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教會代表神聖不可褻瀆的天堂,酒吧代表黑暗沈淪和無可救藥的地獄。教堂像酒吧,會是個什麼様的場景?
好多年前,在威權統治和戒嚴管束的年代,有一次中學聯考的國文題目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題目一公布,全國譁然,認為教育怎可與娛樂混為一談。所以道學與權威怒不可遏,石頭與棍棒齊上,撻伐之聲,波濤洶湧,不絶於耳。可笑的是,不消幾年,視聽階梯教室,風行全球,教室真的像電影院,成為最有效的教學設備。
早年在美國研究所上課,教室前兩排經常空空沒人坐,後面卻擠得水洩不通,甚至磨肩擦踵,堅持站票。這時教授會說:「這兒又不是教堂,幹嘛都擠到後面去了?」。可見,在一般的認知裡,教堂裡頭的聖壇和十字架的確令人敬而遠之。
教堂聚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傳福音,如果人和上帝之間的距離都如此遙遠,那福音怎麼進得了人們的心房?真正的信仰,就更別談了。
有一些人,認為傳教應該是一種庶民的溝通和交流,而不該是權貴人士和家族的特權,不該是衣冠楚楚的上流社會人士的聚會所。更何況,最需要上帝救助的靈魂,是那些穿著低層階級的服飾,留連沈淪於酒吧的孤魂野鬼。
這派人馬認為教堂應該像酒吧,堅決反對牧師戴著道學的面具傳教。傳道者與會眾之間,應該情同手足,没有尊卑高下,傳道者不應自稱牧師,不應披著道袍,應該穿著藍領階級的服飾,從頭到腳牛仔裝。教堂理的座椅,不該像法庭裡聆聽法官審判的長板櫈,而是吧枱和圓桌。人可以一面喝咖啡,一面聽道,但必須安靜,沒有吵雜,也不能喝酒精飲料。歌頌讚美神唱聖詩,不用鋼琴、或管風琴,而是用吉他、大小鼓、鏗鏘、和電子琴。聖歌則以流行歌或民間小調的旋律演唱。
酒吧教堂裡應設有廚房、微波爐、和烤麵包機,讓會眾信徒可以在崇拜前吃早餐,或在崇拜後吃午餐。禮拜堂正廳則擺滿圓桌和吧台,供會友交誼或傳道者與會友搭訕聊天。
這樣另類的教會在現實的世界裡有沒有?能不能存活?
有,牧谷最近在愛我華州的戴文波特(Davenport)發現有一家, 步入聚會所,燈光幽暗,音樂雷鳴,氣氛浪漫,音響和電視螢光幕的分布,完全是酒吧觀看球賽和聽民歌的氛圍,只不過樂隊鼓手演奏的是詩歌,螢光幕上展示的是舞台上的傳道實況而已。
這個教會叫Adventure, 目前有數千名會員,每個主日崇拜都要開兩場,目前會員還在急遽膨脹中,今春計畫在現址擴張兩倍容量,加上在外地另開一家。
有不少人質疑,這樣随便的崇拜方式,是否有點褻瀆聖靈,是否會得到神的許可和祝福?
誰知道?
如果直接問神,也許祂會說:「去問鄧小平吧!」
鄧小平說:「不管是白貓黑貓,會捉老鼠的貓就是好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