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02/18 22:36:25瀏覽82|回應0|推薦0 | |
加拿大和美國官員表示,加拿大總理杜魯多11日下令,擊落一個侵犯加國領空的不明物體,一架美國戰機將其擊落。
Estas melodías dan paz el Alma y corazó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XjQgMbg1eM
【摘要2023-02-12 日.聯合報】加拿大和美國官員表示,加拿大總理杜魯多11日下令,擊落一個侵犯加國領空的不明物體,一架美國戰機將其擊落。 美國總統拜登10日才下令擊落阿拉斯加上空的一不明物體。而在4日,美國戰機擊落了飄過美國上空的中國高空偵察氣球。 杜魯多推文表示,「我下令擊落侵犯加國領空的不明物體」。他說,北美防空司令部(North American Aerospace Defense Comman)的一架美國F-22戰機在育空(Yukon)上空將其擊落。北美防空司令部由美國和加拿大聯合防禦。
核心問題提上檯面了!【摘要2023-02-12日.壹蘋】中國間諜氣球日前入侵美國本土領空,引發兩國外交關係緊張,美國繼擊落該氣球,更祭出措施嚴懲6中國實體。財經網美胡采蘋指出,間諜氣球如「中國版珍珠港事件」,凸顯出中國的戰爭目標其實是美國,明顯就是要爭奪世界霸主地位! 其實我最擔心台海戰爭應該是2017年的時候,那年遼寧艦、中共軍機動不動遶台,各國航空公司把台灣改成中國的一省,世界銀行、IMF裡面排名都拿掉台灣,那時台灣的處境真的是不好,國內沮喪氣氛濃厚,充滿別人大數據我們滷肉飯、大陸學子猛如狼台灣學子乖綿羊的論調。 隨著美中關稅戰在2018年開打,美中交惡,而台灣問題在越發激烈的衝突中成為核心議題,我慢慢沒有2017年時那麼擔心台灣了。台灣在國際視野中被沈沒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但是當他躍入公眾視野的時候,反而會變得更安全。 雖然大家都認為台海戰爭風險是越來越升高,整個社會的憂慮應該是升高的,但是我那種憂心的感覺卻越來越消退。如果台灣是在2017年那樣的處境下要面對戰爭,打起來會非常艱難(但我仍然認為有不小贏面),但是這幾年情勢丕變,台灣的贏面越來越大,國際局勢、中國經濟、台灣的國際參與程度,各項因素都越來越有利於台灣。其實我沒有那麼害怕打仗,我比較害怕打不贏。 這次的氣球事件🎈,則是一次遲早要發生的巨大轉折,很多媒體用「中國的珍珠港事件」來定義。雖然間諜氣球沒有造成如二戰中珍珠港事變的慘重死傷,但是他讓一個曖昧的問題昭然若揭,那就是中共只是要打台海戰爭嗎?中共的敵人只有台灣嗎? 如果中共只是為了民族大義,要恢復中華,統一華夏,那麼戰爭會到拿下台灣為止。然而中國這些年在全球的各項佈局,一帶一路、搶下國際組織表決權,明顯就是要爭奪世界霸主的預備動作。其實這是一場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戰爭,不是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戰爭。 台灣的重要並非只有台積電,台灣在沒有台積電的時候,也是中共統一中國大夢的目標。如果把世界當作一個圍棋盤,台灣是非常重要的棋眼,美國要到東南亞、印度洋,日本要去東南亞,都必須保證台灣周邊的自由航行狀態,不然這些國家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像個內陸國,尤其是日本。 台灣的東岸是垂直入海的大斷崖,中共如果拿下台灣,把東海岸作為核潛艇基地,潛艇藏在難以探測的深海,那麼美國人會發現一早起床解放軍潛艇在聖地牙哥外海打招呼,一路上都沒有偵測到。 間諜氣球把美中之戰這個核心問題提上檯面,大眾再也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事實上中國真正的戰爭目標是打敗美國,而不是打敗台灣,打台灣就是為了打美國,現在美國群眾也能一目了然了。 如果局勢越來越有利於台灣,那其實我們就應該好好準備自己該做的事情,如果真的有那一刻來臨,我們就扎扎實實把這個仗打贏,現在已經比2017年好太多太多了。
美日菲壓縮中國在南海的戰略自由【摘要2023-02-12 日.中時蔡裕明】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 Marcos)於2023年2月8日協同第一夫人路易絲•阿拉內塔•馬可仕(Louise Araneta-Marcos)訪問日本。在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會晤日本天皇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此為小馬可仕總統於2022年6月30日就任菲國總統後首次訪問日本。小馬可仕曾經兩次會晤岸田文雄。 日本與菲律賓均希望藉由兩國元首會晤深化兩國合作關係。菲律賓與日本簽署7項雙邊協議與文件,這些協議內容包括基礎設施開發合作和30億美元的貸款計劃,以及與國防、農業、資訊和通信以及救災相關的協議,菲律賓允許日本軍隊參加自然災害和人道主義相關訓練與演習,確認並強化菲律賓-日本戰略夥伴關係(Philippines-Japan Strategic Partnership),以及促進兩國在國防、安全、政治、經濟和民間等實質聯繫關係。日本目前為菲律賓最大的官方發展援助夥伴以及最大的投資者之一。 菲律賓現已在日本與美國印太戰略扮演重要角色。對美國而言,從歐巴馬的第二任任期以及歷經川普政府,華府放棄布希主義(Bush Doctrine)而改採新的國家戰略並重新界定外交優先選項,將中國視為對美國之潛在威脅,並攸關亞太地區之地緣政治穩定。 因此在軍事領域,從歐巴馬政府時期的「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包括兩個主要的「拱心石」。首先為美國進行陸海空軍的軍事現代化,以及擘劃反制中國的東風-16與東風-21型飛彈的防禦系統。 除重整軍備外,美軍戰略理論規劃對中國的「整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並在戰術與作戰層次上加強美國在中南太平洋地區(夏威夷、關島)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盟友關係,其中包括日本、南韓、台灣與菲律賓,共同對抗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擴張主義傾向。 在菲律賓方面,美國已將菲律賓視為戰略上不可或缺位置。菲律賓位於南海諸群島與關島之間,並且緊鄰南海兩個海峽:呂宋海峽(Luzon)與馬六甲海峽(Malacca),這是唯一進出這個海域的通道,其中,呂宋海峽連接南海與太平洋海域,馬六甲海峽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和孟加拉灣。 在此種戰略規劃下,歐巴馬政府開啟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存在」計畫,並於2014年與菲律賓簽署《加強國防合作協議》(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treaty, EDCA),並於日前美軍取得菲國四個基地的使用權。 對於美國軍方而言,美國空軍已於位於巴拉望島(Palawan)的安東尼奧包蒂斯塔(Antonio. Bautista)空軍基地部署薩德導彈系統,未來也希望可以部署F-35戰鬥機、B-52轟炸機和P-8波賽頓海上巡邏機。 除安東尼奧包蒂斯塔基地外,另一個關鍵的軍事基地為呂宋島中部的麥格塞塞堡(Fort Magsaysay),因為該基地距離呂宋海峽較近,並可嚇阻北京對於台北之威脅,或作為後方支援、反擊或情報蒐集的角色。 這些基地均為華府在南海保持軍事存在重要的「資產」。此外,美國在該海域附近的軍事演習或美菲聯合軍演,特別是肩並肩聯合演習(Balikatan Exercises)來擴大美軍在該地區的實質存在。 對於日本而言,日本相當倚賴出口來實現經濟成長,並確保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因此需要與擁有海上霸權的美國結盟。此種擴大結盟關係可確保西太平洋與印度洋間之連通性,保證日本的經濟安全,並保護日本國土不受威脅。 日本於2022年12月16日通過《國家安全保障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國家防衛戰略》(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以及《防衛力整備計畫》(Defense Program)三份文件。根據這三份文件,日本正在跟隨西方趨勢,在國防戰略上變得更加積極與自信。正如前首相安倍晉三所誓言的一樣,日本的國防預算將增加到其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2%左右,已與部分西方國家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預算將用於採購美國戰斧導彈,這是一種進攻性武器,可增強日本打擊敵人基地的能力。 日本為強化自身與東南亞國家共同面對來自中國在灰色區域的混合威脅,東京一直在加強與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海上安全合作。這些作為主要包括出售非攻擊性的防禦型裝備,以及提供海上安全的訓練合作計畫。 前者包括日本海岸警衛隊向東南亞海岸警衛隊提供更大與更堅固的船隻。例如,2013年,日本向菲律賓海岸警衛隊交付10艘日本製造的44.5公尺多用途快速反應巡邏艇;2021年日本三菱重工交付為菲律賓打造96公尺大型多用途巡邏艦(large multi-role response vessel, MRRV)。 此外,東京已向越南交付6艘二手漁業巡邏船,到2025年還將再交付6艘。 日本還在2020年向印尼海岸警衛隊捐贈一艘499噸的巡邏船,此外2021年印尼曾打算從日本購買多達8艘最上級護衛艦。 後者則包括日本海上保安廳對東南亞國家的海岸警衛隊,提供國際海洋法、民事執法和國際海事戰略方面之培訓。 除海上安全合作外,日本與東南亞國家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十分活躍,包括日本以財政和技術支援東協面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加強東協災害管理人道主義援助協調中心(ASEAN Coordinating Centre for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on disaster management)的合作,以及文化與商務領域之合作。。 在小馬可仕總統的領導下,菲律賓相關官員已開始為中國可能入侵台灣制定應變計劃。從美國與日本的角度而言,菲律賓已成為關鍵性的地緣戰略焦點。除菲律賓作為海上交通線的樞紐地位外,菲國戰略價值還有兩項原因。 第一, 他在地理上緊鄰中國的兩大熱點地區:台灣與南海。 第二, 美國可以預先部署部隊,而有助於減少軍隊過度集中的問題,因為過度集中的部隊可能易於受到中國的飛彈突襲。 而日本則作為東南亞地區副警長的角色,透過日本與東南亞的海巡合作強化東南亞國家,特別是海上東協國家,對抗來自中國灰區混合威脅。 2023年是日本與東協開啟交流50週年,這是日本重申對東南亞和平與穩定的承諾的好機會,而且預見日本將與東協的合作水平從戰略夥伴關係提升到全面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CSP)。 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及日本在俄烏戰爭中的立場,東京一直是亞洲譴責俄羅斯的國家。儘管在東協保護傘下的東南亞國家在戰爭和經濟制裁問題上與日本看法或許不一致,東協國家一致認為國家主權和完整不可侵犯,並認為必須尊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菲律賓總統曾經於今年1月訪問中國並簽署14份合作文件,顯示菲律賓仍擺盪在是否支持日本或中國在東南亞所欲扮演的角色與地位。但對菲律賓而言,馬尼拉與北京尚存在海事糾紛,並仍寄望以其自身的地緣優勢來換取日本的經貿與非傳統安全合作,使得中國在南海的戰略空間,逐漸為成形當中的菲日美安全合作所壓縮。(作者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預測中共犯台已成顯學【摘要2023-02-12 日.中時】隨著中美衝突加劇,台海情勢愈緊張,「預測」中共何時武力犯台,成了顯學。 美軍前印太司令戴維森前年預測,中共可能在2027年前嘗試進犯台灣。去年,美國海軍軍令部長吉爾迪預測,不能排除2022、2023中共犯台可能性。前一陣子,美國空軍空中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則憂心,「美中2025年會開戰」。五角大廈最新的說法則是:「確信中方在2030年前不會大規模侵略台灣。美方會持續履行對台承諾,確保台灣抵禦中國大陸侵略的能力。」 美軍究竟如何評估或預測共軍何時武力犯台呢?觀察共軍演習的次數和頻率?計算共軍軍機「飛越」海峽中線的架次?共軍軍艦繞行台灣的次數?中國國防軍費GDP占比?共軍導彈與軍艦增加的同比數量?軍隊調防行動、戰區司令調動與升遷?
俄「最強武器」破功歐洲大獲全勝!他斷言:普丁輸了【摘要2023-02-12 日.中時】俄羅斯削減對歐天然氣輸送,透過「能源武器化」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飆漲,多國陷入能源短缺危機,但如今價格已經明顯下滑,專家表示,歐洲已經度過這次危機,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普丁輸掉了這場能源戰爭」。 商業內幕報導,國際最大石油交易商Andurand Capital創辦人安杜蘭(Pierre Andurand)表示,他已經平掉去年押注歐洲天然氣將因俄烏戰爭飆升的所有倉位,因為歐洲即將擺脫能源價格高攀的危機。 安杜蘭告訴金融時報,普丁已經輸掉了這場能源戰,如果天然氣價格維持低位,就會消彌人們對通膨及升息的憂慮,進而不再擔憂能源危機。他補充,「既然歐洲已經適應沒有俄天然氣的生活,為何還要回頭?」 俄羅斯去年8月削減北溪管線的輸送,作為西方對其制裁的報復。此後,歐洲天然氣價格急速飆升,超過每兆瓦時300歐元,當時的歐盟官員警告,隨著冬季來臨,電力供應成首要問題,甚至不排除實施能源配給制度。 殊不知,去年冬季異常溫暖,外加美國及卡達的供應馳援,為歐洲解了燃眉之急,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目前已經回落至約每兆瓦時54歐元。 安杜蘭表示,普丁錯估其影響力,就如同他失算烏克蘭的反擊程度,以及西方的團結。他說,俄羅斯永遠失去最大的客戶,而輸往亞洲的天然氣管線,至少需要10年才能到位,此外,若俄羅斯只能售往大陸,北京將有更大的議價權。 只不過,雖然安杜蘭預期天然氣價格維持低位,但認為大陸防疫政策從清零轉向共存,將激勵石油需求高漲,今年下半年油價可能觸及每桶140美元。 PS: 【政經講座】美中對抗與國際動向|俄烏戰和疫情後世界新政經秩序下,台灣應如何作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tPrhzqHBeA
俄駐陸大使預期今年俄中貿易有望超過2千億美元【摘要2023-02-12 日.中時】大陸《環球時報》11日報導,俄羅斯駐華大使伊戈爾·莫爾古洛夫10日接受俄新社採訪時談到中俄關係,他特別提到,今年俄中貿易有望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商務部9日統計,中俄貿易額2022年超過1900億美元。 莫爾古洛夫說,能源行業是兩國經貿往來的火車頭,因此,貿易增長主要由能源資源供應增長驅動,約占對華出口總值的75%。
烏克蘭戰爭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摘要2023-02-12日.自由◎楊甦棣(Stephen M. Young)】身為一名長期在學術界研究中蘇關係、也在卅三年美國外交官生涯中持續鑽研的專家,我一直密切觀察烏克蘭這場悲劇性衝突的演變。俄羅斯強人總統普廷(Vladimir Putin)決定開戰,已為烏克蘭人民帶來無止境的苦難。這場戰爭估計也導致俄軍陣亡及傷者超過廿萬人。即使國際社會指控普廷是戰爭罪犯,他卻變本加厲,近一年來仍不斷鎮壓國內反對其粗暴獨裁政權的異議份子。 從各種客觀角度評析,這場戰爭對俄國和烏克蘭而言都是每況愈下。隨著冬季來臨,兩軍的行動皆受到阻礙,戰鬥的強度似乎已開始減弱,卻幾乎看不到這場屠殺早日告終的可能性。由於戰爭發生在烏克蘭領土,烏克蘭人民在當前形勢下首當其衝。不過,烏克蘭人民在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鼓舞人心的帶領下,正奮戰不懈地將俄國侵略者一一逐出國土。 澤倫斯基成為當代最受景仰的政治人物。除了俄國及其若干最親密的盟友外,全世界都和澤倫斯基及其英勇的烏克蘭同胞站在同一陣線,共同尋求一個可以維護烏克蘭領土完整,又能確保普廷無法從這場戰爭獲取長久利益的解決方案。 普廷去年初在北京與習近平會晤時,兩人共同宣布中俄夥伴關係「沒有上限」。普廷當時是否曾向習近平透露他有意入侵烏克蘭?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習近平則一直小心翼翼,避免為普廷的戰爭直接提供物質上的援助,也避免過度談及這場對他自己的國際社會地位沒有加分作用的戰爭,畢竟他之前才和普廷先生表現出兄弟般的情誼。 習近平是否事先得知普廷侵略烏克蘭的計畫?若是如此,他是否曾在口頭上或物質上支持普廷?這兩位獨裁者之間是否有任何關於台灣的討論?這些都是全世界希望進一步瞭解的問題。 我個人的看法是,普廷去年二月在北京和習近平見面時,不可能完全避談其對烏克蘭的侵略計畫。因此,令人好奇的是習近平如何回應普廷?無論是當時與普廷的私下談話,或者是戰爭爆發後的意見交流。烏俄戰爭陷僵局習近平又作何感想? 習近平又是如何判斷普廷入侵烏克蘭,對他自己一心一意圖謀奪取台灣的計畫有何影響?他是否以為對台灣不宣而戰將會所向披靡,不會重蹈普廷的愚行,導致全球輿論幾乎一面倒的譴責? 去年二月戰爭爆發後,習近平是如何看待全球大結盟,在外交和物質層面支援烏克蘭?當戰事陷入僵局,烏俄雙方都蒙受大量傷亡,而且幾乎看不出衝突會在何時、以及如何才能化解時,習近平又是作何感想? 毫無疑問,習大帝渴盼在其統治結束前將台灣納入版圖。他似乎對這個目標鍥而不捨。拜登總統、美國國會及大多數美國輿論不計代價,持續力挺台灣捍衛自身安全與防禦的事實,必定讓這位中國獨裁者鬱鬱寡歡。這些最新情勢給中國帶來的挫折之一,就是從去年初以來,華盛頓、東京及美國在東亞的其他大多數盟邦,過去對台灣模稜兩可的支持,都逐漸變得清晰可辨。 例如,拜登總統就數度提及,一旦台灣遭受威脅或攻擊,美國將積極出力協防台灣。就算有再多白宮幕僚試圖緩和或收回拜登的說法,也無法推翻拜登親口表態的份量。台灣議題也不存在黨派分歧,聯邦參、眾議院的大多數議員,都持續堅定支持台灣維持現狀,共和黨及民主黨皆然。任何攻擊台灣的企圖,都將為習先生帶來更甚於普廷當前處境的後勤和政治問題。 首先,一個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要攻打台灣就得橫越一百英里(約160公里)的開放水域,展開一場規模浩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其次,各國逐漸察覺到,必須抑制中國片面侵佔南海島礁為領土的大膽行徑。 我發現,美國的親密盟友日本和澳洲,都在口頭上表達對中國威脅的擔憂,這尤其具有說服力。我們必須銘記,這些朋友代表的是整個東亞地區對於約束北京侵略野心的廣泛支持力量,從東京到新德里當局,都逐漸將中國視為一個攸關自身生存的威脅。 不過,這些事情都無法使全世界安下心來,認定習先生將懸崖勒馬,不會無緣無故對自由民主國家台灣催動敵意。唯有持續且明確地發出警告,讓北京知道自己將面臨排山倒海般的回應,才有機會說服這位中國領導者對其癡心妄想三思而後行。 有人說,中國經濟發展停滯及人民對習近平統治不滿的跡象(儘管都被噤聲),都顯示習近平的地位不如自己以為的高枕無憂。我個人覺得,習近平必須嚴加提防他的親信,這些人對於習近平準備成為終身領袖或許沒那麼心悅誠服,畢竟他們本身可能也懷抱著雄心壯志,無法輕易吞忍七十歲的習近平準備一輩子掌權的想法。 有些人推測,距今僅剩不到一年的2024年初台灣總統暨國會大選,可能讓中國趁機對台灣發動攻擊。若沒有發生,習近平可能會等著看國民黨有沒有機會掌權,成為一個更願意配合北京的「夥伴」。話雖如此,我認為任何國民黨新政府都必須認清,台灣內部公眾輿論已明顯對與中國建立更親密的政治、甚至經濟連結強烈反感。 不過,也不能排除2024年大選將誕生另一位民進黨籍總統的可能性。台北的最佳選擇就是,進一步與華盛頓建立穩固關係,同時也繼續與志同道合的鄰居強化交往,包括日本、印尼、越南、澳洲和印度等。讓北京的獨裁領導階層明白,萬一中國發動一場可怕衝突,為整個亞洲和全世界帶來災難,他們將與一個由不願袖手旁觀的民主國家所組成的強大聯盟硬碰硬。 在我看來,這樣就能降低台灣面臨一場浩劫的機率,因為這場浩劫只會因為中國現任領袖懷抱盲目的野心而爆發。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