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09 02:57:33瀏覽1572|回應2|推薦49 | |
「有能力幫助別人,是一件快樂的事。」台中署立醫院骨科醫師陳厚全和總統女婿趙建銘同一年考上專科醫師,卻選擇了完全不一樣的道路。他去非洲行醫時,兒子才三個月大,兩年內只靠電話維繫父子親情。 五十八年次的陳厚全是第一個在海外工作的公費醫師,為了到馬拉威行醫,他「拋妻棄子」,放下同為醫師的妻子、署立豐原醫院精神科醫師陳逸群和三個月大的寶貝兒子,只為一圓心中的夢,懷抱專業與熱情探索醫療真義。 回顧非洲歲月,陳厚全感觸多。他學會尊重當地醫師,學會分辨「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學會在永無止境的挫折中,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學會珍惜。 他忘不了他和一位在非洲待了二十幾年的英國老醫師的對話。那時他已在非洲待了一年多,老醫師問他最近工作情況如何?他不免抱怨工作又累又辛苦,而且「要這沒有、要那也沒有」。 原本他以為老醫師會安慰他幾句,沒想到老醫師卻笑著說:「這種感覺就對了!如果你感覺很舒服,那你就不是在非洲了。」那一刻他才領悟,在挫折中不斷前進、在不足中幫助別人,正是他在非洲最大的收穫。 說到挫折,身為骨科醫師,他觀察到非洲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投入在愛滋病上,但非洲人也會得癌症、也需要外科手術,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費用都拿去治療愛滋病了,他只能眼睜睜看著骨癌病人被截肢,沒有別的選擇。 陳厚全感覺現在的非洲已經沒有史懷哲了,因為光靠愛心是不夠的,必須加上專業,才能真正幫到需要幫助的人。 人們常以為非洲醫療落後,來自先進國家的醫師願意到非洲服務很偉大,陳厚全想得卻更深遠。 他說,外來醫師再怎麼厲害,終究只是過客;當地醫師再怎麼不行,畢竟過去二十年、未來二十年都是由當地醫師照顧當地病人,外來醫師只能從協助而非指導的角度幫忙,「讓當地醫師能夠繼續愉快的從事神聖的醫療工作,才是永久的。」 離家兩年,每年自費回家兩次,期間只有底薪,沒有業績獎金,等於減薪,但陳厚全甘之如飴,從馬拉威回來後他又去了肯亞。在他心裡始終認為能夠助人就是快樂,他願意將自己奉獻給美麗的非洲大陸上,什麼都沒有偏偏有著全世界最燦爛笑容的人們。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