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24 22:27:11瀏覽456|回應6|推薦8 | |
一向主張孩子的興趣決定大學主修,我卻忽略了教育資源的問題:最近國中基測(北北基)的高分低就重分發,以及網友安歐門提及大學選院系的問題,讓我重新檢視自己思路的盲點:如果孩子真找到自己的興趣,然而進不去想念的院系呢? 以過來人立場來看,當年上大學時我該唸數學系,但是大家只是照分數填學校志願,父母從沒進過大學,也不懂得能唸數學系的好處(台灣的人,迄今恐怕還如此想法?),除了最高分第一志願的極少數人,絕大多數學生,台清交學生在內,都不是進入自己所謂理想的院系。即使最高分第一志願,到底是真正志願,還是不願高分低就,結果是不是後來想像的理想人生,我相信也各憑解讀。 兒女在美國出生長大,透過參加鎮上教育預算會議以及學校(高中)開課選課,逐漸理解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但還是以為上大學時,可以自由選院系,由於他們唸的都是私立大學,交錯徘徊在文/理/工學院之間,直到大二下學期才決定,所以我一直有個錯覺:美國的大學自由選院系,典型的(何不食肉靡)論,事實上當然並非如此,除了教育資源豐富(學費昂貴?),學校捐款(endowment)充裕的一些學校,許多大學對選院系仍舊有設限制的。 教育資源有限是自然的現象,所以公立大學設限,是不得已的做法,我們只能要求資訊公平公開,讓學生及家長預作考量。另外,就是設計制度,要求使用公共資源較多的人,將來對社會能有相對較多的回饋;前兩年,台灣在爭執台大醫學系是否參加繁星計畫,或波蘭醫學院畢業生可否回台執業時,很多人並沒有考量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台大使用國家資源,當然不該自外於繁星計畫,自費去波蘭研讀醫學院,只要能通過國家檢定/實習,當然也應該享有台灣醫師同等的待遇。 每個人出生的環境,資質都不同,家庭能提供的資源也不一樣,強制要求平頭頂的平等,反而是不平等,而且不利於社會,共產主義的失敗有目共睹。我想,一個考量公共利益,良好制度規範下的資本主義,該是最有效資源分配的社會吧?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