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27 03:10:35瀏覽667|回應1|推薦11 | |
網上看到各式各樣關於競爭的描述,無論教育與商業方面,讓我增加很多見識,但多以爭奪有限資源為立論,鮮少看到合作創新,把餅做大,分享成果的想法。 即以台灣高等教育擴充過速為例,一般只擔心學齡人口減少,大學遲早面臨招生不足,關門的窘境。但是,如果將台灣的大學,看成是一種服務輸出的(教育)產業,開放陸生來台升學,閒置產能(大學多,學生少)不就順利解決了?陸生就學既可引進資金(學費,生活費),帶動學校周邊商業,兩岸交通旅遊,又可為台灣培養人才,提升學校水準。但是反對者多著眼在陸生搶奪了本地生的就學和工作機會,而不往擴大商機,增加工作機會層面去著眼。等而下之,一心想和對岸區隔,意識型態掛帥的(閩南語拼音),(閩南語寫作)教育更是摧殘下一代的競爭力。問題是:過去十餘年的政策,除了增加許多不該念大學的大學生之外,工作機會增加了嗎?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提升了嗎? 恐懼競爭的心理,不是台灣所獨有,美國的工程師也一樣,抱怨外籍留學生搶了他們的工作。以供需而言,我同意他們的觀點;就像開放陸生來台,18分的考生就會失去上大學的機會,但是我相信,那類學生若改唸技職學校,新的商機,將會給他們更好的就業機會,比起混了個無用的大學文憑,什麼工作也找不到,不僅個人輸,家庭輸,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啊。 台灣優先,應該是替台灣人安排能發揮最大能力的位置,享受努力的最大成果。不是揠苗助長,也不是硬將台灣人提升到不能勝任的位置,或逃避競爭。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