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1 12:27:50瀏覽1448|回應0|推薦1 | |
(2)新制度經濟學[1]的理論仍保留理性選擇的傳統,但是將擁有完全資訊的假設改為有限理性;其主要理論如下: 交易成本[2]:Coase的作品可歸結出三個具有影響力的觀念:第一,經濟組織比市場更有效率;第二,在真實世界,並非是完全競爭、完全資訊與很少紛爭的交換活動,大部分的經濟活動與組織安排是源自理性個人交換關係所產生的交易成本;第三,廠商的本質是以契約關係存在,以契約安排與關係來區別廠商與市場的活動[3]。再者,Coase將成本區分為生產成本與交易成本[4],前者是指與產品製造有關的成本,這是古典經濟學所關心的重點;後者是指交易雙方所須負擔與生產無直接關係的各種成本,這是新制度經濟學關注的重心。其中,交易成本包括不確定性的成本、小團體的協商成本、有限理性的成本、投機主義的成本、道德危機的成本、逆向選擇的成本等。 ‚財產權理論:財產權制度的存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例如一個農場主人的牛闖進鄰居的稻田中,踐踏作物,雙方可以透過協商或由法院的法官來分配賠償責任,矯正其外部性,達成一個有效率的結果。亦即透過財產權制度的建立,將外部性內化,經由協商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達成有效率的結果。 ƒ委託人與代理人理論:以公部門為例,政治人物是委託人,官僚是代理人,因為資訊不對稱或資訊扭曲,易產生道德危機(極大化自身的利益)與逆向選擇(缺乏回應性),所以,須要透過監督機制與誘因結構作為制度設計的策略。又如上市公司,股東為委託人,公司管理者為代理人,因為資訊不對稱的關係,股東並無法完全了解管理者是否時時刻刻為股東的利益而努力,所以,讓管理者持有一定數量的公司股票或擁有股票選擇權,使其利益與股東利益相結合,自能降低監督成本,減少道德危機與逆向選擇產生的機會。 „集體行動理論:以最近的失業潮為例,因為現在離開公司的成本高昂,所以,就算對公司再不滿,會選擇暫時留下。有關共同耗竭資源的研究中,以水資源為例,水資源為公共財,不具私有財的性質,每位使用者沒有誘因去節省水資源,以致水資源有耗竭的後果,以往的解決方案是將水資源私有化,或制定強制規定,前者如使用者付費,且用得多繳得多,用得少繳得少;後者如規定水庫達到一定水位之下,即開始啟動限水措施。然而,新制度經濟學者傾向制度性的安排,如習慣與約定,亦即基於成員間共享的信念、穩定的關係以及面對面的溝通,建立自主性的組織可能比政府的介入更有效率,例如關於農業用水,我國是由農田水利會負責。 …公共政策的選擇:理論的研究終歸要回到現實世界,幫助我們改善不完美的制度,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從理論上來看,政府的公共政策也是一種制度,所以某項公共政策是否採行,要與市場相比較;亦即政府要提供某項財貨或勞務時,應先考量由政府本身提供,還是市場提供,亦或由政府設定規則,交由市場執行,不論採取何種方式,Coase的交易成本理論為我們提供更精確的分析與適當的選擇。 [1] 謝俊義認為,新制度經濟學不等於公共選擇理論,前者的概念導源於Coase(1937年)〈廠商的本質〉一文,所以新制度經濟學也與新制度主義的發展是各自分離的,惟新制度論的理性選擇制度論中包含新制度經濟學的學者。請參閱謝俊義,2001,「制度是終南捷徑抑或敗壞根源」─以新制度經濟學分析官僚體制的問題,刊於中國行政第70期,頁79-80,註4的說明。 [2] 寇斯定理:「當交易成本為零時,無論財產權如何界定,資源的運用都是有效率的。」引自熊秉元著,有沒有廣義的寇斯定理?,發表於經社法制論叢第34期,110。 [3] 這三個觀念引自閱謝俊義,2001,「制度是終南捷徑抑或敗壞根源」─以新制度經濟學分析官僚體制的問題,刊於中國行政第70期,頁75。 [4] 請參閱Todd Sandler原著,葉家興譯,2003,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台北:先覺,頁133。 |
|
( 創作|另類創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