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憶「文耕」創刊始末
2010/10/02 19:16:31瀏覽191|回應0|推薦1

憶「文耕」創刊始末

 

    1984年春,我與幾位同班好友裕鵬、立夫和紹祺等,並聯合土木科的國龍,建圖科的惠君及美工科的盛賢,共同為當時已成立有半歲大的「文藝社」,付梓刊印了第一份社刊,並取名為「文耕」。

 

    對我來說,來到「開南」這個有點兒古老,又有點兒現代,有點兒傳統,卻又有點兒叛逆的大家庭,剛開始著實沒有太多的意見,也或者應該說根本不敢有一點兒的意見。記憶裡,國中畢業的那年暑假,所有能報名的考試都報了,能參加的考試也都參加了,但結果是,接到一封封各聯招會寄來的成績通知單,也許就跟來到「開南」的大夥兒都一樣吧,這樣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尷尬分數,實在無言以對家中父母那兩雙關愛的炯炯眼神,當時也只能一個勁兒的儘量安撫他們說道:「如果我選個開南來唸唸,夏天時大家都穿卡基制服沒什麼差別,但冬天的那件灰色外套,人家從背後一瞧,說不定還以為你們的兒子唸的是建中哩!」。就這樣,1982年的盛夏末,當時年少輕狂的我,差點兒選了「開南」的建築科就讀,只不過經過了一番陰錯陽差,也或許是冥冥中的巧妙安排,我在短短高職三年求學生涯的前三個學期之中,到1984年的一月學期結束時,我已成為台北市另兩所私立高職的肄業校友;待寒假過後,春暖花開之際,我因報名參加了汽修科二年級的轉學考試﹝那年汽修二甲只錄取了我一名﹞,才正式有機會穿上那件遐思已久的灰色外套,並且成為當時蕭振安老師所擔任班導的汽修二甲的一份子,並由恩師吳秀鶯老師指導國文,至此終於能與「開南」再續前緣。

 

    剛轉進「開南」的前幾個月,由於早已立定志向要「轉型」,並參加畢業後的大學聯考,所以對於幾門共同科目,如國文、英文、數學和三民主義等,便格外用心聽講;特別如吳秀鶯老師所指導的國文一科,由於深受吳老師脫俗的文學氣質與涵養所吸引,乃至於誘發了當時的我對文學的喜愛與著迷,且自發性地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的各類文學著作,從中國的古典名著如三國、水滸與紅樓,到被尊為是西洋文學濫觴的古希臘神話;從近代兩岸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名家,如大陸的魯迅、毛子水等,遷臺前後的文學思想家如胡適、錢穆等,以及在6070年代展嶄露頭角的一批以臺大外文系畢業及在學生為主所創辦的「現代文學」刊物的主要人物,如白先勇、施季青等人的散文和小說,到1920世紀以來,歐美日等國著名的文學譯本,如法國的卡謬與卡夫卡,英國文學劇作泰斗莎士比亞和有湖區詩人之稱的華茲華斯,美國的流浪小說家海明威,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以及日本的小說家三島由紀夫與另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詩人兼小說家川端康成,舉凡只要手頭零用錢及時間許可,無不將上述所列的文學名家代表性著作,購得回家以細嚼慢讀。事實上,當時我除了對文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之外,也同時對國父所著三民主義之內容文義,時常與班上少數幾位有著志同道合志趣的同學如莊裕鵬、劉立夫和蔡紹祺等,熱烈討論彼此同感興趣的議題,並將國父所持那麼樣的政治理想套入臺灣這麼樣的政治現實當中,看看當今的執政者是否有陽奉陰違國歌中第一句所唱:「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情事發生。記憶中,我們幾個就在這樣每日好幾論的意見交換與情感交流中,成了當時班上生活作息上死忠兼換帖的死黨,和課堂考試時互通有無的親密戰友,不知羨煞了多少當時想加入我們卻又礙於仍腹笥甚窘的班上其他同學,勉力者有如班長王文欽、籃球校隊李宏哲、年齡最長者如許傳信,雖亦有偶為之水準以上發言,但卻都缺乏持續參與的動力,乃至日後有立夫和紹祺二人所引薦與我等同年級,在當時仍屬合唱團成員的別科菁英的加入,如此這樣的跨科界的自由論壇,終究奠下了日後屬於「開南」第一個文藝性社團 ---「開南文藝社」註冊與誕生的穩固基石。

 

    文藝社的成立,在經過我們幾位創社元老的慎密集會討論下,遂將創社宗旨定位於「培養並引領開南學子愛好文學與藝術的新風潮」,並創辦一份有別於當時已編輯有年的「開南青年」的自有刊物,內容則朝向新詩、散文、小說、報導文學、漫畫和工藝創作等多元性藝文作品編輯收載;在創社宗旨及創刊內容大至底定後,1984年春,我與幾位同班好友裕鵬、立夫和紹祺等,並聯合土木科的國龍,建圖科的惠君及美工科的盛賢,共同為當時成立已有半歲大的「文藝社」,付梓刊印了第一份社刊,並取名為「文耕青年」,我因於早先接受全體社員的投票委任為「開南文藝社」第一任社長,遂亦為「文耕青年」之發行人,裕鵬則因文學素養深厚,任該期創刊號總編輯。年後,1985年春,也就是距離六月驪歌輕唱之聲響起前的百日,由於全體社員對於堅持創社時偉大理想與目標的熱情執著,「文耕青年」第二期終於在我們幾位創社元老欲去還留在「開南」的逐漸逝去的青春歲月中,勉力出刊了。內容雖較創刊號在層面上更多元,但我們也未因單求篇幅之擴張,而毀棄當初堅持純文藝的理想與目標,更甚而在對全校同是藝文愛好者發出廣大邀稿函的同時,我們也敬請了包括吳秀鶯老師與蕭振安老師在內的數位校內學養深厚的國文老師,成立一俱備專業水準之審稿委員會,以為「文耕青年」的藝文水準作最嚴格的把關。

 

 

後記

 

    自我18歲那年離開「開南」後,在歷經了兩年台北南陽補習街的臥薪藏膽的應考苦讀,隨後三年無所憂慮的淡水小鎮的大專生活,緊接而來的是無所選擇的兩年軍旅生涯,退伍後三年的航空公司企業工作經驗,最後兩年遠赴英國的求學歷程,並飽嚐身為留學生作客異鄉的思鄉情愫,以及回國後專任近兩年的大專教職,其間所曾經親身經歷過的一切,在在無不豐潤了我的視野與內涵,只是每當夜深人靜,午夜夢迴之時,在我的內心最深處,令我惦念最深切的,依舊是「開南」所賜予我無可替代的良師益友和最甘醇的生活回憶。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rtin3539&aid=446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