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7 23:57:20瀏覽523|回應0|推薦5 | |
作者: 朱光潛 出版社: 全力圖書 出版日: 89年10月 頁數: 共153頁 一.書訊: 我想這是一本十分枯燥的書。它的內容看似簡短(只有153頁)我卻花了近一個月才讀完它,當初買下這書只因為它便宜(只要120元而且打八折喔!) 。除了它的價格十分誘人之外,朱光潛這名兒就是有深度的感覺。 這本書的時代背景更加增加了它的價值。在當時那樣惡劣的時期,提出怡情養性的方式來提升青年才俊的修養真的令人佩服。內容充斥著華麗的詞藻,艱澀的理論;融合美術、文學和心理學,音樂上的著墨較少。 二.佳句摘錄: 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定的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p.25) 藝術家再寫切身情感時,都不能在這種情感中過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觀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嘗受者,退為站在客位的觀賞者。(p.32) 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經驗放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所以情管儘管深刻,經驗儘管豐富,終不能創造藝術。(p.32) 苦悶起於人生對於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於無限的尋求。(p.94) 藝術的能事不僅見於知所取,尤其見於知所捨。(p.148) 三.我的觀點: 一直以來,我以為美感一定是主觀的,直到我讀了這一本書。我常常聽蔣勳的一個廣播節目叫『美的沉思』。的確,從廣播節目中吸收的知識是有些破碎凌亂,畢竟不太可能每一集都準時收聽;但是我記得蔣勳似乎曾說過說:藝術不全然是美的東西。我認同,因為擺在美術館展覽的東西也不全然是美的;我認為,每一個人本者不同的背景知識、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念,在面對同一件事物時做出的反應自然不同,但是我都把它歸因成一定會有人喜歡,就像剛上國一的第一篇課文-雅量。 書中的的第一篇-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就談到了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物的的看法,將它歸類為『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但是這些理論總讓我覺得似是而非。但是看到了第二篇,我就懾服了,雖然一樣令人昏昏慾睡,但是我卻開始認同書中的理論。它談到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其實我早就有了這樣的體悟,看到那麼早以前就有人將它訴諸文字,更加深了我對此書的認同感。它說:『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定的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我更覺得任何事物都有觀察它的適當距離,除為了體驗美感也有其他功能吧。 在第三篇中,作者引用了莊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認為作者應該是要表達:推己及物、設身處地,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人若是沒有了這態度,就無所謂心靈溝通了,無所謂欣賞了。莊子就是當時心中很樂,而打這份情感移情到於身上;好比人家說,你在看蒙那麗莎時,你對她笑,她也會對你笑,你瞪她,她也瞪你。應該就是這麼回事。 後面幾篇就真的需要時間消化,其實到現在我還沒法兒完全融會貫通,成為自己的知識。而我特別喜歡第十篇到第十三篇,尤其是第十篇。它先拿王昌齡的長信怨這個例子開頭,分析王昌齡創作時的心理活動,第一次看真的有一種"真的嗎?”的感覺,不過越看越有道理。它說,創造的定義就是:平常的舊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綜合。比如說,我以前一直認為做音樂時用取樣這個手法是很沒水準的,但是這本書完全讓我改觀,舊素材有了新組合,原來也是創作。 最後一篇,第十五篇,也十分令我印象深刻。光是標題『慢慢走,欣賞啊!』就很吸引人。它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沒錯,人的一生都充滿了藝術(雖然不一定是美的)人生這個偉大的作品是需要用心創作。我們賦予自己的生命一個個性,真美妙啊! 常常有人說戲如人生,我更覺得人的一舉一動,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都是表演藝術,有人說都在演不是很做做嗎?說不定正因我們高強的演技,世界才回如此美麗吧。就像蔣勳曾經談過的生活美學,我也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個藝術家,創造生活的藝術家而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最偉大的作品。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