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南岳武佐談紂王
2017/12/08 19:02:51瀏覽900|回應4|推薦44

河南岳武佐談紂王

 

殷紂王這個名字我太熟悉了。從小聽大人講殷紂王的故事,去帝辛陵上拾草禾。
  村裡的人們還常說一句歇後語:殷紂王的江山,鐵筒一般。一講到什麼東西堅固結實時,便說:那是殷紂王的江山,鐵筒一般。
  兒時也常聽人們自豪地說:別小看淇縣,坐過皇帝!或者說:淇縣當過國都!
  以上這些給我印象很深。
  一九九五年應邀參加《淇縣誌》新志的審稿工作,遇到如何評價殷紂王的問題。說紂王好或壞,都要講出理由。此時的我,對熟悉的殷紂王,沒有發言權了。
  退休後,我就想瞭解瞭解殷紂王,認識認識他。
  在學習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問題。
  1、現在有考古證明,帝辛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對東南沿海的開發,對中國疆土的統一,對解放奴隸,都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有人卻說:總觀紂王“一生行事,有的在客觀上對中國的統一,漢民族的形成是有利的,但其主流卻是起著相反的作用,在他統治其間,社會生產遭受破壞,人民困苦,阻礙了歷史的發展。”(《新資治通鑒》)
  一個人對國家、對民族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什麼不能成為他一生的“主流”
  2、筆者還發現一個關鍵事實:所謂“牧野之戰”“牧野大戰”“ 武王伐紂”,只不過是一個卑鄙的內外勾結的軍事政變,是微子和武王給帝辛設下的一個陷阱,一個圈套而己。
  3、筆者對帝辛的“淫虐”追根求源,結果發現,今天人們所講的帝辛的所謂“淫虐”“亊實”,沒有一件出自當時、當事的文王武王之口,都是帝辛死了五、六百年之後,也可以說都是孔子之後的一些人編造的。
  4、筆者還發現標準不統一,對文王和帝辛實行雙重標準:同樣對外用兵,帝辛自衛性用兵是窮兵贖武,文王侵略性地“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是“完成戰略性包圍”。帝辛的叛逆者是“賢臣”“仁人”, 周公的叛逆者是“叛徒”。周是一個百里小國,文王苑囿方七十里,還嫌小,因為文王與民“同樂”。殷國邦畿千里,帝辛建設一座鹿台,就叫罪惡。文王飲酒千觚是“本領”, 帝辛飲酒是罪惡。文王十五歲就有了第二個孩子武王,老了還“相女童”,文王不好色。帝辛成年後愛一個妲己就是好色。周公殺管蔡是為國,帝辛殺比干是殘暴等等。
  不平則鳴。凡亊都應當求個公平才對。
  過去我們沒有確切證據證明帝辛有什麼功勞,今天已有考古證明帝辛確實有功,我們就應該為帝辛翻案。如果再隨著傳統的觀點罵帝辛,至少說是缺乏實是求是,對歷史不負責任。
  因為帝辛被抵毀了三千多年,加上《封神演義》之類的文藝作品影響深廣,為帝辛翻案是件很難的事情。但無論多麼難,多麼費時,帝辛的冤案必須翻。我們不能讓一個對我們民族有重大貢獻的帝王,冤枉了三千年,再繼續冤枉下去。
  我寫了幾篇文章,談談對帝辛的看法,目的是為帝辛說句公道話,和大家交流。帝辛作為對中華民族有重大貢獻的帝王,值得我們去關注。“天下之惡盡歸焉” 的帝辛,並非真實的帝辛。我們要尋找真實的帝辛,把不屬於帝辛的“天下之惡”,從帝辛身上扒下來,讓真實的帝辛站在人們的面前。這就需要我們為其伸冤,為其當辯護士,為其正名。同時,也應該讓周人曝曝光。
  一介草民,才疏學淺,不當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09368416

 回應文章

九州昧慚生
2017/12/25 11:41
在下雖是周的後人,但支持讚賞您尋求真相。孔子曾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耳。可見孔子是採計周朝所傳關於紂王的事蹟。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7-12-25 22:43 回覆:
是孟子說的!

Charles L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13 17:51
仔細拜讀格文,很佩服您的勇氣,對幾千年來根深柢固的說法翻案,的確不易。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7-12-13 20:54 回覆:
家鄉人支持家鄉人!

時晴袁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11:01

佩服您寫翻案文章的勇氣,

尤其是個大家早已形成刻板印象的古帝王。

我也是歷史的愛好者,但多半只是讀些史學相關書籍,

考據這塊需要很深的功力,尚未碰觸到。

對紂王的印象,完全來自小說和歷史課本,

不過我相信歷史真的會被扭曲,

樂見呈現真實風貌的新紂王。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7-12-09 11:10 回覆:
岳武佐先生是河南退休老人!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09:43

所謂「歷史」都是後人寫的,本來胡掰居多。

亓官先生(medicchi169) 於 2017-12-09 10:55 回覆:

就如判案

是該聽聽兩造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