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共政策〈或行政學〉之經濟學途徑之七
2009/12/17 17:35:02瀏覽1055|回應0|推薦1

10Olson集體行動的一般原則[1]

  團體愈大,結果愈無效率,愈不可能達成集體行動。

  團體成員的秉賦愈多元,較大、較富有的成員愈可能代替較弱成員提供集體財(collective good)。進一步而言,成員間的差異愈大,集體行動的成就愈高。→剝削假說(大被小欺)、搭便車

  ƒ制度規則的改變,選擇性誘因或私人動機的出現,都可以促成集體行動。→減少搭便車的現象

11)副產品理論:雖然大團體比較不可能達成集體行動,但是我們可以給參與的成員一些「選擇性誘因」(克服搭便車的問題),以吸引其參與集體行動,例如參加遊行的人可以得到一頂帽子或T恤或便當。

12Voting paradox(投票矛盾性):理性無知、賽局理論



[1] 引自Todd Sandler原著,葉家興譯,2003,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台北:先覺,頁96-97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358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