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09 13:44:42瀏覽299|回應0|推薦0 | |
「學用落差」一直是社會大眾關注的議題,企業找不到勝任的員工,年輕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日趨嚴重的青年失業率問題,考驗教育部、勞委會、經建會等部會的施政應變能力與遠見。 然而,何謂「有用」?各部會及企業領袖們,似乎僅指涉就業能力、職業能力!一個人有用與否,豈可以能否找到好工作來評斷?「有用」的人,應富涵人文素養,關懷國家社會,愛物惜物,進退有度,在各個角落貢獻一己之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與他從事何種職業或階級地位無絕對關係。 教育部蔣偉寧部長答詢 解決學用落差問題,應先思考教育要培育的「全人」,究竟要包含哪些能力才謂之「有用」?而且學用是否相符?或有落差?應是一連串的培育與檢定修正歷程,並非只在高教端進行檢視與矯治。教育單位應拋棄舊思維,改變舊有政策應變和改革模式,於各學習階段,訂定核心能力指標,並依指標訂定課綱、設計課程與教學,再依能力指標進行學習評鑑。若等到高等教育階段再實施,就為時已晚了。 因應12年國教的實施,教育部成立國民素養專案辦公室,提出「國民五大素養」,分別為語文、數學、科學、數位以及教養(美學)。碧涵呼籲教育部,應深入檢討這五大素養與蔣部長強調之競爭力(人文科學素養、專業能力、多元軟實力)間,是否緊密鏈結?這會是12年國教成敗與否之關鍵之一。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