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3/15 01:25:29瀏覽444|回應0|推薦6 | |
下午家人看公視的DVD「稻田裡的音符」,我又簡短的再掃視了一下。這真是一部精美的紀錄片,如果製作群只是要介紹一些台灣音樂,大可不必把鏡頭拍得那麼多,那麼美。就像當年奧斯卡獎紀錄片《From Mao toMozart》一樣。 我在影片裡露面講了些話,一方面有點沮喪;當天自己說話的組識力並不好,而且我談的其實並不是特指國樂團這個樂種,而是指本土創作的自覺(但是影片剪接有點這樣的導向)。我完全理解一組法國團隊在有限時間和資源,能把題目挖掘得那麼深入而週全,已是件了不起的事,所以我的不滿意純屬苛求。 另一方面有點欣慰,在這部優秀的紀錄片裡,保留了一小段我的異聲。我當然不排斥西方古典音樂,我還是資深愛樂者。我只是希望表達,我們是站在自己的立足點欣賞西方音樂,有我們自己的美學、價值觀、文化自覺,不是它系統下的附庸或殖民地。 因為我必須對本片導演肯德爾(Mark Kidel)致敬,他本可以很輕鬆的描寫西方音樂如何在台灣地位崇高,也滿足西方觀眾的期望。但他卻努力的保留了這一段話,這樣的心胸,值得我永久敬佩。 「我們仍然用很開闊的心胸,去歡迎來自全世界的藝術。但是 但是我們更著力於去追尋,自己藝術創作的軌跡。」 這個夢想,不知何時可成。但是這段影片,已經為我標註了這句話。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