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2/24 10:57:28瀏覽4912|回應2|推薦95 | |
續上篇《德哥拉朗梯田》 到巴厘島度假,如果你對尋找一個可以看到白色沙灘和藍色海洋的地方比較感興趣,那麼你應該去巴厘島南部的旅遊區。但是,如果你嚮往的是在自然環境中欣賞巴厘島藝術和文化的最佳場所,那麼烏布(Ubud)是你遊覽的理想之地。 就像剛剛走過的「德哥拉朗梯田」,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算是我們此行的重中之重。接著,有一個號稱巴厘島最古老、最大的古蹟也在這附近。雖說很近,但也有6.7公里遠,還是得驅車前往。 卡威山神廟(Pura Gunung Kawi ) 位於烏布(Ubud)東北山區的坦帕克西林(Tampaksiring)村附近的Pakerisan河谷間。對於喜歡參觀巴厘島古老印度教寺廟的人來說,卡威山寺廟可說是最好的選擇之一。但或許有些人看到名稱有個"山"就腿軟,因此來這個景點的遊客(尤其是台灣人) 並不多。 我們由「德哥拉朗梯田」出發,只約16分車程便抵達了。汽車必須停放在村子內的收費停車場(有付費公廁),下車後還要走一小段路穿越村街才能到達卡威山的入口。 雖然這只是走3分鐘的路途,但卻讓許多遊客大感吃不消。原因是這段路上你會碰到租售"紗籠"的店家沿街拉客的狀況。 「紗籠」是一種服裝,類似筒裙,由一塊長方形的布系于腰間。 紗籠盛行于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東非等地區。 遊客在巴厘島進入寺廟參觀有一項禮儀是必須尊重的,那就是務必穿著合宜的服裝(規定要穿紗籠)。他們認為當遊客穿著紗籠時,就會表現出謙卑和對巴厘島文化的尊重。因此,當您參觀巴厘島寺廟的旅遊勝地時,請別忘了穿上它。 通常巴厘島的一些寺廟旅遊景點都有提供免費的紗籠,但有些地方需要付費。雖說我早知"卡威山"的入門票已含租借"紗籠",但我老婆仍當機立斷,就近找了店家挑兩條自己喜歡花色就買了,如此不但阻斷這一路被糾纏的困擾,而且也解決往後幾天還要進寺廟參觀的問題。 ▼我們穿著"沙龍"一路順暢來到"卡威山"入口處,並購買了門票 (大人 : 15000 RP/小孩 : 7500 RP) ▼這就是卡威山的山門,遊客入口走旁邊的小門(卡威山開放的時間是上午 7 點 ~ 傍晚 6 點) 遊客進入卡威山的注意事項: 1. 請穿著合宜的服裝(規定要穿沙龍) 2. 請依照指示方向前進 3. 生理期的女性請不要進入 4. 垃圾請你記得帶走 雖說卡威山(Gunung Kawi) 名稱有個"山"(Gunung),但其實神廟是鎮座於被綠樹環繞的河谷底部,因此你必須從入口處的位置向下走315台階。話說這麼深的河谷(或山谷),稱之為山也不為過了。 ▼幸好,這段拾級而下的路途上,不會感到太無聊,因為沿途周圍環境盡是稻田、河流和樹木等美麗景色可欣賞 ▼才走沒多久就看到這景色,這不就是所謂的蘇巴克(Subak)的一個環節嗎? 自山上由戴維的女神(Dewi Danu)所掌管的湖泊所流下的水,經過人工的渠道,一個關卡、一個關卡引導到自己的稻田當中,而這些管制水源的關卡,就是所謂的蘇巴克(Subak)。在巴里島,戴維娘娘不僅是湖水女神、河水女神,而且還因為攸關稻米是否豐收與否而成為田間供奉的稻米之神,這一連串的關係,也運作了千年來巴里島人的生活,一系列的關聯下,一個速壩克系統攸關了巴里島人的宗教、人文與生活三個層面,這真是個有趣而且蘊藏富饒的人類情感面。 ▼除了美麗的風景,這一路上也有幾家手工藝品店可逛 ▼石階路走到後段時逐漸往岩盤裡下切,最後形成一條兩旁被石壁包圍的通道 ▼石壁通道的盡頭只開了一個小洞門,而此門正是「卡威山神廟」的入口 話說這個埋藏在深谷中的千年古蹟,其實是在近代才被發現的。 1920年荷蘭的研究人員首先發現了卡威山神廟 (Pura Gunung Kawi) 遺址。此後,開始對神廟遺址進行了研究。 根據研究,這座神廟是在Warmadewa王朝的烏達亞那國王(Raja Udayana)至其小兒子Anak Wungsu統治期間所建造的,約是在11世紀。 烏達亞那(Udayana)被稱為古代巴厘島最早的歷史人物之一。他的長子是著名的Java英雄之王Airlangga(東爪哇的國王),因為這一身份使烏達亞那成為巴厘島與古代爪哇歷史上相當的傑出人物。 起初,繼任為巴厘島國王的馬拉卡塔(Marakata Pangkaja)將卡威山用作對其父親烏達亞那(Udayana)精神的祭拜場所。 馬拉卡塔(Marakata)為Udayana的次子,他死後,由最小的弟弟阿納克·翁蘇(Anak Wungsu)繼任他為巴厘島國王。 我們通過石洞門後,也就進入了神廟聖域。眼前呈現豁然開闊的河谷幽境,你可以看到宏偉的石刻一整個在Pakerisan河的兩側峭壁蔓延。 到此總算明瞭,卡威山(Gunung Kawi) 這個地名的由來,它本身就是來自Gunung和Kawi 這兩個字。Gunung是指山,Kawi是指雕刻,所以Pura Gunung Kawi是指在山上雕刻的神廟。 此時路分兩條,往左(北)是Pakerisan河西側,往右是Pakerisan河東側。按照參觀順路我們先往右走。 ▼在下了一小段石階後,便有一座石橋橫跨於Pakerisan河之上,渡過此橋便可到Pakerisan河的東側 ▼由石橋中往下看,Pakerisan河在橋底下奔流而過,不知歷經多少歲月未曾停息,它將Gunung Kawi劃分成兩個懸崖 基本上,整個Gunung Kawi神廟由10個岩石切割的 Candi 所組成,它們被直接雕刻在約7米(23英尺) 陡峭的懸崖面,猶如鑲崁在有遮蓋的石壁之中。 在現代印尼語中Candi,是指印尼的印度教寺廟或佛寺或相似建築,這些宗教場所大都建立在4世紀至15世紀之間。但在印度教巴厘島式建築中,Candi 其實是指石頭或磚石結構的單體神殿,用於祭祀,或用於存儲火化印度教,佛教國王和祭司的灰燼。 在卡威山中,這10個Candi(神殿)又被分成三個「曼荼羅」。其中兩個分布於北部,因為各自建造在Pakerisan河兩側的懸崖上,所以整個就被稱為Tebing寺 (Candi Tebing)。另一個則在較南部的 Pura Bukit Gundul地區,仍然是神廟地區。 「曼荼羅」原意為壇場,為一切聖賢、一切功德的聚集之處,集聚福德,智慧圓滿。在東方宗教的精神傳承中,曼陀羅代表的是菩薩、諸佛、聖者蒞臨的神聖領域。 因此,若是人在橋中朝向北面,便可眺望一整個Candi Tebing (石壁神殿)分佈於Pakerisan河的兩側。 ▼由石橋中眺望Pakerisan河東側峭壁上的巨大石刻 ▼由石橋中眺望Pakerisan河西側峭壁上的巨大石刻 我們渡過橋後,沿著Pakerisan河東岸往上游(北)走。不久,便看到前方由北向南排列有五座石壁神殿。 基於神殿前的一個清晰碑文:『Haji Lumahing Jalu』一詞,意思是“國王埋葬於此”。 ▼根據碑文推測,在東側的這五座神殿(Candi) 供奉的分別是烏達亞那國王Udayana和他的王后馬亨德拉達塔(Mahendradatta),以及他們的三個兒子艾爾蘭加(Airlangga)、馬拉卡塔(Marakata)、阿納克·翁蘇(Anak Wungsu) 根據相同的理論,位於正對面Pakerisan河西側的四座神殿應該就是專用於Udayana國王的嬪妃,和三個兒子的皇后的陵墓。 由此來看,卡威山原本做為Udayana王國的朝拜之地,進而演變成整個王室的紀念墓園,最後甚而被神格化成為神廟的崇高地位。 據說這其中最主要的關鍵在於Anak Wungsu國王。因為他被稱為對他的人民有仁慈的國王。在他執政期間,他一直在思考讓自己所統治的王國更完美。而他的確也成功地創建了一個安全,和平與繁榮的國家。 因此,Gunung Kawi神廟被認為是阿納克·翁蘇國王(Anak Wungsu)的兒子獻給Udayana王朝的陵墓紀念碑,而時至今日已成為巴厘島最大的遺產。 ▼由於在那個時代印度教徒可以與佛教並存,因此Anak Wungsu的兒子還在這裡建造了一個洗浴中心
▼凝聽聖水噴泉變成了自然的交響曲,打破了Gunung Kawi神廟建築群的寂靜 假設說“Gunung Kawi"是指這些雕刻在山壁的陵墓紀念碑,那麼「Pura Gunung Kawi」裡的"Pura"呢? “Pura"一詞源自梵語,意為“城市”,“城牆”,“塔樓城市”或“宮殿”。但在巴厘語的發展過程中,“ pura ”一詞指的是宗教聖殿建築群。 同樣在Pakerisan河東岸,我們往石壁神殿(Candi Tebing)的南邊走。果然緊臨著石壁神殿就發現有一個峇里島式的寺廟建築群(Puras)。它通常被設計為封閉圍牆內的露天禮拜場所,並在其大院之間連接了一系列錯綜複雜的裝飾門。 ▼寺廟建築群(Puras)的入口(正門)位於南端,此門屬於劈門(Candi bentar) 的型態 巴厘島建築有兩種類型的門:1.是所述的劈門(Candi bentar),2.是被稱為屋頂塔門(paduraksa or kori agung),例如烏布皇宮的門。這兩種類型的門在巴厘島的建築設計中都有特定的作用。 ▼進入圍牆內可以看到 「Puras」所具備的組合元素:通常包含一些塔樓(Meru)、神社(Shrines)和草捆(Bale) ▼神社祭拜的像是以保護神為主 ▼草捆(Bale)是巴厘式涼亭,建在低矮的基座上,沒有牆壁,頂部覆蓋有茅草材料的金字塔形屋。是巴厘島神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比較特別的是靠山壁邊還有一些建築,而且要求進入參觀的遊客必須赤腳 ▼裡面可以看到一些供印度教或佛教僧侶打坐修行冥想的洞窟 ▼最裡面還別有洞天,甚至配備配備有窗戶的小石室(如房間),上面還有通風孔也可以進入陽光。猜想這可能被用作祭司或其他皇室人物的冥想場所 難怪將這整個區域稱之為曼荼羅(Mandala) 。 「曼荼羅」原本就是指瑜伽修行中,所需要而建立的一個小土台。近代隨著心理學與身心靈產業越來越被重視,曼陀羅的應用慢慢被大眾所熟知,而不再侷限於宗教的儀式、祈福與靜心,「曼荼羅」已被廣泛運用在自我覺察與冥想的修持上。 ▼我們經由原路渡過石橋,折返Pakerisan河西岸
▼在西側的山壁上也可以看到修行冥想的洞窟 前面提到,「卡威山神廟」共有十個Candi(神殿)分成三個「曼荼羅」。除了東側五個、西側的四個外,另一個被專家稱為“第十陵”的,其實那是一位皇家大臣Empu Kuturan的神殿。他成為卡威山神廟中,唯一在Udayana王國和皇家居住的重要人物。地點位於東南方的Pura Bukit Gundul地區,也就是過石橋後要往南走。因為比較偏遠,我們就不去了。 但我們回程也順路往北走,再去探訪西側的四座石壁神殿。 ▼在路旁也可以看到一些修行者的冥想洞窟 ▼位於Pakerisan河西側峭壁上的Candi Tebing (石壁神殿),根據推測應該是Udayana國王的嬪妃,和三個兒子的皇后 除了是一座陵墓之外,卡威山神廟(Pura Gunung Kawi)的整個建築通常都是Udayana王室的朝拜之地。有趣的是,儘管這座寺廟是印度教風格的,但仍有許多石壁洞窟被認為是佛教徒的冥想之地。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在Udayana王國期間,佛教產生了影響,並且兩種宗教的生活仍然和平相處。卡威山神廟絕對是印尼歷史上重要的地方,尤其是巴厘島,也是學習宗教寬容的地方。 ▼遊覽這個美麗而歷史悠久的地方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回程的路上。因為你必須歷經 315個步階 來的時候,當然不是很沉重,因為下坡不需要太多的能量,而在回家的路上就必須面對相反的情況。但是保證你不會後悔,因為在整個旅行過程中,將伴隨著圍繞寺院所在地的綠色丘陵的美麗景色,以及Pakerisan河的奔流聲,讓我們同時經歷了一次自然和歷史之旅。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