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牌坊是四十幾年前在台北新公園(228),當時深深為其深厚的歷史感吸引。公園裡有二座,節孝坊與急公好義坊,已不記得是那一座。
牌坊(有屋頂的稱牌樓)在中國各種傳統建築小品中是最顯眼的,通常被安置在建築群的最前面,或主要的街道上,又或在村落的入口,具有一種大門入口的特點。由閭門演變而來的紀念性牌坊,在古代是為了紀念一件事或一個人而建,內容不外表彰忠孝節義或個人的功勳,以凸顯家族榮耀,也是傳統道德觀的展現。
在大陸旅遊看過不少牌坊,最讓我著迷的是在漳州的老城區,現在大概被拆除了,巷道裡有兩座殘破的牌坊,發現時心情有點激動,佇立許久,左看右看,想來想去,揣想它的前世今生,如何變遷?其背景因素為何?直到腳痠才滿意離去。
殘蹟那麼有趣嗎?諸君莫怪,愛好古蹟的朋友都知道,史蹟最重要的保護原則是「原真」(詳見<威尼斯憲章>)。大陸現存牌坊、牌樓何止萬千,其他的古街古城亦同,不是被移位,就是經過不當的整修,甚至是重建造假,因而失去了原始的樣貌,失去原真性也就減損了它的價值。就前述新公園的牌坊為例,離開了它的原生地,身世模糊不就像漂泊異地的靈魂?
另一次在福建詔安也是看的如癡如醉,七座牌坊有六座被民房局部或全部包圍,老街區的變遷史盡在其中,很難想像民居建築的擴張竟能巧妙的改變了街巷。相對於重建後的廣東潮州牌坊街,雖然很整齊壯觀,但變成觀光的道具,已失原汁原味。
*中國傳統建築小品:牌樓、華表、須彌座、影壁、石幢、碑碣、獅子、香爐...等。
上圖,漳州、三開間剩右側一節,中間空間不變,顯然街道兩側內縮。
上圖,漳州、牌坊殘存的三分之一,兩根立柱變成民房的門柱,有夠神奇。
寧波慈城、經修護的貞節坊與祠廟,新舊之間可看出修補的部分。
福建詔安,半邊牌坊隱入民房,何時、如何發生的 ? (取自網路,我拍的中毒毀損)
廣東潮州,重建後的牌坊大小一個樣,變成觀光的商業步行街,原味盡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