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15 21:57:36瀏覽433|回應0|推薦0 | |
花蓮周二發生規模6.0強震,米崙斷層附近4棟樓倒塌造成嚴重死傷。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楊裕富昨天在個人臉書po文痛陳:「斷層上不能蓋大樓是常識,這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這不是花蓮縣市政府與公務員失職,是什麼?」
【摘要2018.2.9.蘋果】花蓮周二發生規模6.0強震,米崙斷層附近4棟樓倒塌造成嚴重死傷。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副教授楊裕富昨天在個人臉書po文痛陳:「斷層上不能蓋大樓是常識,這不只是天災,更是人禍!這不是花蓮縣市政府與公務員失職,是什麼?」 楊裕富說,米崙斷層位在歐亞板塊與環太平洋板塊交界,屬於發生地震機率較高的活斷層,斷層線兩旁至少應劃設50公尺以上「禁建區或保護區」,要蓋最多也只能蓋兩層樓,但花蓮縣政府建管單位居然同意興建高樓大廈,明顯失職。 花蓮縣政府建設處使用管理科長林詩群則表示,統帥飯店及雲門翠堤大樓建照分別核發於1971年及1994年,當時建照核發不像現在嚴格,直到1999年921地震過後,對於地質敏感地帶的土地使用規範趨於嚴謹,除了須符合建築法規及技術規則外,更要通過地質安全評估,才能通過建案。
花蓮 都更 爛政客【摘要2018.2.9.蘋果】花蓮大地震不知是否震撼到老屋的釘子戶?這些人不見棺材不流淚,非要等大地震來臨,屋殘人傷後才放棄當釘子戶的威風。此次地震,老天再一次示警,明白告訴我們防災都更已刻不容緩。但是政府毫無作為,社區搞不動釘子戶,大家只好等死。 國震中心指出這次傾倒的大樓屬於早期建物,結構是軟弱底層,抗震性低,防災除了拆除重建,更重要的是應該立法。針對危險房舍,政府應提出優先又具體有效的政策,否則北台灣發生6級以上的地震,數百萬戶老舊屋舍立即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那種大面積的災害救援起來遠較花蓮困難,首先救災人力就不夠,花蓮傾倒4棟大樓就已經焦頭爛額,若台北市6級強震一倒就是百萬戶,有多少人力可以救災?大多數災民豈非坐以待斃?恐怕連救災的人本身都是災民。 根據統計,在九二一之後提高建物耐震設計規範之前的老舊住宅,數量高達560多萬戶,它們大多結構脆弱、年老失修,耐震力不足,是震災的主要對象。吉家網不動產董事長暨房仲公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建議政府編列預算,全面盤點560多萬戶耐震力不足的老屋,初估不會超過300億,比政府花300億做包租代管更有意義。 再根據健檢結果,將耐震力不足的危險老屋依危害程度分級分類,輕微待補強者,提出補助政策並列管追蹤。嚴重有倒塌之虞者,必須立法強制拆除,並給予優惠強迫都更。 文林苑事件後,大法官釋憲認為民眾的私有財產受《憲法》保護,不得強制拆遷。其後所有都更均告停擺,若非此次花蓮災情,都更還不知拖到哪個猴年馬月。根據過去衙門的經驗,等花蓮震災事過境遷,包管一切歸零,打回原狀,防災都更云云,扯淡爾。 我們建議英德內閣把防災都更提上前瞻計劃,立法強制拆除釘子戶,以保障公共安全。個人財產權益應向公共安全讓步,因為涉及大多數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釘子戶負隅頑抗,立法應有罰則,教育它們應把公共安全擺在個人主張之上。 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選前老是念咒般誓言推動都更,但當選後開始敷衍打混,言不由衷,都不敢碰觸都更這一塊。現在看哪個首長有膽識,有魄力捅都更這個馬蜂窩。誰敢下次就選誰。
天災與人性的拔河【摘要2018.2.9.蘋果 余艾苔】就在台南維冠大樓倒塌兩周年,花蓮發生了七級強震,同樣造成統帥飯店、雲門翠堤大樓倒塌。依建築技師初步勘查,這兩棟大樓與維冠大樓傾倒原因,應該與「軟弱底層」有關,意即大樓「頭重腳輕」,遇到強震,一樓地基無法承受重量,自然會應聲而倒。 全台灣類似這種有騎樓、強調挑高空間少牆面的建築,應不在少數。維冠樓倒時,社會各界呼籲要體檢二十年以上老舊建物,內政部推出了「安家固園計畫」,補助辦理耐震能力評估,但民眾興趣缺缺,所以去年底已喊卡,今年起則納入《都市危老建物加速重建條例》推動,成效如何尚未可知。在發生大地震後,人們總是對自己房屋結構的安全性會特別注意,等到時間過了,卻又慢慢淡忘。 想當初「安家固園計畫」就是因應民眾憂慮而起,矛盾的是,一旦進行健檢,萬一真有安全疑慮,民眾又會擔心影響房價,而這也是達成率偏低的原因。 政府應考慮以公權力介入,因為「安家固園計畫」並無強制力,民眾也就可有可無,未來要思考,最起碼位於斷層帶的老舊建物,要先進行安全補強,畢竟台灣處於多地震帶,要強化人民更多防災意識。
老天爺的示警 政府看到了嗎【摘要2018.2.9.蘋果 蔡志揚】民國105年南台震後,中央主管建築機關內政部終於痛定思痛,借鑑日本「中間檢查制度」修正《建築法》,增訂一定規模以上建築物,應由政府建管機關委託第三公正單位協助辦理建物設計審查及施工勘驗,以期解決政府建管單位人力不足的情況,進一步保障民眾的居住安全。行政院並於同年2月25日通過《建築法》第34條(設計審查)、第56條(施工勘驗)及第70條(完工查驗)修正草案,隨即於3月2日函送立法院審議。 其實,早在921地震發生後不久,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就已提出建物設計審查及施工勘驗制度缺失的檢討報告,直指建築物結構安全無法完全由民間自發性監督達到確保,建議公權力不應退卻,宜仿效日本制度修法,由民間第三公正單位協助辦理結構設計審查及施工現場勘驗。但由於建管措施嚴格化會增加建築開發的時間及成本,在政策研議及立法階段就受到建築開發利益團體杯葛,以致之後因新聞關注熱度不再,未見下文。 經歷南台強震的慘痛教訓,行政院終於將上述檢討報告化為修法草案送交立院,然而隨著民進黨政府上台,行政院卻又在同年6月23日發函立法院撤回上述修正草案,函中所述撤回的理由為:「茲為落實改組後本院政策及蔡總統政見,有就原送法案撤回重新檢討之必要」。 之後《建築法》的修法討論就集中在建築師與土木結構技師執業權之爭,而關於居住安全的法案也聚焦在「危老」與「都更」條例上面,政府並試圖以此振興房地產業經濟。 「危險及老舊」建物的改建當然重要,但由於立法失當,《危老條例》要求須全體所有權人同意,且欠缺居民自主重建的配套,使其僅成為產權單純、低矮樓層建物獲取高額容積的房地產開發工具。然而像維冠、雲門翠堤這類早些年興建的7層樓以上大樓及已列管的海砂屋,反因欠缺有效法律,無可進行耐震評估、補強甚至重建。 再者,經過「危老」與「都更」容積獎勵加持後的新建建物,蓋得高聳入雲,卻沒有第三公正單位進行結構審查及施工勘驗,凡此,又如何能讓過去蔡總統一再強調的「安家固園」真正落實? 老天爺一再示警後,許多結構安全堪虞的10多層高樓問題現仍無法解決,而這些高樓建物正是大地震來臨時最可能造成最慘重傷亡的處所。然而目前的法律政策卻不是解決這些樓房問題,反而促使低矮樓房長成高樓大廈,又不對其品質加以把關,我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醒來?
建物不當改裝使用易震垮【摘要2018.2.9.蘋果 賴明煌】檢視花蓮測站即時強地動震波圖,顯示最大振幅南北向的434gal、次為東西向397與垂直向208,並非烈震,查該地區地盤較硬其顯著震動周期約在0.4秒,故低於5層樓基本震動周期較易釀共振效應而倒塌;但較高建物若品質不良與使用不當,遇大地震也會傾倒。 建築營建是專業技藝,故絕大部分屋主在規劃設計與現場施工監造歷程上就沒參與或根本看不懂,故慎選商譽良好建商、建築師及營造廠商是民眾購屋必要路徑,維持市場正面運作機能也是政府應有職責。 看台南維冠與花蓮這幾棟大樓地震破壞機制,從完工後使用與維修階段,可看到不當住商混用行為讓一樓空間增大挑高與地下樓打通停車等,把具結構支撐能力剪力牆與承重牆等減滅,改為明亮卻脆弱的帷幕牆,形成低樓層受地震地力加害最大時,挫曲軟腳弱柱與下陷壓扁的危險性增大。 筆者建議民眾莫選太老舊房子與社區,因建築技術法規會隨重大事件檢討與時代潮流及科技進步來修正,老屋若要補強相當困難且成效有限。危地不居是基本條件,選擇好的地質環境構造與地貌條件及出入交通管理妥適和規劃配置合宜之基地,讓外在環境好遠比內在怎樣補強均實在,如遠離林肯大郡這樣的開發區。 社區建物形狀中規中矩最安全,單一使用機能的社區就可減少住商混用之不宜,避免樓中樓的夾層因應力集中在此處易壓扁;禁用違建增建等錯誤的施工與減少頭重腳輕的空間配置。 台灣是高地震國度,選擇高強度加勁材與耐震韌性設計施工的建物及適當都更,是比較有保障的建築投資,故可從公部門建築開始落實再生循環與高耐震的鋼骨建築作為抗震表率。
雲翠騎樓柱體鋼筋斷裂 斷法不正常【摘要2018.2.9.自由】雲門翠堤大樓傾斜,各界專家學者齊把脈斷症,除了大樓騎樓單邊鏤空、下層挑高,形成「軟腳蝦」建築因素之外,昨更有土木技師直指:「柱體裡的鋼筋,斷法不太正常!」 有台南維冠大樓搶救經驗的南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黃嘉瑞、土木技師王武龍兩人都認為,雲翠大樓柱體裡的鋼筋搭接未交錯,每條鋼筋交疊處未依規定延長1.3倍,增加接合度,才會造成柱體如繩子般斷裂。 黃嘉瑞指出,一般鋼筋的搭接點都是脆弱的,柱體裡的鋼筋搭接時,會讓每條鋼筋的搭接點交錯,增加柱體穩固,不讓脆弱點集中在一個地方。如果想讓所有的搭接點不交錯,鋼筋的搭接相疊長度,就必須比交錯搭接的鋼筋相疊長度達1.3倍,才符合規定,顯然雲翠未達標準。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吳澤成也說,初步來看,鋼筋的接頭沒有一長、一短交錯銜接起來,都是同一長度,這會導致建築結構有疑慮。不過,台灣土木技師公會周姓技師則認為,雲翠建物上層結構太重,應是造成柱體被拉斷的主因。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昨天前往雲門翠堤大樓勘察,陳文山表示,雲翠建物位在米崙斷層下圍區域,但是周邊的大樓民宅都未倒塌,懷疑是施工或結構問題釀災。 陳文山認為,如果是斷層帶或土壤液化,房屋應該是周邊倒塌一整片房屋,不會只有雲翠大樓傾倒,跟九二一大地震台北八德路東星大樓、新北市新莊博士的家倒塌,周邊沒有倒塌,是建物本身結構或施工的問題一樣。 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余烈也說,雲翠大樓從北方往南方傾倒,樓下的柱子僅有四、五根,從建物北側的鋼筋裸露斷裂來看,建物結構上有問題才釀災。 此外,雲門翠堤大樓倒塌,有住戶質疑一樓的阿官火鍋與二、三樓的漂亮生活旅店為禍首。參與四年前旅店設計規劃的設計師楊天明透過管道,向本報否認曾動到建物結構;但記者晚間在臉書留言,希望他進一步說明,卻遲遲等不到答案。
耐震宅僅27% 逾40年屋達20%【摘要2018.2.9.自由】花蓮強震震垮多棟建物,再度震出老建物都更進度緩慢問題。根據全國稅籍住宅屋齡統計,屋齡超過30年的老宅近四百萬宅、占比逾四成六,六都就占其中近270萬戶;屋齡逾40年的超高齡住宅也近180萬宅、占比逾兩成;若以九二一大地震後建物耐震係數標準提高後估算,全台「耐震住宅」僅232萬餘宅,占比僅約兩成七。 政府過去並未針對建物進行全面性耐震檢測,但依對公有建築物檢測結果,老危樓數達3.4萬棟、約四成耐震係數不足;以此比例推估,光屋齡逾40年的超高齡住宅中恐有72萬宅是「老危屋」,若屋齡標準降到逾30年,數字增加到180萬宅。 再以九二一大地震為分界,兩千年以後取得建照的建物耐震力較佳、至少可抵抗五級地震,稅籍住宅屋齡在二十年以下共232.34萬宅,比率僅27.2%、全台耐震住宅恐不到三成。 全台到處是老宅,但都更速度慢如牛步,就算不考慮持續老化速度,以北市近十二年來年均都更安置戶數僅一千宅,屋齡逾三十年、近六十萬老宅全數都更得花近六百年;新北市的67萬餘老宅,十七年來才完成近兩萬戶都更安置,推估要569年才能完成更新。 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秘書長于俊明直言,現行都更最困難之處就是整合,若只靠開發商自己努力,政府不能透過法令協助,降低各個環節風險,造成整合的結果一變再變,誰敢進場都更?這對居住安全將造成惡果。 他指出,目前推動都更往往是卡在1%不同意戶,堅持自己的公平正義,讓99%同意戶不能改建,這才是對公平正義最大的傷害;建議政府要有城市治理決心,強化公私協力職能,民眾才能對都更有信心。 業者呼籲,應提高容積獎勵誘因,讓建商更願意參與,再透過程序簡化、審議時程縮短、獎勵明確、降低風險等,鼓勵開發商與住戶都樂於參與都更,地震來時也不用心驚膽跳。 全台老宅有多少? ▲全台逾40年老宅占2成 ☆住宅總數︰854.21萬戶 ☆逾40年老宅數︰179.15萬戶;占比20.97% ☆高齡宅最多在雙北市︰新北市26.71萬戶,其次是台北市的26.29萬戶 ▲六都中北市平均屋齡最高 ☆北市平均屋齡33.1年,比古都台南市的31.23年還要高;桃園市是全台平均屋齡最年輕的城市,為24.48年 ▲公建老危樓3.4萬棟 政府過去只針對公有建築物進行耐震檢測,其中約有40%耐震係數不足,推估約有3.4萬棟,屬耐震評估後將有災害風險疑慮 ▲耐震力符合新規範建物不到3成 若以921大地震為分界,2000年以後取得建照的建物耐震力較嚴謹;再對比全國稅籍住宅數量統計,目前屋齡20年以下僅232.34萬宅,比率僅27.2%。資料來源︰營建署
老宅別再撐 2問題先補強【摘要2018.2.9.自由】都市更新腳步慢如牛步,就算沒有「釘子戶」,一個都更案要完成至少得花三到五年;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建議,民眾或可先針對房屋裂痕及結構系統等兩大問題進行補強,至少可減少大地震來襲時建物出現倒塌的風險。 北市結構技師公會前理事長江世雄分析,以目前都更速度緩慢的情況,民眾其實可花一筆錢先行補強。補強分為兩個層面,分別是裂縫及結構系統,若地震過後,家中牆面出現三公釐以上的「規則裂痕」,建議先找結構技師進行檢驗,再根據結果進一步修復。 他說,若檢驗結果只有牆壁裂縫,結構系統並未出問題,可透過低壓灌注環氧樹脂進行填補裂縫;但要是結構系統有問題,就得透過多種方式進行補強。 江世雄建議,結構系統檢驗可先透過鑽心取樣,以及X光儀器去掃描建物內部結構,再透過電腦建立立體模型,進一步找出弱點補強;補強方式可分為擴柱、增設剪力牆、鋼構斜撐、制震斜撐等。 他舉例,擴柱方式就是增加現行柱子的斷面,將支撐面積與力道擴大;至於加設剪力牆是在柱子周邊增加牆面,增強承載力量;鋼構斜撐及制震斜撐,則是在牆面增加鋼構支撐,之前浮洲合宜住宅因地震造成的結構問題,就是使用鋼構斜撐。 江世雄說,目前大樓補強會遇到使用面積的困難,因要把補強器具放入住戶家中,多少會出現抗拒,且可能會出現為何放在我家不放在你家等爭執;建議可採取階段補強,先行在大廳或是公共空間進行局部結構補強,至少在大地震來臨時,建物不至於「頭重腳輕」跪下來,但這是不得已的作法。 對於補強費用如何計算?江世雄表示,若以之前接受教育部委託針對國中小學校舍補強的費用,每平方公尺約兩千五百到四千元。 建築物耐震規範報你知 ▲耐震2大規範 建築物耐震設計有2大規定,分別是「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1.「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1974年修正「建築技術規則」才納入地震力規定,1982年後進一步加大地震力;1997年再對地震力相關規定大幅度修正,將震區範圍由3個震區(強震區、中震區及弱震區)分為4個震區(地震一甲區、地震一乙區、地震第二區及地震第三區);2011年調整台北盆地微分區,原4分區調整為3分區,並加強隔震力設計。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 2002年訂定發布;2011年修正全文;2017年7月針對預鑄混凝土工程設計及施工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修正部分規範內容,目前建物最低限度為每平方公分需能承受得住210公斤壓力。 ▲921後建物至少耐震5級 耐震力仍以1999年921大地震為分界,之後加強耐震係數至少0.23g(約等於地震震度235.2gal,gal代表cm/sec²、1g=9.8m/sec²),要能抗5級地震;之前沒有明確耐震力規範,多數設計僅是抗4級地震。(製表整理︰記者徐義平、高嘉和)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