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11 13:36:50瀏覽66|回應0|推薦0 | |
成人世界,外表,條件,怎樣精采吸引人的都有。 可以掩飾,喬裝,可以騙人,可以騙自己。 但生命有沒有力氣,能承載幾斤幾兩重,在親密關係裡,特別顯著。 親情,友情,愛情,手足之情,人生美麗,因為親密關係的滋潤。然而經營每一種親密關係,放下,提起,都需要厚實的內在生命力氣。 有安全感的人,才有力氣在人生裡,捲高褲腳,走過親密關係的風風雨雨。
* 安全感,其實和道德感有很大的關係。
不知對錯的孩子,不管他們表現出來是無法無天,還是嬌寵幼稚,在他們心靈深處,一定是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因為,沒有界限來保護他們。 華人來到美國,帶著對原生家庭父母掌控教養的受傷經驗,非常羨慕美國開放自由的教育方式。卻不知道,真正的自由,若沒有清楚的是非界線,就像把孩子放在沒有邊界的曠野裡長大一樣。 想像一下,如果你突然發現自己置身在看不到邊界的地方,反應會是甚麼? 自由自在嗎? 也許。 就算起初是逍遙無比。但時間一長,就會有幾種反應出現: 第一種反應,無邊界,讓你反而害怕到不敢動,只敢待在原處。 第二種反應,你一直漫無目的地走,想找到邊界,卻越走越徬徨。 第三種反應,你想辦法為自己畫一個範圍,建立一個有邊界的虛擬國度,在裡面活動。 一個在沒有清楚對錯界線下長大的孩子,也是這三種後果。 第一種,非常封閉,不敢嘗試。 第二種,看起來隨心所欲,但內心非常徬徨,而且通常,會以暴力來掩飾內心的不安全感。 第三種,非常喜歡掌控。 * 父母給孩子安全感,因為他們成為孩子生活的疆界。 孩子小的時候,尤其在學齡前,特別需要從父母來的安全感,這個安全感,我們一般瞭解,是身體上,可以看得到的,簡單說,就是有爸爸媽媽在身邊。 在,是很「哲學性」的一種說法。 夫人發現許多華人父母都說「我在」,但,「在」的定義,差很多。 孩子小時,和安全感緊密相連的「在」,有兩個內容。 第一是人在,言語也要在。 夫人以前帶老大去參加美國社區學校辦的親子班(MOMMY & ME),那課從頭到尾,都是家長陪孩子一起活動,沒出過孩子的視野,所以多數孩子都能放心,盡性的玩。 少數怯生生的孩子,來幾次之後,熟悉狀況,又確定媽媽會一直在,也都能夠進入狀況。 可是班上有一個三歲小女孩,老愛哭,上過一整個學期的課了,還要黏在媽媽身邊,寸步不離,看起來就很沒有安全感。 那孩子的母親很外向,而且是家庭主婦,又只有這麼一個寶貝,給的注意力應該很夠,为什麼會這樣呢?夫人想著,以為這孩子就是天生比較內向。 好奇,夫人起先純觀察。 後來和她的媽媽比較熟一點時,才知道,這個媽媽雖然在家陪孩子,但是每天早上睡到十點,孩子起床後,才三歲,會拿著電視遙控器開電視,自己一個人,隨便轉台隨便看,在媽媽起床前,從上百個有線頻道裡,天南地北的,懂的不懂的,全透過電視畫面和聲音收納進小小的心靈裡。到 這個媽媽在家裡很少陪女兒講話,都叫他不要吵,自己起床後,美容護髮護膚,打電話,上網,看電視,把孩子放在一堆玩具當中,走來走去。 中午吃完飯後,這個小女孩精力旺盛,不睡午覺,所以媽媽只好把她帶出去逛街。到了百貨公司,避免追孩子,又是把女兒綁在娃娃車裡,給她一包零食,一個小電玩,自己才能盡情看衣服買東西。 偶而,孩子在外不合作,這媽媽就要趕快到朋友家串門子,好在那兒,讓朋友的孩子陪她玩,自己,又可以輕鬆和朋友聊天。 這個媽媽,孩子不離手。但,畫面中的孩子是拖在後面的行李,極少和她互動。 這樣的「在」,並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言語的互動,是父母最重要的「在」的表達。 然後第二是人在,身體的觸摸要在。 夫人過去每年都在教會兒童主日學當老師好幾個月,常常會有一些兩歲半,剛剛從嬰兒班升上來的孩子,初初進到幼兒班時,因畏生而哭。 止哭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拿玩具給她,或者告訴她:「媽媽去上廁所,馬上回來。」而是蹲下來,和她同一個高度,然後緊緊的擁抱她。 這是一個在學齡前特殊教育學校當校長的姊妹教夫人的「秘方」。 這校長的學生都是三歲以下的唐氏兒,弱智等等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孩子,她告訴我,當這些孩子沒有安全感的時候,她們老師就會這樣,跪下來,緊緊的抱住這些孩子,除了少數有感官問題的自閉症孩子,不能被擁抱之外,許多的小孩在被緊緊擁抱之後,都能感受到被保護,於是激動的情緒也會漸得撫平。 對小小孩,刻意的擁抱,是給予安全感的無聲宣告。 這個擁抱,不是爸媽和朋友聊天,孩子在旁邊吵,就一面繼續專心聊天,一手把孩子攬到身上那種擁抱。也不是孩子在搗亂,摸東摸西,爸媽就把把她抱起來,阻止她作亂的那種抱法。 對孩子安全感有直接建造的擁抱,是專注的,全心的,父母自己都能享受的擁抱。 即使孩子已經念小學,甚至初中高中,只要他們還願意,擁抱,仍然能夠醫治孩子裡面的許多受傷,懼怕,和徬徨。 * 夫人自己來自一個非常典型的華人家庭,自幼,父母的身體語言,總是沉默。 夫人知道爸媽疼愛自己,可是,印象中,夫人卻從來沒有被父母擁抱的記憶,一次都沒有。 小留學生的歲月裡,每次爸媽來探望,在機場送行時,離別那一刻,大家總是揮揮手,連牽手都很少。如此成長,到夫人當了媽之後,即使接受西方教育的時間遠超過東方教育,即使浸泡於西方文化的年日遠超過東方文化,關於肢體語言,夫人,也要從頭學起。 在兩個女兒小的時候,夫人花時間陪她們做過很多事,可是,她卻很少為擁抱,而擁抱她們。 一直到私塾開張,那時,老大已經小學五年級,老二四年級,老三,還在學齡前。那一年,夫人最感恩的一件事,就是學到一個非常寶貴的功課:全心全意,不為了任何原因,張開雙臂去擁抱孩子。 透過擁抱,享受孩子,也讓孩子享受自己。
那年,每次跪在地上抱完老三,再站起來,腰都不需要彎,就可以抱住老大時,夫人的內心深處常會有淡淡的疼。 女兒呀!多後悔當初沒有跪著多抱妳幾次!夫人想。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