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被拯救卻失去自由的貝里斯美洲豹
2019/07/31 00:15:05瀏覽116|回應0|推薦0

我在中美洲貝里斯跟貓科動物保育組織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曾經遇過和「南安小熊」類似的事件,但這個故事的結局卻不太一樣。

 

 

Vivaldi Cello Concerto in D minor, RV407 | Fabio Biondi Europa Galant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1XHgm12o3w

 

【摘要2019.7.28.蘋果 張珈瑋】我在中美洲貝里斯跟貓科動物保育組織一起工作的過程中,曾經遇過和「南安小熊」類似的事件,但這個故事的結局卻不太一樣。

在一個平常的上班日,我們團隊的保育夥伴接到一通電話,來自貝里斯大型森林保護區的巡山人,在湍急的河流中救下了一隻瘦弱、瀕死的美洲豹寶寶,巡山人在附近等了許久,都沒有見到美洲豹媽媽的蹤影,便立刻決定將牠送到野生動物診所做緊急照護,剛聽完這個消息,辦公室裡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但我們團隊的實習生卻無心問出:「這之後呢?」僅僅這一句話,大家表情都慢慢黯淡下來。

因為美洲豹寶寶仍處於喝奶階段,牠很可能需要用人工餵奶的方式進行照護,然而經由人類親密的照顧和餵養,除了會讓牠在進食上有依賴性之外,更會變得不怕人類?」,再加上美洲豹獵食對象多為犰狳、野豬等野生動物,在沒有成年美洲豹的帶領和同齡玩伴的相互學習下,儘管後期替牠進行狩獵訓練,能學會自主打獵的機會仍是非常的低

這種種原因,讓我們很快就得出結論,這隻美洲豹寶寶就算能健康成長,野放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幾個月後,在保育夥伴的邀請之下,我們團隊到美洲豹寶寶被安置的貝里斯動物園照護區探望牠。在保育員為牠打造的木質空間裡,我們發現美洲豹寶寶害羞地窩在角落,小小的身軀壓著鋪得整齊的乾草,不遠處有著柔軟的毛巾,身旁甚至還有一隻絨毛玩具作伴,牠對我們的逐漸接近,絲毫沒有畏懼或閃躲,隨後在保育員的許可下,我緩緩伸手摸牠,但這隻美洲豹寶寶的反應卻已跟普通小貓毫無區別。 

這是我保育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活生生美洲豹的體溫和呼吸,原本應該激動的心,在這樣的情況下,卻充滿著苦澀與無奈,看著這精美且舒適的環境,便知道當初判斷牠不會被野放的猜測已被證實。

美洲豹寶寶未來將會與牠原來的棲息地隔絕,不會了解如何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為果腹而努力,不會了解為爭奪地盤而日復一日的巡邏和標記,不會了解如何在廣闊的森林裡尋找適合孕育下一代的地點,牠被動地拿出自由的籌碼換來一生的安逸,再也不需要經歷野生動物最害怕的適者生存之道,卻也失去了牠基因中的野性與自然環境間的連結。

每每有野生動物受傷、迷路或失去家園時,許多人對保育人士的期待是「救牠」,但在有可能野放失敗的前提下,保育人員的判斷,就很可能決定了牠是要以「野生動物」的身分遭大自然自然淘汰,或在人造的有限空間過著不受外界傷害的一生。究竟哪個選擇才是牠們想要的?哪個選擇才是正確的?

失去生的自由,牠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保育人員期許保護野生動物,但並不希望剝奪牠們自由的權利,這中間如何取捨,是至今尚未參透的問題。最近,黑熊媽媽黃美秀出版新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從捕捉照養、野放訓練到後來成功野放,每一個過程都讓大家看見台灣黑熊的迷人之處,更讓台灣社會在野生動物保育意識上邁進了一大步。

但仔細回想,黃美秀老師和保育人員起初是強力要求將小熊放回發現處,讓牠與媽媽團聚,儘管心急如焚和必須面對外界時刻的關注,仍舊等待十幾天,最後一刻才採取人為介入,將身體狀態不佳的小熊帶回照顧。 

南安小熊這次為台灣社會上了重要的保育課程,遠在貝里斯的美洲豹寶寶如今也成為了推廣美洲豹和森林棲地保育的宣傳大使。上述兩件救助受傷個體的案例,從結果上來看,都成功喚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但在宣導效果之外,必須認清野生動物個體的救助僅能是輔助,保育的核心仍是棲地保護,只有完整和不受侵擾的生態棲地,才能給予野生動物完整的一生。

 

另一個層次的教育【摘要2019.7.28.蘋果 張惠菁】今早看到一段達賴喇嘛近期談話的影片。他說當今的教育,從小就會教身體的保健,這很重要,但今後必須要再加上一個元素,就是情緒的保健,而且應該是從小學層級,到大學層級都有。但達賴喇嘛接下來說的話,卻不是一件個人情緒層次上的事。他說:人類為什麼會製造出當今世界這麼多的問題?

達賴喇嘛說:小孩會很自然地玩在一起,不會在意彼此的國籍和宗教信仰。但是進入學校後,學校並不教導情緒和內心平靜的重要性。學校教物質層次的事物,教各種各樣的差異、分類,才開始有了「我們」和「他們」的認知。這個「我們」和「他們」之分,是許多問題的起源。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28303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