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8 07:33:38瀏覽9405|回應6|推薦130 | |
續上篇《美麗的阿爾卑斯山城・ Innsbruck》 ↓「Hotel Ibis Innsbruck」的早餐 在茵斯布魯克(Innsbruck)的第二天,吃過早餐後我們就出門,打算正式走訪古城區內的古蹟。 幸好古城區的範圍並不大,很適合以徒步的方式進行,若是妳想搭乘市電當然也很方便。 我們由火車站前的Baurner Straße 開始直行,約六分鐘便來到與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Maria-Theresien-Straße)的交會處。 ↓在十字路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凱旋門(Triumphpfort),這是做為Innsbruck主要街道(瑪麗亞特雷莎街)的起點地標 凱旋門(Triumphpfort)原本是為紀念利物浦2世完婚而於1765年落成的,豈料他父親法蘭西一世也是在這場婚禮中去世,於是凱旋門就成為同時記錄皇子婚慶與皇帝駕崩的紀念碑。 ↓「凱旋門」的兩側有奧地利國母之稱-瑪麗亞‧特瑞莎女皇(Maria Theresa)的浮雕,她是利物浦2世(Leopold II)的母親 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 Maria - Theresieen - Strasse)的街名就是為紀念這位奧匈帝國女皇瑪麗亞‧特蕾莎。由凱旋門沿著大街往北走,也就是古城區了。 ↓提洛爾州政府大廈 (ALTES LANDHAS) 也在這條街上,州議會大廳建於1725~1728年間,上面有著名的巴洛克風格浮雕 麗亞·特蕾西亞大街現在已發展成為因斯布魯克的豪華購物街,大約在整條街道中段矗立著一座地標- 聖安娜紀念柱(或稱亞納柱)。 ↓亞納柱(Annasaule)就矗立在大街道的中央,這是1703年7月26日為紀念聖安娜日(聖母瑪利亞的母親) 所建的。美麗古典的市容、圓柱和阿爾卑斯山背景交織成美麗影像 ↓亞納柱周邊的商圈,遊客聚集如織 由「亞納柱」順著聖安娜雕像所指示的方向(北)繼續走。在瑪麗亞特雷西亞大街的盡頭街著一條名為Herzog- Friendrich- Straße的小路,往那兒進去就是古城區了。 一進到古城區,老遠就可看到茵斯布魯克的象徵 - 黃金小屋頂Goldens Dachl 。然後右手邊看到的是市塔( Stadtturm ),它建於西元1360年有57 m高,為附屬舊市廳的火警警戒塔。 ↓市塔原本是尖銳的屋頂,於1560年被改建為可以鳥瞰市區與山景的小圓屋頂 ↓我們登上市塔頂樓,俯瞰黃金屋頂及其後面的市容 ↓由市塔屋頂鳥瞰被阿爾卑斯山圍繞的茵斯布魯市的景致 我們又回到老街廣場、來到黃金屋頂(Goldenes Dachl)前。 回顧歷史,茵斯布魯克可以說是奧地利建國的古都。 奧地利的哈布斯堡(Hobsburger)皇朝擁有640年歷史,自從就任神聖羅馬帝國( 1273~ 1806 ) 以來就統治中歐的大半江山。而真正成功統一奧地利,並一手打造哈布斯堡皇朝的是馬克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 )。 馬克西米連一世原是提洛爾領地大公,爾後在1493年繼位為皇帝後,由於他熱愛茵斯布魯克的優美大自然以及地理位置,便將皇宮遷往茵斯布魯克(Innsbruck),並以此為根據地急速發展建設,而奠定了今日所見舊市區的基礎,也從此開啟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輝煌騰達之路。馬克西米連一世最大的功績在於動員全族的聯姻政策,包括他自己以及他子子孫孫一個個與歐洲個地皇室締結婚姻關係,其後結果使得法蘭德斯地方的勃艮第公國( 自法國南部至荷蘭的領地)、西班牙皇室、波希米亞( 現捷克中西部地區 )、匈牙利皇室的皇冠全落入哈布斯堡皇朝的手中,如果再加上西班牙領土的比利時、米蘭、拿波里、墨西哥、祕魯等的話,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皇朝絕對是歐洲歷史上統治領域最廣的王室,稱其為「日不落帝國」也不為過。 ↓黃金屋頂建於西元1500年,是為 馬克西米連1世 觀賞節慶活動時,特別興建的豪華眺樓,屋頂使用2657枚鍍金銅瓦鋪設,是後期哥德樣式的傑作 「黃金屋頂」竣工於16世紀初,以慶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第二次婚姻(與米蘭的比安卡·瑪麗亞·斯福爾扎)。他不想疏遠通過第一次婚姻(與勃艮第的瑪麗亞)獲得的盟國,因此將他與兩個妻子的形象都畫在陽台上。 ↓陽台欄杆上可以看到皇帝與2位妻妾、宰相、小丑、舞者等宮廷場景的浮雕,非常有趣 自2003年1月起,國際阿爾卑斯公約辦公室入駐黃金屋頂。阿爾卑斯公約是一個由8個阿爾卑斯山國家的聯盟,共同承諾在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可持續發展。 ↓現在「黃金屋頂」的內部亦闢為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eum) 博物館,開放參觀 ↓由「黃金屋頂」的窗台眺望古城老街,可以看到整條如帶拱頂的走道,保留著中世紀的風情 從「黃金屋頂」出來後,我們依循著昨晚走的路徑,也就是往右手邊的巷子鑽進去。 ↓首先看到昨天晚餐的餐廳 Goldenes Dachl 接著,又來到了聖雅各伯主教座堂(Dom zu St. Jakob)。 ↓聖雅各伯主教座堂(Dom zu St. Jakob),即是因斯布魯克主教座堂(Innsbrucker Dom)。它建於1717年和1727年間,由當代巴洛克建築大師 Johann Jakob Herkomer 設計 「聖雅各伯主教座堂」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Cathedral of St. James,是專屬聖使徒 James (son of Zebedee) 的教堂。 ↓進入教堂,正中央是祭壇(pulpit),以及旁邊鍍金鑲銀的講壇 (Side altars) 都是巴洛克的傑作 ↓頂棚壁畫出自Cosmas Damian Asam的手筆,粉刷工作由 Egid Quirin Asam 完成 ↓最著名的祭台畫(Gnadenbild Mariahilf) 是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 der Ältere,1472年-1553年10月16日)的作品,他是德國重要的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後面還有被認為是蒂羅爾州最最可愛的巴羅克式管風琴,出自 Nikolaus Moll之手 這座教堂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損,但後來重建。 我們再往歷史的中心移動,直搗權力的核心- 皇宮(Hofburg, Innsbruck)。 ↓因斯布魯克皇宮(Hofburg, Innsbruck)原本只是提洛爾親王的駐地。提洛爾伯爵西格蒙德大公興建了一座中世紀城堡 今日皇宮的宏偉規模,是繼任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 1世將原本1460年興建的宮殿再擴建,也就是現在所見哥德式的建築。 ↓皇宮正面入口的頂端,可以看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國徽(雙頭鷹) ↓皇宮一角,連綿不絕的阿爾卑斯山脈就近在眼前 之後,皇宮一度因提洛爾血統的哈布斯堡家族絕嗣而荒廢。 ↓進入中庭,黃白交織的外觀即映入眼簾,既醒目而又不失其優美典雅 ↓西元1773年,女皇瑪麗亞‧特瑞莎將之內部改裝為洛可可樣式華麗的宮殿 ↓大廳堂的頂棚畫以及四周懸掛的皇室家族的肖像畫都值得仔細品嚐 其實,瑪麗亞·特蕾西亞只有兩次來到因斯布魯克:第一次是1739年經過。第二次為1765年舉辦兒子利奧波德二世與西班牙公主的婚禮,瑪麗亞·特蕾西亞大街南端的凱旋門就是這次婚禮的紀念物。 但是在婚禮期間,皇帝弗朗茨一世去世,他去世的房間被改為小聖堂。 ↓皇宮內的小聖堂,其裝潢體現出女皇喪夫的悲痛心情 ↓最後,在神聖羅馬帝皇宮內居然也可以看到來自東方中國風的展示,可見當時就有交流 ↓在皇宮前的廣場,可以看到的是利物浦噴泉(Leopolsbunnen),這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古老的一座在宮廷內馬後腳站立的騎士雕像。利物浦5世大公爵曾於1619~1632擔任提洛爾州侯爵,在騎像下面還有眾多的女神像 ↓噴泉後面是建於1654年的提洛爾州立劇院 (Tiroler Landestheater ) 繼續閱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