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5/01/05 12:36:48瀏覽214|回應1|推薦19 | |
如何以孫中山理論補正孔子學說的侷限性 亓官先生
孔子學說在封建王朝時代被尊崇兩千年,歷代帝王無不讚許,因為孔子學說立論的基礎,就是家天下與私天下,難怪歷代帝王皆引孔子為知己,推崇禮治與德治的精神。 現在走上民主法治的時代,孔子學說在解釋上,就顯出其侷限性,民主法治時代的特徵,是公天下,孫中山接受基督教思想後,給中國人提出最重要的指引就是「博愛」與「天下為公」,他曾經補充說明「博愛之謂仁」,孫中山身為革命者,對中國傳統道德不但不予厭棄,反而認為應該加強傳統四維八德的教育,但是重新加入時代的精神,例如忠於皇帝要改為忠於國家、忠於職守,信守諾言要加入西方信守契約的精神,禮治的精神要擴充為法治的精神,孫中山在世時為人題字,最愛「博愛」與「天下為公」兩項,寫了不下上百次,表示其畢生努力的目標,就是勸中國人放棄「家族政治」與「私天下」的落伍思想。仁本與禮治的精神,用於私人修養仍有可貴之處,但是「博愛」與「民主法治」是中國人欠缺的新道德。 孫中山先生曾經為某校題字「有道德始成國家」、「有道德始成世界」,這個道德並非個人修身的道德,而是孫中山由基督教文化引入的新道德,就是公天下的新道德,從此國家成為公器而非私有,中國基督徒對此應該心神感應,心領神會,一體奉行,讓基督教文化與政治觀,洗去中國歷史上的陳腐,迎接中西文化融合後的壯麗時代。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