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22 23:22:53瀏覽515|回應0|推薦7 | |
台北市政府,最近推出示範「公車亭公共藝術」活動,期望「以名家插畫,打造屬於公車族的公共藝術空間,呈現台北市公車亭獨有的生活美學文化」。基本上,這類都市環境改善計畫,都值得肯定與鼓勵。 【聯合報╱楊子葆3.22.2009摘要】台北市政府,最近推出示範「公車亭公共藝術」活動,期望「以名家插畫,打造屬於公車族的公共藝術空間,呈現台北市公車亭獨有的生活美學文化」。基本上,這類都市環境改善計畫,都值得肯定與鼓勵。它代表著公部門對公共空間品質,與使用者權益的重視,再加上民間文化事業的積極參與,整體洋溢「想要變得更好,從細節變得更好」的強烈動機,是令人欣悅的進步。 可惜的是,「變得更好」的可貴用心,卻由於實踐過程的關鍵盲點,而顯得過度簡化、突兀移植,甚至造成記憶剝裂,讓渺小市民在都市空間移動中,感覺疏離。這個「關鍵盲點」在於,計畫中的「國內外名家繪本圖像」,與台北市、與座落地點、與大眾運輸系統,以及與廣大公車族的真實生活,完全無關。 這些所謂的公車亭藝術,是憑空移植而來,反映的是遙遠「另一個世界」或「另一種人」的生活哲學。由於「地點感」與「場所精神」付之闕如,完全無法進入我們的生活。舉例,在新生和平路口、由知名藝人設計的公車亭藝術作品「虛‧實‧玩‧味」,畫面中的粉紅時尚女子,配戴奢華珠寶,被粉藍蝴蝶與精緻甜點環繞,美麗而浪漫。 但這美麗、這浪漫,與這個台北市最有文化的地點之一,有什麼關係?與大安森林公園有什麼關係?與市定古蹟紫藤廬故事有什麼關係?與天主教聖家堂、伊斯蘭教清真寺有什麼關係?與溫州街巷弄裡的殷海光故居有何關係? 飄渺的美麗與浪漫,不但無法給我們在都市叢林裡迫切需要的指引,反而令我們恍惚迷惑,走向虛無。許多人常會誤解所謂的「美」是純粹的,是價值中立、放諸四海皆準的,應該給予美最大的創作自由。 然而公共空間裡的「美」,或所謂的「公共藝術」,必須尊重都市的社會性、地理性與歷史性,我們必須「先公共、再藝術」─先進入都市的情境,然後續談展現自由。我必須能跟「我」自由與誠實地相處,才能跟他人、跟這個地點、這座城市以及這個世界自由與誠實地相處,「公共」與「藝術」才有機會被實踐。台北都市環境改善計畫推動之前,請先認真思索關於這座城市的情境與自由。(輔仁大學客座教授,曾出版「街道家具與城市美學」一書) 參考資料: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