使色變的時候,色起變化,就是紅的變藍的、藍的變黑的,你這個認知是不是也隨著變,也隨著這個色變成黑、黃、赤、白?汝識不變,那你這個界限從何立呢?若一變了,就不認得空了;不變,又不成為界。既然叫界,就是因為有個界限。
  【從變則變,界相自無;不變則恒,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
  若是從變則變,界相自己就沒有了。不變,不變恒常有。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從色生的,不認得虛空在什麼地方。那不應稱界了,十八界!因聞的識不從色變,應不成界,界相就不成了。
  【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雲何成界?】
  如果兼有二種,眼色共生,眼跟色合著生的,那共則生。若離呢?合則中離,離則兩合。若一離開,兩個合成兩個了,那體性雜亂了,又怎麼叫界呢?界是不雜亂的,此疆彼界清清楚楚的。這個你不從文字,你一想都明白的,就是現相,這沒有什麼含義,從現相就分別。
  【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知眼色為緣,因為有眼根、有色相,這跟你作為緣,緣能生起,才生你眼識界。各生跟共生,各生不成立,共生也不成立,和合生還是不成立,破生起的意思,三處都無;則眼與色,及色界三,不是因緣,不是自然性。每句話最後都是,這個法不是因緣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每一法都如是。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生於耳識。】
  照你所理解的,耳跟聲音這兩個是緣,生起之緣,才生出你的耳識,是這樣子嗎?
  【此識為複因耳所生,以耳為界?因聲所生,以聲為界?】
  那這個識為複因耳所生,就以耳為界;因聲所生,就以音聲為界,兩個合不成的。那你怎麼破除?分合都不可以,以下就破了。
  【阿難!若因耳生,動靜二相,既不現前,根不成知,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
  阿難,如果若是因耳生,動相靜相,動靜二相不現前。動相沒有,靜相沒有,你知道個什麼?就是不現前的時候,那你根不成知,耳根就不能知道,必無所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耳根既不能成能知,那就沒有所知的聲塵,就是這麼個意思。能知耳根不能成立,那耳根所聞的相貌、情況、聲音都沒有了。不取根。
  【若取耳聞,無動靜故,聞無所成;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則耳識界,複從誰立?】
  若取聞,聞就是聞聽動相靜相,無所成。如果聞,耳根 ,動靜二相既不能現前,你聞什麼呢?沒有動靜相了,聞不成立,聞不到了。雲何耳形,雜色觸塵,名為識界。這樣子那叫耳識,耳識是因為雜色觸塵這才識的界限。則耳識界,複從誰立?那耳識就立不起來了,就這樣意思。眼耳鼻舌身意一個一個的分析破除。
  【若生於聲,識因聲有,則不關聞,無聞則亡聲相所在?】
  那耳根所聞的聲音,應該是因聲音而有識。假使若生於聲,識是因聲才有的,那要聞不要聞呢?不關聞的事了,則不關聞。無聞,聽都沒聽到,無聞則亡,沒有,亡失掉了;聲相所在,聞都沒有了,還聽到什麼聲音?這全是破除的意思,破十八界。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而有聲相;聞應聞識!】
  識從聲生,許聲因聞;我這耳識是從聲音聽到的,因聲音才有聞,因為聞才有聲相,那這個聞跟聲跟聞識是平的,聲中有識,聞聲之時並聞於識。即聽到聲音了就聞到你耳識了,是這樣子嗎?不是這樣子。
  【不聞非界;聞則同聲;識已被聞,誰知聞識?若無知者,終如草木。】
  若不聞,不聞那就不是界。聞就同聲音一樣,聞則同聲。聞則同聲,你這個耳識已經被聞所佔有了。誰知聞識,又有誰來知道聞識呢?若無知者,終如草木。如果你什麼也聽不見,什麼知識也沒有,跟那草木的無聞不是一樣嗎?人同草木,就無知無識的意思。草木是無知也無識,你要到了這個境界,不是跟草木一樣嗎?
  假使聞跟聲同的是錯謬的,那分開呢?分開了就聲聞於識、識聞無聲。不是這樣子的,識跟聲音混淆了,識就是聲音了。識能是聲音嗎?是假你耳根才聞到聲音的。聞識不能聞到聲音,是耳根才能聞到聲音。
  【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
  因此要知道,不應聲聞,雜成中界。界無中位,則內外相,複從何成?十八界這個界沒有它的位置,根塵和合共生。根塵和合共生,與聞根所雜成的中間這個界限,雜則不分,沒有中間的位置,何以為緣生識也。這個識怎麼是從緣生的呢?中間這個耳識界不成立了。中間耳識界不成立了,外頭的相,內的根,都失作用了。外塵之界相,怎麼能成到?不能成就了。外無塵相,內無根相,內根外塵的 界限界相成立不了,不能成立。根與塵合不可能,這句話就這麼解釋的。究竟如何?這些全是妄。
  【是故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則耳與聲,及聲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佛這才正式給阿難說,先破除,後建立。因此你才知道,耳朵聞到聲音,聲音是緣;因為這個緣成 才生你耳識的界,耳識界裡頭才知道你的識,當知是識三處都沒有。當知耳聲為緣,生耳識界,三處都無。耳與聲,還有個聲界,耳、聲、聲界,界就是當間的界,界限,本非因緣,也非自然。耳根與聲塵兩者是為緣,而生出耳識來,內、外、中間三個界限都不成立。眼耳鼻舌身意、十八界都如是,十八界全是虛妄的,這是破十八界。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
  阿難,又汝所明;眼、耳,現在說鼻子。
  【此識為複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
  兩個征起的。你這個鼻子,因什麼生出來鼻子?什麼是鼻的界?因香所生,就以香為界。香是屬於味,就是香味。是因鼻生?是因香生?
  【阿難!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相?為取(鼻+臭)知動搖之性?】
  若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什麼是鼻子?你的心中以何為鼻。為肉形雙爪之相,這個鼻子像個雙爪,兩個爪子相 的一樣。取(鼻+臭)知動搖,它的性體,就是性,它的性是什麼性?(鼻+臭)知,就是聞,動搖。臉上肉的形質就像垂爪子,兩個爪一樣的,這個就叫鼻子。它的功能有(鼻+臭)知搖動,像咱們擤鼻涕、流鼻涕就是這樣子。
  【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知即觸,名身非鼻;名觸即塵,鼻尚無名,雲何立界?】
  若取肉形,就是這個肉形的鼻子。肉質乃身,這個鼻子屬於身體一部分。身知即觸,身上產生知覺是觸的,是觸塵,相觸而生的。那身不是鼻子,名身非鼻。那觸呢?觸是塵,鼻子就沒有了,雲何來立鼻界呢?
  【若取(鼻+臭)知,又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知,元觸非鼻。】
  若取(鼻+臭)知,(鼻+臭)覺,鼻子(鼻+臭)聞。又汝心中,以何為知?鼻子的肉是知嗎?以肉為知嗎?那你接觸時候不是鼻子了,就是肉接觸了。不以為知。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
  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空自己就覺,跟你鼻子是肉,跟這肉鼻有什麼關係?如是則應虛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難應無所在,連你自己身體都沒有了。鼻若有知,就是(鼻+臭)知那個知性。鼻若有知,則應不是你,是鼻子知的。鼻非有知,是你所知,那有鼻子何用,是你心所知。一切虛空,一切是空的。以這個類推,你那(鼻+臭)知之性則是空的,是虛空的,皆應成汝鼻子上之肉。能是這樣子嗎?如果沒有知,則你全身之肉皆應非知。另外有個神經系統,這鼻子不知,那你全身所有你的肉體都應該不知道。這是因為空若是你的話,既然空了,虛空沒在,沒有什麼所在處所,應無所在。
  【以香為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
  以鼻為知不可以,那就以鼻所聞的香臭的香為知。如果香為知了,那鼻子自然就屬於香了,於汝有什麼關係。何預於汝?跟你毫沒關係。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則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伊蘭,及旃檀木?二物不來,汝自(鼻+臭)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應非臭。】
  若香臭氣,必生汝鼻。你這個鼻子因為香氣或者臭氣生出你這個鼻子,因為有這二種流氣生出來味道 ,為什麼不生伊蘭、旃檀木?二物不來,沒有旃檀木,沒有伊蘭那花的香氣,這兩個不來。汝自(鼻+臭)鼻,你自己再聞聞你鼻子,究竟是香是臭?若是臭就不是香,若是香就不是臭,臭就是臭氣。
  伊蘭是一種樹的名字,印度有這種樹,它能夠聞到四十裡。開一種花是紅顏色的,非常好看,但毒氣非常重,假使你觸它了或者誤食它了 要發狂,發狂就死掉了。旃檀樹,大家知道旃檀樹生在什麼地方?它在伊蘭叢中,就在毒氣這種的樹林子裡生的旃檀,旃檀的香香聞四十裡,成旃檀樹。
  就是伊蘭跟旃檀這兩種,一個臭,一個香。臭,是你的鼻子。這兩種香、臭來到你的鼻子當中?是你鼻子到香、臭那去?形容詞,鼻子不會到香、臭去,香、臭氣味也不會進入鼻子中來。你聞香的時候,還聞到臭氣沒有?聞到臭氣,還聞到香沒有?
  【若香、臭二俱能聞者,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問道,有二阿難,誰為汝體?】
  二種俱來,不可能。聞香就沒有臭,有臭氣就沒有香。如果兩個都來,那你那個鼻子是兩個鼻子了。一個人能有兩個鼻子嗎?那就有兩個阿難,兩個鼻子。那誰為作你的體呢?不是這樣子。
  【若鼻是一,香臭無二,臭既為香,香複成臭,二性不有,界從誰立?】
  若鼻子是一個,一個是鼻子,香臭是兩個嗎?鼻子只能聞一樣,香跟臭也是一個。臭來,香就沒有;香來,臭就沒有。香要來,臭不存在。臭要來,香不存在。兩者如果沒界,香有香的界,臭有臭的界,二性不有,沒有香性,沒有臭性,界又從何立?因香生,因臭生。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如眼有見,不能觀眼;因香有故,應不知香?】
  若因香生,識因香有,你這個聞識是從香有的。就像我們眼睛能見,眼能見是向外見,眼不能觀眼,眼睛能回來看到自己眼睛嗎?其他六根都如是。因香有故,應不知香,就是眼不見眼,拿這個來問號。這個情況都很容易明白,就是辯論它的性。
  【知即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
  能知的知怎麼生的?知即非生,你能知道,能(鼻+臭)香(鼻+臭)味一切這個知非生;知非生,不知非識。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識不知香,因界則非從香建立。這二句是辯知與不知兩個都是錯,都不對。若有個能知,這個知不是從香生的,能知這個知不是從香生的。若不知道香,那何名能知之識?一切的塵法都如是,不止香、塵二法。如果香非識知其有香,則香界不成立。何以故?蓋香必以(鼻+臭)知而後顯,香是你聞到爾後知道這個香,才顯現這個是香的。香要不是(鼻+臭)覺知道,它就不存在嗎?香不存在。因為你(鼻+臭)覺知道這屋子是香的,香自己不能成立自己是香。因為有(鼻+臭)覺,(鼻+臭)知爾後才顯香。香要不是(鼻+臭)覺知道,它沒有香,香界自己不能成香。倘若你這個聞識不知道香,因香立的識界不成立,那又怎麼建立起來呢?
  【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
  假使沒個中間,內外又怎麼分呢?這聞性是虛妄的。既無中間,不成內外,彼諸聞性,畢竟虛妄。這是說根塵二界必須得有個識 ,如果沒識根塵二界不成立了。咱們離開文字想,咱們看見什麼東西,如果你識壞了,沒作用了,沒識怎麼分別?根還在。像我現在耳朵聽不見了,你們說什麼話,是聲音吧!我這個耳根還在嗎?我聽不見,識沒有作用了,中間那個識它不給你分別,沒作用了。我們看那個傻子,傻子就是喪失了知覺性了,覺知喪失了,他不認得這個是我媽媽,這個是我的父親,這是我的親人,那是我仇人,他分辨不出來了,那就是識壞了,認知壞了。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一個含義,全是虛妄的,畢竟虛妄,一切總言。沒有中間,內和外就分辨不出來。有中間,才有內外。既無中間,內外不成,聞性從何建立?所聞是從能聞來的,能聞都壞失了,所聞還聞到什麼呢?鼻根不成立,(鼻+臭)覺不成立。
  十八界都是一個樣子,不過文字變化一下,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如來在前頭七處征心、十番顯見都破完了的,與會大眾跟阿難不明白,佛再一個一個假著世間的名相來重新說。這是破十八界,鼻,六根,六塵。根不存在,識沒得作用了。有根,有塵,沒有識了,根塵也不存在了。所以要十八界和合,完了還要破和合相。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這叫緣起法,鼻跟香作為緣,才生出鼻識界。三處都無,鼻壞了,香味沒有了,中間 又沒個知識的識界,三處都沒有。則鼻與香,及香界三,不是因緣,不是自然性。成為什麼呢?諸法皆空,虛妄不實。眼、耳、鼻、舌,現在該講舌了。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生於舌識。】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你所發明的,你認知的,舌頭跟外頭的知味這個是緣。你中間有個舌識,舌識來了覺了。
  【此識為複因舌所生,以舌為界?因味所生,以味為界?】
  了知這個味的識是因舌而生的,以舌為界;因味而生,以味為界;因舌而生,以舌為界。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黃連、石鹽、細辛、姜、桂、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甜為苦?】
  阿難,若因舌生,則諸世間,甘蔗、烏梅,甘蔗是甜的,烏梅是酸的,黃連是苦的,石鹽是鹹的,細辛是辣的,姜、桂都沒有味道了,各有各的味道,舌生種種味。假使舌能生這些味道,你不要這些外緣了,你就嘗你舌頭去好了。你那舌頭是甜的、是苦的?這個我們都可以明白,大家都知道,必須好多因緣結合的,單一不成,就是這個意思。單一怎麼能成,必須得假緣,所以緣生諸法。
  【若舌性苦,誰來嘗舌?舌不自嘗,孰為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
  若舌性苦,這個舌頭它的本質、它的性別是苦的。怎麼知道的,誰來嘗舌?舌不自嘗,舌頭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苦的,也不知道自己是甜的,誰來作知覺?舌性非苦,味自不生,雲何立界?這個識界立不起來。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雲何識知,是味非味?】
  那不是舌頭生的,是味生的。若因味生,識自為味。識,能知的識同於舌根,應不自嘗,雲何知道識知是味非味?這是舌識說的。若言舌識,因味塵而生的,那這 舌識自然就是味道了。什麼味道?味道自己能嘗自己味道嗎?跟舌根不是一樣的,舌根不知道自己是舌根,嘗不出味道。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還能知道其他的味嗎?破除的意思。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識應多體?】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苦、辣、酸、甜那個味並不是一件物質生的。舌嘗到那個物體,嘗到辣椒好辣,因為有舌,有辣椒,才有 這個味。那應該多體,你嘗很多物質了。是這樣子嗎?
  【識體若一,體必味生,鹹、淡、甘、辛,和合俱生,諸變異相,同為一味,應無分別?】
  識的體若是一個,識體一個。這個識的體若從味生的,鹹、淡、甘、辛和合俱生的,這一切 這些味的諸變異相,就是一個味道了,應該沒有分別了。假使這個識體是一個,它的體是因味而生的,所生的識若是一個的話,能生的味也只能生一個味,不能生出多味來。例如鹽巴、水,鹽巴是咸的,水是淡的,甘蔗是甜的,薑是辛辣的,這些苦、辣、酸、甜六味的總相同時生起的,它不起變化嗎?六味是六味各個別相,把它合到一起,還能有一個味道嗎?這個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懂。
  【分別既無,則不名識,雲何複名,舌味識界?】
  但是把它分辨出來,把它分別則無;則無,你又知道什麼呢?不名為識。根本沒有,你識別什麼?雲何複名舌味識界,那個就不叫舌味識界了。
  【不應虛空,生汝心識?】
  根、塵,根生或者塵生,根不生、塵不生,你要說是根生塵生,兩個都生不成,二俱不成,它不能憑空生的?空性頑鈍的 、頑冥不化的,無知的虛空能生出來有知的心識嗎?和合而不成,空生的不存在。
  【舌味和合,即於是中,元無自性,雲何界生?】
  和合是不是能生呢?舌跟味和合了,那這個中間裡頭都沒有自己體性了。味跟空合,舌頭跟味合,舌頭跟味能相合嗎?味無自性,怎麼 能生起呢?雲何界生。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生舌識界,三處都無。則舌與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當知,舌味為緣,緣起法。每個六塵境界、十八界全是緣起法的,都是緣生,緣生沒自性。緣生,生舌跟界,三處都無。舌跟味跟這個界,這三個都沒有,舌界,舌與味,都沒有;非因緣,非自然。色、聲、香、味、觸,下頭該講觸了。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生於身識。】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身上要接觸,觸你一下子,就是接觸,生於身識。人家碰你一下子,你馬上感覺到,這個感覺就叫識。
  【此識為複因身所生,以身為界?因觸所生,以觸為界?】
  此識是因身生的,以身為界?因人家觸而生的,以觸為界?因身生的,不成立。因觸生的,也不成立。那和合生的 ,還是不成立。為什麼?一個一個說。
  【阿難,若因身生,必無離合,二覺觀緣,身何所識?】
  阿難,若因身生,身生出觸,必無離合,離開觸沒有了。合的時候,觸在什麼地方?這是覺觀的緣,離觸,感覺,身上感覺到了接觸到什麼東西了,都是這樣子。單根不生識。識就是覺觀的、覺察了。緣,粗緣就叫覺,細緣就叫觀,覺觀從緣而生的。有能覺的觀與所覺的觀,能覺觀跟所覺觀有分別的。離時的覺觀跟合的時候覺觀有差別的。假使有身識,單因身根而生的,那得藉觸的因緣;外頭沒有觸的緣,雖然有身根,你得有離合之相。接觸這叫合,離開這叫分離,必得有離合之相,必須假外塵的塵緣。惟身,光是身體,沒外頭境,能生識嗎?不生。就是合離的觸塵,合有感覺,離開你有感覺,都是觸塵。觸塵的合感覺接觸到了,觸塵的離分開了,就是觸和離。
  【若因觸生,必無汝身,誰有非身,知合離者?】
  假使單因觸生,若因觸生,必無汝身,必沒有身體。觸生的,觸能生身嗎?那合,合不可以,離也不可以。若因觸生,就沒有你的身體。誰有非身,誰來知道合離?非身,還有知道合離嗎?
  【阿難,物不觸知,身知有觸。】
  那個觸不知道有觸,是你身體感覺著接觸東西了,觸能知道自己是觸?觸是無情的。這個道理很容易懂得,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即觸非身,即身非觸。】
  知身即觸,知觸即身,知道身體接觸觸了,或者知道觸觸到身上了。即觸非身,即身非觸,身不是觸,觸也不是身。和合而生識,知觸的是識。生識,離合的時候,都是中間這個識的作用。即觸非身,而身非觸,知道觸不是身,身也不是觸,這是別離。即觸即身,觸即是身,有身才有觸。身即是觸,有身接觸了,怎麼叫接觸的意思?觸是塵,這個觸是塵,有接觸了你才感覺,沒有接觸你感覺沒觸。離,合。就像我們平常接觸什麼,這是身。還有識呢?識觸也如是。
  【身觸二相,元無處所,合身即為,身自體性;離身即是,虛空等相。】
  所以身跟觸的二相沒有,元無處所,身上沒有觸,觸也沒有身。和合,合身有觸,身的自己體性沒有觸,離開身沒有,一切皆是虛空等相。
  【內外不成,中雲何立?中不復立,內外性空。則汝識生從誰立界?】
  這又破十八界了。都是你的識生的,則汝識生,識無形相,界從何立?就是合難破竟。分、合,分也不是,合也不是,都有些個責難,破而不成立。
  【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因此你就知道一切虛妄,如何而產生這個十八界?是故當知,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身無,觸無,身識界無。則身與觸,及身界三,身、觸、身界都是虛妄的,非因緣,非自然。身、口、意。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生於意識。此識為複因意所生,以意為界;因法所生,以法為界?】
  阿難,你這樣發明的,你這樣想的,意法,意緣法塵。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著六塵,這意跟所緣的境界相是法塵境界。意的界限是因為法塵所生的,以法為界。
  【阿難,若因意生,於汝意中,必有所思,發明汝意;若無前法,意無所生。離緣無形,識將何用?】
  根塵的存在,根塵的存亡,破這個根塵的存亡,這段就 破根塵的存亡。佛又跟阿難說,若謂意識,單因意根所生者。意識,是從意根生的意識。那你意根當中,有沒有想的法?就是法塵,緣影;緣影就叫法塵。有沒有意識回憶過去的法塵呢?你能思想的意根,你那個前塵留下的影子,那叫根存。你對於前塵所思的法塵,能思的意根是前塵的法塵,有無所生?無所生,那就塵亡。塵亡根亦亡,離開緣了 ,什麼形相都沒有。如果是意根離開所緣的法塵,沒有,意根不存在的。什麼是意根?因為根是無形可得的,不是有個形相,雲何能生識呢?若是根塵雙泯,根也存在了,識也沒有了;根也存在了,塵也不存在了;那這個識有什麼用?也不是沒有了,沒得作用了。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為同為異?同意即意,雲何所生?異意不同,應無所識。若無所識。雲何意生?若有所識,雲何識意?唯同與異,二性無成,界雲何立?】
  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這個意識心就是思量,躊躇思量,還去了別,它能了別善惡、是非、大小、長短、方圓。在你意根想這些時,是同是異?同,意即是意。同,意根所緣念的都是意。那意既是意,雲何還能生?不是意即是意,意即非意,異意。那你還認識什麼?什麼也不知道了,應無所識。兩難。意即是意,無所生。異意不同,無所識。這叫不生無識。
  若無所識,雲何意生?根識的同意,根跟識的同是意,破這兩個東西。若無所識,什麼都不知道,你意生什麼?那不叫意生了,雲何意生?
  若有所識,有認識,雲何識意?識意能認得意、不認得。
  說意生不可以,說意不生無所識也不可以,唯同與異,二性無成,兩個都成立不了,那雲何叫意識界,界雲何立?同與異二性都無成,那你根識兩個性悉皆不成,根跟識都不成。
  若同意根,識就是意,根識是一個,二性無成。若是異意根,則不名為識,根識二性亦複不成。此意識界雲何可以說從根而立呢?從根立不可以。則以意根為生識之界,意根能生意識。不對,意根不能生意識。怎麼樣生?下回再生吧!
  【若因法生,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法,及諸聲法,香法、味法,及與觸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非意所攝。】
  我們這個意識心,心不是因法生的,破除,講這個起心動念的意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就這樣子,破因法生。假使說若是因法而生起的,這個法字是指法塵說的,六塵境界的法塵。這裡頭說的世間法,色法、聲法、香法、味法、觸法六法,不是因這些法生的,就是這樣意思。如果依著法生的世間法,乃至五塵境界,你觀這一切有形有相的,色法、聲法、香法、味法及觸法,這些都是五塵實實在在的所有諸法。我們這個意識這個識心是從法塵所生的話,那世間的所有的法;法就是樣子,形形色色的,種種樣樣;把世間法總結出來,色、聲、香、味、觸,離開這些法沒有其他的法了。
  【汝識決定依於法生,汝今諦觀,法法何狀?】
  假使說這個識決定是依著法生的,那你就觀察一下,汝今諦觀,法法何狀,你的心不是由法生的,就是這個意思。假使說你這個識心若是因為法生的,於法生,那你該如理的觀察一下子;諦就是如理,從理上觀察法法何狀。法法何狀,前頭的法指法塵,這個法塵的跟下一個法字的是上頭的色、聲、香、味、觸的五塵境界五塵諸法,它內無自體,沒有自己的體相。
  若汝這個識,你決定因為依著法生的,那你應該如理的觀察法法何狀。上頭的法指法塵,法塵境界,下頭的法就是色、聲、香、味、觸的法塵。它從內觀沒有自體的,這個識不是從塵生的,就破這麼個。你這個意識不是因為法塵而生的,就這麼句話。世間一切諸法雖多,把它總起來,色、聲、香、味、觸五塵境界,就是五法而已了。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對著外邊的五塵境界色、聲、香、味、觸,就是這樣來分別,這些個你諦觀哪一法生的?
  【若離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越此諸相,終無所得。】
  若是離開色空,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所有一切的相狀,不離開五塵的境界,究竟從哪一部分生的,就是這樣意思。若離開了色空,離開色法,離開空相,離開這些個就落於法塵了。前頭這五塵,香甜淡苦辣這些,比喻個味吧!它究竟是生滅在哪個法塵之中?
  法塵就是五種塵的影子,色、聲、香、味、觸的影子落卸來,有形,有個影子,生滅的,這些東西落卸來的影子,就叫法塵。它們有沒有自體呢?有沒有形相呢?沒有自體,也沒有形相。就是若離開了色空兩種境界,動靜兩種境界,通塞兩種境界,合離兩種境界,生和滅,就是這些個相狀,一共是五種,分開了就十種。把這些諸相實相離開的時候,還有其他的嗎?終無所得。教你諦觀五對十相,這些個法與法塵,何種樣子?是什麼狀況?是什麼樣子?分開來解釋。
  【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雲何生?】
  生,就是色法跟空相,諸法它的生和滅,色空諸法的生起,色空諸法的滅亡消失。所因,因什麼生起?因什麼消失?所因沒有。但因為生有個識,因為生起了有個識相,這個識相是什麼形相呢?識是個什麼樣子?相狀沒有,界雲何生?
  諸法等生,這個等字當同字意思,諸法等生,同時生。這個色空諸法平等平等的,那個生與滅,色空跟諸法的滅,生滅的相,生是生起了,有樣子,滅是消失了,等生等滅,就是色空諸法平等的生滅,就這麼句話。
  所因,因什麼?沒有。它生起來個識,這個識是什麼形狀呢?什麼樣子呢?這個識沒有樣子的。比如我認識,認識什麼樣子,這個東西我認識,認識找這個識的樣子,這個樣子沒有。因為有識,這個識做什麼形相呢?相狀沒有。既然是無相,界雲何生,它們的界限怎麼劃分?
  這個是解釋法塵的生起,色空諸法、生滅空相等滅了時候,這個落卸來這叫法塵,前塵落卸來影子叫法塵。那這個法塵與色空等相的五塵,它們的形狀是什麼樣子?這法塵沒有影相的,是前塵落卸的影事。假使要同時生的,那與色空的前五塵生則同生,滅則同滅。滅是什麼樣子?生是什麼樣子?生也沒個體,滅也沒個體,生滅沒有體。單指法塵說的,法塵生滅沒有體。為什麼?法塵沒有自體的了。前塵落卸的影子,它沒有自體。那它怎麼生起的呢?意識的分別,它生起的是你的意識去分別,什麼樣子?什麼相貌?能生的法塵沒有相、沒有樣子,相狀沒有。那你意識的這個界限從哪裡劃分的?劃分不出來。以法塵為生識界,不對的,不可能。法塵生起的諸法,沒有個界相,沒有個影子。
  主要是破你根塵共生的含義,不存在的。根與塵同時生起的,不可能。它們都沒有自己的樣子,沒有自己的相。這個法塵就是意根,意根生起的法塵。意根就是七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根生下來落於第七意識,就是咱們平常八識當中說末那識,末那識是遠塵了,色聲香味觸法落卸的塵影,這個叫法塵。根也是沒有的,塵也是虛妄的,根塵都是虛妄的,怎麼能有個共生?沒有。這樣你對原文就懂了。
  色空諸法的生起,色空諸法等它們的生滅,就是色空諸法等生等滅。這個等生等滅是沒有的,為什麼?沒有因。因無,生還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咱們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有個形狀,第八阿賴耶識有個形狀,這個中間有個傳送的叫第七,叫末那,這個識就是現在我們講的這個識,它們不是共生的。這個第七末那,它是因為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六塵境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界,落卸來的影子,第七末那把這個影子傳送給第八識,空的。所以我們觀叫妙奢摩他空觀,奢摩他空,空觀。
  【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對阿難說你應該知道,是故當知,意,意識,意根,與這法塵,意法為緣,它們作緣,緣能生起,生意識界,三處都無,沒有一處是實在的,意與法、意界三處都沒有,本非因緣,也非自然。這我們意識能領會得到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都是四大和合發明的。雲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我今不知,斯義所屬?阿難說如來你不是講過一切諸法因緣生或者自然生,現在因緣不生,自然也不生,都不對,二俱排擯,擯是擯除,把它排除在外,這是什麼道理?我今不知,斯義所屬,這是問號。現在如來這麼一解釋,阿難更莫名其妙了。佛你常說一切諸法是因緣和合的,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現在你把因緣和合全排遣了,他就糊塗了。
  【惟垂哀湣,開示眾生,中道了義,無戲論法。】
  惟願如來,垂慈哀湣,開示眾生,中道了義。我明白如來這個意思是中道的了義法,沒有戲論法,不屬二邊,既不屬因緣,也不是非因緣。唯願佛慈悲,悲湣我們智慧少、智慧淺,這種非因非緣非自然的法沒法理解,既不是因,也不是緣,又不是自然,是中道了義。中道了義法,如何顯示?如何理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為汝開示,第一義諦。】
  佛跟阿難說,你一直請求我要說最上乘菩提法,因為二乘的生死法、聲聞法,十二因緣法是緣覺法,你對於四諦十二因緣法你不喜歡,你厭離這些小乘法,你要想勤求菩提,勤求無上菩提,我現在給你開示的就是第一義諦,就是你所要求的。這就是佛楞嚴經施教的道理。我過去講的是因緣法,是對著應小乘機而說的。你現在從淫室回來之後,你要想成就十方菩提之法,你對聲聞、緣覺這個小乘的法厭離,那你就要回小向大,要求大乘法,發心求無上菩提的佛道,我現在就給你說的佛道。所以在我於今時給汝說的第一義諦,應汝所求,這是你求的。因為你所求的,我現在給你說。
  佛經過破他那個識之後,破識經過三番,以前講過的,顯示第一義諦。這是十番顯見,我前頭講過了,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就是讓你認識真心,直指你的真心,把一切事相全泯除,專顯真理,性體的常住,會一切相歸性,顯示真心的。什麼是真心?就是第一義諦。我是應你的祈請要求,因為你先厭離聲聞、緣覺小乘法,你想求大乘法無上菩提,我現在給你開示的就是第一義諦,無上菩提法。這以下話就是責備他的了,責備阿難的意思。
  【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想因緣,而自纏繞!】
  如何就是責備阿難剛才他所問的,責怪他的意思。你不是要求聞大乘嗎?我現在給你開示的就是第一義諦,為什麼要將世間的戲論,妄想的因緣,你又纏繞起了,解脫不了了。如你阿難所說的和合,和合是因緣,不和合就是自然,這兩種都是世間法,都是世間戲論,講因緣講和合都是兩邊,但有二邊都無實義。你不能再生妄想分別,消滅你的妄想分別,所以講非因緣、非自然。
  【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為,真可憐湣!】
  阿難你多聞強記,如說藥的人,藥說得很多很多都是名詞。真藥現前了,你是說藥,說的藥,治病的藥;藥現前了,你又不認識了,又不能分別了。這要合法說,阿難厭離小乘教義,如來給他說的大乘,就說真藥,真藥現前你不認識了,真可憐湣,最可憐的。
  【汝今諦聽,我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承佛聖旨。】
  汝今諦聽,那你現在就好好聽。怎麼樣聽呢?如理聽,別在事相上琢磨,諦聽審實,那我再給你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阿難默然,他不說了,沒得表示,默然就是靜默,承佛聖旨,老老實實聽就是了。
  【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
  阿難,如汝所言,就是你所說的吧!照你所說的話,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的變化。這些話本來是阿難問的,佛就講他所問的,如汝所言,這是你說的,四大和合,地水火風。這是講四大,沒講七大,七大要加上空、根、識。先講四大,世間。因為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了,發明世間,一切世間相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所和合的。但是這四大變化非常大,地水火風變化非常大,沒假空、根、識,假空、根、識就是有情界了,沒假空、根、識就是無情界了。四大和合指著世間相,四大的相。
  地水火風能和合嗎?咱們產生個問號。這四大,水是火性,地是濕性,水火不相容,那又怎麼合呢?怎麼能成四大和合性呢?四大和合性不是和合的。那不和合的,我們要做飯吃,你米得再加上水,水得加上火燒,這中間有很多善巧方便。四大本來不是和合的,但是它的共同生起缺一而不可。地是窒礙性,水是流動性,流動性跟窒礙性怎麼能和合?水來了,拿土把它擋上,地大就把它擋住了。火來了,拿水把它澆滅,互相排斥的,不是互相和合的。這叫世間種種變化,四大的發明。這咱們大家都體會到了,不要怎麼樣再多解釋了。
  【阿難,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虛空,不和諸色。】
  阿難,若彼大性,四大種性,體非和合,它的體不是和合的,那把四大種雜和起來能行嗎?不可以,不能成就。猶如虛空,虛空跟一切相色都不和合的。不是這樣子嗎?這是事實。有色相就不叫虛空,有虛空就不叫色相。這四大種不和合,和合與不和合是約它體性上來講的。
  若彼大性,就四大的種性,它的體非和合,不能雜和到一起的,就像虛空跟色一切事物有形有相的東西,那就不叫虛空了,叫虛空就不是有形有相的了。咱們用名相來說、法相來說,性跟相兩個不能和合。但是相從什麼來的?相從性生起的,相不離性,這個大家懂了。人有人性,這有情的。木頭有木性,木性是無情的。這個誰都懂。但是一切相全是性中之相,一切性是相中之性,這個道理該懂吧?性中之相,性中之相的性,性跟相兩個有差別的,相中的性還是一性,相中之性跟性中之相,性相是一個,不和合,又是和合,非不和合,就是和合與不和合,就叫性相論。
  這個文中若彼大性,說四大種性地水火風,它們倒是和合的?倒是不和合的?四大種性的體非和合,不能雜合到一起,跟虛空不合諸色一樣。這個經文是先明大性非不和合,和合與不和合是約性跟相論的。這個體非和合,這個懂得了。不能與諸大雜和,像虛空不和諸色的一樣。但是四大的體呢?地水火風的體性呢?體性又是一,四大的體性是由體性而生的四大。
  【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
  這是合法。先是講喻,拿喻來合法,明這個四大性不是和合。若是和合的,那叫隨緣。這要搞清楚,大性不是和合的。我們說四大是和合的,那叫隨緣義,一定要懂得。四大的本性不是和合的,但是隨緣義,隨緣就是和合了,四大隨緣,隨緣了就和合了。但是和合而性不變,懂得嗎?和合而它本性不變。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沒有休息的時候。死生生死,生生死死,生滅的相續不斷,相輔相成。但是它假因緣。水能滅火,水火不相容,但是火能把水燒開,你得假個鍋:沒有個鍋的因緣,那火能燒水嗎?火燒水,火就著不起來了。假個鍋,火就燒起來了,有個隔離。這個道理我想我們大家都懂。生死,生了一定死,死了還一定生,生生死死。因為生才有死,死後複生,互相交替,互相成就。生而複生,死而複死,死了再死、死了再死,生了又生、生了又生,前後相續永遠不斷。這四大性,也是四大之相,它們是生滅不已。
  如果你在相上迷了性了,那就把真諦理給迷了,迷了性了。應該知道四大之性,體是什麼?如來藏。本如來藏,藏性不變,藏性如果不變就沒有世間。藏性隨緣,安立三種世間。不變,沒有世間。隨緣,隨緣就有相了,就有有為之相。藏性是無為的,隨緣了就有有為的相,隨緣而不變,就是即相而即性。
  這個很不容易清楚,就是我們講理事,事即是理。事不是理,事是事,理是理。但是翻過來了,理能成事,事能顯理。事沒有理成就不了,理沒事顯不出來,那又搞得即事即理,理性無礙。性中無相,相從性起的。相若性起的,相不離開性。相哪來的?相是性中之相,性又是相中之性。性相名字雖然不同,體是一個,就是和合、非和合。例如咱們人身體,水是流動性,每個人都要排泄大小便,這是濕性。人的熱能是火性。水火不相容,但是在我們人的身體,也得有火性,也得有水性,還得有骨性,還得有肉性,大家這樣去想就明白了、就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是的。
  【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佛給我們舉一個比喻,阿難,如水成冰,冰還成水。冰叫冰,冰決不是水,為什麼?冰是窒礙的。沒水怎麼能結成冰?水是流動性,冰不是,冰是物體,凝結性,但是沒水又怎能成冰呢?冰如果假熱能,它又變成水了。水比如真如,真如隨緣結成冰了,冰還是水,還是真如體所生的。如水成冰,冰還成水,這個道理明白了。
  所以因緣和合故有,因緣別離了各就本位,那就沒有了。如果人生的時候,他這個身體地水火風和合的,你身上的暖氣是屬火大,身上的水份的流通,大小便溺棄吐,吐痰幹啥,這都是水份,這是流動性。骨頭不動,肉體不動,那你沒得水份,沒得暖,沒有熱能,缺一而不可以。這個道理我們拿我們人身體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佛跟阿難講的是四大之相,那是權巧,依性,依著體性而說的相而說的性。性是密意,明心見性,大家都知道吧?明心見性這個性是密意。咱們的體這是顯意,密是性,顯意是相。說性就說實,叫實宗。說相就叫權,叫權宗。如果把性體迷了,執著相,就叫凡夫。相是假相,知道了,明心了,開悟了,這叫開悟了,這叫悟。悟迷兩途就是一念,悟了就是性,迷了就是肉體,性和相。那相由哪來的?相由性起的。性能容相,相也能顯性,性相不二。
  現在阿難在這個時候是執著了因緣和合,執著在因緣上,一切法是因緣和合的。因緣要別離呢?獨顯性體,不說諸相,和合不成,破和合。若顯性體時候,破一切諸相,性相兩途。說大,地大,地水火風空根識,具足了說四大種其實要具足七大種,還有空根識。因為以下就講七大種了,先講四大種。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析鄰虛,即實空性。】
  汝觀,佛跟阿難講,啟示他,汝觀地性,地的性是什麼樣子?什麼是地的體性?粗就是大地,細就是微塵。微塵細到什麼程度?叫鄰虛塵。一粒微塵把它破成七分,肉眼已經看不見了,色的最基本的邊際相,最小的,就叫鄰虛塵。一粒微塵把它破成七分,這是一般人力所能做到的,更細微這叫空了,沒有了。微塵破成七分,就是空中,虛空了。阿難在四大和合時候懂得,但是要講融合一切法的時候,像鄰虛塵,就不容易知道了。就是色陰最後的相,就叫鄰虛塵。有形色,有體性的,那個最小最小的叫什麼呢?鄰虛塵。
  所以佛對阿難說汝觀地性,你觀地的性質是什麼性質,粗為大地,細為微塵,微塵還要把它破成七分到鄰虛塵。析彼極微,把這有相的把它分析把它析破,破出來最最小的邊際還有色相,那個叫鄰虛塵,七分所成的一分。鄰虛塵就是它跟虛空就接近了,就是空的了,沒有了,那叫實空性。
  佛對阿難說四大,現專說地大,汝觀地性,四大種性地水火風,專說地性。那麼地性是什麼樣子?就是色受想,這個是最明顯有相的法,把這最明顯有相的法把它破為虛空,就是咱們色受想行識的色陰。這色陰包括很多了,十八界、五根、六塵,受想行識的四陰,六入是根性,十二處是意根,十八界中的意根、六識及色陰之空,空相,色陰。色陰到最空的相叫鄰虛,鄰虛沒有了就空相。空大、見大、識大,它能把一切法收盡,為什麼四大種只說見大、識大、空大,這三大。佛在談七大之意,跟談這三大,阿難,你理解不理解諸大種之意是和合的嗎?就是七大種性,七大所生的種性是和合的、是不和合的,先講一大,地大。
  你觀地大的相,跟相觀地大的性,咱們先講性,地大的相跟性。地大之性,有粗有細,粗就是地大,就是粗相,細為微塵,到了最少處把微塵再破除七分,這個叫鄰虛塵;把微塵分成七分,這叫極微極微的了,就叫鄰虛塵。什麼叫鄰虛呢?就它跟虛空相近了,就是將近為虛空了,所以叫鄰虛塵。再破就沒有了,就是虛空了,這是微塵最小最小的,七分鄰虛的微塵的一微塵它的邊際相,它的最邊際的相,七分的一分。這是極細微的了,要把這個再分析,沒有了,那叫空性。佛跟阿難說你觀地性,粗者就叫大地,細者就叫微塵,把這個微塵再破成七分,那是什麼?空,那就是實際空。
  【阿難,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出生色相。】
  地大的相有粗有細,極細的微塵把它破成七分,這個就叫鄰虛,鄰虛就是有色界的形相最邊最邊際地方了,再往前進空了,就叫空了,這個就成為空性。
  【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
  佛又說阿難我再問你,由和合故,出生世間。你不知因緣嘛!因緣是和合的,和合因緣,破和合因緣的執著。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這是些變化相。這些個變化相是由和合而來的、和合而成的。
  【汝且觀此: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不應鄰虛,合成鄰虛。】
  那你觀一觀,這一鄰虛塵,就是鄰虛塵,用幾個虛空和合而有的?這個鄰虛塵是用虛空和合而產生的嗎?不應鄰虛,合成鄰虛,鄰虛不是和合成的。佛讓阿難觀察,你言世間諸法都是和合發明的,你用世間最小的鄰虛塵,它也算色法之一,還算色法之一,有什麼和合來的?佛教阿難觀這鄰虛塵用多少個虛空和合的,可能嗎?有這個事虛空能和合嗎?虛空和合了還叫虛空,它是本不和合的,虛空能合嗎?佛是故意舉這個,要顯法的,你計和合的鄰虛是能和合嗎?這是色法最小的,鄰虛塵之外,沒有色法可和合的。鄰虛塵之外就是虛空了,空跟空怎麼合?也沒所謂合,也沒所謂不合。
  你說一切諸法和合而有,那虛空用了幾個鄰虛塵和合的?假使你說和合,是合色成色,還是合空成色,如何理解?合空成色,空跟空合還叫空,不叫色。空跟空合,怎麼能叫鄰虛?鄰虛是不虛了。如果和合自己成就的,不成立。唯有合才能成自,鄰虛是不合而能成自的,沒有為和合成自的,這是不可以。合一成一,哪有這個事?一跟一合就是二了,那不是一了。一是從什麼和合的?沒有和合成一的,那不成立。因此說兩個合成的,鄰虛塵不是兩個合成的,虛空也不是兩個合成的。只有合細了成粗,合小了成大,就是這個意思。合細成細的沒有,合細成細那叫粗,不叫細了。所以鄰虛是沒有的,鄰虛再沒有和合了,鄰虛要合色而成不叫鄰虛了。鄰虛合空,還是鄰虛,虛空沒有,不是和合而有的。
  【又鄰虛塵,析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虛空?】
  鄰虛塵把它分析再分析,再析分成了空,這是幾個色相合成的虛空?一個色相都不成立了,還有幾個色相合成虛空,虛空不是和合而有的。這是喻,用喻要顯法的。顯什麼?
  【若色合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
  色合時,合色不是空了。若空合,空合又不是色了。色猶可析,空雲何合?色相把它可以分析成為虛空,虛空跟虛空還有個合嗎?這個是比喻的意思,合色只能成色,不能叫空。癒合愈粗,怎麼能叫虛空?虛空是沒有形相的,本不可合,虛空還能合嗎?假設說虛空也可以合,那合了還是空。空跟空合,還不是空嗎?空跟空合,還能成色嗎?絕不會。無相的和合跟無相合,只能成為無相,不能成為有相。空雲何合?空不能合。所以佛的意思跟阿難說空不可合,那個鄰虛是因為析而成鄰虛的,不是合而成鄰虛的,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下文要合法了。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前頭講這麼長的都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你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是空性,如來藏含藏一切。藏是含藏一切的,如來藏含藏一切如來的法,這就叫圓融。當體即是法界,空有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一就不是和合。阿難你執著因緣和合不成立了,從來沒有和合,也無和合。你那無始的、真如的妙智慧即是如來藏性,就是本覺的妙理,無法不具,無法不融。
  如來藏就是真如的別名,真心,就是真心別名,這是完全純理,按理上來立的。如來就不同了,如來藏裡頭就含著,來的意思就不同了,如來,如是體,不動,來是妙用,把體跟用都合起來,體用結合,裡頭含著真如不變,不變隨緣,就叫如來藏,就是真心的別名。真心含著一切諸法,如如不動,隨緣演一切法;隨緣演一切法,還是如如不動,來而不來,就是真心隨緣,隨一切緣,隨緣而不變,圓融無礙。成如來跟成妙明真心不一樣的,只要叫如來,理法界、事法界和合而成的理事無礙法界。如來藏就含藏一切諸法,無一法而不在如來藏之內,所以叫如來藏。
  這就是我們經常講性空,性空不空,那叫如來藏。性含藏一切色法,性色真空。性包含一切諸法,但是一切諸法也是空的,這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兩句話有差別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是什麼意思?如來藏,這叫如來藏。如來藏是性色真空,性是體,一切色是用。性空真色,前頭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來藏。性真色空,互相融即,性融於相,相含於性,這叫如來藏性。今天就講到這裡。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每一個眾生都具足如來藏性,它的自性是清淨的,不假修為,自然澄淨;而這個清淨心遍於法界無所不在,每個眾生他不變的真體都如是,不變的真體。所以佛說阿難,乃至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他自己所具足的清淨的妙性自己不自知,就是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在迷故。眾生人人都具足了如來藏性,這是理,在理具,在理體上都是具足的,在相用上起了變化,迷了。所以這句話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每個眾生它的用都是從體起的,乃至於一天我們所起的貪瞋癡煩惱,都從真體而起的。因為從真體而起的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這在經上說事造,所有造的一切事沒離開理具,事造未離開理具,離理不成故。如來藏性是我們每個眾生所具足不變的本體,但是隨各種的業,這叫緣起了;隨各種的業所產生的隨緣的用,除了佛法界之外,其餘九法界眾生都各隨各類的緣。雖有九界的差別,根性是沒有差別的,只是勝劣不同,勝根性、劣根性的不同。因此每個眾生他所知道的量,應知之量也是隨著不同,大小差別不等。
  咱們這幾百個人,個人知的個人的量不等的,不是都一樣的,同時就產了差別之相。咱們這有五百多人,沒有相同的,各是各的樣。相不同,心性是一,每個人的體性都相同的。知,有大有小。乃至於飲食,量也不同。舉一個例吧!各有各的量。因此隨你個人的心,就隨你的智力吧!有多大智力知多大量,順著你的業而發現,顯你的性跟相,這叫循業發現,這叫理具。這個理具隨著眾生的心通達十法界,但是悟迷之不同,所知量就有差別了。所以這叫循業發現,隨著你自己所做的業,發現你有好大的智力;智力不同,看問題看法不一樣,就這個意思。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因為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兩句話我們大家常引用,“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你業的起處是什麼?我們一般說業的起處好像沒什麼似的,突然發現的。不對,一定有個寄託,業的起處一定有個寄託。我們世間上的一切眾生,他智慧淺劣,沒有大智慧,知之甚少,把一切事物當成因緣性,惑的起處認為是因緣生起的,不能瞭解圓融的本體。所以這就叫世間無知,惑為因緣。或者是當為自然,說:自然產生的!那無緣無故的就會產生嗎?不是的。是你的識心,六識心的轉化,分別計度。因此識心計度的一件真實都沒有,這叫識心妄計,虛妄的執著,哪有什麼實在的道理?隨你心的量,隨你心所現,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緣,心裡計度的。
  這是對於地大,地大是心所計度的,是你的識心,就是妄想心,第六意識的妄心,妄生分別,周遍計度,這叫遍計執性,遍計本來是空的、是沒有的。所以說但有虛妄,都無實義,這是虛妄的假言,沒有實際的道理。這是破四大的。第一個是地大,第二是火大。
  【阿難,火性無我,寄于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
  佛在世的時候可能沒火柴,也沒有打火機。當然沒有打火機了,火柴都沒有,哪有打火機?都是鑽木取火。你看城裡還沒有做飯的,想要做飯了,炊爨時,手執陽燧。陽燧是一個石頭磨擦,一打,加上艾火,大家知道打火機中間的艾火。西藏很多還用這個艾火,拿石頭一打。在行路上沒有火種,就帶著打火石,拿打火石這麼一打一磨擦。這叫手執陽燧,陽燧就是擊的石頭而起的火顯現的。有的拿艾草,有的拿鏡子藉太陽光,一般的是鑽木頭,磨擦木頭,鑽木取火。陽燧就是火的發源。手執陽燧就是拿一個陽燧,有的時候我看見他們西藏拿個鐵,或者拿個石頭,兩個一打,它就出火,用石頭打石頭也能出,磨擦生火,那叫陽燧。日前求火,對著太陽求火。現在當然我們不用了,你們看都沒看見過。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
  阿難,名和合者,和合者就是取火的東西,除了有個陽燧,還得對著太陽光;要沒太陽,他怎麼取呢?就靠打火,火鎌,要拿個石頭打,打就打出火來了。
  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螺,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拿這個比喻,這是和合的意思,和合就是比例這個火大。我們這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這是和合眾,總說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眾是一個。但是和合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各有各的來源,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姓名,合在一起了就叫一眾。這一眾是和合的,一眾是根本,若分開來一千二百五十人各是各。合者為一眾,眾者就為一。若要詰其它根本,各有各的身,各有各的姓氏,各有各的出處,都有姓氏、叫什麼名字、家族,身體狀況有高有低、有肥有瘦,都不一樣的。合者是一眾,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姓氏,各有各的家庭,現在都出家和合為一眾。咱們這現在是一眾,和合一眾;但是你一分開了,各人是各人的。那這個作比方,拿這個作比例,火性也如是,火也如是,火是和合的,拿這個和合眾形容火種。
  先講這個和合眾,佛說這一大眾的人都是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這叫一眾,但是不同。舍利弗是婆羅門種。優樓頻螺他是木瓜林種,因為他們祖先依林修道。迦葉波種,此雲龜氏,他們的先人修道拿個靈龜,那個烏龜說有靈感,烏龜背上有個圖,他相信這個,以此為種族。阿難瞿曇種姓,此雲甘蔗種性。各個不同,乃至於阿難是瞿曇種姓。這分開不同的。總說一千二百五十一眾,一個名詞,一千二百五十比丘,那分開來各有各名字。凡言和合的,他們都有各人的個體,分別開來各有各體,這是總說一眾。這個道理很簡單,我們大家都知道,普壽寺比丘尼一眾,把你每個人分開,每人家庭、姓氏都不同,就這個意思。
  【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從艾出?為於日來?】
  阿難,若此火性;這合法了,拿那個比喻,先說喻而後說法;是和合有的嗎?這個火性是和合有的嗎?手裡拿個鏡子,在日中求火,此火是從鏡中而出?還是從艾草出來的?為于日來,為于艾出,是艾出的火嗎?是太陽來的火嗎?就這麼一個問號。我們都能答覆,不是的,不是日出,也不是艾出。
  【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
  若是日來者,能燒汝手中之艾。阿難,若是日來的火把你手中這個艾草就燒了。不是的。來于林木,那樹林子都被燒了,太陽不把樹林子都燒了嗎?形容詞。那從什麼出的呢?
  【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于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雲何融泮?】
  從鏡中出,拿鏡子照太陽,拿個艾草。不是從艾出,不是從太陽出,那從鏡子出的。那鏡子就把自己鏡子燒了,把自己鏡子鎔化了,這個意思不能成就。你拿鏡子時候,鏡子是熱相也沒有。拿鏡子有熱相嗎?鏡子根本沒有熱相。尚無熱相,雲何融泮?它連熱相都沒有,怎麼能把它燒掉呢?
  【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
  若生於艾,若是艾能生火的話,不要假太陽,也不要假鏡子了,它自然就生火了。這都是比喻顯示的。
  【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
  你好好如理的觀察一下,汝又諦觀,鏡子是因為手拿著的,手執於鏡,日光從太陽來的,艾是地裡生的,火從何方,遊歷於此?和合不成。很簡單,非和合。
  【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
  日在天上,在空中,鏡子在人間,這麼遠,怎麼能合呢?那若火光自有,還要鏡子,還要日光,還要艾做什麼呢?火光不會自有。這是明不自生。這都是顯示,顯示法的意義。
  【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佛對阿難說你現在還是不明白,不明白什麼呢?真正的智慧。就是達不到真理,不達真理,不瞭解如來藏性,因為如來藏性就是實際的一切真體。前頭講火大,舉這個例子,火大是事,事不離理,事離不開理。就是阿難你從來沒想,你沒有這個智慧,就是你不能夠通達。不能通達什麼呢?清淨的真如實相,責怪他。我以前跟你講了地大是藏性,地大、火大、風大都是藏性。因為這個地大是藏性,你覺悟了地大是藏性,認識地大。因為地大是藏性你應該覺悟,現在你依然不知。火大也是藏性,地大如是,火大也如是。它們從何起的呢?它們都是真如如來藏性而生起的,不是和合,也不是不和合。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拿這個來顯性體的火性是真體之空性,性具的空性就是真體的火。火即是真,火就是真性而起的,全火之相即是真性,性跟火圓融無礙的,它的實體本來是清淨的,沒有雜染的。
  地水火風空根識,這裡叫空見識,見跟根一樣的,地水火風空見識,一物都沒有。六祖壇經上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個故事。六祖引這麼一句話,原來無一物,什麼東西落到塵埃了呢?原來無一物,火大沒有,水大沒有,地水火風原來就是一個,什麼?本體性空。
  四大的產生是因為無明,因為無明而迷了如來藏性就有火大,不知道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火是如來藏性的能量,地水火風空見識都是如來藏性的一個部分,能量。如來藏性就是清淨的法界,總體就是一真法界。我們如來藏性裡頭含藏著地水火風四大,地水火風四大無處不在。為什麼?如來藏性遍故,所以地水火風就是四大,地水火風四大就是如來藏性,靈明的,真空的,沒有形相的。
  因為眾生迷了,非得要有個相,有個能緣緣到所緣,有個事物才有撈末,打不破這個思想,專著在相上不能破相,不能破相就不能夠見到真心。就如我們說人人都有打妄想,妄想是真如的一部分,妄想哪裡來的?妄不離真。真心用何顯現呢?就從你妄想中顯現。所以現在楞嚴經的征七心,破你的十見,就是顯你的真性的。真性沒有界所,也沒有界限,也沒有能量,它能量是普遍的。你離了,離了就著於形相,地水火風空見識這都是形相的。
  如果是沒有形相的火是真火,那叫性火真空。有形相的火是假的,那叫頑空,不是真空,沒有形相的才是真空。頑空是無知的,真空是脫離根塵的,是真知的。所以楞嚴經要跟你講的是性空真火,性空不是妄火,是真火;真火是無火,不是有相之火,真空就是火,這叫靈明真空。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體跟用,體用分了家了,咱們眾生把真性迷掉,把那個藏性不變之體迷掉了,所以在藏性隨緣所起的用上沒有真知,迷於現相。咱們很多人,世間上的說話,不學佛的人也這樣說:你不要看現象,要看本質。他達到本質了嗎?什麼是本質?達不到,都是看現象。現象的現象,現象又是現象,多少層。
  【阿難,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甯有方所?】
  就一件事來考驗考驗你所知道的,就是就一件事檢驗你的知識。就拿拿鏡子取火這件事,一個人的緣,一個人拿鏡子取火,一處火生,它不能遍生。遍法界眾生都去取火,那遍法界眾生滿世間都有火起了。有一定方所嗎?沒有。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業發現,隨著所做的業發現境界相。我們每個人隨我們每個人的境界相發現你一切相,這叫循業發現。循業而發現的都是因為因緣,或者執著因緣、執著自然。我們虛妄的執著二種根本,一個是因緣,一個是自然。對火也如是。業障的眾生,有業障住你的知,障住你的智慧,你就循業發現了,隨你什麼的業報,你見的事物就不同了。咱們經常講餓鬼道,餓鬼道看見飲食是火,不是飲食。咱們看見餓鬼那圖像,他頭頂上冒煙,嘴裡吐的火,這叫業障發現,就是他的業,沒有智慧,全是淫怒癡。淫怒癡三毒,這叫隨業發現。做的貪瞋癡,發現都是淫怒癡。
  因此佛跟阿難說如來藏性隨緣了,隨什麼緣生什麼境界相。一處執鏡來向太陽求火,一處就有火,一處火生;遍法界執,遍法界火起,就這個含義。佛對阿難講就是執著而生諸法,世間無知,惑為因緣,或者認為是自然性。這是識心,妄想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大家很能理解,如果我們口裡說火,這是言說,言不是火;若是火,你說火就把你嘴巴燒了,不是這樣子嗎?這假名,沒有實在的道理。這是火大,火大如是,破四大的。這段經文破四大。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缽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耍幻術的,咱們這邊說耍戲法的,幻術的,無中生有,那叫幻術。求太陰精,太陰精是對月亮,月亮稱太陰;太陽是指著太陽的,太陽精,太月精。求月的精華,拿這個合幻藥,那個耍戲法的幻術師他是有藥物的,他一點那牆上就起火。牆上哪來的火?是他幻術,那個藥性變化的,都有藥。是諸師等,于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接月上的水。咱們再一句一句講。
  文中的迦毗羅仙,翻我們的華言叫黃赤色,黃跟紅中間一種顏色,黃跟紅結合產生那種顏色。黃裡頭兼赤,黃色裡頭兼紅,這叫黃赤色,迦毗羅仙名詞就叫黃赤色。
  斫迦羅,此雲輪,輪子就是一種像輪相似的,或車輪,一切輪相,叫輪。
  缽頭摩,叫赤蓮華,就是紅蓮華,赤是紅顏色的。
  訶薩多,就叫略,略什麼呢?海水,大海水就叫略。
  這四種仙他們求這個太陰精,在月亮裡頭,求月亮,月亮有太陰精的精髓,用那個求來的水跟人間的藥物合。白月晝,就指著夜間的十一、二點鐘,月亮很好的時候,像白天一樣,叫白月晝,黑夜像白天一樣的。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我們中國也有,用一個盤子,清淨的盤子,向月亮求水。有一種珠子,方諸是種珠子。什麼珠子?水精珠,在這珠子裡頭能出水。這四種外道都有這種幻術,這叫幻術。月中的水就叫太陰精,太陰精就形容月中之水。拿這個求來的水跟人間的藥物合,拿幾種藥跟它配合起,完了就變幻術,能現出很多,就是變戲法的人,幻術。
  因為知道這個方諸,方是指石頭說的,諸就是珠子,就是一個石頭的珠子,就叫方諸,珠子的名字。拿這個珠子在夜間,得在月亮很明亮的時候,擱那個地方,珠子上就能生出一種水,這叫月中水。但是這個水不是珠子出來的,也不是月亮降下來的,那水打哪來?但是這個珠子跟月亮在月明的時候,月亮很好,擺那個珠子一定能求出來水,這叫太陰精,管這個水叫太陰精。拿這個所求的水跟人間的藥物合,做成藥丸。道教還有,中國道教也如是。水的濕性沒有什麼變化,還是一樣的,還是像一般的人間水一樣的,還是這個樣子。那這個水哪裡來的?
  【此水為複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
  珠子不出水,空中沒有水,月亮能到達人間來水嗎?沒有。
  【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
  阿難,這個水若從月來的;月亮離著人間太遠了,不會來到人間的水,月亮沒有水。若珠子出水,珠子若出水又何必在月亮求呢?這個水又是不流的,哪裡來的水?不是月亮降下的,不是珠子上來出的,怎麼會有水?
  【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
  水若從珠子出的,珠子常該流水,常有水,為什麼要假夜間清明的月亮,把珠子拿個盤子盛那,完了就有水。還必須得十五夜間,一般的夜間你求不出來。在十五的夜間,月亮很明,一點雲彩都沒有,你把珠子擺上,拿個盤子,一會兒珠子就有水了。這個水哪裡來的?月亮不降水,珠子不出水,此水哪裡來的?若從月亮來,月亮離這太遠了,沒有,不會來的。若從珠中水,珠子有水,它自己就生,何必還有假另外,還要經過林木,還有個地方呢?非從月降,非從珠出。如果珠子若有水,珠子應該常時流水,為什麼要一定等到中宵十五,八月十五最好了。佛問阿難什麼道理?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若從空生,空性無邊。空中要能出水,那到處都是水了,水應無際。究竟是水從哪裡來,雲何複有水、陸、空行?
  【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從何方,流注於此?】
  確實有水,水從哪裡來的?水跟珠子相距離這麼遠。
  【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
  不是和合,也不是合到一起,也不是攪和一起。不應水精,無從自有。這個水自己出來的,不會吧?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汝尚不知,如來藏中;佛對阿難說,你一向的蒙昧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個是顯體和用,體用結合到一起。在如來藏性裡頭具足的真空,有性水,性水非水是真空的,性空不空有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你不知道如來藏中性具的水,性具的水非水,全體就是真空;性水非水,全體就是真空。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就是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就是理具跟事造,事造是水,理具是如來藏,如來藏具足性水,性水非水是真空的。真空不空,性空不空,真水。
  所以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都是一樣。你迷了你的真心,不能瞭解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水是無形無相的,別當成人間的水。你若看到有形相的水,那是幻相,那個水不是真水。性空的真水是無形無相的,是真水,無形無相的真水。真空,不是咱們所說的空,咱們所說的空叫頑空,性空不是頑空,性空跟咱們所說的空兩個含義要懂得這個。性空不是頑空,真空不空所以產生妙有,妙有別當真有,真有非有即是真空。我們看見的水不是真水,肉眼看見的水不是真水,咱們看見的是水,地獄、餓鬼看到就是火,咱們人間看見水,餓鬼看見就是火。若你開了悟了,證得悟性了,水是性,真空性,水依真空。為什麼入水不淹?是空的,水怎麼會淹到你!你能夠見到水的性,性就不是水。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眾生的心就不是這樣子了,應所知量,十法界眾生的心,各有各的量,各有各的知。大菩薩過河,他沒有見著水,他就這麼過去了。阿羅漢過河不行,他見著水還是水,他有神通,他讓那河神給他斷,遇著什麼水斷流,他就過去了,他用神力。菩薩不是,菩薩見水不是水。咱們禪宗的道友說前三十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三十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他再修習一段時間了,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個道理非常的微妙,當你修道的人修成功了,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大菩薩修道成功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隨眾生緣,他要度眾生,山還是山,水還是水,這叫隨緣義;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性空義。
  咱們這講到性空隨緣,隨緣而不變,隨眾生心不變,應所知量,隨眾生緣吧!眾生怎麼認識,菩薩也跟你怎麼認識。這叫如來藏,如來藏含藏著一切如來之法,隨九界眾生之用,如來藏!如來藏含藏著如來無量諸法,但是能夠隨順眾生。眾生的心有殊勝的、有劣下的,有知識很廣的,有一點知識都沒有的,勝劣、大小、長短、方圓,眾生心各式各樣。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眾生怎麼知道的,菩薩也示現隨眾生量。完了又合這個珠子。
  【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甯有方所?】
  一處執珠,如果有一處拿這個珠子對著月亮求水,那這一處有水出,水量不大。遍法界執,遍法界都拿個珠子,滿法界生,生滿世間,沒有一定方所的。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有好大量生出來好多。這叫什麼呢?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就是隨,隨著你什麼業就現什麼相,這叫循業發現,隨你業障發現。世間無知,世間人沒明白性理、沒明白性空,又不知道性空含具諸法,他認為這是因緣;非因緣。惑,迷惑的意思。咱們說一切因緣法,這個不是有智慧的。怎麼樣才有智慧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有智慧了,因緣所生的一切法不存在的,空的。若認為因緣所生是有的,那叫迷。因緣所生法是空的,就叫悟。迷就是識心,分別計度,或者惑為因緣,或者認為是自然有的,都是錯誤的,這是妄想心。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只要你說出來全是假的,無言。
  這個道理我們大家想想我們禪宗,因為楞嚴經就是禪宗人所要學的。我經常這樣想,我跟學禪宗的道友有時辯論的時候,在禪宗人提這麼一句話頭,話頭,參話頭!大家都知道參話頭。話頭怎麼參?我們禪宗要講開示,講開示是話頭嗎?話尾巴了。你沒有說話的前頭是什麼?話頭嘛!還沒有說話這個前頭是什麼,參那個。當你一說出來就落第二性了,不是話頭了。
  文殊菩薩有一次佛升座說法,文殊菩薩當維那師,他就唱個鐘聲偈,“法筵龍象眾”,在法會這個當中,不是龍,就是象,都是大智慧者,讚歎意思。“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諦”,你們都要能觀第一諦,諦是諦理,第一諦理是什麼,當觀第一諦?“諦觀法王法”,如理的審實的來觀。觀不是眼睛看,觀是照,用你心照,照法王法,照佛的法。這一照照見了,照見什麼了呢?“法王法如是”。他鐘聲偈唱完了,佛也下座了,佛一句話也沒說。大家想想,我再念一遍,所有在法會大眾,叫“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諦”,第一諦就是第一個道理、第一個義理;“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完了佛就下座了。我們禪宗的時候經常的是這樣參的,參什麼?話頭,沒說話前頭是什麼,你還沒起心、沒動念、沒說話前頭是什麼,就是這樣子,這叫參話頭。等一說出來,那話尾巴了,不是話頭了。
  這就是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沒有業,就有知了,那個知而無言,知是照的意思。我們經常念心經,每個道友都會念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甚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照見!照見不是看見。照見五蘊皆空,什麼照?能照的是什麼?照是所照,所照的色聲香味觸,空的。那能照的是什麼?什麼照見的?這就要參了。第一個就是這樣參了,心經都是參的。觀自在菩薩,不說菩薩,就是觀自在。你觀,你才自在得了;你不觀,你又自在什麼呢?觀不是眼睛看,觀就是照。你觀一觀,咱們換句話,你想一想,你怎麼能得到自在?五蘊空了,你就自在了。沒有肉體,沒有五蘊,你這一觀五蘊皆空,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還不自在嗎?就自在了。
  所以經上有很多的話,如果你一思惟,為什麼這個地方用照而不用見?照是有能所的,所照的是五蘊,那你能照的是什麼呢?大家想想看。這很多地方到處都是,你就參,參!參就是思惟修。我們經常念經看文,就在文字上打轉轉,他沒想到道理。這每個經都如是,都有這種例子,多用我們思想,多用腦子;換句話說,遇到什麼事情,你多思惟、多觀照。觀就是照的意思,多觀照就是用你的智慧,不是眼睛,是用智慧來覺察;你這麼一覺察,你一天你的所作所為,言語、行動、走路,隨便你幹什麼事,你照一照。照什麼?空的。你所有這些活動全在空的,沒有一件是真實的。空就是沒有,那你就一切不執著。
  經常你這樣子用心,文殊菩薩告訴我們,這是華嚴經的淨行品告訴我們,經常的你這時候常時觀照。怎麼觀照?善用其心。善用不是讓你執著,善用讓你看破、放下、自在,這才叫善用。你能把你的心善用,不要一天盡用到貪瞋癡,盡用到世間相,那就錯誤了。讓你善用其心是什麼呢?照見五蘊皆空。善用其心,一切法無我,這才叫善用其心。如果你不會用,無相上不會用,就在有相上用吧!
  地水火風空,一般我們說地水火風空根識,現在我們講的正是這個七大皆空。這個不叫根了,叫見,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個全不存在。咱們現在講到水大了。【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在一切經教當中,楞嚴經是開悟的,叫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這種言論,這種傳說,它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現在大家學楞嚴經,我們從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現在這第三大科還是顯見明心。不像前頭兩大科,那個是說得很深,這第三大科說得就比較淺顯,你如果浮泛的從文字上聽說,你開不了悟的。開悟要你思想來觀照,觀照經上所說的這個話你要多參。住禪堂的人講求參,參就是你內心經常的思惟。人家說一句話,你要明白人家這話什麼意思,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就是讓我們開悟。我們現在一切動作都是你過去的業,叫循業發現。每個人的動作不同,隨他過去的什麼業,他就表現出什麼樣子。我想這個大家可能理解了。
  所以循業發現就隨著你過去的業而發現什麼呢?發現我們的無知。楞嚴經所教授我們的話,我們不能明白、不能進入、不能知道,我說這個無知是指這個說的。一切世間無知,他不曉得我們所做的事都是隨著你的業而顯現的,叫循業發現。不懂得這種道理,把這個循業發現所有的現相或發生的問題,迷惑,沒有智慧,把它理解是因緣,或者是成為自然性,惑為因緣及自然性,這叫做迷。假使我們醒悟的時候,認識它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因緣的。若把它當成因緣,當成自然,你沒得智慧。那就是你的識心,就是我們現在的六識,六識心,而六識心就是分別計度。這種分別計度全是錯誤的,分別是妄想,妄想裡頭思惟。明告訴我們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不論什麼言說沒有實義。
  但是我們不言說,我們又怎麼進入呢?但是你別把言說當成實義就對了。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實義不是言說。言說能夠啟發,讓我們了達實義,言說不是實義。在我們教宗經常有這比喻,說月亮在哪裡?以手指月,拿這個告訴你,現在月亮到了東邊了,或者在西邊了。但是這個指的不是月,指非是月。你把一切世間相不要把它當成因緣,也不要把它當成自然,不是因緣,不是自然,是什麼呢?是你的知識的識心,妄想心,妄想心就是指著你那個識心第六意識,分別計度。言說不是實義,言說是顯實義的,不假語言你如何能知道呢?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
  佛說一個比喻,假一樁生活的事實來形容什麼呢?風大。地、水、火、風,前講的是三大地、水、火,現在講的風大。四大都無體,四大都是虛妄的,讓你這樣認識它,這樣來解說這個風大的。就是風大的性是什麼樣子?沒有個體,沒有個樣子,時而有,時而沒有。沒有體就不定,不定時而有風了,時而沒得風。有風就是動,沒風就是靜,它是無常的。
  你常整理你的衣服,就是披的。僧伽黎就是我們現在披那二十五條衣,那叫僧伽黎。你整理衣服時候在大眾中,你那個衣角動了傍人了。這個動就含著有微風吹動的意思。因為你這個衣一動,很小的這個風吹到人家臉上去了,拂彼人面,就是舉這麼個事實。你認識到這個就是風大的體,就是風大的性。你披衣的時候,就是我們所披的祖衣,我們三衣之中有祖衣,它是二十五條的,又叫雜碎衣,它那條紋特多,碎塊所成的,每一條有四長一短。我們這個七衣兩長一短,我披這個是九條的,不是二十五條的。
  你要到市裡頭去乞食的時候,一定要披這個僧伽黎衣。你披衣的時候,你這個衣服的角一披一動,好像有股微風;動則生風,有種微風;這個風就吹到別人臉上去了,拂別人面。這都是形容詞。
  【此風為複出袈裟角?發於虛空?生彼人面?】
  這個風從哪來的?從披的衣裡頭出來的嗎?還是從空中生來的嗎?就這麼個含義。佛拿這個作例子,說此風是從袈裟角出來的嗎?還是從虛空發的風?還是從你這個風觸及那個人的臉面生出來的嗎?就是說風從何起,風從何生。辨別風無出處,就這麼個意思,明白了嗎?
  【阿難,此風若複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
  當然一披衣,那衣角你感覺有股風,拂到人家臉上了,那這個風從哪來的?從袈裟角出來的?如果袈裟角出來的,那袈裟就有風了。那我們披的不是衣了,就是披風了。假如從袈裟角出,汝乃披風,風能披嗎?如果我們披這衣是風,它就飛起來了,你披不住了;其衣飛搖,就離開你的身體了。不是這樣子,是不是?
  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吧?你披這衣裡頭有藏風地點嗎?看我衣角所在,這個風不是從衣出來的,披衣裡頭沒有藏風地點。這個是告訴你是有點微風,這個風不是從袈裟出來的,這個很容易懂。但是這不是法,這是比喻,比喻法的。
  佛跟阿難說我現在在這會裡頭說法,你看我這個衣有風嗎?風何所在?你能找出風來嗎?衣中無風,衣裡頭沒有藏著風。衣中若有風,衣就飄起來了,你就披不住了,就這麼個含義,這麼句話。那究竟風在哪來的呢?不是衣裡頭有藏風地方。因為風是個搖動性,如果是衣裡頭有風,你就穿不住了,是這個樣意思了。這是比喻,拿它來形容法的。
  【若生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
  那這個風生在虛空,跟你衣沒關係了,汝衣不動,也就不會有拂了,衣不會飄拂了。空性是常住的,空若能生風,風就應常生,不是一下。若沒有風,虛空當滅。虛空還可以滅嗎?滅風可見。風沒有了,你還可以見到?沒風了,衣角不飛起了。滅空何狀,空還有生有滅嗎?沒有了。
  說風,風大,不是從空生的,這個很簡單。風假使要生於虛空,那它自然就能生了,還何假藉你衣服一披才有風呢?衣不是常生,風不是生於衣。風也不可滅,你能見到風怎麼滅的嗎?風又從何起的?何者是風?風又從何滅的?這形容虛空的,風即是空相,沒有風相。假使這個虛空生風,風滅了,虛空也跟著滅了嗎?虛空不是生滅法。
  【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雲何風出?】
  因為假使要有生滅,就不叫虛空。既然叫虛空了,風不是從虛空出來的。那風從哪出來的?
  【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
  風自生被拂之面,從面生嗎?當應拂汝,自汝整衣,雲何倒拂。當你整衣的時候,那風就倒過去吹你的衣服。這是破除,破除什麼呢?這個風不是從面生,從面生不出來,也不是從衣生。風生何處?這要思惟的,風生何處要思惟的。
  【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
  所以佛跟阿難說汝今審諦觀,要你細細的思惟,諦觀!經常聽說諦觀,如理思惟,不要在相上去找,在理上去思惟。你整衣服的時候,整衣是在你自己。面屬彼人,你這一整衣,出來一點小風,吹到別人去了。這個虛空是寂然的,虛空沒有什麼流動性。那麼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究竟從哪起的?究竟如何流動的?你如理的觀察一下,教你審諦觀。虛空是寂然的,虛空是不動的,虛空沒有形相的,它不參與你的風的流動,虛空不會生風,你觀察吧?就推明瞭風不從虛空來,從你衣服出來的嗎?衣服能出風嗎?
  這段文意思,佛讓阿難思惟審查,整理衣服的是你,你一整理衣服出來一股微細風,吹到別人臉上去了。這個中間經過虛空,虛空寂然不動的,它不參加流動的,那風究竟從哪裡來的呢?風不是從你衣服上生的,也不是從空中生的,把這一股小風吹到別人面上,也不是從別人面上生的,三處無生,什麼地方鼓動來的風?
  所以開悟的楞嚴,就在這些地水火風,咱們現在講的空,地水火風空根識,楞嚴經叫見,不叫根。為什麼叫見不叫根,咱們講到那再跟大家講。
  【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
  風跟空不是合,不能摻和,也不能合到一起。那風究竟從哪來的?自己生的嗎?無從自有,不可能,風不是自己生風。因為風性,它的體性是隔離的、是相異的,有風才動,一動一靜,不是一個和合的,就是不是因緣產生的。那風是哪來的?無因自有的嗎?無因自有的就是因異。這個風不自生、不共生,也不是從它生的。不它生,不共生,不自生,你要找緣因,找什麼?咱們前文講過了,地水火風都如是,如來藏性,沒有去,沒有來,清淨本然的。七大都是顯,顯示如來藏性的。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從性生的風不是有的,是真空的。真空不空,就叫性空真風。性風真空,性空真風,經文這兩句話,如果你意思不懂,你常念,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就是六祖大師說的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原來無一物,何處生風,風無可生。
應所知量。】
  那為什麼產生風了呢?因為它清淨本然,隨緣;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說它不假方便,周遍法界,它又無時不在、無時不有、無處不有,什麼地方都有。但是為什麼有差別呢?眾生的心量不同,風的相就不同了,隨眾生心。這段還不大什麼明顯,下段佛就給他說明了。
  【阿難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
  阿難如汝一人,就是你一個人的時候。微動服衣,微動你所穿的衣服。你一動,就有有微風出。這一出,盡虛空遍法界,滿國土生,周遍世間,甯有方所。有這麼大力量嗎?性遍。風沒相,風的性,它的體性,性遍法界。性具之風,無相。風即非風,當體是寂滅的。無相之相,就無所不相,清淨本然,所以叫做空。藏性,如來藏,這個地方都說如來藏,藏就是含藏義。如來藏性裡頭是清淨本然的,但是它具足一切法,風從如來藏性而生。風的性就是如來藏性中具足的,藏性中所具足的,風的性是如來藏性所具足的。如來藏性具足一切法,風性是一法而已。風即如來藏性,所以風是真風。這個真風是性風,如來藏性的性風,性風真空。
  這個道理要你去觀,假文字你去思惟什麼意思。性中所具的,所以叫真風。因為如來藏性具足一切法,風也在其中,風從藏性而生的,故約真風。藏性之風不是實有的,是真空的,這叫性空真風。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一個性風,一個性空,兩個合起來就是空不空,就是如來藏。
  講中諦理,空假中三諦,這就是空諦,藏性不變隨緣就是俗諦,隨緣而不變就是真諦,俗諦、真諦、中諦,這就三諦理所俱在的。平日多去思想它的道理,而後再進入文字,然後你從文字再去緣想它的道理。佛前頭指著阿難披的衣服說,你的披的衣服,這一披的時候,有很微細的微風吹動。遍法界的眾生披衣的時候,都有風的微風吹動;那所有整個的國土,眾生穿衣服都有微風吹動,它有一定的方所嗎?究竟什麼地方出來風?沒有。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循業發現,隨著你做這個業的時候,它就生起了。但是這幾種的關係,就像緣所生。緣所生是假的,緣生無自性,沒有實體的。就像咱們生的風,風有實體嗎?一下就沒有了。這叫循業發現,隨著你的有漏業、無漏業而發現的一切世間,而世間無知。世間就指著三世間說的,特別是有情世間。把這種當為因緣,或者自然。不是因緣,不是自然,是什麼?識心,就是我們的心分別計度,依著這個識心所有的言語都是假的。咱們經常說“言語道斷”,言語那個道走不通;“心行處滅”,心裡所想的也沒有。這兩句話我們在一切處,有時候經常聽見。言語道斷,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用思想計度,你那是妄想,六識心的妄想。所以說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識心。
  循你的業識之心,有漏無漏的差別,理上沒有;事有千差,理無二致,那在事上可就不同了。所以解和悟都循業而發生的,隨著你所做的業循業發現,這就是修行。我們經常說修行,就是用心來思惟,想!我們參禪就是想,叫思惟修。想到最高深之處去了,咱們經常的講,講華嚴經也講過,講大乘起信論也講過,唯心識現,就叫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就是隨著你業發現的。在起信論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就是循業發現;完了再講世間上的一切無知,“境界為緣長六粗”。經和論都是通的,你用那個經上的話來解釋這個經的道理,很容易明白。
  為什麼世間上咱們所見到的悟的深淺、迷的深淺,都是什麼關係呢?染業跟淨業它的不同,眾生迷的深、迷的淺不同,修證的進度不同。所有一切都是循業發現,循著染業發現一切染法,循著淨業就修行一切淨法。這個業非常的複雜、非常的深,你如果不開悟的話,依著佛的教導你明白,那是現相,你的心裡沒明白;心裡要明白了,生死了的。隨著學習和佛的教授你心裡明白,明白是一回事,證得又是一回事;染的深,染的淺,又是一回事。在華嚴經講五十三參的五十三位,那就是循業發現,善財童子是轉染成淨,一位一位的轉,一位一位的淨。
  所以我們要修行的時候叫圓修圓觀,思惟這種微妙的、甚深的道理。一切眾生智慧淺劣的,他對於隨著業所發現的,他不能斷。如果我們隨著我們的業發現,我們曉得這是惑業的因緣,隨著惑業而發現一些個像違反的或你在修道當中遇著一些個障礙,這個障礙也有順緣、也有障緣,你怎麼隨這個緣?
  咱們舉事實說吧!現在你的功用用得很好,很進入,業障來了,干擾來了,看著是好事,實際是障緣。如果你沒修行,就是你沒感,沒感這個障緣還不來,不應。感應!感應!當你一修行,你用功用到將要成功的時候,障緣來了。這個例子很多了,像我們住山的獨修行的道友們。我在上房山,就河北的上房山,現在改成公園了,我一個師伯,同一個法門的,他在上房山一鬥泉,那個地方有個石頭有個泉叫一鬥泉,他幾乎要近于成道,業障來了。從來沒誰請他,也沒誰跟他來往,等他要進入成道的時候業障來了,人家來請他到北京一個大廟作方丈。這是好事,一個山裡的和尚,人家請你作方丈,而且廟很有名的,那他很高興去做方丈去了。方丈做到不到一年,人家是找他藉他一個名望,完了就把他給攆了。他等再回山、再修道,以前那個境界沒有了,以前那個進度沒有了。就像我們做一鍋飯,已經要熟了,一個岔曲,你去忙著做別的事,這個飯火斷了,飯夾生了,回來你再想吃,是生飯。那你回來再想修行,從頭來吧!還不曉得產生什麼障緣。
  這叫什麼呢?循業發現。有的循業發現是成就的循業發現。當你要墮落,突然遇見善知識給你種啟發,這也是循業發現。兩途都有。但是因為我們沒智慧,掌握不住。如果你自己能掌握住,那就好了,絕對能成道。把這件事當為因緣,當為自然,全是錯誤的。那叫識心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如理的思惟,你去以你智慧的觀照合理、不合理。合乎什麼理呢?合乎佛教導的。
  所應知的這個知是個什麼?世間無知。那要有知是什麼樣子呢?無知就是不解悟,不知道生死,也不知道修行的根本,把一切事情都認為是自然的、是因緣所生的,這個不合乎圓解。咱們現在是從初學到圓解到圓悟,學楞嚴經,楞嚴經就是從你初知到圓解圓悟。那你應當要知道拿經來對照,對照你的行為,一切惡業不讓它循業發現。那你認識到了,它成長不靈了,感覺著:唉呀!我這是業現前。你能掐斷,那你就不隨業轉。有兩句話,“心被境轉”,你的心被一切境界相轉了,那就是凡夫了;“心能轉境”,一切逆緣的境界,我都把它轉成順緣,即同如來。
  但是我們在這境界現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這個智慧,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這個智慧得產生力度。你明白,明白但力量不夠,你轉不動這件事情現相,那你就被現相給轉了。若力度要夠,那就轉過來了。所以我們經常說求佛菩薩加持,求三寶加持,到這個關鍵時刻,這是最重要的時候,這是真正的求三寶加持,你產生力度,你智慧上頭增長。智慧長了,煩惱就輕了,煩惱就轉不動了,就你被智慧轉。
  假如說你現在功夫用得很好,正在緊要關頭,或你在塔院那地方沒什麼限制,你修行的很好,將得力了。好,常住、如瑞師父派人來要你到常住開會,完了要你來當執事。完了,就把你的力度給撤銷了。他們說得多好聽的,你到常住當作行菩薩道,利益大眾,比你一人修行功德大得多。你聽著多好,去吧!你這功力沒有了。將來再修,從頭再來。就像我們燒鍋要煮一鍋飯,正是飯要熟沒熟的時候,你底下火撤了,這個飯夾生了,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一者靠自己掌握,堅持!我們常常的當你功力一夠的時候,業風來了,你在普壽寺修行很好,或你家裡頭來個電報,媽媽病很重,要你回來照顧。你已經學佛這麼多年,回來吧!照顧照顧媽媽,把佛法幫助媽媽修行。這很正大光明,這多好,又盡孝。但是你想再回去,再回來,再修功力到那程度,辦不到了。
  為什麼我們修行要經過無量劫,大家就知道了。所以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不離僧伽獲法身,不要經過很長時間證得法身,就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得有大智慧。沒有大智慧,境界現前,克服不了。有些事都是淨緣,不是染緣,染緣你也能克服,淨緣你沒辦法。淨緣,好比你在這修行,人家讓你做方丈,當人天師表,當然這是好事,淨緣,但是你的修行可斷了。有人拿這樣說:唉呀!你這自修,自了漢。你過去對於供眾是行菩薩道,多光明,多正大。去吧!行菩薩道去吧!完了,菩薩道也沒行成,聲聞道也沒修到,況且所修的不見得是聲聞道。這叫什麼?這叫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這是識心,分別計度,沒有智慧,有智慧的就不是這樣子了。現在講空大。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刹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出多少。】
  這一段文字是講空性是沒有形相的。空性有形相嗎?咱們這個講堂,在講堂裡頭,除了窗戶、門隔開,咱們這是空性。咱們把這個空找一個什麼形體,有形相嗎?是不是有咱們這些不空顯得這個空,不是這樣子嗎?空沒有形相的,因為有色相來發明空相。佛又假個例子來說明,假這例子說顯什麼呢?體是不變的,一切性的性體沒有大小、長短、方圓,體不變。形可不同了,有形有相的則變。有形則變,無形不變。空性的無形,那怎麼顯發的呢?因色顯發,因為有形有相的有物質把它顯發的。
  舉個例子說,室羅城;室羅城就是我們過去經常說舍衛國,室羅城就是舍衛國所在的都城。這個地方離著河很遠,就是沒有水,你想吃水,你得打井。就像咱們五臺山,咱們沒得喝,離河很遠,咱們得打井。打的井淺深,打的淺有個空的環境,打的深的就有一個深的虛空。你打了一尺,那有一尺的虛空。你打了一丈,就有一丈的虛空。這個虛空有沒有淺深?虛空沒有淺,也沒有深。你土出來的多,空就多了。土出來的少,空就少了。空的體性沒有形相的,它是假你有色有相來顯發虛空的。
  佛就舉個例子,這個室羅城,就如我們所住在這個地方,室羅城去河很遠。所有在這室羅城住的,刹利種、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他們在這安居。因為距河雖然沒水,就鑿井取水。打一尺深的,就有一尺深的空間。打一丈深的,就有一丈深的空間。虛空有淺深嗎?虛空沒有形相、沒有淺深,是隨你出土出得多少。就是你觀一切的空間,你大室裡頭有個大室的空間,小室有小室的空間,不是這樣子嗎?
  現在咱們再翻譯翻譯。婆羅門,在印度話咱們中國叫梵志,有時候叫淨志,清淨志,淨志,就修梵行的,梵行就修清淨行門的。就像我們中國的儒道的意思,不是佛教,婆羅門教就是它的國教。他的行為非常精進,像我們中國儒教講忠孝、孝悌、禮智信都是這樣子。
  毗舍,做生意的,經商的,有的坐商,有的行商。
  首陀,是做農業的農夫,種田的。
  頗羅墮,咱們這邊叫利根。為什麼叫利根?工巧百藝,就是做手藝的,工巧。
  旃陀羅,就是屠宰業,殺豬殺羊殺牛的屠宰業,咱們叫屠戶屠者。
  這些個民族,這些個種族,種種類類,他們大家都要吃水,這個地點住的各族各類都不同,但是你吃水得一樣,大家就鑿井取水。
  旃陀羅還沒翻。旃陀羅就是殺豬的屠宰業,這種人在印度種族很歧視的,這種走在街上得拿個鈴鐺搖,說我是旃陀羅,人家都不理他,賤民族。現在沒有了,過去是這樣子。
  不管他共同住的哪一類種族人都得吃水,吃水就得挖井,這是形容詞,都是形容詞。你挖井的時候,挖到一丈深,就有一丈的虛空;挖到一尺深,就有一尺的虛空。這是你挖土的淺深,虛空有淺深嗎?你出土多,那個空間就大。出土少,那個空間就小。那這個空怎麼出來的?挖土挖出來的嗎?
  【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
  因你挖才出來這個空嗎?什麼因緣也沒有,空自己出現的?無因自己生的,這不會吧?不是自己生的吧?挖土取出來,你取好多土,中間有好多空間,是這樣子嗎?
  【阿難,若複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
  阿難,若複此空,這個空怎麼生的?沒什麼因緣自己生空嗎?那未鑿土之前,怎麼沒有這個空?那就有礙。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假使這個地方沒挖這個井,沒挖這個坑,沒有這個空。因為挖井而有空,空不是自己生的。
  【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雲何虛空,因土而出?】
  因為土出來,則土出時,虛空進去的?則土出時,應見空入,土往外頭走,空往裡頭入。若土先出,土先出來,沒空入,雲何虛空,因土而出,不是吧?不是這樣子。這就解釋空大,空大的含義。
  【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原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
  若無出入,如果說也沒出也沒入,則應空土,原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把土挖了,空怎麼不出來,空有出入沒有?這個是破空大的,空大沒有出入。空在土裡頭嗎?那沒挖土,怎麼沒有空?為什麼挖出土來,空挖不出來?若空本來在土裡頭,那挖土出來,空也跟著挖出來了。因為空沒有出也沒有入,空沒有因,也沒有果。什麼是空的因?什麼是空的果?因為空沒有出入。空沒有出入,若土地不空,土不出來,空也不會進去。那麼空是土、不是土?空不土。土是空不?土也不是空。空和土不能會為一體,就是這個意思。
  空沒有出入,則應空土,原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原無異因。你觀空也不出,土也不入,空即是土,土即是空,是這樣子的嗎?是相同的嗎?這樣子就是土跟空是一體了。若是一體,土出來,空為什麼不出來?若因為挖土把空也挖出來了,沒見空出來。若同時的。說異不對,說同也不對,挖土出來的時候,沒有空進去,土出來,空沒有進去。
  【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雲何見空?】
  若因為鑿才出現空,那不是出土了?那不因鑿,鑿自出土,這一鑿自己就出土,那又怎麼能見著空?辯論問答的意思。
  【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
  汝更審諦,佛跟阿難說,諦審諦觀,如理的如實的你觀察,在你鑿土的時候,挖土的時候,這個鑿從人手隨方運轉,挖方的,挖圓的,那個土因為地你挖的時候它隨地轉,這虛空怎麼出來的?如是虛空,因何所出?因為鑿挖。
  【鑿、空虛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從自出。】
  空的虛實,什麼是虛空的實?什麼是虛空的用?虛空是沒有實體的,沒有相,沒有相就是它的用。沒有相怎麼是它的用呢?它不妨礙你。那虛空自己出來的嗎?非和非不合。你在鑿的時候空相是虛的,土是實的,它沒有相。說因緣和合而有的,這個對嗎?它不是和合的,虛空跟什麼和合?和合也不對。那不和合的。空無所從來,從哪裡來的?無所從來。你把土一填上,也無所去,空到哪裡去了?
  虛空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虛空不是因緣性,既非自然性,也非因緣,那虛空究竟是什麼?如來藏性,都含著如來藏妙真如性。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地、水、火、風、空,性真圓融,不但空,地水火風都如是,這叫五大種,它們的體性真圓融,都是如來藏性,本無生滅。不但虛空無生滅,地、水、火、風、空均無生滅,這叫五大種本無生滅。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
  阿難,汝心昏迷了,昏迷了就是不清醒,就是沒開悟的意思。不悟四大,元如來藏。你不懂得地水火風就是如來藏,把地水火風跟虛空等觀,有出有入嗎?為出為入,為非出入。等觀,地水火風都為無出無入。非出入,就叫無出無入。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我加一句妙真如性,周遍法界。應該懂得,如來藏,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妙真如性,周遍法界,都是妙真如性,平等平等。合相為性,性遍於相,相即是性,諸相無相,則見如來。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複如是,圓滿十方甯有方所。】
  這一個井是空的,這個空只生在一個井。那十方虛空又怎麼生的?圓滿十方,虛空沒有方所的。一個井現著井空,咱們這一個房子現著這屋子空。虛空有形相嗎?它有自性嗎?圓滿十方,沒有方所。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空大完了。今天就講這裡。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
  這個破見大的。佛對阿難說你的見聞覺知,說見說聞,包括六根,就是六根對六塵的說,如果沒有外頭的色空境相,你這個見聞覺知還起作用嗎?佛舉個例子說,像你在這個祗陀林,早晨光明現了,晚上(就是夕)昏暗了。如果在中夜的時候,中夜,白月就是十五的時候光明很大的,黑夜就是三十時候那就黑暗了。這個光明、黑暗因見分析,是你所有的見來分析的。這個見就是你的覺體,能覺的覺體。
  佛舉個例子來說,你在祗陀林,在這個園林當中,你每天所看見的,太陽早晨出來見一切境相,到晚上了太陽落下去了;到中宵,就是半夜的時間,如果是月亮好,中秋,十五的時候,那月亮的光明很大的,光明如白晝一樣。如果是暗夜,黑暗,陰天,就什麼也看不見了。這是很簡單的現象。
  佛對阿難說,你尋常所見的就是這些個境界相吧!是你的分析,明與暗是你見的分析,見就是你看見,你所見得到的。因為有明有暗見一切色相,沒有色相見空相。明、暗、色、空,有時候明隱了,暗顯了;有時候暗隱了,明顯了。這個來證明什麼?你的見聞覺知是因為色跟空有的。以下是解釋這個。你在祗陀林,就在這個園林學習當中,白天就是明的,夜間就是昏的。有時候夜間若感月亮光明好也能見,如果感十五到三十下半月就成暗月、黑月。這是先說世間相,比喻,完了以下佛就說法。先說喻,後說法,假比喻世間相來顯示法的道理。
  【此見為複,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
  你能見的見,見明的時候是與明合?見暗的時候是與暗合?見著太空是與太空合?所以說你這個見為是與明暗相,乃至與太虛空,是一個體?還是不是一個體?是同非同,或異非異;倒是同,倒是異,就是這麼句話。
  我們能見的見性,跟外頭明暗的境界相,明、暗,還一個太空,明、暗、太空這是境界相,我們能見的見跟所見的相,是一體、是非一體?是同、是異?就是這麼句話。都不對。阿難若如是答覆,與明也不對,與暗也不對,與虛空都不對。以下就合法了。
  【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于明,暗時當滅?滅則雲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雲何成?】
  阿難,此見若複與明與暗,以及與虛空,元一體者,就是一個體,就是一個整體。則明與暗,二體相亡,那明跟暗這兩個體不存在了。你這個見若與明與暗與虛空是一體,是一個東西一樣東西,那明的體跟暗的體的體那個相就沒有了。因為明跟暗不是一個體,明是明,暗是暗。明若現了,暗就沒有了;暗現了,明就沒有了。哪能明暗同時?暗時不是明,明時也不是暗,這個道理很明顯。所以你這個見跟明跟暗跟虛空,是一個、還是兩個?見如果跟這些是一個,那個明暗色空沒有了,那個相那個體就沒有了。見明時暗就沒有了,見暗時明就沒有了,因此這些說法都不對。
  佛把這先定下來,說阿難你這個見若是見與明跟暗跟虛空是一體,不對;是二體,也不對。為什麼?經文自然解釋了,暗的時候沒有明,有明就不叫暗了。明的時候,暗就失掉了。如果是見暗的時候,暗是一,明見就沒有了,明則見亡,見不到明瞭。見明的時候,暗就滅了。見明不能見暗,暗消失了。暗消失才叫明,明消失才叫暗。這樣說起來,明跟暗不是兩個嗎?不是殊,殊就是不同,若明暗殊,明跟暗不是一個,各是各。但是你這個見,見明還是見,見暗還是這個見,你這個見有明暗嗎?你這個見有生滅嗎?究竟一雲何成。一不成,一怎麼能成呢?一雲何成,就是問號。
  這些個現象咱們也懂,咱們也知道這是對的。但是一合法,若跟我們見精合,這下頭就合法了。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
  佛就問阿難說,若此見精,你能見這個見與暗與明,是一體、是二體?不是一體,明與暗非一體,你見跟境(明暗的境)不是一體。離開明暗,也不說明不說暗,就是虛空,三者,明、暗、虛空,你在這裡頭分析分析,找一找,分析見元。這是破見的,這一段經文是破見的。怎麼樣破呢?開始就破這個見精。這個見精與明與暗不是一個體。如果你能見的見離開明瞭,離開暗了,乃至於離開虛空了,這時候你見是什麼形相,你分析分析,找一找,作何形相?
  就是你這個見精,見精跟明、暗、虛空不是一體。若離開明、暗、虛空,你還見個什麼?另外還有個見嗎?能見的性跟外頭所見的塵境,性跟塵境當然不是一個,從現相上不是一個。因為有能見有所見。以下就破除,佛就給他破除。
  【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
  假使你這個見性,能見的見精,離開明,離開暗,離開虛空,還有個見精嗎?所見的境沒有了,你能見的見又如何顯?能見的見也不存在了。有所見才有能見,你這個見元跟烏龜長毛、兔子長角沒有的事,烏龜不長毛,兔子也不長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那你見什麼?從何立見。這都讓我們思惟去修的。
  我們能見的見離開了明、暗、虛空這些境界相,你那個見跟龜生毛、兔生角一樣的,根本就不存在,就沒有。因為離開色相就沒有見,離開見也沒有色相,就是根和塵合成一體,有根有塵合成一體才產生你這個能見的見。但是這個見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它就不變,因為它變就不是真的。因為龜生毛,兔生角,沒有這個事,根本就沒有的。你這個見是因為根塵而有的,如果沒有根塵了,沒有虛空跟明、暗了,你這個見就像龜毛兔角一樣的沒有,就沒有能見的見,也沒所見的塵。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三元無,雲何或異?】
  明暗相背,雲何或同。明和暗是敵對的,有明就沒有暗,有暗就不叫明,再加一個虛空,離開這三種元體,雲何或異?說同說異全是錯誤,不存在。異,非一體。同,是一體。既非同,也非不同,兩個俱不存在了。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雲何非異?】
  說同不可以,說異也不可以,為什麼?因為以空攝色的時候,你這個見性,以空攝色同於塵生,就說你見這個塵境是暗,見暗不能見明,暗就是暗。見暗時候還能見明嗎?見明時候還有暗相嗎?就破你的意思的。但是能見的見跟你那個虛空的空,能見的見有個邊際嗎?有個邊畔嗎?虛空有個邊畔嗎?你見明的時候性並沒變,見明見暗時候還是這個見,性沒有變遷也沒有改變。一個是生滅法,一個是常住不生滅法,這兩個不能混為一起;不能混為一起就是異,異就是不同,見就達到這個目的。見明時候不能見暗,見暗的時候不能見明,但是見是一個,見既不是明也不是暗,若是明就不能見暗,若是暗就不能見明,因為見非明非暗也非虛空。這個意思就說我們能見的見不是和合的,能見的見不是和合的,讓你仔細的審察。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
  汝更細審,這是粗跟你說的,你再詳細的審察一下,審諦審觀,就是諦審諦觀。明從太陽來的,太陽就光亮。暗隨黑月,暗隨晚間來的。太陽的明也好,晚上的黑月也好,全是空的,不是實體的。地大是不通的,壅塞的。地大能通嗎?地大不通,地大是有障礙的,地大不是虛空,不是空大。但是你審察一下,你能見的見精從哪裡來的,因何所出?你從這個觀察時候,詳細的思惟,你就明白了。能見的見元是什麼?見從何生?見明時候是與明合嗎?不是的,見是見,見不與明合。見暗的時候,見與暗合嗎?見不與暗合,見非是暗。如果見與明合不能見暗,見與暗合不能見明。
  佛說這個道理非常的微妙,如果你粗心浮氣,你要想領會這種道理,不能明白。所以佛再三囑咐阿難,要你詳審細觀,你微細的詳細的觀察,暗相是黑夜而有的,或者夜間才有的,但是通於虛空。明相,有日月光你才能見著明相;沒有日月光、燈三光,沒有這三光你就見不著了。明、暗、通、塞這種道理因何所出來的,你要找它的根源,明、暗、通、塞它的生因是什麼?什麼是它的生起的?這是顯見的,知道嗎?顯見性的。
  【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見覺空頑,以空攝色,非和非合,兩個是合為一體的,前頭的和是和合的和,後頭的合是合為一體的合。究竟這個能見的見,見精,自己出來的?無從自出。這個見精就指我們的見性靈明覺照的意思。那虛空呢?虛空有知嗎?虛空是無知的,只是空相而已。性跟相各是各,不是同的。各是各,還有什麼合、有什麼不合,沒有和合之說。這個見精是以緣生成的,那就叫緣合而生。這個見精不是自己生的,得有緣它才生。這個見性不是緣,不是緣生。那是不是自然生呢?也不是自然生。見覺空頑,以空攝色,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見精不是自己出來的,反覆的這樣想。
  【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虛空,並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若見、聞、知這三個,見,聽見。知,識知。性圓周遍,它的性(本性體)原來圓滿周遍的,不動搖。佛的意思講這個見大,這個見大合了前五大叫六大種,這個屬於含藏性質的,會歸於如來藏性。前五大是無情,見大是有情,有情與無情共為一體。見聞覺知這個性體是周遍的,不會動搖的,就像虛空,無邊不動虛空一樣的。虛空本身沒動搖,動搖的是什麼?地、水、火、風它們動搖的。把這個形容著性體的圓融,性真的圓融,全是如來藏,本無生滅。
  佛把這個見大跟前頭五大,本來是地、水、火、風、空、見,地、水、火、風、空跟這見大和合,同為六大種,這六大種會歸於都是真性,叫如來藏性。地、水、火、風、空這五大是無情的,見大是有情的,把這有情的跟無情的合會為一體,合成一體。
  【阿難,汝性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
  把這些個圓融起來,會相歸性。把六大之相,原來是虛妄的,沒有什麼彼此的,那你觀六大的本性,它的性體是真實的,莫不圓融。六大之性,性是一個,只有一個。什麼性呢?如來藏性。如來藏性原來本身沒有的生滅動搖這些相,在耳為聞,在鼻為(鼻+臭),在舌為知,舌與身都是知,感覺觸,一觸就知道了,這是含義。
  阿難,汝性沉淪。因為你的性迷了,沉淪,淪失了,沉夢,就是這樣子。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佛前頭給阿難解釋清楚,到這來下定論。定論是什麼?就因為你迷失了本性。不悟,不能明白你的見、聞、覺、知,本來就是一個如來藏性。佛給阿難啟示,你現在應當觀,觀什麼?見、聞、覺、知,是生是滅,是同是異,或者是非生滅、非同異。
  把這五個無情,地、水、火、風,加上一個空根,這是無情的五大,與有情的見大,六個,無情跟有情都會歸為如來藏性合成一個,這一個是如來藏性。記到!這個前五大地、水、火、風、空是第八識相分,阿賴耶識的相分;那麼見大,地、水、火、風、空、見,這個見大是第八識的見分。就是如來藏性所含藏的見相二分,見分跟相分都是如來的自證分,自證分是第八識的本體,即是真如,就是所謂的如來藏,這就叫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本身含藏著見相二分,見、聞、(鼻+臭)、嘗、覺、知這屬於六精,六個精靈,本來是如來藏性,就叫妙真如性,不是生滅,也非同異。
  【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如來又給他進一步解釋,汝曾不知,對阿難說,你不知道如來藏裡頭,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本來就是清淨的,周遍法界,全體圓融。
  佛跟阿難說,你一向沒有明白,未曾覺悟,你沒悟得如來藏中性具之見,性裡頭如來藏中就具足了見。這個見覺知覺體本來是明的,本來永遠是明的,這叫妙明真見。本覺,本來就是妙明真見。這個見是性中之見,這叫性見,這叫妙明真見。清淨本然,體本來是清淨的、廣大的、圓滿的、周遍的。這個在我們華嚴經上講,可能大家都不記得了,也是見精元明的意思。如果我們說於一微塵裡轉大法輪,那大法輪怎麼轉的,一微塵多小?還有說,有的文字上說於一微塵現寶王刹。一個佛教化的範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在一微塵中,就是這個含義。不過楞嚴經還沒到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這樣講的。
  所以性見覺明,這個見是性見,性見是性色真色、性見真見,性融大,性融一切。覺悟、覺明,性空、真空,四個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雖然生一切法,而見一切物,儘管起了見聞覺知,但是這個如來藏性的妙用,不是污染的,所以叫清淨本然。因為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就叫真如的妙體。
  前頭都是分析,這個時候結顯,結合到一起顯如來的體和相。我們聽著有這麼兩句話,“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哪一法,如果他是圓滿智慧的。每個人看一切事物看法不一樣,就是他迷的深淺,性見的覺明,在這個上分的。他那知覺的覺,覺精。凡是一說精字,就精細,不是粗糙的,把那渣滓塵沙都去掉了,皆精明見,這個見見到一切事物都是清淨本然的,都是周遍法界的,沒有窒礙的。這是佛的全體大用,大用就沒限量了,大用無限量。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鼻+臭)、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
  但是隨著九法界的眾生之心,佛法界不立了,九法界眾生之心都有勝劣,他是還有分別,大小量不同,隨眾生心。例如說一個見根,如一見根,稱體周遍。這個意思咱們舉華嚴經的意思,舉一物,隨便你舉什麼一物,舉一微塵,這一微塵作為整體,作為整個的法界的本體,一見根見周法界。於一微塵裡現寶王刹,就這個含義。你聽覺、(鼻+臭)覺、嘗覺、觸覺,能夠意識覺觸覺知的,全是妙淨真心,妙德的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虛,甯有方所嗎?圓滿十方虛空。虛空哪有一個方所?沒有方所,無處不在,就這意思。體,因為我們的見精元體本體叫妙明的真心,從妙明真心所起的一切用,在凡夫就成障礙,在諸佛菩薩悟得了證得了,圓融無礙,無一不是法界。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隨九界眾生的業,從這個業所發現的這個見,但是九界各個不同,就我們肉眼所看見外頭色相不同,咱們看見是水,餓鬼看見是火,天人看見是琉璃,都是循他自己的業而發現。像我們看見土地上頭沒有火,我記得我小時候,不到十歲,在我外祖父他們家那個農村一片土地相,土地就是一個地,收割了之後就是土地相,什麼也沒有,空地。一個人在裡頭跑,看見他那個腳腿燒起那個泡,褲子都著了,著火了,但我們大家看到是那個地,土地上什麼也沒有,就他一人在跑。他家人把他拉出來,跟他一驚醒,他才醒悟了;醒悟了,再看大地什麼都沒有,沒有火;但他就在那火地裡跑,他看見是火,不但看見是火,他衣服全燒了,腿也燒了都燒焦了。循業發現,這類事在人間常有,也有,這叫別業,循他自己的業所發現相不同。一個事物爭執很厲害,就是我們現在世界的戰爭,國家跟國家,一個事物,你從你的利害觀點看,他從他的利害觀點看,各個看法不同,所見非同。戰爭怎麼來的?就是見不同,看法不一樣。人跟人的爭執怎麼來的?法院有專斷這些事。他見法一樣了,就不打官司了。你說你的對,我說我的對,咱們從這個裡循業發現。
  世間無知,迷惑了,把這個當為因緣,或者當為自然,這都是你那個心的分別,就說是各人看法不一樣。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跟前頭是一樣的。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的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曆,其目周視,但如鏡中,像在看鏡中影像一樣,無別的分析。這是識大,本來是地、水、火、風、空、根、識,楞嚴經講地、水、火、風、空、見、識,把根改成見,這叫七大。現在是顯的識大,這個識的體識性無源。什麼是識性的根源?沒有,是六種根塵,六根跟六塵妄出的,虛妄產生的。你遍觀這個與會的聖眾,用你眼睛一個一個看,其目周視,周遍的看一道,用眼睛那麼一照,就像照相機一樣的照了一下子,那鏡中相有分析嗎?你一看,沒分析。無別分析,就看見大眾。
  這個形容著我們這個識性,這個是指的前六識說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性什麼意思?了別,了知。性有根源嗎?沒有,就是了別這個性,它是了別性,它沒有根源的,解釋這個性無源無根,無根源。它的助緣是根和塵,六根跟六塵虛妄的顯現,這叫法塵影事,落卸來的塵影。如果六塵有,它就有了;六塵無,它也就無了。因為它無源,沒有源。
  所以佛囑託阿難,楞嚴法會這些個大眾中,你用眼睛觀它一下子,你看看楞嚴法會這些大眾。汝今遍觀,遍觀就是你周遍都看一下子。這是顯根中的見性,這個境界是現量境,現量境界通三性。鏡中所現的相,境裡頭都是影子還分別好惡、差別?沒有,不去分別,因為它是鏡中相。
  【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
  在你的識中,在你的明白這個相裡頭情況,就是汝識於中,就你的認識或者你的感覺。次第標指,你這一感覺一次第,一個一個標指,這個是文殊菩薩,這是富樓那尊者,這是目犍連,這是須菩提,這是舍利弗,是你的識分別。當你普觀這法會大眾,普觀就是普遍見一下。但你一假指標,當你一注意一分別,這個大會哪個是文殊師利菩薩,哪個是與會大眾,一個一個指,在這聖眾指,這就分別了,這就不同了。你遍觀,在你的識中這就有分別了。當初遍觀時候沒分別,但是你這個識這麼一了知生出來的見;當遍觀,這麼看看,這遍觀是沒有分別的,普遍這樣觀;但一分別,各是各,只是了知。
  【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
  但是這個了知是生於你的見,還是生於相,還是生於虛空,還是生於無因。不能突然而出吧?這是總標,完了一個一個破除。這是把你所見到這個的生於為生於相,這個裡頭的一切相,是生於你的見識嗎?還是生你的塵相?還是生於虛空?還是有因,還是無因?不能突然忽然生出這個識來吧?這是佛追問阿難的意思,讓他去找他識性究竟出生何處,就是一見出生何處。當一見,第一意識就是一個見,第二個意識就分別了,就識性的分別了。
  【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
  阿難,若汝這個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和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你見什麼?沒有你的見。元無汝見,見性都沒有,雲何發識。這開始破了,破什麼?不是因根生的。假使你這個識性生於你的見識見根當中,沒有明暗,沒有色空,這四大種都沒有,你見在哪裡來?你見的性還沒有,連見性都沒有,雲何又發識,識又從何出?這句話很明顯的。如果沒有明暗色空這四種塵相,你還能產生見嗎?根本就沒有你的見。這是根跟塵相對,根塵相對才生起見。若沒有根塵相對,你見怎麼生?離開明暗色空,連你見都沒有,你還從什麼地方產生識?識從見生的,連見都沒有,見性尚無,識從何發?從何發識?
  【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
  這就破這個見不是因塵生的。相就是塵,塵都沒有,相當然沒有,那你識又從何發生呢?假設說眼識從明暗的這個塵相所生起的,那跟你見性有什麼關係?跟你見性就沒關係了,就沒有你內在能見之性,只是外在的色塵,如何又能知道明和暗呢?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色相與空都沒有。所生之識沒有,若識從塵生,這個不可能的。那麼識從哪來的?
  【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
  若生於空,識從空生的。從空生的非相非見,非見還有能生辨別嗎?非見就沒有辨別了,自己還不能知道自己,還能知道明暗色空嗎?非見不可以。非相,一切相都沒有。緣,見、聞、覺、知安在什麼地方?無處安立。那識生於何處,空中能生識嗎?識不生於空中。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處此二非,空則同無,這兩種一遣除,那個空跟沒有是一樣的。有跟物又不同,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你就發出識來又分別什麼。非相,非見,兩個都非,能產生空來?能產生這個空,等於沒有一樣的。非見無從辨別,等於空,又怎麼能生出識來?空就是空。假使空是有,這個有是什麼?空的有是什麼有?空的有生不出來東西,又何能生識?不能生。此非見非相,在這兩個都不是的當中,能生出來識的空嗎?那你這個識究竟是有、是無?若是空無所有,空無所有那就沒有,跟無是一樣的。能生出來這個空,空則同無,它跟物不一樣的,又怎麼能發出汝識來呢?你又怎麼能分別呢?如何分別呢?
  再重說一遍。若這個生的識生在空中,生在空中跟空一樣的,還能是有嗎?沒有,不是生於空中。究竟何處生的?
  【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
  若無所因,沒有個因,突然出來的?那不是在這個中午大太陽,你還能認識明月,別生出來個明月來?不可能。所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沒有這個事,一切事物不是無因生的。你這個識是突然的,什麼因都沒有生出你這個識來,認識一切事物這個識。那就像在白天之中,白天沒有明月,太陽沒有明月,特別生出汝識來,不可能。
  【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
  佛又囑咐阿難,你更加詳細的微細的審察一下,看你這個見,你能見的見是眼睛生出來的嗎?還是外頭物質生出來的?這個見有什麼形相呢?什麼形相沒有,無相。無相跟無不是一樣嗎?無相就是沒有,無相等於無。究竟你這個識是什麼因?怎麼出來的,識因何出?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複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
  識緣自己出來的?凡言和合的,體性必須得相類才能合,體性不相類的不能說和合。你這個識是動態,見識這個識,識動見澄,這個非和非合。聞、聽、覺、知,除了識,聽識、聞識、覺識、知識,什麼因緣都沒有,不應識緣,無從自出。這個識緣自己就出來了,能有這個事嗎?無從自出。你這個知識的識性它是動搖的,它不是靜止狀態,它是動搖狀態。當你這個識性所有的見,見是寂靜的,兩個體性,一個動搖的,識性動搖的,一個見是寂然的,兩個性體不相合,一動一靜,不是和合的。根和塵不能和合,就是形容著根和塵是不能相合,就破這個的。見聞覺知非和合,究竟那識緣從什麼地方出來的,不應無從自出吧?自己就冒出識緣來了。以下合這心。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那你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這個見、聞、覺、知的性圓滿湛然,從何來的?性非從所,不是所生的。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空跟根,這裡不叫根,叫見。性真圓融,它本身就是如來藏本無生滅,如何拿生滅來分別它,就是這個意思。
  前頭所有的地、水、火、風、空,加見,後頭還講識,地、水、火、風、空、見、識,都會歸於如來藏性,這六大全是如來藏性。這個識心本無所從,非和合而有,了別為意。就是見聞覺知的根圓滿湛然,這個性體非因緣所生。從緣所生的不能圓滿,非緣所生。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七大一一性皆真,圓融無礙。如前雲一切性的色是空的,因為性空才能成就真色。這個唯性唯真,七大種本非七大,那是什麼?皆是如來藏性,本不生滅,常住不動的。就是將這一切法皆會歸於如來藏性。
  【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
  阿難,汝心粗浮,你的心太浮動了,太粗了。粗就不細,粗心大意,不是細心瞭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因為你不明白,不悟就是不明白,見聞覺知皆是如來藏,不懂得這個原理。現在你觀察一下,六處識心,是同是異?是空是有?還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讓阿難審諦觀察一下,你把心細下來,不要浮動,安靜下來,你好好思惟思惟。思惟什麼?說這六個相,前頭講了六相,是同;但是六相是差別的,說同不可以。那就說異吧!六相,原是一精明,化為七精體,原來就是一個精明,一個不能言異。說同不可以,說異也不可以。若是空的,空無了別。現在你這個識有了別,這六處識心都有了別。若言有,這識有什麼形相?不可以說空,不可以說有。它原來沒有形相的,你怎麼來說空?有東西,沒有了,空了。原來就無形相。若言非同,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圓融,原來就是一個體,原本一體。非同不可以,說是同不可以,是異不可以,是空不可以,是有不可以,非同非異也不可以,非空非有都不可以。你要明白了識大,非異非同異,空有非空有,這就悟明瞭前頭的見大,現今的識大非和合,又非不和合。這是既它的體也遣它的用。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這個偈子下回講吧!現在到了時間。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
  佛對阿難說,你沒有產生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正的智慧;沒有真智慧就不知道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如來藏。汝元不知,就說你不知道如來藏中,如來藏中的性(藏性),這個藏性也是我們的識性,性識明知;不識就是沒覺悟,不認得。因為阿難尊者沒悟得真理,所以如來才說汝元不知如來藏性。性具之識,就是我們這“眼、耳、鼻、舌、身、意”的識體是性具的,都是妙明真心。這是本覺的體,產生了藏性之用。用是從體而來的,由體而生的用,用於清淨,清淨本然,就是妙覺湛然的意思。這個我們每個人所具足的,如來藏性是人人都具足的,一切事物都具足的,是因為我們在纏;在纏就是被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所迷了,就是真如在纏而不顯妙用。實際上這個本體是遍周法界的,體是通的,就是這個含義。
  這個前頭佛舉讓阿難認識這個用即是體,我們現在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有產生一切作用,從體而來的;我們所有這些個用全歸於體,顯妄皆真。但是這是就理具上而講的,理本來具的,但是不是事實。為什麼?我們在事所顯造出來的用它要區別了。我們的理事不能圓融,事歸於事,理歸於理;等你到開悟了、明白了,就理事圓融了。這是指是圓融了之後也是根本的本覺智,不是差別智,當你學這個智就懂得這個了。智是差別智跟你的本覺所具的理智,理具不一樣。但是理雖頓悟,事需漸除,在理上具的是如是,在事上可就不同了。例如說六祖大師悟得了本覺智了,但是他沒有妙用,理雖頓悟,事需漸除,就是這個含義,不能產生妙用。
  菩薩為什麼要學五明?工巧明醫方,因為你理具雖你能懂,但一到事實上去了,事需漸除,就是理具與你所造的事兩個是不相等的。這幾句話就讓你分開理與事是不同。雖然具足理用,但你事情沒發揮,理有理,事有事,這個道理懂得。就是我們明白了,我們理具跟佛一樣,我們自己具足的佛性,人人都有佛性,被這煩惱、所知給你障住了,用就出不來了。
  【含吐十虛,甯有方所?】
  但是在理上說它含吐十虛,沒有方所的。就說你那個用,大用是無限的,應該隨心所欲,沒有方所,沒有障礙。迷了就不行了。悟了,乘這個體性而起大用,就是如來藏性含遍十方,盡虛空遍法界,這是體。用呢?你要悟得了體用同時,用是從體上來的,體生用,用還歸於體,就是體用一如。那我們學唯識就萬法唯識,學性宗的就萬法唯心。
  【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體雖如是,循你所做的業循業發現。我們現在都是有漏,連無漏境界還沒達到,那是循你有漏的業發現,循業發現。這個道理,世間無知,沒明白佛法的,或沒有開悟的,沒明白這個理事無礙的,他把這個惑為因緣,這件事情因為什麼產生的,得有些個助緣,這是一種說法。或是惑為自然,惑為自然而有的。比如山河大地,世人無知說山是怎麼來的?自然有的。水是怎麼來的?自然而生的。都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緣,那是什麼呢?識心。所以說萬法唯心。因為用識心來說就分別計度,遇著什麼執著什麼。計度是思惟,是迷了,是執著,我們常常說計度就是我們執著,對於事情很執著。這是總結說。這都是隨你所做的業而做世間一切事,不懂得這個業的因緣,把它當成是因緣而生、是自然而有。都不是!是識心,是心!說萬法唯識、萬法唯心就是這個含義。不是言語所能形容出來的,言語所說的都沒有實在的,沒有實義;但是又藉言語表達而已。言語說火不是火,只是言語,因為不是實義。要是,你說火就把嘴巴子燒了。因此,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
  在這個時間阿難明心,心明瞭!學到這個時間心明瞭,信心更深入了。由佛的開示明白了,他得到好處了,他受到利益了。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的開示。所以楞嚴經最後的,在我們第三科都是如來微妙的開示。這個時候阿難明白了,明白什麼了?明白自己的真心,明白本有的真心。經過佛這麼啟發,他產生了大乘信心。咱們以前的信不叫正信,阿難尊者現在所產生的正信,明心見性的才叫信心。這個信心如果大乘來判經教的位子說已經入住了,再不會變了。我們在位子上說,十信滿心入于初住,能住到我們自己的妙明真心上。
  這一段就是阿難在前頭佛所對他的開示,給他把一切妄見,妄的六識,妄見虛偽的影像給他破除了,顯出真理來了,就在這個時候。微妙開示,把那個極隱蔽的;隱蔽的,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每人都具足,但是它隱蔽了;經過佛這一開示顯現了,就叫微妙了。這就叫破妄顯真,把一切的虛妄境界相都破除了。
  同時這個教義上講破妄的時候,大致有三種。我們的根(根性),咱們平常說話說:這個人怎麼這麼樣劣根性,就是他根性不好的。根跟性全不是真實的,把它指出來,根和性不是真體,是假體;要把根性破除了,就是真體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這全是假的,不是實在的。能見的見,五蘊的蘊,全是假的,虛妄不實的意思。
  【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
  身心蕩然,蕩然就是坦蕩蕩的,無所掛礙了,解脫了。以前心有束縛。佛這麼開示,經這一辯論,身心蕩然;蕩然就開闊的意思,無掛無礙。不止阿難,所有在會的大眾都開了悟了。這就叫見道,真正的見到真理,見了菩提道,知道以前所做、所行、所有言說都無實義,現在就舍妄求真了。真是什麼?如來所給他發明的妙明真心。他們開了道眼了,無掛無礙,身心蕩然。
  【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這就叫開悟。悟什麼?萬法唯心,都是心識所現的。這個妙明元心就是如來藏性,它包括世間一切法,有情的跟無情的,所有身心世界都在妙明元心之中。
  【心精遍圓,含裹十方。】
  這個心心精遍圓,包裹十方。咱們經常說心包太虛,太虛在心裡頭。那你這個心量有好大呢?量周沙界,這是一切世間所有的物體都是菩提的妙明元心。因為這個心精遍圓,包裹十方。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
  再來反觀你這個肉體,就是你父母所生這個身,在虛空當中如一微塵,像個微塵一樣的,認得這個身心世界了。就是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在這個十方虛空之中,像吹一個微塵那樣子的,若存若亡,或者在,或者不在;存就是在,亡就是不在了,亡失了。
  這個兩種,一種是肉體,一種是法身。現在經過如來開示之後,明白了我們這個“地、水、火、風、空、根、識”所生這個肉體虛妄的。因為四大是假合的,它不是真正的法身。六根各個不同,隨時可以消滅,在虛空之中,若存若亡,似有似無;生滅無常的意思。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了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如湛巨海,流一浮漚。如澄清的大海湛然不動的時候,這個時候海上無波浪,那上頭有個浮漚,水上(海裡)起個水泡,從什麼生起的,它又怎麼消失的,了然自知。這叫明心見性的意思,了達我這肉體,現在這個肉體只是像個大海中水泡、法界中水泡一樣,知道這不是我們的妙心。我們的妙心是什麼樣子呢?遍十方,萬法唯心,心包萬法。但是這個微妙的東西寄託在這個肉體上,整個大海寄託在一顆浮漚上。這肉體起滅無常的,一會兒死了、一會兒生了,一會兒生了、一會兒死了,了然自知,都明瞭了。為什麼?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但是我們這個妙心,本具的妙心永遠不生不滅,常住不變。悟得這麼個心,這才叫開悟,這叫明心見性,心即是性,性即是心。
  這說他得到利益了,因為在佛的啟示當中,佛一而再、再而三詳詳細細的,七處征心,十番顯見,使他悟得了,獲得法身了,那當然得大歡喜。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禮佛合掌,得未曾有。從來沒這麼明瞭過,無量劫來!所以這叫開了悟了。開悟了,報佛恩,由阿難為代表,禮佛,讚歎佛,就我們大家早晚常念的。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
  讚歎的偈頌。妙湛,微妙湛然佛的法身。讚歎佛的法身也是自己的法身,佛的法身跟我們的法身是一體的。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是指著法身說的,法身是理(理體),這個理體永遠是湛然存在。所以“妙湛總持不動尊”,這每天大家都在念的,就是讚歎我們法身理體,就是我們的佛性,對我們來說就是佛性。我們本有的佛性永遠如是的,湛然不動的。對佛呢?那佛的報身,乃至佛的化身,都是湛然不動的。佛的報身是智慧,將來咱們修成佛了,成道了,以智慧為身。這個智慧就是般若的妙智,佛的三身,這就智慧身,以般若的妙智。三德就是般若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具足,迷了。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大地眾生(所有一切眾生)都具足如來智慧德相,具足般若德,每位眾生都具足,就是在迷之中不顯現了。
  不動是指佛的應身,應身是應眾生之機而現的身。“妙湛總持不動尊”這個不動,這是應機而隨緣的,應眾生的機這叫應身。報身、應身、法身這叫三身,佛的三身就是三德,三身合三德。
  首楞嚴翻漢語話叫見相見行,就說你做一切事業做成功了,見行就是做一切事業而成就了,在你做一切事業所有一切現相。佛利益眾生的一切的利益行為、一切現相就是楞嚴,首楞嚴。也是阿難最初所請求的,世尊自己所證得的,佛把這一些個法說給阿難,阿難的啟請,十方如來都如是說,這是成就了菩提大定的意思。“世稀有”這三個字,佛法是世間沒有的,所以是微妙法。乃至於首楞嚴這種大定,由定中而行利生事業的見行見智,極尊貴,極稀少,所以世稀有。
  這個偈頌一般的講楞嚴經就不講了,為什麼他不講了?他讓你自己去參去思惟,不在文字上去參。當你念楞嚴咒念久了,楞嚴咒不解釋,也沒給你翻,但念久了你會明白了。這指是專持楞嚴咒的,不是我們早晨上殿跟著念一遍,你就離苦,那不能進入;專修一行,專修這個菩薩行。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
  “銷我億劫顛倒想”,把你無量劫來所有的顛倒幻想,就流浪生死當中,把真迷了,把假的當真的。迷了真了,把虛妄的當成真的。你這個身心是幻化的、是假的、是生滅的,但是“幻化空身即法身”,從假的顯你真的。
  阿難一邊讚歎佛,也表示自己所證的,說我現在把我億劫(億劫就是很長很長時間,億年的那些大劫)那些個顛倒妄想都給我銷滅了,沒經過很長時間,在如來這麼一開示,我這麼就明白了。在如來微妙開示時候,我悟明心性了,我證得法身了。沒等到經過很長時間,不要修三大阿僧祗劫才成,我現在就明白了,“不曆僧祗獲法身”。阿僧祗劫是梵語,是無數,阿僧祗翻無數,阿僧祗劫是無數的劫。劫在印度話說全了叫劫波,劫波就是我們這時間很長很長的,就叫劫波。時間很短的,就叫刹那。這個解釋很長的,偈頌咱們不去一個一個解釋它了。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願今,就是我現在。當在聞法的時候,當時阿難向佛表白,佛的開示再加上我自己明白了,明白了得到好處了,我也能成佛。“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恒沙眾”,我也去利益眾生,度一切眾生。度眾生不是簡單的,就是下兩句發願,“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個有兩種,一種是大智大慧,一種是大慈大悲,解釋這個深心的,深心具足了慈悲、具足了智慧。深心是把諸佛所說的一切善法,利益一切眾生的方便善巧,我都把它集到一起,深心約集一切諸善法,完了把我這個心奉於塵刹,塵刹就是那個劫數無邊無岸的。劫是時間最長的,刹是最短的,刹那際就這個意思。這樣子我才能夠報佛對我的教誨、開示,使我開悟了,使我得到法身了。這個恩我只有利益眾生去,長時間利益眾生,才能報答佛的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這是發願利益眾生,自己明白了、開悟了。我自己明白了,自覺。我要覺悟別人,自覺覺他才能成就究竟圓滿,是果後行因。我現在今天明白了,我若是利益眾生,就是發願度生。在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當中,五濁惡世當中誓先入,我一定到五濁惡世度眾生去。“如一眾生未成佛”,這個世若有一個眾生還沒了生死沒成佛的話,我絕不入涅槃。泥洹就是涅槃的意思。這是發願度眾生,是自覺圓滿,然後去覺他。在這個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當中,我一定不畏艱難度此眾生。
  五濁就是這個時候很不好、很混亂,沒有什麼佛法,沒有佛法。第一是劫濁。劫是時分,這個時候很不好。咱們現在就處於五濁惡世,佛法沒有;雖然有佛法,聞法的少,證果的沒有,取證的沒有,信心堅定的沒有。如果是佛法不住世間,那眾生怎麼能得度?佛法有,束之高閣。怎麼叫束之高閣?大家到各個寺廟看,一般的寺廟都有大藏經,大藏經鎖到櫃子裡頭,看看藏經樓鎖到櫃子裡頭。我曾經到寺廟,有位師父跟我講他想借大藏經看,管理那人跟他說:你要看大藏經?大藏經是供的,不是給你看的。每位道友可能都經過很多寺廟,到藏經樓去看看,看看現在有在藏經樓閱藏的嗎?但是都封閉起來。經是給人家看的,不但給人看,給人讀的。
  過去我剛出家時候,還有道友們請,當藏主,或者在藏經樓裡頭請求閱藏。等到我三、四十歲的時候,藏經樓裡頭看不見有人發心閱藏的,包括我自己,我也沒閱過藏;從第一卷看到最後一百零八卷,把藏經都看完,閱藏的。說:我藏經不懂。不管懂不懂,你只要翻一遍。我曾經有個弟子想發願閱藏經,三個月沒有就跑了,還閱藏經呢?臺灣印順導師,我在鼓山當學生時候,他也在鼓山去當學生,他吐血。後來他給我們代課,也講課,講課吐血,吐血不止。醫生說他活不到好久了,沒法治療。他就回普陀山閱藏,回他自己小廟。就是現在普陀山的佛學院所在地,緣起印順老和尚他的小廟。三年藏經閱下來,病好了,他活了一百歲,在臺灣圓寂的。
  現在我們這裡有上千道友,有幾位發心閱藏的?還不用說是你有智慧,說我看藏經;不是這個,就是你從頭到尾你把它翻一遍。有發這個心的嗎?但是藉口很多,我文化程度不高,我沒有學問,我認字認得不多,經上講咒語我也沒辦法,所以我不能閱藏,反正是因緣很多。但是能夠發大心、耐心,閱完藏了之後,你會開智慧的。
  在這個五濁惡世不懼怕,我一定到五濁惡世度眾生。是阿難發的願,這偈頌是阿難做的,如果有一個眾生未成佛,我絕不成佛。泥洹就是成佛的意思,泥洹就翻成佛的意思。
  五濁,第一個劫濁,梵語劫波就是時分,咱們是末法時分,咱們這個時分(這個時間)非常混亂、非常混濁,濁就是不清,說這個時候不好。二是見,見就是看問題妄見紛飛,邪知邪見太多了,總說。把這個身(這肉體)當為是我,這叫我見。妄生貪愛這個身,怕死,每個人都是為生怕死,想願生。還有一種邊見,就是這個知見看問題不是落於有就是落於空,這還是好的,邪知邪見特別多。現在大家看,你可以聽得到也可以看到執著得很,偏執,明明不對,他要認為對,就是這個樣子,這叫偏執。邊見,就是不合乎中道意思,什麼事不近人情,這社會上說叫不近人情。還一種見叫戒取,不是因計因,起我執我見,就是爭執不休的意思。還有持這個戒那個戒,可不按佛教義的戒去做。也有修苦行的,認為吃苦就能成佛;辦不到,吃苦不是成佛的道。這是戒取見。還有見取,不是正當的果計果,就是在你自己的知見上起一種不正確的見解,見取。還有邪知邪見,邪知邪見撥無因果。這幾個大家都常學的,我不詳細講了。
  還有一種煩惱,煩惱我們人人都有,煩惱有利有鈍。利,煩惱很快,就是煩惱知見很快的。鈍,就是慢性的。我們那個虛妄的心能使一切眾生造惡業,造了惡業一定感果,趣生死非常快。第一個是貪心。第二個是瞋恨心,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瞋恨。第三個是愚癡。第四個是我慢,慢心。明明自己能力也不行,智慧也沒有,完了他還要感覺著比別人都強,自己認為了不起。這個大家平常都習慣的貪瞋癡。懷疑心很重。還有妄,虛妄的意思,在這善法他起疑惑,不能下決心,不能決擇。這五種妄心就是一個煩惱,我們平常說就是煩惱,煩惱擾亂你心不安。這都屬於煩惱濁裡頭。
  眾生就是五蘊濁,眾生濁就是五蘊,以見為主體。因此在這個五蘊的色身,四大假合;“色、受、想、行、識”是五蘊,“地、水、火、風”是四大;在這個時候結合的身心,中間產生六識,就是看前塵的一切的影子落卸你的現身當中,在想像的前塵所落卸的影子。前塵是眼見的、耳聽的,完了你去琢磨。事情已經過去了,過去了它落的有影子到你這個識中,你這思想就考慮了。咱們思想考慮那叫第七識,恒審思量。所以一切眾生在這種情況之下能清淨嗎?這叫眾生濁。
  命濁,命就是我們的色跟心,就是肉體,肉體跟你的心連成一起了。或是壽命長的、壽命短的,不一定,突然間死去。因為他不清淨,不是固定的,這類大家可能理解到,叫命濁。過去人的壽命增劫當中,咱們現在是減劫,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了;再經一百年十歲增一歲、一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劫,一個週期性。這叫命不清淨,叫命濁。不過在這偈頌裡頭,不一個一個這麼詳講了。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是讚歎佛的,說成大雄大力大慈悲。佛的德,佛是具足萬德的,佛具足一切智德的,因此而能成就佛,這是讚歎佛的,讚歎佛的功德。佛的功德由哪來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就斷惑來的。“希更審除微細惑”,把一切惑業全斷了,才產生“大雄大力大慈悲”。咱們見什麼分別什麼,見什麼起什麼執著,這叫見惑。思惟就是細分,就煩惱落在你思想當中,所以你見什麼都不明白;不明白就是思惑給你作障礙,把這微細惑都把它除掉斷絕。誰才能斷絕呢?佛,“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他把極微細惑也都斷了。
  【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
  佛以大雄大力的力量,把我的微細的塵惑都給我銷滅了,那使我很快的成佛,能夠坐道場。
  【舜若多性可銷亡,鑠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是空,空性,空性還有什麼銷亡的嗎?鑠迦羅就是堅固。阿難現在表達說我這個心現在非常的堅固,堅固心不動不轉,不變了;轉是變的意思,不動不變。幹什麼?專利眾生,上求佛果。因為空性還能銷亡嗎?空性根本是沒有的,不可能銷亡。阿難最後他在佛的啟發當中,明白了發的願。這個偈頌咱們每天早上都念的,念的就是他所發的願力,阿難所發的願力。
第四卷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富樓那彌多羅尼,咱們的漢話(翻為咱們的話)就叫慈,慈悲的慈。因為富樓那他是把他父親母親的名字合起來叫圓滿慈,滿慈子。他父親叫滿,富樓那就翻滿,就是他父親的名字。彌多羅尼此雲慈,就翻滿慈的兒子,把他父親母親名字都加上,印度的風俗。
  【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
  世尊,你常說在這說法的人中,我為第一。富樓那,佛讚歎他,在他弟子當中說法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佛,你說我說法是第一人,讚歎我的。但是我今天聽佛說法,我簡直像聾子了。又聾,離著又遠,有一百步之外。我聽見佛你本來說的,我既不見,何況得聞?既不見,也不聞。不見是瞎子,不聞是聾子。
  【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
  佛說這麼微妙的法,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我現在有疑惑了,不但達不到無疑惑地,現在就產生疑惑了。我以前迷,認為萬法都是心外,不是我心內。今天聽到了好像萬法唯心,跟我所知識的,萬法即心跟我以前所理解的反面的,我不理解這個意思。佛,你宣明本來是讓我們大家斷除疑惑的,現在我不能斷除;不但不能斷除,反倒增加迷惑了。
  【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世尊,如阿難輩,現這個法會當機眾是阿難。雖則開悟,習漏未除。阿難當著法會說他明白了、開悟了,但是他惡習全在,他還沒我本事呢!我是漏盡大阿羅漢,他的習氣,他沒得到阿羅漢,他還沒證阿羅漢果。他現在怎麼開了悟了,我現在還不明白了,那我證了阿羅漢的反倒不如阿難了,就是這個問號。阿難向佛表白他開了悟了,但是他漏盡沒除,他不是阿羅漢,富樓那拿阿難來做證明。那我們呢?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
  我等會中,登無漏者,不漏落三界了,斷了見思惑了。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這就產生迷惑了。怎麼阿難他連惑都沒斷,他開了悟了;我斷了惑了,我反倒還有疑惑,什麼道理?
  從這個問號,大家應當懂得叫大凡勝小聖。大心的凡夫,像我們講楞嚴經,或者大家共同學楞嚴經的時候,我們是凡夫,我們學的是大乘法,就是大心的凡夫勝小聖,勝過小乘聖人。在斷惑的方面,聖人是證了果的,不漏落三界了。凡夫不行,三界還在流轉。大心,他發了大心了,開了悟了,明瞭自己的心。在證果斷惑方面,聖人,阿羅漢,乃至三果聖人,他當然是了,他了了生死了。凡夫沒了生死。但是若約成佛的遠近,深入佛道,他直接超越,他成佛超越二乘。說菩薩,就是大心凡夫勝過小乘聖人,他發心利人,專利別人。二乘人不行,他專利自己,他自己了生死。這就是回小向大,富樓那就代表這個回小向大。
  【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
  世尊,若複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這個他從來沒聽過。若是世間這一切的六根、六塵、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些個都是如來藏,清淨本然,不理解了。那為什麼又生出來山河大地諸有之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輪轉的意思,就是六道輪回,生而滅、滅而生,生而滅、滅而生,生住異滅,不停的生住異滅,這是他所不理解的。
  若是世間這一切萬法是總舉的,總舉一切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六入、七大,上頭所講的,他起生兩種疑惑。萬法生起,他產生疑惑。萬法的起,萬法的生起產生疑惑。說世間是有為法,如來藏是無為法。既然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是無為,佛跟阿難解釋最後都成了無為,那山河大地這一切有相法是無情的,無情的界,雖然有相,怎麼把它變成有情了呢?這是他疑惑。無情世界一切有為相跟有情眾生,兩個怎麼能同時而論呢?一切眾生所造的業都是如來藏性。既是如來藏性,為什麼要造業呢?這是第二個問號。一切的有為的都屬有情眾生的世界,無為的一切因果屬於如來藏清淨本然的,一個是染汙法,一個是不染汙法,一個是有情世界,這山河大地是無情世界,佛跟阿難這一說混為一體,全是如來藏性,他不理解了。佛說是性,萬法由心生,心生萬法,萬法還歸唯心,這就是這個總的道理。所以世界、眾生、業果這三個不停的終而複始、始而又終,相續不斷。一切眾生的生、老、病、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就這麼迴圈的。這都是佛說的。今天佛把它好像是都重頭來了,重頭來了就是另一個說法了,說這些都是如來藏性。
  【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若是這個虛空圓融本不動搖的,地水火風都是五大的,它是本性圓融,圓真實性,這是常的,這是真實的,這是本不動搖的。他說這個道理,這一切是見相,水跟火是相克的,地跟水是相陵的,地跟空是有礙的,地無礙,空有礙,兩個不能和合的,現在如來都混為一談了,糊塗了,他糊塗了。他證得阿羅漢,他的智慧僅是世間相沒破,他沒達到性的圓融。
  【世尊!若地性遍,雲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鄰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雲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
  世尊,若是地性遍,地性若遍全是大地,大地是質礙的,怎麼會容得水呢?怎麼能容水,地跟水不相容的。水性周遍,火性不生,複雲何明,水火二性,俱鄰虛空。水也是虛空,火也是虛空,這是不相陵,兩個是相對立的,水火是對立的。佛,你今天說水火並不是對立的,那跟我以前聽到的佛所說的不一樣了。地性是質礙的,空性是無質礙,雲何兩個同的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的攸往,這是什麼意思?
  這個講性圓融,二乘是沒法理解的。這是在體上講的,如來跟二乘說是用上說的。用不離體,這個意思以前二乘人不會理解了。萬法唯心,這個不能理解了,在心上頭萬法都是通的,在萬法上各是各。我舉個最淺顯的例子,說人,咱們就說個人,說人的相各個不一樣的,還有男性的、女性的,人的性跟畜生的性、有情的性。佛說一切性,一性;一切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圓融。這一般人聽到能理解嗎?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佛,你大慈大悲開示開示我,我實在迷惑。今天這個法會講的,不止我迷惑,許多大眾都不理解了,思想混亂了。咱們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你今天說有也是沒有,沒有也是沒有;有也是有,沒有也是有,如何理解?佛今天講的是性,講的是體。萬法由心生,今天講的是心,不是萬法。萬法各是各,有情法跟無情法這兩個是不同,那你是分別來;不分別,一樣的。
  這個道理大家怎麼想?佛說一切眾生,咱們人能跟馬、牛、羊、雞、犬、豬同嗎?這是不同的,咱們也是這樣認為吧?說性,人的人性,一切眾生性,馬性、牛性,乃至一個蟲子的性,說它體,楞嚴經是講性體的。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等著佛的教誨。
  滿慈子(就是富樓那)把楞嚴經前頭所說的他都懷疑;不是懷疑,就是解決不了問題,從來沒聽說過,這叫性相圓融。以前他所學的性體是性體、相歸相,相也有所分別,水相、火相,水火不相容。現在佛法把它圓融一起了,這是純粹說理的,說性而不說相。他懷疑的性相如何相容?
  我以前有幾件事也算是明白了,以前在我們的腦子裡頭,各家燒鍋,各家吃飯。咱們建國以來大躍進的時候,人民公社,這個村子多少家人,大家燒一個鍋吃飯,我開了悟了,我才知道佛說的一切圓融法。哪有這個事?中國幾千年,你家吃飯在你家燒鍋做飯嘛!他家吃飯在他家燒鍋做飯嘛!咱們那人民公社,這一個村子人,大家一鍋飯都到這來吃,我開了悟了。開了什麼悟了?佛說的圓融法,這是世間相,這從來沒想像過的。一家人有時候分,分家了,各開小鍋。把一個村子大家燒一鍋飯,人民公社大躍進,大家都知道吧?我想都知道。所以有很多的世間事可以證明佛法。現在咱們電力通達,或是水力發電、火力發電,不管你什麼發什麼電,太陽能發的電,電只是一個,電的來源不同了。現在很多世間相,咱們把你在佛教佛所說的話不理解,現在你可以理解到了,就是世間相,可以分,可以合;合了,唯一法性。所以在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就是這個道理。
  阿難在這第一卷到第三卷,這一、二、三卷,這是辨別,這是咱們開始第四卷了,楞嚴經第四卷了。這要從滿慈這一問,如來一解釋,另一個開端,圓融的,圓融無礙法,一切分別法會歸於圓融。所以楞嚴經就叫開悟的楞嚴,你學楞嚴經減少分別心,把你所分別的見性。圓融是什麼呢?圓融的相,性圓融相,性為主體,相為隨從。但是我們平常的二乘法,像我們持的戒律,一件事是一件事,那叫分別,各個別論。這個性法就不是這樣子了,一個是體上說,一個用上說。懂得這個道理,你從這個世間相來理解佛法最深奧的意思。
  咱們總的名詞“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這裡頭五十多個民族,生活、習慣、起居不同,還有我們這些出家人,在我們這個國家有一、兩千萬出家人吧?我們的生活習慣跟他們都不同。一樣嗎?所以多用思考,你多用你腦子想。腦子想完了,進入你的心,腦子跟心結合起來,全是虛妄的。離開這個虛妄的,心,不在心內。這個心,真心,不在肉體之內,也沒離開肉體。這個就夠你參的了,你心究在哪裡?當你心住在這個電視機上,你心到這個裡頭,這是你心。所以一切萬法,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唯心。但你往外放,心唯萬法。心怎麼顯?萬法來顯。肉心顯真心,眼見顯真見。眼見是虛妄的,眼見含著真見。這要參的!要思惟的!不要在文字上打主意。文字上打主意,楞嚴經學不進去,離開文字相。再進一步離開心緣相,凡是你這個心所緣念的全是虛妄的,你得不到。現在阿難開悟了。富樓那雖然證得二乘果,沒開悟。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在我們一般的常識當中,水火是不相容的。在我們上段文字所講的,水火相容的道理,意思就是水性要是周遍,火性則因不生。因為有水,火生不起來,水火相克。現在雲何世尊發明了水火二性全是空的,俱遍虛空,那就等於相合義了。地大跟空大,空就沒有質礙,有地就有質礙了。地是屬於有形的,有障礙的意思。空性是無形的,為虛空之相。他向佛請求,滿慈子向佛說了,怎麼會在這個法會,佛說地跟空是相容的,水跟火是相容的;本來是相敵的,變成相生的,同是周遍法界。
  萬法生起的道理,在佛講是圓融之義,在滿慈子他是四大各個相克的。因為火生了,咱們滅火,只要拿水一澆火就滅了,不是這樣子嗎?誰都懂得!但是你要做飯,你把水燒開了才能把米煮熟。但是中間得假緣,沒有鍋,火能把水直接燒開嗎?但是當大地都燃全是火的時候,海、河、江、湖都給你燒幹了,那是火大遍於全世界了。這種道理,雖然他證得阿羅漢果,對於這個還不能明瞭。所以他請佛,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這是請法,這句話請法的意思。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
  佛就對富樓那說了,富樓那翻咱們華言叫滿慈。
  【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羅漢等。】
  如來今日,現在因你之請,我在此會當中,宣勝義中的真勝義性,勝義性之當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現在我們這個法會,在大家聚會法會。定性聲聞,定性聲聞從來不發大心的,定了。定什麼呢?定在聲聞、羅漢上頭,有種定性聲聞。如果再發心,那就不叫定性了。所以我現在跟你們說,你們都沒得到二空的真理,現在發回向心了,想求上乘,就是在勝義當中求真勝義性。
  阿羅漢在我們人間說他們已證得勝義了,“苦、集、滅、道”四義諦,他們都證得了,他們都懂得了。這叫世間的勝義,五蘊、六處、十八界。對治世間的勝義,就像二乘人證得了理性的勝義了,“苦、集、滅、道”四聖諦,這二乘人都證得了,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修成了。但是對二空的真如,人我空、法我空就叫二空,他們二乘人只證到了人我空,法我空還沒達到。但是從法我空再進一步說一真法界,那他們更不理解了。現在他們是回小向大求二空的真理,要進入一真法界。就是如來藏性吧!一真法界就是如來藏性,就是咱們前頭所講的如來藏。
  在楞嚴經一開始,阿難執著和合、執著因緣,就是執著權教義理,而迷了懷疑實教的道理。如來藏性不變的體沒能明瞭,這是阿難的境界相,所以阿難請法的時候跟滿慈子請法不一樣。滿慈他執著的清淨本然,這個實相實理,對於前塵變化、如來藏性的妙用,沒有。就是如來藏性的相,如來藏隨緣,這一切二乘人就不能理解了。所以佛說的攝的一個是生妄之根源,這個根源很深的,一個萬法的生起,一個萬法的回源,生起,完了還滅。
  現在在當前的楞嚴法會當中,這些定性的聲聞;怎麼叫定性呢?沉空滯寂,得少為足。他定於二乘的這個,不向前求進步了,只得到人我空,對於法我空他們不知道了。現在開始由法空進得二空的真理,而獲得一乘。
  【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所以佛令這一切與會大眾,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的法音,默然承聽。富樓那領受佛的教誨,請完法了,等佛的開示。佛就許可他,答應給他講勝義諦,真勝義諦。
  寂滅場就講不生不滅的因地心生的一切法,這就是楞嚴經的如來密因了藏,這就是密因。以此入大乘的一乘的境界,讓一切眾生都獲得一乘境界,寂滅場地,真阿練若,那你就諦聽諦聽。諦聽,佛說一切法開示時候都叫諦聽諦聽。這個諦的意思,不要住現相,要達到本質,諦就是這個意思。諦者是理,不要從語言文字,要從諦實的而聽。富樓那接受佛的教誨法音,默然承聽。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
  這以下佛說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現在佛跟富樓那以下要說的是不空如來藏。我們前頭所講的是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心真如門,把一切妄都歸於真。但是藏性不變的體,如來藏性會歸於真實了,它有個真實不變的體,講真空絕相觀,咱們學華嚴經的那個,前頭所講的真空絕相。
  現在開始講生滅門,從真起妄,顯的如來藏性隨緣之用。如果我們大家以前聽過大乘起信論的,現在這以下這一段經文全是大乘起信論的話,你很容易理解,你把它跟大乘起信論結合起來。因為真如隨緣,隨著什麼緣呢?染緣、淨緣。隨緣義,如果學過大乘起信論的,“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生這三細相,業相、轉相、智相、相續相、起業相、業系苦相,就是一念心動。這個要是斷這個惑的時候,十地菩薩,完了才進入成佛。業相、轉相、現相,八地、九地、十地,完了十一地的斷無明。就是一念不覺那一念,斷那最後一念不覺那一念相當的難。
  我們從凡夫修到了生死,一萬大劫。完了從了生死修到菩薩地,一萬大劫。再修到十地以上,斷這一念,一萬大劫。從這個時間大家就可以知道了。先講業怎麼起的,“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六凡法界,隨著一切染緣而生起的。完了再隨淨緣轉成四聖法界,就是轉迷成悟。說染緣的時候就是不空,但沒離開如來藏。萬法都是如來藏性,這叫不空如來藏。淨緣而成就的、生起的叫淨緣如來藏,就是空如來藏。最後進入一心如來藏性。
  佛跟富樓那說,如你所言,既然是本然清淨的,怎麼會產生了山河大地呢?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不錯!佛說這個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個道理我是經常聽佛講的。因為說空如來藏就是心真如門,說不空如來藏就是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講一心二門三大,一心分成二門,一個心真如門,一個心生滅門;三大,心真如門也是依止三大,心生滅門也是依止三大。但是在心真如門裡講,那是斷絕言說的,就是我們華嚴經講真空絕相。心生滅門,在大乘起信論講,一個覺,一個不覺,兩種道理,覺了是真的含義,不覺是妄的含義。
  現在這個文中,性覺妙明,本覺明妙,這兩句話你乍聽來一樣的,不過顛個個。性覺妙明,就是佛常與諸大菩薩演說,這個滿慈子都是知道的,佛常講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性覺本覺就是一個覺性,是真覺。性覺說一真法界的本體,真理的本體謂之性,本來就是覺悟的,永遠是妙明的,因為體不涉於用。就是一切萬法,說萬法從心起就是這個心,就是性覺妙明。
  妙明明妙,妙明是寂而常照,妙明明妙是寂而常照,寂是體,照可是用,體用和合了,顯這一切的萬法都是依此。若離開這個,覺義的不覺是妄的這個妄義,本覺妙明,離開本覺妙明瞭,沒有一切法。一個是寂,一個是照。因為妄明是虛妄的意思,想要明白,這一想明白,這叫“一念不覺生三細”,在大乘起信論上說,本來是妙明的,它要起個明,本覺明妙,兩句話兩種含義,意思就完全變了。
  所以佛宣說這個真理的時候,問滿慈子說你不是常聽到的,佛宣說性覺的本覺就是一個真覺。性就是一真的理體的性體,這是自然的,本來是不涉事,一切事不涉,在我們華嚴經講叫真空絕相,不涉事用,也不講修為,就是一切萬法真實的根本因源。但是妙明明妙可就變了,是什麼意思呢?寂體。常照,照是用。從體而起的用叫體用,從體起用;用還歸體,就是照而常寂。雖然是用,雖然是照,而常是寂的。但是妙不變的體是永遠不變的,隨緣的用就是照。大家讀心經時候,“照見五蘊皆空”,這個就是用;“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體。心經上,大家都知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體;照見五蘊皆空,就是用。由體而起的用,由明而起的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兩句話就轉變了。所以照不離體,一切的大用就是體,一切的本體而起的妙用就叫照,但是在一切流轉方面可就起了變化了。
  佛跟富樓那說,富樓那答言,唯然世尊,我常聽到說。唯然世尊,就是答應佛所說的話,我常聽見佛講這種道理。唯然世尊,我常聞佛講這種道理。
  【佛言:汝稱覺明,為複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因為佛問這個話,富樓那尊者在佛弟子當中說法第一,他常給大眾說這種法。佛今天問他,你不是常說,汝稱覺明,你以前所講的覺明是性明為覺?是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問號。這個話下文富樓那就答言了,就解釋了。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他取妄顯真的。覺體不要更加上一個明,這個明白的明。因為名為覺者了,它既然是覺者,就無所不明了,還要加明什麼呢?佛問他的問號,汝稱覺明,為複性明,還是覺明,這個明是怎麼講的?還是覺不明,而稱為明覺?富樓那就答覆了,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不明怎麼叫覺呢?若此不明,不明就是不覺,很簡單。性明呢?性明是覺,性明不是不明,也不是不覺。這就是他的答覆,答覆佛的問號。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教跟他說若無所明,則無明覺。假使你不明白,還叫什麼明覺了。若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有所不覺,那無所就不明了。那這個無明又非覺湛明性,這個無明不是覺湛明性。明白了!這個文字咱們把它解釋明白就明白了,咱們悟是悟不得了。
  佛就跟他說,就像你所說的無所加明於覺,沒有另外一個明再加到覺上,也沒有無有明單成為覺者。你不明還叫覺嗎?在你的意思,必須有所加明於覺,明白了加上,加個覺叫明覺,不明不叫明覺。佛駁斥他的意思,你這個意思不對的。如果有加明,則有覺有明兩種含義了,就是二義了。這一加二義雙失,兩個都不存在了,就是不明白了。有加明,則覺明二義全失掉了。無明,不明白。一個明,一個不明,無明它不是覺,也不是湛然的性體。所以你加個明、加個覺,覺明二義全然失掉是這個含義,就墮於無明瞭;墮於無明就是不明了。不明,為什麼還叫覺?無明不是真覺。所以此中有一個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有所就不是覺,無所就不是明,有所無所都不對,雙非。為什麼?因為真覺本來就是妙明的,像摩尼寶珠一樣的,它自己自然就光明照的,何必還加上明,就這個意思。若無所明,那還叫什麼覺?叫不覺了。若有所明,那叫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性明性,雙遣,雙遣就是這兩種說法都不對。
  再念原文一遍,因為這個道理大家必須得明白。若無所明,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明白,則無明覺。無所明還有覺嗎?就沒有明覺了。若有所非覺,那無所就非明。,有所非覺,無所就非明,就沒有覺明瞭。無明非覺湛明性,因為無明本身不是覺悟明白湛然的本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這個明就是無明,無明乃是一切妄的根本,佛在這個問題上舉出來,一個真覺,一個妄覺。時富樓那讓他明白,如果明上要再覺,那就叫明覺;覺上再加明,就叫明覺。這是錯誤的,加明不是對的。明自己就明,何必要加明?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性覺它的性體就具足了妙明明覺,不要假個明而再明,再頭上安頭。你的意思在明上要加個覺,方稱為明覺。一定明上加上一念,再加個覺,一念就是覺,這叫妄為,不當做而去做,不當加而去加,那就把妙明真體轉為無明。
  咱們簡單說,“一念不覺生三細”,本來是明的,要加這一念的明就叫不覺了、不明了,大乘起信論這樣講的,生三細。三細是什麼?業相、轉相、現相。三細相本來是一個,為什麼要分三?在一念不覺的時候。為什麼叫一念不覺?在一念求明,求明這個求就叫不覺。本來是明的,要想求個明,這叫迷了,生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本來性覺是明的,要想加個明就變了,妄為明覺。
  這個得要說一個本覺,一個不覺,一個始覺,一個分證覺,完了又一個究竟覺,這叫五覺。原來本具的妙明明妙,不要再假明來明。再假明來明,安到覺上,頭上安頭。已經是覺,說再假個明覺才叫覺,加個明字,這一念就叫虛妄,就叫妄為,不當為的而為,不當做的而做。本來就是覺,何必加個明字,就這樣的意思,就是不當為而為。把本來無方的妙用的妙明,這一來一加明轉變為無明瞭。本來是真覺,這一加變成妄覺了。
  主要是必明這個必字,知道這個意思嗎?這就叫生相無明。要想破除生相無明得等覺菩薩,還沒有明白,等覺未了。所以為什麼善財五十三參之後,還要參普賢菩薩?就斷最後那一念。本來是明的,要加一個覺,那就反倒成了頭上安頭。這種惑業在業相、轉相、現相三相之前,大乘起信論講在你破惑證真的時候,在十地菩薩隨緣斷了無明,這個十地菩薩還不知道,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如果大家讀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些大菩薩才能明白。這種道理,如果是以前我們學起信論的時候,講得很多、很清楚。不過大家若是想真明白,要多研究一下。不是我這講這麼幾句話,你們就能夠進入。不可能!為什麼?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就解釋以前的。依真起妄,一念不覺產生無明,這是一切妄的根本,就是生起來三種細惑,就是業相、轉相、現相,這是起妄的根本。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這個所就是無明),生汝妄能。並不是生了無明就停下來了,業相要轉變,轉變為現相,現相要轉變為智相,智相、相續、執取、計名字、起業、業系苦,九相循回。我們要想不被業所系,先斷業,先斷取,不被業所系。現在我們是被業所系,被業系住了。因為所既妄立,生汝妄能。這一個妄立就生起了一切的以後造業了,妄能就是造業。妄既立了,就是業相,妄既立!立所有的業相,它不停的往下變。妄能就是轉,業、轉、現,生汝妄能。這是一切妄的根本。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在這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本來就是一個,沒有差別的,沒有異。妄立一個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在八識業相當中,一念不覺無明的妄立,無明不覺生三細,就是這個妄立,把這個如來藏的真空,這一妄立造成晦昧的一個陰影,看來還是相同的,實際是異的。這叫同相,看來是同的,實際不同,實際就變了異相了。拿虛空來顯,虛空是同相。但是空界,一個界就是異相。空界,空是同相,界是異相,就是同相異相。咱們在大乘起信論講得很多,一相多相,同相異相。
  既成了異相就轉變,一個能見,一個所見。在我們最根本的業相的時候,只是一空,只有空。業相是空相,沒有一物可見。但是業相裡頭,有見分,有相分。本來是一相,因為久了,它要生的境界相,沒相之中要見相。那個整個空的,它突然間晦昧,空不空了,有種暗的顏色。其實沒有色,這個是解釋空相的。咱們眼睛,如果你眼睛好的,看外邊明明亮亮的;如果眼睛有毛病了,看到就花的。現在我就是這樣子,最近一向大概有這麼幾個月了,看到現異相,雖然我沒帶鏡子,我看這個字不像以前那麼清楚了,恍恍惚惚的,必須得注意。以前這麼大字沒關係,但是我現在看報紙就恍惚了。我拿這個來證明,證明這個見,這個見必須得藉著見根。因為我們是凡夫,不能見自立,必得假眼根,眼根得假眼識,根上頭生識,根、識都起變化。因為根跟識,根是物質的,根起變化了,以根說,識依止這個根,那你這個根起變化了,老了,衰化了,你這個識依止東西起變化,你也起變化了,道理非常簡單。
  就是我們一切認知,一切認知就是你認識知道,認識什麼東西知道,在你這個知的上頭出了問題了,就是這個含義。這段講得很多,他們注的也很多。這個無同異而成了同異了,這句話很簡單,沒有同異的它變成同異了。本來也沒什麼同、也沒什麼異,那你這一分別,在你八識業相之中,一念不覺這個無明妄動,這一妄動就麻煩了。動什麼?業相、轉相、現相。業相還是很根本的,剛一動,動完了它不停,它不停它就找境界相,找個對相,就是找個境界相,它就轉了,業相就轉了,就要找相。這一找相,找出虛妄的妄相,就叫現相。大乘起信論講這個很清楚,看來很簡單,但是你要斷,一個大劫、兩個大劫都不容易斷得掉。一念的不覺,這三細相同時生的,業相、轉相、現相,叫起惑的根源,這得到你那八地、九地、十地才能斷這個。斷這個完全還生這個根本,那一念,斷那一念很難了。從等覺菩薩到成佛,跟平常咱們修行一萬大劫了生死,證初地,跟這個相等的。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這就來了,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就把你苦住了。一念不覺,就是一念不覺生出來,相待生勞,愈生愈粗,愈生愈粗。勞久發塵,自相渾濁。一到起業,業系苦就把你系縛住了,這就深入了。咱們自己迷了之後,所有一切境界相。境界相就是由你妄境,虛妄的境界,引起你自內的妄心;境界為緣,外頭境界給你作緣,引起你妄心,你妄心就去攀緣,攀緣那境界相。這一下就從七識這一轉,意根這一轉到前六塵,轉到意識,引起你生起第七識,這第七識傳送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意識。依這個境界就產生了你愛、不愛,喜歡的、不喜歡的,把那個識本來是心內的,轉成一切境外的外境相。到第七地菩薩斷那個智相,在它發生的時候,就由智相緣境,智相緣境這就相續不斷的攀緣,智相緣境就相續不斷,這個時候還是靜態。這一攀緣,外邊緣一引誘,就起業了,就造業,起業就造業,這一造業就被業把你系住了,就業系了,業系苦。
  如是的擾亂,相待生勞。本來是靜靜的,生勞就是第七相傳送意識。勞相它不停,勞久了就發塵,六塵境界就來了。到這時候自相混濁,就引起塵勞煩惱了,這是生起的意思。發勞發塵就是第六意識,周遍計度,愈執著愈深,愈執著愈深。咱們現在就是斷這個的,能夠出家了,乃至於學到佛法了,第一步。從塵到發覺,什麼都看破放下,這叫破執取相,不執著,不取捨。我們平常說話,這是我的、這是我的,我的腦袋,我的眼睛,我的耳、鼻子,全是我的。假使我們要反參,我在哪裡?離開我的眼睛,離開我的身體,我又在哪裡?全是我的。我呢?恒審計量常為我,第八識。第七識傳達意識。
  所以我們要最初開始先破這個執著。我們經常說:放下吧!不要太執著了。現在我們在座的看破了,這叫世間法虛幻不實的。你發心出家入道,這一步很難!但是咱們有的很容易。這一步很難!咱們出的家現在只是世俗的家,咱們還要出煩惱家,出見惑的家,出思惑的家,還得出好多家,還得出無明家;最後把無明家一出掉了,真正出家了!我把這個家我改了,當枷鎖的枷。我住過監牢,住過監獄,那個套上腳鐐手銬,脖上戴上,那個枷鎖把那去掉就自在了。那個容易去掉,煩惱枷鎖你容易去掉嗎?你自己心裡生的煩惱。本來沒有,你自己找枷戴,不是這樣子嗎?哪位有煩惱了,你就想我自己找枷鎖戴。沒有事,你自己生煩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自相的渾濁,這都產生到第六意識。顛倒想,不應該想,要執著。咱們簡單說,執著就是放不下、看不破。你看破了、放下了,咱們經常說是假的、假的,但是一遇點煩惱,你就當成真的了,你就不假了。天天念經、學,聽開示,大家互相學,說肉體是假的,你印證觀察一下,你假不假?同學或者是傷到你一下子、碰你一下子,你就不假了,你煩惱馬上就來了,我也沒招惹你,你幹什麼?你馬上就煩惱來了。擾亂相待生勞,就是自己相擾亂。這個勞就是境界相,生煩惱,煩惱就是業障。這個我們學佛是明白了,但是讓我們斷很難。斷惑證真,惑就是疑惑。你要不疑惑了,不疑惑你就沒有煩惱,你就放下了。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你認為你自心的事別人沒人知道,人家一看你就知道你這個很煩惱很重,心裡頭不開。為什麼?咱們經常說愁眉苦臉的,嘴噘著,心裡頭有個疙瘩沒解開,從現相上看的。
  我們修行人出家人生的業相、轉相、現相、執取相、起業相,現在我們從這個非常注意,不造業,不再起業了;這叫我們放下看破,不再造業了,不再起業了,你就解脫了。你看破一分解脫一分,看破兩分解脫兩分。外來的,你可以忍受放開。內生的,像我就在這個環境當中,老!這個老,沒有什麼老相,也沒什麼年輕相,我們的執著嘛!你的執著產生你的肉體,一下這不行了、那不行了,但是你放下它又好一點。我以前這個手指頭直著,不能拳,現在它能拳回來了。我一天就想這個問題,我說為什麼它拳不回來了,為什麼現在它又能拳回來了。重生長,不會吧?為什麼?很多在你身體上頭,你自己加個問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是自找煩惱。
  再舉個現實的例子,剛我們講這回開始講,腿,大家可能看到下了座了很困難,好像邁不動步。現在又沒有了,哪去了?執著。老了,病了,因為你思想上頭有個負擔。比如上臺階、下臺階,我的弟子怕我摔倒,倆人摻著。我不讓他們摻。那現在呢?不要摻著,我也沒摔倒。一切唯心造。這回我再跟大家講,開始再繼續講的時候,我也在唯心造。唯心造什麼?不往那個壞的想法想,也不往腦裡想,也不往病裡想,放下吧!放下就自在了。所以你自己的生活,比如我們自己,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你還說大千世界?你還外邊的環境?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我天天說世界是空的,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倒是同?倒是異?這叫真正的有為法。大地怎麼生出來的,雲何生出大地?大地又怎麼映相的?都是業,循業發現。怎麼前頭每當到一段結束的時候,循業發現,隨著你的業生長的,這就是萬法唯心,循你業生長的。那有這個業了,依業受報,有業一定要報。業報!業報!業報就是不自在。咱們為業所系,就讓業把你束縛住了,那你自己解脫吧!墮三塗,受五陰的轉化。因此我的老師教授我們要看破、放下、自在,一切看不破、放不下,自在不了。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現在我們這個肉體不能夠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世界怎麼生起的開始講了。最底層是風,風有形相嗎?風沒形相,但力量非常大,一輪一輪的非常大。地、水、火、風,風輪在下頭,愈空愈力量大。咱們這大地在虛空,科學發明這我們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說大地是虛空的,一些還不相信。現在科學家,咱們這地球就在空中轉,這個相信吧?一切的球都在空中轉。什麼力量最大?空的力量最大。空又依著什麼生的,咱們現在就開始講這個。“地、水、火、風、空、根、識”,從你心生的,一切眾生心生的。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來執持這個世界。妄起的無明,無明不是真的。無明是真的嗎?咱們要發脾氣了,叫無明火。因為不明白,要發火,要發脾氣。一發脾氣了,發完了呢?還是空的。所以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搖是動的意思,這個大家都懂得的。覺明空昧,就是真覺之體,就是妄,起了妄明瞭。真覺之體,相待成搖。搖是動的,真空變成頑空,頑空又變成晦昧之相。所以明昧相待,一個明,一個暗,昧就是暗,互為對待的。真體被妄明所污染了,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的意思,成了動搖之風,風吹妄動。風哪來的?妄心搖動。你的虛妄心動,動即生風。就是沒事庸人自擾,沒事找事那就是風動,無明的妄心,一念之動。無明不覺生三細,這一念妄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所以才有風輪。風輪哪裡生的呢?心生的。覺明空昧,都是心生的。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來執持這個世界,風輪執持世界。誰又執持風輪?眾生心,眾生心執持風輪。動由哪來的?因為空來的。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有搖,堅明立礙。因為明,中間就立出障礙來了。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這一個一個下頭講,今天就講到這吧!明天再開始講。【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因空生搖。空,形容一切都沒有了就空了,是不是這樣講?空是通達義,沒有質礙的,因空昧生出覺明,就是說明昧相傾,搖動的風輪。這個解釋是風大,風大是屬於跟地大相連。如果舉金性,金寶指金的性,地大的堅固性;金子在一切生物當中,金子是最堅固的、最明的,所以堅、明拿金子來形容著就是金寶。
  這個地大形容什麼呢?形容我們一切眾生堅固這個固執、這個心,我們很固執的這個心,由於你固執執著這個心而成就的地大。固執什麼?固執明。什麼明?妄明,堅固的堅持自己妄見。就說我們那個無明的妄心堅固不肯捨棄,就像那個地大的精華,金子一樣的。因為在地大所含藏的一切物質,什麼的性體最堅固?就是金子,所以拿金寶來形容。
  金子為什麼稱寶?稀少義。拿這個來形容什麼呢?形容我們的智慧,形容堅明立礙的時候,這個明覺被障礙所障礙住了就不明不覺了。什麼把它障礙住了?無明,無明所產生的一切妄覺,而且又使這個妄覺又產生一個堅礙的、不可壞的一些個住相。住相當中什麼最厲害呢?金子最厲害。
  明覺立堅。依著這個無明的妄覺,就是堅礙的這個相,無明妄覺,堅礙之相。人的癡情,愚癡,人可以變成石頭。像在北京西山,說這個石頭是人化的。他兒子到塞外作戰去了,他母親就站在山頭看他兒子、想他兒子,站那不動,一直朝北看,而後人化為石。人化石就是指這一個他母親看他兒子,站那個地方不化,就是石頭。這一類的在南方也有,望兒石或者望丈夫的石,就是人化為石了。
  金寶就形容這個地大,堅固的地大。金是從地大而出的,就是金寶是地大之精華,形容地大是堅固的,在地上所產生的一切物質莫過於金。明覺立堅說我們無明的妄覺好像那堅固不壞的相似的,很難得破除無明,這都是形容詞。這幾句話是因空而建立的有,有就是障礙了,有礙了。金寶就是因空生搖而堅有的。這個明覺立堅是指著無明說的,所以這叫金輪來保持國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
  前頭是講地大怎麼成就的,這個講火大。火大,因為風輪搖明不息,跟這金(就是地大的金)互相擊。金跟風相擊產出了火光,故有火光,火是變化性的。我們堅持那個虛妄的覺,就像那金所成的金寶一樣的。因為搖動性,搖動性哪裡來的?無明。妄明搖動,搖動而產生風大,知道搖動而風出,風跟金相擊產生火光,這就叫變化性。因為風性是動的,金性是堅強的,一個動,一個堅強,兩個互相激蕩,風金相擊,這一磨擦產出了火光,產出了這個變化性。這個要形容法的時候,世間諸火表顯是妄心所成的,摩蕩而成立的。火大的種,什麼是它的種子?就是我們那無明妄心。所以我們經常說你不要發無明火。發無明,無明就是火。這一念就含著火的用了,念頭就是火的用,變化功能。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火光要上升,寶明生潤,火光上蒸,火向上升,生了滋潤,這叫水大。金能生水,火轉成金,包含十方界。寶明生潤,金的體明淨的。凡是鐵器、金屬它自己出水,感覺到沒有?那鐵擱久了濕潤,產生濕水。凡是五金之屬,熱氣只要一蒸它,火光一蒸,火大之光,火蒸于金,金能成之氣,這個氣就成水。咱們說所謂水火之際,咱們說南方的就是火,就是萬物從蒸發而出來的,蒸發就是水分。
  這個世界地大依著水輪,水輪是從金輪而出來的,金輪下頭有火輪,火輪下頭產生風輪。你看一切四大種成立的時候,是由這麼一個一個來的。空輪又依著什麼呢?無明妄心,一切眾生無明妄心。但是無明這個妄心依著本覺,無明是本覺不覺之相,無明沒有離開本覺的體、本覺的性。說真,真心合妄覺,和合了就叫心。這個心即是如來藏,藏識沒離開如來藏;離開如來藏它就沒有了,沒有自體。世間相,法喻和合說的。喻能顯法,法裡頭就拿喻來顯。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幹為洲潬。】
  火是上升的,水是下降的,水火交接的時候立了堅固相。濕者(就是水分)成為巨海,幹者成為洲潬,大地。一切地水火風都依著無明而成立的,佛就是如是教導我們。地水火風四大之性雖然是互相違的,相違的現相,實則是互相交濟。火性上騰的,往上,火都是上升的,水是下降的,一騰一降摩擦而生堅立相,成了這個器世界。燥與濕,燥濕相成。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火互相交叉、互相發生。大海的水它是向下降,大海的水裡頭不應當有火。但是火的氣分生於水中。所以海常發生火光,火光是哪來的?就是這來的。
  【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水分當中有火的分,但是水的勢力劣于火,水的勢力沒有火的力道強,這樣的結為高山。所以山跟石頭要相撞的時候發出火焰,擊則成焰,融化就成水。擊則成為火焰,若是融化了就變成水了。
  水的勢力(力量)若劣於火勢,火勢勝於水的力量,那就是水隨火的力量,火就把這個水凝結成了高山。或者你熬水,水裡頭熬出鹽巴來,水能成鹽。而山化為水,水化為山,這個境界在青海,從西寧到玉樹這個路上,就是咱們那個黃河發源地,黃河發源地周圍有很多海。海就是內地裡一個池,咱們叫堰塘一樣的,但是它這個比堰塘大多了。這個海裡頭一到冬天那個海水都變成鹽巴了,所以那個青海、西藏人周圍的都到那拿牛去拖鹽巴去,用哪個麻袋一袋一袋裝鹽巴。冬則成鹽,夏則變水,夏天那個鹽巴統統變成水了。這個地名叫星宿海,就是青海到玉樹這個中間,這一兩千里路,所以水變成鹽巴,鹽巴化成水。完了鹽巴跟當地那個污泥(稀泥),那個路上沒法走,就拿鹽巴填那個稀泥空,鹽巴跟那稀泥一結合,變成了最好的公路。所以青海到玉樹的公路(青藏公路)沒辦法修,後來就等到冬天把那鹽巴填的滿路,那個稀泥跟鹽巴結合的時候,比咱們這水泥還硬。
  這個倒是好了,路修成了,但是青海的海鹽都讓那個鹽巴跟稀泥發源地的水分結合起來了,水不上升了。黃河的來源,為何黃河水現在來源不大?黃河發源地這個方圓一千多裡地,就這樣子發生變成質礙了。這是我親眼見的。所以鹽跟水,大海中是鹽,常起火光。咱們今天看見火光感覺很奇異,特別星宿海,那時候那地方沒什麼人煙,你看見海裡起火。有人就說因為這海裡起火,所以星宿海水能變成鹽巴,是火燒的。不是這麼回事。所以于大海中火光常起,有水的怎麼會有火光呢?火是氣分,水的氣分才起火光。為什麼?水裡頭有木質東西,水裡頭有很多的成分。
  水勢劣火,水的力量沒火的力量大,燒煮了積累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山的石頭,石頭跟石頭互相撞擊的時候發出火焰。融則成水,若是融化的時候就變成水了。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土勢劣水,抽為草木。土的力量比水弱,劣于水,這就變成樹木草木,故有林藪。這一燒,所有木林子什麼都變成土。互相一絞,又變成水。
  【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就是這樣子互相交互。我們合法說,妄心跟妄境,心境皆是妄,輾轉相生。
  【複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
  一切世界的相續它的緣因,佛對於富樓那說你要想明白(欲明白)眾生哪裡來的?從妄起的,並沒有其他的東西,這個妄就是性覺必明,以為過咎。這個性覺必明就是生起的過咎。妄沒有其他的東西,覺明為咎。想求覺求明就產生妄,這就是什麼呢?咱們說一念不覺。想求覺,就那個一念不覺,一念不覺那個覺明。“一念不覺生三細”,大乘起信論講的,這一念不明的時候生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每次都講這個。業、轉、現三相,斷這個惑的時候得八地、九地、十地,斷業、轉、現相。在斷那個一念不覺,那個不覺斷的時候得等覺菩薩位了,斷了那一念不覺才能成佛。
  【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
  這個是妄的生起,佛對富樓那說所妄既立,明理不逾,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因為本來是覺明的,生起一念想要去覺,這一念就叫無明。覺明之無明,把這個無明立為業相,沒有形相的。這個業相是沒有形相的,這個在給大家講起信論的時候講得很清楚,業、轉、現相怎麼來的。因為覺明這個明,想要覺明,產生了無明,把這個無明立為業相的妄所,虛妄的所在。因明立這個所,因為想求這個明就立這個所。所妄既立,明理不逾,這就產生了最根本的無明。由這個無明就生起以下的一切妄覺,“無明不覺生三細”,這就起境界相了;“境界為緣長六粗”,輪轉生死了,就這樣來的。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
  色、香、味、觸,六妄成就。色、香、味、觸都是一切聲法,六種妄塵這就粗境了。這色、香、味、觸從哪來的呢?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從哪來的呢?從無明來的。業相、轉相、現相,現境界相,這就是因為現見聞覺知,從細相愈變愈粗,咱們要斷得先斷細相。說“開悟的楞嚴”就是這些地方,讓你從細相讓你分別清清楚楚的怎麼的來龍去脈、如何斷。“色、聲、香、味、觸、法”來合你的見聞覺知,這就是妄塵境界相。
  見精返映到色,從色上成根,眼根、耳根、鼻根,這六根就產生了。六根產生了,這一切的生滅法相妄而成,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把這個法攬成根,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還要講的。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
  同業就是胎生的、卵生的,所有的父母(有生就有父母)三業相同,這種纏縛就無量劫纏縛下去,時而合,時而離,合離成化,就生出來了一切事物。這個化可變化大了,所有六道、十八界統統化來的。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蒲曇等。】
  講生起,說這四生胎、卵、濕、化,四生怎麼來的。見明色發,說我們那個見精,這個見精就是我們那個中陰身投胎的時候;中陰,就是我們那個“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見精,沒有肉體了,不是肉體的,說我們人怎麼來的。見明色發,明見想成。中陰身在投胎的時候,得他有緣的地方;無緣,他看這個大地如墨。他跟他的父母有緣,就是見緣處。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這就是生處了。十方世界都是黑暗的,他見到他有緣的父母那地方就是那光明,有光明來了;無緣處,黑暗的。跟他父母有緣處明色發現,這時候他起了妄惑,這個時候叫明見想成。明見想成,若是異見就憎恨,沒緣。同想成愛,跟他思想相合的,就是過去有緣的。流愛為種,納想成胎,受胎了。咱們都是這樣受胎的。交遘發生,當父母做性行為的時候,你的貪愛的識進入了,這叫有緣。中陰身投胎的時候,明色發現,你的妄心見到妄境。你的中陰身、你的神識乘著這個光就去了。明見妄境,那個境界相就想成了。
  異見成憎,同想成愛,這兩句話怎麼解釋呢?男見父,女見母,這叫異見。男見父憎恨,女見母憎恨,則同憎,要是相同就憎恨。見著男女過性生活,你要是男生見著你憎恨這個女性,你就會生男,生的男孩子;憎恨女性,生的就是女孩。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就是跟你相同的,男的見著女性成愛,男的見著男的就憎恨,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所愛的就作為種子。納想成胎,這個時候你的識就進入去了。男性見母,女見父,這叫同想,同想成愛,在你胎兒當中生下來時候就這樣子。流愛為種,納想成胎,咱們每個人受孕都是這樣子。
  所以阿難問佛說:佛,你是不是與我們一樣的也是這樣受生的?他說我懷疑。雲何赤白二諦,父精母血,濃血雜亂,腥臊交遘,雲何能成勝淨妙明紫金光聚?佛的身是勝淨妙明的、紫金光聚的。佛並不是像我們人身,我們這個受胎兒,入胎,懷胎十月降生的,佛不是這樣子。佛是從佛母摩耶夫人右脅而生,從天宮降下來,從他母親右脅而生的。他並沒有住胎,他也不是像我們生的,他從他母親右肩膀生的,這就不同了。
  投胎就是愛為親因,在父母交配的時候,就是生你的助緣。在初生的時候叫羯羅藍,什麼都沒有,只是一個意識,就是胎相。如果學過俱舍論,對這個研究非常詳細,胎中有五位,哪五位?在你進入母胎之後,第一七,七天,一七叫羯羅藍,叫凝滑,什麼都沒有,好像凝滑一點點那個細相。或者在父精母血,凝聚滑澤,這個叫羯羅藍,就是凝滑。第二個七天叫頞部曇,此雲皰,就像長瘡起個水泡,將入胎第二個七天的時候,在母腹當中就是這樣一個情況;肉沒有,骨頭更沒生了,沒有骨頭肉。第三個七天叫閉屍,軟肉凝結,好像咱們生瘡長濃似的那個濃胞,或者就是這麼一個形狀而已。等四七二十八天的時候叫羯南,長塊肉,這個肉就很堅硬的,這個肉漸漸就堅固起來了。這是在母胎生長的過程。五七名缽羅奢佉,此雲形位,亦雲這個時候你產生各部分的肢節雛形,兩隻手,兩個胳臂,兩個腿,這有四肢了。六七,在你六七四十二天的時候,長毛,長手指甲,長齒,這四種漸漸生長。七七具根位,這個到七七四十九天,眼耳鼻舌身都具有了。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
  這叫胎、卵、濕、化,隨其所應。有四生,人也有四生,有胎生的,這個只說胎生的;還有卵生的,還有濕生的,還有化生的。卵為想生,胎因情有。咱們看母雞抱蛋,把雞蛋擱到窩裡頭,那母雞抱,就那母雞的想,就是想生的。胎生的講了,這是卵生的,卵生是這種情況。是所感的業果,從什麼來的?情、想、合、離。從業因感生胎、卵、濕、化這四種緣,能感的是你的業因,應之的是業果。
  我講到這,有的時候很奇異的事情發生,就是一個羊子說人話,也有的馬說人話,就是它從人道來的。羊子死了,因為羊子很善良的,羊因受罪死了,羊死而托生變為人,這是緣感。胎、卵、濕、化,卵是想生的,胎因為情感而有,濕是合感而有,化是離,離而能生的,離是離此托彼,離開它現在的身托彼,托到他應該去的去處,就是他的有緣。緣裡頭還有很多,跟父緣、母緣、業緣,還有暖緣。這裡頭生長的時候詳細的很多,這不是講這個的,跟楞嚴經大概介紹一下。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情跟你的想,有時候合,有時候離,互相變化的,互相更變的。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眾生所以相續不斷的生、住、異、滅,相續不斷,死了又生,生了又死,不會斷滅的。情想跟緣相合了,有情的都具足的,互相變易。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自心的貪心是業感的感受與煩惱,煩惱是諸業的根本。所以貪欲是最根本的了,沒有貪欲不會受生的,胎、卵、濕、化四生都是因貪欲而來的。這個講起來很複雜,現在不想多講,因為這個講起來這是一部經,受生經,還有很多經論講這個。楞嚴經是略提一下子,是追它的根源而已。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它力量的強和弱,遞相吞食。這些都以什麼為根本呢?貪愛為本,殺業、貪業為本。這些個必須得有身命,有了身命必須要滋養,什麼滋養它身命?欲,欲滋養他身命。貪不能止,就知道滋養,非常殘忍,殺害生靈,食彼身肉。咱們以前殺雞、殺羊、殺牛的,一天知道好多嗎?太多了。但是這些個遞相吞食,以貪殺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你吃我,我又吃你;你吃我,我又吃你;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什麼時候為止呢?沒完。什麼是它根本呢?一個盜,一個貪。盜裡頭名堂很多了,不是咱們拿人家財物。當然是人家不給你,你去拿盜去了,這為盜。羊死了為人,人又吃羊,這叫貪。不與而取叫陰著偷盜,就叫偷盜。羊願意你吃嗎?你殺羊時候,羊答應了嗎?這叫盜。你殺它,吃它的肉,強盜。它沒力量抵抗,這也是盜。它要報復的,你吃我,等它為人了,他又吃回來了,就這麼互相酬償沒完沒了。生命相續,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沒有止的時候,以盜貪為根本。這個我們略微一思想就可以懂得了。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我吃過你,傷害過你,我欠你的命債,我要還你的債。你欠人家就得還。那他要多了,本來只該他十塊錢,他要一百塊錢;我只吃它一次肉,他要吃我全身,那這一吃全身就貪多了。我在北京的時候,我小時候,蒙古有個國王叫德王,他也在北京。別人問我說:這個德王可不得了。我說:什麼事不得了?這時候我已經出家好多年了,我在慈老法師那兒,跟他講經時候。他說:他一天要吃一隻羊,他一天一頓一隻羊,哪裡給它卸成肉他就把它吃了。我說:大概這些羊欠他的命債。吃的時候高高興興,我說將來他要還的,那他還的不就是幾口肉了,他要還它身命還。或者這些羊欠他的,他現在是收債的。兩種因緣。但是可能要過分了。要過分了,你欠我十塊錢,我這回一要我跟你要了一百塊錢,那我倒欠他九十塊錢,那來生他又要他九十塊錢,不見得要的正恰當。所以生生世世迴圈不已,就是這樣子。我欠你的命,我要還你命。經過千百億劫,就是互相生生死死的。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這談戀愛的。見著這個人有感情,完了,過去生你欠他的,或者他欠你的,糾纏不清,這種因緣說不清楚。你說人跟人太多了,他並不是人見人就相愛,因為他過去的因緣,他才相愛。所以曾經有位道友問我,他說:老法師,你說人跟人,歷史上像貂嬋,像那些美女。我說:不是女美不美,也不是男的美不美,是什麼呢?他的愛緣。那很醜,他跟她有緣,別人都嫌,他就愛她。你看她很美,業很重,變成妓女。妓女哪個不美?不是她美,她裝扮的美,就是她欠的業太重。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這類事情說不清楚了,沒辦法!比如說我們這些個出家道友們,難道說都沒緣嗎?不是的,他斷了。聽到這句話吧?斬斷塵緣。也有,現在放下了,斬斷了,你也不纏我,我也不纏你,一切眾生跟我沒有個緣。
  【惟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所以在世間上為什麼眾生能生生死死的,就是殺盜淫三根本,殺盜淫或者貪瞋癡,貪瞋癡廣,殺盜淫局限。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有完有了嗎?業果相續。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說根本了;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這一句大家都能明白了,不要怎麼解釋了。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複始。這個是講什麼?說我們那個妄名,接前文,那個無明相,講無明的,無明把它分開來詳細解釋,了知性即妄。這個了知之性體本身就是虛妄無明,妄就是無明,再發生業相、轉相、現相,這個咱們講過好多次了,大乘起信論專講業相、轉相、現相。所以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就是業相、轉相、現相。這三相還是八地、九地菩薩斷的,咱們離著還很遠很遠,達不到業相、轉相、現相。智相是七地菩薩,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起業相、計名字相、業系苦,這些個同那個妄見而生,從細生的粗惑。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
  富樓那言,這個時候富樓那向佛說,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好像無因就起來了。眾生因為有性有體才有始,如來把這個斷了,那如來的果德就有終,有始有終。若是一切眾生都具足妙明覺體,本來自己就妙,若此妙覺本妙覺明,本來自妙,那有世界這個障礙就不應該有,怎麼會成礙呢?本來自覺,自覺還有什麼眾生的迷呢?就是本來就明,就沒有業果這個昏闇;有了之後,像如來你還元了,平等一如了,佛心比眾生心一個,在佛不增一分,在眾生沒減少一分,眾生心跟佛心不差毫釐。山河大地這一些有為相,無因無故的就生出來了。眾生最初無故的就妄加明於覺,從迷入迷,無狀忽生,沒有什麼情況就生了山河大地一切有為相。
  【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
  如來今得的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複生?富樓那問佛說:如來,你這個果德有沒有終的時候呢?現在這個妙空明覺,就說你這個妙明的真空,彌滿了清淨,其中沒有其他任何的雜物,如摩尼珠;明覺妙明的本覺,一切的塵埃障礙都沒有了,跟大圓鏡子一樣的。眾生從真起妄,如來返妄歸真,山河大地這一切有相的眾生,他們所做的、所行的、所造的無漏業的業因,習成了無漏業的業果,但是同在大圓鏡中之內。一切眾生本來就成佛道的,為什麼要有一切無明呢?若是有無明,是眾生本有的嗎?何因何緣?十方的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本來都可以成佛的,後來起無明瞭,那一切成了佛之後,以後還回到眾生來嗎?還生煩惱嗎?這是他的問號。富樓那對這個就不理解了,說:成佛是不是就達到極點了,以後真正什麼都不會再來人間了,也不會再受苦難了?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在一個聚落裡面,惑南為北。若有一個人迷了,迷了方向了,惑南方當成北方,惑東方當成西方。
  【此迷為複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
  那這個迷因什麼而有的呢?怎麼又離開迷了呢?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呢?富樓那就答覆佛的問號了。佛給他解釋,用這個方法解釋。如是迷人,亦不因迷,也不因悟;不是因為迷才迷,也不是因為悟才迷。何以故?迷本無根,雲何因迷;悟非生迷,雲何因悟。此迷因迷而有,因悟而有,就是這麼句話。如是迷人這個迷,他是因迷而產生的?還是因悟而產生的?迷本沒根,怎麼來的呢?這是假這故事,顯法的。說一切法,妄就從真起的嗎?迷,因為悟了就離開迷了嗎?從真起妄的這個話不可以說,不成立,法中不許真能起妄。但說妄依真起,妄是依真起的,不是真起妄,如影子從鏡裡頭現的,不是鏡子裡頭生出來一個影子。
  說無明迷,把它假設為無明。悟,喻本覺。無明,不是因無明而有無明,不是因為本覺而出來的無明。無明無根,雲何迷,喻無明之先沒有個無明。無明之先沒有個無明,那無明是因無明有的這句話說不通了。所以富樓那這個問,佛就答覆他了。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于意雲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佛說迷的人,正在他迷的時候,突然間有個悟人,有個明白的,指示他令他開悟了。富樓那,于意雲何,這個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否?否也,世尊。佛說佛成了佛之後斷了無明,無明還起不起這個意思,富樓是這樣問佛的。佛言:迷了聚落的這個人,人家告訴他,他辨別清楚了,他以後還迷不迷?富樓那答覆說:他不會再迷了。否也,世尊,他方向迷了,別人告訴他,不迷方向了。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複如是。】
  那十方如來開了悟了,成了佛了,還會迷嗎?拿這個比喻證明佛不會再迷了。成了佛了,還迷呀!
  【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這個迷沒有什麼本,它的性是空的;迷無本,它的性是空的。原來就沒有迷,因為感覺有個迷了,似有迷覺,覺到迷了;覺迷迷滅,等他一覺悟了,迷都沒有了,覺不會再生迷。就是覺了之後不會再迷,這麼句話。迷不是從覺裡生來的,覺怎麼會生迷?這兩句話辨別的很多,大家如果看注解去瞭解去。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于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
  亦如翳人,有一個眼睛發華的翳目的人,見空中華。等他把眼睛病除了,空中還有華嗎?空中那華就滅了,滅了就沒有了。空中哪有華?有個愚癡人,看那空華滅的空處,他在哪等著,等著華再生。那不是生華,這個大家都懂。不是有個故事嘛!一個打獵的看那兔子在那樹底下,他一來了兔子就跑了,他就在那樹底下等著,等著兔子回來,這叫守株待兔,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這跟那一樣的,就是那麼個意思。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雲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汝觀是人,為愚為慧?你說這個人,這個兔子在樹底下跑了,這個人在那樹底下等那兔子回來,他是個有智慧的、還是個愚癡人?富樓那言,空元無華,空中本來就沒有華,華不是空中生的,空中也沒有華,這是妄見,妄見的生滅。見華滅空,見著華把空滅了,這就是顛倒了,哪裡空中還出華?斯實狂癡,簡直是瘋狂、是傻子。如是狂人,為愚為慧。這個狂人有智慧沒有?是愚癡人、是有智慧人?
  【佛言:如汝所解。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生也),山河大地?】
  佛言如汝所解,你這個說就對了。雲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佛已經證得妙覺明空了,還要產生山河大地?這是已知空華不再出了,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如是。真空的寂體,這就是佛斷德,一切眾生也如是修、也如是斷,妙覺明覺,妙空明空。佛的智德究竟的時候,怎麼會還有、怎麼會還再生,就是這樣子。覺了就是佛的智慧,不可思議的如如智慧;明瞭就是佛的妙用大用,從體起的妙用。
  【又如金礦,雜于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
  就像金礦,雜于精金,礦裡頭有真金。這金子已經在礦裡提出來了,它還會回回去雜嗎?還回去跟那個雜石混在一起嗎?木頭燒成灰了,如木成灰,灰還會變回木頭去,有這種事嗎?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複如是。】
  一切諸佛成了佛之後就永遠成就了,怎麼會還變回眾生?這是佛答覆富樓那,不要生這個想。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這個問號,這五種地水火風的性格,它是有些個不相合的,水跟火怎麼會合了呢?地水火風每一性都是圓融的、都周遍法界的,那水跟火性是互相陵斥的,有水沒得火,有火就不應再有水,為什麼它不相陵滅了?水不礙火,火也不礙水。虛空是無,空嘛!大地是有,空不礙有,有中含空,俱遍法界。這些都互相不能容在一起的,怎麼會相容呢?這是問號。
  佛所說的是就性體來說的,一切事物都從性而發起的,把一切相都歸於性體,把一切事都會歸於理,這個大家聯繫其他的經論就可以明白了,咱們講很多經了,以前也講過。因為事不礙理,理能成事,這沒什麼可疑的。例如水大,水是流動的;地大是質礙的,是不動的;這個流動的跟質礙的怎麼會相容呢?一切的、每個的地水火風各有各的性,就是各有各的體。在體上說,水性、火性、風性、地性,它的性體是圓融的,都是周遍法界的,這是理上說。但是富樓那問,說:在事相上來看,水性跟火性不能在一起的,有水就沒有火,有火就沒有水,互相陵斥的,怎麼會不陵斥了?問號!又征虛空及諸大地,虛空說遍法界可以,大地不是遍的,有空就沒有地,有地就不應有空;地是質礙性,空是沒有實體的、遍一切處的,這些個怎麼會把它們都會為一體?這個經題是會相歸性的,一切相都從性上而起的,所以才叫圓融。富樓那問號就是懷疑,不能圓融的怎麼會圓融?水跟火不能圓融,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只是問號。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富樓那,佛就答覆他了,譬如虛空,這約性來解釋相,虛空就形容性體,虛空的體是無相的,不是有相的群體,因為空而不拒諸相發揮。空,方相、圓相、短相、長相、大相、小相都可以在空中發揮,因為空的體是無相的,有障礙就不叫空了。問號是用世間相問的。那要舉其法相,這前頭講的空、不空、如來藏性,如來藏性既不屬於空,也不屬於不空,空來空現,不空不現,空而不拒諸相。因為空,你在這空中建個圓形的樓閣也可以、建個方形的也可以,空不礙一切物。空,它不拒諸相。有相的,就叫不空了。虛空容納諸相,而不拒諸相發揮。要合法這個就叫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性、不空如來藏性、空不空如來藏性,這個舉例說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性。因為空的本體沒有相,這屬於空義;它不拒諸相,可以安立諸相,這叫不空義。但是你建立諸相,空不隨你體而變;它雖然不礙諸相,它不隨你相而變。這個道理明白嗎?有緣則有諸相的生起,緣散諸相則消滅,它的體是不變的,虛空還是虛空。
  咱們看這個建築,當初這個地方,在宋朝的時候,這是大華嚴寺;從後頭那個山上一直到前頭,到咱們普壽寺山門前頭,這個地區是大華嚴寺。大家看到後頭那個碑,以前我記得那幾統碑,那碑上就寫著從陝西的大同到陝西的長安這一線,都是覺證大師他管轄的;他是大僧正,國師,這一線所有的寺廟都歸他管,那碑上就寫著這個地方住著一兩千人。這個時候是不空的,那個大華嚴寺是不空的。等我到五臺山的時候,這地方是空的,什麼都沒有了。那個碑在哪挖出來的?就修我們法堂地底下挖出來的,堆到那邊,那工人在那碑上尿尿、解大便,我才叫人把它抬到後邊,隆般法師叫他把它洗出來,才保存起那些個碑。覺證大師他那個靈骨就在咱們這個法堂底下挖出來的,一個石函。大家看到我那後面不是有一個小塔,那裡頭就是那石函,臨時我們把它修了供到那裡頭,準備修了大塔的時候把它移進去。為什麼要修大塔?因這個原因。但是這個大華嚴寺,你想想,從大同到西安,還中間經過河南省,好多僧人,好多寺廟,那個碑上記載的,石碑記載的。這就是隨念發揮,隨念消失,消失了!咱們修普壽寺時候什麼都沒有,在地底下挖出來的,年久失修湮沒掉了。
  一切法都如是,咱們這也是空不空如來藏。當你沒挖出,看這地上是空的,沒有,什麼都沒有。這一挖才知道這個在一千年前,我算了那個到現在整整一千年,是宋朝元佑年間的,這個碑上沒記載。我在雁蕩山,也是宋朝元佑年間的,真歇了禪師修那個廟,等我們到雁蕩山的時候,這個廟沒有了,我重新的在那重新修起,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口大鍋。這一口大鍋是宋朝元佑年間,那時候那個廟裡頭一兩千人,這一鍋飯供給一兩千人。大鍋上刻的字,宋元佑,跟我們這個的宋元佑一樣的,兩個朝代。知道宋朝跟金兀術嗎?這個地區後來被金國佔領了,不是宋朝的地方了,所以這個廟漸漸也消失了。
  這一切的變化,正因為它空才能建設,建設完消失了;建築物消失了,又空了。建築起來,不空;沒建築,建築物消失了又空了。空而不拒你諸相,空而非群相。就是虛空不是有相的,但是它不拒諸有相,隨便你怎麼發揮。發揮完了,相沒有了,又歸於空。空了之後,我們現在又在這建這個普壽寺,這普壽寺什麼時候空呢?現在我們正在建,那空的時候我們就不知道了。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這是什麼緣因,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就是空吧!這太虛空太陽出來大地就明白了、就亮了,日出則明;如果雲彩把太陽遮住了,陰天,太陰天。咱們這小陰天。那黑雲密佈的時候,沒有了,陽光沒有了,那就暗了。風,大風起的時候就搖動。沒風了,清清靜靜的,叫霽澄。氣凝則濁,有這些空氣活動就混濁不清。土積成霾,等到一有風,刮那個灰塵之大,這個積就是太陽給遮住了,什麼都看不見了。像水似的,水要混濁了什麼也見不著了;水要澄清,你站在水邊上就照見你的相了。一個混濁,一個澄清。
  在太陽照的時候,一點雲霧沒有的時候,這個天都清清靜靜的;若有太陽一照就昏迷了。這是比喻,我們性的本體就被這些個“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個東西因緣就不清淨了,你的心就不清淨了。拿太陽遇到颳風、下大雨,那太陽相就不現了,明相就沒有了,就是暗相了。沒風,天氣清清靜靜的;一有風了,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那空氣就污染的混濁了。例如咱們後邊修建,那土一挖出來堆的像幹啥的;等那土消失了,土積成霾,水澄成映。那土要堆起來,霾就是有障礙了。那個水等它澄清了,你站在水邊上,把你相都照得出來。形容詞!這形容就是合法的,你對這些現相如何看法、如何理解?
  【于意雲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複空有?】
  因為富樓那問,佛答覆他說:你對這些怎麼看法?這一切有為相怎麼生起的?為因彼生,為複空有。是空中原有的現出來的嗎?還是現在生起的?一個性,一個相。這個性跟相是哪裡來的?相是沒有的、是假的、虛妄的,因為虛妄的它才隨時變化。咱們能知道一千年前,咱們這些人在這待過嗎?當過這個地方的比丘嗎?你不知道。再在一千年之後,這個地方又變成什麼樣子呢?你也不知道。為因彼生,為複空有,這是性跟相兩個都合為一起的來說。哪裡生的?又在哪裡滅的?一切相都是假的,沒有定的,沒有實體的,以這來做問號。
  說這地方因緣的,因緣生的;因緣沒有,那不就空了。對,因緣沒有就空了。緣生緣滅,墮到因緣裡頭去了。不是因緣,是自然的。自然不會生,自然不生。這是比喻咱們的心不變就不生,隨緣就生起。假使你壽命要活一千二百歲,你看這個生滅、生滅。咱們不要那麼長吧!你在八二年、八三年,我是八二年上五臺山,八三年上五臺山,跟現在的五臺山完全又變了。一切事物相隨時變化,一切相由心生,心生種種法生。我來的時候台懷鎮沒有。八二年,我帶中國佛學院學生,我那時候來看通願法師。那時候妙音、如瑞剛要出家,腦殼還沒剃呢!還是小女孩。台懷鎮前頭,騾馬大市,八縣,賣騾子,賣馬,賣牛,就在台懷鎮寄宿。你要朝黛螺頂得鑽過那個騾群、牛群、馬群,賣牛的,賣馬的,五臺山全山,放牛的,放馬的,滿山都是牛馬,就是那一段時間,騾馬大會過了就沒有了。這個房子沒有。我記得咱們那個老地方院子,那是個醫療所,就是那個院子,幾間破房子。醫療所開不成了,如瑞他們在來到時候先住那醫療所,就是現在咱們那個地方。這種變化那時候現相跟現在現相不一樣了,那時候影子都沒有了。我拿這個形容什麼呢?一切都不是真實的,所以它才能變。真實是不動的,五臺山沒動,那個變化咱們看不到。黛螺頂沒動,但是黛螺頂的纜車現相全變了,以前黛螺頂現在全改重新修的了,不是那個時候的黛螺頂。還有那佛母洞,我最初朝佛母洞就是一個洞,現在佛母洞外頭修了好多好多,一切相都是假的。
  一切有為相因為它空才能建立,這個比喻性跟相沒有定時的,隨時可以變化。這個地方都是空的,現在修了這麼多了,這個院子全修了,這個大家看到了,這十年間都修建了。諸法無常是生滅的,虛妄相沒有定實的,隨時可以改變的。咱們從現相聯繫這個文字,這個大家能看得到。我們來得早的老道友在普壽寺那住著,像我們以前在這講課的住的那個房子都拆毀了。就那個普壽寺,我最初來時候走那個後門,就廚房向那邊上去,到後頭去講經;前頭不通,正在搞修建。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因為虛妄的,不是定實的。一切有為相為因彼生、為複空有,這些現相怎麼來的,是自然有的嗎?不是,經過人的修立。是常存的嗎?不會,漸漸就會消失的。空中自然沒有,那怎麼樣生出來的呢?緣,這叫緣起法。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雲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這個誰都懂,太陽一照,有太陽清明了了的叫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這個世界都變成光照,日光照的。日光既然照,在空中還見到一個圓的太陽。雲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己照空。不是這樣子,像現在太陽就不見了,雲霧給遮到了,這光耀就沒有了。雲霧之時,不生光耀?咱們上午、中午時候,那光耀很明。現在雲彩一起,暗了。這是形容詞,說我們眾生的心,十方法界全是虛空的,當空照的時候非常明亮;一遇到雲霧了,一遇到雲彩,像這樣天氣就暗下來了,還照嗎?等它光明的時候,日明的時候,十方世界有太陽光輝。但是太陽光輝,你在空中還見著圓的日,圓的太陽。太陽永遠是圓的,不像月亮,月亮有初一、十五,有什麼,太陽永遠如是。若是空明的,空應自己照空。空不是空明的,到夜間晚上它完全變化了。中宵,就是中夜的時候,那時候雲霧就多了,還有光輝嗎?光輝不生了。
  【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當知明相不屬於日,所以當知是明,不是日,也不是空,但不異空日。依它有,依它有不是恒有,不是實的,是相似有,相似有就非有。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
  所以說真妙覺明,亦複如是。咱們一切眾生那個心,那個妙覺的心,就跟這空明一樣的。那個是比喻,是要合法的。因為空明,可以觀空現了;空明,空當然現了。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大地是大地,空間是空間。因為空,大地建立空間;同時這個空間水、火、風各各發明,各各出現。像我們這幾百人,各說各的話,各是各的相,各是各的身命,同在空間;若是不空就不行了。所以各各發明,各各現,五百人每個人表現不同,無論飲食起居各個都不同。但是這些個相全是假的。
  但是它有個不假的,不假的是什麼?人。不論他一千人、八百人,人就是人,不會變別的。太陽就是太陽,太陽不會變成山。各個相都有它的元真本體。這些相都是假的,不是真的。相是假的,它的體可是真的,空明的,真體是真的。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各現各的相,各有各的發明,則有俱現。拿這個合法的時候,真覺妙明的真心,真如的妙明覺心,它像太空一樣的,太空不管你什麼現相,它永遠不變的,空永遠是空的,不隨你相轉。拿這個形容著空現、水現、地現、火現、風現,各各發明,地、水、火、風、空各現各的相,不障礙。水是流動的。地是大地,山包括大地,山在地合成裡頭的。火,暖氣,暖都是屬於火。風就是動的,颳風。各各發明,各各現。這五大,地、水、火、風、空這是五大,這五大有時同時現,有時不同時;有時它不同時,有時同時俱現,五大同時俱現,這以下就是五大同時俱現了。
  【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准的。】
  雲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你能看到太陽的影子。這個時候你看不見,太陽沒有了,讓雲彩遮到了。如果太陽光明的時候,你可以見到日影。兩個人同看水中的太陽,水中日,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順那水邊上,一個往東行,一個往西走;往東走的,他認為看著太陽隨他往東邊去了;往西走的,看見太陽往西邊去了;則各有日,都有太陽。太陽隨著向東邊去了嗎?太陽隨著向西邊去了嗎?一東一西,先無有准,什麼意思?依他似有,是虛妄的,都是虛妄的。所以遍計執,不是實有的,是宛轉虛妄的。說什麼?相是妄的,這比喻說你所見的相都是虛妄的。一個水中現的日影,就是如來藏性,就如全體的性。若是兩人同時看著水中的日頭,一個往東,一個往西,那就好像是往東的太陽隨他往東去了,往西的太陽隨他往西去了。有兩個太陽嗎?沒有。往東的,還是感覺著太陽;往西的,也感覺著太陽;就是一個太陽,一東一西,太陽並未隨你往東往西,是妄見分別。
  【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各行?各日既雙,雲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你不應該發難說太陽是一個,雲何為各行各的呢?沒有兩個太陽!往東邊去的見著太陽,往西邊去的就不應該見著太陽。但是不是,往西邊去也見太陽,往東邊去也見太陽,一個太陽,隨你往東往西。為什麼?虛妄的。這不是憑據,沒可憑據,這是妄想虛妄的現相。
  那水中太陽的影子,是一個、是兩個?一個。一個,往東去的把那影子帶走了,那西邊就沒有了;往西邊的有了,東邊就沒有了。往西邊去也有,往東邊去也有,各有各的,日影好像是兩個的;那水裡頭現日影就是一個,哪有俱現的呢?所以一與二是不定的,宛轉而現的,宛轉虛妄,隨東也好,隨西也好,全不是憑據。
  同觀是一,同觀影子就是一個,知道往東去、往西去,那是妄、虛。各行既二,一個影子,往東去、往西去就成了兩個了。觀就是修行,你修觀是一個,各人所見的不同。因為這個妄現觀相原來本身就是虛妄的,不要指陳它是東、是西。剛才雲彩把太陽遮住了,那個雲遮了,太陽還如是;現在雲彩又過了,太陽又現了;就是是雲遮,而不是太陽有變化。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雲何詰其相陵滅義?】
  你觀想能觀的不是虛妄,能觀之觀、能觀之妄不是虛妄。能觀所觀的相沒有,原來就是假的,觀相元妄,是空的,你還執著什麼?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雲何詰其相陵滅義。這幾句話就告訴了,告訴你什麼意思呢?所有依真而起的妄,這是相。相妄,所起的相都是假相。性還是真的,性真並沒變,那是你所起的妄。咱們的性體,儘管一千個人、一萬個人,性體是真的,是一個。但是咱們相可不同了,老相、小相,男相、女相,這可就變化無窮無盡了;舉起來很多了,黑人相不是白人相,黃種人不是白種人,這是相有差別,性無差別。這就叫相妄性真。
  這個道理咱們從這個現相上來瞭解的真性。迷了,妄想紛飛;悟了,原來無一物,一物都沒有。咱們看見相是有的,假的,似有,不是實在的。咱們看這虛空,眼睛有毛病了;現在我就是這樣子,看虛空有華。這不是,虛空沒華,是你眼睛老花眼,老了眼睛花了,虛空沒毛病,毛病不在虛空,是在你。咱們的虛妄妄相,見男見女、見老見少,這全是妄相,性沒有變的,空華,不是實有的。咱們每個人,假相,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不變、不生、不滅。咱們是生滅的,再一百年之後,咱們這些人一個都沒有了,全部消失了。這話我看大家都相信吧?你信也如是,你不信也如是,道理就在拿這個事來顯真理。咱們所能見的那個見性,它不變的。你看紅的,我也看是紅的;你看黑的,我也看是黑的,見性是一。但是意識可就不同了,你眼睛一出毛病了,我看見是黑的,你看見是白的,它就變化了,那叫病態,不是真實的。因為一切眾生執著心,一切境界相、虛妄相,一切境界相全是虛妄相,沒有一樣實的。實的是什麼呢?性,真體不變。
  【觀性元真,惟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雲何複問,不相容者?】
  用性體來解。前頭講虛空,虛空的體不是有相,不是一切相,虛空沒相。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大的性就是一真;一真,妙明真心。原是一真,沒有地、水、火、風的相。我們雖然是五、六百人,就是一個妙明真心。咱們這是講的如來藏,這個是一個,但是隨著個人的不同起變化了。妙真如性,非水、非火,非地、水、火、風,非空、非根、非識,但是隨著染淨的緣而生起了。諸大本非有,元是一事實,但是染緣染,妄見以妄現。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所以在這個地方佛又跟富樓那說,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佛對富樓那說,圓融無礙的實體,就是我們這一心吧!現有的。現有的,你現見就成了質礙了。這障礙的原因,有礙怎麼來的呢?色空相傾相奪而生的,互相相奪而生的。佛跟他講本來無礙的,因為相傾相奪而成有礙了。如來藏性,一切無礙的、無染的,但是隨緣,隨著色空的緣周遍法界。如果把你執著相消除了,沒有相傾相奪執著相,這在如來藏性說它是周遍法界的。如來藏隨緣與你妄心相應,生起一切境界相。這是妄心依著如來藏性生起一切諸境相,一切眾生不了這是虛妄,執為實有,就有障礙了。比如咱們說人性,只要是人他的性體都是一樣的,沒障礙。但是你這一執著障礙就來了,男女老少,黑種人、白種人、黃種人,那愈分別愈分別不清楚了,愈分別愈廣,這叫合塵。背覺合塵,發勞,塵勞諸相。有人瞪著眼睛看,看空,瞪久了,看空中有華。空中本沒華,瞪久發勞,你眼睛瞪久了產生勞相了,看空中有華。空中哪有華?就是這個意思。
  如來藏隨著色空的緣周遍法界,但是眾生把它執為實有,這一執著障礙來了,你通不過去了。為什麼阿羅漢證得色空的理了,色相不能窒礙他,不論山河大地他走起來都是通的,不是障礙的。但是你一執著,因執而起礙,無執就沒有礙。
  【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所以於這個當中,風動空澄,風一動、風一吹昏暗了;等風一靜下來,又澄淨了、澄清了。剛才那個風昏暗的,現在風靜下來,太陽又現了。所以日明雲暗,日本來是光明的,剛才雲障礙很厚昏暗了;現在雲淨了,日又現了。所以眾生的迷跟開悟,就是這個樣子,就這樣情況。眾生的迷悟是為什麼呢?跟塵合了,背覺合塵了。背覺合塵而發了塵勞相,六根;六根又加六識,根對塵,中間有個識這麼一分別,這叫十八界。這十八界就是世間相,就產生了世間種種的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佛在這個時候跟富樓那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所以富樓那疑惑如來獨得的一切無礙,認為眾生不能得,是如來獨得的。這個無礙相怎麼來的,佛就給他顯示了。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就是沒有生滅相,所以無礙了,這就是如來藏。如來藏是唯是的一個妙覺明,圓照法界。所以它有自在之用,這個是真如隨淨的緣就成佛,這是佛的一切妙用。真覺妙明那個真心,不生不滅那個根性,再加上修因把一切塵勞法消滅,這是背塵合覺。眾生是背覺合塵,背塵勞的妄法跟如來藏性是合了,這叫迴光返照,脫塵旋根。那六塵境界的根子是怎麼來的,把它降伏、消滅,又回歸元真,不滅不生的如來藏,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本性,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翻過去說,倒過去說,一就是無量,一及一切,無量也就是一。所以能夠在無量中攝歸為一,能夠將一放為無量。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咱們不是經常講於一微塵轉大法輪,這就小中現大,小裡頭一微塵轉大法輪;三千大千世界佛拿著看,如手中一個小果子一樣的。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沒有大小的差別。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所以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就是這個意思,這我們都講了。不動道場,這是最初三七日,佛在最初說華嚴的時候。遍十方法界,身體包十方世界。無盡虛空在一毛端,在一個汗毛的端上,就能夠現一個佛的塵刹,三千大千世界在一毛端能現。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個道理我們大家常說的。
  咱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離我們這好遠?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土三千大千世界,極樂世界這中間跟娑婆世界隔著無量世界,無量個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你一念間,在你生的時候一念間就到了,這就是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于一毛端現寶王刹。這個大家學華嚴經的,對這個義理,我們聽過華嚴經了那非常容易解釋了。如果不學華嚴經,沒學過大乘教義的,在這個經你怎麼說也沒辦法。因為我們以前這些圓教的義理,我講了很多了。說你身含十方,無盡的虛空,這個是什麼身?法身,不是這個肉身。法身是以理為身的,咱們這肉身是以事為身的。就咱們前頭講的父精母血生我們這肉體,這是肉身,這是有障礙的。法身以理為身,沒有障礙的。身就是理,理就是包含法界,十方無盡虛空都攝在一身中,這個一身是法身。所以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一個微塵在肉眼看都看不見。像我老眼昏花,不但微塵,比微塵大一點都看不清楚了。微塵就是極微細的,它變了三千大千世界。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這就是塵滅了,跟覺體相合了,微塵變成虛空了,覺體又跟虛空一樣的滅塵合覺了,發出真如,妙覺明性。這個妙覺明性、明性妙覺講得太多了,大家要思想去體會。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這是什麼呢?而如來藏,本妙圓心。如來藏的體本來是微妙的、是圓滿的、是不變的、是開了悟的。所以於一微塵裡轉大法輪,就是這個含義。于一毫端現寶王刹,一個汗毛的尖上,現整個一個佛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本妙圓心。
  大家還記得六祖大師說那個偈子嗎?“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原來無一物”,別起執著,原來本身就沒有,“何處惹塵埃”。無物之心包容一切有物之相,這個大家要去想,這個心裡頭什麼都不執著,無物!那你包括一切的世界。坐微塵裡轉大法輪,說你心裡頭把微塵變成法界,法界化為微塵,是這樣一個含義。如來藏性之體是圓滿的、遍照的。一切前頭所講的那叫隨緣義,如來藏本妙明圓心這叫真如義,不隨緣了,這叫一真法界。咱們講華嚴的時候,這是一真法界性,而不是相。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個如來藏妙明的真心,本妙圓心,什麼樣子呢?什麼性體呢?形容它,非心,不是我們現在這個心;非空,不是空間那個空,拿空來形容心不可以;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非鼻、非舌、非身、非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全非!地、水、火、風、空、根、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乃至眼界、鼻界、意識界,十八界皆空,都不是。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無明盡了,明無明盡。非老、非死,就是非生老病死。一切皆非!萬法皆非!這以下是講的十二支。咱們學小乘法的時候,十二支是無明,無明支無所明瞭,不明我空之理,這屬於惑。無明緣行,行就造業了。依惑所起的業,這個咱們講十二因緣法是還滅門。所以名色支投胎之後,心色和合,名即是心,沒有形相的,色是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六支是你出胎之後,六根、六塵它的入處,六入就是根入於塵。乃至於六根跟六塵相接觸,這兩個合起來叫十二。等你這個受支稍長了,受到外頭境界支觸了,為現世的五支果。愛支就是你受的境界之後,外頭接觸一下,心裡頭你就起了個愛或憎,喜歡就叫愛,不喜歡,排斥,就叫憎。這叫六入,就是根塵相接產生的六入。接觸了,六根對六塵相接觸了。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一接觸就有個歡喜、有個不歡喜,喜歡接觸的,不喜歡接觸的,不喜歡;那就產生愛、取。喜歡的就愛,就想把它取為自己所有,就想有。這就產生你由現世的惑所造的業的因,惑所造業的因感到來世去受果,今生所造的來生受。就是你所造的業,最後了到你老和死,從生至老死,就這麼輾轉的相因、相輪回,這叫十二因緣法。這是說它的生起,說你當初受生的一切惑業的生起,生起乃至於還滅。還滅就是你聞到佛法了,接受佛的教導了,來滅除這些個妄法。無明滅,行滅;行滅,識滅;乃至生老病死一切滅除。這以下就還滅。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苦、集、滅、道叫四聖諦法門。這個講得很多了,本來這裡頭注得很多,我不詳細講了,這大家都學過很多很熟悉的,這我們把它講略一點。
  【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
  一切皆非!這就是說一法不立,萬法皆空,因和果並舉。非,就是不是的,佈施、持戒、忍辱、禪定、智慧都不是。非,就是讓你不執著,遣除的意思。前頭是四聖、十二因緣羅漢法,羅漢法就是聲聞法,非因緣法就是獨覺法(緣覺法),現在是菩薩法。這個名詞大家看翻譯,我這不給你們解釋了。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這個得解說,因為是梵語。怛闥阿竭是如來,阿羅訶是應供,這就是如來、應供。非三耶三菩,三耶三菩叫正遍知,正知。大涅槃,就佛所證得的大般涅槃。涅槃是什麼意思?翻不生不滅,就是分段生死苦、變易生死苦,到成佛了二死永亡,這兩種生死苦都不存在了。咱們佛教說人死了叫圓寂了,圓寂什麼意思?真的無不圓,真如法界,虛妄的不寂。圓寂了,這一切法全是真實的,沒有虛妄的。說人死了圓寂了,那就叫真實入滅。這是涅槃四德。咱們說的涅槃,不說死,說涅槃,入了真如實際。金剛經上說,所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就是這個含義。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我們那個空如來藏,這是單講空如來藏的,它的寂滅之體是清淨、無染、不動。因空如來藏而成就了不空如來藏,空一切法即一切法,不空如來藏是即一切法。這就是咱們前頭經常講元明心妙,就是如來藏心,或者說本體寂妙、本妙寂體,非諸法即諸法,元明遍照。這以下所舉的例子,就證實這個。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十八界。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意、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界之相,四聖法界。即心,下頭原文就是即明,心即明也。即空,空對待無明。即地,地明。無盡明,如是乃至老死,生老病死,老死盡。前頭講的四諦、十二因緣全是生滅法。但是證得如來藏心了,如來藏心即是心、空、地、水、風、火、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界,十八界。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即明,就是無明的明,無明盡乃至老死盡,即老死盡。怎麼明的?無明瞭,盡了,老死盡了,這就叫明瞭。一切法皆寂,就這麼個意思,這都是明相。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苦集滅道是聲聞法,智得了,即得了,這屬於聲聞法。咱們前頭講的十二因緣法。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
  六度萬行,這是菩薩法。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如來法,四聖法,常樂我淨四德。這一段聲聞、緣覺、菩薩、佛,不空如來藏。這就講空不空如來藏。好,今天就講到這裡吧!【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這個是接上文的,上文是講的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一切皆即。這一段這四句話就不同了,跟上文不空如來藏有所區別。如來藏這個妙明的心、原本的心,說藏心,藏心妙明,這個是一切法的因,就指是不空如來藏。不空就一切皆有,這個一切皆有依著什麼來的呢?依著空如來藏來的,不空如來藏是依著空如來藏而起的。空如來藏指的是體,不空如來藏指的是用,依體而起的妙用,用還歸於體。因為是用的原因,隨緣而起的,不舍一法。萬法皆空,萬法皆空是不立一法。萬法隨緣,萬法因緣生的,那叫不舍一法。不立一法,不舍一法。我們這個心一個世間、一個出世間,如來藏含藏著世出世間。一切妙明的心,說我們這個心隨緣就是世間,不變就是真如,世間法、出世間法一如。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叫四聖法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這叫六凡法界,十界不離于一心如來藏,含藏的一法,這是一切法的妙明心元、元心妙明。這個道理就是解釋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講中道第一義,含藏一切法。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第一義勝諦法的隨緣義,那就是離一切法;不隨緣義就是非一切法。即一切法不可以,離一切法也不可以,是即非即,是離非離。佛答覆滿慈說圓融之義,說是性相兩個無障礙,相依性起,相由性而生的,這是不錯。相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這個虛妄可由真實而起的,即也不對,非也不對,究竟是即、是非即?一切世間眾生業果相續不斷,這顯世間相,這是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一切法不立,離一切法,一切法不立。離一切法,那是不空如來藏。即、非、離一如也,這是答它圓融之義。即不可以,非即也不可以,究竟是即、是非即?一切法圓融。懂得這個含義吧?
  如來藏,如來是淨義,藏是含藏。那一切染法從什麼生的?染法從淨裡頭生的。染還歸於淨,沒有染淨差別。什麼含義呢?圓融無礙。一切眾生界,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六道,就是凡,生死輪回;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跟六凡法界一如也。
  所以大佛頂首楞嚴經就是一心三藏,人人本具的。因為迷了,不自覺;悟了,一切皆通。我們前三卷講微密觀照,圓悟不同。佛為大眾所開示的,讓他們各各都知道。什麼呢?我們這個心遍十方界,常住而不滅,這是指著體。因體而起的照,照是常照,體所起的妙用,妙用無邊。現在我們講這個第四卷,因為滿慈子他啟問,佛給他說三種生續之因,五大圓融之境,都會歸於三藏,最極達到一心。不論約顯約密,約觀照,約恢復真心,照體的心源都是究竟的,這就叫首楞嚴。這是說楞嚴大定就是自性天然的本定,不假修成的,了因所了的佛性,而非生因所生起的。咱們看見一切諸佛經過修成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修成的吧?修即無修,修成了是原來本具的。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世間,三有眾生;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間的語言,入佛知見。這幾句話說把這個不思議法當成生滅法是錯誤的,責備的意思。三有眾生有生死的,三有眾生都有生死的,出世間的無生死的。聲聞、緣覺以他所知的心,就是他所證得的,那不究竟的,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聲聞、緣覺不了佛的真義,他只悟得一半,就是假世間語言來入佛的知見。這幾句話責怪的意思。
  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聲聞、緣覺把他們自己所知道的,用他們的智識來測度如來無上菩提,想用世間的語言來入如來的境界,入佛的知見。這是指著凡小,六道凡夫,小乘的聖人,以他們自己的智識智慧來測度無上的菩提,能辦到嗎?就是責備錯誤的意思了。欲想以他的智識的力量來推測佛所證得的無上菩提,三覺元明的圓滿的果位,能得到嗎?不可能。佛證得的智慧是微妙第一的,佛所證的三藏一心。這個心不是用的識所能測得到的,也不是用你心所能知道的,只能用如如的智慧契合如如的理。妄自測度,佛所批評的,能入佛的知見嗎?入不了佛知見。
  就像本經所提的本覺妙心,三種如來藏,本覺的因中,妙覺的果上,一切都是不可思議的,用你所知的心量,用現世的語言,來求度測量,不可得!就說辦不到。凡夫、二乘人所有的議論、所有的測度,想證得如來的智慧,不可以!這是不可思不可議的。用你的思議來想得佛的知見,得不到!
  所以楞嚴經是佛出現於世直接指示眾生,佛的心是不動、不變、不失、無退、無還。前頭講過見見非見,這是佛的知見。佛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才出現於世間的。所以楞嚴經是為阿難乃至二乘人,讓他能夠會一切萬法惟是一心,就是一心三藏的意思。所以佛令阿難起奢摩他的微細觀,圓悟本有的真心。欲令眾生入佛的知見,為此而出現於世的。佛欲令阿難要圓解,起圓解,圓解一切諸法,圓修一切諸法,圓證諸法,完了才能得到無上菩提,這才是究竟的佛之知見。如果以思議的心,以分別妄想的心,以二乘人所得的那一半的智解來測量佛的境界,辦不到的。所以楞嚴經讓你離你的知見,依佛的知見。不要以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不明而以凡夫的知見進入佛的知見,不明就是無明。所以責備阿難與一切大眾以及二乘人,這一段話是責備他們的,說他們不能理解如來出現世間,不能理解佛的知見,錯誤的進入。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譬如,打比方說,這是比喻,琴、瑟、箜、篌、琵琶,就是樂器都含著有妙音,但是得有個會彈的,得有妙指。沒有彈的,沒有妙指,能發出妙音來嗎?這是比喻說的。妙音所以發聲,不在物質,在彈琴的人彈,就是這樣子。拿這個作比方,比方阿難跟一切眾生。
  【汝與眾生,亦複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汝與眾生,亦複如是。你跟一切眾生就像這個彈琴一樣的,不會彈,妙音發不出來。寶覺真心,各各圓滿,你們寶覺的真心都具足的意思,但是得會彈。假使佛來給你一彈,如我按指,如佛來彈這個音,海印發光,這個寶覺真心、如來藏心,性覺圓明,妙用就現前了,大用本明,體用圓融,體用無礙。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假使佛要來彈的話,這琴就發出微妙的音聲。你要來彈,發不出音聲來。形容詞!每個眾生本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足!為什麼妙用不現前呢?迷了。海印發光,海印是三昧,是佛一個定的名詞,定就生了大智慧。佛要是彈出妙音,你要彈弦都彈斷了,就是這樣的意思。你若舉心,塵勞先起。佛要動念,一切智慧海印發光。你阿難要動心,你一舉心就是塵勞。這個意思我想大家可能都明白,佛所做一切舉心動念都是妙明發智;眾生煩惱習氣,發出來都是煩惱。這是佛對阿難說的,也是對一切眾生說的。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所以妙用發不出來,為什麼?由你塵勞的因。因你發心之初,你就沒發求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無上覺道就是發菩提心,就是成佛。你沒發這個心,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愛念小乘,得漏盡,得六種神通,能得一切智嗎?只屬化城,法華經上舉喻,那不是寶所,那是化城,就是二乘的小智,二乘的智慧。佛說到這,富樓那就開始發言了。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世尊,你一切妄盡了,一切的都圓滿成就了,證得真常。而我無始劫來盡是妄想輪回當中,現在雖證得聖果,只是二乘,沒有究竟,沒達寶所,跟世尊沒法比。他還沒說什麼意思,這以下就說他的什麼意思了。
  【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我只證得一個二乘,不像佛得到圓滿果。現在我請問佛,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我雖然聞佛入道,但是很淺顯的,不像如來。所以我請問佛:這一切眾生是什麼因產生的妄,把自己的妙明給遮蔽到,淪於三有之中,淪於六道之中。什麼緣因?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你雖能夠證得羅漢的果位,但是你那個惑還沒除完,餘惑還未盡。我用現實世間事情問問你,就是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這就佛對他的開示了,問他就是指示他了。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于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我問你一件事,你聽到說吧?汝豈不聞室羅伐城,就是舍衛城;這個城裡頭有一個人,這個人名字叫演若達多,他突然間一天早晨,一個清晨起來,晨朝;洗完臉,照照鏡子;這一照鏡子麻煩了,他看鏡子裡出他的腦殼,這個腦殼很清楚,眉眼都很具足;他自己見不著他自己的面目,就鏡子現了一個頭,現了一個面目;這下他就狂妄了,以為魑魅,就是見鬼了;狂走,就是瘋了,演若達多瘋了。瘋了,就在這個城裡頭就大呼我的頭在哪裡?他把腦殼失掉了,他認為他那個鏡子是他的頭,其實那個是他的影子。
  這個人心狂了因為什麼呢?佛假這個故事來問富樓那,說:你知道嗎?就在這個室羅伐城裡頭有一個人,他叫演若達多。演若達多的意思,就是他父親求神而生的他,神的名字叫演若達多,他的名字也叫演若達多。他忽然間在早晨照照鏡子,以鏡照面的時候,看那鏡中有一個腦殼,眉目可見,他把他自己腦殼以為沒有了,掉了!這是比喻,比喻得合法,下頭就合法了。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妄非因,因非妄,因為這個妄指著無明說的,無明沒有因。演若達多狂走的時候,因為什麼呢?他照個鏡子就瘋狂了,這個沒有因。妙覺明圓,本圓明妙,這個覺就是真心。這個真心裡頭具足了“妙、明、圓”,三種含義都具足,就是這個真心具足了“妙、明、圓”三義。這一心就是三藏,三藏如是解釋的,一心三藏。妙為寂的體,這是這個妙字。妙是這一心寂靜之體,一法不立,它是空藏,這解這個妙字的。那明呢?明是一切用,明是妙覺真心所產生的用,這個用遍現一切諸法,在用上頭叫一切相,這叫不空義。把圓的體跟用、寂跟照把它融合起來,就是圓融無礙,這叫空不空藏。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叫三藏,三藏本來是佛的一心,一個心裡頭分三種義,妙覺明圓,本圓明妙,就是本圓、本妙、本明三種,這三種沒有哪一樣是修得的,不從修來,原本也沒有妄。
  【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那麼雲何而產生的所有的因,那這些妄想,轉轉生起的妄想,而從妙明之體而生的;輾轉相因,來做因的話,輾轉做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經過無量無量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妄因什麼成立的?沒有因。什麼時候起的?無始。什麼時候起的妄想?咱們找咱們的妄想什麼時候迷的?無始。有終,終是什麼?成了佛了就終了。佛發明這種道理,猶不能返,輾轉相依。
  這幾句話就是一部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因此而立論,“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這一念,這一念就是妄想、妄念,輾轉相依,就生出來無明,就是妄。這一念,這個無明來做因,一個無明做本因,生起來三細“業、轉、現”,業相、轉相、現相。但是這三相還在一心,三相緣你一心。這個因是什麼?無明,以無明為因生出三細,無明不覺生三細。想斷這三細可不容易了,得一萬大劫。業相、轉相、現相,現相得八地菩薩斷,九地菩薩斷轉,十地菩薩斷業。咱們華嚴經講十一地菩薩,十一地菩薩斷無明。咱們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無明斷了,又回來才從他的信心。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了,善財童子參到彌勒菩薩,跟彌勒菩薩相等了,彌勒菩薩說:你這個證得的從哪裡來的?是從文殊師利菩薩來的。你回頭再去參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讓他去再參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讓他在會內去參普賢菩薩。大家學華嚴經這個我們就知道了,參了普賢菩薩才能入法界,就斷那一念的,斷那最後的一念。
  這段文就是從你妄想互為因,輾轉為因,愈迷愈深,因此就經歷無量無數像微塵數那麼多時間,塵劫!這個不可算的,一微塵一大劫,你說有多少劫!這個妄想就是妄因,什麼時候起的妄想?無因,無頭。到你斷了,無明,無始。這個妄想沒有頭,愈來愈妄,妄上加妄,輾轉相依。所以產生了三細相,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現相它不停,所以產生智相、相續相,這一來就麻煩了,相續的不斷,流轉,愈來愈粗。要求知,要求明白、求智慧,這一求就成智相。這種求不是暫時間的,相續不斷的而起相續相;相續不停就起業了,這時候才起業,就是身口意都要造業;這一造業,業就把你系住了,起業,業系苦,這就是生老病死無量的災害就來了。佛把這種道理在一切經論上發明的很清楚,但是眾生還不能返本回元。猶不能返,就是不能夠返本回元。
  我們的真心就像大海一樣的,無明就像風一樣的,無明風吹動海水。妄想就是一切水的動相。水本不動,因風起浪。心本不動,因境有。法本不生,心本不動,遇到什麼境攀緣什麼。無明不覺,但是這個不覺並沒離開本覺,就像風吹水動,風吹水才動,相形的而顯。水為什麼起浪?風吹的,因風而見浪的。風動則水動,無明妄想是為業風把它吹動。不覺就是一念心動,就是這個含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這句話就是妄體,虛妄那個體沒有體。虛妄的,妄不是真實的,不可取。如是這個迷因,因迷自有嗎?沒有迷,這個因沒有。迷能生迷嗎?迷不生迷。因何迷自有呢?這就是因為妄因,你的因迷了,無因之故,常自以為有是、有非是,有你、有我,好像是有,實際上是空的,相似而已,沒有一種是真的。說夢中事,夢中事是真的嗎?作夢,夢裡頭發財,夢裡頭什麼,作夢醒了什麼都沒有。咱們的人生就如是,說人生如夢。如果你能悟解了,這一切都是夢。悟解了就是醒,你明白自己是在作夢,在作夢有什麼貪求,就看破放下吧!就這個意思。
  【況複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況複無因,本無所有。無明是什麼樣子?沒有。就像演若達多有什麼因緣嗎?是他自己恐怖說沒了腦殼了。那他狂心歇下來,明白了,頭還在。這頭是外頭來的?原來就是他的頭。狂心沒歇,迷了!找不著腦袋了。狂心歇了,腦殼就在,也不是外來的,也不是現生的。佛拿這個做比喻的意思。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富樓那,你問我那個虛妄相,虛妄相就是這樣子,因何所在嗎?豈是妄性,妄性是沒有的。你要不分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這個時候佛所啟示的,滿慈他已經證得四果阿羅漢了。證阿羅漢了,我執全部沒有了,沒有我執了,他斷了煩惱了,了了生死了。他因執著諸法在心外,一切諸法是實有的。二乘人所以不能夠解脫,不能完全解脫,因為他不了萬法唯心,他認為萬法不停的相續。佛才給他解答了,說這些問題都從你一念無明而起的,以無明就是他生起這些個過錯。
  無明本來是沒有,要在這裡頭找一個因,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我以前常給大家講那故事,唐朝一個宰相,他問國師: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國師跟他說:你個奴才都問佛法。他就冒火了,這就無明起了。他一冒火,跟那國師說:我是這個國家的宰相,除了國王之外就是我了,我在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你怎麼這麼挖苦我?因為國師說:你個奴才,皇上的奴才,你還問佛法,引起他就冒火了。他這一冒火,國師跟他說;他問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大家怎麼答覆這個問題?沒法答覆。所以在這個時候,國師跟他一說、一挖苦他的時候,說:你是奴才還問佛法,他冒火了。冒火了!無明從此起,此就是無明,他就開悟了,他明白了。
  無明沒有,外頭環境一干啥,無明就來了。等無明消失了,無明到哪裡去了?無生無滅,既沒內自因,也沒外緣,更沒助緣。所以三緣斷三因不生,諸法之外,沒有。不了萬法唯心,有萬法生起,有萬法相續,有萬法消失,這都是錯誤的。佛給富樓那解答的時候,說不隨你分別。楞嚴的大定,世間、業果、眾生這三種相續,這就是三因相緣;其實三緣斷了,三因就不生。因緣本來如是,不隨你分別,這個定叫楞伽三昧定,楞伽的大定,下手的工夫,從你分別的妄心下手,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遍計執是如法如幻的,你的本體是本空的。能依的本體是空的,能依是空,所依的是無明,根本就是空的,無明隨妄的境界相而現的境界相,起的分別妄心。在空裡頭要起執著、要遍計;把心攝回來,一切塵境都亡了,沒有!攝心亡塵沒有了。如果把那三種心不發了,三種能緣的心斷了,現行不起。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佛又收回來跟他比喻,則汝心中演若達多,你想想演若達多的事。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他一靜下來,完了,什麼事都沒有了。他沒把心靜下來。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何假修證,就是勿勞肯綮修證。肯綮,這兩個字本來是說,在我們講解釋清楚說俗一點,宰牛的或者殺豬的它那骨,就像人的骨頭相連的時候有種筋,那個筋裡頭的肉,把那縫取出來取那個肉,那叫肯綮。勿勞肯綮,何假修證,就是這樣意思,不要多費事。
  一切狂妄都是他所執著的,是本菩提心所具有的;就說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不假修證,唯是一心。佛不假修證,原具本有。但是惑原來就是空的,也無所謂斷、無所謂不斷。因此有惑有修證。惑也沒有,原來就沒有,那你的修證呢?修證完了還是沒有。所以勿勞肯綮,何假修證,就是這個意思。染汙不可得,就是沒有修的而修,修了之後還是沒有修。沒有斷惑而去斷,斷完了還是無斷。所以你要不起分別,不隨你的心、不隨分別而分別,沒有了,這就是無修之修。狂性自歇,就是不斷自斷。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沒失掉的,他一歇下來什麼事情都沒有,頭本來也沒斷,增加一個狂心而已。你這個勝淨的明心只要恢復原狀就好了,並沒有失掉,每個人所具的如來的本性具足的。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佛又假個比喻,譬如有人在他自己的衣中拴個如意珠,他不知道。如意珠是無價之寶,結果到處討口要飯,乞食馳走。人家看他也是窮的,但是他衣裡頭那珠子並沒失掉。這個含義就說我們這些凡夫、這些個小乘人,他自己就具足如來德相,就像窮人他衣裡頭有顆珠子似的,但是他不覺得、不認得。所以我們禪宗提倡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意思。假使你明白你的心了、見著你的性了,與佛無二無別。確實不錯,現在好像失落了,就迷了。就像他衣裡頭有顆明珠,他不知道。就像我們本具足佛性,一切凡夫、小乘本來沒有無明的;本來無有無明,迷了,就是這個樣子。咱們現在上頭講的業、轉、現這三種迷惑,就是比如狂性一樣的,就是迷了。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如果有個智者給這窮人指示說你那衣服藏著有顆明珠,有個珠子,你何必這麼窮呢?你本來大富的。若把這珠子給指示他,那你所願的都滿足了,就大富了。珠子哪來的?你自己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咱們說明心見性,佛指示我們每位眾生,每一個眾生,假使你悟得你的心,從你的心而起的大用,就開了悟了。明心見性,就像那個窮人悟得他衣服裡有顆明珠。這就是空不空如來藏性,圓融的本體。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到這時候,即時阿難於大眾中,在這法會當中聽佛的教誨之後,頂禮佛足,起立白佛;頂禮完了,向佛說,表白:世尊,現說的殺、盜、淫業,這是最重的,這三種緣斷了;沒有緣,因不生;緣能促成,因能生起。因為什麼能生起?緣促成的。沒有緣了,因不生。像演若達多這個狂人,他那狂性歇下來,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是從外邊得來的,也不是從別人那得來的。
  【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現在我明白了。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他說殺、盜、淫三業斷了,緣斷了,因不生了,不就歇下來了嘛!這是因緣法。斯則因緣,這是很明顯的、很明白的。雲何如來,頓棄因緣?現在佛說這個法把因緣都棄掉了,不假因緣,這我就不明白了。
  【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後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用阿難語氣說,我從因緣,心得開悟,我現在開悟是因為佛說因緣法我才開悟的。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這個道理並不是我們這些青年的弟子,我是年小的青年弟子,我還在有學的聲聞。現在這個會中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這些老梵志、老修行者,他們是聞佛說法的因緣才能證得阿羅漢的,發心開悟的,才得到無漏的佛果的。佛提出這些個問題,說:佛,你現在把因緣都棄掉了,什麼道理?我就是從因緣才開悟的,這種道理不光是我,在這個會中這些老年的聲聞,舍利弗,舉例,舍利弗、目犍連這些老梵志,他們現在怎麼成的無漏?他們因為佛說法而開的悟,都是因緣法,怎麼佛現在把因緣都棄掉了呢?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現在佛你說的菩提不從因緣,頓棄菩提。因緣法,像以前說的十二因緣,那都是二乘教義了,人世間,人間法。現在佛說的頓教,棄因緣法,不假因緣,那不是跟你以前說的相違背了嗎?這就是之前的因緣法,而認為現在世尊說的不是因緣法,棄舍因緣法,以這個問題來問佛。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除滅,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如是。】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的因緣,若得除滅,則不狂性,自然而出;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他狂心歇下來不就不狂了嘛!什麼因緣、自然,理窮如是。自然之理若研究起來,必定如是。汝不知道,我說三緣斷,三因不生,狂性的因緣,若把它除滅了;因狂性本非因緣,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是自然,但是也不是因緣。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
  先破自然。菩提的真性就如演若達多的頭,頭為自然嗎?演若達多的頭若本來是自然的,他本來是自然的,沒有然就非自,沒有然怎麼叫自?既本來自然的應常時自然,沒有一個時間不自然的。那為什麼又怖頭?怖他沒腦殼了?那就不是自然了。而狂走,到處找頭,他狂怖妄出,這個頭不得說是自然的吧!這是舉演若達多的頭。一切眾生的真性本來是自然的,沒有哪一時候不是自然的,何因何緣起無明,何因何緣迷真逐妄,現在又返妄歸真。若是有無明、有妄動,真性不得說是自然的吧!這破自然了。只破自然,不是因緣。對破自然,若對破則成矯亂,何因緣故,何故?何因緣,演若達多怖頭狂走?他怖頭狂走是個什麼因緣?
  【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
  這反問的話,自然不破,不破自然,轉計因緣,若約頭來辨,明非因緣,這不是因緣。若自然本有的,自然是本有的,演若達多拿鏡子,因為看他腦殼在鏡子裡頭,認為他腦殼就沒有了。那麼演若達多他這個頭是照鏡子的因緣嗎?還是他腦殼真正失掉了呢?這是比喻的意思。本來我們那個自性,因為無明,起了無明,何以真性由無明的緣而把真性失掉了?不是這個事吧!
  【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
  本頭不失,他那腦殼並沒失掉,是因為他狂布、虛妄而出來的。本來沒失掉的頭,他就認為他失掉了。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
  本狂自然,本有的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究竟狂在哪裡頭?潛伏在什麼地方嗎?是突然間自然而出的,並不是還有個狂怖藏在何處。沒狂時候,狂何所潛;他沒狂的時候,狂在什麼地方?本來沒狂,狂無所出。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
  不狂自然,頭本無妄,頭不是假的吧?狂妄的時候,腦殼也沒失掉,頭本不失,並沒有失。並不是常時狂怖,狂怖是偶然的,不是必然的;若必然,人人都狂布。頭有個妄嗎?狂是因緣嗎?頭本無妄,狂非因緣。無明不是自然的,是因緣的,畢竟以何為因?假使說無明不是自然的,是因緣的,那它什麼是無明的因呢?自性宛然,並沒有遺失,為什麼背覺合塵的時候,這是因緣嗎?不是的。若真性有失,是真把真性失掉了,可以說是因緣;真性沒有失,則非因緣。這是說真性與無明都不屬於因緣法,也不屬於自然法。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說因緣也是戲論,說自然也是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所以前頭滿慈執無明有因,還有因為什麼起的無明。像我剛才講那故事,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無明沒有因也沒有個緣,皆由不悟而產生的。就像演若達多失頭,頭本沒失,他頭並沒失掉,他無端的狂走,叫狂。為什麼?他為什麼發狂?墮入因緣,墮入自然。若不墮因緣,不墮自然,不會發狂。他要悟得了,他的頭本不失,頭本不失,頭也沒有妄。所以佛說的三緣斷即菩提心,因緣、自然、戲論都不可以。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這段經文是斷一切緣,一切緣斷。緣心斷了,菩提心就生起了。菩提心生,一切生滅心就滅了,但是這只是生滅。滅與生都盡了,到滅與生都盡的時候,這才達到自然。就像我們平常說不假肯綮,何勞修證,就這麼個意思。心生滅滅已,有了智慧了,這個智慧就叫明。生滅心滅,自然的心生起;自然心的生起,生滅心滅。但是這個還在生滅當中,並不是真正達到不生不滅;要真正達到不生不滅,那個叫自然。
  一切諸相的離與合成為一個體,這個體就叫和合性。這個和合性不是真的,和合性即非和合性。和合性即非和合性是什麼?本然性。你發了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原來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具足的,被一切惑業把它遮住了,產生種種的狂妄,就是顛倒心。咱們經常有這麼幾句話,“狂心頓歇”,你把那個顛妄的心歇下來;這一歇下來,“歇即菩提”。“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說我們那生滅心,生滅心滅了,就是不生不滅了。
  那什麼是狂妄心?狂妄心的性就是無明。無明本空,無明本來沒有,因為你有了許多的分別心,無明就有了。如果你分別心滅了之後,心生滅心滅,那就是我們那無明性停下來,所謂狂心頓歇。但是我們這個心本來是空的,沒有這些分別妄想,在那個時候是本然清淨的。因為狂妄的去分別,狂妄的去顛倒,所以產生了一切諸相。
  要修!修就是要學習、要修行,學習的目的就要滅這個生滅心,把生滅心滅了,達到了自然。那自然就是明,明的心生了,生滅心就滅了。但是這還在生滅的當中,要達到無生滅才叫自然。這叫一切世間相,乃至於出世間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但是這個諸相雜和起來,咱們現在所以你這個分別心是諸相雜和的,這裡頭又有真、又有妄,這叫和合性。這個全是假的,和合即非和合,那叫本然性。本然性真的,一切相一切性全是假相。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離合都不對,這叫戲論。離了,就把戲論法都停下來了。我們所有所起心動念虛妄的情執,都是我們那個情想所執著的。如果把我們那個想盡,就是咱們說妄想不想了,狂心歇下來不狂了,那“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心是一切諸相和合的呢?大家想想,我們就是這個肉身的色身,神識跟你的肉體,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所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三種交叉交合的,就十八種,六根、六塵、六識和合而成我們這個肉體。這個和合的不是真實的,全是假的。因為不是真的,所以才叫生滅,若是真的就不生滅了。真對什麼講的?真對妄講的。有真,妄就不存在了。有妄,真就隱現了,沒有了。
  這個意思就說菩提心的真性不是和合體,凡是和合的不是菩提心,假的,非真的菩提心。但是沒有妄又如何顯真呢?在對妄所說的真,這個真也是妄,不是真,是對妄所顯的。我們想離真,離真就得斷妄。斷妄,妄的性,妄無自性。妄無自性,依什麼而起的呢?妄依真起。在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時候,妄盡還源觀,說你觀修行時候,把這些妄都斷盡了,還你的本源,就是這個意思。
  這一切和合的假相,說本然,不是本然,本然非然,和合非和。和合,和跟然兩個都離了,離跟合全是假的,不是真實的。這樣講才叫無戲論。你把你的虛妄的情執都掃盡了,妄盡了;妄盡了,真才能顯現。這個經文上說本然,本然就是自然的意思,就是那個和合的因緣,一切諸法都是和合因緣。
  咱們看一個人,這個人是假相,多種因緣和合。簡說七大吧!地水火風空根識,一個人就具足這麼多。那詳細這個咱們前頭都講很多,不要詳細講了。合時候,有合必有離,有離必有合,這兩個是相對的,也有相成的。像咱們一個人,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地大,咱們的筋骨皮肉。水大,涕吐便溺,這是一切水大。你身上自然的暖,一切暖氣,火大。你一切行動,如果你沒風大,你手舉不起來,一切動作屬於風大。在這中間都有空間,沒有空間合到一體了;是一體,中間都有空間。但是還得有根。咱們這眼,眼是眼識,能見的是識,但是識生在什麼處?識生在根。有眼根才有眼識,有耳根才有耳識。但是你若不空,那立不起來。這是空根,還得有個識。當你根對塵的時候,根不能分別,像花是紅的、藍的、白的,這不是根能分別的,這個中間有個識。但是必須得有個空間,沒空間就有質礙了,質礙了你怎麼認識?所以說和合非和合,自然非自然,離跟合,自然跟世間,一切離合都不是真的,假的!非就不是真的,不是正確的,這樣才叫無戲論。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
  菩提、涅槃這是遙遠的事情。所以阿難以前說“不曆僧祗獲法身”,菩提涅槃好像遙遠不可及的,阿難說不曆僧祗,不要經過很長時間我就能得到。佛不承認他這句話。雖然阿難初惑是銷了,就是初惑(分別惑)是銷了,但是細惑全在。
  咱們講那個細惑,無明不覺生的三細相,業相、轉相、現相這是三細,業、轉、現;境界為緣長六粗,粗相;業、轉、現這是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現相、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這些全在,這叫九相。佛對阿難說,菩提、涅槃對你來說遙遠的。但阿難自己向佛表示,我的顛倒都銷了,“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祗獲法身”。佛說不是這樣子,佛就對他說那不完全的正確,說你細惑全在,距離無上菩提,距離佛所成的無餘大涅槃,你還遠呢!尚在遙遠。不是你經過歷劫修證,你不會得到的。不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假修證,何藉劬勞”,這話好像說的很正確;但是在佛對這些個,這就叫戲論。戲論,像你說的遊戲話一樣的。戲論的末相,不經過塵劫,就能不曆僧祗獲法身,說當下就是!佛對他說:對你來說還是遙遠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呢?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戲論。】
  雖複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你的憶持力,多聞總強記,這是阿難的本事,你能把十方諸佛,三藏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恒河沙,你都學到了,只是增加你的戲論,對佛教還是遙遠的。所以說有這麼兩句話,“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儘管你多聞強記,沒入實理。因為阿難是多聞第一,非但能聞,而還憶持不失,過目稱誦,只要念一遍,十二部經乃至於無盡的妙理,不是一佛所說,三佛,十二佛,如十方諸佛所說的都能夠憶解。這清淨妙理,只益戲論,增加你遊戲的言論而已,不入實相。
  十二部經,咱們念一下就是了,不是哪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妙法蓮華經,不是這些個。十二部經有十二句話,大家記到。長行,有的經文都是依長行說的。有的是重頌,長行完了用偈頌再頌一遍;有的經就直接是用頌的體裁,沒有長行的。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有的經沒人請,像阿彌陀經沒誰請吧?佛自說,那叫無問而自說。有些個經是因緣、譬喻,有講佛的往生事情自己修練的,那叫本事。現生,佛降生涅槃,這叫本生。大方廣叫方廣部。未曾有、論議。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這叫十二部經。
  十二部經,小乘的九部,大乘只有三部,多數屬於小乘。這個咱們不詳細了,這屬於另一部的講解,咱們講經的義。清淨妙理,這專指大乘部說的,清淨實相,講實相,講性的,這叫圓頓法門。頓超,楞嚴經就是頓教,法華經就是圓教。這個就是你全都學得很清楚、很了不得,增加你的戲論。戲論是沒證得,阿難,你說得再好聽,你沒證得菩提。這是佛警告阿難。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
  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佛說,阿難,人間對你稱為多聞第一,因緣、譬喻你都能明白。不錯,多聞第一。這是你多劫的積累,所有的熏習,但是摩登伽來了,你這魔難你免不了。說得多好聽,遇著事實就過不去關了。
  “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這個邪思不是邪見的意思,說你沒有進入菩提,沒有發菩提心,沒進入菩提都叫邪思。發提心非常重要,發菩提心,行菩提行,證菩提果。就是十二部經,你那麼大本事都記住、都背得,頂什麼用?摩登伽難,還得我派文殊師利菩薩持我楞嚴神咒才解脫的。就是你那個讀十二部經,“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用不上!只增加戲論而已,沒有真功夫。
  【何須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乾枯,令汝解脫?】
  如果有真功夫,何須待我佛頂神咒呢?摩登伽心,一念楞嚴咒,淫火頓歇,她那欲念一萬個火一下就消滅掉了,立證三果,當下就證果,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進林。摩登伽一聞佛法就證了三果,精進修行。愛河乾枯,斷了見思愛惑了。因為我的楞嚴神咒,你才得到解脫。你那多聞總強記,十二部經典都能背誦,不頂用!不管用!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脩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
  所以佛跟阿難說,你雖然經過很長的時間,歷劫能夠憶持佛所說的秘密妙嚴。秘密妙嚴就是佛說的經典你能夠記誦下來,乃至佛所憶持的你也能憶持下來,因此世間稱你多聞第一。但是不是無漏的,你所做那功德不是無漏的,你還沒有遠離世間的憎愛二苦。不如一日,脩無漏業。你那麼多的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天,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你對憎愛二苦還沒斷盡。所以一劫不如一天,在時間上一劫非常長,不如一天修無漏業。無漏業就是了生死,不漏落三界了。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咒神力,銷其愛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摩登伽她是個淫女,只假咒的神力,她的愛欲銷除了,於我法中,名性比丘尼。這是她法名,性比丘尼。佛給她一說法,她證道出家,在佛法中,成精進林,業障斷了,就斷業證真,法名叫性比丘尼,僧寶了。聞佛出家,立證菩提。她報障,她業報的障礙轉化了。
  【與羅(目+侯)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曆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脩,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同時佛又舉例子,與羅(目+侯)母,耶輸陀羅,這是佛的夫人,大家都知道的。同悟宿因,跟摩登伽女一樣,悟得過去的宿因。什麼因呢?貪愛。把過去的宿因悟得了,一念的熏修,無漏善故。就一念間,一聞頓斷貪愛,把貪愛的苦都斷了。這就出了纏了,不被見思惑所纏繞,頓斷恩愛,什麼愛情都沒有了。或蒙授記,將來可以成佛,就是授記成佛。你阿難呢?自欺,自己欺騙自己。你現在還沒證得到三果,還不如摩登伽。尚留觀聽,還在聞法、聽法、觀聽當中。這是佛批評阿難的,“多聞總強記,不免落邪思”,聞的多,聽的多;智慧,聞的智慧,沒有斷惑的智慧。
  果證就叫出離,證了果了才能出離。摩登伽一聞到佛的楞嚴神咒,她的愛欲心一下永斷了。佛就拿阿難比摩登伽,這是在這個法會。其實阿難都是示現的,真實的阿難老已證了,示現如是。
  所以最為關鍵的,我們最關鍵的,排除一切因緣。因緣就是說有修有證,修證的不是因也不是緣,排除因緣法,乃到最後連修證都要排除,無修無證。所以佛批評阿難不要自欺,尚留觀聽,這個意思大家怎麼想?觀是看,聽是耳朵聞,觀是眼睛,眼睛見的全是假的,聽的也是假的。耳聞觀聽,要契於什麼呢?要契於心。有修有證要達到無修無證好像是矛盾的,不是矛盾的。有修有證尚在執著之內,還沒看破,還沒放下;無修無證才是看破了,真正放下了。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
  阿難及諸大眾,就是法會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這解這一段經文了。這一段經文是佛答覆滿慈的、答覆阿難的,對於答覆滿慈(富樓那)的也在這做了總結,都敘說他們已經領悟。那麼滿慈子的領悟是發菩提心,阿難也是發菩提心,現在才是發菩提心,解佛的教誨,所有一切懷疑的惑業銷失了。這是對菩提的道有懷疑,現在銷失了。
  這個地方本來是答覆滿慈的,阿難插進來,阿難是一個,滿慈子是四個,所有前頭的銷除業。疑惑什麼呢?疑惑的清淨本然雲何生起惑業來。佛答覆是萬法的相續,最初起於一念之間,所以成就世間諸相。第二個疑惑,在這段經文解釋,就是五大性(地、水、火、風、空)它是互相無礙的。佛答覆他這段解釋就是全相即是性體,都是不變的妙明真心所示現的妙體;但是妙體隨緣,隨緣而自在。這前頭經文說了,這是後頭總結性的了。第三個疑惑,疑佛(如來)成了佛了,是不是還會起妄?成了佛了是不是還會起妄,這是滿慈子疑惑的。佛答覆他妄本來沒有,妄本不生,就像我們眼睛有毛病,看到空中有華。空中沒有華,是你眼睛的毛病。你把眼睛病治好了,空中就沒事了。就說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變化,妙明的本體從來沒有變化,你認為有變化是你的妄;你妄盡了,這就是華嚴經講的妄盡還源觀。這咱們講妄盡還源觀了講很多了,你再一回顧就是了。這是第三種疑惑。第四種疑惑,疑惑一切眾生為什麼有妄,什麼因有妄,為什麼把自己的妙明真心障蔽住了?因什麼有妄,富樓那問的。在上頭經文裡頭辨別時候,佛告訴他既稱為妄,還有個因嗎?你問因什麼有妄,妄了就是妄了,還有什麼因嗎?妄無有因。你問因什麼成妄,沒有個因什麼成妄。若是有個因,那就不明妄了。有所因,為什麼又叫妄?叫妄就無因。這把富樓那所有的懷疑,佛給他解除了。
  阿難疑佛的把一切因緣都取掉了,那沒有因緣就是自然了,悟果無因就是自然。佛告訴他真如本有的,是你迷了。如果是你達妄,了達了妄本是空的,妄是原來就沒有,是空的,哪來妄?既說妄了,說妄就不真了,還有個什麼緣叫妄,還有什麼叫自然。妄,妄非自然,妄還有因緣嗎?這都叫戲論。
  所以身意輕安,得未曾有。當你妄盡還源,身跟心安下來了。安下來了,就是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以說得未曾有,以前從來沒有這個現象,現在得到了,就是這個意思。
  【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
  阿難重複問佛。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阿難這是第五次了,從楞嚴經開頭到現在第五次感動的流淚。這個流淚是他因為佛這麼一開示,心裡感動的流淚了。再重複一下子,第一次,阿難被邪術失掉他的本心,佛叫文殊師利菩薩持文殊咒把他給救來了,他見佛痛哭流涕,頂禮,說他一向多聞,遇到難處了,一點使不上力量,這樣感動悲淚。第二次,被佛破除他的迷惑,他又悲淚,他說我以前是仗佛的威神,我不求定力,身雖出家,心不入道。阿難代表我們大家了,我們身雖出家,這個身體是出家人了,心不是出家人,心不入道。所以感動得哭,這是第二次阿難的流淚。在見無當中,他承佛法音,悟明他的心了,他不敢認,佛給他啟示,他第三次流淚。在前文的十番顯見之後,把這些妄佛都給他一點點破除,讓他顯真,因聞見見非見,前文有見見非見,阿難就迷惑了;完了佛又給他開示,那他又清醒了,流淚,第四次流淚。第五次流淚,現在的信心,悟得的道,悟得的佛覺悟的深入,覺得佛恩難報,悲泣!長跪頂禮悲泣,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第五次流淚。這個是解阿難五次的悲哀,現在還不是真正明瞭。
  【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
  世尊,我今雖承如來的法音,知道了。知道什麼?如來藏。認識到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大家看這些文字,看阿難的智慧,悟得如來所說的這些文字,這都是他的原話。如來藏圓明真理,所以現在阿難所說的,說他大開圓解了,知道如來藏心。妙覺明心,遍十方界,我這個一真法界之心,悟得空、不空的道理。知如來藏,如來藏是含藏著空、不空的道理。空是空如來藏,不空是隨緣,隨緣的如來藏。空是佛的自受,佛的自己享受的。不空如來藏是利益一切眾生,說法利益眾生。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叫三如來藏性,三如來藏性都具足了才叫圓理。
  妙覺明心,遍十方界,遍十方國土,這是雙貫的意思。國土是變化的國土,佛,現在阿難也明白了釋迦牟尼是化身佛,非法非報,不是法身,也不是報身,是佛的化身。這個化身是毗盧遮那妙覺明心所遍的十方世界,就是釋迦牟尼,就是化身。含育如來,十方國土,含育十方國土就是含容生育如來化身佛,生長的國土,變化國土。因為化身這個國土是變化的、也是無常的,而實報莊嚴土又不同了,那是報身佛。清淨寶嚴,妙覺王刹,是指佛的報身,那個刹就是實報莊嚴土;佛身是千丈盧舍那,那就是寶相莊嚴。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刹,就是法、報、化三身,三身三土,三身居於三土。
  【如來複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阿難向佛這樣表白之後,如來責備我多聞無功,說我沒假修習,不逮修習。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我現在好像到處逛逛,旅遊,居無定所。這是旅遊的,還沒有定下來。我現在像什麼樣子呢?就像一個客,旅遊的這樣一個樣子。忽蒙天王,賜給我一個屋子,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我還找不到門。以前到處去逛,現在國王賜給我大宅,那我得進去!沒門。要因門入,國王賜我個大宅,我得因門而入。我是從那宮牆外頭看這個大宅,我還要能享受,就這個意思。
  我現在雖然悟得心了,悟得藏心了,我這個心廣大圓滿的,但是我還沒證入,他還向佛請求。佛,你說了,我明白了,但我怎麼證入?就是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門頭悟得了,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都是我本心,但是我怎麼進入?這是他請求。
  【惟願如來,不舍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阿難又向佛乞求,乞求什麼?乞求我如何證得的意思,想求入大乘之法。現在我明白了涅槃真路,怎麼進入?無路可修。就是我還不知道怎麼樣修,還不知道怎麼樣入門,請佛慈悲。令一切有學者,就是我們現在都是有學位的、有學者的,在這個階層還不能達到,連阿羅漢還沒證得。有學位,像初果、二果、三果,還算有學位,四果算無學位。阿難表白他自己,他現在的身分還在有學位。能如何把我往昔的攀緣心停下來,消滅掉,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這時候能入佛的知見,以佛的知見為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就是破除一切妄想,破除根本無明。佇佛慈旨,把我們一切的攀緣心、意識心都停歇下來,分別取捨心,乃至於根本無明,才能入到佛的楞嚴大定。但是這些個都是我入楞嚴大定的障礙,佛加持我們,能夠入到楞嚴大定,把這些前障的障礙都除掉。
  【爾時世尊,哀湣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
  阿難乞求之後,佛就對他說了。因為世尊哀湣緣覺、聲聞,他們還沒有自在。爾時世尊,哀湣會中,就是憐憫的意思,大悲心!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發大菩提心還不能自在法。及為當來,當來就是我們現在。未來佛滅度之後,末法眾生,我們都是佛的末法眾生,怎麼樣發菩提心,怎麼樣開無上乘,怎麼樣修妙修行路。以菩提心,行菩提行,這叫妙修行的道路。這是佛答應許可給阿難說,如何發菩提心,如何行菩薩道,如何成就佛果。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雲何初心,二義決定?】
  因為阿難請示之後,佛就答應他了,就默許了。你們若是決定想發菩提心,想成佛的妙舍摩他、三摩提,可不要懈怠,莫生疲倦就是不要懈怠。你得先,你那個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初心。二決定義,發菩提心有兩種決義。在咱們講華嚴經的時候,發心成果,發菩提心,成佛果,這兩種心,最難難的,如是二心初心難,發菩提心最難。發了心了,依這個心而修行,感菩提果。成佛,只要你發了心,成佛就容易了。發心,果心,二心,如是二心初心難,最難難到初覺發心。佛先警告阿難,聽他這樣說。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舍聲聞,脩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你先得明白,阿難,發菩提心想成就的是第一義。這個以前常時跟大家講,文殊師利菩薩有次當維那師,佛升座了,升座了要說法之前,文殊師利當維那,敲那個大鐘,這一敲,“法筵龍象眾”,就說所有在法會的參加法會的這些個,龍象就是發菩提心大心的人;“當觀第一義”,第一義是什麼?就是阿難第一義者,就是現在佛說第一義,我就講這個第一義,“當觀第一義”,雲何是第一義?讓你觀想修第一義,“當觀第一義”。“法筵龍象眾”,聽會的這些個大菩薩,你應當觀想第一義。什麼是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這就是第一義。究竟何是第一義?無言說,無語言,言語道斷,沒有語言這一道,“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這偈頌念完了,佛下座了,這就是法王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叫無言。
  但是這段經文不是這樣子說的,什麼叫第一義呢?你們要把你們那個聲聞捐棄了、舍掉了,捐棄就是舍掉,把你那些聲聞的思想舍掉,樂說菩薩乘,這是大乘法,才能入佛的知見。你最初怎麼發心的,應當審觀因地發心,發什麼心,得什麼果,與果地覺。你最初發心,到你成道佛果的時候,成到那個地覺悟的時候,是一個?是兩個?
  所以我引證文殊菩薩那個偈子,大家可以體會。法筵,說在法會的龍象,當觀第一義,什麼是第一義?諦觀法王法,如理的審實的觀法王的法。法王法如是,這就是第一義。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離言說相,離文字相。你要想求佛道、求菩薩行,先得把你那個小乘的思想、聲聞都得舍掉,捐捨棄掉。因地發心跟果,是同?是異?因果同時的,發菩提心,證菩提果。你先得懂得菩提心。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你若於因地生生滅心,那完了,生滅心不能得菩提果,菩提心是無生滅的。若於因地以生滅心來修行,來求不生不滅的佛果,無有是處。你若種黃豆,想得大米,辦不到!什麼因得什麼果。以生滅心來求佛乘,辦不到!佛乘是不生不滅的,因地得發不生不滅的心。因地若發生滅心,拿這個來作為修行,想成佛,無有是處,不可以。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變,滅,就是生滅法。所以佛跟阿難說你觀看一下世間所有諸法,哪個是不壞的,有嗎?世間法都可壞,沒有一樣不壞的。但是虛空壞不壞?
  【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
  然終不聞爛壞的虛空,虛空爛了,虛空壞了,沒有吧?何以故?虛空不是可作的,也不是可壞的。虛空有始嗎?虛空無始。無始,怎麼會有終?不是變滅相。佛拿這個給阿難做比喻的。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迭渾濁。】
  說你身體,則汝身中,堅固的骨頭和肉,凡是潤濕的就叫水大,凡是暖觸的就叫火大,凡是動搖的就是風大。這四種的纏繞著地水火風,這四大都是渾濁不清淨感你體,它是生死的。你想得涅槃,這個生死的肉體障你的涅槃。你想不生死辦得到嗎?障絕了涅槃。以生死的肉體想得到不生不死的涅槃,兩回事,不是那個因。這是外四大跟內四大。身中的四大,堅硬的相,肌肉筋骨;都是潤濕之相,滋潤四蘊的,這是水大。但是身體有暖氣,有暖流,咱們的熱能,熱能屬於火大。咱們一切動搖、走路、坐姿,這都是屬於風大,風是動性。地水火風,人的肉體的四大。
  【雲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
  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塵土、灰砂、本質的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不是迴圈的,兩個不相合。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取了土投到水裡頭,還有水嗎?水變成泥巴了。一杯清水加上土,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於留礙,水失于清潔,兩個都失掉了。你把土投到水裡頭,那個土不是土了,隨著水流了,這是土少的意思。水一流,水不清潔了。一個清淨的池水,你投進很多土去,土不能夠存在了,水也不能清潔了,變成渾濁了。
  這個意思,佛舉這個比喻,說你那個純淨的心,清淨本然那個心,如果你夾雜其他的,投進去許多;水,你投入砂石,那就不叫水了,水也不叫水了,土也不清淨了,這個體質就換了。水是流動的,土是質礙的,如果兩個這麼一相混,都形成障礙了,就把哪個真的本來的土性、水性都障礙了,就是這麼個意思。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水的體跟土的體兩個不能夠合在一起相循,迴圈的意思。假使有世間人取彼塵土投于淨水,土失掉留礙了,水失掉清潔了,容貌都換了,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複如是。拿這個做比喻,說你阿難在五濁惡世,投生在五濁惡世。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汝見虛空,遍十方界,虛空是遍滿十方界的。空見不分,若是空的沒有體,若有見的沒有覺,見跟虛空合到一體了,還能分出來嗎?有空就沒有體,有見就沒有覺,相織妄成,這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劫就是時分,說這個時候不對,空跟見不分。空跟見是要分。若把空跟見不分,渾濁一起,什麼是空?空的界限在什麼地方,你能分出空的界限來嗎?若是有空就沒有體,體是障礙的,空是通達的;有體,空就失掉作用了。因此說現在這個時分渾濁的,這叫劫濁。
  這個時候見跟空若是不分的話。見不是空,空不是見,有空就沒有體,有見就沒有覺,拿這個形容詞。如果兩個攪在一起,這個時候不對,這叫劫濁。
  就是你所見的時分,時分不對了。空跟見一定得分開。若空跟見和成一起,濁跟色蘊、四大,有外五大、內五大,這渾濁不清。五大的空大跟你的見精,見的精體和為一起,這個見不清潔了,就是空跟見分不清楚了,倒是空?倒是有?見屬於有,有則不空。有不是空,空就不有,空就什麼都沒有才叫空。空無體,見無覺。但有空而無見,空沒有體。空沒有體可得,在空裡頭要找個體,不可能。說沒有見,沒有見誰認得空?你怎麼知道是空?因為有個見,見空見有。說沒得見了,那空又何成為空?見無所有,見沒有所覺。沒有塵,眼根顯得出來嗎?沒有眼根,也分辨不出來塵,根跟塵混淆一起。根塵是相對的,渾的性跟塵的性兩個是相對的。你這個妄,虛妄的肉體,把你真見那個見精妙明渾濁起來了,這是明這個劫的渾濁相。這個時候不對,時間不對,這叫劫濁。
  第一重說這個時分不對,是渾濁的。妄從真起,妄哪裡來的?從真相對而起的。汝的見,能見的見分,能見著空,能見著陰,有太陽光明,沒太陽陰暗,指空陰暗,這個見相是交織的,這個時分渾濁的。今天就講到這裡吧!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這段經文是以受陰,見濁是以受陰,見、聞、覺、知與你內四大交織而成的,而產生了六根;這個是根受用根,領納外頭的境界。汝身現摶,四大為體,這個是指見濁為體(見濁之體),就說你這個身體是以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為自體的身體。四大的知解的見在前,完了現你有的身相,這個身相就是六根。由你的見分的精明,而成見、聞、覺、知的六精。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原來只是一個的,被地、水、火、風四大的壅塞而隔開了成為六根,所以分做六種。在這個本體上是沒有質礙的,因為見、聞、覺、知是相組織而成的,不是單純一個,這叫見濁。相織妄成,知跟無知交相組合起的(組成的),一個經,一個緯,經緯和合,擾亂你原來的本體。所以虛妄成了個見濁之相,從此所產生的六十二見,都是以身見為首的,就是執著身,執身見為首的。這是第二重叫見濁。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這叫煩惱濁。濁者就是不清淨,不是清淨的本體了,這個濁是依想,憶識的誦習,就是憶想為主。前的六根對於六塵,六根對六塵,六想自然就成了。六識想像六塵外頭的境界,而產生性發知見。六識的妄想心中,憶念過去所緣的境。咱們經常的想過去的境,今年想去年的,那裡頭都含著都是六塵境界相。性發知見就容現六塵境界,這是說你那個性能,能想那個六識的性,托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發出來“見、聞、(鼻+臭)、嘗、覺、知”六種妄想。若離開這個覺性,沒有相,這個想都是妄識所現。因一想生起煩惱,離開塵境什麼相都沒有,離開覺也無性,相跟性都是虛妄的,一個塵,一個覺,互相組織的。妄覺,虛妄的覺悟,再對於外面虛妄的妄塵,兩個交互起來,就像咱們織布一經一緯的緯線一樣的,緣塵境而起的想念,而且這種想念不是馬上休止的,貪戀不休。
  貪戀不休,你中間就起了很多的煩惱。例如說咱們回憶過去,唉呀!我那個事做錯了,我不該那麼做。恐怕這裡頭也有啊!我最初就不該出家,出了家之後,煩惱多得很,緣過去的妄塵境界。後悔不行,沒辦法了,回不來了。再想還俗吧?年齡又大了,把頭髮留起來,困難的很。這個中間不是發洩出來,而是在內心裡頭,所以煩惱。濁者是不清的義,心裡頭不清淨,就這麼個意思。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這念念念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名第四重,叫眾生濁。這個是受、想、行、識那個行陰而產生的。外有世界,內有身心,身心世界這一種的生滅相,這個生滅相從哪來的?第七識,傳達的,傳送識。第七,它是一切的生滅根源。第七識,它念念的不歇。因為它屬於行陰,五陰當中是行陰,就是末那識,從早晨至晚上妄念相續,一念接著一念,就是生、住、異、滅;住中間還有一個變異的意思,變完到滅,不會停息的;無暫停歇,就是一念都不停歇;於是世界、身心就這麼相續不斷,無邊的生死輪回。
  但是總想不滅,總想不死,在世間的留戀世間。這咱們說俗話就是貪生怕死,明知道躲不了,非死不可,但是還求不死,這叫貪生怕死。貪戀欲生,不願意死。因為這個是妄生妄心,這個妄生妄心常時想留於世間,這是辦不到的。明知道辦不到,每個人都知道生必有死,但是總想多活幾天。生死是不是由自己掌握呢?不是的。你想不死,留不住,辦不到,人沒有不死的。但是人家在困難,或者另有一種企圖,想死,又死不了。換句話說,生死不是自由的。欲留,不可能;欲死,也辦不到。就是這麼個含義。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濁者不清。有時候我們想,當你順境的時候,留戀世間;當你逆境的時候,就想死,想脫離世間。兩個都不能由你自由,為什麼?這是識陰,指著第八識。前頭講那個第七識,這是第八識。這是第八識的相分,不是第八識的性分。前頭第七識屬於行陰,前頭第六意識屬於想陰,五陰當中想陰跟行陰。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在體上能夠互相知,但在用上就辦不到了;體上能夠相知,用就相背了。
  這個同跟異沒有個標準的,不是有個標準的,是虛妄成的了;虛妄成的,就是沒一個準則的。這形容我們的身命不是你做得了主的,有長壽的,有短壽的,乃至有生下來沒好久就死了的,一兩歲的。濁者不清,渾濁的,哪天都有死人,有的死的多、死得少不一定的,渾濁不清,這叫命濁。就是沒有個標準的,都是虛妄而結合的,虛妄而別離的。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你現在把你這個“見聞覺知”跟佛的“常樂我淨”都契合到一起,這是你的想法而已。五濁的對待佛的常樂我淨四德,就是這兩個。那你應當怎麼辦呢?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你應該先擇死生的根本,你選擇一下死跟生根本是什麼?你要抉擇,抉擇了把這兩個生死的根本,跟不生死的根本,一個生死是生滅法,不生死,圓湛的那個性,圓湛的性就是真正因地的那個心。擇就是抉擇的意思。這是一個真、一個妄兩種根本,你自己抉擇一下。
  生死的根本就是第六意識的攀緣心。佛前頭講的,這是二種根本當中的是妄本,這個攀緣心就是一切妄的根本。凡夫、外道、權乘的菩薩、小乘的聖人,他們都沒能達到,這個心不是真因,是假因,虛幻不實的,因而錯亂的修習。錯亂的修習就是你不能成到無上菩提,這就叫錯亂。所以佛就破這個妄,這個妄就是生滅之因,根本!跟佛的不生不滅的果契合不到一起的,應當把它舍掉、去掉。你要想成佛,你得依著不生滅,依著生滅不能成佛的。依著不生滅,圓滿湛然清淨的性,那是不生不滅的、圓滿周遍的。
  前文佛在十番顯見,顯見那個真的時候,一切諸根,一切萬法,凡、小、權、外都是愚昧。愚昧就是無知的意思,在你六根門頭,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不知。所以又跟你重新解釋,讓你明白。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生滅,生了死,死了生,就是死了生、生了死,全是虛妄的。虛妄的滅已,還複你原來的覺性,所以伏還元覺。得到了元明覺性的時候,這個性是不生不滅的,要發這樣一個心,因地的真心。就是你那個圓湛不生不滅的圓覺的真性,就是前文說十番顯見所顯那個見性。以湛旋其虛妄的滅生,伏還你的元覺,得了圓覺的覺,那個覺是無生滅的。要發這種的心,因地發心,果成正覺。
  【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這樣子才能圓修圓證圓成,這就是果地上的修證。到這個時候如果按教義上說,就是圓教的初住位菩薩。在華嚴經講五十五位的時候,初住位!圓成,真修,達到滿證,圓滿無上菩提。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就像水一樣,如澄濁水,貯於靜器。把那個渾濁不清淨的水,你拿一個器皿,一個好的清淨的器皿,讓它沉靜下來,不要動搖,那水中的一切微塵、沙土,自然就沉下去了;水含塵沙沉下去了,清水就現前了。這個形容詞,你把你客塵的一切煩惱,把它放下、看破、修行,把這一切妄歸還於你的本真,本真就是圓湛的性體。一切的虛妄生滅之相,讓它沉靜下來;像那清水裡頭沙塵一樣的渾濁不清,你讓它沉靜下來就清了。但是得有個清靜的器皿,靜器是什麼?就是你的根,靜器形容你的根。你讓你的根沉靜下來,不可以攀緣,攀緣就比如水;這樣子你就圓成湛寂,清淨明心,你那清淨明心就顯現了。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
  把那去泥純水,把水中含的不淨的塵沙那泥巴去掉了,去掉了水就是純淨了,這個是說永斷你那個根本無明。斷了之後,就能進入果地。沙子沉下去了,沙子都沉澱沉下去了,還有無明的細,細惑還沒有斷盡。這個細惑就叫根本無明。要把這個細泥也把它除斷,返本還元,所以這叫永斷根本無明。
  【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當這個明相精純了,精純了就是一點泥沙都沒有了,沙沒有了,泥也沒有了,一切變現,這個時候煩惱斷盡,涅槃清淨。形容詞,一切沙泥去盡了,就是一切惑染全都去盡了,這你那個涅槃的妙德才能顯現,純淨下來了。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
  第二義者,再檢查檢查你的心。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這是第二決定義。佛跟阿難說你必須發菩提心,必欲發菩提心就是決定義,必欲就是決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大道心,以大道心求成佛道,就是想成佛。簡單說是最上乘的心。這個中間把聲聞、緣覺都略掉了,乃至於權乘的菩薩,最上乘的菩提心,這是願。咱們經常念普賢行願品,那就叫大願。或者念文殊師利菩薩發願經,那都叫大願。但是得菩薩乘生出來大勇猛心,大勇猛心就是不要在有為相上去執著了,把它們捐棄,棄舍掉。但是怎麼能棄舍掉?你得認識。認識什麼呢?
  【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應當審詳,詳是詳細的觀察,審是靜觀你的審慮思考,審察詳細了什麼是煩惱的根本。煩惱是一切生死苦果的因,審詳了煩惱的根本是無始來的。由這個煩惱根本發的業來潤生,發業潤生。這個就是咱們在起信論講生相無明,就那一念不覺,這是煩惱的根本。這個煩惱的根本是哪裡來的?誰在做的、誰在受?因為煩惱是一切生死苦果的因,就是那一念不覺,那就叫煩惱,就產生了苦果了,那是最根本的。因此到了枝末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它對境起分別,又生起種種的現行煩惱,這叫枝末煩惱。這個枝末煩惱跟根本煩惱,根本煩惱是初生的生相,和合在八識之中,但是它停留於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當中,所謂見聞覺知這些性都是從那根本的力量產生的,從那根本的無明力產生的,把你本有的智光都給你淹沒了,誰做的誰受。
  這個很容易懂得,你造業的因,因又發生現行造業的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這就是十二因緣法所起的現行。現在你要想還滅的話、斷除的話,就得修行。修什麼呢?修菩提。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
  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的根本,則不能知虛妄的根塵,在什麼地方顛倒的?處尚不知,雲何降伏,怎麼能得如來果位?
  你發了菩提心,就是想修菩提道,證菩提果,想斷除一切煩惱。你想斷煩惱,找找煩惱的根本是什麼?所以你必須審觀什麼是根本煩惱,你詳細的審觀,你把煩惱的根本得找出來才行。你連知都不知道,虛妄的根塵在什麼地方顛倒的。顛倒地方不知道,處尚不知,那你怎麼降伏?煩惱不能降伏,你如何證得如來果位?這簡單這麼說,很明瞭。
  你要想修菩提,就要審查審查什麼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什麼?我經常給大家講煩惱從何起?何者是煩惱?這就是無明的根本,它從什麼地方來的、從什麼地方起的?起無起處,沒有個起處,你找找看。他開了悟了,證得了,證也沒證得處。六祖大師說原來無一物,什麼都沒得,妄起分別。
  【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
  所以佛對阿難說你觀,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我們系一個疙瘩,綁個結,我們想解開,你的見著結。你連結都不知道,你怎麼去解?你得知道你惑的根源,你怎麼迷的,為什麼迷的。迷的處所你要知道,因什麼而迷的?
  這個咱們可以講講我們自己的思想,我們看見什麼喜歡,喜歡就是貪愛;看見什麼不喜歡,不喜歡就是憎嫌。你若憎嫌的,你想離開;離不開。你喜歡的你想得到,得不到。說個比方,有人說老虎脖子上有個鈴鐺,系一個結鈴,說誰去把它解開?讓人發心去解開。沒有人敢去解,誰去跑老虎脖子解,那不叫老虎給吃掉了。問題是當初誰系的,誰給老虎脖子上系的這個結?找那個系的人他去解吧!
  你在這個意義的比喻上頭,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連見都沒見到,知都不知道,那又怎麼去解?說斷惑證真,你知道惑的起處由什麼起的。往往咱們看這世間相,因為一個貪心,或貪財、貪色、貪地位,貪什麼,就是一念貪心起,百萬障門開。像解結,貪心去掉,因貪而起,斷貪;因瞋而起,斷瞋;因癡而起,斷癡,開智慧就斷癡了。世間解結之人,沒看見所結。結的時候不知,那又雲何知解,怎麼解開?
  【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
  假個比方說,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虛空被你給打裂了、打壞了,有這個事嗎?虛空沒有形相,你怎麼把虛空打裂了?不可能。原來無一物,何處去解?我以前跟大家說那個宰相魚朝恩,他問國師:無明從何起?何者是無明?就是什麼是我結的解,我想解開,我得知道怎麼解?那個國師罵他說:你是個奴才,還問佛法?他就火了,這就解開了,無明從此起,此就是無明,就解了。你可以用義,所有佛教很多的故事,你拿那故事來解,你就能明瞭了。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
  你現前“眼、耳、鼻、舌、身、心”六個賊,家賊難防,家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賊,它把你一切法財給你偷得光光的。我們所有一切道心,就被這六個給你搞得一點道心都沒有了,給你偷沒有了。
  【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所以從無始以來,眾生的世界,生纏縛故,就是結處。從他無始以來,你一念妄動,這就是結處。極微處,一念妄動。一念妄動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六根就起來了。在我們一切眾生有情的世界,什麼是它的體(煩惱體)?六根。地水火風四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把這個身當為真實的我,所以就這樣纏縛不清。纏縛不清,就是生纏縛故。在器世間,財、色、名、食你超越不了,就把你纏住了,這就是思想妄動。動則生惑,不動則清淨無染。因動起惑,所以世間的起惑造業,惑是根本。心動,它不停,它發之於身口,它要造業,一造業就受報了,就把你纏縛住了,就這樣子。
  【阿難!雲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
  佛就跟阿難說,阿難,雲何為眾生世界,什麼叫眾生世界?界是位置。什麼是眾生的位置?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無量的緣起,遷流不息,生了死了、死了生了。一切眾生的報身,咱們現在都是報身,善業、惡業,所有你造的業都是在你這一身,乃至於過去、現在、未來,遷流不住。不是器世間,都是有情世間。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過去未來,現在為世;方位有十,流數有三。】
  汝今當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界,就是十方,咱們說十方世界,十方世界有過去的十方世界、現在的十方世界、未來的十方世界。方位有十,流數有三。遷流不住的就叫世,前後、左右、上下就叫界,這兩個合起來就叫世界,這定位了。
  【一切眾生,織妄相成,身中貿遷,世界相涉。】
  一切眾生的身由四大六精,地水火風、眼耳鼻舌身意這兩個互相交相成就的,全是虛妄的。有情的它的根和它的身,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的,這個前頭都講過了。四大屬於無知的色法,地水火風它沒有識,無知的色法。見聞覺知這叫精,知彼那個無知,無知跟有知和合乃成的有知,這就成了有情世界。有情世界的根身器界,無情世界的地水火風。
  【而此界性,設雖十方,定位可明,世間祗目東西南北,上下無位,中無定方。四數必明,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
  這個界的性雖設有十方,東是東,西是西,南是南,北是北,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加起來十方。我們只看見東西南北,上下有定位嗎?上下沒有定位。中也沒有個定中,什麼是中?因為東西南北這四數是明顯的,它與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轉十二。東西南北,四方之數,告訴你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互相涉入。三四四三,三四一十二。四三是四個方位。三四成十二,四方涉入三世,四三也成為十二。宛轉十二,這宛轉的數無不是十二。這宛轉十二就這個樣子,說這十二個數。十二數是什麼意思呢?
  【流變三迭,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算這功德相,也算造業相。從根本數字算,十二變為一千二百,怎麼變的呢?以方涉世,四方涉三世,三世加四方,三四變成十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東西南北,三世加四方變成十二了。先以方涉世,是三四一十二。以世涉方,每一方都有十世,四方就是一百二十,三四一世,一百二十。每一世又各具十方,十世就變成一千二百。這樣加起來的。
  再說一遍。三四四三,三四也是十二,四三還是十二,不管三四也好、四三也好,以十二為定位。四方各有三世,每一世都具足十法界,那十二就成了一百二十了。這是第二迭。迭就是界。第三呢?每一界都具足十界,十界具足一百界。一界是一百二十,十界就變成一千二百界。
  所以說十方三世,一切世法、出世法,它們所有產生的功德相,這就是流變三迭,一十百千,總括始終,六根當中,每一根各有功德,就成千二百。這是解釋這個千二百功德的,以這個數字來算。
  【阿難!汝複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阿難,汝複於中,你在這個當中找找它們的優劣,劣的劣根,優的優根。怎麼分優劣呢?後暗前明。咱們舉個例子,眼睛看前、看左、看右,看不到後邊吧?能看到後腦杓嗎?只能看三方。左右旁觀,三分之二,功德不全。三分:左、右、前方。眼睛它的功德只有八百,只占三方。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耳朵可不同了。大家說我們耳根,那你前後左右它都能聽得見。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十方有點聲音它都聽得到,能聽到很遠,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三四,一千二,前、後、左、右。
  【如鼻(鼻+臭)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惟八百功德。】
  鼻子這個(鼻+臭)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中間沒有,三分闕一,當知鼻根也是惟有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舌,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口裡說的言語全在十方,舌根是圓滿的,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這個大家一想,也不用什麼算了。這要合法的,這喻上沒什麼意思。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于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身有覺觸,覺到,這個覺識它有違有順。合的時候有覺,離開不合呢?無知。離一合雙,所以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根唯有八百功德,身根不全,沒有舌根全。
  眼觀左、右、前,不能觀後。耳根就全了,耳聽八方,面面俱到。舌根,就是覺觸,舌根嘗味,舌知一切味,遍滿十方。身根覺觸,識於違順,覺觸它只能夠合,離開它不知,沒接觸什麼都不知道,一接觸就有了。離一合雙,一離開,合著就是雙,所以三分闕一,身也只有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如意默容,意識;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惟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這是六根分析它們的能量大小,有的是一千二百功德,有的只有八百功德。意根它是知性的,它默默的容納一切。如意默容,十方三世,它都容。口裡不說話,心裡自然知道、明白,這叫默。容是包容的意思。十方三世,不論時間、處所、人和法,包容的範圍非常廣,包容十方。橫遍呢?過去、現在、未來,豎窮三際,無法不包。約人約法能盡其涯際,這是指意根說的。眼耳鼻舌身意,意根圓照,所以它也是一千二百功德。說這個幹什麼呢?讓你的身口意的悟入,圓修的時候。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
  假使阿難你要逆生死流,逆流就是不順生死流,返本還源,返窮流根,在生滅法中要達到不生滅。
  【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所以驗這個六根的功能,上文所說的就驗六根的功能。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當驗,佛是叮囑的意思,囑咐阿難說,你發心的因心不可不慎重。你要想求不生不滅的果,你當起不生不滅的因,不生不滅的因才能得到不生不滅的果。
  上頭把這六根都分析一下,六根之性誰不生滅,有不生滅的嗎?但是它有優劣之分,一千二百功德就優。耳能聽一切,眼只觀三方,眼睛看不到後面,只有八百功德,耳根有一千二百功德。這樣你就分析了,誰勝誰劣?誰合誰離?誰深誰淺?哪個是圓通的?哪個是圓滿的?
  所以把六根綜合起來,你要想求不生不滅的果,那你得因上去找。所以你在發心的時候,因心就不可不慎,慎重的因心才能夠得到不生滅的果。所以在六根門頭你要分析,後頭二十五圓通還要講的這個問題,觀世音菩薩就是耳根圓通,一切都通。你應當依不生滅的因,六根就是性,找這個不生滅的,分析它們的優劣,誰圓通?誰不圓滿?誰深誰淺?這是問號,下頭答了。佛解釋的事先給標定,並不是問阿難,給阿難解釋。
  【若能於此,悟圓通根,逆彼無始織妄業流,得循圓通,與不圓根,日劫相倍。】
  你在這個法上要悟圓通的根本,找出來妄業的流轉。你在六根當中選擇,悟得的圓通本根,但依一根以逆流的工夫,識精元明。若帶一分妄,這個妄心與妄境,它們交織的這個業流,有這個業流的時候一定受業的報,依著業而流轉,依著業而受報。前頭妄心跟妄境互相這一交流,這叫業流,妄心跟妄境互相交織起,這叫業流,業流必要受業報,這是必然的。為什麼流浪生死?因為業流,以業的流轉。你要想了生死,就要逆業流。循圓通的根,依著圓通的根而去修,就像你駕著一個舟在水裡頭行船一樣,你要順風那快得很;你若頂風逆風,就像你在逆流裡頭,你出不去。
  【我今備顯,六湛圓明,本所功德,數量如是。隨汝詳擇,其可入者,吾當發明,令汝增進。】
  所以現在你考慮考慮,備顯,現在我完全顯示給你,你自己選擇,在你六根當中選擇。假使說你悟圓通的根,把你無始妄業的業流逆轉了,不順著它去做,循著圓通的根,與那不圓通的,兩個背道而馳的,那你修一天就等於修一劫。就說我們在修行當中你必須選擇,不要循業發現,要逆業而行,就是這樣意思。
  備顯,我現在給你完全顯示了,本有的功德,一切的數量,是什麼呢?就是六根。哪個是一千二百功德,哪個是八百功德,你在哪一根上能得到利益。就是六根之義,六根之相。在前頭所講的妙覺明性,或者視聽,或者覺察,在你六根根性中,湛圓明性,你詳細的選擇。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中間,亦無優劣。】
  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十方諸佛在這十八界裡頭一一修行。或者依著色界修行,或者依著眼根修行,或這依著一切法上修行,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三六一十八種,你依著哪個發心?這就是你的慧力在哪一方面。
  【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但汝下劣,下劣是沒智慧,就說你不具足智慧,根器不超勝,不是大根器,所以叫下劣根器,你不能圓滿自在產生自在慧力。既然不能圓修,怎麼辦?所以我跟你講單選一門,這叫一門深入。我說了這麼多法,有這麼多界限、這麼多法門,你只是從一個入,一門深入,六根清淨。你自己選吧!
  佛所說的法,六根是見大,六識說識大,二十五門頭頭是道,依著哪一法修行都可以。這個咱們後文要講的,二十五圓通,每一圓通有一位菩薩說他怎麼修證的。在十八界七大之中,十八界加七大就是二十五,在這二十五法門勝性無不通的,哪門都可以,順著法、逆著法都是方便。優與劣,前頭說一千二百功德、八百功德,那一千二百功德就是優了,八百功德就是劣了。但是你對八百功德深有因緣,一修就成就了,那就對了,那就是勝。雖然這個法門一千二百功德,但是你進不去。所以依著眼根修,依著耳根修,人家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哪一門都可以。所以你但於一門深入,就不能全修了。上頭說你的根器,你在哪一門能夠超入,一切法平等平等,門門都可以入。後文顯二十五圓通,你哪一個圓通都可以進,看你跟哪一圓通有因緣吧!
  佛說因為你的根器下劣,沒有智慧,你雖然斷了見惑,證了初果,你思惑還全在。不能在法中得圓融自在,就是見思惑都斷了的時候,也不能在法得自在。為什麼?因為你還沒悟得法法唯心,哪一法都是你的心。心唯萬法,萬法唯心,逆順都可以。行逆行的菩薩,行順行的菩薩,如果我們持戒修忍辱波羅蜜,這叫順著,順法性的;還有些行逆行的菩薩,像禪宗那些大德們,他修逆行,也順著法性;順逆皆法性。
  【入一無妄,彼六知根,一時清淨。】
  假使一門深入,無妄,返妄歸真;彼六知根,一時清淨;一根脫落,法法皆如,就這樣子。
  【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
  阿難一聽到佛這麼一說,阿難白佛言,世尊,雲何逆流,什麼叫逆流?怎麼叫深入一門,能令六根,一時清淨?阿難聽到六種圓悟,六根都能圓悟,他不能完全清楚。
  佛跟他說,你在這些法門,若能夠把每一根能悟出圓了,通了那一根了,悟圓而通根;把無始的一切的妄流,那個業的妄流你悟得了,通了根了。
  他是因為佛前頭說令汝但是一門深入,阿難就問雲何深入一門?佛說入一個無妄,彼六知根一時都清淨了,就是一根入流了。能令六根一時清淨,阿難就想問佛重說一下子,怎麼能讓我六根清淨。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佛告訴阿難說你現在,汝今已得了須陀洹果,你現在已經證了初果了。已滅三界,眾生世間,你把三界的苦已經初步的滅除,斷見惑,八十八使的見惑,現在阿難全斷了,見所斷惑。眾生世間,見所斷惑,就是斷見惑。但是你還不知道根中積生,無始的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這段下回再講吧!
  【佛告阿難: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滅三界,眾生世間,見所斷惑。然猶未知,根中積生,無始虛習,彼習要因修所斷得。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
  佛對阿難尊者說,你現在雖然證得須陀洹果了,斷了分別惑了,在這個世間上,世間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而成為三世間,在三界上頭,你把這一切見的疑惑都斷除了。但是根中積生,無始劫來的習氣,虛習;虛習就是這個習氣不是真實的,是虛假的,而你當為真實的。要斷習必須得修,你要修才能斷,不修就斷不了。況且這個裡面生、住、異、滅,分劑頭數。見惑雖斷,思惑尚存。
  所以佛跟阿難說你現今(就是現在)得了須陀洹果了,就是咱們所說的初果聖人。梵語須陀洹翻成華言叫預流,預是參與的意思,參與聖人之流了,就叫初果聖人。初見真諦的義理,斷惑就是見理,有迷惑就不能見理,迷惑斷了就見理了。但是這個只屬於現相,是分別的,分別的都是現相。分別惑你破了,但是我執的俱生惑你沒破,還沒有破。因此佛說你雖然斷了粗惑,細惑還沒斷,就是生、住、異、滅,分別這個細惑還沒有斷除。就這個已經不容易了,咱們現在見惑都沒斷,更談不到我執了。
  見惑分為八十八使,這八十八種都是生死流轉。斷了見惑,這八十八種就不隨它們流轉了。能逆生死,而不順生死流,這就叫見。咱們見什麼迷惑什麼、見什麼迷惑什麼,把這個見惑破了,叫見不迷惑了。還想不行,想還照樣沒破除。況且在見的當中,生、住、異、滅,雖然斷了見惑了,分別惑斷了,但是執著一切法,還是認為法是實有的。說我、我的,迷惑,見什麼執著什麼;斷了,但是他把這個法還認為是真實的,那更談不上俱生惑、無明惑、塵沙惑,就是距離成道還是很遠很遠的。我們現在見什麼分別什麼、見什麼執著什麼,這是見惑沒有斷,隨著六根轉;斷了見惑就不隨著六根轉了,把這個我執的斷了一部分。生起我執的就是思,思上頭還有無明,這個都沒斷。
  【今汝且觀:現前六根,為一為六?阿難!若言一者,耳何不見?目何不聞?頭奚不履?足奚無語?】
  所以佛就提醒阿難,今汝且觀,你再觀照一下,觀照什麼?你“眼耳鼻舌身意”現前的六根,是一個?還是六個?若說是一個,耳朵為什麼看不見?舌頭為什麼聽不見?不是一個。若說是六個,那更錯誤。舉阿那律尊者,他沒有眼根了,他能觀三千大千世界如庵摩羅果,說見不由眼。
  今汝且觀,佛又跟阿難說了,你再觀想一下。這個觀可不是看,為什麼不今汝且看,而說今汝且觀?觀是用腦子的,看是用眼睛的。你觀想你現前的六根,是一個?是六個?假使要是一個,一個六根就互用了。耳朵為什麼看不見,光能聽聲音?眼睛為什麼聽不見,光能見?目何不聞,眼睛該聽得見。頭奚不履,腦殼變腳,頭能走路嗎?足奚無語,足不會說話,腳會說話嗎?這個是六根互用的。若是一個,六根互用,沒有六個之分。不是一個,是六個。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阿難言:我用耳聞。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
  若此六根,決定成六,肯定的意思,眼是眼,耳是耳,鼻是鼻,舌是舌,身是身,說這六根決定成六個。若決定是六個,如我今會,與汝宣揚,微妙法門,汝之六根,誰來領受?說不是一個,是六個。我現在說法的時候,你的六根誰來領受?這個阿難很容易答覆:我用耳聞。佛問阿難:誰來領受?阿難言:我耳朵領受,我用耳聞。佛問他:汝耳自聞,是你耳朵自己聞到的,跟你身、跟你口沒關係了。那你為什麼用口來問我,口來問義?我們互相對話,你是口來說的。身體起來禮拜、承音、靜坐、聽,不是這樣子嗎?是這樣子。
  【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
  是故應知,因此佛跟阿難說不是一個,是六個;不是六個,是一個。那你“眼耳鼻舌身意”你這個根門原來是一,原來是六,元一元六。本來倒是一?倒是六?元是本的意思。本是一個,本是六個,元一元六?不是一個,是六個;不是六個,是一個。倒是一個?倒是六個?終不汝根,元一元六,就是你決定一下,你的六根本來是一個,或者本來是六個。就是它的本義,元就是本,本義。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這個根,六根說一也不對,說六也不對,不可說非一,也不可說非六。為什麼?由於無始來,從無始來迷了之後,六根顛倒,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圓覺湛靈之心產生了一六,就是從真產生的妄覺。圓湛是真,隨妄,一也是妄,六也是妄。
  因為現在佛說阿難已經證得須陀洹了,須陀洹是初果聖人,雖得六銷,猶未亡一。什麼意思?阿難現在已經斷了八十八使了,斷了見惑了。從無始以來,從真而生起的妄,從真起妄;咱們說簡單一點,就是你造了業了。為什麼要造業?迷了。因為起惑才造業,因為造了業就顛到了,是非不分。因為你造了業了,受的業把你限制住了,六根不清。六根返妄歸真了,斷了惑了,斷了八十八使的惑,六銷。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原來是一,六根分作六,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現在須陀洹是阿難所證的果位名字,就是初果的聖人。雖然證了初果,“眼耳鼻舌身意”不進入“色聲香味觸法”,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轉,斷了見惑,斷了八十八使見惑。特別注意,雖得六銷,猶未亡一。初果的聖人他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這叫六銷。眼不隨外頭色塵所染,耳不為聲塵所染。怎麼叫證了初果?雖然在六根門頭不為“色聲香味觸法”所轉,就是六根跟六塵相脫離了。一猶沒銷。一猶為什麼沒銷呢?斷了初果的聖人,他認為佛的涅槃是真實的、是有的,就是這樣子。執著涅槃是一,佛證得的涅槃是一。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
  下文就說猶如太空,空間,參加(參合)一切世間相,就是這個器世間形形色色的有相。有相就跟空不一樣,有相叫異空。太空,因為這中間有一些形相,形相不同,太空不同嗎?形相各異,空不能說異空吧?各種物質,這個物質非那個,山非水,水也非山,這是異的。就像本來這個空裡頭,沒有山,也沒有水。我這是舉例。所以一切器皿、一切物質,是空、是不空?空是一,山河大地一切物質就不同了。
  【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
  太空不隨著你物質轉,太空不是物,是空;不是山,也不是水,不是世間相。世間所有這些相,成同不同;何況更名,究竟是一?究竟是非一?在虛空所包含的這裡頭一切相、一切物質,跟虛空是同、是不同,就這麼個問話。太空裡頭融合一切器皿,這一切有形有相的器皿,它們的形體各異,各異的形體算有、算空?跟空有異、是無異?如果圓的當中,那空現圓相;方的器皿當中,空又現方相。究竟空是圓、是方?空也不是圓、也不是方,把那器皿除了,空就歸空。
  這兩個形容著一個真、一個妄。有圓真,原本就是真相;有顯真,因為不圓,因為別的物質,方的物質,長形的、方形的各類形相顯現。圓是一,空是一,形相是不同,空不是隨著你形相就變的,沒有什麼圓空、方空、短空,有這現相嗎?空不同於器皿,你把一切器皿除掉了,空還是空,方空是空,圓空還是空,空沒有方、也沒有圓。能說圓的器皿看著圓空,方的器皿看著方空?太空本來無相的,能隨你大小、方圓、長短來說空的相嗎?
  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成同,就是一個,方空、圓空還是一個空。不同,方空裡頭是方空,圓的空裡是圓空,究竟是一個空?還是多個空?何況更名,是一非一。虛空跟你一切器皿不相干,它不隨你器皿轉的。
  【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複如是。】
  為什麼說同與不同,假安的。拿這個比方,說你的六根。你應當明白,六受用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受用根,它們有一個不生滅性,體是不生滅性。眼的性,耳的性,它性是一個,沒有六個。六根的受用,也就像上文所講太虛空一樣的,虛空不隨著你圓器、方器,而變了虛空圓空、方空,沒這個樣。你的六受用根也是這個樣子,你根本性(六根的性)也沒有六個,也沒有一個,就是它根本性。這個根本性是什麼?就是咱們前頭講的圓湛,圓湛就是說本性,那個不生滅性,圓滿湛寂而不動的。那個不生滅性就如太空,它不隨你器皿轉的,不隨你圓形、方形轉的。我們這個真如的性體,不隨你“眼耳鼻舌身意”轉的。所以明心見性,阿那律瞎了,照樣看得見,還看三千大千世界。就說那個性體不是眼根,眼根壞了照樣的見,就是這個意思。不要在文字上,在文字上你會轉糊塗了,解釋不清楚了。你了知六受用根,那就叫受用,眼觀色,鼻子能(鼻+臭),身接觸,冷觸熱觸,有的觸你歡喜,有的觸你煩惱,就是這樣子。六受用根也是這樣子。
  如太虛空,參合群器,由器形異,名之異空;除器觀空,說空為一。從一至六,就說我們六根;除六說一,就是一心。虛空,比喻我們那圓滿的真體真性。參合群器,群器就是比喻你六根的一切相。虛空是沒相的,沒相的說同也不可以、說異也不可以。虛空跟這器皿,說虛空同器皿,同群器,不可說;說虛空非群器,也不可以說。因為器皿有形相,它不是空。若把這器皿都除掉,空就是空。所以太空說一非一,說異非異。所以你應該明白,你的六個受用根不是一,也不是異。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但是由於明和暗二種的相不同,在你湛然清淨的當中,就是於妙圓當中,黏湛發見。這個見由哪來的?這個見精,由妙圓當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浮與塵六根的根本是什麼?就是見精的關係。有三種差別的含義,一種由見精而產生勝義根,由勝義根又產生三種浮塵根,五根都是如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都如是。
  我們聞是聽,耳聽。鼻(鼻+臭),口裡嘗,心裡感覺到,身上感覺到,覺。我們眼根它的根本的發生,眼根怎麼來的、怎麼發生的?由明、暗二塵所以發生的眼根,但是這個眼根從你見精而起的。見精有勝義根、有浮塵根。見精的見,是見,是眼;若換耳根,耳根就是聞;鼻就是(鼻+臭),舌頭就是嘗,知就是感覺,覺知就是內心,心裡感覺覺知。
  所以根是由外頭的塵所引發的,塵是由根而認識的,咱們一個一個的分別解釋。見精映現的色塵,因為外頭的色塵結色成根。但是這個根由於你的見精對待外頭的色塵,攬取那個色塵,就是外色;而你的眼根是勝義根,根對於色,色攝於根,這就是見色元根,見的色相是你的眼睛的根所發成的。但是這根又由哪來的?妙圓當中,黏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的根,互為因果的。這樣子把根跟元,乃至於清淨的四大,成為眼睛的體,像蒲萄朵似的,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於動、靜的二種的相相擊,在你妙圓中,黏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這講耳根。耳根的由來,它是怎麼成的呢?是由動、靜二種聲塵,動的塵跟靜的塵二種。它們兩個互相衝擊,動沖於靜,靜止於動。以動擊靜,動了,靜就沒有了,動生則靜亡。若是清靜下來,動境消失了。所以你的妙圓黏湛之耳根(體),是因外頭聲塵所引起的;沒有聲塵,耳根自然就靜下來了,耳塵就靜下來了。聞的精對於外頭的聲塵,就是浮塵根對原來你的清明淨體,這兩個互相的是極細微的,卷外頭的聲而成為你四大的耳根。這個是說的勝義耳根,不是浮塵根。但是耳根是聽的。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黏湛發(鼻+臭)。(鼻+臭)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通、塞所發出的香塵,這是說鼻根。鼻根的通、塞,通了,鼻子很通暢的,你聞到香,聞到其他的氣味,因為香塵又發生你的根。為什麼?你能聞到香、聞到不香,這是鼻根通的時候。鼻根若塞了,香跟(鼻+臭)什麼都聞不到了。我自舉耳根,現在我這耳根失靈了,戴上助聽器還是不靈。為什麼?根跟塵,根發生障礙,根障礙了,塵不起作用了。你這個湛然之體,耳根,我們現在體沒發生,這是現相。本來六根是圓通的,但是凡夫他是障礙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它發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塵相通的時候,兩種互相參,這兩種都不離開妙圓的真體,這是妙圓真體的假現相。“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總說,一個一個分析說,總說就是總體的,就是根跟塵通達沒有障礙的時候,就是你什麼毛病沒有,就是正常的;等一有障礙了,不通了。這一個一個講。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黏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因為恬、變二種相參,湛發一個嘗,嘗滋味的就是舌根,或者是鹹味,或者是淡味。舌根是嘗,一個是舌體,一個是舌用。清淨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舌根是由於恬、變,恬就是安然無味的意思,沒接觸什麼物質;變是苦、辣、酸、甜、鹹、淡,就變了。一個是妄塵,一個是根相對。因為你根恬才知道變,對變才知道恬。如果沒有苦辣酸甜的味道,這個叫恬。這個恬依著你的妙覺圓體,就是你湛然之體發生嘗精,因為嘗精才知道味道,味道都屬於塵。但是這裡頭都有一個離合兩種相,如果與味塵接觸,才知道苦辣酸甜,離開味塵就不知了。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黏湛發覺。覺精映觸,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這是身根,推我們一切身根之由。假使身的接觸,身跟外頭境合,身跟外頭境離,這是相摩的。由於你妙圓之中,黏湛發覺,因為覺感覺到。摶觸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這是專指身體說的,因名為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就是身根離知道,合知道;離也是塵,合也是塵,相摩相離;相摩的時候,你的根跟外頭境接觸了;相離的時候,你的根跟外頭境分開了。你這個覺知跟外邊的境界,暖觸,冷觸;如果熱的一個東西沾到你手、沾到你的身體,你感覺發燙;冷的東西沾到你身上,你感覺發寒。這都是講觸塵,由於離合的這兩種相相摩擦的,所以你才發出來覺;因為覺再反應到觸上,因為觸才成你的根。這樣的清淨四大是因為你有這個身體,有這個接觸,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眼眼鼻舌身所有的根塵境界相都如是的,一個生起,一個滅,滅就是消失,一個消失,這兩種相續。這個相續如果在妙圓當中、實體當中,黏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這講意根。眼眼鼻舌身,意根,身根講觸,意根講知。由於生滅這二種妄塵相續的原因,在你妙圓之中的生而相繼以滅,滅相繼以生。滅是因生,你才能知、才能覺;生由滅而相知,生滅是二種妄塵。哪種塵相現,一個塵相就滅。滅是因生而引起的,生是因滅而引起的,生滅相續。在你那個妙圓當中,湛然之體,發出來知道的一個精,知精、見精、聞精、聽精,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繼的。
  知精是對著法塵說的,緣於法塵。因為法塵而成你勝義的知根,這個浮塵引起你知根的生元,這叫清淨四大。這個相是很微細的,因名的意思,想這個相根,這個叫浮塵根。不是意之體,而是意思意思,這叫意思,這叫意的浮塵根。意的浮塵根,在我們身體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我們現在的肉團心。肉團心就是肉心,這個肉心狀像蓮華一樣的,白天我們這心開了,晚上心合了。在人的身體當中,看是看不到的,它在身體內部,只是思,產生思想的那個思,恒審思量那個思念處。在什麼寄託它的呢?意根,意根寄託它的。我們平常說的意根就是七識。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
  根結都是由妄生的,六根結於六塵。六根之性,六根的根性由於覺明,把這根性的真性又變了,變成妄覺了。這個妄覺的本體就是性覺圓明,真覺圓明。返妄歸真,妄要止住,真就顯現。妄由什麼起的?妄由真來的,妄還歸真。明心見性,就是把妄去而已。妄沒體的,虛妄的事都不是事實,這個我們都明瞭,妄沒體。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鼻+臭)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
  佛對阿難說是以汝今,如果是離開明、離開暗,你還見個什麼呢!有沒有見體?離開動,離開靜,你還聽見個什麼呢!沒有個聽體。這都是解釋前頭的,前頭的文字很生澀,生澀就是你從文字上好像不大什麼明白。你離開文字想它的道理,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見聞覺知,一切動作,你就觀想你這個動作。
  假使你這眼睛看,沒有明暗的二塵,你看個什麼?什麼是你見的體?沒明沒暗,何是你見體?沒有動的聲音,沒有動,沒有靜,你又聽個什麼!聽見動靜嗎?沒有通,沒有塞,你鼻子的(鼻+臭)覺又(鼻+臭)個什麼?舌能知味,非恬非淡,非變就是非淡,你嘗什麼!嘗個什麼味道?你舔舔你舌頭,你嘗個什麼味道?沒有什麼味道。你(鼻+臭),鼻子是(鼻+臭)覺,一個通,一個塞。通了,你聞到一切味;不通了,你什麼也聞不到了。你又嘗個什麼?聞個什麼?變個什麼?非變非恬,你嘗個什麼味道?沒有味道。不離、不合,不離,離開,合起來,不離、不合,你還有感覺嗎?覺觸就沒有了。無滅無生,了知安寄?了知是了知生滅的。無滅無生,還有了知嗎?明暗、塞通、生住異滅,這些都相對的。離開塵,離開境,沒有能知的知;離開知,一切境,境不自知。所以以下總結。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
  總結。前頭講的那麼多,不出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這十二叫有為相。不循就是不隨順,不順這十二相,不順十二有為的相,就是不順它奔塵,不貪戀塵境,這十二塵境。不隨順十二塵境,根不隨塵。根隨塵,這叫奔塵。根不隨塵,這叫一如。你旋轉的根離開一切塵境,不順就是不隨它去分別的意思。
  【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
  這就是悟到這個根是圓通無礙的,無始終,無過去,沒未來,是妄業流轉的,得循圓根,與不圓根,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等於修一劫。這就是明心見性,說開悟了,就是日,開悟就一念間。但是你為了這開悟修行,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輩子,開悟就是一時間。所以他日劫相倍,就是這個含義。
  假使說你這個根不隨著十二相所轉,乃至這十二根門你隨拔一根,一切都斷了,就是伏妄歸真。耀性發明,諸餘五黏,就是一根得解,六根解脫。一根就是隨拔一根。所以後面說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一根圓通,二十五都圓通了,這叫一門深入的意思。修行的話,伏歸元真的意思。伏歸元真就是你一根通了,一切都通了。發本明耀,就是開悟了、明白了。耀性發明,諸餘五黏,一門深入,六根圓通,就是這個意思。那你一根通了,其他的五根都通了。
  從一門不順它流轉,逆過來流,倒流,逆流,一切結都解脫了。就是五蘊你破一蘊,其他都破了。所以開悟的時候,當你明白的時候,那個妄惑你剛一明白,妄惑都盡。這個意思,比喻說咱們這個屋子是黑暗的,已經黑暗一千年了,或者一萬年了。如果我們突然點個燈進去,這一千年暗全沒有了,千年暗,一燈而破之,一明就照了。無量劫來迷了,在生死當中;待開悟了,一念間開悟了,成道了;萬年,萬劫,千年的黑暗頓歇,就是這個含義。
  這一段從文字上或者沒講清楚,你理解從根本上的,就是我們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六根因為起惑,起惑就是迷的意思,我們迷了,迷了黏結在一起;你假個修證功夫,說這六根是黑暗的,但是你明心了,你心裡發光了;心裡一發光,光一照,六塵的黑暗全都沒有了,都消失了。
  心經上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個識身圓通了,色受想全破除了,就一念間。照就是對你那智慧,說你自己的心光發現了,不被塵所迷惑,不被塵所轉。那一照,你心光發現,五蘊沒有了,皆空!那叫圓通,無證的證,無修的修。
  所以在此經後文講二十五圓通,都講這個道理。單講觀世音菩薩吧!一門深入,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耳根圓通,那個就是咱們剛才前文所講的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所寂然了,寂靜二相,了然不生,一切皆空。所以在楞嚴經上講狂心(妄想心)頓歇,就一直歇下來了,一念歇下來了,這就是菩提。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沒有什麼個能證,也沒有個所證。說證得了,成道了;無證,沒有能證,也沒有所證。這就是修證了義妙楞嚴。
  但是觀世音菩薩在此經上講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入流亡所,所入既寂,靜相就沒有動相了,動靜了然不生,就是咱們說那個脫黏,前頭講很多脫黏,就是入流亡所意思。楞嚴經的文字很生澀,你離開文字去想,這段經文顯得時候非常生澀。不由外邊的塵所起的知見,眼不隨著根。我們一般的眼得隨著根,因為根才明發。不由眼根,你這“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可以互相用,不要眼能看見色,不要耳能聞到聲,六根互用。此後下文都舉例了,前頭這些經文沒清楚,佛下文舉例你就清楚了,舉事實。舉事實,舉人,就是六根互用。
  【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我們這個明(智慧),並不是因根而發的。不由根,就由塵了;也不是由塵。凡是根塵所起的都是妄。我們既不從外邊的塵所生起,也不從內的根所生起,那這個知見哪來的?這個知見既不從“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生起,也不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起。這就你參了,你去參吧!明,不是因為根,不是因根而發的;暗,也不是由根而發的;六根能可以互相互用,不要眼能見,不要耳能聽。
  【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
  凡夫、小乘的聖人,就是二乘人,凡、小都是執著,無量劫來就執著六用一定得循六根。這個告訴你,見不一定由眼睛,聲音不一定由耳朵,沒耳能聽,沒眼能見,就是這個例子。阿那律瞎了,因為他愛睡覺,經常睡大覺,佛就呵斥他說你跟螺螄蚌蛤一樣的。這一呵斥他,他生大慚愧,晝夜不睡眠,把眼睛熬瞎了,眼睛是瞎子了。他不睡眠,眼睛不休息就瞎了。經常熬,兩眼失明。佛加持他,讓他修天眼,肉眼沒有了,照樣見;不但見,還能見到三千大千世界。沒有眼睛了,阿那律眼睛熬瞎了,無目而見。
  跋難陀龍,生下來沒有耳朵,他也能照樣聽,不用耳朵聽。不用耳朵聽,他用什麼聽呢?神聽。這一個一個解釋。跋難陀龍生下來就沒有耳朵,沒有耳朵也能聽聲音,照樣能聽聲音。殑伽神女沒有鼻子,沒有鼻子能聞香。驕梵缽提沒有舌頭,他也能知道味。舜若多神是空的,舜若多性可銷亡,因為空性。這個神沒有身體,是空性。但是他有感覺,感覺著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其實體全無。諸滅盡定,像聲聞入了滅盡定了。舉個例,就像迦葉尊者,他意根久已經滅掉了,沒有意根了,圓明瞭知,不因心念。再一個一個講。
  阿那律陀翻華言叫無貧,因為他九十一劫從來沒有受貧窮困苦,永遠富有。在佛出世的時候,他是佛的堂弟,白飯王的兒子。他從佛出家之後,他愛睡覺,和一般人一樣多是昏昏沉沉的常睡覺。佛就呵斥他。他一精進就瞎了,兩眼也熬瞎了。佛教他修金剛三昧眼。後來他得到金剛三昧眼了,就是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他手掌中一個果一樣的。這是沒有眼睛而看見,見不一定由眼睛,形容這個的。經文說無目而見,因為他精進失掉眼睛了,這樣得到金剛三昧眼。
  其次,跋難陀龍。跋難陀龍翻成華言就是善歡喜,它是個龍,龍王,護持摩竭陀國,讓摩竭陀國風雨即時,人民歡喜,所以它的名字叫善歡喜。它雖然有耳朵,失聽了,耳朵壞了,不能聽到聲音。用它的角,龍有角,龍有犄角,就像羊子角似的,像牛的角似的;它耳朵壞了,用它那個龍角來聽聲音。
  殑伽神女,這是河的名字。殑伽河翻天上來,河的名字翻我們華言叫天上來。從哪來的?從雅魯藏部江去的。因為珠穆朗瑪峰的雪流下來變成水,經過西藏的雅魯藏部江,流到印度去,就是殑伽河。殑伽河就恒河,多名而已,說天上來。雪山的頂上,阿耨達池,就是珠穆朗瑪峰山上的,這樣子。這個主河的神這個神女,她能使水的流動,女神的名字,河也是這個名字。
  驕梵缽提,異舌知味。驕梵缽提翻我們華言叫牛(口+司),他沒有舌頭而能知道味道,舌頭沒有而能知道味道。
  舜若多神,咱們翻虛空神。虛空神沒有身體,似虛空。他因為無有身感覺著很苦,所以找佛,求佛拔他的苦難。所以佛的神力讓他現身觸,無身而感覺著有身,意識,識神感覺的。所以叫舜若多,咱們經常念楞嚴經,舜若多性可銷亡,不曆僧伽獲法身,舜若多是空的,空的還有銷亡嗎?沒銷亡。假使舜若多性也有銷亡的話,那我不經過很長時間就能夠成佛了,獲法身。念前頭那個偈子,就指他說的,指舜若多神說的。
  得滅盡定,滅盡定是指著聲聞說的,聲聞滅那個定就叫滅盡定。怎麼叫滅盡呢?把受想都滅除了,沒有受、沒有想了,就叫滅盡定,得這麼個定的名字。就是他的第五識跟第六意識都不起現行了,修定的力量使他不再起現行了,就是聲聞、緣覺的滅盡定。今天就講到這吧!【以上文字依夢老法音自行整理,仰請參考】
  【阿難!汝今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銷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我們要達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這六根不被塵所縛。咱們這六根是被六塵把它縛住了,超越一切器世間。所以佛對阿難說的,假使你的根(六根)圓拔,內瑩發光,就是使你性體發出智慧的光明;這個光明就是用,體就是性,從性體發出來的大用就叫圓拔已。圓拔已就是把六根脫落,不被塵所擾,內裡頭就發出光來了。能發光的時候,光照一切浮塵根,即體淨,體清淨,大用現前。
  如是浮塵,及器世間,大用現前的時候,把世間一切虛妄的妄相給銷失了。如拿開水澆冰,如湯銷冰,拿滾水你澆那個凝結冰上,冰就化了,應念化成了。我們要把妄銷,把一切六塵境界虛妄的妄相銷失之後,自然產生你原來本俱的覺性就現前了。
  【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現前,六根黯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知覺是同。】
  同時佛又打個比喻,阿難,如彼世人,就像一個世間人,一個人,他的見是由眼而生的,聚見於眼,由眼而見。但是若暗相現前,眼就看不見了。若令急合,暗相現前,這六根黯然了。你腦殼(頭)跟你腳,乃至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辨,為什麼?知覺是同。就是你感覺到你的根身,就是“眼、耳、鼻、舌、身”,這是根身,這根身本來是自在的。那你眼睛看一切事物,因為你循你的根而發你的見而產生見,由眼根對外頭的塵境而生起你眼識。急合就是根塵相合了。如果暗相現前,暗相現前就黑暗了,眼睛看不見了,沉默了,耳朵也聽不見了,就是六根黯然了。但是眼雖不見,你的頭跟腳,你的知覺會感覺到;沒見到腳,你能感覺到腳。為什麼?循你的體外繞。就是能見的見(見性),雖然在黑暗當中,你能感覺到,那個知覺是同的。能感覺的那個覺知那是同的,就是六根都是同的,就這個含義。
  【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永不能昏。】
  但是你要見是因為有明。緣見因明,你能緣這個見,看得見這個見是因為明,或者日明,或者月明,或者燈明;有明才能成見,無明不能成見,等到黑暗的時候你還能見嗎?所以見是因明,暗成就不見了。到夜間,沒有“日、月、燈”三光的時候,你還能看得見嗎?不明自發。不明自發發出什麼來呢?不明發的都是暗相,見的昏暗相,但是你這個見性的性它不是昏暗的。昏暗境界,但是你的見性不昏暗,這個性不昏暗。所能不能見的是根對塵,眼根對著外頭的色塵,你見沒有失掉,你這個能見的見永遠不能把它昏掉了。能昏掉嗎?根銷塵隱,塵不現了,但是你仍然能見暗。見明不成,能見暗,見還不失掉的意思。塵境有兩種,一個明,一個暗,你不能見明,而能見暗。
  這是凡夫、一切眾生他的根跟他的塵沒有外緣的時候,效果沒有了。但是他的見性,這個性見(能見的見性)它不假緣的,不假緣它也能見。見明見暗,明暗都不見,他見性並沒失掉。就說他本覺勝淨的那個圓俱的妙明的心永遠不失的,不因為明暗、塞通而他那覺性不成圓妙。
  【根塵既銷,雲何覺明,不成圓妙?】
  根塵既銷了,覺明現前,那就圓妙了。如果根塵沒銷,根跟塵外頭境沒有銷,那你的明性還不失掉,內光返照,這個含義。所有的一切諸相就像那個冰一樣,你拿那滾燙的開水一澆都銷滅了。就是你那個覺明的妙明覺心(那個無上的知覺)來照一切相的時候,一切昏暗就是無明、煩惱,這些塵沙全都消失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因地覺心,欲求常住,要與果位,名目相應。】
  佛向阿難講了之後,阿難就向佛說,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說言,就是照世尊你剛才所說的,在我們因地當中發了菩提心了;因地覺心就是發了菩提心了,就是發一個覺悟的心,發了菩提心了。因為這個覺心,想讓這個覺心常住,常覺而不迷失的,那麼與證的一切所證的果,證果者,名目相應。這個含義就是說我們發了菩提心,就是發覺悟的第一個心,這個時候發了初心的因地心了,因地發了菩提心,想要這個心常住而不失掉。常住而不失掉,你去修煉;修煉成了佛了,它就不失掉了。
  因為我們在生活當中,在生死的根本之內,那個不生不滅的、那個圓湛的本體的性被生滅所掩蓋。現在我們發了心了,發明了心地了,果位修成了,那要與果位這個就是名目相應;就是發的因心跟果位相契合了,就叫相應。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是七種名,稱謂雖別,清淨圓滿,體性堅凝,如金剛王,常住不壞。】
  像佛常說,世尊,如來所說的在果位當中,發了菩提心,修了菩提道,證了菩提果,就證了涅槃;乃至於這些個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就是第八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這個名字有七種,這七個都是果上的名詞;出纏了,叫出纏的真如,果相的名詞,果相菩提,就證得了智德。這些名詞雖然不同,心是一個,清淨圓滿的含義是一個。心體是堅凝的,不被一切所壞,能破壞一切妄,像金剛王一樣的,這個時候就常住不壞了。在我們把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二死永亡。分段生死是凡夫,變易生死是二乘菩薩,二乘人跟菩薩的位置,他們所受的是分段,他們所得到的法身。
  這個裡頭所說的真如,真如我們跟諸佛菩薩同等同等,這是性德。但是它有差別了,一個妄,一個真。若有妄,真就被淹沒掉了;說真,妄就消失掉了。等你證到真理的時候,一真一切真,一切法都是真實的;但我們現在在妄中,一妄一切妄。這個妄從哪裡來的?從真來的。等你證得的時候,無妄可遣,真外沒有妄,純真之體。如佛說吧!如如不動,不會因變遷,也不會有一妄,一如一切如,沒有一法不如的。但是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把你本有的如(體,如是指體說的)迷失了;迷了,好像失掉了;那諸佛證了之後,顯現真如的體,起自在的用,這還是原來本俱的。因為真如不變,隨緣了;隨緣,真如並沒失掉,證佛所證得的,那個返本還元,也不是另外得到的。所以佛與一切眾生,心、佛、一切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的心跟佛所具足的心,在佛性就是本覺那個真心。本來就是佛,眾生都是具有的;具有的,迷了;並不是失掉,若是失掉就得不到了。迷了,把迷去了呢?因為我們這個佛性的真心埋沒在“色、受、想、行、識”,埋沒在五蘊的身中。諸佛假修證,這叫本覺出纏,不被這些迷所纏縛,所以現了妙明紫金光。凡夫所具足的被迷所掩蓋。
  庵摩羅識就是無垢識,或者叫白淨識,迷位之中,在迷了時候就叫阿賴那識,在佛的果位中號庵摩羅識,它能夠識別一切諸法,它永遠不被染所染。這就是空如來藏性。一切諸佛在因之中返妄歸真了,複本心源,究竟清淨,又恢復原來的本心清淨。
  這些意思不管名詞很多,實際上理無二致,在理上沒有兩個道理,就一個道理。但是在事上,事有千差,在事上千差萬別。
  【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猶如念心,離於前塵,本無所有。】
  佛又對阿難說,若此見聽,離於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你不要懷疑,什麼呢?就是妙明那個心不是斷滅的。我們業識這個識,假使這個見聽,若離開了見聽,離開明暗色塵,乃至六入十八界都離開了,離明離暗,還能找一個見體嗎?假使這個見聽離開這些明暗、動靜、通塞,畢竟無體,沒有實體的。就是我們思念這個心離於前塵的境界,妄心對待妄境,一切無有,本無所有,就是這個含義。
  【雲何將此畢竟斷滅,以為脩因,欲獲如來,七常住果?】
  你不能夠把你這個念心離開前塵,本來無所有,是不是斷滅?無所有就是什麼也沒有了;沒有了,就是斷滅相了。斷滅相,還能修成嗎?要把這個斷滅當你修行的因,能獲如來的果德嗎?就是這麼一個問號。所以這果德永遠不會失掉的,它是常住的,常住的而不失。
  像我們凡夫,現在我們都是凡夫,我們跟諸佛,諸佛是證得的,我們凡夫是本俱,我們俱有;俱有,沒有能用不上。用不上是什麼呢?你沒產生用,被迷惑了。我以前不是常時跟大家比方說中國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人民的,就是我們每人都有一份,但是你能起用嗎?你想到銀行去拿錢,拿得到嗎?就是這個含義。把這個形容著咱們這個本俱的,不錯!人人都是佛,人人都具足;但是你迷了,妙用產生不了了。你必假修因,一定得假修;修成了,這時候就能獲七常住果。上頭說明、暗、動、靜、通、塞,這一切七種的含義,我們不一一去分別它了。
  【世尊!若離明、暗,見畢竟空;如無前塵,念自性滅。】
  在這個時間阿難向佛表達,世尊,假使說離開了明和離開了暗沒有前塵了,那你念的自性不是滅掉了嗎?沒有了,滅掉就是沒有了。離開明暗這個見畢竟空,假使說沒有前塵,念的自性不是滅了嗎?離開塵,沒有自性,阿難所疑的。假使說一根,我們這個根根識相同的話,那“眼、耳、鼻、舌、身”這個五根,再加上“意”根,離開塵境,離開外頭塵境,沒有實體,那佛所破這個識心,離開塵也沒有性,這兩個有什麼差別,那不是自性也滅掉了?滅掉就沒有了,跟那“眼、耳、鼻、舌、身、意”前境沒有了,沒有前境了;沒有前境,對什麼?沒有塵;沒有塵,能對塵的那個性不是滅掉了嗎?這是問號的。
  【進退迴圈,微細推求,本無我心,及我心所,將誰立因,求無上覺?】
  進退迴圈,微細推求,本無我心。這個咱們前頭看演若達多把腦殼失掉了一樣的,那是比喻;沒有我的心,那我心所也不成立了。就是依著心而產生的一切全不成立了,那有什麼叫因呢?將何來立因呢?就是誰來求無上正等正覺呢?這是退一步。若就思想說,前的思想,退後的思想,就是迴旋不斷,進退迴圈,不斷的意思。我微細推求,我仔細的,本來沒我的心,也沒我的心所,那因從何立?又如何求無上正覺?這是第一個問號。
  【如來先說:湛精圓常。違越誠言,終成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
  如來先說,佛你以前經常跟我們講;先說,就是佛你以前不是跟我們這樣講。湛精圓常,我們那個心精湛,是常住的,是圓滿的;你現在又說它的生滅,不圓滿了。違越誠言,把你過去那誠實的話是不是違背了?這樣的開玩笑成了戲論了,戲論就是不真實了。如來,你是真實語者;如果這樣戲論,雲何如來,真實語者,又怎麼能說佛說的話都是真實的呢?問號。
  這就有雜音了。佛你說的話,先前所說的湛精圓常,湛然不動,精而不雜,見不動,常住的。現在好像不是這樣子了,就是用現在的話推翻佛以前所說的。
  【惟垂大慈,開我蒙吝!】
  因此惟垂大慈,開我蒙吝。因為阿難疑這個因跟果相違背了,這段話就是阿難已懷疑這不是因果相違背了嗎?跟佛以前所說的不是這樣子。
  【佛告阿難:汝學多聞,未盡諸漏。心中徒知,顛倒所因,真倒現前,實未能識!】
  佛告阿難,佛就對阿難講,給他解釋。汝學多聞,未盡諸漏。你在學習當中,多聞總強記,是不錯!多聞,能記得到。這是你以前所有的,多聞!但是你沒斷煩惱,沒斷思惑。現在他已經斷見惑了,未盡諸漏,還沒斷思惑。因為這樣子你對於根性,懷疑根和性是斷滅的。你心中徒知,徒知當空知一樣的,不知道,徒知就是不知。顛倒所因,為什麼?無常計常,無我計我,都是顛倒的。真正的倒顛見現前你不認識了,實未能識。因為你偏于多聞,沒有定力,只斷見惑,連思惑都沒斷,思惑都在。未盡諸漏,就是你沒斷思惑。你心中徒知,徒當但字講,但但的知道一點。知道什麼呢?顛倒你知道了。真倒現前,實未能識。知道那個不真實的假顛倒,你知道了;真正的顛倒現前,你就不認識了。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
  恐汝誠心,猶未信伏。佛跟他說,我對你是直說的,直說的是根性真常,沒有假方便。以前我跟你說都是方便善巧,現在我跟你直說,沒假方便。因此你誠心的來信伏,現在所有跟你講的塵世俗一切事物。現在我跟你講的是真正的實說的,沒有假方便。所以佛就給他做一個事實比例來證實這個問題,證實他那個聞知。我以前跟你說的話,你所聽到的,現在我給你舉個例子來證實吧!大家在這個喻上可以理解這個理。
  【即時如來,敕羅(目+侯)羅,擊鐘一聲,問阿難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我聞。】
  如來即時叫羅(目+侯)羅打鐘,擊鐘。打了一下鐘,佛就問阿難:聽見沒有?阿難、大眾俱言:我聞。那打鐘還聽不見嗎?當然大家都聽見了。
  【鐘歇無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俱言:不聞。】
  打完了,那個鐘聲過去了,歇下來了。佛又問他們汝今聞否,鐘聲還有嗎?阿難跟大眾說,俱言:不聞。你不打了,鐘聲沒有了,那鐘聲傳一下就斷了,斷了就沒有聲音了。
  【時羅(目+侯)羅,又擊一聲。佛又問言:汝今聞不?阿難大眾,又言:俱聞。】
  羅(目+侯)羅又打一下鐘,那又有聲音了。佛又問他們,問阿難,汝今聞否,說:你聽見沒聽見?阿難、大眾又言:俱聞,聽見了。鐘又打,又有聲音了。
  【佛問阿難:汝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我得聞;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聞。】
  佛問阿難:你怎麼樣聽到的?汝雲何聞,問他怎麼樣聽到的?什麼樣叫聽到?因為什麼又聽不到。雲何聞?雲何不聞?阿難跟大眾白佛言:你打鐘,鐘聲有了我們就聽見了,我們就得聞了。你不打了,隔了時間長了,鐘聲消失了,那音聲就沒有了,音響就雙絕了,那就聽不見了,沒有了。則名無聞,不打鐘了,聽不見了。
  【如來又敕羅(目+侯)羅擊鐘,問阿難言,汝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佛又敕羅(目+侯)羅擊鐘,佛叫羅(目+侯)羅再打,問阿難:汝今聲否,還聽到、沒聽到?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又打,鐘聲又發聲了,所以聽到了。不打,鐘聲沒有了,所以聽不到了。
  【少選聲銷,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答言:無聲。】
  少選聲銷,打完鐘,停一下,就是少選,少選那聲音就消失了。佛又問言:爾今聲否,說:還有聲音沒有?阿難、大眾答言:無聲。你不打了,鐘聲沒有了。
  【有頃羅(目+侯)羅,更來撞鐘。佛又問言:爾今聲不?阿難大眾,俱言:有聲。】
  有頃,就是又等一下、停一下子,羅(目+侯)羅又敲鐘,佛又問他們,問阿難:爾今聲否,聽到聲音了嗎?阿難、大眾俱言:有聲。又打,聲音又發聲了,鐘又發出聲音了。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阿難大眾,俱白佛言:鐘聲若擊,則名有聲;擊久聲銷,音響雙絕,則名無聲。】
  佛問阿難:汝雲何聲,雲何無聲,為什麼一會兒有聲、一會兒無聲?阿難跟大眾就跟佛說:你打鐘,鐘就有聲音了,我們就聽見了;你不打,聲音就沒有了,所以聽不見了。音響雙絕,那回音也沒有了,打鐘的聲音也沒有了。這個我們大家都能理解,打鐘,當然你就聽見聲音了;不打,你就聽不見了;那鐘聲又打,你又聽見了。這是比喻,以下就合法,就破除阿難那個聞與不聞。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汝今雲何自語矯亂?大眾阿難,俱時問佛: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佛言:我問汝聞,汝則言聞?又問汝聲,汝則言聲?惟聞與聲,報答無定,如是雲何,不名矯亂?】
  佛語阿難,及諸大眾,佛就跟阿難跟在會大眾說,你們自己的語言矯亂、混濁不清。大眾感覺著說你打鐘我們就聽見了,你不打鐘我們就聽不見了,我們怎麼會混淆呢?俱時問佛,大家都向佛問。我今雲何,名為矯亂。什麼叫我們亂聽?沒有矯亂!佛就跟他們說,我問你們聽見沒有?汝言聞,就是聽到了。我又問汝聲,汝言聲。聞與聲,報答無定,你們回答我的不一定,就是矯亂。雲何名為矯亂?這個裡頭咱們恐怕跟阿難一樣的,打鐘就有聲音;鐘不打了,不打了當然沒有聲音了。這是對的,佛怎麼責備說是矯亂的呢?
  這是聲之有無,聲音有、沒有。說你聞性有生滅沒有,問題在這。能聞的聞性是不是隨著鐘的生滅,聞性有生滅嗎?能聽的聽,你們答覆我的是混淆,混淆就叫矯亂。大眾聽佛這個責備,他們不能接受,我們沒有矯亂,我們都是據實而答的。有聲音,我們聽見聲音;沒聲音,我們聽不見聲音。聲音有、無,聲音有,我們就聽到;聲音無,我們就聽不到。你要擊鐘,鐘有聲音;你不擊鐘,就沒有聲音。這是事實,怎麼會說我們矯亂呢?
  佛又問他們,佛說鐘聲一擊,鐘一打有聲音,我問你們:聞否?你們答覆我:聞。鐘歇了,不打了,無聲,我又問你們:聞否?你們都說:無聞。鐘再打,又有聲音了,,我又問你們聞否,有聲音沒有?你們答有聲。再一會兒聲歇了,你們都說沒有聲音。聲聞雙審,問他兩種關係,有和無歸一邊,畢竟還是有、還是無,有聞、無聞跟有聲、無聲,你們說的是混淆的,所以我說你們矯亂。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雲何知?】
  在聲銷的時候,佛問阿難說,佛向阿難說聲銷了,沒有響,沒有音聲的時候,你們說無聞。真的無聞嗎?若是聞性已滅,你沒有這個聞的性,跟木頭一樣,那鐘聲再打的時候,你就不知道了,因為消失了。為什麼鐘再打的時候,你又聽到了?這不是無聞。所以你能聞的這個聞並沒有消失,聞性不失。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雲無,誰知無者?】
  你能知道有、知道無,這個是聲塵,聲音的有,聲音的無,這是聲塵。有、無,或者是有,或者是無,打鐘就有聲音,不打就沒有。但是你這聞性可沒有有、無,明白嗎?聞性,你能聞的那個聞性,它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你打的時候我就有聲音,我就說它有;你不打的時候,我就說它沒有,但是你聞性可不是屬於有無,有無是外頭塵。是你根嗎?
  大家要注意,要多用思想觀照,說開悟的楞嚴。聲有無是屬於塵,但是你的性,能聞的聞性它不屬於有無,你有聲它就現,無聲它就現無,它也不是有、也不是無。它若是有,你不會知道無;它若是無,你不能知道有。有無兩邊都是塵。為什麼?有聲音知道有,是因為有聲音。沒有聲音知道無,這個誰知道的?能知有無的是性,不是鐘的聲音。鐘的聲音是塵,聞到聲音、聞到沒聲音是性。
  【是故阿難!聲于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因此佛對阿難說了,是故阿難,聲于聞中,那個聲音在你聽的當中,聲有生滅,那個聲音有生有滅,你的聞性可是沒生沒滅的。聲的生起,聲的滅,它使你的聞性知道聲音有了、聲音無了,但是你這個聞性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
  咱們把這個問題聯繫我們生死、煩惱,是有、是無?誰知道的生死?人家問你,你說:唉呀!我很煩惱。你為什麼知道你煩惱?能知道你的煩惱的這個知不煩惱。所以明心見性開悟了,就是一個認知的觀念。我們禪宗經常講開悟了,開悟了就是它的性體知道外邊全是客塵,客塵跟性體,能知的知跟所知的知兩個不是一個,你的心跟你現在的肉體不是一個。因此而說,人死了是肉體,你的心並沒死。這個就要參了!
  例如說我們有哪痛,病苦,大家可以用這個觀念來觀照。你有個知覺覺到痛,你感覺著痛,但是你能感覺這個感覺它不痛,“有覺覺痛,無痛痛覺”,你能感覺痛的它不痛。例如說我們說話,說我的身體、我的眼睛、我的肉體、我的手、我的胳臂,這是物質的,你能知道我的胳臂、能知道我的手,那個能知不是你所知,能知非所知,這個懂吧?你任什麼說話之中都是我的,我的腦殼、我的眼睛、我的嘴巴、我的身體,我在哪裡?都是我的,那我呢?就是這個意思。
  像現在阿難問的這段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能知道鐘的聲音,打鐘,聽到聲音了;不打,你聽到沒有聲音了。你這個能知不屬於聲音,你知道聲音有、知道聲音無,你能知這個知不屬於聲,既不屬於有,也不屬於無,不要顛倒。
  【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所以佛對阿難說,汝尚顛倒,惑聲為聞;你迷惑了把聲當為聞,這是迷惑。為什麼要昏迷,把常作為斷,把斷作為常。咱們眾生,咱們這肉體是分段的,但是我們有真常,知道這個斷,知道不斷。因為聲而生聞,聲跟聞不是真的。有了,聞了,人家一打鐘你就聞了;不打,你就不聞了。你把聲跟聞沒弄清楚,能聞的聞不是所聞的聲。凡夫就顛倒了,以常為斷,以斷為常。
  所以佛對阿難說以常為斷,終不應言,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因為根性是常住的,塵性是斷滅的,鐘聲可以隨時有,隨時無有,但是你能聞的這個根性可不是斷的,無聲它也在,有聲它也在,你打它就聞,你不打它就不聞,常住的。這個道理就不容易辨別了,就像擊鐘一樣的。你那個聞鐘聲的那個聞性,不因為他打鐘你才有聞性,也不因為他不打鐘把聞性失掉了。不是的,他打你就聞,他不打你就不聞,只是不聞那個聲,但是你能聞的聞性可存在的。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舂搗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于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佛又舉個例子,如重睡人,這個人睡覺睡得很昏沉,愛睡覺。眠熟床枕,枕到枕頭,睡到床上,睡得很幹什麼。其家有人,于彼睡時,搗練舂米,其人夢中,聞那個舂搗的聲音,他光聽到聲音,他不曉得人家在那舂米,他認為打鼓。人家本來是舂米,他認為擊鼓,或者是撞鐘。因為他作夢,他聽到聲音了;聽到聲音了,他認為或者打鼓,或者撞鐘。這就是夢境。
  你的聞性是常住的,你的意念是有差別的,常住那個聞性跟你意念是兩回事,意念可以銷失的。這個道理拿這個作比喻的,大家一想就可以懂得了。
  【于時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但是他睡覺睡醒了,于時忽寤,遄知舂音,這個時候他就知道那個搗米舂米的聲音。自告家人,他就向家人說:我正夢的時候,我把你們舂米的時候,我當成打鼓。其實是聲音,誤解聲音,把那聲音誤解了,人家舂米他當成打鼓。
  【阿難,是夢中人,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佛對阿難說,這個夢中人,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他雖然是睡覺,但是他那個聞性並沒有昏迷,就證明這一點,那夢中人他夢中所記的開閉通塞,憶想,他是那個耳朵的根,肉耳的根;根跟塵,跟外邊聲音的聲塵,聲塵隨時有、隨時沒有,但是能聽的聞性可是常有的,不隨著他睡覺而睡覺,聞性不睡覺的,就是這個含義。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縱使你說你肉體不在了,死亡了,你這性死了嗎?肉體沒有了,性還在。就是咱們神,咱們說靈魂,咱們說的叫靈魂。肉體銷亡,你的靈魂並沒隨你銷亡。
  這個例子很多,曾經一個人跟我講她死了三次;死了三次,就是她肉體死了,靈魂離開肉體了。怎麼叫死三次呢?這是婦女,她在生產的時候難產死了。死了,她自己感覺到,她的神識、她肉體痛苦得不得了。一下子,痛苦沒有了,她神識就升空了。這時候她看見她的親人圍著她屍體哭,但是她因為意念眷戀這個屍體並沒離開,在哭的時候,她自己想我一定還要生存下去,她就堅強的她那神識又入她肉體。這是第一番。入她肉體了,那種痛苦咱們說人昏迷狀態,她感覺著她那個神識又離開肉體了。這是第二次。離開肉體,她捨不得,她神識不肯走這個肉體;經過一段時間,她在空中這麼纏繞,又回到她肉體,這回再痛苦也離不開了。後來她好了,當然是那個病就好了。她像我說,她生了死了、死了生了這麼三次,就是神識離開肉體,完了又回肉體;回來肉體,那肉體痛苦的又離開神識了。這還是說她形體沒有銷失的。有些個他形體肉體銷失了,就像我跟大家講以前在終南山那個老修行一樣的,他肉體已經沒有了,他這個識神形銷性在,就是那識神還在,聞到他那道友給他一開示,他說:我在哪裡?我在哪裡?他說:你入水不淹,入火不焚,要我做什麼?他就開了悟了,開了悟了就悟得了。
  所以咱們每個人說話,我的身體、我的眼睛、我的兒子都不是我,我的眼睛不是我,乃至我整個的身體不是我,是我的。那麼我的桌子、我的墊基有什麼差別?通說我的。那我呢?我的就是那個心。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性不銷滅。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不開什麼悟呢?性淨妙常。開悟了就是明白了,性淨妙常。我們迷了這個真理了,迷了這個真理只是一個假相的迷,我們的因心並沒有失掉,因並沒失掉。是從無始以來,真性被無始的無明給迷住了。從那妄動以來,我們的塵境跟心分成兩個了,把這個色身的跟外頭的塵境產生的憎和愛;憎就是討厭的,不想得到的,愛就是想得到的;但是我們的性體性淨妙常,不變的。
  【不循所常,逐諸生滅,由是生生,雜染流轉。】
  因為不循著性體轉,而著外邊的生滅相,就這樣的生生,生了又生,生了又生,流轉!在這流轉可是雜染了,時而變男的,時而變女的,時而變人,時而變豬,六道輪轉,就不能出離。
  【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若超出了,那就成就了。咱們修行什麼呢?修行就是不順色身去流轉,要悟得性淨妙常的本體。如果我們要把生滅棄掉,守于真常不變的,那個常光現前,根、塵、識這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六識心銷落;銷落就是斷了。

  【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
  什麼叫塵?什麼叫根?什麼叫識?想相的為塵。咱們想,想相的為塵。識情,咱們所用的心都是識,這個識情就叫垢。想相為塵,識情為垢。塵垢都遠離了,離塵離垢,咱們不是常說法眼清淨嗎?這叫法眼。法眼清明了,不被塵垢所垢染了,就像我們眼睛因為有塵垢,你看什麼是模糊的;但是洗乾淨了,塵垢沒有了,這才叫成道了。這個知覺叫無上的知覺,把你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種東西都銷落;銷落之後,法眼明淨,產生你的知覺,這個知覺才是你的真正的知覺,那就開悟了。咱們所說的了生死,了生脫死,就是根塵脫落,根跟塵脫落了。
  咱們有些個道理很強的人,他自己能夠主宰他自己的生滅;主宰他自己的生滅,就是生死自己掌握。所以等你那個根、塵、識這十八界,咱們現在運用的都是這十八種東西,六根、六塵、六識;等它銷落了、銷失了,想相你斷絕了,識情的轉智慧了,這兩個都離你遠了,那你法眼清明,這就成了無上正覺。今天我們提前幾分鐘,就講到這裡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66716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