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1 16:15:32瀏覽982|回應3|推薦39 | |
談到陸游(西元1125﹏1210年)就聯想他的癡情,二十歲結婚與唐琬情深意重,卻遭母親硬是逼迫修妻收場,各自婚嫁,六年後再次邂逅,沈園寄情,寫下悔恨交加的<釵頭鳳>傳頌了八百多年,讀來真有無限惆悵感傷。 這是個張力十足的愛情故事,可以探討婆媳問題、夫妻生活、陸遊的抉擇、封建時代的孝……從不同角度切入,各有不一看法,而大家認同毫無爭議的是,陸游為癡情用一生來悵恨懷念,三度重遊以詩作憑弔遺蹤,甚至去逝的前一年,八十四歲仍拄著柺杖步履蹣跚地來到沈園,寫下<遊春>感嘆幽夢,這種至死不渝的愛情,千古以來無人可比。 就因為陸游在沈園壁上寫下<釵頭鳳>一詞與唐琬的和作,可謂珠聯璧合,相映生輝,描繪出一幅有情有聲有物,悽愴酸楚的經典畫面,感動古今。許多戲劇與小說以此為體裁傳訟開來,卻掩蓋了陸游報效國家的豪氣,死不瞑目的愛國熾熱。也可以說,他的感情寄托在唐琬身上,終身事業是在主戰抗金光復宋朝大業上。他被後世稱為愛國詩人,從十八歲寫詩到八十五歲絕筆,留下九千三百多首作品,堪稱中國古代創作最多的詩人。換言之,陸游的高貴,是多方面的。 他三歲時,遭逢「靖康之難」,流離轉徙逃難中醞釀出愛國情操,二十歲「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立志抗金殺敵。當時,岳飛已被秘密處死五年了,政治氛圍由主張與金和議派當政。陸游奉母命另取妻後,進京(臨安)考試,受到秦檜排擠,復試時將他除名,直到孝宗即位才被任用,大多為位卑的州縣小官,還曾因力主北伐,被罷黜還鄉。 三十幾歲的陸游,詩名已經很高了,有「小李白」之稱,被宋主趙伯琮召見,闡述政治報負與見解,宋主很欣賞他,說「力學有聞,言詞剴切」特賜他進士出身。此時,尚有北伐直搗中原氣勢,聯合西夏對抗女真的外交文書,散發敵後的秘密傳單,均由他執筆,可見其才德受到當局器重。可惜,愛國老將張浚趁金內亂時大舉北伐,酷刑處死名將曲端,軍心渙散而全軍覆沒。這次是兩國最後一次戰爭,南宋屈辱和談維持了四十一年。 西元1172年陸游四十七歲時,唐琬已死數年,主戰大將四川撫使王炎攬至幕中襄理軍務,陸游生活產生很大的變化,詩作也獲得飛躍的進步。是他馳騁疆場慷慨激昂,壯志宏願即將實現之時期,從「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伙食」「投筆書生古來有,從軍樂事世間無」以苦為樂的壯烈心情,「飛雙掠面寒壓指,一寸丹心唯報國」在南鄭一帶參與防禦金兵南侵軍務,使他豪情滿懷。他遊覽了山川名勝,憑弔了歷史古蹟,觀察了民情風俗,也使他的眼界和心胸都開拓了不少,更感到「報國欲死無戰場」「遺民忍死望恢復」的悲憤,豐富了詩作內在思想的價值。 南宋的基本國策就是妥協投降,在這一時代的大環境裡,對滿腹壯志豪氣者,無疑是鬱悶與悲歎,兒女私情那是最重要的呢?對陸游已是老年人來說,空懷理想,報國無門,才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六十一歲作<書憤>此時「雙鬢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將壯志未酬的痛苦明白表達出來,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 早歲哪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到了七、八十幾,他雖然孤獨地僻處荒村,內心仍燃燒著一把愛國烈火,甚至作夢也將窗外狂風暴雨當成萬馬奔騰戍守於新疆輪台。 八十五歲(1209年)陸游臨終前,仍念茲在茲的想著恢復中原,用他那顫抖的手寫下<示兒>詩一絕,含恨九泉而去。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讀來真讓人震憾許久,不愧為一首千古動人魂魄詩作。 陸游,自始至終,未曾改變的是,一份尊從母命的孝心;一縷綿綿款款的愛情;一顆熾熱的愛國心。 適逢戰亂封建社會體制的無奈大洪流裡,順從母命休妻盡孝,這一份割捨情感的懊悔眷戀,他用了六十年歲月來償還。讀著沈園寄情詩,想像著一個老人,拿著柺杖徘徊,走進一生珍藏的幽夢裡,朝思暮想的佳人早以玉骨腐朽,看到當年題詞於壁上墨跡,無可排遣的感情與愧疚,有多傷懷多痛苦。真的不忍再苛責他的軟弱,只因未提起勇氣抗拒自己的母親,倘若真如<孔雀東南飛>故事,夫妻雙雙自殺殉情了事,除報復了惡婆婆,逞一時之快,再歌頌些愛情偉大外,似乎顯不出人生有更高更美意境。老天爺賜給陸游高壽,他將自己人生發揮的淋漓盡致,唐琬的短命,如春泥般給予陸游至死不渝的癡情,留下大量優質詩篇,也留給後人無限省思與悼念。 他從小到老,愛國情操始終高尚,偏逢南宋和談茍安一隅,壯志未酬身先死,媲美三國諸葛亮,又如屈原「雖九死其未悔」堅貞精神,前文已多所著墨。近代大學者梁啟超,為他的豪情激盪、慷慨悲壯的愛國征戰詩篇,感動的寫下: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八十五年的坎坷悲情生命;陸游創造了永恆價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