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政府更好──《給台灣的12個新觀念》讀後心得之一
2014/01/29 05:00:00瀏覽1249|回應0|推薦0

壹、前言

  本書是聯合報成立六十年各項慶祝活動之一──「借鏡國外,提升臺灣」系列報導集結的作品。除了深入報導荷蘭、瑞典、英國、日本等國的實務外,部分也結合臺灣的現況及專家分析,期望藉由「他山之石」,引進先進國家的新觀念,提升臺灣國際視野與媒體責任。

  閱讀本書,反思在地,縱使未親歷其境,思想之交流、觀念之融合,亦足以令閱讀者有新火花與新想法,不僅本身收穫甚多,也能將新思惟進一步貢獻於公部門,達到專書閱讀激勵「工作潛能」之目的。

貳、本書之旨意詮釋

一、本書之摘要

  本書是採訪四個先進國家的十二篇主題系列報導,分別為:社會住宅是好宅、訂做好爸爸、騎向單車大城、讓人敢於老去的制度、與水和平共處、都市農夫不是夢、永續大未來、為藝術家找個家、給流浪動物一個家、城市防災學、和都市重修「舊好」及出借偏見的真人圖書館等,其摘要如下:

(一)社會住宅是好宅

  相對於臺灣對社會住宅的負面印象,荷蘭的社會住宅,現在可是市民排隊搶著申請的好宅。荷蘭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政府善用八成土地為政府所有之優勢,推動社會住宅政策,期間雖曾遇到被污名化的問題,但最後研究出「多樣性住宅方案」:將社會住宅與私有住宅混合之多樣式住宅,並結合商業與文化活動,以消除隔離效應,進而讓社會住宅居住者有融入社會,向上提升的機會。

  社會住宅的推動,政府不僅未出資──由非營利組織興建與管理,還有土地租金的收入,再者,讓社區環境更新,提升居住品質,也成功帶動週邊的發展,這項政策著實創造多贏的成果。

  在臺灣,則有臺大城鄉所協助「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仿荷蘭社會住宅模式,在「溪洲阿美族生活文化園區」預定地推動住宅形式的社會住宅,然基於法令之限制,現階段仍有困境。

(二)訂做好爸爸

  瑞典,人口九百萬,女性勞動參與率高達八成,然而每一位女性平均生育1.9個小孩──只因為政府不會讓你孤單的成為父母。

  瑞典政府對於想擁有小孩的父母創造以下的環境:

 1.生產前:相關產檢、教育課程及諮商全部免費,且產前6個月無法工作,最多可領50天的八成薪資津貼。

 2.生產後:父親可請10天的新生兒照顧假;小孩8歲以前可請480天的有給親職假(60天保留給父親,不得轉讓);12歲以下,每年每個小孩有120天臨時照顧假,可領八成薪資津貼;領到16歲的每月1050郎兒童津貼;八成以上公共托育及生得愈多,付得愈少的托育政策(四個小孩免費);715歲教育免學費。

  瑞典完善的育兒政策及普及且付得起的托育制度,讓想要生小孩的父母勇於生育,勇於當個好爸爸、好媽媽。

  在臺灣,育兒福利政策不完善,且托育制度市場化,對於想要小孩的父母來說,是一種多重的沉重負擔──經濟上、工作上及生活上,相關政策的修訂與推動,仍待努力。

(三)騎向單車大城

  工業化之後,城市交通的發展,逐漸由馬車到汽車或公車,雖然提高了交通的效率,但卻讓空氣品質下降。最近幾年,低碳環保意識盛行,節能減碳成為時尚,汽車不再是城市的象徵,在政府政策的引導下,自行車逐漸成為城市風格。

  有「自行車麥加」之稱的荷蘭,政府為減少汽車,打造健康城市,經由政策引導,以減少汽車停車位;新開區域,主要道路不准停車;只容許一戶一車位等讓開車族不方便的規範,並從教育與補助著手──從小騎自行車上學、自行車購買補助、打造「自行車高速公路」,成功打造自行車大城。

  英國倫敦於2003年開徵全球首例的塞車稅,以解決倫敦市中心的塞車及碳排放量之問題。而當選2008年倫敦市長的波利斯更以身作則,每天騎單車上下班或出席各類活動,並進一步於2010年與巴克萊銀行合作打造倫敦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及12條單車高速公路。單車租賃系統的推動,不僅有助於減少汽車流量,打破社會階級,也帶給城市尊重與和諧,以及健康的生活新方式。

  在臺灣,臺北市有微笑單車租賃系統,然因相關政策配套不足,市民根深蒂固的行車觀念仍待改變。

(四)讓人敢於老去的制度

  科技的進步,不僅大幅改善我們的生活,更讓我們長壽。高齡化社會是國家要面對的新問題,瑞典政府推動在家養老政策,讓長者獨立、健康、尊嚴的老去。

  這項高齡政策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可以獨立自主生活的長者,由社區「居服員中心」擔任照顧大軍,讓長者以最幸福的方式「在長大的房子裡」老去;另一部分是需要機構照護的長者,例如失智症患者。由於約有九成三的長者住在家中,因此,瑞典政府雖投入24小時的居家照顧服務資源,然和長者住進安養機構照護相比,不僅便宜,也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更協助居家之相關修繕及提供長者活動之相關設備,把資源做最大化利用,發揮優質照護之綜效。

  從第二章「訂做好爸爸」與本章「讓人敢於老去的制度」,讓讀者見識到瑞典政府對於人的生老病死之風險承擔:「對人的尊重,是這樣不計代價。」(引自第131頁)

  在臺灣,高齡照護資源有限,城鄉分布不均,市場價格則居高不下,政府長照計畫有待加強,高齡社會之照顧服務仍待提升。

(五)與水和平共處

  以治水聞名全球的荷蘭,國土有三分之二面積低於海平面,因此,其先進的治水工程與技術,不僅是經濟命脈,更是直接涉及國家安全。然而,1995年的水災,讓荷蘭開始檢討治水策略。最後,於2000年宣布「還地於河」──把土地還給河川,讓大自然來治水──並重新設定一千二百五十年至一萬年的防洪標準。除此之外,面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亦開始出現水上屋的建物,提供荷蘭人與水共存的另類思維。

  由於治水是國家大事,因此,在中央由三角洲計畫執行長負責,在地方則歸水利會管理。水利會有權徵收水稅,除了用於治水之外,也負責水質、污水處理、堤防維修等工作。中央的三角洲委員會則負責擬定政策,交由各部會執行。

  在荷蘭的相關治水研究單位──水教育研究所、臺夫特科技大學、三角洲研究院,不僅擁有先進的防災技術,亦為各國請益的對象。它們能將災害分類,把同類災害的防災技術用於不同國家的相似地形,把災害的防治化為商機。

  在日本,則採取「綜合治水」之政策,亦即整合流域的上、中、下游總合治水。這項政策,是結合中央與地方,由中央立法、提供資源,以引導合理的土地利用,加上地方配合執行,以恢復土地應有的保水機能並降低河川的水患。例如結合治水功能的多機能住宅,即是「綜合治水」政策下的產物。

  除此之外,靠著民眾自發性的防洪減災觀念,發揮由下而上的保護水質之生活型態,成功挽救位於京都北邊的琵琶湖,成為湖泊起死回生的經典案例。

  在臺灣,由於土地過度開發,讓城市整體透水面積愈來愈少,以致飽受淹水之苦。再者,臺灣的治水專業未能跨部門整合,以致一直在做治標,而非治本的治水工作。未來,要解決臺灣的治水困境,關鍵在於:立法與整合。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1082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