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0/24 22:56:46瀏覽878|回應2|推薦6 | |
這次舞蹈秋天,的幾個檔期的文宣(又是被文宣騙騙去XD!)真是美不勝收!所以我終於下定決心要進入劇場"看舞"。這是我第一次看現代舞,我把一次獻給了"驫舞"感動吧! 第一次觀賞現代舞,我真的不想說自己"看不懂",我能說是緣分嗎?我選到這檔節目又是這個場次(12/22晚七點半)三個舞者,其中就有兩個戲劇人:蔡柏璋學長和黃健瑋學長(想當他們其中之一的學弟想瘋了,我一定會考上!)看看節目單,這場應該是絕無僅有的,承認吧!我是最後一個在ibon買到票的,只因為週五晚上五點要從新竹趕到台北七點半場次,必定跑不遠,所以就買了這場,這一定是緣分。(應該說,當時買的時候沒有設定要看誰啦!) 發揮未成年的想像力,說不定《我》並不像其他現代舞那麼難理解(小弟才疏學淺,才看不懂得啦!)畢竟,我們的一生不就是在追尋所謂的"我"嗎?剛開始看到那張海報,我還以為,這將會是非常大膽,非常佛洛依德的探索方式...我好像搞錯了。"驫舞"的處理方式,再我看來是充滿詩意的,更確切的說,是"禪意"。 _____我貼貼介紹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驫舞劇場面對自我重整再出發,力邀編、導、演全才的黃健瑋、蔡柏璋,與陳武康、張子凌、蘇威嘉共同思考創作,探索別於過往的創作模式;以故事軸線與魔幻寫實編創發展,呈現人虛實錯雜的特性。 模糊、重疊交錯、交集的時間關係,捏塑出一個看似有故事性的發展軸線,表現人精神層面中關於角色錯亂、精神分裂、多重人格與自我認識混淆等現象,從記憶探討生命歷練後的自我存在。 從人的構成與誕生開始,延伸到生命與每一次創作的關係和出發點,《我》思考的是人對於獨特個體「我」的存在和定位。我們需要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相信但也質疑可能改變的一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進劇場,只見舞者們忙著招呼看官們,請大家到台上取一杯雞尾酒喝,孤單的我,完全不敢走向前,即便我就坐在第一排,我是多莫想品嘗那一杯橙黃色的酒,而每當其中一個舞者拿著托盤要給後方的觀眾時,我總是希望他注意到我可望的眼神...算了,反正我未成年。我還是想喝。這個時候,天花板上的佈景好像呈現出『蜉游』,所謂「寄蜉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雖然都是我的想像,但是我真的覺得如此之表現是很切題的。 以尋找自我的遊戲發端,很簡單的好像是模仿小孩的童真,三個舞著坐在床上,開始互相拍打,並且以聲音,沒有任合文字符號的原始人聲做反應,我覺得很有趣,我很好奇,這是即興吧?但是後來他們又變成「我打你,他反應」的交錯關係後,我才恍然大悟,這原來是經過設計的。不過我覺得蔡柏學長好像常常慢了一點點(可能是我的座位太邊邊了。)這時天花板上的幕已經轉換了,我看它好像是細胞質流(三類組畢竟是三類組呀),也像細胞分裂,就是生命的一種流動性吧,然後開始有人休息(我猜),另外兩個有些更神奇的互動,黃健瑋好像變成了一頭獸,而蔡柏好像是馴獸師,蔡柏說:Shhh~然後黃健瑋就開始快入爬行,好像後來他又反抗了。(這時天花板上映照著有點像蜘蛛網結構的...東西,有一點交錯,有一點放射狀的。)讓我一下想到了動物農莊,一下想到狙公的故事,然後我想到台灣的教育,正當我沉浸在這樣多重的聯想時,三個人繼續,好像開始第一次的"吹氣球",然後我看到我在這支舞中看到最美的動作,就是三人圍坐在床上,然後延展,躺下,好好看的動作喲!這是在暗示我們的成長過程嗎? 在這個時候天空似乎變成了雲朵,我又想到醉翁亭記中的「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的句子。然後床開始移動(好像之前也移動過。)有一種搬家的感覺。遷徙、流浪,給我一種莫名的孤寂感。然後又是一陣氣球,這次蘇威嘉也為自己打氣,也消氣,很有趣的即興方式,我開始懷疑剛剛的是不是『吹氣球』,如果照我的觀察,他們吹了兩次氣球吧?到底氣球在我們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它提供我們的童年多少的奇想,提供青春的我多少歡樂,成年後的我要氣球幹什麼?(好像值得沉思) 天花板最後又變成了一朵朵浪花。我看到追逐和糾纏,感覺童真已經不復存在了,節目似乎已經進入尾聲,這是屬於成人特有的處世方式吧,然後蔡和蘇先退場,留下黃獨自凝望著遠方。(我不知道我敘述的畫面是不是最真實、最準確的,因為我第一次看表演打算做筆記,我們羅尹蔚老師鼓勵我的,我嘗試著記下我看的當下想法和觀察。但是時再太零亂了,所以可能會有一些缺誤,難免嘛。) 想試著說說這次的佈景,他們將他裝置在天花板上,我不懂他們要的是不是只是要他的光影效果?因為要不是我脖子酸,我也不會抬頭看看佈景一眼的(可能是因為我做第一排)。然後是燈光,一直以來,我認為燈光必須具有兩個功能,一是引導觀眾的視線,二是創造氣氛。但是這次的燈光,完全把第一個功能拿掉了(我覺得啦),讓我有一些混淆,常常不知道往哪裡看好,讓我多次失焦。其實這樣也好,因為我可以更自由的觀賞。不過有一點累,倒是我很喜歡從觀眾席下面打出的黃光,把我的"麥肯那麵包鞋"被照的很美麗!而音樂方面,我沒有聆聽到旋律的感覺,我想到之前北美館展的"形音異"展覽的感覺。完全跳脫旋律和和諧的框架,所謂音樂,就是只好聽的聲音吧。再加上舞者的表演,好像完全就是"形音異"的現場版。 最後我想:是不是三個演員在舞台上有時候像是一個人有時候像是一群人,同時探討了孤獨的自我和人群體中的我,這兩個概念同時撞擊,讓我邊看一邊回顧一邊整理我十七年來的生命,在結束可以熱淚盈眶。 節目結束後,我不怕死的(我要回新竹),留下來聽五位創作者出來和我們聊他們的創作歷程,聽到最爆笑的就是蔡柏讓張子凌先生的脊椎受了傷還跳壞床。其中有個"哥哥"提到了一些他的看法,結果蔡柏會答說:"我有一位恩師曾經告訴我,如果在討論會上遇到你回答不出的問題,你就要說:那你看到了什麼?"然後黃健瑋就一直比出"you got it"的手勢,那個哥哥又說他最近又再看了一次《百年孤寂》這部小說,又說他看到的寂寞感...總之我也想給他一個"you got it"的手勢。我也很愛《百年孤寂》。 好吧,第一次花錢看舞。我很幸運的選擇了"驫舞"! 我想《我》這個主題,是永遠需要被探索的,看了這齣舞真的可以讓觀眾思考《我》的本質,我想說一切的一切會不會只是從遊戲開始?然而所謂《我》不可能只是場膚淺的遊戲。 感謝驫舞。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