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包青天與海瑞看中國百姓的苦難
2014/03/01 19:53:17瀏覽103|回應0|推薦0

包青天是一個海峽兩岸都家喻戶曉的人物,海瑞則是海峽另一端的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人物,原因無它,文化大革命就是以他為導火線引爆的。這兩個人有些共同地特色;一是清廉,二是公正,三是寧可賠上烏紗帽也要替小百姓主張正義。就是這三個條件,使他們兩個在民間小說裡跟戲曲的描繪下成為了正義的化身,司法的維護者。 

 

 

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所要的其實並不多,就是這些寄望於包青天跟海瑞身上的東西,但幾千年來卻只能實現於虛幻的戲曲中,在現實環境裡,除了欺上瞞下的贓官代代相傳外,老百姓的這點期望卻永遠是無法實現的夢想。

 

 

包青天跟海瑞都是人,要一個人犧牲自己的前途去為小百姓主持正義,基本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尤其是在他們生長的年代裡,如果沒有一個開明而睿智的君主當後台,他們也很難有施展剛正不阿的機會。

 

 

根據史書的記載,海瑞在明世宗時差點因為上書進諫皇帝而遭處死,直到明穆宗隆慶三年才復出,但只幹了一年(隆慶四年)就被人構陷下台了。包拯在嘉祐二年三月到開封府上任,也只做了一年多到嘉祐三年六月就去職了。這兩個為民喉舌的好官(不能說是清官,因為清官未必都能替老百姓對抗強權)任期都不長,因此老百姓腦海中的好官其實也都只是曇花一現就消失了,之後老百姓又墮入萬丈深淵。要想跟官鬥,跟權貴爭,老百姓永遠是站在輸的一方,而掌權者卻始終是穩操勝算的一方。

 

 

中國現在有上訪制度,地方上的老百姓總是善良的以為「壞事都是地方幹部作的,上級都被蒙在鼓裡,因此寄望藉上訪來伸冤」,其實在中國的社會裡上下都一樣壞,只是在上者可以講假話騙人,而在下者因為要扮演執行者的角色,所以幹壞事的帳就全都記到他們身上了。因此,上訪制度根本是個騙局,其實就算上訪成功了最後的結果也不會改變。

 

 

台灣的人民沒有上訪這一條假管道,要告官,尤其是大官或是告政府,那幾乎是註定要失敗,近年來雖然有極少數法官敢於主持正義,但那也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

 

 

馬英九政府最近正在推動一項名為觀審制的司法改革新措施,這種舉世無雙的毒門絕招被民間譏稱為「只讓你看,不讓你判」的假改革,為什麼執政者無論如何就是不願還人民一個順暢的申冤管道?為什麼就是不願人民能有伸張正義的機會?道理說穿了很簡單,一旦人民能掌握伸張正義的權力,人民就不再會那麼聽話了,而執政者的既得利益就有可能不保,這是執政者最不願看到的事,所以為了維護他們的利益,人民就只有繼續痛苦了,不是嗎?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andyincs&aid=114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