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百年五四,映照兩岸執政者的扭曲和冷漠
2019/05/09 00:10:17瀏覽21|回應0|推薦0

歷史不會駐足,但可能走上岔路;時代不會停留,卻可能發生倒退。百年五四,如今諷刺地映照著兩岸執政者面對歷史的扭曲和冷漠。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Claudio Abba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eEekvDKhCw

 

【摘要2019.5.4.聯合報】歷史不會駐足,但可能走上岔路;時代不會停留,卻可能發生倒退。百年五四,如今諷刺地映照著兩岸執政者面對歷史的扭曲和冷漠。

中國當年積弱不振,日本帝國主義進逼,救亡是現實的要求。但五四新文化運動更重視思想解放,希望推動各種現代性的普世價值,對於民族主義潛在的集體主義與封閉傾向則頗有所疑懼。五四不僅要「外抗強權,內除國賊」,也要「德先生與賽先生」,這兩種價值觀、世界觀的對比迄今仍在,仍未解決。

崛起的中國,躋身世界強權,然而,五四的啟蒙精神在中國大陸始終遭到壓抑,連五四發源地的北大紅樓前的紀念銅雕都只能有代表革命傳統的毛澤東,不能有代表自由主義精神的胡適,習近平更要求青年「聽黨話、跟黨走」。五四青年喚醒中國,中共卻要馴化青年,何其可嘆!

五四的啟蒙精神飄零到台灣,竟找到寄身的土壤,經由胡適、殷海光與《自由中國》的努力,這一線香火沒有被當時的國民黨以反共「救亡」的藉口熄滅,反而促成台灣開啟一個新的時代。1920年代,五四運動對日據年代的台灣新文化、新文學即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1950年代後,五四成為挑戰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象徵,《自由中國》對台灣各項問題的整套論述,日後成為黨外運動的資源,在五四精神與台灣民主化之間建立了具體連結。1970年代的「台灣文藝復興年代」,五四精神也對台灣「新文化運動」發揮了指引作用。

台灣擁有五四遺產中珍貴的諸多普世價值,未嘗不可隔海與大陸辯證討論。我們有必要回顧自己的經驗,重新肯定五四運動的不滅價值,包括一種開創、前進的態度,及理性、開放、寬容、多元的追求。五四雖已成歷史,卻是不容遺忘的歷史。

 

五四民主火苗 百年成炬照亮台灣【摘要2019.5.4.中國時報】值五四運動百年,當年喚起中國青年反帝國主義的愛國情緒,及以民主、科學為精神的「新文化運動」,也深刻影響台灣知識分子。作家楊渡指出:「台灣民主自由,實可視為五四運動最具體的實踐成果。」

楊渡指出,五四運動兩個面向,一是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反殖民帝國主義,二者影響更深遠的在文學、思想開啟新視野,文藝上以白話文創作小說、新詩、新劇,題材更貼近人與現實。當時一批旅居大陸的台灣青年,如被奉為「新文學運動奠基者和急先鋒」的張我軍,也在風潮下受啟蒙,將五四的苗傳回台灣。

張我軍1924年在《台灣民報》發表抨擊舊文學與舊詩人,引發台灣日據時代新舊文學論戰,也影響了如賴和等前輩文人。楊渡說,除了白話文運動「我手寫我口」的衝擊,當時台灣舊詩社背後代表的,也是日本殖民的攏絡手段,舊詩人往往唱和日本統治者角色,而台灣新文學運動,也在全球反帝主義、無政府主義風潮中成長,「透過書寫、戲劇,這種文化啟蒙也試圖解決台灣人當時被殖民的處境。」

另方面,隨著胡適等五四文人隨國民政府來台,「《新青年》主張的民主、自由思想,『德先生』和『賽先生』形象,即追求獨立思考,以科學論證打破傳統迷信、威權崇拜,在戒嚴時期,實則啟蒙了台灣黨外運動。」楊渡指出,自由主義、黨外運動到民進黨成立,「可說台灣今日民主政治,來自五四。」

台灣是五四運動百年最好的成果,但另方面台灣民主仍離當時理想有距離,楊渡以胡適當年〈容忍與自由〉一文指出,在老蔣威權統治下看胡適「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之言,看似是文人對當權者卑躬屈膝,但今日看他當年強調異見者也要學習容忍,不應堅持己意而他人皆非,「實為先進!」

如何在五四運動百年之際,以更多反省和容忍精神,避免新權力者開民主倒車,仍是台灣今日的課題。五四運動從學生愛國運動,演變為文化啟蒙等全面性影響,過程中固然破除許多舊思維,但也成為動盪源頭。

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亞中指出,中國19世紀後一直在找現代化道路,從船堅炮利到維新變法、孫中山革命,都沒解決核心問題,五四時有人主張全盤西化,其中又包括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路線,且主張打破傳統中華文化。但沒解決中國存在的問題,內部持續動盪,對外被日本入侵。加上對西方都是「拿來主義」,未經過啟蒙運動,以致切合不了中國土壤。

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台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抬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

 

感想:

1.          民主、自由思想,『德先生』和『賽先生』形象,即追求獨立思考,以科學論證打破傳統迷信、威權崇拜,在戒嚴時期,實則啟蒙了台灣黨外運動。可惜,沒有啟蒙到國民黨的權貴階級

2.          蔣介石時期的權貴階級,不是人權敗類的共犯,就是平庸的邪惡,而且幾乎都不懂科學;這些權貴階級的第二代,也幾乎沒有人成為台灣的人權鬥士或世界級科學家,完全背離五四精神。

3.          中共從毛澤東開始,這些權貴階級與其二代,不是人權敗類,就是平庸的邪惡,而且幾乎都不懂科學;至於第三代,幾乎全都是人權敗類。李筱峰、楊照、張亞中一定不敢否認。

 

五四 中國 台灣【摘要2019.5.4.蘋果 李筱峰】今天是中國五四運動100周年,習近平發表五四運動百年紀念談話,這應該是五四運動以來對五四最大的打臉與諷刺!

紀念五四運動,不能不兼顧五四運動的兩層意義:狹義的五四運動,是指1919年的54日中國北京大學學生因抗議巴黎和會(一次戰後)將中國山東的權益讓渡給日本,而引發的學生示威運動,南京、上海、杭州、武漢……各大城市學生紛紛響應。這個示威運動的主調,即他們當時楬櫫的口號「外抗強權、內除國賊」。這個主調當然符合今天習近平們標榜的反帝的民族主義。 

但是,千萬別忽略了史學上所說的「五四運動」還有更廣義的解釋,那就是1919年的前後數年之間,中國知識份子胡適、陳獨秀、蔡元培、魯迅等等所推動的新文化新思想運動。他們對傳統禮教、封建舊俗,乃至舊文學、舊價值的全盤檢討,因此又稱為「五四新文化運動」。這個廣義的「五四運動」的主調在於「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 

在狹義的五四運動爆發的4個月前,1919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明白揭示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原則是「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他認為只有科學與民主「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提倡科學與民主的陳獨秀,正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而後來他卻遭中國共產黨開除黨籍。他所提倡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其中的德先生正是中共最害怕的,早就被中共斬決了

中共在德先生與賽先生的五四浪潮中誕生,但是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後,卻成為摧殘民主最徹底的政權。如今習近平修憲讓自己成為終身職,只差沒有穿龍袍戴皇冠。「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給習皇統治下的中國的「自由度」打11分(台灣93分)真是恰如其分。

孫文痛罵滿清的話,今天拿來看中共還真管用:「集會有禁,文字成獄,人民之集會自由、出版自由、思想自由,皆已削奪淨盡」。中共十九大之後,規定具有西方「三權分立」思想的人不得參加共產黨,而且禁止大學講課提倡西方的「三權分立」學說。

五四已經100年了,中國的德先生還生不下來!那麼賽先生的科學呢?持平而論,中國在科學方面當然有長足進展,但不幸的是,賽先生卻被拿來摧殘德先生,罄竹難書。像人臉辨識、用AI(人工智慧)輔助的數位監控技術控管全民,以新疆做為機器學習的練兵場;用軍機、航艦、飛彈威脅民主台灣;運用網路透過網軍製造假消息打擊台灣;操控台灣的部分媒體……在在都是科學的運用。

只發展科學而不發展民主,科學淪入專制極權手中,至為危險!對內壓迫人民,對外成為破壞和平的強權,這樣的政權在紀念五四,有夠諷刺。 

中國五四學生運動那一年的年底,台灣留日學生與蔡惠如、林獻堂組成了「新民會」,掀起1920年代台灣的公民覺醒運動。新民會當時還曾主張與中國五四的新青年互通聲氣。台灣當時的菁英,與中國五四知識份子都同樣是受世界新思潮的影響而圖謀變革。100年來,台灣的賽先生與德先生都茁長成人,不僅高科技受世界重視,民主發展也受世界肯定。

但是民主台灣正面臨專制中國的威脅。而台灣內部卻有人不知珍惜93分的自由度,有意替專制中國侵吞民主台灣,看來五四學生運動那句口號也很值得我們今天參考──「外抗強權、內除國賊」! 

 

路難行德賽兩老 步履猶蹣跚【摘要2019.5.4.聯合報】當年五四運動把「民主」和「科學」的概念擬人化,稱為「德先生」與「賽先生」,引進中國。如今來到百年,德先生和賽先生都已成人瑞,在兩岸三地和海外華人,他們仍是中國人未完成的追求目標。

「南渡北歸」作者岳南說,五四「新文化運動」推動白話文語言開放對人類思維有很大作用,思維才能開放,不限於詩歌、七言、五言,也才能與國際語言接軌,如果沒有白話文運動,中國作家莫言、高行健也不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說五四是學生愛國運動,示威早在百年前即已結束;但如果說這是知識分子深刻反省國家的積弱,「德先生」和「賽先生」在中國的建設工程,在兩岸三地的發展卻是步履蹣跚。

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在「兩個五四,及其影響」文中指出,兩岸的「五四」研究形成「左右分裂」現象。中國大陸有關「五四」的文獻大多集中在左翼青年,尤其是與共產革命有關係的人物與事件;台灣的「五四」書寫偏重在右翼人物、刊物、團體、事件。

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在回憶錄中說,民主和科學是五四運動留下最重要的遺產,但仍未在中國大地上安家立業。科學在中國主要表現為「科技」,是藝而非道;民主的地位則是尊而不親。

五四的那一代人所遇到的千山萬水,直到今天還沒有走完。中國落後西方的根源在哪裡?傳統文化要不要打倒?要不要全盤西化?五四運動究竟是民主主義的覺醒,還是民族主義的抬頭?它是新文化運動結出的碩果,還是腰斬了新文化運動?

 

新五四新挑戰:重構文化中國【摘要2019.5.4.中國時報 王智弘、朱建民】本周六就是五四運動100周年的紀念日。猶記得發生在民國8年那場慷慨激昂的五四運動,不只是由青年主導,反對北洋政府未能捍衛國家利益,不惜號召廣大公民參與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的口號,整個中國知識界更全面批判傳統文化,強烈主張「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從而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胡適與陳獨秀主張「全盤西化」,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徹底顛覆中華本位的主張,否認自身文化價值,崇尚西洋文化與其各種政治制度,發展出歐美中心主義的認同,開啟中華文化「花果凋零」的歲月。

期間,新儒家的諸君子,如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與張君勱等大師,面對中國遭遇空前的大變局,懷著濃厚的憂患意識,展開深具主體性的反思,共同在民國47年具名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倡導「心性之學」對中華文化在倫理與宗教的意義,從中探索如何開出民主與科學,並與世界文化互相學習與融通,實可謂空谷跫音,對中華學術主體性深具厚實的意義。

我們深刻體認到,學術應與日常生活結合,直接解答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議題,這樣的學術才有活潑的生命。有鑑於國內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長期只限縮在自身狹窄領域內從事相關研究,卻無關整體社會科學的宏旨,學術的價值與尊嚴日漸低落。

國家的不振,正來自學術的不彰。這些年來,我們有一群學者共同參與反思這些問題,決定展開跨領域整合,並獲得該共識:「儘管中國曾經創造豐富的思想,對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中國的思想如果要再創輝煌的新一章,重新成為引領人類文明發展的引擎,就需要通過對科學哲學的認識與釐清,創造性展開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的詮釋工作。」

我們深刻認識到:文化不可能用「拿來主義」的方式而可以成功,接受者必須具有主體性與主動性,了解西方學術的精華在其科學與哲學,有志於以學術研究作為終身志業的中國知識分子,必須有系統地加以理解。能夠以之作為基礎,建構普世性的理論,再以之作為架構,詮釋自身文化與哲學的傳統。這樣建構出來的社會科學理論可以吸納到儒家「內聖外王」的義理架構內,可以把西方的民主與科學轉化成為儒家「新外王」的兩翼。

未來一個世代,中國知識分子必須一方面繼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一方面迎接開放多元的西洋文化,以「中西會通」的方式重新建構「文化中國」。

我們希望大學能培育具備博雅知識底蘊的知識分子,德術兼修,懷抱宏觀視野,關注社會的永續發展。(作者王智弘為中華本土科學會理事長、朱建民為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感想:

1.          文化,是百姓的生活習慣之總和。

2.          中華文化能夠發揚,最主要的要件,大學教授本身如果研究儒家思想,必須平常自己的言行舉止與思想,都非常像孔子或孟子。等於孔子在世,才有發揚的可能性。

3.          如果大學教授教孔孟思想,自己卻做不到經典的80%的內容,這等於是表裡不一的偽君子,如何發揚孔孟思想?

4.          等到教授行為與思想95%像孔、孟以後,再學西方的任何一個學科,猶如孔子在世卻在學量子力學,以孔子的思想觀來評述量子力學,如此才能真正地達到東西方文化融合。

5.          例如,台灣的社會學者專研馬克思韋伯,平常自己的言行舉止與思想,都非常像馬克思韋伯,彷彿韋伯在世,再來專研老子,以韋伯的思想觀來評述老子,如此才能真正地達到東西方文化融合。

6.          又例如,教授專研大乘佛教,必須平常行為與思想95%像佛陀,確定彷彿佛陀在世,再來專研國際法與世界人權宣言,以佛陀的觀點來評述現代民主與人權,如此才能真正地達到東西方文化融合。

7.          又例如,教授專研馬克思與恩格斯思想,必須平常行為與思想95%像馬克思,確定彷彿馬克思在世,再來專研中國政府與東亞關係,以馬克思的觀點來評述中國政府的施政,如此才能真正地達到東西方文化融合。以「中西會通」的方式重新建構「文化台灣」

8.          台灣的大學教授,如果都能夠90%知行合一,不要說一套做一套,不要一直努力在當偽君子,大學生才有典範,國家才有棟樑,世界文明的發展才有希望。

9.          台灣教孔孟思想的教授,誰是孟子在世?誰是墨子在世?誰是慧能在世?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26478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