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21 23:30:33瀏覽55|回應0|推薦0 | |
大念處經 - 中譯:曾銀湖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er Discourse on the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 巴利英譯長部第2222經 巴利英譯:Maurice Walshe(英國) 英文中譯:曾銀湖(台灣) ※ 譯文中的( )處是中譯者加註,只供參考 。 我聽說是這樣:有一段時間,世尊住在俱盧族人間一個叫做卡摩沙達摩的聚落裡。在那兒,世尊告諸比丘說:「比丘們!」「世尊」比丘們應聲。世尊說道:「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袪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証涅槃—那就是四念處。」 「是那四念處呢﹖比丘們啊!比丘堅定正住,熱切的,念念分明的,專注的,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感受(的狀態)來觀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心意(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他堅定正住,熱切的,清明的,專注的,就心法(的狀態)來觀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間的渴愛和煩惱。」 【身觀念處】 一、專注於呼吸 「比丘們啊!比丘應該怎樣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呢﹖比丘住於林間、樹下或空曠之處,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現前。專注於入息,專注於出息。長入息時知其為長入息,長出息時知其為長出息。短入息時知其為短入息,短出息時知其為短出息。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入息時,了了分明覺知全身(與入息互動的過程)。』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了了分明覺知全身(與出息互動的過程)』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入息時,平息了全身(與入息互動)的過程。』他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平息了全身(與出息互動)的過程。』就像一個旋盤工(好比手拉胚的陶師)或他的助手,在做一個長轉的時候,知道他正在做一個長轉,或者在做一個短轉的時候,知道他正在做一個短轉,比丘也是一樣,長入息時知道其為長入息如是訓練自己,繫念著:『出息時,平息了全身(與出息互動)的過程。』」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自己)內在的和(其他)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的現相,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惟身體上消失的現相,他堅定正住於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和消失的兩種現相。然則,念住『有身』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覺察和認知(真相)所需而已,而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二、四威儀 「再者,比丘當走路時,了了分明正在走著;當站立時,了了分明正在站著;當坐下時,了了分明正在坐著;當躺臥時,了了分明正在臥著;不論身體處於何種狀態,他都了了分明。」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其他)外在的,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狀態)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三、念茲在茲 「再者,比丘在前進後退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前瞻後視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屈伸俯仰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穿衣持缽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吃、喝、嚼、嚐之間,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大、小便利之際,要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在行、住、坐、睡、醒、語、默之間,應了了分明他的一舉一動。」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其他)外在的,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狀態)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都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四、憶念厭惡相(不淨觀):身體的各部份 「再者,比丘應觀察此身,自腳底而上,自頭頂而下,皮膚所包藏的充滿了種種不淨:『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肌、腱、骨、髓、腎,心、肝、膜、脾、肺,膈(腸膜)、腸、胃、糞、(腦)、膽(汁)、痰、膿、血、汗、脂、淚、(油)膏、涕、唾、(關節滑)液、尿。』就好像有一個袋子,兩端開口,裡面裝了各種穀物,諸如:粟米、稻米、綠豆、豌豆、芝麻、精米,有個好眼力的人打開袋子並檢查它們,說道:『這是粟米,這是稻米,這是綠豆,這些是豌豆,這是芝 麻,這是精米』比丘也是一樣地觀察此身:『這身上有髮、(毛)、(爪)‥‥ ‥‥ 尿。』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其他)外在的,內在的兼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五、四大元素 「再者,比丘觀察此身,乃是元素所組成:『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水元素。火元素,風元素。』就好像一個熟練的屠夫或他的助手,宰殺了一頭牛,把屠體分成 各部份,坐在十字路口(兜售)一般,比丘觀察此身,也把身體分成各種元素來看待:『在此身中有地元素,有水元素,有火元素,有風元素。』」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而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六、九墓墟觀 「再者, (1)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死了一、二或三天,腫脹青瘀、潰爛流膿,將此身與其相比較,繫念:『此身性質相同,將來也會變成像這個樣子,無法避免那樣的結局。』」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其他)外在的,內在的兼外在的,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而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再者, (2)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被烏鴉、禿鷹或兀鷹啄食,被野狗、胡狼或其他各種野獸啃食,將此身與其相比較,繫念:『此身性質相同,將來也會變成像這個樣子,無法避免那樣的結局。』」 「再者, (3)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血肉連筋的骸骨‥‥ (4)肉脫血漬連筋的骸骨‥‥(5)肉脫血乾連筋的骸骨‥‥(6)零亂地散落四處的肢骨—手骨、腳骨、脛骨、大腿骨、臀骨、脊骨、頭蓋骨,將此身與其相比較‥‥」 「再者, (7)就像比丘在墓墟之間看到被拋棄的屍體,骸骨白晰如貝殼般‥‥, (8)骸骨堆積經年‥‥,(9)骨骸腐蝕成塵‥‥,將此身與其相比較‥‥」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自己)內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其他)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就(自己)內在的和(其他)外在的身體(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他堅定正住,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的現相,觀察思惟身體上消失的現相,觀察思惟身體上生起和消失的現相。然則,念住『有身』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覺察和認知(真相)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身體(的狀態)來觀察思惟身體(的真相)。」 【受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感受來觀察感受呢﹖比丘正在經歷著愉快的感受時,對這愉快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經歷著痛苦的感受時,對這痛苦的感受要了了分明;正在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受時,對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愉快的感官(例如: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感受時,對愉快的感官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時,對愉快而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經歷著痛苦的感官感受時‥‥;經歷著痛苦而非感官的感受時‥‥;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的感官感受時‥‥;經歷著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且非感官的感受時,對這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且非感官的感受要了了分明。」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他堅定正住,就外在的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他堅定正住,觀察思惟感受生起的現相,消失的現相,感受生起和消失的現相。然則,念住『有受』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認知和覺察(真相)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就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 【心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呢﹖比丘於貪慾心知其為貪慾心,心離貪慾知其離於貪慾;於瞋恨心知其為瞋恨心,心離瞋恨知其離於瞋恨;於愚癡心知其為愚癡心,心不愚癡知其不愚癡;於收攝心知其為收攝心,於放逸心知其為放逸心,於增上心知其為增上心,於停滯心知其為停滯心,於勝妙心知其為勝妙心,於下劣心知其為下劣心,於定心知其為定心,於散漫心知其為散漫心,於解脫心知其為解脫心,於繫縛心知其為繫縛心。」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他堅定正住,就外在的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他堅定正住,觀察思惟心意生起的現相‥‥然則,念住『有心』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認知和察覺(真相)所需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 【法觀念處】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堅定正住,就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呢﹖」 一、五種障礙(北傳譯為五蓋) 「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五種障礙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要如何觀察思惟呢﹖比丘們,如果感官的慾望(北傳譯為貪慾)在自己(的內心)出現了,比丘知其出現;如果感官的慾望從自己(的內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感官慾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感官慾望如何捨棄,他知道已捨棄的感官慾望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惡意(北傳譯為瞋恚)在自己(的內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捨棄的惡意(敵意、憎)恨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怠惰昏沈(北傳譯為睡眠)在自己(的內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捨棄的怠惰昏沈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沮喪和亢奮(北傳譯為掉舉—掉是心情低落,舉是心情昂揚)在自己(的內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他知道已捨棄的沮喪和亢奮(心境的起伏不定)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如果猶疑不定(北傳譯為疑法)在自己(的內心)生起,比丘知其生起。如果猶疑不定從他的內心消失,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猶疑不定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猶疑不定如何捨棄,他知道已捨棄的猶疑不定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堅定正住,觀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現相‥‥然則,念住『所謂心法』對他而言,不過是為了認知和覺察(真相)而已。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就心法的五種障礙來觀察思惟心法。」 二、五蘊 「再者,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對五蘊執著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觀察思惟呢﹖比丘繫念:色身就是這個樣子,色身就是這樣生起,色身就是這樣消失;感受就是這個樣子,感受就是這樣生起,感受就是這樣消失;覺想就是這個樣子,覺想就是這樣生起,覺想就是這樣消失;業行(心意的形成,決意)就是這個樣子,業行就是這樣生起,業行就是這樣消失;意識就是這個樣子,意識就是這樣生起,意識就是這樣消失。」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堅定正住,就執著五蘊的心法來觀察心法。」 三、六個內在的和外在的根塵 「再者,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六個內在的(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根塵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觀察思惟呢﹖他知道眼根,他知道色塵,他知道任何依於這兩者所生起的結縛(繫縛)。他知道未生起的結縛(繫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結縛(繫縛)如何捨棄,他知道捨棄的結縛(繫縛)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他知道耳根也知道聲塵‥‥他知道鼻根也知道香塵‥‥他知道舌根也知道味塵‥‥他知道身根也知道觸塵‥‥他知道意根也知道法塵,他知道任何依於這兩者所生起的結縛,他知道未生起的結縛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起的結縛如何捨棄,他知道捨棄的結縛如何於未來不再生起<>。」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就六個內在的和外在的根塵心法來觀察心法。」 四、七個正覺的因素(七覺支) 「再者,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七個正覺因素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如何觀察思惟呢﹖比丘,如果念覺支(意念專注的正覺因素)在自己(的內心)出現了,比丘知其出現;如果念覺支在自己(的內心)消失了,比丘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開發的念覺支是如何發生。如果擇法覺支(檢查身心狀態的正覺因素)在他自己(的內心)出現了‥‥如果精進覺支(力行正道的正覺因素)在他自己(的內心)出現了‥‥如果喜覺支(法喜洋溢的正覺因素)在他自己(的內心)出現了‥‥如果猗息覺支(安詳寧靜的正覺因素)在他自己(的內心)出現了‥‥如果定覺支(專精一致的正覺因素)在他自己(的內心)出現了‥‥如果捨覺支(泰然捨棄的正覺因素)在他自己(的內心)出現了,比丘知其出現;如果捨覺支在他自己(的內心)消失了,他知其消失。他知道未生起的捨覺支如何生起,他知道完全開發的捨覺支如何發生。」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 ‥‥ 他獨立正住,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比丘應如是就關於七個正覺因素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 五、四聖諦 「再者,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有關於四聖諦的心法來觀察心法,他如何觀察思惟﹖比丘如實知『這是苦』;如實知『這是苦集』;如實知『這是苦滅』;如實知『這是苦滅之道』」 比丘們,什麼是苦聖諦呢﹖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憂、悲、苦、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對五蘊的執著(北傳譯為五陰熾盛)就是苦。 「比丘們,什麼是生﹖在任何種類的一切眾生都有受生,形成、出生、諸蘊的出現,感官的獲得,比丘們,那就叫做生。」 「什麼是老﹖在任何種類的一切眾生都有老化,衰弱、落牙、白髮、皺膚、佝僂、感官功能衰退,比丘們,那就叫做老。」 「什麼是死﹖在任何種類的一切眾生都有過世,遷逝、終止、消失、死亡、彌留、結束、諸蘊分離、捨棄身體,比丘們,那就叫做死。」 「什麼是憂﹖不論什麼時候,當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憂傷、哀愁、內心的憂愁、內心的憂患,比丘們,那就叫做憂。」 「什麼是悲﹖不論什麼時候,當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哭泣、哀悼、悲傷啜泣、大聲慟哭,比丘們,那就叫做悲。」 「什麼是苦﹖任何身體上痛苦的感受,不愉快的感受,從身體接觸所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們,那就叫做苦。」 「什麼是惱﹖任何心理上痛苦的感受,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從心理接觸所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的感受,比丘們,那就叫做惱。」 「什麼是失望沮喪﹖不論什麼時候,當任何人遭受到不幸的苦楚而失望、絕望、沮喪、失神,比丘們,那就叫做失望沮喪。」 「比丘們,什麼是怨憎會﹖任何人都會有他不想要、不喜歡、不愉快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任何人都會遇到幸災樂禍者,心懷害意、不適、不可靠的人、而必須與他們聚會、交往、連絡、共事,比丘們, 那就叫做怨憎會。」 「什麼是愛別離﹖任何人都會有他想要、喜歡、愉快的色、聲、香、味、觸、法,或者任何人都會遇到隨喜祝福者,心懷善意、適意、可靠的人,父母、兄弟、姊妹、親戚晚輩、朋友、同事、血親,卻喪失聚會、交往、連絡、共事的因緣,比丘們,那就叫做愛別離。」 「什麼是求不得﹖比丘們,受生所支配的眾生們生起這樣的願望:『哦!但願我們不受生的支配,但願我們不必受生!』但是這不是靠著願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受老、病、死、憂、悲、苦、惱和絕望所支配的眾生們,生起這樣的願望。『哦!但願我們不受老‥‥絕望所支配,但願我們不會發生這些事!』但是這不是靠著願望就能得到的,那就是求不得。」 「比丘們,簡而言之,怎麼說對五蘊的執著是苦呢﹖如下所述:對色蘊的執著,對受蘊的執著,對想蘊的執著,對行(心理形成)蘊的執著,對識蘊的執著,簡而言之,這些就是對五蘊的執著。 比丘們,那就叫做苦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集聖諦﹖那就是導致再生的渴愛,欣喜於貪慾和樂趣,時時處處尋找著新奇的欣樂:也就是感官的渴愛(欲愛),「存在」的渴愛(色愛),「不存在」的渴愛(無色愛)。」 「這渴愛從何處生起和滋長﹖世間任何適意和愉快的地方,就是渴愛生起和滋長的所在。」 「世間的適意和愉快是什麼﹖世間的眼目是適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間的耳、鼻、舌、身、意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世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適意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世間的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世間的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所生出的感受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對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覺想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對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意願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對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渴愛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對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憶想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 「對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聯想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生起並滋長。比丘們,那就叫做苦集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聖諦呢﹖那就是渴愛的完全消失與熄滅,放棄、拋棄、解脫、捨離。如何捨棄這渴愛呢﹖它的止息是如何發生的呢﹖」 「世間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任何適意而愉快的事物,渴愛就在那兒止息。什麼是世間適意和愉快的所在呢﹖」 「世間的眼目是適意而愉快的,如是世間的耳、鼻、舌、身、意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被捨棄,渴愛就在那兒止息。」 「世間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被捨棄,渴愛就在那兒止息。」 「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被捨棄,渴愛就在那兒止息。」 「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色、聲、香、味、觸、法的覺想;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意願‥‥;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渴愛;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憶想‥‥;對世間色、聲、香、味、觸、法的聯想是適意而愉快的,渴愛就在那兒結束,渴愛就在那兒止息,比丘們,那就叫做苦滅聖諦。」 「比丘們,什麼是苦滅道跡聖諦呢﹖那就是八正道,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比丘們,什麼是正見呢﹖比丘們,那就是知道苦,知道苦集,知道苦滅,知道苦滅道跡。這就叫做正見。」 「比丘們,什麼是正志呢﹖決心離欲,決心不懷惡(敵)意,決心不願傷害。比丘們,這就叫做正志。」 「比丘們,什麼是正語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這就叫做正語。」 「比丘們,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不取未經給與的東西,不做不正當的性行為,這就叫做正業。」 「比丘們,什麼是正命﹖比丘們,聖弟子放棄錯誤的謀生方式,而以正當的方式維持生計。 (這就叫做正命)。」 「比丘們,什麼是正勤﹖比丘們,比丘立志,努力、精勤、用心、奮力去防止尚未生起的邪惡的心理狀態,不讓它生起。他立志‥‥奮力去克服已經生起的邪惡的心理狀態。他立志奮力去產生尚未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狀態。他立志‥‥ ‥‥ 努力、精勤、用心並奮力去維護已經生起的善良的心理狀態,不讓它們消失,讓它們增長,開發至於完美。這就叫做正勤。」 「比丘們,什麼是正念﹖比丘們,比丘堅定正住,就身體來觀察思惟身體,熱切的,念念分明的,專注的,袪除了世間的渴愛和煩憂;他堅定正住,就感受來觀察思惟感受‥‥;他堅定正住,就心意來觀察思惟心意‥‥;他堅定正住,就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熱切的,念念分明的,專注的,袪除了世間的渴愛和煩憂。這就叫做正念。」 「比丘們,什麼叫做正定﹖比丘捨離了感官的慾望,捨離了不善的心理狀態,進入並保持初禪—離欲而生,有覺想、有思惟(有覺有觀),充滿喜樂。然後,平息覺想和思惟,得到內在的寧靜和心意的專一,他進入並保持第二禪—專精而生,沒有覺想和思惟,充滿喜樂。然後,喜受消失了,保持著輕安舒泰,專注和念念分明,他自己體驗著聖弟子所說:『住於寧靜和專注就是快樂』的樂受,他進入了第三禪。然後,他捨棄了苦樂的感受,先前的悲喜皆已消失,他進入並保持於第四禪—超越苦樂,由寧靜和專注所淨化。這就叫做正定。比丘們,那就叫做苦滅道跡聖諦。」 「所以,他堅定正住,就內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就外在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就內、外在兼具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他堅定正住,觀察思惟心法生起的現相:他堅定正住,觀察思惟心法消失的的現相;他堅定正住,一併觀察思惟心法生起和消失的現相。然而,念住『有此心法』不過是為了覺察和認知(真相)所需而已,不執著於世間的一切。比丘們,那就是比丘應如是就關於四聖諦的心法來觀察思惟心法。」 「比丘們,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不還者)。姑且不說七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姑且不談一年—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個月‥‥,六個月‥‥,五個月‥‥,四個月‥‥,三個月‥‥,二個月‥‥,一個月‥‥,半個月就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姑且不談半個月—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一週,便可望得到兩種果証之一:當生証得阿羅漢,或者,如果還有一些餘蘊,就會証得阿那」含(不還者)。」 「這就是一開始所說的:『比丘們,有這麼一條道路可以引導眾生至於清淨,克服憂悲惱苦,袪除痛苦悲傷,獲得正道,體証涅槃—那就是四念處。』因此,才作如是說。」 世尊如是說已,比丘們歡喜踴躍。 一九九五、十、二譯于台中遠離軒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