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李開元著,2010,台北:聯經)讀後──中
2013/11/13 05:00:00瀏覽496|回應0|推薦2

  第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義。

  受到官修正史的影響,後代王朝編撰前朝歷史逐漸成為一種慣例,加上前後王朝之間天命移轉的觀念,以致吾人都忽略了司馬遷《史記》中〈秦楚之際月表〉所顯示的意義:秦→楚→漢。

  也就是說,依照司馬遷當時的觀察,從秦朝到漢朝之間,其實還有個楚的存在。所以,他才會說:「初作難,發於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帝位),成於漢家。五年之閒,號令三嬗。」這段陳述告訴我們,反秦的首要發難者是陳勝,接著項羽滅了秦朝,最後由劉邦成就帝業。陳勝、項羽及劉邦三人,在戰國時代都是楚國人,在秦漢之際,成就楚人的最後勝利,滅了秦朝,最後再由以劉邦為代表的楚,轉化為漢的新政權。作者認為,這就是戰國末年流傳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真正意義。

  第四,反秦復國運動:平民王政→貴族王政復興→霸王的封王建國。

  在反秦復國的運動中,首先發難的是陳勝,建立「張楚政權」,象徵著平民王政的復國運動。後來,隨著局勢的發展,平民王政的主流逐漸變成貴族王政復興的復國運動,被秦所滅的六國舊貴族再度被擁立稱王,史稱懷王之約(薛縣會議)。

  這樣的決定,當然無法被項羽等人所接受,因為幾年來,他們可是在前線風餐露宿,但建立功勞之後,只能回到各自的王國接受封賞。因此,項羽決定否定懷王之約所訂下的貴族王政復興,改走霸王的封王建國──自己打的天下,由自己論功行賞。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l121488&aid=925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