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2/28 10:14:02瀏覽2411|回應0|推薦26 | |||||||||||||||||||||||||||||||||||||||||||||||||||||||||||||||||||||||||||||||||||||||||||||||||||||||||||||||||||||||||||||||||||||||||||||||||||||||||||||||||||||
《詩經‧小雅-祈父之什.無羊》演義 歡喜迎2015乙未羊年 2014/12/27 出生第一天的小山羊,連路都還走不穩就拼命的想要跳躍,山羊媽媽在後面心中的想必是:「還不會走就想跳!」 歌名:兒歌〈新年好〉 Happy New Year 歌詞:新年好啊!新年好啊!祝賀大家新年好! 我們唱歌,我們跳舞,祝賀大家新年好! Happy new year!Happy new year!Happy new year to you all! We are singing,We are dancing,Happy new year to you all!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 原詩: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戢);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或降於阿,或飲於池,或寢或訛(吪)。 爾牧來思,何(荷)蓑何(荷)笠,或負其餱。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揮)之以肱,畢來既升。 牧人乃夢,眾(螽)維魚矣,旐維旟矣。 大人佔(占)之:眾(螽)維魚矣,實維豐年;旐維旟矣,室家溱溱(蓁)。 主旨:敘述放牧牛羊的動人景象,贊畜牧興旺,牛羊繁盛,美畜產得其所,透露詩人驚異、讚美之情,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展望、祈願。 題解:《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無羊〉,出自《詩經‧小雅.祈父(或作鴻雁)之什》,為先秦時代漢族的詩歌,歌詠牛羊之蕃盛,舊說似無異議。至於《毛詩序》指實其當「宣王」中興之時的「考牧」之作,則又未必。詩之作者大抵為熟悉放牧生活的文士,詩中的「爾」,是指擁有牛羊的貴族。全詩描述純用「賦」法,卻體物入微,圖畫難足,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 析譯:誰說您家(「爾」,是指擁有牛羊的貴族)羊兒少?看看,一群就有三百隻(維:猶「為」,三百,與下文「九十」均為虛指,形容牛羊眾多);誰說您家沒有牛?看看,七尺黃牛九十頭(犉ㄖㄨㄣ:大牛,牛生七尺曰「犉」。《毛傳》:「黃牛黑唇曰犉」)(前四句言牛羊之多。開章劈空兩問,問得突兀。「爾」,指「牛羊的所有者」)。你的羊兒來了(思:語助詞),羊角齊簇集,犄角挨犄角(濈濈ㄐˊㄧ:一作「戢戢」,群角聚集貌)。你的牛兒來了,牛兒都把耳朵搖,景象多麼壯觀呵(濕濕:耳動貌。作者鋪陳直敘,並不借助比興,而是巧妙地選擇了牛羊身上最富特徵的耳、角,以「濈濈」、「濕濕」稍一勾勒,那羊隻眾角簇立、牛隻群耳聳動的奇妙景象。鄭玄箋注言:「此者美畜產得其所」。羊被鄭玄視為美畜)。 散佈四野的牛羊悠閒自得:有些正徐徐走下坡(阿:丘陵),有些下水澗俯首飲水,有的躺臥草間睡著了,有的醒著(訛ㄜˊ:同「吪」,動,醒。三句寫牛羊的動態)。牧人肩披蓑衣、頭頂斗笠(何:同「荷」。肩上擔東西。蓑:草制雨衣),有的還背著乾糧袋(餱ㄏˊㄡ:乾糧)。牛羊毛色三十種(物:毛色;言毛色有多種。三十,虛指,形容其多),各色供祭祀用的牲畜足夠奉獻神靈(古人祭祀時,所用牲的毛色不同:如陽祀用騂(赤色),陰祀用黝(黑色)之類,見《周禮‧地官.牧人》。具:備)。 你的牧人來放牧時,他們一邊砍取(以:取)柴草,有細的與粗的(打柴草。蒸:細小的柴薪。《鄭箋》:「粗曰薪,細曰蒸」),一邊獵捕(以:獵捕)鳥獸野味,有雌的和雄的(寫牧者除放牧牛羊外,兼做打柴草、獵野味的事)(先分寫牛羊、牧人,節奏舒徐,輕筆點染,表現著一種悠長的抒情韻味)。你的羊群來牧地時,羊兒小心翼翼謹慎緊隨(矜矜:小心翼翼。兢兢:謹慎緊隨貌。羊謹慎堅持,唯恐失群貌),不走失也不散亂(羊肥美康健無疾。三句言群羊馴謹相隨,不會散失)。羊群移動時,牧人不用鞭棰,只要擺動臂肘輕輕一揮手(麾:指揮。肱:臂),滿野滿坡的牛羊,便全都爭先恐後地奔聚身邊,緊隨著牧人升登高處(寫羊的堅強和馴順。畫面由靜變動,節奏由緩而驟,筆走墨移間,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時匯合在了一起。畢、既:都訓全、盡。升:登。全詩至此,已將放牧中的詩情畫意寫盡,收尾就很難)。 在眾多牛羊的哞、哶(咩)聲中,放牧者忽然夢見數不清的蝗子,恍惚間全化作歡蹦亂跳的魚群(眾維魚矣:猶「維眾魚矣」。眾:是「螽」的省借,螽是蝗類。「螽維魚矣」就是螽化為魚。古人以為蝗蟲可化為魚,旱則為蝗,風調雨順則化魚。案:緇廣充幅,長尋曰旐,繼旐曰旆,注旄首曰旌,有鈴曰旂,錯革鳥曰旟,因章曰旃),畫龜蛇用來聚牲畜的旐旗,轉眼間變成了畫鷹隼的旟旗(旐ㄓˋㄠ、旟ㄩˊ,都是用來聚眾的旗子。旐畫龜蛇,是人口少的郊縣所建;旟畫鳥隼,是人口眾多的州所建。上二句言牧人夢見魚、旐等物)。請來大人卜占此夢(大人:太卜之類官,指占夢先生。占:占夢,解說夢之吉凶),占夢者欣喜地解說道:夢見蝗蟲變成魚群是吉兆,預示來年豐收穀滿倉;畫龜蛇的旐旗變成畫鷹隼的旟旗,是佳徵,預示家族丁口旺盛喜洋洋(溱溱:同「蓁蓁」,言丁口旺盛。四句記「大人」對此夢的解釋。隨著占夢者欣喜的解說,充塞畫面的魚群和旟旗,即又幻化成漫山遍野的牛羊(這正是放牧者的「豐收」年景);村村落落,到處傳來嬰兒降生的呱呱喜訊(這正是「室家」添丁的興旺氣象)。詩境由實變虛、由近而遠,終於在占夢之語中淡出、定格,只留下牧人夢臥時仰對的空闊藍天,而引發讀者的無限遐想)。 結構分析:全詩不借比興,而悉用賦法,體物入微,逼真傳神,創造高妙的詩境;不僅描摹精妙,而且筆底蘊情。前三章,尤其是第二章,描寫牧場上的人畜動態,是本詩最生動之處。 首章:描述所牧牛羊之眾多。開章劈空兩問,問得突兀,卻又詼諧有情,將詩人乍一見到眾多牛羊的驚奇、讚賞之情,表現得相當傳神。許多牛羊集聚在一起,氣象很壯觀。全不借助比興,而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二、三章:描摹放牧中牛羊的動靜之態和牧人的嫻熟技藝。先分寫牛羊、牧人,節奏舒徐,輕筆點染,表現著一種悠長的抒情韻味。待到「麾之以肱,畢來既升」兩句,筆走墨移間,披蓑戴笠的牧人和悠然在野的牛羊,霎時匯合在了一起。畫面由靜變動,節奏由緩而驟,牧人的臂肘一揮,滿野滿坡的牛羊,便全都爭先恐後奔聚身邊,緊隨著牧人升登高處。真是物隨人欲、揮斥自如,放牧者那嫻熟的牧技和畜群的訓習有素,只以「麾之」二語盡收筆底。全詩至此,已將放牧中的詩情畫意寫盡,收尾就很難。 四章:為放牧者安排一個出人意外的「夢」境,全然撇開牛羊,奇特收尾。忽然幻出占夢……人物富庶,俱於夢中得之,含不盡之意於言外。 爾羊來思,其角濈濈 牧者和羊群 圖片出處:國學網 可愛健康的小羊
農民在喀什名寺艾提朵爾清真寺前,趕來自己的羊進行「鬥羊」表演 山羊為了美食,不惜冒險爬樹,展現神級平衡感 中國傳統審美取向與羊有密切的關係 引言;當人類處於採集、狩獵階段時,羊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但進入農業社會後,牛漸漸取代羊的地位,而成為人們的圖騰,圖騰的形態也在發生變化,不再是動物的自然形態而是半人半獸,而且出現了並不存在的、集各種動物之形態為一身的動物──龍。可以看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希望所崇拜的對象更強大,更能適應目前的生活。 羊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原始共產社會時期,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的原始居民,就開始選擇有水有草地帶,牧羊狩獵,獲取生活資料。翻閱古代中國有關「羊」的文獻,可發現牠被賦予了豐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在語言文字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成為「美」好、友「善」、合「群」、正「義」、「祥」和、榜「樣」的象徵。這幾個字都包含有「羊」字,在中國人的哲學裡,意義非凡。或許,中華民族應該是「羊的傳人」,而不是龍的傳人。被視為中華民族血脈的羌族,其名「羌」是甲骨文中最早記識族號的唯一文字。而在甲骨文中,「羊羌同義」,因此羌人又被稱為「羊人」,其圖騰就有羊。羊作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從歷史上也是可考的。羊文化隱含在我們的漢文字中,隱匿於中國歷史的潛流之中,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代表了我們文化的本質特徵。真正能夠代表黃河文明──禮儀之邦及其祥和特質的吉祥物是作為道德象徵、形象更和藹可親的「羊」,而不是表徵帝王、皇權、在一些人看來面目猙獰和張牙舞爪的「龍」。 一、羊帶給人類口味之福: 美是什麼?研究審美感受,是個相當哲學化的問題,各個時代或者民族對於美的定義是不同的。許慎的答案,是頗為「唯物」的,在《說文》云:「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結合許慎有關「未,味也,……滋味也」的解說,這位文字學家對於羊肉味美,大概是印象深深的。宋代徐鉉在整理《說文解字》時對許慎關於「美」的解釋有個補充,他說:「羊大則美,故從大」,他試圖從人們對羊的視覺感受上談了美字意義的起源,這是對許慎說法的一種補充。王筠則曰:「羊大則肥美」。清代段玉裁進一步說:「甘也。…甘部曰:美也。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从羊大。羊大則肥美。無鄙切。十五部。羊在六畜主給膳也。《周禮》:「膳用六牲。始養之曰六畜。將用之曰六牲。馬牛羊豕犬雞也。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段玉裁的解釋似乎既贊同許慎的味覺說,也贊同徐鉉的視覺說。許慎、王筠、段玉裁都試圖從人們對羊的味覺感受上談美的字源意義。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沿襲這一見解,在《廣東新語》中寫道:「東南少羊而多魚,邊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魚,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魚』、『羊』為『鮮』。」魚、羊兼得,講的仍是滋味,是得於口舌的美。 二、「美」字的初始意義:溫順 羊對於人類的貢獻,並不局限於「口」加「未」──「味」。以「羊」來做「美」的漢字構件,充分反映著原始人類的精神生活。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謂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在甲骨文中,美寫作戴羽毛頭飾的婦女,甲骨文「美」字,上半部並非一羊兩隻角,而是四隻羊角。古文字學家於省吾指出:早期「美」字像「大」上戴四個羊角形,「大」像人之正立形。以戴角為盛裝,為美觀,為榮耀和尊嚴,──「美」字的本形為戴角,取義於美好的裝飾,表示漂亮、好看的意思。人飾羊角,怎麼就美呢?僅僅獲得了形貌之美呢,還是產生了心理美感?審視「美」字,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寫道,一人頭戴兩雙羊角,原始人何以要頭戴如此笨重的裝飾品?答案只能有一個:「這是一種圖騰標誌」,滿足著心理的需求。蛇為圖騰,虎為圖騰,溫順的羊也能被奉為圖騰嗎?這或許正是「美」字的初始意義。甲骨卜辭記載殷商的鄰國,有「虎方」、「鬼方」、「羊方」,這類方域可能就是以圖騰為稱號的。「美」字本是摹狀象形的符號,如一幅白描。圖騰崇拜帶來亢奮和愉悅,那令人陶醉的心理體驗,總是隨著「美」所描摹的頭戴羊角的活動而到來,於是,表達這類心理感受的符號,也使用「美」字──從而使「美」兼具形容客觀情景和表達內心感受兩方面的意義。 三、「羊」成為「美善」的化身:其美德具有人格意義 「羊」與「祥」通假。《漢元嘉刀銘》:「宜侯王,大吉羊」,「羊」字即是「祥」字。「羊」代「祥」,並不僅僅因為音近和字形的省略。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執贄第七十二》更是把羊人性化:「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啼,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故卿以為贄。」(羊羔有角,卻並不牴觸,似好仁者;被捉卻並不哀叫、懼怕,似以死就義者;羊羔吃奶,總是跪著接受哺乳,似知禮者)正因為羊具有如此秉性,並被人們賦予美、祥、仁、義、禮等象徵意義,因而古時士大夫們以羊為贄,以羔裘為朝服,意思是德亦如羔羊。董仲舒所表達的意思是,由於羊的仁、義、禮,語言中以「羊」為「祥」。這哪是羊啊!分明就是一個典型的君子形像。在董仲舒的眼裡,羊有角不觸人,殺之而不悲啼,跪享母乳,知仁、知義、知禮,集美德於一身,所以是仁人君子學習的榜樣。羊的美德反映了人們對羊的精神感受和對羊秉性的人格化概括,正是在這種感受和意象概括中,「羊」與「美」產生了聯繫,並最終導致「羊大為美」觀念的生成。 四、傳統審美取向的形成,與羊關係密切 「羊」成為「美善」的化身,於是它的美德就具有了人格的意義,而「美」的意義也隨之得到了擴展和引申,有了素質優良、價格貴重、完美淳良、巨大功業、志趣高尚、稱讚褒獎等意思。中國古代人審美、道德觀與飲食、自身的繁衍、物產豐盛的追求以及初民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羊跪乳,成為對於未屬羊的一種解釋:「未為陽,仰而秉禮,以羊配之,羊跪乳。」這見於明代《蠡海集》。羊跪乳,為傳統道德說教所吸納,流傳為婦孺皆知的典故。東漢蔡邕《為陳留太守上孝子狀》:「烏以反哺,托體太陽;羔以跪乳,為贄國卿。」孝與敬,以烏鴉說孝,以羔羊說敬。這觀念相沿成俗,比如冀中一帶農曆五月十三的送羊節。送羊節裡舅舅給外甥送面羊──白面蒸出的羊形饃。含義有二:一是借諧音,羊為陽,表示陽壽,希望孩子長大成人;一是羊跪乳,借此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忘養育之恩。 國學常識:《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最後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產生的地域,約相當於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絕大部分已不可考。時代如此之長,地域如此之廣,作者如此複雜,顯然是經過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書的。 《詩經》六義指:賦比興(作法)、風雅頌(內容)。《詩經》關注現實,抒發現實生活觸發的真情實感,這種創作態度,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在形式體裁、語言技巧,還是在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上,都顯示出中國最早的詩歌作品在藝術上的巨大成就。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徵的重要標誌,也開啟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關於賦、比、興的意義,歷來說法眾多。簡言之,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端。賦、比、興三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創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抒發了詩人的情感,賦運用得十分廣泛普遍,能夠很好地敘述事物,抒寫感情。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法。賦是一種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後再用賦,在《詩經》中是很常見的。賦可以敘事描寫,也可以議論抒情,比興都是為表達本事和抒發情感服務的,在賦、比、興三者中,賦是基礎。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內容:分國風、大小雅、周魯商三頌
〈小雅〉內容概述 一、一部分詩歌與〈國風〉類似 〈小雅〉中,其中最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作品。〈小雅〉中的〈采薇〉、〈杕杜〉、〈何草不黃〉,〈豳風〉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風〉中的〈伯兮〉等,都是這方面的名作。與敘述武功的史詩不同,這些詩歌大都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對於戰爭的厭倦和對於家鄉的思念,讀來倍感親切。 其中〈東山〉寫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複雜感情,在每章的開頭,他都唱道:「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他去東山已經很久了,現在走在回家路上,天上飄著細雨,襯托出他的憂傷感情。他一會兒想起了恢復平民生活的可喜,一會兒又想起了老家可能已經荒蕪,迎接自己的也許是一派破敗景象:「果贏之實,亦施於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戶。町畽鹿場,熠耀宵行。」但是,即使是這樣,他也覺得還是老家好:「不可畏也,伊可懷也!」一會兒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歸來的妻子:「鸛鳴於垤,婦歎於室。……自我不見,於今三年。」然後又想起妻子剛嫁給自己時那麼漂亮,三年不見,不知現在如何了:「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全詩通篇都是這位士兵在歸家途中的心理描寫,寫得生動真實,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嚮往。這首詩對於後來的詩歌也有一定影響。如漢樂府民歌中的〈十五從軍征〉,寫一個老兵從軍隊裡歸來,卻見到老家已經破敗,親人已經去世,其構思可能曾受到此詩的啟發。 〈采薇〉,表現了參加周王朝對玁狁戰爭的士兵的苦惱,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回家之事卻毫無指望,因而獨自黯然神傷,「曰歸曰歸,歲亦暮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最後終於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鄉途中,天空飄著紛紛揚揚的雪花,身體又饑又渴,心裡充滿悲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他去當兵的時候正是春天,楊柳迎風搖曳,似乎在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他回到家鄉的時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飄灑,似乎在表示歡迎,又似乎表示冷漠。這四句,一直受到後代文人的高度評價,如晉代謝玄就認為這是《詩經》中最好的詩句(見《世說新語‧文學》)。後世詩歌中所表現的以折柳贈遠行之人的風習,似乎最早就是淵源於此詩,因為此詩最早將楊柳與遠行組合到了一起,使人產生了楊柳留人的印象。 應該說明:〈小雅〉中這一類作品,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反戰詩」。因為詩中雖然表達了對於從軍生活的厭倦,對和平的家庭生活的留戀,卻並不直接表示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以憂傷為主,幾乎沒有憤怒。這是因為,從集體的立場來看,從軍出征乃是個人必須履行的義務,即使這妨害了士兵個人的幸福,也是無可奈何。這一特點,在《衛風‧伯兮》中看得更清楚:伯兮齃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自伯之樂,首如飛逢。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這首詩是以女子口吻寫的。她既為自己的丈夫感到驕傲,因為他是「邦之桀(傑)」,能「為王前驅」,又因丈夫的遠出、家庭生活的破壞而痛苦不堪。詩人所抒發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實的。 二、宴饗詩 〈小雅〉中有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的宴饗詩,更多地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和諧。如《小雅‧鹿鳴》就是天子宴群臣嘉賓之詩,後來也被用於貴族宴會賓客。其第一章云: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這樣的歡聚宴飲,熱鬧祥和。群臣讚美周王,並進諫有益的治國方策。周代上層社會,很多場合都有宴飲,宴饗詩正是這種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擊。周代是農業宗法制社會,宗族間相親相愛的關係是維繫社會的重要紐帶。 宴飲中的儀式,體現了禮的規則和人的內在道德風範。宴饗詩讚美守禮有序,賓主融洽的關係;而對不能循禮自制,縱酒失德的宴飲,則是否定的。禮樂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禮樂文化的載體。宴饗詩以文學的形式,表現了周代禮樂文化的一些側面。不僅祭祀、宴饗等詩中直接反映了周代禮樂之盛,而且在其他詩作中,也洋溢著禮樂文化的精神。如《詩經》一些作品讚美貴族階層的才德容儀,頌揚溫文爾雅,謙恭有德的彬彬君子,抨擊失德違禮之輩不如禽獸:「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鄘風‧相鼠》)產生於西周初期的宴饗詩,是周初社會繁榮、和諧、融洽的反映。西周中葉以後,特別是西周末期,周室衰微,朝綱廢弛,社會動盪,政治黑暗,大量反映喪亂、針砭時政的怨刺詩出現了。怨刺詩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國風中,如大雅中的〈民勞〉、〈板〉、〈蕩〉、〈桑柔〉、〈瞻卬〉,小雅中的〈節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巧言〉、〈巷伯〉等等,反映了厲王、幽王時賦稅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會弊端叢生,民不聊生的現實。國風中的《魏風‧伐檀》、《魏風‧碩鼠》、《邶風‧新台》、《鄘風‧牆有茨》、《鄘風‧相鼠》、《齊風‧南山》、《陳風‧株林》,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者,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這些被後人稱為「變風」、「變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和社會黑暗的產物。在周室衰微,禮崩樂壞,政教缺失,人倫廢絕,刑政苛酷的時代背景下,公卿列士、貴族大夫及社會各階層人士,憫時喪亂,憂世憂生,以詩來針砭時政和社會弊端,感歎身世遭遇。大雅中的怨刺詩,大多出自身份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作者,如〈民勞〉、〈蕩〉,舊說是召穆公諫厲王之詩,〈板〉舊說是凡伯刺厲王之詩,〈桑柔〉則是厲王時大夫芮良夫所作。在對執政大臣的諷刺中,作者深懷對社會現實和周王朝命運的憂慮,以詩向統治者進言,以期起到規諫箴戒的作用。如〈蕩〉第一章直接譴責厲王,其他七章都是托文王指斥殷紂王的口吻諷刺厲王,借古諷今,指責厲王強橫暴虐,聚斂剝削,高爵厚祿,濫用威權,政令無常;並告誡厲王:殷鑒在夏,夏桀之亡國是殷紂王的一面鏡子,表明周鑒亦在殷,殷紂之亡國又是厲王的一面鏡子。 三、怨刺詩 〈小雅〉中怨刺詩的作者,沒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們雖然也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在等級社會中卻處於較低的甚或受壓抑的地位。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詩,不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國運已盡,憂國哀民,而且感歎自身遭遇。如〈節南山〉是家父所作,諷刺周王用太師尹氏,以致天下大亂,太師尹執掌國柄,卻為政不善,做事不公,不親臨國事,而委之於姻亞,欺君罔民,無所忌憚,以致天怒人怨,禍亂迭起,民怨沸騰,而他卻仍不鑒察和警戒。 《小雅‧采薇》詩歌的內容是專咎尹氏,但末章說「家父作誦,以究王哅。式訛爾心,以畜萬邦。」其規諷所向,又在幽王。詩人是把太師尹之亂政與幽王之昏憒聯繫起來了。〈正月〉是失意官吏所作,揭露當時政治的腐朽,統治者的殘暴,怨恨上天昏憤,對小人充斥朝廷、人民處於危難絕境熟視無睹,悲悼周王朝的淪亡。〈十月之交〉是日蝕和大地震後,王朝官吏敘事抒情之作,諷刺貴族統治階級擾亂朝政,以致災異迭起,民不聊生,國運將盡,並慨歎自己無辜遭受迫害、讒毀,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雨無正〉是侍御官所作,諷刺幽王昏憒,倒行逆施,群臣皆不盡職,但求保身。如第二、第四章寫正值天災人禍之際,三司、諸侯並不盡力王事,群臣百官亦皆畏罪不肯進諫,而自己辛勤王事,卻受到讒毀。因此,詩人十分憤慨,深切悲歎。小雅中還有一些詩,直接傾洩對讒佞小人的怨恨詛咒,如〈巷伯〉就是寺人孟子遭人讒毀後抒發憤懣之作。詩人憤怒地寫道:「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由於遭受迫害,生活處境艱難,因此,在詩中感懷身世,訴說人間的不平,如〈北山〉是一位士子所作,抒發其被繁重差役壓迫的不平和憤慨。第四、五、六章連用十二個「或」字起頭的對比句,揭露大夫分配差役不均,以及士在當時的處境和地位。小雅中的這些詩,針砭時政與大雅有些詩相同,但更多的是將筆鋒集中在奸臣佞幸者身上,言辭更為激烈,情緒也更為怨憤。 四、戰爭詩 〈小雅〉中有些戰爭詩,從正面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大雅中的〈江漢〉,〈常武〉,小雅中的〈出車〉、〈六月〉、〈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時期的武功。〈江漢〉是寫宣王命召虎領兵討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班師回朝。宣王冊命召虎,賞賜他土地、圭瓚、秬鬯等,召虎乃作召公簋,銘記其事。〈常武〉寫宣王命大將南仲征伐徐國,集中歌頌了王師的威力。如第七章寫王師行進迅猛異常,勢不可擋,用一連串的比喻,將王師的聲威、氣概形象具體地表現了出來。又如《小雅‧六月》寫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北伐玁狁並取得勝利的事跡。另外,秦風中的〈小戎〉、〈無衣〉等,也是表現同仇敵愾,共禦外侮,鬥志昂揚,情緒樂觀的戰爭詩。《詩經》中這類完全從正面歌頌角度所寫的戰爭詩,不注重直接具體描寫戰鬥場面,而是集中表現軍威聲勢,如《小雅‧采芑》寫大臣方叔伐荊蠻之事,突出寫方叔所率隊伍車馬之威,軍容之盛,號令嚴明,賞罰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揮若定,曾北伐玁狁揚威,荊蠻因此聞風喪膽,皆來請服。《詩經》戰爭詩中強調道德感化和軍事力量的震懾,不具體寫戰場的廝殺、格鬥,是中國古代崇德尚義,注重文德教化,使敵人不戰而服的政治理想的體現,表現出與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戰爭詩不同的風格。 周族創造的是農業文明,周人熱愛和平穩定的農業生活環境。因此,更多的戰爭詩表現出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嚮往,充滿憂傷的情緒。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歸途中所賦。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為保家衛國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說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犯者充滿了憤怒,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戌不歸,久戰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際無限哀傷。如末章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淒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說〈采薇〉還是對敵人痛恨之情和思鄉自傷之情的矛盾體,〈東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厭戰情緒了。出征三年後的士兵,在歸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像著家鄉的景況和回家後的心情。「我」久征不歸,現在終於脫下戎裝,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軍打仗了。歸家途中,觸目所見,是戰後蕭索破敗的景象,田園荒蕪,土鱉、蜘蛛滿屋盤旋,麋鹿遊蕩,螢火蟲閃爍飛動,但這樣的景象並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獨守空房,盼望著「我」的歸來。遙想當年新婚時,喜氣洋洋,熱鬧美好的情景,久別後的重逢,也許比新婚更加美好?這裡既有對歸家後與親人團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對前途未卜的擔憂,整首詩把現實和詩人的想像、回憶結合在一起,極為細膩地抒寫了「我」的興奮、傷感、歡欣、憂慮等心理活動。詩人對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生活的嚮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藝術成就 《詩經‧小雅》包括的內容遠不止於此,如《王風‧黍離》描寫故國之思,《鄘風‧載馳》抒發愛國之情,都是傳誦千古的名篇。總而言之,《詩經‧小雅》的內容十分廣泛豐富。它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其他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開了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的形象畫卷。 《詩經‧小雅》中,不僅描述了周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態,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說,《詩經‧小雅》是中國最早的富於現實精神的詩歌,奠定了中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詩經》的現實精神,在國風和「二雅」中,表現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詩,真實地再現了周民族的發生發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詩,表現出詩人對現實的強烈關注,充滿憂患意識和干預政治的熱情。箴戒 有關羊的歌謠 一、新疆民歌〈牧羊姑娘〉:陳志遠作曲 歌詞:對面山上的姑娘,你為誰放著那群羊, 淚水濕透了你的衣裳,你為什麼這樣悲傷、悲傷。 山上這樣的荒涼,草兒是這樣的枯黃, 羊兒再沒有食糧,天上雪花一片片飄在我身上。 北風吹得我冰涼,我原靠在羊兒的身旁, 再也不原回村莊,只盼那遠方客人來買我的羊。 視頻:牧羊姑娘 ( 董文華 ) 莊學忠Zhuang Xue Zhong-牧羊姑娘Mu Yang Gu Niang ※李泰祥作曲,邊疆狂想樂〈牧羊姑娘〉 視頻:李泰祥作品 - 胡琴大師黃安源專輯6_04 - 牧羊姑娘 (官方歌詞版) 二、〈牧羊女〉:鄭愁予詞,李泰祥作曲 【註:此詞,調寄〈牧羊姑娘〉曲,甚佳】 歌詞:哪有姑娘不戴花?哪有少年不馳馬?姑娘戴花等出嫁,少年馳馬訪親家。 哎!……哪有花兒不殘凋,哪有馬兒不過橋, 殘凋的花兒呀隨地葬,過橋的馬兒呀不回頭…… 哎!……當你唱起我這支歌的時候,我的心懶了,我的馬累了; 那時黃昏已重了,酒囊已盡了……。 視頻:小梅跟媽媽唱牧歌 三、〈在那遙遠的地方〉編曲/填詞:王洛賓 原曲:哈薩克民歌;此曲是王洛賓在1939年在青海湖畔進行抗日宣傳工作時所作,當時他被當地藏族千戶長的女兒珠瑪的馬上英姿深深吸引;三天工作完成後,騎在駝峰上,望著愈來愈遠的帳篷,王洛賓便根據民謠:哈依路亞〈羊群裡躺著你想念的人〉,創作了這一首只有五小節,音域不過一個八度的民歌。這旋律後來也用在他的音樂劇「沙漠之歌」中。 歌詞: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帳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她那活潑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去了財產,跟她去牧羊,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 我願作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我願她拿著細細的皮鞭,不斷輕輕地打在我身上。 《在那遙遠的地方》領唱索朗旺姆維也納國家民族歌劇院合唱團Soinam 四、〈小小羊兒要回家〉,作詞:秦觀;作曲:梅翁 歌詞: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咿呀嘿呀嘿; 成群的羊兒回家啦,咿呀嘿呀嘿。 小小羊兒跟著媽,有白有黑也有花,你們可曾吃飽啊? 天色已暗啦,星星也亮啦,小小羊兒跟著媽, 不要怕不要怕,我把燈火點著啦,呀嘿呀嘿呀嘿。 視頻:小小羊兒要回家 五、瑪麗有隻小綿羊 歌詞:Mary had a little lamb,Little lamb, little lamb, Mary had a little lamb,Its fleece was white as snow. And everywhere that Mary went,Mary went, Mary went, Everywhere that Mary went,The lamb was sure to go. 瑪麗有隻小綿羊,小綿羊,小綿羊, 瑪麗有隻小綿羊,牠的毛,白如雪。 不管瑪麗到哪裡,到哪裡,到哪裡, 不管瑪麗到哪裡,牠一定,跟著去。 視頻:瑪麗有隻小綿羊兒歌視頻 六、〈五哥放羊〉陝北民歌 原詞: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紅燈掛在大門外,我問哥哥在不在。 二月裡刮春風,二妹子扎上紅頭繩。五哥兩眼瞅著我,我問哥哥親不親我。 三月裡是清明,五哥放羊在山中。羊在前來人在後,只見黃土不見人。 四月裡四月八,我給哥哥做鞋襪。好鞋好襪都做下,問一聲五哥還要啥。 五月裡來五端陽,大米粽子包沙糖。白糖紅糖都包上,甜在五哥的心坎上。 六月裡六月六,五哥放羊在山頭。身背苫氈手拿傘,懷抱一把攔羊鏟。 七月裡來棗兒紅,交朋友不放受苦人。一天到晚沒空空,只等晚上的一陣陣。 八月裡來月正東,長工短工分月餅。二妹子心裡細思付,多給我五哥分斤。 九月裡秋風涼,五哥穿的單衣裳。二妹子脫下花衣裳,套在裡頭你穿上。 十月裡來十月一,五哥放羊在西山。一天沒見五哥的面,大路上行人都問遍。 十一月裡月正東,雪花飄飄凍煞人。有錢的人兒家裡安,可憐我五哥羊群裡鑽。 十二月裡一年滿,長工短工領工錢。算盤一響捲鋪蓋,十指連心咋離開。 歌詞之二: 正月裡,正月正,正月十五掛紅燈,紅燈那個掛在大門外,單等我五哥他上工來。 六月裡,二十三,五哥放羊在草灘。身披那個蓑衣他手裡打著傘, 懷中又抱著上那個放羊鏟。 九月裡,秋風涼,五哥放羊沒有衣裳。小妹妹有件小襖襖, 改一改領那個口你裡邊兒穿上。 十一月,三九天,五哥放羊真是可憐,颳風那個下雪常在外,日落西山他才回來。 十二月,整一年,五哥年底轉回還。有朝那個一日天睜眼,我與我五哥你把婚完。 七、內蒙民歌〈牧歌〉 歌詞:藍藍的天空,上飄著那白雲,白雲的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麼愛煞人; 羊群就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麼愛煞人。 藍藍的天空上飄著那白雲,白雲的下面蓋著雪白的羊群; 羊群就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麼愛煞人。 威廉·布格羅的畫作〈小牧羊女〉
一、生肖紀年是遠古動物圖騰的遺存 每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中國人都有一個生肖,生肖會伴隨我們一生,有時甚至對我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古代中國人用十干、十二支搭配紀年,六十年一輪迴。又將鼠牛等十二種動物和十二支一一對應起來,形成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以此紀人生年,十二年一迴圈。這十二種動物就是十二生肖,亦稱十二屬相。出生於哪一生肖年的人,則屬哪一生肖。據前蜀人馮鑒《續事始》,十二生肖出自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創造,從王充《論衡》可知,西漢時,生肖習俗已十分盛行。 用動物紀人生年,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這種紀年法起源於遠古的動物圖騰。這從人與生肖動物存在的「肖」與「屬」的關係可知。肖者,似也;屬者,連也。誰屬哪種屬相,誰就像哪種動物,與這種動物有著一定的聯繫,這是民間普遍的認識。人們把自己的生肖年當做「本命年」,把所屬的生肖當做自己的「本命神」加以保護,《月令廣義》云:「父母生肖並本身生肖之肉,如豬羊牛雞等物皆宜忌。」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記:「宋徽宗崇甯間,范致虛為諫議,謂「上生壬戌,於生肖屬犬,人間不宜殺犬。」這種將人與所屬生肖視為一體的認識和圖騰崇拜之認為動物與氏族有某種血緣關係是一脈相承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生肖紀年是遠古動物圖騰的遺存。 二、在人類還沒有馴化羊以前,羊已是原始先民主要的衣食之源 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們對動物的瞭解越來越多,研究也越來越深入。1997年2月27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科學家宣佈,他們在7個月前利用無性繁殖方法即「克隆「(Clone)法成功地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隻只有母親沒有父親的小綿羊多利。此前,中國、美國等國科學家也曾「克隆」出一些牛、羊、猴、兔等動物,不過,技術難度沒有英國科學家的那麼高,因而沒有造成轟動。英國科學家培育的「克隆羊」震驚了世界,其轟動效應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克隆羊「的誕生標誌著人類在生物工程、遺傳學等方面的巨大成就,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人與動物的關係似乎變得簡單了。複製一隻活生生的羊在以前是不可企及的仙話、神話,現在卻可以實現,雖然它還沒有像複製一張羊的圖畫那麼容易。按理說,隨著對動物的瞭解以及對世界的征服,人類應變得更加唯我獨尊才是。也就是說,將人與動物用肖或屬的關係連在一起的生肖文化似已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生肖文化幾千年前就已存在,現在也並沒有因科學的發展,「克隆羊」的誕生而有所改變。相反,從「克隆羊」身上,我們倒感到了人與羊、人與動物的密切關係。在人類還沒有馴化羊以前,羊已是原始先民主要的衣食之源,這從狩獵時代大量的獵羊岩畫中可以瞭解。大約一萬年前,人類馴化了山羊和綿羊,從此,羊與人類相伴相生直到今天,羊不僅在人類的物質生活方面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與人類精神生活也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有關羊的神話、傳說、故事及風俗、習慣,羊常被人們賦予某種特殊的意義,羊文化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十二生肖動物中有羊正是基於人與羊的密切關係。除中國外,古巴比倫、印度、希臘、埃及等國也都有以動物紀年、紀日的習俗,所用的動物與中國有一些不同,但其中羊、牛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動物是各國都有的。 三、羊這樣具有如此多的美好的象徵意義 對於人人都有一個的這十二種生肖動物,人們的情感卻是不一樣的,評價是有褒有貶的。比如對鼠是貶多褒少,對牛是褒貶參半,對龍則褒多而貶少。人們對羊的感情可以說是最複雜的。一方面,羊代表吉祥、美好、善良、公義、樂群、榜樣。古時「羊」與「祥」是相通的,「善」與「美」的本義也均與羊有關。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中的一段話對羊進行了最好的讚美:「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即啼),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為言猶祥與。」正因為羊具有如此的秉性,並被人們賦予美、祥、仁、義、禮等象徵意義,因而古時士大夫們以羊為贄,以羔裘為朝服,意思是德亦如羔羊。十二種生肖動物中,恐怕沒有哪一種能像羊這樣具有如此多的美好的象徵意義。然而,另一方面,羊卻又是軟弱、膽小、受欺的代名詞,是可憐的替罪羊。民間有「眼露四白,五夫守宅」的說法,而羊眼被認為是「露四白」的,於是,屬羊的女子不管是否「眼露四白」,一律被認為是不吉的,婚後定克死其夫而寡居,民間有諺曰:「女子屬羊守空房」,又有「男屬羊,黃金堆萬兩,出門不必帶口糧;女屬羊,命根硬,克夫克爹又克娘」、「十羊九不全」等。 四、將屬相劃分優劣,推理猜測其相生相剋的生肖禁忌迷信,是荒謬不可取的 對於這種將屬相劃分為優與劣的荒謬做法,古人早就有過嘲諷與反駁。清代李汝珍在其小說《鏡花緣》第十二回中有這樣一段話:「尤可笑的,俗傳女命:北以屬羊為劣,南以屬虎為凶。其說不知何意?至今相沿,殊不可解。人值未年而生,何至比之於羊?寅年而生,又何至變為虎?且世間懼內之人,未必皆系屬虎之婦。況鼠好偷竊,蛇最陰毒,那屬鼠、屬蛇的,豈皆偷竊、陰毒之輩?龍為四靈之一,自然莫貴於此,豈辰年所生,都是貴命?此皆愚民無知,造此謬論,往往讀書人亦染此風,殊為可笑。」 漢代將陰陽五行觀念引入生肖紀年中,十二支及十二生肖分屬陰與陽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如未為陽,羊為火畜等。由於陰陽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的關係,而十二種動物之間本身也存在弱小與強大、兇狠與善良的區別,因而民間又形成了許多生肖禁忌。比如羊遇虎是很難生還的,所謂「羊入虎口,必死無疑」。於是,一些屬羊的人就聽不得這類的話,大清國皇太后慈禧就是一例。慈禧生於1835年,正是乙未羊年。有一次,皇宮裏演戲,曲目是《玉堂春》,其中有一句唱詞是「羊入虎口有去無還」,當演員在臺上唱出這句詞時,慈禧一下子火冒三丈,喝令停演。因為她屬羊,怎能夠容忍「羊入虎口」?男女議婚時,先決條件便是看屬相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很難成就。關於屬羊的婚配禁忌也有各種說法,如:「兩隻羊,活不長」;「鼠羊不到頭」或「羊鼠一旦休」;「黑狗不能進羊圈」等。與將屬相劃分為優與劣一樣,這種所謂的屬相相害、相沖也是一種極其荒謬、可笑的做法。從漢代王充《論衡》開始,人們就已在批駁之,然而,這種陋俗還是造成了許多人間婚姻、愛情悲劇。 五、生肖禁忌容易衍生社會問題 如果說古人由於認識水準有限,崇信這種宿命論觀點,尚有情可原。那麼處在科學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則不應該再相信這些迷信思想了。但事實上,這種生肖禁忌特別是關於羊的生肖禁忌,直到21世紀仍在許多地方存在著,且發生著影響。很多地方還出現了馬年之初青年男女突擊結婚、婚後迅速要孩子的情況,目的是當年就能生下一個屬馬而不屬羊的孩子。這一出出近乎滑稽的鬧劇令人啼笑皆非,而這種人為製造的生育高峰為這些屬馬、屬猴的孩子將來在上學、就業方面造成的困難不知人們想到了沒有?那個時候,所謂的生肖優劣與生肖禁忌該如何解釋呢? 生肖在其作為傳統文化及傳統民俗之外被摻進了許多關於人生婚喪、運程等內容的宿命論思想,這是不足取的。但不管怎樣,生肖文化本身還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雖經幾千年卻仍保持著清新、健康的氣息。比如圍繞這十二生肖的前後順序排列、陰與陽問題有許多傳說、故事、推理、猜測;各代均有文人墨客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寫詩作畫;在民間藝術中,生肖更是長盛不衰的主題。而羊作為吉祥、美好的象徵成為十二生肖之一典,生肖迷信與禁忌永遠不能改變羊的這種遠古就已形成的象徵意義。當羊年到來時,人們充滿了信心,充滿了希望,這正如一副喜迎羊年的對聯所說的:「未時驕陽豔,羊歲淑景新。」 延伸學習: 牧羊犬(ボーダーコリー)に集められる羊達ニュージーランド牧場主の話 2009/6/17清境農場-牧羊犬趕綿羊秀(有一隻咩脫隊了XD) 領頭羊bellwether 領頭羊一定是羊群中體格最健壯、跑得最快、聽力最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思維最為敏銳的。領頭羊本身也是羊,說到底,和它所帶領的羊是同種動物。羊群在領頭羊之後,是充滿信任地、甘心情願地跟著它向前走。它身先士卒,路上有陷阱,它會第一個掉下去,前面有岔路,它會憑經驗作選擇。因為它是最危險的,因而它是最有威望的。牧羊犬發揮它的領導作用,主要是靠法律、法規和規矩:它在後面不停地催,前面慢了,它趕到前面催,旁邊散了,它追上去趕回來,方向錯了,它攔在前面迫使羊群轉向。 在機構團隊中,領頭羊指起主導作用的領頭人,其領導作用主要是靠道德信任和信用,靠法律、法規和規矩。在證券市場上稱作「指標股」──在證券投資領域指對市場趨勢、股票價格有顯著影響的股票。各自行業中的領頭羊股票都有顯著的位置並代表本行業趨勢。領頭羊被用在越來越多的行業,比如:領頭羊網絡,領頭羊鞋業,領頭羊廣告等等,各行各業都在使用領頭羊這三個字,表示自己就是行業的領軍者。 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註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頭的椽子先爛」這些教條緊緊束縛了我們的行動。20世紀末期,網路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所有的投資家都在跑馬圈地賣概念,IT業的CEO們在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前衝。一朝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只是領頭羊,其餘跟風的都成了犧牲者。 傳媒經常充當羊群效應的煽動者,一條傳聞經過報紙就會成為公認的事實,一個觀點藉助電視就能變成民意。游行示威、大選造勢、鎮壓異己等政治權術無不是在藉助羊群效應。 當然,任何存在的東西總有其合理性,羊群效應並不見得就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範學習作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是很有幫助的。羊群效應告訴我們:對他人的信息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出奇能制勝,但跟隨者也有後發優勢,常法無定法! 「隨大流」是對的,但掌握機先:要見機而作,並且更要懂得急流勇退: 一、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個性去「隨大流」,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瞭解得一清二楚,對於那些不太瞭解,沒把握的事情,往往「隨大流」。持某種意見人數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壓力是另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孤立,甚至受到懲罰,因而團體內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二、「羊群效應」告訴我們,許多時候,並不是諺語說的那樣──「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市場中的普通大眾,往往容易喪失基本判斷力。人們喜歡湊熱鬧、人云亦云。群眾的目光還投向資訊媒體,希望從中得到判斷的依據。但是,媒體人也是普通群眾,不是你的眼睛,你不會辨別垃圾信息就會失去方向。所以,收集信息並敏銳地加以判斷,是讓人們減少盲從行為,更多地運用自己理性的最好方法。 三、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可以創建區域品牌,並形成規模效應,從而獲得利大於弊的較佳效果。尋找好領頭羊是利用羊群效應的關鍵。對於個人來說,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難免被吃掉或被淘汰。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你脫穎而出的捷徑。不管是加入一個組織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 羊群效應的原因研究 關於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一、由於信息相似性產生的類羊群效應 機構投資者具有高度的同質性,他們通常關註同樣的市場信息,採用相似的經濟模型、信息處理技術、組合及對沖策略。在這種情況下,機構投資者可能對盈利預警或證券分析師的建議等相同外部信息作出相似反應,在交易活動中則表現為羊群行為。 二、由於信息不完全產生的羊群效應 信息可以減少不確定性,投資者獲得準確、及時和有效的信息就意味著可以獲得高額利潤或者避免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在現實市場中,信息的獲得需要支付經濟成本,不同投資者獲得信息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機構投資者擁有資金、技術、人才的規模優勢,個體投資者在信息成本的支付上遠遠不能同機構投資者相比。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機構投資者比個體投資者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個體投資者在獲取有效信息和獲得投資收益時處於不利地位。個體投資者為了趨利避險、獲得更多的真實經濟信號,將可能四處打探莊家的“內幕消息”,或是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空穴來風,在更大程度上助長了市場的追風傾向。 而實際上即便是機構投資者,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假設每個投資者都擁有某個股票的私有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投資者自己研究的結果或是通過私下渠道所獲得;另一方面,即使與該股票有關的公開信息已經完全披露,投資者還是不能確定這些信息的質量。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投資者無法直接獲得別人的私有信息,但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買賣行為來推測其私有信息時,就容易產生羊群行為。儘管機構投資者相對於個人投資者處於信息強勢,但是由於機構投資者相互之間更多地瞭解同行的買賣情況,並且具有較高的信息推斷能力,他們反倒比個人投資者更容易發生羊群行為。 羊群行為的影響 一、由於「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但這一情況有兩面的影響:第一,「羊群行為」由於具有一定的趨同性,從而削弱了市場基本面因素對未來價格走勢的作用。當投資基金存在“羊群行為”時,許多基金將在同一時間買賣相同股票,買賣壓力將超過市場所能提供的流動性,股票的超額需求對股價變化具有重要影響,當基金凈賣出股票時,將使這些股票的價格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躍;當基金凈買入股票時,則使這些股票在當季度出現大幅上漲。從而導致股價的不連續性和大幅變動,破壞了市場的穩定運行。第二,如果“羊群行為”是因為投資者對相同的基礎信息作出了迅速反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的“羊群行為”加快了股價對信息的吸收速度,促使市場更為有效。 二、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一一過度反應的出現。在上升的市場中(如牛市),盲目的追漲越過價值的限度,只能是製造泡沫;在下降的市場中(如熊市),盲目的殺跌,只能是危機的加深。投資者的“羊群行為”造成了股價的較大波動,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 三、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時由「羊群行為」造成的股價過度上漲或過度下跌,就會停止,甚至還會向相反的方向過度回歸。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這一點也直接導致了金融市場價格的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