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8.蘇軾〈留侯論〉演義★ 葉慶賢編輯
2012/11/11 21:22:40瀏覽13369|回應0|推薦54

蘇軾〈留侯論〉演義 2012/11/11

謀聖張良畫像:挫折教育,造就出心靈素質優秀之奇才

穀城山下黃石

江蘇古豐漢城劉邦雕像

漢高祖劉邦畫像

原文: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人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之亡,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一本作「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材,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倖於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捨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僕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子房以為魁梧ㄨˋ奇偉,而其狀貌乃是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而愚以為,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引起動機:北市聯醫的醫師劉文勝,今在臉書分享10年前在醫院遇見2016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經歷,他用「非常震撼」來形容蔡英文劉文勝表示,當時他是「尚未覺醒的689」,對民進黨都沒什麼好感,不過對當時還是行政院副院長的蔡英文印象非常深刻,他表示「一個行政院副院長,探望自己生病的家人,沒有動用權力,只像一個平凡的百姓低調探望,她自己的爸爸之後靜靜的離開」,「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劉文勝進一步說明,他在榮總待超過10年,看過許多VIP使用關係,都希望得到不同的對待,而身為一個行政院的大長官,她大可可以請院長找主任、主治醫師、到住院醫師直接向她匯報父親的治療情況,但她只是靜靜地來探望自己爸爸,卻不耍官威,讓劉文勝印象深刻。劉文勝說了一個「不耍官威」的小故事

楚莊王想進攻國,國的國君知道不是其對手,鐵定打不過楚國。但他不忍心人民受傷,便叫所有軍士不動,自己一個人袒露上身,牽羊去投降王看到了,淡淡地說:其君能下人 必能信用其民矣!便調轉大軍離開。王的意思是:這個國國君能把自己的身段放這麼低,在自己國家一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所以放棄攻打鄭國。因為面對一個團結的國家,即使是百萬大軍,還不一定打得贏。

看過許多政治人物上上下下,實在誠懇的人往往很難;在第一時間吸引人們的喜歡,但時間流逝之後,人們會發現花言巧語的表演家,往往一開始能取悅大眾,最後卻一再的跳票讓民眾受傷;只有實在誠懇的領導者,可以取得人民的信賴,很大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領導者不擺官架子,也把自己當成人民的一份子,實實在在地做好自己的腳色,一如國的梅克平常也是自己在超商裡排隊結賬,在我看來,梅克爾和她(指蔡英文),是當前最實在的政治人物。希望蔡英文果真是如其所言那麼好,能始終如一地一路往前走

主旨:透過留侯張良「狙擊皇、圯上受書、助劉興」的故事,分析其心靈素質發展和培訓歷程,論述其一生能夠最終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有好的心靈輔導師培訓其「能忍」的過人之節,能「忍小忿而就大謀」。

述其讀《史記》的心得,通過張良的尋人刺、圯上受書、輔建功的人生經歷,分析良精神和心靈成長的過程蘇軾的立論,是建立在破除陳見的基礎之上的,關於張良成功的原因,在作者之前的眾多學者,大都認為張良珍愛圯上老人傳授的《太公兵法》此名為訛傳,實為『素書』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蘇軾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證了「忍小忿而就大謀」、「養其全鋒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蘇軾認為史書上所載「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之神奇語,其事甚怪;而世人不察,以為鬼物

忍:形聲字。從心,刃聲。本義是忍耐、容忍,把感情按住,不讓表現之意。「圯上敬履」可能是張良一個精心編造的故事,也是天才創意。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張良的智商和情緒智商明顯高於韓信蕭何等人。圯上老人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擊證人。可是到最後,神話卻來了個現實的結尾,張良假戲真做地弄來一塊黃石作為物證,以此來證明自己從前所言句句為實。後世之人對此故事的了解,有可能是誤會一場,但對其一生的傳奇事蹟卻依然津津樂道。

析譯:古代所謂豪傑之士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氣度和節操(按現代的說法,就是過人的心靈素質。提出論題,泛論豪傑之士的性行),偶而對某些事會按耐不住感情而顯露脾氣個性,則是人之常情將「過人之節」具體到「忍」,普通人泛指布衣百姓被羞辱了,拔出劍站起來,挺出身子就與人爭鬥心靈素質太脆,這不能算是真正的勇敢啊。世界上有大勇的人,突然卒,通「猝」面臨意外事件卻一點也不會驚慌失措無緣無故對他加以侮辱侵犯也不會被激怒(有過人之節──心靈素質,應是:氣度恢宏,大事來臨時不驚不怒,勇而能忍)。這是因為他懷有的抱負非常宏大,而且志向非常高遠的緣故(推論二者之區別:緣於其抱負志向、心靈素質之異,大智大勇者必志向遠大首段提出論題:泛論古之所謂豪傑之士有「能忍」的過人之節,是真正的大勇者。

說起子房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贈兵書的事《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但是據北宋學者、曾任過宰相的張商英考證,張良黃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實為《素書》,這件事確實很奇怪因人們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贈書事,而把一些神怪傳聞當作真實;然而又怎知此事不是的時候,有隱居的君子特意出來考驗良的呢嚴重懷疑圯上老人是個隱君子,其實應該是有個地下反組織,派出一位心靈輔導大師對張良進行火線培訓下邳當地史料記載,張良在西元前218年農曆二月底或三月初陽武博浪沙行刺,至西元前216年農曆四月在圯上遇見黃石公時,在下邳隱姓匿名已兩年有餘觀察老人用來隱約含蓄地顯露其心意不便道破意涵(所以:「用來……的」,用來表示手段、方法、根據、工具等),都是聖人賢士互相警惕勸戒的道理蓋深惜張良博浪沙時的魯莽;可是世人未加細察,認為他是神仙鬼怪,本來已經錯了而且,老人的主要用意並不在張良兵書還把老人的主要用意看作是向張良授書就更不對了。判斷老人至圯上授書的用意,乃在使之能忍──忍小忿而就大謀

國滅亡(西元前230年)國正強盛時,國用殺頭、斷手足、下湯鍋(鼎,三足兩耳的金屬器具。鑊,無足無耳的金屬器具。鼎鑊皆為烹煮食物的器具。古代以鼎鑊烹煮罪犯的酷刑)等殘酷刑罰來對付天下有才能的讀書人。那些平常居家安分守己而無故遭到滅門的人,多得數不清。那時即使有古代孟賁戰國的勇士,力大無窮,相傳能生拔牛角)夏育那樣的勇士再來到世上,也無法施展他們的本領。像秦始皇那樣施行嚴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它的銳利鋒芒的確勢不可擋,不可正面觸犯,但是等到他衰微疲憊的時候就有機可乘了(一本作「而其勢未可乘」:而且情勢上也沒有可利用的機會)。可是少年張良卻不能忍耐一時的激憤,憑借一個普通人的力量,想用大鐵椎的一擊(他傾盡家產,尋得一力士,在博浪沙用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狙擊秦始皇,但是誤中副車,沒有成功。張良隱姓埋名至下邳來達到復國的目的(不忍忿忿之心而尋人「狙擊秦始皇」:是刺客心理,魯莽冒失,是「不能忍」之表現。張良國正牌公子,國亡於張良要為祖國報仇,但這是一件政治上軍事上的漫長的技術活,他的心靈處於青澀階段,卻幻想憑借暴力的「一擊」。與其說是報仇,不如說是心靈宣洩。歷史使命不是靠心靈宣洩完成的。這個階段張良的心靈停留在戰國刺客時代)。正當那個時候,子房僥倖沒有死(死裡逃生)的情況,實際上與死相距很近,連一根頭髮都容不下(喻當時的情勢危急到了極點;在正盛時,求力士刺秦始皇,無異白白送死),實在也是太危險緊急了!擁有萬貫家財的富家貴族子弟,不願死於盜賊之手裡子房不能忿而走險以輕死,應當能「忍」),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懂得生命的可貴,不值得同盜賊相鬥拚命而死啊!像張良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有超過世人的傑出才幹,不去謀劃像伊尹朝開國功臣,佐夏桀姜太公(即呂尚,本姓,因其先祖封於,改姓。輔佐周武王那樣安邦定國平天下的大謀略,卻只想出像荊軻荊軻:字公叔戰國人。好讀書擊劍。二十八年,帶著夾有匕首的地圖和樊於期的首級入,欲刺秦王,結果事敗被殺)聶政戰國軹縣深井里人,是國勇士。嚴仲子宰相俠累有仇,重金禮聘聶政刺殺俠累以母在而不允。待母逝姊嫁,因感恩於知己,於是刺殺俠累,替嚴仲子復仇。事成之後,恐連累其姊,乃毀容自盡。)那樣行刺的下策,企圖在僥倖中保存性命,這正是圮上那位老人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老人才故意在他面前擺出高傲無禮(鮮腆:本指祭祀時少肉不豐厚,引伸指沒有禮貌)的姿態,讓使他重重地受摧折、屈辱(使動用法)(培訓方法很簡便:就是扔鞋子,然後叫張良下橋就撿,撿了還得穿上。然後以兵書為誘餌,又以不能早起為理由訓斥張良。公雞還沒打鳴就叫人起來,這不擺明是折騰人嗎?折騰人的課程就是「培養能忍」挫折教育課。他若是能夠忍受下去,然後才可能去成就一番大事業。(啟發張良深刻體會「能忍」──有過人之節、過人的心靈素質──的重要)所以老人才說:「這孩子是可以教導好的!(是可造之才,可以做我的學生了;孩子,你要淡定)。」張良是個聰明的孩子,知道這是一堂特殊的課,在撿鞋子、在趕赴早約的過程中,那些亡國的仇恨,那些博浪沙投錐的魯莽,都一一從他腦海中湧現,湧現一次,檢討一次,於是張良的氣質變化了。聰明人,一堂課就行,老人上課的目的就是「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課程的結束語就是:「孩子,你要淡定。」這個目的達到了。成長階段的張良通過心靈培訓,從刺客轉型為謀士。)

楚莊王政宣公十二年討伐國時,鄭襄公曾脫衣袒露著上(表示等待責打或殺戮),牽著羊作奉獻的禮物去迎接他,以表示請罪臣服(逆,與「迎」同義。國的國君知道不是其對手,鐵定打不過楚國。但他不忍心人民受傷,便叫所有軍士不動,自己一個人袒露上身,牽羊去投降)楚莊王看到了,淡淡地說:「一國之君能能如此謙虛居人之下(降低自己身份,謙遜待人。下:轉品修辭,名詞作動詞用),必定能使人民信服,並為他賣命。王的意思是:這個國國君能把自己的身段放這麼低,在自己國家一定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所以放棄攻打鄭國。因為面對一個團結的國家,即使是百萬大軍,還不一定打得贏。)」於是放棄討伐國的打算,調轉大軍離開(言「下令退兵三十里」亦通舍:行軍三十里為一舍;言鄭伯能忍而不戰退敵),與鄭議和《左傳》宣公十二年:春,子圍,旬有七日,人卜行成不吉,蔔臨於大宮,且巷出車,吉,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子退師,人脩城,進復圍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門,至於逵路,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於,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於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裏,而許之,潘尪入盟,子良出質)。春秋時句踐夫差作戰失敗,被圍困在會稽山上,而被迫屈服請求歸降於國,帶著臣妾入國為人質,為其奴僕(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後來終於戰勝吳國。臣妾:轉品修辭,名詞作動詞用;男為臣,女為妾,做其奴僕),經歷整整三年之久才回國而沒有流露出任何倦怠與不滿勾踐能忍而終滅國。據《國語越語》、《史記勾踐世家》記載)。況且再說那少時的良雖有復仇之大志,卻不能忍辱向人低頭(屈己尊人),這不過是凡夫俗子的剛強勇猛罷了。說起那位圮上老人(概述老人「深折」張良的情景),認為子房的才智綽綽有餘,但擔心他的器度涵養不夠(從動機而言:證實老人的舉動確實是對張良的考驗),所以才深深地挫傷(由折辱而引申為削弱、挫傷)他那年輕氣盛的剛強暴躁的脾氣,讓他能夠忍受小怨恨而去實現遠大的謀略(從事實而言:證實了老人行動的目的是使之能忍)這是怎麼說呢?(為什麼要這樣呢)他們兩人沒有平生的舊交誼(素昧平生,向來不熟悉),突然在荒野的鄉間相遇,卻傲慢地命令他去做僕人、婢妾所做的事(指反映圯上老人命令張良取履納履事之事。省略兼倒裝修辭,即「以僕妾之役命之」),而張良卻和順地去做了,一點也沒有驚詫憤怒的情緒的這種修養,這就很明確地說明張良的心智已經成熟朝皇帝已經不能使他的謀略受驚擾而使其盲動(言張良佐劉邦攻,避免攻堅。及車至咸陽,子嬰歲倉皇迎降。),而且項羽也無法使他被激怒(使動用法。驚:使之受驚擾。怒:使之發怒項籍,即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因疏於防劉邦遂得而定關中而去冒險了啊(後來的結果,則是證實他使張良達到了「皇之所不能驚、不能怒」的境界)

觀察漢高祖爭奪天下,最後劉邦之所以能勝利,而項羽所以失敗的原因,完全就在於能夠忍耐與不能忍耐的差別罷了(歸結勝敗關鍵:為能忍和不能忍。以項籍之不能忍,反襯高祖之能忍。通過圯上教授的培訓,張良的心靈素質和工作素質都達到了最佳配置水準,於是投身於反戰爭、漢戰爭的洪流)項羽正因為不能忍(沒有包容的器度也、海洋納百川的胸懷、隱忍不發的修養,怎能擁有天下?越是偉大的政治家,所遭遇的兇險艱難也越多。在時不至、運不到的時候,必須有足夠的耐性忍下去,同時積蓄力量,修德聚賢,以待時機),所以雖然百戰百勝、所向無敵,但他卻輕易出兵,消耗實力(任性暴怒,輕露鋒芒,濫用武力,終致敗亡。項羽PK劉邦,輸給劉邦因為心靈素質輸給劉邦項籍之不能忍:太優秀了,所向無敵;勝利太多,就喜歡露鋒芒,導致心靈脆弱,任性暴怒,輕易出兵,濫用武力,虛耗實力,居然說出要和劉邦單挑的蠢話。作為劉邦的對立面,項羽這孩子的教育有問題,他叔教他劍法,教他兵法,教他文法,卻不曾有心靈培訓高祖劉邦能夠自我忍耐克制(在強大的軍面前,經常採取守勢),以保全軍隊實力,以等待敵方衰敝疲困時再予以反擊高祖之能忍:淡定得很,哥們,我們只鬥智不鬥力。在強大的軍面前,經常採取守勢,保全軍隊實力,而待其弊,而最後消滅項羽這是張良教他、給他培育、謀劃的結果的啊劉邦的心靈素質是誰教出來的?是張良張良不只是謀士,也是心靈輔導師。圯上老人塑造了張良的素質,張良又塑造劉邦的素質)!後來當淮陰侯韓信攻佔了之後,而且想自立為(請求劉邦封他為假王)劉邦勃然大怒,立刻從在言和臉色上顯露出來四年,遂皆降平。使人言漢王曰:「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是時,方急圍漢王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從這裡可看出,高祖還有剛強而不能隱忍的壞脾氣(還是不善於忍耐),要不是張良及時勸阻(當初劉邦被圍困,伸長脖子等著韓信來救場時,韓信救兵不來,卻來一封要求封為代理齊王的信,劉邦憋不住了,破口大罵。關鍵時候,張良踩一下他的腳替他的情緒剎車,輕輕幾句話,劉邦這個高素質學生立刻淡定下來,腦子裡沸騰的熱氣慢慢恢復常態,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難道(其,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還有誰能保全他最終獲得勝利呢?高祖事功乃子房所成全:劉邦的心靈素質是張良教出來的;張良不只是謀士,也是心靈輔導師)(張良陳平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方不利,寧能禁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王,徵其兵擊。)(以相爭為例,證明張良以其才能和「用忍戒急」的度量,所以對「輔漢建功」,產生巨大的歷史作用)

太史公司馬遷曾揣測張良是一位高大奇特的人物,可是後來才知道他的體態容貌長得竟然很像婦人女子(體態容貌俊美姣好。用我們的話說張良是個十足的「帥哥、美男」。黃石老人授《太公兵法》給張良的時候,稱呼為「孺子(小夥子」。其實那年張良已年近35,在他們那個年代的這個年紀,怎麽都該稱作中年人了吧。可見,張良是個面凈臉白的俊男),覺得相貌與他的志向氣概並不相稱(引太史公之語,以其狀貌反襯其能忍又志氣非凡的胸懷。司馬遷子房貌柔不稱其志氣,似有疑而實不疑,強調「不能以貌取人」司馬遷的原意並非懷疑張良的狀貌與志氣不相稱。蘇軾之所以這麼寫,意在強調張良貌似柔弱,只是內涵不露罷了,實際上志氣宏偉。而這正是張良的長處所在,而不是短處)。噢!可是我以為,這大概(其,表推測語氣副詞,相當於大概、可能、恐怕)就是子房之所以為子房的過人、特別之處啊!(神來一筆,含蓄解說良字子房的原因:子房」是孕育種籽、胎兒、孕育朝帝國生命的溫床。化氣勢雄渾之剛筆為柔筆,使子房一生事跡,悠然蕩漾不已,餘波中饒富含蓄迴環之妙。)

古人說話,常常採用一種迂迴的表現方法,不把意思直接說明白。所以我們在翻譯時要透過字面體會到作者的「真情」所在。採用直譯加意譯的方法,使得既保留了意的準確性,又顯示出生動性。

分段大意:

首段:提出論題:泛論古之所謂豪傑之士的過人之節是「能忍」。提出能忍、不能忍這個論題,為下文論說張良奠定理論基礎,也為下文的辯證標出前題。

 ()泛言古代豪傑之士的性行:有過人之節心靈素質。凡忠勇、堅毅等超乎常人的節操,全都包括在內。

()將「過人之節」具體到「忍」人情有所不能忍者,而顯露脾氣個性。

() 從「勇」解說「忍」義:不驚不怒,大勇能忍;以「匹夫」之勇反襯「大勇者」之勇

勇和忍,表面看似對立,作者則指出它們的統一性,充滿辯證法,非常精警深刻。

1.匹夫之勇:心靈素質太脆弱,魯莽不能忍,不足為勇。

2.天下之大勇:有過人之節(心靈素質),氣度恢宏,大事來臨時不驚不怒,勇而能「忍小忿而就大謀」。

3.推論二者之區別:緣於其抱負志向之異,大智大勇者必志向遠大。

◆二~五段:論張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謀」,並最終輔佐劉邦建立帝業。舉了張良狙擊王、納履受書、勸說劉邦韓信三件事,作者敏銳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繫,由此提出其獨創見解。拂去老人贈書的神奇色彩,關係到基本立論,因為如果這是神怪的行為而非人事,就無法按常理論之。老人贈書的用意,則是從張良和老人的行動本身兩個方面來論證

二段:對「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的流傳之說法進行解析辯駁闡釋論題意不在書。進而指出老人正是見其「能有所忍」,「可以就大事」,因而授之書

()指出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因人們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贈書事,而把一些神怪傳聞當作真實。

()把「納履受書」同「狙擊王」聯繫起來;把他為報仇不能忍小忿,逞匹夫之勇,與成大事所需要的大忍耐聯繫起來。

1.懷疑圯上老人是個隱居的君子:這是時的隱士張良忍耐心的考驗觀察。(其實應該是有個地下反秦組織,派出一位心靈輔導大師對張良進行火線培訓

2.指出老人的行動所暗示的內涵,都是聖賢間互相警示勸戒的道理:蓋深惜張良博浪沙時的魯莽。

()判斷老人至圯上授書的用意:其意不在書,而在使之(張良)能忍

司馬遷其後的眾多學者多認為:黃石公意在授書。著重在圯上老人傳授賜給張良一本「讀此,則為王者師」的《太公兵法》。後張良熟讀兵法,才能「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佐高祖以平定天下。

三段:張良和老人的行動本身來論證老人贈書的用意:以造就子房。(通過心靈培訓從刺客轉型為謀士

()張良行動說:

1.早年懷亡國之痛,為祖國報仇、復國:不忍忿忿之心而尋人狙擊秦始皇」:是刺客心理,魯莽冒失,是「不能忍」之表現

2.正盛時,求力士刺秦始皇,無異白白送死:這是一件政治上軍事上的漫長的技術活,他卻幻想憑借暴力的「一擊」。

()老人行動說:有意考驗培訓張良的心靈素質,使其「能有所忍」。

1.確認子房有蓋世之才:而不輔佐賢君以抗暴,乃求力士作刺客的行為正盛時,無異白白送死

2.深惜子房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而磨練他的性格,啟發張良深刻體會「能忍」──過人之節、過人的心靈素質──的重要

3.培訓課程的結束語就是:「你這小孩是可造之才;孩子,你要淡定」:道出「挫折心靈培訓」的目的。

※把兵法傳給這樣的人,才能夠順天而為,不為禍天下。這個目的達到了。

※成功條件是蓋世之才能忍,《太公兵法》要在志遠才高的豪傑之士的手中,才能發揮效力。

四段:引史為證,以鮮明生動的歷史事實為例,說明張良輔漢建功的原因在於「用忍」,引出「能忍小忿而就大謀」之論點。,進一步闡釋圯上老人為何以「能有所忍」調教張良

()伯和勾踐為例,引「忍而成事者」正襯「子房之能忍,見其為天下勇」,以見忍的極端重要性。正面說明「忍」的內容是:處於逆境,一定要有度量,能「下人」

1.鄭伯能忍而不戰退敵。

2勾踐能忍而終滅國。

()概述老人「深折」張良的情景:

1.從動機證實老人的舉動確實是對張良的考驗;

2.從事實言:證實了老人行動的目的是使之能」忍小忿而就大謀」;

3.後來的結果:證實他使張良達到了「皇之所不能驚、不能怒」的境界。

五段:相爭為例,證明張良以其才能和「用忍戒急」的度量,所以對「輔漢建功」,產生巨大的歷史作用。

()歸結勝敗關鍵為能忍和不能忍。以項籍之不能忍,反襯高祖之能忍,說明「不忍則壞大事」之理。(項羽PK劉邦,樣樣都比劉邦強卻輸給劉邦,是因心靈素質不如劉邦

1.項籍之不能忍:項羽太優秀了,所向無敵;勝利太多,就喜歡露鋒芒,導致心靈脆弱,任性暴怒,輕易出兵,濫用武力,虛耗實力。

2.高祖之能忍:淡定得很,鬥智不鬥力。在強大的軍面前,經常採取守勢,全軍隊實力,而待其弊。

※正面說明「忍」的內容是「養其全鋒,而待其弊。」則「忍」除了「忍耐」的度量外,還要有智慧,是道德的修養,也是過人的才智。

()勝乃子房給他心靈培育、謀畫的結果:

1.淮陰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猶有剛強不忍之氣。

2.高祖事功乃子房所成全:劉邦的心靈素質是張良教出來的;張良不只是謀士,也是心靈輔導師。

※而作為劉邦的對立面,項羽這孩子的教育有問題,他叔教他劍法,教他兵法,教他文法,卻不曾有心靈培訓。

六段:太史公之語,以其狀貌不驚人反襯其能忍又志氣非凡的胸懷,是大勇大智,回應文章開始的「天下之大勇者」。

1.司馬遷子房貌柔不稱其志氣:似有疑而實不疑強調「不能以貌取人」

司馬遷的原意並非懷疑張良的狀貌與志氣不相稱。蘇軾之所以這麼寫,意在強調張良貌似柔弱,只是內涵不露罷了,實際上他是志氣宏偉。而這正是張良的長處所在,而不是短處。

2.蘇軾堅定而有力地論斷賢而能忍,外柔內剛,貌似柔弱,不露內涵,正是張良「過人之節張良成就了大業,名顯天下,不是因為狀貌魁梧奇偉。

神來一筆,含蓄解說良字子房的原因:「子房」是孕育種籽、胎兒、孕育朝帝國生命的溫床。化氣勢雄渾之剛筆為柔筆,使子房一生事跡,悠然蕩漾不已,餘波中饒富含蓄迴環之妙。

結構、修辭技巧分析:

文章通過對張良的評論,論述「忍小忿而就大謀」是張良輔佐劉邦秦楚、興室的關鍵所在。文章以「忍」字為中心,貫穿全篇,層層議論,逐步深化。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畢現,可謂「一字立骨」。我們從中感受到的又是張良的心靈成長的歷程。寫了大批歷史人物,都是為了襯托張良

一、運用「對比」論證:對比,是互相比較,通過比較,各自的特點就會顯得更鮮明。

1.論大勇的能忍與小勇的不能忍,是對比,而且帶有「反襯」的性質。

2.文章三、四段評述留侯的三段經歷:尋人刺秦、圯上受書、輔建功。這三件事有緊緊圍繞「忍」字的內在聯繫:分別是不能忍、能忍、用忍。它們是通過對比,分別從反面、正面、正面來論證「忍」,觀點更加鮮明而有說服力。

二、運用「襯托」論證

襯托的手法:是在比喻的基礎上,一方襯托另一方,效果是使被襯托一方的特徵更加凸出。一般來說,襯托的一方是陪襯,是次要的,被襯托的一方是主要的。一般分為正襯和反襯兩種,同類的事物從正面陪襯,是正襯;相反或相對的事物從反面陪襯,是反襯。

1.荊軻反面襯托張良當初魯莽不能忍。

1.鄭伯肉袒牽羊和句踐臥薪嘗膽,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襯,正面襯托「子房之能忍,見其為天下之有大勇者」。(映襯、正襯)

2.相爭:項羽,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劉邦,能忍,「養其全鋒,以待其弊」。以項籍之不能忍,襯高祖之能忍,這是反襯。

子房狀貌乃如婦人女子,反襯子房能忍,以及志氣非凡,表明不能以貌取人,是反襯。

三、運用「形象比喻」筆法:會使論說生動淺出。

1.「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髮,蓋亦已危矣!」連一根髮絲都不能容納,比喻境況十分危險和緊急。

2.「千金之子,不能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不足以死也。」用「千金之子」不能死在盜賊手裡,來比喻子房不能忿而走險以輕死,應當能「忍」。

 

Video連結:忍 能行忍者 名大力人 忍的意義與實踐(廣結善緣2112

Video連結:不爽的力量~都準備忍了! 有用嗎?臺灣社會能實現公平正義?

Video連結:中國能忍才是大 無勝算不動手

江蘇徐州睢寧古邳鎮  圯橋舊址

江蘇徐州睢寧古邳鎮  圯橋舊址

江蘇睢寧古邳鎮  黃石公 魏轍圯橋授書張良

張良拾履

圯上受書

張良回去後潛心鑽研那本書,掌握了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各種應變策略,使命必達 

江蘇徐州睢寧古邳鎮  留侯

江蘇徐州睢寧古邳鎮  留侯祠內張良殿

今日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捐資援建「慶安希望小學」儀式 

導言:挫折教育造就奇才──張良拜師是場心靈輔導課大洋新聞 2011-03-02 源:廣州日報

史上一些奇才在走入職場前 或進行過心靈培訓

尋常所見的歷史演義小說裡,那些文相武將都不是火星人,在安邦定國之前,都進行過艱苦的訓練和學習:文的飽讀詩書,精通天文地理;武的勤練十八般武藝,兵法嫻熟。這是個老套路,諸如劉伯溫岳飛之類的故事。不過,疑惑的是:這些聖賢在幹著一番驚天動地大事業的同時,心靈上難道就沒有驚天動地?他們有磨合適應期嗎?能淡定嗎?且試著從正史野史資料中找些蛛絲馬跡。文/劉黎平

事業,要用心去傳授;勝利,要用心去享受;失敗,要用心去承受。心很重要。事業強,能力強,未必心強,易驚易怒易躁,最終落下敗局,楚霸王是也,年羹堯是也。故而60多年前西柏坡的一句話──戒驕戒躁,不僅是革命年代的一個總結,也是飽讀幾千年人心後的一個總結。心很重要,你養心了嗎?

缺乏心理培訓的成才案例:將才年羹堯與封閉式教學法

一、關閉學習三年,不得下樓

年羹堯是怎樣成才的呢?《稗類鈔》上有著這麼個案例。年羹堯七歲時隨父親年遐齡遊山,路上遇一道士,那道士撫摸著年羹堯小朋友的腦袋說:「是個奇才,可惜沒後福。」然後又說:「能從我學,或可變化氣質。」其實,這位道士應是故弄玄虛,他可能觀察年羹堯很久了,發現他天資聰穎,是可造之材,但是性格高傲暴躁,性格不好的人,當然「後福」就會大打折扣了。唯一補救的辦法就是改變氣質,改變氣質當然少不了心靈培訓

於是,年遐齡聘用道士為家庭教師。道士的家教很奇特,可算得上是封閉式教學:師徒兩個共居於一樓上,三年不准下樓。吃喝拉撒全用繩子運上運下。奇怪的是,樓上堆滿了桌凳。嚴密的教學開始了。家裡人在樓下側著耳朵偷聽。第一年,但聽得腳步聲、桌凳挪動聲,好像在軍演。估計同學平定西北的那點本事就是從這些桌凳上學來的。第二年,聽不到桌凳挪動聲了,但聽得朗朗的讀書聲,徹夜不歇,讀的內容,聞所未聞,估計是道士在傳授特別教學參考書。第三年,歸於寂靜,家裡人從相對的樓上窺視,發現師徒兩個只是靜坐。這就是「改變氣質」的心理輔導課了。

眼看著年羹堯就要成為十全十美的奇才了,偏偏他老媽病了,鬧著要見兒子,年遐齡不得已,搬梯子上樓叫兒子。好好一場心靈輔導課被中斷,老師很生氣,打包裹走人,留下一句話:「完了,本事學完備了卻缺乏氣質培訓,這孩子以後就壞在氣質上」。

二、沒有心理培訓的嚴重後果:年羹堯對同事缺乏起碼的禮貌

年羹堯確實成了奇才,「師出屢有功」,然而,《史稿》說他「才氣淩厲,恃上眷……驕縱」,總司令明顯不能戒驕戒躁,做人的氣質跟不上。給同級幹部寫信,也不尊重人家,直接寫尊姓大名。在古代,是很忌諱直接寫同輩或長輩的姓名的。更過分的是,每次進京,還要總督巡撫「跪道迎送」。很不低調的人,就會得到一個

三、不低調的結局:司令果然沒有後福,被雍正賜死

挫折教育造就奇才的案例:圯上老人點化張良,給予重要的心靈培訓。

張良願從赤松子游圖  假托神道  明哲保身

黃龍洞是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中著名的溶洞景點,張良遊歷到南方師從赤松子學道,隱居於黃龍洞  以其龐大的立體結構洞穴空間、豐富的溶洞景觀、水陸兼備的遊覽觀光線路獨步天下。

黃龍洞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中著名的溶洞景點

張家界天子山景區

據我國古籍《陵墓志》和《仙釋志》的相關記載,張良遊歷到南方師從赤松子學道,隱居於黃龍洞,後葬於青岩山張家界原名青巖山,三千峰林八百水,一座座山峰就像刀劍戟。每當雨後初晴,霧氣蒸騰成雲紗,處身其中好像身子也隨著雲霧飛動,超塵脫世俗。

張家界的山

陝西留壩縣張良廟  張良輔佐劉邦興漢,見韓信和蕭何的下場,于是雲遊四海,隱居在留壩深山

陝西漢中留壩張良廟之草廬

留侯祠廟門:位于秦嶺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臺子街

留侯祠廟門右側豎一石碑,上旋「紫柏山漢張良留侯辟穀處」

位于秦嶺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之留侯祠

一、傳說:張家界的「開山鼻祖」是張良

馳名中外的著名風景區張家界因「初三傑」之首張良及其族人在此隱居而得名,卡梅隆的一部《阿凡達》讓「此景只應天上有」的張家界譽滿全球,兩屆「國際鄉村音樂節」的成功舉辦更是使得張家界成為與美國田納西州遙相呼應的東方鄉村音樂聖地。

「帝王師」張良博浪沙和圯上受書的驚艷出場到諫封雍齒並巧薦商山四皓的華麗謝幕,張良的一生十分浪漫神秘,充滿傳奇,甚至就一代梟雄劉邦也不得不心悅誠服地要公開贊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和彭越韓信等開國功臣的不得善終不同,張良從入世到出世都堪稱精彩和傳奇,為歷朝歷代官員、士人乃至布衣所欽仰,在民間享有「謀聖」之譽。有關張良功成身退後的各種故事版本有很多,而據我國古籍《陵墓志》和《仙釋志》的相關記載,張良遊歷到南方師從赤松子學道,隱居於黃龍洞,後葬於青岩山,後來姓族人紛紛遷居於此追尋先祖足跡,「張家界」由是得名。張家界早先並不叫張家界,叫青巖山。那時,青巖山上也沒有姓張的人家。為什麼後來又叫它張家界呢?這事兒,還得從留侯張良說起。

相傳,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濫殺功臣。張良以自己政治目的和個人目標已經達到,一生的夙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為由,主動辭讓。他謙請將西元前208年與劉邦第一次相遇之地、人口僅一萬戶的地(今江蘇沛縣一帶))封給自己作食邑,得到了劉邦同意。自此張良才被稱為留侯

留侯張良想到淮陰侯韓信死前講的那句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禁打了幾個寒顫,便傚法當年越國范蠡,來個功成身退,隱匿江湖。後來張良再次告病退職,摒棄人間萬事,崇信黃老之學,游遍名山大川,專心修道養精。於是,他循著赤松子的足跡,歷經千難萬險,來到上古時代帝流放歡兜的地方,上了與崇山相鄰的天門山。以後,又輾轉登上了青巖山。這裡別有天地,正是張良要尋求的「世外仙境」!從此,他便在這裡隱居下來,修行學道,並留下了一脈張氏子孫。據說,張良為保護青巖山的風水,曾在青巖山南側植了七棵銀杏樹。這七棵銀杏樹長得又高又大,就像七個巨人,守在半山腰。此地現歸天下人類共同所有,永世永代生息! 因為是張良仙人賜名,以後,人們把青巖山叫做「張家界」

二、中華「謀聖」張良,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中華文化的內涵  轉載自《新三才》

正如張良廟的一副對聯所書:「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張良被後人冠為「謀聖」,與文聖孔丘、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人並列。他的足智多謀令人歎服,他的人生光彩熠熠。他是三傑中唯一善始善終的功臣,也是一位具有仙人氣質的傳奇人物,他的魅力亦令不少現代人為之傾倒

戰國時,張良家五代先人輔佐韓國君。秦始皇韓國後,少年張良傾盡家財招募刺客刺殺秦始皇,天下震驚。人們以為這樣豪俠的人應該身形魁偉,哪料到他竟纖弱俊秀,如同貌好的女子。十幾年後他成為劉邦的智囊──燒棧道瞞項羽,「約法三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每一招都出奇制勝,令人驚歎不已。劉邦封賞功臣,他不戀功名而請辭,令人肅然起敬。

劉邦死後,他更加專心修道。最後仙逝,后不信,命人掘墓查看,結果一夜間天下出現三千張良墓。據《太平廣記》載:張良成仙後,仙位為「太玄童子」,常隨太上老君太清仙界遨遊。而他的孫子張道陵也得了道,在崑崙山時,張良曾去看過他。

縱觀張良傳奇的一生,他前半生摯誠報國,建立奇功偉業後半生逐漸淡出官場,潛心修道,留下仙名。張良的所有故事中,最神奇、最有爭議,也是最關鍵的,就是「拾履授書」的故事了。領悟這個故事,就可以解開他一生的種種令人費解之謎。

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後,逃到了下邳(今江蘇睢寧北)。一天,他走到一座橋上,一位年邁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扔到橋下,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傢伙,到橋下把我的鞋撿回來!」張良受此挑釁,很想揍他,但礙於他年老,不忍動手,只好跑到橋下把鞋拾上來遞給老人。取鞋後,老人不接鞋,卻伸著腳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就恭恭敬敬地跪著小心地幫老人穿鞋。穿好後,老人大笑而去。張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古代欲求師,須通過考驗,現代是由入學考把關。)

不一會兒,老頭又回來了,對張良說:「你還可以教,五天以之後早上你還到這兒來見面,我將會教給你一些甚麼。」張良很奇怪,就跪下來答應了。五天之後,天剛亮,張良就到了橋邊,老人卻已早到,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隨便遲到是何道理?今天不能教你甚麼,下次早點來!」又過了五天,雞剛剛叫張良就到了,但老頭還是早到,又教訓了他一頓。

第三次,張良半夜就動身,終於趕比老人先來到橋上。這次老頭很高興,拿出一本書送給張良,並說:「讀通了這部書,就能給帝王當軍師了。十年之後必有王者興起,十三年後你可以到北來見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走了,也再沒見過他。

張良等到天明打開書簡來看,才知是《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是周武王的軍師;所著兵法是《六韜》)張良日夜鑽研此書,掌握了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各種應變策略,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後,張良穀城,山下確實有一尊黃石,老人的預言神奇般的得到應驗。後代把老人給他的那部書稱為《黃石公書》。按照這部書中的教導去修養自身,能達到聚煉起極大的力氣,使身子像羽毛般輕捷。

秦二世元年(西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聚眾響應,不久歸屬劉邦,此後成為劉邦的重要謀士,輔佐漢高祖劉邦統一了天下。他協助劉邦制訂作戰方略,並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許多重要建議,這些建議對劉邦奪取楚漢戰爭的勝利和建立西漢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劉邦進據咸陽時,看到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很想留居宮中;張良說剛入就想貪圖安樂,這是「助為虐」。劉邦聽了,立即改變自己的想法,因此得到民的擁護。張良輔佐劉邦爭霸天下,後來被封為留侯,任大司徒。

張良按照黃石公留下的書修煉,與別人不同的是,張良並沒有遠離濁世,而是在其中邊輔佐劉邦邊修煉,這種修煉方式是非常不容易的。張良沒有被繁雜的塵世所迷惑,而是把遇見的事當作修煉的契機,從而昇華自己。如此的悟性和智慧,終於成就了一位非同尋常的修煉者。

有些人因為不相信有神存在,不理解修煉,所以認為張良遇仙人授天書這事玄之又玄,簡直是胡編。其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奧妙的宇宙有無窮的玄機,《周易》、八卦等等,至今不是仍然可以指導有智慧的人把握人生的脈搏嗎?張良的神奇經歷也只是滄海一粟,只有這樣的經歷才能解釋他的不尋常,也才能給後人智慧的啟迪。

少年張良勇毅絕倫,自以為可以扭轉乾坤,一心要恢復國,刺殺失敗並不能動搖他的志向。然而,得遇黃石公授他兵法,不只是成全了他的智謀,更主要是改變了他的人生觀。因為隨著「老人的預言神奇般的得到應驗」,證明歷史的發展是天意而非人為,每一件事都是安排好了的,人做甚麼也是天命

張良的智謀再高,是上天給予他那樣的智慧,他就要順天意完成他歷史中的使命,也就是助劉邦建漢。所以他自然會放棄初衷,反對劉邦復立六國。既然是「天數茫茫不可逃」,人生的功成名就只不過是上天對所選之人的一種福報而已,又有甚麼可喜悅、可追逐的呢

最重要的倒是要成為黃石公那樣超常的人,能洞察天機。所以聰明的良自然會看淡榮華富貴,在被劉邦封侯的時候,他就表示要一心修習道術,拋棄人間世事。這與今天凡夫俗子所認為的「看到功臣被殺而藉口自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張良後來的神跡說明,他不管世間繁事,一心修煉,是真正的智慧。看看劉邦時代的和歷朝歷代的功臣名將的沉浮,看看功名利祿轉頭空的現實,更覺得張良實在是一個最成功的智慧之人。那麼,張良到底具備哪些過人的德行而被黃石公看中呢?蘇軾在〈留侯論〉中曾對張良的涵養評論道:「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張良有過人的隱忍精神,這是從結果表現來看,當然這是很主要的一方面。細分析,還可以發現其他的超常之處。

張良明知老人故意甩鞋為難他,卻因為敬老而一再忍讓,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無二,真正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百善孝為先」,所以張良是大孝、大善之人。老人讓他五日後黎明見,他如約而來,卻因比老人晚到而受到訓斥。他沒有辯解,而是一次比一次更早。他並不知道老人要幹甚麼,卻忠人之事,堅守信義。從中也能看出他的膽略和見識不俗。

孔子所說的仁、義、禮、智、信等君子之德,在這一件事中都體現在張良身上。黃石公說:「孺子可教也。」就是指他是可造之才。把兵法傳給這樣的人,才能順天而為,不為禍天下。而兵法中又蘊含著天道,張良越是領悟兵法的奧妙,就越接近天意,思想境界也會隨之提升,而思想的提升又會使他更加領會世事表像背後的真機,必然看穿世情尋求真道。他最後的人生選擇恰恰證明瞭這一點。

張良用他的一生詮釋著中華神傳文化的內涵,正如張良廟的一副對聯所書:「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雖然兩千多年的風雲早已逝去,而那撲朔迷離的張良墓,似乎時時在提醒後人去追尋謎底,去領悟真機。

三、張良拜師的故事,其實是一個挫折心靈的培訓的過程

大學士蘇軾先生在〈留候論〉中認為圯上老人就是一位心靈培訓大師,他教授張良的不是兵法,而是「過人之節」。按現代的說法,就是過人的心靈素質。什麼才算過人的心靈素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算不算?不算,這個叫心靈素質太脆弱,過人的心靈素質應該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大事來臨,不驚不怒。看看張良同學的心靈素質發展歷程:

()青澀階段:「不忍忿忿之心」的刺客心靈

同學是國的正牌公子,國亡於秦,張良要為祖國報仇,但這是一件政治上軍事上的漫長的技術活,他卻幻想憑借暴力的「一擊」,將這個過程直白地感性地完成。與其說是報仇,不如說是心靈宣洩。歷史使命不是靠心靈宣洩完成的。這個階段張良的心靈停留在戰國刺客時代。

()成長階段:通過心靈培訓從刺客轉型為謀士

歷史在轉型,人的心靈也要轉型,張良這孩子的心靈卻停留在戰國刺客的階段,不行,得培訓。蘇軾嚴重懷疑圯上老人是個隱君子,其實應該是有個地下反秦組織,派出一位心靈輔導大師對張良進行火線培訓。培訓方法很簡便:就是扔鞋子,然後叫張良下橋就撿,撿了還得穿上。然後以兵書為誘餌,又以不能早起為理由訓斥張良。公雞還沒打鳴就叫人起來,這不擺明是折騰人嗎?折騰人的課程就是挫折教育課。張良是個聰明的孩子,知道這是一堂特殊的課,在撿鞋子、在趕赴早約的過程中,那些亡國的仇恨,那些博浪沙投錐的魯莽,都一一從他腦海中湧現,湧現一次,檢討一次,於是張良的氣質變化了。聰明人,一堂課就行,老人上課的目的就是「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課程的結束語就是:「孩子,你要淡定。」這個目的達到了。

()成熟階段:張良成為劉邦的心靈輔導師

通過圯上教授的培訓,張良同學的心靈素質和工作素質都達到了最佳配置水準,於是投身於反秦戰爭、楚漢戰爭的洪流。項羽PK劉邦,樣樣都比劉邦強。為什麼輸給劉邦?就是因為心靈素質輸給劉邦項羽太優秀了,百戰百勝,勝利太多,就喜歡露鋒芒,鋒芒太甚導致心靈脆弱,看到自己這麼優秀,對手卻像蟑螂一樣滅不了,拍下去了又爬上來,而且力量繁衍得越來越大,玩得這樣辛苦,心裡於是不免抓狂,居然說出要和劉邦單挑的蠢話。

劉邦卻淡定得很:哥們,我們只鬥智。劉邦的心靈素質是誰教出來的?是張良張良不只是謀士,也是心靈輔導師。圯上老人塑造了張良的素質,張良又塑造劉邦的素質。當初劉邦被圍困,伸長脖子等著韓信來救場時,韓信救兵不來,卻來一封要求封為代理王的信,劉邦憋不住了,破口大罵。關鍵時候,張良踩一下他的腳替他的情緒剎車,輕輕幾句話,劉邦這個高素質學生立刻淡定下來,腦子裡沸騰的熱氣慢慢恢復常態,然後做出正確的決策。

而作為劉邦的對立面,項羽這孩子的教育有問題,他叔教他劍法,教他兵法,教他文法,卻不曾有心靈培訓。

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禦史獄,遭貶。卒後追諡文忠。父蘇,弟蘇轍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

題解: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論,是進獻給皇帝以求應試、求官的。本文系仁宗嘉祐六年(西元1061),蘇軾在京城經歐陽修推薦參加制科考試,最後宗在崇政殿禦試,蘇軾入第三等(開國以來,入三等者只有吳育蘇軾兩人)。試前,蘇軾獻進策、進論各二十五篇,系統地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本文是進論的第十九篇。文章通過對張良的評論,向皇帝和考官顯示其非凡才華。文筆縱橫捭闔,極盡曲折變化之妙,行文雄辯而富有氣勢,體現了蘇軾史論汪洋恣肆的風格。

史論有兩種:一種是史官於傳末所作的議論,如《史記》的「太史公曰」、《漢書》的「贊曰」等是;一種是議論古今人物,或評論經史典籍言論之正誤,如賈誼〈過論〉、蘇洵〈六國論〉,〈留侯論〉屬後者,可算是一篇批駁性的史論。〈留侯論〉是一篇史論散文。就代散文而言,「史論散文」中的「史」,指的是歷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針對的是文章中的內容部分。「論」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論體散文」。「史論散文」正是將「歷史」和「散文」加以結合,由前人對歷史評論的篇章中,再進一步擴展見識。「留侯論」這一題目表明了本文論述的主要對象。這說明,史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寫作時應該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做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留侯,即張良,字子房相傳爲城父(今河南郟縣東)人,西傑出的軍事謀略家。據正史記載,他曾經與韓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戰國以來182 家軍事著作,還根據實際需要刪定35 家,開創了日後兵書整理注釋的先河。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劉邦西入武關後,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邦稱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起著比將帥更有力地統帥軍隊的作用。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無戰功。劉邦說:「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功也,自擇三萬。」張良辭不受,後封為「留侯」,封地是留城,城名,在今徐州市(一說具體在今睢寧境內)。留城在今天江蘇沛縣東南,即在山東省的微山湖裡,如今,留城故地已經淹在水裡了。綜觀張良的一生,他的前半生顯示了他足智多謀的外交才幹。攻城,他認為不是強硬地去打破城墻,獲得勝利。而是從分析守城的主將性格開始著手,採用交際手段解決;他交友深廣,連劉邦的死對頭項羽的身邊一直都有他的死黨,幫劉邦說好話。當然張良也熟諳兵法,他已經把兵法活用到社交這片更廣闊的吊裝帶上來了。等劉邦的一統大業塵埃落定後,張良又以一個政治家的犀利的眼光,審時奪勢,選擇「功成身退」的大將風度作為。不為功名,不為私欲,為的可能只是圖報劉邦的一次知遇之恩,勤勤懇懇地幫劉邦打下天下,鞏固漢初基業。

在本文中,蘇軾只就圯上老人授張良兵書一事進行評論。作者認為:圯上老人並非「鬼物」,而是時一位深謀遠慮的隱士。他之所以授張良以奇書,是鑒於張良博浪沙時的魯莽行為;為了磨礪張良的性格,使其大智大勇,具備能忍之心,他才對張良「命以僕妾之役」,以「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此說新穎、透闢,足以駁倒舊說。在辨析中,作者強調指出古代豪傑之士都是氣度恢宏,能夠「忍小忿而就大謀」的人,反對一般人稍一見辱,便「拔劍而起,挺身而鬥」的魯莽做法。主張要有「能忍」之心,冷靜地估計形勢,等待時機以成大事。通篇即以此為立論基礎,靈活地運用史料,反覆加以申論。本文通篇以「忍」字為骨,僅就一點,發揮議論。正如謝枋得所說「能忍不能忍是一篇主意」。

蘇軾是真正能讚賞張良的人,儘管張良成功的原因當不只能忍,更有許多智慧權謀之術,但蘇軾這篇〈留侯論〉卻是將開國功臣的榮譽賦予張良本人的名作。他肯定了張良的人格、實力、功業、美名,更不因張良相貌的女態而懷疑他的能力。蘇軾撰此文,張良在地底若有知,必定會感歎:「東坡當吾知音!」

結語:孔子曾說:「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認為若小事不能忍耐,就會壞了大的計劃。在今天來看,你認為「能忍」與否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因素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有一些「想當然」的共識,但我們不見得同意的事情?比如「向光」生長是植物的通性,但有沒有某些植物因為「怕光」,故兩邊生長速率不一,造成植物有不同的生長情況。又如「沉默是金」、「謙受益,滿招損」是否為必然的結論?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本文是一篇史論散文,大概是東坡讀《史記》的心得。作者認真讀書,卻並不迷信前人的看法;他善於思考,勇於質疑,推翻舊案,另闢新意,這樣的創造精神和治學態度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裡,我們如何去面對所遇到的矛盾,受辱拔劍鬥之是一種解決方式,無故加之而不怒則是另一種境界,其中的區別在於志向的不同。大智大勇者必志向遠大,而前一種不過成一時匹夫之勇。我們年輕人剛剛踏入社會,血氣方剛,如不加強自身的修養,難免「泯然眾人矣」。其次,做人要謙虛不能再只是一個口號。社會是一個藏龍臥虎的之地,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圯上老人黃石公「納履授書」就是一例,只有虛心的向他人的長處學習,你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所以說,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決不是偶然的。老人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而張良恭敬有加,故曰:「孺子可教也」。這就是提醒我們,虛心實在是成大事者必備的素質。

束髮讀書,首先是為了能明理修身,其次是能為國為民鞠躬盡瘁,這才不枉來世走這一遭。留候就為後世作出了一個很好的的榜樣。所以,在我們在校的學習期間樹立遠大的目標是我們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虛心向學是充實自己的不二法門。我們做人要有容人之量,俗話說「量大福大」也是這個意思。出去做事,難免磕磕碰碰,容人,恐怕是保持好心態的關鍵。好的心態,就有好的精神狀態;容人,就有好的人際關係;虛心,就能更快的充實自己;長遠的目標;能讓你在航行中不迷失方向。

「忍」的辯證法:是不是一切情況下都要「忍」?

假如是敵我之間,假如是邪惡與正義之間的交戰,假如問題已涉及到人格、國格、民族尊嚴,假如一位國家一級飛行員已然倒在歹徒的刀下,假如一位同胞姐妹正在光天化日之下遭禽獸蹂躪,假如某位惡霸已然仗勢淩法、為霸一方,假如敵寇的鐵蹄已然踏上母親的國土……假如這個時候,你還是一味地隱忍,一味地退讓,那可就無異於犯罪了。真若如此,天理何在?正義何在?因此,當忍之時自當謙忍退讓;不當忍時,自當拍案而起,挺身而出!這就是「忍」之辯證法。

而蘇軾言古代豪傑之士的獨特──勇而能忍,氣度恢宏,能夠「忍小忿而就大謀」,凡忠勇、堅毅等超乎常人的節操,全都包括在內。將「過人之節」具體到「忍」字,說「忍」又是從「勇」字來說:以「匹夫」之勇反襯「大勇者」之勇。表面看來,勇和忍似乎是對立的,作者卻指出它們的統一性,充滿辯證法,非常精警深刻

對史事懷疑和推翻前論的作品,我們稱之為史論或翻案文學。千年之前,人就喜好翻空出奇,愛做這類「翻案文章」,他們大都不囿於成見,每每別具只眼,讓人耳目一新。司馬遷在《史記留候世家》中寫及張良受兵書於圯上老人一事:「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人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自之後,「黃石公賜書張良」的故事,一直蒙上一層濃厚的神秘色彩,因而使不少的古人感到迷惑,認為圯上老人是個「鬼物」,此是翻案之起因蘇軾則摒棄傳說中的神奇乃至迷信成分,回到人事上來找原因,發前人所未發。〈留侯論〉為蘇軾著名的翻案文章,內容創新是其特色。

王安石〈張良〉

留侯美好如婦人,五世相韓入秦。傾家為主合壯士,博浪沙中擊帝。

脫身下邳世不知,舉國大索何能為?素書一卷天與之,穀城黃石非吾師。

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項羽如嬰兒。從來四皓招不得,為我立棄商山芝。

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絳灌疑。

王安石的這首翻案之作,以敘述的筆調,概括張良一生的重大經歷,只在最後兩句略加議論「洛陽賈誼才能薄,擾擾空令降灌疑」,指出張良被重視而賈誼受冷落的原因是賈誼「才能薄」,見解獨特。

今天,我們走近的是〈留侯論〉,看看蘇軾是如何一改前人對初初三傑之一張良的看待,另立新說的。留侯張良,字子房,是初開國的第一流人物,與蕭何、韓信並為漢初三傑,為輔佐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因為劉邦曾經說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所以大家都把張良定位為軍師之流。事實上,以張良原本的個性並非幕僚之才,他本來是想自己有所作為的。張良本為韓人,當之時,他傾家蕩產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事敗不成,被朝廷通緝,乃匿名逃亡,隱居於一個小鄉村之中,每天早上都去散步,有一天經過下邳橋,見一位老人坐在橋上,透過考驗之手段,改變其一生命運。後楚漢相爭時,子房運籌帷幄,輔佐漢高祖打敗項羽,事成不居功,自請封於,高祖乃封之留侯生平事跡很多,可論者不少,不能面面俱到。軾獨獨選了「忍」字作為評論張良的重心。開篇先破除舊說:以為黃石公為鬼物,張良能輔佐漢高祖定天下是因為獲得黃石公授兵書;接著另立新說,認為張良之所以成功,在於他能忍的性格。

 

附錄:

一、劉邦死後八年,張良也就去世了,死後追稱文成侯,葬在龍首原

二、張良究竟有何過人才幹,能讓劉邦佩服得五體投地?張良又有何過人手段,能讓自己得以善終?

張良劉邦欽定的「初三傑」之一,劉邦曾經心悅誠服地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劉邦的金口玉言,更加奠定了張良作為大王朝開國元勳的政治地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幾乎是一條鐵律。朝的開國功臣也都被這一潛規則給「潛」過,「悲劇」程度和功勞成正比,功勞越大,結局越慘。張良卻是一個例外:自始至終,他深得劉邦的充分信任,在後劉邦時代,張良依然贏得了后的足夠尊敬。

三、「圯上敬履」可能是一個精心編造的故事,也是張良的天才創意。

就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張良的智商和情緒智商明顯高於韓信蕭何等人。圯上老人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擊證人。可是到最後,神話卻來了個現實的結尾,張良假戲真做地弄來一塊黃石作為物證,以此來證明自己從前所言句句為實。

四、據《太平廣記》中記載:

末赤眉起義時,張良的墓被人掘開,打開棺木時,只見一個黃石枕頭突然騰空飛去,似流星一般轉瞬即逝。棺中根本沒有張良的屍骨和衣冠,只有寫在素絹上的幾篇論述兵略的文章。張良成仙後,仙位為太玄童子,常隨太上老君在太清仙界遨遊。他的孫子張道陵也得了道,他在崑崙山時,張良去看過他。

五、名列「時窮節乃見」:在秦張良

現在的人為讚歎張良的智慧,在坊間流傳一句俗諺:「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文天祥的〈正氣歌〉裡,把張良列入「時窮節乃見」的十二個人物之一。想來良一生,由富到貧、由有到無、由貴族到亡命、由官宦蔭襲到平民布衣,身邊的一切,隨著國破家亡而由巔峰落入穀底。但他並不氣餒,評估實際,將眼光放遠,再憑著一己之長佐,並結束楚漢相爭取得天下,遂了心願、報了國仇。此後即不戀棧權位,不沉溺繁華,及時退隱、拋卻紅塵、訪道學仙。這種,由入世時血氣方剛的復國雪恨、同仇敵愾的熱血志節到功成名就後,擁有一切卻看透虛空,視富貴如浮雲、糞土的出世襟懷,那心性的轉變與提昇,自然流暢、毫無滯礙、灑脫自如。由表面上看來,我想文天祥佩服的是他那「能屈能伸」為達目的永不止息的志氣,以及「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的永續節操吧!因為他倆同有「亡國之痛」的處境,共有「不達目的不惜一死」的認知!雖然,他們倆人所處的年代與最後結局大不相同,但是從修佛學道這個修煉角度看來,他們卻殊途同歸!據《古今筆記精華錄卷二十》中,有〈文文山遇仙〉一篇,文天祥(號文山)在他的《指南後錄》中,記述他曾經遇到一位道家高人,名叫「靈陽子」,向此書作者講述過道家的學問。

博浪沙,位於河南新鄉原陽縣。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又處於咸陽到東方的馳道上

博浪錘:大力士為張良打制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現在50

博浪沙  紀念石碑

古博浪沙  張良祠大殿

博浪沙  碑林

博浪沙」歷史事件:

    古博浪沙遗址 衛星地圖

張良謀刺秦始皇的計策雖未成功,但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史記》、《前漢書》裡均作了記載。後人對張良的壯舉和不畏強暴的精神大加讚賞。著名詩人李白寫詩贊曰:「報韓雖不成,天地皆震動。潛匿游下邳,豈曰非智勇。博浪沙是馳道旁的一處小丘,山頂可以俯視寬闊的馳道。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為了鎮壓叛變、調度軍隊上的便利,於是興建了以都咸陽為中心,輻射至全國的寬闊十米大道,稱為「馳道」。後來他受到方士慫恿,開始屢次東巡時,終於在一次經過博浪沙時,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錐擊暗殺事件。

博浪沙位於河南新鄉原陽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又處於咸陽到東方的馳道上,系邙山餘脈,到處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際,行走困難,軍隊更是前進遲緩,沙丘上荊棘叢生,野草沒人。沙丘低窪處,沼澤地、水窪連成一片。沙丘易於隱避和逃跑,沼澤地蘆葦叢生,更是幾步之內不見人影。向北過黃河,向南過官渡河後,官軍都不易抓到。張良選擇此處行刺,可謂神機妙算,用心至上。

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他弟死不葬,散盡家資,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制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約合現在50斤),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西元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得知,秦始皇的巡遊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現在原陽縣東半部),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博浪沙。不多時,遠遠看到三十六輛車隊由西邊向博浪沙處行走過來,前面鳴鑼開道,緊跟著是馬隊清場,黑色旌旗儀仗隊走在最前面,車隊兩邊,大小官員前呼後擁。見此情景,張良與大力士確定是秦始皇的車隊到達。但所有車輦全為四駕,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只看到車隊最中間的那輛車最豪華。於是張良指揮大力士向該車擊去。120斤的大鐵錘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

然而,被大力士擊斃命者為副車,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預防準備,所有車輦全部四駕,時常換乘座駕,張良自然很難判斷哪輛車中是秦始皇秦始皇倖免於難,下令在全國大肆搜捕兇手10天不得,後來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從此一舉成名。

博浪沙,你是原陽的代稱,你是正義的寫照,你是邪惡的警鐘,你是誠真的路標。古博浪沙,你是寧靜致遠,急流勇退歷史故事的演繹

  七、有關忍的謎語:

謎面

備註

答案

刀下留情

字一

刀下要留心一點

字一

心有餘而力不足

字一

大雪壓青松

中藥一

忍冬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中藥一

忍冬

韓信鑽胯,項羽扛鼎

俏皮話,四字

忍辱負重

孔明揮淚斬馬謖

俏皮話,四字

忍痛割愛

沒能耐

四字成語

忍無可忍

怒火中燒,欲言又止

四字成語

忍氣吞聲

潛水因何莫能語

四字成語

忍氣吞聲

三讓廉頗卿何避回車巷

四字成語

相忍為國

八、張良從黃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實為《素書》:(本部落格的下個單元

北宋學者、曾任過宰相的張商英考證,張良黃石公所受之《太公兵法》實為《素書》。張商英在《素書》序中寫道:「黃石公《素書》六篇。按前《列傳》,黃石公圯橋所授子房《素書》,世人多以《三略》(即《太公兵法》)為是,蓋以訛傳訛。亂,盜發子房塚。於玉枕中獲此書,凡一千三百三十六言。上有秘戒:不許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黃石公遇到張良這樣的豪傑,便將此書傳給了他;而張良未遇到合適的人選,便把此書陪葬在墳墓中了五百多年後(末),此書由盜墓賊得到了,從此,《素書》才流傳於人間

九、張良故里:河南郟ㄐㄧˊㄚ縣采風

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店村  衛星地圖連結

有三處歷史痕跡引起好奇與關注,其一是2006 2 月,河南郟縣張店村村民張振洋在挖地基時挖出了一通毛糙的隸書代紅石碣,石碣上刻有一段非同尋常的文字。「元直建安六年,踏賢宗,觀地勢不嚴,然清淨秀逸,乃龍鳳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成帝王之師。吾輩嘆之,敬之,效之」。專家們認為這是東末年在平山腳下隱居生活的諸葛亮和其好友徐元直於公元201 年拜訪留侯祠廟後留下的紀事碣。遺憾的是如此珍貴的歷史文物,又被發掘者重新埋入地下隱匿起來。

其二是一處曾做大隊部的古宅房前,有一塊很不起眼的鋪地紅條石,上面有一個很奇怪的圖案,據說是張良陣,據導遊講,張良陣是張良研究兵法設下的陣,後人依據這個陣勢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象棋,張良陣陣勢很複雜,如今在張店村,無論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會依張良陣對壘,只是對壘的陣勢是變通並簡化了的張良陣。

其三是在張店村南海拔368 馬鞍山上有一塊紅色巨石,外形似靠背椅,相傳此石是張良年少讀書和品簫的地方,有石刻字「張良品簫處」。

張良故里是一張含金量很高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耀眼的文化名片。他的足跡有多大,智慧有多大,他的光芒就有多大,所以,現在對張良故里、張良墓乃至張良廟跨省、跨地區的炒作與爭奪正如火如荼張良是遠去的歷史的背影,他的故事及足跡可謂遍布了東時期的版圖,誰去炒作都會有他的理由和歷史的淵源,而歷史有時是似是而非的雲煙,而張店村村民張振洋在挖地基時挖出的諸葛亮和其好友徐元直於公元201 年拜訪留侯祠廟後留下的紀事碣就為張良故里的真偽提供了撥雲見日的實證,歷史的巨人雖然遠去了,但他留下的生存痕跡仍在,平頂山張良用兵地及遺跡地尚存。劉邦逐鹿中原時,平頂山處在戰場的中心,張良曾「引兵從沛公,下十餘城,擊破楊熊軍」。在魯山縣城東南有張良鎮張良鎮西北不遠有蕭何村韓信村,兩村與張良鎮成掎角之勢,據說是張良蕭何韓信率兵駐扎的地方。在李口鄉張店村大張莊小張莊等多個姓村落。大張莊村中仍有家祠堂,在留侯祠內有張良塑像和其父親、祖輩的牌位。正是有著如此豐厚的歷史遺存和實物印證,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到張店村並題詞:「西漢留侯張良故里」。同時張店村還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張良故里的張良廟:河南省郟縣李口鄉張店村,位於縣城東南約25公里處

張良出生在張店村,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祖上五世相張良又相劉邦建立大,該村以名人為名,有「相村」之稱

該村代時就建有張良廟,又稱留侯祠。初,氏後裔中的一支尋根問祖,遷返故里,守護張良廟。隆慶年間,氏子弟張樂舜官拜九門提督,張店村因而更加有名。

張店村群山環繞,南依馬鞍山,東靠紫雲山,北望汝河。該村下轄張西張南張東三村,總人口3000餘人,大部分都姓

張店村內現有官宅民居建築290餘間,基本保存完好。這些古建築氣勢恢宏,工藝精湛

提督府始建於龍慶年間,為五進院,後有花園,原有房間110多間

該村古建築中存有大量木雕、磚雕、石雕,裝飾精美,內容豐富。圖案包括各種花形、飛鳥、怪獸和吉祥物等。據統計,該村有木雕近三十處,千餘塊;各種磚雕、石雕近百處,三四百塊。三雕具有較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張店村留侯祠

村內有東西大街,長約一公里。大街偏東有跨街紅石坊一座,共三層

大街偏西有氏祠堂,坐北向南

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四合院節節相連。四合院建築多以磚石、木架、小藍瓦蓋頂,紅石房基,石基石磚牆體凝重,屋內大方磚鋪地。屋脊用磚刻蓮花圖案,房上的五脊六獸,前屏封多用透花木刻,庭台及柱腳採用石刻。

張店村於2008年入選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河南省李口大張莊村子房廟

河南李口張店張良故里

河南省李口張店村張良故里↓↑

河南魯山張良鎮

十、張良墓:數目史上最多

傳說張良青巖山修行學道達數十年,後來就老死在黃石寨上。關於他的死,本來就傳得很玄,后聞訊,卻非要尋到墓塚不可。誰知詔令一下,天下一夜間就發現三千多座「張良墓」,弄得后無處下手。張良受封為「留侯」,封地是留城,地在今徐州市(一說具體在今睢寧境內)。留城在今天江蘇沛縣東南,即在山東省的微山湖裡,如今,留城故地已經淹在水裡了。。在網上搜知道:徐州雲龍山、西安龍首塬、江西龍虎山、湖南張家界等十多處都號稱有張良墓。山東省微山有關資料記載:微山湖微山島西麓的張良:微子墓南1.5公里處,墓前有乾隆二年立石碑一幢,上書「漢留侯張良墓」。在大陸有多處皆有張良墓,然而大家細察所知各墓而能符合格局者,皆不及徐州子房山形美,特別是張房壽終約在西元前186年,所以依今廟門朝西而推以子房當時扦葬之墓亦當如此時,那麼其墓便是符合古傳堪輿正法之靈城佳域。

山東微山微山島西南部微山南麓有張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處

張良青巖山修行學道達數十年,後來就老死在黃石寨

十一、黃石公考證:據傳,黃石公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

黃石公,是位軍事家、謀略家。本為秦漢時人,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穀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穀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二書,也有人以為是後人託名所作。張良得「天書」,「天書」是黃石公所贈。這段故事在古邳縣流傳最廣,大人、小孩都會講,可是要問起黃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始皇父親莊襄公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黃石公雖然隱居,但內心一直憂國憂民,就把一生的知識與理想傾注在筆墨上。按現代人的說法,他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軍事家、政治家,神學和天文地理知識也相當豐富。他著的書有《內記敵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壘圖》一卷,《陰謀行軍秘法》一卷,《黃石公記》三卷,《略注》三卷,《秘經》三卷,《兵書》三卷,《陰謀乘鬥魁剛行軍秘》一卷,《神光輔星秘訣》、《兵法》一卷,《三監圖》一卷,《兵法統要》三卷、《備氣三元經》二卷,還有《地鏡八宅法》、《素書》等作品。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土石橋)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要不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熟讀。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黃石公朝的隱士高人,他的《素書》文字簡略,含意精湛,就是上至唐堯虞舜夏禹周文王傅說周公,下至孔子老子的學術思想也沒有超過他的這個範圍。黃石公知道國將亡朝將興,因此把《素書》授予張良張良又怎麼能瞭解到這部書的全部含意呢?張良之所以是豪傑的張良,而不是聖人,是故他僅能使用這書的十分之一二而已。

十二、相關文章:《史記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原文:留侯張良者,其先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卒。卒二十歲,年少,未宦事破,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王,為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

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嘗間從容步遊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曰:「孺子,下取履!」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五日雞鳴,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五日,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北,穀城山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下邳,為任俠。項伯常殺人,從匿。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假王,在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為廄將。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為他人者,皆不省。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

漢四年(前203),韓信攻下齊國而想自立為齊王,漢王大怒。張良勸告漢王,漢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齊王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

-----------------------------------------------------------------------------------------

留侯從上擊,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稱曰:「家世相,及滅,不愛萬金之資,為報讎彊,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後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後八年卒,諡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子房始所見下邳圯上老父與太公書者,後十三年從高帝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並葬黃石。每上塚伏臘,祠黃石。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太史公曰: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上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裏外,吾不如子房。」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雲。

語譯: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做過釐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國滅亡了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國做官。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王,為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王之相的緣故(懷亡國之痛,圖謀復國)。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為躲避追查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古縣名,時在今江蘇睢寧西北。睢寧西北古邳鎮躲藏起來(狙擊皇失敗,改名換姓,亡匿下邳)。

張良閒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夥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這小孩是可以教好的!(是可造之才,可以做我的學生了;孩子,你要淡定)」。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裡相會(我將會教給你一些甚麼)。」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隨便遲到是何道理?今天不能教你甚麼,下次早點來!」老人離去,並說:「記住,再過五天早早來這裡。」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再過五天,你早點兒來。」第三個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孩子 ,我要送你一件禮物,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北見我,穀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咱們後會有期!」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王,駐在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

四年(前203),韓信攻下國而想自立為王,王大怒。張良勸告王,王才派張良授予韓信」的印信,此事記載在〈淮陰侯列傳〉中。(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

-----------------------------------------------------------------------------------------------------------

留侯跟隨皇上進攻國,在馬邑城下出妙計,以及勸皇上立蕭何為相國,他跟皇上平常隨便談論天下的事情很多,但由於不是關於國家存亡的大事,所以未予記載。留侯宣稱道:「我家世代為相,到國滅亡,不惜萬金家財,替國向強秦報仇,天下為此震動,如今憑借三寸之舌為帝王統師,封邑萬戶,位居列侯,這對一個平民是至高無上的,我張良已經非常滿足了。我願丟卻人世間的事情,打算隨赤松子去遨遊。」張良於是學辟榖學術,行道引輕身之道。正值高帝駕崩,后感激留侯,便竭力讓他進食,說:「人生一世,時光有如白駒過隙一樣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這種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強聽命進食。(天下大定,閉門靜修;假託神道,明哲保身)

過後八年,留侯去世,定謚號叫文成侯。他兒子張不疑襲封為侯。

張子房當初在下邳橋上遇見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別後十三年他隨高帝經過北,果然見到穀城山下的黃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寶地祭祀它。留侯去世,一起安葬了黃石。以後每逢掃墓以及冬夏節日祭祀張良的時候,也同時蔡祀黃石。

河北保定曲陽黃山八會寺的黃石公魏轍雕像

留侯張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國被廢除。

太史公說:學者大多說沒有鬼神,然而又說有精怪。至於像留侯遇見老丈贈書的事,也夠神奇的了。高祖遭遇困厄的情況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這種危急時刻建功效力,難道可以說不是天意嗎?皇上說:「出謀劃策於營帳之中,決定勝負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我原以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樣子,等到看見他的畫像,相貌卻像個美麗的女子。孔子說過:「按照相貌來評判人,在對待子羽上就有所失。」對於留侯也可以這樣說。#

句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蘭亭  蘭渚是當年勾踐種蘭之地

勾踐臥薪嘗膽,生聚教訓

《史記句踐世家第十一》:原文前半篇

句踐,其先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時,與闔廬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句踐立,是為王。

元年,闔廬允常死,乃興師伐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陳,呼而自剄。師觀之,因襲擊師,師敗於檇李,射傷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毋忘。」王謂范蠡曰:「以不聽子故至於此,為之柰何?」對曰:「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句踐曰:「諾。」乃令大夫行成於,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句踐請為臣,妻為妾。」王將許之。子胥言於王曰:「天以,勿許也。」還,以報句踐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句踐曰:「夫太宰貪,可誘以利,請閒行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閒獻太宰嚭。受,乃見大夫王。頓首言曰:「願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因說王曰:「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王將許之。子胥進諫曰:「今不滅,後必悔之。句踐賢君,良臣,若反國,將為亂。」王弗聽,卒赦,罷兵而歸。

句踐之困會稽也,喟然嘆曰:「吾終於此乎?」曰:「夏臺文王羑里,晉重耳,齊小白,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既赦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欲使范蠡治國政,對曰:「兵甲之事,不如;填撫國家,親附百姓,不如。」於是舉國政屬大夫,而使范蠡與大夫柘稽行成,為質於。二歲而

句踐會稽歸七年,拊循其士民,欲用以報。大夫逢同諫曰:「國新流亡,今乃復殷給,繕飾備利,必懼,懼則難必至。且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今夫兵加齊、晉,怨深於楚、,名高天下,實害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為計,莫若結,親,附,以厚之志廣,必輕戰。是我連其權,三國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句踐曰:「善。」

居二年,王將伐子胥諫曰:「未可。臣聞句踐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此人不死,必為國患。,腹心之疾,,疥也。願王釋。」王弗聽,遂伐,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讓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殺,王聞而止之。大夫曰:「臣觀王政驕矣,請試嘗之貸粟,以卜其事。」請貸,王欲與,子胥諫勿與,王遂與之,乃私喜。子胥言曰:「王不聽諫,後三年其墟乎!」太宰聞之,乃數與子胥議,因讒子胥曰:「伍員貌忠而實忍人,其父兄不顧,安能顧王?王前欲伐,員彊諫,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備伍員必為亂。」與逢同共謀,讒之王。王始不從,乃使子胥,聞其託子於氏,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東門,以觀兵入也!」於是政。

居三年,句踐范蠡曰:「已殺子胥,導諛者,可乎?」對曰:「未可。」至明年春,王北會諸侯於黃池國精兵從王,惟獨老弱與太子留守。句踐復問范蠡曰「可矣」。乃發習流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諸御千人,伐師敗,遂殺吳太子。告急於王,王方會諸侯於黃池,懼天下聞之,乃祕之。王已盟黃池,乃使人厚禮以請成自度亦未能滅,乃與平。

其後四年,復伐士民罷弊,輕銳盡死於。而大破,因而留圍之三年,師敗,越遂復棲王於姑蘇之山。王使公孫雄肉袒膝行而前,請成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異日嘗得罪於會稽夫差不敢逆命,得與君王成以歸。今君王舉玉趾而誅孤臣,孤臣惟命是聽,意者亦欲如會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句踐不忍,欲許之。范蠡曰:「會稽之事,天以不取。今天以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罷,非為邪?謀之二十二年,一旦而篤之,可乎?且夫天與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則不遠』,君忘會稽乎?」句踐曰:「吾欲聽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進兵,曰:「王已屬政於執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使者泣而去。句踐憐之,乃使人謂王曰:「吾置王東,君百家。」王謝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殺。乃蔽其面,曰:「吾無面以見子胥也!」王乃葬王而誅太宰

句踐已平,乃以兵北渡,與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南,以上地與,歸吳所侵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兵橫行於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范蠡遂去,自遺大夫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且作亂,王乃賜劍曰:「子教寡人伐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遂自殺。

翻譯:

勾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裔,是少康帝的庶出之子。少康帝的兒子被封在會稽,恭敬地供奉繼承著夏禹的祭祀。他們身上刺有花紋,剪短頭髮,除去草叢,修築了城邑。二十多代後,傳到了允常允常在位的時候,與闔廬產生怨恨,互相攻伐。允常逝世後,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越王。

勾踐元年(前496),闔廬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向軍挑戰,勇士們排成三行,衝入軍陣地,大呼著自刎身亡。兵看得目瞪口呆,軍趁機襲擊了軍,在檇李大敗軍,射傷闔廬闔廬在彌留之際告誡兒子夫差說:「千萬不能忘記國。」

三年(前496),勾踐聽說夫差日夜操練士兵,將報復國一箭之仇,便打算先發制人,在未發兵前去攻打范蠡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兵器是凶器,攻戰是背德,爭先打是事情中最下等的。陰謀去做背德的事,喜愛使用凶器,親身參與下等事,定會遭到天帝的反對,這樣做絕對不利。」王說:「我已經做出了決定。」於是舉兵進軍國。王聽到消息後,動用全國精銳部隊迎擊軍,在夫椒大敗軍。王只聚攏起五千名殘兵敗將退守會稽。吳王乘勝追擊包圍了會稽。

王對范蠡說:「因為沒聽您的勸告才落到這個地步,那該怎麼辦呢?」范蠡回答說:「能夠完全保住功業的人,必定傚法天道的盈而不溢;能夠平定傾覆的人,一定懂得人道是崇尚謙卑的;能夠節制事理的人,就會遵循地道而因地制宜。現在,您對王要謙卑有禮派人給王送去優厚的禮物,如果他不答應,您就親自前往事奉他,把自身也抵押給國。」勾踐說:「好吧!」於是派大夫去向吳求和,跪在地上邊向前行邊叩頭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句踐讓我大膽的告訴您的辦事人員:勾踐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僕,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王將要答應子胥王說:「天帝把國賞賜給國,不要答應他。」回越後,將情況告訴了句踐句踐想殺死妻子兒女,焚燒寶器,親赴疆場拼一死戰。阻止句踐說:「國的太宰嚭十分貪婪,我們可以用重財誘惑他,請您允許我暗中去吳通融他。」於是勾踐便讓給太宰獻上美女珠寶玉器。欣然接受,於是就把大夫引見給王。叩頭說:「希望大王能赦免句踐的罪過,我們國將把世傳的寶器全部送給您。萬一不能僥倖得到赦免,勾踐將把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燒燬寶器,率領他的五千名士兵與您決一死戰,您也將付出相當的代價。」太宰藉機勸說王:「王已經服服貼貼地當了臣子,如果赦免了他,將對我國有利。」王又要答應子胥又進諫說:「今天不滅亡國,必定後悔莫及。句踐是賢明的君主,大夫范蠡都是賢能的大臣,如果句踐能夠返回國,必將作亂。」王不聽子胥的諫言,終於赦免了王,撤軍回國。

勾踐被困在會稽時,曾喟然歎息說:「我將在此了結一生嗎?」說:「商湯被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圍困在羑里重耳逃到小白逃到,他們都終於稱王稱霸天下。由此觀之,我們今日的處境何嘗不可能成為福分呢?」

王赦免了王,勾踐回國後,深思熟慮,苦心經營,把苦膽掛到座位上,坐臥即能仰頭嘗嘗苦膽,飲食也嘗嘗苦膽。還說:「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他親身耕作,夫人親手織布,吃飯從未有葷菜。從不穿有兩層華麗的衣服,對賢人彬彬有禮,能委屈求全,招待賓客熱情城懇,能救濟窮人,悼慰死者,與百姓共同勞作。王想讓范蠡管理國家政務,范蠡回答說:「用兵打仗之事,不如我;鎮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我不如。」於是把國家政務委託給大夫,讓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國作人質。兩年後國才讓范蠡回國。

勾踐從會稽回國後七年,始終撫慰自己的士兵百姓,想以此報仇國。大夫逢同進諫說:「國家剛剛流亡,今天才又殷實富裕,如果我們整頓軍備,國一定懼怕,它懼怕,災難必然降臨。再說,兇猛的大鳥襲擊目標時,一定先隱藏起來。現在,軍壓在國境上,對有深仇大恨,在天下雖名聲顯赫,實際危害周王室。缺乏道德而功勞不少,一定驕橫狂妄。真為國著想的話,那國不如結交國,親近國,歸附國,厚待國。國志向高遠,對待戰爭一定很輕視,這樣我國可以聯絡三國的勢力,讓三國攻打國,國便趁它的疲憊可以攻克它了。」勾踐說:「好。」

過了兩年,王將要討伐國。子胥進諫說:「不行。我聽說句踐吃從不炒兩樣好菜,與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成為我國的憂患。國有了國,那是心腹之患,而來說,只像一塊疥癬。希望君王放棄攻,先伐國。」王不聽,就出兵攻打國,在艾陵大敗軍,俘虜了國的氏回吳。王責備子胥子胥說:「您不要太高興!」王很生氣,子胥想自殺,王聽到制止了他。國大夫說:「我觀察王當政太驕橫了,請您允許我試探一下,向他借糧,來揣度一下王對國的態度。」王請求借糧。王想借予,胥建議不借,王還是借給了,王暗中十分喜悅。子胥說:「君王不聽我的勸諫,再過三年國將成為一片廢墟!」太宰聽到這話後,就多次與子胥爭論對付國的計策,藉機誹謗子胥說:「伍員表面忠厚,實際很殘忍,他連自己的父兄都不顧惜,怎麼能顧惜君王呢?君王上次想攻打國,伍員強勁地進諫,後來您作戰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您不防備他,他一定作亂。」還和共同謀劃,在君王面前再三再四誹謗子胥。君王開始也不聽信讒言,於是就派子胥出使齊國,聽說子胥把兒子委託給氏,君王才大怒,說:「伍員果真欺騙我!」子胥出使回國後,王就派人賜給子胥一把「屬鏤」劍讓他自殺。子胥大笑道:「我輔佐你的父親稱霸,又擁立你為王,你當初想與我平分國,我沒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讒言殺害我。唉,唉,你一個人絕對不能獨自立國!」子胥告訴使者說:「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掛在國都城東門上,以便我能親眼看到軍進入都城」於是王重用執掌國政。

過了三年,勾踐召見范蠡說:「王已殺死了胥,阿諛奉承的人很多,可以攻打了嗎?」范蠡回答說:「不行。」

到第二年春天,王到北部的黃池去會合諸侯,國的精銳部隊全部跟隨王赴會了,唯獨老弱殘兵和太子留守都。勾踐又問范蠡是否可以進攻國。范蠡說:「可以了」。於是派出熟悉水戰的士兵兩千人,訓練有素的士兵四萬人,受過良好教育的地位較高的近衛軍六千人,各類管理技術軍官一千人,攻打國。軍大敗,軍還殺死國的太子。國使者趕快向王告急,王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就堅守秘密。王已經在黃池與諸侯訂立盟約,就派人帶上厚禮請求與國求和。王估計自己也不能滅亡國,就與國講和了。

這以後四年,國又攻打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之戰中死亡。所以國大敗了軍,因而包圍都三年,軍失敗,國就又把王圍困在姑蘇山上。王派公孫雄脫去上衣露出胳膊跪著向前行,請求與王講和說:「孤立無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願,從前我曾在會稽得罪您,我不敢違背您的命令,如能夠與您講和,就撤軍回國了。今天您投玉足前來懲罰孤臣,我對您將唯命是聽,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會稽山對您那樣赦免我夫差的罪過吧!」勾踐不忍心,想答應吳王。范蠡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國賜給國,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國賜給國了,國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再說君王早上朝晚罷朝,不是因為國嗎?謀劃伐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且上天賜予您卻不要,那反而要受到處罰。『用斧頭砍伐木材做斧柄,斧柄的樣子就在身邊。』忘記會稽的苦難了嗎?」勾踐說:「我想聽從您的建議,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鳴鼓進軍,說:「君王已經把政務委託給我了,國使者趕快離去,否則將要對不起你了。」國使者傷心地哭著走了。勾踐憐憫他,就派人對王說:「我安置您到東!統治一百家。」王推辭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說完便自殺身亡,自盡時遮住自己的面孔說:「我沒臉面見到子胥!」王安葬了王,殺死了太宰

勾踐平定了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諸侯會合,向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句踐,稱他為「伯」。句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國,把國侵佔國的土地歸還給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國。當時,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王號稱霸王。

范蠡於是離開了王,從國給大夫發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王是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傷將要作亂,王就賞賜給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三條就打敗了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於是自殺身亡。

附錄:

 

李白〈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

原詩:

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雖不成,天地皆振動。潛匿遊下邳,豈曰非智勇?

我來圯橋上,懷古欽英風。唯見碧流水,曾無黃石公

歎息此人去,蕭條徐泗空。

主旨:李白途經下邳(今江蘇睢寧)圯橋懷古抒情,欽慕頌揚張良的智勇豪俠,寄寓著詩人的身世感慨

析譯:張良在未跟隨漢高祖開創叱咤風雲業績之前(用字一筆宕開,只從張良發跡前寫起)張良就立志為其祖國報仇,並非為其身家,他素來就是一個豪俠仗義、非同尋常的人物。(《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其先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卒。卒二十歲,年少,未宦事破,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王,為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故。張良後來東見滄海君,找到一位得得力的志士,趁皇帝東游的時機,一起狙擊皇帝博浪沙(寫張良椎擊秦始皇的壯舉。「嘗學禮淮陽。東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游,與客狙擊皇帝博浪沙中」)

張良為其祖國報仇的心志雖不達成,但其英雄膽略 ,已使天地皆振驚感惋惜力士椎擊秦始皇時誤中副車。秦皇帝為之大怒、寒慄,急忙大索天下後來張良更名易姓潛匿下邳,難道說他不是「智勇」之士(將圯橋進履,受黃石公書一段略去不寫,只用「智勇」二字暗點,暗度到三句以後的曾無黃石公不以陳述句法正敘,而以反問之筆 ,使文氣跌宕,不致平衍。後人評此詩,說它句句有飛騰之勢,所謂飛騰之勢,就是第五句的字一折和第八句的字一宕所構成)【以上八句夾敘夾議,全都針對張良,詩人本人還沒有插身其中。】

長存的圯橋上,緬懷歷史古跡,欽佩仰慕張良英偉的風範(通過長存的圯橋古跡,將今人、古人結合起來了)。只見圯橋下流水,清澈碧綠,一如張良當時(歲月無常,回黃轉綠,大有孔子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慨);卻見不到張良之師黃石公(句法類似五律中的流水對。詩人為何懷古欽英風呢?其著眼點還是在現實。言下之意是:當代並非沒有像張良那樣具有英風的人,而是沒有像黃石公那樣的人,加以識拔,傳以太公兵法,造就為王者師的人才罷了)

令人歎息的是此人一離去,徐泗就再也沒有這樣的人了(委婉曲折地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誰說蕭條徐泗空,繼張良而起,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詩人〈扶風豪士歌〉的結尾說 張良未逐赤松去,橋邊黃石知我心,可以看作此詩末兩句的注腳)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7036816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3 13:59 【udn】 這裡更低價!馬之秦 人生 公視 少年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