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戲院的弧型大山牆,巴洛克式洗石子線腳。
雲林西螺近百年的西螺戲院,日本時期稱作『西螺座』或『舊戲園』,一稱始創於1920年代的大正時期,1937年改建,1940年改建完成,直經營至1980年歇業,荒廢有四十年之久,被縣府列為歷史建築。但縣府應是維護不力,2017年業主林氏望族則有意以三千六百萬賣掉該筆土地,如此這般,經過兩年之久,2019年底,西螺戲院裡所有的古董鐵架座椅被竊取一空,留下散落的木片滿地。(圖片是2018年所攝)
眼尖的訪客應能輕易發現附近西螺老街的重生新貌,維持舊有底蘊,活化舊區發展,算是取得一定成效。然,一轉到觀音街這裡,一幢美麗且傾頹的龐大建物,見斑駁的收縮鐵門留出一道入口,僅用一條褪色的黃色警示帶隨意將鐵門兩邊綁個象徵性,任何人皆可輕易走入,再穿越一道虛掩的木門,很快便來到劇場後頭的座位區。我定睛一看,竟像極台東富里的『瑞舞丹戲院』,兩層的座位區,老鐵架木質座椅,大量木質裝潢,主體磚造結構,可容納500人以上的開闊空間。不同的是,瑞舞丹內外設施保存完整,而西螺戲院早因屋頂破損與舞台震損而破敗不堪;屋頂破出的自然光雖美,長期日曬雨淋風蝕下,大傷內部結構與物件,座椅浸蝕變形,舞台傾塌,後台牆面因921地震震出一個大洞,整體是準廢墟景象。
巴洛克式廊柱,在台灣的老戲院裡罕見。
2018年拍攝時,中間與邊緣的座位區已局部受到拆毀。
為何西螺人的重要記憶『西螺座』成此光景?縣府雖早於民國90年(2001年)即登錄歷史建築,老街螺陽基金會亦提出『雲林影像歷史博物館』再利用計劃,奈持有之林廣合家族子孫散居海內外,協調不易,計劃難有進展,長期擱置停頓,致任由遊人與不明人士侵入,破壞加劇,最終傳出竊取案。
據鄉民描述,晚清時因舟楫之利,附近形成市集,衍變成『東市場』,後日本據台,台民死傷枕藉,隨因歲月淘洗,日人高壓統治,社會治安到達一定程度,『西螺座舊戲園』先是在大正5年左右(1926年)曾演出本土歌仔戲,後於昭和時期(1940年)改建成綜合劇場,既演出舞台劇,亦上映膠卷電影,同時出租給各界團體舉辦活動,一時間『西螺座』與『東市場』相輝映,成為西螺地區的鬧熱市心,戲院周圍小吃攤與酒肆、商店聚集,街人流連忘返,人稱西螺西門町。
2018年時的座位區仍大致整齊排列,但竊取已暗自在進行吧 ?
舞台傾塌,後頭的牆面在921震災震塌一個大洞,露出一個奇特的視景。
『西螺座』門面氣派,門頂一面弧形大山牆,巴洛克形式洗石線腳,內部飾以藻飾紋路貼面磚,整體號稱新浪漫主義色彩。我見門面廊柱與山牆悠美細緻,不同於其它老戲院,算是經過精心擎劃的建築設計,遠遠即能望見她美麗的側影,雖經歷八十載而能猶存風華,無怪乎是西螺人西元40至70年代的重要記憶。
據稱,業主林氏望族先人具地方財經實力,經商與行醫有成,第八代林恆生隨往政治發展,擔任議長與兩任縣長。1953年,另一歷史建築『西螺大橋』完工通車,號稱遠東第一長橋,長度1939公尺,一時間盛名響徹雲霄;林氏家族隨即於1957年出資拍攝電影『大橋情淚』,盛況已難考,膠卷恐怕已軼失,但此些都足以證實西螺鎮與西螺戲院當年之風光與榮景。站在西螺戲院的對面,雖早已不見昔日鬧市街景與食攤撲鼻誘人的香氣,但隱然可感受這幢建築強大的故事性,與她奇特的歷史軌跡。
西螺大橋於1953年完工通車,被列為歷史建築,公部門的維護在持續。
西螺大橋曾是世界第二大、遠東第一大橋,長度1939公尺。
門口的收縮鐵門簡單以褪色的黃色警示帶象徵性圍著。
美麗而氣派的門面,任何角度看都是細緻手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