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像之美1---不動明王
2007/01/05 18:28:32瀏覽4361|回應1|推薦14

不動明王

Aryaacalanatha 藏名;卓沃來伏瓦,阿遮羅曩他。

不動明王,梵音為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教界稱為『不動明王』,亦謂之不動使者。 〝不動,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者,乃智慧之光明,者,駕馭一切現象者。依密教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不動明王為一切諸佛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五大明王之主尊。就金剛胎藏兩部而分別其德,五方佛(阿門比佛、寶生佛、毘如遮那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各有三輪身。

中央毘如遮那佛為自性輪身,金剛般若蜜多菩薩正法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所以不動明王是奉大日如來(大日如來的梵音是摩訶毘如遮那佛,摩譯為大,毘如遮那譯為光明遍照,故中文別稱大日如來)教令,示現忿怒形降伏一切惡魔之大威勢明王。表面看來,大日如來,金剛般若蜜多菩薩,不動明王,是三尊不同的個體。而實際上,卻是諸佛總體的身、口、意三密,次等顯現,即身密是大日如來,語密是金剛般若蜜多菩薩意密是不動明王。即使是大日如來與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不過是法身佛與應身佛之不同示現罷了

教諸尊,依三輪身之分類而總判之:則大日如來為一切諸尊之總體, 為自性輪身,而此尊為一切諸佛之教令輪身。故又稱為諸明王之王, 此尊於大日華雖久已成佛,而以其本誓之故,現初發心之形, 為如來之童僕而給使諸務,且給使於真言行者,故稱使者。

使者即使役於人之義也。不動使者,不動即使者而非不動者, 不動之使者如二童子,八大童子等(是約於胎藏界)。 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 降魔時示現的忿怒身,也是諸佛意的化身。

他的身相是對那些頑固不化、執迷不誤、 受魔障遮蔽的眾生而變化的,以喝醒眾生和嚇退魔障。 在五方佛示現的五大明王中,不動明王居首位。 其誓願為“見我身者發菩提心, 聞我名者斷惡修善,聞我法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身成佛。”威力甚大,不論漢地佛教或藏傳佛教, 都重視修習本尊法門,又被稱作大威力不動明王或常住金剛。

不動明王,為一臉二臂,垂披肩,愁眉目,嘴角兩側露出兩虎牙,現大忿怒相,上衣斜,下著擺裙,右手持劍,左手提索,以童子相站姿安立周身智慧烈焰中,造型特殊,顯示此不動明王更具積極性與行動力。不動明王久以證得大光明遍照,已登大日華,因其三昧耶本誓願而示現初發心時諸相不備之形,為如來之童僕,而執行諸

不動明王身相亦有二臂,四臂或六臂的, 藏密崇奉的多為二臂像。全身青藍色,表法性不變。 腰圍虎皮裙,三眼紅圓。右眼仰視,表示能捆住天子魔; 左眼俯視,表示燒毀龍魔和非天額眼平視,表示降伏夜叉和羅剎。脖子上掛著一條蛇, 表示除根本煩惱之"以五骷髏及不動佛為飾,表消除一切惡障

全身以八大龍王為飾。右手高舉著龍劍,左手拿繫杵的金剛索以勾縛魔右腿弓,左屈膝著地,於蓮花月輪寶座上。 修習此尊法,可斷除煩惱所生的一切障礙, 施一切欲求如願,順利修成佛果之道。

而其忿怒相,是大慈悲的顯現,就如同父母對其頑劣不化的子女,以忿怒方法予以調教,其動機是“慈愛”而非毀滅,因此可以說比祥和寂靜之示現,更具慈悲力。右手持的劍,非一般的刀劍,乃是智慧之劍,能斷煩惱之根,左手所提絹索,是用來捆綁一切惡魔,而最大的惡魔,是我執魔也,所以其內在的密意,不在降伏外在的惡魔,而是以智慧力為武器,來降伏自己內在的“魔”。而魔之真實意思應為“磨”,並非一般人口中的魔。“魔”之所以為“磨”,完全是因為執著這個“自我”在作祟,所以一切外在的障礙、痛苦是來自於內在的障礙與執著,只要降伏了內心,則外在的一切將得到淨化。

http://www.buddhanet.com.tw/tibet/ggab-85.htm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tj0111&aid=633705

 回應文章

筆記阿本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佛光大辭典介紹
2007/01/06 22:49

五大明王,又作五大尊、五忿怒、五部忿怒,包括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

此五尊乃九識所變,係五佛為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之教令輪身。

  1. 中央之不動明王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一切諸魔。
  2. 東方之降三世明王為阿閦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大自在天。

  3. 南方之軍荼利明王為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五陰魔。

  4. 西方之大威德明王為無量壽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人魔。

  5. 北方之金剛夜叉明王為不空成就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地魔。

若就內魔而言,不動頭上之蓮華表第九識,降三世之八臂表第八識,軍荼利之遍身纏蛇表第七識,大威德之六面六臂表第六識,金剛夜叉之五眼表前五識。

由於金剛夜叉與烏樞沙摩明王二尊有同體之說,故五大尊中,亦有以烏樞沙摩代替金剛夜叉者。

安置五大明王之堂,稱為五大堂。

設置五大堂,以五大明王為本尊所修之祕法稱為五壇法。

密宗認為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教法,方為佛自內證之境界,深妙奧祕,故以密自稱;又不得對未灌頂人宣示其法,故稱密。然就詮理之教而言,本無顯密之別,惟其攝理成規所宗尚之行軌特殊,為區別其餘宗派,故稱密宗為宜。 

密教興起於七世紀時,至十一世紀印度佛教衰亡止,在中印度頗為興盛,融入性力派教說之後,成為左道密教,此派尤其強調散見在純密金剛頂經中之大樂說。 

至十、十一世紀時,其部分經典已在中國流傳並翻譯,但在思想上則未產生影響。 

從發達史而言,雜密先興起,繼而純密集大成,與純密平行者,為融入印度性力派等教說之左道密教。 

日本空海(弘法大師)於貞元二十年(804)來唐,就惠果受法,返國後,持弘不絕,是為日本真言宗之祖。 

中國在會昌法難之後,加以唐末五代兵燹不斷,戰亂頻仍,密宗經疏銷毀殆盡,爾後所謂瑜伽,但存法事而已。 

宋代雖有法賢、施護,法天等,傳譯密宗經軌,亦未能光大久遠。 

唐代密宗可謂為有體系之綜合密宗,宋代則是分化的、通俗的,以崇拜特定之本尊,誦持其真言陀羅尼為主,如宣揚寶篋印陀羅尼、觀音六字明咒、準提咒等即是。 

參考資料 佛光山編撰的佛光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