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41.創作歌謠 李臨秋詞‧鄧雨賢曲〈望春風〉解析
2014/07/27 01:35:38瀏覽25630|回應0|推薦31

創作歌謠 李臨秋詞鄧雨賢曲〈望春風〉解析2011/10/21

 

歌詞:獨夜無伴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嫁(閣),等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啥家人子弟;想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思欲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伊);月娘笑阮大獃,風騙知。

 

※最早原版歌詞:

獨夜無伴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  未出嫁,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家人子弟;問他驚勢,心內彈琵琶。

思欲君作尪婿,意愛在心內;等何時  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忽聽外頭有人來,開門覓;月老笑阮獃,風騙知。

※目前流行歌詞版本:

獨夜無伴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未出嫁,當(音dng著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家人子弟;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想要君作尪婿,意愛在心裡;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覓;月娘笑阮大獃,風騙知。

主旨:模擬雜劇《西廂記》中少女的情懷,創作出歌謠,描述綺年玉貌的少女,於情竇初開時,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內心既充滿期盼,又靦腆、羞澀、矜持的情懷盼望能遇著一位好情郎。提昇兩性倫理;揭露隱含在基因中的在生命複製生命之過程中,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之自然法則密碼

歌詞析譯孤獨無伴的夜晚,一個人踮厝裡,長久戇神戇神地站立在燈下(以「獨佇燈下」來營造造主人翁內心寂寥的神態;有似「待月西廂下」清風迎面吹來無比的舒暢迎風半戶開;正逢十七、八歲的青春年華,無意之間邂逅一位好情郎。據作者李臨秋的本意:應該要唱成「等」著少年家──無意之間邂逅、不期而遇之意,表達男女不期而遇、四目相對的「觸電」感覺。)

這位少年家果然英俊標緻、皮膚白皙,卻不知是哪戶人家的年輕晚輩;想詢問他又怕會害臊、不好意思,會難為情、害羞對情愛熱切嚮往,又顧及到少女的教養和矜持,因此內心乒乓踩,有似彈琵琶(形容其心裡的喜悅和忐忑)。細膩的思春情思,唱出了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少年歲月的生命戀情。)

希望這位(對年輕男子的尊稱)能成為我未來的婿,我打從心裡暗暗地愛慕著他(愛慕在心口難開);不知要等待到何時才會來迎娶,在此宛如花朵綻放的青春年華(略喻,省略喻詞)說出內心的美好憧憬)

聽見外面有聲音,以為是有人來了在敲門(因風吹引發幻覺;有似「拂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化用典故),開門將他(省略「伊」字)找一找看一看(結果只見月娘,不見人影)娘笑(擬人修辭)我是個癡情、急躁的傻瓜蛋(「戇」和「大獃」皆有傻之意,乃加強語氣的同義複詞,給風騙去了居然還毋知影以「風吹」疑似敲門聲及「月夜的寂靜」,戲謔地營造出主人翁殷切的期盼,令人不覺莞爾。「疑是玉人來」在作者詮釋下,竟成了「月笑人癡」的情景,不但在傳統文學中找到創作的源泉,又能抓住「自由戀愛興起」的時代民風)。

分段大意

首段:以「獨佇燈下」來營造少女懷春時內心寂寥的情態:內因動力」,豐富了適應環境的實際生活,而且還推動了人類文明進

二段:敘春少女對情愛熱切嚮往,及對教養和矜持之顧慮。

三段:敘述愛慕在心口難開和內心的美好憧憬。

末段:以「風吹」疑似敲門聲及「月夜的寂靜」,戲謔地營造出主人翁殷切的期盼。

寫作技巧分析:

〈望春風〉歌詞是以少女燈下獨白口吻寫成,平易的語言,使之充滿寫實之趣味

一、幾乎全用「白描」的手法寫成,而關鍵處也運用巧妙的譬喻

1.「春風」的意象:既象徵意中人或愛情,也指真正的風,一語雙關。

2.青春花當開:略喻青春年華。

二、語言生動活潑,情致蘊藉,把少女欲語還休的情態表達出來:故能深入人心。

1.獨佇燈下:營造主人翁內心寂寥的神態。

2.驚歹勢:生怕害臊。對情愛熱切嚮往,又顧及到少女的教養和矜持。

3.彈琵琶:形容其心裡既喜悅又忐忑,有如一頭小鹿亂撞。

4.意愛在心內:就是「愛慕在心口難開」。

Viideo連線:

溶化大陸人的灣快閃 太精彩了:綠島小夜曲、茉莉花、望春風、高山青

范宇文演唱望春風

望春風 (獨唱, 鋼琴伴奏)

安可曲1

千人薩克斯風 望春風

望春風Craving for the Spring Wind (臺灣民謠Taiwanese Folk Song

望春風Craving for the Spring Breeze (臺灣民謠Taiwanese Folk Song - Soprano Sax

望春風 薩克斯風

望春風-吳柏毅/楊振斌 (吉他 薩克斯風 二重奏)

Spring Breeze~望春風(Sax

望春~一青

蕭泰然: 望春風 Longing for Spring Breeze

望春風 蕭泰然

7-望春風

臺灣歌謠組曲---望春

臺灣人最愛的望春風.MPG

望春風/Spring Breeze/臺語老歌/P'ai-hsiao Pan flute/排簫吹奏版

絲竹國樂社 Spring Breeze 望春風

望春風.MP4

李靜美 - 望春風 Adolescent Longing

2007-第七樂章薩克斯風重奏團-安可曲-爵望春風

《望春風》廣西藝術學院壯族大歌合唱團

望春風 (混聲四部)(附歌詞) Desire to the Spring Breeze

LOOK SPRING WIND 望春風-----SHOW TAIWAN

許文龍感性演奏小提琴

Piano - Spring Wind 望春風

蘇顯達教授小提琴演奏"望春風"

望春風 - 台灣師範大學管樂團(葉樹涵)

望春風 _ 新桃源樂友合唱團 & 「男聲ススキノ合唱團」

望春風 老店合唱團

望春風 李泰祥

 

前言:自然界有一套運作的法則,人類總是一直試圖去探索瞭解;而在解答一個為什麼的過程中,至少又會製造了另一個為什麼。在生命複製生命的過程中,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之自然法則密碼隱含在基因中,讓繼起的生命能以最大化及存活容易的方式運作著

繼起生命最大化的密碼,讓「少女懷春,少男多情」的戲一代傳一代,永世不

繼起生命存活容易的密碼,讓母親妳的名字是偉大的戲一代傳一代,永世不絕。

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為了生存適應環境,但是人的本性有些像孫悟空──使盡渾身的解數想要翻出如來佛的掌──這樣的內因動力」,不僅僅豐富了適應環境的實際生活,而且還推動了文明的進在公領域的公民社會中,是父系社會制度。密碼使女人比男人會生活,在家庭私領域的實際生活中,依然還是母系氏族制度的運作模式

許佑生卵子專找最強精子 20141119

進化,不一定使所有人越變越聰明,有的反而變笨。像現在,居然有少數女子還相信神棍能以肉棍驅魔,在性這方面的智商,遠遠不及穴居時代的女祖先。

遠古,不管男女都要自謀生路。男性力氣大,靠狩獵為生;女性種些蔬果,可能跟男性交換肉類。慾望,是老天爺給人類的禮物,如果兩性都禁慾、性冷感,那人類便繁衍不下去了

男性會這邊幹活,那邊幹活,到處幹活,以使自己的後代有更大機會生存。相對地,女性則保留許多,倒非貞潔觀念(那時離後來的一夫一妻制還遙遠得很呢),而是進化大神就是這麼奇妙,女祖先也沒上過性教育課,根本不知道她終其一生只能以月份為單位,生產約400顆卵子。不像男人一次射精有高達2億精蟲,但她似乎意會到不能隨意跟男性發生性行為,一定得好好觀察,哪一個男子生育條件最好,如最會打獵、體型最壯、活動力最高、一副精猛能幹的樣子。

卵子對汗味很敏感

她才願意跟這些男子自願發生性行為,因為卵子不能輕易浪費(整個過程就彷彿在找「精」主)。科學界證實有些女性甚至會觀察,男性是否表現責任感,這樣她與生育的嬰兒才有最大機率受保障

卵子非常聰明,例如它對男性汗味很敏感。一項研究把男性腋下的汗水抹一點在女性嘴唇,會安定她的神經系統,還會幫助月經進行順利。

女性有時會遇見某些男子,覺得跟他們聊得來、怎麼都順眼,可能都是對其鼻子不見得聞得出、sense到的對方體味,產生信任感覺,進而變成好感。而有些男子,不知為什麼看了就討厭;誇張一點想像,卵子正在跟女主子講悄悄話:「不是這一位喔,next!

生活壓力太大是禍因,她們唱「忘春風」他們與其跟上司、同事出去喝酒,寧願回家跟母親、姐姐一起吃甜品。

曾經以玉女寫真為最大賣點的日本週刊雜誌,最近紛紛推出「中高年性愛」專輯,令人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感慨。所謂「中高年」指的是五六十歲以上的男女。這一代日本人到了可以抱孫子的年齡還對房事興致勃勃,跟「草食系」佔多數的年輕一代人呈現非常明顯的對比。

「草食系」是二十一世紀○○年代中期市場調查專家最初提出的概念,乃消費行為女性化的年輕男性。他們與其跟上司、同事出去喝酒,寧願回家跟母親、姐姐一起吃甜品。後來,大阪府立大學森岡正博教授出版了《草食系男子的戀愛學》、《草食系男子帶來最後的戀》兩本書,文中指出:草食系的本質在於性情溫柔、不愛競爭、對性愛關係不很積極。一九五八年出生的哲學森岡教授本人就屬於草食系,所以頗能理解年輕一代草食系男子的處境,樂於提出建議幫他們得到幸福的生活。

最好色的民族?

日本人跟其他國家人民相比,歷來較少吃肉,反之多吃海鮮、蔬菜、豆類、糧食。當面對以肉類為主的西餐,或者油分偏高的中餐之際,多數日本人本能地感到威脅,因為人家的伙食好比是肉食動物的,自己的倒像是草食動物的。猶如獅子和斑馬,還沒有相鬥起來,勝負已決了。再說,日本人也習慣性地從伙食內容出發往性愛能力方面去推論:吃西餐、中餐的人種,在床上也應該發揮出肉食動物的本事來吧?也就是說,在日本,「肉食」和「草食」向來是性慾或性愛能力強弱的暗喻。有趣的是,當日本人在這方面特別缺乏自信的二十世紀後葉,在外國人心目中的日本人形象,倒是非常好色的民族。這矛盾是怎麼來的呢?日本人深知自己的身體差、攝取卡路里低、體力差、床上表現也一定差,對異性的吸引力絕對大不如外國人。這種劣等感使得日本人在性生活方面很壓抑,無法健康地享受感官的樂趣,反而導致社會上泛濫性變態,讓外國人更加確信日本人是全世界最好色的民族。

無性愛夫妻

可是,性變態只能在性交易場所派上用場,跟家庭生活無法並立,尤其是夫妻地位平等起來以後。於是,早在一九九年代,日本已出現了不少「無性愛夫妻」。他們最初是男女同學或者同事,從朋友關係發展成夫妻的,蜜月時期還有過一些親密接觸,可是沒多少時間,又回到跟原來一樣的朋友關係了。這回只是多了爸爸、媽媽、女婿、兒媳婦的角色。大家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夠忙碌,保持激情談何容易,何況甚麼性變態不變態?算了吧,無性愛也照樣能過日子。西方人也許會問:沒有了激情,為甚麼還在一起?東方人大概會明白:不願意讓父母擔心,更不想叫孩子難過,朋友也可以同居,不是嗎?總的來說,家庭比個人重要。或者說,家庭是個人認同的最大根據。不管怎麼講,日本社會有許多這樣的夫妻,至今二十年了。「無性愛夫妻」生育的一代成長為「草食系」,只能說是理所當然的。

日本媒體所謂的「草食系男子」,仔細看來是「草食系」和「男子」加起來而成的。本來,文的「男子」、「女子」相當於中文的「男同學」、「女同學」,一般只用在學校裡。已成年的男女,按道理不會稱之為「男子」、「女子」的。可是,二○○○年代起,把二十幾、三十幾歲的單身男女都開始叫「XX男子」、「XX女子」了。例如,「便當男子」、「鐵道女子」等。其語感猶如未達到生殖階段的超齡學童,換句話說是無性化

「草食系」無性化

當初,媒體經常拿「草食系男子」跟「肉食系女子」對比。那也不是沒道理。不像老一輩人對兩性的社會角色有很明確的概念,凡是男的都要扮男子漢,凡是女的都要演淑女,二十一世紀的男女都很實在了。「草食系男子」不隱瞞對甜品的嗜好,「肉食系女子」也公開承認對性愛的興趣。不過,久而久之,越來越明顯的是「草食系男子」的增加並不意味著兩性的中性化,而意味著兩性的無性化如今的日本年輕人不分男女都以「草食系」為主,對戀愛、性生活不大有興趣,寧願回家跟媽媽、姐姐一起吃甜品。畢竟,經濟泡沫破裂以後的二十年,國家經濟一直低迷,即使出去競爭也收穫不會很高,但是生活水平倒比父母年輕時候高。在這麼個時代環境裡,男孩子、女孩子都不願意離開父母家,只能說是很合理的

大家都要回家跟媽媽、姐姐一起吃甜品。那麼,他們的爸爸去哪裡,做甚麼呢?週刊雜誌紛紛推出「中高年性愛」專輯的讀者對象,就是那些孤獨的爸爸們。他們至今不能卸下企業戰士的招牌,在通勤電車上翻開黃色文章受刺激,令旁邊乘客皺眉。但是,今天的「草食系男子」年長以後也不會成為「中高年性愛」專輯的讀者。到了那個時候,二十世紀曾經很好色的日本人形象,也終於從世界上徹底消失吧。

2011/11/29 根據日本政府的調查,有創新高的日本年輕人沒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而且許多人不想要有伴侶。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在18歲到34歲的未婚男性中,有61%沒有伴侶;相同紀的未婚女性,也有一半沒有男朋友。逾1/4的男性與23%的女性表示,甚至沒有在尋找伴侶。自2005年的前一次調查至今,這樣的比率已經創下歷史新高。

日本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到了本世紀中葉,人口將開始銳減。因此,日本5年進行一次詳細調查,了解民眾對性與婚姻的態度。最新調查發現,有些人沒有在尋找伴侶,是因為缺錢;有些人的則認為一旦過了25歲,就不可能找到好伴侶。許多女性也說,比起她們想像中的婚姻生活,單身生活比較適合她們。這項調查也發現,在35歲到39歲的未婚男性與女性當中,有超過1/4表示,從來沒有發生過性行為。

題解:語流行歌曲之中有所謂的「四、月、望、雨」,指的就是〈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四首語歌謠,這四首在當初面世之時,都曾造成一時轟動,甚至達到大街小巷人人傳唱的地步。

193324歲的李臨秋,首度擺脫為電影做宣傳的模式,改以模擬小說《西廂記》中少女的情懷,創作出〈望春風〉歌謠,由鄧雨賢譜曲,詞曲甫一問世,立即暢銷全〈望春風〉歌詞就是來自於《西廂記》「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樣的靈感,而讓李臨秋譜出了「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當著少年家……」。這樣的歌詞,如果沒有很好的文學基礎,要如何詮釋呢?臺灣民俗歌謠家李安和先生說:「 描寫《西廂記》的故事,這是他親自告訴我的,他在描寫這種的心情,老實講很傳神。配以鄧雨賢所作傳統五聲音階的旋律,使這首純樸而柔美的歌曲,成為臺灣創作歌謠的里程碑和代表作。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是代詩人元稹關於男女幽會之事的描述1933初春,和風拂面吹來,作曲家李臨秋漫步於淡水河畔,對岸觀音山的美景倒映在河水上,腦海一片清明之際,突然浮現《西廂記》裡的詩句:「隔牆花影動,疑似玉人來」,接著便文思宛如泉湧,〈望春風〉就在李臨秋望山望水的閒情下誕生了。

李臨秋雖只受過國小教育,但他對中國文學情有獨鍾,所以將詩中「牆移花動」的靈感完整保留下來,而且又趕上自由戀愛興起的時間,將少女少男情竇初開,既鄰靦腆又期待的情懷細膩描述,那種有如小孩子放鞭炮、想點又怕的心理,表達得微妙而貼切。這首歌旋律之優美易學,使之能傳誦廣遠,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朗朗上口的歌謠,即使是不諳語的人也可以哼上幾句;甚至留學海外的臺灣學子,每於思鄉情切、孤單寂寥時,就用〈望春風〉的音符來平撫內心的空虛,也常在聚會時合唱這首人人都會唱,又能溝通彼此心靈的歌謠名曲

李臨秋(後排右一)曾經出資成立影業公司。前排左二為紅極一時的寶島歌后紀露霞

位於迪化街旁的大稻埕當年的景像

今日大稻埕公園

今日大稻埕公園內,雕塑模擬李臨秋先生創作時的神態 

迪化街是臺北古老的商品集散中心,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每年春節前夕,迪化街都會變身危迪化街年貨大街

作詞者:李臨秋臺北市人,生於民國3年(1909),卒於民國68年,育有六子,享壽71歲。家道中落後,到永樂座戲院當茶房。有一次,當名辯士詹天馬唸不出一個影片上的字幕時,李臨秋趕緊小聲告訴他怎麼唸,詹天馬發現李臨秋文學功底深厚,於是讓他升格,擔任編寫電影本事的文書。他在1933創作〈望春風〉時只有二十四歲,可知他年輕時代便與臺灣歌謠結緣,但是他創作的時間只有十幾年,而且限於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終戰初年以一曲〈補破網〉風靡全省,之後有三十多年的歲月他都封筆,原因之一是因為合作寫曲的人難覓,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其後,日本的歌曲泛濫於島,有人說他的封筆或許是對這種「聲之亂雅樂」的無言抗議吧!雖然他真正的創作時間只有十幾年,但是卻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望春風〉、〈補破網〉、〈四季紅〉、〈人道〉、〈相思海〉等曲子都是他作的詞,這些歌謠都是名聞遐邇的經典之作。他的歌詞都是順乎自然的創作,看來通俗,讀來順口,但是意境深邃幽遠,具有直接的表現力,他經常平凡的生活情節中,細膩而貼切地勾劃出人生的道理、男女私情、寫下令人永難忘懷的歌詞。

被禁唱的歌:

1930年代,台語歌初萌芽時代,李臨秋的詞,充滿庶民心聲,卻幾度被禁唱:

一、一九三五,繼寫「四季紅」,唱的是男歡女愛,依然風靡。但是盛名之下,也立刻使他成為日本當局注意的目標。李臨秋之子李修鑑先生說 :「 日本時代,因為日本要南征,要去南洋打仗所以皇民化,一些歌被日本人改為日本戰歌,好像現在的愛國歌曲。」戰後因一個「紅」字被禁,卻是因為顏色不對。

二、〈補破網〉這首歌,蓋李臨秋年輕時因情場失意,才寫出此失戀歌曲:臺灣光復後,百廢待興,李臨秋寫的〈補破網〉,適巧反映了戰亂後的民心,一時間人人耳熟,但同樣的依然引來當局關切,被冠以帶灰色思想為名遭當局禁唱李臨秋晚年曾透露,確實是以「漁網」隱喻社會的「希望」(諧音)。」隱喻國民政府整個社會「破糊糊」,因歌詞過於灰色而禁。

三、而「望春風」被禁則和內容無關,只因早年流浪海外的台獨人士,喜歡於聚會時哼唱,當局就禁了它。李臨秋之子李修鑑先生說 :「〈望春風〉在日本唱,在美國唱,職業學生聽到,報告回來〈望春風〉是獨聯盟國歌,因為這樣禁,和內容無關。」〈望春風〉曾因228事件後旅日台獨人士集會前必唱而禁

李臨秋的長子李修鑑說:「但他從沒被關過」,「有時警總前來敲門,父親就從後門溜走。」這間90故居透天厝,1樓還因父親投資電影失敗而賣掉,都成為他導覽解說時的生動畫面。李修鑑與其父情感特別深厚。身為么子老六的他,童年曾跟著父親上「黑美人」、「東雲閣」酒家,一方面是母親眼線、一方面又是父親的障眼盾牌。李臨秋畢生沒有因歌而富、投資拍電影負債纏身,母親過逝時,還「當歌」才換得喪葬費,「晚年人家來談歌曲版權,如果版權費是500元,他會拉對方到巷口請客吃飯,花掉1000元。」但也就是這種好客與豁達、心胸與才情,助他譜出細膩情感的歌謠,百餘首典雅優美詞彙,是台語文學上不容忽視的研究素材。

李臨秋小檔案

年齡:1909~1979

學歷:大龍峒公學校、日本早稻田大學講義錄中學函授課程、成淵中學夜間部。

經歷:

15歲起,3度進出永樂座戲院工作,從茶房、會計。

39歲時出任經理,期間曾任職唱片、劇場、自動車株式會社等職,同時創作歌詞、電影本事、編劇。

47歲時自行創業永樂影業,數度赴港拍片,曾拍攝賣座有聲電影《桃花鄉》,卻也因注資《搖鼓記》《沈香扇》票房不如預期,賣樓償債。

創作詞曲數量:共180首,其中出版82首。

代表作:《望春風》《補破網》《四季紅》《對花》。

李臨秋故居資料電話:02-2586-5985

地址:台北市大稻埕西寧北路8642樓(平日不對外開放)

據時期一時著名的臺語創作歌謠有如雨後春筍:

* 1932

〈一個紅蛋〉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

* 1933

〈望春風〉(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月夜愁〉(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

* 1934

〈雨夜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河邊春夢〉周添旺作詞,周添旺曲。

〈滿面春風〉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

* 1936

〈心酸酸〉陳達儒作詞,姚讚福作曲。〈白牡丹〉(陳達儒作詞,陳秋霖作曲)。

〈雙雁影〉陳達儒作詞,蘇桐曲。〈青春嶺〉陳達儒作詞,蘇桐曲。

* 1937

〈日日春〉陳達儒作詞,蘇桐作曲。〈桃花鄉〉陳達儒作詞,王福改編自桃花江。

〈月夜嘆〉周添旺作詞,李秋霖曲。

* 1938

〈四季紅〉李臨秋作詞,鄧雨賢作曲〈心茫茫〉陳達儒作詞,吳成家作曲。

〈港邊惜別〉陳達儒作詞,吳成家曲。〈南都夜曲〉陳達儒作詞,郭玉蘭作曲。

* 1939

〈滿山春色〉陳達儒作詞,陳秋霖曲。〈春宵夢〉周添旺作詞兼作曲。

* 1941年:〈春花望露〉詹天馬作詞,王雲峰作曲。

* 1945年:〈搖嬰仔歌〉盧雲生作詞,呂泉生作曲;〈補破網〉李臨秋詞,呂泉生曲。

李臨秋紀念公園

2009)適逢「望春風」作詞家李臨秋百歲冥誕,為了紀念李臨秋對台灣本土歌謠的貢獻,台北市文化局大稻埕公園設置了一座李臨秋公共藝術紀念雕像,這也是臺北第一座文化名人雕塑。

巴黎城市有一座文學家巴爾札克的雕塑,德國波恩音樂家貝多芬的雕塑也成為城市之光,甚至維也納莫札特雕塑每年更吸引上百萬遊客瞻仰,為了打造台北市第一座文化名人雕塑,台北市大稻埕公園完成一座李臨秋紀念雕塑,或許許多人不知道誰是李臨秋,不過一提到〈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等歌謠,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台北市文化局為了紀念這位對台灣歌謠貢獻相當大的作詞家李臨秋百歲冥誕,特別選在李臨秋故居旁的大稻埕公園,以公共藝術的概念設置紀念雕像,李臨秋先生的么子李修鑑也說明設置紀念雕像的目的。

這個紀念雕塑旁設置的波浪形鏤空屏風,鑲嵌著李臨秋的生平及歌詞手稿,還有他生平照片的數位影像,同時搭配定時音響播放〈望春風〉、〈一個紅蛋〉、〈四季紅〉等歌曲,也成為臺北市首座歌謠公園。這個紀念雕像是以李臨秋生前在大稻埕碼頭的創作生活場景為藍本,請李臨秋的兒子擔任模特兒,並由雕塑名家蒲浩明親手打造。而這個塑像最大的特色就是,有桌、椅子,同時塑像也和人的高度差不多,用意就是,希望這座雕像能給人親切的感覺。希望這個公共藝術未來也能推向國際化,在這個數位典藏音樂區不但有英文、日文說明,也詳細的介紹李臨秋的生平事蹟、歌謠以及影像播放。另外,這座塑像是李臨秋老師執筆作詞的樣子,民眾也會去觸摸雕像的筆,希望能籍助李臨秋老師的力量,讓自已寫作能文思泉湧。

同時也希望能帶動大稻埕繁華的光景,讓大家認識大稻埕文化的資產。未來也將結規劃大稻埕歷史與歌謠文化導覽活動,請導覽老師介紹大稻埕當地歷史、歌謠文化、老街史蹟、名特產與小吃產業,帶領民眾了解大稻埕人文與台灣歌謠之美,並讓民眾順道遊覽迪化街商圈,期望多吸引各地民眾來參加,以推廣大稻埕文化與促進地方產業發展,為當地帶來商機

 

延伸閱讀:

上一代的肥貓和不公不義自肥  使輕世代子孫養不起自己,拒離巢全球患依賴綜合症 2015/01/12

美國80後及90後普遍擁有大學學位,但由於求職困難及樓價高企等因素,經濟上不能自給自足,畢業後大多與父母同住。歐盟機構Eurofound調查發現,2011洲各國有48%年輕人與父母同住,比率是歷來最高,原因是歐洲過去5年經濟危機令失業率高企。分析指家長過度保護兒女,令他們不願自立,有心理學家把這現象命名為「權利依賴」,形容它已成為全球青年的新型綜合症。

香港《文匯報》報導,調查顯示,2012美國1831歲成年人中,36%與父母同住,較2007年高4個百分點。德州大學教授芬格曼表示,導致此現象的主因是經濟不景。19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人經歷多次金融危機,就業市場萎靡,大學畢業後即要償還巨額學貸。同時,社會提倡追求個人理想、遲婚、不受工作束縛及繼續深造等,促使他們更依賴父母。

華盛頓布魯金斯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弗雷指出,年輕一代長期依靠父母接濟,降低國人口流動。據人口普查數據,截至前年3月的一年間,2534歲群組中僅20.2%的人遷徙,較1965年少超過10個百分點,造成地區就業不均。去年3月在全國372個大城市中,59個的失業率低至5%,另有25個則高達10%。不少年輕人直言,搬至他區工作的生活成本高,因此情願失業也拒絕跨區工作

洲也出現相同趨勢,現時不少已工作多年、甚至30多歲的人仍與父母同住,其中意大利更有多達79%年輕人仍與父母同住。Eurofound調查發現,雖然這一代年輕人教育程度較高,前景卻不如上一代,也較難過獨立生活。幾代人同住的家庭生活滿意度較低,貧窮率也較高,同時亦不利老齡化社會提高生育率。

近年全球年輕人傾向依附家庭,部分人畢業後更自甘墮落成為「雙失」,二、三十歲仍靠父母接濟過活,最年長的個案甚至超過40歲。分析指家長過度保護兒女,令他們不願自立,有心理學家把這現象命名為「權利依賴」,形容它已成為全球青年的新型綜合症。

不少年輕人無法負擔房租,於是一直與雙親同住,久而久之依賴父母照顧,而非獨立成家。日本洲及國等地均有專門名詞,描述這些無法離開父母的青年,他們不一定沒經濟能力,但共通點是不想負擔獨立後的生活支出,令自己失去享受青春的機會,於是選擇留家或不斷進修,推遲踏入社會的時間。

然而,父母附和年輕人對工作的不滿,甚至向「雙失」子女提供資助,反而可能令他們失去工作動力,對他們有害無益。

不少青年躲在房間迷失於思考人生方向,欠缺實質行動,長遠將失去謀生技能。有心理學家建議父母要決斷,不再接濟兒女,迫使他們面對困難,而非逃避。

國上世紀經濟穩定增長時期,社會流動性高,年輕人獲得向上爬的機會。2008年金融危機後情況完全改變,社會架構變得牢固、流動性大減,能在社會階梯成功向上爬的例子愈來愈少大西洋彼岸的國同樣面臨困境,當代年輕人獲得的機會遠遜上一代,成為社會上的「輸家」。

國前內閣大臣、現任政府社會流動性委員會主席苗易彬指出,雖然國經濟過去兩年持續增長,但1824歲人口就業比例僅為60.8%,低於經濟衰退前、2007年初的65%30歲以下年輕一輩縱使受教育程度高於上一輩,在就業、收入和置業方面卻遠遠遜色。那些不是出身於富有家庭的孩子,將難以跨越這條社會鴻溝。

國的情況亦相似,在收入最低20%群體出生的國人中,只有6%能爬升至收入最高的20%國在跨世代流動方面亦落後國、國及加拿大等國家,專家估計,子女有40%60%機會「繼承」父母的收入水平,削弱貧窮家庭子女的脫貧機會。

 

吳惠林:不婚不生誰之過〈蘋果日報〉 20150316

P市長日前一席30歲女性不婚是國安問題的發言,再引發熱議。

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當年學校禮堂掛著的兩句標語,於今看來,卻很有遠見。在全球已將「永續發展」作為追求目標,但婚育卻亮起紅燈的現時,這兩句話更顯現其深意,說是永續發展的最佳詮釋也不為過

我們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幾乎已成為現代人的座右銘,由此可知,現代人生活的目的當然是為自己、謀自己的最大利益,不但不為他人的生活著想,還用盡各種手段將別人的資源搶過來為己所用呢

若非將「自私自利」轉回「利人利己」,否則「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境界豈只遠在天邊而已?

「人口老化、高齡化」以至「人口斷裂」已是各個國家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它也是反映小孩子愈來愈少的現實,是生育率降低所致,也凸顯出「生兒育女」被當代人丟棄,不只父母不願生兒育女,而且青年男女的結婚意願也愈來愈低。如此一來,小孩愈來愈少,人口也愈來愈少,那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也就是空話了。

在「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不被當代人認同,「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也被當代人丟棄下,「永續發展」也只會是「黃粱一夢」罷了,不必天災人禍來毀滅地球,地球人已自我了斷而絕後了。如此一來,「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都不可能了,何來「下一代比這一代活得更好」?

眼下的人間,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工作難找、報酬低、生活苦悶、活不下去愈見普遍,而債務纏身的「大債時代」更是活生生的寫照。

在「寅吃卯糧」下,不但自己入不敷出,還向同代的親朋好友賒借,如今更以種種社會福利年金制度和公債等向後代借貸,「債留子孫」戲碼正在全球熱烈上演。當代人不但出賣了自己的未來,還將未來的子孫及其未來典當了。

日常生活都益見困難,愈來愈苦悶,一出生就負債,結婚、生育的成本遠大於效益,理性的年輕地球人會做什麼選擇呢?如何將「被賣掉的未來」找回來才是正辦,這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鋸箭法能解決的,尋得病根才能找到藥方,這是大家的事,還是得大家一起「由衷地」同心協力先尋根探源吧!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1543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