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4 00:24:48瀏覽338|回應0|推薦1 | |
爸爸沒有對我做的事影響我一生
我在家排行老三 上有一個哥哥 一個姊姊 下有兩個妹妹 我們都是 “五年級”的 我媽媽在六年內生了五個 因此我們的年齡差距很小 我是個不折扣的所謂 “中間的孩子” 也或多或少有 “中間孩子症候群 “在西方國家叫這種孩子為 : “Middle child” 而其心態為: “Middle child syndrome”
由於我小時候非常非常的文靜內向 膽小怕生 是那種氣都不吭一聲的 安靜的令人幾乎沒察覺我的存在的女孩子 儘管如此 我卻有驚人的記憶力 細膩的心思與觀察力 外加異常敏感
哥哥生為獨子 常常得到長輩們額外的關注 姊姊活潑外向 美麗聰穎很得人緣 爸爸在世那幾年與媽媽經營小本生意 以有限的資金 養兒育女 特別注重教育 可是他的注意力似乎大半集中在我的哥哥與姊姊身上 華人一般有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 在我爸的心目中我哥就是那條 “龍” 我姊無疑是那隻 “鳳” 我這個生在龍年的真正 “龍女”反而 “乏人問津”
記得有一天爸爸購物回來 為哥哥買了一本中英對照的 “林肯傳” 姐姐則得到一本 “白雪公主” 我與我以下的兩個妹妹就什麼也沒有 這可把站在一旁 “涼快”的我給羨煞了 說至此 有人不禁會質疑 : “ 那我那兩個妹妹不也沒有得到書嗎? 怎麼他們不似我也成”愛書成癡”者?” 我只能說他們還太小 ( 我們家前面三個孩子只差一歲多 我以下就各差兩歲 ) 不像我已有 “知覺” 這一點或許也是爸爸考量的一點 且在我看到那本林肯傳的標價為 台幣38元時 (以當時~民國六十年代初~ 陽春麵一碗才賣兩塊錢) 那可不便宜喔
三十幾年後的今天 我隻身在海外成家 有一年回國探親 家人讓我帶一些書回來 雖然其中林肯傳業已發黃 書皮也不見了 而 “白雪公主”早已不見蹤影 我將其視為珍寶 因為不但此乃唯一一件爸爸生前買的東西仍被保留至今 也是改變我一生的習性的物件 我想我淺意識裡可能有一 “自我補償”的心理
我愛書成癡 家裡只要有架子廚子一定擺著各種書籍 房間的床頭櫃有一疊書 地上也擺了好幾疊 出門最喜歡逛的是書店 甚至每回去圖書館借書 一定會往 “報銷書”出售架 去看看 很少空手而回 孩子們除了老大不愛看書 老二老三也非常喜歡看書 每次學校放假時 我們會去市中心逛逛 吃完午餐 孩子們與我經常會有意沒意的 “走”到伯斯州立圖書館 因為那兒有一間二手書店在對我們 “招喚”
這種有機會逛街便買書的習性在1996年與澳洲一群 “洋人”到大陸旅遊 我在廣州,香港皆極力爭取”脫隊”買書 因為那些年 我有八年沒回台 大陸與香港出版的書對我而言是 “沒魚蝦也好” 因為那是那幾年中我唯一有機會接觸真正的 “華人社會” 實屬”機不可失”啊!
我愛看書 也愛買書 更愛擁有書
出國前尚住家中的我 每個月一半以上的薪資會花在買書上 房間裡書滿為患 媽媽有一次很生氣的對我說 : “沒錢,沒錢不會去把那些書拿去賣掉...” 老實說 我當時聽了 無言以對 一來 那是我的 “寶貝” 二來 我深知真的要賣 也賣不了幾個錢
來澳後認識一位十分聰明 饒富哲理的朋友 她有一句自創的 “箴言” : “ 擁有它不如使用它” 這一句就厲害了 那可是可以引用在任何事物上 我曾設法用這句話來約束 牽制我不斷買書的行徑 以及將家中已看過的書捐給紅十字二手店 可是不出兩周 我又 “舊習複染”
最近透過網路認識了一位在台灣甚至大陸知名度皆很高的學者 作家 在初次 “交流”時 便發現我倆有幾處相同的興趣 其中就“書籍”的收藏一項 用他自己的話 : “滿坑滿谷” 可人家畢竟是作家 鑽研歷史 ,風土人情以及古文物的學者 外加專門收藏古玩字畫及書籍 就光是 “作家”的身分 通常也離不開有 “飽覽群書”的習性 而我 “一介平民” “死老百姓” 甚麼都不是 如此這般的 “藏書”難免有 “庸人自擾”之嫌 甚或用 “病態”來形容也不為過
十歲失怙的我 對於父親的印象是: “一位鬱鬱不得志的詩人之後” 四歲喪父的他 對於書本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成績很好 甚得日籍老師的寵愛 卻因家道中落而不得繼續求學 國校畢業 便加入幫補家用的行列 但在他短短四十四年的生命中 卻給下一代及其兄,姊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及影響 父親之於我 我想雖然他在世時沒給我買書 卻 “無心插柳”的培育出我這 “愛書成癖” “異於常人”的嗜好 這對我這不善言詞 不喜交際 不愛運動的性情得以有情感的寄託 經常得帶孩子們上鋼琴課 武術課 及最近兩個女兒打工及周末參加青年團契 無數的時日我皆在車上 “等人”度過 “看書”成了我除了補眠以外最好的 “消遣” 說至此 還不得不感謝我爸爸呢! 是他給了我這個 “啟示”也孕育了我這一輩子最不可或缺的資產 我應感欣慰才是!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