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子和論紙尺讀
2013/01/17 19:19:34瀏覽331|回應0|推薦0


陳子和論紙尺讀

 

  好幾年前,常會碰上前輩文人的信札或詩稿,也隨手收了一些,當初曾立定目標,即蒐集到一個數量,最後裱裝成冊。數量是有了,大概也多來頭不小,裱為冊頁,應該不至太寒酸,問題是有幾件尺幅特別寬廣,問過業者,如全部放,不建議做冊頁,只做散葉,另做木盒收存,因此裱裝成冊的目標,便告風流雲散,不復有此念頭。

  有件陳子和的小品書法,性質上是尺牘之屬的,卻無問候語與客套語,又無上款,大約是畫好芭蕉之後,寄給收件人之前,隨手抓了一截宣紙,隨興寫了幾句話,將臺宣與港宣特性稍作比較,我覺得很有意思,且書法自然流暢,於是鈐蓋個壓角章,送去裱為條幅。

  此件文字簡潔,很有晉唐之風:

「寫芭蕉要用港宣,港宣乃能發展墨色,臺宣有時旦(但)發出灰色,業者不肯改善,可惜!子和。四月廿日。」

從字裡行間推敲,陳子和寫完芭蕉準備付郵,對作品並不滿意,他認為是使用臺產宣紙之故,特別附上這件信札,說明因使用臺宣,墨色難以控制。信札無年分,推測是民國5060年代,所謂「港宣」,應是大陸生產宣紙,在當年輸往香港,再轉入臺灣,故名。陳子和所言「港宣乃能發展墨色」、「臺宣有時旦(但)發出灰色」,是經驗之談,質地上何以有此差異,大概業者才能回答,此就不予置喙了。

  尺牘、信札的流傳,往往有珍貴史料蘊藏其中。文人墨客的片紙之遺,固然真跡足珍,而平添藝文掌故,可能更值得重視。這件尺牘小品,不經意而寫,最後飄落舊肆,隨緣而得,視之為書法作品,固然可以,視之為臺灣造紙歷史掌故亦無不可。

  陳子和為廣東順德人,廣州大學畢業。歷任廣東雲浮、三水、台山、茂名等縣長。來臺後,歷任教授,為中國書畫評鑑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中美經濟協會藝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活躍藝壇,1984年卒,年七十五,附此及之(壬辰仲冬)。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