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12 11:14:43瀏覽6643|回應65|推薦392 | |
明天過後 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我碰上了,當時我家住花蓮,那次的水是整個淹沒了我的家園,幸好當年我父親及時背著我和姐姐,連夜就往美崙山上跑。沒想到50年後,八八惡水劫又捲土重來 ..... 詩云:「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想像不到「莫拉克」竟然真的以黃河1/6年流量的水,一股腦的往南臺灣傾倒,從電視上一遍遍傳來「大地柔腸寸斷、同胞顛沛流離」的重創畫面,任誰看到都要鼻酸。如果說受災戶的情緒發飆、責難還可理解。但救災當前,還看到地方與中央官員在互踢皮球、部份媒體在添油加醋、不肖政客更是見縫插針,見獵心喜的心態簡直讓人倒盡胃口。 斷橋、倒樓尚可說是天災人禍,但災難大到「滅村」的地步,是乎已經不是單純由誰負責的問題。人類全體破壞大自然所引起的反撲(反聖嬰現象),竟然是會要我們台灣來承受! 在人類還沒覺醒前,氣候異象只怕還會加劇的接踵而來,旱災與水災也只是一線間,而以地裡位置而言,台灣似乎逃不掉這一次又一次無情考驗的宿命。 現在,齊心救災是當務之急,刻不容緩。但更重要的是期盼「明天過後」,我們的政府能有更深遠的思維與作為,來防範下一次的考驗。 而我們老百姓要檢討:是否對自己這塊土地有過度開發與利用?是否該讓台灣的山林有足夠休養生息的時間與空間? 2009.08.11 抱歉!以上嘮叨只是個人「有感發言」,雖然又離題了,但Rinka是不吐不快。 這一篇就來分享,我們稍早前、在一個「差點是颱風天」的情況下,走訪阿里山區的遊記。很遺憾這片美麗山河在此次也成重災區,有些部落甚至已成泥水之地,現在回顧起來雖然有點觸景傷情,但Rinka衷心期盼他們能早日重建家園,恢復往日美景。 阿里山森林鐵道 某日,老婆突然問:「要不要去阿里山玩?」 「妳是大陸觀光客呀!」我這麼回答。 我並沒有貶低阿里山(或大陸觀光客)的意思,阿里山也絕對值得一遊。只因為Rinka打從出娘胎起,第一次跟父母去旅遊就是去阿里山;隨後,人生每一階段的畢業旅行,幾乎都有去阿里山;退伍上班後,因公出差常去阿里山(氣象站),然後公司的員工旅遊也去過阿里山;最後,蜜月旅行還是帶老婆去阿里山。已經數不清這輩子到底去過幾次阿里山了! 阿里山可以說是台灣知名度最高的名勝,前幾年因為來自日、港的遊客激增,有一次我藉道阿里山公路(台18)下山,結果被塞在大型遊覽車陣中動彈不得,當時已經有一點被嚇到了。更何況現在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後,在「溫爺爺就算用爬的都要上阿里山」的欽點下,阿里山公路(台18)的交通狀況勢必雪上加霜,我怎可能有意願再去阿里山遊玩呢! 結果,還是敲定了這次旅遊,理由是我老婆沒搭過「阿里山森林小火車」。 「阿里山森林鐵道」最初是在日治時期(1914年),日本人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產出的珍貴林木向外輸送而建設的。台灣光復後,森林鐵路就移交由林務局的嘉義林管處管理。1963年在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該鐵路轉型以客運與觀光為主要功能。1982年阿里山公路(嘉義玉山線)通車後,搶走了「阿里山森林鐵道」的客源,自此開始鐵路營運的業績也就一落千丈。直到近年來「鐵道旅行」逐漸風行,「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才又恢復生機。 雖然我們常自誇「阿里山森林鐵道」為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之一(另兩條鐵道 :日本大井川鐵路、瑞士的BRB登山鐵路),其實那是沒有根據的說法。這種訛傳是從1986年與大井川鐵道締結為姐妹鐵路以後才開始的,所以我猜想,應該又是日本人為了振興觀光所慣用的宣傳手法。 不過,以「阿里山森林鐵道」建造工法的獨特性,再加上運行將近百年的歷史,其史蹟等同於二十世紀亞洲產業鐵道開發的歷史縮影,這些條件使得「阿里山森林鐵道」成為台灣最有希望登入世界遺產的景點。 此外,阿里山著名的景觀有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其中只有「阿里山森林鐵道」是屬於人文歷史景觀,是最不可缺少的一項。 基於以上理由,台灣人沒搭過「阿里山森林小火車」,似乎有一點說不過去。我必需趕在「登入世界遺產」、「陸客大量來台」之前,帶我老婆去搭一次「阿里山森林小火車」。而且,既然上山不必我親自開車,那我當然非常樂意去享受豐富的森林浴,去幾次都可以。 阿里山的住宿是有名的難搞,所以這次特別在出發前四個月就訂房了。等到出發前的兩個星期,想到要先預訂「阿里山森林小火車」的車票時,才發現原來火車票更是搶手,但已經為時晚矣(買不到車票)! 結果又回到原點,不但搭不到「阿里山森林小火車」,而且因為旅館已經付了訂金,我老婆不甘心認賠,所以我還是得自己開車上山。 出發前幾天,氣象預告有個颱風要過境,心中暗喜「這下可以不用去了」。 出發前1天,那個颱風突然又轉向,但氣候仍受外圍環流影響,我們決定按照既定行程、硬著頭皮自行開車上山。 或許部分遊客因颱風而臨時取消旅遊,少了觀光人潮反而使得此次旅遊格外悠閒,雖然天氣並不理想。 我們在假期前一天,請了半天假提前出發,計畫先在嘉義市宿泊一晚,第二天再上山。不過,我們到達嘉義前先去拜訪了民雄。聽說民雄有名的是肉包,但光只是肉包還不至於驅駛我提早下高速公路。據說:民雄火車站前有一條非常有名聲的鵝肉街,其中以位於和平路33號的「民雄鵝肉亭」人潮最密集,尤其是假日,隊伍更是一排就排到了門外,讓人忍不住也想排隊去試試呢!(資料擷取自嘉義縣觀光旅遊網) ↓「民雄鵝肉亭」的主要招牌是鮮甜肉嫩的白切鹽水鵝,此外如鵝脆腸、鵝肝、鵝血糕、鵝貢丸等全鵝大餐也都一應具全,最讓人驚喜的是價格實惠,算算是比台北便宜許多 我們在嘉義車站前找到一家平價旅館投宿,然後便出外去逛街。我老婆初次造訪嘉義就很投緣,一直誇讚當地的物美價廉,比台北好生活多了。Rinka早年因出差關係,其實對嘉義並不陌生,所以由我領航又把嘉義知名的地方美食都巡禮了一回,結果讓我們口齒留香的還是老牌的噴水雞肉飯。最後還買了些「老楊方塊酥」當伴手,才意猶未盡的回旅館。 ↓中央噴水圓環是嘉義市素有「民主聖地」之稱的發祥地,為嘉義人的精神地標。噴水池中心原有個孫中山銅像,但於20070910下午在大雷雨中崩塌。中央噴水池噴泉蘊含十四種變化,約每15分鐘一輪迴,水高可及20公尺,尤其夜間噴水時五彩繽紛變化多端,為全省第一座七彩噴水池。「噴水雞肉飯」即因位於噴水圓環旁而得名 【註】嘉義在清代時稱為「諸羅城」,圍城之狀似桃子,而中央噴水池恰在其末端之城柵外,故俗端「桃仔尾」。原本此地是個砲台,為守城主力之一。明治三十九年地震,城垣及砲台均毀,市政當局乃拆除殘蹟,改設圓環。現在的中山圓環又稱嘉義噴泉,位於中山路與文化路交岔口,是民國五十八年間,當時的市長許世賢為拓寬中山路,並不顧縣長阻止(縣轄市時代)拆除違建,並親自督工造建此七彩噴水池,池中恭鑄國父孫中山先生銅像,自此成為嘉義市的新地標。現今每逢投票選舉之前一夜,各候選人帶著群眾在此地造勢較勁,宛如一場選舉嘉年華會,好不熱鬧,已成為中央噴水池的一大特色,同時也成為嘉義人的精神地標。 ↓噴水雞肉飯是創業於1949年的老店,其特色為使用切片火雞腿肉,其口感不同於一般使用雞胸肉絲做成的雞肉飯 北門驛 第二天,早上仍下著雨,我們並沒急著往阿里山出發,而是先去走訪嘉義市的幾個景點。 為彌補沒搭到阿里山森林小火車的遺憾,所以首先就來拜訪阿里山鐵路的實際起點,北門車站的舊址-「北門驛」。 ↓「北門驛」前的彩繪磁磚,讓人懷想舊時的蒸汽火車頭緩緩行駛於蒼鬱森林中的畫面 ↓北門驛建於1912年(明治45年),海拔只有31公尺,是當年「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起迄點,也是現在北門車站的最初站房。當1973年(民國62年)北門新站落成啟用後,實際所有的旅運業務也都隨之轉移。原本的舊站則經整修後,目前作為嘉義林業歷史展覽館使用,並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在伐木的年代,藉由「阿里山林鐵」將採伐的林木運送下山,而運材鐵道終站就設在嘉義北門驛 也因此,北門驛不同於其他阿里山沿線車站,因為林務管理、鐵路機械維修以及製材需要,從北門驛延伸的廣大腹地設了營林所、北門修理工廠、嘉義製材場、大如湖泊的貯木池,林業與鐵道繁榮了嘉義,北門驛一帶曾是全台灣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場。 嘉義公園 「嘉義公園」建於日治時代的明治43年(1910),位於嘉義市「山仔頂」地區,公園中原來有個嘉義神社,但神社本殿於臺灣光復後被改建為忠烈祠,並於1994年受祝融之災全毀。因為原址最初為平埔族原住民的祭壇,所以於1998年新建一座「射日塔」,塔名即來自原住民的射日神說。 ↓射日塔的建築造型構想來自阿里山神木,塔身褐色的鋁條所形成的紋理與神木的外皮相似,塔的中間留有高40公尺的「一線天」,造形彷彿是劈開的神木。塔的入口處有一對台灣雲豹的銅雕,象徵台灣守護神 【註】台灣雲豹是屬於台灣特有亞種的貓科動物,也是台灣島上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之一,棲息於中低海拔闊葉林間的大型貓科動物,在土地被大量開發之後,台灣雲豹被迫遷往高山,最後的棲息地是玉山和大武山。台灣原住民之一支的魯凱族好茶部落,認為他們的祖先就是從台灣雲豹變來的。 ↓「一線天」內,有一幅高24公尺,寬3公尺,厚度6毫米,仿剪紙藝術造型的青銅雕刻,內容描繪的正是「射日傳說」中,勇士們與嬰孩的使命傳承,象徵人類繼往開來的傳承精神,具有振奮人心的社教意義 射日塔的基座當作改建後的忠烈祠,二樓以上為射日塔主結構,大廳地版上有原住民祖靈百步蛇的馬賽克鑲嵌畫,三至九樓為「一線天」主結構,第十、十一樓為360度的眺望廳(有電梯直達),可眺望嘉義市、阿里山、玉山……諸羅山河美景可盡收眼底。 嘉義神社創建於大正 4年(1915),目前僅存的附屬館所在1998年被核定為嘉義市市定古蹟,古蹟範圍包括齋館、社務所、手水舍、祭器庫以及參道和參道兩旁的石燈籠和高麗犬石雕。 ↓齋館與社務所等神社附屬建築,建於昭和18年(1943),前者為祭祀前齋戒和準備及相關典禮場所,後者則為神社行政管理的地方。目前經整修後於2001年1月5日開館啟用,命名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 ↓参道兩旁有一對高麗犬石雕,右邊的狛犬為張口的「啊像狛犬」。狛犬後面是祭器庫,其混凝土模倣木作建築的外牆,較為特殊 齋館、社務所、祭器庫等建築,是日本留下的居住文化代表。可惜,因為我們造訪當天假日休館,所以沒能進去參觀。 參觀完嘉義神社後,我們便啟程往阿里山出發,臨走又買了一隻嘉義道口燒雞上路。 請繼續閱覽:阿里山遊記(2)達娜伊谷 相關連結: 根據報紙報導,阿里山鐵路全線通車可能會超過兩年,阿里山公路全線暢通也需一年,阿里山森林要恢復原貌更是遙遙無期! 由於Rinka曾造訪過幾個部落,有些或許在一夕間已成泥土,讓人感嘆世間無常、人生短暫,其實也沒什麼好計較了! Rinka在此呼籲,除非你是在第一線救難的工作人員,否則不要再跟著有心人的煽動起舞,台灣人的愛心可以有如潮水般滔滔不絕,但此時請不要再讓口水氾濫成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