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樓乃潔

美債、歐債危機,引發另一波全球金融海嘯的憂慮;監察院審計長林慶隆在立法院備詢時承認,如果依照「國際標準」計算,台灣已經超過《公債法》的舉債上限(剪報)。而更嚴重的問題是,如果加上退撫、勞保等法定政府負擔最後支付責任的公共基金缺口這種「潛藏性負債」,台灣的國債已經相當一年GDP(去年為13兆6千多億新台幣,立法院「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整體評估報告」也指出,隱藏性債務,也差不多是13兆,也有不同的計算,顯示已經超過14兆、15兆)。

退撫基金財務:慘!

9月23日,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向監察院舉發,行政院沒有依法撥補退撫基金短少的收益(去年15.9億、今年45.5億;全教總新聞稿),《退撫基金管理條例》要政府保證收益,如果前3年基金賺(賠)的錢收益比台銀定存的利息還低的話,就要補足差額,而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則回應說(新聞稿),沒有賴帳,只是前3年金融海嘯賠得很兇,等以後賺錢再補回來(上個月又慘賠161億,其實還是賴帳吧!)。

到今年8月為止,退撫基金已經產生收支不平衡,而造成淨值下降的現象,基金破產的危機一天天逼近。這個破產危機,跟金融海嘯是扯不上關係的,而收益沒有到法定標準的這個洞,也是個小洞,也許真的賺得回來,但是造成整個基金隱藏負債的那個大洞,最主要的因素,得從基金的提撥和給付說起。

退撫新制實施以後,公務人員(1995/7/1)、公立學校教師(1996/2/1)和軍職人員(1997/1/1)分別加入了「退撫基金」的行列,而不再適用過去由政府買單的「恩給式(同時也是「隨收隨付」制,並不會構成龐大基金)」的退休金制度。退撫新制,簡單地說,就是由公教人員和同時兼具國家和他們雇主身份的政府各自負擔35%和65%的保費,每個月撥一筆錢到一個基金裏面,將來這些人退休之後,再從基金裡領取退休金,於是構成了「退撫基金」這個制度。

有人交錢、有人領錢,交的錢少、領的錢多,這個叫作「不足額提撥」,這個時候,基金裡的錢會愈來愈少,有一天要領錢的人會領不到。退撫基金在一開始設計「費率」和「給付」的時候,就是這種「不足額提撥」的設計。

「不足額提撥」造成大洞

到目前為止退撫基金四次精算推估的適當提撥率
退撫基金費率的計算:本薪×2×提撥率,目前是12%,法定最高提撥率是18%。
項目公務人員教育人員軍職人員
第一次精算
2000年
適當提撥率15.5%17.9%21.9%
與當時提撥率(8.0%)差額7.5%9.9%13.9%
第二次精算
2003年
適當提撥率26.4%28.6%32.0%
與當時提撥率(8.8%)差額17.6%19.8%23.2%
第三次精算
2006年
適當提撥率31.1%33.1%36.3%
與當時提撥率(12%)差額19.1%21.1%24.3%
第四次精算
2009年
適當提撥率40.66%42.32%36.74%
與當時提撥率(12%)差額28.66%30.32%24.74%
資料來源:退撫基金管理委員會。


我們從退撫基金每3年精算一次的資料(右表)來看,2000年,算一算「教育人員」精算出來應該要提撥(適當提撥率)17.9%才夠,但是那時候只提撥8%,差了9.9%,3年下來,2003年,基金的缺口就會變大,應該要撥進去的錢(適當提撥率)就變高,成為28.6%,但是那時候的費率也只有8.8%,這樣年復一年過去,累積下來,就變成一個龐大的缺口,到2009年精算的時候,適當提撥率已經變成42.32%,但是,這個時候實際的提撥費率只有12%而已。

如果從退撫基金開始實施到今天,算起來已經16年了,這個缺口有多大呢?根據2009年的精算,它的「隱藏性負債」已經達到1兆9,814億。

該怎麼看待「退撫基金」這個制度,我們把視野拉大一點,跟勞工的「勞保」和「退休」制度做一個比較。

如果,按照一般的說法,勞保制度屬於「退休金(現金給付的老人安養)」制度的「第一層」,它對應的,是公教人員的「公保」制度;而「勞退」屬於第二層,則對應了「退撫」制度(見下圖)。

先拿「勞保」和「公保」做一點比較,在2008年完成修法之後,勞保的「老年給付」改為年金制,在當年的社會壓力下(當時勞工的行動請參見「這一篇報導」),訂出了「薪資替代率」1.55%、以職涯最高60個月平均工資計算、最高50個基數,這使得勞工退休後每個月可以領到算是OK的一筆「勞保年金」,而現在正在立法院裡審議的《公教人員保險法》草案,也打算要進行「年金化」的修法,它的「薪資替代率」只有0.65%、最高只可以請領35個基數,簡單試算一下,假設一個平均工資4萬和退休時本薪同樣4萬的公教人員比較:

  • 勞工年資20年(前15年15個基數+後5年10個基數=25個基數): 40,000×1.55%×25=15,500
  • 公教人員20年(20個基數):40,000×0.65%×20=5,200

可以看到,規劃中的「公保年金」比起「勞保年金」,是有一段相當大的差距的;不但如此,公保要交的,比勞保多很多,勞保的費率現在是6.5%,有雇主的勞工要負擔20%(算起來是1.3%),而公保的費率是7.5%,公教人員要負擔35%(算起來是2.625%)。

這好像跟「軍公退休教待遇比勞工好」的這個印象差很多?

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勞退」和「退撫」放進去比較。

勞退新制在經過2005年的修法之後,修成了「個人帳戶制」,簡單地說,就是每個人在工作的時候賺的錢提撥進勞退基金,老了再把它領出來,這種根本沒有社會保險意義的「強制儲蓄」,而退撫制度則是採取「確定給付」,並且是以退休公教人員領退休金時候,同級公務員本薪計算,這種不需要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的制度,最高可以領到本薪的140%。

可以這麼說,如果只就「給付」的面向來看,勞工有一個很糟糕的勞退制度,加上一個還OK的勞保年金制度;而公教人員有一個聊勝於無的公保年金制度,加上一個非常好的退撫制度(當然,公保會修成現在這樣「聊勝於無」的前題是退撫「非常好」)。

劣幣逐良幣

確定給付與個人帳戶制優劣
確定給付與隨收隨付:
如果拿退休者的收入為基準,向現在在職的員工收保費,這是「確定給付」,對於退休者是比較有保障的;而在「確定給付制」下,每一年精算退休者退休金的總額,以調整現在在職者的費率,今年發完,明年再算、再收,這就是「隨收隨付」的設計,這種方式第一,這是讓現在在職的人去養退休的人,具有「代代相衛」的精神;第 二,這樣計算的結果,不會因「通貨膨脹」而造成退休金縮水的問題;第三(也就是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它不會形成一個龐大的基金,造成各種弊端。

個 人帳戶制(與確定提撥制):

確定提撥與「確定給付」相反,是訂好每一個在職者每個月要交多少錢,再從實際交出來的錢,去分配給每一位退休者,對於退休者的保障較差。
而「個人帳戶制」,也屬於「確定提撥」,但更糟的,是它是「自己養自己」的設計;每一個人在職的時候,每個月強制存一筆錢放在那裡,等到退休的時候領回來,根本不具有「社會互保」的精神、退休金放著,會因通貨膨脹而縮水,加上會造成龐大的基金,供國家應用;這是最糟糕的偽退休保障制度,但是卻是國家最希望的制度,目前勞工退休金新制,就是這樣的制度。(孫窮理)

不過,如果基金長期入不敷出,最後破產掉了,一毛錢都拿不到,給付看起來再好也沒有用,現在從基金的穩定性來看,最好的退撫是最危險的、勞保的隱藏性債務高達4兆多(不過它的規模也比較大),可見的未來也將面臨破產的危機,而相對之下比較爛的勞退和公保則比較沒有入不敷出的問題,所以相對危機比較小。

於是這產生一個「劣幣逐良幣」的現象,好的制度維持不下去,爛的制度卻可以遺臭萬年。

而我們看到,現在政府對退撫基金無法達到法定收益目標這個小洞都不願意撥補,對長期「不足額提撥」這個大洞,則更是拿不出辦法解決,這樣「擺爛」下去,攸關60萬軍公教的退撫制度勢必破產,問題是破產的結果是什麼?我們或許可以悲觀地這樣看:只要沒有足夠的社會壓力,在它破產前,政府就將會拿出一套爛的制度,把這個好的制度換掉,譬如說,它可以用與今天勞退一樣的「個人帳戶制」來取代「確定給付」的現制,其結果就是讓目前「比較好」的公教退休保障成為歷史。

現在問題來了,如果你剛好不是公教人員,會覺得這不是很好嗎?甚至你可能會認為這是符合「社會正義」的結果。

如果你這麼想、社會上大多數的人也都這麼想,就不會有足夠的社會壓力、甚至會有強大的反面社會壓力,要求公教人員去接受這一個結果,那麼,我們可以看到,下一個崩潰,並且將修惡的就會是勞保制度。

簡言之,國家透過「統制主義」遺續構造出社會「分斷」的福利制度,正是造成社福「劣幣逐良幣」向下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的結構性動力;它使得整個社會一起要求實踐好的社福體制的社會力量,轉為相互抵消的社會力量。

困局何解? 退休基金危機的結構因素是社會「老年化」以及未來的「少子化」,造成領錢的人愈來愈多、交錢的人愈來愈少。

而在制度面上,國家不願意建立以稅收支付、普遍化的「基礎年金」,事實上,從世界銀行對「三層」退休制度的分析,所謂的基礎年金指的是以稅收支付、普遍式的年金制度,如右圖中,將「勞保」和「公保」放到第一層,其實是大有問題的,我們從它的財務來源的穩定度以及支付對象的普遍性上,都看不出和「第二層」職業年金(勞退、退撫)的差異(參見孫窮理:「沒 有國民年金,光勞退新制就夠?」)。而這樣的設計,也造成了前述社會「分斷」的效果。

此外,假借建構退休制度之名,搞出這些龐大的公共基金、透過這些資源的控制,遂行其政策的目的,而不願在收付制度上,採取一年精算一年的支出,再「量出為入」的「(如舊制退撫基金那樣的)隨收隨付」制。

在這種條件下,同時兼具「國家」與「雇主」責任的政府,不願意在它65%的責任範圍內,把退撫基金撥滿,眼睜睜地看著基金的漏洞越來越大,連帶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從中央到地方,政府單位透過各種外包、派遣、約聘僱、臨時人員…等非典型勞動,將公部門需要的人力,儘可能排除在退撫基金的範圍外。

要保住退撫基金,目前的辦法是「提高費率」與「延後退休時間」這些方向,如果就基金缺口來看,就算提高到法定18%上限,恐怕都難以達成收支平衡的目標,而去年立法院已經通過,將「任職25年、年滿50歲」可以領月退的「75制」修改成「任職25年、年滿60歲,或是任職滿30年、年滿55歲」的「85制」,如此可以使得每一個人工作交錢的時間延長、退休後領錢的時間縮短。國家不出錢提高費率,而延長退休年限,影響到的不只是將要退休的人,更是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的工作機會,去年10月,法國將退休年齡從60歲延後到62歲的政策,就引起了從尚未進入職場的青年開始的全國大罷工(參見莊雅涵「法國反退休法案鬥爭中的青年身影」)。

年輕人一定得留意退休制度

2008年,《勞基法》勞工強制退休的年齡,同樣從60歲被延後到了65歲,不過,就和這一次退撫「75制」到「85制」的改革一樣,並沒有看到太大的社會反彈。事實上,退休制度對年輕人,並不會比它對老年人更不切身,因為要交錢的是年輕人、要工作機會的是年輕人、將來制度出問題,要挑起來(不管是用稅收、增加費率,或者改制,甚至崩潰)的也是年輕人。或許這些制度多多少少都帶著些技術性、不容易了解的地方,不過在既有工人、公教「分斷」的條件下,年輕人對此欠缺問題意識,國家更加有「軟土深崛」的機會。不願提高費率、而延後退休這些措施也無效的時候,接著勢必就是「減少給付」或「改制」,我們的觀察是,很不幸的,國家正樂意等待著這 樣結果的發生。

目前,適用退撫制度的,除了我們看到的「軍公教」這個大的分類之外,像是公營事業中有公務員身份的勞工,以及私立學校的教師(計算方式有所不同)也都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目前台灣人數最多的單一業別工會全教總,以及對全國產業總工會具主導作用的各國營事業工會,他們的會員,都是受到影響最大的族群,一旦基金發生危機,這一股現階段台灣工運的「主流力量」會如何行動?社會又將如何面對他們的行動?

或許有人會說,軍公教已經拿得夠多了,就讓他們拿少一點,那是應該的。

如果只從「勞工」和「公教」這一組對比的公平性來看,前面的質疑,或許很難反駁;但是如果我們把它放大到整體社會分配的公平性、代間正義的公平性,以及社會安定的角度來看,則恐怕不能做此結論,我們看到從公保(尤其是18%優存利率)、退撫的改制下來,公教人員退休待遇下降是一回事,但就退撫制度裡優秀的「隨收隨付」設計,也已經讓國家修改成「基金制」,而把這些龐大基金投入股市,為政策護盤,造成莫大損失,接下來,如果是讓退撫向勞退靠攏、從「確定給付」朝「個人帳戶」修,結果當然是退休公教人員領得更少,而也被認為這是「正義」的結局;那我們就勢必難以面對社會「分斷」結構下,退休制度改惡(而不只是拿得多、少這樣)的問題,也就難以避開社會福利「劣幣逐良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