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8 02:00:05瀏覽4342|回應1|推薦36 | |
向歷史學習、向失敗致敬 無論用什麼指標來衡量,蘋果公司都是一家酷炫有型的科技企業。蘋果最厲害之處,並非設計出完美的產品,並讓消費大眾心甘情願地掏出腰包,反而是孤注一擲將資源投注在簡單的產品線上,花較少的研究經費,卻能一舉壓寶成功,並獲得豐富的成果。 蘋果咬一口,慾望、衝動、滿足,幾乎所有蘋果迷都有這樣的經驗。在熙來攘往的車站時常看到有人搖頭晃腦,他們八成正在用iPod聽音樂;換個場景來到辦公室,也不難看到大家手上拿著造型相同的iPhone手機。甚至在iPod和iPhone蔚為風潮之前,外殼有顆蘋果正熠熠發光的iBook筆電,往往是咖啡廳裡最獨特的一道風景。 抓住人們心底深層的需求,讓蘋果在講求理性邏輯的科技產業中,格外顯眼且獨樹一格。看看音樂播放器,產品每家都會做,但就是沒有蘋果那樣長銷。近年來蘋果的股價扶搖直上,陸續推出的產品也獲得粉絲的青睞與追捧,但賈伯斯並不以此自滿,反而暗自加快研發的腳步:將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電腦的蘋果」,迅速複製為「娛樂的蘋果」、「內容的蘋果」和「手機的蘋果」……。「錢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用什麼人、如何領導,以及你了解的程度有多深。」賈伯斯曾為蘋果的成功下過這樣的註解。 早期的蘋果玩家只能算是滄海一粟,除了大部分用戶習慣微軟Windows作業系統的緣故外,檔案相容問題也讓很多人卻步不前。不過隨著搭載英特爾CPU的蘋果電腦可以安裝雙系統,再伴隨著iPod和iPhone熱賣所匯聚的月暈效應,不但擦亮了蘋果的品牌,也使得近年來吃蘋果的人數快速增加。 浪潮:關鍵少數變主流 許多消費者開始發現,蘋果產品除了酷炫的特色外,也格外注重操作介面和使用體驗,再加上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所擅長的軟、硬體整合,逐漸消弭人們對於跨越電腦平台的心理障礙。 Mac OS X的市占率雖然難以和微軟的Windows作業系統比擬,但如今卻是關鍵的少數,未來發展非但無可限量,就連微軟和Google都不敢等閒視之。蘋果迷的社群網站和論壇歷經幾年的苦心經營,逐漸開花結果;各種蘋果主題的聚會,也開始在各個城市蓬勃發展。雖然台灣目前還沒有蘋果直營的Apple Store實體店面,但幾家蘋果經銷商最近卻積極拓店,志在爭奪熾熱商機。 這些都是以前罕有的景象,甚至就連賈伯斯慣常在演講最後所說的口頭禪:「There is one more thing」(通常賈伯斯緊接著說的事都是爆點),也成了眾人熬夜等待所渴盼投射的焦點。 即使隔著一個太平洋,台灣的蘋果迷們也紛紛在iChat聊天室聚首,或是鎖定各大科技網站所做的實況轉播,宛若以一種奇妙的形式置身MacWorld現場。大家不只期待蘋果推出跨時代的產品,更熱情地融入充滿賈氏風格的演說氛圍之中。 信念:珍惜每一步的價值 蘋果紅了。然而創新其實很難憑空發生,它往往是眾多歷史情節混合加乘的結果,就算是當下失敗的一步,都會在無意間轉化為厚實的養份,澆灌出不一樣的花朵。賈伯斯比任何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他說:「你沒辦法預見這些點滴如何聯繫,唯有透過回顧,可以看出彼此關聯。所以你必須相信,無論如何這些點滴會在未來互相連結。」 成立於一九七六年四月一日的蘋果電腦公司,即將邁入第三十四個年頭。有人認為蘋果得天獨厚,擁有像賈伯斯和史帝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在行銷、技術領域各擅勝場的鬼才型創辦人,更有媒體將蘋果這段發展歷程視為一段傳奇。 外界雖然津津樂道蘋果的故事,但這一路走來並不順遂,曾推出引發個人電腦革命的Apple II,但也有更多如Lisa和Newton叫好不叫座的產品。所幸賈伯斯能夠即時記取錯誤教訓,在傑夫.拉斯金(Jef Raskin)所主導的麥金塔電腦(Macintosh)計畫中看見曙光,並積極投入麥金塔的開發行列。 事後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麥金塔不但受到市場歡迎,也首次將圖形化介面廣泛應用到個人電腦上。麥金塔的問世,也對今日電腦的介面設計產生偌大影響。一九九七年賈伯斯重拾兵符,為了讓公司起死回生,唯有大刀闊斧整頓人事和產品線,並且專注投入新產品的開發。還好命運之神並沒有背棄他,同年推出的 iMac一砲而紅,旋即在美國和日本市場締造銷售佳績,不但使得蘋果電腦的董事會鬆了一口氣,也順利度過了財務危機。 承諾:找出產品情感關聯 之後蘋果再度出擊,針對消費和教育市場進行研究,在一九九九年推出外殼繽紛多彩和半透明的iBook筆記型電腦,打動學生族群的心。獨特的設計美學從此嶄露頭角,也更加深了蘋果電腦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廿一世紀之初,雖然尚無iPod、iPhone等超級熱賣產品的加持,但這番苦心經營總算開始獲得成效,也贏回外界對蘋果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行事風格向來特立獨行的賈伯斯,親手為蘋果植入了反敗為勝的基因,以具有情感魅力的創意設計來擄獲人心,一步步朝成功邁進。 很多人將蘋果視為像LV、Hermes或Prada的時尚品牌,不只因為該公司的產品設計精美,更在於賈伯斯近乎瘋狂地追求各種看不見的細節。蘋果對於產品和設計的執著,讓消費大眾有如欣賞藝術品般獲得滿足的體驗,並讓心中盈滿的情感傾注在那顆白色蘋果上頭,再內化成牢不可分的品牌價值。 蘋果工業設計部門資深副總裁強納森.伊夫(Jonathan Ive)便曾直言,設計的本質在於產品而非外在的形式,也因此細看每一樣蘋果產品,不難發現隱藏在酷炫外表之中的本質。 無論是機身本體由一塊鋁合金磚一體成形(unibody)切割而成的MacBook Pro,或是極具簡約風格的多點觸控Magic Mouse,讓世人除了讚嘆蘋果的強大工業設計能力,也不得不佩服在產品開發過程所下的苦工。 再說到曾引發MP3播放器革命的iPod,蘋果並非創新者,但卻因為洞悉人心和理解產業供應鏈關係,故能結合iTunes的消費模式,迅速推出iPod搶占龐大商機,甚至進一步影響全球數位音樂的發展方向。 創新:致力少數產品線 iPod的成功有跡可循,iPhone的開發亦然。當初傳出蘋果有意開發手機的消息時,也有許多分析師嗤之以鼻,認為手機市場已被諾基亞、摩托羅拉和三星等大廠所把持,儘管蘋果過去在個人電腦和iPod的銷售上握有實績,但恐怕很難找到切入點。 外界忽略了一點,蘋果在布局手機市場前已經做了好幾年的功課。二○○七年iPhone甫推出,各大賣場都出現排隊搶購的人潮,也讓其他業者為之眼紅。但蘋果厲害之處不只在於品牌力量和創意設計,而是結合了App Store上數以萬計的軟體,讓外觀一致的手機卻有著不同的核心,也因此更深得人心。 二○○九年十月,從摩根史丹利甫發表的「行動網路調查報告」中,不難發現蘋果扮演著關鍵的角色。網路女皇瑪麗.米克(Mary Meeker)更直言在未來兩年內,蘋果將在行動上網領域獨占鰲頭,其中銷售量近四千萬支的iPhone和下載量超過二十億次的App Store,正是搶攻行動商機的先鋒。雖然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但蘋果所推出的產品種類並不算太多。賈伯斯把麥金塔電腦、音樂(包括iPod和iTunes)和iPhone視為支撐蘋果基業的三條腿,證明他早知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本身,經營團隊也應著重於產品的研發和行銷推廣,以及讓員工甘之如飴地為公司賣命。 眾所周知,蘋果公司每年僅推出一款iPhone新手機。而曾被視為是蘋果搖錢樹的iPod家族,現在也只有iPod Shuffle、iPod Nano、iPod Classic和專攻掌上遊戲市場的iPod Touch。 至於麥金塔電腦的款式也不多,桌上型電腦部分就是輕便可攜的Mac Mini和一體成形的iMac,而筆記型電腦則力推入門款的MacBook、最輕薄的MacBook Air和功能強大的MacBook Pro。不過,蘋果電腦擁有客製化的彈性,消費者隨時可依不同需求來訂購特別規格的產品。 成敗:簡單就很有魅力 蘋果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雖然會讓多個專案同時並進,但這些專案多半都會鎖定利基市場,待賈伯斯做出決策後,便投入所有資源在這個特定的產品。iPhone顯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產品上市前謠言滿天飛,分析師和媒體真正看好的不多,但是產品一推出,卻又立刻讓世人瘋狂買單。 產品線的精簡和統合,並不代表收益會因此減少,以蘋果的風格和屬性來看,反而更容易讓潛在用戶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像三星和諾基亞所慣用的機海戰術,顯然就和蘋果的調性不合,而許多企業所採行的多角化經營模式,也不見得受到蘋果用戶的青睞。 若再從數字來檢視成敗,單看蘋果○九年第四季財報,在九十八.七億美元的營收中,淨利便高達十六.七億美元,表現顯然不俗。其中麥金塔電腦的銷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一七%,iPod略為衰退八%,但是iPhone在既有基礎上又成長了七%,充分顯示蘋果僅僅憑藉三條主要的產品線,也能在電腦和消費性電子市場脫穎而出。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